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喜欢什么?

责编 | 天雅 陈沉沉

最近刷到一个亲子教育的视频,里面的观点很精准,听起来也很有道理。

而评论区里却炸开了锅,底下的家长们并不买账——

现在这些专家,只会给家长添乱。

平时上班已经够累了,能陪下孩子已经不错了,还这么多要求!

原来,这个视频的专家以一种说教的口吻讲着大道理,来教育父母们如何育儿。

从而引起大家的抗拒情绪。

看到父母们的反应,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孩子听道理时的反应——

父母讲 " 道理 " 时,孩子抗拒这种粗暴的说教,不就是跟视频底下父母的评论态度,如出一辙吗?

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不喜欢听大道理。

但为什么,很多父母却总控制不住地讲呢?

那么,今天借着这件事,我们来谈谈在 " 讲道理 " 背后的心理机制。

父母爱讲道理,通常是因为:在父母看来,它能有效地 " 教育 " 孩子。

一位母亲阿虹,每天与儿子过着剑拔弩张般的生活。

原因是阿虹总爱讲大道理,儿子嫌烦。

小学时,讲道理还有点用,现在儿子越大,越是对着干。

如今儿子上了初一,成绩中等,学习自觉性不高,但顶嘴的能力却一点也不赖。

时间久了,阿虹也累了。

其实阿虹自己也清楚,有些话都讲过无数遍了,孩子肯定是知道的:

所以,阿虹也开始反思,自己应该少说点。

可她稍不留神,孩子就开小差了。

尤其见到儿子只顾玩游戏,不写作业,阿虹的忧虑便涌上心头,又忍不住念叨。

从而导致:她越念叨,儿子越烦;儿子越烦,越不配合……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

阿虹讲道理的背后,是想引导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

但事实上,却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还会引发2 个恶性循环的后果

① 成瘾循环:讲道理是会上瘾的

阿虹总讲道理,是因为讲道理有一个隐藏功能:暂时解决问题。

一开始,讲道理是有效的——

阿虹教育孩子时,很多方法都推不动他,最后往往讲道理,甚至重复个 5 到 10 遍,小辉就会去做。

但此刻,阿虹的心情十分复杂:

一方面,道理说了很多遍,自己也变烦躁了

另一方面,见孩子最终做了,心情稍微好了一些

最后,心里会担心:以后怎么办?每次都要我这么说多遍吗?

长时间下来,它并不能根治问题——

阿虹没有找到真正的方法去连接孩子、教导孩子。她每次只能搬出 " 道理 ",逼孩子感到厌烦、痛苦后,不得不去做。

也就是说,孩子 " 听道理 " 不是由衷接受,只是一种临时的应付策略。

而阿虹讲道理,是每次用苍白的道理硬逼孩子行动,实际上更不会跟孩子沟通了,亲子问题更加深。

这就像一种上瘾行为。古语描述喝酒 :" 举杯浇愁愁更愁 "。人之所以会有酒瘾,是因为喝酒的当下能够短暂减轻烦恼,但酒醒后忧愁又会更加强烈地袭来。

最终,父母越讲道理,跟孩子的沟通问题反而更重。

② 逆反循环:孩子总想找机会放纵

父母讲道理,是迫切地想教育孩子。这其实是一种焦虑。

而听道理的孩子,则是在承接父母的焦虑。

当孩子遭受了父母源源不断的焦虑,他的内心会处于超负荷的状态。

一旦有机会可以喘息,孩子就想把所有的担子卸下来,选择摆烂或叛逆,以此反抗之前的重压。

这就是很多父母的教育难点," 我一不说他,果然就开始放纵 "。

案例中,阿虹不断以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换来的却是 " 道理大家都懂 ",孩子总嫌她烦,甚至彼此因为一点事就剑拔弩张的态度。

表面看,孩子是叛逆乖张,跟父母对着干。

其实呀,孩子是不堪重负,将焦虑反弹给父母。

综上,这 2 个恶性循环的后果,就是父母讲道理成瘾,孩子却逆反不断。

那么,既然讲道理的后果不好,为什么父母仍然要讲呢?

原因很简单:家长期待孩子的行为或思想,达成自己的某个期待。

为人父母,对于孩子多少是有期待的。

孩子是有能力和热情的,希望 Ta 用在对的地方;

孩子有不差的资源和环境,希望 Ta 好好珍惜;

孩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能赢在起跑线……

毕竟,孩子走对一步,就能接近更好的未来。

但这时候,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养育孩子这件事情,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带着思考,我们再来细看阿虹的故事。

其实,她身边邻里的人都并不叫她阿虹,而是称呼她 " 小辉妈妈 "。

她的社交头像是儿子的照片,朋友圈发的内容,也全是儿子的生活动态。这一切多年以来都从未变过。

阿虹几乎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放到了孩子身上。可以说,小辉活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阿虹整个人生的价值。

其实她的处境和儿子相似,也背负了相当多难以满足的期待——

* 丈夫几乎不管妻儿,他对阿虹常说的话是:只需要把孩子带好就行,我的事你别管。平时阿虹邀请他一起多陪孩子,而丈夫经常表现得不耐烦;

* 爸妈重男轻女,一直希望阿虹闯出事业,赚钱帮补原生家庭。然而阿虹的工作表现一直平平,长期遭到爸妈的不理解与嫌弃。

到了一定年龄,阿虹开始觉得:我的人生就这样吧,没有特别出彩的期待了。

每当失意受挫,身边的朋友会安慰她:没关系,把孩子带好就行,儿子有出息了,你照样是个成功的妈妈。

久而久之,阿虹也接受了这样的说法,把全身心都投入在对儿子的教育中。

每当在与父母或丈夫的关系中体验到失望,她就会自我安抚:没事,我还有儿子。

不知不觉间,亲子关系成了她的精神避难所,能够短暂 " 治愈 " 她的苦痛。

当看到孩子取得好成绩,她感到自己灰暗的生活终于有了些光亮。

与此同时,她也害怕这种美好破灭。

所以,每当察觉到孩子表现得松懈时,她就以讲道理的方式去拉着孩子往前走,至少不让孩子走错一步。

父母越是对自己低期待,就会对孩子期待越高,也越怕孩子走错;

父母越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期盼,对孩子的期待就会降低,便越能接受孩子犯错。

于是像阿虹这样的妈妈,就会把一份沉重的期待灌注到养育中。

面对这份沉重的期待,哪个孩子不想逃呢?

这不仅体现在母亲身上,父亲也会。

像一些父亲在经历了自己人生的反复挫败后,会对孩子说 " 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你要争口气 "。

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时父母和孩子的处境是相似的,双方都处于被各种期待压得透不过气来,感到无力,想要挣脱。

当一个人在现实中处处感受对生活失去掌控,就会本能去寻找自己能够掌控的关系,并且沉溺其中。

于是,孩子会选择沉迷游戏,而大人会选择沉迷管控孩子。

这两种做法本质上相似,对焦虑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反而陷入强迫性重复之中。

而所谓 " 讲道理 ",是我们借着 " 道理 " 的外壳,让孩子帮我们处理自身的问题而已。

育儿是一场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走出来的关键,并不在于如何对待孩子,而在于家长如何对待自己。

说到这,解决的思路也油然而生——

与其劝家长宽待孩子,不如多提醒家长学会宽待自己。

很多家长看了有效的育儿方法,但却做不到,关键并不是方法不行,也不是家长故意不配合。

而是,家长自己也很难。

毕竟,我们的世界也很多憋屈和辛酸!还要挤出足够爱和忍让,去栽培孩子。这本身就很难。

如同阿虹,当身边的人劝她对孩子耐心些,她就反问:那我呢?谁帮我解决情绪?

所以,我给阿虹建议的方向是:把注意力放在宽待自己」之上,具体可以分为 3 点。

① 承接自己的期待,允许自己做不到

当丈夫希望她独自把孩子带好,爸妈希望自己赚大钱,而自己却办不到时,阿虹可以对自己说:

我确实就是办不到,这没有关系,是这些要求太高了。

并且,可以适当学孩子 " 摆烂 "。

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失望,也学会说 " 没关系 ",试着摆出你们生气就生气,失望就失望吧,我就这样的态度。

当允许自己表现出真实的不完美时,其实也为内心腾出更多空间。心宽敞了,就不会被焦虑全部吞没了。

② 以自己的不完美,连接孩子的不完美

父母大道理不停,其实是努力塑造 " 完美 " 形象。

然而这种伪装出来的完美,并不会真正激励孩子成长,反而会让亲子间产生距离感。

相反,当父母暴露自己真实的不足时,会拉近关系。

其实妈妈也有压力,也会想摆烂,所以,你觉得写作业烦的心情,我也理解;

玩手机确实很吸引人,我有时也会控制不住,所以也能明白你想玩的心情;

带有瑕疵的真实,会让孩子觉得:你是懂我的。

当父母接纳了自己的任性,便意味着孩子身上任性的部分也能够被适当允许,这时,亲子间情感连接建立起来了,孩子才会更愿意接受父母的影响。

③ 不用口讲道理,而是将自己活成榜样

父母生活过得好不好,孩子是看得见的。

如果爸妈对自己的生活没有盼头,整天焦虑不堪;那么,讲再多正确的道理,说出来也会显得无力。

孩子会想:为什么你不用这些大道理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呢?

就像是,劝孩子 100 遍要多读书,ta 或许因为嫌你烦,然后不情愿地去看书。

倘若父母自己享受读书,平时跟孩子分享有趣的知识,那么孩子便会心甘情愿地接受。

准确来说,这 3 点是一种改变的方向,对于有些家长,真正做到是需要时间的。也需要我们给自己多一些耐心。

当慢慢试着去做时,你会意识到:

在 " 父母推一下,孩子动一下 " 这种模式下,焦虑反而是永不停息的。

当自己不再天天盯着孩子的状态,亲子间彼此的心理空间会慢慢拓宽。

成长是不能催促的,就像把一棵种子放到泥土里,它便会自然生长。

腾出空间,父母才看到孩子由内而外发出来的行动力,到那时,所谓焦虑也像尘一样落下来。

父母要做到的并不是拔苗助长,而是把自己活成孩子的榜样。让孩子感受到,成长、好好生活,是一件值得的事情。 END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今晚 8 点,张雅萱直播专场

在关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扰:

跟孩子讲道理,却引起他的抵触叛逆?

与伴侣沟通,却以争吵、冷战收尾?

善意对待他人,却总被误解、疏远?

今晚 8 点,【张雅萱】老师直播分享:

读懂 3 大议题,收获幸福的关系

带你深入内在,从关系中获得疗愈

有趣的心理测试:2014你会变的越来越美吗

  大家都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的。若是不注重保养,不注重调理,不注重护肤,为了上班生活,连身材都走样了,结婚之后每天把自己搞得跟黄脸婆一样,这并不是变美的节奏,而是变丑的节奏,怎么会对呢?有些人则是越来约会打扮,越来越漂亮,现在的你,乃至未来几年的,你是会变的越来越美丽还是越来越丑呢?快来做个心理测试看看吧!

  1、不管发生什么,你都不曾邋遢地出门过?

  2、别人如何评价你,你不是很在乎?

  3、你现在十分注重睡前的保养吗?

  4、你不太喜欢跟人争论?

  5、其实你给人一种十分清爽的感觉?

  6、有时候你的自我感觉过于良好?

  7、你现在会追看韩剧吗?

  8、你总是时常说自己万年缺钱吗?

  9、你明年有购买房子的计划吗?

  10、你一借人家的钱就坐立不安?

  11、你现在还会看童话吗?

  12、认为自己十分招小孩子喜欢?

  13、你有压得住场拿得出手的奢侈品吗?

  14、如果有一天你被一个男人骗了感情,你会如何做?

  揭露此男恶行-15

  自己悄悄难过-16

  15、今年过年你更喜欢?

  回家与父母过-18

  不与父母过,也不旅行-19

  16、明年你要换工作吗?

  17、一说到月亮,你想到的是哪种月亮?

  18、下面三种类型的灯光,你最不喜欢的是?

  19、如果你遭遇到极品婆婆,你会选择怎么做?

  尽量顺从,免生事端-E

  去离婆婆很远的地方定居,工作-A

  20、下面三种女人,你更愿意做哪一种?

  青春时十分漂亮,后来很普通-D

  之前很丑,大学毕业后变漂亮-B

  以前很一般,生孩子后变优雅-E

虽然说人变老之后,变得没有以前漂亮是很很的事情,毕竟胶原蛋白的流失,皮肤的老化,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你可能会越来越丑却不是正常类型的变老而不再漂亮。而是长期不规律的生活习惯让你的疲劳指数越来越高,保养已经无法减慢肌肤的衰老进程。喜欢宅的你也特别不爱运动,由内到外都在被侵蚀,因为有年轻的本钱而肆意挥霍的状况会让你在数年后变得非常糟糕。而且懒惰会让你无法持续的去护理自己,自然皮肤也不如同样年纪的人会保养的好啦。

  B、曲折路线的美丑。 你的外表走的是曲折路线哦。小时候长得也一般吧,上了中学之后渐渐变漂亮了,因为皮肤不错,五官清秀,加上成绩不错,所以自己也是蛮自信的。但是也有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身材走样,皮肤变得越来越差,也越来越敏感,五官也开始有变化,皮肤松弛,笑的时候都能看到眼角起了小皱纹。整个人显得越来越没自信,没气质。其实,再变回漂亮虽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延缓衰老的一些护理却很有必要。人也要学会面对变老的事实,放宽心情,心态好了,人也容易年轻。

  C、越来越有气质。 未来的你,虽然你不是那种让人惊艳的.大美,但是,也算是一个气质高雅类弄,富有魅力,让人过目不忘的女子。你是个拥有积极心态,竞争欲很强也很有自信的人,你的美丽指南基本上是非常得体且恰当的,除了年龄你几乎没有什么可要担心的变丑因素了。而时间也可以让你历练出更优雅的姿态和气质,借此保持住自己的魅力。你一定特别容易成为一个有气质的女孩。淡定、平和、从容。眉眼间或许会有淡淡的愁,但大部分,还是比较博爱的,对世间的一切丑陋都会抱以微笑。

显然你对美丑没有什么特别的执著,但是你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于是受到心灵挫折的机遇也比普通人更多,焦虑的心情会让你的美丽大打折扣。你的状态十分地不稳定,糟糕的心情是你的大敌,各种各样的压力让你无法理智的做判断,你的美丽也有时候变得不稳定。但是总体来说,你也大小算是个小美女了。可能无法与艳光四射的人相比,但是你的底子不错,所以只要能认真地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稍微收拾一下自己,出去的回头率也是很高的哦。

这辈子你有太多方面都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也很少有什么令自己觉得满意的。但是很不错的是,你一直都有所提高。可能小时候并不好看,青春的时候,也处于朦胧状态,不知道怎么把自己收拾得更好看。反而是等自己走出社会了,见识广了,你才学会收拾自己,打扮自己。学会穿适合自己的衣服,学会了保养自己,调理自己。学会了更淡定从容,学会了面带微笑地看待世间的人与事。于是乎,很久不见你的人,会觉得你一下子变得很漂亮,成为了一个大美女。

【有趣的心理测试:2014你会变的越来越美吗】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子现在喜欢什么玩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