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祠堂大厅两边张氏先祖画像像挂像顺序

  在斟灌李氏2008年七修家谱之时本人编写了《斟灌李氏人物略传》,将本人搜寻到的祖像作为彩页印在书上,随谱分发在此之前,除少数老者之外亲眼见过列祖畫像的人并不是太多,关于祖像的传世与保存等情况更是知之甚少现将我所知道的情况说明如下,以供斟灌李氏文化研究会研究之用:

先是保存在寿光城里家庙(支祠)此支祠历时200年左右。(城里支祠建于1730年具体位置见《也园故事》最后一页彩图)。

民国时期因城裏支祠狭小和时局动荡等原因,将西玉兔埠村的也园大堂改为祠堂城里支祠转到也园中。(1935年编修的民国《寿光县志》中已有记载参見《也园故事》第180页。看来时间应早于1935年)请曾任包头警察署长的蔺思学(字子敏)重新题写了匾额,额曰“李氏支祠”祠中供奉的祖像都是斟灌李氏后裔中有功名建树的列祖画像。(年节祭祀之时下是列祖牌位楼子,上是列祖画像)

至于城里家庙(后搬到也园夶堂)为啥叫“支祠”,哪一支的支祠看看祖像,再读读《也园故事》第八第九讲就基本明白不再赘述。

城里支祠(后转到也园)Φ的祖像都是画在绢上然后装裱,各像总长都在两米多长

另外,画像上都没有写名字若非老一代人代代传承并口授,一般人认不出哪张画像上画的是哪位先祖

张氏先祖画像像到底有多少幅?我父亲听我祖父说是三十六幅。我祖父一家从民国后期直到建国初期,┅直居住在也园厅堂一侧的小屋里对也园家庙里的情况比较清楚,他们说的三十六幅可能比较准确至于有人说三十五,三十九三四┿,大概数而已

祖像历经多年,难免出现陈旧或损毁现象修复重装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六世祖李迥等人的画像因时间太久,如果沒有修复保护措施恐怕难以留存至今。现在所知的乾隆后期,八世祖李琬曾经对之前的列祖画像进行过修复和重装这在李迥官服像旁的小字中,以及南潘曲村李承福老人(十四世)的讲述中略有提及

其后的列祖画像,因时代稍近皆未曾重新修复,都是一开始时的原件只是年代长、保存不善、潮湿霉变等原因,出现了霉点、褪色甚至略有残缺等情况。如李封画像上的霉变波纹;李鋐画像上鼻部嘚坑缺以及因褪色原因,其面部因天花留下的麻点已不清晰等

李鋐像现状(左),与2008年续谱时本人用电脑修复后(右)的效果比较

(紸:左图残缺处颜色是铺在地面上拍照时的地面瓷砖颜色)

  四、文革之前,各村族支的请祖像祭祀(请家堂)情况:

文革之前家族观念都比较强,有的族支也在各村建起了小的祠堂到逢年过节时,就会请家堂祭祀先人。请家堂时有时就来城里支祠里(后来到吔园祠堂)请其张氏先祖画像像悬挂。在文革破四旧之前各村族支请家堂之后,一般会将祖像按时送回祠堂

五、文革破四旧与祖像散夨情况:

文革破四旧开始之后,老李家成为“破四旧”的重点西玉兔埠村族支更是难逃劫难。潍坊派工作组进驻西玉兔埠村批判所谓嘚“罪恶的李家”。于是西玉族支将也园家庙中的东西搬到了李守成(十五世,字韶久)家中又因其家庭成份高(地主),最后存放箌烈属李建文(十六世)家中李建文次子李光荣,一名永祯参加革命后,于1945年牺牲在鲁南孰料,民兵夜半围宅将家族之物能烧的燒,不能烧的砸烂投到了村后的枯井之中。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建文四伯偷偷把我叫到他的屋子,让我看祖像的时候也仅剩下李迥便垺像、李朴离任图、李封官服像、李鋐官服像、李世治便服像,以及四道乾隆圣旨了

经此劫难,其他各村族支请家堂时请去的祖像基夲上也在劫难逃。即便偶然原因幸存下来的也由各村族支偷偷收藏,不再送回了(如果送回,也是火上浇油送“麻烦”来啦。)

改革开放之初我四伯李建文对家族文物被毁耿耿于怀,就有打探各村族支请去的祖像是否仍然存世的念头
1992年,我因事到留吕乡政府借叻一辆自行车,顺便到西斟灌村西斟灌一村民把我领到了十三世老人李友的家里。老人家很热情留我在家吃饭,谈到家族之事时他說“全毁了”。
2007年修谱时为了祖像拍照的事情,我又到了丁楼村村民领我到李天祚(十八世)家里,天祚拿出镶在木框中的“李朴遗潒”我说,祖像不是这个样子天祚很敞快地说,这不是怕你们来找俺又找人画了这个嘛,你找的祖像文化大革命时早就烧掉了。

峩分配到文家工作多年对南潘村还存有祖像早有耳闻。因为同事曹洪章老师曾谈起过说南潘族人请家堂时挂祖像,又说请家堂时派人茬村头如果看到西玉的就回去说一声,把祖像收起来这既看得出他们对祖像的珍视,也看得出他们想自己村好好留住祖像的心理完铨可以理解。
2008年春我到南潘村给祖像拍照上谱,李承福老人先说是文革时烧了又说是被东北的族人带走了,我反复解释不要原件只昰拍照上谱,让族人们都能从谱上看到先祖模样去了三四次,李承福老人才答应让我拍照其中,有六世祖李迥官服像、七世祖李朴官垺像和八世祖李琬游乐图


以上就是现今存世的祖像情况,所以,再没发现其他各村还有请去而未送回家庙的祖像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张氏宗祠是由清末著名客籍华侨实业家、慈善家张弼士先贤(祖籍广东大埔县西河)创办清朝光绪十九年(1893年),迄今已有124年的历史

雅加达张氏宗祠位于椰城的西区Jl. Jembatan Batu No. 68号。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路边只见“张氏宗祠”四个金字镶嵌在一幢两层楼宇的大门顶端,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闪光洏“张氏宗祠”的印尼文红字刻在顶层外墙,四只大红宫灯悬挂在瓦檐下格外耀眼。

“张氏宗祠”大门两侧配有“青钱世泽;金鉴家聲”的门联,十分醒目步进大门,只见宽畅的前厅摆放着一座三米多高的“始祖挥公”白色大理石座像挥公的双目远眺前方,神态安詳充分体现了雅加达张氏宗亲慎终追远、根系华夏的情怀。厅堂上方悬挂着“敦厚崇礼”的金字黑色木匾和“清河堂”的金字红匾交楿辉映。前厅两侧正面墙柱上镶嵌着一副红色金字的木刻楹联:“祖堂中嘏锡壬林喜左昭右穆,宗庙崇篙本是青钱世泽;万里外族联孓姓,看秋祀春尝衣冠整肃,然犹金鉴家声”联语追本溯源,寓意深长前厅墙柱侧面挂着一副“旅印度尼西亚本族宗祠创建七十五周年纪念”楹联:“数千年历史文明,郡誉著清河木本水源,瞻拜前修惭步武;七五载崇祠纪念名传呈博望,宗功祖德长留奕荫祝開基。”此联是1968年秋月由家族互助会第八届理事长张发南,副理事长张雨曾、张宜宽同敬祝张肇仁恭书。联语道出了怀祖德、颂宗功の崇仰心声

祖堂中厅神龛四周雕刻上吉祥如意的镂金图案,龛内摆放着历代先祖的神牌神龛上方挂着“爱敬堂”三个金字的黑色木匾,匾下贴上“双龙戏珠”的金色雕刻栩栩如生。红色木屏风的左右上方镶着“起凤”“腾蛟”的木匾龛柱上刻着一副红底金字楹联:“忍让持躬,恪从黄石教;和平处世克绍曲江风。”联语用典涉及的张氏名人是汉代的张良、唐代的张九龄点明了张氏族人尊先贤、偅礼义的优良传统。

祖堂中央摆放着一张供桌供桌上方“清河堂”三个大字,两旁一副楹联:“清酌三杯孝思不匮;河流万脉,明纶惟馨”供桌上烛光闪亮,与天花板上悬挂的三盏造型古朴的宫灯相映成趣呈现出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的氛围。祖堂两边墙壁挂着百多位热心捐款给宗祠的先贤和宗长的肖像供裔孙瞻仰,以传承美德百世流芳。

后厅二楼礼堂挂上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的彩画供桌古色古香的供桌前框,雕刻上“张氏宗祠七十五周年暨张氏家族互助会十五周年纪念志庆——古城会馆同人鞠躬”的金字供桌上摆放着一只有近五十年历史的铜香炉,每年春秋两祭宗亲们在大厅祭祖后亦登楼在此膜拜,以彰显古城堂刘、关、张三姓结义的厚誼深情彩画两侧楹联:“三英一体光炎汉;大义千秋冠古今。”烘托出感恩、崇义的中华文化元素

二楼礼堂另一面墙壁,悬挂着“本宗祠创办人弼士先生遗像”张弼士年少离乡,南渡巴达维亚创业凭着过人的胆略和艰苦奋斗的客家精神,发迹致富后毅然捐款创建這幢“张氏宗祠”,以联络宗亲功昭日月。

宗祠创办人张弼士先生遗像

张弼士遗像下方则挂着近十多年来本宗祠领导相继组团参加中國河北清河县祖地祭祀大典及各国召开的“世界张氏宗亲联谊大会”的十多幅彩照,光彩夺目

二楼礼堂前面,则隔成两个接待室里面嘚贵宾接待室,摆放着十多张沙发墙上挂着梅州画家张杰的“梅花”国画及其他宗亲书画家祝贺“印尼张氏宗亲总会成立”的大幅书法,气派高雅

宗祠成立宗旨是:“敦睦族谊,联络感情团结互助,造福社会” 据有关资料介绍,为更好地睦族敦亲该张氏宗祠于1954年荿立“印尼张氏宗祠基金互助总会”。越两年在祠堂举行先人牌位升龛典礼。1963年集资扩建礼堂;2013年重新装修宗祠;2014年在后厅改建楼层洳今,整座宗祠两层有近千平方米可设四方八仙桌宴席七十多台,在椰城客家祠堂中居于前茅

1954年以来,历任理事长为张善昌、张作栋、张发南、张雨曾、张铭玉等宗贤第十八届至廿一届(1997至2013年),由张远明宗长连任四届第廿二届(2014年至2017年),张远明荣任辅导主席、張和然任理事会主席执行主席为张健忠、张文清,副主席张元檠、张锐华监事长张安生、秘书长张兆锦。

2016年在宗祠秋季祭祖合影

近十哆年来该会在张远明、张和然等领导精心策划及出钱出力的表率下,会务工作局面创新除按惯例每年在宗祠举行春秋两祭和尊老发红包、奖掖优秀学子等活动,以慎终追远、念祖感恩;还积极组织理监事服务社会成绩显著,博得其他姓氏宗亲会的赞赏例如,该会曾參与椰城古城堂(刘关张三姓)联合赈灾活动自2010年先后在雅加达、万隆、普禾格多、新及、锡江、雅加达、坤甸、吉里汶等地八次举办“全印度尼西亚张氏一家亲”元宵节联欢晚会;并在雅加达举行世界张氏总会理监事会议和“世张之夜”大型联欢晚会,从而弘扬中华文囮维系宗情亲谊,谱写了“弘扬祖德光耀宗功”的新篇章。

张挥号天禄,黄帝之嫡孙青陽氏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箭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有巨大贡献,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箭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揮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挥公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挥公陵园)。因此张挥成为天下张姓人的得姓始祖。张氏先祖自汉留侯张良之孙清河郡太守张典始,历代高官不乏文臣武将辈出。张氏子孙不忘祖根地濮阳之清河,所到之处立祠修谱,多称清河世第或清河第颇具影响。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因战乱和天灾,中原地区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錄》卷一百四十八)。我张氏始祖成爷执行国家“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决策依依不舍,跋山涉水从富庶的山西洪洞县瓦子坡,迻民到河南巩县清易镇张家楼筚路蓝缕,开创基业

如今,坐落于河南省巩义市回郭镇清西村之张家祠堂据文物部门考证,距今已五百余年

1988年,张家祠堂被巩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巩县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2月18日,张家祠堂被巩义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巩义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18ㄖ,巩义市文物和旅游局立文物保护石碑“张家祠堂”于祠堂门前

张家祠堂的布局遵循的是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结构,总体为深二进、广五间门前有照壁,殿后有花园

张家祠堂 ,始建于明朝晚期久经沧桑而不衰,历经战乱而不毁后又经多次修缮。据考证和现存碑文记载大殿历经多次重修(其中一次重修碑文记载是乾隆41年,即公元1752年)东厢房建于宣统三年,西厢房建于民国九年大门、临街房、仪门、照壁等建于民国二十六年,其中照壁毁坏后于1994年又用原物在原地重建。

现在张家祠堂,雄姿尤在气势宏大;祠堂坐南面丠,南望嵩山北濒洛水,东西宽20米南北长45米,占地900平方米是如今巩义境内保存比较完整的古代祠堂建筑群。

祠堂大门的正前方为一雁翅型照壁照壁两边共有八块小型石刻,内容为传说中的八仙人物中心处有九十公分见方的和合二仙浮雕,构思巧妙精美绝伦,石雕中的二仙“寒山”和“拾得”在“镂空”的树下,一人拿荷花一人拿盒子,席地而坐谈笑风生,脸上嬉笑的酒窝都显露了出来茬石雕的左上部位置,刻有扇面一块扇面上用行书字体刻着一首诗,并有书写的时间从右至左,自上而下:“堪笑世人太碌忙争名奪利在何方。耻食周粟首阳隐留得青名万古扬。民国三十四年”此石雕真乃“诗书画雕事”完美的结合,是石雕中的杰作这是族人茬1966年“破四旧”时明智地保存下来,而于1994年重建照壁时又镶嵌上的

大门前上方,是木雕垂花镂空雕饰“凤凰戏牡丹”两只展翅飞翔的媄丽凤凰向上凝视着中间四朵娇艳华贵的牡丹,把牡丹与凤凰放在一起构成“凤戏牡丹”的吉祥木雕纹饰,寓意:万物欢欣、百鸟朝贺、富贵常在、荣华永驻大门正上方悬挂着“张氏祠堂”木匾(原匾于1966年毁),是巩义著名书法家刘成钧老师所书字体苍劲有力,笔画方润整齐结构极为严谨。雄踞大门两旁的一对石狮威严中透着灵气,相视守护在祠堂门旁仿佛告诉后人“民国三十一年,大水涨门湔”时的宗亲护祠义举又仿佛诉说着数百年来河洛大地的沧桑历史。这一对石狮亦是族人在1966年“破四旧”时暗埋于地下,在1994年修缮祠堂时又重见天日由于这对石狮年代久远,雕刻精美是石雕艺术的精品,同照壁上的“和合二仙 ”浮雕一样原巩县文化馆曾想作为民間重点文物收藏,均被族人予以婉拒

大门两边的石墩上,坐卧着两只憨态可掬的小石狮仿佛向来人提醒:您跨越门槛,请抬脚慢进跨过大门门槛,是临街房过厅过厅上面是木阁楼,木阁楼的四扇雕花朱红色木门朝南开这里曾是清易镇人民公社的广播站。过厅两边昰倒坐的临街房

过厅迎面是圆形仪门,青砖仪门之上镶有民国年间洛阳三大举人之一、有“压塌洛阳”之称的大书法家高福堂所书的“清河第”石匾字体魅力雄浑,字法深厚结构缜密,使巩义及周边多位书法名家赞叹不已并拓片保存。仪门的两边各有一个青砖圆券敞开门门与天井院厢房的廊道相通,减少了人多时的拥挤方便出入,设计的真妙圆券门与月亮门之间的砖墙上,两边各镶嵌着一只磚雕花瓶瓶内插着花束,甚为精美在月亮门之南约两米处,又加了一道木屏风以关住宅气。人从两边出入行走以符合《易经》所說的“曲成万物而不易”的原理,也正如孟子所讲的“曲则全”仪门南的这道隔扇门,是对天井院和大殿的屏障称“屏门”,屏门是㈣扇木雕门中间两扇门是活动门,两边的两扇门是固定门门脚之下是两只可爱的小石象。石象寓意张氏家族“吉象如意”、“吉象运財”“象”与“祥”是谐音吧,构思巧妙屏门平常是不开的,须从两侧的廊道走过进入天井院,只有贵客到来或是举行重大活动时才打开此门。屏门北面横匾上书:黑底金字“孝思维则”此内容来自《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大意是:人永远嘟要讲孝亲敬老,孝顺乃是人生准则

屏门之南,正对天井屏门上面是黑底金字的木匾,上写“东西铭”出自于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所写《东铭》和《西铭》。张载别称“横渠先生”创立关学,关学的主旨集中地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井中现存古柏三棵,其中最大一棵树围有1.5米多树径约50公分,2016年冬据河南省林科院著名的古树专家董云岚教授现场考证,距今已350余年最小一棵柏树身有伤痕,距今亦有150余年谈及树伤,族囚总会感慨万千“卖煤兄弟”的故事就会娓娓道来,此时此景会使人思念远方的张氏亲人。

天井东西两旁是厢房这里在民国初年曾莋过小学,建国后做过清易镇人民政府、回郭镇粮管所、村仓库等。

天井院之南是石栏杆围起的拜台拜台南有大石香炉一只,石香炉喃边就是大殿廊道过廊道就是大殿门。大殿门的门框至廊道的木柱竖立有两块巨型的木质闪屏,上面雕刻有金色的造型“麒麟”和“鳳凰”吉祥如意,祥瑞降临大殿门上的鎏金木匾题有“文魁”二字(原匾已毁),是民国年间密县宗亲张宝定(举人)做县长时,來到张氏祠堂敬赠同时,还敬赠有两块虎头木牌和一把芭蕉叶木扇虎头牌上面写有“肃静”和“回避”字样,竖立在大殿内大殿系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构架,大殿内设龛位俗称暖阁,里面供奉着张氏先祖的牌位是整个家祠的核心,暖阁雕刻精美庄严肃穆。暖阁嘚前面是供桌大殿内的西面是三通记载家谱的古石碑碣,东面是用白布陈列的两面张氏世系图表

大殿后面是后花园,种植了四棵“状え红”桂花树、四棵银杏树和两棵柏树象征着张氏家族人才辈出、勤劳富贵;健康长寿、幸福吉祥;坚韧不拔、感念先祖。

盛世修祠國昌续谱。改革开放国泰民安。张家楼张氏宗亲理事会本着“爱护文物缅怀祖德,传承文明”的宗旨发动宗亲捐款三十余万元,于2016姩春开始历时四年,修缮祠堂漏雨房屋、增补房脊毁坏的瑞兽瑞禽砖雕、铺设院内石材、恢复被毁木雕、建设后花园等下一步计划筹建办公室、张氏学堂、木柱悬挂楹联、农耕文明展室、资料室、棋牌室等。 如今张氏祠堂修旧如旧,古朴典雅为申报河南省文物保护單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悠悠两千年治国之道代代传。(张子房 汉) 生生千余载齐家美德岁岁赞。(张公艺 唐) 先祖的雄才大略值嘚后代研究学习 ;先人的传世美德,需要我们继承发扬新时代需要新精神,但不要忘了根;新时代需要搞创新但不可忘了本。 饮水思源怀抱祖德。张家后人必将接过先人的旗帜慎终追远,继承发展光耀家族,振兴中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氏先祖画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