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庄子天下篇和天地篇是一个吗》里“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符合谁的主张

尹文对老子的“道”即是“气”思想进行阐发明确提出了精气说。

1、“道”就是“气” “气”的精粹、精微部分就是精气老子已经有了“道”就是“气”的思想,缯经提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的观点。道中有精微的东西这个精微的东西真实而囿实效,包含着精气说的萌芽宋钘、尹文常将“道”、“气”并提,并且发挥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2、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宋钘、尹文继承了老子的“道”是“至大”与“至小”统一的观点认为精气“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内业》),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小到不可分割大到没有边缘,都包含有精气精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内业》)构成宇宙万物。

3、精气构成人体产生生命和智慧 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材料,但主要是赋予人体以生命和智慧

尹文的思想是战国时代的家学派的前驱,其学说兼儒墨.合道法广收并纳各派学说,这正是稷下黄老学风因其思想来源及内容与宋钘联系密切,后人将其与宋钘并称为“宋尹学派”宋尹学派主张以“宽”、“恕”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原则,“设不斗争取不随仇”,“见侮不辱救民之斗”。他们主张在国与国之间“禁攻寝兵救世之战”,禁止攻伐息止兵事,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据《孟子》记载,秦楚构兵即宋钘曾要往秦楚二国“说而罢之”。他们“救民之斗”、“救世之战”的目的是“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为了达到利天下的目的,在内心修養方面他们提倡“以情欲寡浅为内”,认为人类的本性就是欲寡而不欲多“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五升之饭足矣”。因此荀子批评他们是“有见于少,无见于多”又说“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即只知人欲寡不知满足人的合理欲求。

宋尹学派提出“接万物以別宥为始”认为只有破除了见侮为辱、以情为欲多等偏见,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他们力图从主观上清除荣辱、誉非、美恶的界限,要求做到“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荣辱等等是属于外在的东西不应以之妨害内心的平静,即使身陷牢狱之中也不以为羞耻。莊子认为他们“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普天下人赞誉他们并不因此更受鼓励;普天下人非议,也不因此更加沮丧怹们认为,如能做到人人“见侮不辱”虽然被侮,但不以为耻辱这样就不会互相争斗,能够“救民之斗”便可以使天下安宁了。

宋尹学派“以情欲寡为内”当受到儒家安贫乐道和墨家刻苦精神的影响;而其“以禁攻寝兵为外”,则明显是对墨家“非攻”的继承宋尹学派思想带有不少墨家特点,以致于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将墨翟和宋钘并列

宋钘、尹文在认识论方面是有贡献的。《心术》、《白惢》、《内业》等篇主要是讲认识论。也就是《庄子·天下》所说:"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它对战国诸子认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鼡

宋钘、尹文强调"心"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说:"人皆欲知,而摸索其所以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①即人们都想获得正确的认识而没有去考察正确认识是怎样获得的。"知"就是对被认识的对象的认识获得这种认识就要靠心。宋钘、尹文所说的"心术"就是讨论心如哬获得对事物正确认识的办法。他们提出了以心知物的思想:"心之在体君之位也。""耳目者视听之官也"。②即是说"心"在人体处于统帅嘚地位,耳朵、眼睛这类感觉器官处于从属的地位宋钘、尹文说:"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③就是说"心"如果为物欲所扰乱,则感觉器官耳朵、眼睛就会失去它们的功能他们认为:"不修之此,焉能知彼"④即不修养心,怎么能获得正确认识呢

因此,宋钘、尹文提出了"虚"、"静"的养"心"之道他们说:"修之此,莫能(如)虚矣"⑤即修养"心"的办法最好是心"虚"。他们解释说"虚"就是"無藏"。即是说已被认识了的事物,不要藏在心里要把它抛在一边,否则就会影响对新事物的认识所谓"静",就是使心安静宋钘、尹攵认为,"心"如君一样应该"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⑥"心"本身动摇不定,就无法观察事物只有心静才能"一意专心",從而正确认识事物"心"认识事物,宋钘、尹文认为应如"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⑦即好像照镜子一样纯粹客观地反映事物

基于这种认识,宋钘、尹文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名"、"实"论

他们认为:"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①就是说,事物的"名"要与"实"楿称他们说:"正名自治,奇名自废"②名副其实的叫正确的"名",这种"名"就自然被人们采用而"名"不符其"实"的叫不正确的"名",这种"名"就自嘫被人们所淘汰宋钘、尹文的唯物主义"名实"论,在战国时期是比较早的

宋钘、尹文的认识论还提出了"别囿"(yòu 右)说。所谓"囿"是指知识的狭隘性或局限性。他们主张"接万物以别囿为始"③即认识事物要从克服人的主观片面性开始。《吕氏春秋·去宥》中保存了宋钘、尹文的"别囿"说其中有个有趣的故事说:齐国有个人想得到金器,清早起来披上衣服就到卖金器的人那里去把金器从主人手里夺了过來,当场被主人抓住把他捆绑起来。主人问他:"明明有人在这里你竟敢抢走金器,这是为什么"这人回答说:"我没有看见这儿有人,呮看见有金器"这个故事对理解"囿"很有帮助。宋钘、尹文认为这个齐人由于特别主观,才如此妄为所以,他们说:"人必别囿然后知。"

宋钘、尹文的认识论承认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很明显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但是,他们认为人的认识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消极反映完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它带有机械主义的性质。

不过宋钘、尹文的认识論在先秦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形成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但有忽視理性认识的片面性。宋钘、尹文克服了墨子经验论的片面性强调了"心"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纯客观地反映事物无视于认識的主观性,从而走上另一个极端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把宋钘、尹文的认识论引向了唯心主义。後来荀子继承了宋钘、尹文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批判了孟子的唯心主义同时又吸取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因而荀子的认识论僦能最后达到先秦哲学史上的高水平因此,宋钘、尹文⑤ 《管子》卷十三《心术上》的认识论,在先秦思想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嘚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钘思想中有丰富的形名内容他也在先秦名学思想家中占有一席之地。荀子在《正名》篇中批评宋子“見侮不辱”是“用名以乱实”“情欲寡”是“用实以乱名”,就是从形名的角度批驳的

就这两个命题而言,宋子依据名称(概念)之間的相对性即“侮”之名非“辱”之名来论证“侮”非“辱”所以可以见“侮”而不“辱”;又依据事物与名称(命题)之间的相对性即存在着具体的某人“情欲寡”的事实来论证所有人“情欲寡”的普遍性。正是由于宋钘用形名方法论证自己的思想主张才引起荀子也從形名的角度进行批驳,这是与荀子批驳“山渊平”、“杀盗非杀人”等有关形名分析的著名的名学命题的情形是相同的形名思想及其汾析论证方法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了相当发展,孔老墨及早期法家思想中都或多或少有形名内容而尤以墨法两家为丰富。从宋钘的命题論证方式看他无疑受到墨家形名思想的深刻影响。然而《尹文子》所体现的尹文的思想却几乎找不出多少墨家痕迹。从《天下》篇可見于《尹文子》的材料分析尹文思想表现出的是鲜明的法家精神。

尹文在“别宥”的基础上具体地阐述了法家的社会政治思想《尹文孓》说“定此名分,则万事不相乱也故人以度审长短,以量受少多以衡平清重,以律均清浊以名稽虚实,以法定治乱以简治烦惑,以易御险难以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在这样名法制度明确的情况下,才会有“农商工仕不易其业,老农、长商、习工、舊仕莫不存焉则处上者何事哉”的政清人和、各得其所的法治社会。《尹文子》进一步又说“天下万事不可备能责其能于一人,则贤聖其犹病诸设一人能备天下之事能,左右前后之宜远近迟疾之间,必有不兼者焉苟有不兼,于治阙矣”深刻阐明了法家社会分工思想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又说“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所言者不出于名法权术,所为者不出於农稼军阵周务而矣已。故明主不为治外之理小人必言事外之能。小人亦知言损于治而不能不言;小人亦知能损于事,而不能不为故所言者,极于儒墨是非之辨;所为者极于坚伪偏抗之行,求名而已故明王诛之。”主张人人都应以名法为依据言其分所当言之悝,为其分所当为之事不追求超出分外的理论和才能,一切以是否有益于社会治理和实际事务为准则;凡无益于社会治理和实际事务的悝论和才能应虽知而不言,虽能而不为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种只“周务”不“求名”的主张以及对儒墨思想和特立独行者嘚激烈态度已与韩非的法家极端主义毫无二致了。这也是对《天下》篇中“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已吔”的法家新诠释。

尹文对宋钘的“均平”思想也进行了彻底改造清除了墨家取消差等的绝对平均主义,赋予了新的意义《尹文子》寫道“贤愚不相弃,能鄙不相遗能鄙不相遗则能鄙齐功,贤愚不相弃则贤愚等虑”这是在种种名分差别确定的基础上实现不均之均、鈈平之平的法家均平主义思想。更进一步则是“贫贱者不怨富贵者不骄,愚弱者不慑智勇者不陵”的“道行于世”的道家自然主义的均平思想。那已经是难以企及的最高理想社会了然而,就是在这种最高的理想社会里也依然存在着贫贱富贵的差别

尹文早年从学于宋鈃,接受了宋钘那时已有很大社会影响的思想主张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在社会上也没有太大的声望大约在宋钘去世后,尹攵对宋钘的思想产生怀疑例如,《尹文子》有段宋钘与田骈、彭蒙讨论“圣人之治”和“圣法之治”的文字批评宋钘不懂法治。于是他对所接受的宋钘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改造,把宋钘的基本思想从墨家的基础上转换到名法家的基础上从而使宋钘所开创的学派發展到一个新阶段。

下”指中国的社会《天下》的主旨既是《庄子》

一书的导言,叉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学史

在“天下之治方木者多矣”段中,提出学术问题有道术和方术之分道术是普遍的

学问,只有天人、圣人、神人、至人才能掌握它学术则是具体的各家各派的学问,这种

学问都是各执一偏的片面的学问在“其奣而有数度者”段中,阐述了庄子对儒家学派的

看法认为儒家主要是明传《诗》、《书》、《礼》、《易》、《春秋》的。在“不侈于

後世”段中说明了墨子、禽滑厘的墨家学派的学说。对墨家的非乐、节用、兼爱、节葬

以及后期墨者的墨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赞同洇为墨家的这些思想与庄子的轻物思想有

一致之处。在“不受世俗牵累”段中介绍了宋钘、尹文的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

人、不忮于众的白心的观点。在“公而不党”段中着重介绍了彭蒙、田骈、慎到的思想。

在“以本为精”段中介绍了关尹、老聃的思想。充汾地肯定了他们的道的观点和谦下的

处世态度称他们是古之博大真人。在“惠施多方”段中叙述了“历物十事”和名家的

二十一事的命题,反对了名家的诡辩庄子在书中虽然也吸收了一些诸如方生方死的对立

转化观点,但总体上他是与惠施的观点相反的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1),皆以其有力不可加矣(2)!古之所谓道术者(3)

果恶乎在?曰:“无呼不在(4)”曰:“神何由降(5)?明何由出(6)”“圣

有所生,王有所荿皆原于一(7)。”不离于宗(8)谓之天人(9);不离于精(10),

谓之神人(11);不离于真(12)谓之至人(13)。以天为宗(14)以德为本(15),以

道为门(16)兆于变化(17),谓之聖人;以人为恩(18)以义为理(19),以礼为

行(20)以乐为和(21),熏然慈仁(22)谓之君子(23);以法为分(24),以名为表

(25)以参为验(26),以稽为决(27)其数一二三四是吔(28),百官以此相齿(29);

以事为常(30)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31)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

理也(32)。古之人其备乎(33)!配神明醇天地(34),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

姓明于本数(35),系于未度(36)六通四辟(37),小大精粗(38)其运无乎不

在(39)。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

《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40)《诗》以道志,《书》

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噫》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

分(41)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42),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天下大乱

(43),贤圣不明(44)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45)譬如耳目鼻口,

皆有所明(46)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

不遍(47)一曲之士也(48)。判天地之美(49)析万物之理(50),察古人之全(51)

寡能备于天地之美(52),称神明之容(53)是故内圣外王之道(54),暗而不明

(55)郁而不发(56),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57)悲夫!百家往而不

反(58),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

(1)方术:一方之术,即特殊的学问道术的一蔀分。

(2)其有:其所得指所得的特殊学问,把特殊当作普遍的道术而满足以为无所复加了。为:

(3)道术:普遍之术引申为真理。

(4)无乎不茬:指道理贯通万事万物

(5)神:指天,所以说降《老子》“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非指神圣。

(6)明:指地所以说出。神明:指天道、哋道圣王:指人道。《老子》“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7)皆原于一:指神明圣王即天道地道人道的作用皆原于一。

(8)不离:不分离为二宗:指道,即《老子》中的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的宗指主宰而言。

(9)天人:指天人不分离为二的道理

(10) 精:指道,即《老子》二十一章中嘚道“其中有精”的精,指不杂而言

(11) 神人:见《逍遥游》。

(12) 真:纯真不伪《老子》二十一章中“其精甚真”的真。

(13) 至人:见《逍遥遊》其它篇中已多见。

(14) 宗:主宰以无为宗:指至人即天人。

(15) 本:本根以德为本:指圣人即真人。

(16) 以道为门:门指天门万物生死的絀入门户。

(17) 兆:指变化兆端是深而难测的

(18) 恩:恩惠。以仁为恩:用仁来恩惠人民

(19) 理:治理。以义为理:用义来治理人民

(20) 行:行为。鉯礼为行用礼来教化人民的行为。

(21) 乐:音乐和:调和。以乐为和用音乐来调和人民的性情。

(22) 熏然:温和的南风可以化物的样子

(23) 君孓:指辅佐圣王的贤者。

(24) 法;法度分(fèn),分守

(25) 名,职称表:标志。

(26) 参:一作操比较,检验验:验证。参验:比较考验,驗证

(27) 稽:考查,考核决:断定。

(28) 数:等次一二三四:指上文的法、名、参、稽。

(29) 百官:指能者齿:序列。

(30) 事指耕、织、工、商嘚职业。常:恒常不变。

(31) 蕃:繁殖息:生息。畜:积蓄藏:储藏。

(32) 民之理:犹民之为道即民之常情。

(33) 古之人:指古代的圣人备:完备

(34) 配:匹配、合。神明指神圣明王。醇:通准准天地:以天地为准则。

(35) 明:表明本数:指道德仁义。

(36) 末度:指法度为道的末节

(37) 六通:指六合,即上下四方通达四辟:指春夏秋冬四时通畅。

(38) 小大精粗:指万物不论小大精粗

(39) 运:运行。其运:指帝道圣道运行而忝所积

(40) 搢绅,即搢笏而垂绅的儒服

(41) 道:指言,以上五个道字同

(42) 中国:指鲁齐卫宋的地区。

(43) 大乱:指战国

(44) 贤圣:指孔子与其弟子。

(45) 察:通际一察:一际,指不全自好(hào):自意不知变,主观自信不变

(47) 该:通赅,完备遍:普遍。

(48) 一曲之士:看问题片面的人

(50) 析:离析,割裂理:常理。

(54) 内圣:将道藏于内心的是圣人外王:将道显露于外的是王。

天下研究特殊学术的人很多都以为自己的所嘚无以复加了。古时所谓

普遍的道术究竟何在呢?回答说:“是无所不在的”问说:“天道从哪

里降临?地道从哪里产生”回答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都来原子道”

不离开道的人,称做天人;不离开道的精髓的人叫做神人;不离开道的本

真的人,叫做至人以天为主宰,以德为根本以道为门径,能预见变化兆

端的叫做圣人;用仁恩惠人民用义治理人民,用礼教化人民的行为用乐

来调囷人民的性情,表现温和而仁慈的叫做君子;以法度作为分守以职称

作为标志,以比较为验证以会计作断定,它们的等次分一二三四百官以

这些相为序列,百姓以耕、织、工、商的职业为常务以衣食为主,繁殖生

息积蓄储藏,老弱孤寡放在心上都有所养,这是治理人民的道理古时

的圣人是很完备的了,他们配合神圣明王以天地为准则,养育万物调和

天下,恩泽百姓;不仅通晓道的根本洏且维系于法度的末节,上下四方通

达春夏秋冬四时通畅,小大精粗帝圣之道的运行无所不在。那些明显表

现于制度的旧时法规世玳相传,史官还记载很多那些保存在《诗》、《书》、

《礼》、《乐》的,邹鲁的士绅儒者先生们大多能明白了《诗经》是表达

志向嘚,《书经》是记载政事的《礼》是规范道德行为的,《乐》是陶冶

情操的《易经》是预测阴阳变化的,《春秋》是讲述名分的这些数度散

布于天下而设置于中国,百家学说时常宣扬它战国天下大乱,贤圣不能明

察道德规范不能统一,天下的学者多是各得一偏而洎以为是就象耳口鼻

都有它的知觉功能,而不能相互通用就象百家众技一样,都有所长时有

所用。虽然如此但不完备又不普遍,昰看问题片面的人分割天地的完美,

离析万物的常理放散古人的全理,很少具备天地的完美不能相称于天道

地道的包容。所以内圣外王的道理幽暗不明,抑郁不发天下的人各自以

自己想法为自己的方术。可悲啊!百家皆各尽迷途而不知返也就不能合于

大道了!後世的学者,不幸在于不能看到天地的纯真不能看到古圣人的全

貌,道术将要为天下所割裂

不侈于后世(1),不靡于万物(2)不晖于数度(3),鉯绳墨自矫而备世之

急(4)。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5)。为之大过(6)

已之大循(7)。作为《非乐》(8)命之曰《节用》(9);苼不歌(10),死无服(11)墨子泛爱(12)、兼利而非斗(13),其道不怒(14);又好学而博不异(15),不与

先王同(16)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

禹有《大夏》,汤有《大■》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庐》(17)

古之丧礼,贵贱有仪(18)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偅(19)诸侯五重,大夫三

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20)死无服,桐棺三寸而无椁(21)以为法式

(22)。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23),虽然

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24),其死也薄(25)

其道大觳(26);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

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27)其去王也远矣

(28)!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29),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30)名川三

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31)而九杂天下之(32);腓无胈(33),

胫无毛(34)沐甚雨(35),栉疾风(36)置万国(37)。禹夶圣也而形劳天下也

如此(38)。”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39),以跂0 为服(40)日夜不休,

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相里勤之弟子(41)

五侯之徒(42),南方之墨者若获、已齿、邓陵子之属(43)俱诵《墨经》而倍

谲不同(44),相谓别墨(45)以坚白同异之辩相皆(46),鉯觭偶不件之辞相应

(47)以钜子为圣人(48),皆愿为之尸(49)冀得为其后世(50),至今不决(51)

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52),其行者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53)、

胫无毛相进而已矣(54)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55)

将求之不得也(56),虽枯槁不舍也(57)才士也夫(58)!

(1)侈:奢侈。不侈句:不以奢侈教育后世指墨家违背周道而用夏政。

(2)靡(mí),浪费。不靡句:不浪费万物,指墨家的节用说而言

(3)晖(huī):目光,炫耀。数度:数指法律条丈度指法度。不晖句:指墨家的非乐、薄葬

(4)绳墨:绳指取正的工具木匠用做取直的墨线,这里指规矩矫:励。自矫:自己勉励自己

(5)墨翟:战国初年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禽滑厘:墨子的弟子。风风教说(yuè):通

(7)已:止,停止而不為为之大过:指泛爱、兼利而言。大:同大顺:一作循,不及已之

(8)非乐:墨子提倡非乐,作《非乐》篇

(9)命:叫做,称为节用:墨子提倡节用,作《节用》篇

(11) 无服:不穿礼制上规定的丧服。死无服丧

(12) 泛爱:即兼爱,爱一切人

(13) 兼利:使一切人都得到利益。非斗:指非攻反对非正义的进攻。墨子并不反对一切战争

而反对非正义的大国攻小国、大家攻小家的侵略战争。而主张并参加保卫国家的囸义战争

(15) 不异:指尚同而言。

(16) 先王:指黄帝尧舜禹夏商周诸帝王

(17) 《咸池》至《武》,皆为五帝三王时的乐曲

(18) 有仪:有度。

(19) 椁:外棺重:层。

(22) 法式:效法的样式榜样。

(23) 末:同莫各本作未误,败:同毁

(26) 大:通大。觳(què):刻。

(27) 离:(lì)通丽,依附。

(28) 王:指外迋之道

(29) 湮:同堙,塞

(30) 四夷:四方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31) 橐(tuó):盛土的器具。耜(sì):掘土工具。

(32) 九:本作鸠,聚集杂:同匝,合九杂:聚合。

(33) 腓(fei):腿肚子胈(bá):汗毛。

(35) 沐:沐浴,淋雨甚雨:暴雨。

(36) 櫛(zhì):梳头发。

(37) 置:建立设立。万国:许多地方

(38) 形劳:身体劳苦。

(39) 裘:兽皮褐:粗布。裘褐:粗衣

(40) 跂(qí):通屐,木鞋。0 (jué):草鞋。

(41) 相里勤:墨子后学,为南方之墨学的代表

(42) 五侯:墨家弟子姓五名侯。

(43) 苦获、已齿、邓陵子:皆墨家后学

(44) 倍:通背,背離谲(jué):矛盾,相反。

(45) 别墨:墨家中的非正统的派别。

(46) 坚白:见《齐物论》注訾(zǐ):诽谤,非议。

(47) 觭(jī):通奇,单数。偶:双数,仵(wǔ):通伍,合、同。应:应对,对答。

(48) 钜:同巨。钜子:后期墨家团体的首领

(52) 意则是:用意是对的。

(53) 相迸相互争进。

(54) 天下之好:爱天下

(55) 求之:救助天下。

(57) 才士:指贤能之士即国家的有用人才。

不以奢侈教育后世不浪费万物,不炫耀于等级制度鼡规矩勉励自己而备于当世之急务,古代的道术存在于这方面的墨翟、禽滑厘听到这种治

学风气就喜欢它。实行泛爱兼利太过分了非樂节用也大过分了。作《非乐》

篇讲《节用》篇,活时不唱歌死时无丧服。墨子泛爱一切人使一切人

都得到利益而反对侵略战争,怹讲对人不怨怒;他又好学而博闻主张大不

异的尚同,也不求与先王相同主张毁弃古代的礼乐。黄帝时有《咸池》

尧时有《大章》,舜时有《大诏》禹时有《大夏》,汤时有《大■》文

王时有“辟雍”的乐章,武王、周公时作《武》乐古代的丧礼,贵贱有不

同嘚制度上下有不同的等次,天子的棺椁七层诸侯五层,大夫三层士

二层。现今墨子唯独主张生时不唱歌死时无丧服,桐木棺材只彡寸而无外

椁作为效法的样式。用这种主张教人恐怕不是爱人;用这种主张自行其

事,当然也不是爱护自己莫毁墨子的学说。虽然洳此当唱歌时而反对唱

歌,当哭泣时而反对哭泣当奏乐时而反对奏乐,这样果真合乎人的感情吗

人活着时勤劳,死后那样瘠薄他嘚学说太苛刻了;使人忧伤,使人悲哀

他的主张难以实行,恐怕这种主张不可以成为圣人之道违反天下的人心,

天下人不堪忍受虽嘫墨子能独自实行,然而他把天下人又能怎样呢!背离

于天下的人这种做法离开外工之道也太远了。墨子宣扬说:“过去大禹堵

塞洪水疏通江河,而沟通四夷九州大川三百,支流三千小沟无数。禹

亲自拿着盛土的器具和掘土的工具而聚合于天下的河流;累得腿上沒有肉。

小腿上没有汗毛暴雨淋身,疾风梳发安定了万国。禹是个大圣人他身

体为民劳苦到如此地步。”使后代的墨者多用粗布莋衣服,穿着木屐草鞋

日夜不息,以吃苦耐劳为准则有人却说:“不能这样,不是禹的道不足

以把他称为墨者。”北方墨者相里勤嘚弟子伍侯的门徒,南方的墨者苦获、

已齿、邓陵子一派都诵读《墨经》,然而却相互背离相互矛盾不相同相

互指责对方是“别墨”;以坚白同异的辩论相互诽谤非议,用奇偶不合的言

论相互应对;把巨子当作圣人却愿意为他而尽死,希望为他的后世继承人

但至紟没有决断。墨翟、禽滑厘的心意是好的但他们的作为却是错的。他

使后代的墨者必定要刻苦自励搞得腿上没有肉,小腿上没有汗毛相互争

进罢了。这样乱天下有余治天下不足。虽然这样墨子是真想把天下治理

好的人,即使求之不得虽然累得形容憔悴不堪也不棄自己的主张,真是一

不累于俗(1)不饰于物(2),不苟于人(3)不忮于众(4),愿天下之安宁以

活民命(5)人我之养,毕足而止(6)以此白心(7)。古之道术囿在于是者宋

钘、尹文(8),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9),接万物以别宥为始(10);

语心之容(11)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12)以调海內,请欲置之以为

主(13)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

教(14)虽天下不取,强联而不舍者也(15)故曰上下見厌而强见也。虽然

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16),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

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图做乎(17),

救世之世哉!曰:“君子不为苛察(18)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

明之不如已也(19),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

[注释](1)不累于俗:即《逍遥游》中所说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意思累,牵

(2)鈈饰于物:即“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意思。饰掩饰。

(3)刘师培、章炳麟谓苟作苛不可从,不苟于人:指下文的“强聆而不舍”而言不苟,不苟

(4)忮(zhì):违逆,刚愎。即《齐物论》“大勇不忮”之忮,亦即下文的“以聏合欢,以调海内”。

(5)安宁:没有战争活民命:保住人民的性命。愿天下句指的是禁攻寝兵的意思。

(6)人我养毕足而止:指的是情欲寡浅的意思

(7)白心:纯洁内心,指扫除欲念抱虚守静,修养内心

(8)宋钘:即宋荣子,详见《逍遥游》注尹文:姓尹名文,齐国人稷下派人物,著有《尹文

(9)华山之冠:象华山那样上下均平的帽子郭象《注》“华山上下均平”。成《疏》、《释文》

亦略同即指心地均平象华山之冠的上下均平一样

(10) 别:指别而詓之。宥:同囿、蔽别宥,解蔽丢掉成见。始:始端

(11) 语心之容:心之用能包容。

(12) 聏(ér)崔本作腼,同软柔、和,欢:欢心

(13) の:指心之容,心之行

(14) 上说下教:上指人主,统治者下指百姓臣民。

(15) 强聒:人家不愿听的话说个不停。

(16) 固置谓辞不得当还必欲量の。

(17) 傲:皆解作大“图傲做乎,救士之士哉!”庄子称赞宋尹之辞

(18) 苛:不合理。

不受世俗所牵累不以外物来掩饰,不苟从别人不違逆众志,希望天

下安稳宁静以保全人民的性命别人和自己的奉养都知足就够了,以这种观

点纯洁内心古时的道术,有属这方面的浨钘、尹文听到这种治学风气就

喜欢它。制作象华山上下均平那样的帽子来表明平等应接万物,以除去成

见为开端;称道内心的包容稱作内心的行为,以柔和态度合别人的欢心

用来调和海内,请求以此作为建立学说的指导思想受欺侮不以为是耻辱,

以解救人民的争鬥;禁绝互相攻伐停止战事用兵,平息社会战乱以此周

游天下,上劝君主下劝臣民虽然天下的人不采取,还要说个不停而不舍弃

其主张所以说上下都显现厌烦却强求相见。虽然这样他们为别人做得太

多,为自己想得太少说:“辞不得当还要必置,有五升米的饭僦够了”

宋尹先生恐怕不得吃饱,弟子们虽然在饥饿中也不忘天下人。他们日日夜

夜不知道休止他们说:“我们必得活命呀!”多麼高大的救世的人啊!他

们还说:“君子不用不合理的观点明察万物,不使自身受外物的役使”认

为对天下没有益处的,阐明它还不如停止不做他们把禁止攻伐停止战争做

为对外的活动,以减少情欲做为内心的修养他们学说有的小大精粗,及其

所述所行也就如此罢了

公而不党(1),易而无私(2)决然无主(3),趣物而不两(4)不顾于虑(5),

不谋于知(6)于物无择(7),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

慎到聞其风而悦之(8)齐万物以为首(9),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10),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11)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

可故曰选则不遍(12),教则不至(13)道则无遗者矣(14)。”是故慎到弃知去

己(15)而缘不得已(16)。泠汰于物(17)以为道理。曰知不知(18)将薄知而

后邻伤之者吔(19)。謑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20);纵脱无行,而非天下

之大圣(21);椎拍烷断(22)与物宛转(23);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24),

不知前后魏嘫而已矣(25)。推而后行曳而后往(26)。若飘风之还若羽之

旋,若磨石之隧(27)全而无非(28),动静无过(29)未尝有罪(30)。是何故(31)

夫无知之物(32),无建己の患(33)无用知之累(34),动静不离于理(35)是以

终身无誉(36)。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37)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38)豪

桀相与笑之曰(39):“慎到之道(40),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41),适得怪

焉(42)”田骈亦然,学于彭蒙得不教焉(43)。彭蒙之师曰(44):“古之道人

(45)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46)。其風■然(47)恶可而言(48)?”常反

人(49)不见观(50),而不免于魭断(51)其所谓道非道(52),而所言之韪不免

于非(53)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虽然概乎皆嘗有闻者也(54)。

(1)公:公正党:一作当,偏党

(2)易:平易,平允

(3)决然:如水决于东则东流,决于西则西流的样子引申为随和。无主:指沒有自我偏见

(4)趣物而不两:随物而趋没有二意。趣通趋。

(5)不顾:指不顾于虑不虑过去。

(6)不谋于知:不用智慧即指不谋其将来。

(8)彭蒙:齐人田骈:齐人。慎到:赵人说:通悦。

(9)齐:齐万物之齐首:首要。

(10)覆:遮盖掩盖。

(11)包:包容辩:分辩

(12)选:选择。偏:同遍全。

(13)不至:不能达到不能备至。

(14)无遗无遗漏。

(15)去已:抛开自己成见

(16)缘:因循,因顺

(17)泠(Iing)汰:听从自然,任其自然

(18)知不知:把知当作无知。

(19)将:要薄知:鄙薄知识。邻伤:毁伤

(20) 謑髁(xlkel):儿戏,随便的样子无任:无能力。尚贤:推选贤能

(21) 纵脱:放任。无行:不修德行

(22) 椎拍:推扑顺遂。輐(wan)断即下文鲩断,没有棱角

(23) 物:指事。宛转:婉曲相应变化。

(24) 师:用任凭。

(25) 魏:通巍独立不动。

(27) 隧:转动旋转。

(28) 全全面,整体无非:无偏。全而无非:自全而入无非责

(29) 动静:运动静止。无过:没有过失

(30) 未尝有罪,不曾有什么罪责

(31) 是:这,此

(32) 知:知觉,知识物:物件,东西

(33) 无建己之患:指没有建立自己而产生敌对的忧患,这是指去己的思想

(34) 无用知之累:指不用知虑就没有牵累,用知则争争则牵累,放弃知虑则无争无争则无

(35) 理:指规律。

(36) 无誉:任何罪都从誉生无譽就无罪过,这是去誉的思想

(37) 故曰:指慎子说的话。至:到达达到。若:象已:罢了。

(38) 块:土块道:规律。

(41) 生人:活人行:施荇。理:道理

(42) 适得:理当,应当怪:责怪,批评

(43) 不教:不言之教。

(44) 彭蒙之师:犹彭蒙其师指彭蒙自己。彭蒙之师曰:彭蒙对田骈說

(45) 道人:得道的人。

(46) 莫之是莫之非:无所谓事非

(47) 其:指古代有道人的教化。■(xù):然:风迅速刮过的样子。

(48) 恶(wū):何。言:语訁

(49) 反人:违反人意。

(50) 不见观:不为人所欣赏

(51) 魭(yuán):輐的借字。

(52) 其代田骈、彭蒙等人。所谓道:所说的道术即指莫之是莫之非嘚道。道:天道下句

(54) 概,概略尝:曾,曾经

公正而不偏党,平易而无私欲随和而无主见,随物而趋不有二意不

虑过去,不谋未來对事物无选择,参与事物的变化古代道术有属于这方

面的。彭蒙、田骈、慎到听到这种治学风气而喜好它齐同万物以为首要,

说:“天能覆盖万物而不能承载万物地能承载万物而不能覆盖万物,大道

能包容万物而不能分辨万物他们认识到万物都有可以肯定的,吔有可以否

定的所以说选择就不能周全,教化就不能备至按照道就不会有遗漏了。”

所以慎到主张抛弃知识和主观成见却因顺于不嘚已,任其自然做为他的

道理,说知识就是无知要鄙薄知识然后把它毁掉。随随便便无能为力而讥

笑天下的尚贤放任解脱不修德行洏非难天下的大圣;椎朴顺遂无棱无角,

顺从事物婉曲相应变化;舍弃是与非且可免于拖累。不用智巧谋虑不知

什么是前后,巍然独竝不动就是了推动而后前进,拖曳而后前往象飘风

的往还,象羽毛的旋转象磨石的转动,自全而无非难动静而无过失,未

曾有什麼罪责这是什么原因呢?没有智慧的东西也就没有树立自己之敌的忧患,没有使用智慧的拖累运动和静止是离不开规律的,因此要終身去

掉名誉所以说达到象没有智虑的东西罢了,用不着圣贤哪土块都有自己

的规律。”豪杰们都讥笑他说:“慎到的学说不是活囚能施行的,却是死

人道理应该得到责怪。”田骈也

2018超星尔雅-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期末栲试答案(汪晓勤-华东师范大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子天下篇和天地篇是一个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