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城市福州怎么样这个城市 深度解析福州城市的发展与现状?

福州,是最不“福建”的福建城市,也是最低调的省会城市。▲ 福州市平潭岛仙人井。 摄影/李艺爽-风物君语-兵家不争有福之州外省人对福建的认知,大约是从两件事开始的:一是春晚小品中演绎的福建普通话,将“福建人”说成“胡建人”;二是广东人吃福建人的那个梗。然而,对于福建的省会福州,多数人没有清晰的认知:同省的厦门是以文艺、浪漫著称的网红;靠近内地的武夷山以“大红袍”享誉全国。▲ 福州市平潭县澳前客运码头,一半是黄沙,一半是碧海。摄影/李艺爽距北京1888公里的“福州”,就像一位熟悉的陌生人:鱼丸、佛跳墙是福州风物,林则徐、严复、林徽因、冰心是福州名士。这些,也只是11968平方公里“大福州”的冰山一角。-01-江山宝地,为何“兵家不争”?人们常用“兵家必争之地”形容一个地方的重要。然而,贵为福建省会,福州却有一个反向绰号:兵家不争之地。兵家不争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从战略上说,自然条件恶劣,本身无太多利用价值;二是说某地虽然值得一争,但占领后缺乏资源腹地,也难以守住。福州属于第二种。▲ 福州云上鼓岭。摄影/邱军她处于中国大陆正东南,北接江南所在的长江流域,南连岭南所在的珠江流域,不能说不重要。但是,特殊的地形让福州以及她所在的福建,变成了一个奇妙的存在。中国地势三大阶梯中,福建被划入东部“最矮”的第三级阶梯,这就给人造成了巨大的误会:那里应该很平吧?▲ 鼓岭。摄影/邱军看一眼中国地形图,我们才会发现真相:天哪,福建竟然有这么多山?从浙江东南部到广东东北部,形成了一道明显的凸起,地理上称为“浙闽丘陵”,而山体最密集、起伏最崎岖、地形最破碎的区域大体就是福建省的范围。▲ “有福之州”在哪里?制图/伍攀熟悉中国地理面貌的金庸先生将《笑傲江湖》开篇放在福州,青城派的四川汉子来到福州,都被崎岖的山路累坏了,可见“闽道”之难,甚至不亚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跨越福州多个公园的“福道”。图/视觉中国在福建这个“山地王国”,福州算是一个被上天偏爱的地方。福建最大的河流闽江,从武夷山脉东麓发源,然后一路贯穿福建,穿山越岭500多公里后来到了一片开阔的平地,自然地理上称为“福州盆地”。这里几乎四面环山,只有东侧留有一道窄窄的大门,作为闽江入海的通道。▲福州城区,位于 “聚宝盆”中。制图/伍攀这个弥足珍贵的盆地,孕育了福州的城市文明,福州主城以及长乐、闽侯城区,都位于其中。福建历史上的闽越地方政权建都的冶城,就在今福州城区。福州盆地固然有开发价值,但要抵达这里,需要付出翻山越岭的代价——争它,成本太高。▲ 福州城外,青山如屏。图/视觉中国中原王朝对福建,也不是绝对“不争”,等到其他地方稳定下来后,汉武帝迅速派卫青主持工作,深入闽越境内,废国设郡,实现了直接对福建地区的管辖。西汉解放闽越的战争中,考虑到福建山多路险,并没有从中原发兵,而是从江浙所在的会稽郡就地征用当地战士,结果兵不血刃,很快兵临福州盆地。闽越人也十分配合地发生内斗,部下杀掉闽越王余善,大开城门迎接朝廷军。▲ 福州南部的五虎山。摄影/陈成才类似的剧情不断重复上演。隋朝平定福建,到福州城下,又双叒叕是以“内斗”、和平解放的剧情结束战争,部下王国庆杀一把手高智慧,归顺隋朝。不争,也就有了另一层含义:兵临城下,不用争斗,就可以得到。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福建之地,虽有天险,但山多地少,没有粮仓支撑、也没有充足的兵员。-02-山多地狭,何以成“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用以形容某地富饶、繁华。其中,最著名的是成都平原。根据历代文献记载,福州也曾赢得过这个称号。而且,这个“天府之国”不是福州人的自封,而是来自外地来客的描述。▲ 端午节福州市长乐区三溪村的龙舟夜渡。图/视觉中国明万历年间曾在福建当公务员的浙江宁波人屠本畯在他的《闽中海错疏》中说道:“闽故神仙奥区,天府之国也,并海而东,与浙通波遵海而南,与广接壤。”那么问题来了:福州及周边地区到处都是山,狭小盆地的生产力远不如中原、关中和巴蜀,此“天府之国”到底如何炼成?上天把群山送给福州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关闭通道,首先是河流成为最早的通道——福建山多,水也很多,最大的水系闽江在山间造就了一条交通动脉,可以从入海口直通武夷山脚下,上游分成富屯溪、沙溪、建溪三条源头,其中的建溪水道可通往浙江、福建、江西交界处,然后转到陆路驿道,就可跟中原完成沟通。▲ 闽江及其支流组成的水网贯穿福州城区。图/视觉中国闽江,就像一位勇敢的英雄,在几乎没有路的山地王国,切割出了交通水网。沿着闽江水路进入福建,入海口附近的福州盆地,是最大的一处驿站,无疑将是众人入闽后的第一选择。交通和地缘,让福州盆地成为中原移民、文化、风物在福建的最重要落脚点。▲ 福州尤溪洲大桥,是福州二环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摄影/邱军有了道路,还得有人的推动。历代中原王朝都重视对福建的开发和沟通。闽道虽难,并没有阻碍人们创业建设的脚步和决心。在历代人民的建设下,多山的福建逆势而上,加上中原和本土士人的努力,成为文化昌盛的“海滨邹鲁”、变成了物阜民丰的“天府之国”。▲ 坐落于怡山的福州西禅寺,“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摄影/李艺爽自公元前202年的冶城(又称东冶)始,福州的建城历史拉开序幕。此后,这座城先后拥有冶、候官、闽县、丰州、泉州、闽州等名称。唐开元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25年,因西北有福山,闽州都督府改名福州都督府,“福州”登上历史舞台。▲ 白塔,因“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而修建。摄影/李艺爽“不争之地”是相对而言,并不意味着这里没有价值。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人口增长、文明传播,坐拥高山险阻的福建,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华丽蜕变。北宋建立后,福建境内不仅常常迎来外地名士,而且培育出的众多出众的本土人才。两宋时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状元10名,武状元11名,进士2247名。▲ 跨越闽江的福州洪山大桥,是我国跨度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桁架式T型刚构桥。摄影/邱军内地驿路和水网,让福州成为一处农耕时代的“天府”,而海陆航线的开辟则让福州变成了一处江海联运的枢纽。宋元时期,明州(宁波)、泉州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大港,而福州也是重要的航运中心,而且拥有泉州所没有的通往内地的闽江水路。宋代开始,福州就有发达的造船业,明代郑和下西洋宝船即是著名的“福州制造”,民间俗称福船。▲ 福州罗星塔是闽江地标,登临塔顶,港口码头尽在眼底。摄影/邱军海船也让大批福州人走出盆地的围城,奔向更广阔的海外。时至今日,海外还分布着300多万福州籍海外侨胞。“背山靠海”的闽人,在明清时期遭遇闭关锁国的制约。直到近代国门被迫打开,福州又与广州、上海、宁波、厦门一起,成为“通商五口”之一。当时欧洲人笔下,福州是仅次于的广州的商埠:“福州城中有建筑物覆盖的区域,面积是宁波的两倍上海的三倍、厦门的五倍。”自1845年起,17个国家先后在福州设领事馆,英、美、法、德等国纷纷在码头一带设立洋行。至今,仓山区南台岛,从烟台山到码头一带,保存有各国异域风格的建筑群,堪称福州的“万国建筑博物馆”。▲ 位于福州仓南的烟台山石厝教堂。摄影/李艺爽洋人看中的地方,晚清洋务派也看在眼里。1866年设于马尾的福州船政局,成为集培养近代海军人才和发展民族军事工业的基地。继而,福州诞生了是中国近代第一座海军学堂、第一个新式造船厂、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厂、第一支成军的海军舰队、第一艘千吨级舰船、第一台实用蒸汽机、第一条海底电缆、第一台探照灯……▲ 俯瞰福州马尾的青州货运码头,此地很早就是著名的港口。图/视觉中国洋务运动与对外开埠,让福州成为了那个时候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然而,1884年中法战争的马尾海战,让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的同时,也让福州城市近代化的成果遭遇灭顶之灾。此时,福建的另一商埠厦门,充分发挥海岸曲折、深水良港、邻近海外等优势,在现代化的路上突飞猛进,至今仍是福建第一大海港。-03-厦门红了,福州人为啥“不争”?“中国厦门、福建福州”,表面上这是两座城的较劲,背后其实是两种文化的和而不同。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塑造福建时,也衍生了独属于她的方言“闽语”,即俗称福建话。不过,福建省内部的地貌和水系极其破碎,山脉与河流垂直交叉,将地面分割成一个个“方格”。它们将闽语区分成又分成多个方言区块——闽东、闽中、闽南、闽北、邵将、莆仙。▲ 青灰屋顶的老房子,像棋盘般排布。图/视觉中国大家同样姓“闽”,所操口音却千差万别。如果你拉住一个福州人让他唱“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跟他说“公虾米”(说什么),应该会收到无数个白眼。同理,如果你在厦门人面前讲“丫霸虎纠人”(福州人牛X),也不会得到什么好脸色。在福州人看来: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底蕴,是需要细细品味的,千年古城才不需要像小年轻厦门这样招摇!福州人的底气之一是:厦门有的洋气,福州有;福州有的古典底蕴,厦门没有!▲ 福建出土的汉代瓦当,其上铭文为“万岁”。摄影/动脉影整个福州平原或福州盆地,面积为489.1平方公里,是省内仅次于漳州平原的第二大平原,全景似一菱形,福州市区坐落在中央,四面山体犹如四扇屏风——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平原内部,又有缓起伏的吴山、仓前山、黄山、高盖山,仿佛绿色星星。这正是福州民谚所称:“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屏风般的青山,还需要闽江这条玉带来缠绕。从崇山峻岭中流出的闽江斜穿平原中部,于南台岛首尾先分再合,闽江在南台岛的北支仍称闽江或北港,南支称乌龙江或南港,大樟溪、尚干溪、营前溪、新店溪等支流注入闽江,在平原上形成密集水网。▲ 乌龙江大桥,天堑变通途。摄影/邱军作为闽地首府,福州是中原文化进入福建后的传播中心,儒雅、古典成为“海滨邹鲁”的文化基因。祖籍徽州、生于福建尤溪的朱熹,曾十余次造访福州并开设理学书院。鼓山之巅的题刻“天风海涛”便出自朱熹的诗。古城墙虽然没有了,但千余年的古典,依然沉淀于福州大地:▲ 南后街作为中轴,贯穿三坊七巷。制图/F50BB始建于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三坊七巷,是中国主城区格局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街巷。宋代华林寺大殿,是中国南方保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华林寺大殿,始建于公元964年。绘图/李乾朗,标注/quan闽清的宏琳厝,则是全国最大最完整的单体古民居。▲ 闽东大院,大屋套小屋。绘图/李乾朗,标注/quan从建筑样式上来看,闽东标志性的马鞍型风火墙,是江南马头墙在福建的变种,“粉墙黛瓦”的搭配体现的是儒雅和内敛,就连城市地标乌塔与白塔,也是江南水墨的色调,与闽南张扬的红砖大厝形成了鲜明反差。▲ 三坊七巷,粉墙黛瓦。图/视觉中国福州这种内敛,并不等于保守,而更像是“藏拙”。在时势造英雄的历史关头,从儒雅的坊巷和大厝中走出的福州儿女,从不拒绝“西风东渐”:主张“开眼看世界”、主持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主持福州船政局、创办南洋海军的沈葆桢,晚清大臣、末代帝师陈宝琛,革命志士林觉民、林尹民兄弟,近代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翻译先驱严复、林纾,才女作家林徽因、冰心都是福州人。▲ 宅院内外,曲径通幽。摄影/李艺爽能文能武之外,福州人也不乏商业基因。从古至今,福州人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当代福州依然多出商海明星,国内有曹德旺、黄其森、张轩松兄弟,海外有郭鹤年、林文镜等。世界五百强之一的兴业银行总部位于福州;福清人曹德旺创立的福耀玻璃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张轩松兄弟创始于福州的永辉超市,如今已覆盖全国26个省份。▲ 三坊七巷之黄巷,黄是福州传统大姓。 摄影/李艺爽每一个外出的福州人,低调地生活在异国他乡,但心中永远都有缕缕抹不去的乡愁,正如福州民谚所言:“七溜八溜,不离福州。”当他们回到故里,一定会迫不及待地去“汤池店”享受温泉之都的惬意,去裴仙宫、罗星塔、香积寺、朱紫坊、森林公园看每一株参天的古榕;去西湖公园的柳堤、上下杭的古码头、贯穿各大公园的“福道”徜徉;到五四路俯瞰CBD夜景,去“福州798”芍园一号感受创意火花。▲ 千年古榕。 图/视觉中国逛累了,还是故乡的美味最能安抚疲惫:喝一碗锅边糊、咬一口肉燕、要一碗虾油捞化,或者干脆就在小摊上叫一枚光饼,夹上本地红糟肉,边吃边回味。▲ 一碗鱼丸肉燕,是780万福州人的共同乡愁。。摄影/李艺爽面对厦门的强势,福州人就像这座城市的榕树那样选择了“不争”,默默“落地生根”,悄然“独木成林”。-04-穿山入海,“大福州”有多大?从盆地中走出,则是一个天地更广阔、风景更壮丽大福州,她就是一尊是由山、河、城、海、岛构成的立体雕塑。▲ 蓝天之下,碧海与青山与平潭岛的古村落紧紧相拥,仿佛是童话世界。 摄影/李艺爽从西到东,过了山海交织的闽江口,便是福州的另一种气象:江口两翼,是曲折如锯齿的海岸;碧海深处,则是散布如珍珠的海岛。最醒目的无疑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的海坛岛,它与其他125个岛屿、648个岩礁组成“平潭群岛”。▲ “海蚀地貌博物馆”海坛岛上的天然“石牡丹” 。摄影/冯木波任何雕塑家和画家来到平潭,都会被大自然的智慧所折服。群岛由亿万年地质年代洗礼过的花岗岩构成,在潮起潮落的海水侵蚀和海洋动力作用下,变成了罕见的“海蚀地貌博物馆”。▲ 平潭岛的风帆石,即“半洋石帆”。 摄影/冯木波这里有中国最大的花岗岩海蚀柱,两块巨石屹立于洋面,犹如凝固的风帆,被称为“半洋石帆”;这里有栩栩如生的人形巨石,头枕沙滩,足伸大海,被叫做“海坛天神”。平潭的特产是石头和台风。如此环境孕育出因地制宜的独特的民居——石厝。它们以岛上特产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屋顶、墙壁色彩斑斓,像一座座彩色城堡。跟小清新的厦门相比,这种朴实而美丽的房子,少了岁月静好的安逸,多了几分与风沙、海风缠斗的顽强。▲ 平潭的特色民居石厝,就像彩色的城堡。 摄影/李艺爽2020年12月,平潭人民盼望已久、连接福州主城和平潭县的福平铁路开通运行。至此,一个生机勃勃的“大福州”终于连为一体。未来的福州,一定会将“丫霸”进行到底!- END -文
大羽图编丨陶子地图编辑丨伍攀“我是行走的风物百科,想和我一起发现每寸土地的不一样,就来公众号: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和我say“ HI。”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一个比较神奇的现象福州市区竟然没有厦门繁华,这让很多人意想不到。论人口总数福州800多万,厦门不到600万,但是从城市热力图来看福州市区规模以及繁华程度跟厦门有差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在于以下这三方面。一方面在于福州发展腹地太小了,厦门虽然也有很多山,但是发展腹地充足。放眼望去福州只有绕城高速公路内那一小片地能够开发建设,在这范围外都是山。无奈之下福州只能在东部海岸线附近开发滨海新城,这样扩张城市成本极高,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至今人气还没有上来。相比之下厦门发展腹地更加充足,岛内的繁华不用我多说了。岛外的同安区、翔安区、集美区、海沧区有足够的土地进行开发建设,不需要像福州那样另起炉灶开发飞地,即便人口数量比福州少一些,厦门看起来依然更加繁华。其次在于厦门城市化率高,福州还有很多县城,因此繁华程度跟厦门就有了差距。厦门总面积比较小,只有6个区,没有任何县城以及县级市,类似于武汉、南京的强市区发展模式。相比之下福州有大量的县城,不能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市区的发展,福清市、闽侯县、闽清县、平潭综合实验区也要照顾到位,牵扯到的精力更多,这样的福州市区繁华程度自然无法跟厦门市区相媲美。最重要的是厦门跟周边城市联系更紧密,福州就没有这个优势。最明显的就是厦门地铁6号线正在往漳州龙海区角美镇方向延伸。本身厦门就是一座知名度很高的旅游城市,外省人慕名而来,拥有便捷的交通会让漳州、泉州等城市到厦门更加方便,这样的厦门注定会越来越繁华。相比之下福州这方面就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莆田虽然挨着福州,但是到福州市区距离稍微有点远。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去泉州市发展,这样一来福州在吸引外地人方面就没有厦门那么得心应手,繁华程度比不过厦门自然就不足为奇了。畅谈城市发展,感受家乡的美。本地资讯创作者
字数统计:2768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5分钟前言福州都市圈山海特色鲜明,是海峡两岸合作的重要门户,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要支点。目前,福州都市圈在经济规模、产业协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区域协作机制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福州都市圈尚处于发育阶段,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国际化程度不高、高水平公共资源分布不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滞后、产业分工体系尚未形成等。新时期,福州都市圈要以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目标,以打造“一主一副”双动力源,建设同城化通勤圈,促进公共资源均衡共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为重点,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支撑福建高质量发展。1福州都市圈发展现状及地域特色(一)福州都市圈发展现状福州都市圈山海特色鲜明,是对台交流的重要门户,也是海洋文化的发源地。目前,福州都市圈在经济规模、产业协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区域协作机制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1.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0-2020年,福州都市圈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由4712.4亿元增长到15283.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约为12.5%。占福建省GDP的比重由31.4%上升到34.8%,在全省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福州市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总量占整个都市圈的65.0%,是福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2. 产业协作持续深入,已形成优势产业集群2010-2020年,福州都市圈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所占GDP的比重已达到50.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0.8∶46.6∶42.6调整为6.6∶42.7∶50.7(图1)。福州都市圈现代化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已逐渐形成。福州市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千亿产业集群已形成;莆田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5-202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5.8∶55.3∶38.9调整为4.8∶51.5∶43.7,纺织化纤、工艺美术、食品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已建成全球装备领先的世界级啤酒工厂和全省第一个平台经济示范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平台经济;宁德市已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材料、铜材料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了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基地和不锈钢生产基地)。3. 基础设施连通更为紧密,公共服务共享取得实效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全长300km的G228滨海大通道,连江、福清、罗源段等多段已通车;温(州)福(州)、福(州)厦(门)、(南)昌福(州)、永(泰)莆(田)、合(肥)福(州)5条干线铁路全面投入运营;莆(田)炎(陵)高速福州段、长(乐)平(潭)高速、长(乐)福(清)高速等多条高速路建成通车;福(州)莆(田)宁(德)城际铁路F1、F2线已开工,F3线已正式签约,立体化交通网络逐渐形成,地区间交通更加便捷。福州都市圈内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持续推进。教育方面,福州市、莆田市、宁德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签订了教育结对帮扶和中职对口帮扶的合作项目,打造市域教育合作的优质模式,推动区域内教育的全面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医疗方面,福州、莆田、宁德三市加强医疗系统的合作互助,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和医疗防治等领域展开深层次、多渠道合作互助,真正体现“山海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区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4. 福州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渐凸显作为福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福州市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断凸显。从经济总量来看,2010-2020年,福州市GDP从3123.41亿元增长至10020.02亿元,约占福州都市圈的2/3,是都市圈内所有城市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图2)。从经济增长率来看,2019-2020年,福州市经济增长率为6.7%,与宁德市相当但远高于莆田市。因此,福州市作为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凸显,将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实现一体化发展。5. 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提升福州都市圈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取得实效。一是水环境质量高。2020年,闽江、九龙江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木兰溪Ⅰ-Ⅲ类水质比例为83.3%,其他河流的所有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近岸海域优良水质(Ⅰ、Ⅱ类)比例为87.2%,海水质量总体较好。二是空气质量良好。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在95.9%~100%之间,平均为98.8%,福州、宁德两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于全省平均值。三是森林覆盖率高。2020年福州市森林覆盖率为58.4%,比2015年提升约2.8个百分点;莆田市超过60.0%;宁德市接近70.0%。总体来看,福州都市圈森林指标持续向好,森林质量不断优化,生态服务功能日益增强。6. 区域合作机制逐渐完善福州、宁德、莆田等闽东北地区经济协作已有30多年,在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形成了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闽东北经济协作区的成员城市之间建立了政府间合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区域协作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政策。结合福建“海强山弱”的省情,提出了山海协作机制,并结合具体项目探索构建利益共享机制。福州、莆田、宁德三市围绕重大项目平台构建了相对完善的项目推进机制、督查通报机制和部门协作机制。这些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加强了区域间合作往来,为福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福州都市圈地域特色福州都市圈“依山傍水”,与台湾海峡隔江相望,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和海上商贸集散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1. 山海特色鲜明福州都市圈位于山海之间,福州、莆田、宁德等城市建设于山海之间的狭长平原,地势连绵起伏,山城相依,“港—城—乡”融入自然,形成独特的“山海城湾”格局和都市风貌。圈内自然资源种类多样,涵盖森林生态、内陆湿地、地质遗迹、野生动植物及海洋生态系统。各区县生态环境良好,森林、水、空气等环境质量优良,是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莆田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更是成为全国生态文明样板。2. 海洋文化发源地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拥有悠久的海洋文明历史和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在与海洋长期互动中积淀了多种类型的海洋文化,如福州造船文化、郑和航海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马尾船政文化等,在中国海洋史上具有丰碑性意义。而妈祖文化、闽都文化、陈靖姑文化则是广大海内外同胞共同的精神记忆。莆田有“中国海洋文化发祥地”之称,妈祖文化诞生于此,且随着海上贸易和海外移民传播至世界各地。平潭是南岛语族文化发源地,海坛海峡水下文化遗址资源丰富,在我国海洋文明历史挖掘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福州发展海洋文化优势明显,海洋文化作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沉淀,对福州城市质量提升和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具有促进作用。3. 对台交流的窗口福州都市圈与台湾一衣带水,福州有对台交流的先天优势——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福州市充分发挥对台区位优势、人缘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先行先试,在产业、文化和科技交流合作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成为海峡两岸深化合作交流的重要支点。近年来,福州通过举办众多关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文化节”来深入推进两岸的交流合作,从文化层面上增进两岸人民的情感交融,为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兴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与发展。下一步,福州将着力打造成为辐射海峡两岸的国家中心城市,成为两岸交流的新名片。平潭综合实验区定位为两岸同胞共同家园和闽台合作窗口,积极推动两岸“应通尽通”。2福州都市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福州都市圈存在的问题福州都市圈尚处于发育阶段,存在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国际化程度不高、高水平公共资源分布不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滞后、产业分工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都市圈的进一步发展。1.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足,中小城市发育较弱根据黄艳和安树伟(2021)的研究,福州都市圈属于发育期(Ⅲ型)都市圈,与上海、北京等成熟期都市圈在经济规模、人均收入、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福州都市圈总体尚处于发展阶段,中心城市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足。2020年,福州市GDP为10020.02亿元,仅占福建省的22.8%,作为省会城市首位度偏低,辐射带动能力有限。2020年,福州市经济总量是杭州市的62.2%,人均GDP是杭州市的88.6%。由于中心城市自身发展不足,尚未对周边中小城市产生明显的扩散效应。二是周边中小城市发育较弱,难以与中心城市形成协同发展效应。2020年,福州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莆田和宁德均为2600亿元左右,约相当于福州的26.0%,未来发展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中小城市发育不足,都市圈内城镇体系断层明显,未能形成经济发展的合力。2.国际化程度不高,文化影响力有待提升福州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城市,承载连接“一带一路”节点功能,作为国际人文交流与国际友好交往的平台与窗口,福州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并不高,海外知名度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而且低于重庆、成都、武汉、西安等中西部城市。Ga WC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2019》显示,福州为全球Gamma-级别城市,排名低于厦门、成都、重庆、武汉等Beta级别城市。主要表现是缺乏全球知名论坛、企业、高校、国际性联盟组织,国际高端会议少、国际外事机构少,特别是缺乏外国驻榕领事馆。3.高水平公共资源分布不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滞后福州都市圈内公共资源分布不均,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周边中小城市资源分布较少。2020年,福建省高等院校共有89所(其中,本科院校39所、专科院校50所),仅福州市就有本科院校18所、专科院校16所,分别占全省的46.2%和32.0%,而莆田和宁德分别仅有1所本科和专科院校,与福州差距明显。从医疗资源的分布看,2020年福建省共有三甲医院59家,仅福州市就有28家,占全省的47.5%,而莆田和宁德分别仅有2所三甲医院。由此可见,福州都市圈的高水平教育和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优质资源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产生较为明显的“虹吸效应”,促使生产要素更多的向中心城市流动,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福州都市圈基础设施连贯性、共享性较弱,跨行政区的轨道交通发展滞后,影响都市圈一体化进程。虽然大量的轨道交通在建设,但是连接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滞后,难以满足人口的跨区域流动。如平潭至福州滨海新城、福州老城区就业的居民跨区域通勤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4. 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创新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福州都市圈作为引领海峡两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主要行业的研发环节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020年,福州都市圈R&D人员和R&D经费内部支出分别占全省的36.4%和35.8%,低于厦门都市圈,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不到3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都市圈内各城市应加强区域间的科技研究与技术投资。都市圈内产业链分工体系尚未形成,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区域间合作主要依靠政府推进,各地在项目投资和产业发展中同质化竞争严重,降低了企业的合作效率。(二)福州都市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尚未建立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完善的利益共享机制是政府合作的动力。目前,福州都市圈内区域间利益共享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在产值和税收分成、企业优惠政策、税费优惠等方面已达成共识,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宁德市为配合敖江流域综合整治,开展“清水蓝天·清新宁德”环保专项行动,关闭石材企业221家、取缔“地条钢”企业18家。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使得宁德市的相关产业发展指标断崖式下跌,工人转岗就业压力巨大。未来,应建立多元化的财政、金融等激励机制、税收利益共享机制、园区共建共享机制及生态补偿机制,以补偿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与转型。2.行政壁垒阻碍要素流动区域间行政壁垒是阻碍福州都市圈协同发展的障碍,尽管闽东北经济协作区联席会议取得显著成效,但仅限于上级政府间的交流和项目合作,而下级政府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动力,或者合作意识不强。尽管福州、莆田、宁德三市出了许多规划,由于政府各自为政,往往导致“规划同步,实施不同步”,如跨区域基础设施无法同时竣工,断头路现象严重;福州莆田的公路通道出资比例问题,两市尚难以达成共识等。3.市场作用未有效发挥目前,福州都市圈仍处于政府主导发展阶段,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区域间产业重复布局、缺乏配套性和延伸性、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企业在协调机制中话语权轻微,政府决定资源配置和协调项目合作,市场的协调作用未有效发挥,导致飞地园区配套政策吸引力不足,企业入驻热情不高,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3福州都市圈发展重点新时期,应以打造“一主一副”双动力源、建设同城化通勤圈、促进公共资源均衡共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为重点,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城化家园。(一)打造“一主一副”双动力源提升福州中心城市能级,形成以福州中心城区为主动力源、滨海新城为副动力源的双源驱动模式。优化提升福州中心城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重要支点城市,双动力源驱动做强中心城市,引领福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福州中心城区,打造宜居宜业之城。强化省会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促进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均衡布局,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打造一小时交通圈,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优质幸福生活圈。二是高质量建设滨海新城,打造产业创新高地。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高标准建设滨海新城,加快推进新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口、产业向滨海新城集聚,促进城市均衡协调发展。推进滨海新城产业转型升级,依托空港、海港、国家数据中心、科研平台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休闲产业、临空产业、高技术产业,建设区域物流基地,打造数字经济高地、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和先进制造业集聚中心。三是推进福州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城的联动发展,形成“一主一副”双源驱动新引擎。推进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城融合发展,加快两地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半小时经济圈。优化新老城区的产业分工、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布局,推进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城的要素流动,增强中心城市整体竞争力,形成以中心城区为引领、滨海新城为引擎的国家中心城市。(二)建设同城化通勤圈强化福州中心城市的枢纽功能,建成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同城化通勤圈,实现与周边城市对外高速互达,对内互联互通。一是完善都市圈内公路网建设。强化宁德—福州—莆田滨海发展带交通廊道通行能力,加快推进G228线福鼎佳阳—诏安铁湖岗公路福州段、S211线秀屿南日岛—闽清云龙公路、S501线平潭环岛路等建设,进一步完善“四纵三横二联”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实现都市圈内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构建滨海新城内外快速公路交通体系,加快实施G316长乐段、机场第二高速、滨海新城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主城区与滨海新城半小时多方位快速通达。二是建设都市圈城际铁路,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加快建设城际铁路F1线(福州—长乐机场)、F2线(莆田—长乐机场)、F3线(宁德—长乐机场),满足福州主城区、莆田、宁德、平潭之间的城际通勤需求,打造“一小时通勤圈”。三是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解决“最后一千米”问题。根据通勤需求,建立高峰线、通勤快线、社区公交、定制公交、跨区快速公交、机场巴士等多种公交路线,支撑多元通勤需求,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千米”问题。(三)促进公共资源均衡共享福州都市圈优质公共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高等院校、示范性中小学及三甲医院基本集中在福州市,莆田、宁德则寥寥无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都市圈内各城市均衡发展的基础,促进都市圈内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联合办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支持都市圈中心城市高校、国内和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联合办学、远程教育、教师异地交流等方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特别要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提升高中阶段普及率,为农村儿童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办学条件,提供教师培训机会,提升教师待遇和教学能力,加强学校管理水平。三是建设数字化平台,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建设医疗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医疗检查结果跨地区、跨机构互认,促进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扩大异地就医结算和远程会诊。四是提升医疗卫生共享质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医院开放水平,加强与高水平医院的合作交流与组织培训,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特色专科的共享制度,加强区域医疗人才联合培养,扩大远程医疗合作范围,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着力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五是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图书馆、博物馆,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建立与当地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促进区域资源有效配置,实现产业的集聚经济效应。明确福州都市圈内各市的产业发展重点,促进产业分工,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纺织、装备制造、食品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推动其内涵式发展。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国民经济发展新动力。三是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加速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生命健康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数字应用新业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激发实体经济新动能,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五)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改善生态环境必须从源头抓起,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是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推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探索资源集约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提高土地、水、矿产、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推进区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与生态环保产业合作,发挥沿海城市的资金、技术优势和山区市(县)的生态资源优势,促进节能减排,推进生产与生态融合发展。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污染较严重的纺织、装备制造、食品等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推动其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三是强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大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度;持续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严格水资源节约利用;推进海洋资源合理利用。(六)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福建省沿海和山区在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开发程度、市场开拓等方面有明显互补性。深入推进山海协作,实现山海融合发展,有利于缩小山海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山海协作,福建省沿海和山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在共建园区发展中仍然存在项目落地困难、园区基础设施与综合配套服务不完善、产业协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新时期,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将仍然是福州都市圈发展的重点,依托园区开展产业对接,促进区外产业梯度转移,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山海产业互补发展格局。一是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各区(县、市)按照发展规划和当地的资源禀赋,明确产业协作目标、任务和重点,加强跨区域产业承接、转移和协作,构建分工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合作体系,推动山海共建园区和产业协同发展。二是完善招商协作平台。探索建立招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区域间招商信息共享,鼓励地市间联合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支持共建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承接区域间梯度转移的企业和项目。三是促进科技创新协作。引导省级创新中心向共建园区企业开放共享,推动企业跨区域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推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对接,鼓励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促进科研成果在共建园区内转移转化。资料来源:董红燕,福州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投资,2022,(Z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州怎么样这个城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