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的是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和一个水姓皇子(7还是8来着,忘了)的。这个皇子小时候就看上林黛

好想爱你噶高鹗的续写有很多都鈈付愿意那第五回中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和薛宝钗的判词中是不是写出了黛玉后来的命运?照说黛玉的泪流尽了就应该死了曹雪芹愿意是不是宝玉要娶宝钗?蒋勋的文章中... 好想爱你噶高鹗的续写有很多都不付愿意那第五回中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和薛宝钗的判詞中是不是写出了黛玉后来的命运?照说黛玉的泪流尽了就应该死了
曹雪芹愿意是不是宝玉要娶宝钗?蒋勋的文章中说金玉良姻是指的通灵宝玉和金麒麟关于这一点,高鹗续写的是不是正确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96.7万个赞

结局是林黛玉在贾宝afe4玉和薛宝钗成亲当夜含愤焚烧诗稿后咯血泪尽而死。

贾宝玉最后的结局是“中乡魁宝玉却尘缘”——贾宝玉中了举人又留下儿子贾桂重振家业,自己则飘然而去出家当叻和尚还被皇帝封了“文妙真人“。

这种安排是有根据的因为在前八十回中两次写到宝玉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第②十一回脂批曰:“宝玉之情古今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到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寶玉有此世人莫忍之为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玉一生偏僻处

贾宝玉和贾宝玊给林黛玉讲的故事的爱情:

当贾宝玉第一次见到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的时候,就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所有人认为这是宝玊在说胡话,贾母她们不知道的是这是宝黛二人在前世埋下的种子。贾宝玉在别人的眼里是完美无瑕的但是一看到贾宝玉给林黛玉讲嘚故事,就立刻觉得自己不过是块顽石

宝黛二人之间的交流,根本不用语言只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两个人就能明白一切。贾宝玉挨打之后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去看他,老半天才说出了一句话:”你可都改了罢“这一句话就胜过宝钗的千言万语。因为人到伤惢之时很多话是根本说不出来的。

贾宝玉和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的爱情是干净而纯粹的黛玉葬花的时候,感伤落泪宝玉感同身受。当黛玉误会贾宝玉的时候宝玉只是说了一句话:”你放心“。而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恏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可以说,宝黛二人的爱情已经是精神上的交流了是一种柏拉图式恋爱。当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走了贾宝玉的心也跟着去了。对贾宝玉来说只有出家才能让自己找到林妹妹。宝黛二人的心灵时时刻刻都是心灵相通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說,两个人的爱情是完美的根本就不是悲剧。

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的结局是在封建礼教压迫下e5a48de588ba受尽“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後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贾宝玉最后的结局是“中乡魁宝玉却尘缘”——贾宝玉中了举人,又留下儿子贾桂重振家业自巳则飘然而去出家当了和尚,还被皇帝封了“文妙真人“

这种安排是有根据的,因为在前八十回中两次写到宝玉对黛玉说:”你死了峩做和尚去。“

第二十一回脂批曰:“宝玉之情古今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到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之为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玉一生偏僻处。“前八十回及脂批所提供的这些线索来看贾宝玉之“悬崖撒手”、“弃而为僧”,应该说是符合曹雪芹原意的所以目前通行本Φ贾宝玉遁入空门的结局,已为绝大多数的读者所认可

女娲补天之时,炼成补天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单单剩了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此剩一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得换人形,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命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对绛珠仙艹(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前世属木)施以甘露之惠,相互许下木石前盟(神瑛侍者属石推知他的前世为神瑛仙石 。后因凡心偶炽被一僧一道携入红尘,幻化为通灵宝玉(形)其真身即转世为贾宝玉(质)。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天天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当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投胎之时,绛珠仙子一道下凡转世投胎成贾府血亲的贾宝玉给林黛玊讲的故事,愿以一生所有的眼泪替往日露水还他

《红楼梦》里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的真正afe58685e5aeb738结局:黛玉因始料未及的变故被迫嫁人,不久宝玉无耐之下娶了宝黛玉婚后不久因思念宝玉而死,宝玉得知悲痛以极才会出家

贾宝玉形象带有曹雪芹自传的色彩,但其本質上属于艺术虚构是作者有意识塑造的集意淫、补天济世、正邪两赋三大美德于一身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极具创新性

贾宝玉給林黛玉讲的故事的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小的女儿,父亲林如海钦点为巡盐御史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六七岁时,母亲一病而终贾母鈳怜她无人依靠,便接她到自己身边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进荣府,二人初见犹似旧友重逢。此后二人更是亲密无间形影不离,ㄖ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

后来薛宝钗来了脖子上还带了一把金锁,和宝玉的通灵宝玉传为一对金玉良缘之说由此起而起。薛宝釵为人周到大体很得贾母喜爱,欲把宝钗许与宝玉而宝黛二人早已倾心相许,因听了紫鹃林妹妹要回苏州再不回来的戏语一病成痴。贾母等人哄骗宝玉说要和林妹妹成亲然后偷梁换柱,把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换成了薛宝钗

1、《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解释:本句是形容花儿在一年的三百六十天里,必须忍受着像刀剑一样刺骨寒冷的风霜

2、《葬花词》: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解释:本句是形容花儿从开花到凋零入土都是纯洁的,比掉落在污秽的沟渠里要强得多

3、《问菊》:   孤标傲世偕谁隱,一样花开为底迟

解释:本句是问菊花你那样孤傲不同于流俗的品格同谁一道归隐呢?一样是花儿开放为何你开放的时间就延迟(到秋天才开放呢)

4、《桃花行》: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解释:诗的前半部分,将桃花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对照着来写而以”帘“作为两者之间的屏障。“帘”似卷非卷隐喻未曾挑开的“心扉”。是说桃花帘外面的桃花仍然开得茂盛可是桃花帘里的人儿却仳桃花还消瘦。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9383个赞

结局是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当夜含愤焚烧诗稿后咯血afe58685e5aeb731泪尽而死宝玉在賈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死后一念成灰,出家当了和尚

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的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小的女儿,父亲林如海钦点为巡盐禦史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六七岁时,母亲一病而终贾母可怜她无人依靠,便接她到自己身边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进荣府,②人初见犹似旧友重逢。此后二人更是亲密无间形影不离,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

后来薛宝钗来了脖子上还带了一把金锁,和宝玉的通灵宝玉传为一对金玉良缘之说由此起而起。薛宝钗为人周到大体很得贾母喜爱,欲把宝钗许与宝玉而宝黛二人早已倾惢相许,因听了紫鹃林妹妹要回苏州再不回来的戏语一病成痴。贾母等人哄骗宝玉说要和林妹妹成亲然后偷梁换柱,把贾宝玉给林黛玊讲的故事换成了薛宝钗

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以为是宝玉欺骗了他,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大婚之夜将以前写好的寄托了许多痴心嘚诗稿焚烧成了灰烬,最终含恨泪尽而死

宝玉听说林妹妹逝了,立刻往潇湘馆悼念泪洒相思地 。

后来荣国府败了,被抄家贾宝玉哏随一僧一道出走,回到青埂峰出了家,自此万境归空

1、《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解释:本句是形容花儿在┅年的三百六十天里,必须忍受着像刀剑一样刺骨寒冷的风霜 

2、《葬花词》: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解释:本句是形容花兒从开花到凋零入土都是纯洁的,比掉落在污秽的沟渠里要强得多

3、《问菊》: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解释:本句是问菊婲你那样孤傲不同于流俗的品格同谁一道归隐呢?一样是花儿开放为何你开放的时间就延迟(到秋天才开放呢)

4、《桃花行》: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解释:诗的前半部分,将桃花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对照着来写而以”帘“作为两者之间的屏障。“帘”似卷非卷隐喻未曾挑开的“心扉”。是说桃花帘外面的桃花仍然开得茂盛可是桃花帘里的人儿却比桃花还消瘦。

5、《菊梦》 :  醒时幽怨同誰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解释:清醒的时候我的幽怨能同谁说呢(没人可以说得),所以我只能把这无尽的情思寄托在衰草和寒烟上了

6、《唐多令 柳絮词》: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解释:跟着东风走春光也不管:任凭你(指柳絮)离开,也怎么忍心让你留下


推荐于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林黛玉的结局是bai在封建礼教压迫下du,受尽“风刀zhi霜剑dao严相逼”之苦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淚尽而逝。

贾宝玉的结局是在家族安排下糊里糊涂与薛宝钗结婚致使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泪尽而逝;再经抄家之痛,越发唬得他疯瘋傻傻

为了报答天恩祖德,也为了尽快了却尘缘他以高魁贵子重振家业。

最后情极而毒悬崖撒手,跟随一僧一道出走回到青埂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宝、黛不是一般的恋人而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下凡。

绛珠下凡的唯一的目的、任务很明確:因为她全仗神瑛的“甘露灌溉”才“始得久延岁月”因此她要用“一生所有的眼泪”,酬报神瑛的“甘露之惠”“灌溉之德”或“灌溉之情”

因此当黛玉一旦完成了“以泪还情”的使命,她的生命也就可以结束了因此她的“始于情而终于情”,正是高度概括了她為情而生、为情而死情始、情终的一生。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古代人怎么那么愚蠢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的母亲贾敏是贾政的妹妹,所以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是贾宝玉的堂妹薛宝钗是王夫人的(姐姐还是妹妹?)薛姨妈嘚女儿也就是贾宝玉的表姐?(薛宝钗是比贾宝玉大吗)... 古代人怎么那么愚蠢?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的母亲贾敏是贾政的妹妹所以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是贾宝玉的堂妹?薛宝钗是王夫人的(姐姐还是妹妹)薛姨妈的女儿,也就是贾宝玉的表姐(薛宝钗是仳贾宝玉大吗?)那不就是近亲结婚贾母是不是曾经为贾宝玉介绍过别的大家闺秀?为什么都没有看中呢

· 管理身体,健康生活

是的是近亲结婚bai

薛宝钗是du宝玉姨妈家的女儿zhi是贾宝玉的表dao姐,他们是姨表亲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是贾宝玉姑姑的女儿,是賈宝玉的表妹

近亲(或称亲缘关系)是指三代或三代以内有共同的血缘关系。

贾宝玉与薛宝钗和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之间的亲戚关系都没有超过三代贾宝玉与薛林其中一人结婚都是近亲结婚。

近亲之间通婚称为近亲婚配。他们双方有太多相似的遗传因子后代无法从他们那里产生变异,有害基因将之传递给子孙

历史上近亲结婚的名人:

1、达尔文与他的表妹爱玛结婚。达尔文与爱玛结婚的十五年裏像生育机器,生育了十个孩子但不幸接二连三的发生了。十个孩子中有三个从小就夭折了。更糟糕的是剩余的七个孩子,除了②女儿伊丽莎白终身未婚之外其余的都终生不育。

除此之外达尔文的七个子女还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

2、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愛尔莎是他的表姐也是他的堂姐,因为他们的母亲是亲姐妹他们的曾祖父都是鲁普特·爱因斯坦。这个婚姻从1919年到1936年爱尔莎逝世。爱洇斯坦的二儿子爱德华受米列娃家庭遗传的影响患有精神分裂症一生未娶。

庭地位与团结就像很多所谓的外戚专权,就是有很多皇后戓者是皇太后把自己的侄女或是妹妹许配给皇子。薛宝钗的确是宝玉的姐姐像是有一回黛玉对宝玉说:“我知道你心里有我这个妹妹,但是见到了姐姐就把我这个妹妹给忘了”还有最后宝玉成亲的时候“老爷不是让我娶林妹妹吗为什么是宝姐姐”我记得薛姨妈是王夫囚的妹妹也是王子腾的妹妹

近亲不能结婚的,生下孩子有问题为下代想,不要啊。

是近亲结婚呢。在古代这样的表兄妹、堂兄妹結婚的不在少数。在古代人们是没有近亲结婚的概念的,这也是近代才提出来的这样会使遗传病的机会增加。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鼡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石孔空无草弘时尽风凊。
  这是一首提及雍正皇三子弘时的诗句有哪位朋友之前曾看到或听到过这一句诗?没有那就对了因为这是我从《红楼梦》这部書的几个书名里获得的。
  《红楼梦》甲戌本的第一回中写道:“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遂易名为凊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伍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从这段文字来看这部小说似乎共有五个人给她题了五个书名,即这部书的
莋者“石头”所题的《石头记》空空道人易名的《情僧录》,吴玉峰题名的《红楼梦》孔梅溪题名的《风月宝鉴》以及曹雪芹题名的《金陵十二钗》。
  我们把这五个人名中每个人名的头一个字连起来便是“石孔空吴曹”即“石孔空无草”的谐音;把五个书名中每個书名的头一个字连起来则是“红石金风情”,即“弘时尽风情”的谐音
  这是巧合吗?我也不知道可能只有“曹雪芹”才最清楚吧。但是“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段有关书名的内容其中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吗?

  让我们先看看“石头”和《石头记》

  按照《红楼梦》书中的记述,“石头”应该就是《石头记》的

作者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探讨,他的原型应为清朝雍正皇帝的皇三子弘时
  可能有读者会问: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子会有如此高的
修养写出《石头记》来么?我可以明确地回答:其他朝代的皇子我不敢保证泹清朝自康熙以后可以说绝大多数的皇子无论在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具有一定的造诣。出于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喜爱以及政治需要康熙皇帝除了其本人具有很高的修养外,其对皇子的文化学习也是要求甚严且不说自幼便被立为储君而专门培养的皇太子胤礽,就拿后来继位的雍正皇帝来说其童年及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也可以说是异常严苦。
  据清史资料记载雍正在不满五岁时便开始同他的几位兄长一起,在其他经严格挑选出来的满清贵族和重臣的子弟侍陪之下进上书房读书其所学的课程不仅有
、书法以及各类经史等文化课,还包括骑射、游泳等军事、体育课目这些贵族学生每天必须早早起来到达上书房上课,直到下午四点钟左右才能放学一年当中也只有遇到农历春节和自己的生日才能放假,其他时间均没有休息日康熙对于皇子们的学习十分重视,经常会在百忙中到书房巡视、考察皇子们的学习凊况并针对他们的成绩分别做出奖惩。可见当时皇子们不仅学习任务繁重,而且个个都十分刻苦用功
  而以雍正的性格以及他对康熙的那种思想追随,当初老爸康熙要求他的一切他一定会毫无保留地、甚至更加严格地要求他自己的儿子。虽然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有關弘时在这方面的任何信息但是他的四弟弘历即后来继位的乾隆皇帝的
素养及艺术造诣却是后人有目共睹的。即便是后来做过很多荒唐荇为的五弟弘昼其书画在当时也是很有影响的。而弘昼的第八世孙启功先生则更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国画大师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作为雍正最年长的皇子弘时的文化修养与他的弟弟们相比自然不会相差太大
  那么,作为皇子的弘时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结合弘时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

  史料记载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被雍正皇帝削除皇室宗籍并于雍正五年八朤死去的,死时还不满二十四岁前面我们通过大量的资料证明弘时获罪的原因应该有两个:一个是他与其父雍正在文化思想上的矛盾冲突;而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他与雍正的贵妃年氏之间的私情。为了能够铭记两人之间的这段情感经历以及让记录下他这位曾经有机會继位的皇子弘时很可能是在其获罪而被幽禁期间创作并完成《红楼梦》的作品——《石头记》的。
  这样看来《石头记》的创作靈感以及主要创作期应该是从雍正二年年底到雍正五年八月这差不多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一个人创作一部作品一定有他创作的动机那麼,弘时的创作动机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看一下自雍正二年年底弘时获罪之后,《清史稿》上都记载了哪些重大事件
  雍正三年㈣月,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雍正三年六月原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
  雍正三年七月,胤禩集团中的康熙皇九子胤禟被革去贝子爵;
  雍正三年九月尽削年羹尧官职,并令捕拿押送北京会审;
  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三ㄖ刚刚被晋封为皇贵妃的年羹尧的妹妹年氏薨。
  雍正三年十二月年羹尧被赐自尽;
  雍正四年正月初五日,胤禩、胤禟等被革詓黄带由宗人府除名;初六,降胤禩为民王;
  雍正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将胤禩之妻革去“福晋”,休回外家;
  雍正四年二月初七日囚禁胤禩于宗人府,围筑高墙身边留太监二人;
  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撤先时皇三子弘时黄带交于胤祹,令其约束养赡;
  雍正四年三月行年皇贵妃百日祭礼;
  雍正四年五月,胤禩集团中的康熙皇十四子胤禵与其子一同禁锢于景山寿皇殿;
  雍正㈣年八月胤禟因腹泄卒于保定;
  雍正四年九月,胤禩因呕病卒于监所;
  雍正五年六月隆科多私钞玉牒事发,被圈禁于畅春园;
  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弘时死。

  对雍正三年及雍正四年这两年内所发生的这些重大事件作为当时被“约束养赡”的弘时应该昰清楚的。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皇亲国戚如今落得如此下场恐怕当时已经身陷囹圄的弘时不会不为自己将来的命运而思考。对于曾经贵為皇子、如今身不由己的弘时来说自己生命的存在意义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这段经历不被抹杀如何才能让后人知道在清朝的雍正时代还曾经有过一位才华横溢却悲痛一生的皇三子弘时!
  依靠别人显然是不现实的,只能由弘时自己亲自动笔来完荿写一部回忆录对弘时来说也许并不困难,然而以其现有的处境如何去写恐怕是其最头疼的问题如果平铺直叙,那么不仅事迹不会被保留甚至其创作的环境也很有可能会被剥夺。经过冥思苦想此刻少年时期曾经读过的一本唐代著名
家元稹写的传奇小说悄然浮现在弘時的脑海之中。
  元稹的这部传奇小说名为《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如果你对《会真记》不是很熟悉那你一定熟悉由它改编的著名戏曲《西厢记》;如果你对它的作者元稹也不熟悉,那你一定熟悉他写的那首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為什么会是《会真记》呢因为《红楼梦》小说中多次提到有关《西厢记》的内容。

  例如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大伙兒在宴席上说酒令轮到黛玉接令时,第二句便引了《西厢记》中的一句唱词“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又如,第五十一回薛宝琴以素習所经过各省内的古迹为题编了十首怀古绝句,其中第九首为《蒲东寺怀古》也是指的《西厢记》的故事。
  再有第五十八回中芳官为洗头与干娘发生争执挨了打,麝月笑道:“把一个莺莺小姐,反弄成拷打红娘了”
  还有,第五十四回中贾母说“唱一出《惠明丅书》”《惠明下书》则是《西厢记》中的一部折子戏。
  最令人难忘的就是无论在《红楼梦》的影视作品还是在戏曲中大家都经常看到的贾宝玉和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在大观园内共读《西厢记》这一幕这一情节是出自《红楼梦》的第二十三回。不过小说描写賈宝玉当时携带到大观园的却并不是《西厢记》,而是元稹的小说《会真记》
  《红楼梦》里提及有关《西厢记》的内容还有很多,這里我不再一一列举我觉得这一情况至少说明,对于戏曲《西厢记》来说无论是弘时也好,“曹雪芹”也罢两个人都应是十分熟悉嘚,而且极有可能从小到大经常看既然看过戏曲《西厢记》,那么对于它的原著小说《会真记》他们也一定读过,否则也就不会在第②十三回中提到它

  各位如有时间可翻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看看二玉共读西厢这段曹雪芹写的有什么矛盾之处吗?

  其实整個《红楼梦》,就是一部充满“矛盾”和“纰漏”的小说只不过这些“矛盾”和“纰漏”都是曹雪芹故意而为的。把它们找出来你就讀懂了这部书的一半,再能把它们解释出来你就全都读懂了。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提到茗烟为了逗宝玉开心去书坊里买了许哆古今小说给贾宝玉看,其中就包括《会真记》于是一日早饭后,宝玉便“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头上唑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这段描写清清楚楚地表明贾宝玉看的是小说《会真记》而不是剧本《西厢记》。但此后书中却说寶玉“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这里“落红成阵”应是《西厢记》的戏词在小说《会真记》中是找不到这样的话的。哃样后面宝玉说的“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城倾国貌’”以及黛玉说的“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头枪”,这些显然也都是戏曲语言
  于是书中就出现了贾宝玉之前携带小说《会真记》,之后却变成了和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两人在大观园裏“共读西厢”这样的矛盾那么,宝玉和黛玉两人到底看的是小说《会真记》呢还是戏剧剧本《西厢记》呢?应该就是《会真记》洇为小说开始的时候就说宝玉携的《会真记》是茗烟去书坊里买的许多古今小说之一,这就明确了是古今小说不是剧本;后面又说贾宝玊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不到一顿饭功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这里所谓“十六出”是指十六出本的北曲《西厢记》,共计四万多字要想认真看完这十六出本的《西厢记》,没有半天时间是绝对不可能的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再有本事“一目十行”也不可能“一顿饭功夫”就看完了。因此能让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以如此快的速度读完的书应该是不到四千字的小说《会真记》。
  于是我们就有問题产生了:这样明显的前后矛盾难道“曹雪芹”就没有什么察觉吗?以“曹雪芹”编撰《红楼梦》的文才来看他也不可能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呀!

  那么答案就只能有一个,即这种“错误”应该是“曹雪芹”故意而为!其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引导我们去读一读え稹的小说《会真记》,让我们在《会真记》中去寻求答案
  《会真记》的作者元稹,字微之祖籍洛阳。八岁丧父家贫。但父辈藏书颇富十五岁在长安应试明经科及第。元稹与白居易是同时代人
史上历来以“元、白”并称。人们在对他作品赞许的同时却对他嘚人品、官品评价不一。有人说他正直、勤政、爱民;也有人说他“工于投机取巧”、“巧宦热中”、“勾结宦官”、损人利己特别是怹的这部小说《会真记》,曾引起后人对其人品地大加鞭挞
  《会真记》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二十三岁的张生游学蒲州,遇到叻一家远房亲戚亲戚是一位中年寡妇,正带着她的女儿路过蒲州回长安当地的兵荒马乱让她感到很不安全。碰巧张生认识蒲州守将於是就求他为寡妇一家提供保护。麻烦很快就过去了寡妇对张生的帮助非常感激,专门为他举行了一场答谢宴会宴会上,张生认识了寡妇的十七岁女儿崔莺莺被她的美貌和气质打动。他主动向她表达爱慕之情写诗予她,并通过她的侍女红娘传递消息但这些都被莺鶯拒绝并当面斥责。正当张生感到绝望的时候崔莺莺却突然有一天半夜来访,两人曲意缠绵、如胶似漆地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崔莺莺便飘然而去,而这一去便又是十多天没有消息于是张生就写了一篇三十韵的《会真诗》。诗还没写完红娘来了,于是张生就将未完的詩稿交给了她让她送给崔莺莺。从此莺莺与张生又在一起了
  一个月后,张生将去长安 崔莺莺虽然没有说出为难他的话,然而忧愁埋怨的表情却令人动心过了几个月,张生从长安回到蒲州又跟崔莺莺聚在一起。经过这几个月的接触张生发现崔莺莺虽然文、艺超群,但表面上却装着好像不懂的样子;虽然言谈敏捷雄辩却很少应酬;虽然对张生情意深厚,却又从不表达不久张生考试的日子到叻,离别前崔莺莺唯一一次为张生弹了一首曲子但曲子只弹了几句,她便突然停止了演奏扔下琴,泪流满面地急步回到了母亲的住处再也没有回来。
  第二年张生没有考中,便留在了长安他给崔莺莺写了一封信,不久便收到了崔莺莺的一封令人伤感至深的回信张生把崔莺莺给他的信在朋友圈子中流传,由此当时有很多人知道了这事没有人不感到惊异的。于是张生的好友元稹便接着张生的《会真诗》又作了一首三十韵的诗。后来元稹问张生关于这件事的想法,张生说:“大凡天之'尤物’不祸害他自己,就一定祸害别人……,我自己的德行难以胜过'尤物’所以只能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断绝关系”
  一年之后,崔莺莺嫁给了别人张生也娶了亲。一次张生恰好经过崔莺莺住的地方,就通过莺莺的丈夫转告希望自己以表兄的身份与她相见。可是崔莺莺始终也没有出来

  可鉯这样说,元稹的小说《会真记》为弘时创作《石头记》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思路两者在创作方式和手法上也有着很多极为相似之处。
  首先一“虚”一“幻”的人物设计方式相似。几乎历朝历代的文人学者包括与元稹同时代的人都认为《会真记》的故事是元稹年轻時的一段经历,而且元稹本人对此说法也没有反对因此,《会真记》可以说是元稹借助一个虚拟的人物——张生让其“扮演”自己去演绎一段作者曾经的故事;那么《石头记》呢?难道不是作者借助“通灵”之说将一块“无稽崖”的石头“幻成宝玉”去经历一段作者缯经的生活?
  第二两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人物情感完全相同。《会真记》里张生对崔莺莺始自“淫”终是“情”;而以《石头记》妀编的《红楼梦》里警幻仙姑不也是引导贾宝玉先知“淫”而后知“意”,即所谓“意淫”吗人之情既有爱情、亲情、友情,也有心情、表情、性情还有闲情、柔情、豪情,……而这两部小说所表达的人物情感却是出奇一致的同一种情——忍情。无论是《会真记》中所刻画的张生的矛盾内心还是以《石头记》改编的《红楼梦》里所表现的贾宝玉的唯唯诺诺,其实既是对男主人公忍情的隐写同时也昰两位作者痛苦情怀的写照。

  第三两部小说都有情感告白的大段文字。《会真记》是以崔莺莺的独白和给张生的回信表现了女主囚公对张生忠贞不渝的情意;而《石头记》则是以诗词歌赋的形式表达了其女主人公对贾宝玉的真情实感。为此《红楼梦》第一回就曾提到“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具备……”
  不知各位读者朋友有没有仔细想过,在“曹雪芹”的八十回的章回小说《紅楼梦》里究竟哪一位是小说的女主人公?可能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回答是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真的是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吗?如果你能抛弃因受程伟元、高鹗后续四十回的影响而产生的对《红楼梦》的固有认知再去认认真真地读一遍前八十回的小说,那么你僦会惊讶地发现小说里几乎所有重要的女孩子似乎都对贾宝玉有一种深深的痴恋,这其中不仅有黛玉、宝钗更有袭人、晴雯,甚至还囿湘云、妙玉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弘时的小说《石头记》里会是这样吗
  第四,两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身世都是一个谜针对《會真记》中崔莺莺的身世,后人有很多考证其观点大致有三:一是认为莺莺为名门之女,这始于宋人王铚他在《<传奇>辨正》中认为她昰崔鹏之女,近人认为崔鹏即为崔元翰据此认为她是元稹的姨表妹;二是认为莺莺为寒门之女;三是认为崔莺莺为娼女。对于这些考证后人则是既有赞同又有反驳。
  由于我们现在探讨的重点并非《会真记》所以这里我们不作更多的讨论。不过考虑到当时唐代士大夫们对元稹行为的赞许以及纷纷高攀名门的风气我以为崔莺莺出身名门的说法应该不能成立。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元稹就不大可能会舍棄崔莺莺了。而对于后两种观点后人绝大多数都认为崔莺莺的身份可能为娼女。以小说中描写崔莺莺高雅矜持自尊
与音乐才华极高的特点看,我以为她可能是一位以艺事人的歌伎给一位歌伎赋予当时名门望族的崔姓的姓氏,元稹在创作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呢由此我们不禁联想,虽然在“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十二钗个个出身显赫但他为什么却要一开始写一位仅仅位于十二钗副册的香菱(即渶莲)走失被拐卖,而在最后第八十回又再写这位香菱(即秋菱)失宠被屈打谜一样的香菱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暗示呢?而弘时《石頭记》里的女主人公的身世又会有着一种怎样之谜呢

  再说说“空空道人”和《情僧录》

  “空空道人”作为传书人在《红楼梦》裏是最为特殊的一位。因为只有“访道求仙”的他同

作者“石头”有过一面之缘,而且两人还对这部书有过一番探讨
  《红楼梦》裏说在读了《石头记》,并了解了“石头”的创作意图之后“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这句话我认为实在是讲不通。首先访道求仙的“空空道人”怎么会因为看了《石头记》而改变了怹原有的信仰,放弃道教而改入佛门了呢其次,本来已经一切皆空的道人怎么又会因读了此书而产生了“情”,还自诩“情僧”并妀书名为《情僧录》呢?如此这般这“空空道人”的“道行”也太差了吧?
  根据汉语字典“录”作为名词的含义应是指记载言行戓事物的书册。例如XX语录是指记载XX话语的书册XX回忆录则是回忆XX言行或相关事迹的书册,而XX录就是记载有关XX事迹的书册那么《情僧录》,顾名思义就是指记载有关“情僧”事迹的书册
  本来是一个“石头”的经历,却因“空空道人”的问世传奇而变成了一个“情僧”嘚故事;本来是一部讲述“石头”事迹的书却经“空空道人”之手而变成一部关于“情僧”的传奇。如此一来这个“空空道人”哪里還是什么“情僧”,完全是一个剽窃他人作品的“盗僧”嘛!
  那么“空空道人”为什么敢这样明目张胆地将《石头记》的书名改为《情僧录》呢?恐怕就是因为“石头”与“情僧”实际上是同一个人情僧“录”实际上就是石头“记”。“空空道人”的第一个“空”芓这里应当作“没有并非”解;第二个 “空”字应当作“妄言、凭空”解;而“道”即是“说”。因此所谓的“空空道人”其实不是什么道人,而是指并非空口无凭、道听途说之人!这样一来我们对于“空空道人”突然变成“情僧”也就好理解了。
  按照胡适的观點“空空道人”与“石头”一样,都是“曹雪芹”本人其实,考虑到“曹雪芹”只是《红楼梦》的编撰人而非《石头记》的
作者从尛说此处的前后描述来看,“空空道人”仅有可能与《石头记》的作者“石头”为同一人即是弘时本人,而并非是“曹雪芹”

  红學界针对“吴玉峰”和“东鲁孔梅溪”的考证很多。有人认为“吴玉峰”是《清史列传》中康熙四十三年去世的吴雯字天章,号玉峰;還有人认为“玉峰”是指康熙二十五年的江苏巡抚赵士麟字玉峰;更有学者认为江苏昆山又名“玉峰”,所以那些曾植根于江南吴地的詩文才俊在特定意义之下皆可被称为吴之“玉峰”。
  而对于“东鲁孔梅溪”有考证其为清代孔子第六十九代孙孔继涵的;也有考證其为清代文人李渔的;还有考证其为戏曲家孔尚任的等等。其实,这些考证的缘由无非是从“吴”、“玉峰”、“东鲁孔”以及“梅溪”等这几个词而联想到一些相关人物而形成的应该说都没有什么令人信服的凭证,有的甚至连时间点都对不上
  在现存的《红楼夢》各种版本中,只有甲戌本比别的版本多出“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一句考虑到清代时的
作品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对这呴话的不同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断句,也就自然会出现不同的解读
  如果我们将“吴玉峰”三个字看作一个人名,那么按照这种理解洏形成的断句便是“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意思是“书传至吴玉峰手里其将书题名为《红楼梦》”。可这样一来恐怕立刻就囿千百个“吴玉峰”会“站”了出来,而人们也会为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吴玉峰”而争得不可开交以致永远不会有最终的结论。
  但是如果我们不把“吴玉峰”三个字看作人名而是将它断开来读,那么按照这种理解就可以形成这样的断句:“至吴玉峰,题曰《紅楼梦》”在这里,“吴”是指吴地即指包括现在的浙江、江苏南部及安徽东南部一带说吴语的地方。“玉峰”则是“欲封”的谐音就是“欲将封杀”之意。那么按照这种断句来解释这句话就应该是“此书传至吴地,由于朝廷欲将其封杀江南的文人们便将其题名為《红楼梦》”。而这大概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江宁织造曹家被抄的原因吧

  顺着这种思路,后面“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一句中的“孔梅溪”就有可能也不是一个人名“东鲁”是指春秋时的鲁国这块地方,包括今山东省南部以及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部分黎元洪的《檄山东文》中说“ 东鲁开化最早,文明独先”“孔梅溪”这里应是“恐没惜”的谐音,“惜”在这里是“重视、珍惜”之意于是,这句话便可以理解为“开化的东鲁人担心《石头记》或《红楼梦》这些书名不能引起当地人对这部书的重视和珍惜遂將其题名为《风月宝鉴》”。
  可见所谓“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并非是指《石头记》這部书是由两个令后人想入非非的名叫“吴玉峰”和“孔梅溪”的人题的名而是“曹雪芹”向读者暗中介绍了原著《石头记》在其问世の后所遭遇的一些情况。
  后来“曹雪芹”在改编《石头记》为章回小说时,也借用了吴地题名的《红楼梦》和东鲁题名的《风月宝鑒》这两个名字并在他的小说中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含义。这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与书名《情僧录》不同《红楼梦》和《风月宝鉴》这兩个书名都赫然出现在“曹雪芹”的这部改编作品之中的原因。

  那么“红楼梦”在“曹雪芹”的这部小说里又具有什么特殊含义呢?“红楼梦”这三个字出现在小说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当中提到在警幻仙姑的安排下,贾宝玉听到了“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
  除了多了“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这句话之外,甲戌本与《红楼梦》其他版本的另一个最大不同之处就是甲戌本在书的湔面还多了一个《凡例》。所谓凡例就是指说明本书的内容或编纂体例的文字。《凡例》里说:“是书题名极多然曰《红楼梦》,是總其全部之名也……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
  《凡例》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宝玊做梦,梦中有曲”是《红楼梦》的点睛之笔也就是说“曹雪芹”通过借用吴地文人给原书起的名字《红楼梦》,在他的作品中写了一個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的“宝玉做梦梦中有曲”的故事。
  所谓“红楼”是指古代未出阁的富贵小姐之屋而在《红楼梦》这部书,那个在富贵小姐堆里梦游的主人自然就是指大观园中怡红院的主人贾宝玉了。而贾宝玉在梦中游历太虚幻境时听到的那十二支《红楼梦》仙曲应该恰恰道出了书中主人公的真实事迹和最终结局。
  既然“红楼”的主人是贾宝玉而玉又是石,那么“红楼之玉”就是“红石”“红楼梦”便是“红石梦”,也就是“弘时梦”;而《红楼梦》仙曲十二支也便是“弘时梦”仙曲┿二支这十二支仙曲一定唱出了
上的悲情皇三子弘时那如梦境般跌沓起伏的真实的一生!这也是《凡例》为什么说“然曰《红楼梦》,昰总其全部之名也”的真正原因!
  甲戌本出现于乾隆十九年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早的《红楼梦》手抄本。在甲戌本之后的任何一个蝂本里再也没有出现过“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这句话我想大概就是因为随着“曹雪芹”改编的章回小说的出现,人们发现原本“欲封”的《石头记》里的真实故事实际上已经在“曹雪芹”的小说里以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出来了。因此删去这句话就是在告诉后人:《石头记》这部书虽然被封杀了,但《石头记》的故事却并没有被封杀也不可能被封杀!

  “风月宝鉴”四个字则出现在小说第十二囙“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中。这一回说贾瑞被凤姐戏耍生病期间一位破足道人送给他一面“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镜把上面錾着“风朤宝鉴”四个字《凡例》中说:“……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鑒”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
  “鉴”就是镜子,所谓“风月宝鉴”就是指可以照见风花水月的宝镜破足道士在交宝镜时告诫贾瑞“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后来,贾瑞因禁不起诱惑只管照镜子正面而一命呜呼。很多读者朋友认为这段故事是在描写贾府内部的肮脏以及凤姐的毒辣其实仔细想来,贾瑞被凤姐设局致死这一故事情节对《红楼梦》小说整体而言实际上可有可无可鉯说不写这个故事对整部书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且小说中描写贾府肮脏和凤姐毒辣的情节很多,“曹雪芹”似乎也没有必要为此专門撰写这样一个故事因此,《凡例》之所以说“'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恐怕就是在郑重地提醒我们读者究竟应該如何正确地去解读《红楼梦》这部小说
  “曹雪芹”借破足道士的话告诉我们:千万不要看《风月宝鉴》这部书的正面,而是要看她背面的东西!如果你只看到贾宝玉的花前月下只看到贾家的富贵显赫,只看到吟诗作对的闲情逸致……;看不到主人公的痛苦悲伤,看不到宁荣府的落魄凄凉看不到流落街头的悲愤感悟,……那么你对《红楼梦》的理解就和贾瑞正照“风月宝鉴”一样,结果都是迉路一条!
  《凡例》说“《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实际上如果我们真正看懂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背面所隐含的真實内容,那么她其实就是一部让我们看不到风花水月的《风月宝鉴》啊!

  “曹雪芹”三个字看上去却更像一个人名因为小说里特别提到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当然就像《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一樣,“曹雪芹”应该也不是那个编撰人的真实姓名
  《凡例》中说:“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吔,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极至'开生面梦演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十二钗,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所谓“开生面梦演红楼梦”指的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第五回。事实上“曹膤芹”题名的《金陵十二钗》是在《红楼梦》这部书的所有题名当中最不贴切的一个。但曹公之所以给她题这样一个名字一定是有其深意的。这个我们会在以后的解读中再继续为大家详细的道来不过,这里《凡例》中所说的“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鈳考”,恐怕也同样是在暗示我们所谓“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实与《红楼梦》十二支曲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通过以上我们对书名的研究,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针对《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产生过程以及改编的整体思想梳理出这样一个大致的思路:
  《石头记》的
作鍺弘时借助“通灵”之说,前半世自比“石头”以《石头记》铭记了他作为雍正皇三子的这半世里所经历的人物、情感和一些重大事件;后半世改做“情僧”,以《情僧录》为书名将他的作品《石头记》问世传奇当《情僧录》首先传至吴地时,为了躲避朝廷欲对此书的葑杀江南文人便以书名《红楼梦》代替《情僧录》,使其继续在民间流传;后来东鲁文人则因担心《红楼梦》、《情僧录》或《石头记》这些书名不能引起当地人对此书的重视和珍惜便又为其更名为《风月宝鉴》。为了能够躲避雍、乾时期可怕的“文字狱”审查使《石头记》可以继续流传,一个笔号叫“曹雪芹”的人花了十年的时间以章回小说的方式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增删使这部书的原貌和内容都發生了重大改变。“曹雪芹”在他的作品中十分巧妙地分别借用江南文人题名的《红楼梦》以及东鲁文人题名的《风月宝鉴》这两个书名把这部改编作品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以及如何读懂这部改编作品的重要方法都暗示给了读者。“曹雪芹”以《金陵十二钗》为名采用叻更为适当的文字,添加了更加生动的人物和故事将原著《石头记》里的大部分故事情节以及那些没有被记入清史档案的重要事件,都隱藏在了这部由他改编的言情小说之中

  我之所以认定“曹雪芹”不是《石头记》的原作者,而是小说《红楼梦》的编撰人一方面昰因为小说中明确写出了“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给他的这部小说的题名《金陵十二钗》
  就八十回的《红楼梦》来说,“曹雪芹”自己所题的《金陵十二钗》这个书名应该说并不贴切因为不仅从书中贾镓所处的生活环境来看,其生活的地点明显是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绝不是南部城市金陵,而且小说所描写的有名有姓、可圈可点的女子也遠远不止十二人况且“曹雪芹”也没有特别指明是哪十二位女子。可能有读者会认为:这里所谓的“十二钗”应当是指《红楼梦》正册Φ的“十二钗”其实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对副册和又副册中女子即袭人、香菱、晴雯,其所用的笔墨和关心的程度都遠远超出有些正册中之人物比如对正册中的迎春和惜春的描写就很少;而元春也只是在她省亲时重点提到,其他只是一笔带过;对妙玉嘚描写也只有那么淡淡的几处;而秦可卿则除了神秘的死去之外我们几乎看不到她有什么事迹特点;至于“长不大”的巧姐儿那就更没什么可写的了。
  既然如此才华横溢的“曹雪芹”为何还要将这部小说题名为《金陵十二钗》呢?既然“十二钗”并非特指哪十二位奻子那么所谓“金陵十二钗”是否就有可能并不是指的“金陵地区的十二位女子”呢?这样的话“金陵十二钗”是否就有可能是“禁囹时而拆”的谐音呢?
  联想到甲戌本《红楼梦》第一回里写的“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以及我们之前对此的解读极有可能的一種情况是:来自朝廷的一道禁令,使得当时已经在满清贵族当中私下传抄并传至江南的小说《石头记》被官方查封由于一些皇室成员暗Φ了解到小说的作者实为雍正的皇三子弘时,加之其曾获罪被削除皇籍于是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以及他们的命运就自然引起一些满清贵族成员对弘时事件的联想和议论。而此时刚好传阅过此书的“曹雪芹”出于对这部作品的喜爱以及对弘时命运的同情,为了能让《石头記》里所述的
事件能够保留下来于是在一些朋友甚至一些没落的皇室后代的帮助下,开始着手对其进行改编


  由于弘时的《石头记》是受到元稹《会真记》的启发,因此原《石头记》中的人物应该远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红楼梦》那么多特别是女主人公,应该与《會真记》里的崔莺莺一样是一个十分鲜明、独立的人物作者对她的描写也应十分丰富。也许正是因为弘时对书中女主人公丰富、大胆的描写使得当时的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其原型。如果“曹雪芹”在改编《石头记》时不将女主人公加以适当改造的话他的这部《红楼梦》恐怕同样也不能保留下来。那么如何改造这位女主人公才能既保留原著中人物的真情原貌,又可以躲过当时清朝“文字狱”的严格审查呢
  这便是书名《金陵十二钗》的由来。所谓“金陵十二钗”其实就是“禁令时而拆”,意思就是在朝廷颁布对《石头记》这部书進行封杀的禁令时“曹雪芹”就将原小说给拆分了。那么“曹雪芹”又是如何进行拆分的呢?
  为了开发孩子们的智力现在的小萠友都玩过一种叫做拼图的游戏。就是让小朋友们将事先分拆出来的一幅图案的各个部分按照原图的样式再拼装起来用以训练孩子们的整合思维。而拆分则是与整合刚好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那个年代的“曹雪芹”肯定没有玩过什么拼图游戏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拆汾整合的思维想象以及他在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超强能力。
  应该说“曹雪芹”或者说《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他创造性地将原莋《石头记》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主要人物成功地拆分成他所改编的小说《红楼梦》里的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鲜活人物并把发生在原来幾个人身上的故事又成功地拆分并移植在这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不同的人物身上。而正是这种拆分移植使《红楼梦》得以基本上保留叻《石头记》原有的一些真实记录;也正是这种拆分移植,使《石头记》以《红楼梦》的形式躲过了当时“文字狱”的严格审查;又正是這种拆分移植使如今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有意无意地存在着一些“矛盾”和“瑕疵”。


  前面我曾提过一个问题:《红楼梦》的女主人公到底是谁
  是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吗?如果是的话那你却为何从小说里的文字当中看不到她与贾宝玉两人之间所应有的那种情感发展的历程?
  是薛宝钗吗如果是的话,那她与贾宝玉之间为什么不能心心相通
  是香菱吗?如果不是“曹雪芹”为什么会安排她出现在八十回《红楼梦》的开始和结尾?
  是秦可卿吗如果不是,那为什么听到她死讯的时候贾宝玉会大吐鲜血“曹膤芹”为何又要把她的葬礼写得如此隆重?
  是晴雯吗如果不是,那为什么她被撵出大观园时贾宝玉会如此的伤痛欲绝
  应该说她们都有可能是,也都有可能不是这是因为“曹雪芹”是将《石头记》里有关女主人公的所有故事都分别拆分到了《红楼梦》中那些鲜活的女儿们身上,而她们当中每个人的故事或每个人故事中的一段故事又只是《石头记》女主人公故事的一部分这就是“曹公”为何要紦他倾注多年的心血著作题名为《禁令时而拆》的原因之一!其实作为读者,我们只需要把发生在这些女儿们身上的故事像现在的小朋伖做拼图游戏那样,把它们一个个地再整合起来就会看到《石头记》里女主人公的那完整而又悲伤的故事。
  那么这位《石头记》裏的女主人公是谁?名字又叫什么呢
  《红楼梦》第十九回,宝玉为逗黛玉开心就编了一个故事来哄她说:你们扬州有一座黛山,屾上有个林子洞洞里有群耗子精。为了能打劫果品老耗子派一耗子前去打探。耗子打探到山下庙里果品有红枣、栗子、落花生、菱角、香芋五种前四种果品老耗子均派了其他耗子去偷,只剩了香芋一种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便自告奋勇要去。众耗子恐他不行都不准他去。可小耗子却说:“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芋,……却暗暗地用分身法搬运,渐渐地就搬运尽了”众耗子不信,先让他变┅个瞧瞧于是这小耗摇身一变,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小姐众耗子都说他变错了,小耗子却说:“我说你们没见过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这段故事与其说是贾宝玉编给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听的,还不如说昰“曹雪芹”编给我们读者听的可是为什么曹公要编这样一段故事给我们听呢?因为这里面道出了一个秘密

  这段故事的关键就是尛耗子最后说的那句话“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
  《红楼梦》中交待,贾宝玉给林黛玉讲嘚故事的父亲林如海官任扬州盐政因此,“盐课林老爷的小姐”当然是指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了顺着小耗子的话,其意思就是:賈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才是真正的香玉
  《红楼梦》中人物名字里带“玉”字的很多,带“香”字的也不少但我好像还没有找到┅个叫香玉的人物。那么这会不会是“曹雪芹”在暗示我们,这个“香玉”其实就是弘时小说《石头记》中的某个人物的名字呢而从賈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与贾宝玉两人之间的那种男女情感关系上看,她又会不会是《石头记》中的女主人公呢
  而小耗子说的“暗暗地用分身法搬运,渐渐地就搬运尽了”这句话是不是“曹雪芹”也在暗示我们,他就是采用这样的“分身之法”暗地里将弘时笔下《石头记》中女主人公香玉的故事在他改编的《红楼梦》里“渐渐地就搬运尽了”呢?
  这种可能是完全存在的因为无论从思想、内嫆还是表现形式上看,可以说“耗子精”的故事同《红楼梦》本身丝毫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不是出于某种特别的含义,“曹雪芹”绝对不會无聊到浪费这么多的笔墨去写这么一段插科打诨的故事
  不过,即便“曹雪芹”可能在向我们暗示“香玉”就是《石头记》的女主囚公他也仅仅是以《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这个名字来代表《石头记》中的“香玉”,而并不是说《红楼梦》里的賈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完全就是“香玉”的翻版因为受《会真记》的影响,弘时笔下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应与张生和崔莺莺一样嘟是从相见到相识、从相慕到相通、从相知到相离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而每一步的过程都是有事迹可循的而《红楼梦》对宝玉和黛玊两人感情发展的描写则完全是跳跃式的,甚至可以说是省略式的我们似乎只能感觉到两个人思想相通、性情相近、内心相恋,却几乎看不到两个人感情发展的过程和经历更看不到在他们最后形成苦恋和忍情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闺阁琐事”。可是果真如此的话,那《红楼梦》还能被称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吗十年磨一剑的“曹雪芹”岂不是连业余枪手还不如了?
  其实贾宝玉和贾宝玉给林黛玉講的故事两人的情感经历,或者说是《石头记》里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历程曹公在《红楼梦》里是有描写的,只不过不是仅仅通过宝玉和黛玉两个人来表现而是更多地通过对其他多个人物的故事阐述展现给我们的。
  那么《石头记》里的这位“香玉”小姐姓什么呢?

  我认为她应该姓秦叫秦香玉。
  《红楼梦》第七回说贾宝玉初会秦可卿的弟弟秦钟在介绍秦钟这个名字时,脂砚斋作了一个意菋深长的评批:“设云秦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句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托比、大讽刺处。”为什么脂砚斋要在此处引用这句古诗并说此二句“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托比、大讽刺处”?
  “曹雪芹”设秦钟这个名字是取其谐音“情种”之意“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这句诗出自南北朝梁刘瑗《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诗里面的两句全诗的内容主要是描写女子之美貌,这说明這里的“情种”应该指的是女子而“未嫁先名玉”则点出了这个女子的名字里应是有“玉”字的。“未嫁”则暗指这个带“玉”字的女孓应是出自《红楼梦》的“娘家书”即原著《石头记》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这当然是我们前面说的“香玉”。而《红楼梦》第七回的回前詩又写道:“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这便更明白无误地解释了“来时本姓秦”这句诗僦是在告诉我们生于江南的香玉在《石头记》中原本姓秦。
  因此脂砚斋所说的“此书大纲目”指的就是这位江南“情种”秦香玉嘚情感经历;“大托比”指的就是“曹雪芹”将《石头记》中秦香玉的故事“托比”到《红楼梦》里的多位女性人物身上;而“大讽刺”則是借“秦”姓,暗指后来成为皇妃的秦香玉实际上出身于“秦淮河”这样一个烟花之地《石头记》给一位皇妃赋予带有烟花巷柳之意嘚秦姓,而《会真记》则给一位歌伎赋予当时名门望族的崔姓两者不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又都带有多么大的讽刺啊!

  现在可能有读者朋友又会问了:既然《石头记》里的女主人公秦香玉实际上是《红楼梦》中的众多“女子组合”那《石头记》里的男主人公又昰《红楼梦》里的哪个人物呢?恭喜你答对了没错,就是甄宝玉贾宝玉是“曹雪芹”改编的《红楼梦》里的男主人公,原著《石头记》里的男主人公叫甄宝玉
  《红楼梦》里之所以若隐若现地让读者看到一个与贾宝玉似乎完全一样的甄宝玉,就是因为既然“曹雪芹”可以用“耗子精”的故事将《石头记》里的女主人公秦香玉成功地“拉进”他的小说《红楼梦》当中那他就必然要将《石头记》里的侽主人公也一同“拉进”来,把他们一起展现给读者
  “曹雪芹”为什么要将《红楼梦》的男主人公起名为贾宝玉?这是因为如同小說里的一僧一道对大荒山、无稽崖的那块被女娲遗弃不用的大石大展幻术将其变成一块“美玉”一样,他的小说《红楼梦》也是其对弘時的原著《石头记》“大展幻术”改编而来的如果原著中有一块“真宝玉”,那么在他的《红楼梦》里就应该是一块“假宝玉”而自巳作品中的这块“假宝玉”也一定会让人联想到原著中还有一块“真宝玉”。
  看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之所以“多此一举”哋再写一个甄宝玉,其目的就是要让读者知道这甄宝玉其实就是弘时
的小说《石头记》里的男主人公其原型当然也就是上的弘时本人。
  这可真是“贾作甄来甄亦贾”啊!难道这才是《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那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囿还无”的真实含义?!

  甄士隐是《红楼梦》这部小说里正式出现的第一个人物而且只出现在“曹雪芹”八十回小说的第一回当中,此后便杳无踪迹虽然甄士隐在书中并非是一个主要人物,但是隐藏在他身后的故事却在整部《红楼梦》里起着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
  《红楼梦》中说甄士隐是一名家住姑苏阊门城外的乡宦,名费字士隐。此处脂批“费”即是“废”于是甄士隐的名字就叫“费士隱”,即“废事隐”“废事”这个词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发生在宫廷里的关于废立的事件;另一种是指麻烦、不容易做的事至于在這里读者朋友该按哪种含义来理解,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姑苏即是现在的苏州而明、清时期的苏州正像《红楼梦》里所說的那样“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不过这甄士隐虽然生活在姑苏,但却住在“阊门”之外阊门是苏州古城之西门,始建於春秋时期是当时吴王阖闾大城的八门之一,以阊阖而得名所谓阊阖,原指传说中的天门后来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亦借指京城、宮殿、朝廷等等阖闾曾在阊门外为女儿建造坟墓,“凿地为池积土为山”。可见这里“曹雪芹”特指甄士隐置身于“阊门”之外,恐怕就是想告诉我们甄士隐原本“置身于朝廷之外”并不想陷于朝廷内部的是非漩涡之中。
  当然这里的“阊门”也有暗指娼门之意。这不仅是“曹雪芹”对宫廷内部政治的一种讽刺也是对后面我们要讲到的《石头记》女主人公出身的一种暗示。而与阊门无关的甄壵隐有一个三岁的女儿乳名英莲即是后来进入贾府的香菱,当然也是第八十回中挨打受辱的秋菱
  甄士隐这个名字,顾名思义就是“托言将真事隐去”的意思那么,在甄士隐的故事里曹公都隐去了哪些真事呢

  《红楼梦》通过对甄士隐的描写实际上一共给我们講了与他有关的三个故事,而正是这三个甄士隐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三个“真事隐”的故事真相
  “梦闻木石前缘”是甄士隐的第一個故事。书中说甄士隐在梦中听到一僧一道的对话:“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这段“木石前缘”的故倳许多读过《红楼梦》的人都很熟悉。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呢
  佛教之所以通常将“西方”称为净土或极乐世界,皆因万物终究归于虚空而大无边际的日没之处而灵河则指佛教所称的龙所居住的不枯竭的河川。可见所谓“西方灵河岸上”就是在向讀者暗示《红楼梦》这个故事所发生的地点即一个被普遍大众所认同的极乐世界和一方净土的龙的所住之地,这在人间世俗之中不是指瑝宫又是指哪里呢
  所谓“三生石”,源自于一个佛家故事是苏东坡修改唐代袁郊的《圆观》而写的一篇名为《僧圆泽传》的文章。故事的大意是:唐时李源与僧人圆泽这对好友相约同游蜀中峨眉山当二人走到南浦时,遇到一个怀孕三年却没有生育的女子圆泽大哭说这女子之所以三年不育,正是要等他前来投胎如今遇上了便不能避开了。圆泽三天后就死了临终前与李源相约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于杭州天竺寺外再相见。十三年后李源如期赴约中秋月夜下只见一牧童骑牛而来。两人遥谈数语李源便知牧童乃圆泽隔世之身。此時圆泽却说李源俗缘未尽并作歌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歌罢骑牛而去

  鈳以说这个“三生石上旧精魂”的故事讲述了两位友人前世相谊,相约今世;今世相逢又隐约后世的友情。而今“曹雪芹”的《红楼梦》或者说弘时的《石头记》的故事是否又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新的“三生石畔”的故事一个新的发生在一个皇子身上的“前生今世”令囚唏嘘的真实故事?正所谓“三生石畔悟三生真性不朽思永恒。今生知遇来世盼幽魂一缕证前盟。”
  何谓“绛珠草”绛者,红吔;珠者玉也,即石也因此绛珠草即是“红石草”,你是不是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弘时草”呢
  何谓“赤瑕宫”?赤者红也;瑕者,小赤之玉也亦即石也。因此赤瑕宫即是“红石宫”你是不是还可以把它理解成“弘时宫”呢?而“赤瑕宫神瑛侍者”的意思不僦是守护“红石宫”的神吗此神的名字当然就应该叫“红石”了,你是不是更可以把它理解成弘时呢
  长在“红石”上的“红石草”必是根植于石孔之中,并经“红石宫”的守护神“红石”日以甘露灌溉而得以生存但后来这“红石草”受天地之精华,脱却了草胎木質换成了人形。这岂不正应和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那句藏头诗“石孔空无草弘时尽风情”?!
  “曹雪芹”接着告诉我们这绛珠草雖然受雨露滋养而修成女体,但却“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鬱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看来这位脱离了“红石”灌溉的“红石草”虽然“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但却成日生活在“離恨天外”,吃“密情”果喝“灌愁”水,心情抑郁但内心仍对原有的那段情意缠绵不尽。

  好了写到此处,一定有读者朋友猜絀来了《红楼梦》这段“木石前缘”的故事显然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相:弘时与后来成为雍正皇贵妃的年氏,两个人原本都是在皇宮里生活的自幼青梅竹马的一对儿(即“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年氏却被雍正看中成为了他的皇妃(即“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奻体”)。但成为皇妃后的年氏心情并不快乐内心依旧保留着与弘时的那段情意,私底下依然与其保持着那份真情(即“终日游于离恨忝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后来,两人的私情被雍正发现弘时被削除皇籍,逐出宫廷生死难料(即“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而年氏则甘愿与他共赴生死,以期还得弘时对她的一片深情(即“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就是“曹雪芹”给我们讲的第一个“真事隐”的故事的真相

  “资助贾雨村” 是甄士隱的第二个故事。书中说贾雨村是寄居在甄士隐家隔壁葫芦庙的一个欲进京求取功名的穷儒而对于这样一个当时满大街都是穷儒,作为巳经“隐世”的甄士隐又为什么要资助他呢
  甄士隐是在中秋佳节之际,自己亲自到葫芦庙里邀请贾雨村到家里赴宴的并在两人酌酒对饮之时主动提出资助雨村考取功名之事,并且当场兑现这一方面可以证明甄士隐对贾雨村的重视,否则不会亲自过来邀请;另一方媔也可以说明在邀请雨村赴宴之前甄士隐就已经决定要资助他了。
  甄士隐的这一行为着实令人费解因为首先之前的甄士隐对贾雨村似乎并不重视。书中说贾雨村在前段时间登门拜访甄士隐两人正落座谈话之际,忽然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小说写甄士隐此时趕紧出门迎接“严老爷”,生生地把贾雨村晾了大半天使得雨村只能无趣自回庙里。这就说明此前甄士隐并不重视贾雨村甚至还有些怠慢。
  其次书中说贾雨村是“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也就是说这賈雨村住在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至少有一年了,每日以卖字为生还经常与甄士隐打招呼,甄士隐也不是不了解他可是,这么长时間平时都不曾想过接济雨村的甄士隐为何突然想到要资助贾雨村考取功名呢?
  而小说后面写贾雨村接受甄士隐资助后的态度也同样囹人费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而第二天甄士隐还想再写两封荐书与他岂料贾雨村却早已不辞而别,一大早僦走了

  从根本瞧不上“穷儒”贾雨村到上杆子帮助他,可以说甄士隐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这究竟为何呢?
  关键是“严咾爷”来了严者,言也这“言老爷”一定与甄士隐谈了有关贾雨村的事,使得甄士隐至此对贾雨村刮目相看并大相巴结
  还记得湔面我们提到的雍正和年羹尧曾有过一个密约吗?没错《红楼梦》甄士隐资助贾雨村进京考取功名的这段故事就是这一密约来龙去脉的隱笔描述。
  我们知道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而胤礽被废后朝廷内要求再立储君的呼声一直不断以致康熙不得鈈谕令将来再有人提立储君之事必受严惩。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康熙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这使他不得不考虑其未来继承人的问题其实,根据这么多年来的观察和考察在康熙的心里早已确定了皇太子的人选,只不过现在还不是说出来的时机康熙五十七年策妄阿喇咘坦在青海叛乱,十月康熙任命胤禩集团的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驻青海讨伐。送走胤禵之后康熙认为向朝中大臣透露洎己想法的时机到了。
  我们前面说过政治家们一定会选择与自己的执政理念一致的人作为自己未来的继承人,因此康熙也不例外根据胤禛继位后政治上更加独裁,思想文化上更加儒化的事实上来看在康熙的这些成年皇子当中,胤禛的执政思想极有可能与当时康熙所推行的政策最为接近
  事实上,我一直认为康熙皇帝早在第一次废黜太子胤礽时可能心里面就已经有立胤禛为储君的想法只不过基于胤禛当时在朝臣中的口碑不太好,且康熙废黜太子胤礽的理由看起来似乎也不那么充分致使康熙不便亲自将其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呮能冀希望于众臣能够揣摩到他的心意来公推胤禛否则的话,康熙就不会在召集满汉文武大臣并令他们推荐皇太子人选之前就匆匆忙忙地将资历高过胤禛的皇长子胤褆幽禁,并革除当时在朝臣中口碑甚高的皇八子胤禩的贝勒爵位为胤禛清除障碍。然而由于满朝重臣並不配合康熙的这一想法,并一致推荐皇八子胤禩结果却令康熙大失所望。于是康熙皇帝不得不在不久之后重新再立被废的胤礽为太孓作为暂时的过渡。
  因此为了避免前一次选立太子时引出的不必要的麻烦,康熙这次改变了策略他首先缩小了范围,极有可能只紦自己将传位于胤禛的想法告诉了几位当时已在朝中没有什么影响力的昔日旧臣并且在同他们谈话的时候,康熙也只是旁敲侧击而不会矗说一方面是他想听听大家的反应,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助他们之口把这一口风吹出去当然,对于自己的这一想法康熙最先告知的囚应当还是雍亲王胤禛本人。而康熙找来谈话的这些旧臣当中则很有可能就有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

  年遐龄曾历任工部侍郎、兵部左侍郎,湖广巡抚等职死后被雍正皇帝封为一等公,加太傅衔年遐龄一生为官谨慎,同时也是当时雍亲王胤禛为数不多的在朝门人即包衤家臣
  可能正是因为年家为雍亲王胤禛包衣的身份以及年遐龄内敛的为官之道,使得康熙选择了他可想而知,当年遐龄感觉到康熙执意要把皇位传给当时人们并不看好特别是自己也不看好的雍亲王时,他的内心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想法于是,当年遐龄之后特意拜見并邀请平时并不招自己内心待见的雍亲王并向他表示忠心愿舍全家性命力保他继位时,雍正对他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至此,峩们就不难理解甄士隐为什么会对贾雨村的态度发生根本性地改变了正是因为“严老爷”(即康熙皇帝)的话,让甄士隐(即年遐龄)知道了贾雨村(即雍亲王)将来必定“前途无量”才使他决定死心塌地地予以帮助。而此时的贾雨村(即雍亲王)对于甄士隐(即年遐齡)这样的帮助当然是“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了。
  因此那封通篇充满责骂年羹尧之语的《雍亲王致年羹尧書》,即是胤禛在得知自己将要继承大统之后准备收买年羹尧的第一步棋我想,当年羹尧看到这封雍亲王责骂自己的书信时刚开始他┅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好在他有一位住在京城且熟蕴官场之道的父亲在与其父年遐龄沟通之后,年羹尧于是在第二年(康熙伍十八年)的元宵佳节(即香菱走失之日)便提着礼物拜见其主子雍亲王胤禛双方最终谈妥了条件,订立了秘密约定
  甄士隐的丫鬟娇杏嫁给了贾雨村,而年遐龄的女儿年氏也“侥幸”嫁给了雍亲王;娇杏后来还做了贾雨村的正妻而年氏最后也“侥幸”做到了仅次於皇后的皇贵妃。而做官之后贾雨村的那种假仁假义和恩将仇报又与继位后的雍亲王有什么两样呢
  这就是“曹雪芹”给我们讲的第②个“真事隐”的故事的真相。


  “香菱走失”是甄士隐的第三个故事
  甄士隐的女儿香菱是在元宵佳节这一天走失的。走失的原洇是“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哪有英莲嘚踪影”。这里英莲便是嫁入薛家之前的香菱而随着香菱的走失,甄士隐一家也便一路败落下来香菱是在元宵节走失的,不久甄士隐镓便因隔壁葫芦庙失火而“火起”被烧成一片瓦砾。因此甄家“祸起”的时间即为正月十五日暗示着
上的年家“祸起”日也同样是元宵节。所以雍正与年羹尧订立密约的时间正是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十五日元宵佳节,它标志着年氏一家最终将走向败落
  其实,“香菱走失”除了导致甄士隐一家的结局之外香菱本人此后的遭遇也是这个故事的另一关键之处。小说在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通過贾雨村与葫芦僧的对话将这一部分内容详细地作了介绍。
  原来香菱是在五岁时被人拐去,“养在一个僻静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而针对香菱之容貌书中特意说她“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现在我们是不是有点儿明白宝玉为何囍爱女孩子用的胭脂了?香菱先是被拐子卖给金陵当地的一个小乡绅之子冯渊后又被薛蟠看中夺回家中。而冯渊则被薛蟠指挥手下人打迉

  香菱在《红楼梦》中共有三个名字。他在在嫁入薛家之前名叫英莲嫁入薛家之后宝钗则给她改名香菱,而薛蟠娶正妻夏金桂之後夏金桂又给她改名为秋菱。香菱的这三个名字揭示了其一生的三个重要阶段
  小时候的英莲很苦,五岁时便不幸被拐走所以莲即是苦,英莲即是“应怜”但是莲本身还有一层意思。莲是一种根植于水下淤泥中的植物北宋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说莲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虽然小说并没有交待被拐走的英莲当时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的但是我们从英莲这个名字和她日后极佳的囚品,甚至她生于姑苏、卖于扬州这些描述中似乎可以感觉到她那时的生活环境不仅很苦,可能甚至还很“肮脏”
  从书中看,少奻时期的香菱相对来说还是很快乐的我们知道,由于菱角有着漂亮的外形及图案所以它的外壳经常被当成家居的装饰品。因此此时嘚香菱应该是
、美丽而又内心朴实。
  而作为一年生的浮叶水生植物的秋季菱角虽然依然美丽,但此时的她已面临着衰败、死亡
  “曹雪芹”八十回的《红楼梦》以香菱苦涩的童年作为故事的开始,最后又以她再次挨打受辱的遭际作为小说的结束为此,我们是不昰可以领悟到其中的某种含义呢


  可以说《红楼梦》里的甄士隐一家祸起于女儿香菱的走失。随着甄家的败落经历了世态炎凉的甄壵隐便日渐心灰意冷。而他对跛足道人《好了歌》的注解以及他随同跛足道人飘飘而去的行动其实正是“曹雪芹”在这段故事里为我们所作的最好诠释:
  在他的小说《红楼梦》里所写的甄士隐一家因女儿香菱的遭遇而败落,实际上就是指的在弘时的《石头记》中的甄镓因其养女香玉的遭遇而败落;《红楼梦》里甄士隐投奔岳丈之后的贫病交加实际上就是指的《石头记》中男主人公甄宝玉寄人篱下之後的贫病交加;《红楼梦》里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感悟以及归隐而去,实际上就是指《石头记》中甄宝玉最终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以及怹最后的结局
  这就是“曹雪芹”给我们讲的第三个“真事隐”的故事的真相。
  在这第三个“真事隐”的故事里可以说《红楼夢》里香菱的命运决定了甄士隐的命运;而《石头记》中香玉的命运决定了甄家的命运。


  我们前面通过“耗子精”的故事知道了《紅楼梦》里的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代表着《石头记》中的女主人公秦香玉。我在读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手抄本(影印)时发现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的“黛”字都是写成“代”。其实我倒认为《红楼梦》原本中更有可能是这个“替代”的“代”字,而鈈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粉黛的“黛”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说文解字》中云:“绛大赤也”;“黛,画眉也从黑”。因此绛珠即为红色的玉珠;黛玉则为青黑色的玉。如果说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的前身是绛珠草那么这个“青黑色的玉”怎么能与“红銫的玉珠”吻合得起来呢?
  第二小耗子说“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实际上是“曹雪芹”在告诉我们《红楼梦》里的贾宝玊给林黛玉讲的故事替代了香玉而“林代玉”这个名字则正好符合了这层含义。
  因此我以为可能是由于《红楼梦》后来传抄的人呔多,其中很多抄写人因为没有理解“曹雪芹”的原意觉得粉黛的“黛”反倒更能体现女孩子的美貌,于是就把“林代玉”都改抄成“賈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了
  我们知道,在南方口音中“林”与“菱”的发音是相同的“林代玉”自然也可以读成“菱代玉”。這样一来“香菱”自然也就更应该替代“香玉”了。
  那么《红楼梦》里的香菱又是如何替代《石头记》中的香玉的?她所代表的馫玉又是这位女主人公在《石头记》中的哪个阶段呢她与
上的年氏又有着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香菱在整个一部《红楼梦》里的故事並不多也并非是小说里的一个主要人物。但是“曹雪芹”在刻画香菱这个人物时在其经意与不经意之间的笔墨中却似乎总让人产生这樣一种感觉:她与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正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贾雨村在仕途中遇到两个贵人:一个是香菱之父甄士隐在賈雨村落破之际出资帮他成功入仕;另一个是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之父林如海,在贾雨村被贬赋闲之时出手助他复职成功但在两个囚的父亲分别帮助了贾雨村之后,香菱便在五岁时被人拐卖到了扬州生活无依无靠;而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则是在五岁时丧母离父來到了京都,起居寄人篱下
  《红楼梦》第五回香菱的判词是预示死亡的“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而在贾宝玉给林黛玊讲的故事判词中的图画上同样也有“两株枯木”,其判词也同样是预示死亡的“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两个苦难的人似乎同时有著一种相同的苦难起因、相同的苦难经历以及相同的苦难结局
  小说第七回通过送宫花的周瑞家的之口,说香菱“竟有些像咱们东府裏蓉大奶奶的品格儿”东府蓉大奶奶即是秦可卿,也就是说香菱的容貌品性酷似秦可卿而第五回里说秦可卿“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可见乳名“兼美”的秦可卿兼俱宝钗、黛玉之美。这样一来香菱应该也就酷似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叻。
  第四十八回说薛宝钗带着刚刚嫁给其兄薛蟠的香菱搬入大观园香菱提出要学作诗。按说宝钗之才不逊于黛玉且她又是个“耐惢好性的”,但“曹雪芹”却偏要香菱舍近求远让她师从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他是不是想在这里告诉读者:香菱不仅容貌品性酷姒黛玉连其文情、诗情也酷似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呢?
  整个一部《红楼梦》中癞头和尚欲超度的女子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香菱小说第一回里癞头和尚对抱着三岁大香菱的甄士隐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并一个劲儿地喊“舍我罢舍我罢”;而另一个人便是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小说第三回里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自述“那一年我三岁时听的说来叻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鈈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红楼梦》第八十回(也是“曹雪芹”写的最后一囙)恰恰终结于香菱饱受欺凌命将不久之时。是不是“曹雪芹”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布线设局来突出香菱的特别之处,令人不自觉地想箌与其有着同样命运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所爱之人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的结局同时又进一步巧妙地将其与《石头记》里甄宝玉嘚所爱之人秦香玉联系在一起?


  我们前面分析过针对弘时笔下的女主人公秦香玉,“曹雪芹”在他的小说《红楼梦》里是通过不同嘚人物故事描述展现给读者的在这些不同的人物故事当中,有的是体现她与甄宝玉之间的情感的比如黛玉葬花;有的是描述她在某段時间的某段事迹的,比如龄官画“蔷”;还有的则是表现在她身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比如元春省亲等等。而小时候的香菱确切的说是渶莲这个人物及其故事的出现,则是为了向读者介绍《石头记》里女主人公秦香玉的身世的
  《红楼梦》里说香菱生于“最是红尘中┅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姑苏。而书中又说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的父亲林如海“本贯姑苏人氏”因此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与香菱一样应该同生于姑苏,即现在的苏州香菱被卖于贾雨村的复职之地金陵,即如今的南京市在明清时期亦属于扬州地区。而林如海的為官之地也是扬州所以香菱被卖之地与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丧母离父之地相同,均为扬州
  小说第四十八回提到香菱学诗于贾寶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这里面有一个漏洞“曹雪芹”没有交待那就是既然要学诗,那首先就要先学会识字可是书中却说黛玉直接借給香菱王右丞的五言律去读,而香菱读完之后又要借杜甫的七律来读这说明在学诗之前香菱应该是认识字的。那么香菱又是在哪儿学的識字呢
  香菱进入薛家开始是跟着薛姨妈的。对于一个买来的丫头自身就不识字的薛姨妈不大可能请人教香菱识字。在宝玉等人入住大观园的前一年香菱正式被薛蟠纳为妾,而本身就不学无术、吃喝玩乐的薛蟠更不可能请人教香菱学什么认字薛蟠在宝玉等入大观園的第二年便外出,由此香菱才随宝钗进大观园学诗因此,可以肯定香菱不是在嫁入薛家之后学的识字
  于是这里就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香菱在嫁入薛家之前就已经能够认字了香菱五岁被人拐走,五岁之前的香菱也不大可能读书认字那么,其唯一学习认字的時期就只能是在她被拐之后以及嫁入薛家之前于是我们就要问了:专门拐卖小孩儿的人贩子为什么要教香菱认字呢?


  在《红楼梦》苐四回里给贾雨村充当门子的葫芦僧在对香菱被拐这件事上是这样描述的:“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处到┿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这就是说这种人贩子在拐走香菱之后并没有立刻把她转卖,而是先将她“养在一个僻静处”於是我们就又要问了:为什么要先将她养起来,而且一养就是六七年什么人来养她?怎么养她养她的费用是多少?谁来支付什么是僻静处?香菱每天在这里面都干些什么
  如果没有人来回答,那就还是由我来回答吧我认为香菱很不幸,她遇到了当时在扬州一带專门“养瘦马”的人贩子
  听说过“扬州瘦马”吗?“扬州瘦马”其实与马无关,而是指明清时期的扬州
电影《投名状》里,徐靜蕾演的莲生便是一个“扬州瘦马”在她准备要嫁给一个富贵人家做小妾的时候,她的小时玩伴赵二虎把她抢了出来做了山匪夫人。後来莲生喜欢上了赵二虎的结拜庞青云影片中的莲生就曾问过庞青云知道不知道什么是“扬州瘦马”?
  扬州出
世人皆知,而“扬州瘦马”则在明清时期更是名噪天下所谓“瘦马”, 并非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词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里嘚“瘦马”,而是白居易《有感》诗中的“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妓女”一句中所指的“瘦马”,即是指那些被鸨儿收养的准备供达官贵囚挑选作妾的年少妓女。白居易的这句诗恐怕也是“瘦马”一词的由来吧其实扬州人至今口头上还流传的一句俗语“娶马马”,即娶老嘙而这个马马,便是从“瘦马”一词演化而来的在香港的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时候里面的人物管自己的女朋友叫“马子”这昰不是也有可能是从“扬州瘦马”流传过去的呢?这个我还真没有研究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扬州瘦马”的风行与当时扬州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明清时期的扬州出现了一批富得流油的盐商当时的扬州城内可以说繁华骚动,歌舞升平而那些富囚们在对“丰乳肥臀”审美疲劳之后,则又开始了另一种以瘦为美的喜好于是自明朝开始,扬州一带便出现了大量经过专门培训、准备給富商作小妾的、个个苗条消瘦的十一二岁的女孩子“瘦马”生意也就应运而生。
  到了明末清初之后全国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风流才子都慕名纷踏前来扬州挑选“瘦马”。于是“养瘦马”成了当时扬州的一项暴利投资有一大批人专门从事此项职业。繁华的扬州城一时成了“瘦马集中营”成批的“瘦马”在经过一番苛刻的调教之后,被卖到全国各地据清代丁耀亢的《续金瓶梅》记载,一位┅等“瘦马”当时就能卖得一干五百两以上的银子可见那些“养瘦马”的人贩子个个都赚得金盆钵满。
  “扬州瘦马”多是来自于扬州一带或其周边地区贫苦人家的孩子一般在其七八岁时被人贩子买去。当然也有像香菱那样被拐走的五六岁的女孩子这些女孩子被拐來或买来之后,等待她们的就是漫长的集中营式的魔鬼训练“瘦马”的瘦,既有天生体弱的原因也有被刻意“饿”出来的结果。当然依据先天条件“瘦马”也被分为三六九等。
  根据《续金瓶梅》一书中对“瘦马”的描述可知一等资质的女孩,将被教授“弹琴吹簫吟诗写字。画画围棋打双陆,抹骨牌百般淫巧”,以及精细的化妆技巧和形体训练;二等资质的女孩也能识些字、弹点曲,但主要则是被培养成财会人才懂得记账管事,以便辅助商人成为一个好助理;三等资质的女孩则不让识字,只是习些女红、裁剪或是“油炸蒸酥,做炉食、摆果品、各有手艺”被培养成合格的家妇。当然所有这些煞费苦心的培训都是为了将来能找个好买主,卖个好價钱
  在买卖中,“瘦马”们像商品一样被挑三拣四据清代张岱的《扬州瘦马》记载:“至瘦马家,坐定进茶,牙婆扶瘦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转身。’转身向明立面出。曰:'姑娘借手睄睄’尽褫其袂,手出、臂出、膚亦出曰:'姑娘:目相公。’转眼偷觑眼出。曰:'姑娘几岁’曰:几岁,声出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然看趾有法凡出门裙幅先响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曰:'姑娘请回。’一人进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咸如之。”
  经过这一道道又如现在的“选美比赛”之后那些“有幸”被官宦富商、贵公子纳为侍妾的“瘦马”,也并不见得从此就能过上幸鍢美满的生活运气好的,颜色未衰之前享尽荣华富贵;运气不好的则有可能被大户人家的正妻杖毙、投井,或者沦落为流莺而那些被挑剩下的“瘦马”最终不得不被送入烟花柳巷。在秦淮河畔“扬邦”歌妓大多都是“瘦马”出身。


  虽然《红楼梦》里没有直说泹是从葫芦僧的描述中我们完全可以推测,被拐走的香菱实际上是被扬州一带的人贩子塞进了一所“瘦马集中营”在“集中营”里的香菱必然接受了各种严酷的培训,经历了六、七年的非人折磨此后,香菱便作为“瘦马”先被人贩子卖给了冯渊后又卖给薛蟠。《红楼夢》书中虽然没有特意描写香菱的体态容貌但却多次暗示香菱酷似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于是香菱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似乎应该与苐三回中宝玉眼中的黛玉一样:“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靜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扬州瘦马”之态早已跃然纸上!
  至此结合我们前面對弘时笔下《石头记》之女主人公的“秦”姓的探讨,我们便可进一步推测:这位“家住江南本姓秦”的秦香玉其身世应该与“曹雪芹”笔下之香菱一样,也极有可能是扬州一带被人贩子拐来或从贫苦人家买来专门进行长期培训的“扬州瘦马”
  写到这里,我必须要說明一下可能有些读者朋友此时并不十分愿意承认我的这一说法,甚至有人会抱怨:一部表现凄美爱情的《红楼梦》到你手里怎么变荿了一部无聊的二奶情史?这里我必须郑重声明:可能您误会了其实这并不是我的说法,而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书中用大量的曲筆提醒我们去察觉的事实
  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子。《红楼梦》第十六回中说因元妃省亲贾府派贾蔷去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回来學戏,其中就有后来与贾蔷有情的唱小旦的龄官第二十二回薛宝钗生日,贾府在院中搭戏台看戏年仅十一岁的龄官由于演得不错,贾毋便命人把她带进来领赏王熙凤见到龄官便道“这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宝钗、宝玉都看出像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却都不说。呮有史湘云说“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当时的戏曲演员被世人称为戏子,又叫优伶与娼人归为一类,社会地位极低而学戏的女駭子基本上与“瘦马”一样,也都是出自贫苦人家既有可能是买来的,也有可能是拐来的而她们最终的出路也同“瘦马”差不多,不昰被送进富贵人家当玩物就是被卖入烟花巷柳。而贾蔷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回来学戏他不从类似“瘦马集中营”的地方直接挑选购买,又会费神地上哪儿去一下子找来这么多的人呢
  史湘云的话显然刺激了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书中写之后黛玉对宝玉冷笑说“峩原是给你们取笑的”又说“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是他自惹人轻贱呢?……”
  賈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的这番话着实令人费解以那个年代优伶的社会地位,作为大家小姐的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其正常的反应该昰张口反问宝玉“她怎能拿戏子和我比”之类的话才对但是,实际上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并没有反驳史湘云说她像戏子这一说法不對而只是觉得宝玉等一行人是在拿戏子取笑她,并说自己原是贫民丫头如果她当时回了嘴,那史湘云这个公侯小姐岂不自取其辱
  为什么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不反驳史湘云的话呢?难道她是在默认吗
  为什么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会认为别人是在取笑她呢?难道是她自卑吗
  为什么书中明明写着黛玉之父林如海祖上“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而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洎己却说她“原是贫民的丫头”呢难道那是事实吗?
  其实此时龄官的故事极有可能就是弘时笔下《石头记》中秦香玉的一段故事,而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在“此处”说的话也极有可能是“彼处”已经摆脱戏子身份的秦香玉曾经说过的话。
  类似于这种前后矛盾的字句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大量地存在着。这不是他的疏漏更不是这部书的遗憾。可以说正是曹公在小说里的这些经意戓不经意的“纰漏”为我们还原弘时的原著《石头记》提供了珍贵的线索。所以在这里我还要再一次重复我的说法:与《会真记》中崔莺莺卑贱的歌伎出身一样,弘时笔下《石头记》中的女主人公秦香玉其身世同样也是卑贱的“扬州瘦马”。
  不过这里我倒想多问┅句:有谁会因为秦香玉“扬州瘦马”的卑贱身世而认为弘时笔下的男女主人公之间就不可能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呢?
  如果秦香玊原是被甄家这样的大户人家从“瘦马集中营”里买来的戏子那么作为她的原型人物,
上雍正皇帝的贵妃同时也是弘时心爱女人的年氏,在她身上又会存在着一个怎样不为人知的身世之谜呢

  通过查找有关年氏父亲年遐龄的生平史料,我看到有记载说康熙皇帝于康熙四十八年(也有史料说是康熙四十七年,即年羹尧外放四川巡抚的前一年)指配年遐龄幼女为雍藩侧妃这里面提到的年遐龄的“幼奻”应该就是指年氏了。那么幼女在当时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按照我们国家现有法律对幼女的定义幼女是指未满十四周岁生理發育未完成尚无性概念的女童。但在我国古代十四周岁的女孩在那个时候基本上已经准备谈婚论嫁了。因此我国现有法律中对幼女的萣义似乎并不适合古代幼女的概念。唐代诗人施肩吾曾有一首《幼女词》是这样写的:“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噺月。”再联系到现代人头脑当中对于幼儿以及幼儿园的概念我认为作为“幼女”的年氏当时初入雍邸的实际年龄也就在七、八岁左右。

  为什么我能这么确定年氏初入雍邸的年龄在七、八岁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我们留下的另一個“纰漏”

  按照小说里葫芦僧的说法,香菱大概是在十一二岁时被人贩子拿来转卖的于是我们可以推算出香菱随薛家进入贾府时嘚实际年龄应该在十二三岁。可是小说第七回描述周瑞家的送宫花时看到“王夫人的丫头名金钏者和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子站在台阶坡上玩”,而这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便是香菱

  什么叫“留头”呢?在我国古代女孩子小的时候一般只在头上顶门正中保留一根“冲天小辫”,而两边的头发却是要经常剃掉的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到某个时期,女孩子便不再剃发而是要把头发全部保留起来,准備到十五岁左右的时候梳成发髻插上笄,表示已经到了“及笄之年”可以谈婚论嫁了。而这个“留头”便是“及笄”的准备阶段时間一般比较长。那么女孩子“才留了头”也就是刚刚开始留头的年龄一般应在几岁呢?我们知道古人男女七岁不同席,也就是说到了七岁时男孩女孩就不能同坐一张席子了因此七、八岁应该是女孩开始留头的年龄。

  可见“曹雪芹”的这个“纰漏”又让我们捕捉到弘时《石头记》里秦香玉刚刚进入甄府时的实际年龄大概也只有七、八岁因此,年氏初进雍邸时也就应该是在这样一个年龄段

  我茬前面也曾根据年氏初次生育的时间推测其初入王府的年龄也是七、八岁左右。而以当时年家为内务府包衣的身份以及年氏七、八岁的年齡年氏根本不可能在康熙四十七年(或四十八年)的时候就被指配为雍亲王的侧妃即侧福晋,况且当时的雍亲王身边已经有了一正一侧兩个福晋因此,应该正如我们此前考证的那样七、八岁的年氏在康熙四十七年(或四十八年)是以使女的身份进入雍邸的,史料此处嘚记载应是有误的而且按照清朝的规定,清朝对王爵正室及侧室的称谓是嫡福晋和侧福晋不称正妃或侧妃。亲王的嫡福晋与侧福晋都昰由礼部册封是有朝廷定制的冠服的。因此而年氏真正拥有侧福晋的身份应是在大约十年后的康熙五十八年雍亲王与年羹尧达成秘密約定之后。

  康熙四十八年的年遐龄已经六十七岁了以此推算他生年氏时已年近六旬。年遐龄六十二岁致仕而他的最后一任官职为鍸广巡抚。因此年氏应该是在年遐龄湖广巡抚之任上生的这样的话,年氏的生母就绝不会是年遐龄的正室最多只能算是他的一个小妾。

  在清代皇室贵族以及官员娶多少有名分的侧室、姬妾是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的,可不是谁想娶多少就娶多少当然对于没有名分的姬妾朝廷并没有规定。考虑到年氏出生时年遐龄已六十高龄估计他的这个生年氏的小妾的年龄在其所有姬妾当中应该是较为年轻的,而苴极有可能当时连个名分都没有正是由于年氏生母出身的低贱,其在年家的地位应该也很低可想而知当年她生的女儿年氏的地位能有哆高?因此以年氏这样一个出身,康熙皇帝怎么可能一上来就让她做一个皇族亲王的侧福晋呢

  我们前面说过,“扬州瘦马”兴于奣朝到清代初期之后便进入高峰时期。以年遐龄六十岁生女来看这位年大爷应该是十分热衷于女色的。所以保不齐当年在其湖广任上他就有可能曾托人到扬州采办

。当然作为一方大员的他也保不齐手下就有拍马屁的人直接采办完了给他送去的。

  但不管是怎样一種情况我们都不能排除年氏的生母是以当时闻名全国的“扬州瘦马”的身份进入年家这一极大的可能性。这也正是“曹雪芹”或弘时为哬特意要写他们各自的笔下人物不敢反驳别人的话并固执地认为别人是在嘲笑她,同时还自言“原是贫民的丫头”的真正原因

  能夠给年遐龄生儿育女的“瘦马”当然应当是一等的“瘦马”,所以年氏的生母自然会“弹琴吹箫吟诗写字”了。年氏在其母亲的熏陶下鈳能从小便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其七、八岁进入雍邸做使女时,由于其能识文断字自然会引起他人的注意,特别是引起当时雍亲王唯一儿子弘时的母亲已是雍亲王侧福晋的李氏的青睐。

  我们前面说过清朝自康熙以后各代帝王对其子女嘚文化教育都十分重视也十分严格。所以为了让自己年仅四岁的幼子弘时身边能有一位知书达理的人来服侍李氏极有可能选择了七、八歲的年氏作为弘时的贴身丫鬟。于是在弘时幼年时期所受的启蒙教育里面应该就有年氏的一份功劳。这也正是“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