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几个正宗馄饨馅?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数九寒天,有关冬至吃什么,自古至今已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供大家参考。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篇1
  北方冬至吃什么食物
  1、馄饨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过去北京有冬至吃馄饨的说法,馄饨这类象征团圆的食物可谓是冬至餐桌上的首选。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那么冬至吃馄饨是怎么来的?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因此在北京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饺子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我国北方地区民间素有吃饺子的习俗。关于冬至吃饺子的民间传说很多,最主流的说法是源自于张仲景。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不少乡亲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矫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3、羊肉
  冬至开始,民间便开始从这天“数九”。对于老百姓来说,冬至莫过于吃。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在此时吃上一锅炖羊肉,更有御寒滋补的双重功效。
  羊肉性温,能抵御风寒、补身体,对风寒气喘、肾亏阳痿、气血两亏、腰膝酸软、肢冷腹痛、面黄肌瘦等症状有疗效。冬季人体阳气内藏,肾阳不足,容易出现手足冰冷,面目无华、体虚乏力等症状,而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历来被视为补阳佳品。冬季适当进食,可有效缓解上述症状。
  4、狗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狗肉属热性食物,一次不宜吃多。凡患咳嗽、感冒、发热、腹泻和阴虚火旺等非虚寒性病的人均不宜食用。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篇2
  北方:要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山西:多为馄饨或饺子
  山西民间的冬至之食多为馄饨或饺子。一般以羊肉为馅,取阳生之义。饺馅取村牧肥羊,配以桂皮、良姜、肉桂、豆蔻等十余种芳香药物和调料,用西葫芦丝拌好,包制笼蒸15分钟即成,皮薄馅嫩,吃时破皮一口水,咬开馅成丸,佐以老陈醋,鲜而不腻,香味悠长,且有强身健脾、开胃驱寒之功效。
  山西临汾襄汾等地,无论山区平川,冬至节仍沿袭古法吃馄饨,旧时富贵之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
  除吃馄饨、饺子外,山西还有一些地方以糕为食,如和顺迎冬就年吃油糕、灵石吃黍米糕、平鲁闹冬风俗,鸡肉蘸素糕配羊汤吃。
  油糕
  大同讲究吃炖肉,有冬至不吃肉,冻烂脚趾头的民谚,河曲有拜冬之俗,饮食娱乐,佐以羊羹,枣酿羔羊,系明酒遗风之意。晋东南阳城一带,则吃老北瓜和小米焖成的瓜粥。
  苏州人: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而吴国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
  在冬至,苏州人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
  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后来,为了纪念西施创造的这种美食,苏州人便把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
  此外,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潮汕地区: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区,冬至又称小过年,是民间一个大节日。在这一天老百姓要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在沿海地区,则要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祭拜祖先,为渔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归来。
  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在潮汕地区又叫甜丸,在冬至这一天吃甜丸的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
  到冬节前一天,吃过晚饭,家中主妇就张罗把一个大笸箩摆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儿揉成搓成团。然后,一家人无论大小都围坐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大的冬至丸。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参差不齐的,这叫父仔公孙丸,象征岁暮之际,一家人圆圆满满。起床之后,大人和小孩都要吃上一碗冬至丸,这样才算添了一岁。如果有家人外出未归,那么一定要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归家时,做一碗汤丸给他吃。
  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不过到如今,只剩下吃甜九的习俗了。
  宁夏:吃头脑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
  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羊肉粉汤饺子做法独特,味道香辣可口,现在已成为银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江南水乡:吃红豆糯米饭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上海: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
  汤圆的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这一天吃汤圆,也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杭州:一天三顿吃年糕
  杭州人喜欢在冬至这一天吃年糕来庆祝。每逢冬至,都会制糕来祭祖或者馈赠亲友。
  在饮食上,三餐都会做不同风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丝炒年糕等等种类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图吉利,寓意年年长高。
  厦门:排队买姜母鸭
  厦门人对鸭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一年四季都在吃鸭,盐鸭、酱鸭、烤鸭、四物炖鸭,冬至吃姜母鸭。一条街只要有一摊卖姜母鸭的店,就整街飘香。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
  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
  中国台湾:九层糕祭祖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篇3
  广州冬至吃什么
  汤圆
  “冬大过年”、“肥冬瘦年”,是广州人自细听到大的谚语。冬至似乎比春节还重要,阵仗比春节还要大。现在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做汤圆、劏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也有许多广州人选择在酒楼过节,举家团聚,让大大小小的酒楼家家“墟撼”。
  广东人冬至的习俗,有汤圆的传统。汤圆,则象征着团圆,就像北方人喜欢吃的饺子,都是一个圆圆满满的象征。据说东北还有俗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不过广东人在冬至吃的汤圆,则是一定要是咸的,以沙葛、猪肉、虾米作馅,配以鸡汤,鲜美无比。
  腊味糯米饭
  传统的冬至习俗在城市里慢慢消失,但是广东有很多家庭还是会在这天做腊味糯米饭、杀鸡宰鸭炖八珍,众人环锅而食。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糯米饭寓意温暖,从年头到年尾都暖粒粒。
  炖八珍
  在广东潮汕,吃甜丸这一习俗几乎普及整个地区,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然而,“到处贴甜丸”的风俗,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篇4
  武汉冬至吃什么
  1、圆子
  现市场上圆子口味诸多,常见的有芝麻馅、豆沙馅、猪肉馅等;口味改革后又出现新式的巧克力馅、抹茶馅等。还有一种无馅的小圆子,人们通常喜欢拿它来做甜品,常见的有酒酿小圆子,撒上桂花、味道清甜爽口。
  2、饺子
  而南方气候温润,物产丰富,饺子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等等,口味不一。 在包饺子的包法上也是有区别的,南“捏”北“挤”一个灵秀小巧,一个豪放敦厚。南方饺子包的时候是需要在把肉馅放在饺子皮里面后,用捏的方法,把饺子两边密封住,皮薄、折细,里面馅料清晰可见。
  3、馄饨
  在南方,馄饨有多种叫法和做法,广东福建那带管叫云吞,江浙一带管叫馄饨,江西那带俗称清汤,而四川那一带又叫抄手,原来馄饨有这么多称呼,真的很有意思哈~猪肉、虾肉、蔬菜、葱、姜构成最基本的馅料之选。
  4、煲汤
  武汉人料理汤水,独树一帜。北方人,追求实在,不拘小节,豪放乱炖,岭南人,过于挑剔,追求高档,海味煲汤。武汉煨汤,素来以技论长,选材、火候、汤料,甚至盛汤器具都有讲究,一丝一毫,都须用心投入。武汉人就是爱喝汤,每到冬至,给全家人煨一铫子汤排骨藕汤,一屋子藕香哟。喝到肚子里滋阴又营养。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篇5
  广西冬至吃什么
  一、腊味
  冬至腌制腊味食品是广西各族普通存在的习俗,冬至前后才有北风和干风天,可以着手准备过年食物。
  腊物必须在短短的一个月完成,家家户户忙碌购买猪肉做腊肉,还有的.做腊鸡、腊鸭、腊鱼、腊猪头、腊肠、腊血肠等。桂北地区有“冬至腊肉不用盐”的说法;贵港等地有冬至酿酒的习俗,名为“冬酒”,作日后待客和春节酒席之用。
  二、米粽
  粽子、沙糕、糍粑(又称“冬糍”或者“大肚糍”)等也是冬至节的食品。玉林人过冬至,几乎家家必包米粽,一些当地人干脆叫冬至为“米粽节”。
  玉林米粽以精盐、南乳、豉油、五香粉等为调料,再选以猪肉、海味、绿豆、荷包豆、栗子、花生等作馅,熬熟后香味四溢,是玉林市民最喜欢吃的一种食品之一。冬至吃米粽还有“糯米补气”的说法,寄寓了劳动人民补益力气,以待来年的朴素愿望。
  三、鱼生
  在宾阳、龙州、那坡、扶绥等地的壮、汉族,鱼生是冬至的大菜。
  民间有“冬至鱼生,夏至狗肉”的俗谚,认为冬至外阴冷而内阳热,宜吃凉性鱼生润肠;夏至表阳燥热而内阴寒,宜吃温性狗肉暖胃。
  四、豆腐酿
  在冬至,玉林、梧州等地汉族吃豆腐酿,德保等地壮族吃南瓜饭,此与北方冬至吃百味馄饨的寓意相同。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均从原始的混沌状态发展变化而来,冬至曾作为历元岁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初始。因此,冬至吃豆腐酿、南瓜饭、馄饨即象征宇宙混沌之形,又寓意开天辟地之始。
  五、汤圆
  冬至食品罗为丰富并有寓意。在民间,冬至普遍有吃汤圆的习俗。天圆地方,汤圆象征天圆,吃汤圆意为祭天。
  古代有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风俗,冬至吃汤圆即古代祭天的遗风。
  六、吃冬
  以前,武宣、南宁等地,已嫁妇女于冬至白天可以去娘家“吃冬”,但须于天黑前赶回夫家;如不能赶回夫家者,则要到外族人家留宿过夜。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篇6
  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数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数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年糕
  杭州年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节和冬至,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小孩身高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番薯汤果
  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冬酿酒
  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酿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扑鼻。斟酒入杯,酒香渐渐泛起、然后扩散,最后满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气,让人不饮先醉。不过冬酿酒度很淡的,老少妇孺均能喝上两杯。旧时的苏州冬酿酒是一种米酒,与桂花一同酿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泽金黄,隐隐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冬至团
  苏州人冬至夜吃“冬至团”。冬至团又称“稻窠团”,用糯米粉加馅料做成,馅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赠送亲友。冬至团又称为“稻窠团”,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为团,以肉糜、菜果、豆沙、萝卜丝为馅,祭祀并互相赠送。现在仍有吃冬至团子的习俗。
  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篇7
  汤圆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较为盛行。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饺子
  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这种说法来源于医圣张仲景,他看到严寒中百姓耳朵被冻坏,故用面包了驱寒药材,煮熟做成“娇耳汤治好了百姓的耳朵。今天冬至吃饺子不再是为了治冻耳朵,不过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饺子成为了一种营养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饺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葱、韭菜、萝卜等做馅,这些菜均偏温热性,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温阳作用。
  八宝粥
  热腾腾的八宝粥很适合冬天饮食温热软的要求。中医认为食粥可健脾温胃,且有一定的滋阴作用,正好对抗冬季干燥的特性。为发挥御寒作用,我们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选用偏温热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我们不妨发挥创造力,将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鸡肉粥、糯米红枣粥、小米山药粥、银耳红枣大米粥等。
  萝卜
  民间有言:“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又说:“冬季萝卜赛过小人参。所以冬至吃萝卜最滋补,在冬至夜,正适合炖上一锅热乎乎的萝卜排骨汤,补充营养,滋补身体,又能增强抗寒能力。
  馄饨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事实上,在江南地区,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进补,所吃的正是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
  羊肉味甘性温,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历来作为补阳佳品,是冬至进补的重要食物之一。羊肉的热量高于牛肉,铁的含量又是猪肉的6倍,对造血有显著功效,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补血助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
  但羊肉属大热之品,凡有发热、牙痛、口舌生疮、吐黄痰等上火症状者都不宜食用。患有肝病、高血压、急性肠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以及发热期间都不宜食用。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相关文章: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12-29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3篇12-29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4篇)02-18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精选4篇11-02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汇编4篇)02-22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通用4篇11-02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合集4篇)11-02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集合4篇11-02
小满吃什么传统食物05-20

关于冬至节日习俗的6个传说,看看你知道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传统文化家园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关冬至的小故事有哪些1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传统节日,至今仍有很多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节不但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而且还有很多传说故事。下面分享其中的6个,看看你知道几个?
一、匈奴与馄饨的传说
相传在汉朝时期,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境。当时匈奴部落中有两个首领,分别姓浑和屯,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因此便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和“屯”的谐音命名,就叫作“馄饨”。为了平息战乱,过上太平安乐的日子,老百姓就在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包馄饨吃。
二、宋高宗赵构与馄饨的传说
相传宋高宗赵构非常爱吃御厨制作的馄饨,有一次御厨没有把馄饨煮熟,因此就有人要将这个御厨治罪,但因为只有这个御厨会做馄饨,赵构就赦免了他。后来这种馄饨的制作方法流传到民间,品种花样越来越多,成为冬至必备的节日食品。
三、捏冻耳朵的传说
相传医圣张仲景曾经在长沙做官,当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张仲景非常难过,于是让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驱寒的药材放到锅里煮熟,然后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放到锅里再次煮熟,就做成了一种叫作“驱寒娇耳汤”的药物,分给老百姓吃,不久,大家的耳朵就都好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就在每年的冬至这一天,便模仿做着吃,形成“捏冻耳朵”的习俗,后来人们就称它为“饺子”。
四、吃狗肉的传说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民间就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个好的兆头。
五、女娲与冬至饺子的传说
相传女娲用黄泥做人,到了冬至那天,天气寒冷起来,黄土人的耳朵被冻掉。她就在一个个黄土人的耳朵上都穿个小孔,用一条线通过,一头打个结扎住,一头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住,这才保住耳朵没被冻掉。后来人每到冬至节,就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让女娲做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不被冻掉。
六、吃赤豆糯米饭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位叫共工氏的人,他有一个儿子,品行恶劣,危害相邻,最后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他又变成疫鬼,每到冬至这一天,就出来残害百姓。但他有个缺点,就是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赤豆糯米饭吃,以求驱赶疫鬼,消灾避难。
有关冬至的小故事有哪些2
冬至,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已久,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我国民间自古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甚至被视为“亚岁”,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汉代甚至为此放假5天,在民间传说中,冬至还有三个传说历史故事:
第一个历史故事是,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由来。相传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对此赞不绝口,后刘邦取得天下成为汉高祖,樊哙成为大将军、左丞相,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渐渐地民间效仿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第二个历史故事是,江南地区冬至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由来。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其儿子作恶多端后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赤豆饭吃,让疫鬼不敢近身,起到防灾祛病的作用。
第三个历史故事是,老北京“冬至馄饨”的习俗由来。相传在汉代初,北方匈奴经常扰边,尤其是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不得安宁,对此二人恨之入骨,但又不得法,后来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并恨以食之,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后成了传统。
有关冬至的小故事有哪些3
#寻找故事家#
【导语】
常言道:“冬至大如年”!看看冬至这天,有哪些传统习俗和故事。
眼看就到了冬至节气了,这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还是民间传统节日,就像清明节一样。在民间,又称为冬至节,许多地方流传着祭祖的传统,而且各地还有丰富多彩的美食传统文化。我是畅谈生活点滴,大家交流畅谈!
1、都说:“冬至大如年”,看看不一样的冬至节气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再有两个节气,就完成一个轮回,也就是说一年又结束了。
冬至节气,其时间每年公历相对固定,在12月21-23日之间。此时, 斗指子,太阳黄经到达270°。这天太阳达到南回归线,阳光直射。此时,在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小,也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候。冬至自古就有“日短”或者“日短至”之称。同时,过了冬至节气这天,太阳开始往北返回,阳气生发。
在民间,都说“冬至大如年”,尤其是农耕年代。冬至又被称为冬节、小年、大冬、亚岁、履长节等等,可见其位置的重要性。当然,冬至节现在有所淡化。老祖宗认为冬至不亚于春节,也是在外亲人回家过冬节之时。
2、冬至节气,天寒地冻,看看有三大征候。
冬至节气这天,虽然太阳北回,阳气生发。但是,大地吸收的热量小于散发的热量,天气往往开始更加变得寒冷。其代表特征有三候。
一候:蚯蚓结。到了冬至时节,蚯蚓还蜷缩着身体,因它是阴曲阳生的生物,天寒地冻,仍然深埋在土中。
二候:麋鹿解。天气寒冷之时,麋的角朝后生长,等到了冬至节气,阳气始发,麋鹿感觉到阴气渐退,阳气生发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随着冬至节气的到来,阳气开始初生,山泉水出现温热和流动。
3、冬至节气,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和动人的故事。
中国的传统佳节,都有代表美食,流传至今,代代相传。冬至节,自然少不了传统美食。
老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看来冬至吃饺子是个传统美食,尤其是北方广大地区,更为盛行。关于冬至吃饺子,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一起来看看。
正如老话所说,说:“一寒娇耳汤,合家团圆暖洋洋”。“娇耳”,正是现在饺子的由来。据说,在东汉时期,冬天天寒地冻,人们的耳朵冻伤了。张仲景为了治疗百姓的冻疮,结合实情,自己研制出了“祛寒娇耳汤”,是专门用于御寒的食疗方子,效果很好,人们喝了“祛寒汤”,吃了“娇耳”后,浑身冒汗,两耳发热,耳朵慢慢都好了。
于是,人们参照“娇耳”的样子,制作出来了“饺子”,也成了冬至御寒的必备极品美食。当然,也是纪念张仲景“祛寒娇耳汤”的救命之恩。
小结
当然,冬至节气这天美食繁多,不仅仅有饺子,南方的汤圆,北方的羊肉汤,还有江南水乡的赤豆糯米饭,以及冬至面、馄饨等等
常言道:“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这天,阴气始衰、阳气始生, 太阳慢慢向北转移,白天开始慢慢变长。但是,寒冷却渐渐增加。
#冬日生活打卡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虾仁小馄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