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哪座城市?

一般小说中的A市指的是哪座城市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般小说中的A市指的是哪座城市

呵呵,这个没有什么别的意思的,就像是我们举例子时说的甲人乙人,如果作者确实是想映射某城市的话,文中会有暗示的。^^

" 桥城"指的是哪座城市

“霸都”指的是哪座城市?

雾淞之都指的是吉林市。

通称“树挂”,是雾气和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的冰晶,分为粒状和晶状两种。粒状雾凇结构紧密,形成一粒粒很小的冰块,而晶状雾凇结构比较松散,呈较大的片状。吉林的雾凇就属于晶状。它是在吉林市独特的地理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吉林雾凇美丽皎洁,晶莹闪烁,在凛冽寒流席卷大地、万物失去生机之时,替代秋天刚刚飘飞的树叶,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结冰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上不断积聚冻粘,使一株株树如重新焕发了生机,这大自然赋予北方的精美艺术品,象气势磅礴的落雪挂满枝头,把江畔点缀得繁花似锦,壮丽迷人,雾凇美景的出现,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宜兴的丁山镇是生产紫砂的中心。
宜兴还有个陶器博物馆。
景德镇是瓷都,不是陶都。

“山城”指的是哪一座城市?

重庆市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山城,“山城”是重庆市的其中一个别称。

日光城指的是哪座城市?

有4种说法见下 1/纽约州虽产苹果,但产量很少,远不及加州苹果世界驰名。有一年加州苹果欠收,外销告急,于是纽约的苹果小兵立大功,解救了加州外销苹果的窘境。纽约人引以为傲,从此称纽约为Big Apple。 2/传言经济大衰退时,许多银行家失业潦倒,必须从其市郊住家载着一袋袋苹果到到纽约大街上卖。包括一些明门望祖都被迫以此维持生计。因为纽约州常见到苹果树,对纽约经济扮演相当重要角色,进而市政府大力推行这个名词代表纽约。 3/1920~1930年,爵士乐大行其道,有个爵士乐手大唱:成功树上苹果何其多,但如果你挑中纽约市,你就挑到了最大的苹果!(There are many apples on money)。乐师们把所有要去的城镇(town),都描述(describe)成树上的苹果(the apple on the tree)。他们去演出赚钱,就像去摘苹果(pick apples)。纽约在当时是诸城镇中演出赚钱最多(most)的城市。各城镇都叫Apple, 自然纽约便是the Big Apple了。 参考资料:百度一下 “纽约 大苹果 来历”

川渝地区最好吃的城市是哪啊?外地人去了二话不说直奔成都、重庆,然而当地人却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投进了乐山的怀抱,可是真正吃过川渝地区的四川人都知道,川渝地区最好吃的城市,不是成都、不是重庆、乐山虽有资格论资排辈,但是在这座小城面前也只能位居二线,而这座小城,就是恐龙之乡、千年盐都的自贡!

自贡的菜很四川,看这里的家常菜的风格就知道了,什么煎炒烹炸都不足以体现出它的硬核,只有火爆二字才能将自贡菜体现的淋漓尽致。食材鲜嫩、活力十足、调料给劲,这些基本要素都具备了,才有机会促成一道合格的自贡菜。看着灶台上葱姜蒜共同起舞,二荆条、小米辣、花椒的狂欢,麻辣鲜香尽在其中,还没等吃到这菜,心中都已经忍不住为其大呼:爽!

没有一只兔子能活着离开四川,更不可能活着离开自贡!自贡人会把一只兔子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冷吃兔、兔肉酱、麻辣兔头,兔子们听了自贡话都立刻腿脚绵软、瑟瑟发抖!麻辣火热的冷吃兔,是自贡人的乡愁。兔肉在辣椒、花椒等各味作料的均衡发力下达到了平衡,再加上料酒、自贡盐巴的神助攻,每一块兔肉都将富有深意的麻辣展现的淋漓尽致。对,自贡的菜不是直冲冲的麻和辣,你细细品尝,所有的味道都是多味作料共同作用后的结果。每一种作料相互制约又均衡发力,并非一味的突出麻与辣,这大概就是自贡美食的精髓所在了!

自贡人虽属四川,但是对于吃辣这件事颇有心得。就连吃火锅要蘸两碟干海椒的成都人,在自贡的跳水蛙面前都差点被辣的当场下跪,分分钟被自贡的小米辣教会了天外有天、椒外有椒的道理!于是也滋生了另外一种专属于自贡的辣,叫菊花辣。

自贡虽辣的人印象深刻,却不止于辣。还有温柔的甜,早餐铺子上的八宝粥,玻璃缸子里的冰粉凉虾,小推车卖的黄豆粉糍粑,年夜饭上的酒米饭,一样精彩。

麻辣是自贡的底色,各位的菜肴在这之上熠熠发光!甜烧白,则展现了与平日里不一样的温柔风情。将豆沙加入切片的猪肉蒸至酥软,下面有糯米垫底。蒸好后的是甜烧白吃起来咸鲜味浓、香甜软糯、肥而不腻,是自贡小孩印象中挥之不去的甜美回忆。

现在你知道了吧,去川渝不要眼里只有重庆和成都了,吃过了自贡就会懂,自贡才是让你对川渝念念不忘的开始!

对于即将踏入大学的高考生来说,选择哪座城市,意味着未来很可能在这里工作生活;而对城市来说,这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就是城市未来的核心“资产”。

这几天,1000多万刚刚经历高考的年轻人都在思考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我要做什么?

有人说:“志愿如投资,填错毁一生。”如果把出生看作人在地理空间上的一次自然分配;那么高考志愿,则可视为涉及千万人的一次重新选择。而且,是各大城市都想抢的年轻人。

对于即将踏入大学的高考生来说,选择哪座城市,意味着未来很可能在这里工作生活;而对城市来说,这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就是城市未来的核心“资产”。

此时不抢,更待何时?果然,四座城市已率先行动——6月24日,成都、杭州、西安三座城市的官方微信平台同天发布消息:

  • 《志愿填上“成都”,接下来四年有这些大事件等着你……》

  • 《志愿填上“杭州”!未来4年,7大“福利”,错过一个都后悔!》

  • 《高考志愿填上“西安”,接下来四年你会发现这些惊喜!》

第二天,《济南日报》又直接在头版刊文,邀请高考生填报济南高校。

《济南日报》6月25日头版截图

从抢大学生到抢高考生,这种迫不及待的姿态,恰恰再一次说明:城市对人才到底有多渴望。

如何才能向考生证明自己是一支值得投资的“潜力股”?从本地美食到文化底蕴,从交通网络到产业实力,四座城市可谓如数家珍。

近年发力会展、赛事经济的杭州和成都,不约而同将2022年亚运会和2021年世界大运会拉出来“镇场”,这也是城市能级的重要体现。

不仅如此,成都还罗列了更多标志性活动:成都马拉松、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杭州也毫不示弱,亮出杭州马拉松、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城市“名片”。

两座经常在各类排行榜上“缠斗”的城市再度“撞题”,隔空形成对垒之势。

再看西安、济南,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不约而同打出人文牌。

济南这边,拉上一堆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为自己“站台”。比如,杜甫曾感慨:“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印度诗人泰戈尔,则为济南留下“我怀念满城的泉池,他们在光芒下大声地说着光芒”的颂词。当然,还有众所周知的老舍在这里写下《济南的冬天》。

另一边十三朝古都西安,则搬出西安大学都是“古墓派”的“杀手锏”:

“吹过的风都是文化,脚下的土地全是历史。”

“西安的大学没挖出过文物,都不好意思说在西安。”

“西安现有一百多座博物馆,暑假(各位同学)可以安排起来……“

不管四座城市如何“花式”自夸,其实潜台词归根结底只有一句:选我选我,不要犹豫~

送房子、给补贴、发现金......此前日趋白热化的城市“抢人”大战,丝毫没有结束的趋势。尤其进入2019年以来,包括杭州、西安等多个城市在内,纷纷加码人才政策。面对大批即将走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不少城市都伸出“放宽落户”的橄榄枝。

如果说,之前的“抢人”大战抢的是刚刚发芽的“小苗”;如今,这场“战火”似乎已经开始蔓延到更幼小的“种子”身上。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此前指出:“随着大家的意识逐渐转到认为中国应该更多依靠人力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所以很自然就从原来拼投资、拼产业转变到争夺人力资源的路上。”

实际上,西安、成都及杭州三座城市,在“抢人”大战中一直是积极分子,并且战果颇丰。相比之下,济南则显得低调很多。

西安两年内7次升级户籍政策,落户政策宽松程度居全国前列。

今年2月,西安最新发布的放宽部分户籍准入条件通知显示,本科(含)以上学历、本科(不含)以下学历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全国高校在校生可直接落户。数据显示,自2017年3月1日西安户籍新政实施以来,至2019年4月30日,西安共迁入落户115.1万人,户籍人口达1004.9万人。

而早在2017年7月,成都就正式实施“人才新政12条”,明确“具有普通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凭毕业证来蓉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这也被视为成都历年来“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人才政策。如今,成都人才新政实施近两年,累计落户人才达28万人。

杭州虽放宽落户条件更晚,但同样早在2017年6月,就开始为(符合条件的)新引进到杭州的硕博士毕业生一次性发放生活补贴2-3万元。今年5月底,杭州大专落户新政细则出炉,凡是大专以上学历、35周岁以下,缴纳一个月社保即可落户。“抢人”门槛之低,令许多二线城市倍感压力。

而喊出要扬起省会龙头的济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却似乎在“抢人”方面没有多少水花。

实际上,同样在2017年6月,济南就公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征求意见稿,提出放宽城市落户政策。不过,其中规定,大学毕业生要落户济南,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缴纳社保,另一个是落实就业单位。相比其他城市,这样的力度无疑显得太过保守。这一次,济南终于觉醒了吗?

城市要有发展后劲,必须要有足够多的年轻人才,对大学毕业生乃至准大学生的争夺,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吸引人才诚意的试金石。不过,能不能脱颖而出,还得靠实力说话。其首要指标,就是高校数量和质量。

摆在眼前的现实情况是,我国高校大部分聚集在省会城市,非省会城市即便心有余,似乎也力不及。比如深圳、宁波、青岛、苏州等经济大市,虽然在人口竞争中占有优势,但在这条“赛道”上,只能默默掬一把心酸泪。

而此次率先“出手”的四座城市,不仅都是省会,而且各自拥有数十座高校,底气十足。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西安共有63所高校,紧随其后的成都57所,杭州和济南则各有47所、43所。

与之相应,截至2018年年末,西安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27.13万人、成都91.3万人、杭州49.6万人。济南截至2017年年末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也有54.44万人。

但“拥有”只完成了抢人第一步,最终仍要看“留下”的功力。

根据财新数联发布的《2018毕业季消费报告》,成都与西安留人水平在全国平均水平(36%)之上,分别为48%和45%。杭州、济南则为35%、34%。

究其原因,成都、西安作为高首位度省会,在“留下”本地应届毕业生方面表现不错。而杭州虽经济活力十足,但周边强邻环绕,面临更多分流压力。济南则不仅面临青岛、烟台等省内强市分流,且近年整体势头欠佳的山东正面临江苏、浙江人才虹吸。

不过,在吸引全国名校生就业上,杭州有较强优势。此前,城叔梳理了2018年11所名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杭州吸引力排在第四位,仅次于北上深。

留人,最终看的还是城市自身实力。正如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所说, “学子的选择,也会对城市发展前景、就业机会进行一些考虑”。城市在选择人才,人才也在选择城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座城市最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