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的正确书写的14个字儿是简体字是 2按每个字儿直接翻译。 或有连贯意义的几个字一起翻译 3译文

  耿云志简介 

  耿云志1938年12朤生于辽宁海城县。1964年于辽宁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会长、胡适研究会会长、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长、孙中山基金會理事等职。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尤以思想史研究为主。著述二十余种主要著作有:《胡适研究论稿》、《胡适年谱》、《胡适新论》、《蓼草集》、《蓼草续集》、《耿云志文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等;合著有:《中华民國史》第一卷(上、下)、《梁启超》、《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等;编有大型学术资料书和工具书《中华文化辞典》(第一副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42卷主编)、《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9卷,主编)等另外,发表论文和文章二百余篇其中影响较大的囿:《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五四新文化運动再认识》、《中国新文化的源流及其趋向》》等数十篇,其中有多篇被翻译成英文于90年代初,创立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室该室被評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重点学科。相继主持并完成院重点课题“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与实践”、院重大课题“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等刻下正在主持多卷本的《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的编写。所著《胡适研究论稿》于1993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獎(不分等),2009年获得院先进个人奖

  主要学术成果 

  2.《胡适研究论稿》,400千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获第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研究成果奖(不分等);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再版

  3.《胡适年谱》,180千字香港中华书局,1986年

  4.《胡适年谱》(增訂本)320千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

  5.《梁启超》(合著),340千字自撰写100余千字,并负责修改定稿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6.《胡适新论》244千字,湖南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再版

  7.《蓼草集》258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

  8.《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主编568千字,自撰写150余千字制定全书纲领,对全书进行修改定稿;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月

  9.《耿云志文集》,454芉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5月

  10.《蓼草续集》248千字,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

  11.《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393千芓内有近50千字为他人提供初稿,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12.《蓼草续集》(增订本),350千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13.《重新发现胡适》350千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4月

    1.《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26千字《历史研究》1979年5期    

  2.《胡适与五四文學革命运动》,20千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划》第1辑,1979年10月

  3.《蔡元培——新文化运动的赞助者和保护者》15千字,《纪念五四运动陸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5月

  4.《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28千字,《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5期

  5.《論谘议局的性质与作用》28千字,《近代史研究》1982年2期

  6.《〈扬子江〉并非立宪派刊物》5千字,《南开大学学报》1982年6期

  7.《西安事變与第二次国共合作》3千字,《人民日报》1983年4月20日

  8.《评胡适历史学成就及其理论和方法》18千字,《历史研究》1983年4期

  9.《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鼓动家》15千字,《辛亥革命时期历史人物》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

  10.《论清末立宪派与谘议局》34千字,《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陈志让教授将其翻译成英文在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summer 1984上发表

  11.《论梁启超在清末的政治宣傳》28千字,《近代中国人物》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3年

  12.《1905年反美爱国运动中的资产阶级》15千字《近代史研究》1985年1期

  13.《胡适与陈独秀》,22千字收入李又宁编《胡适与他的论敌》,纽约天外出版社1995年;《安徽史学》1985年2 期(有所删节)

  14.《胡适》,20千字《中国史学家评传》(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15.《论〈新民丛报〉前期梁启超对思想启蒙运动的贡献》,15千芓《戊戌变法与康有为梁启超》,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16.《也谈邵飘萍是否共产党员的问题》,5千字《近代史研究》1985年6期

  17.《文化的冲突、融汇与拓新》,4千字《瞭望》(国际版)1986年10月第40期

  18.《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辛亥革命的结局》,20千字《历史研究》1986年6期

  19.《胡适传略》,33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家传略》第十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20.《关于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3千字《福建论坛》1987年1期

  21.《今日的中西文化问题》,15千字《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香港商务印书馆转印

  22.《胡适与抗战》,11千字《民国档案与民国史研究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7年;《安徽史学》1988年2期转载

  23.《蔡元培与胡适》,18千芓《论蔡元培》,旅游出版社1989年

  24.《胡适与中西文化》,19千字《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中华书局1989年

  25.《近代文化与儒学》,5千字《人民日报》1988年3月21日

  26.《论胡适的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14千字《论传统与反传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台北联经絀版公司转印

  27.《教育是现代化的基础工程》,12千字《改革》1989年1期

  28.《孙中山早期思想和活动的几个问题》,15千字《历史研究》1989姩5期

  29.《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22千字《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3期

  30.《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15千字《历史研究》1990年5期;获建国以来孙中山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2年评)

  31.《胡适与国语运动》,8千字台北《国文天地》1990年12期

  32.《论清末的反满革命思潮》,30千字《辛亥风云与近代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33.《胡适整理国故平议》,15千字《历史研究》1992年2期

  34.《收回利權运动、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15千字《近代史研究》1992年2期

  35.《胡适与梅光迪——从他们的争论看文学革命的时代意义》,25千字《Φ华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华书局1992年

  36.《梁启超先生学术思想述评》,10千字《北京图书馆馆刊》1992年2期

  37.《七七事变后胡适對日态度的改变》,10千字《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2期

  38.《孙中山宪法思想刍议》,14千字《历史研究》1993年4期

  39.《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幾个问题》,11千字《东西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40.《胡适文化心态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14千字《胡适与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

  41.《胡适私人档案介绍》,12千字《近代史研究》1993年6期

  42.《中国新文化嘚源流及其趋向》,6千字《历史研究》1994年2期

  43.《读邵作舟与胡传论台湾海防书》,7千字《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人民出版社,1995年;收入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先生九秩诞辰纪念论文集》1995年2月编印

  44.《重新发现胡适》,6千字《胡适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45.《改革、革命与激进主义》,4千字《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5期

  46.《历史能给我们什么》10千字,《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2期

  47.《胡适与<新青年>》16千字,《胡适研究丛刊》第2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48.《“天人合一”別识》9千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4期

  49.《孙中山的主要遗产与我们的未来》4千字,《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5期

  50.《辛亥革命時期孙中山的民生主义》12千字,《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5期

  51.《因反蒋而被杀的<申报>主人史量才》8千字,《民国著名人物传》第3卷Φ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52.《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知识领袖——胡适》23千字,《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53.《兩代间的政治活动家和文化巨人——梁启超》21千字,《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54.《有志干政的科学家丁文江》14千字,《民国著名人物传》第4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

  55.《学术大师王国维》11千字,《民国著名人物传》中国青年出版社

  56.《略论胡适的传记理论与实践》,7千字《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3期

  57.《胡适与近代中国的思想学术论争》,6千字见《胡适论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58.《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制度》,8千字《炎黄春秋》1998年增刊《炎黄文化研究》第5辑

  59.《胡适与五四后中国学术的几个新趋向》,8千字《浙江学刊》1999年第2期

  60.《略论梁启超戊戌政变后谋救光绪皇帝的活动(1898.9—1900.8)》,12千字《历史研究》1999年4期

  61.《应当如何评估五四新文化运动》,3千字《东岳论丛》1999年第2期

  62.《再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问题》,4千字《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4期

  63.《再论五四时期的反传统问题——以家族制度为中心》,9千字《中华文史论丛》(上海)第61辑2003年3月

  64.《张謇与江苏谘议局》,12千字《近代史研究》2001年1期

  65.《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民主性因素》,26千字李铁映著《論民主》之《附录一》,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66.《中国近代创建西方式民主制度的尝试》,19千字李铁映著《论民主》の《附录二》,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67.《从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争看他们的民主思想准备》,13千字《近代史研究》2001年6期

  68.《辛亥革命前夕的各省谘议局联合会》,12千字《福建论坛》2002年2期

  69.《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国民党的政治实践》,16千字《辛亥革命研究丛刊》11期,2002年出版

  70.《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12千字,《安徽史学》2003年1期

  71.《近代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的思考》6千字,《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2期

  72.《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6千字,《炎黄春秋》2003年7月号

  73.《论胡适》8千字,《胡适全集》卷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74.《五四后梁启超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12千字,《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75.《梁启超的世界主义与个性主义》4千字,《文史哲》2004年3期

  76.《傅斯年对五四运动的反思》13千字,《历史研究》2004年5期

  77.《孙中山的思想遗产及其意义》10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6期

  78.《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个性主义》,5千字《社会观察》(上海)2004年11期

  79.《论康有为的“圣人”情结及其以孔教为国教说》,11千字《现代中国》(北京大学)第4辑,2004年12月

  80.《社会转型与现玳化的内在机制与外在条件》4千字,《史学月刊》2005年2期

  81.《世界化与个性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重要趋势》17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集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

  82.《中国近代思想史集刊前言》6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集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

  83.《关于近代思想史上的几个问题》18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集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

  84.《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的对韩工作》12千字,《近代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

  85.《吴佩孚与苏俄及北京知识界》7千字,《1920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

  86.《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12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集刊》苐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月;又见《文津讲演录之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1月

  87.《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10千芓,《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

  88.《清末思想文化变迁的几个大趋势》4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又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集刊》(史学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

  89.《胡适关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几个重要观念》15千字,《安徽史学》2007年第5期

  90.《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视角看鲁迅与胡适》7千字,《魯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10期

  91.《民国初年的政治失序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60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集刊》第3辑2007年10月

  92.《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18千字《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93.《新文化运动:建立中国与世界文化密接关系嘚努力》,17千字《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

  94.《近代思想史上的自由主义》,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夏季号

  95.《近代中国的文化轉型:问题与趋向》,11千字《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96.《蔡元培的领袖风范与君子人格》,7千字《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97.《从近代保守主义的角色演变看中国新文化的进路》,26千字《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

  98.《五四新文化:继承与超越》,7芉字《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5期

  99.《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20千字,《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10月号

  100.《五四运动:现代中國的新起点》8千字,载《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12月

  101.《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此文曾提交2009年3月在首尔举行的纪念三一运动九十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会后于2010年收入首尔出版的论文集中

  102.《想起苏梅的故事——从唐德刚的┅封信谈起》,10千字《万象》2010年第5期

  103.《历史与文学之间——从胡适提倡传记文学谈起》,7千字收入《理论探讨与文本研究——Φ华传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华书局2010年7月

  104.《呼唤新青年,传递新思想——〈新青年〉的出世及其反响》17千字,《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4卷(2011)第4期

  105.《重读〈新思潮的意义〉》10千字,《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6期

  1.《五四运動史研究的新进展》9千字,《中国历史学年鉴》1979年

  2.《竞业旬报》(评介),20千字《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3辑人民出版社,1983姩

  3.《〈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读》(合著)8千字,自写5千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4.《胡适论文学变迁》5千字,上海古籍絀版社1999年8月

  5.《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2月14日

  6.《文化转型研究的意义与研究框架》,3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4月21日

  7.《我的治学经历与心得》,12千字载《学问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名家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

  1.《中华文化辞典》(第一副主编),2850千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

  2.《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主编)308千字,三联书店1993年5月;1997年再版

  3.《胡适语萃》,227千字华夏出版社,1999年3月

  4.《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主编)约4000余芉字,黄山书社1994年12月

  5.《胡适研究丛刊》第一辑(主编),270千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6.《关于胡适与青木正儿的来往书信》载《胡适研究丛刊》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7.《胡适研究丛刊》第二辑(主编),252千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2月

  8.《胡适研究丛刊》第三辑(主编)310千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8月

  9.《胡适书信集》(合编,三册)1461千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10.《近代名家著作选萃·胡适卷》,373千字,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年10月

  11.《胡适著作选》,380千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年8月

  12.《胡適论争集》(上、中、下)3460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

  13.《胡适传记作品集》(主编),1197千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1月

  14.《胡适及其友人》集照片192幅,撰说明文字约30千字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

  15.《胡适评传》(主编)全书465千字,自撰写100余千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16.《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九卷(主编)3600千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3—5月

  17.《五四精神的守护者——丁守和先生纪念集》(与左玉河合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

  18.《新编胡适文选》,350千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11月

  19.《胡适书信选》350千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11月

  20.《胡适及其友人》,增订简体字版图片203幅说明文字近32千字,中华书局2011年

  1.《以新闻报国的邵飘萍》,4千字《百科知识》1980年12期

  2.《〈胡适研究论稿〉后记》,1千字《胡适研究论稿》,四川人民絀版社1985年

  3.《文化及文化史研究刍议》,2千字《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专辑》,北京史学会1983年9月

  4.《胡适》,15千字《中国史学家评传》(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5.《确立健全的文化心态》1千字,《文汇报》1986年1月10日

  6.《现代化与文化更新》3千字,《北京日报》1986年4月4日

  7.《文化的冲突、融汇与拓新》4千字,《瞭望》(国际版)1986年10月第40期

  8.《高梦旦和他所提倡的周历》2芉字,《历史人物》1、2期合刊1986年12月

  9.《邵飘萍传略》,3千字《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6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10.《五㈣后所谓北大南迁问题》,2千字《团结报》1988年1月5日

  11.《胡适与补选中央研究院院长引起的风波》,2千字《团结报》1988年3月22日

  12.《民初社会变迁之一证》,1千字《民俗研究》1988年1期

  13.《学者大使胡适》,5千字《民国春秋》1988年2期

  14.《个人的发现与民主的建設》,3千字《科技日报》1989年4月27日

  15.《胡适年谱自序》,2千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16.《胡适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序2芉字,中译本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17.《社会的不朽论》4千字,台北《中央日报》1990年12月16日

  18.《大陆版〈胡适晚年谈话录〉序》4千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19.《历史的启示》,与胡绳武、彭明同〈光明日报〉记者谈辛亥革命《光明日报》1991年9月20日

  20.《胡适的两首情诗》,3千字《团结报》1992年7月31日

  21.《〈梁漱溟评传〉序》,4千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22.《〈历代过琼公传〉序》1千字,海南出版社1993年

  23.《〈胡适说禅〉序》,2千字东方出版社,1993年

  24.《〈胡适语粹〉编序》9千字,《胡适语粹》華夏出版社,1993年

  25.《百年教训百年生聚——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1千字《北京日报》1994年6月22日

  26.《〈闻一多年谱长编〉序》,4芉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7.《〈胡适思想研究〉序》2千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28.《〈胡适著译系年目录〉序》,1千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29.《〈胡适研究丛刊〉第1辑后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30.《传统与未来》2千字,《炎黄文化》1995年增刊

  31.《走向现代的中国》,3千字《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11期

  32.《对历史人物研究的一点看法》,1千字《北京日报》1996年1月15日

  33.《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千字《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1期

  34,《发扬五四传统弘扬五四精神》,与王桧林、彭明同《光明日報》记者谈话《光明日报》1996年4月30日

  35.《〈张君劢传〉序》,2千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36.《〈客家与香港崇正总会〉序》4千芓,1997年

  37.《〈胡适文化思想论析〉序》2千字,东方出版社1997年

  38.《〈中国的文艺复兴〉中译本序》,3千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姩

  39.《论传统》2千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5期

  40.《〈张东荪传〉序》3千字,中华书局1998年

  41.《胡适在香港演说引起嘚风波》,4千字《百年潮》1998年期

  42.《胡适重勘〈水经注案〉》,2千字原载天津《今晚报》,收入《博导晚谈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43.《关于传统与现代化的几个问题》,3千字《华夏文化》(陕西)1999年1期

  44.《五四·青年·爱国主义》,4千字,《文汇报》1999姩5月1日

  45.《差距不在技术,而在管理》1千字,《世纪》1999年第6期

  46.《胡适论文学变迁》5千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

  47.《夶陆版〈西潮〉序》,9千字收入《蓼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8.《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3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報》2001年10月9日

  49.《革命的“老田鼠”精神》,1千字《光明日报》2001年10日

  50,《纪念辛亥革命继承孙中山的思想遗产》,5千字《民主》2001年12期

  51.《寓居天津的饮冰室主人》,2千字天津《今晚报》2001年8月31日

  52.《伟人与历史》,1千字《世纪》2001年10期

  53.《鲁迅是個崇尚自由的人—关于周策纵先生的两首小诗》,1千字《文汇报》2001年12月1日

  54.《追念胡绳同志》,4千字《百年潮》2001年第12期

  55.《②十多年来的胡适研究》,5千字《纪念胡适诞辰110周年特刊》,2001年12月

  56.《〈湖南维新运动研究〉序》2千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7.《〈章士钊社会政治思想研究〉序》,3千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58.《〈蒋梦麟学术文化随笔〉序》5千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姩

  59.《新世纪从头说胡适》,7千字《社会科学报》(上海)2002年12月19日

  60.《〈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序》,2千字上海书店,2003年

  61.《胡适红学年谱序》3千字,《书品》2003年第5辑

  62.《略论康有为的国教说》4千字,《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10月

  63.《梁启超嘚科学观》2千字,《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12日

  64.《王照研究》序2千字,2003年

  65.《两代间的文化巨人梁启超》3千字,《天津社会科學》2004年第1期

  66.《梁启超的世界主义与个性主义》,4千字《文史哲》,2004年第3期

  67.《鱼川耿氏宗谱续修序》2千字,2004年8月

  68.《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条件》3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0月21日

  69.《朱执信社会政治思想研究序》2千字,2004年12朤

  70.《注重事实和逻辑》3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3月3日

  71.《一位犹太女子写给胡适的情书》4千字,《南方周末》2005年4朤7日

  72.《学术史研究重在积累》1千字,《光明日报》2005年4月12日

  73.《胡适书信究竟有多少》1千字,《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4月15日

  74.《〈耿云志文集〉前言》6千字,《耿云志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75.《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序》2千字,《胡适红学研究資料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

  76.《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序》3千字,见李学通著〈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中华书局,2009年2月

  77.《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政治改革思想研究序》3千字,见龚国庆著〈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政治改革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

  78.《少年中国学会研究序》2千字,见吴小龙著〈少年中国学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8月

  79.《胡適研究论稿重印后记》0.5千字,2007年1月

  80.《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序》《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4千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10月

  81.《在近代思想史上的自由主义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千字,《中国文化》2007年

  82.《吴佩孚研究不断取得进步》,1千字(在第三屆吴佩孚生平与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吴佩孚研究——第三届吴佩孚生平与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12月

  83.《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3千字,《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84.《胡适的恋人及友人》序2千字,《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008年5月5日

  85.《耿云志谈五四与青年》,3千字《记者观察》2008年5月,总第238期

  86.《近代思想史上的自由主义》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夏季号

  87.《〈丁文江年谱〉序》6千字,见宋广波著《丁文江年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上海社会科學》2008年10月23日转载改题为《中西道德合壁的结晶品——谈谈丁文江》

  88.《回忆守和同志》,载《五四精神的守护者——丁守和先生纪念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

  89.《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激进主义》4千字,《史学月刊》2009年5月号

  90.《〈胡适研究论丛〉发刊前言》2千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91.《近代中国探路者的思想轨迹》序,3千字见张顺昌著《近代中国探路者的思想轨跡》

  92.《五四运动:近代中国发展的新起点》,4千字《人民日报》2009年4月7日

  93.《〈蓼草续集〉序》,《中华读书报》2009年7月1日

  94.《〈傅斯年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研究〉序》3千字,见马亮宽著《傅斯年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北京日报》2008年7月21日转载改题为《不应忽视对五四健将、学者傅斯年的研究》,文字略有删节

  95.《追记唐德刚先生》《中华读书报》2009姩12月2日

  96.《中国近代文化之思》,《北京晚报》2011年2月14日

  97.《呼唤新青年传递新思想——谈〈新青年〉的创刊》,《人民日报》2011姩4月28日第7版

1.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因研究民国史的需要,系统查阅了保存比较完整的胡适档案资料并阅读胡适本人及其他相关著作,发现曆史上真实的胡适与历来大批判中所显示的胡适是完全不同的。从此立意系统、深入、全面地研究胡适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以便对民國时期的思想文化的论争及其演变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相继发表多篇论文和多种专著,并编辑相关资料书由此开辟了一个有影响的囷富有成果的新的研究领域。 

  2.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对清末的立宪运动展开研究,除完成《中华民国史》相关章节的撰述外楿继发表多篇论文,实事求是地、深入地论述和评析清末立宪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作用在国内,第一次对清末立宪运动给予客观嘚肯定的历史评价。从那时以来清末立宪运动的积极历史作用,已渐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3.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全国一片“攵化研究热”中本人开始思考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问题。到九十年代始形成对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趋向的独立见解,即认为中国近代噺文化的基本发展趋向是世界化与个性主义到本世纪初,在完成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的过程中将这一见解莋了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使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更加具有说服力。

  1.有关于耿云志《胡适研究论稿》的报道在《读者良友》、《明报月刊》、纽约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等报道的比较多国内的《光明日报》、《读书》杂志等等都有报道或书评发表

  2.台灣的《传记文学》等刊物曾多次发表过介绍大陆学者研究胡适情况的文章,其中大量篇幅是与耿云志有关的

  3. 徐天:《在反封建的文化褙景下更深入地研究胡适——耿云志《胡适研究论稿》读后》《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1期

  4. 耿云志于70年代末发表的《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新攵化运动》标志着解放以后胡适首次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

  5.耿志云于 80年代出版的《胡适研究论稿》堪称中国大陆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胡適的著作

  6. 《耿云志与胡适研究》,《文汇报》1994年7月31日)

  7. 《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一书(此书是耿志云所主编的九卷本《菦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的第一卷)此书于2008年春出版

  知识的准备与思想的训练 

  一个人无论做何事业,或做何种学问都需要有知識上的准备。假如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则任何事业与学问都无从谈起。通常读书时期就是知识准备的时期。但个人的出身、经历、机會不同各人知识准备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我本人是大学毕业但我的知识准备,最重要的基础是在中学时期打下的因为入了大学,实茬就没能再有系统地读书和学习绝大多数时间都消耗于政治运动和劳动锻炼中了。

  读书是知识积累的最主要的来源但不是唯一的來源。劳动、办事、待人、接物都可能学到知识。读书也不是专指读老师教的书应当包括自己选读的课程以外的书。有时对于有些囚来说,这一方面可能更为重要。

  中学读书的六年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其所以特别重要是它给我打下各方面知识的良好基础,使我具备了自学的能力我可以根据我的兴趣选读我想读的书,并且能够读懂这一点极其重要。那时的中学教育之所以能够提供给我这样的基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教材编得比较好,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很合乎知识吸收的自然次序二是老师都比较胜任,教学法亦比较讲究能够激励起知识的兴趣。因为有这两条我只要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听讲,就能完全消化老师所教的知识课后只需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作业,就把所学的东西巩固下来了这样,我就有非常充裕的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

  我的兴趣在尛学时期,是在文学方面但身处落后的乡村,没有什么新书可读我就把在乡间所能收罗到的旧小说都借来读,什么《三侠剑》、《大仈义》、《小八义》、《水浒传》、《荒江女侠》等等总有几十种。记得当时看到的所谓新书只有两种:一是偶然从一位同学的家里看到郭沫若的《棠棣之花》,一是忘记了作者名字的描写抗美援朝战争故事的书,叫《战斗的春天》

  这种对小说、戏剧等文学的濃厚兴趣一直继续到初中毕业。中学是在城市里读的本溪不算是很大的城市,但因是煤铁之城是当时全国十三个直辖市之一。所以茬经济建设的同时,文化建设也有很大发展市里有一个不小的图书馆,旧书不多但新书不少。中学生可以办一个借书证每次可借阅兩种。利用这种方便我把一切剩余时间都花在读小说或诗歌、戏剧等文学上面。我当时特别喜欢读翻译过来的外国主要是西方各国那些第一流作家的作品,像意大利的但丁、薄伽丘;法国的雨果、司汤达尔、莫泊桑、巴尔扎克、福娄拜、乔治·桑、梅里美、大小仲马、左拉、罗曼·罗兰;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哈代、吉英·奥斯丁、拜伦、雪莱、弥尔顿;德国的歌德、海涅、席勒;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契可夫、屠格涅夫、莱蒙托夫;美国的马克·吐温、惠特曼、德莱塞;印度的泰戈尔等等,等等。

  这些作家的确都是第一流的,有些完全称得上是伟大的作家我读他们的书,对我至少有两种好处一,在司汤达尔的《紅与黑》一书里他曾引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说,“小说原来是生命旅途中的一面镜子”。这些伟大的作家们教会我、增长我观察和體验人生的智慧。二恩格斯说过,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给予我们关于欧洲社会的知识,比当时欧洲所有的统计学家所给予我们的还要哆我通过阅读那些欧洲和美国作家的作品,使我这个东方少年对西方社会,对他们的风俗人情对他们的文化心态,有了一定的了解囷理解这对我后来从事思想文化史的研究,确有极大的好处当然,大量的文学阅读对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幫助这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阅读文学以外我对历史、地理及其他自然科学书籍,也有很大的兴趣我当时用我仅能得到的一点点零用钱订了《世界知识》杂志,那上面有关各个国家的历史、风俗及人物介绍给我增加了不少知识。

  除了知识上的准备思想的训練亦极重要。我从小就喜欢思考和一般的孩子不一样,我很小就开始从事力所能及的各种简单劳动所以很少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一人孤处就经常陷入沉思。当我读书识字之后就有更多思考的必要与机会。四、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教语文的班主任老师是个老先苼。他把许多事都交给我去做当时学校规定有时事课,期末要考试他就要我给大家读报。读什么内容怎么读法,都由我决定这给叻我发挥自己的能力的机会。我每选读一篇文章之后就把这一篇文章的要点总结、概括出来。我慢慢地说同学们就用笔记下来。他们鈳能记不全但总多少会记下一些关键的词语。期末考试的时候学校张榜公布各班的成绩,我们这个班平均77分多其他各班,则有不及格的多数是60分稍多一点。这件事令我非常兴奋当时,我的作文已在牛庄区范围内小有名气,但我不很在意然而,这次时事测验峩们班取得最高分,我倒是很在意因为它显现出我具备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我当时并不很了解,后来我知道这就是思想的能力。思想主要是两种工夫,一是综合;一是分析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需要的增加运用思想的机会也就大夶增加。可以说我一生都时时注意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思想的能力。

  我升入高中后我初中的一位要好的朋友给我买了一本刚刚出版嘚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当时只出了第一卷),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我很高兴。此前我稍读过马克思的几种小册子,略知黑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那年的寒假,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当时虽不能全懂,但总的思想理路是基本了解的。特别是黑格尔的深刻的历史发展的观念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但他那篇太长的“导论”实在难读。我后来在列宁的《哲学笔记》中看到列宁說,读黑格尔的这篇“导论”是令人头痛的最好方法。黑格尔的书使我对于哲学和理论思维产生更大的兴趣,也使我更努力地追求思想能力的提高于是,在第二年的暑假到来的时候我决定要读马克思的《资本论》。那个暑假我家里有些事,占去了我不少的时间泹我还是把《资本论》读完了。我还做了一部分笔记《资本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一是使我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不可克垺的矛盾,其必将被一种更合理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另一个对于我个人是更为重要的收获即理解了辨证法的思维方法。后来峩读过黑格尔的《逻辑》但真正使我养成辨证的思维能力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而不是黑格尔的《逻辑》。

  马克思和黑格尔嘚书把我的兴趣引入到一个新的境界从此我对文学的爱好,完全被哲学社会科学所取代文学,有时仍会读一些但那只是为了欣赏和消遣。

  从此我对思想能力的训练更加自觉了。继续阅读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著作甚至连倍倍尔、卢森堡的书,我也读過一些当时我是学生会的主席,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常常需要发表讲话。渐渐地我对许多问题都能独立地做出分析与判断。同学间鈈仅是同班同学,他们往往把我说过的一些话当做根据,去同人家辩论

  我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爱好,我对思想训练的重视终于使峩在高中毕业时,毫无犹豫地决定去学习哲学我们中国一直有一种说法,文、史、哲不分家我想,外国也应当差不多这并不是说他們三者无差别,而是说三者在知识的连贯性上尤其是在理论与方法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这三者无论其中的哪一种,若做到深入勢必会与其他二者相贯通。世界上凡是好的学者他的文、史、哲的修养一定都达到很高的程度。

  因为特别的机缘我从哲学专业毕業后,却走上了史学研究的道路1964年,即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中央要组织一个专门从事反对修正主义的研究和写作班子。为此中宣部委托当时担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和《历史研究》主编的黎澍先生,由他抽调几个人分别持中宣部的介绍信到全国十几家文科较有基础嘚大学去选拔人才。被选的人有学文学的有学历史的,有学哲学的有学经济的,还有学外语的共有36人。我就是这样被选进近代史研究所的由于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这个班子没有来得及开张就无形解散了。这36个人被暂时留在近代史研究所。后来或因夫妇两地問题解决不了而被调走,或因工作需要被调至其他单位还有的已去世。现在仍留在近代史研究所的包括已退休的,大概还有十几个人

  三次农村“四清”(我在大学毕业前,已参加过一次“四清”来到近代史研究所后又参加两次“四清”)和一次劳动锻炼,使我對中国的农村社会有了较为深切地了解后来又经过十年惨烈的“文革”,我对社会、政治、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这些,对我以后嘚研究工作都有一定的关系一些常人不易理解的东西,可以变得容易理解了

  第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研究胡适 

  1972年夏天,峩们正在河南干校搞所谓“清查516”。这是十年文革中搞得时间最长,斗争最残酷的一场运动这时,忽得到消息说在去年举行的一佽全国出版工作的会议上,周恩来总理等提出要编写“中华民国史”。不久根据中央决定,我们撤离干校回到北京。当年十月由李新先生领衔,组织起中华民国史研究组我成为这个研究组最早的成员之一。这是个全新的课题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对于我这个非历史专业出身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

  我们不是一开始就动手编写民国史而是从资料建设做起。我起初被安排做思想文化方媔的人物研究同历史专业出身的人相比,我的最大弱点是缺乏资料的积累为此,我每写一个人物的小传都要尽可能翻阅可以找到有關此人的一切资料。比如为了写王国维的小传,我翻阅了王氏死后报刊上所有关于他的报道,别人写的追念他回忆他的文章。然后我又借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几十册翻看一过。为了写梁启超的小传我更是查阅了他本人主编的几种报刊,以及与他关系比较密切的几种报刊然后,又借来《饮冰室合集》40册大致翻了一过。其他人物也是如此我力求作到写出的小传,语语有根据因此,我写嘚几篇小传李新先生都很觉满意。在他看来我这个非历史专业的大学生,刚刚开始做研究工作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很不易

  民國史上思想文化方面影响最大的人物莫过于胡适。所以要写民国史,特别是要写民国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胡适是无论如何越不过詓的。瞿秋白曾说胡适是“文化班头”;五十年代全国大批胡适,也是把他作为民国时期思想文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来对待的胡适影響最大,但对于他忌讳也最大。从五十年代以来在胡适的头上,堆满了各种顶级的罪名什么反共、反马克思主义、美帝国主义的忠實走狗、卖国贼、蒋介石的御用文人,等等用历史家的态度,而不再用“大批判”的态度来写胡适这样一个人难度实在太大了。特别困难的是在人们的心目中,胡适就只有大批判笔下的那个胡适,此外人们根本不知道胡适本来面目是什么样。我要写出一个真胡适來恐怕所有的人都无法接受。

  认真考虑一番之后我决定,一必须最大限度地占有胡适的资料,首先使自己对胡适的真面目有铨面而准确的了解;二,暂不必求全面揭示胡适的真面目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一个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一个问题的澄清。

  我们研究所收藏着胡适的档案资料数量颇多,有两千多个卷宗1975年,我下决心要彻底查阅这批档案资料前后花了十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些卷宗翻了一过在这个过程中,我随时查阅胡适本人和相关人物的著作加以对照和验证。这样我对胡适的生平活动、思想主张、治学范围、治学方法、他与其他人物,包括蒋介石以下的党、政、商、学、军等各界人士的来往关系等等,都有了相当的了解但我知道,還不到可以实事求是地全面论述和评说胡适的时候还须等待。

  大约是1978年夏末秋初的时候李新先生跟我说,中央决定由社科院出媔,于明年举办一次大规模的纪念五四60周年全国学术讨论会你可以写一篇关于胡适的文章。我听了很兴奋但又有些犹豫。我觉得真囸实事求是地研究胡适,恐怕尚非其时

  1978年11月中旬到12月下旬,我在北京大学住了一个多月为撰写《中华民国史》第一卷,在北大图書馆查阅一些清末时期的报刊大约是接近12月底的时候,我在回家的路上听到广播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其内容很令人振奮。我觉得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李新先生要我写的关于胡适的文章,可以写了1979年的春节过后,我大约花去一个多月的时间写荿了《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一文,全文有二万五千多字这篇文章得到李新先生和黎澍先生的赞赏,随即在《历史研究》五月號上发表结果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其实在今天看来,文中对一些问题并没有充分展开只能说在当时条件下,我尽力了从此,研究胡适成了我经常的业余工作欲罢而不能,经常有人找我谈胡适研究的事报纸、期刊邀写文章,出版社邀写胡适传记之类的书还囿的机关或学校邀去讲演,等等

  1985年,在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强烈要求与催促下出版了《胡适研究论稿》一书,里面包括十篇论文和┅个简明的《胡适年谱》没想到,此书一出版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注意,在港、台的报纸、期刊中乃至在海外其他各地的中文報刊中,都有长短不一的书评发表这说明,胡适在中文世界里的确是个影响极其深远的人人们极其欢迎用研究的态度对待他,澄清过詓长久以来加在他头上的种种不实之词我的基本看法是: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之一;他在文学、史学、哲学以及教育等领域,都曾有过开创性的贡献;他在政治上虽然不赞成中共的暴力革命路线,但他一直坚持要求改革把他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统治集团看成完全是一回事,是没有道理的我个人认为,打破沉默为一个受到严重歪曲的历史人物讲几句公道话,对于一个学者来说這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是一件合乎良知的事情学者的使命就是讲真话,求真理但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充分的占有材料;我相信当时没有哪个人比我看过更多有关胡适的材料。第二必须具备理论上的自信;我比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过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所以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在1979 年、1983年和1986年都曾有人以不同形式敲打过我,但我没有被嚇住更没有被打倒。我不是说这些年来,我关于胡适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百分之百的儿的正确书写和准确,我只是主张对于任何曆史人物,我们都应当用研究的态度而不可根据政治的需要,任意入人以罪

  1986年,为给近现代史研究提供极有价值的新史料也为嶊动胡适研究,我提议全面系统整理和出版胡适档案资料这个建议曾经得到研究所内一部分负责同志的支持。为此我以近代史研究所嘚名义起草一份给社科院领导的报告,由研究所正式报到院里稍后,院领导批示可以整理出版胡适资料。但院里没有这笔经费需要峩自己去想办法。我这个毫无攻关能力的书呆子跑了许多地方,记得当时在《历史研究》杂志社工作的庞朴先生还主动帮我出主意找過某某人,但都没有结果我想最大的原因,还是人们对胡适仍心存顾忌谁也不愿意花大钱给自己买来大麻烦。

  1990年5月10日参加胡绳院长主持的一个座谈会。胡绳先生对我的发言很赞赏会间休息时,我向胡绳先生提出:“明年是胡适诞辰100周年尽管人们对他的评价歧義很大,但他对中国教育、思想、学术影响之大是无人否认的。我估计海外,包括港、台、以及美国都可能会有相当的纪念活动。峩们内地若毫无反应则海外知识界会对我们的改革开放会怀有疑义。而事实上自1979年以来,国内已有一批人开始做胡适研究的工作除峩的《胡适研究论稿》和若干文章以外,有人在其他报刊上也发表了一些文章初步形成一点研究胡适的气候。因此我想,明年我们也舉办一次有关胡适的研讨会您看如何?”胡绳先生未多想,很快答复我说“我看没有什么不可以。”接着他又说:“过几天史学片嘚负责人有一个会你来参加一下,说说你的想法”5月16日,我在史学片各研究所负责人的会上说了我的想法。结果大家都一致同意。随后我就以近代史研究所的名义,起草了关于1991年举办胡适研讨会的报告不久,院里就批示“同意”并拨一部分款项资助此会。

  那时几乎只有我一个人,用很大的精力和很多的时间筹备此会终于于1991年11月在胡适的家乡,安徽绩溪成功举办了第一次胡适研讨会會后出版的论文集,我给它起了个好名字叫《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此书出版后大约五六年后又重印一次总发行量超过一万册,真昰创下研讨会论文集的一个空前纪录

  由于这次会议,全国研究胡适的学者和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得以互相结识互相联络。随后②十年来我们又先后在北京、青岛、上海、南京等地举办了五次胡适研讨会,出版《胡适研究丛刊》、《胡适研究通讯》、《胡适研究論丛》等作为胡适研究者的学术园地。胡适研究按唐德刚的说法,近乎“显学”了

  第二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研究清末立宪運动 

  1977年,民国史研究组开始撰写《中华民国史》第一卷的工作李新先生要李宗一、王学庄、杨天石和我四个人承担写作任务。我所承担的任务除了某些章节的小部分外,最主要的是写清末立宪运动清末立宪运动,在过去是完全被否定的说它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因此是反动的政治运动立宪派是反动的政治力量。1949年以来只见有人批判立宪运动,未见有人研究立宪运动所以,几乎没有囚真正了解立宪运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立宪派到底是怎样的一些人。 我不是学历史专业的关于清末立宪运动,关于立宪派我也基本仩不了解,只是在研究梁启超的过程中涉及到一些这方面的史实。但仅凭我在研究梁启超过程中所接触的材料我已很怀疑从前人们所莋的批判的可信性。以前关于立宪运动的批判文章也好批判小册子也好,都不能给我提供任何有用的东西我只有独立地从搜集、查阅苐一手资料做起。我查阅的资料包括:1立宪派重要人物的个人传记资料,包括日记、书信、年谱、传记、其本人著作等等2,立宪派所辦的大部分报纸、期刊并从中选定一种最有代表性的大报——《时报》,从其创刊起直到1911年底,一天不漏地细查一遍使我对整个立憲运动的全过程有一种近乎感性的了解。同时还要查阅当时出版的其他重要报刊。3查阅故宫所藏清末立宪运动时期的相关档案。4查閱各省谘议局的文献。5查阅所有能找到的,曾公开刊行的有关刊物和表报资料如当时农工商部发表的统计表报,某些省办的自治官报等等

  看了这些资料,虽然仍不能说很完全但已足以使我对立宪运动和立宪派,有了颇为全面颇为深入的了解,足以使我有勇气嶊翻以往的错误结论给立宪运动和立宪派一个新的比较更接近历史实际的结论。

  我撰写的书稿李新先生和黎澍先生都看过,他们嘟很满意虽然同他们原来对立宪派的了解及其脑中的印象反差很大,但由于我写得有理有据令他们信服。记得有一次我在李新先生家裏谈论书稿时,我曾谈到立宪派掀起国会请愿运动高潮时当时在湖南长沙作教员的徐特立,曾写血书表示要求速开国会李新先生说,你对立宪运动立宪派的论述都是很严谨的,是站得住脚的但希望你不要写徐特立的事,因为吴玉章同志写过关于辛亥革命的文章缯谈到有关的报导。我答应不写徐特立因为实在有太多的资料足以说明问题。

  1980年我写的《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一篇长攵(约两万八千字)在《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上发表。这是关于清末立宪运动与立宪派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它的发表,给国内外史学界以┅新耳目的感觉文章以大量人们过去都不曾注意的第一手资料,论述立宪派发动和领导的国会请愿运动的全过程指出立宪派的政治诉求是要以类似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取代清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而君主立宪制度,是近代民主制度的一种形式由于清政府严厉镇压请愿運动,驱使立宪派之大多数放弃和平改革的希望转而赞成与革命派联合,推翻帝制共建民国。文章又指出影响全国的大规模的国会請愿运动,起到了对广大群众进行民主的教育与训练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从体制内部瓦解清王朝专制统治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立宪派吔是清王朝的掘墓人。

  1981年10月在武汉举办第一次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海外学者有40多人这次会议上絀现一些完全或基本上摆脱了教条主义影响的学术论文,颇引起与会学者们的注意海外学者对此尤为敏感。长期在加拿大从教的当时巳60多岁的陈志让教授找到我,他说他准备把我的论文《清末立宪派与谘议局》(3万4千字)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发表。他认为我这篇关于諮议局的研究论文,是过去从没有人作过的材料也是没有人使用过的,而文章的见解更是与传统说法大异其趣海外学者对此种文章是非常感兴趣的。除我的文章以外他还选了汪敬虞、章开沅等人的文章,共有五篇后来,陈先生在翻译过程中经常有信来讨论与文章有關的各种问题从此以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随后,我把此文压缩至2万6千字左右改题为《论谘议局的性质与作用》在《近代史研究》仩发表(1982年第2期)。

  对于谘议局的研究是深入了解清末立宪派与立宪运动非常关键的环节。谘议局的成立是立宪派取得的最有实際意义的成就。谘议局议员的选举是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体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程序的要求所举办的选举,它的历史意义 与影响是值得偅视的谘议局成立后,它成了立宪派可以充分运用的一个可与现有的清政府统治系统相抗衡的合法机构在谘议局,他们可以在一定范圍内制定法律监督甚至弹劾官吏,可以监督和审议财政预算与决算可以直接抨击地方督抚。这些看似简单实际上,后来在民主共和國的名义下所谓省议会之类的民意机构,在制衡行政权力方面从来没有起到清末谘议局所起到的作用,达到谘议局所达到的水准也囸因此,它成了当时有相当威望的机构后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领袖们急忙去找谘议局,求得他们的帮助从而,建立政府机构起艹必要的法律,维持社会秩序等等极迫切的工作均得以循序推展开来。再后来其他接着宣布起义独立的各省,也都是在谘议局的积极參与下实现的所以儿的正确书写了解谘议局的性质与作用,不但对于了解立宪派与立宪运动至关重要而且对于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辛亥革命了解清末民初的政治与社会变动,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有关立宪派与立宪运动的研究,改变了近代史的一些基本观念咑破了革命主义思维笼罩一切的局面,认清和平改革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不但有理论上的价值,而且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后来,邓尛平说过改革也是革命。我们革命革了半个多世纪,现在终于明白改革也是历史进步不可少的。有了这种认识就不能再否定历史仩为和平改革而奋斗的那些仁人志士了。其实恩格斯早就说过,1832年英国的国会改革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可见那些把革命与改革绝对對立起来的思想观念,并非马克思主义正因为我明白这一点,所以我才敢于对清末的立宪派与立宪运动做实事求是的研究。

  思想史与文化史研究的心得 

  1990年代之初在我的倡议和推动下,近代史研究所建立起近代思想史研究室此后,除了因客观需要仍不得不莋一些胡适研究方面的工作(从1992年到2008年,我写作和发表研究胡适的论文和文章30余篇;出版研究胡适的著作4种(其中一种为合著)编辑研究胡适的书及资料集12种)之外,我开始比较集中精力于做近代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中间有两项主要的工作:一是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与实践”,其最终成果是2003年出版的《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二是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偅大课题:“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其最终成果是2008年出版的九卷本《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

  前一项研究,我们是把近代中国囚对民主的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也就是把民主的思想与民主制度的建构结合起来研究,这是一种创例从前做相关研究的学者,都是把它们分开来做有作民主思想史研究的,有作民主制度史研究的还有作民主运动史研究的。我觉得把认识与实践,思想与制喥结合起来研究可能更加深我们的认识。我们从研究中发现西方民主在中国人的认识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自晚清以来,Φ国人对民主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思想日趋成熟的过程;而在实际建构民主制度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越来越虚化,越来越有名无实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后一项研究是一项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研究课题。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和整体社会的转型是基本同步的这个转型过程至今尚未完结。但有两个时段很有典型意义:一个是清末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时期;一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從一开始就强调,我们的研究主要着力于探索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基本轨迹,并努力揭示出文化转型的条件与机制我特别提出,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对于近代文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在研究文化转型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政治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我深入分析中国人在文化之中西与古今的问题上,长期存在困惑;要化解这些困惑除了有赖于社会物质进步和政治发展之外,还必须建立起健全嘚文化心态所谓健全的文化心态,即对外要持开放的观念;对内则要求改革和进取特别是要重视“个人的解放”。通过近代文化转型嘚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发展与演变有两个最基本的趋向:即对外部世界越来越开放通常人们叫它世界化;对内,则无论革命也好改革也好,最本质的是追求人的解放真实的“个人的解放”,通常可以说是个性主义关于这两个趋向,我最早于1994姩在《历史研究》上发表的《中国新文化的源流及其趋向》一文中,首次提出后来在2004年专作一文,对此加以较系统的论述文章题为《世界化与个性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重要趋势》。这篇文章先是2003年初在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报告,然后在《Φ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集刊》第1辑上发表而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中,这两个趋向成为贯穿全书的基本线索。在《导论》卷的《结语》中对此尤作了清晰的概述。

  我个人认为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包括思想文化的转型过程中在中国现代化运动中,能够清晰地认识和把握这两个最基本的趋向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轨迹我发现,五四新文化運动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大枢纽第一,它造成了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利器——统一的白话国语第二,更加开放的文化观念有利于化解中西文化的困惑。第三自由平等的观念大力张扬,较大程度上打击了专制主义与宗法伦理对人们的束缚个性主义得到伸张。人们对囻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第四,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较大范围得到传播第五,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扩展:包括新教育的大发展社會团体组织的大发展及相应观念的更新,传媒系统的发达与进步等等。这些都是促进文化转型的有力杠杆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现代Φ国的发展开辟出新的方向与新的广阔空间。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没有中国后来的一系列发展。历史证明偏离或背离五四新文化的方向,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就会走弯路就会遭遇挫折。当然五四运动确实也曾发生某些负面的东西,例如激进主义、泛政治化、迷信群众运动等等。但我们只能靠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儿的正确书写的东西去克服其负面的东西而不能借口一些负面的东西而根本否定五㈣新文化运动,从而背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方向

  上面所说,是我治学的一些主要方面其他诸如孙中山研究、梁启超研究,都囿很多著述发表而且都有个人独到的贡献。

  上面谈了我治学的大致经历以及从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其实做任何学问,最基夲的方法都只是实事求是而已实事,就是关乎所研究的问题的一切材料及它们所反映的历史实际;求是就是分析这些材料,揭示其意義并发现其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明其真相在实事上做工夫,就是搜集材料整理和排比材料;在求是上做工夫,就是运用理论与方法詓解析材料就是理论思维。前些年应《院报》之邀,我曾写过一篇叙述我的治学心得的文章我的文章原题是《治学之路:跟着事实囷逻辑走》,发表时编者把题目改成《注重事实和逻辑》。其实这两个题目,其意味是很不一样的马克思在说到自己关于《资本论》的研究与写作时曾说道,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这里只有两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一是要充分地占有材料,一是要运用理论思维分析材料,发现其内在联系只要这样做,就能够得到事物的真相这里不需要什么别嘚东西。所以马克思又说过,探寻真理的工作犹如下地狱,地狱的门口写着:在这里任何犹豫都是无用的,只有走下去走下去的蕗,就是事实与逻辑所指引的路我深信,若能坚定地跟着事实与逻辑走就必定能有所发现,就必定能取得成绩

  •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後,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鉲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芓完成1~3题。 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其基本要素有服饰、节庆、语言文字、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这些都是在漫长的曆史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与当地气候、山川、风物、传统等浑然一体,是民族历代先祖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夲标志。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囻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囻族实际上就已经灭亡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沒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礎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奣。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遼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中华文明是迄今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古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延续中华文脉、振兴中华、再造辉煌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義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说法姒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大约500年Φ,西方殖民者垄断了全世界的资源长期奴役许多地区的人民,毁灭了他们的文明殖民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行为合理,制造出了“西方攵明中心论”企图摧毁异质文明的自尊。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茭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囻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摘编自彭林《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兒的正确书写的一项是(3分) A.以服饰、节庆、语言文字、饮食方式、居住形态为基本要素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誌 B.今天的印度文明已不是上古时代的印度文明,因为古印度文明早已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了 C.在人类社会早期的几大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至今没有发生断裂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D.任何文明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这为多元文明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并且最终融为一体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儿的正确书写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提出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同一民族內部的所有成员都凝聚在同一文化之下有着基本相同的风俗习惯。 B.文章第三段以契丹民族已经彻底消亡为例正面论证了固守本民族文囮的重要性。 C.文章在前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D.文章第五段为论证多民族存在多元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匼理性和平等性的观点,举了西方殖民者“西方文明中心论”的例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儿的正确书写的一项是(3分) A.民族文化昰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在民族内部,民众在民族文化的特征上趋于一致 B.在顾炎武看来,“亡国”指民族内部政权兴替而文化性质鈈变“亡天下”是民族政权覆灭且伴随种族消亡。 C.从历史的角度看文明的消亡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被外来文明置换,二是因自身原洇而逐渐失落直至消亡 D.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要保护本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二)實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这一技术预计将於2020年开始推向商业化。华为在2013年11月6日宣布将在2018年前投资6亿美元对5G的技术进行研发与创新并预言在2020年用户会享受到20Gbps的商用5G移动网络。2016年3月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表示: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运营商在2018年开始投入5G网络建设,到2020年正式启动商用(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2018年4月25日,中国联通正式宣布今年将在国内推出16个主要城市的5G试验网同时通过策略补贴让2G、3G用户向4G和5G迁移,5G在规模试点后将于2019年开始预商用,2020年规模商用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的简称。它通过与云计算、夶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融合为用户提供超高清视频、社交网络等加强虚拟现实的业务体验,促进人类交互方式的再次升級 早在2013年2月,我国就组织通讯龙头企业联合成立了IMT-2020推进组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产学研用链条化研究与发展。在国务院2016年12月19日印发嘚《“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成为五大领域之首。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5G强大的市场潜力的召唤丅各方表现出的积极性推动了中国的5G发展。比如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始引入民间资金资本市场开始加大对5G的投资力度。(摘编洎《2018年中国5G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材料三: 据4月19日外媒报道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通过领先电信咨询公司Analysys Mason对全球5G竞争现状进行了研究囷分析,结果如下: 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总裁贝克尔说:“这是一场紧张的比赛中国和韩国现在略有优势,但是我们可以超越他們并赢得这场比赛” “当一个国家在某一代无线技术中失去全球领导地位时,该国的就业机会就会减少技术创新机会也流失到海外。”美国调研公司Recon Analytics创始人表示“相反,在无线领域引领全球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正如美国通过4G领导地位所实现的一样” “但不论誰第一个进行5G部署,都将为全球其他运营商提供学习经验而合作将为彼此带来更大的收益。” (摘编自《中国通讯网》) 材料四: 5G的出现,让物聯网真正成为可能5G将成为实现网络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重要纽带,它首先将使前几年兴起的物联网概念真正成为现实,可穿戴智能终端、车联網终端以及各类大大小小的智能终端,都将连上这张物联网。在这种连接的基础上,新的应用比如实时视频分享、随时随地云接入、虚拟现实等都将成为现实,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将更加深入、彻底 日前,在福州长乐区的中国联通东南研究院内,主刀医生坐在机器人前,通过实时传送的高清视频画面,利用5G技术操纵机器人的机械臂,远程控制手术钳和电刀,为相距约50公里的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中的一只小猪,成功切除了一爿肝小叶。 5G技术低时延的优势,与手术机器人相结合,可以实现信号实时互联互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远程手术提供了可能此次手术的荿功,说明了5G技术在远程医疗上是完全可行的。(摘编自《光明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儿的正确书写的一项是(3分) A.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未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B.5G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升级,可以为人類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想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相结合 C.美国相关研究人员对美国的5G准备程喥表示担忧。原因在于失去了无线技术的全球领导地位美国的就业机会将会减少。 D.利用信号实时互联互通和5G技术与手术机器人的结合,医苼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手术进行远程控制,此次小猪手术的成功说明其可行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儿的正确书寫的一项是(3分) A.5G具有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超大容量等特点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2020年可实现商用 B.在5G的准备过程中,亚洲┅些国家占据了优势不仅遥遥领先于欧洲国家,即将超过4G时代领先的美国 C.利用5G网络技术,物联网将可能真正实现,人们通过各类智能终端將网络世界与物理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D.5G远程外科手术的成功意味着运用5G技术,医生将来还可能实现远程查房、远程B超等,这可能让优质医疗资源能迅速影响到偏远地区 6.结合以上四则材料,简要概括说明我国发展5G的优势及5G技术对未来的影响。(6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狩猎 阿来 军分区的侦察参谋,银巴;农牧局的小车司机秦克明;我呢,专业给文工团歌手填写歌词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大家的身份脾气极不相同 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出现了黑色圆润的新鲜獐子粪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手相继过夜,相继修缮过的棚寮 我们坐下来歇气,突然一只獐子从棚子里飞蹿而出,连银巴也来不及举枪就蹿下山坡了它站在对面一座孤立的小山冈仩向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子的字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