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口碑最好的装修公司有哪几家谊畅装饰怎么样?有合作过的吗


这次简单讲讲宋代名窑——定窑。在中国陶瓷历史长河中,定窑没有《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开疆破土的历史地位,没有《中华白瓷的鼻祖——邢窑》创烧白瓷的历史贡献,没有《中国瓷器的巅峰——汝窑》那么高贵素雅、孤傲天下,也没有《曜变得紫霞——钧窑》那么惊艳夺目,但是,定窑就像一艘巨轮,凭着朴实的釉色、洁净的胎骨、美观的器形、高雅的装饰艺术、先进的规模生产、符合大众的实用功能,引领着中国瓷器的发展方向,将中国瓷器由最初青色为主、后来“南青北白”的对峙势态,转向到了以白色瓷为主的发展轨道,成为中国陶瓷史当之无愧的“拐点”。为什么如此评价定窑?且听我引经据典、释疑解惑。北宋 定窑划花螭纹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第三讲定窑的文化成就:胎釉、纹饰与器型我们谈及一个瓷窑的文化成就,笼统地说,就是在谈这个瓷窑在发展过程中,与当时的社会及社会现象发生相互影响、相互映衬、相互促进的程度和作用,是一种社会历史的现象和产物,比如,通过瓷器,能够反映出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观等。而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这些文化特征,又会深深影响着瓷器的造型和烧制。我主要从胎釉、纹饰、器形三方面来谈谈定窑的文化成就。定窑的胎釉众所周知,白瓷烧造始终贯穿了定窑从创烧到衰败的整个历史过程,白瓷是定窑的主打和标志性产品,正所谓——定州花瓷天下白。除此之外,定窑还兼烧红瓷、白釉黑彩、黑釉、紫釉、酱釉、红釉和低温铅绿釉、铅黄釉瓷器,黑釉器也叫“黑定”,酱釉器也叫“酱定”,红釉器也叫“红定”或定州红瓷。在宋代几大名窑中,定窑是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五代 定窑白釉瓶 高27.1、口径8.3cm 河北省曲阳县文物所藏晚唐 定窑白釉薄胎官字款坛 高9.9、口径5.2、底径5.9cm 长沙唐代墓葬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定窑的创烧完全是师从邢窑,自然受邢窑影响最大,但五代以后邢窑日渐衰落而定窑开始脱颖而出,定窑取代邢窑成为精细白瓷的代表窑口,其显著的特征,就是胎釉的变化与改进。鼎盛时期的定窑与鼎盛时期的邢窑相比,泥料陈腐及捏炼更加精细,胎体普遍变薄、变轻、变硬,胎质更温润、釉色更细白。定窑胎中氧化钙与氧化镁聚类图(来源于秦大树教授的文章)定窑釉氧化钙与五氧化二磷聚类图(来源于秦大树教授的文章)瓷器胎釉的颜色,除了与窑炉内是氧化焰还是还原焰相关外,还与瓷胎和釉料的成份密切相关。据刘新园、秦大树等前辈、专家分析,定窑精细白瓷瓷胎的显著特点有两个:一个是在胎料中掺入了一定数量的石灰石或者草木灰,使氧化钙的含量达到一定含量,发展趋势是五代时期较高、北宋时期较低;另一个是定窑的胎料配方中除了高铝粘土外,普遍加入了一种以长石、蒙脱石、石英为主要矿物组成的岩石类原料,使胎中氧化镁、氧化钾达到一定含量,发展趋势是五代时期较低、北宋时期较高。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都有助熔剂的作用,既可以作为助熔剂促使瓷胎烧结,又可以促进胎中莫来石的生成,有利于提高定窑瓷胎的强度。我在《璀璨的曾经——琉璃(上)》一文也提到,草木灰等作为助熔剂的作用,已在公元前5世纪(春秋时期)之前就被我国琉璃工匠所掌握。同样,定窑白瓷制釉原料主要以当地含镁量很高的碳酸钙类矿石为主,使釉中氧化钙、氧化镁等含量都比较高。定窑胎釉成份变化见上图。北宋 定窑白釉弦纹三足樽 高10.2、口径15.9、足距14.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由于原料成分含有氧化钙和氧化镁的特殊性,定窑的胎釉颜色并不是纯白色,而是白中泛着牙黄的“象牙白”。当然,形成这种“象牙白”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北宋定窑以煤为燃料,而使用煤做燃料,火力集中,但煤窑焰短,所需空气量小于柴窑,窑炉中易形成强氧化焰气氛,同时煤中含有较高的硫,其火焰易产生烟熏而使釉色泛黄。同时氧化钾含量提高,使得釉的乳浊度增强,削弱了胎对于瓷器颜色的影响,而更多反映了釉的颜色。北宋时定窑施釉方式多为淋釉方式,在烧制过程中会出现流釉现象,在器壁上留下痕迹,并在下端釉厚处凝结成灰青圆点,俗称泪痕。这是北宋定窑的特征之一。晚唐 定窑白釉刻“官”字款三叶盏 1985年西安北郊火烧壁村窖藏出土 西安博物馆藏定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取代邢窑白瓷而显赫于天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这种白中泛黄的“象牙白”胎釉——定窑白。在色调上,定窑白属于暖白色,薄而轻盈的瓷胎,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犹如牛乳冻成,恰似少女肌肤,十分温润,给人以温柔恬静的美感——一种柔和悦目、温滑细腻、清淡雅致、富有象牙质感的中和之美。五代 定窑官字款海棠杯 杭州历史博物馆藏五代 定窑官字款花口盏 杭州历史博物馆藏我在《中华白瓷的鼻祖——邢窑》中讲过,白瓷在隋唐创烧和开始流行,说明国人对白色是崇尚的。如果说越窑青瓷的釉色,代表着青翠、内敛的自然之美,那么邢窑白瓷的白色,就代表着傲雪凝霜般莹润、肃穆、圣洁之美,同样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所以《唐国史补》(唐·李肇 卷下)中说“内邱白瓮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如果说邢窑将白瓷推到了与传统越窑青瓷相抗衡的“南青北白”的胶着对峙状态,那么技高一筹的定窑,就将白瓷推到占绝对优势的地位,从此,天下瓷器进入以白为基本色调的时代。所以,定窑作为中华白瓷的拐点,当之无愧。北宋-金 定窑划花梅花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 高22、口径5.5、足径6.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白瓷乃彩瓷之母。因为有白如凝脂、浑然一色的白瓷相衬,才有姹紫嫣红的彩瓷争妍。在此之后的陶瓷发展史上,无论是青花、釉里红,还是釉上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这些都是以景德镇窑为典型的各地窑口生产的精品,都是在白色胎釉基础上创造的杰作。可以说,定窑白瓷引领了世界陶瓷釉色风格的走向。北宋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 高3.1、口径26.7、足径18.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金末元初 刘祁著《<归潜志>卷八》中记载了“定州花瓷天下白”的来历金国末期的太学生刘祁,在金末元初所著的《<归潜志>卷八》中记载了金朝文人雅士之间,往往在聚会时以现场出题作联句诗来助兴,很有意思。书中写道,联句是诗词中比较难的一种,大家都坐着,每个人都要写一句或几句,联接成一首完整的诗,并要求不能思考太久,以脱口而出立为最受欢迎......我在长葛当差时,与李屏山、张仲杰一起聚会小饮,桌上有定窑酒碗,席间我们开始联句作诗,我父亲首先唱道:“定州花磁瓯,颜色天下白。”大家都称赞很好。李屏山接着唱:“轻浮妾玻璃,顽钝奴琥珀。”张仲杰接下句:“器质至坚脆,肤理还悦泽。”一首赞美定窑白瓷的诗就这样成型了。这就是陶瓷业界传颂了近千年的“定州花瓷天下白”的来历!大家都忽略了,其实后两句对定窑的赞美更精彩:李屏山说“轻浮妾玻璃,顽钝奴琥珀”,是指定窑的胎骨比玻璃还要轻、还要薄,比琥珀还要顺滑、温润;张仲杰说“器质至坚脆,肤理还悦泽”,指的是定窑瓷器的胎釉特别致密、坚硬,敲着声音特别清脆,而且抚摸起来像肌肤纹理一样让人愉悦。由此可见,与南宋同时期的金国人对定窑瓷器、尤其是定窑白瓷的喜爱程度相当高。注意,这里的“花瓷”的花,是指定窑瓷器的装饰花纹,而不是鲜花之花,后面即将讲到。北宋 定窑刻花直颈瓶 大英博物馆藏定窑除主要烧造白瓷之外,还兼烧黑定、酱定、紫定、红定、绿定等瓷器,虽然这部分瓷器占定窑总的比例并不大,但它们和定窑白釉瓷器一起,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定窑产品系列。北宋 黑定茶盏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定窑黑瓷。黑釉瓷创始于东汉。其实,早先的黑釉是由于釉中含铁矿元素过多所致,是自然烧制出来的。经过古代窑工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渐发现了胎、釉原料中的奥妙,那就是原料中减少含铁高的瓷土、增加含铝量高的瓷土(高岭土),同时控制窑炉火焰的还原程度,就能相对精准地控制胎釉的颜色。比如现在按成份分析,釉料中Fe2O3含量降低到3%以下可以烧出青瓷,如果将Fe2O3含量增中至8%以上,便可以烧出黑瓷,如果减少胎和釉中Fe2O3含量,使之降至1%以下,则可以烧出白瓷。到定窑时期,窑工们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术,完全可以根据需要,烧出特定颜色釉瓷器,所以,定窑黑釉瓷器,是定窑窑工的设计之作,而非自然形成。业界把定窑黑瓷叫做黑定或墨定,黑定的特点是胎白体薄,釉黑如漆,光可鉴人。北宋 定窑黑釉金彩蝶牡丹纹碗 日本静冈MOA艺术馆藏定窑窑工在探索更好烧制黑瓷的过程中发现,在窑炉内烧造时,越是不完全熔融,其所出的黑色越好,若完全熔融,便带褐色,但如铁份过剩,往往会因燃料中所含硫磺的作用而使所谓油滴的银星斑现于釉面,即所谓黑瓷“窑变”。其实,黑瓷窑变就是此时的黑釉呈色尚不稳定,很难控制,在烧造时有的釉面产生黄褐色或银白色的斑点,有的出现较为均匀的“玳瑁斑”、“油滴”或“兔毫”,视为“珍品”,恍如天赐,而出现黑不黑、褐非褐的颜色,则为次品。黑瓷窑变为“玳瑁斑”、“油滴”、“兔毫”后来被吉州窑、建州窑熟练掌握——这就是吉盏、建盏的来历,其中建盏的“油滴”、“兔毫”成为北宋上流社会、皇帝宋徽宗“斗茶”的首选茶盏。金 定窑黑褐色印花花卉纹碗 高5.5、口径17cm 吉林省博物馆藏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有紫定色紫,墨定色黑如漆,光可鉴人,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由于黑定容易窑变而显得不易控制,其烧制技术性强,难度较高,釉色素雅独具,所以只有釉色精美的高档白胎黑釉瓷,才有“其价高于白定”一说,难怪冯先铭先生以“黑天鹅”来形容黑定的珍贵。对于烧制不成功的黑定,正如明代张应文在《清秘藏》上卷“论窑器”中提到的那样:定窑瓷器有光素、凸花两种,以白为正,白骨而加以泑水有如泪痕者佳,间有紫色者黑色者不值钱。北宋 定窑酱釉油滴碗 河北省博物馆藏明代 张应文著《清秘藏》上卷 “论窑器”中论述定窑瓷器确实,胎白体薄、釉黑如乌、光可鉴人的高温釉黑定,在以白为主的定窑系列瓷器中,就像一朵鹤立鸡群的珍贵奇葩,显得尤为惹人喜爱。紫定、酱定、红定。这些都是紫色、酱色、红色定窑瓷器的简称。同黑定一样,定窑窑工通过控制釉料中Fe2O3的含量和还原火焰来烧制各种特色瓷器。一般来说,酱定与黑定相近,而紫定、红定除了氧化铁控制之外,还需要加入适量的氧化锰等。由于烧制难度大、颜色相近难以区分等可能因素,古代有代表性的文献中对紫定、红定的描述不多,界定也不清晰,寥寥几句甚至可能出现偏差或错误。从现有藏品实物来看,酱定比较多见,而紫定很难见到,红定则只存在于文献或传说中。北宋紫定梅瓶 高33、外径13.9cm 私人藏品紫定。很难从博物馆找到紫定的图片,一些著名博物馆展出号称是紫定的,其实是酱定,我曾经戏称那些号称紫定但实际是酱定的瓷器为“烧制不成功的紫定”。上图是我在2015年和收藏家曹先生合作写的文章《银瓶泻油浮蚁酒 紫碗铺粟盘龙茶——完整的北宋紫定梅瓶证明北宋紫定的存在》中的核心藏品——紫定梅瓶,这是曹先生的私人藏品。该紫定器表面平整致密,触摸起来像丝绸一样滑润,远远看去,发出柔和的金属光泽。放大镜下釉面酱色、黑色交叉均匀密布,“紫黑之釉,满现星点”,酱色多于黑色,酱色中心布满了均匀的紫色、金色、银色晶体,如星光一样。一眼望去,梅瓶的釉色近似紫葡萄、紫茄皮,并发出淡紫色幽光,是一件极其罕见的紫定精品。北宋定窑酱釉瓶 高17.8cm北宋《<闻见录>卷二》记载:张贵妃因私接外臣馈赠定州红瓷器而引起宋仁宗震怒红定。红定实物及照片更难找到,上图是一个北宋定窑酱釉瓶,因照片显示酱色泛红光,权当充个数吧。当然,文献记载定州红瓷是确实存在的。北宋思想家邵伯温在《<闻见录>卷二》中记载了这么个故事:某日,宋仁宗去张贵妃处,见宫内陈设有一件“定州红瓷器”,仁宗问怎么来的,贵妃回应是大臣王拱辰所献,皇帝听后震怒,训斥其不守戒禁,私自接受外臣的馈赠,用斧子把瓷器打碎了。这可以说明定窑生产红瓷,且在当时属珍贵物品,以至于可以被大臣当成贵重礼品送给张贵妃。邵伯温记载的定州红瓷这个事,应该发生在张贵妃受封之后,而张贵妃受封时间是在皇祐初年(公元1049年),受封五年后因病去世,死后追谥为温成皇后。因此,大臣王拱辰献给张贵妃定州红瓷的相对时间应该在皇祐元年到五年之间(公元1049-1054年)。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第四个皇帝,也是在位最长的皇帝(42年),皇祐是宋仁宗第二个年号。仁宗也擅长书法,在位期间宋朝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都得到高度发展,史称“仁宗盛治”,著名的“铁面包公”——包拯就是他的当朝臣子。《闻见录》作者邵伯温学问很大但思想保守,是北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尽心尽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他还不认可王安石变法,认为王安石“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乱”而导致北宋灭亡。北宋晚期定窑酱釉瓶酱定。酱定在定窑瓷器中较为常见,各大博物馆都能找出一些藏品。前面说过,酱定实际上与黑定的差别,仅为铁元素含量有所不同,釉中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达5%以上,其他工艺相似。北宋 定窑酱釉花口盘 高2.5、口径12.6、足径8.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件北宋定窑酱釉花口盘造型端庄、线条明朗,酱釉施到足边,盘口呈六瓣葵花式,折腰,圈足。六瓣花口为此器平添几分美感,属于定窑酱釉中的精品,也是宋代花口盘的基本造型。北宋 定窑酱釉盖碗 通高6、口径12、足径5.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件北宋定窑酱釉盖碗通体施酱色釉,碗口沿及圈足无釉,露胎处呈白色。碗直口、深腹、圈足,盖顶置瓜蒂形纽。此盖碗造型别致、做工精美,由于数量较少,尤显珍贵。北宋 定窑里白外酱花口碗 大英博物馆还有一种酱定内施白釉外施酱釉,很有意思。其他还有一些其他世界著名博物馆收藏的号称紫定,实为酱定:紫定梅瓶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自称紫定实为酱定)紫定盖罐 美国明斯顿博物馆藏(自称紫定实为酱定)紫定盏托 上海博物馆藏(自称紫定实为酱定)北宋—金 柿釉碗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实为酱定)北宋—金 柿釉近彩蝶牡丹纹碗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实为酱定)北宋—金 柿釉瓶 日本瓷展(实为酱定)北宋—金 定窑紫金釉葵瓣口盘 高3.5、口径17.9、足径5.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实为酱定)所谓“柿釉”,是日本人杜撰出来的一个名称,其釉色比普通的酱色稍淡,就像干柿饼的基本颜色,有点像六必居黄酱经过调稀之后的颜色。另外,还有一些定窑遗址出土的黄褐色瓷片与残器,既不属于白釉,也不属于酱釉,应该是窑工控制釉料中铁元素一定成份比例之后烧制的产物。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定窑遗址出土的残件绿定。绿色釉定瓷不见于任何古文献记载,一度被业界忽略,1957年在在曲阳县涧磁村定窑遗址发现了两片绿色瓷片,由其纹饰与做工确定为定窑产品,绿定才被外界所知。实际上,北方从东汉时期起就一直有窑在烧制绿釉陶瓷器,均为二次上铅釉低温烧成。同样,和白定一次烧成不同,绿定是先素烧白色胚胎,然后上绿铅釉后再入窑二次低温烧成,严格讲不能称之为瓷器,应属介于瓷和陶之间、硬度相对较低的一种产品。北宋后期 定窑绿釉盘残片 涧磁村定窑遗址1957年出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其实,定窑有绿色釉瓷器本身不足为奇,烧制难度不大,也算不上精致,但由于绿定很稀少、很难见到,所以绿定被收藏界另眼相看而显得非常珍贵。下面这件绿定刻花、划花、剔花枕,是1979年在河北省定县出土的,其装饰花纹与定窑白瓷枕风格一致。金 定窑绿釉划花莲鸭纹枕 高14.5、宽13.4、长23.2cm 河北定县博物馆藏绿定 私人藏品定窑的装饰花纹在前面定窑的技术成就中讲到,定窑的装饰花纹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还有少量的贴塑、镂空、描金。由于定窑较早而且普遍地使用优雅、美观的花纹进行装饰,从宋朝开始,定窑瓷器获得一个雅称——“定州花瓷”。那么定窑的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的文化艺术成就是什么呢?北宋定窑刻花龙首大净瓶 定州博物馆藏如果说象牙般的胎釉将定窑白瓷推到了一个引领天下白瓷的高度,那么丰富多彩的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将定窑白瓷从纯白装饰又推向一个繁花似锦、艺术缤纷的新高地。定窑刻花是在继承邢窑刻花精华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定窑纹饰的题材、纹样、构图等吸取了唐、五代和当时国画的立意、章法和技巧,构成独立完整的画面,内容有动物、花卉、民间故事等,丰富多彩。这些纹饰被刻画在象牙般质感的白瓷胎上,从而使大自然的美与创作艺术结合起来,相互辉映,浑然一体,显得无比和谐、精美。北宋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 高37.1、口径4.7、足径7.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定窑刻花,是一种用夸张的艺术描写,线条优美,感情奔放,象一江春水奔泻而出,耐人寻味。这种艺术效果一般在面积较大的器物中表现最为突出。定窑刻花以它清晰、婉转而深浅不一的线条,形成了一个个浓淡不同的图画,同时,单刀、双刀并用,更增加了花纹的美感和立体感。如上图北宋定窑白釉刻花梅瓶,肩部用竹尖刀刻出细线菊瓣纹,用单刀刻下部的芭蕉纹,中部环周又满刻缠枝牡丹纹,线条流畅,形象逼真,生动地表现出牡丹那“ 花中之王” 的国色天姿。北宋 定窑剔刻花葫芦形白瓷执壶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对一些小件瓷品,因面积小,弧度大,刻花有时采用写实的手法,内多刻折枝耸草、莲花纹等,线条刚劲,顿挫有力,运用丰富的线条变化,达到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使器物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洋溢着时代的风采。北宋白釉刻花牡丹纹水注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归纳起来,刻花如同写意画,用中国画的线条、笔法来表现自然界的景物,寥寥几刀,虽笔墨不同,但构图稳重,满而不塞,虚实有致。北宋 定窑划花双凫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定窑其它装饰方法,如划花、雕刻、剔花、镂空等,其实也属于刻花的范畴,艺术表现与刻花手法大体一致,只是工艺稍有差别。其中雕刻值得提一下,由于受青铜器、漆器以及建筑艺术与佛教艺术的影响,定窑把雕刻艺术引入陶瓷装饰,用浮雕装饰技法来改变器物的外形,使造型与装饰形成了一体,很具有艺术美感。从定县塔基出土的刻花龙首净瓶、银盖瓶、刻莲罐等文物来看,定窑雕刻很擅长刻莲花瓣纹。莲花既是我国喜闻乐见的花卉,又是佛教的象征,擅长刻莲花瓣纹说明定窑非常接地气。当然,假冒雕刻莲花瓣纹定窑器也成为如今造假的重灾区。北宋 定窑牙白划花莲花纹小茶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 定窑贴塑、镂刻四人抬轿(冥器) 定州博物馆藏北宋 定窑剔花矮腹瓶 美国佛利尔沙克乐博物馆藏定窑雕刻莲纹长颈瓶 定州博物馆展出印花装饰在北宋定窑的大规模生产中,因“自动化”程度高,适应北宋当时的“工业化”水平需要而被更多地采用。那么定窑这种“自动化、现代化”印花装饰的艺术表现在哪里呢?北宋 定窑印花龙纹盘 上海博物馆藏定窑的印花花纹造型以线条的疏密、粗细、点、面对比为主,以变化自如、工整、清晰富丽为艺术特色,画面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描写生动,很有生活气息,有的还采用分段或分组装饰,用凸线把器物分成几组,每组饰以不同纹样。如“四季花卉纹碗”、碗壁分成六格,每格为一种花卉,碗中部又另饰一组图案花纹样。由于采用很浅的浮雕形式,加上瓷质的温润莹白,配合稍带微黄的釉色,使花纹秀丽精细,显现出栩栩如生的立体感,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艺术冲击。北宋 定窑鸳鸯荷花纹盘模 曲阳县北镇村出土 河北省博物馆藏金代 定窑四季花卉纹碗模 曲阳县北镇村窖藏出土 河北省博物馆藏印花题材极为丰富,一般以龙和云、凤与花,鱼和水相组合居多,有以龙、凤、雁、鹤、鸭、鸳鸯、孔雀、鹭鸶、鹌鹑以及循麟、鸣鹿、奔马、游鱼、飞蛾、舞蝶为主体画面,以云、水、树、石、浪花、水藻、卷草、芙蓉、荷花、牡丹、萱草、秋菊为辅助纹饰的组合印花,也有任意选取某种动物或花卉单独予以表现的印花或刻花。常见组合纹样主要有云龙纹、凤穿牡丹纹、游鱼水波纹、石榴花纹、菊花纹、荷花纹等,此外还有鸟类、动物配合的自然风景纹、婴儿戏花纹、传统的狮子滚绣球纹、犀牛望月纹等。纹样既不都是实物实景的缩影,也不全是图案形式,给人一种画面丰茂而不繁琐、花纹虽满而严谨肃整的庄重之感,是作者抓准事物精髓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到北宋政和、宣和年间,定窑印花艺术水平已经达到顶峰。金代 定窑云龙纹盘模 曲阳县涧磁村出土 河北省博物馆藏定窑印花时常用纹饰图案定窑的器型定窑在唐及五代有盘、碗、杯、盏、水注、瓶、罐、碗、盒、盂、瓷枕等多种器形。宋代除了唐代已有的器物外,主要增加了一些精美的仿生器物,如花瓣状盘、碗、柳斗杯、海螺等,还有一些形象生动的人物、动物雕塑。到金代后,仅以碗类、鸡腿瓶、敛口杯等少数品种为主了。晚唐 定窑三叶盏 英国大威德基金会藏定窑瓷器的造型风格,与定窑的胎釉及纹饰风格一样,是伴随着唐、宋丰富的文化艺术发展起来的,有着唐宋尤其是大宋审美文化深深的烙印。盘、碗类器物的宽浅、精巧,立体器物的清秀富丽,刻龙盘的威严庄重,净瓶的挺拔华贵,龙首注的敦厚朴实,盖罐的雄浑饱满,孩儿枕的淳美质朴,荷叶碗的精巧多姿,令人赞叹。用流畅的曲线构成的外轮廓,与光润的釉面,精美的刻、印花纹装饰溶为一体,呈现出特有的挺秀、文雅的艺术风格,既有实用功能,又不失美观大方高贵。那么,定窑瓷器的基本器型从哪而来呢?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定窑瓷器我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六)》、《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中华白瓷的鼻祖——邢窑》等文章中都讲过,瓷器是从仿制青铜器、玉器以及后来的金银器开始的。一般来说,各类瓷器的器型,都是从青铜器、玉器、金银器而来,尤其是银器。根据英国考古学家、汉学家、牛津大学副校长杰西卡·罗森爵士(Professor Dame Jessica Rawson)的研究成果表明,从汉代起,中国受中亚或伊朗东部进口器物的影响就已开始制造金银碗、杯,到了唐代,金银碗、杯、盘、碟在中国大量制造,供皇族和达官显贵们使用。从唐代的金银器可以看出,在中国风格中逐渐吸收了外来器皿的形制和图案,同时也有一些改进或创新,使器型和式样更加优美。陶瓷器仿青铜器大多是为了殉葬,而伴随金银器发展而兴起的陶瓷器仿金银器,则以生活实用器为主。在北宋早期,瓷器用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瓷器作为金银器的替代品供皇族和达官贵人主要用来墓葬而不是实用,尤其是白瓷和青瓷;二是供社会中下层人士日常使用;三是用于出口贸易。后来的瓷器器型一般就直接以效仿更早的瓷器为主了。定窑白釉“官”款对蝉纹碟 定州静志寺塔基出土 定州博物馆藏定窑白釉刻字舍利瓶 定州静众院塔基出土 定州博物馆藏根据唐代墓葬的一系列考古发掘证明,作为食器和饮器,金银器比陶瓷更受人们重视。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书中评述邢窑白瓷“ 类银类雪”,说明白瓷和银器之间的某种对比关系。根据河北定县宋代塔基的发掘报告,时代较早的静志寺塔基(公元977年)中的定窑白瓷,比年代稍晚的净众院塔基(公元995年即至道元年)中的定瓷,更象银器,说明早期的定窑白瓷与银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一些。位于河南巩义的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在北宋,宫廷使用仿银器型瓷器也可能是为了随葬,因为除非厉行节约,皇室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理由在广泛使用金银器的基础上还使用金银器的仿品——瓷器。1984年10月发掘的北宋皇陵——元德李后陵中,出土了37件定窑白瓷,其中白瓷盘11件、白瓷碗26件。这批定窑瓷器器形规整、胎质细白、坚硕致密,器身内外施釉,除少部分器口满釉外,绝大部分口沿和圈足着地面露胎,釉色呈乳白色或白中微闪青色,釉质莹润,光洁细腻,部分带有“官”字底款,属于未使用过的物品。元德李后,系宋太宗赵光义的贤妃、宋真宗赵恒的生母,死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因在死后二十三年后被追封为皇太后,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四月八日,迁葬于宋太宗永熙陵的西北角。这批定窑瓷器的外型有着明显的仿银器特征,如平底盘、无纹小碗等。由于元德李后是在死后二十三年后迁葬的,其随葬的瓷器不可能是本人的原日常生活用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朝廷从定窑购买的白瓷的一个用途,就是用作帝、后的陵墓随葬品。南宋《<武林旧事>卷二》中记载<挑菜>和<赏花>中使用定窑作为奖品从邵伯温在《<闻见录>卷二》中记载的张贵妃私自接受外臣赠送定州红瓷器而引起宋仁宗震怒一事,可以说明定窑不仅白瓷天下闻名,红瓷也属珍贵物品,并为达官贵人所喜爱,以至于可以当成贵重礼品送给张贵妃。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二》记载了皇宫中如何过<挑菜节>和<赏花>,这两项活动中都会做一些游戏,并用到定窑作为奖品。比如二月二日“龙抬头”这天就是“挑菜节”,是宋代重要的传统风俗节日,民间就是到野外春游挖挖野菜什么的,王宫贵族都各自举办不同档次的活动。宫中每年都要在这天举办御宴,并在宴会以游戏活跃气氛......皇上对后妃、皇子、贵主、婕妤及都知等大多都有赏无罚,好的赐赏成号珍珠、玉、金器、北珠、篦环、珠翠、领抹,次一点的也赏赐铤银、酒器、冠镯、翠花、段帛、龙涎、御扇、笔墨、官窑、定器之类的宝贝,罚也就是舞唱、吟诗、念佛、饮冷水、吃生姜之类。这可以说明,位于杭州的南宋皇宫中已收藏有原来属于北宋、当时属于金国的定窑瓷器。皇上可以用定窑瓷器来赏赐下人,虽然定窑在众多奖品中地位并不显赫。要知道,南宋朝廷是在北宋灭亡、宋徽宗宋钦宗被虏走、大宋朝廷财产尽失的背景下,由当时碰巧不在朝廷的宋徽宗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即商丘)建立的,随后南宋朝廷仓促南渡,在扬州、建康(现在的南京)、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平江等地,来回转战逃亡了11年多,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才定都临安(即杭州)。由于仓皇出走和长期流离失所,南宋朝廷拥有的定窑瓷器,只能来源于民间或朝中官员所献,而不是来源于北宋朝廷所藏。所以我认为,根据以上文献记载证明,到南宋时期,朝野收藏定器已成形成风尚。北宋 定窑贴塑、印花孩儿枕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在古定窑瓷器中,要特别讲讲的是瓷枕。关于陶瓷枕在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山西、浙江等地都有大量出土,自唐代开始,到宋朝已经发展到数量惊人,质地有陶质、半陶半瓷、瓷质,种类有唐三彩、唐绿彩、唐青釉、唐褐釉、宋三彩、宋白釉、宋青釉、宋绿釉、宋白地黑花、宋褐釉、宋黄黑釉共计十四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磁州窑白地黑花系列瓷枕,而做工精湛、美术价值高的,还要算定窑系列瓷枕、特别是定窑白瓷孩儿枕。金 定窑刻花萱草纹枕 高11.5、长23、宽1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金 定窑褐彩彩绘划花水波纹枕 高13.4、长20.6cm 天津市文物管理所藏和定窑普通器形大多来自仿银器不同,宋、金的定窑瓷枕继承了唐代以来的传统风格,做工和质量都是同时代的瓷器中最好的,造型除了常见的长方形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设计和变化,如雕塑出来的人形、兽型、龙形等,每一件都是极佳的艺术品。金 定窑褐彩划花枕 高7.1、长20.1、宽17cm 河北省定县博物馆藏宋 定窑孩儿枕(残) 长15.2、宽9、高1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无论是剔花还是刻花、划花,定窑瓷枕的装饰既有绘画的艺术价值和记录当时当地民间生活、社会风俗、山水、动植物的写实价值,是一种极端珍贵的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载体。金 定窑绿釉划花莲鸭纹枕 高14.5、宽13.4、长23.2cm 河北定县博物馆藏金 定窑褐彩彩绘划花枕 高11.5、长24.6、宽18cm 河北省定县博物馆藏业界一度对瓷枕的用途是有误解的。由于墓葬出土的瓷枕特别多,加上现代人认为坚硬的瓷枕枕着头不一定舒服,有些专家和文献,就武断地认为,瓷枕是种冥器,只用于殡葬,其实这是不对的。瓷枕是古代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具,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会用瓷枕作枕头(贫穷百姓也可能用陶枕代替瓷枕),这也是在古代因尚玉传统钟情于玉枕之后的一种瓷质替代品。当然,瓷枕也是一种重要的殡葬用品,入殓时用于给死者枕头的。金 定窑剔花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苏轼诗《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中提到瓷枕(《东坡全集》卷十五)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他的诗《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东坡全集》卷十五)写道:“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罂粟汤。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该诗作于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五月一日,在苏轼回常州宜兴、途经扬州时所作。这一年,苏轼官场失意自请归耕常州,得到朝廷应允,于是从南京(即现在的河南商丘)出发去常州,途经扬州见沿途风光旖旎,生活情韵浓厚,颇受感染,想到自己终于可以结束飘荡的生活,那长期因贬谪而压抑晦暗的情绪,也似乎随之荡涤一空,犹如睡藤床、枕瓷枕、享受竹林微风的凉爽。在这样欢愉的心境里,欣然题诗在竹西寺的墙壁上,表现出洒脱自在、情趣盎然的意态。注意,瓷古时也叫瓦、瓯、磁等。金 定窑剔花折枝牡丹纹枕 高13.5、长30.6、宽22.2cm 河北省定县博物馆藏李清照的《醉花阴》(收录于《漱玉词》)中提到瓷枕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这首词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其中一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把在重阳节中词人自己流离失所、失望于现实、思乡之愁的婉约之情,用头下面瓷枕的“透心凉”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瓷枕也好、玉枕也罢,它是现实生活中的日用品,而不仅仅为冥器。定窑虎型瓷枕 河北定州博物馆藏欧阳修撰《<唐书>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中描述了陶瓷枕的用途那么,陶瓷枕除了日常用于睡觉,还有什么讲究呢?北宋欧阳修主编的《唐书》(即《新唐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四记载:“韦后妹尝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韦后妹就是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的妹妹国夫人。韦皇后,唐中宗李显第二任皇后,因姿色美艳、善于心计而深得李显宠爱,后因李显母亲武则天篡位而受苦,武则天禅位之后李显重新当上皇帝,从此,韦皇后开始祸乱朝政。韦氏重新成为皇后以后,便像武则天在高宗朝那样干预起朝政来了,她和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长宁公主、妹妹国夫人、上官婕妤、上官婕妤的母亲沛国夫人郑氏、尚宫柴氏、贺娄氏以及女巫第五英儿、陇西夫人赵氏等人一起,仗势专擅朝政,欺压大臣,滥杀无辜,奢侈无度,还大肆收受贿赂,明目张胆为行贿者请托授官。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还是为他人当奴婢的人,只要向这些人行贿三十万钱,就能够直接得到由皇帝的亲笔敕书任命的官位,由于这种敕书是斜封着交付中书省的,因而这类官员被当时的人称为“斜封官”;如果行贿三万钱,就可以被剃度为僧尼。她们受贿之后所任命的员外官、员外同正官、试官、摄官、检校官、判某官事、知某官事共计数千人之多。在西京和东都两地分别设置两员吏部侍郎,每年四次选授官职,选任官员竞达数万人。后因李显突然驾崩韦后想当皇帝之际,由李显之弟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即唐玄宗)发动唐隆政变,于公元710年7月21日诛杀了韦皇后及其韦氏集团。定窑狮子枕 高12.5cm金 卧女枕 长17.3cm 河北省曲阳县文物保管所藏《唐书》这段记载的是韦后集团核心人物、韦后妹妹国夫人,曾经因违背人伦之道、坏事做尽而心虚,竞借助于瓷枕以求睡得安稳并利用瓷枕其他功能以提升效力。国夫人用豹头枕辟邪,用白泽枕规避其他美人凭妩媚而撼动自己的地位,用卧熊枕提升身边男人的功力、同时降服女妖精。你看,古人竟然对小小的瓷枕赋予这么多功效,可见瓷枕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北宋中期 定窑孩儿枕 高18.3、长30、宽1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我最欣赏的还是上图这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中期定窑白釉孩儿枕。该枕通体白釉,柔和细腻,微闪牙黄,造型生动,构思新颖别致,枕基为一床榻,榻周围四面开光,内印螭龙与如意纹饰(原来宋朝的家具是这样的),床榻上面雕塑一名俯卧儿童,儿童头斜枕于交叉的手臂上,头上梳两绺孩儿发(原来宋朝儿童的发型是这样的),脸侧向左侧,眉清目秀,表情自然,天真活泼,身穿长衣,外罩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原来宋朝小孩服饰是这样的),左手持一绣球,双足交叉向上微翘(原来宋朝儿童是这样玩耍的)。该枕最微妙之处是孩儿脊背作枕面,圆润、微凸,其流线型很符合人体几何学,让人枕上去一定非常舒服。我有幸在几年前触摸过这个孩儿枕,当时感觉就像女孩的后腰,凹凸有致、圆润而顺滑,妙不可言。想起当年在巴塞罗那的奎尔公园里,感受过世界著名建筑大师高迪设计建造的、享有世界盛誉的奎尔公园人体学休闲长椅,不过,其美妙程度比这件孩儿枕的后腰,要逊色得多。该枕颜色之素雅、设计之新颖、雕塑技巧之高超,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再配合人物面庞俊美、神态天真可爱,艺术效果犹如天成,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北宋祥和、富足、和谐的社会景象,也体现了北宋制瓷工匠们精湛的技术水平和深厚的文化艺术功底。今天就简单讲到这里。后续请听下一集:定窑的铭文。敬请期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口碑最好的装修公司有哪几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