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有病了!给孩子频繁生病我快疯了辅导作业,叫他不许说话,他偏要说,不听,我就越来越骂的厉害!气得我乱骂!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
你好!不知道你是否了解人生中有两个反抗期待,第一个就是你孩子这么大,第二个就是青春期。希望下面的信息对你有所帮助。不听话行为1 顶嘴4岁的儿子能说会道,你说一句,他顶你10句,且振振有词。比如玩具不收好就去看电视,我说:“不收好不能看电视。 ”他就说:“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我气得关掉电视不让他看,他就叫起来:“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专家解密孩子的话显然来自家人的版本。如果家庭崇尚民主,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民主的。此例孩子的话,可以说“句句是真理”,且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利,他的行为本质没有错。他只是欠缺尊重父母,但前提是父母也没有尊重他。一对一支招在孩子回答“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后,父母可以不再言语。事后与孩子讨论:父母希望他立即收拾玩具,他是否应该接受?他希望什么时候收拾玩具,父母是否也可以接受?不听话行为2 批评就摔门每次批评女儿时,她会在你面前“砰”地把门重重关上。专家解密这是个模仿力强、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孩子。若处在良好家庭人际环境中,孩子的人际能力将得到卓越的发展。父母忽视家庭人际(夫妻之间、与长辈之间等)沟通或大人之间戏谑、嗔怪的行为,年幼孩子看到的是表面,而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就学会了。一对一支招成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理解,多做正向沟通。孩子将很快学会并反馈给你,令你欣喜万分。不听话行为3 耍脾气儿子玩起电脑游戏没完没了,我说:“别老玩,眼睛会弄坏的。”他头也不回地说:“你真烦,烦死了。”如果你和他讨论这个问题,就陷入纠缠不清的讨价还价之中,弄得我头都大了。专家解密孩子嫌父母烦,是因为他必须停止玩游戏,且即使不停止也势必玩不成。而顶撞的言语是家人的版本。一对一支招玩电脑时间长了影响眼睛,是孩子已经知道的和你多次唠叨的。正确的做法是与孩子约定玩电脑的时间,并用闹钟或计时器予以控制。必要时父母轻拍孩子的身体给予提醒。平时,要特别夸大地表扬他如何有自控力予以强化。不听话行为4 反驳有理女儿聪明伶俐,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会以各种理由说服我们,如为什么不?为什么要那样?我们可以……比如去外婆家前,我叫她快穿好衣服,她立刻“回敬”:“为什么要快?外婆家又跑不了”、“你不是总叫我做事要仔细、耐心吗”、“外婆也总说慢慢来,不可心太急”……我觉得很难对付她。专家解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爱“说道理”的家庭。孩子不能理解不同场合人们的行为需要弹性和灵活性,他们受思维发展(思维刻板性)和生活经验的局限,运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推理(转导推理),并据此反驳父母教育理念的自相矛盾”。一对一支招减少笼统的大道理说教,注意具体事情具体要求。本案中,如孩子说“外婆家跑不了”,你的回答是“但外婆会着急”。针对“你不是总叫我做事要仔细、耐心”,不可回答“特殊情况例外”,否则,孩子下次又会用这句话为自己找理由。父母可用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历过的事例,以故事的形式,具体指导孩子的行为,逐步发展孩子的思维。不听话行为5 不理你说好午睡起来去公园,可午睡时间到了,儿子还在玩,我们一遍遍催促他:“宝宝乖,赶紧上床,要不来不及去公园了。”可他就像聋子似的,毫无反应。专家解密要看到很好的一面,注意力集中,并有很好的对策“不予理睬”。这样就不会被轻易干扰。时间是抽象的,幼儿普遍缺乏时间观念,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一对一支招日常生活是有作息时间的。父母需要制定规矩和运用策略。如给孩子有限选择“要么睡午觉,可以去公园;要么继续玩,不去公园”,视孩子的游戏内容而定,如他正在搭火车,就说“晚上到了,旅客和司机都要睡了。下一站是儿童公园,大家睡好了有精神玩”等。如果孩子的游戏内容难以暂时告一段落,则应允许其完成(不可随意打断孩子的游戏或活动,因为培养注意力也很重要)。不听话行为6 化妆品刷墙3岁的儿子太淘气了,一眼没看牢,他就把我的化妆品、牙膏挤到墙上“刷墙”,把摩丝喷满房间,说是“下大雪”。专家解密庆幸!你有一个充满创意并敢于尝试的儿子。千万不要骂他,如果你“制止”成功,你可能扼杀了一个“爱因斯坦”!一对一支招孩子的行为提示:他对探索自然感兴趣。请和他一起把厨房变成实验室,带他做油盐酱醋糖“搅和”的实验。或为他提供各种颜料,让他混合,观察变化,并提供丰富的科普读物。最好,从此你对科普也发生浓厚的兴趣。不听话行为7 用虫吓姐姐儿子知道小表姐特别怕虫,他就会抓只蚂蚱甚至蟑螂放到姐姐头上,弄得姐姐尖声哭叫。专家解密这是儿童的恶作剧,也是儿童的幽默。他要的就是“姐姐尖声哭叫”的效果。须知,幽默是智慧,幽默是乐观,不可粗暴扼杀。一对一支招常带孩子看幽默漫画,讲幽默故事,同时关照孩子使人生气、害怕的行为“不可以”。平时,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也可运用幽默的技巧。如孩子想去游泳不得而大哭,父母说“有个人哭呀哭,哭出两缸眼泪水,结果就在泪水里游泳了”,孩子会觉得很滑稽而破涕为笑。不听话行为8 不断要新玩具下班回家,儿子第一句话就问:给我买玩具了吗?他爸爸出差,从外地打来电话,他抢过话筒就叫:给我买玩具!弄得家里玩具成堆,可儿子还是不断地说要买。专家解密这样的孩子有很强的探索欲,同时喜欢新玩具,这也是孩子普遍的心理。但孩子真正在意的不是玩具是否“新”,而是一种“新”的玩法,这是孩子探索的需要。此外,这与父母购置玩具的特性也有关,如漂亮的玩具汽车只能开来开去玩,孩子玩两天就厌了;若是可拆装可变换造型的汽车,孩子就能反复琢磨玩。要是父母再加以引导和鼓励,孩子就更能玩出创意玩出名堂。一对一支招多提供结构性玩具,让他们拼拼拆拆。引导孩子旧玩具新玩法或把废弃物当玩具,他也会兴致勃勃的。如把旧报纸揉成球当足球踢,孩子一定大为开心。不听话行为9 故意做坏事,还做鬼脸吃饭前让4岁的女儿放全家人的筷子,她却故意将筷子丢到地上,我骂她,她还自得其乐地向你做鬼脸。专家解密有两种可能,一是不愿做,二是想以此引起父母的注意。特别是有客人时,孩子有时会感到被忽视,而故意“不听话”引起大人注意,即便是挨骂。做鬼脸,很可能是有次她偶尔做了,获得成功:父母因忍俊不禁,化气为乐,不再处罚她。一对一支招对她的鬼脸不予理睬,平静而坚决地要求地把筷子捡起来。若孩子坚决不捡,也不要坚持,自己处理好,饭桌上权当没发生这一幕。因为即使2岁的孩子也会产生内疚感。事后沟通,让她知道,生气时可以扔靠垫(不会摔坏);如果想要大家注意你,可以用语言表达,如“我觉得没人理睬我!”平时不要忽略孩子被注意的需要。不听话行为10 缠人撒娇女儿常提出种种烦琐的要求并夸张地诉苦。比如说好上街要自己走,可到时她准会哭哭啼啼地说:“我脚痛,要背(要打的)”;睡前故事讲好该熄灯了,她又嚷嚷着叫我过去,一会儿说怕黑,一会儿想喝水,一会儿又哭叫:“要妈妈陪呀……”专家解密早期母子依恋没得到满足,孩子就可能特别粘妈妈。一对一支招妈妈要注意主动亲近孩子,而不是在孩子粘你的时候才予以满足。如果必须由孩子粘你,你才注意她,那么,她就学会粘你。每天约定一个特定时间,让孩子知道这个时间妈妈属于她。如果孩子总是处于不知妈妈什么时候会陪伴她的焦虑状态中,妈妈一旦被她“逮住”,自然就不肯放手。不听话行为11 上幼儿园哭周一早晨上幼儿园,总要哭闹一番……专家解密这是分离焦虑,多发生在刚入园或因病长时没上学的孩子身上。若非上述情况,原因就比较复杂,可能是老师、小朋友令他不愉快,甚至害怕,也可能是孩子自身依赖性太强,不习惯幼儿园环境对孩子独立、规范的要求。一对一支招和老师沟通,老师对孩子是否喜欢幼儿园起关键的作用;若是孩子自身的问题,在家要逐步培养其独立性。比如孩子在家吃饭要喂,那么,他会因“吃饭”的挫折感而想赖学。改变就要从家里做起。不听话行为12 乖孩子换了一个人5岁的儿子越来越懂事,常安静地自己玩或画画、看书,可欣慰之时,发现他又突然不听话了,嘟嘟嚷嚷地缠人,动不动就蹬掉鞋子跺脚,仿佛退回到2岁。我十分纳闷,那个“大孩子”哪去了?专家解密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信号。“不听话”必有原因。请仔细回顾家里或幼儿园有无重大事情发生?幼儿表达痛苦、悲伤情绪的方式和成人不同,事发时,他们好像无动于衷,事后,当大人逐渐淡忘时,他们常以非正常行为表现出来,看起来像“换了个人”。特别是很乖巧的孩子,他们因为太听话,也更加容易受到伤害。一对一支招如家里没有重大事故发生(亲人病、亡,父母吵架、离异等),要和孩子或老师细谈,有些事情大人不经意,孩子在意。不听话行为13 情绪戏剧化女儿情绪非常戏剧化,刚见到小朋友时会欢呼着冲过去,但转眼又哭着来找你,一会儿说找不到想要的玩具,一会儿又哭着来告状。专家解密每个孩子的气质、情绪稳定性都会有差异。一般而言,孩子越小,情绪稳定性越差,成熟也意味着情绪稳定性提高。父母要检视自己的情绪状况,神经质的父母很容易带出情绪不稳定的孩子。一对一支招父母务必情绪稳定,视变不变,视乱不乱。处理事情态度温和但坚定,以健康、稳定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并帮助孩子学习控制情绪。同时要准备打持久战。所幸,孩子的可塑性很强,随着年龄增大和良好的教育,其情绪稳定性将逐步提高。不听话行为14 当众大哭大闹在超市排队付账,女儿看到架子上的巧克力,闹着要吃,我不理会,她就大声哭叫“我要吃……”,我感到自己被众人不赞成的目光所淹没。专家解密巧克力对孩子具有特殊的诱惑力,抗拒诱惑不是容易的事,但自控能力可以培养。若孩子因哭闹而得到满足,他将学会以哭闹要挟你,控制你。一对一支招倾听孩子并适当满足他。超市不是天天去的场所,带孩子去一趟,给他买块巧克力也不算过分。若肯定不能满足他,就不要带他去超市。面对超市琳琅满目的诱惑,孩子若什么都不要,也非正常现象。不听话行为15 要玩,不肯回家每次带儿子去游乐场,他都哭着赖着不肯回家,弄得我们筋疲力尽。专家解密这种孩子精力特别旺盛,玩性特别强或是平时玩得太少而玩起来不肯收场,这是人的天性。玩性正浓时让孩子离开,无疑需要巨大的意志力。请理解孩子。一对一支招让孩子尽可能尽兴玩。平时给孩子更多的户外运动机会,使其充沛的精力得到释放;提前告诉离开时间(如再过10分钟回家),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会取得较好的合作。平时,父母要强调并做到“说话算数”,还要夸大地表扬孩子如何遵守约定。不听话行为16 要吃冰镇饮料儿子喜欢吃冰棍等冷饮。我们怕他吃坏肚子,不允许他多吃,但他总是不听。专家解密孩子口感多喜冷饮,但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吃多了不好”,什么才是“多”?一对一支招从一开始就告知“一天吃一支棒冰可以,两支不可以”,孩子多会乖乖接受。已经错过了“一开始”,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孩子了解冷饮吃多了拉肚子的道理。重要的是,故事宜在平时讲,而不是孩子已经开闹才临时抱佛脚。不听话行为17 一再挫折激发怒气2岁的儿子爬上桌,好不容易够下了墙上的地图拼板,就被奶奶抢过收起来。他刚想哭,看见墙上还有温度计,转身去拿,结果又被奶奶拿走。于是,大发脾气。专家解密一再的挫折容易引发负性情绪积累、爆发。对不听话行为的规范和要求,父母要有“红灯区”、“绿灯区”,还要有“黄灯区”,让孩子清楚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什么时候、什么行为他可以略为“越雷池”。一对一支招制止玩地图拼板是奶奶的错,因为拼板是孩子的玩具;孩子拿下温度计,奶奶也应采用讲道理、交换方式。如允许他玩拼板或允许他坐在大床中间玩温度计,既满足孩子的探索欲又不会摔坏温度计。若奶奶有文化,还可教给孩子有关温度的常识,引发孩子对温度现象的兴趣。不听话行为18 霸道的孩子在儿子眼里,玩具永远是别人的好。看到邻居家孩子玩什么,立刻追过去抢着要玩。别人骑木马,竟会把别人拽下来,自己骑上去。专家解密若孩子2岁,这种行为属于正常,4岁值得注意,8岁就是霸道。说明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孩子自我中心没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仍然停留在2岁的水平上,认为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一对一支招态度坚决、口气平和地制止抢夺行为,但不能训斥打骂(不可以暴力对待其半暴力行为)。孩子哭,就让他哭一会儿。事后再就事论事讲道理。请给孩子温暖的关怀与理智之爱,这种氛围会让他不轻易动武,且不可事事以他为中心。不听话行为19 罚站逃走我制止儿子用石子扔小猫,说:“你想罚站墙角吗?”他仍旧扔。我把他拉到墙角,让他站好,但一松手,他就跑掉了。专家解密不听妈妈的话,是父母造成的。给幼儿立规矩,只要父母认真,孩子是不敢轻易抵抗的。孩子第一次“跑掉”是偶然,但成功了,他就学会“跑掉”(操作条件反射)。一对一支招引导孩子扔合适的对象,如向小河里扔石头或将报纸揉成球,投掷树干。通过故事教育孩子与小动物友好相处及攻击动物的危险。
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
展开全部小孩总是这样的
你不要用中国人的传统教育方式 试着用西方的教育方式吧
孩子要从小培养尊重展开全部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李子勋大师
这个月底有个心理李子勋家庭治疗工作坊
你可以去了解一下李子勋大师是怎么样教育孩子的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受了委屈,你可能都气得想骂人,可他们却好像什么事都没有。感觉脾气好得不行。 这些好脾气的人,是真的没有脾气吗? 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孩子,他们在父母面前不敢哭,总是小心翼翼地生活着。常常被人夸赞顺从、听话,好脾气。 有一个性格好的孩子,的确是一件好事。但也有很多的孩子,他们表露出来的行为并不是内心真正想的。如果孩子有这样的“好脾气”,父母要小心了。 有一次看一个心理咨询的案例。一位刚大学毕业的男孩,感觉自己好像抑郁了,找到了心理咨询师。 他说自己每次哭的时候,就会觉得很不好。因为在他的印象里,哭是一件很不好的事,父母都不许哭。 只要一哭,爸爸就会狠狠地盯着他说:“不要哭了!马上停下,否则我打你了!”为了避免进一步激怒父亲,所以只能抽抽搭搭地赶紧抹干眼泪停下。 而妈妈虽然不会这么勃然大怒,但是害怕父亲发脾气,也会赶紧一边拉开儿子,一边劝着不要哭了。每次还听到父亲的嘟囔:“哭有什么用,真不知道像谁。”为了让父母对自己更满意,也许是怕爸爸的缘故,所以每次生气也不敢哭。实在忍不住就一个人躲起来,悄悄把玩具拆掉,要么就是一直郁闷着,好几天都不开心。后来读中学后,回家的次数少,就尽量不回家。可内心却又想着亲近父母。 到了大学,以为自己会好一些,总算不要看父母的脸色生活。可是发现特别在意同学的眼光。总是怕自己不受欢迎,甚至还特意去讨好室友。可最后的结果是一个交心的朋友都没有,自己觉得活得很失败。慢慢的就独来独往了,不想跟人交往。 如果孩子在你面前小心翼翼地隐藏情绪,那一定要重视起来。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应该是能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能跟父母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见闻。 孩子如果闭嘴了,而且把情绪隐藏了起来。那他们很容易出现“自我攻击”。如果一个人的情绪无法被自我认同,也无法得到释放,就会去否定自己。 心理学上指出,如果一个孩子有抑郁倾向,往往源于孩子的情绪不能向外传达,只能攻击自己。 为什么孩子无法向外表达?因为害怕,因为得不到回应,甚至找不到表达的对象,不知道跟谁倾诉。 我们太多的孩子,是报喜不报忧的,不敢跟父母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会跟小小鱼经常散步时聊天,经常跟他聊一些学校的生活,这样能更了解他,也能帮助他。 有一次他说班上有同学在公开课上回答问题,老师表扬了,但有其他同学却悄悄说回答问题的同学太张扬了,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跟他说:“其实你们现在都是小打小闹,还不懂事。你将来到了中学,会发现有些同学会因为自己成绩好,表现好而被一些不爱读书的孩子排挤欺负。” “那我到了中学就不读书,成绩就不会好了。”没想到他这样跟我说,让我有点吃惊。“不能因为别人的眼光就放弃自己的梦想?就不想读好高中好大学了?”我说。“我知道你是怕遇到这样的情况,其实没什么可怕的。”“其实,就算你将来遇到这样的事情,也可以跟我说,爸爸会帮你想办法,就算爸爸做不到的,也可以找到办法的。”我补充道。 听到我这样说,他点点头,拉着我的手,感觉满满的安全感吧。 其实,倾听一些孩子的话,有时听上去会有点幼稚,但我们能从中听到他们的想法,感受到他们的情绪。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如果一听到孩子说自己将来中学就不认真读。就急忙给他上一课,责备他一番,警告他要努力读书。这样做的话,也许孩子不会再跟你说心里话了。 因为他们得到的结果是责备,而不是理解。没有得到安全感和应对办法,反而是一番说教。所以,平常多跟跟孩子聊聊天。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把自己真正的情绪表达出来。而我们应该带着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当然,我们也不能任凭孩子发脾气而不管。而应当引导孩子表达情绪,管理情绪。 如果出现了情绪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先冷静下来。试着用下面的三句话去跟孩子孩子沟通。 1. 我明白你的感受,你现在很生气,我们冷静一下,再好好谈谈。 如果我们跟孩子说了很久,可他们就是不听,甚至还生气地朝着你发脾气。这样很容易激怒父母,如果这时候大发一通脾气,事情只会变得更糟糕。在盛怒之下,很容易出口伤人。如果能冷静一会,然后再沟通,效果会更好。所以父母能主动告诉孩子,我能明白你的感受时,孩子往往会放下对抗,愿意听你说一说。然后再找机会谈。 2. 你很生气,可以发脾气,但也不能伤害人,做事说话要有分寸。当孩子生气的时候,告诉孩子,如果你生气了,就发泄出来。如果你难过,哭吧,没事。也可以朝着枕头来几下,或者跺跺脚都可以。 因为等孩子的情绪释放后,他们会变得放松和恢复。 但也要告诉孩子不能伤害人,要有分寸。有时孩子一生气就对大人拳打脚踢,这样的情况一定要早点引导。如果家里有人这样惯着孩子,只会害了他。因为生气就打人变成了习惯,那出了家门,去了外边或者学校,孩子很容易因为争执动手。 朋友任教的班上有一个男孩,经常因为争执就跟同学打架,而且每次都咆哮着,大发脾气,好几次把同学脸抓花了。跟双方父母沟通时,会发现这个男孩的妈妈很难沟通,她总觉得是自己的孩子被打了,是被其他孩子欺负的,不需要道歉。 而且情绪很激动,几乎无法继续沟通。这个孩子身上的问题,根源就在妈妈这里。因为她没有告诉孩子,遇到了争执可以怎么跟同学沟通,而不是发脾气动手打架。 3. 你说说你的想法,我愿意听,哪怕我不同意也可以商量的。 孩子很多时候是觉得父母听不见自己的话,不尊重自己的意见,就干脆什么都对着干。如果你跟他说,我愿意听,你说说看时,他们会很乐意跟父母沟通的。特别是孩子还小的时候,如果能得到父母的尊重,亲子之间有这样的沟通方式。那孩子长大后,也会愿意主动跟父母沟通的。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每个小孩都不一样,有的很幸福,很有安全感。而有的却一直惴惴不安,焦虑中带着恐惧。这都跟童年的经历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学也有一个名词叫内在小孩,假如孩子年幼的时候,心灵没有得到满足和安慰,内在就会形成一个被隐藏的敏感,脆弱的空间,就如同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很多人说,那时候生活条件艰苦,为什么孩子们也都心理健康,而现在物质生活条件这么好,却有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因为艰苦的生活环境,只是生活上会吃点苦头,并不会造成孩子内心的抑郁倾向。而爱的错位和内心的压抑,却很容易让孩子的心理崩溃。图文转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频繁生病我快疯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