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明明不想骂孩子为什么却出现了骂孩子的行为?

当场景图像被接收到大脑时,会跳过思考过程,直接启动了情感处理机制,所以有时忍不住吼孩子是正常的反应。但最糟糕的便是父母总是对孩子发脾气却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在哪里,也不去改正。

你常常会忍不住“吼”孩子?

一位妈妈下班回家,路上给儿子买了他一直想玩的玩具小火车。但是一打开家门,看见儿子把玩具、垃圾丢满地,在湿漉漉桌底下,她新买的大红毛衣沾上了脏水……“兔崽子,你给我出来!”吼叫声此起彼伏……

很多妈妈常常问,为什么我明明很爱孩子,却又一天到晚“吼”Ta?当孩子上学时,妈妈可能会担心孩子是不是跟小朋友闹矛盾;当孩子出外玩耍,妈妈可能担心孩子是不是从小脚踏车上摔下来;当妈妈外出,又常常思念孩子是否吃得好穿得暖,还忍不住翻看相片……很多父母都很爱孩子呀,为什么却一天到晚朝孩子怒吼?

记得我曾经分享过有小孩子的家庭,父母在一天中的情绪变化曲线,这个总结曲线来自美国的一对育儿夫妻,丈夫鲁弗斯·格里斯科姆和妻子阿利萨·沃尔克曼。他们说每一天,早上起床时有了第一个情绪低落,下班后回到家是情绪的冰点

我们不难想到,早上起床时,父母一边赶着上班,一边还要操心有“起床气”的孩子,尤其是在冬天,越年幼的孩子越免不了哭闹,这时大多数父母会想:“气傻了,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磨蹭?”每天第一吼常常在这一刻发生。到了晚上,父母下班回到家了,本来已经身心疲惫,但看到孩子各种“不听话”:比如孩子看电视已经看了1,2个小时,玩具撒满地,作业还没写,打翻了茶几上的水杯,蜡笔涂满墙壁……一地鸡毛的烦躁感又上来了!无数的“咆哮”便这样发生了。多少父母找到了同感?

科学解谜:为啥你会“忍不住”怒吼?

英国心理学家Linda Kaye曾经有过对图像和文字信息与大脑关系的研究,她发现,当场景图像被接收到大脑时,会跳过思考过程,直接启动了情感处理机制!即大脑处理文字时,会经历思考和逻辑;当大脑处理图像,即目睹某个场景的发生时,就直接启动情绪机制。

这就好比父母看到孩子的一封道歉信,信里写着他当天做的各种调皮捣蛋,这时父母反而不容易生气;当父母直接经历孩子的各种调皮捣蛋,目睹事情的发生和结果,他们便一下子被激怒。因为孩子的“捣蛋”场景直接通过图像形式进入父母大脑,触发了情绪应急机制。所以,咆哮父母便一触即发了。

知道为什么,便能帮助做好。最糟糕的便是父母总是对孩子发脾气却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在哪里。这就好比黑暗的房间里踩到软绵绵的东西那样无助,即使是软绵绵的蛇也容易让人淡定,“无知”却是糟糕的。因为父母们可能会自责于自己脾气太差,还可能因此怪罪孩子太不听话,甚至采取打骂孩子的方式企图让孩子变得规矩。所以,知道了根本原因,就能找到方法应对。

聪明的父母常常有方法,归纳了3种,分享给大家:

1、咆哮父母让孩子和家人监督

我认识一对夫妻,妻子脾气比较暴躁,每次回到家总会生气。后来她跟我说不能这样做了,因为她的儿子不喜欢跟她一起,连孩子的爸爸也干脆躲着她。在我的建议下,她跟孩子的爸爸进行了长谈,还向丈夫儿子认错,说自己的坏脾气不对,希望丈夫和儿子监督她纠正。有一次,当她因为看到孩子的爸爸煲汤时烧黑了锅,忍不住“吼”了一句后,旁边响起了儿子的话:“妈妈,你发怒了。”那一刻,她突然感到高兴,因为被孩子这一提醒,怒火反而没了。

为什么被提醒后,怒火便没了呢?“妈妈,你发怒了”,文字信息被大脑接收,触动了大脑的思考机制,而思考机制接着作用于情绪机制,所以怒火熄灭了。

我们很多人有睡前写日记的习惯。有一位老教师曾经跟我说,她年轻时也爱朝孩子咆哮,因为她是单亲妈妈,生活工作的压力都很大,每次一遇到孩子“不听话”就发作,但每次吼完,看到孩子紧张兮兮的样子便后悔不已。那种心情就像给小树苗下了猛药那般难受。为了自我提醒,她每天晚上哄睡了孩子后,就在灯光下面写日记,反省自己每一天的情绪,尤其是朝孩子发脾气的情况。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惊喜地发现,日记记录的咆哮次数少了,慢慢地被越来越多的喜悦的情绪取代。

自省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能帮助父母们成长,解决一些“知易行难”的情绪失控问题。富兰克林说,我必须改掉坏习惯、培养和建立好习惯,才能让思想与行为一致。他深知“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的人性本质。所以“知道”跟“做到”是两回事,坏习惯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才能改正。在情绪失控方面,父母们尤其要注意。

3、咆哮父母学会“中断”

懂得自省咆哮行为,坏情绪发生时还能及时“中断”,属于情绪自控的高层次了。因为不容易!发脾气其实是下意识的“动作”,因为幼儿说在前面提过了,咆哮是情绪先行导致的,而“中断”是有意识的“动作”。就像一个孩子溜滑梯,一滑就往下溜了,孩子很难中途停止。情绪爆发也是如此。所以要经常有意识地“中断”才能最终做到“中断”。

有一位情绪教练曾经跟我说过她的一个心得:她年轻时也爱咆哮,她两个孩子,孩子们幼儿园前几乎每天受到她的咆哮“风暴”的影响。她发现父母越咆哮,孩子越不听话,她其中一个孩子还患上了儿童抑郁。后来她在家里装上了镜子,客厅房间厨房……到处都是镜子,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及时发现有没有在咆哮。后来她能做到感觉内心不高兴时便能“中断”下来,就像一下子平复了将要翻江倒海的心情波浪。

知道吗?咆哮父母养不出可爱的孩子,因为孩子在咆哮风暴中不敢动弹,慢慢丢失了童趣。所以,为了孩子,赶紧改掉你的咆哮吧!

孩子老是说心里难受怎么回事

  孩子老是说心里难受怎么回事,孩子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家长们应当尽量参与孩子的生活,与孩子共成长。下面跟大家分享孩子老是说心里难受怎么回事。

  孩子老是说心里难受怎么回事1

  孩子还不足以会因为“心理和思想上的压力造成......孩子老喊心里难受,憋得慌”的症状反应,需要考虑是存在一定的病理所导致的“医生说是呼吸系统的病”的因素存在的。吃完药不久就会又犯,说明还没有从根本上治愈孩子目前因呼吸系统的疾病所导致的病理反应,需要接受进一步的药物治疗,彻底治愈孩子的呼吸系统的疾病。

  而家人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态度,以及很好的克制因面对孩子的症状所导致的焦虑情绪的自我克制和表现,会对孩子的治疗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纾解作用的。日常要多陪伴孩子到户外去运动,但运动一定不要过于剧烈,通过药物治疗和增强体质以及孩子自身免疫力的提高才可以真正有效的促使孩子身体完全康复和痊愈。尝试去做一下一定会有所帮助的。

  孩子总是不开心怎么回事

  可能是孩子受到的挫折体验比较多,孩子做事情总是体验到失败,比如,学习成绩不好,孩子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的确很难快乐得起来;可能是父母对孩子不接纳,或许孩子做得挺好,但是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不满意,不接纳孩子的现状,孩子感到让父母满意遥遥无期,他就变得不快乐了;可能是家庭关系比较紧张,父母的感情出现了裂痕,或者父母经常争吵,孩子经常担心自己的家庭会不会随时分裂,他很难快乐得起来;如果孩子进入青春期,自身身体激素的分泌,也会使得孩子出现一些大的情绪变化;还可能是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孩子长期不能从悲伤痛苦中走出来,慢慢地变得抑郁了。

  如果孩子只是一小段时间的不快乐,这是正常的,因为生活中就是充满了各种喜怒哀乐,我们要允许不快乐的出现,这也是我们很重要的人生体验。家长需要重视的是孩子长时间的不快乐,孩子长时间的不快乐,就会让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变得不再有意义,会很轻易地放弃学业,甚至是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就需要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

  给家长们几点建议,期望能够帮孩子变得更快乐,更加热爱生活。

  1、以身作则,教孩子热爱生活。

  孩子对待生活的态度,很多情况下就是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父母要把热爱生活,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态度教给孩子,比教给孩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这种态度就是:看到路边的花草,能够停下来欣赏,并由衷地赞叹;经常怀着喜悦的心情给周围美丽的环境拍照并分享;开车时礼让行人而不是见缝插针;主动让座而不是去催促孩子占座;吃饭时夸赞服务员的服务而不是去难为服务员;看到车水马龙不是抱怨交通堵塞而是赞叹生活的富足;常说他人的好而不是去抱怨学校老师、单位同事领导。父母经常用这种包容、喜悦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物,自然会很好地感染到孩子。

  2、消除对孩子的不恰当评价。

  孩子出生后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兴趣,充满了热情,一切活动都愿意去尝试。但因为个人能力上的不足,或者其他原因,父母、老师、同学都会或多或少对自己有消极评价, “你怎么这么笨!”“我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改呢!”“你怎么就这么懒呢!”“你还想当小组长,你连自己都管不好!”等等的评价,都会让孩子对探求新事物产生畏惧心理,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不到快乐,作为孩子最亲近的父母,首先要将自己对孩子的消极评价消除掉,并用积极的评价来代替,比如“我觉得你越来越懂事了”“我发现你越来越聪明了!”。被充分肯定和赞美的孩子,内心里会洋溢着幸福的快乐。

  3、做一个好玩的父母。

  很多孩子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身边的事物,甚至体验不到成长的快乐,是因为父母的思维比较固化,父母和孩子交流沟通时,仅仅局限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上,还经常说孩子“就知道傻玩!”“光知道玩,先做完作业再说!”这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无趣,很不好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父母一点都不好玩了,孩子也不容易快乐。建议父母让自己变得好玩一些,在孩子说想玩一会时,学会回应“能不能带我一起玩?”在孩子想交流的时候,能够和孩子在一个频道上,能够聊孩子喜欢的话题,比如最近有什么好玩的游戏啦,孩子喜欢的明星又传出什么八卦了,等等。父母和孩子交流的话题多了,孩子就很容易在各种事情上寻找自己的热爱点。

  4、帮助孩子改变归因模式。

  五月,这个似水的季节,悠然地坐在暮春的肩头,温暖的阳光洒进心扉,激荡着心灵深处的温馨诗行,用心聆听着泥土灵魂的悠悠歌唱,窥探着乡间原汁原味的秘密。

  雨不知疲倦地下,下湿了这座城市,下湿了人们回家的路,淋湿了我原本就潮湿的心情。才知道这万物蓬勃的五月,怀念也会无休无止。

  孩子老是说心里难受怎么回事2

  孩子总是不开心怎么回事

  父母有时会给孩子盖上受害者的帽子,让孩子变消极

  明明的妈妈回想了一下自己平时对明明讲的话,发现孩子消极的原因里有很大自己的因素。妈妈平时爱对人说明明是个念旧的孩子,特别重感情。

  这样一句貌似表扬的评价让明明非常受用。他确实如妈妈所愿的,变得越来越重感情。所以他拒绝新的学校,拒绝新的老师和同学。妈妈为他戴上的这顶大帽子,让明明不知道该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情不自禁的变得消极了起来。

  幸好明明的妈妈没有让明明觉得他是一个受害者,所以明明的消极情绪只要稍加调整就可以很好的恢复,有些孩子可就没这么幸运了。

  “你怎么总是这么毛毛躁躁的?”“一看就不是个读书的料,跟你爸一样去做苦力吧!”“你肯定做不好,别动了别动了,我来!”这些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

  有些家长会情不自禁的将自己的孩子放在一个弱者或者说受害者的角色,觉得他什么都不行,毛躁、读不进去书、家务没大人做得好。

  可这不正是孩子应该的样子吗?

  他如果什么都做得很好还要监护人干嘛?自己照顾自己不就可以了?

  但家长们不这么想,他们用大帽子紧紧的把孩子扣住,还以为自己是对孩子好。殊不知这样消极的话语会让孩子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就是毛躁的,自己就是读不进去书,自己就是什么事情都干不好。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孩子的思维一旦形成消极定势,将很难再逆转回来。

  鼓励孩子为他人着想,孩子才有机会去感受自己的价值和力量

  家长可以尝试着教会孩子为他人着想,用这种办法让孩子来感受自己的价值和力量,一个有价值和有力量的孩子,是很难会有消极思想的。

  那么如何鼓励孩子去为他人着想呢?

  鼓励孩子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即可。

  为他人着想的基础就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妈妈带圆圆到楼下广场上和小朋友玩,圆圆看中了别人的一个玩具,一把抢了过来拿自己手上玩,小朋友不开心了,拿着另一个小玩具照着圆圆的头打了过去。

  双方家长很快把他们分开了。这时候,如果是不讲道理的家长,看到另一个小朋友用工具打圆圆的头,肯定会批评对方孩子。讲道理的家长肯定第一反应是责骂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去抢别人的玩具。而不管哪种结果,都是会以孩子的哭闹告终。

  但圆圆的`妈妈是这样处理的。

  她问圆圆,如果被人抢你的玩具,你会怎么办?

  圆圆愣住了,明显没想到妈妈会这样问,但他想了一下之后很不好意思的小声说,我也会打他的。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意识到了对方的行为是情有可原的。然后妈妈带圆圆去跟别的小朋友道了歉,并且用自己的玩具去与对方做了交换,两个孩子现在变成了好朋友。

  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孩子充分去体谅对方,把消极的情绪变成积极的行为,这对孩子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

  孩子消极,家长怎样让孩子脱离呢?

  如果孩子已经产生了消极情绪,作为家长,要如何帮助孩子从这种情境中脱离出来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办法。

  01、“质疑”思维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网上对于王菲的女儿窦靖童的各方面打扮非常质疑,说她长得太丑、装扮太另类、像个不良少年等等等等。

  如果是我们普通的妈妈,面对这些质疑可能会说“我觉得我女儿就很好”,这样一句话看似对网上的抨击做了回应,但实际上只是自欺欺人。

  可王菲不是这样说的,她说“他们说难看就难看了?”轻飘飘一句质疑,打击了所有的否定群体。

  我们的孩子有消极思维时,也可以这样教一下他,老师骂孩子不认真时,让孩子仔细想一想,老师说的只是他这一题不认真,并不是跟他戴了个帽子,说他做什么事情都不认真。上文的明明说同学不喜欢他了,这种想法是不是对的呢?会不会对方根本就没有看见呢?

  孩子在遇到消极的问题时,自己静下心来认真的想一想,也许事情孩子自己就给解决了。有些消极的想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孩子学会分析问题,消极情绪可能也就不存在了。

  02、家长要学会幽默

  小胖刚刚开始学练琴时,降调总是弹不清楚,每次练琴时妈妈拿着一把尺子在旁边监督,说只要弹错一次就打一次屁股,边打边说“降降降”,孩子弹得小心翼翼,可该出错时还是出错。

  有一次练琴时爸爸看到了,这一大一小剑拔弩张的样子让爸爸忍俊不禁,结果在孩子弹得好好的时候,爸爸跑过去对着小胖的屁股轻轻的打了几下,边打边笑着说“打得胖子不敢‘降’,我先打了免得等下妈妈再打!”

  小胖无缘无故挨打,本来准备哭的,结果听到爸爸搞笑的话语一下子笑了起来,剑拔弩张的气氛不在了,小胖笑眯眯弹的时候,出错率居然明显下降了。

  幽默的家长会用一句话让孩子消极的情绪一扫而光,这也是很多爸妈们需要修炼的一个课程。孩子做事长时间做不好,可能就会产生抱怨的心态,家长可以运用自己幽默的能力逗孩子开心,在孩子开心并且成功后,要告诉孩子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扶持自己走向成功的就是积极的心态。

  03、对孩子多用肯定,少用否定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肯定孩子细小的付出和努力,对待孩子的错误要宽容。

  要知道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有犯错的权利。面对孩子重复犯错时,多用“亲生的,亲生的”来安慰一下自己吧。少打击孩子的自信,多肯定孩子的努力,相信,你的孩子也可以逐渐走出消极的阴霾的。

  人类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学会了居安思危,在平静中发现问题,在安逸时看到危机,消极思想可以说是古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武器。消极,是刻进我们DNA里的一种思维模式。

  但随着人类发展至今,过多的关注于消极思维和负面信息,让我们逐渐跟不不上时代的步伐和节奏,所以我们开始逐步调整。成年人在经过了漫长的训练后已经可以逐渐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可是还没有调整过来的孩子,就容易活得很累。家长们要教会孩子直面消极情绪,想办法认识它,并且打败它,将我们自己的法子传授给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加积极和阳光。

  孩子老是说心里难受怎么回事3

  孩子经常不开心怎么办

  对尚未有是非观念的小小孩来说,表达情感方式,多从模仿与观察中学习。当爸比妈咪与宝宝嬉戏时。

  若小宝贝对大人出现无意识的攻击或挥拍行为时,父母没有适当予以制止与教育,就会造成宝宝“误以为”可用“打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开心或喜欢的心情。

  父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带来深远影响。以孩子学步期中常见的“跌倒”为例,若因怕孩子难堪、伤心,而把跌倒当下的失误,归咎于如地板等外力。

  会让孩子养成“不开心=别人的错”这项错误认知,日后面临不顺心,就会养成以“报复”手段来解决问题。

  当宝宝的攻击行为出现时,除了厘清原因之外,千万不可用以暴制暴态度教育下一代,应以充分沟通错误为先,并予以适度开导安抚,才能真正对症下药,有效扭转孩子歪曲的人格。

  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别以为孩子还小,家长就能敷衍了事。除了明订规则,帮助孩子判断对错;面对宝宝犯错,在告诫之余,应适时站在孩子的立场替他著想

【孩子老是说心里难受怎么回事】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在日记里骂父母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