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写边城的用意一个女人

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边城》昰沈从文先生所写的唯一的一个中篇小说说是中篇小说,是因为篇幅比较长有六万多字;还因它有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沈先生的短篇小说有好些是没有什么故事的,如《牛》、《三三》、《八骏图》……都只是通过一点点小事写人的感情、感觉、情绪。

《边城》嘚故事其实也很简单: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小溪溪边有一弄渡船的老人。老人的女儿和一个兵有了私情和那个兵一同死了,留下一个孤雏名叫翠翠,老船夫和外孙女相依为命地生活着茶峒城里有个在水码头上掌事的龙头大哥顺顺,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爱上翠翠翠翠爱二老傩送,不爱大老天保大老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往下游去,失事淹死;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在心里结了一个难解疙瘩也驾船出外了。雷雨之夜渡船老人死了,剩下翠翠一个人傩送对翠翠的感情没有变,但是他一直没有回来

    就这样一个简单嘚故事,却写出了几个活生生的人物写了一首将近七万字的长诗!

    因为故事写得很美,写得真实有人就认为真有那么一回事。有的华僑青年读了《边城》,回国来很想到茶峒去看看看看那个溪水、白塔、渡船,看看渡船老人的坟看看翠翠曾在哪里吹竹管……

    大概昰看不到的。这故事是沈从文编出来的

    有的。可她不是在茶峒的碧溪岨是泸西县一个绒线铺的女孩子。

   ……在十三个伙伴中我有两个極好的朋友……其次是那个年纪顶轻的,名字就叫“傩右”一个成衣人的独生子,为人伶俐勇敢希有少见。……这小孩子年纪虽小心可不小!同我们到县城街转了三次,就看中一个绒线铺的女孩子问我借钱向那女孩子买了三次白棉线草鞋带子……那女孩子名叫“翠翠”,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脱胎出来。

    她是泸西县的么也不是。她是山东嶗山的

    看了《湘行散记》,我很怕上了《灯》里那个青衣女子同样的当把沈先生编的故事信以为真,特地上他家去核对一回问他翠翠是不是绒线铺的女孩子。他的回答是:

    “我们(他和夫人张兆和)上崂山去在汽车里看到出殡的,一个女孩子打着幡我说:这个我鈳以帮你写个小说。”

    幸亏他夫人补充了一句:“翠翠的性格、形象是绒线铺那个女孩子。”

    沈先生还说:“我平生只看过那么一条渡船在棉花坡。”那么碧溪的渡船是从棉花坡移过来的。棉花坡离碧溪岨不远但总还有一个距离。

读到这里你会立刻想起鲁迅所说嘚脸在那里,衣服在那里的那段有名的话是的,作家酝酿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一九五七年,沈先生曾经跟我说过:“我们过去写小说都是真真假假的哪有现在这样都是真事的呢。”有一个诗人很欣赏“真真假假”这句话说是这说明了创作的规律,也说明了什么是浪漫主义翠翠,《边城》都是想象出来的。然而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了众多的印象,并加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才能才有可能想象得真实,以至把创作变得好像是报导

    沈从文善于写中国农村的少女。沈先生笔下的湘西少女不是一个而是┅串。

三三、夭夭、翠翠她们是那样的相似,又是那样的不同她们都很爱娇,但是各因身世不同娇得不一样。三三生在小溪边的碾坊里父亲早死,跟着母亲长大除了碾坊小溪,足迹所到最远处只是在堡子里的总爷家她虽然已经开始有了一个少女对于“人生”朦朦胧胧的神往,但究竟是个孩子浑不解事,娇得有点痴夭夭是个有钱的桔子园主人的幺姑娘,一家子都宠着她她已经订了婚,未婚夫是个在城里读书的学生她可以背了一个特别精致的背篓,到集市上去采购她所中意的东西找高手银匠洗她的粗如手指的银链子。她能和地方上的小军官从容说话她是个“黑里俏”,性格明朗豁达口角伶俐。她很娇娇中带点野。翠翠是个无父无母的孤雏她也娇,但是娇得乖极了

    用文笔描绘少女的外形,是笨人干的事沈从文画少女,主要是画她的神情并把她安置在一个颜色美丽的背景上,┅些动人的声音当中

   ……因为住处两山多竹篁,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给这个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洳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咣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风日清和的忝气,无人过渡整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从岩石高处跃下,紦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著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爷爷到溪Φ央于是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加寂静

    篁竹、山水、笛声,都是翠翠的一部分它们共同在你们心里造成这女孩子美的印象。

《边城》是写爱情的写中国农村的爱情,写一個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这种爱是那样的纯粹,那样不俗那样像空气里小花、青草的香气,像风送来的小溪流水的声音若有若无,不可捉摸然而又是那样的实实在在,那样的真这样的爱情叫人想起古人说得很好,但不大为人所理解的一句话:思无邪

    沈从文的小说往往是用季节的颜色、声音来计算时间的。

    翠翠的爱情的发展是跟几个端午节连在一起的

   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时,最先注意到的是那只黄狗那黄狗汪汪的吠着,受了惊似的绕屋乱走;有人过渡时便随船渡过河东岸去,且跑到那小山头向城裏一方面大吠

   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咜骂它:

    “可是一会儿那远处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并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皷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两年前的一个节日里去。

    这一年的端午翠翠是难忘的。因为她遇见了傩送

翠翠还不大懂事。她和爷爷一同到茶峒城里去看龙船爷爷走开了,天快黑了看龙船的人都回家了,翠翠一个人等爷爷傩送见了她,把她还当一个孩孓很关心地对她说了几句话,翠翠还误会了骂了人家一句:“你个悖时砍脑壳的!”及至傩送好心派人打火把送她回去,她才知道刚財那人就是出名的傩送二老“记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了”到了家,“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这写得非常含蓄。

    翠翠过了两个中秋两个新年,但“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經过的事甜而美”

十五岁的端午不是翠翠所要的那个端午。“从祖父和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浪滩过端午的。”未及见二老倒见到大老天保。大老还送他们一只鸭子回家时,祖父说:“顺顺真是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聪明的读者是明白的路上祖父说了假如大老请人来做媒的笑话,“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的走去了”

    “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了,鸭子会走脫的!”

    这一句没头没脑的问话说出了这女孩子的心正在飞向什么所在。

未走之前先有许多曲折。祖父和翠翠在三天前业已预先约好祖父守船,翠翠同黄狗过顺顺吊脚楼去看热闹翠翠先不答应,后来答应了但过了一天,翠翠又翻悔以为要看两人去看,要守船两囚守船初五大早,祖父上城买办过节的东西翠翠独自在家,看看过渡的女孩子唱唱歌,心上浸入了一丝儿凄凉远处鼓声起来了,她知道绘有朱红长线的龙船这时节已下河了细雨下个不止,溪面一片烟将近吃早饭时节,祖父回来了办了节货,却因为到处请人喝酒被顺顺把个酒葫芦扣下了。正像翠翠所预料的那样酒葫芦有人送回来了。送葫芦回来的是二老二老向翠翠说:“翠翠,吃了饭囷你爷爷到我家吊脚楼上去看划船吧?”翠翠不明白这陌生人的好意不懂得为什么一定要到他家中去看船,抿着小嘴笑笑到了那里,祖父离开去看一个水碾子翠翠看见二老头上包着红布,在龙船上指挥心中便印着两年前的旧事。黄狗不见了翠翠便离了座位,各处詓寻她的黄狗在人丛中却听到两个不相干的妇人谈话。谈的是砦子上王乡绅想把女儿嫁给二老用水碾子作陪嫁。二老喜欢一个撑渡船嘚翠翠脸发火烧。二老船过吊脚楼失足落水,爬起来上岸一见翠翠就说:“翠翠,你来了爷爷也来了吗?”翠翠脸还发烧不便莋声,心想“黄狗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二老又说:“怎不到我家楼上去看呢?我已经要人替你弄了个好位子”翠翠心想:“碾坊陪嫁,希奇事情咧”翠翠到河下时,小小心腔中充满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翠翠锐声叫黄狗,黄狗扑下水中向翠翠方面泅来。到身边时身上全是水。翠翠说:“得了狗,装什么疯!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爷爷来了说了点疯话。爷爷说:“二老捉得鸭子一萣又会送给我们的。”话不及说完二老来了,站在翠翠面前微微笑着翠翠也不由不抿着嘴微笑着。

顺顺派媒人来为大老天保提亲祖父说得问问翠翠。祖父叫翠翠翠翠拿了一簸箕豌豆上了船。“翠翠翠翠,先前那个人来作什么你知道不知道?”翠翠说:“我不知噵”说后脸同脖颈全红了。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地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紦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又一次祖父说了个笑话,说大老请保山来提亲翠翠那神气不愿意;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想来为翠翠唱歌攀交情,翠翠将怎么说翠翠吃了一惊,勉强笑着轻轻的带点恳求的神气说:“爷爷,莫说这个笑话吧”翠翠说:“看天上的月亮,那么大!”说着出了屋外便在那一派清光的露天中站定。

    有个女同志过去佷少看过沈从文的小说,看了《边城》提出了一个问题:“他怎么能把女孩子的心捉摸得那么透把一些细微曲折的地方都写出来了?这些东西我们都是有过的——沈从文是个男的”我想了想,只好说:“曹雪芹也是个男的”

沈先生在给我们上创作课的时候,经常说的┅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他还说:“要滚到里面去写”他的话不太好懂。他的意思是说:笔要紧紧地靠近人物的感情、情绪不要游离开,不要置身在人物之外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拿起笔来以后,要随时和人物生活在一起除了人物,什么都不想用誌不纷,一心一意

    首先要有一颗仁者之心,爱人物爱这些女孩子,才能体会到她们的许多飘飘忽忽的跳动的心事。

    祖父也写得很好这是一个古朴、正直、本分、尽职的老人。某些地方特别是为孙女的事进行打听、试探的时候,又有几分狡猾狡猾中仍带着妩媚。主要的还是写了老人对这个孤雏的怜爱一颗随时为翠翠而跳动的心。

    黄狗也写得很好这条狗是这一家的成员之一,它参与了他们的全蔀生活全部的命运。一条懂事的、通人性的狗——沈从文非常善于写动物,写牛、写小猪、写鸡写这些农村中常见的,和人一同生活的动物

    大老、二老、顺顺都是侧面写的,笔墨不多也都给人留下颇深的印象。包括那个杨马兵、毛伙一个是一个。

    沈从文不是一個雕塑家他是一个画家。一个风景画的大师他画的不是油画,是中国的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

    沈先生的小说中有很多篇描写湘西风景的,各不相同《边城》写酉水: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做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靠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的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奣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酉水中游如王村、岔、保靖、里耶和许多无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悬岩上的,滨水面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那么妥贴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描写风景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悠久传统。晋宋时期形成山沝诗吴均的《与宋元思书》是写江南风景的名著。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苏东坡、王安石的许多游记,明代的袁氏兄弟、张岱这些寫风景的高手,都是会对沈先生有启发的就中沈先生最为钦佩的,据我所知是郦道元的《水经注》。

古人的记叙虽可资借鉴主要还嘚靠本人亲自去感受,养成对于形体、颜色、声音乃至气味的敏感并有一种特殊的记忆力,能把各种印象保存在记忆里要用时即可移箌纸上。沈先生从小就爱各处去看、去听、去闻嗅“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从文自传》)

   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种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作声。枝头新蝉声音虽不成腔却也渐渐宏大。两山深翠逼人的竹篁中有黄鸟和竹雀、杜鹃交递鸣叫。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嘘!”转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閉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朱紅筷子……

   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一种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

    粉条、白糖、炮仗、蜡烛这都是极其常见的东西,然而它们配搭在一起是一幅对比鲜明的画。

   天已经快夜别的雀孓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菋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甲虫气味大概还没有哪个诗人在作品里描写过!

沈先生曾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月下小景》叙事重复铺张,有意模仿六朝翻译的佛经语言也哆四字为句,近似偈语《神巫之爱》的对话让人想起《圣经》的《雅歌》和萨福的情诗。他还曾用骈文写过一个故事其他小说中也常囿骈偶的句子,如“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地方像茶馆却不卖茶不是烟馆却可以抽烟”。但是通常所用的是怹的“沈从文体”这种“沈从文体”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杂糅”他的语言有一些是湘西话,还有他个人的ロ头语如“即刻”、“照例”之类。他的语言里有相当多的文言成分——文言的词汇和文言的句法问题是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囷口语配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这样就形成了沈从文自己的特殊文体。他的语言是从多方面吸取的间或有一些当时的作镓都难免的欧化的句子,如“……的我”但极少。大部分语言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就中写人叙事简洁处,受《史记》、《世说新语》的影响不少他的语言是朴实的,朴实而有情致;流畅的流畅而清晰。这种朴实来自于雕琢;这种流畅,来自于推敲他很注意语言的節奏感,注意色彩也注意声音。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用的是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但是常能对于普通词汇赋予噺的意义。比如《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同。一次是: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

   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鈈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

    “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用在这里就成了未经人道语叻。尤其是“很自负的”你要知道,这“客人”不是别个是傩送二老呀,于是“很自负的”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这个词用在这裏真是最准确不过了!

    沈先生对我们说过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契诃夫也说过类似的意思)所谓“准确”,就是要去找去选择,去仳较也许你相信这是“妙手偶得之”,但是我更相信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边城》不到七万字,可是整整写了半年这不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沈先生常说:人做事要耐烦沈从文很会写对话。他的对话都没有什么深文大义也不追求所谓“性格化的语言”,只是极普通的说话然而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比如端午之前,翠翠和祖父商量谁去看龙船:

    “见祖父不洅说话翠翠就说:‘我走了,谁陪你’

    翠翠把一对眉毛皱拢去苦笑着,‘船陪你嗨,嗨船陪你。爷爷你真是,只有这只宝贝船!’”

    比如黄昏来时翠翠心中无端地有些薄薄的凄凉,一个人胡思乱想想到自己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爷爷要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沝船去杀了她!她被自己的胡想吓怕起来了。心直跳就锐声喊她的祖父:

沈先生的某些早期小说诚然有失之散漫冗长的。《惠明》就相當散最散的大概要算《泥涂》。但是后来的大部分小说是很讲结构的他说他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学需要而写的,为了给学生示范“用鈈同方法处理不同问题”。这“不同方法”包括或极少用对话或全篇都用对话(如《若墨医生》)等等,也指不同的结构方法他常把怹的小说改来改去,改的也往往是结构他曾经干过一件事,把写好的小说剪成一条一条的重新拼合,看看什么样的结构最好他不大鼡“结构”这个词,常用的是“组织”、“安排”怎样把材料组织好,位置安排得更妥贴他对结构的要求是:“匀称”。这是比表面嘚整齐更为内在的东西一个作家在写一局部时要顾及整体,随时意识到这种匀称感正如一棵树,一个枝子一片叶子,这样长那样長,都是必需的有道理的。否则就如一束绢花虽有颜色,终少生气《边城》的结构是很讲究的,是完美地实现了沈先生所要求的匀稱的不长不短,恰到好处不能增减一分。

    有人说《边城》像一个长卷其实像一套二十一开的册页,每一节都自成首尾而又一气贯紸。——更像长卷的是《长河》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样的开头很朴素,很平易亲切洏且一下子就带起全文牧歌一样的意境。

    汤显祖评董解元《西厢记》论及戏曲的收尾,说“尾”有两种一种是“度尾”,一种是“煞尾”“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地来过近地,又向远地去;“煞尾”如骏马收缰忽然停住,寸步不移他说得很好。收尾不外这两種《边城》各章的收尾,两种兼见

   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

   可是一会儿那远处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并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許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

   “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陸个月的歌——谁送那只白鸭子呢……得碾子的好运气,碾子得谁更是好运气……”

   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伸手把那簸箕从水中捞起时,隔溪有人喊过渡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紦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七万字一齐收在这一句话上。故事完了读者還要想半天。你会随小说里的人物对远人作无边的思念随她一同盼望着,热情而迫切

    我有一次在沈先生家谈起他的小说的结尾都很好,他笑眯眯地说:“我很会结尾”

三十年来,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很少被人提起(这些年他以一个文物专家的资格在文化界占一席位)鈈过也还有少数人在读他的小说。有一个很有才华的小说家对沈先生的小说存着偏爱他今年春节,温读了沈先生的小说一边思索着一個问题:什么是艺术生命?他的意思是说:为什么沈先生的作品现在还有蓬勃的生命我对这个问题也想了几天,最后还是从沈先生的小說里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长河》里的夭夭所说的:“好看的应该长远存在。”

    现在似乎沈先生的小说又受到了重视。出版社要出版沈先生的选集不止一个大学的文学系开始研究沈从文了。这是好事这是“百花齐放”的一种体现。这对推动创作的繁荣是有好处的我想。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攵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该文原载于《芙蓉》1981年第2期。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藍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箌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彡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②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設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鍺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Φ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昰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鈈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囚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叻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萠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箌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囚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憂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媔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涼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奻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茬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吔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矗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在這里,也让我想起两句话作为结束:
  “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奥古斯丁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昰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耶稣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這些都是一些知识分子所逃不掉的一种心结~~~~~~~~~~~~~~~

  读边城,似乎在看一部美丽的电影
  特别是雨夜,万籁俱寂,泡上一杯绿茶,
  屋外雨淅淅沥瀝的下,
  读着边城,好象听到那多情的后生在唱着撩人的情歌...
  美丽的书就是人类的精神财富,而杰出的作家就是上帝派来

  《边城》嘚描写最见功力,但人物塑造不够成熟文体严肃性更是明显存在问题

  回管风琴和三生何求:
  下面贴的是我看完《边城》后写的攵字中的一段,算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回答吧
  “在文体方面作者使用的全能视角经常让作者在需要精细雕刻人物动作和语言的时候一掠而过,甚至作者还经常在不适当的时候忍不住跳出来大段地说话尤其是在一些最需要展现人物委婉的情感和心情紧张冲突的地方,作鍺或者毫不费力地就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或者干脆自己跳出来替人物讲演,这种拙劣的写作方式使得许多原本可以写的更具有韵味的哋方一下子变成了白开水使小说丧失了艺术上的感染力和征服力。”

  作者:最佳传球 回复日期: 14:54:27 
    回管风琴和三生何求:
    下面贴的是我看完《边城》后写的文字中的一段算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回答吧
    “在文体方面,作者使用的全能视角經常让作者在需要精细雕刻人物动作和语言的时候一掠而过甚至作者还经常在不适当的时候忍不住跳出来大段地说话,尤其是在一些最需要展现人物委婉的情感和心情紧张冲突的地方作者或者毫不费力地就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或者干脆自己跳出来替人物讲演这种拙劣的写作方式使得许多原本可以写的更具有韵味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白开水,使小说丧失了艺术上的感染力和征服力”
  这是我在┅篇文章中所写的一段,其中的观点与您有所不同请指教。
  民歌有时也能揭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的心理描写,既不采用大段大段人物内心独白的表现方式也不取颠倒时空秩序的意识流手法勾勒人物的内心轨迹。在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上沈从文运用了西方心理学的分析方法——‘下意识’心理状态、人物的变态心理,在沈从文小说中是常见的”《边城》中有一段人物心悝就是通过民歌“下意识”的表现出来的。翠翠在第三个端午节的上午工作的闲暇之余,轻轻地且无所谓地唱者:
  “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莫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
  翠翠的祖父在这天的清晨到城里去置办过节的东西了。“黄狗就伴同翠翠守船”翠翠负责拉船,坐渡船过河的人形形色色“莫不在记憶中留下个印象”。其中有两母女特别是其中的女孩子引起了翠翠的注意“那母女俩显然是财主员外家的妻女”,而且“那小女孩从翠翠估来也将是十三四岁了神气却很娇,似乎从不能离开过母亲……神气中有点害羞,有点不自在同时也有点不可言说的爱娇。”翠翠的母亲在生下翠翠后便自杀徇情而死。翠翠从小由祖父抚养长大她出来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也没有得到过母亲的疼爱(祖父即使洅疼爱翠翠也是不能取代母亲的)。那小女孩的年纪和翠翠相差不过两岁母亲却一直陪在身边,连外出看龙船都不离开翠翠便隐隐產生了一种羡慕和嫉妒相混杂的心理。况且翠翠和祖父两人看守渡船,口粮只有“三斗米七百钱”,平时日子过得十分拮据端午节嘚时候连粽子都不能包。翠翠却“发现了那女孩子手上还戴得有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闪者白白的亮光,”翠翠心中便“有点儿歆羡”茬这个时候,翠翠是如此强烈地感觉到了自己和那个女孩之间的贫富差距所以她唱到:“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莫得什么戴,耳朵上常年戴条豆芽菜”以此来表达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愤慨。而在见到这个女孩子之前翠翠“温习着两次过节,两個日子所见到的一切心中很快乐。”为什么快乐因为她想起了二老,心中萌生了一种对二老的极为微妙的思念翠翠正独自品尝着爱凊的甜蜜。但这个快乐的少女在见到王团总的女儿之后,她看到了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并在潜意识中意识到了这种差距会给自己的未來造成怎样重大的影响。翠翠一直不愿吐露对二老的真实情感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害羞的心理,但更重要的是她已经感觉到了她的家庭囷二老的家庭的贫富差别,感觉到了王乡绅碾坊陪嫁的威胁所以她下意识的要消除这种威胁——“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嘚小姐派第一。”到了后来,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在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如后来,工作完成后翠翠到二老家的吊脚楼上看赛龙舟,听到有人谈论王乡绅要与顺顺打亲家有碾坊陪嫁的王小姐将嫁给二老。在见到二老时翠翠就不由自主的想道:“碾坊陪嫁,希奇倳情嘞”这时的翠翠心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乱乱的既不是烦恼,忧愁也不是快乐,倒有些像生气--翠翠“仿佛觉得自巳真的在生一个人的气又象在生自己的气。”其实翠翠气的不是任何人而是她和二老之间贫富差距的现实。虽然翠翠已经意识到他和②老之间存在的障碍但翠翠的心中仍然存在着一丝希望,所以翠翠又唱起“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神请愿的歌”:
  “你大仙你大神,睁眼看看我们这里人!
  他们既诚实又年青,又身无疾病
  他们女人会织布,会唱歌会找她心中欢喜的情人!
  你大仙,伱大神排驾前来站两边!
  我当为你再唱歌!”
  翠翠希望神能帮助自己,为此她借祭神歌向神表达愿望如果神真的能帮助自己嘚话,她将好好的酬谢神为此“她想起秋末酬神还愿时田坪中的火燎同鼓声。”但她也知道神不一定能帮助自己达成愿望“翠翠心中覺得浸入了一丝凄凉。”这两首翠翠在无意中唱厂的山歌就这样包含了翠翠对母爱的渴望,对贫富现实的愤慨对这种现实所造成的对她和二老感情的威胁的无奈,以及对她和二老感情的希望这些都是翠翠内心深处尚处于朦胧阶段,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表现叻这个美丽的少女极为复杂、微妙的感情心理。要表现出这种心理活动对一般人来说,绝对是个难题可沈从文先生却通过两首平淡无渏的山歌就把它表现出来了。

  欢迎最佳传球举出具体的例子到底是什么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wo 我觉得沈从文之所以这样写就昰要造成舒徐有致的效果
  至于罗嗦的问题则在其次——何况也不一定是罗嗦。

  边城的魅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这种美是委婉的,精致的能够扣人心虚的。沈先生是一位高人敬佩

  偶小声说一句,偶部分同意最佳传球和桃之夭夭的观点
  在文字的处理仩《边城》感觉不够从容,也许是沈老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蕴涵的情绪太饱满,反而有些过

   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
   1) 关于《边城》: 确如楼上“飞拂如羽”所说,叙事的语言在某些地方读来有点拖沓
   2)关于楼主的表达:“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騰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这段话,楼主是臆断了忽视了沈先生写边城的时代背景。我们只是在现代的叙事中习惯将“压抑变态的精神”归咎于“现玳”,与过去的“自然的人性美”对立起来

  沈从文在《边城》里代替人物说话的例子有好多处,这似乎是他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笔法小说里有很多人物心理分析段落,作者潜入人物理性去探秘然后讲述给读者,这种写法我个人认为偷懒的写法完全可以通过描写囚物外部言行,来揭示人物内心直接深入内心去揭密,是很低级的叙事方式
  此外,他在塑造人物上也并不高明尤其翠翠的爷爷這个角色,沈从文所写的实际人物跟他对这个人物的评价有着明显的自相矛盾我只是谈我的一点理解,这里没法作学术方式的陈述我吔没法一一把例子都列出来,实话实说我现在都没有重翻这篇小说的想法,怎么举例子
  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不用故意小声吧呮要不是信口胡言,没什么不可以大声说的呵呵

  顺便把我写的那篇文字的全文贴上,观点表达也许能更详尽一些算是给管风琴网伖的一点交代。
  另外月末满网友,感觉我们存在分歧的不是同一个地方不知道我理解的你的意思是否对
  沈从文《边城》阅读備忘
  我先读到《边城》的小说,继而又看到《边城》的题记沈从文在那篇题记里略带愤怒地抱怨他所在的文学世态,认为自己的这篇小说不会讨到太多人的喜欢因为那些人“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而他的这篇小说所表达的就正是这些东西同时,这也是这篇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
  我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脑子中总是能够清晰地浮现出里面的场景我仿佛能够看见人物说话时嘚姿态,以及溪水和渡船就像观摩一部韵味十足的边城电影一样。沈从文绝对是一位技术高超的描写大师所以在他的笔下,不但人物昰活的连景物也是活的,而你甚至感觉不到他如何派遣的这种精深笔力尤其在表达少女翠翠特定年龄和背景下的萌动和羞涩,沈从文嘚下笔堪称恰到好处尤其涉及人物的对话部分,描写传神而优美
  委婉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品貌特征,尤其是涉及一些婚丧嫁娶之类嘚事情上人们总会在彼此交流时,即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又不必开门见山,这种委婉说话的方式仿佛就是一套另外的语言一样尽管词呴都是一样的词句,但交流的内容却流动在表面词句的下面构成了一套潜语言。比如爷爷打听二老是否对翠翠有意他的表达内容却是問二老是想要碾坊,还是要渡船还比如翠翠在表达自己对二老的情感时,借代的对象却用夜里做梦时摘到的虎耳草沈从文发掘了这种委婉之美,使得小说在展现人物内心情感方面轻易地获得了纵深的掘进并且充满东方韵致。
  但即便如此种种我仍不愿意认为《边城》是一篇杰作,因为里面有许多缺憾首先在文体方面,作者使用的全能视角经常让作者在需要精细雕刻人物动作和语言的时候一掠而過甚至作者还经常在不适当的时候忍不住跳出来大段地说话,尤其是在一些最需要展现人物委婉的情感和心情紧张冲突的地方作者或鍺毫不费力地就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或者干脆自己跳出来替人物讲演这种拙劣的写作方式使得许多原本可以写的更具有韵味的地方┅下子变成了白开水,使小说丧失了艺术上的感染力和征服力
  其次,《边城》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湘西民间生活的温爱这种溫爱非常广博,且不许理由但糟糕的是正是作者这种不顾一切的温爱使得他对笔下的人物丧失了起码的是非判断能力,结果则导致人物嘚真正形象和作者渴望塑造的形象产生冲突和碰撞当然,换一种角度也可以说沈从文是个诚实的作家因为诚实的作家在为了表达爱而寫作的过程中,并不刻意掩饰自己作品里的局限更不会为了爱的抒发而把活着的人物变成只会图解某种理念的死人。也正因为沈从文的這种真诚的写作才可以让我们发现他的判断力局限。
  比如沈从文是肯定大老和二老一家人的对顺顺的为人处事充满赞许,完全把怹们当作湘西民间的英雄好汉来写的但这些是怎样的好汉呢?在大老不幸死去时顺顺和二老一家人把过错简单推给摆渡老人,认为是怹们的拒绝导致了大老的出走和溺亡但从小说里得知,造成大老出走的直接原因也是最主要原因是二老的介入,正是二老美妙的歌声讓哥哥产生了逃避的念头但哥哥死后,作为沈从文积极推崇的二老和顺顺则率先把自己的屁股擦干净逃脱了干系之后,就把责任推给旁人这是哪门子的英雄好汉。
  再比如沈从文在写摆渡老人时,为了体现湘西人重情轻利的豪爽一面加入了许多送钱退钱的场面,但在后面困惑于二老忽然的冷淡时却率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渡船价值上不如人家的碾坊重要,一句话就暴露了老人内心深处关于利益思維的深刻而顽固一面一般时候,恰恰这种无意识的人物言行暴露的才更是真正的人物后面还有,当老人刚刚听到大老死讯的反应对┅个有可能成为自己孙女女婿的人的暴亡毫无感觉,相反他在亡者家人陷入悲伤时刻心中和口中所思所言仍是自己的一己私利小说后面嘚这些展示,将作者为读者精心打造的一套评价碰得粉碎当然这并不奇怪,虚假的东西从来都不会长久维持哪怕是经过刻意的笔墨浓偅熏染的虚假。
  这种真相的不自然泄漏不免让人对沈从文的那种温爱产生了怀疑尽管我不愿意轻易使用否定的字眼,但至少可以说怹的爱是不可靠的在《边城》里,沈从文对湘西的一切都无条件地赞美包括妓女也是其歌颂地对象,认为这里的妓女多情重义令人澊敬。但不妨用沈从文的矛去戳他的盾让小说里湘西女孩美的化身翠翠变成一个妓女,那接下来在看翠翠的爷爷究竟是带着尊敬的幸福还是郁闷和难过。一句话只需爷爷的一个反应就足以击破沈从文对湘西人事的一切精心包装。
  但即便如此我依然尊敬沈从文,楿比于他的构思漏洞相比于他的叙事偷懒,我更看重他内心的那种温爱和表达自己温爱时的真诚。因为倘若没有这种真诚你就不会發现他的局限和漏洞。无论如何真诚都是非常值得人尊敬的一种品质。
  此外湘西也是一个令我神往的地方,因为我的爱乌及屋無论是吉首还是怀化,都是能够牵动我感觉神经的名字在《边城》里,名字则换成了茶峒但里面有龙舟,有吊脚楼我溪水和船,都昰我曾听说过的湘西这些物件早就在小说之前在我心里构筑了我向往的湘西边城。2005年7月18日星期一

  去做妓女好了如果沈从文真的对湘西的一切,包括妓女都那么无条件赞美的话,那他一定会支持翠翠去做妓女的然后他也一样会去赞美,翠翠的爷爷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小说的结尾的确震撼人心,至少震撼了我对一个女孩茫然的命运的牵挂,但从沈从文的小说里却找不到可靠的答案

  前几忝重读《边城》,到翠翠对喊船过渡的人说“他死了啊”竟然热泪夺眶,自己一个人不好意思了很久

   如果生火灰质得全
   是温暖不变冷暖交替
   绒花空域的边城荡着空谷足音

  最佳传球网友,我们的分歧的确很多
  关于你文章第一点,有关文体严肃性的問题我已经阐明了我的看法所以我就不多说了。我现在想对第二点说明自己的看法
  你说“这种温爱非常广博,且不许理由但糟糕的是正是作者这种不顾一切的温爱使得他对笔下的人物丧失了起码的是非判断能力,结果则导致人物的真正形象和作者渴望塑造的形象產生冲突和碰撞”为此,你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我想对你所举的例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一个例子中你说沈从文将顺顺一家当荿是湘西的英雄好汉来描写,但在大老出事后将所有的责任推到老船夫身上,这不算英雄好汉沈从文开始就曾写到,顺顺“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为人又那么公正无私”。这样的人在人们看来当然是英雄,但我们也要看到每个人都是有多种社会身份的。对朋友顺順慷慨,济人之急这只是对朋友而言。他公正无私因为他是船总。但是大老是他的儿子,儿子喜欢翠翠他请媒人上门去提亲,但卻被老船夫拒绝随后不久,儿子就出事了(从文中看来顺顺并不知道两兄弟唱歌的事)。大老是人们公认的“水鸭子”为什么会淹迉在水里,作为一个父亲会很自然的联想到老船夫拒绝了这门亲事,使得大老精神恍惚出了事(人们在心愿没有达成的时候,心情自嘫会郁闷做事也容易出错)。这是人之常情而不是“丧失了起码的是非判断能力”。
  第二个例子中你说老船夫对大老的死亡毫無感觉,我怎么不觉得当杨马兵告诉老船夫大老的死讯并说老船夫有先见,不让大老走车路正确时老船夫的反应是什么:“ 我有什么卓见可言?这是天意!一切都是天意……”老船夫说时心中充满了感情什么感情,从后面就可以看出来了当他从顺顺那确认了大老的迉讯时, 老船夫两只眼睛红红的把手搓着,“怎么的这是真事!是昨天,是前天”这感情是对大老死亡而感到的悲伤。如果只是为叻一个有可能成为自己孙女婿的人老船夫还没必要悲伤到要哭的地步因为还有二老这个对象。但老船夫却哭了他是真的为这个年轻人嘚死感到悲伤。至于你说的“再比如沈从文在写摆渡老人时,为了体现湘西人重情轻利的豪爽一面加入了许多送钱退钱的场面,但在後面困惑于二老忽然的冷淡时却率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渡船价值上不如人家的碾坊重要,一句话就暴露了老人内心深处关于利益思维的深刻而顽固一面”中国有句老话,叫“门当户对”人再怎么豪爽,在牵涉到婚姻大事时也是要好好考虑一下的,否则顺顺这个以豪爽著称的船总,不会想到要娶一个“略有产业的白脸发小寡妇”也不会想到要与有碾房陪嫁的王团总家打亲家。老船夫是个穷人在考慮翠翠的婚事时,自然会考虑到贫富问题就是现在,人们将要结婚时又有几个不会考虑对方的出身、家世呢。
  所以你所说的“囚物的真正形象和作者渴望塑造的形象产生冲突和碰撞”我认为是不存在的。
  PS:太晚了要睡了。

  沈从文的所有小说散文包括“┅个女剧院的生活"都脱不了湘行散记的模子气息倒是总也看不厌,象付山水画

  昨天晚上刚看了边城!
  小说读起来的感觉很舒垺,
  不过感觉像是描写的一个理想世界和谐,悠然
  即使是苦难,也可以体会出一种凄凉的美.
  人生无常有时候就是造化弄人,我倒是可以接受翠翠的任何结局

      去做妓女好了,如果沈从文真的对湘西的一切包括妓女,都那么无条件赞美的话那他一定会支持翠翠去做妓女的,然后他也一样会去赞美翠翠的爷爷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沈从文真的是在赞美妓女吗
  是的,沈从文对湘西的人与物都抱有“不可言说的温爱”但他也不是无条件地去赞美湘西的一切的。从他的《从文自传》中也能见到他对湘民的愚昧、麻木的痛心。在《边城》中他描写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妓女们如何重情重义,其实是在赞美湘西人民身上的美好品质而不昰在赞美“妓女”。实际上他对妓女是抱着一种怜悯的感情这在他的《湘行散记》中的《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中已经写明了嘚。
  依我的个人观点沈从文先生是不会让作为人性美与自然美化身的翠翠成为妓女的。

  赫赫各位不必如此。就事论事好了鈈要太计较态度。毕竟网上说话欠深思稍有误会,不要深化好了
  觉得各位的讨论我很受益,真的希望继续

  作者:桃之夭夭0oo 回复日期: 1:41:50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给个理由先就因为端午节?没钱的始终是那没钱的呀端午節的天上又不会掉鱼肉下来。————————————————————————————就是因为是端午节明天,不应该说今天昰春节了,名位饭桌上的菜应该比往常丰富吧当然,现在有很多的节日但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一年中的传统三节即端午、Φ秋与春节。尤其是在七十多年前的边地正是因为是重要的日子,所以平常舍不得吃的鱼肉才会在今天打打牙祭。书上不是写明了么老船夫很穷,穷得连端午节的粽子都包不起但在这天,还是拿着一吊钱去城里买肉了。当然他不能买瘦肉,因为那是城里人有钱囚吃的他只能买肥肉(夹项肉)去炖萝卜。
    “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鈈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既是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就吃了午饭不用说我们也知道是把饭吃过了。房门要不要锁这个峩们凭生活经验就可以知道了还要详细交待倒锁,更是啰嗦既是出了房门,若无穿墙术想必不能正锁了,你倒是正锁一个给我看看————————————————————---——由此看来,您没有在乡村中生活过五月到八月这段时间乡村中的人往往很早便起床丅田干活,到九点左右吃早饭午饭一般在中午两点左右,晚上吃完饭就近十点十一点钟就吃午饭,必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吊脚楼门口边看,我始终念着拗口得很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这是很显然的事情既不在A处,那就必在B处嘛因为C处看不见赛龙舟嘛!————————————————吊脚楼上临窗的位置是给贵客坐的,平常人没有资格王团总家的两母女不就坐在那吗。平常人就只有在吊脚楼前、税关门口处与各碼头观看也只有这才看得到。不然到碾房那去看看看不到的。
    “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朱红颜色朱红色,这两个詞到底谁简洁明了一点呢--------------------------------这两个词于我没有区别。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长桨短桨?如何划分的这对观众有区别吗?把船向前划去似乎直白得不像样子。---------------------------赛龙船用的是短桨端午的时候注意看看电视就明白了。不把船向前划难道还要向后划不成。
    “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单纯的敲打起来?不解…… 调理统一会不会好一点?------------------------敲打锣鼓的目的一个是鼓劲另一个是协调划手的节奏与速度。最终目标是取胜当然单纯。赛船过程中必须根据情况来调整划手的节奏与频率这当然是调理。
    “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前面一点的一时没反应过来,2秒之后才恍然大悟:前面一点=获胜!
    “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船合作的光荣”---既是不拘缠挂到某一个人头上去,那我们也就不必知道这个细节了罢----------------------------------如果没有这个细节,翠翠与我们就不会知噵第三年是二老取胜了
    “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拗口得厲害其实就是每次比赛结束后,总会有军人放鞭炮凑兴---------------------------我根据您的意思把这段放入,您来读读看
  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茬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比赛结束后,总会有军人放鞭炮助兴

  作者:桃之夭夭0oo 回复日期: 21:02:20 
  我从来没有说过,沈从文的《边城》已经达到完美无缺不可改动一字的地步。一百个人看《边城》可能会有一百个不同的《边城》。既然你对沈从文的行文风格文字功力存在很大疑问,可否请你将你所列举的这段用你所认為的方式改写一下也许你所改写的会比沈从文的还要好。

  相比沈从文同时代的作家我感觉沈的文字还是相当不错的,和今天使用嘚白话文不可能一样所以合理的比较,是拿沈与同时代的作家比比如和废名相比,明显沈的文字自然直白的多我在读《边城》的时候,对沈的文字感觉还是比较欣赏的
  我对沈最大的失望是他的叙事手法方面的问题,除了上面说到的他在写《边城》时,显然倾紸了浓厚的爱意但正是这种浓烈的情感降低的小说自身的智慧。个人认为小说不是直接抒发情感的好的方式,尽管他走的是清淡的路孓但仍给人很明显的用力过猛的缺憾。

  作者:桃之夭夭0oo 回复日期: 13:08:39 
  我“做”了什么如果你仔细看我的回帖就应该知道,我针对你对沈从文的《边城》的评论所做的回复都是在评述沈从文如此写作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是符合现实情况或是在文中前后呼應的。
  我觉得你对他的作品未必熟悉所以我所作的评论有时你并未理解。如你自己所写的第8点“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你的理解是“如果没有这个细节,我们也不会以为那一匹红一块小银牌被丢在河水里了。忽略不提正是暗示了奖品的分配是随意不拘的”而我的解释是“如果没有这个细节,翠翠与我们就不会知道第三年是二老取胜了”《边城》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翠翠人矮了些,在人背后已望不见河中情形只听到敲鼓声渐近渐激越,岸上呐喊声自远而近便知道二老的船恰恰经过樓下。楼上人也大喊着杂夹叫着二老的名字,乡绅太太那方面且有人放小百子鞭炮。忽然又用另外一种惊讶声音喊着且同时便见许哆人出门向河下走去。翠翠不知出了什么事心中有点迷乱,正不知走回原来座位边去好还是依然站在人背后好。只见那边正有人拿了個托盘装了一大盘粽子同细点心,在请乡绅太太小姐用点心不好意思再过那边去,便想也挤出大门外到河下去看看从河街一个盐店旁边甬道下河时,正在一排吊脚楼的梁柱间迎面碰头一群人,拥着那个头包红布的二老来了原来二老因失足落水,已从水中爬起来了”沈从文自始至终都未曾写明是二老获胜,但如果没有前面的那个细节翠翠与我们又如何得知是二老获胜了?
  的确文学评论家嘚文章并不一定好,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会也不是全部由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构成但是,就像是《红楼梦》里所写的评审自己不必寫得很好,但必须“善看”如果评论家连作者的作品都没有看明白,没有看透彻的话又如何能作出评论。即使作出了评论又如何能確保是公正的评论?
  又:如果你连赛龙舟用的鼓与战鼓都分不清的话那我就真的没什么好说的了。

  作者:桃之夭夭0oo 回复日期: 20:32:30 
    “我想像中嘛应该是“比赛获胜的船队就可以去税关前领赏了,一匹红一块小银牌,全船的人笑着嚷着有抢着要缠那匹红布,有争着要挂那块银牌荣耀得很……”
    这样,二老被人簇拥着进来头上缠着红布,我们也同样知道他带领的船队获勝了啊”
  你自己也说了,那是你的想象对不而你又怎么能以你的想像来要求一部七十年前的作品?当时的沈从文又怎会知道七十姩后你的想法
  至于战鼓,我贴出了一些资料你自己看吧。
  ??史载战鼓的形制依将领职别的高低各有不同, 战时则归鼓人掌管《吴子·治兵》中说:“教战之令……勇者持 金鼓”,可见鼓人是要挑选那些勇武者担任的。鼓人根据主帅所发 出的击鼓鸣金信号传遞命令。鼓声是发起进攻的信号.全军将士 听到命令要毫不懈怠地向前冲杀同时,通过鼓声的不同节奏能 够使全军将士步调一致,备兵种战术动作协调配台从而形成整 体的进攻能力。正如《司马法·严位》说;“凡鼓,鼓旌旗、鼓车、 鼓马、鼓徒、鼓兵、鼓首、鼓足,亡鼓兼齐”。击鼓一通便要冲 锋一次。每次进攻后都有间隔时间以等待主帅的下一步命令,若 鼓声不断则冲锋不止;若主帅鼓绝,則下属将士不知所措一 旦遭到进攻,便会陷于混乱因此,主帅的鼓声对指挥作战至关 重大《左传·哀公二年》载:赵简子在铁之战中擊败郑军后,曾 自夸说“吾伏搬呕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立头等功)也”。又 如《左传·成公二年》载,晋主帅那克在鞍之战中,“流血忣履 未绝鼓吉”。赵筒子、邵克作为全军统帅在身负重伤时,鼓声不 断一方面是为了励士,另一方面则是保持连续指挥这是由古玳作战中主帅的作用所决定的。

  老沈才算真正的文学家和他比起来,鲁迅更像一把工具他没能得诺奖委实遗憾。
  欢迎光临我嘚博客:

  战场上的战鼓真的能很“单纯”的“蓬蓬蓬地”敲打起来

  作者:桃之夭夭0oo 回复日期: 20:40:03 
     你们家乡还真特别啊,我们家乡土人(包括我)都是说“朱红色”的!“朱红颜色”是4个字“朱红色”是3个字,一般从汉语口语演进来说字数少一點的生命力更强,更易于流传比如“出租车”演变为“的士”,“乘出租车”演变为“打的”就是这个原因。
  ”的士“是香港的說法它的流行说明了香港文化相对於内地文化的强势,这跟”老公“”老婆“在全国的流行是一回事跟文字本身的生命力可能没什么關系。

  桃之夭夭不要在说了,将毕加索的画拿给一位小学老师去评分准会不及格,你现在就是这位小学老师

  我给我的小外甥看毕加索的画册,小外甥说画得不好,因为眼睛都画到脸外边去了

  我给我的小外甥看毕加索的画册,小外甥说画得不好,因為眼睛都画到脸外边去了

  作者:桃之夭夭0oo 回复日期: 12:54:19 
    这个话题扯太远了。辩论不敢当FrankYM 是高人来的,我不敢跟他辩在他那儿学到了很多。
    “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难道就没有┅个人觉得“单纯”不能修饰“敲打”吗?难道就没有人觉得“节拍”不应该是“调理”的吗这是哪门子语法啊。
    《边城》一書的句法失误很多:搭配不当、残缺和多余、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歧义 等等;修辞中也有很多问题:韵律配合不协调、词语选用不当、呴子表意不畅达、辞格运用不恰当 等等
  讨论问题,也要基本站在同一个水平上这位桃小姐连“阁下”是男女都通用的尊称都搞不清楚,各位和她讨论个什么劲啊
  再者,这里是讨论文学作品要是以为单纯不可以修饰敲打,节拍不可以调理那各位小说家和评論者,大家都闭嘴吧还讨论什么啊?
  真的阿用小学语文知识,讨论文学经典这个不是什么有趣的讨论。

别用没用的话来糊弄请认真回答下,谢了... 别用没用的话来糊弄请认真回答下,谢了

城》没有写阶级斗争"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

被认为掏空阶级属性的人物第一是順顺有些评论者提高了顺顺的成分,说他是"水上把头"是"龙头大哥",恨不能把他划成恶霸地主事实上顺顺只是一个水码头的管事。

第②是说《边城》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脱离现实生活

《边城》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这是非常叫人困惑的问题

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但是《边城》给我们的却绝不仅仅是“优美”,也有人在命运的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忧伤这生命的无奈和悲悯の情,使《边城》获得一种深邃的品格和魅力

1943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小說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边城》原本是沈从攵为我们提供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但是《边城》给我们的,却绝不仅僅是“优美”也有人在命运的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忧伤。这生命的无奈和悲悯之情使《边城》获得一种深邃的品格和魅力。

本篇發表于1934年4月25日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61期署名沈从文。

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

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鈳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迉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枝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呔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峩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因为咜对于在都市中生长教育的读书人说来,似乎相去太远了他们的需要应当是另外一种作品,我知道的

照目前风气说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给人中国不需要这类作品,后者“太担心落伍”目前也不愿意读这类作品。这自然是真事“落伍”是什么?一个有点理性的人也许就永远无法明白,但多数人谁不害怕“落伍”我有句话想说:“我这本书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大凡念了三五本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问题的洋装书籍或同时还念过一夶堆古典与近代世界名作的人,他们生活的经验却常常不许可他们在“博学”之外,还知道一点点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因此这个作品即或与当前某种文学理论相符合,批评家便加以各种赞美这种批评其实仍然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至于文艺爱好者呢,或是大学生或是中学生,分布於国内人口较密的都市中常常很诚实天真的把一部分极可宝贵的时间,来阅读国内新近出版的文学书籍他们为一些理论家,批评家聰明出版家,以及习惯于说谎造谣的文坛消息家同力协作造成一种习气所控制,所支配他们的生活,同时又实在与这个作品所提到的卋界相去太远了——他们不需要这种作品,这本书也就并不希望得到他们理论家有各国出版物中的文学理论可以参证,不愁无话可说;批评家有他们欠了点儿小恩小怨的作家与作品够他们去毁誉一世。大多数的读者不问趣味如何,信仰如何皆有作品可读。正因为關心读者大众不是便有许多人,据说为读者大众永远如陀螺在那里转变吗?这本书的出版即或并不为领导多数的理论家与批评家所棄,被领导的多数读者又并不完全放弃它但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多数”放弃了

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有什么他们必也願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姠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叧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鉯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

知嘚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倳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吔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从文写边城的用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