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到临海的高铁是在临海哪里下车?

临海古城东湖,向北远眺群山

一直想去临海看看,因为很多年前就曾听人说,这几乎是江南唯一孑遗的古城,号称“北有平遥,南有临海”。这次本想先回孩子们的外婆家福州,待过几天回程再去,查行程时却发现,7月16日起临海站为接入杭绍台高铁线而封闭改造一个半月,也好,那就去程顺道先去。

临海及其所属的台州,在国内外的存在感并不强——说起“临海”,很多亲友甚至不知道它是台州的,第一反应问是不是温州或宁波的;至于台州,仅从一个细节就可见一斑:它的英文名一般拼作Taaizhou,以区别于江苏泰州,虽然台州人口分明比泰州要多一半多。

当然,本地人并不这么想。在临海,“千年府城”的提法四处可见,因为在长达一千余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是台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听出租车司机说,1994年台州市迁址到椒江,其实只是因为当时的市长想为他弟弟在椒江的地产项目增值牟利,这位市长后来锒铛入狱,但市府却没再迁回来。

这个说法极有可能只是个民间传说,即便真有内幕,也未必是迁址的真正动因,因为从城市空间的发展来看,地处一个山间小盆地的临海拓展余地很小——它虽名为“临海”,但当时府城是因“临海山”得名,离海边其实还足有百余里地。

从现代城市规划的角度而言,土地相对平旷又靠海的椒江显然更适合成为新的市中心。黔东南州首府从镇远迁至凯里、南平市府从延平区迁往建阳,都是出自类似的考虑。近代以来的交通枢纽改变了原来的城市空间布局,北方不少省份甚至连省会都搬了,例如黑龙江、河北和河南,当然,松江府与上海是更醒目的一例,“千年府城”甚至早就变成了新兴都市下辖的一个区县。

临海东湖内图绘的临海主要景点,以府城城墙为中轴,包含了东湖、崇和门、巾山塔群和龙兴寺

在浙江现在各主要城市中,临海几乎是唯一遭此命运的:虽然清代严州府的府城甚至已被废弃为镇,但那毕竟原本就规模狭小,严州府地处山区,原有的三县被撤并,剩下的淳安、建德、桐庐则被并入杭州,而像台州这样的大地域中心本应大抵稳定——它此前身为“千年府城”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像杭州、绍兴、宁波、温州,甚至两千年来就没动过。

临海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府城腹地很小,这对现代城市的扩展十分不利,但在古代,其地势却正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古城地处一个小盆地内,地势险要,明代人文地理学者王士性作为临海人,对此相当自豪:“浙江十一郡城池,唯吾台最据险,西南两面临大江,西北巉岩参削插天,虽鸟道亦无,止东面平夷,又有大湖深壕,故不可攻。倭虽数至城下,无能为也。”现在的东湖,在北宋时最初本是水军泊船屯兵之所。事实也证明它在防守上的坚不可摧:史载它一度面临三万敌军围攻,仍能以少数人马坚守,最终击败来犯之敌。

台州当地的政治中心,在汉晋时一度曾在海滨平坦之地章安,大概那时对中原王朝而言,这里只有航海南下才便于抵达,而主要镇抚的也是山间的越人;但在东晋孙恩之乱后,他们肯定意识到,这样的郡城容易被人从海上攻破,而内陆的交通已逐渐开辟,此时临海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对一个内向的文明来说,它的好处是不可取代的,只有到了试图外向开放时,它才开始显得局促。

google map上的临海卫星地图,古城北面靠山,西南两面临江,东南有巾山阻挡,东面则有东湖

1994年市府迁走,对当地人的自信心无疑是个打击,以至于现在还有人自我安慰,市府虽然迁到了椒江,但椒江原本也是临海所属的海门(因与江苏海门同名而更名“椒江”),只是后来才划分出去。至今,老城里还有台州医院、台州影剧院,想来都建于1994年之前,因而就像开封的河南大学一样,即便省会早已迁走,仍然冠以原先的名目。至于老城外的台州学院,虽然也在,但听说主体早已搬到了椒江校区。这座城市,已经从“台州府”不可避免地萎缩成了“临海”。

不过吊诡的是,临海很可能因祸得福。当时正是1992年南巡之后“全民下海”的经济狂潮初起的时代,城市大拆大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却又未兴,台州市府如果留在临海,恐怕现在临海老城内的许多老房子都会灰飞烟灭。

巧合的是,正是在市中心迁走的同一年,临海正式名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在中国,算是国家对古城的最权威认定。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包含24座城市,1986年第二批有38座,而1994年的第三批则有37座。尽管其评审标准并不全然是“历史文化”意义上的(例如,第一批名城就有延安、遵义这样的革命城市,而敦煌、平遥、丽江也都屈居第二批),但临海直到第三批才被列入,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它并未很早引起重视。就算在浙江省内,它也落后于杭州、绍兴(第一批)、宁波(第二批),而与衢州同列。

罗文哲题写的碑文,这句话堪称是对台州府城墙价值的最强有力背书

像全国各地都能见到的景象一样,当地原本几乎是把这些祖先留下的遗产当作“四旧”或“破烂”看待的。台州府文庙沿革上指明:这一至迟1035年就已兴建、历代修缮不坠的文教中心,在1949年后“除大成殿及西厢房外,其它建筑均拆建为台州行署宿舍,大成殿则长期被行署行政科用作木材仓库”。1983年它终于被认定为县级文保单位,但又直至2001年才开始进行抢救性维修。

从临海各景点被列为文保单位的时间也能看出,这种意识的觉醒是相当晚近的事。起点是2001年“台州府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1年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题写的“台州府城墙跨山临江,清雄壮险,是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更俨然将本地人原本不怎么当回事的老城城墙变成了“明长城的祖先”——这个说法在学理上不无道理,因为戚继光调防北边时,确实是将这一带筑城抗倭的经验运用到了北方长城的修筑上,但旅游宣传上无须理会这些细节,而在于它提供了强有力的背书,瞬间变废为宝,它成了“江南长城”,似乎赢得了与国家象征平起平坐的地位。

接下来的故事就顺理成章了:在台州府城墙晋身“国家级”次年的2002年,地方政府在当地最大的崇和门广场修建“历史文化名城·临海”青铜浮雕,选择了四个与本地有关的名人代表:骆宾王、郑虔(“台州文教之祖”)、王士性、戚继光。2005年,投资5000多万的紫阳老街修缮完成;2006年,巾山西塔被列为省文保单位(2019年扩展为“巾山塔群”);2009年在中斗宫旁建了王士性、徐霞客、陈函辉群雕。这也与国内旅游休闲业的发展大体同步,从百度搜索指数看,“临海”一词在2008年底之前大抵都在200上下,在2010年后逐渐攀升到400上下,2012年后又翻了一倍。

2012年临海举行“古城文化节”,紫阳老街被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不久,又传来台州府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组合之一(与南京、西安、凤阳明中都、寿县、兴城、荆州、襄阳等地城墙一起),名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的消息,意味着它跻身“国宝”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级别。近年来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又更重修了紫阳古街,2017年台州府文庙大成殿、东湖也被列为省文保单位,现在老城到处可见的标着“台州府城”标志,也是2017年确定的。

尽管这些景象可能在全国都几无例外,但临海比较幸运的一点是:在近现代的浪潮中,它“破四旧”并不彻底(也许原因之一是,它那依山修建的城墙要拆起来太麻烦了),结果反而给自己留下了一份有待认识的遗产。“新”终于学会了容纳“旧”,即便它更多只是想利用“旧”。文章已于修改

原标题:《临海(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海至宁波高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