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有多少诸侯国蔡国共有几个儿子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推荐于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紸

春秋afe59b9ee7ad3732国时期的国家大大小小一百多个。不过国家都是诸侯国和现在的国家区别较大。春秋时期比较强大的国家有“春秋五霸”战國时期比较强大的有“战国七雄”。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 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这些君主在位时期,国家也是非常强盛的。以《荀子·王霸》简介如下:

1、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裕,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是东方的一個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2、晋国:因为晋文公而强大,成就百年霸业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3、楚国:楚庄王是在楚国大力推行华夏文明的第一人楚国是当时能够与晋国南北分庭抗礼的大国。

4、吴国: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使国势日益强盛。

5、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后成就一带霸业,雄踞东南并向北扩张。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數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1、齐国:经过春秋时期的洗禮,战国时期还是保持着强国地位;

2、楚国:春秋后期势衰经过战国前期的发展,还是南方大国;

3、燕国:西周到春秋战国有多少诸侯國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

4、韩国:“三晋”同盟之时,韩国随之瓜分中原获利颇多,国勢达到鼎盛

5、赵国: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而鼎盛

6、魏国:魏文侯时期,魏国独占中原军事上,以吴起、乐羊为将灭中山(魏文侯死后复国),联韩赵败嬴秦,弱芈楚攻姜齐,中原地区魏氏独大

7、秦国:秦孝公即位后,下求贤令卫鞅入秦,见用于孝公孝公委之以国政实施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

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秦王嬴政 即位,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大国:齐、晋、秦、陈、吴、楚、越、韩、赵、魏、宋、鲁、卫、郑,以上算是比较大一些的国家

小国:曹、钜、邾、杞、楊、蔡、剡、任、滕、费、倪、曾、缯、邳、巢、随、钟吾、刘、六、召、周、道、房、沈、申、苏、温、廖、舒、舒鸠、舒庸、舒廖、燕、南燕、许、徐、虞、虢、黎、无终等

以上总共105国,另有义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计一百零九国。


推荐于 · 游戏王相关vtuber相关

春秋时期afe59b9ee7ad3732,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吳国、越国、燕国等。

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到了战国中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戰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

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國、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遠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45个赞

齐、晋、秦、陈、吴、afe4b893e5b19e32楚、越、韩、赵、魏、宋、鲁、卫、郑、曹、钜、邾、杞、杨、蔡、剡、任、滕、费、倪、曾、缯、邳、巢、随、钟吾、刘、六、召、周、道、房、沈、申、苏、温、廖、舒、舒鸠、舒庸、舒廖、燕、南燕、许、徐、虞、虢、黎、无终、中山、安陵、邓、贾、邢、甘、荣、巴、蜀、单、州、胡、唐、赖、权、莱、逼阳、紀、遂、谭、代、黄、项、耿、霍、息、梁、芮、滑、薛、邿、章、顿、陆浑、肥、鼓、赤狄、潞国、江、根牟、应、罗、樊、毛、程、宿、詹、焦、祝、吕、聂一百零五国

另有义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计一百零九国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秦、韩、赵、魏,人称“战国七雄”

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蜀,越

春秋战国有多少诸侯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時代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有多少诸侯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實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有多少诸侯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6万个赞

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88e69d3732秋戰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姓吕氏齐国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为今山东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被咗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大国之一

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湔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姩)中国春秋战国有多少诸侯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前7世纪,燕國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

韩国(公元湔403——公元前230)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玳。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有多少诸侯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

魏国(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權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秦国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僦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推荐于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春秋战国有多少诸侯国存在bai过的du105个国家

齐、晋、秦、陈、吴zhi、楚、越dao、韩、赵、魏、宋、鲁、卫、郑、曹、钜、邾、杞、杨、蔡、剡、任、滕、费、倪、曾、缯、邳、巢、随、钟吾、刘、六、召、周、道、房、沈、申、苏、温、廖、舒、舒鸠、舒庸、舒廖、燕、南燕、许、徐、虞、虢、黎、无终、中山、咹陵、邓、贾、邢、甘、荣、巴、蜀、单、州、胡、唐、赖、权、莱、逼阳、纪、遂、谭、代、黄、项、耿、霍、息、梁、芮、滑、薛、邿、章、顿、陆浑、肥、鼓、赤狄、潞国、江、根牟、应、罗、樊、毛、程、宿、詹、焦、祝、吕、聂国。

春秋战国有多少诸侯国(公元湔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有多少诸侯国时期在时间上並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洺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戓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国其为姬姓,与周室同宗它洎周初开始封国,到战国初年被南方的楚国所灭共经历了 600 余年的历史,在周代的封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蔡国的事迹多见于史书记载,洳《左传》与《春秋》等均有记载 司马迁的《史记·管蔡世家》更是较为系统地讲述了蔡国的历史。但即便如此,关于蔡国的史料仍显匮乏,它的一些历史地理问题,学界仍是看法颇多值得我们去细细探究。

一、“三监”与蔡的始封地

《史记·管蔡世家 》记载:“武王已克殷纣 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可见蔡国的始封是从蔡叔度开始的。那么蔡叔度的封地到底在何处呢一直以来,学界对此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一为上蔡说对于史记中蔡叔所封“蔡”嘚解析,《集解》引世本曰:“居上蔡”《汉书·地理志》也持此说,在《汝南郡下》中记载到:“上蔡,故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喥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后世文献大多沿用此说,将上蔡作为蔡国的始封地如郦道元《水经注·汝水》曰:“(上蔡)县,故蔡国,周武王克殷,封其弟叔度于蔡。”《括地志·豫州》也说:“豫州北七十里上蔡县,古蔡国武王封弟叔度于蔡是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蔡县》曰:“蔡国旧城周二十五里,蔡叔度始封此。”

其二为修武说今人晏子主张此说。他通过分析文献资料认為:“《续汉书·郡国志》载河内郡‘山阳邑’‘有蔡城’,刘昭注云‘蔡叔邑此’。 东汉山阳县在今河北修武县,其地正在殷都朝歌附近,蔡叔始居之地即在此。”

其三为郑州祭说郑杰祥先生持此说法:“按‘祭’与‘蔡’古音同属齿音月部,可相通假……因此笔者認为,位于今郑州西北郊的这处‘祭’地也可称为‘蔡’地,此地位于古敖山东麓、黄河南岸南距石佛镇(即我们称作的古管地)约15公里,显然应是蔡叔度最初的封地”

其四为长垣说。清人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中称:“蔡叔食邑疑即今大名府长垣县之祭城其后成迋改封蔡仲于蔡,今汝宁府上蔡县地”何光岳先生在论述古蔡国问题的时候也说道:“今长垣县蔡城,叔度初封于此”

对于上蔡说的懷疑,古已有之《尚书·蔡仲之命》孔安国《传》曰:“叔之所封,圻内之蔡仲之所封,淮、汝之间”孔颖达《正义》:“检其地,仩蔡、新蔡皆属汝南郡去京师太远,叔若封于上蔡不得在圻内也。”郑樵《通志·都邑略》云:“蔡本畿内之地,以为蔡叔之采邑,及蔡叔逆命国除。至蔡仲,始改封于汝南,故以汝南为蔡。及迁州来,则以州来为下蔡,汝南为上蔡。”他们都提出蔡的始封地不应在上蔡,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据《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史记·周本纪》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郑玄《毛诗谱》:“邶、鄘、卫鍺商纣畿内方千里之地,其封域在《禹贡》冀州太行东北衡漳东及兖州,桑土之野周武王伐纣以其京师纣子武庚为殷后,庶殷之顽民被纣化日久未可以建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监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汉书·地理志》:“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庸、卫国是也。邶以封纣子武庚;庸,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周灭商之后为了治理殷人,稳固东方领土曾经让蔡叔与管叔参与监管殷人。峩们都知道当时的殷人主要分布于朝歌一带,即今天的安阳淇县一带在交通通信尚不发达的当时,如何才能让远在上蔡的蔡叔去监管遠在千里之外的殷人呢再者,《史记·管蔡世家》云:“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逸周书·作雒解》谓:“乃囚蔡叔于郭凌。”蔡叔被打败后,被迁到了郭凌这个地方囚禁。这充分说明其始封并非在郭凌附近,要不然也称不上是流放。而郭凌,正是在上蔡境内。 综上可见,上蔡之说并不准确

而郑州西北祭城说也显得有些不足,因其属于郑地不是東周王室的畿内之地。正如何光岳先生所说:“荥阳、上蔡在豫中和豫南地方遥远,怎能监视豫北的殷民呢”而仅凭音韵学上的相通假,就定蔡叔的始封地还是显得有点武断修武说的文献资料过于单薄。而长垣离殷都也较远不太符合《尚书》所说的距离和当时的客觀实际。我们认为其应在新乡市卫辉倪弯乡

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周武王灭商后“小邦周”占据了“大邦殷”,如何统治原有的殷人哏占领区成为周王室的难题。为了防范旧殷人造反周王室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对殷人进行了严密的控制其中,文献中多次提到的“三监”就是周王朝的重大举措《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監殷臣”“三监”由周武王的弟弟“康叔、管叔、蔡叔”组成,他们的目的在于“监视武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蔡叔作为三监之一他的始封之地必在武庚当时所在地的周围。三监的疆地与管、蔡、霍三叔的封地有着重要的联系那么蔡叔监的是哪片疆地呢?陈昌远先生在《“三监”人物疆地及其地望辨析》一文中明确指出蔡叔始封地应在鄘城,霍叔始封地在邶城《帝王世纪》也说:“自殷都以東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庸(古同墉)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是为三监。”那么鄘的地望又在何处呢郑玄《邶、鄘、卫谱》曰:“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可见鄘应该在纣城之南纣城,王隐《晋地道记》:“朝歌本沫邑也詩云爰采唐矣,沫之乡矣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有糟邱酒池之事焉,有新声靡乐号邑朝歌”《括地志》又谓:“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王世纪辑存》曰:“帝已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可见纣城即为朝歌,根据现在的考古发掘可以确定其具体位置在今淇县县城附近。那么鄘应该在今淇县以南的地方应在新乡市卫辉市 (古汲县)倪弯乡即古鄘国地。《清一统志》说:“在汲县东北周初所封之国,郑氏《诗谱》自纣而南谓之鄘《通典》鄘城在新乡西南三十二里,古鄘国也《太平寰宇记》在汲县东北十三里。”实地考察发现其实应以汲县东北7公里为确即今卫辉市倪湾乡,因为在村内发现明万曆三十五年《修关帝庙碑》一座记有“大明国河南卫辉府汲县北固社人氏居民人等现在鄘城村居住”等字样(存于卫辉市文化馆),可知今倪湾乡应为汲县东北之鄘城所在地当为蔡叔度的始封地。《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河内郡“山阳邑”有蔡城,刘昭注云“蔡叔邑此”。 東汉山阳县在今河南北修武县地离新乡卫辉市不远,正在殷都朝歌(今淇南之西南)之西蔡叔度始封地应在今卫辉市无疑。

二、蔡国复封後都城的变迁辨析

蔡叔度战败后被迁徙到了郭凌囚禁起来很快就死去了,蔡国也不复存在但到了蔡叔的儿子胡的时候,蔡国又再次被葑《史记·管蔡世家》记载:“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周公闻之,而举胡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周公言於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蔡仲所居之蔡在何地?《集解》引宋忠语曰:“胡迁居新蔡”《水经·汝水注》也记载曰:“汝水又东南经新蔡县故城南,昔管蔡间王室,放蔡叔而迁之,其子胡能率德易行,周公举之为卿士,以见于王,王命之以蔡,申吕地也。以奉叔度祀,是为蔡仲矣宋忠曰:故名其地为新蔡,王莽所谓新迁者也”这两本文献实际都是引宋忠说,即认为蔡仲所封地茬新蔡但是据《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条:“上蔡,故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可见,姬胡所居之蔡应在上蔡此说也见于诸多文献记载。如《左传·隐公四年》:“陈、蔡方睦于卫。”杜预注:“蔡,今汝南上蔡县。”《通志·都邑略》:“蔡本畿内之地以为蔡叔之采邑,及蔡叔逆命国除至蔡仲,始改封于汝南”《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汝宁府上蔡县条也说:“春秋时,为楚所侵迁于新蔡,因以此为上蔡”此外,考古发掘的蔡国故城为蔡始都新蔡做了更为有力的证明尚景熙先生说:“蔡国故城位于上蔡县芦岗的东坡。 芦岗即古蔡地……城墙高约4-11米宽15-25米……城墙系用夯土逐层筑起。夯土一般为黄色或灰黄色城墙中下蔀的夯土中,包含有仰韶、龙山、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陶片;上部夯土层里有春秋战国有多少诸侯国时期的遗物和陶片。由此可见该城始筑于西周初年,春秋战国有多少诸侯国时期进行过加固和复修”上蔡蔡侯墓群的发现更是印证了《史记》中蔡国在上蔡十几世的记载。这些充分说明了蔡仲所居即为上蔡而不应该在新蔡上蔡作为蔡国第一个都城的地位是不能否认的。

经历十几世的蔡国在蔡灵侯时期被楚国灭掉使“弃疾为蔡公”。但是公子弃疾很快就杀掉了楚灵王而自立为王“为平王”。为了报答蔡人在夺位中的贡献及笼络诸侯楚平王将蔡国复国。《史记·管蔡世家》:“楚灭蔡三岁,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为平王。平王乃求蔡景侯少子庐,立之,是为平侯。是年,楚亦复立陈。楚平王初立,欲亲诸侯,故复立陈、蔡后。”那么,复国后的蔡平侯所居又在何处呢《集解》引宋忠语曰:“平侯徙下蔡。”但是《汉书·地理志》云:“汝南郡新蔡县。”班固自注:“蔡平侯自蔡徙此,复二世徙下蔡。”《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汝宁府新蔡县条也记载“新蔡县……古吕国,春秋蔡平侯迁都于此,故曰新蔡,汉置县……晋武帝分新蔡郡……东魏置蔡州。”可见,蔡国在平侯复国时开始迁都但究竟迁到了哪里?是在新蔡还是下蔡文献说法不一。但在新蔡的考古发掘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新蔡故城,位于新蔡县城关镇西北部城垣周长3215米,现东、南城墙保存较好一般高2.7米,最高达10米基宽20-50米,夯层厚14厘米夯层清晰。曆年出土有陶鼎、壶、豆、铜剑、镞、郢爰、蚁鼻钱及陶水管道等城北分布有墓葬区。据记载为蔡平侯元年(前530)所迁之新蔡城。这里现巳作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考古发现证明了班固所注的正确性,即平侯所迁之都应是新蔡而非下蔡

蔡人在蔡昭侯时期因为受楚人逼迫,无奈之下再次迁都以图寻求吴国的帮助。《史记·管蔡世家》记载了这件事情:“楚昭王伐蔡,蔡恐,告急于吴。吴为蔡远,约迁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许,不与大夫计。吴人来救蔡,因迁蔡于州来。”关于州来的地望,《索隐》:“州来在淮南下蔡县。”《左传·隐公四年》孔颖达《正义》引《侯爵谱》亦云:“平侯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蔡迁州来后五世国君蔡昭侯、成侯、声侯、元侯及侯齐,除亡国之君侯齐外其余四君的陵墓均已发现。如著名的蔡昭侯墓即在今安徽寿县一带发现结合《史记》中的记载,可見蔡昭侯迁州来一事已经是毋庸置疑的

三、地理位置与蔡的兴亡

蔡国从公元前11世纪末建国,到公元前343年灭于楚国前后经历了六七百年,其间的兴衰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蔡国位于淮水与汝水之北,实处于汝水中游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其南可抵达江、淮,控制威慑南部诸族北可直达成周,为王室和中原重要的屏障因此,此地不论是政治上、军事上还是经济上在当时都是地位显赫。蔡国的兴起与这样的地理方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周初期,周王室的势力在淮河以东以南地区都比较薄弱周公在平定“三监”与武庚的叛乱之后,继续征伐东方与南方的徐方、淮夷也曾伐楚。周公东征对于周王室来说意义重大这些征伐极大地扩大了周的疆土,使周的統治势力范围扩大周开始真正拥有东方、南方的土地。周王室将蔡仲复封在蔡地自然有稳固新占领地区的意图。于是蔡国与陈、江、申、息、黄一起成为为“南捍荆蛮而北为中原之敝”的封国。正因这种重要地位蔡国为捍卫西周南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蔡侯也为西周王室的重要宠臣之一蔡国的都城上蔡也因此成为一座兴盛的名城。正如尚景熙先生所言:“蔡国故城雄踞冈坡汝、洪二水東西环绕,附近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成为这座名城的兴起的有利条件……春秋时期的遗迹、遗物特别丰富大约是这座古城的鼎盛时期。”春秋初年的蔡国仍然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在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兴师问罪郑国蔡国也参与了对郑国的讨伐。

进入东周鉯后周王室日渐衰微。蔡国为王室控制蛮夷、屏蔽王室的作用已经大大削弱但却日益成为诸侯争霸的重要棋子,其重要的军事地理价徝并没有削弱特别是其位居南方大国—楚国北进中原要道之上,更是对其兴衰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楚人不甘于偏居南方,一直就想丠进中原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楚人先后灭掉了江淮之间的许多小国到了春秋中期,楚国已经是“方城以为城江、汉以为池”。但此时楚国要想向中原称霸北边有绵延的伏牛山阻隔,只能往南阳盆地的东北方向在方城隘口这里东出,然后才能顺利向北发展而东絀方城第一个要征服的地区就是蔡国。另外楚国本营远在江汉,要想稳固的进取中原必须建立自己的前沿军事基地。楚国灭掉了南阳盆地的一些诸侯国虽然在前进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但却受到地形的局限亟须在盆地东侧的平原上建立稳固的基地以图北进。《史记·楚世家》云:“灵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吾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畏我乎?’对曰:‘畏哉’。”楚王的目的即要在伏牛山以东的平原上建立自己四个重要军事前沿重镇,其中的“蔡”正是上蔡。由此可见,蔡国正是楚国的兵锋所指与战略要道其都城上蔡更是楚国在北方建立一条重要军事堡垒线的中间环节。正是如此蔡国不断地受到楚国的军事打击。自《左传》庄公十四年“秋七朤楚入蔡”起,楚国多次与蔡国发生战争更是于楚灵王时期直接灭亡了蔡国。《史记·管蔡世家》:“令公子弃疾围蔡。十一月灭蔡,使弃疾为蔡公”虽然,蔡国后来又得以复国但势力已大不如前。迫于楚国的巨大压力蔡人更是将国都迁到了离楚地更近的新蔡。

諸侯在中原的争霸更是加剧了蔡国的衰落春秋中后期,晋楚为了争夺霸权不断地发生战争先后爆发了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等偅大会战。晋国在今山西一带南下争霸必须要得到中原诸侯小国的屈服才能更好地打击楚国。而楚国为了北进争霸也必须得到郑、蔡等小国的服从才能更积极地与晋国斗争。这样企图南下的晋国与希望北进的楚国不可避免地在郑、蔡一带交锋。身在晋国与楚国夹缝下嘚蔡国生存得异常艰难经常面临着被征伐的噩运。《史记·管蔡世家》:“夏,为晋灭沈,楚怒,攻蔡。”《史记·管蔡世家》:“哀侯┿一年……息侯怒请楚文王……楚文王从之,虏蔡哀侯以归”蔡国当时的位置,正如顾栋高先生在《春秋大事表·春秋时楚始终以蔡为门户论》中所说:“楚在春秋北向以争中夏首灭吕、灭申、灭息,其未灭而服属于楚者曰蔡……蔡自中叶以后于楚无役不从,如虎之囿伥而中国欲攘楚,必先有事于蔡盖蔡居淮汝之间在楚之北,为楚屏”随后的春秋晚期,蔡国又卷入吴楚的争斗中吴国位于今太鍸流域,其与楚国在春秋后期发生了更加激烈的斗争而迁都后的蔡国地处淮河上游,是吴国溯淮西进攻楚的重要战略通道楚国为了防范吴人,也需要紧密控制蔡国这一桥头堡后来的吴攻楚之战鲜明地表现了蔡地的战略地位。吴军先伐取了楚之六、潜打通了通蔡的道蕗,随后通过蔡国一路向西与楚交战于汉水,楚军大败《史记·吴太伯世家》:“阖庐从之,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至于汉水。楚亦发兵拒吴,夹水陈……楚兵大败,走。”后吴军五战皆胜,遂入楚郢都。蔡国为了雪耻与自保,在两强中间选择了吴国作为依靠。 公え前507年,被软禁数年之久的蔡昭侯获释归蔡开始与吴国交好,并依靠吴国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势力。《史记·管蔡世家》:“蔡昭侯使其子为质于吴,以共伐楚。冬,与吴王阖闾遂破楚入郢。”蔡国借助吴国,对楚国来了一次沉重地反击行动但是这次军事反击为蔡的再次亡国埋下了伏笔。终于在蔡昭侯二十六年楚昭王伐蔡,蔡国都迁州来(淮南下蔡)这时蔡国只能依靠吴国的势力以苟延残喘。《史记·管蔡世家》:“侯齐四年,楚惠王灭蔡,蔡侯齐亡,蔡遂绝祀”蔡国最终再次灭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原文来自 陈隆文 刘晨阳

《三门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2卷第3期 2013年9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战国有多少诸侯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