石荣霄是茅台前董事长季克良自办酒厂创始人吗?

2017-02-17 18:28
来源:
酒买买
茅台酒创始人华联辉(1833-1885)祖籍江西临川。华联辉主要经营盐业,开设“永隆裕”盐号,是贵州最大的盐商。同治元年,在茅台最先开设“成义烧房”,成为茅台酒的创始人。华氏家族,兴盐业、建酒房,创办“文通书局”等文教产业,华家捐银赈济,捐资助学以及被当时的政府和军队索要和借用的款项合计超过二三百万两。华氏家族累积财富、投资文教,惠及桑梓、创立品牌、振兴实业、以济民生。
品茅台说故事
自2000多年前,今茅台镇一带盛产的枸酱酒一直作为朝廷贡品盛名于世。清嘉庆年间,"茅台(酿酒的)烧房不下20余家,所费山粮不下两万石"。"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清代著名诗人郑珍的诗句让我们知道,早在十九世纪中叶,贵州茅台已是人们公认的名酒。
就在茅台酿酒业欣欣向荣之时,却遭受了一次灭顶之灾。
太平天国后期内讧,石达开在" 天京事变" 后率十万余众一路血战来到贵州。由黔入川时攻占茅台镇,茅台守军和民团拼死抵抗,战斗十分惨烈。战后,茅台镇所有房屋、酒坊在冲天火光中荡然无存。
一次,华联辉回家探母,母亲说,年轻时曾在茅台地方喝到一种非常好喝的酒,每天吃饭时饮上几口,感觉那段时间精神焕发,浑身是劲,不知道这种酒还有没有。母亲的这一愿望记在了华联辉心上。再到茅台时,就吩咐手下寻找这种很好喝的酒,竟然一无所获,原因是经过那场战乱,酒房倒了,酒窑填了,酒工散了或死了,茅台的酿酒业亦不复存在。华母闻讯,黯然神伤,自此竟茶饭不香,精神不振。
为让母亲能饮上此酒,华联辉买下已成废墟的原酿酒作坊,找回旧时的酒师,在原址上建起作坊试行酿制,酿出的酒经华母品尝,正是她年轻时喝过的酒,自此,华母每日就餐时必定饮上几口,心情变得舒畅,逢人就夸儿子孝顺,茅酒好喝,精神一天天好起来,已经78岁高龄的华母又活了21年。
华联辉把他的酿酒作坊取名" 成义烧房",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茅台酒厂最早的雏形。后来雄视天下的贵州茅台酒就这样在一个儿子的孝心中诞生了,中断多年的茅台酒恢复了生产。华联辉建" 成义烧房" 的本意,是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并用来馈赠亲友,满足官场上的一些应酬需要。但酒一问世,就受到大家的欢迎,华家有好酒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索要此酒的亲友和同事,踏破门槛。具有敏锐商业头脑,善于捕捉商机的华联辉立即决定将酒房扩建,正式对外营业,并将酒房定为" 成义酒房",酒名定为" 回沙茅酒",人称" 华茅"。
茅台酒前传
据1939年编的《贵州经济》记载:“满清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茅台酒”。
1949年,茅台酒生产凋敝,仅存三家酒坊(成义、荣和和恒兴),道光年间酒坊不下二十家的繁荣局面早己不再,茅台酒的生产己达到了破产的边缘。
三家酒坊分别为:1862年华联辉创办“成义烧坊”,所酿茅酒人称“华茅”;1879年王立夫等三人合资创办“荣和烧坊”,所酿茅酒人称“王茅”;1929年周秉衡投资兴建“衡昌烧坊”,1938年,周因倒卖鸦片破产,赖永初收购了“衡昌烧坊”,更名为“恒兴烧坊”,1947年“恒兴烧坊”生产的酒定名为“赖茅”。
根据《茅台酒厂志》、《仁怀县志》等官方资料的记载,仁怀县政府通过没收、接管和赎买的方式,将成义(华茅)、荣和(王茅)和恒兴(赖茅)三家茅台镇上规模最大的私营烧坊(过去民间称酿酒作坊为烧坊)国有化,1953年成立了贵州茅台酒厂。这些烧坊里的资深酒师,就成了这家新酒厂的技术骨干,把酿酒工艺带了过去。
●“华茅”成义烧坊
三家烧坊里,成立最早的是华家成义烧坊,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间。
1951年,仁怀县人民政府将“成义烧坊”收购并公有化,“成义烧坊”更名为“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即今天的茅台酒厂)。“成义烧坊”三大酒师——郑兴义、郑永福、郑银安入主茅台酒厂,史称茅台三郑。1984年,郑永福的关门弟子方延本成为郑氏酿酒技术的最后嫡传,注册了“成义烧坊”商标。
●“王茅”荣和烧坊
根据《仁怀县志》记载,在华家设立成义烧坊后十年(1879年),石荣霄、孙全太和王立夫三位遵义地区的地主,“合股联营”开设了“荣太和”烧坊,烧坊名字分别取自于石、孙的名字,以及王立夫继承经营爷爷王天振创办的盐号“天和号”。
到1915年时,孙全太以“账目纠纷”提起诉讼退股,烧坊从此改名为“荣和烧坊”。1927年王立夫病逝,烧坊主要由石荣霄掌管。
由于实力相对有限,荣和烧坊的酒产量不大。据《茅台酒厂志》记载,常年产量在5000公斤左右,主要也只是在本地和临近遵义的重庆销售。
石荣霄本也姓王,因为是当地一位石姓地主的养子,遂改了姓,其后人恢复王姓。他的孙子王泽生后来继承了这份产业。被收归国有前,经营荣和烧坊的是王泽生的儿子王秉乾。
1915年,茅台镇两家最大的酒作坊“成义烧坊”与“荣和烧坊”以“中国贵州茅台酒”的名义联合参展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赖茅”恒兴烧坊
和华、王两家相比,赖家做酒晚了半个世纪,巴拿马的获奖,也与其无关。
1920年代末,贵阳一周姓鸦片商人,在茅台镇开设了一家小烧坊。之后,周在贵阳的生意破产,烧坊也只是勉力维持。到1938年,为了抵债,周把烧坊转让给了他在贵阳的合作伙伴赖永初。
赖永初并非富贵出身,他自小当学徒、小贩,靠土产品等买卖发家。到抗战胜利后,他在贵阳已是开设银行、经营矿产、跻身政界的一方新贵,此为后话。
“父亲把这个酒分装为小瓶,在自己商号里试销,反响不错,他觉得前景不错。”赖永初的儿子赖世强说,接手了烧坊之后,父亲就斥巨资扩建烧坊,并将烧坊改名为更现代的“恒兴酒厂”。
据《茅台酒厂志》记载,1947年时恒兴烧坊的产量已达3.25万公斤,规模大大超过上面两家。
与两家先辈相比,赖永初的经营手法看起来更为现代。《仁怀文史资料》写道,赖永初注册了“赖茅”商标、采用了便携的酒罐、设计了别致的包装图案,并不断用广告和直销的手段扩大市场,一度销到香港。
“贵州解放前夕,当时的贵州省国民党政府主席谷正伦曾派人游说父亲,携银行资金去往台湾,还给他留了飞机。但父亲觉得自己一介商人,手上又没血债,无需逃命,况且谁上了台,都需要有人从事商业,便拒绝了。”赖世强说,解放军进入贵阳时,父亲还安排旗下学校师生连夜赶制五星红旗去迎接。
建国后,赖永初也曾短暂地得到过一些“待遇”,比如获选贵阳市政府财经委员等职,1950年曾跟随代表团在北京和上海参观,得到朱德、陈毅的接见。
1953年,贵州省将三家烧坊收归国有,给予成义烧坊120大洋,荣和烧坊400大洋,恒兴烧坊作为官僚资本没收,成立了国营茅台酒厂。这就是茅台酒有据可查的历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石荣霄酒是怎么冒出来的?带您探究石荣霄酒的发展历程石荣霄酒是一种白酒品牌,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质量而备受关注。 白酒作为中国传统饮品,自古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而其中比较知名的就是石荣霄酒,其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在今天,随着人们对于品质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和对传统文化的要求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了解这款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酿造工艺的产品。那么,石荣霄酒是怎么冒出来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个话题。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石荣霄酒是一种以优质的高粱为原料,并采用传统的发酵技术进行酿制的纯粮食酒产品。这种酒有着醇厚的口感、柔滑爽口的特点,被誉为中国酒文化的瑰宝之一。此外,这种酒还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以及良好的市场前景,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其次,石荣霄酒的发展历程也值得关注的一点在于它拥有着深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基础。据史书记载,早在唐代时期,石荣霄便已经成为了贡品。经过几百年的历史积淀和发展,石荣霄已然成为一种享有盛名的酒类品牌,并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和赞赏。此外,石荣霄酒在国内的市场表现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成为了许多消费者心中不可或缺的美酒佳肴。最后,石荣霄酒还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密不可分。由于该地的气候环境条件优越,水源丰富,因此生产出的高粱酒香气扑鼻、甜美甘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这正是石荣霄酒独特的风味和口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的原因。同时,由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使得这些酒更加适合于制作各种美食和饮料等食品。总之,石荣霄酒是一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酒品,其独特的酿造技艺和优秀的产品质量使其备受瞩目。虽然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新品种,但是仍旧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相信通过本文的内容,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这一品牌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从而享受到更多的美味佳酿,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茅台镇石荣霄酒业集团简介 石荣霄酒业集团是贵州仁怀市茅台镇一家历史悠久的白酒企业,成立于1993年7月10日。公司主要产品为:石荣霄酱香型、荣太和系列(高端),国威·黑金53度,贵宾酒53度,红星闪烁52度等。公司位于赤水河畔茅台镇7.5平方公里核心产区,是一家集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现代白酒企业。厂址: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岩滩村厂区内拥有酿造车间和窖池群,占地面积达10000平方米,现有员工300多人,有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拥有国家级评委3名,省级评委5人。公司秉承传统的酿造工艺和高科技手段,坚持以“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经营理念,坚守纯粮固态发酵法,精选优质糯米、小麦等粮食作为原料,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确保产品的品质优良。石荣霄酒厂坐落在赤水河岸边的一处小城镇内,这里依山傍水,环境宜人,气候温润湿热,非常适合微生物菌种繁衍,也正因为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这里成为了中国著名的酒乡之一,也是酱香白酒酿造的黄金产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茅台前董事长季克良自办酒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