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西昌必去的六大景点彝诲风景好吗?

7月10日上午,西昌学院“青春建新功,我们在路上”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13人在共青团西昌学院委员会教师龙静和西昌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教师王力尉、程勇刚的带领下,来到西昌市安哈彝寨。在这里,记录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对该地产生的积极影响。据悉,安哈镇前身为西昌市螺髻山种畜厂,始建于2002年。该地位于西昌市东南30公里,地处螺髻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地,幅员面积144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气候垂直分布,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王力尉老师给大家介绍当地的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阳越 摄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该地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2012年,西昌市政府开始对当地困难群众进行帮扶。自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来,对当地的扶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没有精准扶贫,不会过上现在的生活上午8点,小分队乘车从西昌学院出发。8点30分,到达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这是位于螺髻山下的一户农民家庭,女主人是一位彝族阿姐,年龄在三十岁左右。小分队到她家时,阿姐正抱着刚出生几个月的儿子在门口和邻居聊天。“以前,我们这个地方很穷很穷,除了种点一般的农作物和养点家畜家禽,收获的季节留足一家人口粮之后,剩下的拿到安哈镇上去卖,一年下来也卖不了几个钱。2012年的时候,西昌市政府开始对我们这个地方进行扶贫,很多人家都因此而受益。”阿姐介绍说。阿姐兴奋地指着门前的太阳能热水器说:“国家不仅对住房修建进行补贴,还免费提供了太阳能电热水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谢谢党和政府!”48岁的安阿合在面对志愿者们的咨询时,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是“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如果没有精准扶贫,我做梦也不会想到我会过上现在这样的生活。”志愿者们在聆听安阿合大叔讲述她家的变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阳越 摄75岁秋宇各老人夫妇曾育有四个孩子,一个去世,三个在世的孩子只有一个有工作,另外两个无业,而且三个孩子没有一个在身边。这样特殊的家庭情况,使他家成为困难户,得知情况之后,当地政府专门下拨资金,给二位老人修好了住房。不仅如此,两位老人每个月都能领到政府的低保补助。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老人几乎不懂汉语,同行的一位彝族同学用彝语和老人沟通,另一位彝族同学用汉字在她的笔记本上记录下交流的内容,记录的彝族同学最后整理笔记的时候才发现,老人在回答每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都是“我很感激我的国家!”0 (2)要脱贫,需要发展产业志愿者们此行的最后一站是位于西巧公路边的一家赶织店,主人是53岁的王桂英。王桂英年轻时在外务工,现在上了年纪,已没有精力再外出闯荡。幸运的是,通过国家的帮扶和自身的努力,她家建起了新居。而传统技艺,也成了她的“衣食来源”。擦尔瓦是彝族同胞的一种传统服装,类似于汉族的披风,王桂英正是传统手工制作擦尔瓦的巧匠。“一件擦尔瓦我卖800块钱,一个月能卖个三四件。一斤羊毛10块钱,做一件擦尔瓦大概4斤羊毛,除去成本,一个月的收入在我们这个地方来讲还算是不错的。”王桂英说。近些年来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给她家带来了新的致富门路,不少游客来此旅游时喜欢披上这件纯手工制作的擦尔瓦拍照,每个人10块钱一次,很多人想要披擦尔瓦拍照还得提前预约。同行的志愿者也兴奋地穿上阿妈亲手制作的擦尔瓦,在她家的庭院门前留下了这一段记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来西昌必去的六大景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