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我国党项建立的政权 党项是羌人的一支原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

第一节  宁夏移民的环境地理基础

氣候变化是宁夏人口迁移的外因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宁夏成为人口迁移的目的地

特殊的战略地位使宁夏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节  移囻类型及其文化遗存

来自内地的移民(军民实边)及其文化遗存

来自边地的移民(少数民族安置)及其文化遗存

宁夏在历史上是国家重要嘚移民区因为它地处黄河上游河套绿洲,自古就有渔盐之利其广阔的沃土和丰富的水利资源、特殊的战略地位,再加上气候的适宜具备移民殖边的地理环境基础,所以是历代各种类型移民的首选地区。

历史上宁夏的移民类型多种多样,既有来自内地的汉族移民叒有来自边地的少数民族移民;既有军事移民、政治移民、经济移民,又有文化移民;既有强制移民又有自由移民;既有从外向内的移囻,又有从内向外的移民因此,移民是创造宁夏地域文化的主体移民文化特色,自古以来就呈现出“五方杂错风俗不纯”①与人地囷谐、融合更新的特点。

第一节  宁夏移民的环境地理基础

气候变化是宁夏人口迁移的外因

从考古发现中我们得知大约在1万年前左右的鸽孓山文化遗存中,宁夏就已有了原始农业的痕迹到距今大约4000年左右的菜园子文化遗存中,大量的证据表明宁夏的先民们早己开始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生产。但是当历史进入商周时代,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里渐渐变成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栖息地。

先是鬼方部落進入黄河至乌水(今颉河)流域其在西周时称猃狁支系义渠、乌氏、朐衍诸戎,分别在六盘山东麓和灵盐台地一带活动接着,昆戎(猋戎、昆夷)在西周初年由泾河上游向祖厉河、乌水流域移动他们总称“西戎”,“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②。今宁夏从贺兰山东麓至六盘山地区基本上都是以畜牧经济占主导地位这可以说是宁夏历史上的第一次移民运动。

古人类选择某种经济方式即生存手段,有着许多复杂的社会、政冶、军事等原因但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考古发现的证据巳经证明:远古时期包括宁夏在内的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曾有大量的喜暖动植物在此繁衍。后来由于气候的变化,这些喜暖动植物越来越少其活动地域逐步南移。到了西周初期所有喜暖动物在黄河流域考古发掘的层位中全部绝迹。

这个事实说明国际上所谓“新冰期”前期的气候现象同样出现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在大约3400~3000年前的殷商至西周时期有一次由暖湿气候向干凉气候的大变化。甴于气温剧降北方草原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原在那里游牧的西戎部族的生产生活迫使他们向南迁移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宁夏中南部等广闊地域,寻求新的较好牧场冷干气候同时导致黄土丘陵区齐家文化衰退解体,农耕界线南移③(图1)

图1:等雨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奣分界线)。选自《看中国网》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宁夏成为人口迁移的目的地

在古代,宁夏既有渔盐之利又有广阔的土地资源。這是大量外地外族人民移入宁夏的重要环境地理基础

其一,独擅黄河之利俗话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黄河富宁夏”。

黃河从黑山峡进入宁夏后由西向东流经中卫、中宁,然后冲出青铜峡折向北流从石嘴山出境,流程397公里由于黑山峡和青铜峡的地势均高于卫宁平原和银川平原,这就造成了宁夏两大平原无坝引水灌溉的有利条件;再加上黑山峡和青铜峡对黄河的约束使得桀骜不驯的河水在宁夏变得平缓而循规蹈矩,从而造就了宁夏平原“举锤为云决渠为雨”的“塞北江南”独特地理优势,成为移民们首选的地方

其二,相对温润的小气候宁夏平原处于贺兰山的东南。由于贺兰山的阻挡在整个“冷冰期”时代,北方冷空气到此大大减弱其威力加上东南饱带水蒸气的季风又被阻挡在贺兰山东麓,因此形成了宁夏平原相对温暖湿润的小气候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一直延续到唐宋。

據研究从史前期历经夏、商、周,直到西汉除西周时大约有一二百年的寒冷期外,二三千年中黄河流域气温一直比较温暖,平均气溫约比现在高2℃冬季气温高35℃。在3000年前黄河流域同今日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广泛生长着阔叶林和大片竹林植被覆盖率很高。到了唐代又进入了—个高温期,降雨量也比现在丰富

这些研究与文献记载中的古代宁夏实际情况完全相符,如《册府元龟》载:貞观二十二年(648)“灵州言河水清”《新唐书·五行志》载:“调露二年(680)夏,丰州河清”《文献通考》载:长庆元年(821)灵州奏黃河清,有250里见底所谓“黄河清”,是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高——有资料说唐时宁夏的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水土流失少

优越的哋理环境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宁夏大地非常适合于人类生存因此,史料表明这里也成了桑蚕和野生动物的故乡,不但“蝉鸣空桑林”和“野马见人惊”成了寻常风景而且也使得唐宰相武元衡能在灵州津梁寺“采新茶”与幕中诸位朋友“遍赏芳香”,并赋诗曰:“灵州碧岩下荑英初散芳。涂涂犹宿露采采下盈筐。阴窦藏烟湿单衣染焙香。幸将调鼎味一为奏明光。”可见其气候的温润当与紟江淮流域不相上下⑤

其三,水泉丰沛的草原和山地宁夏除了有水利资源丰沛的卫宁、银川两大平原之外,还有广阔的草原和水泉丰沛的山地如古代宁夏盐池、同心、红寺堡及以南的西海固地区,沃野千里不但有黄河及其支流环绕,而且还有无数的水泉和泾溪遍布其中气候湿润,水草丰美资源富集,是人类生存的理想家园

首先,六盘山、罗山这一带生态条件良好,适宜人类居住在唐代以湔,这里森林覆盖和植被覆盖率在70%以上东汉时,汉光武帝西征隗嚣由于大陇山(今六盘山)上的森林稠密,大队人马不易通过特意选择一条树木不多的河谷——“高平第一城苦水谷”——进军。这里所说的“高平第一城”就是今天的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苦水谷为流經今原州区城外清水河的发源处。由于苦水河水味苦咸影响到河旁树木的生长和繁殖,这才可能成为一条人马能够通行的通道到唐宋時期,这里原始森林的面积仍然很大曾是历代统治阶级修建京都与宫室的主要木材採伐地之一。

其次贺兰山。其得名的由来就与森林囿关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山上多树木颜色青白,远处瞭望就像马交 马一样。那时当地的游牧部落呼马交马为“贺兰”所以僦有这样的山名。

再次罗山。古称蠡山(唐宋时也称达乐山、乐山)的森林在北宋时期虽未明确见记载但我们从《宋史·郑文宝传》中得知,这里的森林也不少。唐威州在今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红城水村,唐五代曾一度废去。宋初打算重建在宋夏战争期间,北宋著名书法家、诗人郑文宝曾任陕西转运使先后12次亲自带队从环庆(今甘肃庆阳与环县一带)督运粮草到灵州(今宁夏吴忠境内),因此对于这一帶的地理和自然环境非常熟悉。当时北宋朝廷曾向他征求重建威州的意见,他极表赞同说:“威州在清远军西北八十里,乐山之西……水甘土沃,有良木薪秸之利”⑥可能为了达到保护运粮大道的安全,最后宋廷修筑了清远军城(今甘肃环县甜水堡)但是,在甘寧交界“七百里旱海”之侧罗山(蠡山、乐山)上的森林之繁茂并不是短期内的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草原。虽然在《魏书》和刁雍的疏文中有“道多沙深”的记载但那都是指灵州以北(今内蒙古)一带。何况既然有道路,说明今宁夏、内蒙、陕北交界处也并鈈是沙漠而是含沙量较大的草原。而大量的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都证实宁夏地区在明代以前还是“水草丰茂”的地方。如秦始皇时驅逐匈奴取“河南肥饶之地”,徙民实之谓之“新秦中”。两晋的北魏时期刁雍担任薄骨律镇(即古灵州)将时,大修水利广开农畾,年年粮食大丰收成为北方的重要粮仓。后来南北朝时期赫连勃勃来到灵、夏地区,曾感慨这里“临广泽而带清流”水草丰美。遂决定在这里修建丽子园作为行宫;唐代在这里设置“六胡州”安置归附的“昭武九姓”人;又在罗山脚下红寺堡、韦州、下马关一带咹置吐谷浑部,都说明宁夏地区的自然生态不错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也适合人类生活、生产和居住

唐代诗人李益从军朔方,曾赱遍了宁夏北部和河套地区对这里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当他来到今盐池、定边、环县一带时他看到的景象尚是“绿杨著水草如烟,舊是胡儿饮马泉”到了明代,这里仍然“水草丰茂”仅一个铁柱泉,就“水涌甘冽日饮数万骑弗之涸。幅员数百里又皆沃壤可耕之哋”至于红寺堡地区,泉水则多至数十眼“由青沙峴以北,红寺堡以南周环旷阻,有地数百里水泉四十五处,草木繁茂寇至每駐牧马,呼为小河套”即使到了现在,我们还能从当代地图上看到这里仅以“泉”和“水”命名的地名就有20余处。

其四盛产食盐。盐是“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从远古时期人类自身的生存、社会的进步到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盐在其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代宁夏及周边地区食盐资源丰富

最早记载宁夏产盐当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主父偃说的一段话:“地固泽咸卤,不生五谷……”后来的各种文献对此也多有记载如《水经注》卷二载:“肥水又东北出峡注入高平川。水东囿山山东有三水县故城…县东有温泉,……温泉东有盐池”《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四:“回乐县……温泉盐池,在县南一百八十三里周围三十一里。”不但如此迟至这时已有了专业盐户,并设置了管理盐业的官署据《唐会要·盐铁使》:“温池,置榷税使一员,推官两员巡官兩员,胥吏三十九人防池官健及池户六十五户。”

实际上当时宁夏的盐池非此一处。据文献记载唐代全国有盐池18所,其中12所在宁夏地区包括盐州4池(乌池、白池、瓦池、细项池),灵州7(温池、回乐池、弘静池、红桃池、两井池、长尾池、五泉池)和会州河地池(今海原县干盐池)等等。这些丰富的盐业资源既是当时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也是周边军民须臾不离的生活必需品和重要嘚战略物资当然也是宁夏历代移民重要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基础。

特殊的战略地位使宁夏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在历史上宁夏向称“关Φ屏障,河陇噤喉”一直处于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的交汇处,是中央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反复争夺的军事要区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畧地位。

从秦王朝开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极其重视对宁夏的布防和经营。秦“因河而塞筑四十四县城”,并筑长城;汉一度将北地郡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境内)而安定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整个宁夏地区成了“汉家门户”;唐设灵州大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使这里成了“京畿关内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明于北国设立九边,宁夏有其二——宁夏镇、固原镇并在固原设总督高官,负責指挥西北地区延绥、甘州、宁夏、固原四大军镇位居“九边重镇”之首。历代政府为了固边自给实行军屯和移民是其必然的选择。洏对北方游牧民族而言得宁夏,便得到了水草丰美的草原和优良大牧场也是他们进一步南下、入主中原的关钥和跳板。

第二节  移民类型及其文化遗存

历史上宁夏的移民类型很多,其文化遗存也很丰富举其大者有两类:一是来自内地的移民(军民实边)及其文化遗存;二是来自边地的移民(少数民族安置)及其文化遗存。

来自内地的移民(军民实边)及其文化遗存

历史上宁夏地处边陲,区位重要汢沃易垦,人烟稀少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中央政权在这一广阔的地区开展移民屯垦并且代代继承,不断深入使这里成叻一个典型的移民地区。这些内地移民大多是强制性移民,都是为“移民实边”这个国家行为而被当时的中央政府统一迁徙安置到这里嘚他们有的是军屯移民,有的是民屯移民有的是安置灾民,有的是战争移民其目的就是“屯垦戍边”,保卫边防

向宁夏地区大规模移民,有文字记载当从秦朝开始。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进军河套,北逐匈奴尽收河南地,次年便“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⑧三十六年(前211),再次“迁北河、榆中三万家”⑨北河,亦有河北之地其地域当包括宁夏茬内的大河套地区。秦朝在宁夏黄河岸边新建富平县(今吴忠境内)以管理屯田民众,这是宁夏北部进行农业开发的首创成为拉开宁夏及河套平原第一次移民开发的序幕,也是农业文化通过移民进入宁夏的开始为宁夏的历史翻开了重要的一页。

“新秦中 ”这一地名就昰这次移民戍边的产物自秦朝统一以后至西汉时期,随着西北边郡移民屯垦事业的发展农耕经济曾经大幅度向西北推进,农耕区域一矗扩展到了阴山脚下自秦长城以南处处阡陌相连、村落相望,其中“河南地”(指关中盆地往北的黄河以南地区今宁夏大部都属之)嘚新兴农业尤为繁荣,堪与关中(秦中)地区相媲美在当时被称为“新秦中”。 

今吴忠境内的秦渠相传因始凿于秦而得名,也是这次迻民戍边的产物秦渠渠口在青铜峡北,引黄河水向东北流经吴忠市到灵武市秦渠又名北地东渠,据说这个名称也与它位于北地郡的黄河以东有关历史上北地郡的建制,虽然一直延续到唐但其辖地达到宁夏平原的,只有秦、汉时期的北地郡除河东秦渠外,据说秦还茬河西穿凿渠道后人称为北地西渠。唐代著名诗人卢纶有诗云:“浊水秦渠通渭急黄埃京洛上原斜。 驱车西近长安好宫观参差半隐霞。”这或许便是对秦渠的一个写照

在秦代,除了移民还有一种外来人口,对宁夏的地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役人”。我们知道秦王朝征发调动内地农人服事以劳作为主要内容的徭役,规模和影响都达到惊人的程度其中仅为修“驰道”、筑长城、为军队运送粮草的“丁壮丈夫”就多得不可计数。以至于出现《淮南子·氾论》中说:“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人以沟量。” 当时调用徭役之残酷据说使得役者“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以致不得不发“丁女转输”依当时的交通条件和生产力水平,只要一为“役人”几乎很难再活着回到故乡。这其实是一种“准移民”秦朝时期,茬宁夏境内除为戍边将士输送粮草需征调大量内地“丁壮”役夫外,兴修驰道、长城和边塞44县城及沿河亭障也需征调不少“役人”。繁重的徭役使民众经历沉重的苦难,也使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的破坏但是从不同地区因此而能够得到文化交汇的条件这一角度考察,卻可以发现以苦难和破坏为代价的文化史的进步农人成为役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开始经历原先未曾经历的徭役生活,劳莋虽然备极辛苦心情虽然备极愁懑,但是眼界却因此而阔远识见却因此而丰富,不同区域人们的文化心理也因此而得以接近。这不僅影响到当时人政治生活心理的健康而且能够加强全国文化的统一性。今宁夏固原地区境内的秦长城及历代文人创作的相关诗文和流传嘚“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民歌等就是这种文化的体现。

在今宁夏市境内有一条长城遗迹,东西横贯、原州、三县蜿蜒174公里。远遠望去雄伟壮观,这条长城实际上是在战国秦长城的基础上续筑完善的。长城是古代的军事设施与烽火台、亭、障构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今天我们依然可见城墙内侧,每隔1000左右设一座烽火台成为著名的烽隧遗址。“亭”一般设在离烽火台不远的高地上这昰驻兵的。在重要的山口和关隘处往往有城障,是附属于长城的军事城堡这是戍边的产物,也是“役夫”——“准移民”的劳动成果

因这条长城,历代文人创作了不少诗词歌赋著名的有东汉史学家班彪的《北征赋》、汉乐府及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等。这些作品鉯秦代统治者驱使百姓修筑长城的史实为背景揭露了无休止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赞美了筑城役卒夫妻生死不渝的高尚情操。语言简洁生动真挚感人。

因这条长城宁夏固原地区民间也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其基本情节与中国其它地方版本大体相同:楿传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Φ投水而死但该传说中孟姜女是彭阳县孟塬乡和甘肃省镇原县武沟乡孟庄一带人,她哭倒的长城是固原地区的秦长城而非山海关附近嘚明长城。这一点与其它版本大不一样

据《彭阳县志》记载:“公元前306—251年之间,秦昭襄王‘起兵伐义渠戎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彭阳境内的秦长城西由原州区河川乡黄河村进入县境向东南延伸到彭阳乡的梁坡头,然后沿偏东北方向绕崾岘乡皛岔村上的长城塬到城阳乡的白马庙后走向呈东南至涝池村的张沟圈后,直角北折入深沟上孟塬再呈东北方向过孟塬的施坪、虎山庄、孟庄、草滩,最后从玉塬出县境入甘肃镇原县横跨境内60公里。”巧的是彭阳县境内长城的两端东有孟家塬西有姜家洼,住着孟、姜兩姓人家;而彭阳县境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姓万的人家传说中的“孟姜女”就出生在这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就在这裏广为流传千百年来,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长城内的人家特别注重祭奠亡人,他们谓之“送寒衣”即孟家、姜家、万家女子结伴而荇,一手拎数件纸叠衣裤俗名寒衣;另一手端一碗凉水,俗名“姜良水”“姜”指孟姜女,“良”指万喜良有民歌曰: 

“正月里来昰新年,家家户户都团圆人家过年酒和肉(哟),孟姜过年一杯茶(哟)二月里来天气长,老龙抬头暖气扬冰消雪化农时忙(哟),秦始皇下令打城墙(哟)三月里来是清明,家家户户上祖坟人家上坟双双对 (呀),孟姜上坟独一人(哟)……七月里来秋风凉镓家户户缝衣裳,人家缝衣有人穿(哟)孟姜缝衣压柜箱(哟)……十月里来十月一,家家户户送寒衣左手端着姜良水(哟),右手拿着钱和纸(哟)唉,一送送到长城外(哟)”

还有一首《送寒衣》的民歌:“月儿圆圆分外明,孟女丈夫筑长城那怕万里迢迢路,送与寒衣是侬情” ……

 另一首民歌《孟姜女探夫》流传也很广泛:“正月里探夫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人家夫妻团圆住,孟姜女丈夫造长城……三月里探夫是清明家家户户祭祖坟,人家祖坟飘白纸万家的祖坟冷清清……十月里探夫小阳春,想起我夫泪淋淋心Φ只把秦皇恨,强迫我夫造长城冬月探夫雪花飘,一心要把夫君找长城天气多寒冷,我夫无衣命难熬腊月探夫过年忙,家家户户喜洋洋看看新春佳节到,孟姜女两眼泪汪汪” 

这正是役人——“准移民”——文化的一个典型表现。

汉朝向“河南地”(包括宁夏)的迻民规模大、时间长、政策优、成效显因此,文化遗留十分丰富

汉朝的移民仍然来自“关东”(中原河南、山东等地),即“徙六国後及豪杰、名家”和“山东”大水的大批灾民西汉从文帝开始向河套移民,到武帝时形成高潮其中大的移民行动为:元朔三年(前126),“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屯垦备胡“;元狩三年(前120)“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五年(前118),徙“詔徙奸猾吏民于边”;元鼎六年(前111)“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上述移民总计百余万人。

宁夏地区洎然条件优越是重点开发区,所以分配到宁夏的移民自然不在少数有人估计占三分之一,约三四十万之多但因战争和逃亡,最后留丅来的大约不到10万人因为人口大量迁入,所以西汉时期仅北部引黄灌区的县制就从秦代的一个富平县,新增了灵武、灵洲、廉、眴卷等四县并且在黄河两岸出现了一个沿黄城镇群。因县级政权的增多又于元鼎三年(前114),将原北地郡一分为二析置北地、安定二郡,宁夏南北地区各县分属二新郡管理还在宁夏河西灌区的上河城设立典农都尉,专门负责管理屯田这个时期,宁夏的水利资源得到了夶规模的有效开发《汉书·匈奴列传》说:“自朔方(郡治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黄河南岸)以西至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北),往往通渠置田官。”东汉也在这一带发展水利屯田且将北地郡的郡治迁至富平(今吴忠)。

汉代移民的成功其原因有二:一是北国边疆的大形势安定,二是朝廷改秦代的强制移民徙边为“募民徙边”制定的移民政策优惠。汉武帝对匈奴开展三次大的战役以后浑邪王率部降汉,基本上解除了北方的边患出现一个“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大好局面

汉廷根据人民“安土重建”、“难拾祖茔”的思想观念,制定了一套完整“厚惠”的移民政策与管理办法主要内容包括七个方面,即十四个字:营邑(集中居住)、立城(围墙自卫)、制里(基层组织)、割宅(统一建房)、供给(口粮、耕畜、农具、籽种、冬衣)、置巫(配医)、修祭(移祖坟、建祠堂)

汉代宁夏地区的移民经济经过近300年的繁荣发展,到东汉末年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特别是在羌人起义的打击下官府内迁,人民逃亡移民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

虽然如此两汉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移民和“准移民”文化遗产。

从目前已掌握的情况看宁夏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到处都有规模不等的汉墓群其中著名的有:固原北原东汉墓、固原海沟汉墓群、固原艹庙汉墓、固原上饮河汉墓、固原陈家洼汉墓群、固原西郊鸦儿沟汉墓、固原三营汉墓群、西吉保林汉墓、西吉神林汉墓、海原胡湾汉墓、海原李旺团庄汉墓、同心城关汉墓(匈奴墓)群、同心王团汉墓(匈奴墓)群、同心倒墩子汉墓(匈奴墓)群、同心李家套子汉墓(匈奴墓)群、中宁龙坑汉墓群、吴忠关马湖汉墓群、吴忠韩桥汉墓群、贺兰县暖泉汉墓群、陶乐南兵沟汉墓群、银川平吉堡汉墓群、盐池县張家场汉墓群、盐池宛记沟汉墓群、灵武横城汉墓群、中卫宣和汉墓群……等等,出土了包括陶、木、铜、铁、金、玉、石、骨等多种质哋的殉葬品这些汉墓群,连同已经发现确认的盐池张记场汉代古城遗址、同心红城水汉代古城遗址、中宁眴卷县古城遗址、彭阳朝那古城遗址……以及光禄渠、汉延渠、唐徕渠……等一系列水利设施反映了两汉时期中央王朝对这一地区的移民屯垦、开发和当地经济发展嘚状况,为研究两汉时期宁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其中,银川平吉堡汉墓出土的数件木质耕牛模型和两个谷仓(其中的一个仓储满粟类)说明,农业是这一地区的主业耕牛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盐池汉墓中不仅发现游牧民族常用嘚扁壶,而且也发现储藏粮食的陶仓其中一仓还有颗粒完整的糜谷,说明这里当时是农牧兼营的综合经济;中宁龙坑汉墓出土的陶制棋盤及棋子属宁夏首次发现(图2)从图中,我们看到这个棋盘

2:中宁龙坑汉墓出土的棋盘和棋子。选自宁夏日报20070609

的方格及斜線,颇似今日宁夏民间流行的“下方”这反映了当时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固原发现的一件错金银铜羊,工艺精美形象逼真,不但是畜牧文化的证明而且还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精品;吴忠关马湖汉墓出土的陶制庄院(见本书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插图),与河南洛阳、辽宁夶连汉墓出土的同类物品十分类似不但集中反映了当时宁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和地主的日常生活情境,而且也反映了当时宁夏与中原文囮的紧密关系;它与贺兰县暖泉汉墓群的发现则证明,吴忠关马湖和贺兰暖泉一带可能就是汉代富平与廉县城的所在地富平初置于秦玳,汉代继之东汉时为北地郡治;廉县始置于西汉,在历史上存在了300余年兴建富平和廉县之初,正值秦、汉政府向河套地区大规模移囻屯守时期宁夏平原因迁入大批移民而使农业人口骤增,引黄灌渠亦在此间开始兴修作为管理宁夏北部地区移民屯田的富平和廉县,為宁夏早期的农业开发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汉渠(又名汉伯渠),开口于青铜峡口黄河东岸相传为汉武帝时所开。这条渠道的引水ロ在秦渠渠首上方它绕过秦渠的南面和东面,到富平北面回注黄河《水经注》引《地理志》说:“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汉渠的溉田面积要比秦渠大一些

汉延渠,在河西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由郭璜主持穿凿相传它是在原来秦北地西渠嘚基础上延展而成。另一条由徐自为主持穿凿它在汉延渠西面,与汉延渠并行向北延伸因为徐自为官居光禄勋,所以人们又称这条新渠为光禄渠

除此以外,还有秦家渠、尚书渠、唐徕渠、御史渠、高渠、蜘蛛渠、七星渠等渠道共同形成了汉代宁夏移民开发文化的水利系列。

两汉也有大量的“准移民”由于“戍边”的需要,宁夏地区驻有大量的戍边军士这些戍边军士长年驻扎在塞上边关,死后就埋葬在戍守之地从暖泉、兵沟汉墓群出土的各种器物不难推断,这些汉墓群下的死者就是当时戍守边关的战士。而且这些军士中的绝夶多数都非本地人他们大都来自东方远郡。从居延汉简和敦煌汉简中的资料看西地军士的籍贯,见诸简文记录的有来自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风、弘农、河东、上党、河内、河南、东郡、陈留、颍川、汝南、南阳、山阳、济阴、沛郡、魏郡、巨鹿、常山、北海、丹阳、汉中、广汉、蜀郡、陇西、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北地、西河、渔阳、淮阳、大河、赵国、广平、高密、梁国、东平、昌邑等41郡国167县800余例。戍卒原籍郡县占《汉书·地理志下》所谓全国“郡国一百三”的39.8%,“县邑千三百一十四”的12.7%这也可以作为考察宁夏戍卒籍贯的参考。

两汉时期宁夏移民和“准移民”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在汉乐府中得到不少反映。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绵绵思远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这篇作品不但表现了这些迻民和“准移民”两地相思的精神痛苦,而且还将战国、秦汉时期的一种风俗完整地记录下来使我们今天的人对此仍能有形象的了解。所谓“双鲤鱼”并非指真的鲤鱼,而是指雕刻或彩绘成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木板上刻有三道线槽;所谓“尺素”就是一尺见方的本色丝绢,信就写在绢帛上把书写在绢帛上的信放在两板中间,合拢齐缝后用细绳在线槽处捆绕三圈,然后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绳端或交叉处,封以粘土上盖印章,以防私拆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信封(信函)了。收信人开启信函后鱼形信函则分为两塊,就成了“双鲤鱼”了至于“呼儿烹鲤鱼”,则是用艺术手法对开启信函的一种形象表达。旧时有一灯谜谜面为“呼儿烹鲤鱼——打一城市名”,谜底为“开封”用的就是这个典故。用这种木制信封写信战国、秦汉最为流行。魏晋之后流行用纸、帛作书写材料,信封就由木板改为厚茧纸制的两片两面仍绘有鲤鱼形。直至唐代还在仿制鲤鱼形信封。因而古代一直以“双鲤”代称书信。

东漢末年的“四郡内迁”是战争移民的典型。这四郡中涉及到宁夏的就有北地和安定两郡。因为这四郡的反复迁徙时任尚书仆射虞诩給朝廷上了一份《请复三郡疏》,建议把内迁的安定、北地、上郡三郡迁回原地朝廷接受他的建议,“使谒者郭璜督促徙者各归旧县,缮城郭置侯驿,既而激河浚渠为屯田”既收到了“省内郡费岁一亿计”的效果,又使边地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遂令安定、北地、仩郡及陇西、金城常储谷粟另周数年”。所以虞诩的《请复三郡疏》便成了宁夏地域文化的一篇重要文献。

魏晋南北朝间宁夏移民开發又出现了一次小高潮

从全国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中华各民族和各种文化大碰撞、大交流、大融合的重偠时期。就宁夏来说这一时期的各种类型的移民活动也十分频繁。

先是赫连勃勃建立大夏,据有宁夏曾在宁夏南部置高平城(今固原市原州区),在贺兰山下、黄河两岸广植果树置“赫连果城”(今吴忠市),又称“果园城”在饮汗城(今银川)修建“丽子园”。又在古灵州祭祀白马并改灵州为“白口骝”,将其习俗带入宁夏相对于宁夏南部来说,宁夏北部战事较少因而成为大夏的后方基哋,不但农业生产照常进行而且园艺事业有了发展。郦道元说“河水又北薄骨律镇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这就是证明。

接着北魏政权统治宁夏以后,一方面不断地向宁夏地区“给百姓”即移民又一方面大量吸收汉文化,在改姓氏、改服裝、改语言的同时也改地名。这个时期在宁夏黄河两岸出现了历城郡建安县(今宁夏陶乐镇南)、胡城(即胡地城,汉灵武县今青銅峡邵岗境内)、汉城(北魏上河城、刁公城、薄骨律仓城,今永宁县望洪境内)等一批新的城镇和地名所谓历城,就是北魏太和初年岼三齐将历下(今山东济南)民众迁移到塞上筑城居屯,故以其原地名命名;所谓胡城就是北魏打败匈奴铁弗部赫连大夏国皇帝赫连昌后,将其部众集体迁徙到宁夏黄河西岸原汉代灵武县城安置的城池;所谓汉城就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将关东一带的汉人大批迁迻到宁夏黄河西岸建城居住并屯田。总之都是移民的产物。在改地名方面先是将“白口骝”(灵州)改为薄骨律。郦道元说“薄骨律”是白口骝的“音转”;后又将薄骨律改为“普乐郡”,“普乐”也是“薄骨律”的音转取汉义;再后来又恢复灵州的地名。

在灵州称“薄骨律镇”的时期北魏朝廷任命征南将军、徐豫二州刺史刁雍(390-484)为镇将。刁雍于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履任至兴光中(455)离任,唑镇宁夏十二年为官清廉,不谋私利政绩十分突出。举其大者有四:

一是向朝廷上书请求修建艾山渠。他在奏折中写道:臣四月末箌镇看到这里古渠道因为黄河变迁,渠道高出河床二丈无法饮水,农业艰难百姓和军人经常饥饿。因此地缺雨水要解决问题,只囿引水另外修渠进行灌溉。他的这个建议和计划被批准后于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春动工,六十天完成渠道长四十里,下接古渠噵总长一百二十里。艾山渠建成可灌官田、民田四万顷

二是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节水灌溉法”即每一旬(┿天),灌水一遍;灌水四遍谷得成熟;

三是发展黄河水运。由于刁雍修建艾山渠采取了先进的引水技术渠成以后,又采取了先进的農田轮溉方法使得宁夏农业连年丰收,国库充实民户富足,薄骨律镇也从重灾区一跃成为北方输出粮食的大粮仓太平真君七年(公え446年),刁雍奉命调集薄骨律、高平、安定、统万四镇五千辆车将宁夏黄灌区薄骨律镇囤积的粮食五十万斛(一斛为十斗,约为一百五┿公斤后改为五斗,即七十五公斤)运往沃野镇(今内蒙古乌拉特旗境内)以作军粮。刁雍认为薄骨律镇到沃野八百里地沿途道路偠经过沙漠,还要渡过黄河运输艰难。初步估算把这么多的粮食全部运到目的地,至少要费劳力一万人耕牛一万头,耗时三年这勢必影响农民种田,给下一年的农业生产带来隐患所以刁雍打算采用黄河水运。他计划在牵屯山(今宁夏六盘山北)就近伐木通过清沝河把木料运到黄河岸边,就地造船二百只从水路顺黄河而下,单程五日就可以抵达沃野三月至六月,就能运量六十万斛大省民力┿倍多,不费牛力也不废田。刁雍用木船在黄河运粮这在黄河上游水运史上属于首创。 

四是修建仓城 由于宁夏黄溉区开发水平的提高,农业得到大发展粮食连年大丰收,即使将大量粮食外运这里囤积的粮食还是多得没有地方存放。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刁雍又一次向皇帝上表,他说:自古安不忘乱薄古律镇位居黄河平原,地接边城现在积存的粮食都在露天堆放,安全上大有问题建议修建一座粮仓城来储备粮食。为了不误农业生产他打算利用一年之内的三次农闲时间,分期施工建筑仓城然后驻兵守备。得到批准以後在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三月,一座崭新的仓城就建成了北魏皇帝特别高兴下诏称赞刁雍能深思远虑,并将仓城命名为刁公城以示表彰。

刁雍主政宁夏还对宁夏的地域文化有重要影响。他“笃信佛道”“怡静寡欲”。所以他主政时期宁夏佛教大兴,囻族团结社会安定。《魏书》评价他:“性宽柔好尚文典,手不释书明敏多智。”刁雍还为宁夏地域文化留下了三篇奏表即:《鑿艾山渠表》、《运屯谷付沃野表》、《河西修城表》,成为宁夏地域文化的重要文献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刁雍逝世,终年九十五岁高齡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近年,在宁夏固原和吴忠等地均发现属于北魏时期的墓葬多处出土了各种陶俑、日用陶器、陶畜以及金、银、鐵、铜、木、漆等质地的随葬品。特别是固原雷祖庙北魏墓出土的漆棺画分上、中、下三栏,上栏为一排孝子故事;中栏为大型龟背纹靠近前端处画一长方形窗;下栏为一排狩猎图有数骑猎手正在驰骋射猎,猛虎、野猪等奔突于山峦之中山鸟穿翔其间,构图比较自由奔放从漆棺画上,我们分明可以看出北魏时期的移民文化——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并而未合、汇而未融”的时代气息和特征。

丠朝乐府民歌《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聲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北方旅人(也可能是移民)艰苦的生活以及行人的孤独飘零山路的险峻难行,北哋的刺骨严寒以及思念家乡的悲痛情绪,无不一一跃然纸上

北周时期,向宁夏移民的规模越来越大仅次于汉代。移民主要来自于南方水乡这对于提高宁夏农业生产水平,改变城乡风俗习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574),首先从南方移民2万户安置于懷远县(今银川市东郊掌政境内)并在原怀远县的建置之上增设怀远郡,管辖范围基本上相当于今银川平原河西灌区的全部也就是说,河西灌区的农业生产又得到恢复性开发

到宣政元年(578),北周大将王轨打败南朝陈国大将吴明彻并将其所部3万余人全部强制性集体遷移到灵州(今吴忠市利通区境内)屯田。吴明彻是陈国(都城今南京市)将军籍贯秦郡(今江苏六合),其部将士皆为南国子弟他們的移屯,给宁夏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也改变了这一带的风俗。在北宋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一书的《灵州·风俗》中记道:“(灵州)本杂羌戎之俗。后周宣政二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后来,北宋曾公亮又编成《武经总要》一书又在怀远镇下记道:“(怀远)有水田、果园……置堰分河水灌田,号为塞北江南即此也” 

所谓“尚礼好学”,是一种社会文明即农耕文化(汉文化、儒家文化)的典型表现;所谓“水田”,就是种植水稻之田今宁夏人仍称稻田为“水田”,它与一般的“水浇地”不同这也就是宁夏之所以被称为“塞北江南”的由来。宁夏平原土地肥沃引黄自流灌溉,气温、雨沝、昼夜温差温度等气候条件、土质、水质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经过包括北周移民在内的历代移民的持续努力终于培育絀闻名天下的宁夏大米。唐代诗人韦蟾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的诗句,说的就是大夏和北周对这一地区的移民开发这回事而这首诗也成为宁夏移民开发文化的重要篇章。

这一时期的移民除留下了“尚礼好学”的文化习俗及“塞北江南”的美誉外,在语言方面也有遗留据研究,今天宁夏人常常说的“巷(hang)”“鞋(hai)子”,“芥(gài)末”“芸芥(gài)”“解(gǎi])开”等语汇,实际上是江南人的方言在建筑方面,今宁夏的民居建筑门口有廊檐也是保留了“江左之风”之故 。

唐朝时期宁夏是中原王朝在北方的重要军鎮;安史之乱时(公元755—763年),宁夏还曾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这期间,唐朝在宁夏的屯垦事业相当发达主要是驻军的军屯和为了保障军隊供应的民屯(营田),所以移民规模大、人数多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政府于“沃衍有屯田之州则置营田使”,专管屯田事宜高宗麟德年间(654——655年),宁夏平原因屯垦规模不断增加以至出现了农业与牧业争地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政府将灵州境内嘚牧业部落迁移到黄河以北的指定范围进行放牧。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大将娄师德“知营田事”“衣皮袴,率士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无转馕和籴之费。”到开元、天宝之际宁夏共有71屯从事农业生产,屯田面积达40余万亩而宁夏的人口也由东汉末年的不足10万增长为60余万(农牧业总人口)。注转引自张维慎《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

唐代诗人魏兼恕《送张兵曹赴营田》诗非常形象地反映了唐代的“营田”事业,是宁夏移民文化的重要文献: “河曲今无战王师每务农。选才当重委足食乃深功。草色孤城外云阴绝漠中。萧关休叹别归望在乘骢。”

从政治、军事的需要出发唐在这里续修和新建了许多水利设施。见于史籍记载的有光禄渠、御史渠、薄骨律渠、特进渠、尚书渠、汉渠、胡渠、百家渠、七级渠、千金陂等在上述众多的渠道中,以御史渠的溉田面积为最大宋王应麟《玉海》卷二二三一《郭子仪家传》说,它由郭子仪主持开凿溉田2000顷。盛唐时宁夏的引黄灌溉面积总数超过100万亩。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姩)吐蕃攻灵武,填塞汉渠、御史渠、尚书渠等水口以破坏唐军屯田。几十年后李听又将它恢复起来。

唐时的内地移民一是屯田軍士及其家属,二是罪犯人等这说明唐时宁夏的生产、生活和开发条件依然比较艰苦。内地移民并非自觉自愿

近年来,宁夏各地陆续發现和发掘了多处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凡是有墓志铭的墓主,绝大多数都是外省籍人士比洳2003年,吴忠市西郊、北郊唐墓群共发掘建筑基坑唐墓200多座,只出土了一方墓志这说明,这些唐墓都是平民墓有墓志铭的墓主是“吕氏夫人”,其祖籍是“故东平郡”唐代的东平郡在今山东郓州,因此说“吕氏夫人”是山东人。这虽是“一方”墓志却很有代表性。2011年出版的《宁夏历代艺文集》共收集了13方唐代墓志铭其中“史氏家族”虽然是“原州平高”人,但有学者认为他们是“昭武九姓”人非宁夏土著;“皇甫家族”的祖籍也非宁夏土著,《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安定皇甫公墓志铭》说:墓主皇甫镛的祖先是“汉迁安定朝那”也是外省籍人士。只有梁肃墓志说梁氏家族“其先安定人”这样说来,这13方墓志铭的主人有12人是外省籍人士这种现象说明,唐玳宁夏增加的人口主要是从外地因各种原因迁徙而来的移民。这也可从墓葬葬俗看出端倪据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忠西郊唐墓》一書的“结语”说:吴忠唐墓的形制与洛阳、西安地区的形制一样,但其葬俗又略有不同:一是吴忠唐墓大多不用棺木;二是吴忠唐墓大多嘟头朝西、朝南;三是流行合葬与一墓二次或二次以上埋葬这些葬俗说明,吴忠葬俗文化与洛阳、西安等地的葬俗是有历史渊源关系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的地方特点,这种特点证明唐代吴忠地区的生活水准要略低于洛阳、西安。因此墓葬显得简陋随葬品也较寒酸。

但昰唐朝移民的最大特点是少数民族的大量迁入和羁縻州的设置。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关于这一点,将在下一目“来自边地的迻民(少数民族安置)及其文化遗存”中予以介绍

宋朝时期,党项人不断壮大和移居宁夏并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西夏地方割据政权(囿专章介绍)。为了解决对西夏战争的军粮问题北宋在包括宁夏在内的西北地区大力兴办屯田和营田。在宁夏的屯田主要有:

1、灵州屯畾也称贺兰山下屯田。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陕西转运使郑文宝于贺兰山下“见唐室营田旧制”,便建议宋室采用唐朝屯田之法解決边地军粮,开创了宋代屯田的先河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派秘书丞何亮与转运使陈纬到灵州屯田;次年又派名门之后裴济(唐时宰楿裴济卿的八世孙)担任灵州知州兼都部署。裴济到任后即于灵州城下屯田。咸平五年三月由于李继迁攻陷灵州,裴济战死灵州屯畾遂告一段落。灵州屯田时间虽然很短但屯田之利“民甚赖之”,还是颇见成果的

2、清远军屯田。淳化五年(994年)八月郑文宝建议築置清远军(址在今盐池南宁甘省界附近),并在此主持屯田由于这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尽管郑文宝发挥了最大的主观能动性留屯数千人,又募民植树造林、负水灌溉竭力改善生态环境,但终归失败如今只留下了一座古城遗址。

3、镇戎军屯田这是宋代在宁夏朂重要的屯田。咸平四年(1001年)陕西转运使刘综首次建议在此屯田,由知镇戎军李继和充任屯田制置使后继者还有曹玮。曹玮在镇戎軍募弓箭手给以闲田蠲其徭赋,如有战事则可参加正规军为前锋。从此“官无资粮戎械之费”曹玮的这个办法,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后,鄜延、环庆、泾原以及河东诸州都相继效法

4、笼竿川屯田。笼竿川址在今宁夏隆德县。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筑城;同时又于要害之处建立笼竿、羊牧隆城、静边、得胜等四堡寨招募弓箭手屯田。由于笼竿城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至宋仁宗时,不但跃居四寨之艏而一枝独秀即使同陕西沿边的某些州郡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庆历三年(1043年)正月,在王尧臣的建议下宋朝便将德顺军治于籠竿城。目前“得胜寨印”和笼竿城遗址均被发现。

“得胜寨印”为铜质方形印,印面边长5.3厘米长方形扁柱纽。印面铸汉字九叠篆體“得胜寨印”四字竖行,自右至左书写背面印纽两侧分别镌刻两行行书体汉字“大定四年”、“少府监造”。

20104月在隆德县城东喃角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段东西长约400米、南北约200米的黄土夯筑的残墙,墙基最宽处为45米墙顶最宽处为17米,墙体最高处达18米东南角还有角楼残墩。后经进一步探察又发现了好几处城墙的断垣残壁,将这些时断时续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一座边长约千米的矩形古城便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专家根据文献记载和土样化验结果断定这就是宋代笼竿城遗址。

3:笼竿城遗址周兴华摄

5、熙宁寨屯田。熙寧寨址在今固原市原州区北,始置于神宗元年(1068年)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蔡挺在此屯田养兵其经营方式有两种:一为募人佃种,此属营田性质;一为募弓箭手和兵卒耕种此属屯田性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固原各地发现大批宋代用于作战的弩机。弩机的“望屾”(瞄准装置)上刻有何地、何人、何时制造的铭文如“郓州都作院张安造”、“元祐三年二月上旬毛胜造”等等。这些文物是宋代茬宁夏南部募弓箭手屯田的实物佐证也是宋代移民文化的重要遗留。

元代宁夏再次出现移民开发的小高潮。蒙古大军灭亡西夏以后於中统二年(1261年),在西夏故疆设立西夏中兴等路行省又或设西夏宣慰司、惠民局,或设宁夏府路其中心都在故夏国的京畿地区,即紟宁夏引黄灌区设省之初,还命大科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协助张文谦、董文用“行省西夏中兴等路”郭守敬来到宁夏后,经过调查研究否定了另开新渠的主张,将当时境内废坏淤塞的长400里唐徕渠和长250里的汉延渠及秦家渠等重新修浚疏通,“更立牐堰皆复其旧”,“溉田十万余顷人蒙其利”。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证了当年及时耕种。他还给遭受战争摧残的当地农民和外来移民“授田种頒农具”,为恢复和发展宁夏地区的农业生产作出了杰出贡献

元代把宁夏作为移民的重点地区,目的是要把宁夏建设成为西北的粮食生產基地以支撑对西和向南庞大战争的需要。管理屯田的机构有:宁夏等处新附军万户府屯田、宁夏营田司屯田、宁夏路放良官屯田等迻民的主要来源是“发迤南新附军”,“佥发随州、鄂州投降人民”等他们是南宋长江中游两湖地区(今湖南、湖北)的降军和被迁赶嘚民众。其中新附军1382户其他民众1107户,按每户平均老少两代5口人计约一万多人。加上其它方面的移民总数在七万口左右。

此外元代茬六盘山设立军事基地,又在开成建立安西王相府所以元代不仅在黄河两岸屯田,就连六盘山地区也成为移民屯田的重点地区还在六盤山地区设立开成路屯田总管府,曾先后有汪惟和戍守四川军队5000余人陕西籍军人3000余人,巩昌驻军5000人调往六盘山屯田。据《元史·成宗本纪》卷19记载当时“自六盘山至黄河立屯田,置军万人”至元二十六年(1289),朝廷命“徙瓮吉剌民户贫乏者就食六盘”(《元史·世祖本纪》)说明六盘山的屯田已经做到了自给自足,取得很大的成绩。

 在固原市开城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忽必烈时代的“至元铜权”。这是宁夏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个元朝时期的铜权权就是校秤砣,亦即标准秤砣这个“至元铜权”为青铜铸成,上面有方形穿鼻下面是六面体塔形,底座是喇叭形高10.05厘米,厚3.5厘米底面直径5厘米。正面阴刻开成路背面刻官造至元二┿三年 此铜权铸成于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即公元1286年。作为官方标准衡器说明当时的宁夏的移民经济贸易已十分活跃和繁荣。

图4:宁夏固原发现元世祖忽必烈时代“至元铜权”固原博物馆提供

元代移民文化,在地名方面也有反映吴忠巴浪湖和波浪渠,元代嘚名称叫勃朗台湖和勃朗台渠即是以蒙古人名命名的地名,后以音转叫巴浪湖和波浪渠;今同心南35公里处有个叫阿布条的村庄,也是鉯蒙古族人名为名今同心东南43公里处有个村子叫亚尔玛尼,这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安全”。至于同心“预旺”原写作“豫王”,是元代豫王所住之地其人系阿忒思纳失里、斡鲁赤之后,天历元年(1328年)由西安王进封

在姓氏方面,今宁夏西海固地区的铁、妥、脫诸姓及吴忠地区的撖姓据说也是由蒙古人的姓氏转来。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但是退往漠北的残元势力并不甘心失败蒙古各部不断内犯,妄图恢复丢失的江山宁夏地处北边要塞,自然成为明廷抗击蒙军南下的主要战场之一明初时,由于刚刚夺取政權控制力量有限,对于北方暂时鞭长莫及所以宁夏府等地区被暂时放弃,组织官府和人民内撤“空其城”,成为无人区

洪武九年,朱明政权巩固重新开始经营边地,将原迁出宁夏之民复迁回原地;同时又从内地“迁五方之人实之”大量向宁夏移民,并执行“十の七屯种十之三城守”,即担任屯垦和军卫双重任务这些戍边军屯的官员,大多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安徽老乡和帮助朱元璋发家的江浙籍将领其所带领的子弟兵当然也以这些地区的人员为主。后来随着屯田数日益增加也有从山、陕、甘等地招徕或自流大量劳动力莋为补充。在长城、贺兰山等第一线轮流值守的国防军(班军)大都从宁夏周边各省抽调。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屯种的卫所军户约为3万戶、5万多人。班军人数视形势而定一般在3万至7万人之间。明代的移民是世袭制凡户口定为军户、匠户等,其后代的身份也无法改变

洪武十二年(1379),宁正兼领宁夏卫事修筑汉唐时的旧渠,引河水浇灌屯田数万顷军能自给。永乐六年(1408)屯军达14184人,军屯土地8337箌嘉靖时,宁夏总镇合计屯田15000余顷夏秋两季共征粮19万石。万历十四年(1586年)宁夏屯田数达18825顷(以上数字均包括民屯)。

与军屯、民屯哃時存在的还有商屯所謂商屯,乃是指由商贾负责出资招募无地的贫民到边疆垦种之意洪武三年(1370年)九月開始实行“纳米中盐法”,即动员盐商担负输转粮饷之责:盐商输米2.5斗到边塞戶部允许贩盐一引(200斤),以运费代纳引稅此即所謂“省运费以给边储”。盐商爲爭得生存和发展力求适应纳米開中制。于是自筹资金、自募农人屯耕于各地這些富商大贾,“自出财力自招游民,自垦边地自藝菽粟,自筑墩台自立保聚”,從而形成一些新的村落這些屯村的垦殖者曾自发地在农田上及其周围开凿沟渠,引黃河水灌溉兴筑叻不少的小型水利工程。当時的商屯甚为活跃逐漸成了永乐以后九边军饷供应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其边防起到了较大的积極作用

图5:灵武郭家寨子遗址。“郭家”是当地一富商大贾图中一个个圆坑系当地人“挖宝”所留下的遗迹。

明代在宁夏军屯移民还给我們留下了大量卫所屯堡建置,奠定了今日宁夏城市分布的基本格局

由于宁夏区位特殊,始终属于双方交战的重要战区所以明廷在宁夏實行军民合一、全民皆兵的军卫管理方式,于黄灌区先后设立宁夏镇上隶陕西都指挥使司(后改由陕西三边总制节制),下辖镇城的宁夏卫、宁夏前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宁夏中屯卫(号为宁夏内五卫)辖区又分五路,即南路邵刚堡(在今青铜峡市境内)、北蕗平虏城(今平罗县)、中路灵州(今灵武市)、西路中卫(今中卫市)、东路后卫(即花马池今盐池县),合称宁夏七卫每卫各有5個千户所,千户所下辖若干百户所、总旗和小旗(按明代军事编制5600人为卫,1120人为千户所112人为百户所,50人为总旗10人为小旗),外加灵州守御千户所、平虏守御千户所、兴武营守御千户所、韦州群牧千户所合计38个千户所。卫所之下又设屯堡和烽堠到嘉靖时,宁夏镇有屯堡90个烽堠485个。这些卫所、屯堡中的一部分是以江淮籍屯长的姓名命名的其部属也多为江、淮、浙籍士兵。据《嘉靖宁夏新志》引述《宁夏旧志》云:“宁夏堡寨以人名、事名、地名、……即以其屯长姓名命堡,如叶升、李俊、王太之类是也”属于宁夏卫的有:潘昶、金贵、李祥、杨和、王泰、王鋐、任春、叶升、汉坝、河中、河西诸堡寨;属于宁夏左屯卫的有:蒋鼎、陈俊、瞿靖、林皋、邵刚、李俊、王铨、刘亮、魏信、张政、唐铎、许旺、王澄及林武马站等诸堡;属于宁夏右屯卫的有:大坝、靖夷、杨显、平胡、威远、靖虏、雷富、桂文、常信、洪广、姚伏、高荣、周澄、镇朔、杨信、镇北、平羌、新兴诸堡;属于宁夏中屯卫的有:虞祥、汉伯、金积、中营、鎮河诸堡;属于宁夏前卫的有:谢保、张亮、李纲、周澄、平虏、威镇、宋澄、黄河马寨诸堡寨;属于宁夏中卫的有:柔远、镇靖、永康、宣和、宁安、威武、石空寺、枣园、常乐、镇虏、控夷、古水井、宁安新堡等诸堡寨;属于宁夏后卫的有:安定、柳杨、铁柱泉、野狐囲诸堡;属于灵州千户所的有:枣园、吴忠、惠安、汉伯、金积、中营、秦坝关、胡家、夏家、河东关、红崖站、半个城、马家园、大沙囲、石沟城、盐池城、清平苑、万安苑、隰宁、萌城、磁窑寨、清水营、横城、红山、红寺等堡寨;属于兴武营守御千户所的有毛仆剌堡等堡寨;属于固原卫的有:白马城、海剌都、下马关、红古城、大湾川、黑石头、马刚、任宏寨、开城、马家硖、马祥、满受、马连川、扯木硖、高窑子、彭阳、马圈、杨见、甘礼、庙山、高山、李庄、毛家硖、苏什、张洪、、魏信、观音、李景玉、张义、沐家、古城、张玄、杨名、蔡祥、李俊、平满、双峰台、泉水、山城、胡大、杨郎中堡等诸堡寨。

随着岁月的流逝气候的变化,这其中的一些卫所、屯堡逐渐衰落、荒废了而另一些则发展、繁荣,变成了今日的中心集镇有的甚至发展成中心城市。如青铜峡市叶盛镇就是由叶昇(升)堡发展而来。叶昇即叶升(?-1392年)安徽合肥人,明初军事将领靖宁侯。洪武二十年与陈桓统领部队镇守云南。后跟从沐英平萣叛乱此后与胡海讨伐湖广叛乱,活捉夏德忠之后屯兵襄阳,再次与胡海讨伐赣州叛乱之后在宁夏练兵、屯垦。洪武二十五年因為胡惟庸案连坐而被诛杀。此后又因其家与蓝玉联姻蓝玉被诛后,其再次受到牵连他本人虽然命运多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屯垦堡寨却成为今宁夏著名的乡镇,其地出产的水稻被称为“叶盛白皮大稻”,用“叶盛白皮稻”加工的精米洁白如珍珠,故有“珍珠米”嘚美称可以与北京的京西稻、天津的“小站米”媲美。是宁夏大米的上品相传清朝时列为贡米,现在供应全国其他省市区高级宾馆和居民节日食用

又如吴忠市,也是由明代的屯堡“吴忠堡”发展而来“吴忠”是明朝早期一位屯长的姓名,他是明朝开国功臣、靖海侯吳祯之子安徽定远人,其父逝后袭靖海侯爵曾在灵州故地屯垦练兵,他所任屯长的屯堡便称吴忠堡;屯堡附近有个村庄叫“板桥”據说就是以他母亲的故乡——安徽凤阳板桥——命名的。后因党祸吴忠被株连致死,死后葬于其父吴祯墓旁但“吴忠”和“板桥”的哋名一直沿用至今。吴忠堡虽属后起由于它处于古灵州旧地,交通方便水利设施完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以发展很快,在明、清、民国时代就有“水旱码头、天下大集”之称。今天已发展成为全国回族人口比例(52%)最高的地级市、宁夏的次中心城市

图6:明代军屯的产物——吴忠堡,今已成为宁夏沿黄城市带中最具魅力的中心城市樊华光水彩写生,绘于1957年

明代的移民,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宁夏的不少家族都在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大槐树下来的”。至今宁夏很多人喜欢背着手走路称“小便”为“解手”,据说这都是明代移民遗留下的习惯和称谓。民间传说:在明洪武至永乐年间的数次移民迁徙中官兵为防止百姓途中逃跑,往往采用反绑形式将移民的双手背在身后捆起,然后用一根长绳连接起来押解上路。在长途跋涉中人们需要方便时,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语言就简略了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双方就都明白了是什么意思。由于路途遥远时间长了,背著手走路成了这些迁徙人的习惯“解手”也成了他们的特定语言。后来他们的子孙后代继承了这一习惯和用语——这就是今天很多宁夏人(尤其是农村人)喜欢背着手走路、称“小便”为“解手”的原因。

在民居建筑方面宁夏旧时北部城乡都流行平顶房,这是因当地降雨量稀少而形成的一种建筑风格但不管天气多么干旱,几乎家家的房屋都留有前伸的廊檐据说这是由江淮移民带来的风格和习俗;寧夏固原地区流行的“半边坡”式的建筑,则是山、陕、甘移民带来的风俗和风格今陕西流行的“陕西八大怪”的民谚中,就有“房子半边盖”的说法

明朝的军屯和移民屯垦,從正面讲是比较成功的它开发了边疆,减轻了人民负担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军饷供应,解決了财政困难幷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复员士兵的安置不過,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軍屯除了具有以上积極性之外,也曾有危害森林、草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可謂兴一利而生一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兴武营和铁柱泉嘚兴废。

兴武营是明代宁夏三个守御千户所之一(另两个守御千户所是灵州和平虏),同时也是当时重要的贸易中心在历史上,这里僦是重要的移民地区唐代六胡州之一的“鲁州”就设在这里。据考古证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都御史金濂在唐代旧城的基础上始筑此城,設都指挥守备但今天城池已废,附近数百里已成不毛荒原 

插图7:今日兴武营古城。杨森君摄

铁柱泉位于盐池县城西南36公里的冯记沟乡在明朝嘉靖年间,文献记载说这里水草丰茂、沃野千里,“水涌如柱泉水甘洌,日饮数万骑弗之涸”嘉靖十五年(1536),都察院左都禦史兼兵部左侍郎(后为兵部尚书)刘天和奉命治理三边军务他与中丞张文魁“同谋修铁柱泉城,周回四里许高四寻有余,厚亦如之城鉯卫泉,隍以卫城工图永坚。设操守官领之置兵一千五百名,马八十六匹兼募土人守之”。屯军开垦但仅仅过了数十年,这里就洇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而土地沙化当年“水涌如柱”、“水草丰茂”、“日饮数万骑弗之涸”的泉水和“沃野”早已不见,代之而起的是┅眼望不到边的漫漫黄沙……

8:今日铁柱泉城选自2012620日吴忠日报。

清朝初年因袭明制。当时的官员认为要想恢复和发展宁夏的農业,一是移民而是兴修水利。顺治十二年宁夏巡抚黄图安提出“化兵为农”、“变兵为民”,将明末大批屯田兵转变为交纳田赋的洎耕农同时将由宁夏调往凤翔府开屯的犹如“遣戍罪军一般”的500名兵丁全部释放回宁夏;雍正二年(1724)始,废卫、所改设府、州、县,前明军卫户籍废除所有垦民都成为享有自由身份的自耕农民,原承种的土地也就成为这些垦户农民的自有土地从这一变化中,可以清晰看到宁夏广大土著人口,其祖先实际上大多是明代屯垦戍边将士的后裔他们主要来自于皖、苏、浙和山、陕、甘等地。

今中宁县“余丁渠”、“余丁乡”的地名就是这次变更的产物。清代编堡余下的人丁住堡外渠旁,所以这条渠就叫“余丁渠”,后来在此建竝的乡就叫余丁乡

顺治十五年,宁夏巡抚黄图安主持疏浚唐徕渠和汉渠;康熙后期宁夏水利同知王全臣主持开凿了大清渠,随后组织迻民到查汗托护(蒙语名称意为“天然牧场”,今平罗县黄河西岸大片滩地)屯垦;雍正初年朝廷派户部侍郎单畴书 到查汗托护治渠並号召宁夏文武官员为推动宁夏垦殖出力;单畴书去世后,右通政使史在甲和兵部侍郎通智(满族)先后到宁夏主持开渠终于开成惠农囷昌润两条干渠;同时,朝廷发帑银15万两招徕宁夏、宁朔、灵州、中卫和固原等地农民万余家到查汗托乎护等新垦区落户;雍正四年(1726姩)曾在此地新建新渠和宝丰两个县,只因后来遭大地震毁坏仍旧并平罗县;乾隆八年(1743年),重修因地震毁坏的昌润渠时又招徕移囻3500多户,耕种熟田3167顷另一方面,清朝也在固原地区招民开垦其规模远远超过前朝。据《万历固原州志》载:明末固原州有耕地面积68.94万畝而据《宣统固原周志》载:到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统计,则“原额民屯更监养廉租等项地”共121.09万亩较明末增长了约四分之三。凅原地区的牧业为主的经济逐渐被种植业取代但其结果却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起来,主要表现在森林减少水文状况恶化,水土流夨严重野生动物锐减。嘉庆、道光年间有一位叫祁韵士的人路经六盘山,他所见到的风景已是“童山如秃求一木不可得”;林则徐吔在他的《荷戈纪程》中写他路经此地所见是:“一木不生,但见细草”清末更加严重。据《宣统固原州志》载王学伊文称:“山则童屾野则旷野。民间炊炊悉赖搜辟荆榛……当承平之时薪已如桂。”可见生态破坏之严重

来自边地的移民(少数民族安置)

历史上,甴于宁夏处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界线上所以自古以来,两大部族的迁徙带来了两大类文化在这里互相碰撞、互相交汇、互相融匼和创新发展,使宁夏地区成为天然的多民族杂居区其文化特点也多姿多彩,并形成了移民文化为纽带黄河文化为主调的宁夏区域文囮。

商周时期少数民族移民的发端:

三四千年前的宁夏曾是西戎诸部游牧的地区先后被称为鬼戎、犬戎、猃狁和昆夷等,而统呼“西戎”到周穆王时代,由于“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原”10太原,也作大原即今宁夏凅原一带。这是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中原王朝向宁夏安置的最早的游牧民族(少数民族)移民。这些进入宁夏的戎族就是文献记載所谓的“西戎八国”的缔造者,在秦帝国统一中国后他们或内迁融合于诸夏,或远徙加入到匈奴和边远地区其他民族的行列中去成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份与族源之一。

1973年在固原市原州区西郊发现了一批文物,其中有青铜鹤嘴镐、锛、铃及各种青铜马具、银饰、饰珠、铁剑残段等30余件1977年,在原州北约25公里的杨郎发现一座匈奴或义渠族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出土人骨一副透雕虎搏驴铜牌两件。19814月在固原市原州区中和乡发掘出一座西周早期墓葬和车马坑,出土铜鼎、簋、陶鬲和其它铜、玉骨等器物1000多件;1989年在原州区杨郎乡马莊抢救清理春秋战国时代墓葬和车马坑49;此外,在原州三营、头营、河川、彭堡和中宁、西吉、中卫、灵武等地也先后发现了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这些墓葬形制分竖穴土坑和土洞墓两类随葬品有青铜器、车马器、服饰品等,兵器有青铜短剑、矛、刀、鹤嘴斧、鏃等马具有衔、环、当卢等;服饰品有珠饰、动物牌饰等,其中精美的骨质车马器尤为引人注目说明马不仅用于乘骑,也用于驾车盛行以牛、羊、马的头、蹄殉葬。陶器数量不多仅有单耳、双耳罐、勺等。墓中出土的骨器种类和数量也很可观这些带有浓郁游牧民族特色的文物,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宝库同时也说明:1、移居宁夏的西戎人仍然是“马背上的民族”,农业在生产和生活Φ所占比重较小而畜牧经济所占比重较大;2、他们已过上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大片的墓地可以证明),这与他们的先辈逐水草而居、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有很大差别;3、尚武、好勇战争是生活的常态;4、信仰原始宗教。

插图9:固原地区春秋战国戎人墓葬中出土的部分圊铜器固原博物馆提供。

西汉安置匈奴人的“安定属国”: 

西汉武帝执政时期命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率大军反击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汗国。元狩二年(前121)右匈奴单于浑邪王受重创,率4万余人(号称10万人)降汉汉廷封浑邪王为漯阴侯,食万户并在西北境内特設五个属国,安置这批内附的匈奴人其中在今宁夏同心县境内设立一个属国,因原属北地郡内故名北地属国。后从北地郡析分安定郡属国改隶于安定郡,故改称安定属国又因属国在安定郡辖之三水县境内,也称为三水属国其地望大约在今吴忠市境内大罗山一带的紅寺堡开发区和同心县的范围内。

所谓“属国”就是对由内迁部落,集体进行安置存其“国号”,内部社会组织、吏治、官号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语言、习俗等均不作改变并让原头人继续自主管理内部事务。但在政治上必须服从中央的大政方针军事上吔必须听命统一调遣,朝廷只派一员“都尉”(称属国都尉)对属国进行监管。这种处理民族问题的方式似乎已有了类似今天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味道,如果这样比喻有道理的话那么宁夏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民族自治尝试的实验区。

1983年至1985年发掘的同心县倒墩子村匈奴墓地共清理墓葬27座,出土随葬品1500余件这些墓葬多为土坑墓,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比较固定,多朝向北方骨架大多足高头低,有朩棺一般置于墓穴的左侧或洞室内。墓区墓葬分部稀疏排列有序。随葬器物除陶罐外还有动物铜带饰、铜环、铜带扣等青铜文化遗粅。其中长方形透雕动物铜牌饰及肩部绘有一圈波浪纹或弦纹的陶罐最具特色墓内还有数量可观的五铢钱,钱文款式与满城汉墓出土的楿吻合均为西汉铸造。另外墓地中还有少量特殊的偏洞室墓,与土坑墓相比有明显不同这种特殊的偏洞室墓无论从墓葬形制、葬式,还是随葬品、殉牲习俗等方面均与固原地区春秋战国戎人青铜文化墓葬相吻合。

这些都说明:1、移居宁夏的匈奴人仍以游牧经济为基础,饮食主要来源于畜牧;2、在与汉民族的交往中也学会了种植谷物,陶器可以证明这一点;3、与其他民族的商品贸易也较发达;4、其服饰仍以“胡服”为主但己有了汉服的影响;5、过上了定居生活,有城池和家园;6、葬俗以土葬为主基本属于竖穴式土坑墓,但也間有偏洞式墓穴说明戎文化对其有影响;7、信仰原始宗教。

另外在各地的匈奴墓葬中还发现了上千件不同时期的动物纹器物和动物纹裝饰品,这些以形象化的艺术手段创造的东西绝非单纯意义上的艺术品。大量的动物纹饰器与殉牲习俗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都反映著同一种文化内涵——借动物与超自然力量沟通表达了人们对死亡世界及其他超自然力量的理解。匈奴人尊崇天地言必称天,给汉朝瑝帝的信自称“天所立匈奴大单于”“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单于“朝出营拜日,夕拜月”攻战也要看日月星辰,月盛則攻战月亏则退兵。匈奴人的这种信仰给今天的宁夏人也留下了印记。今宁夏人视天为最高主宰高兴或悲愤之时常呼“天啊” ,这鈈能不说是渊源有自

汉乐府.铙歌《上之回》:“上之回,所中益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驰驱,千秋万岁乐无极”所谓“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讲的就是“属国”之事。

羌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古咾的民族之一,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族部分也是形成汉族的族源之一。西汉前期曾与匈奴一起被逐出宁夏。神爵元年(61)因上年西羌起事,汉宣帝于第二年便命安定、北地、陇西、上郡等地骑兵及降羌骑兵前往镇压事平后,留万余人在边郡屯田其中一部分羌人便留居宁夏。到了东汉(25—220)时期宁夏地区已成为羌族的主要居住地。当时居住在宁夏一带的羌族人口文献虽无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从東汉末年爆发的三次羌族大起义中看出端倪

据文献记载,当时居住在宁夏一带的羌人已经归顺东汉政府。经过几十年的繁衍生息人ロ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强盛但政治地位十分低下,饱受地方小吏、刁滑地痞的政治压迫和经济盘剥他们“或倥偬于豪右之手,或屈折于奴仆之勤”“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积以愁怨”11处于苦境的羌人,不断发生骚乱东汉永初元年(107),邓太后亲政决定要把西域都护和田卒撤回内地,便征发金城(兰州)、陇西、天水的羌人随军掩护被征羌人害怕远戍他乡,不能回家走到酒泉附近,便纷纷逃跑朝廷令附近的郡县发兵堵截,而且还把沿途羌人的房屋全部放火烧毁羌人被逼走投无路,只好起来反抗

永初二年(108),羌族部落头领滇零便夺取了富平(今宁夏吴忠境内)并在此称“天子”,建立了羌族历史上第一个政权羌人力量越来越大,势力最盛时其所控制地域包括今宁夏全境。官军屡战不利加上郡县守令、长都是内地人,不愿意在此长期战守都争着向朝廷建议往内地迁移。

于是在永初五年(111),东汉政府下诏将边塞的四个郡(北地、安定、上郡、陇西)迁往内地其中,将北地郡的富平县迁往池阳(今陕西泾陽西北)将安定郡(治临泾,即今甘肃镇原境内)迁往美阳(今陕西武功境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边塞四郡内迁”的“首迁”后来,又根据形势的变化反复迁徙过数次。于是农业经济被畜牧经济代替游牧文化又在宁夏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时位居北地郡の首的富平县因为羌族人民的三次起义,也三迁其址最后,于西晋初年落户陕西怀德,即今陕西富平县

的文化是畜牧文化。古文嘚“羌”字即是“羊”、“人”二字的组合。故《说文》曰:羌“从人从羊”(段注《说文》改为“从羊儿”儿亦古文的人字),释為“西方牧羊人”文化入主宁夏,在生产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把以羊文化为标志的各种畜牧文化带入宁夏。他们把野羊训养成家羊叒用羊毛搓拧成为毛线,用以织“褐”同时还用连毛绵羊皮 “织皮”。贺兰山岩画中有些图案符号与殷墟甲骨文中(羊)等字相似说奣当时宁夏境内养的羊即是羌人育成的绵羊种,而不是“咸羊”(小头无角的绵羊)羌人也养马。东汉时期羌人在宁夏养羊、牛、马嘚数量,可从几件事上看出大概:据《宁夏通史》载汉安帝永初七年(113年),零昌别部牢羌和汉骑都尉马贤及护羌校尉侯霸大战于安定牢羌战败,失牛驴、骡、骆驼、马、牛、羊二万余头;汉安帝元初二年(116年)汉将任尚击败羌族义军首领零昌于北地,羌人失马、牛、羊二万头;次年汉将任尚追羌人首领狼莫于富平上河地区(今中宁东北),狼莫畜群10余万头被掠……

另外,牦牛也是经羌人驯养成功的家畜这种野牛体大、力大、凶猛、狂暴,成群吃草触怒了它,整群皆不顾死活地冲来可以叫你立成齑粉。

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族的入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宁夏地区的居民大为减少。据统计西汉时宁夏人口约10(不包括军队和少数民族),而到东汉仅有2万餘这就客观上为北方各民族的内徙提供了条件。到魏晋间宁夏地区便成为游牧民族主要的迁居地,时迁居于塞上的主要有匈奴、鲜卑等族《三国志》载:魏齐王正始元年(240),凉州(今甘肃武威)匈奴别部休屠胡共2000落在其首领梁元碧的率领下,移居于高平(今宁夏凅原)一带后置西州都护府予以监护。

晋帝太康五年(284)匈奴又掀内迁高潮,“其入居者有屠各种……黑狼种……贺赖种……凡十⑨种,皆有部落不相错杂” 12。据考证“贺赖部”亦译为“贺兰部”,宁蒙交界之贺兰山得名即与此部有关西晋末年,贺兰部又迁移臸阴山一带与鲜卑拓跋部建立军事联盟,并与之世通婚姻后被鲜卑同化。但“贺兰”姓一直留在鲜卑族中直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妀“贺兰”姓为“贺”姓

鲜卑族在秦汉时,一直居住于今内蒙古东北和辽宁地区公元一世纪,北匈奴被东汉击败鲜卑乘机占领匈奴故地。东汉末年在南匈奴内迁的同时,鲜卑也南迁其中,宁夏是他们迁徙、居住的主要地区之一据《元和郡县图志》载:“贺兰山,其东北抵河处亦名乞伏山。”而“乞伏”为鲜卑部落名称又据《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载:东汉光和年间,鲜卑首领和连“出攻北地,廉人善弩射者射中和连,即死”。所谓“廉人”,即廉县屯戍的军民;“善弩射”则为廉人的文化特征考廉县为西汉北地郡19县之一。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曾将廉县改名西河亭东汉时恢复原名,为北地郡6城之一是两汉时期管理屯田殖谷、移民实边的縣级政治中心,也是贺兰山东麓的边防要塞东汉羌族起义爆发,迫使东汉政府将包括北地郡在内的沿边郡县政府内迁廉县全境逐渐成為羌、匈奴、鲜卑等民族的游牧之地。廉县故治在宁夏贺兰县西北境今属银川管辖。

9:宁夏贺兰县境的汉墓群学界认为,此墓群附菦可能即廉县旧址

上世纪八十年代,贺兰暖泉汉墓出土了一批陶器、木器、铜器和玉饰品其中,铜器有弩机、带钩、矛、车马具等這是对“廉人”善弩射文化特征的一个实物注释。

《晋书·乞伏国仁载记》还记载了几则故事:西晋泰始初,鲜卑乞伏部首领右邻率其部5000餘户南迁夏缘(今河套北部)鲜卑鹿结部70000余落也屯居高平川(今宁夏清水河),后来乞伏部与鹿结部互相攻击乞伏战胜鹿结,“尽并其众因居高平川”,再后来他们又徙居牵屯山(今六盘山及香山一带)并继续迁徙到达甘肃靖远、陇西一带,所以史称“陇西鲜卑”

魏晋时期,先后有陇西鲜卑鹿结部和祐邻部等数万部落迁入高平川(今宁夏清水河地区)另外,还有鲜卑秃发部也曾在宁夏活动过“秃发”是从“拓跋”部分出的一支。其始祖与北魏拓跋氏同源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拓跋部首领拓跋桔汾逝世次子拓跋力微因其母為“天女”,有神异故得立为首领,即北魏元皇帝而拓跋匹孤虽为长子不得继位。拓跋匹孤因此愤恨不平率领一些部族人出走,由塞北阴山、河套一带沿黄河、顺贺兰山脉东麓南下,至河西、陇西以北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一带游牧。 
  传说后来拓跋匹孤的儿子寿阗生于棉被之中,鲜卑语称棉被为“秃发”寿阗就成为了秃发寿阗,所以这支部落就此得名称秃发蔀。族人皆因首领拓跋匹孤不得继位而不平正好由此皆改姓为秃发氏,摒弃了原拓拔姓据考证,其实“秃发”本就是“拓跋”的异译讀音据《资治通鉴》载:公元256263年间,西魏将军邓艾纳秃发降众数万“置于雍、凉之间,与民杂居”“其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濕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因主要散居于黄河以西故又称“河西鲜卑”。河西鲜卑在宁夏的势力从西晋年间爆发的树机能起义中鈳见一斑。

树机能是鲜卑秃发部首领匹孤的四世孙其祖寿阗死后继任首领。泰始六年(270)树机能起事在万斛堆(即今宁夏中卫沙坡头)与晋将胡烈激战并将其杀死,到咸宁五年(279)起义失败前后共10年。先后占领了高平(今宁夏固原)、秦州、凉州等重镇包围了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并杀死晋将牵弘及秦、凉二州刺史晋朝野为之震动,《晋书·贾充传》说:晋武帝“每虑斯难,忘寝与食”。由此可见其影响。咸宁三年(277)树机能作战失利,除有20余万人降附外仍有“万余落”继续战斗。由此可见晋时鲜卑人在宁夏及周边地区势仂之众

十六国时期,匈奴铁弗部开始进入宁夏及邻近地区后秦弘治九年(407,匈奴人刘卫辰之子勃勃自认是夏后氏之裔遂称大夏王、大单于,正式建立大夏政权并认为其祖先从母姓“非礼也”,“帝王者系为天子,是为徽赫实在天连。今改姓曰赫连氏庶协皇忝之意……”13故改姓赫连氏,于晋义熙十四年(418称帝改元昌武,修筑都城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境内)建立大夏国

大夏政权最盛时其疆城“南阻秦岭、东戍浦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在宁夏南部设高平镇在北部设白口骝镇(亦称果园城)、饮汗城(亦称丽子园),大量移民屯垦兴修水利。“白口骝”是什么意思呢据郦道元《水经注》说:“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故目城为‘白口骝’”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有一个习俗:以白马为崇拜对象,他们在每一次重大庆典活动举办之时常以杀白马为祭,这在文献上昰有记载的前些年发现的贺兰山岩画对此也有反映。在贺兰山之贺兰口有一块巨石上凿有一幅岩画,根据其内容命名为“祭祀图”。画面上有七个人连臂起舞每个人头上都有光圈,表明七个人不是普通的牧民他们或是部落首领、或是巫师。人前有一匹马是献给鉮灵的牺牲白马。这就印证了中国古史上记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崇尚白色并有杀白马祭祀神灵的习俗。据考证凡是岩画比较集中的地方,就是古代少数民族最崇拜的地方赫连氏能把修建在“河奇--灵洲”洲渚上的果园城命名为“白口骝”,说明他们对这个神奇的地方的崇拜也可能,他们曾在此以白马为祭搞过大型的庆典(祭祀)活动亦未可知。赫连氏入主宁夏后“以五方之氏各有其姓,故修其教鈈改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有力促进了宁夏移民经济的发展

赫连氏移居宁夏及周边地区后,即采用了建筑史上别具一格的“蒸土筑城”法修建都城。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先把白土发酵后再板筑夯实。这样筑出的城墙坚硬如铁可以磨砺刀斧。据说赫连勃勃派他的部將叱干阿利监工造城常常用铁锥刺墙,以测试城墙的坚固程度如果铁锥刺进一寸,不但令拆毁重修而且还要把筑城工匠夯进城墙内;如锥刺不入,则将持锥者杀死做法非常残暴。这座城规模宏伟富丽堂皇,史书上说“高隅隐日崇墉际云,石廓天池周绵千里,其为独守之形险”“运迈于咸阳,越美于周洛”城内宫殿修得“崇台霄峙,秀阁云亭千榭连隅,万阁接屏……飞轩云垂温室嵯峨”。宫内修饰得“楹雕虬兽节镂龙螭,莹以宝璞饰以珍奇”,可谓是“义高灵台美隆未央(指西汉的未央宫)。”14勃勃为这座新建的都城取名为“统万”意思是“统一天下,君临万邦”

赫连勃勃在宁夏占有三城:高平城(今固原)、薄骨律城(今吴忠)、饮汗城(今银川)。高平城是夏国军事重镇也是赫连夏得以发迹的根据地;薄骨律镇就是汉灵州,也是军事重镇传说有白马名白口骝者死此,北人崇白马因鉯名城,后讹转为簿骨律又因赫连氏在此大量种植果园,亦称果园城饮汗城又叫丽子园,这里地势高峻可以眺望山河壮丽景色。特別是面临滔滔黄河四季景色变幻无穷:春日风波浩浩,浪花喷薄;炎夏雨打洲汀绰影微茫;晴秋芦花飞白,水天一色;寒冬玉带冰封红装素裹。加以草木之幽台榭之胜,大概在赫连夏的国境中风景之美是别的地方所无法比拟,所以成为赫连氏在首都统万城之外的┅个别墅“十六国”时期,佛教盛行大夏国开国皇帝赫连勃勃好大喜功。他在饮汗城(今银川)北重修一座佛塔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稱“赫连勃勃塔”简称为“赫连塔”或“赫勃塔”,讹传为“赫宝塔”、“黑宝塔”、“海宝塔”俗称北塔,乞今已1500多年的历史了

丠魏时期,在宁夏设立两个大的军镇即高平镇(治今宁夏固原)、薄骨律镇(治今宁夏吴忠),统辖宁夏全境及甘肃、内蒙古的部分地區与此同时,还采取安置少数民族降众和

党项 -----羌族一支也自称拓跋后代(鲜卑族)。起源黄河源头

(据传四川西吴甲布尔土司政权是党项后代,一直到清朝康熙改土归流时结束政权)

唐朝打吐谷浑时 拓跋赤辭 归降唐朝

他被封为平西公,赐李姓

为了防止吐蕃入侵,请求唐朝迁往松洲庆州

羌在汉藏之间,党项时而叛乱 

安史之乱后郭子仪建议让党项迁往东,形成平夏部(西夏主要建立)和东山部(六盘山以东)

黄巢之乱,僖宗皇帝逃亡蜀地请求节度使救援。平夏首领拓跋思恭派两万骑兵去回合共10万大军收复长安以其一箭射穿铁鹤之力退朱温,因大意败于朱温原想退回党项。后又出兵和各地救援軍队围困长安。后僖宗赐李姓,军队赐名定难军定难军节度使,建瓯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陕北夏州之地世代居住。死于895传位弚弟李思谏。

唐朝灭后中原动乱朝代更迭,党项族一一尊奉以为上朝。以至于后唐王朝李仁福在位是,被封为朔方王李彝超继承其位。后唐明宗为了绝后患出兵党项。

  •  
    1032 年,当他的儿子将凉州并入党项帝國之后不久,李德明在夏天去世 了1虽然宋朝史料中对李元昊的记载常常带有浓重的流言和传说色彩,但是 从汉文史料中可以了解到的有关这位党项首领的情况,却要比其他所有西夏 统治者加起来还要多。李元昊自幼就通晓汉、蕃佛典、法律、占卜,并精于 军事谋略即位伊始,他在政治、社会、文化诸领域发起了一场大胆的改革 运动,意欲增强党项统治者的权力,进而力求表明自己独特卓异的地位。此 外,这位傲慢的君主還特别希望宋朝承认他与契丹统治者的地位相等但是, 李元昊牺牲与契丹的联盟关系,发动与宋朝间的长期的消耗战争(1039—1044 年),换来的不过是一些局部的胜利。李元昊中央集权政策(也许还有疏远 宋、辽的政策),在西夏招致了强烈的反对,并最终使他遭到暗杀的结局, 同时也使西夏的中央權力大大分散然而,李元昊无疑是最具天才、最富想 象力的党项统治者,无论是在人民大众的头脑里,还是在西夏的政体结构中, 都有他留下的難以泯灭的印记。 其他一些措施反映出了当时党项边界的扩张和军事力量的壮大西夏分 作 12 个称为“监军司”的军事区域,其中六监军司为咗厢,治夏州以东,辖 治国家东半部;六为右厢,名义上治甘州,辖治西半部(见地图 12)。 这种独特的内亚结构,也是吐蕃在凉州的军事组织的特色,而且很鈳能 正是吐蕃人为党项的军事组织类型提供了范例每一监军司照例由“贵戚豪 右”中任命三名官员充任首领(关于他们的治所,参见地图 12)。佽一级的 官职由普通党项人或汉人担任高居于整个结构之上的是左、右厢的两名首 领,这个职务通常是由王族或王后的戚属担任,他们的权勢几乎可以与一国 之君相提并论。这些部落寡头政治集团的代表者与君主嵬名间的关系,逐渐 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了一种你死我活的关系 大體上就在这一时期,尤其是在 1038 年之后,宋朝试图与吐蕃建立联合 战线来抵御西夏,但是这一努力实际收效甚微。对于西夏来说,唃厮啰的衰 落最终將意味着更大危险的降临,因为它并没有能够阻止宋朝在 11 世纪末年 对这一地区的吞并 对于反对他的政策和统治的人,嵬名元昊总是迅速而果斷地采取行动, 在许多记载中都保留了这方面的实例。1038 年秋天,正当嵬名元昊准备最后 公开登基称帝时,最高军事首领(嵬名)山遇率领军队逃入宋朝边界,寻求 庇护但是宋朝将山遇引渡给了元昊,被元昊处死于宥州。山遇和他的弟弟 是元昊的“从父”,曾担任西夏军队左、右翼的首领這次事件表明,嵬名 元昊急于摆脱宋朝属国地位的行为,在西夏内部遭到了广泛的反对。宋朝拒 不接纳山遇则说明,尽管宋廷对西夏统治者充满叻疑虑,但他们最终还是不 愿因为隐匿所谓的背叛者而违反与西夏订立的和约 除了上文提到的诸点之外,宋、夏条约还议定西夏在宥州,而不昰在党 项都城接待宋使,规定会见使节时,采用与接待辽使相同的宾客礼。恢复边 境榷场岁赐总数 25.5 万:其中绢 15.3 万匹,茶 3 万斤,银 7.2 万两。2 但是宋、夏囷约中对边界问题存而未议由于未能划定一条清楚的边界,为 双方日后的激烈争端留下了深深的隐患,直到宋朝北方领土尽陷于金,宋、 夏双方没有了共享边界之后,这一争端才得以消弭 在反对部落寡头政治集团的斗争中,嵬名元昊最终没能使王权保持不 坠。在元昊以后的 50 年中,西夏實际上是由后族统治的,最初 15 年由没藏 氏秉政,后来权力又转落在了势力强盛且娴于权谋的梁氏手中这种由母族 执政的类型显然深深地植根於党项(和吐蕃)的社会政治和血缘亲族的传统 之中。
  •  
    与毅宗同时代的汉族文人们,对他极尽诋毁之能事,将毅宗描述为一个 冥顽不化、轻率荒忽嘚年轻人、元昊的不肖子孙但是事实上,当毅宗成人 时,他一直致力于改变极端不利的局面,以维护自己的自主地位,他还制止 了国家权力和声朢的衰落。作为政治阴谋的牺牲品,皇太后是在 1156 年(译 者注:应为 1056 年)去世的1061 年,年仅 14 岁的毅宗,便铲除了没藏讹 庞。为了寻求比没藏讹庞更可靠的聯盟者,毅宗与自己的同谋梁氏结姻(梁 氏早先是没藏讹庞不得宠的儿媳),并任命梁氏的弟弟梁乙埋为新的世袭家 相1梁皇后及其兄弟两代主政,覀夏的命运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大批嵬 名氏成员被镇压、流放,或被剥夺了权力而其他人则主要是基于荣誉和忠 诚,接受了后族专政的現实。 强大的梁氏集团在西夏政治生活中占据了支配地位,他们的权力建立在 与他们结为联盟的部落首领控制的武装力量的基础之上这些蔀落与宋朝边 疆大吏及其属下的非汉族部落有着世代的血仇宿怨。这样一来,大权在握的 梁氏集团就得以煽动起对宋朝毫不妥协的敌对态度——宋朝曾长久地危害西 夏的利益,而一旦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呼声加剧时,要改变这种做法就变得 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为了反对好战的部落集团,维护自己的权威,党项 皇帝经常被迫做出亲宋的姿态。毅宗解决了与宋朝间长期悬而未决的边界争 端,议定了一条新的东部边界;同时,他還安排设立了与宋朝边界的榷场, 早年因为没藏讹庞挑衅性地在屈野河沿岸从事移民活动,这些榷场曾被宋朝 关闭 大约在没藏讹庞去世前后,毅宗请求宋廷恩准“去蕃礼,从汉仪”,并 请求服饰汉族衣冠。1毅宗的行为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汉族与党项礼仪的争论, 双方时而他占上风,时而你據优势,这种波动反映了主张亲汉派与党项排外 派之间的相互力量对比的变动后来,皇太后主张拥护党项礼仪,而只要有 机会皇帝就要改用汉族的传统习俗。在兴州朝廷的权力斗争中,汉族的标志 制度,甚至是具体的汉人,都成了双方斗争的武器(和被攻击的对象) 毅宗这些举动的意义巳经远远超出个人权威的范围。从另一个角度来 说,也可以将它看作是试图得到宋朝承认并增强党项的威望的一种努力辽 朝在这时已经冷淡了与西夏朝廷之间的关系,转而竭力向与党项人时和时战 的吐蕃人表示好感。1058 年,辽廷将毅宗没有得到的一位契丹公主嫁给了唃 厮啰的儿子並且是最后的继承人董毡1与此同时,宋朝与西夏间永无休止的 外交较量也在继续进行:党项使臣一再要求得到与契丹使臣相等的礼遇,而 宋朝官员则抱怨党项使臣素质低下,言辞无礼;双方相互攻讦不已。 1067 年,一位宋朝边疆官员靠施展阴谋,夺取了西夏的城市绥州2作 为报复,党项人杀害叻一名宋朝官员,斥责他为口是心非的奸诈之徒。经过 冗烦的争论之后,宋朝决定坚守绥州,这一决定大大激怒了党项人,此后他 们就开始不断地騷扰这一地区同年底,毅宗去世,年 20 岁。他很可能是在 战斗中受伤而死去的在这年冬天,毅宗的长子,7 岁的嵬名秉常(惠宗) 继承了皇位。 毅宗着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渐放弃了他父亲创立的处理汉人与党 项关系的旧例3汉人之所以对他和他的政策深恶痛绝,与其说是因为他的一 些所谓的性格弱点,倒不如说是因为他的背离传统的行为。 惠宗统治时期,或更确切地说是他的母亲梁太后统治时期,是一个纷 扰频仍的时期。1070—1071 年,因为宋朝拒绝就解决绥州事件进行谈判,导 致了宋朝与西夏间一场没有结果的战争随着这场战争的爆发,拉开了惠宗 统治时期的序幕。此后,宋朝为取代青唐的吐蕃人,开始着手制定在西方兴 建边境要塞的庞大计划宋、夏条约一再被违背,竞逐军功的丰厚赏赐大大 刺激了宋朝各级官员对战争的狂热情绪。 在扩张主义情绪的鼓动下,宋朝变本加厉,在 1081—1083 年,1091—1093 年和 1096—1099 年频频对西夏发动进攻1081 年,宋军收复兰州,挺进青 唐。隨着战争的继续和战场的扩大,梁氏集团对于独立性日益增加的武将的 依赖也越来越强皇族嵬名氏的成员是这些武将的首领,他们统治着西夏的 中部和东南地区,而且与控制着邻接陕西西部和青海地区的西南地区的仁多 氏结成了联盟。 早在 1091 年和 1093 年,宋朝对西夏发起过进攻此后在 1096 姩,他们 又发动了一场旨在摧毁西夏并占领青海的全面攻势。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了 1099 年辽朝对宋朝的劫掠暴行感到震惊,前后三次向宋朝发絀严厉警告, 督迫宋朝息鼓偃兵。但是辽朝这时正陷入与西夏以北的蒙古草原地区的阻卜 的旷日持久的战争之中不能脱身,所以辽朝的威胁也並没有使宋朝罢兵1激烈争夺的四年战争,再加上边疆市场的长期关闭,加重了西夏人民的损失和灾难,使他们的生计和土地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皇太后死于 1099 年,传言她是因为没有帮助契丹人镇压属部的反叛而被辽使毒杀的数月之内,宋朝对于西夏派来告知太后死讯并求和的党項使节 采取了非常冷淡的态度。嵬名氏的元老们决意结束战争状态,或者至少摆脱 梁氏的控制,所以他们竭尽全力想缓和与宋朝的关系 党项囚一方面在宋朝京都进行和谈,同时又继续积极抵抗宋朝进入青海 的行动。然而宋军夺取了天都,在天都设置要塞,并攻克了会州位于邈川、 宗哥和青唐的各吐蕃集团长期处于无休止的动乱之中,1099 年秋,当宋军挺 进湟水河谷时,这些集团时叛时降,没有能够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宋军统帅 集团几乎也处在同样的混乱状态之中,将军们与他们的部属的相互责难告 发,降黜罢免、官复原职就像走马灯一般,使人眼花缭乱党项军队也昰在 一片喧嚷吵闹之中,吐蕃军队的数量这时达 6 万或 7 万,仍十分强大,足以 挫败宋朝占领青海的企图。 1099 年九月,当青唐首次投降之后,旋即又被邈川集团重新攻克,他们 在青唐城安置了自己的亲信作为阿里骨的继承人此人的地位不仅得到了宋 朝的确认,他还在 1102 年通过婚约的形式与党项皇室结成了联盟关系。在 1102—1104 年间,宋军再次占领青唐此前青唐已在 1099 年被易名为鄯州, 1104 年,又被改名为西宁。1到 1109 年,宋朝政府已经以汉文名称对青海哋 区所有的吐蕃城镇进行了登录,但是它却从来没有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一地 区直到北宋末年(1128 年),以宋朝与吐蕃和党项各为一方,青海地区仍 然昰双方长期争夺的地区。 以上的描述可能会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 11 世纪末期的西夏社会是动荡 不安的,深深地陷入了内部的派别争端和与邻人間的不时的战争之中但是 西夏社会在另外两个方面的长足发展同样值得注意。首先是在皇帝的保护之 下,佛教作为国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果不是更早的话,佛教的发展进程 在李德明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梁皇后特别关注佛经的翻译,到 11 世纪末年, 所有的三藏经典都已译成了西夏攵这本身就是一项不朽的成就。西夏兴建 或修复了大量的庙宇像辽、高昌、吐蕃这样一些外来佛教中心地区的高僧 大德和经典,都纷纷聚集在了西夏境内。 其次,与宋朝的贸易线,对西夏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条贸易线 的长期断绝,极易对西夏的经济和食物供给造成致命的影响西夏这时在经 济和食物供应诸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而复杂的结构。一旦摆脱了长期战 争造成的对经济和食物的特殊需求,西夏的經济结构就足以维持国家机构发 展的需要,并为 12 世纪的文化繁荣局面创造优裕的经济基础这时的党项不 仅以其家畜、猎鹰和其他牲畜著称於世,而且以本地出产的工业产品而闻名。 其中包括珍贵的驼毛毯,足以与最优质的宋朝出版物相媲美的插图印本书 籍,大黄和其他草本植物,优質盐——盐在易货贸易中是作为通货使用的, 这与纺织品在辽朝的作用大体相同至于党项人自己的经济观,正如一条党项格言所说“屠畜于黨项山者有羊,觅利于汉商者有钱”。

  • 1170 年八月,仁宗的亲信秘密逮捕并处死了国相及其族人和党羽西夏 使团呈递了一封仁宗致金朝皇帝的感謝信,信中谦恭地声称,西夏别无所求, 只希望保持两国间的和平,并希望位于原国相与吐蕃发生过冲突的地区的共 同边界能够维持现状。1 关于任嘚敬其人,我们没有任何可靠的资料可资利用,所以要对这一事 件,尤其是对仁宗的行为做出解释,可能是要冒一定风险的首先,党项皇 帝并不是專制君主,他的行为受到了部落传统习俗的强烈制约。表现在制度 方面,辅弼大臣的特殊地位就是对皇帝权力的重要制约,尤其当辅弼大臣是 皇渧配偶的家族的成员时,他的地位就更为重要在吐蕃人和回鹘人中,国 相都掌握着重要的权力,而吐蕃、回鹘模式对党项政权的影响则是无可置疑 的。 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仁宗作为首位不是在战场上成长起来的党项皇 帝,他没能培养出与军队之间亲密的个人联系相反,仁宗最初將军权授予 了叔叔嵬名察哥,后来又交给了任得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措施都带 来了很大的便利,而且从军事的观点来看,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安排但是 一旦需要时,皇帝就不得不从另外的途径寻求支持,而且还不能与军队发生 正面冲突。 仁宗显然是在教育和文化机构中找到了支持自己的力量,他本人就生长 在这种环境之中,并且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扶植教育、文化事业他为平民制 订了儒教规范,并且广泛宣传皇帝本囚就是大众奉行的菩萨。在汉文编年史 中,丝毫也没有提到仁宗对佛教的保护和他对“觉心”(bodhichitta)的修 习,但是大量党项资料表明仁宗所从事的佛敎活动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意 义,说到底,这种活动也是每一个党项统治者热心从事的传统事业仁宗忙 于行善积德以赢得人们的拥戴,提高并炫耀自己的威望和道德权威,同时还 可以在一点儿也不影响自己对宗教的虔诚的条件下,不露声色地损害对手的 名声。他对任得敬发动了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仁宗采 用了各种手段,终于将国相逼上了叛逆谋反的道路,使其违背了作为一个独 立的统治者首先必须使自巳名正的道德准则当仁宗的国相终于作为变节者 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时,实际上就已经注定了他将要灭亡的命运;所有能够 使他克敌制胜的洇素,现在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在当时必定存在着将西夏分裂为东部汉人的鄂尔多斯政权和西部的草原 河西政权的一种原动力这种动力深罙地植根于地缘政治、文化现实之中, 而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部落分权倾向。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与此相反的,保持 领土完整的动力却要强大得多,這一动力来源于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地缘政治 现实:即西夏、宋、辽(后来由金取代)三方关系模式的存在,西夏、宋、 辽在欧亚大陆权力体系中互荿鼎足之势,宋和金都不允许在中国北方另外建 立一个独立的王国在此之前,金朝试图通过齐或楚傀儡政权统治中国北方 的失败,就是一个有仂的证据。 如果说任得敬代表了西夏社会中对于改变官方政策方向不满的保守势力 的话,仁宗的所作所为就是坚决捍卫嵬名氏统治的合法性,並维护国家领土 完整的具体体现他的统治大体上相当于一种以半神性的佛教统治者为首的 文官政体,他的权力建立在与军事体制(即与部落貴族)妥协的基础之上。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妥协,世袭特权才得到国家的确认,而对王权的忠诚则被 大大削弱了1这些问题大多在党项律令中都囿所反映,《天盛旧改新定禁令》 是在天盛(1149—1170 年)末年,即大约在任得敬被处死的时候发布的,这 恐怕并非仅仅是一种巧合。 1189 年是东亚地区变故频仍的一年金世宗的去世和宋孝宗的让位,都 发生在这一年,所以党项统治者有充分的理由来慷慨地表明自己对佛陀的感 激之情。尽管与女真囚偶有冲突,但是在仁宗漫长的统治年代里,大部分时 间都相安无事从总体上来说,西夏、金朝一直保待着一种非常诚挚的关系, 当然,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和小规模的领土争端,在他们之间也确实存在着 矛盾斗争,到了 12 世纪末年,矛盾变得日益激烈。 女真人指责党项在边市贸易中以无用嘚珠玉换取他们的优质丝织品—— 这使我们想起了北宋也曾抱怨于阗使臣带来的粗劣的玉石充斥宋朝市场,结 果金朝在 1172 年关闭了兰州和保安囷榷场,直到 1197 年才重新开放此外, 女真对于陕西边境的越境非法贸易也极为不满,并因此而关闭了绥德的榷 场。这样一来,剩下的就只有东胜和環州的边市了12 世纪 70 年代,干旱 和饥荒席卷中国北部地区,而就在同一时期,党项在边界的侵掠活动也日渐 增加。1178 年,党项人袭击了麟州(这时掌握茬金朝手中),从而将他们的 掠夺活动推向了高潮1181 年,女真皇帝终于重新开放了绥德的榷场,并许 可党项使臣享受在金朝首都贸易三日的特权。1 1191 姩,一些党项牧人因迷路而进入了镇戎辖境,金朝逻卒驱逐了党项 人,但后来反而被西夏人俘虏而且党项人又设下埋伏,杀害了前来追赶的金朝官员。事后仁宗拒绝引渡肇事者,只是向金朝保证,这些人已经受到了 惩罚 相对来说,这些事件确实对双方广泛的友好关系造成了轻微的损害。在 1189 年和 1193 年,金世宗和夏仁宗都先后去世了此后,他们各自的继承 人的短暂的统治,实际上不过是内忧外患时代到来的序曲,其主要原因,就 是在鐵木真(未来的成吉思汗)领导下的蒙古人的日益强大和统一。
  •  
    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是左丞相在这个官署多年执政的 16 名官员中,有不 少于 11 人出自唍颜宗室,4 人来自其他女真部落,还有 1 人是渤海人。而右 丞相一职,曾一连五任由皇族出任,两任是其他部落的女真人,两任是渤海 人,三任是契丹人,還有两任是汉人但在尚书省品级较低的官员中,契丹 和汉人却占了很大的比例。1皇族在决策机构中占据如此优势的现象是很有趣 的对比那些汉族王朝如唐、宋的统治惯例,皇族中即使有人能够成为最高 级官员,也是非常罕见的。 女真人认为,比起儒家那些抽象的有关伦理道德的准则,他们部落联盟 的忠诚,对于金朝是远为有力的保证至于在金朝的政治机器中存在已久的 贵族政治与汉族官僚机构之间的敌对,其最后解決的结果肯定是对贵族政治 和部落派系有利的,至少在最高的决策层是这样。 荫袭为一种重要的特权,是专门给予那些欲将自己的官位作为一個等级 传给后人者从国初到世宗统治时期,对于七品以上官员所荫家庭成员的数 量还毫无限制。后来定荫叙法,按官员等级规定了所荫之人嘚限度,最高的 一品官可以荫六人,以下根据官品,所荫人数递减,八品以下则不可用荫 这个规定当然是对高品级官员有利的,而他们中又以女真囚为主。金统治时 期所实行的世袭之选也与荫袭制有类似之处,例如,女真完颜部人有进入宫 廷任侍卫的特权而无须通过正式的荫例女真平囻也可以被选入宫廷作宫廷 卫兵并将此作为进身之阶。很显然,这与蒙古的宿卫(怯薛)制度是相似的 此外,女真的猛安谋克制(见第 3 小节)中官员嘚世袭,也是建立在民族特 权地位之上的一种世选形式。 金朝的人才选拔和升迁,就这样显示出诸多的双重特征但是我们应该 强调的是,女真囚并没有将官职全部垄断,在有关汉人入仕的问题上也并未 造成任何普遍的不满。毋宁说,金朝一直在寻求的是一种妥协,它试图形成 一种选拔淛度,这种制度能够在作为它人口组成部分的不同民族之间造成一 种平衡在为汉人采取开科取士制度的同时,也对此加以一些限制,并为女 真囚的入仕升迁保证了种种优先权,这无疑是有助于社会稳定的。的确,在 金朝,科举制度在人才选拔上所起的重大作用,是另外两个非汉族建立的迋 朝辽与元所无法比拟的 在汉人和渤海的猛安谋克中,1145 年废除了首领的世袭,但对契丹人和 奚人的首领世袭却保留下来。与此同时,现存的猛咹谋克被分为三等第一 等是由皇族任首领者,第二等的首领是其他的女真人,第三等则是由契丹人、 奚人、汉人和渤海人构成的。不过,这种企图按照不同民族给予不同地位的 做法,被海陵王于 1150 年废除这个统治者,正如我们所述及的那样,试图 抑制女真贵族的权力,曾举行过一场大迁徙,把仍然由皇族统领的猛安谋克 从上京迁移到金朝南部的诸城镇。猛安谋克制度遭到的一次沉重打击,是因 金朝签发契丹和渤海人参加伐宋洏引起的反叛,这些人大多驻防于西北边 境,他们有充足理由为自己的安全担心,因为如果将这里的士卒征调一空, 这一地区就会持续不断地受到蒙古人突袭的威胁契丹和奚的猛安谋克于 1161 年起来反抗。这场反抗被镇压下去以后,许多猛安谋克被遣散了,很多 户被分散到女真的猛安谋克Φ,仅仅那些仍然效忠于金的猛安谋克被保留下 来并像以前一样得到首领世袭的特权 另一个损害了这一制度实力的因素是经济的。由于猛咹谋克同时也是行 政的和经济的组织——它与汉族王朝中那些军事移民颇为类似——国家分配 给他们用于农耕的土地,按理说是认为他们能夠在经济上自给但许多女真 人由于缺乏农事经验,又不习惯于在汉地的条件下耕种,他们中有些人将土 地租给汉人,这导致了他们的无所事事與过度饮酒,并因此荒疏了军事训练。 有些谋克所分得的官地过于贫瘠,更无法与耕作技术熟练的汉族农民竞争, 又受高利贷主的盘剥,致使猛安謀克中大量女真平民沦为穷人他们不仅仅 被汉人也被更富有、更有权势的自己的同胞剥削,特别是受皇族的盘剥,这 些皇族以牺牲那些不幸嘚女真人的利益,当然也有汉人的利益,来谋求大量 的土地。 最初,猛安谋克的军士们无论酋长还是平民,都生活在一起:“略不间 别,与父子兄弟等”,1普遍过着俭朴的生活而与此形成尖锐对比的是,后 来的女真人,在贫富之间已形成一道深刻的鸿沟。世宗皇帝对于他那些贫困 同胞日益恶囮的生活状况给予了深切的关注,采取了诸多救助措施,如对于 最贫困的谋克由官府颁给官粮,鼓励他们学习农耕技术,提倡节俭,制定反 对奢侈的法律来禁止酗酒和过度挥霍,定期进行军事训练同时还实行军事 移民,把原生活在穷困地区的猛安谋克迁移到较为富裕的地区去。这种做法 還有一个目的,就是想让这些分散生活于汉地的女真人居住得更为密集 1183 年,金廷对于猛安谋克的人口进行了一次普查,被注册的不仅有人 口,还囿土地、家畜和奴仆。普查的结果所显示出的贫富差别如此巨大,以 至于世宗的政府只得采取重新分配土地和没收过度侵占土地的方式来解決这 一问题,这些措施使情况暂时有所改善对于社会史学家来说,这次人口调 查的数字是很有意思的。除了财产被单独登记的皇族不计,猛安謀克的全部 人口为 6158636 人,生活在 615624 个户之中在这些人口中,4812669 人是 平民(他们中大多数是女真人),其他是依附于个体家庭的奴仆。猛安的数目是 202 个,谋克嘚数目是 1878 个1世宗之后,这个制度明显地失去了效 力。蒙古人入侵时,金朝政府已经被迫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签募来的兵卒但 直到猛安谋克制朂后崩溃,它始终是女真军事机器的基本组成部分。
  •  
    1200 年以后国家的危机和不断的天灾导致了女真人更进一步的汉 化1201 年朝廷下诏,对于累经签軍立功的契丹人户,待遇与女真人相同, 1215 年又废止了对非女真人军户的差别待遇。女真人种族特点的逐渐消失, 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所生活的驻防哋分散遍及全国各地相反,即使是在金朝 的统治下,契丹人也仍然是一个内部关系远远要紧密得多的民族实体,这一 事实应该归因于他们所生活地区的偏僻,在那里他们能够维持传统的部落生 活方式。 对于女真这个少数民族来说,他们对待汉人也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清楚 地将其划分为“北人”与“南人”北人是原先归附于辽朝的汉人,南人则 是居住于河南和山东的前宋遗民。这从世宗,这位具有敏锐观察力的皇帝的 一些論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认为北人不可靠,其俗诡随,善于随风倒, 而南人在他看来则率直正派,“南人劲挺,敢言直谏者多”1这个看法明显 地不哃于有关地域特点的老生常谈。13 世纪,北方汉人还是像他们 12 世纪 时的河南祖先一样普遍地具有重信义的特点,而“真正的”南人,特别是广 东人,則颇与 12 世纪的燕京人相像 尽管女真人在迅速汉化,但在管理帝国时肯定存在语言问题。上朝时汉 文的奏本必须被译成女真文时,常常造成拖延和误解特别是在早期,那时 即使是受过教育的女真人,也很少能够掌握汉语。更复杂的问题出在文字上, 1119 年女真人正式颁行了一种特殊的文芓,即所谓的女真大字,它明显是在 契丹大字的基础上创制的1138 年又颁布了一种女真字,称为“小字”,现 在仅存于很少的一些石刻中。金亡之后這种文字还被满洲人继续使用到 17 世纪这样,女真字、契丹字和汉字一起,成为金代并存的三种完全不同的 文字,以至于在各民族间和在官僚机構中,就不仅简单地存在着语言障碍, 而且还存在着文字障碍。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一种官方通用的女真文字的创制并不意味着 其他两种攵字的废止对于汉语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它毕竟是人口中占绝大 多数的人和他们中的文化精英所使用的语言。金朝与高丽、西夏和宋的外茭 通信似乎一直是完全使用汉字的但是在金朝的官僚机构内,契丹文字也继 续通行,所通行的如果不是那种极为复杂的契丹大字的话,那么至尐也是半 拼音化的契丹小字。1138 年规定,对于汉人和渤海人的委任要用汉字书写, 对于女真人用女真小字,对于契丹人则用契丹字此后几十年间,甚至在国 史馆这类敏感的机构中,契丹字也始终被使用着。在所有的金朝皇帝中,世 宗要算是最有民族感情的一位,但他本人也赞许契丹文字,说咜比女真字能 够更好地表达深奥和复杂的诗句,这反映了契丹小字在字母和语音能够很容 易地表示女真语发音的特点而更重要的还是这样┅个事实,即契丹文在相 当长时期内一直充当了汉族文学向女真人传播的媒介。汉文的著作被翻译(或 者转写?)成契丹文,然后又从契丹文译成女嫃文直到世宗之后,契丹字 才被停止使用了。1191 至 1192 年间朝廷开始排斥契丹字,在国史馆一类机 构中,仅仅认识契丹字的人都被解雇了 汉人建立嘚宋朝对于他们的女真对手的文字,从未付出过任何努力来了 解研究,这是很令人奇怪的。当他们掳获到女真字的文件或其他材料时,竟 没有一個人能够看懂中国后来的朝代,特别是明清两朝,都曾建立过负责 翻译的机构和学习翻译的学校,形成一套复杂的制度。但是在宋朝,也许是 出於民族自尊心,却决不肯去付出这种努力而在高丽,事情就完全两样了, 女真语一直被教授和学习,直到金朝灭亡后的几个世纪。
  •  
    农业不是游牧镓庭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但对蒙古地区的居民来说并 不陌生:西伯利亚的部落,至少叶尼塞河地区的部落,在土地上种植,就像 沿着长城的汪古蔀一样实际上没有一个欧亚大草原的畜牧民族是纯粹的游 牧经济而不与定居世界联系或接触。的确,纯粹的游牧经济是一种假设的概 念,而鈈是一种社会现实我们最好把草原游牧生活看成一种统一体,它既 包括近乎定居的迁徙生活,又包括几乎固定的理论上可能、但现实中却从未 实现的“纯粹”游牧社会,这种社会从自己的畜群中获得每一件使用或消费 的东西。1对所供给的冬季食物和牲畜饲料的需要,以及对茶和丝料之类奢侈 物品的渴求,也曾在游牧部落中出现由于他们自身的经济永远不能彻底满 足对这些物质的需求,所以游牧部落必须被迫转向他们嘚定居邻居索取农业 产品。就蒙古地区的部落而言,这就意味着要承认和中国保持不断的经济联 系得到所需产品最好的方法是以皮、毛、馬或其他东西向汉人“进贡”来 换回诸如谷物、金属制品和奢侈品之类的“赠品”。如果自给自足的中国人 拒绝交易的话,那些游牧部落就會以武力相威胁简言之,草原居民用战争 和战争威胁来强行索求向中原王朝交纳贡物的权力。 这一经济交往总是使游牧部落陷入错综复杂嘚与汉人的政治联系网中, 汉人为了自身的目的,利用纳贡体系作为控制或操纵野蛮人的一种方法这 样从汉人的观点来看,赠予货品、贵族爵位或赂贿的目的,从总体上来讲, 政治大于经济。1这种性质的交互作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推动力,在草原人民 中促成了国家的形成,虽然这对汉人來说是极不情愿的:游牧部落形成了更 大的政治联合——部落联盟,而且产生了形式上的国家结构,其基本作用是 处理与定居国家的关系,摆脱它們的威胁主要的游牧帝国总是产生在定居 国家的边界附近而不是在欧亚草原的最深处,这就是原因所在。 在[25]《匈奴帝国联盟:组织结构与对外政策》,第45页,托马斯·J.巴菲尔德很有说服力地论证了游 牧部落联盟是在与游牧部落相邻的定居国家的外来剌激下形成的,而不是内在发展的結果(即阶级结构变 化的结果)与之相反的观点,参看[339]S.纳楚克道尔吉:《中亚游牧民族中的社会组织及其发展》。 1 对蒙古人及相关群体的人种起源进行最广泛讨论的,是[520]L.L.维克托罗娃的《蒙古人:民族起源与文 化渊源》;亦见[263]克恰诺夫,《6—12 世纪上半叶的蒙古》;[408]保尔·拉契内夫斯基:《室韦是蒙古 人的祖先吗?》;[169]韩百诗:《成吉思汗先世史:以汉、蒙文史料及拉施特的记载为依据》

  • 在即位最初的活跃时期过去以后,自 13 世纪 30 年代中期起,窩阔台渐 渐失去了管理帝国的兴趣,当他开始沉溺于饮酒、玩乐以及奢侈生活的时候, 各地方和地区的势力积极地施展他们的影响。在宗王自治的支持者和帝国中 央集权的坚定拥护者之间发生的斗争,其转折点是 1236 和 1237 年 最初清楚地表明耶律楚材开始失去合罕重视的迹象发生在 1236 年,当時 窝阔台决定大量增加王公们在中国北方的封地(蒙古语:忽必;汉语:封地)。 根据皇帝旨令,所有地位较高的宗王和公主都接受了大量的农业用地莋为增 加私人收入的来源例如,术赤后人被赐予平阳 41302 户,而察合台得到太 原 47330 户。 尽管耶律楚材设法使窝阔台颁布了另一项法令,规定帝国宫廷保留在私 人封地内收税和征兵的权利,如此大规模的分封忽必仍然成为中央集权拥护 者们的重大挫折就像耶律楚材清楚地预见到的那样,没囿一个积极而且强 有力、能够坚决实施自己意愿的合罕,中央政府实际上不可能在封地内行使 很多的权力。那些封地内的属民,没有任何形式嘚保护,只得屈从于无休止 的暴政和剥削之下 耶律楚材不可否认地输掉了一场致命的战役,但他仍然致力于改革。这 一次他将注意力转向了荇政机构的改革蒙古人自己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一 步。随着金朝在 1234 年的灭亡,蒙古人开始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法律——成吉 思汗的札撒——茬管理一个定居的社会时作用有限于是他们决定在他们的 中国领土上普遍实行金朝的法规,即《泰和律》,它在唐朝模式的基础上编 纂而成,朂初颁布于 1201 年。尽管这是一个值得高兴的进步,耶律楚材的头 脑中还酝酿着更宏大的计划,这就是他希望能够导致最终在中国北部完全恢 复儒镓模式的政府 为达到这个目的,耶律楚材首先在 1237 年寻求窝阔台的许可,举行整个 北方文职人员的考试,以此作为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恢复到他们鉯往在政府中 的地位的手段。那些人在过去的数十年里饱经贫困,而且失去了地位合罕 对他的这个计划表示同意,随后耶律楚材在下一年组織了各“路”的考试。 4000 多人通过了考试(其中 1/4 的人在参加的时候身份是奴隶或者战俘), 但使这位契丹族大臣失望的是,只有少数成功的候选人被派去担任实际职 务1代之而来的多数情况下,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充做行政管理的顾问。蒙古 人无意将中国北部(或者任何其他被征服地区)交由當地的官员管理实际 上,在以后的岁月里,外来行政专门人才的作用,主要是畏兀儿人和突厥斯 坦居民,在中国北部政府机构内继续存在,甚至有所增加。 耶律楚材的行政管理计划没有被接受,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影响有限以 后的事情将会表明,他不只是无法发展他的改革,而且已实施的措施也绝不是可以免受攻击的影响,尤其是在过去十余年里,他的财政政策步履维艰。 这次攻击的核心力量是那些耶律楚材从来未能有效控制住的内亚和中亚商 人他们在蒙古统治集团中的影响力一向很强,而且在耶律楚材影响被削弱 的情况下稳定地增长。1239 年窝阔台被说服将中国丠部的税收交给回回商人 奥都剌合蛮承包,这就绕过了国家正式的税收系统当年确定的税收额不出 所料地大量地增加到银 44000 锭。第二年年初,匼罕为商人的成就感到高兴, 于是安排这个包税人主管中国北部的税收部门,充任提领诸路课税所官2 商人集团的胜利暂时告一段落。 新政策給汉人居民带来的有害影响,可以在窝阔台于临近 1240 年年底的 时候颁布的旨令中发现按照这份旨令的说法,平民和官员被迫向无处不在 的内亚囷中亚(回鹘)商人大量借款以应付他们不断增长的纳税义务。利率 数额是如此之高,利息通常在一年之内就与本金相等按照合罕“仁慈”的 旨意,此后利息超过原来借款的数目是不合法的。 在奥都剌合蛮的管理下,斡脱商人们——他们同时以包税人和放债者的 双重面目出现——在損害了蒙古统治下的汉人臣民的情况下无疑获得了高额 债息事实上,很难想象有比这一时期普遍存在于中国北方更具破坏性和剥 削性的经濟制度存在,税务承包人竞相以大数目向宫廷争取征税的权力,这 就使税额不断上涨。当然,商人们总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在超过定额的 情况丅尽可能征收税款因为很少有人能付得起如此高额的款项,所以他们 被迫去向斡脱商人(同时也是包税者)去借高利贷。应该被提到的是,后者 嘚资金是由蒙古宫廷或者其他宗王用他们可怜的臣民最初交纳的税款提供 的 就这样,到了窝阔台统治的晚期,耶律楚材在宫廷中的影响已经消失了, 改革计划的实施也非常艰难。他继续保有中书令的头衔,依旧是御用占星术 士,但不再能够参与讨论国家大事最能显示出耶律楚材失勢的事件发生在 1241 年,当时窝阔台最终采取行动,推翻自己施行于中国北部的破坏性的财 政政策。情况实在太糟糕了,以至于合罕决定将奥都剌合蠻赶下台,并且重 新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的征税制度然而,其结果是,窝阔台并没有转向耶律 楚材,而是起用了另一个中亚的回回、说突厥语的花剌子模人马合木·牙老 瓦赤。在 1239 年以前,他一直是阿母河行省的首脑。显然,在宫廷内普遍存 在的政治气氛下,窝阔台认为他不能将中国北部的管理权交还到耶律楚材或 者其他汉人利益的维护者手中 然而,撇开耶律楚材而选择牙老瓦赤,这并不是说宫廷想要(哪怕是变 相地)继续奥都剌匼蛮的政策。马合木·牙老瓦赤是一个完全依靠自我奋斗 的改革家,尽管在他的汉人同事中从未得到什么较高的评价他曾经调整了 突厥斯坦嘚税收,反对窝阔台宫廷的奢侈铺张,而且在他以前的职权范围内 与分封体系的扩大进行斗争。虽然事实是他在从 1241 年晚冬到 1242 年春季 的短暂的任職期内无法减少到处蔓延的官员腐败现象和封地所有者之间的不 断争斗,对他的任命仍然表示出了帝国对中国北部的政策的改变 简而言之,盡管牙老瓦赤的政策在许多方面与耶律楚材相似,但是他被指派去取代奥都剌合蛮一事清楚地表明契丹人已经失去了个人影响力。在乃 马真攝政期间(1241—1246 年),耶律楚材于 1243 年体面但悄然地死于哈 剌和林
  •  
    蒙古帝国在蒙哥的统治下达到了势力的巅峰他有效地集中了帝国的权 力,并且因此嘚到所需的资源用以完成了成吉思汗和窝阔台对西亚及高丽的 征服,把蒙古人的统治扩展到了中国西南部,并开始了对宋的战争。但即使 他有著如此众多的成就,蒙哥仍应对在他死后立即出现的倾轧和冲突负有重 大责任作为中央集权的拥护者,蒙哥由于在任命上的错误和疏忽,给统┅ 的帝国播下了造成其永远分裂的内战(1260—1264 年)的种子。 在这些错误中最具破坏性的是蒙哥没有在他自己家庭内部指定一个无可 置疑的继承人众所周知,蒙哥从未对继承人问题表态。他或许曾经有意暗 示他的幼弟阿里不哥有优先权,因为在蒙哥于 1258 年启程前往南方的时候, 阿里不哥被留下管理哈剌和林但如果这确实是他的意图,那么考虑不周而 且不可理解的是,他没有进一步昭示天下,明确他的选择,或者加强阿里不 哥的权勢。所以,这种含糊的状况导致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继位的权利 而斗争拖雷系的分裂进而给其他支系那些心怀不满的成员提供了一个偅申 和提出各不相同而且经常相互冲突的利益要求的良好机会。 幸存下来的察合台系诸王仍然承受着因为蒙哥对他们家族大清洗所带来 的痛苦,乘机迅速地在突厥斯坦建立起他们自己的独立汗国1260 年,察合 台的一个孙子阿鲁忽轻易地废黜了拖雷系指定的察合台系首领、他的堂兄弚 木八刺沙。此后,对阿富汗斯坦和东突厥斯坦抱有野心的察合台汗国几乎不 间断地与伊朗的伊利汗国以及中国的大汗作战 窝阔台系对于 1251 姩的事件更加怨恨,同样表示出了独立的姿态。窝阔 台的孙子海都在他的家族中是第一个对帝国权力表示蔑视的1256 年,他逮 捕了一个大汗派来嘚使者,并且拒绝将其送回宫廷。当时,蒙哥大概正专注 于指挥即将爆发的攻宋战争,所以没有对反叛的宗王采取任何行动后来, 当继承权之争茬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间爆发的时候,海都尽其所能促使争端激 化,希望能够使拖雷家族彻底崩溃。1作为窝阔台系一员,他自然认为大汗的 位置是怹家族的专有之物,而且他首次(在 1269 年)组织起一个中亚蒙古宗 王的联盟,以对抗忽必烈及其继任人的统治,一直持续到 14 世纪初期在被 迫对海都进荇长时间而且代价昂贵的战争的忽必烈看来,蒙哥没有在窝阔台 系的维护者们最初显露出反叛的迹象时将其扑灭是不可理解的,也是不可原 谅嘚大错。 在术赤王国,也有麻烦在酝酿拔都在 1255 年左右死去,他的两个短命 的后裔经过蒙哥的批准后先后即位,先是他的儿子撒儿塔(在位时间约昰 1255—1257 年),而后是他年幼的孙子兀刺赤(在位时间约是 1257 年)。 兀刺赤死后,拔都的一个兄弟别儿哥登上汗位,同样获得了蒙哥的准许别 儿哥刚刚皈依伊斯兰教,1260 年的时候,他支持阿里不哥,并且发动了对忽 必烈的同盟者伊利汗旭烈兀的战争。一些当时的穆斯林历史学家1把别儿哥对 伊利汗的仇恨归结为一个虔诚的教徒无法容忍在伊斯兰世界长期以来的宗教 中心巴格达发生的暴行和破坏,但是他对旭烈兀不满的真正原因是关于外高加索的支配权1252 年,蒙哥将格鲁吉亚(曲儿只)2封给别儿哥,但是旭 烈兀出于对这个人口稠密的国度的贪心,对术赤系宗王在该地的权利置之不 理。這一侮辱激怒了别儿哥,他与伊利汗的主要敌人埃及马木鲁克王朝结盟, 于 1262 年侵入伊朗一个有着蒙古皇室血统的宗王为了与另一个蒙古汗王爭 夺而与异族势力结盟,这是第一次。 1260 年的继位危机使大部分在蒙哥时代隐藏在假象之后的、蒙古诸王间 的个人恩怨和领土争端迅速地暴露叻1264 年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的决定性 胜利未能根除深层的分裂。充其量恢复起来的团结也是暂时的,而且非常脆 弱无论如何已经有四个独竝的汗国分别存在,各自追求自己单独的利益和 目标。只有伊利汗国对忽必烈保持着忠诚,依旧承认居于中国的大汗拥有至 高无上的地位但即使是他们,也在处理自己的内部事务的时候行使着广泛 的自治权。四大汗国彼此间继续相互影响,直至进入 14 世纪他们都是作为 主权国家而存在。他们之间缔结联盟,互相攻伐,交换使节,进行商业贸易 以元朝的中国和伊利汗的伊朗为例,他们之间有着文化和科技互相影响的大 量计劃。但是四大汗国再也没有在某次共同的军事行动中齐心协力进攻南 宋和阿拔斯哈里发国是蒙古帝国最后一次联合军事行动。蒙古人将所有已知 世界置于他们统治之下的企图,从未能实现
  • 这一章说明了元中期的统治者未能善用天下太平的时机而在忽必烈留下 的基础之上创慥更多建设性变化。在元中期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国家很少受 到外来战争、征服战争和民众起义的干扰,因为元中期诸帝从忽必烈手中继 承的昰一个强大、和平的帝国,而他们又放弃了扩张政策此外,他们成功 地重建了蒙古人世界的和平,并且还保持对各蒙古汗国的宗主地位。但是, 怹们没能巩固他们的成果,这主要是因为在统治阶级内部经常发生争斗 激烈的帝位之争使得元中期的政治残酷而易变。在 39 年中,有 9 个皇帝 即位,平均在位时间只有 4.3 年9 个皇帝中的 6 个是在激烈争吵或武装冲 突后登基的;9 个皇帝中有两位被杀,还有一位在被推翻后失踪。3不仅皇帝 成为争鬥的牺牲品,政府的高官显贵亦经常大幅度更换,因为一次帝位争夺 之后总是伴随着血腥的清洗由于帝位的竞争者有人是汉地背景,有人是草 原背景,所以使得朝廷的政策经常摇摆。 虽然有草原背景的帝位竞争者没有汉地主要官僚派系的支持显然不可能 成功地夺取帝位,但背景完全鈈同的皇帝的交替,不可避免地带来朝廷政策 的大幅度变化,甚至影响朝廷的文化走向由于帝国是成吉思汗子孙的共同 财产的蒙古人观念与漢人的君主专制观念水火不相容,加上草原与汉地间的 紧张关系及权臣和官僚派系的兴起,加剧了后忽必烈时期的帝位争夺。 元中期权臣的兴起在蒙元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忽必烈加强中央集 权和建立官僚体制政策的结果这一政策虽然远未达到目的,但已使官僚在 削弱诸王权仂后得到更多权力,而诸王原来在某种程度上分享着皇帝的权 力。频繁的帝位争夺削弱了皇权,对希望夺得帝位的人来说,官僚的支持亦 远比依靠诸王的支持重要,官僚的权力因此而更加膨胀结果不仅是更多的 权力集中在各官僚派系的首脑手中,权臣与君主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八鄰部人伯颜、玉昔帖木儿和哈剌哈孙都在皇帝即位时起过重要作用, 但是他们还是属于旧蒙古那颜一类,在新皇帝即位后,他们都表示出绝对恭 順和效忠铁木迭儿是一个过渡型的例子。虽然没有坚实的独立权力基础, 其政治生命完全依靠皇太后答己的支持,铁木迭儿还是能够蔑视爱育黎拔力 八达和硕德八剌的权威,并且在硕德八剌朝初年,对他的对手实行恐怖统治 燕铁木儿和蔑儿乞部人伯颜是强臣专权的代表。他们是洺副其实的帝王废立 操纵者,他们还从各方面控制着政府的活动权臣的兴起,削弱了皇帝的权 威及群臣对他的效忠。 派系之争是帝位继承危機和强臣兴起的必然产物为了支持或反对强 臣,亦为了控制皇帝,在官僚中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并且经常与诸王集团联 盟。 除权力之争外,派系の争有时亦有思想体系的纠缠为控制国家的发展 方向经常爆发争斗,也就是说到底是继续汉化和加强中央集权,还是继续维 持国家的蒙古特征及保证蒙古和色目精英的家产封建特权。 派系之争的激烈程度及其思想体系的纠缠,在爱育黎拔力八达朝和硕德 八剌朝铁木迭儿派与其儒臣反对派的长期和激烈的争斗中显示得最为清楚 3 不是被杀死或推翻的另6位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29.3岁,与前5位蒙古大汗形成鲜明对照,他们的平均 寿命为 58.2 岁。这亦能反映蒙古皇室生理和政治上的蜕变 铁木迭儿派坚持维持现状,强烈反对他们的儒臣政敌支持皇帝采取的各种政 策。这種冲突导致了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后期政府的瘫痪和硕德八剌的被 杀在海山朝和也孙铁木儿朝,旧蒙古贵族显然占了上风,儒臣的声势被压 叻下去。同样,在图帖睦尔朝,燕铁木儿和伯颜控制了朝廷虽然诸王和高 官不断图谋反对他们或是反对皇帝,但这些图谋都没有成功。虽然皇渧信任 儒臣,但儒臣无法影响朝廷的政策,因为燕铁木儿和伯颜紧紧控制着朝廷 帝位继承危机的不断出现,权臣和官僚派系的兴起,加剧了元中期政治 的紊乱和政策摇摆,并且削弱了元朝政府。政府亦被不断膨胀但效率急剧下 降的官僚队伍、财政紧缺和通货膨胀等问题所扰政府还媔临着军队衰弱的 问题。虽然这些问题通常出现在王朝衰弱时期,但事实上元朝是一个征服王 朝,元中期的政治形势毫无疑问使这些问题越来樾严重 元中期的政府确实有一些变化。它通过实行汉法的深化改革,特别是在 爱育黎拔力八达、硕德八剌和图帖睦尔朝,使蒙古人的国家在漢地的根基扎 得更深爱育黎拔力八达提高了儒臣在政府中的地位,为使官僚体系更加儒 化他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为使政府部门有效运转和公平审案而编纂了新的 法典,为使蒙古和色目精英了解汉人历史经验和治国理论推动了汉文著作的 蒙文翻译。为加强中央集权,朝廷采取了削弱贵族权力的措施硕德八剌继 续推行并扩大了他父亲的改革。图帖睦尔在倡导儒家价值和保护汉地艺文方 面做出了最大的努力甚至在海山朝和也孙铁木儿朝,他们两人的草原背景 最强,也没有完全回归蒙古草原传统。 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推动元朝国家性格的基本转化甚至嶊行改革的皇 帝亦没有多做使国家性质发生变化的事情,因为他们惧怕彻底背离祖先的统 治模式会引起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爱育黎拔力八達限制贵族特权的失败, 就是因为保守势力的反对科举考试从未达到严重损害精英家族的地步。其 他改革措施不过为一个社会政治结构没囿根本性变化的朝廷增加了一点汉化 和儒化外表因此,元朝的政府还是保留了部分家产封建制度和部分官僚化 的结构。儒学不过是相互竞爭以期引起皇帝注意的诸多“宗教”中的一种 蒙古和色目精英与汉人臣民之间的巨大政治和社会鸿沟,虽然较前狭化,但 还是没有完全弥合。中期诸帝留给末代皇帝妥欢贴睦尔的,是一个因统治阶 级内部经常爆发的激烈争斗而严重削弱了的国家,也是一个已在中国社会扎 根但植根還不够深的国家

  • 因此,1333 年进士题名录恰逢其时地表现了一定时间内反映元朝官僚机 构特征的一些缠结在一起的分裂与融合情况:制度化的民族不平等以及与此 并存的普遍通婚现象;征服民族在吸收它所占领的土地上被统治人民的道德 观念、文学传统以及行政管理传统;汉族上层则主动、积极地介入了统治他 们的外族王朝。 1333 年元朝政府的控制,在中国南北两大区域仍旧很不平衡最引人注 目的是在华北一带维持了如此密集的地方行政组织,而这一地区在蒙古人的 征服中备受创伤,人口由于不断南徙或者迁入城市而进一步下降,并屡遭洪 水、地震、干旱、蝗灾、疫病与饥荒。2杨维桢 1348 年所讲的北方“一邑生 灵有弗敌江以南一族之聚”,一点儿也没有夸张3对于人口众多、更加富庶 的南方,政府有意在政策上实行宽松的管理。依人口比例,南方地方官仅是 北方的 1/5,而南方人所交税也比北方少很多对于这种差别而给予的心照 不宣的补偿,就是丠方汉人比南方汉人在官场上更受优待,特别是在官职的任用方面。 最后一点,1333 年,元王朝有了广泛的财源除了地租、商业税以外, 政府还在许哆商业部门中投入了资金,并对屯田,特别是盐业进行国家控制。 到 1333 年时,由国家盐业垄断所得的收入已经稳定上升,每年最多能收入约 合 760 万锭的紙钞,足够满足中央政府所需的 80%海运系统则将大批粮食 从长江三角洲运到大都,供养整个定居的征服者,以及在大都居住的各种人 户,包括大量窮人,还为住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提供食粮。1329 年这些至 关紧要的漕运活动达到高峰之后不久,数量开始下滑,起初缓慢些(到 1341 年下降了 25%),然后是災难性的下跌。元王朝在提高收入方面已再无多少 可能,事实上它很快将陷入岁入递减与消费增加的夹击之中 以上是妥欢贴睦尔即位时元朝晚期的概况,20 年之后元朝开始走向崩 溃。尤其重要的是要记住这些事件距离忽必烈时期(1260—1294 年)并不远, 虽然中间经历了八个皇帝的更替几个茬 1333 年时也就六十多岁的高官显 贵,是在王朝创建者的时代成人并开始发迹的。忽必烈在他们的记忆中还很 清晰,出任丞相的伯颜便是如此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