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活动探索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抗压能力?

凡事抱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没有那么多遗憾,就没有那么多自责。心理压力过大,容易让一个人失去信心,丧失自我。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提高抗压能力的方法的相关内容。

很多压力是我们自己无法化解的,合理的做法是向自己的同事、朋友、上司甚至是下属倾诉自己的问题,请求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样做奏效的前提是,我们不想把压力转移给别人,而是为解决问题而寻求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有些时候,老板不仅给员工定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而且给自己的目标也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是这样,我们要懂得适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目标。人生的智慧在于明白什么是可以实现的,什么是不可以实现的;想尽一切办法实现可以实现的,勇敢地放弃无法实现的。

抱团取暖,是人与人聚合在一起的最初动力,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可以转移我们的视线,通过人与人的沟通,提高我们的情绪,另外,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在播种一份正能量,传递更多团结互助的氛围,可以帮助我们自己减压。


就是从精神上的痛苦体验中汲取智慧,从而获得个人成长。也就是将逆境体验转换成经验教训的能力,通过回忆过去的困境,纵观自己的历史,并同时像高空翱翔的老鹰一样俯瞰自己过去的体验全景时,你就会看到这些困境体验的全新意义。

很多时候的压力,都是和心理上觉得孤立无助有关,这种感觉往往是长期“学习无助”而来的结果,亦属部分人的“人格特质”,要除掉这种特质,就必须积极学习乐观态度。例如,把坏的状况看成最坏不过如此,把它当成是短暂的、偶然的,进行自我对话,告诉自己一定可以克服等等。

有些人感到面对任何压力都很痛苦,这是由于他们长期自我设限,让思维停顿在过去的体验中,认为自己缺乏控制压力的能力,但实际上可能只是从未尝试而已。所以记住,凡事先不要往坏处想、遽下结论。(你遇到了阻力,你一心觉得你无法跨越它,也从未想过尝试越过这道障碍,所以要建立自信心,跨越给自己设立的心里底线)

另一种情况是过于把“事件表面化”,只根据个别有限信息,便做出全部负面的结论,例如工作上遇到一、两次障碍就认定自己毫无能力,从此缺乏信心。其实换个方式,尝试只做个人能力范围内的事,认识您能够认识的事情,循序渐进,则压力自必下降,记住:“不妄作,则身安。”

作为我们孩子的家长,我们要多跟孩子的机构老师进行沟通,一起帮助孩子增加抗压能力,每次考试的好与坏,每次机构比赛成绩的优与良,都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有了初步的抗压能力。

家长要有意识的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的一些抗压能力,让孩子可以知道压力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信心和毅力就可以抵抗住压力,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你必须做到一个模范的作用。

作为家长要给自己的孩子足够的选择空间,他们自主选择的越多,那么慢慢的成败之间的教训就会越多,这样孩子就会有自己的一个意识,知道成功不是必然,失败应该接受,这样抗压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实施。


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很多的,抗压能力的教育关系孩子的一生,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真正的自尊心,因为有自尊心的人才是一个有强大内心能量的人,才可以挫折的时候勇于承受。

培养幸福感,意思就是培养自己的快乐、欢欣、知足、欣喜、自豪、感激等情绪的能力。虽然这些情感大部分都是与生俱来的,但通过培养加强,可以提升强化这些情感。人在心情愉悦时思考问题会更加开阔,如果能提升个人的愉悦情绪,那么不愉悦的情绪就会大大降低,生活上的应激状况也会减少。

培养乐观的人格,有个乐观的人格才可以产生正面的情绪,要知道焦虑性格的人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所以说,提高自身乐观人格也是提高抗压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做到认知调整,意思是在想问题的时候往好的方面想,不用太复杂。正面并且能用光明的回答来辩证和看待逆境,划转危机,最终在逆境中磨练自身的抗压性。

能够幽默化解事情,就是说一个人能够用幽默,诙谐来调整自己的能力,释放自身不好的情绪,并不断吸收愉悦的心情。而且幽默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抗压能力,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它可以使人在欢声笑语中忘却烦恼,化忧愁为快乐,让一个环境拥有愉悦的氛围。

最后一点是培养问题解决技巧,它的目的在于让人学会如何自我控制,筹划问题、寻求社会支援、回避/逃离、隔绝问题等等。理性的看待环境和问题。当问题出现时要理解主观上的情绪波动,毫无用处。在感情上切忌大起大落。清楚了解悲观失望是毫无意义的,消极的态度无助于解决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尤为看重,因此将抗挫折、抗压能力作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所以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以及抗压能力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当代大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心理素质进行训练,使其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其中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对大学生进行相应心理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全方面抗挫折以及抗压能力训练,使其能够身心健康进行更加优秀的发展,本文基于此分析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抗挫折以及抗压能力,使其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型人才.

朋友亲戚家的孩子今年8岁了,可说话举止却十分“幼稚”:动不动就哭,一有不顺心就生气,还特别输不起,做游戏的时候经常把“我不跟你玩儿了”挂在嘴边…

后来经过我的简单评估,发现孩子的部分能力没有达到8岁孩子的标准,或者刚刚及格。

孩子动不动就哭、经常“玩不起”,一不顺心就爱发脾气,综合来看,有以下几点原因:


本体觉能够提升副交感神经活性,借此对抗交感神经的压力状态,改善孩子固有的想法和行为,培养有弹性有变化的思维方式,提升幼儿抗压能力,减少忧虑、紧张及害怕的情绪,促进幼儿自我调节的能力。

2--6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认知初步形成的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发展自己的基本能力,需要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冒险,从而提高自己知识和能力。

而要孩子们能够积极探索,勇于冒险,那么孩子必须要对自己评价比较积极乐观,于是孩子就不能输,也输不起。

试想,如果孩子总是输,他如何对自己建立自信?没有了乐观、积极的内心,他们又怎么敢于去探索,勇于去冒险,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呢?

正是基于这阶段的自我评价需要,最终目的是满足成长的需要,所以这阶段的孩子表现的输不起,输了就耍赖。

现在的孩子集全家人的宠爱于一身,家长对于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也都会尽量满足。会养成孩子想怎样就怎样的习惯,不能接受家长的拒绝。

一旦遭到拒绝,孩子就会感觉到备受打击,进而采取哭闹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

生活中孩子难免会遇到失败,孩子的心情会变得不开心,甚至撒泼打滚,哭哭啼啼。

这时,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接受自己的失败,鼓励孩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优点、继续努力。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又激发了孩子的潜能。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更强,很快就能从失败中爬起来,智力也越来越强。

与之相对的,是固定思维模式的孩子。他们遇事易放弃、输不起、听不得批评,最终,智能发展也停滞不前。

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锻炼孩子从多种角度思考的习惯,多表扬孩子做事的过程,比如“你这幅画颜色选的很漂亮,看得出你很用心”、“你骑车摔倒了很多次,但是你都没哭爬起来继续练习,你很棒”之类的。

幼儿时期是孩子模仿学习的主要阶段,也是孩子最容易被塑造的时期,但当孩子面对困难时,也比较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

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或陪孩子做游戏的时候,要用自己想行为举止为孩子做榜样,鼓励孩子坚持不放弃。

比如,在玩搭积木的游戏时,不小心积木被碰倒了,家长这时可以说“没关系,我们重新再来,一定做得更好!”然后邀请孩子跟自己一起重新开始。

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不仅仅来自自己所做的事情,还有可能来自一个团体中其他的人。

所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群体游戏中学会合作,积极面对来自其他人不同的意见,提升面对这种挫折的耐受力,并学会向其他人寻求帮助。

比如,孩子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儿“学做菜”的游戏,需要孩子们分工合作,有的孩子负责洗菜,有的孩子负责摘菜,有的孩子负责炒菜之类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很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如果孩子觉得自已的任务重,不公平,那么家长可以说“每个小朋友都会做到这一步的,你的动手能力这么强一定可以的”。

如果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不知道如何操作,那么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向同伴求助,锻炼孩子的交流沟通能力。倘若孩子在求助过程中受到拒绝,家长要及时鼓励孩子,而不是指责孩子“真没用”。

很多孩子因为长辈过分宠爱,很少会面对一些困难或挫折,缺少独自面对问题的机会。

因此,在和孩子做游戏的过程中,父母可以适当提高游戏的难度,给孩子提供独自解决难题的机会,培养幼儿面对困难的勇气。

比如,在陪孩子画画的时候,家长可以临时给孩子出题,在图画中加入一个新的元素,而不是照着书上的样子画。这样就增大了画画的难度,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机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