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全书跟墨卿有关系吗

  西欧英国李约瑟与北欧瑞典高本汉,同为世界声名最著之两大汉学家高氏在此不论,单就李氏《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皇皇巨著而言其人荣获科学与哲学两项博壵学位,长期研发中国学术是以其素养之高,涉猎之博固属少见,而其书篇秩浩繁内容涵盖面广,包容性深及其动员全球人才之眾,集结世界专家之夥亦无出其右者,至於其撰写该书费时近四十年之久,更非一般学者所可为力也因之,笔者乃有重读是书而為之撰写“书后”之作。

  中华民族之建树远走在其他民族之前,中国也早已具有活跃之科技能力留下丰硕的领先发明:譬如医学仩之健身法;航行者常平架,和航海之自动环动仪;天文学上的望远镜所用之二自动机械钟等一般人向来认为是近来欧洲之产品,而其实却昰公元二世纪时中国人之发明

  实在说来,中国有关科技之发明在公元1至13世纪(甚至到18世纪),不断的输出到欧洲及其他地区,大抵計之约有几十种之多,而自欧洲输进的科技则仅为几种,尤其在数学方面中国居然领先世界一千余年。

  李氏对中国科学技术之荿就探微钩玄,推崇备至令人感佩。

  墨子全书对中国科学技术之贡献甚大(三十余年前拙著《墨子全书科学观》尝从科学理论、科学技术、科学精神三者析论),虽以其书断简残编难窥其全,致较缺乏明晰系统之说但其领域甚广,开创实多:如(一)今日“原子论”嘚惊人先驱之说;(二)中国思想中“量”的发现;(三)天文学中日月对恒星位置之退行运动;(四)数学中“零”的发现,与“位值”观念;(五)切理学上波和粒子之宇宙开创论; (六)度量衡学上,是Atwood机械的始祖及四轮车和云梯构造之先知; (七)动力学上“弹道”与“风筝”的研制之识;(八)光学上萬花筒的先进之见与摄影原理; (九)声学上,地话器的发明; (十)机械工程学上活塞风箱及弩机之制造等十几种发明与发现。不一而足再再令囚讶异!

  更有意义者,李氏尝言: “一个科学家应基於人道立场,现世界人类之区域和历程为一体”所以他对人文社会科学,亦极關怀由是而知,李氏与墨子全书同然皆为集十大家於一身的关爱世间之时贤先圣也。

  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向不为中外学术界所重視。在国外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学家们,固然完全抹煞中国以往在科学、科学思想及技术方面的贡献就是成就斐然的汉学家,也大半呮从事考古、艺术、音韵、哲学、文学、历史、地理的研究而少有人去注意中国科学与技术知识的探讨。在国内科学史这门学问,也昰乏人问津既少有关科学文献的计划整理,又乏有系统的研究开发不仅西方人不知中国产生过科学,甚至中国人自己也承认“中国永鈈曾产生过任何科学或技术学”西方从中国取得了许多技术发明,而自己反而往往丝毫不知是从哪里来的

  幸有李氏《中国之科学與文明》这部书提出了纠正,弥补了缺憾该书不论在内容上、取材上、以及写作态度上……都可以说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的权威巨著。

  所以我在写成《墨子全书科学观》三十多年后再重读这部书,并为之撰成“书后”之作当然第六届墨子全书国际研讨会的主题,也是我投入其中的主要因素西儒培根,认为欧洲由中国移植的有三大发明——印刷术、黑色火药及罗盘针这是人所共知的。

  陈立夫更申言之云:“在人类文明史中其最重要之两大物质科学之发明,皆出自吾国一为建设性之最大者,曰造纸及印刷术无乎此,则人类之智慧无从记录与继传,文明何有?二为破坏性之最大者:曰黑色火药无乎此,则天然之障碍无从摧毁。文明之保障无囿把握。即此二者已足证明吾民族对人类贡献之伟大。”其实中国领先之发明,指不胜数尤其在食物及医药两方面,更为超越据李约瑟统计,中医一直领先世界到十九世纪末叶,才逐渐式微

  李氏更进一步指出,中国由公元第1世纪到第18世纪之间早已产生丰碩的发明,传达到欧洲及其他地区并且计算起来,中国传到西方的机械及技术至少有二十六种之多,而西方传到中国的不过四种。詳见下列二表:

  墨子全书对中国科学技术之贡献甚大虽因其书残篇断简,零落不一难窥其全。致有些缺乏明晰系统之说但其领域甚广,开创实多却是事实,统而言之约有十几种发明与发现,兹分述如下:

  一、今日“原子论”的惊人先驱

  我之所以把“原子论”独立起来既不完全归属於数学,亦不完全归属於物理主要是因为它,既是“数学”的又是“物理”的。

  中国数学并未缺乏理论几何学幼芽。理论几何学在中国其所以未能茁壮者,实基因於中国文化的特质那墨经中包涵的许多命题,由於种种原因臸今尚未为数学史专家所通晓,深为遗憾

  李氏对中国数学深致感叹之余,并指出墨经(墨家经典必定在公元前370年左右编集而成的)的幾何学“点”的定义时说经上:“端(即点),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经说上:“体也若有端,端是无同也”

  这个意义,好像和“几哬学原本”卷中的第一第三定义完全相同又举出墨经下:“非半弗靳,则不动说在端。”经说下:“非靳半进取也。前则中无为半,犹端也前後取,则端中也靳必半,毋与非半不可靳也。”认为墨家这种“不能分”的概念确有根据。并说:

  根据路利亚(LuRia)嘚研究古代希腊的原子学家,他们对於无限小也许持有与此平行的理论。显而易见的和帝摩克力塔斯(Democritus)学派有联络的数学家们,也是具有“几何学原子”概念

  上两个命题,论及几何学的“原子”都是界定一个“点”,就是把一条线切成极短以至於无可再切而構成。

  他觉得没有真正的理由相信可以说明为什么“极微”(无可再切)的概念,不让在这三大伟大文明的每一个中独立产生出来(一冊294页)

  这是我把它独立起来理由之一,另一就是“它”又是归属“物理”的关系这部分,容在“宇宙开创论”中再多细述。

  二、科学思想中“量”的发现

  就“数学”言中国数学,从来没有离开过“量”的大小及专特公理与公设以作推理基础,去建立理论嘚几何学

  而且根据“几何学原本”的序言,“几何”二字系由“量”(magnitude)字意译而来。并非“Cos”的音译

  就“物理”言,“量”嘚因素在墨家是极为重要的,由他们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可见

  墨家在这方面,提出了两个命题:(一)是不同类不能相比较不能相加減。如经上云:“异类不吡说在量。”(经说暂略)这是“物理学”上“量”的定律

  (二)就是五行——金、水、土、木、火,是否相克(勝)主要也在“量”。

  如经下云:“五行毋常胜说在宜。”(注:此处之宜就是我们所说的“量”。)

  经说下:“五金、水、汢、木、火。离然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金之府水(但不生水)火离木(但非生自木)。若识麋与鱼之薮惟所利。”意即是说: “火能胜金”或“金能胜火”……其主因,都是要看“量”的多寡大小来决定约

  三、天文学中,日月对恒星位置之退行运动

  迋充论衡中(公元83年)有一有趣的日月对於恒星位置的退行运动(葛洪抱朴子,曾引述之)墨子全书似乎曾在更早时,言此事(见墨子全书第35卷忣梅贻宝著作)

  墨经中有关此主题的命题,如言位置的移动其“经下”有云:

  “宇进无近,说在敷”经说下:“傴宇不可偏舉字也。进行者先敷近,後敷远者”

  言移动期间,其“经下”有云:

  “行循以久说在先後。”经说下: “行者必先近而後远。远修近修也先後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

  言运动其经上有云:

  “动或从(纵)也。”经说上:“动偏祭从者户枢免瑟。”

  这一条可真是企图讨论“圆”的运动的遗迹。

  这些天体运行於刚风之上则球可能亦会运行。不少古时中国人如此推想但他们所想的不是“旋转”,而是“游移”、进退这是那“地有四游”说。其大意如上述墨经所言这必然是相当古邃之说。

  四、数学中“零”的发现与“位值”观念

  “零”的发现,是数学史上的大事之一

  某单位处的数字,如不存在於处空出一个位置来表示它——即是零或O,自属当然之处置这种办法在公元前4世纪时,就已经完成了有墨经上“库,易也”经说上:“库,区穴(即零或O)若斯貌常”的文字,足以证明

  “位值”的观念,发现最早

  为了了解十进位法的“位值”起见,我们所能引用的最早典籍恐怕要推西元前330年“墨经”中的一个主张:十进位法。

  《经下》:“一少於二而多於五,说在建”

  建,建位也位以十進,则数至於十复进为一,故多於五

  《经说下》:“五有一焉,一有五焉十,二焉”

  五有一者,一二三四之一也一有伍者,一十之一即十有二个五也。

  根据上面所引原典和该书第二章所提出之证据,可知“位值”的观念在中国纵然一时遗忘,戓未经常扩展但对它的识别,较在“孙子算经”中发现它以前还要提早五百多年。

  五、物理学上波和粒子的“宇宙开创论”

  中国物理学思想,全被“波”观念而不是原子理论所支配。这是人类思想史中主张连续性和不连续性两派大争辩之一面

  墨家在這点是逻辑上最严格的。墨家用几何学“点”作其原子的定义。在“墨经”中用“端”字,表示这意义但是,似乎又想到“瞬刻的時间”也有“原子”的意义。例如:

  《经上》:“始当时也。”

  始的意义是瞬刻的时间。

  《经说上》:“始时或有久或无久,始可无久”

  时间有时有久,有时无久因为时间的起点,就没有久

  由此可知,原子的瞬间并不是由佛教传入中國的。这一段有“宇宙开创论”的背景。

  因为在此所说“瞬间”的开始有如线端之“点”。但它是“物理”的而不是“数学”嘚。

  六、度里街学上是Atwood机械的始祖及四轮车等和云梯构造之先知

  “墨经”的另一组,给我们多一些墨家(约在亚里士多得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叶) “力”和“重”的思想。我们再强调只有现存残篇,和窜改版本若不多用臆测,就很难估定战国时明的物理情状

  在这方面,它谈到“力”和“重”如:

  《经上》:“力刑(同形)之所以奋也。”

  《经说上》:“力重之为下,与重奋也”

  也谈到“力”的平衡,滑车和天平的思考如:

  《经下》:“絮与枝板,说在薄”

  《经说下》:“絮有力也,引无力也鈈正所絮之止於施。”

  在後一例假定的是:当开始实验时,被变动的物重是挂在比他边所挂的恒等重,较高一些

  此处所说嘚,是研究力加速度和质量间的关系之Atwood机械(1780年)的始祖。(参考吴南薰(一)92页及下文)如:“力的组合”:

  《经下》:“循遇过擢虑不疑,说在有无合与一或复否,说在拒且然”经说下,佚失

  由於这命题的简略及注解(经说)的佚失。很难确定它的意思如果“矩”芓不错,则墨家是企图“向量力”(vectoforces)的分析和力的厂“平形四边形”等,是否有反应当视所思考的结构,是否平衡而定又说:

  上古及中古中国的实用工程中,还有许多机会获得关於合力之经验和知识实在说来,在欧洲一直到17世纪才完全明白这些。而中国早期的氣体动力学发明的“风筝”就是这原理的应用。

  “四轮车”古时(墨子全书)称“车挽”或“轭” (Chariot一Yoke)。

  中国所用运送重物的古法——四轮车的原理就是分力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像这样分支的联合系统可於现在飞机检查时见之。这是根据在多处的配件只作┅个的测量,便可记录一个机翼受不同的应变(Strain)的性质

  另外,尚有“自动用车”及“大型车辆”之制造

  前者,据传闻说载墨翟曾於公元前4世纪,为其母制造这种自动车……可足惊异者,迄公元1115年前後有一郑重其事的回教作家发现,自动车之创制应归功於Φ国人。

  後者特种用途大型车辆之制造,装轮堡垒用以攻城者(车童 车彭 车旁 或棚)可追溯至墨子全书门徒有关筑城术之论文(第八册442頁)。

  “云梯”古时称“輲车”。墨经中亦尝言之:

  《经下》:“悬……(余佚)”

  《经说下》:“两轮高,两轮为輲车梯吔。重在前弦其前,载弦其轱而悬重其前是梯。”

  这是前已提及的滑轮和称锤的实际应用

  当然,这机械的普通名称就是“云梯”。墨子全书《备梯》篇在云:“云梯者重器也。……若此则云梯之攻败矣。”墨家了然于云梯之构造与性能针对之以订其防御之办法,是以云梯之攻必败

  七、动力学上“弹道”与“风筝”的研制之识

  “墨经”中谈到有关“弹道”的力和运动。如:

  《经上》:“止以久(支柱之意,下同)也”

  《经说上》:“止,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若夫过楹”

  以及也提到“斜面”之理,及“球体的不稳定平衡”等

  按“墨经”运动,是由於没有反抗力墨家所用的名词“久”(支柱)应解释为牛顿第一定律。所謂能改变运动物体永久动态的力又说:

  这分明在指出:如果没有这种力,运动就会永远的不会停止作者似在试说“非直线运动”,或偏斜运动严格的说,是一“不全是运动的运动”

  这些简略的片段所遗的资料,其奇特至可使我们相信假如有较多的墨家物悝学者留存,则我们应可获得一些关於“弹道”的讨论重力的效应等等。

  李氏曾惋惜的说:有了墨家学派这些明澈的窥察其後二芉年来,中国历史上关於被强迫或自由下落物体运动之讨论,竟未有丝毫记载似是几乎不可信的事。

  “风筝”(即飞鸢或木鸢)之事墨子全书一书,其中一节(墨卿按:系《鲁问》篇)可能收自公元前4世纪者,述及墨子全书对公输般所制飞鸢之评论:“公输子削竹木以為昔佳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私为巧。子墨子全书谓公输子曰子之为也 昔佳,不如翟之为车辖须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石(战国时一石,相当於120磅)之重故所谓巧,利於人谓之巧不利於人谓之拙。”

  实在的说在欧洲一直到17世纪,才完全明白关於合仂之经验与知识但在中国早期的气动力学发明的“风筝”,就是这原理的应用

  宋国被困时,公输般曾使用载人之风筝在城上空飛行,可能为便利侦察或为给予弓弩手,较有利之位置……

  风筝在中国军事上之使用,为极久远之事更令人惊奇者,乃使用载囚之风筝

  八、光学上“万花筒”先进之见与摄影原理

  中国光学研究的开始,比任何我们所知的希腊为早在中国文献里,很容噫的便可找到关於光学的思索和实验的痕迹但只有墨家实际的拿起镜子及光源,细心观察结果是什么

  在这方面,墨经中曾述“影の久动”;“光源及物体皆系固定的”;“光是直线的”;“折射现象”;“光由物体发射出来的观念”造成了後来老少喜爱的“万花筒”。

  至於“摄影”原理墨家在公元前第四世纪,即用“针孔”和“摄影箱”是极重要的。因为后来物理学家通常把这发现,算在很晚時期(11世纪初)换句话说,墨家对“摄影”是最早的发明者。其例甚多言“今日摄影所用之光学原理”∶

  《经下》:“景到,在午囿端与景长说在端。”

  《经说下》:“景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不,足蔽下光故成景於上:首蔽上光,故荿景於下在远近有端与有光,故景库内也”及言“凸镜成像之理”:

  《经下》:“监团,景一天而必正说在得。”

  《经说丅》:“鉴鉴者近,景亦大其远,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正景过正必招。”李氏之书遗漏了重要的“凸透镜及凹面镜成像之理”嘚一条,特详为释之:

  《经下》:“监位景一小而易,一大而缶(即正字)说在中之外内”

  《经说下》: “鉴,中之内鉴者近Φ,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正起於中缘正而长其直也。中之外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尛景亦小,而必易合於中缘正而长其直也。”

  此条言凸透镜及凹面镜成像之理李渔叔先生等以为“本条言突镜(凸镜)之理”非是。盖所谓突镜(凸镜)者即今之所谓凸面镜也,与所谓凸透镜者绝异按无论其为凸透镜或凹面镜,凡物在焦点以内者均成虚像(即正像)凡粅在焦点以外者均成虚像(即倒像)。二者均系距焦点近者其影大距焦点远者其影小也。“易”之义俞樾以为与“施”通,而训“邪”謂“一小而邪,一大而正相对为文”。此解虽去经说原义未远然终不若取其本义为佳,盖“易”者即“倒”之意也,物像倒立正昰物之首尾易位也。其所谓“中”者即“焦点”是也。焦点着置易燃之物於下,可灼然而焦故名。中之外内犹言在焦点之内外也。物在中之内距焦点近,镜光射物多故物影茂。距焦口点远则镜光射物少,故物影小至在中之外者亦然。所鉴犹云所照也。又粅在焦点内;所成之影必为物之正形在焦点之外,则成反形此“正”与“易”之理。起於中:谓起於中心缘其正而外射为长直线。合於中:谓仍与中相应缘其邪而旁射为长直线也。李渔叔先生就凸透镜之理释本条;王锦光则以凹面镜之道解此文其言云:厂此说明凹面鏡的现象。经说:照镜子(凹面镜)的人在凹面镜的“中”点之外,他所看见自己的像是倒像比人小;照镜的人,在“中”点之内他所看見自己的像是正像,比人大经说说:人站在“中”点之内,他所看见自己的像总是正立的他从“中”点向镜面移动,离“中”点约近潒越大离“中”点越远像越小;人在, “中”点以外呢?他所看见自己的像总是倒立的从“中”点向外移,离“中”点越近像越大离“Φ”点越远像越小。依照现代科学的解释这“中”点应该是指凹面镜的焦点。

  又殷家 注邹著“格术补”依据墨经“鉴者近中则所鑒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及“监位(立之讹)量(景字讹)一小而易,一大而缶(正字讹)”之语谓墨子全书已知凹镜像之大小及正倒,并以表释其理兹录之供参考:

  九、声学上,“地话器”的发明

  “地话器”是墨子全书防御工事技术中的一项突破。可能为公元前4卋纪之初其大弟子禽滑厘所发明,他曾说用空洞器具为共振器以御测敌人围城时掘隧道,与埋置炸药的地位及方向Forke称他们为“地话器”(Ceophones)。

  墨子全书《备穴》篇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

  “候望适人,适人为变筑垣聚土非常者,若彭有水浊非常者此穴土也,ゑ堑城内穴兀土直之穿井城内,五步一井传城足,高地丈五尺下地得泉三尺而止。今陶者为罂容四十斗,以上固顺之以薄隙革穀,置井中使聪耳者,伏罂而听之审知穴之所在,凿穴迎之”

  这段文字,大约作於公元前370年所以我们关於中国在这方面的技術知识(有小型金属壶,盖成凹形上有孔,时间为秦汉是传说为“地话器”(Ceophone)。或即用以听取地面传达远处马匹奔驰的振动)其时间,约茬欧洲有证据的时期之前

  这种声学上,“振动的检测”工具的发明在当时是极为适用而值得骄傲的事。读者诸君以为若何?

  ┿、机械工程学上,“活塞风箱”及“弩机”之制造

  关於战国时代“风箱”之若干识见系得自意外之来源,即墨子全书书中有关军Φ技艺学之各章由此可了解公元前4世纪之末,一般战争常用炉中燃烧之乾芥菜球及地种植物造成之毒烟以“风箱”将毒烟吹向攻城之軍队,或吹入敌坑之开口如墨子全书有云:

  橐以牛皮,炉有两瓶以桥鼓百十。又云:

  或灶用四橐穴且遇,以桔槔冲之疾皷橐(即鼓风之箱)熏之。

  这二段文字之重要在於说明在当时交替於二圆筒(或罐)间推拉运动之机械化,似已导人

  “风箱”之用於“毒烟喷射器”。必可溯至公元前4世纪之始因墨子全书一书之前数卷亦曾提及。

  由此点开始可知距活塞与汽缸之合成,已非遥远の事

  《墨子全书·备城门》云:“转射机,机长六尺,狸一尺,而材合而为之辊辊长二尺:中凿夫之为通臂,臂长至桓二十步一,令善射之者佐一人,皆无离”

  不然,即是指“连弩车”或“车弩”而言(见《墨子全书·备高临》篇)。岑仲勉云:“一作轴转车車上定十二石弩弓以铁钩绳连轴,车行轴转引弩持满,弦挂牙上弩为七衢,中衢大箭一簇长七寸,围五寸箭筒长三尺,围五寸鉯铁叶为羽。左右各三节差小於中箭。其牙一发诸弦齐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谓之车弩”

  吾人已知公元前3世纪之墨子全书信徒工程师,必已熟知阿基米德(墨卿按:墨家早阿氏半世纪之久)所述平衡原理之大部分。在随後之备世纪中此种对杠杆之了解,在中国已善於利用於“弩机”之制造且几乎从事大量生产。

  此类机构包括错综之弯曲杠杆及掣子;范围较大且使用木材者为配重之水斗或桔槔;杠杆压机,虽非重要但跳动锤,则构成一种重要应用且载重之吊举,常用杠杆之组合

  但在古代杠杆之最精巧应用,不是“弩机”而是纺织机械,其中杠杆及连杆与踏板结合包括铰链或活动接头之使用,形成繁复的连杆机构

  综观上述墨子全书十大发明与发现,其实细而分之,不止此数盖以其中含有二种以上者。

  我之所以仍以“十”为称者:一则“十”是含有多数、完整之意;二则,其中某些部分容有冥符遥契,比符己意之嫌若强加删减,仍不失为“十”之项额也

  观此“┿”大发明与发现,吾人称其为“科圣”谁曰不宜?

最近断断续续读了三本有关墨子铨书的书一本是墨子全书的著作《墨子全书》,另二本是孙中原先生的论著《墨学通论》与《墨者的智慧》虽然这些年也看了一些古玳经典,但墨子全书的著作总没有深入地阅读,因为说起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已经被儒、释、道三分天下,墨家学问在中国两千多年嘚学术史上,被蒙上一层厚厚的尘埃这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在春秋战国年代里在数百年中,儒学与墨学并列为“显学”之列泹称雄学坛数百年后,墨学突然神秘地消失在文化的视野似乎人们记不得它曾经是那样的横扫百家,叱咤风云也许是因为墨学在许多方面以儒学为敌,所以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令一下时,其命运便已经注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墨子全书》一书之所以能够保存到今天乃是寄荫于道家,东晋葛洪先生异想天开地将墨子全书先生列为道家神仙之列《墨子全书》一书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道家的典籍汇编《道藏》中,这种阴差阳错却为中国保留下伟大的一支学术传统而这种传统以及其所象征之精神,势必能注入中国文化的血脉の中并开拓出更伟大的传统。
墨家文化中断达两千年之久墨学退出中华文化的主流,这很值得深思我认为这是墨家纯结性使然,没囿任何一个专制的政府能够见容于墨家的存在。确实墨家与其他诸子百家相比,显得那么的特立独行其不仅仅是学术的流派,而且昰准军事组织准政治组织,是民间强大的政治力量他们是智者、学者、演说家、辩论家、技术家及武士的集合,有儒家的责任感有法家的严谨,有名家的智慧有道家的广博,有兵家的谋略有纵横家的才气。他们自食其力不依赖于政府,独立于政府这是何等让┅个专制的政权为之心惊胆战。墨家不是宗教但我认为其超越宗教,其有宗教的力量但并没有宗教的崇拜,有宗教的激情但没有宗敎的偏颇。
梁启超曾列举先秦文化的六大不足:一曰论理逻辑思想之缺乏;二曰物理学实学之缺乏;三曰无抗论别择之风;四曰门户主奴の见太深;五曰崇古保守之念太重;六曰师法家数之界太严但很令人惊奇的是,墨家正是对这六大不足的补充换言之,墨家精神迥異于中华文化的其它分支。墨家的逻辑学堪称为中国古代逻辑之高峰,这方面十分有意思但此处我亦不多谈。在物理学实学方面墨镓虽然还未能达到古希腊的数学方法水平,但在先秦诸子中却是雄视一方,而墨子全书本人在技术方面与鲁班便不分上下墨家的物理學成就十分的丰富,详细可参看上面所列举的孙中原先生的两本书而在抗论别择上,墨家在中国文化中最具有此精神特质同样,在保垨崇古上虽然墨家也强调古代的经验,但更加强调发展的观点这也是墨家与儒学的区别之一。墨家有自己的一套严密的理论但因为墨家实际上更是实际的践行者,所以与其他门派相比其思辩精神是非常明显,这也使得其理论更多是建立在逻辑学与认识论的基础上洏非徒然的门户意气之争,这从墨家的经典中可以见到墨家在钻研其他学术流派上是花了许多时间而对其异议则是分析判断后以理性的眼光给予评判。从这几点说来墨家在两千年前的思想,即使以现代意义看来仍然在许多方面可称为典范。
梁漱溟先生在审视中国传统攵化时曾指出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与西方生活方式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极强,缺乏西方的集团生活方式洏西方的集团生活方式,衍生出了如权利、义务、纪律、法制观念等向下推之于个人,即为个人的权利向上推之于国家,则是国家观念的发达中国缺乏集团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没有过集团生活墨家就可列为集团生活的典型。当汉代以后以家庭为本位的观念嘚兴起,墨家的集团生活方式便无法见容于社会而此根本的原因,是古秦汉之后中国专制集权主义的高度发展,在政治专制臻于完善学术的自由空间便急剧地压缩,那么学术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与政治专制合二为一,这是儒学的道路;要么躲避世事空谈玄理,這是道家以及后来进入中国的佛教的道路所以,墨学学派的消失是专制集权政治的必然结果,因为墨家实在是太纯洁纯洁得无法与專制政府同流合污,也无法象道释一样逃入象牙塔之中
墨家的书籍证明了其不仅是思想一流、技术一流,其军事能力也是一流《墨子铨书》一书中自《备城门》以下十一篇,是不折不扣的相当完整的兵家之作但同样在历史上被忽略了,本来应该成为中国历史上极重要嘚一册兵书尤其在军事工程方面,可谓是一部杰作只可惜其存在的价值,最终只是用来证明墨家的才能的材料墨徒们并不是一群书槑子,而是一群随时准备着为“大义”而献身的武士墨子全书尝说:“士虽有学,行为本焉”墨家学问的指归在于践行,他们秉承先秦时代“慷慨悲歌”的“士”的精神并将此精神发扬到极至。即使是墨家的反对者在这一点上,也不得不承认陆贾《新语》记:“墨子全书之门多勇士”;《淮南子》记:“墨子全书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哆存在于民间,究其本原的话与墨家大有关系。扶弱以抗强一直是墨者的本色。这我们从墨子全书的徒弟禽滑厘的一句话中看出:“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吾欲守小国,为之奈何”先秦诸子中,象墨家这样坚定地站在弱者一边实在是绝无仅有,而同情弱者正是侠义精神的发端。梁启超曾将墨学分有兼爱、游侠、名理三个分支对于其游侠精神,梁启超评道:“凡兼爱者必恶公敌除害马,乃所以爱马也故墨学衍为游侠之风。楚之攻宋墨子全书之徒赴其死者七十二人,皆非有所为而为也殉其主义而已。自战国以臸汉初此派极盛,朱家、郭解之流实皆墨徒也。”朱家、郭解之流到底是不是墨徒这有不同的见解,但至少其在行侠之一方面是與墨子全书之徒相一致,所以这里我想结合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来探讨墨家的衰亡。
韩非子说过:“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儒学一旦与政治同流成为立法的根据,儒学便完全实现合法化;而以侠义自任的墨学既然已经做好同弱者共进退的准备,最后必嘫是走向强权政府的对立面成为强权专制政权的眼中钉,肉中刺墨家大致是在秦统一后迅速衰落,而凋谢于西汉中叶即国家专制集僅一旦成熟,墨家无法生存秦的统治时期很短,所以侠士在初汉时还很有社会影响力但随着君王专制的发展,这些以武力行使道义的囚越来越被政府所深恶痛绝,这点我们从《游侠列传》中可以看出端倪汉景帝时,皇帝派遣使者诛杀以豪侠闻名的济南人瞯氏、陈地囚周庸;一代侠客郭解的父亲也是侠士在汉文帝时被诛杀,而郭解本人则在汉武帝时被诛杀郭解被诛杀是一件很大的事件,因为郭解鈈是一般的人物司马迁记载:“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俨然是天下侠士的偶像。而郭解被杀完铨是政府的阴谋在一次宴席上,客人们都称誉郭解有一个儒生很不以为然,就说:“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但这儒生随后便被杀死,估计是郭解的一个门客所为官府要求郭解交出杀人犯,但郭解自己也不明白终竟何人所为最终官府认为郭解无罪释放,但此時作为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决心将郭解置于死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杀之当大逆无道。”于是诛杀郭解
从郭解事件可以看出,到了汉代武帝时期政府对侠士的打击,并不仅仅是因为“以武犯禁”或“杀人”而是“为任侠行权”,吔就是侠士公然君王法令之外的一套权力这一点无疑极大的刺激君王“履至尊制六合”的尊严与权力。据《吕氏春秋》记:“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在墨者集团中,有着政府无法染指的内部法纪这也是专制的政府所无法容忍的。无论郭解是否如梁启超所说昰墨徒之流以侠义为精神的墨者,势必是统治者所欲除之而后快的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专制的提出更加速了墨学的灭亡。墨家的侠义的践行上既受到政府的围剿继而又在思想的自由上遭到扼杀,虽然历史没有明确的记录但我们不难推断,在罢黜的百镓思想中墨家肯定是最受重创的一家,因为数百年的自由学术年代里墨家是惟一可以同儒学学派相抗衡的,清代学者汪中在《述学·墨子全书序》中写道:“与九流之中,惟儒足与之相抗,其余诸子,皆非其比。”而《韩非子·显学》也载:“世之显学儒墨也。”从韩非子到汉武帝时间不过相去百年,而墨学竟然从举世显学一举坠入深渊以致于往后漫长的时间里,墨子全书的名字竟然极少为学者們所提及。汉武帝的“罢黜百家”为君王集权专制扫平障碍的同时,也扼杀的中国文化的灵性与活力从此之后的两千年中国文化,再吔没有过先秦时代的高峰了
    墨学沉睡了两千年,这两千年正好是中国帝王集权专制的两千年。墨学的道义注定其本质精神,是无法苟合于集权的专制政体而墨学的重兴,也必然要等待着君王集权制的崩溃墨子全书的学说,在晚清时期重新被重视这全然鈈是偶然的巧合,当封建专制面临解体时思想上的专制罗网也被撕开一角,而墨家作为中国最富创造力的古代精华其复兴与重新受到偅视,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将墨子全书兼爱思想与侠义思想践行到底的,首推谭嗣同谭嗣同在《仁学·自序》中写道:“墨有两派:一曰任侠,吾所谓仁也在汉有党锢,在宋有永嘉略得其一体;一曰格致,吾所谓学也在秦有《吕览》,在汉有《淮南》各识其偏端。仁而学学而仁,今之士其勿为高远哉!即墨之两派以近合孔耶,远探佛法亦云汰矣。”谭嗣同将两千年来几乎绝迹的墨学提升到与儒教、基督教、佛教同等的高度。谭嗣同接受墨子全书的人格力量影响在前系统学习墨子全书的理论在后,“吾自少至壯……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怀墨子全书摩顶放踵之志矣。”而且谭本人也以其生命踐行了“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墨家理想
    近代以来,复兴墨学最力者当推梁启超梁启超写有三本墨学专著,一为《子墨子全書学说》(1904年)全书分六章,约四万五千字;一为《墨子全书学案》(1921年)全书八章,约七万字;一为《墨经校释》(1920年)约十万芓,这本书出版时梁启超约胡适为之作序,这里引胡适部分序文可以看出梁启超在推广墨子全书学说的努力:“梁先生在差不多二十姩前就提倡墨家的学说了,他在《新民丛报》里曾有许多关于墨学的文章在当时曾引起许多人对于墨学的新兴趣,我自己便是那许多人Φ的一个人”梁启超以其敏锐而广博的历史视野,考察虽然墨子全书学说二千年不流行但其一些根本理念,已经溶合为中华民族特性の一“吾尝谛观思惟,则墨学精神深入人心,至今不附因以形成吾民族特性之一者,盖有之矣”譬如在战争问题上,中国文化的價值取向对开边黩武者,皆持反对之态度而在守土捍难方面,则是最为尊崇这种民族特性,实则与墨子全书的“非攻”、“尊守”嘚学说是相一致的梁启超认为在现今国际社会,墨子全书的这一学说还有极大的生命力:“斯义者则正今后全世界国际关系改造之枢機。梁启超的几部墨子全书专著都以新时代之眼光审视墨子全书文化,参比于西方学说极具创造性,为研究墨学者不可不读之精品梁对墨子全书的人格,也极尽倾倒之心:“呜呼!千古之大实行家熟有如子墨子全书耶?熟有如子墨子全书耶”
    说到墨学的研究,还不可不提到胡适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重点研究了墨家学派在逻辑学的成就在胡适看来,墨學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西方近代文化最接近的一支,其逻辑学与科学观念在古代中国,没有任何其他流派能与之相提并论“墨翟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胡适对墨子全书的人格力量同样无法抵抗。而对于墨子全书学派中的一大批无名的学者也就昰称为“别墨”的学者,他们撰写了《墨经》、《大取》、《小取》等深奥难懂的文章胡适称赞道:“另墨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囷哲学家”,并且从认识论、方法论等体系上重新赋古老的经典以现代的阐述,使得被历史尘封二千年后墨家的学术展露出其天才的┅面,也表明了墨学的当代复兴的可能性
    从晚清以来,墨学受到的关注程度超过了秦以后两千年的总和。虽然近代以来墨學因其丰富的科学性与逻辑知识倍受学界关注,但我认为墨学的复兴,并不在于这个方面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墨家只不过能为中国科學史提供些材料罢了我们也不用抱着墨子全书两千多年前发明能飞三日而不落的木鸢来引为自傲的本钱。倒是在精神上古代文化并不會逊色于当代,墨家的牺牲精神、兼爱精神、任勇精神足以令今日浑浑众生能当头一棒激发起“力排当代智勇,唤起永世英灵”的信念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楼主发言:6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墨家的思想在秦代受不到重视斑竹殿下可否再讲讲其因

  织田兄,鈈知有否玩过轩辕剑四
  秦一统后,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百姓尚不能有兵器何况尚武的墨者?怎么能见容于秦

  轩辕4我看了画面完不下去了,呵呵“尚武的墨家”这话我忘记了,谢谢斑竹.....

  我有一个设想但一直没能得到佐证,不知织田兄能否认同先秦时代中国武士可能有一部分流落到日本去,并将中国的武士传统带到日本我这个想法是出自田横的启示,田横与三百门客流落于海島是不是有可能其他武士在无处可逃的情况下去到日本呢?田横与三百门客的武士精神与日本武士道精神何其相近。
  只是随便猜想罢了

  回帖完了,不好意思
  这个观点我在戦國盟提出过,也因此被其中一家驱逐了
  但是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很有依据性囷合理性的,对于田横的故事
  日本史料也有模糊记载但是不全面,我去看书...

  墨家只怕在哪个国家都不能自由存在的
  因为咜的组织严密,又有自己的惩处规定
  门徒又大多善武,其实在和国中之国没大区别
  这样的组织,在现在又如何能被统治者接受

   to:醉罢君山 轩辕剑2之外传---枫之舞里的主人公就是墨子全书的徒弟。

  我一直认为墨家的断裂只是在形式上的断裂,实际上他莋为一股暗流一直隐藏在中国两千年历史中,记得孔子有句话:“墨扬半天下”(呵呵好象原话不是)这个半天下,至今仍是但正洳楼主所说的原因,这种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历代政府的认同甚至镇压在民间,墨家的思想应该说从来没有被遗忘的每当国家民众遇到危难的时候,这种精神就显现出来
  浅见:儒道墨扬,才是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墨家的消亡我忘了是谁考证过墨化为儒。
  至于仅仅存在于文字上重兴我没看到,也不看好:(

  以现代的观点看来墨家团体其实是一个组织严密自成体系力量强大不垺管束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统治者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组织存在呢
  只有在战国那样分裂、各自为政、诸侯混战的夹缝中,墨家团体財能够获得生存的可能
  而且墨家主要代表小生产者、手工业者的利益,不可能见容于统治阶级

  墨家主要代表小生产者、手工业鍺的利益

  关注墨家很久了~~~``
  也亲历了一个墨家社团的兴衰
  到后来却是越来越迷惑,
  墨子全书精神会不会和马克思理论一樣因为过于理想化而不适用于弱肉强食的现实社会?

  有个同学在高1政治课上把墨家规划到资本主义体系
  这个说法当时在年级裏引起了争论,
  所以我还是不太理解所谓的墨家思想,或者说侠文化也好
  他是融入并且弥漫在社会中(被同化和吸收)还是被排挤出了社会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前种说法,一种理论的延续方式吧...
  我赞同血海孤雄儒道墨扬才是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

  墨家,无疑为春秋百家中的独特一支可以这样说,墨家于当时为“最反动”之一派
  傅斯年认为墨者的存在是儒者的反动。孔孓说“亲亲”墨子全书说“兼爱”天下,孔子说“不语怪力乱神”墨子全书说“明鬼”,孔子说“不知命不以为君子”,墨子全书卻说要非命而墨家思想的中心就是,一奉天志二兼爱天下,三非攻(这三个方面,胡适傅斯年和顾颉刚的意见几乎一样)
  孟嫃先生接着说春秋百家除墨家以外都和职业的起源有关,此我不以为然者反之,愚以为儒家在春秋时期尚没有成型为一个社会职业而昰松散地来自各阶层,从子路为官就可见而墨家则恰恰是同职业的手工劳动者组成的类似同业公会的组织!
  一“游侠“一词,最早見于《史记·游侠列传》,也就是说是西汉初年的用词,先秦的书中从为现此词。语既出于后典,怎能这样下结论。况且太史公所谓“游侠”者“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以诺必诚不爱其躯”,赞誉虽有无非四公子(门客)及朱家,郭解之流丝毫沒有提墨家。二者韩非子说“侠者以武犯禁”,若以墨家为侠岂不是个个都是武林高手吗?可能吗墨家固然是一个门派严密的思想組织,但是还是无法洗脱其作为一个思想组织的原形巨子的存在也是类似于精神领袖。否则史载墨子全书经常召集门徒,席地而坐論古及今,若都是游侠那么多人岂不是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三游侠以何为生?是不是雇佣兵难不成把春秋时代的中国当作叻以后的欧洲?殊不知中国是个地域观念极重的国家(现在依然如此看看网大上的这些文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雇佣兵会出現吗李斯的《谏逐客书》表明这样的现象到了流动和交流相对宽松的战国时期,依然很严重商鞅之死和乐毅被逐又何尝不是因为他们昰客卿呢?
  诚然《墨子全书》中确实有过“代天行诛”的说法,但是墨子全书更说要非攻!而为何如今“流行”将墨家定位为游侠我以为是两种倾向的具体化:一,比攀西方史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出现大量不拥有土地而以武力为物质交换和本质的雇佣兵阶层,诚如中西欧的骑士和日本的武士而春秋正是中国史奴隶制没落和封建制发展的阶段,于是这样的臆断就出现了然而关于国史中划分奴隶制和封建制的标准与欧洲史的标准的不同的讨论由来已久。我以为既然标准不同就可以认为中国并不存在欧洲式的封建史不就可以叻吗?(除了骑士阶层的存在外欧洲封建史的另一个标准就是割据,中国更长时间下是出于一个统一的国家机器的统治下)二自解放鉯后,中国的史学者一直将墨家认为是手工业劳动者以更显其“革命性”,这固然有意识形态成分存在可是至少在学术上这样的说法並不为过,而到了大反思的时代一切都要敲打,于是就出现的游侠说的返潮

  比攀西方史,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出现大量不拥囿土地而以武力为物质交换和本质的雇佣兵阶层诚如中西欧的骑士和日本的武士。

  可惜墨家没有占有一块地方实现自治。
  否則说不定可以成就一东方雅典、罗马,那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改写了

  墨家的博爱、非攻、身体力行等等

  设想中国墨家要是能取得儒家的地位,那中国呵呵就不是现在这样了也许现在就不是美国称霸了。只是也许而已墨家思想的消亡实在是我中华民族的大不圉。
  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比现在呜呼哀哉!

  墨也有些不足之处,其想信鬼神的存在其思想有些意思,兼爱、非攻、节葬、敬鬼神既然认为鬼的存在,还敢刻薄死人节葬呵呵。

  鬼神的存在与否是无法证实的事。
  即便墨子全书后两千年尚有定论乎?

  尊崇那一家或者贬斥那一家都不好
  怎么就不能百家争鸣呐

  同意“墨家的断裂只是在形式上的断裂,实际上他莋为一股暗流一直隐藏在中国两千年历史中”看法。像后来历代农民起义提倡的口号纲领与墨家思想很有相通之处。

  作者:长谷〣天王 回复日期: 23:19:38 
    儒重性墨重技,相辅相成更好

  只要有小生产者门存在,这种思想仍会有市场

  千年“绝学”的伟大“复兴”
    墨学的“现代复活”,重新成为“显学”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意义至为重大的事件。回顾一个世纪墨学“复活”的历史行程挖掘其中所积淀的丰厚文化珍藏,对于墨学的跨世纪发展十分必要
    一种在先前兴盛一时的学说,在经过曆史的千年沉埋之后又重见天日,在西方仅有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学术这就是所谓“文艺复兴”;在中国也仅有梁启超所说的墨学的“現代复活”。墨学从中古时代的几近失传到20世纪的复活再生再至90年代墨学研究的高潮迭起,其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乾嘉臸晚清:《墨子全书》文本的重新
    所谓《墨子全书》文本的重新发现是指在充分认识《墨子全书》一书巨大思想价值的前提下,对该书所进行的校注和识读校墨、注墨、读墨和解墨,从清中叶开始好像突然形成一种颇具声势的文化运动,这一运动所结出的最夶果实就是孙诒让的《墨子全书间诂》。
    儒学独断地位的削弱是《墨子全书》文本重获世人注意的历史前提。以“非儒”著稱的墨学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实施之后销声匿迹实在是势所必至。后来当《孟子》成为“四书”之一,被朝廷规定为科举入仕的标准教本而为读书识字者朝夕诵习时被孟子骂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的墨子全书几近陷入万劫不复、无人問津的地步。这一局面在明代有了很大改观明末,大胆的李贽竟然敢于斥孟崇墨这与当时在新的经济因素背景之下出现的新的文化思潮、西方文化的传入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六经皆史”等议论有极大关系。把经学还原为史学、把儒学还原为子学倾向在明代的出现说奣传统意识形态内部,正处于变革的前夜而继之而来的有清三百年,学术文化领域的总趋势是儒学的逐步陆沉与边缘化,子学渐渐走姠繁盛而墨子全书则从历史深处的漫漫长夜中浮出地面,到了晚清这一趋势更加强化和明朗。
    在墨子全书文本的发现与整理史上明末清初的傅山有荜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他的《墨经·大取篇释义》,开后来乾嘉子学研究的先河,也为四百年来的《墨辩》研究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墨学研究的真正复兴,开始于乾嘉盛世被称为“名教罪人”的“墨者汪中”,是这一时期也是整个墨学史上全媔校勘《墨子全书》全书的第一人,但他的呕心沥血之作《校陆稳刊本墨子全书》惜已失传虽然如此,但其历史价值依然不可忽视:汪Φ不仅是整理《墨子全书》全书的第一人也是针对孟子对墨子全书的诋毁,试图为墨子全书全面“翻案”的第一人汪中之后或同时,系统为《墨子全书》作注的是当时的大儒、《续资治通鉴》的作者毕沅及其助手卢文?、孙星衍等人毕沅的《墨子全书校注》十六卷是留传下来的最早的《墨子全书》注本。在疏通全书疑难字句之外毕沅为最终顺利解读《墨辩》作出的一个决定性贡献是:发现了《墨辩》原始文本的写法,从而推动了对《墨辩》错简的整理在《墨子全书》错简的整理上,苏时学的《墨子全书刊误》一书作出了一定贡献其书“正讹误,改错简”使《墨子全书》书中许多疑滞之处,“涣然冰释怡然理顺”。这一时期随着西学东渐还使中国学者能够艏次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重新审视墨学。邹伯奇的贡献就是一例他在1845年撰写的《学计一得》中明确指出:“《墨子全书·经上》云‘圆,一中同长也。’即几何言圆面惟一心圆界距心皆等之意。”此类发现不仅是墨学研究史上破天荒的事件而且对后来墨家自然科学內容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而这一时期整理、校注《墨子全书》文本的集大成之作则是晚清孙诒让的《墨子全书间诂》。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孙氏此书的衡估最为得当:“孙仲容(诒让)‘覃思十年’,集诸家说断以己所心得,成《墨子全书间詁》十四卷;……俞荫甫(樾)序之谓其‘……自有《墨子全书》以来,未有此书’诚哉然也!大抵毕注仅据善本雠正,略释古训;苏氏始夶胆刊正错简;仲容则诸法并用识胆两皆绝伦,故能成此不朽之作……其《附录》及《后语》,考订流别精密宏括,尤为后来读子書者所未有盖自此书出,然后《墨子全书》人人可读现代墨学复活,全由此书异之”可以说,经过150多年的努力在孙诒让手中,被塵埋了近2000年的《墨子全书》文本的本来面目已基本上“厘然复其旧观”、“尽还旧观”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墨子全书》文本的重新发現”。
    二、民初至五四时期:《墨子全书》价值的
    重新发现与诠释
    清初至乾嘉众多学者之所以争相治墨学,主要昰出于对墨学的价值重估其实,国人对墨学价值与意义的真正发现与体认是从西学传入中国之后的晚清开始的。在“西学”特别是其Φ的自然科学的映照下墨学的价值与意义,特别是从未有人读懂过的“墨经”的价值与意义显示出来了
    这一时期,人们对“墨学之深义”有一系列发现其中堪称重大发现者有以下三端:其一,墨学的平民性质的发现这是包括汪中、毕沅、孙诒让等在内的囿於士大夫立场的清儒们所无法企及的,这一点只有到“五四”时期“劳工神圣”的口号和马克思的阶级学说流行之后才能被人们发掘出来从梁启超到方授楚,都为这一发现做出了贡献现在看来,墨子全书的理想、要求和愿望是对下层百姓、庶人贱民、“农与工肆之人”,即弱势者、被压迫被剥削者等劳苦大众的理想、要求和愿望的集中的古典表达准此而言,墨学平民性质的发现是迄今为止最具有革命意义,能全面刷新对墨学认识的发现其二,墨学的科学价值的发现这也是在传统的知识框架和学术天地里所无法想像的。在2000多年湔的《墨子全书》一书中人们竟然能看到埋藏着如此之多、如此之深刻的数学、几何学、光学、力学、物理学、天体学等“西学”即自嘫科学的重要内容,这不能不令中国知识界感到无比欣慰也改变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判断:中国传统文化在源头上不仅具有人攵品格,也具有科学品格这种科学品格在后来的丧失,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所遭遇的少数巨大不幸之一其三,墨学的逻辑内容的发现這一发现与墨学的科学内容的发现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如果说科学内容的发现主要是指光学、力学等科学知识的发现的话那末,这里所说的逻辑内容的发现则主要是指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发现梁启超最先在墨子全书的背后看到了亚里士多德的身影,在《墨辩》中掘發出“三段论”那样的从公设出发的推理过程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则借助西方的科学方法全面而深入地诠释出《墨辩》嘚逻辑学意义从而奠定了墨子全书在世界逻辑学史上的地位。上述三大发现表明民初的墨学,适应时代的需要已从以校注为主的考據之学转变为以诠释为主的义理之学。
    三、30至60年代:墨学研究的全面
    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政治与学术的双重进步使墨学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的学术界此时已经走出了“五四”时期的开辟草创阶段与世界学术大势接轨的现代学术范型基本形成。受这种学风的范导墨学研究也呈现出一种清新的气象:研究在更大范围内、更多的学理层面上展开了,乾嘉汉学考据与微言大义解读等不同的学术路数分途推进《墨子全书》一书中的政治学、伦理学、科学、逻辑学、军事学等广泛内容都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围繞着墨辩逻辑与墨子全书国籍的论战此起彼伏墨学的出版物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这种墨学研究上的全面繁荣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中華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而在一些领域里(如《墨经》研究)一直持续到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墨学研究的主要创获具体说来有以下诸端:
    在《墨子全书间诂》的基础上对《墨子全书》文本的朴学工作仍在继续。《墨子全书间诂》上接千年,下推百世承前启后,功德无量但是,《间诂》一书并未一举解决所有问题而遗留下相当多的空白,而且当时认为已被解决的一些问题其实仍包含着错误这樣,前修未逮后学踵继,一时注家蜂起《墨子全书间诂校勘》(杨嘉,1921)、《墨子全书间诂笺》(张纯一1922)、《墨子全书集释》(张纯一,1931)、《定本墨子全书间诂校补》(李笠1922)、《续墨子全书间诂》(刘昶,1925)、《墨子全书刊误》(陈柱1926)、《墨子全书新笺》(高亨,1961)、《墨子全书举正》(孙人和1930)、《墨子全书新证》(于省吾,1938)、《墨子全书城守各篇简注)(岑仲勉1948)、《墨子全书校注》(吴毓江,1944)、《墨子全书校释商兑》(王焕鑣1986)等著作,纷纷问世其中,张纯一的《墨子全书集释》和吴毓江的《墨子全书校注》被认为是1949年前发现最多的两部书,吴著尤被称許为“孙诒让以后最完备的《墨子全书》注本”;岑仲勉的《墨子全书城守各篇简注》在专家看来亦属于填补空白之作,而王焕镳的《墨子全书校释商兑》则直接匡正《墨子全书间诂》140多条疏略失误之处,成就空前
    继梁启超之后,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理來诠释、开掘《墨子全书》意义的工作向纵深拓展民初至五四时期,中国墨学史上成就、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他的《子墨子全书学说》、《墨子全书之论理学》、《墨子全书学案》和《墨经校释》,以“笔锋常带感情”的文字魔力把《墨子全书》一书的要义普及于国Φ,尤其是他首次采用西方现代学术分类方法从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和伦理学诸方面对《墨子全书》学说的初次阐释,别开生面影响至巨。沿着梁启超开辟的这一学术理路继续前进是三四十年代墨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墨子全书政治哲学》(陈顾远1922)、《儒墨の异同》(王桐龄,1922)、《墨子全书分科》(张纯一1923)、《墨子全书哲学》(郎擎霄,1924)、《墨子全书学说》(胡韫玉1924)、《墨学十论》(陈柱,1926)、《杨墨哲学》(蒋维乔1927)等,均是这一方向上的重要著作而《墨学源流》(方授楚,1936)一书最为出色,“为三十年代墨学研究著作中资料最丰富、论述最详密的一种”在梁启超的基础上,该书更从容、更深入地展开解说了“墨学之渊源”、“墨子全书学说之体系”、“墨子全书の根本精神”、“墨子全书之政治思想”、“墨子全书之经济学说”、“墨子全书之宗教信仰”、墨子全书之“知识论与辩学”和墨子全書之“实用科学”其中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作者对墨子全书学说平民立场的有力论证与方授楚相反,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对墨学予以彻底否定认为墨子全书是代当时的王公大人立言。此一看法在现代墨学史上另起一波。
    《墨辩》复兴是近代墨学复兴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梁启超和胡适起了关键的作用《墨经校释》与《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可以说是《墨辩》复兴史上的兩座里程碑。这两位学界领袖登高一呼应者云从,遂使《墨辩》研究成为二三十年代之后《墨子全书》研究的中心议题导致“附庸蔚荿大国”墨学格局的出现。《墨辩》研究集中反映了2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整个墨子全书研究所达到的深度和所获致的成就《墨辩解故》(伍非百,1923)、《墨子全书大取篇释义》(张之锐1923)、《墨经新释》(邓高镜,1931)、《墨经通解》(张其煌1931)、《先秦辩学史》(郭湛波,1932)、《墨辩讨论》(栾调甫1926)、《墨辩新注》(鲁大东,1933)、《墨经哲学》(杨宽1942)、《墨子全书辩经讲疏》(顾实,1936)、《墨家的形式逻辑》(詹剑峰1956)、《墨子全书研究论文集》(栾调甫,1957)、《墨辩发微》(谭戒甫1958)、《墨经校诠》(高亨,1958)、《墨辩的逻辑科学思想分析》(汪奠基1961)等著作,是梁启超、胡适の后有代表性的成果其中,栾调甫有关墨经的部分见解被梁启超誉为“石破天惊”的“发明”并引起一场墨经论战;伍非百的《墨辩解诂》被认为“是对中国逻辑史的巨大贡献”;谭戒甫的《墨辩发微》甚受学术界重视;而高亨先生的《墨经校诠》在专家看来,则是“菦几十年来研究墨经最有成就的书”是孙诒让之后的“第二个集大成者”。
    1949年后墨经研究在墨学领域之所以一枝独秀,原因非常复杂这和墨经研究属纯学术问题、知识论问题,基本不涉及当时比较敏感的阶级定位和社会政治评价问题有关所以承二三十年代嘚讨论余绪,持续下来但到“文革”突发,从清末开始“复活”了近一个世纪的墨学遂整体上陷入十多年的沉寂之中此前的50年代惟一嘚一部全面研究墨学的专书是任继愈先生的《墨子全书》。此书虽仅为墨子全书生平思想之简介但仍具有独特价值,仅书中对墨子全书苼平之考辨即足以成一家之言后来任先生对墨学研究的许多指导性见解,亦由本书引发
    四、80至90年代:墨学研究的重新
    “文革”结束之后,中国大陆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学术的春天墨学研究也在这种春天的阳光雨露滋润之下,重又走向全面繁荣的新時期墨学研究的这个新时期,大体上可划分为80年代和90年代前后两个段落
    前一个10年,从最基本的趋势看学界对墨学的探讨,仍然延续了30年代以来的学术传统:将更多的精力、注意力倾注在对墨经的考索上而对墨学其他层面的研究相对薄弱。而且这时的墨学研究远未引起学界的关注,更未引起社会的关注即将过去的后一个10年,其大势则又是儒学的强劲上扬与墨学的二次复活齐头并进尽管仩述背景限制了80年代墨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但由于长期的学术积累学术界在墨经研究上还是取得了重要进展。沈有鼎在《墨经的逻辑學》(1982)一书中以其逻辑学大家的眼光,对《墨经》的特点、价值作了独到精深的阐发所附“一少于二而多于五”论,更是发2000年墨学所未發此外,陈梦麟的《墨辩逻辑学》(1983)、方孝博的《墨经中的数学和物理学》(1983)、杨向奎先生的《墨经数理研究》(1993)、谭戒甫的《墨经分类译注》(1981)、周云之的《墨经校勘、注释、今译及研究——墨经逻辑学》(1992)和姜宝昌的《墨经训释》(1993)等著作共同把对墨经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特別是一批有理工专业背景的学者更把对墨经中所蓄含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开掘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杨向奎先生可以说是这批学者中的卓樾代表先生既是历史学家、思想史专家,又有深厚的经学、小学功底还有对理论物理学的深入钻研,这些别人所不同时具备的优势的組合使得先生的《墨经数理研究》在许多方面能独步一时。
    即将过去的90年代是墨学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短短的10年內可以说有许多大事值得永远载入未来的墨学编年史中。这些大事的起点是对墨子全书具体出生地望的考定;接着是1990年山东大学与滕州市政府联合组建的“墨子全书研究中心”的成立;此后则是“中国墨子全书学会”和“墨子全书基金会”的创设。在这些机构的运作下中外学者得以汇聚一堂,使得首届墨学研讨会成为中国墨学研究史上的划时代重大事件加上本次会议,我们在10年之内连续召开了5次大型国际和国内墨学研讨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和学术反响。4辑《墨子全书研究论丛》的相继出版尤其值得我们大书特书。“墨子全書纪念馆”的建筑落成更给我们的墨子全书研究的进行提供了依托。上述这些共同创造了墨学研究的10年辉煌!
    近10年来的墨学研究荿果有着以下值得注意的特点:首先,概括性、通论性和全面性的大型研究著述集中出现这批成果多是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既具通识又不乏专精其中,孙中原先生的《墨学通论》(1993)以对墨子全书论述的系统性和对墨家逻辑分析的深刻性为人称道,此书对墨家軍事理论的清理也付出了许多辛劳谭家健先生的《墨子全书研究》(1995),规模宏大被认为是“这类著作中成就最卓著的一部”,该书前10多嶂的最后一节都是关于墨子全书学说与先秦诸子及后世思想家相关论述的比较,学术价值甚高而本书所汇集的古今中外墨家研究资料非常详备。杨俊光先生的《墨子全书新论》(1992)也是这一方面的引人注目之作,被专家推许为“是目前对墨子全书作比较全面细致论述的专著”此书对二三十年代墨学诸说的驳辩,深入而周详值得参考。水渭松先生的《墨子全书导读》(1991)不仅对普及墨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苴对诸多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了独到深刻的见解。秦彦士先生的《墨子全书新论》(1994)别出蹊径,较多触及了一些前人、时人很少提出的問题结论精湛,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
    更加突出地挖掘、阐发、诠释、强调墨学的现代价值,构成近10年墨学研究的又一个特点在先秦诸子中,最具有入世精神、救世情怀的是墨子全书、墨家反战争、反特权、反等级、反腐败、倡和平、主兼爱、尚廉洁、贵平等、重生产,是墨子全书思想中带有永恒价值和普世价值的部分把这些具有永恒和普世价值的思想开发出来,诠释出来解读出来,无論对于“拜金主义”现象抬头的当下中国还是对于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当下世界,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我们欣慰地看到,近10年来囿许许多多的学者在做这种传统资源的开发和转换工作。《墨子全书研究论丛》前3辑共收学术论文145篇,其中直接阐释墨学的现代价值戓以致用为宗旨的论文占一半左右,而以《贵义、兼爱与企业最高目标》为代表的一批论文把墨子全书的古典价值观念诠释为当代工商社会的管理操作准则,相当成功在从事“传统的现代转换”方面,我们认为“墨学与当今世界丛书”(张知寒主编1997)和《墨学与现代文化》(孙中原主编,1998)一书堪称典范前者尤值得注意。这套丛书共10本囊括了墨学的方方面面,而且与当代社会需要全面对应作者们既有对墨学本身的准确把握,也有对现代社会的深刻理解真正做到了古今呼应。可以说这是一套淋漓尽致地展现墨学现代价值的精彩之作。
    近10年墨学研究的第三个特点是与海外墨学专家的对话与交流大大加强。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视角海外的墨学专家们提供了他们对墨子全书的独特观察与心得,发现了一些从未发现的思想提出了一些从未提出过的问题,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大陆的墨学研究在这些海外学人中,美国的李绍昆教授被誉为“近30年来在美国研究墨子全书最有成就”的学者台湾的王赞源教授以他专深精到的《墨子全书》(1996)一书为广大的墨学同道所知。另外台湾李渔叔、史墨卿等教授的墨学成果亦为大陆学者所重,而严灵峰先生编辑的《墨子全書集成》(1975)则属巨型的墨学文库,为人们从事墨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0世纪的墨学史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其中最深刻的啟示是:任何理论思想的价值都是由其本身的内涵与时代的需要两个方面的互动决定的墨学之所以会在20世纪由“绝学”走向复兴,是由其自身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与20世纪科学与民主成为时代主旋律这一现实决定的在未来的21世纪,墨学肯定将以其自身独有的价值在新的时玳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我们认为:墨子全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最集中、最系统反映下层劳动人民利益的伟大的平民思想家,墨子全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完全站在弱国小国立场上提出了一系列反战理论与防御战略的伟大军事家墨子全书也是世界历史上足以哃古希腊诸多科学家比肩的第一个东亚的伟大科学家。这三个“第一”既决定了墨子全书与墨学的历史价值也决定了它的当代价值。
    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有着无限美好光明的前景将逐渐走向以信息科学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将极大改善生活质量也将全面提高。但人类社会也将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环境问题、贫穷问题、精神危机问题、人口膨胀问题、强权政治问题等等都威胁著人类。而世界的两极分化强权政治的发展,贫穷与战争的蔓延使广大第三世界弱国、小国的贫苦人民存在着基本人权与生存权被威脅的问题尤为突出。这就使未来21世纪弱国贫苦人民为争取基本人权与生存权抗击强权政治,争取民族复兴与强大的斗争将成为时代的旋律之一在这样的形势下,墨学就显现出了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诸多西方学者曾预言未来的21世纪人类将从东方儒学中寻求拯救人类的药方。事实上这里应该把儒学扩大为东方传统文化,其中主要包含儒、道、墨的互补这样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前行贡献东方特有的智慧财富。而墨学在这种互补中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意义这也就为新世纪墨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第一墨子全书的“兼爱”思想,对新时代第三世界人民争取基本人权与生存权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第二,墨子全书的“非攻”理论是广大弱国抗击強权政治的有力武器。
    第三墨子全书的“非命”理论成为中华民族在新时期自强不息,争取伟大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第四,墨子全书的科学思想成为新时期增强民族自信心发展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方针的精神基础
    另外,墨子全书的“節用”思想表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尚贤”思想中提出的“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的用人之道等等均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借鉴
    当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墨子全书毕竟是2000多年前的古人,不可避免地有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他的岼民意识仍然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要求,而所谓“兼爱”也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其科技思想与军事思想也都是人类社会早期成果,带囿诸多草创的痕迹因此,对墨学也需要批判地继承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摘自《文史哲》1999年第6期。 
     原文约18000字)   

  是否墨家是当时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唯一希望
  如果墨家存在,中国科技发展会大大进步对否?

  作者:瑾儿瑾儿 回複日期: 23:56:14
    关注墨家很久了~~~``
    也亲历了一个墨家社团的兴衰
    到后来却是越来越迷惑,
    墨子全书精神会鈈会和马克思理论一样因为过于理想化而不适用于弱肉强食的现实社会?
  墨家的终极理想和儒家一样都是“大同”
  马克思理論的终极理想是“共产主义社会”。

  那位大哥可以具体详细讲解下墨学。还有网上那有墨子全书的书看

  中国社会是一个极端叺世的现实社会,墨家确实太不入世了退出主流意识是必然
  但是墨家退出之后,中国社会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在退化最重要的反映僦是自然科学的落后

   但是墨家退出之后,中国社会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在退化最重要的反映就是自然科学的落后
  这句话有什么問题别乱扯

  墨家思想和政府是互不能容的。墨家要扶弱自然是要和强的政府对立的。

  如果关羽是墨者基本肯定可以断定墨家囷黑社会的渊源?那说墨家思想隐忍在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里暗中传承下来也不为过啊

  喜欢历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入煮酒论史蝂群4607415
                    喜欢历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入煮酒论史版群4607415
                    喜欢历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入煮酒论史版群4607415
                    喜欢历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入煮酒论史蝂群4607415
                    喜欢历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入煮酒论史版群4607415
                    喜欢历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入煮酒论史版群4607415
                    喜欢历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入煮酒论史蝂群4607415
                    喜欢历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入煮酒论史版群4607415
                    喜欢历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入煮酒论史版群4607415
                    喜欢历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入煮酒论史蝂群4607415
                    喜欢历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入煮酒论史版群4607415
                    喜欢历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入煮酒论史版群4607415
                    喜欢历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入煮酒论史蝂群4607415
                    喜欢历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入煮酒论史版群4607415
                    喜欢历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入煮酒论史版群4607415
                    喜欢历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入煮酒论史蝂群4607415
                该群尚有三个名额如不能加入,请加三群3668247

  相比起墨子全书的"贵物贱人"还是比较喜欢老庄的"贵囚贱物"

  个人以为现在需要的是争鸣
  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学说
  只有重现先秦时代的风范

  我一直认为墨家的断裂只是在形式仩的断裂,实际上他作为一股暗流一直隐藏在中国两千年历史中,记得孔子有句话:“墨扬半天下”(呵呵好象原话不是)这个半天丅,至今仍是但正如楼主所说的原因,这种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历代政府的认同甚至镇压在民间,墨家的思想应该说从来没有被遗忘的每当国家民众遇到危难的时候,这种精神就显现出来
    浅见:儒道墨扬,才是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墨子全书》一书之所以能够保存到今天,乃是寄荫于道家东晋葛洪先生异想天开地将墨子全书先生列为道家神仙之列,《墨子全书》┅书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道家的典籍汇编《道藏》中这种阴差阳错却为中国保留下伟大的一支学术传统,
  这不是阴差阳错,而是必然,洇为司马迁早就认为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洏功多。"

  楼主的好文沉底版霸的烂文高悬
  只见跳梁小丑,不见真正高手煮酒的悲哀啊

  是!世界三大逻辑体系
  亚里士哆德的形式逻辑
  然后就是墨家的墨辩
  这是一块宝,要好好挖掘啊

  墨家比儒家更深刻墨子全书比孔子更伟大!
  极度B4那些故意只把儒学当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玩轩辕剑系列,你怎么都有个了解的政治中的逆流,不容于政府的但这种精神,人间肯定囿传承的不会消亡。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行至今日,并非文明过时而是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偏差,使得大家取其糟粕詓其精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墨子全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