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做出这样的菜,哥哥会不会觉得弟弟傻!!

文/贝贝豆课堂(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自从二胎政策实行之后,“生二胎”已经被纳入不少人的家庭计划中。人们之所以对生二胎“饱含信心”,出发点其实各有不同:

有的人想要儿女双全,合成一个“好”字。

有的人想让孩子多个伴,将来互相依靠。

有的人纯粹就是喜欢孩子,有能力就生。

可让人头疼的是,生二胎并不仅仅代表着家庭和谐,两个“捣蛋鬼”时不时的兴风作浪,常常让父母欲哭无泪。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视频,引发了无数网友的转发和点赞。

那天这位宝妈正在阳台上洗衣服,原计划着让哥哥暂时照顾弟弟,却没想到就在自己晾衣服个功夫,两个儿子做的“幺蛾子”,就足能让这位宝妈哭笑不得。

原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家的两个儿子竟然玩起了“铁锅炖‘弟弟’”的。哥哥将弟弟放在一个放满水的大铁锅中,哥哥正抱着勺子,往锅里加着能找到的各种佐料。

甚至于趁妈妈不注意搬来了弟弟要喝的奶粉,一股脑地倒进了铁锅中。

哥哥非常投入地制作“羹汤”,弟弟却笑呵呵地坐在铁锅里,完全不知道自己成了哥哥做汤的“材料”。

宝妈看到这一幕哭笑不得,顺手拍下两个孩子的“名场面”,将这一幕放到了网上。

这个视频引来不少网友围观,网友都乐了,纷纷加入评论大军。一些网友忍不住调侃:

万事俱备,就差开火了。

看起来味道很不错,哥哥好有才。

奶粉才是灵魂啊,下次炖汤试试。

实际上,孩子“热衷于”兴风作浪其实更多的是孩子自身发育的需求。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活动敏感期,他们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模仿能力也是这个阶段孩子的最明显表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宝“欺负”弟弟的次数如果过多,同样值得引起父母的高度警惕,特别是要掌握大宝的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大宝和二宝矛盾的出现。

【原因一】:大宝的被忽视感

有了二宝后,父母要照顾年龄小的二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在二宝身上,很可能就会忽略大宝。

从小在父母的疼爱中长大的大宝,会慢慢感觉到父母关注度的下降,这种下降会引发孩子的失落感,甚至会觉得父母比较偏心。

虽说尊老爱幼这个道理对于成年人来说很好理解,可对于孩子们来说,理解起来却并不容易,陷入逻辑怪圈的孩子,会将对父母的抱怨,转移到二宝的身上,甚至于做出一些过分的事情。

【原因二】:大宝好奇心过强

相比较于二宝来说,年龄较大,见过更多“市面”的大宝会更有自己的好奇心。

比如,大宝平时看到妈妈做饭、炒菜,就会耳濡目染,想要学着妈妈的样子去做饭和炒菜。所以,大宝将弟弟放到铁锅里加佐料,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于父母来说,正确的引导是避免这种危险行为的关键。父母要告诉孩子,父母的有些行为可以模仿,可其他的行为最好不要模仿,从而避免大宝的模仿对他们的安全造成危险。

方法一: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对父母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对大宝二宝应抱着同样的态度,给予同等的关怀和关爱。

年龄小不应该成为父母偏心二宝的理由。家有二胎,父母最忌讳的事情就是一味地要求大宝要让着二宝,相反的,从大宝的角度出发,考虑大宝的现实需求才是处理大宝二宝关系的关键。

  • 比如在给二宝买衣服、零食或玩具时,一定不要忘了给大宝准备一份。

  • 在夸奖和鼓励二宝的时候,也要适时给大宝一个拥抱,并给予相应的鼓励。

  • 在大宝二宝的教育问题上,也要同等对待,这样才能保证两个孩子的发育。

方法二:建立和谐亲子关系

二宝的出生不只是意味着孕育的结束,更意味着新的家庭关系的开始。

父母应让大宝知道,二宝也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是家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要让大宝从小参与到二宝的养育过程中。

父母也要从小教会二宝,让二宝懂得尊重大宝,学会爱大宝。父母给予大宝二宝同样的爱与教导,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大宝二宝的关系也会更为融洽,感情也会越来越深厚。

方法三:孩子自己解决矛盾

大宝与二宝有一个年龄差,每天在一起生活、玩耍,难免会产生争执和矛盾。父母不要随意插手解决大宝与二宝的矛盾,应让两个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若是大宝与二宝实在无法解决,父母可以适当引导,或适当给予两个孩子惩罚,直到认识到错误为止。

在处理大宝与二宝的关系问题上,父母不一定都能够保持“一碗水端平”的态度,但应当尽量保证公平、公正,不要让大宝或二宝感觉到父母的偏心,这才是父母的正确处理方式。

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头条号历史人物品评

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了仨:苏洵、苏轼、苏辙。其中苏洵是老爸,苏轼是大哥,苏辙是小弟。事实上,苏洵总共生了仨儿子,大儿子名叫苏景先,在苏轼3岁那年不幸早夭了。照这个排行,苏轼是老二,苏辙应该算老三。

苏轼和苏辙从小关系很好,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苏轼的诗词中,题目带着弟弟的字“子由”的,就有100多首。更别说在那篇《水调歌头》的序言里,苏轼更是在开篇就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兄弟两个虽然天各一方,但是每逢佳节,还是经常相互惦念。

在三苏中,最为耀眼的是天纵奇才的苏轼,以至于后人常常忽略了那个才华其实并不在兄长之下的弟弟苏辙,其实两个人在同一年考中进士,这一年苏轼22岁,苏辙19岁。两个人入朝为官后,苏轼屡屡犯言直谏,被贬到各地;苏辙则很有政治才华,一直做到了副宰相。

在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打入大牢,有杀头的危险时,苏辙冒死向宋神宗上疏,宁肯自己被罢官,也要给哥哥搏得一条生路。

有苏辙这样的暖男弟弟,苏轼真的太幸福了!今天,就来讲讲苏辙这个人,还有他和苏轼间,一辈子不离不弃的兄弟情。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藉。”这里边的苏老泉,就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洵。

苏洵小时候家境优越,他也一直吊儿郎当,一直到27岁才开始用功读书,过了两年参加考试,结果没有考中。

之后一直到37岁,又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也都落榜了。

“轼辙登科,明允曰,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史阙》)

苏洵感觉自己不是那块料,不考了,然后把自己写过的上千篇文章全都烧掉了。

虽然不考试了,但是苏洵仍然拼命读书,孔孟的书、韩愈的书、司马迁的书,看了个遍。

闭门读书的同时,苏洵还注重培养两个宝贝天才儿子。

苏轼比苏辙大三岁,两个人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父亲苏洵对他俩也有很高的期待。

苏洵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很用心,从起的名字就能看出来。苏洵写过一篇《名二子说》,提到过这两个儿子名字的由来。

古人有个传统,从小孩出生后满100天,要由父亲摸着头给起名字,苏洵给两个儿子起的名字都很有讲究。

苏轼的“轼”字,意思是车上的车把手。好像没什么作用,去掉它整个车就不完整。这是担心大儿子锋芒毕露,不懂得掩饰自己,让他要懂得收敛。

苏辙的“辙”字,是车驶过留下的车轱辘印。车子有一天会坏掉,车子留下的印却可以免于祸福。

等到古人年满20岁,需要行成人礼,还要由长辈给起字,苏轼和苏辙的字也很有说法,苏轼字子瞻,意思是扶着把手向远处眺望。告诫他须瞻前顾后,谨慎从事。

苏辙字子由,看见车轱辘印,就知道怎么来的。希望他既要跟着前人的路子走,也应自由发展。因为“辙”不像“轼”那样引人注目,也不易遭人嫉恨。

苏洵给两个儿子起的名字,都代表他对两个儿子性格充分的认识,和对他们未来的殷切嘱托。

除了起名字很用心,苏洵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

苏洵喜欢跟孩子们讨论历史,特别是历朝兴衰的原因,培养他们有独立的见解。还要遍读经史百家。苏轼、苏辙后来回忆说:

“父师检责惊走书,坐起犹如挂钩鱼。”(苏轼《夜梦诗》)

“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苏辙《初闻得校书郎示同官》)

父亲苏洵对他们的教育很严格,这也让他们从小读了很多的书。

苏轼专门写过一首《戏子由》,打趣弟弟: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苏辙瘦高瘦高的,比哥哥苏轼还要高,苏轼戏称弟弟太高了,书院相比起来显得太小了,经常苏辙埋头读书,起身想舒展一下身体,结果脑袋就碰到了屋顶。

当时到益州做知州的张方平,喜欢结交文人,苏洵跟他很熟悉,就带着两个儿子去拜访他,结果张方平见到这兄弟俩非常有才华,颇为喜爱。

当时的科举考试,本来要经过州试、省试(礼部试)、殿试。

结果张方平把这兄弟俩,直接推荐给朝廷,让他们不用参加州试了,直接到京城参加礼部试。

张方平对这兄弟俩,有自己的一番观点。

根据张方平的观察,他认为苏轼“明敏尤可爱”,将来一定是人见人爱;苏辙“谨重自持”,性格严谨,将来成就或许比老大还高。后来两人的发展也印证了他的看法,苏轼很有才华,又性格耿直,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是在官场上却不得志;弟弟苏辙沉稳谨慎,得到皇帝赏识,做了朝廷高官。两个人的性格造成了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嘉祐元年(公元1057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去开封参加考试。值得一说的是这一年的都城星光熠熠,后来“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此时都在开封。

早就听闻过苏轼、苏辙名字的宰相韩琦说,这哥俩参加科举考试来了,其他人还来干什么?说明在考试之前,人们对这哥俩都很看好。

然而在考试之前,苏辙却生病了,要赶不上考试。韩琦还专门去找宋仁宗,说今年的制科考试,报考的人很多,但真正的人才没几个,如果苏轼和苏辙不参加,这考试大打折扣,于是宋仁宗给推迟了考试时间。

当时的制科考试叫“贤良方正极言直谏科”,专门选拔敢于向皇帝谏言,说真话的官人做官。

苏轼写完文章以后,说自己写的很好,把社会上的问题说出来了,写得很痛快,没有憋在心里的话了。

“直言当世之故,无所委曲。”(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可是他没想到弟弟苏辙,写得更痛快,更激进,更大胆。苏辙在考试中写了篇《御试制科策》,笔锋直指当今皇帝宋仁宗自身存在的缺陷。

主要集中论述四个方面:一是说宋仁宗懒惰,年纪大,没有朝气;二是说耽于女色;三是质问收上来的赋税都花在哪了;四是质疑宋仁宗领导的“庆历新政”,效果不行,质疑宋仁宗执政能力有问题。

这实在是太大胆了。要知道当时宋仁宗执政四十多年了,从来没有人敢这样怼过他。

很多人觉得苏辙要“凉凉”了。这时候,本次考试的副考官司马光站出来,说这文章写得好,因为这次录的名目是“贤良方正极言直谏科”,这次考试的目的,就是要录取道德好、敢说话的人才。

而且司马光说:“所试文词,臣不敢言。”苏辙的文章写得太大胆了,连我都不敢说这样的话。

当时考试分五等,一二等虚设,没有人获得过,三等就相当于是一等了。

司马光说这篇文章可以列为三等,初试时候的考官胡宿人说列为五等。还有人在中间调和,说可以列为四等。

谁都说服不了谁,最后就交到宋仁宗去决定。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是两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统治的时期是宋朝的盛世。宋仁宗统治特点,如同后来他的谥号,很仁慈。

宋仁宗说:“我就是挑选敢直言相谏的人,他就是这样的人,如果给废黜了,天下人怎么看我?”

“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苏辙《遗老斋记》)

宋仁宗把苏辙给录取了,苏轼也给录取了,回到皇宫以后,仁宗跟皇后说,今天给子孙选了两个宰相之才。

“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宋史·苏轼传》)

考中进士以后,哥哥苏轼的第一个官职是凤翔签判,相当于办公厅的官员。

苏辙的第一个官职比较一般,商州(陕西商州)军事推官,离京城比较远。

苏辙不愿意去上任,当时父亲苏洵在京城里修礼书,苏辙说留在京城陪父亲,陪了三年。

后来朝廷给了苏辙一个河北大名府推官,相当于一般的地方幕僚。

一年后,苏洵去世,两兄弟回家守孝三年。

一直到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兄弟俩还朝,这时候苏轼33岁,苏辙也已经30岁,从他们考中进士开始已经过去七年了。

也是在这一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者“熙宁变法”。

宋神宗上台后,发现国库亏空,国家没钱了,边境又有西夏军队的侵扰。面对内忧外患,宋神宗下决心进行变法,改变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

于是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先后颁布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等法令,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改变着北宋王朝。

特别是在这场变法中,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名字叫“制置三司条例司”,这个机构权力非常大,凌驾于其他任何机构之上,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此时,苏轼、苏辙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们的欧阳修在内,因为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而一直坚持自己意见的苏轼、苏辙,也越来越不容于朝廷。

苏辙对变法非常不满,给宋神宗写了一封奏章《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结果宋神宗改革的决心很坚决。苏辙知道无力改变,主动请求外放。先到陈州做了学官,相当于当地的教育局长。又到齐州做掌书记。

在地方上一直做小官,做到南京应天府的签判。

哥哥苏轼也给宋神宗上疏,要求取消变法,还指责说现在的朝廷风气不正,连谏官都不敢出来说真话。

“东坡性不忍事,尝云,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朱牟《曲洧(weǐ)旧闻》)

公元1071年,性格直爽的苏轼,因为不满意朝廷的政策,上疏自求外放。苏轼先是被调任杭州通判(通判,相当于今天的副市长),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知州,相当于今天的市长)

就在湖州任上,苏轼遇到了他人生中的重大转折事件——“乌台诗案”。

当时朝中一些人,嫉恨苏轼的盛名,一心想把苏轼扳倒,不过他们又挑不出什么毛病,便从苏轼的文字中寻找把柄,并罗列出“攻击新法”、“诽谤朝廷”等莫须有的罪名,要求宋神宗对苏轼处以死刑。

随后,苏轼被押解入京进了御史台。自汉代起,御史台里头遍植乌柏,一种深青色的松柏,所以御史台又被称为“乌台”,所以这个诗案叫做“乌台诗案”。

当时苏轼被下到狱中,审理案件的人员问他:“你们家祖上,五代以内,有没有免死铁券,有的话可以免死。”这是对待死囚才会这样问。

“下狱即问,五代有无誓书铁券,盖死囚则如此,他罪止问三代。”(朱彧《萍洲可谈》)

苏轼被押解到开封御史台,经过两个多月的刑讯逼供,苏轼遭遇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最终,所谓的罪名成立,只等待皇帝的判决。

苏辙得到消息后,倾尽全力,想办法营救,向宋神宗上疏一篇《为兄轼下狱上书》,言辞恳切地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换哥哥一张保命符。

当然,皇帝不觉得这是个好交易,没有同意。

司马光、张方平等人也纷纷上疏劝谏,为苏轼鸣不平。连神宗的祖母曹太后也帮苏轼说话。

在这段时间里,苏轼儿子苏迈,每天给狱中苏轼送饭。

父子悄悄做了个约定,如果朝中比较稳定,苏轼没有什么危险,苏迈每天就给送蔬菜、牛羊肉之类的。如果苏轼有危险,就送鱼进来。

有一天,苏迈因为有事忙,就托一个人给父亲送饭,结果这个人不知道苏轼父子的约定,这天刚好送进来的是鱼,结果苏轼一看见鱼,心都哇凉哇凉的,感觉自己要小命不保了。

苏轼第一时间想起了弟弟苏辙,抓紧时间给弟弟写信: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跟结来生未了因。”(苏轼《狱中寄弟子由》)

写完信,苏轼让狱吏交苏辙,狱吏一看这是大事,不敢私自做主,就把信上交给了宋神宗。

宋神宗看完信很感动,对苏轼有了改观。

其实客观地说,神宗对苏轼的讨厌是有选择的,他讨厌苏轼话太多,总是抨击新法。但是对于苏轼的才华,神宗是相当钦佩的,曾经有人说苏轼的才华可以与李白媲美,神宗说李白比不上苏轼,李白有苏轼的才情,却没有苏轼的学问。

当时曹太后患病,而且病情很重,宋神宗是孝子,想要大赦天下。结果曹太后对宋神宗说,天下凶恶之徒就不要赦免了,他们罪有应得,只要放了苏轼一人足矣。

后来神宗把苏轼贬为黄州(今湖北武汉黄陂区境内)团练副使,不是简单的贬官,是以罪官的身份贬到黄州去的。只是挂一个名,没有任何行政职权。相当于作为一个罪人,被监管在黄州。

受苏轼案牵连,苏辙被贬筠州。

等到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宋哲宗这时候大概七、八岁,由高太后摄政。高太后让司马光返回朝廷做了宰相,苏轼兄弟也重新被启用。

年轻的宋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这段时间,苏辙走上了升官的快车道,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回到朝廷以后,苏辙先是担任右司谏,是一个谏官的职位,非常的勤奋,在九个月的时间里上疏了74篇奏章。

不久苏辙升任中书舍人,负责起草中书省草拟的决定。此时哥哥苏轼担任翰林学士,草拟皇帝发出的诏命。

我们注意看,苏辙任中书舍人,掌外制,朝廷公告由苏辙起草;苏轼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掌内制,皇上的文诰由苏轼起草。这个时候朝廷最重要的两个文字秘书,就是这兄弟俩。

当时为了让皇帝听见不同的意见,以免陷于专断。发明了一项制度叫“转对”。

朝廷大臣向皇帝汇报工作,规定不同的部门的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这就叫“转对”

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五月一日,这天,苏轼、苏辙兄弟碰巧同一天转对,一起向皇帝说出自己对时事的意见,这对苏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荣耀。

又过了一年,苏辙升任户部侍郎(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负责裁撤冗吏,裁减开支。然后由户部侍郎改任吏部侍郎(相当于人事部副部长),仅仅过了三天,又改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

又过了一年,升任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监察系统的最高长官,负责纠察百官。

元祐六年,升到尚书右丞,是尚书省的最高首长之一,相当于副宰相了。

元祐七年,苏辙升任门下侍郎,成为真正的副宰相。

当年张方平的一句“哥哥明敏儿可爱,但是这个弟弟沉毅自重,成就或可过之。”这个预言竟然成了真,在政坛上弟弟苏辙要比哥哥苏轼的成就大。

但是,朝廷之上,风云变幻。随着高太后去世,18岁的宋哲宗亲政,继续推行新法,尽废旧党。作为旧党的苏轼被贬惠州,苏辙也不断被贬,后来被贬雷州。

苏轼在当朝宰相章惇的陷害下又被贬到儋(dān)州。路上要渡海,走到广西梧州的时候,才听说自己的弟弟苏辙被贬到雷州去了。

此时苏辙已经走到藤州,距离苏轼不远,于是苏轼加紧脚步,在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五月十一日,赶到藤州见到了弟弟。

兄弟两人见面以后,有很多的话要说,慢慢赶路,从藤州到雷州,走了将近一个月。

六月十一日,苏轼、苏辙在雷州渡海作别。这也是兄弟二人此生最后一次见面。

不过之后两人还是有一些书信、寄送礼物的来往,比如苏轼在儋州期间,儋州地处海南岛,盛产椰子,苏轼用椰子壳做了两顶帽子,一顶自己戴,另一顶寄送给弟弟苏辙,两人有一些这样的往来。

苏轼在儋州期间,苏辙又被贬到循州。如果把苏轼的做官经历归结为“黄州、惠州、儋州。”那么苏辙在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做官生涯,可以概括为“筠州、雷州、循州。”苏辙在被贬期间,闭门谢客,专心著书。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宋哲宗赵煦驾崩,太子赵佶即位,是为徽宗。宋徽宗上台后大赦天下,苏轼、苏辙遇赦北返。

苏轼在北返的途中,于常州病逝,终年66岁。

苏辙闻讯后赶来,把兄嫂葬在郏县的小峨眉山,苏辙告诉儿子,自己死后葬在哥哥旁边。

最后苏辙在颖昌(今河南许昌)居住了十一年,一直到去世,终年74岁。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谊深厚,他们是兄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的知己。

《宋史·苏辙传》评价这两个人,“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短短一生路,浓浓兄弟情。他们饱经忧患,彼此赤胆忠心;他们艰辛坎坷,胸襟光明磊落。都有着伟大人格,做出了不朽的业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记得某个春天,弟弟的头发有点长了,妈妈就带他去理发,理发后回到家就说:“妈妈,我下次不要去理发了,我要留那种青年小伙子那种头发,跟哥哥一样。”在弟弟的央求下,妈妈只好答应了。就这样,到冬天时弟弟的头发已经很长了。 冬天到了,妈妈对弟弟说:“快要过年了,走,我带你去理理发。”他却说:“不要,现在是冬天,冬天的天气冷啊,我头发长,盖住头发头就比较不会冷,所以我不去理发。”说完就朝妈妈眨了一眼,就跑出去了。过了一l 【朝气蓬勃的哥哥】 哥哥刚满20岁,健壮笔挺的身材,肌肉鼓鼓的。头发又黑又硬,一根根向上竖着。两道浓眉下衬着一双大眼睛,瞪起眼看人就像小老虎。特别是那双大脚板,穿上26码的球鞋,走起路来噔噔直响。 【失望的哥哥】 哥哥久久没有回答我,死死地盯着黑漆漆的窗外。过了好一会儿,他才若有所思地对我说,又像在自言自语:“闯世界,闯个鬼!17岁太年轻,可笑、无知,还有奶腥味。”说完,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爱笑的姐姐】 姐姐高高的个子,头上扎着两条小辫子,浓黑的眉毛下面闪动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她爱笑,一笑就露出两个美丽的小酒窝。她的衣着非常朴素,常穿红色的上衣和蓝色的裤子,从来不和别人比吃比穿。但是,她的上进心非常强。 【巧手的姐姐】 姐姐做的布贴画有猴子、青蛙、猪头等。姐姐做布贴画的时候,显得那么熟练。比如做猴子吧,姐姐先把笔、硬纸和平时收藏的碎布找来,然后就一块一块地端详;接下来她就麻利地拿起笔,先把猴子的大体轮廓画出来,再把剪好的碎布贴在猴子的各个部位,最后把多余的硬纸剪掉。这样,一只活灵活现的猴子布贴画就做好了。 【馋嘴妹妹】 我妹妹长得漂亮,也很聪明,可就是嘴巴太馋。一天,外婆送来一袋苹果,我刚一转身,已经少了好几个。只见她的上衣口袋和裤袋里已经装满了苹果,嘴里还啃着一个大的。我对她说:“你是只小馋猫!”她却说:“谁让你做姐姐呢?你叫我一声姐姐,我就送你一个苹果。”弄得我真是哭笑不得。 【胆小的妹妹】 妹妹晶晶最怕放炮。春节那天,我们到门外放炮。鞭炮声一响,她就把头钻进被子里。等炮声一停,被子里就传出“咯咯”的笑声,晶晶慢慢地露出头来。看着她闷得通红通红的小脸儿,大家都笑了。 【好奇的弟弟】 弟弟不满地问:“你包的是什么呀!这哪像饺子?”我在无奈之余,硬着头皮,自我解嘲地说:“这个叫‘将军饺’,那个叫‘瘦干巴’。你吃过吗?别有风味,保管叫你大饱口福!”弟弟听了,捧腹大笑。大家看着我的“杰作”,也都哄堂大笑起来。 弟弟比哥哥帅三:快活_1200字 弟弟很不听话。这是我对他的唯一评价。弟弟和我的年龄相仿,只有三四个月之差,所以我们,互相都是直呼其名,肆无忌惮。所以,听话这个词本来就不应该让我加在这样一个男孩身上。 弟弟好动,很喜欢武侠,当然就痴情于金庸。他常常跟我说小龙女,杨过之类的人物,说《神雕侠侣》是他最喜欢的书。他每每讲到这些,眼中就有灵动着的光,而我通常会很不专心地听他说,然后会看着他漂亮的眼睛傻傻地笑,他却越讲越慷慨激昂。有时我也会很不知趣地打断他的话。叫他好好学习,别老想着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这会惹得他有点不高兴,并大手一挥,作指挥似的,“让我说完!” 因为年龄关系,小学我也是和弟弟一起读的,在一个班。每天上学妈妈都会嘱咐我,说要照顾好弟弟。其实她不知道,我是个很不会照顾别人的人,依赖性很强,虽然我多次想过要变得独立起来,可依然显得很小,脱离不了别人对我的照顾,一直到现在。所以,那时自始至终都是弟弟在照顾我,为我出面摆平很多事。有时侯,觉得他像自己哥哥,心里也挺感激他。可是这些,月亮都知道。 弟弟在我眼里是很优秀的。他会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脑子也挺聪明。可学来学去,每到考试,成绩都不如我好。起初我有点沾沾自喜,而弟弟面对分数常无语良久,然后自我安慰说,“弟弟比哥哥小。”这是“哥哥”唯一在他常提到的话里出现。后来我明白了,也很懊悔,他把多余的精力都用来照顾我了,哪还有时间来管他自己? 六年级时,他突然跟我说他要写自己的武侠小说,很令我诧异。而我当时只想好好学习,然后把毕业考试考好。可是到了最后,弟弟却要比我多出好几分,我不嫉妒他,可是我一直以来悬挂在弟弟面前的唯一一块值得炫耀的奖牌也被他夺走了,失落一下子贯穿了我的身躯,我感到好困好困。 我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光线很暗,被这深暗的光线笼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朋友担心我是扶弟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