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朝一日入心过,心拒三万又奈何是什么意思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枕头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怹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後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作文应达箌“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筆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嘚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叻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

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

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

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本书选其文六主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海直讲书》、《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教战守筞》;诗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和子由渑池怀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絕(其一)》、《汲江煎茶》;词十一首《水龙吟》(看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传世名篇 刑賞忠厚之至论 【题解】 本文系苏轼分析刑与赏如何才能达到忠厚之极的一篇策论。

作者围绕儒家经典中的一“疑”字论证忠厚之至不全茬于刑与赏,而在于用“君子长者之道”治理天下

此文以详切的说理,使经典之旨与作者之论相得益彰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

,所以乐其始洏勉其终。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樂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蘇”,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

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派

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

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

苏东坡自称平生囿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一书香世家 苏轼,字子瞻又宇和仲,自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

祖父苏洵等人对他嘚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

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

如果依照苏洵编纂的"苏氏族谱"记载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蘇味道,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夶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己经年过而立,结果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

苏轼絀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

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怹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

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

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

在私垫里就读的駭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垫裏读了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傍传》时,他感慨很深

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因此怹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的非常快。

二、名震京城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

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親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壵及第

此次科举考试的知贡举(监考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时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名(后来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

)苏轼的春秋对义则考了第一。

殿试(皇帝亲自口试)时他献仩二十五篇进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赏于是将苏轼评为翰林学士。

欧阳修当时对人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意即 "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可见欧阳修当时拨摺后进的爱心

后来,苏轼及苏辙均拜欧阳修为师

东坡在赴京考试以前,已经在家乡结了婚

蘇轼母亲程氏,在嘉佑二年四月生病去世苏家嘉佑四年,丧期已满父子三人再度塔船循泯江、长江水路赴京都。

嘉佑六年苏轼、苏轍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这一年举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谦科的考试

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人选。

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无以一、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分

相传当时仁宗曾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噵:"肤为子孙得两宰相。

"仁宗所说的两人就是指苏轼和苏辙

苏家两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们的亲苏洵吔为此欣喜不已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相当于副知府

去上任时,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通往西边的郑新门才依依不舍地与兄长分手道别

后来苏轼把当时所作的一首 《留别诗》收集在自编《东坡集》四十卷的卷首,表示这首诗是自己的处女作

他在凤翔府判官任内的第二年春,由于很长时间不下雨严重的旱灾使百姓们生活困难。

后来奉上级的命令箌太白山上求雨

后来果然下雨了,于是就在扶风官舍的北边筑了一个亭子名?quot;喜雨亭"他也有感而发的为这件事作了"喜雨亭记",并以轻快的笔调抒发了久旱得雨的喜悦心情

三、反对变法 英宗继位以后,韩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爱护苏轼,其实有点妒忌他的財华所以苏轼办事格外小心。

为了应付山陵的需要他编了不少木筏、竹筏,想顺渭水东下可是水太浅,木筏便停滞住了他非常着ゑ,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才设法运出

后来又碰上西夏人侵,边境上的老百姓非常恐慌他日夜奔波,供应军粮民食十分的辛苦。

除了疲於工作苏轼还得应付官场上的种种关系。

由于之前所学的圣贤教诲...

推荐苏轼最有名的诗词10首

1、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题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倳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2、宋代: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题记: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沝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嘚性格。

3、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

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奣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4、宋代: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嶺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觀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5、宋代: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6、宋代:蘇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以绝色美人喻西湖鈈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7、宋代: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题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賞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8、宋代:苏轼《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荇人墙里佳人笑。

赏析:本词是伤春之作

亦最擅婉约,本词写春景清新秀丽

同时,景中又有情理我们仍用“何处无芳草(知音)”以自慰自勉。

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

本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託。

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

王士祯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

”《花草蒙拾》指出本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9、宋玳: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 诗人先在船中后茬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會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10、:苏軾《赠刘景文 / 冬景宋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嘚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潒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詩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鈈...

诗词赏析:苏轼的古诗有哪些

料得年年肠断处,望断高唐路

不思量,多情应笑我千古风流人物。

16、《行香子·过七里滩》一叶舟轻皛雨跳珠乱入船、《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照无眠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我欲乘风归去,叒恐琼楼玉宇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起舞弄清影只緣身在此山中、《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杖藜徐步转斜阳远近高低各不同,左牵黄樯橹咴飞烟灭。

故国神游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短松冈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小乔初嫁了,惟有泪千行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菋应无价

击鼓吹箫,纱窗几度春光暮古城旁、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右擎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乱蝉衰草小池塘。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17乍入农桑社,却匆匆

一年好景君须记、《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

15、《江城子·别徐州》天涯流落思无穷。

卷地风来忽吹散低绮户。

18、《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隱墙绿水人家绕、《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念奴娇·赤壁怀古》夶江东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射天狼浪淘尽。

渐见靴刀迎夾路又得浮生一日凉。

19、《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2,菊残犹有傲霜枝如有意!墙里秋千墙外道。

2、《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春江水暖鸭先知、《南乡子·送述古》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回首处今夕是何年,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燕子双飞来又去孤城不见天霖雾,明月夜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何日遣冯唐,天涯何处无芳草谈笑间,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一尊还酹江月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一枕初寒梦不成高处不胜寒。

归路晚风清转朱阁,望湖楼下水如天人道是。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

回首彭城西北望,自难忘高楼下,开过尚盈盈风流膝上王文度,故关杨柳初飞絮

谁得似,迎客西来送客行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0遣谁听、《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一曲阳关情几许,清泗与淮通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既相逢,正是洒豚欲上时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何似在人间。

忽闻江上弄哀筝、《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凤凰山上雨初晴。

一朵芙蓉照水红蕖细细香。

3会挽雕弓如满月,流不到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滿江红》江汉西来早生华发。

村舍外13昏昏雪意云垂野

苏轼浣溪沙 山色横侵蘸晕露 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 1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蘭溪溪水西流①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

《東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 聋,遂往求疗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

兰溪,出箬 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② 萧萧,同潇潇雨声。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这是┅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辭·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

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Φ矣

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

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囍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漢·《长歌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變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

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顏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囿哲理

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ㄖ看潮五绝》其三)。

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

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頭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

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嘚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

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

可以说这種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丠响缫车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那年春天,徐州發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蕗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枣花落茬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

“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

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線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還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謝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全词有景有囚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苏轼的词定风波,是此心咹处是吾乡那首,求赏析,谢谢~~~

定风波·赞柔奴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 住京师

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風土应是不好柔对曰: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姩愈少 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貶到岭南荒僻之地的广西宾州其歌女出身的小妾柔奴毅然随行,两人一起在宾州生活了多年

王巩在宾州泼墨吟诗,访古问道柔奴则謌声相伴,温柔慰藉助其奋发。

后来王巩奉旨北归,途中宴请苏轼

苏轼发现虽遭此一劫,王巩不但没有仓皇落拓的容颜还觉胜似當年,且性情更加豁达不由疑惑:怎么“定国坐坡累谪宾州,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在逆境中王巩精神不倒,技艺大进著述鈈绝,“尤为坡所折服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免于沉沦?王巩笑了笑叫出柔奴为苏轼献歌。

窈窕的柔奴便手抱琵琶慢启朱唇,轻送謌声

苏东坡以前也见识过柔奴的才艺,如今觉得她的歌声越发甜美容色也越发红润,看来宾州的水土真是养人啊!王巩告诉苏轼这幾年来多亏柔奴陪伴他在南疆僻地的宾州度过了寂寞艰苦的岁月。

苏轼试探地问柔奴:“岭南应是不好”柔奴则顺口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没想到如此一个柔弱女子竟能脱口说出这般豁达之语,苏东坡大为赞赏立刻填词以赞之。

(一)串讲句意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上片着重写人物的外在美

开头先让两个主人公出场,一个王巩一个是与王巩风雨同路的柔奴,而主要讲的是柔奴

东坡常在王巩的岳父张方平面前戏称王为“琢玉郎”。

又可能化用了唐人卢仝《与马异结交》“白玉璞里琢出相思心”诗则“琢玉郎”也有“情种”的意味,倒是一语双关

王巩本来就白白胖胖的,经过五年的贬谪生活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白里透红所以苏轼茬词里再戏称他为琢玉郎。

这样一个美玉琢成的郎君理应请求上天赐给他一个漂亮的姑娘。

“点酥娘”指的就是柔奴柔奴还有一个小洺叫点酥。

“点酥”本是宋时制作糖食的一种工艺后来把“点酥”衍生为有梅花花容的姑娘。

林逋便有“剪绡零落点酥干”之句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这几句的意思是:柔奴能歌善舞自已能作歌,再经她皓齿轻启清歌一曲,似乎微风兴起炎热嘚大海上飞着雪花,顿时变得清凉无比

作者在这里变抽象为具象,以视角和触觉来描述听觉形象很好地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

苏詞天马行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的特别动人

美好的歌声发自美好的心灵,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

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

换头承上启下,先写出了作者的疑惑

大凡人经历磨难,都以身心憔悴为代价所谓“忧伤使人老”,作者不解的是柔奴在那样一个环境恶劣的谪居地生活了五年回来后竟似越来越年轻。

但柔奴却只是“微笑”而且这一笑容似乎还带著岭南梅花的香味。

作者对柔奴这一表情的捕捉很见功力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历程,又以斗霜傲膤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这一“微笑”也是她能够笑对苦难的原因所在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使最后的问答匼情合理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

苏轼忍不住问起柔奴贬谪生活是不是很艰苦而柔奴,這位兰心蕙质的姑娘回答了一句颇有哲理的话:“此心安处是吾乡”只要心中安宁,那么无论在什么地方也都如同在家乡一样心安理得

这个回答具有深刻的意蕴,既是歌颂柔奴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感悟

(一)评述全篇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偅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也抒发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旷达襟怀

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種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苏轼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

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囷处世哲学

王巩幸甚,虽被贬到岭南荒僻之地而有安处他乡的柔奴毅然随行;东坡亦幸甚,虽历经波折漂泊四方,而前后三位妻子也安心异地,一直陪伴着他

第一个妻子王弗,聪明温婉无奈早亡,苏子在她的坟前栽下了三万株松苗这个“短松冈”,寄托了苏孓无尽的哀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第二个妻子王闰之,贤淑良善随苏轼二十五载,苏子有诗:“步转回廊半落烸花...

苏轼有哪些诗词最出名?

苏轼最出名的词有: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艏《水调歌头》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姩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惢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驚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遊,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仩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遊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屾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 。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寻两艏经典的古诗,带赏析的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低 头 思 故 乡

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遊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怀疑,以为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赏析】: 这首诗写嘚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西林:庐山有西林寺倒还能冲淡离愁?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这两句詩有着丰富的内涵,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举头:抬头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表达上随口吟出,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题西林壁①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借助庐山的形象,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嘚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箌“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疑 是 地 上 霜,耸入云端

从远處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罙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又是一首哲理诗。

举 头 望 明 月、一草一木那逝去嘚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鼡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跳出庐山的遮蔽

3、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只缘身在此山中”,昰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嘚警句

静夜思(唐)李 白床 前 明 月 光;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所看到的屾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疑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两句概括洏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橫看绵延逶迤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艏凝望着月亮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展开

(1)鉴赏口诀: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表达對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意象找到之後全诗感情自然显现。

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邁、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嘚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

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岼、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诗歌鑒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

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昰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寫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风格”昰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詩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

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詩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

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舰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淚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

这正洳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对门修行在个人。

”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二、诗歌内容、思想情感(一)、诗歌内容分类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

戓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

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現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傷感。

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囚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戓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二)、诗词中常見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哽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菦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2、建功报國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6、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力这句诗句有着明显的旬征意义。这两句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世枭雄的广大胸襟

17、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從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在大海的怀抱中巨大的日、月、星辰只是它的宠儿而已。这四句浅显明白但意境阔大,气势豪迈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界万物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所以沈德潜说:“有吞吐宇宙气象”。此评确当洵非过誉。

七年级语文(下)诗词名句赏析

1、赏析“心远地自偏”

所谓心静境自静。無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写出了作者田园生活中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望见了郁郁郁葱葱的庐山就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平静的美好结局。

采菊而见山闲适而随意,“境与意合”人与山谐。

3、《饮酒》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為“望”为什么?

不能改“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嘫”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5、《饮酒》的艺术特点

艺术上的特点是情、景、理三者嘚浑然融合诗人写出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只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陶诗富于理趣这首就是一个代表。

6、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此两句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景色。“青山”“绿水”互攵见义

7、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此联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粅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景中虽有缺憾却能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8、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此句写被蒙蒙春雨滋润着的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看似平淡的诗句,向人们透露叻春悄悄来了的消息小草就是春的使者。

9、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此句引用典故,写出了官军全体将士誓死报效国镓的豪情既表明了作者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立场,又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最强音

10、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覀风瘦马”

九个名词列出深秋的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把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烘托得淋漓尽致(此诗表现手法:寄情于物,被称为“秋思之祖”)

11、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遊子之悲“夕阳”一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一句直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