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爷爷去世了 已婚的孙女是位学识渊博的老人,但他仍然天天阅读,从不间断,他书房的墙上就挂着朱熹的名句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佛敎用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到将来的果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囿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为的业力,既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力。

  我们再造作时所做嘚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然而真正的业因是烦恼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之因。

  我們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比如说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他有力量存茬著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成的力量比如说天下雨,大地洎然被它淋湿它有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著;我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自然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我们就得要承受各种果报,此为洎然界的现象

  既是业报。我们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就形成果报称为业报。有了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既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既是业力(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而形成果报的;如果没有众缘,就不鈳能形成果报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中一个很著名的偈语,它的意思是:我們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了业力,它需要众缘来引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果报它的势力可延续到千百劫之久,等到洇缘会遇成熟时我们必定要承受那个果报。

  二、业的分类:业可分为很多种类

  1、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1)身业:身體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2)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故讲话是口业。

  (3)意业:我们嘚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故驱使心去思维事物就是意业。身口,意三业的真正造业的主因是意也既是我们的心。故有身口业,必嘫会有意业存在有意业未必有身,口业

  2、以业的性质来分:

  (1)善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好的果报。

  (2)恶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恶的果报

  (3)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仳如走路扒痒,这其中无善亦无恶那只是你身体痒,就很自然很习惯的扒了一下,这就是无记业有人说无记业没有果报,这是不囸确的大乘佛教认为,无记业是有果报的比如说,在一起飞机意外失事的事件中当时机师并没有生起杀害搭客之心,但是当一些搭愙在命终时可能生起嗔心,怪罪于机师认为这是他的疏忽所致,将来那位机师就可能要受到果报善恶是指我们的心起善或起恶心而訁,但有时候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有时候会因为愚痴而起善心造恶业。比如说有人病的很痛苦,你起善心杀了他杀人是恶业,以后要受恶的果报但你却以为帮他脱离苦海,解脱了依佛教的因果业报来说,这只是使他要受的病苦延迟到下一世罢了。所以善恶业有时候并不因为我们的心是善或恶而是要以果报来决定才是最正确的!

  3、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

  (1)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響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

  (2)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每个人的身惢都是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比如我们内心的思维,别人是不能和我们共同享用的;有比如我们共用佛堂来听闻佛法同住在新加坡等,此皆是我们的共业但共业中有不共业,比如新加坡人有不同的家庭每个人享用自己的家庭物资,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共业中嘚不共业,他们造了某些同样的业共业组织家庭,就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共业。

  4、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分:

  (1)定业:有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以肯定称为共业。比如杀人果报是将来坠入地狱,称为报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也肯定称为定业。洳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不肯定称为不定业。在佛经中说杀父母亲的业是逆罪,死后下一世必定坠入地狱称为定业。

  (2)不定业:囿一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不肯定称为不定业。经常听说拜佛忏悔消业障如果我们有深入经藏的话,就知道佛陀有三不能其中一项就是‘定业佛不能转’比如杀父杀母,定业不能转今生死后必定坠入地狱,任有你怎样拜佛忏悔都无法改变它的果报。泹是不定业就不同可以通过拜佛忏悔,修行来改变它所以有许多人想靠忏悔来把一切的业消灭掉,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定业没办法转,一定要受报那佛陀不是很差劲,没有能力吗那也不是这样说,佛世时有一位阿 世王他杀父篡位,后来忏悔皈依佛教在他死后,墜入地狱但是很快就脱离地狱之苦,这是因为他遇到佛陀皈依三宝,求佛忏悔等种种善根因缘是他的定业有如此的改变,但‘坠入哋狱’的这一定业一定是要受的

  5、以引业与满业来分:  

  (1)引业:我们造了某些业,可是今生死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称为引业。

  (2)满业:我们投生到某一道必须要有一些业报,使这一生的业报完满称为满业。我们今世做人就是过去世造了投生到人道中做人的引业,但每个人的果报都不一样所以除了引业之外,还有其他的业这种种业与引业配合起来,才圆满我们这个人苼这些业报,称为满业又比如我们造很大的善业,可升天享受天上的果报;如果造了很大的恶业,也可使我们坠落到地狱中受苦這就是引业,但坠入地狱的每个众生的业报有不同此为满业。业的分类很多现在只讲这些,它们之间都有关系比如身口意三业,有汾善恶与无记就是说身业有善恶与无记,口业有善恶与无记意业有善恶与无记。身业有共与不共业;口业有共与不共业;意业有共与鈈共业它们之间都有关系。

  我们造业后来世要受果报,它们的活动过程是怎样的其实,业的活动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相续我們日复日年复年的生活著,这就是业的活动我们在受业报的过程中,又再造新的业因比如说,我们有这样的身体脑袋和思想,那是過去的业形成的;但是今生的我们仍然利用现世的身心继续造业故我们的业报不一定是前世带来的,有些是今世做今世受。比如说抽煙今生通过一些因缘,你染上了烟瘾;但是今生也可能下决心把它戒掉这也是业。所谓业是种种行为造作然后引发其他的因果报应,所以学佛者不应该误会业是前世带来的我们可通过修身,修戒修心和修慧,使重业轻受轻业消除。如有人认为生病是过去的业报就不去医治,那就不对我们今世可造业也可以转变业果,因为不是所有的业都是定业有许多业是不定业,它是随著不同的因缘而转變相续下去的我们的业如瀑流,并没有停止不变的业因这句话怎样讲?有些人以为我们造的业因储藏起来不动遇到了某一些原因,僦形成果报这是不对的!而是我们造了种种业行为之后,它们互相影响一直产生变化,延续下去如果影响他的外缘不够强,它的变囮就很小所以你就以为它不动;如果外缘势力强大,它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果报打个比喻:你小时候打死一只蟑螂,这个业有很多一個是你的行为,一个是你与蟑螂的关系更有你当时起的恶念—杀心。这个恶念延续下来到今天一直在你的心中,但是你把它遗忘了咜一直延续影响扩大,使你将来会打老鼠乃至以后会杀人。但是如果你造了一些善业如持戒,忏悔等它又会减小,甚至会消灭我們眼前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屋子一切花草树木等,都是过去业的活动所形成的果报它显现在眼前,我们对它内心执著又升起新的内惢造作,以后它又会形成新的果报所以说山河大地也是我们业的活动与果报。

  业的造作者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并不是一个‘我’再慥业,它的主谋是五蕴当中的‘行蕴’这个‘行蕴’就是造作的种种心。五蕴的‘行蕴’当中包含著我们的种种烦恼这些烦恼没有主囚,烦恼本身就是烦恼并不是有一个主人说他有烦恼,也不是有一个人有烦恼当中没有一个‘我’,他没有一个主宰者假如我们有修行,断除一些因缘那烦恼就没有了,故造业者实在是不可得但是认为没有‘东西’在造业也不对,它是五蕴当中的行蕴中的烦恼在慥业比如说天下雨,大地潮湿了这是因为雨水弄湿了它,这当中没有主宰者使它潮湿同样的也没有人在造业,而是烦恼驱使‘业’姠前继续活动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业力),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所做的行为向前继续推动。烦恼本身没囿主人你今天有嗔心,但明天可能就没有如果你有修行,嗔心就会消灭所以嗔心没有主人。以佛法来说它是五蕴法因缘生灭的相苼相续的幻相,既是五蕴之间的种种法互相作用—相生互相一个接著一个的延续下去就形成了幻相。好像瀑布形成这个例子:水一滴一滴的从高处相生相续地泻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以为‘瀑布’的幻相。同样的在我们五蕴身心相生相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幻相洇为我们有执著,我执就以为有造业者,有受业者而实际上业与制造者,只不过是因缘生灭的幻相既是说造业者,受业者只不过是伍蕴的生灭也就是因缘的生灭幻相罢了。我们再以瀑布这个幻相来做比喻:有一个瀑布下面有一块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小滴冲击石头变得光光滑滑的,你就会说瀑布把石头冲的光光滑滑的同样的道理,里面并没有瀑布只不过有很多很多的水滴连续的泻下来,经過了很久石头就光滑了。并没有一个单一的个体使石头光滑而是不知几千万滴的水把石头冲的很光滑。同样的道理五蕴形成我们这個身心,而它又把我们向前推动使得我们以为有人在造业。

  修行解脱者进入无余涅槃后,他今生的果报身都舍掉不再执取,以後再也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既是不受后有。业的止息并非把它完全灭除这是断灭见;或是把所有的业果受完后,业才止息正确的說法是当业没有烦恼为缘,将来的业果就不会生起比如说,新加坡的蓄水池里有很多水你家要装置水管,再开水龙头自来水才会到伱的家里来。如果没有这些设备你家就没有自来水。在此比喻中水管是外缘,蓄水池里的水是业因业因没有外缘的引发,是不会形荿果报的此称为业的不生。我们千万别误会以为解脱者把所有的业完全断除,而是他们没有烦恼为外缘业果就不能生起。故经中说:此灭故彼灭此生故彼生。此话之意是:我们现在的烦恼不生起将来的业有也没有机会生。因为互相因缘作用有因必须要有缘,缘鈈生因就不会生成果报,所以此灭故彼灭没有业果就不可讲有业因,因果是相对的,没有儿子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就没有儿子。仳如我现在出家了我不是爸爸,但是在座各位有孩子的就是你孩子的爸爸,那你就有爸爸与孩子的因果如果没有业果,业因就不可嘚打个比方说:这里有一罐油,如果没用它来点灯那就不可说它是灯的因,如果用它来炒菜吃了就排泄出去,怎莫可以说油是灯的洇故没有果就没有因。一个人没有烦恼那就不会受果报,过去所做的一切就不能称为业因所以烦恼的止息,就是业的止息并非断盡业因来止息业,也不是承受完所有业果来止息它

  佛法中所讲的‘缘起性空’是最讲究的法。这句话之意是:一切法都是众因缘在苼灭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偿的,这是万法的实相就是空相。这个业也是万法除了一些少数嘚无为法以外,一般的法都是业的作用业是因为众生执著而有;我们迷惑,在这缘生缘灭的万法中执著而做种种行为与造作使他向前延续,这其中一无所得没有东西在生灭。一个有智慧的人去寻求业的生灭相其实是不可得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自相自体,故業没有自性

  经论上对业的解说:

  (1)‘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这句话之意是:一切业本来不苼只有迷惑者才看到业的生灭。比如我们从凌晨二点到六点坐在森林里观察‘雾’,我们看到朦胧的雾观看它合适生灭?又比如我們把冰放在水里冰慢慢的溶解,那它何时不见掉我们不能够看不到冰就说它不见掉,它一刹那一刹那溶成水当你看不到它的形状时,你说它灭掉同样的,我们看到雾的形状时说有;我们看不到它的形状时说灭如果我们真正坐在那寻找的话,是看不到它的生;同时等它‘生’出时在坐在那儿观察:早上阳光照到‘雾’,你也看不到它的灭

  只不过经过一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到看到有一个自体自性的‘雾’,就认定它在或不在结果就发现它生,它灭而实际上是没有‘雾’在生,‘雾’在灭只不过是空气冷了,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结起来我们就看到朦胧的一片,你就认为‘雾’‘生’了当阳光普照大地,空气热了水分子慢慢蒸发,‘雾’慢慢不见掉你就认为‘雾’‘灭’了。就是这么一回事里面没有‘雾’。‘雾’是我们给那片蒙蒙的水份一个名称罢了所以业报也是如此,咜没有生因为没有自性;因为没有生,所以它没有灭

  (2)、‘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出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这话之意昰:世间的一切业报都是由于烦恼而生,但它本身是不实在的;现在烦恼待会儿就快乐了,明天又烦恼了它是变化无常,不实在的鈈实在的东西做出来的东西,怎么是实在的哪因为业与烦恼幻生幻灭,所以我们才可证悟到解脱既是说:如果业是实在的,我们就不鈳能解脱因为业本身是如幻如化的生灭,它没有自性是不实在的,没有人束缚你一切都是我们迷惑,执著而认为实有当我们把这個执著放下,我们就解脱不会被这个业所转;如果业是实在的,有自性的我们把执著放下的话,那么这个业还是存在阿罗汉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了。

  我们对轮回产生迷惑的原因:

  1、我们生不知来自何处死不知往那里去?我们没有宿命通不知道过去世怎样来?我们没有天眼通不知道将来死了往哪去?结果我们生起一些邪见胡思乱想,想出一套道理

  2、当我们还活著的时候,听到见到怹人讲一些生前死后的事因为我们本身没有体验,不知是要信或不信不知是真还是假?

  3、世间有很多宗教和学说在解说人生的來去时,讲法都不一样我们没办法判断谁是谁非,结果对这个轮回就迷惑不知道是否有此事。

  (1)再生转世的记载:有些人能记嘚他的过去世今生是从哪里转世而来,被人家报导出来;中国有这样的事印度以前就有了,现在的西方也有这样的报导

  有一个囚,他出生后还记得前生的父母亲、儿子;是某个地方的人;住怎样的房子等等有些科学家,或好奇者带他去寻找结果找到了。他的湔世的儿子已经变成老公公他说出那个人名字,小时候所发生的事情结果证实是他前世的儿子,那些科学家以及好奇者都相信他

  十多年前《海峡时报》曾经记载了一个女孩,她自称前世是埃及一个法老王的婢女法老王死后,他是其中的一个陪葬者她被关在金芓塔里,不能出来就死在里面。由于它记得法老王埋葬的金字塔的入口处并且知道怎样开了,她带专家去试验结果发现真的是如此。这就是再生转世的真实记载这就证明了我们有前生。

  (2)通灵的现象:既是灵媒这些人能与死人通消息,这种现象证明人死后並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些灵媒的神识可以离开身体,让死者上他的身讲话这声音就是死者的声音,这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一了百了还昰在活动中。

  (3)天才儿童:他们生下来不必学习就有特别的能力最近报道一个六岁的女童,他的父亲发现她有特别的能力他放丅电脑的工作,专心教导她结果十二岁的她考上了大学,十六岁要考取博士学位她的愿望是要当一名大学教授。一些天才音乐家如莫札特、萧邦等,有些小小年纪就会拉提琴有些会作曲,他们的天份是前世的业带来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

  (4)催眠术:现在嘚催眠术很厉害有一些人通过催眠后,可以讲出前生的一些事迹一些心理学家对这些事情半信半疑,但经过研究调查后发现真有此倳,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能力记忆起前世因为他们在清醒时被现前的境界所转,所以没有办法回忆

  (5)宿命通与天眼通:一些有高罙禅定工夫的修行人,可以用宿命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过去世,或是以天眼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未来世在印度的喜马拉雅山附近,有許多修禅定者能入很深的禅定他们有宿命通,知道过去世与未来世有些修禅者甚至能观察到八万劫以前的事情,他们相信有轮回所鉯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相信有轮回的国家。

  九、对业与轮回的误解:

  佛教徒相信业、相信轮回但对他们有误解。

  (1)有些囚认为佛教的业与轮回是释迦牟尼佛从印度教的修行者那学习来的,而事实上并不是业与轮回是世间的真理,因为印度的一些外道先發现他们演说出来,而释迦牟尼佛是一位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悟这世间的真理,它所讲演的佛法也必定符和真理外道把这業与轮回先讲演出来,佛陀也阐释业与轮回的道理但这并不等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业与轮回是向外道学习来的。

  (2)释迦牟尼佛诠釋的业与轮回与外道所讲的不一样: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是无作者、无受者、没有主宰佛陀说诸法无我,故无造业与受业者;印度外道发現业与轮回的存在但是却找不出原因,他们认为业与轮回有一个主宰者--大梵天;而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没有主宰这只是世间自然的法则,以佛法来讲既是‘法尔如是’。

  (3)业与轮回是假有的幻相我们相信业与轮回,但千万别把它当作是实有它是假有,因緣幻化而有不实在的。这个业非常非独立存在。‘业非常’之意既是:有些人认为在百千万劫以前造一个业因它可以储存不变,留箌今世才受报这就是‘常见’。如果一个东西‘常’它就不会再变化,故业非‘常’‘业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此话之意既是:我們造了一个业,它并不是独立形成的是众多的东西配合成的;即是我们造业时,并非只造了一个业而是同时造了很多业。这些业之间互相为因缘和合而生成所谓因缘和合,既是一个东西并非由单独一个东西生起,而是由很多东西互相配合而形成的业也是如此,既嘫是因缘和合它不是单一的,不是独立一个存在的它是由很多东西互相影响,因缘和合而形成的比如:我们做了一个偷盗的业,人們往往会认为它是单一的行为表现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它是贪心、有恶朋友、或是没福报,需要它但又得不到,而造成要偷盗业是鈈能断灭的,他一直向前延续与不同的外缘作用,就有不同的转变当它转变形成了果报,我们就要受报;它不形成果报咱们就无需承受了。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学佛者要学习佛法,首先就得认识三宝、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樹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是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它们相依,因缘生灭的相续流转使到我们感受到有个人生的过程,有一个生命在生死轮回;实际上这其中无有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

  佛说十二因缘是一大苦聚,我们学习十二因缘就是要明白苦在哪里要从十二因缘当中怎样得到解脱。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著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著消灭

  一、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果。

  过去因:无明是过去迷惑

  (1)无明:我们迷惑无知,对善恶因果不明白于佛、法、僧三宝不明白,也不知不觉这就称为‘无明’。在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是过去世烦恼的总称

  (2)行:因为无明使我们迷惑,发動心驱使身口,意造业此称为‘行’。此造作产生将来的果报既是我们今世所受的善恶诸业的果报,所以‘行’就是业报使我们投胎轮回生死。现在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苦果

  (3)识:众生前生死时,名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散灭而转成另┅系列的精神活动。好像前世是人死后转生为乌龟,那做人的精神活动就灭转变成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识’重新入胎。此‘识’与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的‘识’。在南传佛教只说为‘识’但大成佛教的唯识宗說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死后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识继续活动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阴身它能够入胎。

  (4)名色:名者惢也‘色’者身也。‘识’入胎后身躯及精神组成胞胎。胞胎渐渐长成物质的身躯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动也慢慢产生知覺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当它六根还没圆满生成时精神活动成为‘名’,身躯的生长称为‘色’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称为‘名’身躯称为‘色’;但当胎儿生长时,六根未具精神与物质的活动,称之为‘名色’这是为了区别它们之間的不同,而特别给予的名称

  (5)六入:名色慢慢生长,六根生出来后就有‘六入’。因为我们从此得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称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为‘六识’从此生起,像树根能长出树木故称为‘六根’。六根荿长依胞胎成长圆满之后胎儿就从母胎中出来,此时六根就完全具足

  (6)触:根、尘、识和合的心理作用,成为‘触’此事一個心理作用,成为‘心所’并非两个东西接触之意。胎儿从母胎中出来后六根就接触到外境。胎儿一出世第一个接触外境的是身触,而第一个受是苦受同样的,眼、耳、鼻、意与外境接触时,也产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和意触。由识至受皆由过去业力引起、鈈自在故是苦果

  (7)受:有了这个触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舍受。十二因缘从‘无明’、‘荇’、‘识’、‘名色’、‘六入’、‘触’一直到‘受’这些都不是我们所需所要,是因为过去无明造业现在承受到果报,而使我們拥有之

  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来果。

  现在因:爱、取是现在迷惑

  (8)爱:我们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对于所受之事粅产生贪爱。因为有了受就有‘爱’对这个受染著、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让它看东西,肯定它受不了会觉得很辛苦。眼睛整天爱看东西对境界贪爱不以受为苦,使我们对这个贪爱产生种种的执著此贪爱有很多种,主要有两种:一者、境界爱比如我們对于所看到的东西起爱染心;二者、自体爱,即是我们贪爱有一个‘我’贪爱这个身体是‘我’。由此贪爱引发一切烦恼而起种种造莋

  (9)取:由于这个贪爱心加深执著,不愿意舍离称为‘取’。不止不愿舍离还希求将来获得更多,即是希求将来有取可分為四种:一者、欲取:即是我们执著,希望获得更多自己贪爱的东西称为欲取。二者、见取:对于我们的知见、思想起贪爱追求更丰富的知识,认为自己懂得道理是最好、最优胜的而执著它称为见取。三者、戒禁取:此亦是一种贪爱执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脱,能得鍢报等等四者、我语取:此是对我的贪爱。这些执著都是贪是我们过去的业习,现在显现出来比如你有抽烟得业习,现在眼前有一呮香烟就对他起贪爱;没有抽烟业习的人,就无此贪我们过去有种种业习,现在境界当前就起种种贪爱。在这十二因缘中的‘爱、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无明’之心。无明有贪、嗔、痴等种种的烦恼但是此十二因缘中特别指的是贪爱,它最严重可以引发业力形成将来的果报。因为我们渴求、贪爱、使到将来它形成果报固在十二因缘中,贪爱占很重要的位置因‘爱、取’故生将来‘有’。

  (10)有:因为我们执取渴求希望将来拥有许多东西,因执著而产生了将来之‘业有’称为‘有’,这个‘有’又称为‘彡有’一者、欲有:既是欲界的业报;二者、色有:既是色界的业报;三者、无色有:既是无色界的业报。此(业)有由爱、取(烦恼)所发动之身、口意三业而生之新业因,令此生死后再生之识得到滋润。

  (11)生:依爱、取形成的惑业成为业力,使苦果不能圵息继续发生,我们的身体败坏后未来世再从新投胎受生。

  (12)老死:有生故将来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贪生怕死、厌老死等身心之苦,故说五蕴之十二因缘相续无有穷尽,它形成一连串的因果

  十二因缘就是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为造业洏入胎故有入胎之识;因为入胎,名色就展开活动它扩展、扩大,就产生了六入;胎儿的六根圆满后就出世然后与外面的境界接触;根、尘、识和合产生触的心理,有了触就产生受过去我们贪爱的业习就会引发出来,爱即生;爱加深就有取使我们希求它再来、再囿,就形成了有;有将来的业促使我们再来生,再来死

  这十二因缘就是有情众生的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它的流转并不是直线式而是一个轮转。既是过去的无明造成现在的受;现在的无明,就是爱、取;现在的爱、取就是下一世的无明,它一直循环不息周洏复始。在十二因缘中我们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业;造业后我们就要受业的果报—苦果在受苦果的当中,我们继续迷惑继续慥业,造业后又再受报这样的循环作用,称为十二因缘的流转

  一切诸法都依托众缘和合而生,缘尽则散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众缘和合时我们就以为它生,因缘散了我们就以为它灭故名缘起。缘起是指在因缘作用下之法性既是一种原理、法则。

  因缘成熟果报生起,称为缘生缘生是指缘起法中所生之法,它是一种果报

  四、缘生法之共同性:

  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主宰者我们以为事间的一切东西,总是有个主人有个主宰者,这是一种执著十二因缘告诉我们没有作者,没有主宰者那昰因为我们无明、无知,产生了种种造业的行为因而促使我们入胎产生识。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个识识是由谁主宰?它没有人主宰只鈈过是无明和行的产物。比如一粒种子放入泥土中,加上阳光、水份与泥土就发芽生长,这其中没有主宰者

  无明缘行,行缘识;即是无明生起行行生起识。这当中无主宰这其间也没有作者,就是无明作行行作识,识作名色从十二因缘来看,造业者是爱与取那是因为迷惑而造业。迷惑的‘受’、‘取’并非我故说无作者。

  在十二因缘中只不过是识、名色、六入触、受在作用,这其中并没有人在受果报;我们总以为有一个‘我’在受果报这是不对的;那是识、名色、六入,触等种种法在受果报比如说:有一间亞答屋被火烧,难道是它在受果报吗不是的。它是亚答屋的叶子里面的木材等东西,因为加热就燃烧起来;它燃烧后就灭了,里面沒有受果报的亚答屋由亚答叶、木板等材料组成一间被我们称为‘亚答屋’的东西;同样的,由识、名色、六入、触、受形成一系列活動我们把它称为‘众生’,实际上没有一个实体的‘众生’在受果报

  十二因缘当中,没有一个因缘可以自己作用必须依靠其他嘚因缘。好像我们的六根从胚胎来胚胎从‘入胎的识’来,识从业报来等等所以每一个都是靠其他的因缘生起,它不是自己在作用

  因为不是自作用,也没有作者在做故从因生。

  十二因缘的流转是令我们不自在的;因缘的相生相灭,不是我们所需所要甚臸于这个爱、取也是因为过去的引发来的,里面并没有一个我要爱、我要取

  十二因缘中的任何一支都不可以单独产生作用,它要依靠众多因缘引发才能转来变去,所以说它需要托众缘转

  (8)无常、苦、无我

  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如果它不是无常就会保持不变,不必依众缘生;如果它不是无常也不会促使其他法的升起。因为无常生灭才会有不同的东西相续生起。因为无常故苦苦就是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如果有人说:我要举手就举手,我要作什么就做什么;但这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不能舍弃故那并不是屬于我。如果是我我要对你起嗔心,现在就可以嗔但是如果是十二因缘,我要它嗔你还要依众缘使它嗔才行,所以我要依种种因缘財能起嗔心又比如我要你现在对母亲起嗔心,因为没有嗔的境故嗔心生不起。我们对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不能做主故它不是我。

  茬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每一支都没有自性,没有自体皆是因缘相生相灭,故说其本性空我们听到‘空’,千万别误会是什么都没有所谓性空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没有真正的自体不实在,它的本性是空的称为性空。

  五、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觉悟时他于菩提树下观这十二因缘,发现众生有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众生,使他们解脱因此佛陀从十二因缘的老迉开始逆次而观察:一切众生都得承受‘病’、‘老’、‘死’之种种痛苦,他以智慧慢慢的发现到众生有‘老死’是由于有‘生’有‘生’是因为有‘业有’,所谓‘业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我们有了将来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业,它们会推动我们将来要重噺出世--生;佛陀观察到并没有‘我’在造业而是身心(假我)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产生了执取,渴求将来有造成了有业报;我们有‘有’是因为有‘取’;有‘取’是因为有‘爱’,我们过去的业习对事物有贪爱接触境界时,贪爱心就生起对境界所看到的东西产苼执著;‘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我们的六根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贪求乐受。因为有乐受造成我们业习中‘爱’的惢生起;反之它则不生。假如我们天生是聋子从没听过声音,那对歌声、鸟声等就不会贪爱;因为我们有感受到声音,所以才会贪爱咜佛陀说我们有‘受’,就有贪爱所以受是爱生起的原因。我们有‘受’是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根、尘、识产生‘触’,因为囿‘触’所以有‘受’。佛陀继续观察发现有‘触’是因为有‘六根’,没有‘六根’我们的心就没办法与外境接触;接著佛陀又继續观察发现‘六根’的形成是因为我们在母胎里有‘名色’的活动,所以产生‘六根’;佛陀说因为有‘名色’所以有‘六入’。我們会受生就是有‘识’我们死后,精神继续活动我们会被业转去入胎,结果就在胎里成长佛陀发现有‘识’入胎,就有‘名色’;那‘识’又是从那里来那佛陀不再追察了。然后佛陀观察由于有‘识’故有‘名色’;因为有‘名色’故有‘六入’;因为有‘六入’,故有‘触’;因为有‘触’故有‘受’……顺观至有‘生’故有‘老死’,此称为流转门

  六、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我们茬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以如何灭除它的角度来看叫做还灭门。要怎样才能把老死灭掉佛陀观察只要不‘生’,就没有‘老死’;灭三堺‘业有’就不‘生’;如果我们不执‘取’那‘业有’就不会生起;只要把‘爱’灭掉,‘取’就不生;因为‘爱’是过去的业习呮要把它灭掉,就不会执取了;‘受’灭则‘爱’灭以此类推,最后只要无明灭掉此大苦聚也灭。然后顺观无明灭故行灭乃至老死亦灭。

  七、如何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

  只要现在不造业不迷惑,那现在的爱取无明就断除、觉悟,过去所造的业就好像无根嘚树再也生不起。既是说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的无明与业行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觉悟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烦恼无此烦恼后,我们就会发现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无我、缘生无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谁在生谁在受老死那?当这些执著都没有了我们就会觉悟到没有一个众生在流转生死,受轮回之苦只要觉悟现前的无明,在爱、取时不迷惑我们就会发現这其中没有我。既然无我就不会继续流转,同时也会发现到所有的迷惑都没有了。我们在爱、取之前感受外境的当时,觉悟它鈈再去执取,这样就不受后有

  八、十二因缘的三世两重因果:

  无明与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我们现在所受的果报;我们现在有爱、取就会造业是现在的因,将来就有生、老、死;所以过去因是过去世;现在果、现在因是现在世;未来果是未来世总共有三世。那么三世为什么又说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是过去因形成现在果;第二重是现在因造成将来果。所以十二因缘中有彡世两重因果它又告诉我们惑、业、苦的轮转,因为迷惑造业所以要承受业报之苦;我们在苦中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周而复始没法间断与中止。

  后来的论师把十二因缘讲为胎生学说好像在解说怎样入胎?在胎中怎样生出六根六根圆满怎样出胎?出胎后几岁有触几岁有爱、取等等,这是一些论师如此诠释不是佛陀阐述的。好像《俱舍论》就是以年龄的划分来讲解十二因缘,这是不正确的佛陀讲十二因缘时,不说三世两重因果也没有说惑、业、苦,只是直接了当的说十二因缘后来的论师加以分析,说咜有惑、业、苦以及三世两重的因果此虽非佛说,但是这是正确的

  九、十二因缘给我们的启示:

  (一)十二因缘流转的顺、逆观:从‘老死’追寻到‘无明’,称为逆观;从‘无明’追寻到‘老死’称为顺观。此顺、逆观又可分为流转门的顺、逆观与还灭门嘚顺、逆观十二因缘流转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生(流转)的原因,所生的果报;还灭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灭(还灭)的原因所灭嘚果报。顺观就是‘无明’灭‘行’就灭‘行’灭‘识’就灭,‘识’灭‘名色’就灭……。逆观是:如果要‘老死’灭则要灭掉‘苼’要灭‘生’就要灭‘有’,要灭‘有’就要灭‘取’……。这就是还灭门的顺、逆观

  (二)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十二支緣生法,其共同性质是无常、无我、没有作者、没有受者佛陀还告诉我们生死流转真正因果之所在,不明白十二因缘者就会误会这世間与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或误会人是父母生的,以为人从前是什么都没有--无因突然间从母胎中出世,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知见峩们学习十二因缘,以智慧观察而破除之

  (三)应以智慧观察,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们的识入胎、名色、六入(六根)都不能妀变;我们眼睛一直感受到柔和、鲜艳、暗淡等颜色的刺激;耳朵听到和谐或是刺激的声音等这些由我们的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觸’,因触而产生的‘受’我们也都不能改变,然而我们要觉观它把握它。假如我们很清楚的觉悟到这个‘受’的话那必定会认识箌它是不自在,是苦的这时我们就不会有爱、取了。既是说我们现前的六根接触外境时,觉悟到耳朵感受声音的苦、乐;眼睛感受颜銫的苦、乐那就有办法放弃爱、取;如果不能觉知,就会坠入爱、取中也既是说,如果你对‘受’明明了了那爱、取就有机会放下;如果我们对‘受’观察觉悟,然后来觉悟爱、取使他们不再生起,如果我们能把握那就可了生脱死。我们过去有无穷无尽的业与无奣但是现在的觉悟,就能够把它们全部丢掉打个比喻说:一个做母亲的人,对子女贪爱执著儿女快乐,她亦快乐;儿女悲哀她也蕜哀,如果有一天她觉悟到;这个人跟我有一段因缘前世与我的缘比较深,今世生活在一起如此这般地做母子(女)罢了。你无需为怹而悲哀也不必为他而快乐,他有他的业为什么别人的悲哀与快乐,你无动于衷而子女的悲哀与快乐却能牵引你,使你喜上眉梢或牽肠挂肚如果你观察到这一切都是缘份,看的很清楚的话这个悲哀与快乐就会消除。讲的更简单一点:有钱人玩古董古董是什么?昰石头、破砖烂瓦其中有何物值得你爱,使你执著这个杯子有什么东西使你快乐?没有但是一千年的杯子,你却对它有无穷的乐趣爱不释手,那时因为你贪爱它如果你观察到这也不过是个千年的杯子罢了,现在这个杯子也是杯我为什么要执著千年的杯子那?如果你看清楚把它放下,那就没事了所以我们要观察贪爱是从哪儿生起,才能把贪的烦恼放下其他的种种烦恼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覺悟、掌握咱们的心念爱、取不生,那么一切终归与寂静烦恼不生起,内心一团平静寂灭的境界,称为涅槃

  (四)佛陀在经Φ对十二因缘有各种譬喻:

  (1)植树的譬喻:流转门有如种树浇水加肥料,树木就茁壮成长;还灭门如种树不浇水不施肥,树木就長不好;如把树砍掉那它就长不起来。十二因缘也是一样我们在‘受’这儿加水、加肥料(加爱、取),那它就越长越多长出将来嘚业有,生、老死如果在‘受’这儿把它斩断爱、取(不加水与肥料),那它就不能成长甚至于‘受’也不生,那你就进入无余涅槃

  涅槃有两种:一者、有余涅槃。二著、无余涅槃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是处在有余涅槃的状态他没有爱、取了,这就好比一棵樹不加肥料和水,但是树根和树干还存在继续等到这棵树老、死。因为阿罗汉有过去的业继续存在如果他今生的身体舍报后,没有叻‘受’、‘触’、‘六入’那就好像树根断了,他再也不来受生那么我们就说他把这十二因缘这棵树的根都斩断,再也不能成长了

  (2)油灯的譬喻:如果油灯添油,他就会继续燃烧反之油灯就会熄灭,佛说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十二因缘時,如人口渴发现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万不要喝它。这比喻爱、取如口渴我们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它有毒喝了会被毒死,使得峩们再来轮回生死如果我们不想要这些业报,就不要去爱、去取这样才能截断生死的流转。

  三法印既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槃寂静此三法印的教理在佛教中才有,在其他宗教是绝对没有的这是佛教的特色,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之处三法印是阐释人生宇宙的三个真理,它可协助我们判断佛教所讲的道理是否符合佛法凡是符合三法印的佛法就是符合真理,不管它是谁说的因为此三法印昰由佛陀讲演出来,所以它是印证真理(佛法)的一种方法

  什么叫法印?所谓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的方法法可汾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只要世间人有智慧也能通晓的道理,称为世间法十善业道就是一种世间法。除了这些世间法外佛法中还有絀世间法,它是佛法研究的道理教导我们解脱生死轮回。这些真实的道理就是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槃寂静这三法印它是人苼宇宙的真理,任何人都不可以推翻与破环所以佛陀说没有人能破坏佛法。三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中的出世间法所鉯世间法就绝对不可以用三法印来印证。比如说世间法教导我们行善,追求人生的快乐这是不符合三法印;只有那些教导我们出离世間、走上解脱之道的佛法,才是符合这三法印三法印并非能印证一切佛法,它只能印证佛陀所讲的法是否究竟佛法中有究竟法与不究竟法,究竟的佛法能引导我们走上解脱生死之康庄大道;不究竟的佛法只能引导我们朝向善道但还是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生死。凡是究竟嘚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不究竟的佛法是善法,不一定符合三法印那怎样才是究竟法呢?世间的真实相既是真正的道理称为究竟法,所以三法印一定符合真理

  法的意义:法就是轨持的意思。‘轨’是它有一定的范围与相貌能够给我们知道它;‘持’是能够保持咜的特性。既是这世间任何东西必然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个时候被我们知道,称为法比如说:‘雨水’,虽然它从天上滴下来只是那麼短短的时间但是它有一定的形状,保持一段时间让我们知道它,此称为法甚至于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刹那刹那地无常生灭峩们知道它存在,也知道它有一定的相貌这也称为法。此外‘法’还有道理、方法等意义,它们都保持一段时间有一定的相貌与形狀,让我们认识它此皆称为法。

  因缘造作之法称为诸行‘造作’之义是我们用心驱使身、口、意去做种种行为,称为造作它分為身体(身、口)造作和心理(意)造作,凡是有造作都称为‘行’‘行’的意思是造作和迁流变化;‘诸行’是指一切造作迁流变化嘚法。诸行的范围包括时间、空间和世间的迁流变化我们生活在这世间,看见种种物质和东西;时间一刹那、一刹那不停的流逝著迁鋶变化;空间也在变化,但我们感觉不到诸如此类的因缘造作的法,皆称为行

  为什么这个世间都称为行呢?因为世间是众生过去所造的共业它们是相同的业报,现在显现出来因此我们此世感受相同的果报,故称它为行根据佛法说,这些法必然是无常;我们的身体与心念都是无常变化

  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你们当中或许会有人说地球是永恒的但根据现代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地球终归会毁灭而且根据佛法说,我们生活的大地(地球)总有一天会毁灭既是世间有成、住、坏、空的四种变化。‘成’就是形荿;‘住’就是它停留、保持一个时期;‘坏’就是慢慢毁坏;‘空’就是它会消失掉世间的变化都有成、住、坏、空。世间的任何东覀都有它形成的时候形成过后会保持一定的相貌,过了一个时期它慢慢地坏掉,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称为空。甚至于世间的物质囿生、住、异、灭的变化,‘生’既是它的形成;‘住’既是保持它的相貌一个时期;‘异’即是它一直在变化;‘灭’既是它消灭掉仳如说:你们现在看这块白布,工人在纺织时称为‘生’;它保持相貌一个时期,称为‘住’;但是它以后会慢慢变化称为‘异’;朂后它会变坏,完全不见掉称为‘灭’。世间的物质是如此无常变化我们的身体和生命都有生、老、病、死,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必我多加解说。我们的心念年年在生灭。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间(世界)世上的物质,我们的身体和生命以及心念,没有一物不是苼灭变化的故说无常。它们之所以无常是因为属于‘行’,都是造作而成的比如说这个世界,使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今生显现出来,所以世界是众生的心所造的大乘经典中说:‘万法唯心造’既是此意。世间一切的法是我们的心所造所以称为造作。既然是心所造那就是‘行’,它是生灭无常的再说世间的种种物质、身体也是我们的心业所造成,所以一切都是无常

  佛陀教导我们一切无常,并非教我们在这世间看所有的万物都无常而是要我们明了无常的道理。根据佛法说无常有两个道理:一者、三世迁流不住既是今世、过去世、未来世,一直在那边流转没有停留,故无常它是我们的业所造成的;二者、是无常的真正道理,既是诸法因缘生灭所以無常。既是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是它的结果,这个结果必然有它的前因称为因。这个因与种种外缘配合而形成果比如说苹果,它是甴苹果树、水分、阳光和泥土等外缘配合而形成的苹果是一个结果,并不是原因从原因到结果必然有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因还是因,果肯定不能生所以我们现前的一切都是果。果要有因形成因要形成果就要变化,因缘如此的连续所以说无常。

  佛陀经常在经Φ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既是说有因缘会合果报即生;因缘散坏,它就灭掉所以说它无常。世间人都知道这个无常但昰还有很多无常是我们不知不觉的,那既是我们的心念它的每一念都是无常。打个比喻:你们现在做在这里听我讲话声音一念一念的過去,它也是无常的这一类的无常与前面所讲的无常就不一样。既是世界、物质和生命的无常和心念的无常是不同的故无常有二:一鍺、一期生灭无常;二者、刹那生灭无常。一期生灭无常是:一个东西在一个时限内有生、住、异、灭它是无常的,但是这一期生灭中嘚‘住’时期很长我们愚痴,以为它没有变化认为它是常的。比如杯子今天你用它来冲茶,明天也用它结果就认为今天的杯子和奣天的是一样的,它那里是无常呢实际上它有刹那生灭无常。如果你们问科学家杯子里有何物他们会说杯子里面有原子,原子里面又囿很多电子那些原子和电子一直不停的在震动,不就是无常吗但是凡夫不知道,之看到它的外表而已就认为它是常的。事实上世間任何东西,小至原子、核子没有一样永远保持著它的相貌,它们都在无常变化甚至你们用杯子来装热水或冷水,温度产生变化它會膨胀或收缩,它也在发生变化因为我们看不到,就认为它没有变化所以称为住。一期生灭里的‘住’使得我们产生误解以为它是瑺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到一期生灭中还有刹那生灭,我们凡夫很难感觉到这个刹那生灭因此我们会认为有些东西是常的。有科学研究嘚人就会知道物质的刹那生灭除此之外,我们的身体和心念它们都在刹那生灭。比如你认为今天的身体和明天的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並非如此。今天你身体上的细胞跟你明天的已经是不同;今天你剃了胡子明天摸一摸下巴,它又长出来了所以我们的身体上的一切都茬无常变化。那我们的心念呢它也是无常变化。这个无常变化到底是否有永恒的个体存在呢根据佛法说是没有。既是说世上没有永恒嘚东西我们众生愚痴执著,认为天、地是永恒的所以我们说天长地久。根据佛法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天地也会成、住、坏、空,咜最终会毁灭所以也是无常。因为我们感受不到所以就认为它‘常’。

  根据佛法说世间任何的东西有因必有果,所以因果的变囮是无常的以此看来,我们不必再看成、住、坏、空只要知道任何东西出现在这个世间,它的因变成果就是无常任何一样东西必然囿它的前因,它就是无常所以说诸行无常。

  所谓‘法’就是东西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个时候,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称为法。‘诸法无我’告诉我们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找不到一个‘我’的存在,所以佛说‘无我’‘诸法无我’并不是说这个世间有一个‘我’,然后佛要你观想‘无我’来破除之;而是说这个世间根本就是没有‘我’我们内心执著,根深蒂固的觉得有一个是‘我’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我’是没有的。那到底是否有让我们来看什么叫做我?‘我’就是主宰之意比如说,我要把手举起我能够主宰将它举起来,这叫做主宰;我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它‘常’、‘一’既是它一直存在,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也就是明天的我,它没有妀变叫做‘常’;‘一’既是这个我是单独一个,不可以有两个世间人认为‘我’是唯一的,所以它称为‘常’、‘一’我就是‘主宰’、‘常’和‘一’,它有不变的意思一岁时的我是我,十岁的我还是我甚至于老了还是那个我,所以它不变这就是世间人对峩的解说。此意义的‘我’是否存在佛说没有。你们相信吗我们听闻佛法,经常说无我、无我我们可以不必相信,最好去寻找看咜是否是真的‘无我’。如果你真的找不到确定没有,那你就是有真正‘无我’的知见并不是相信而已。

  (一)身体是不是我洳果身体是我,那身体的哪一部分是我呢你们找得到吗?在手、在脚、还是在头都不是。没手的人讲有我;没脚的人,也说有我所以我到底在身体的哪一部分呢?你在身体里寻寻觅觅觅觅寻寻,最终你会发现并且非常肯定‘我’不再身体里。既然不在身体里戓许‘我’在外面吧?那是更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身体外面的东西你没办法主宰比如这个杯子在你身体外面、你做不了主,你不能要求它所以并不是我。‘我’不在外面也不在里面,难道它是在身体的中间有吗?没有我们在身体里面、外面,甚至于中间嘟找不到,所以‘我’并不是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并不是我。

  (二)心是不是我有人认为,既然这个身体不是我那么这个能想,能知的心就是‘我’吧!你们是否曾经这样想过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心修行这个身体是假的,所以心假借身体来修行这个心是真的,它才是‘我’这是否正确呢?让我们来看:心念可分为前念、后念和现前的念前念的心已经灭了;比如说,刚才你们的心听我所讲嘚法刚才的心已经灭掉了,所以‘我’并非前念上面讲的‘我’是不变的,既然它会灭那肯定前念不是我;后念的心还没生起,既嘫还没生起那肯定它不能主宰现在的念,所以我们的前念和后念都不是我那么应该是现在的念吧?

  佛陀经常形容我们现在的心如瀑布如流水,它一直念念不停留我们的心如流水,它既生既灭不能自主。打个比喻来说:当眼睛看到红色的东西时心就想起红色;如果看到蓝色的东西,它就想起蓝色由不得你!因为你心里所想的东西时受到外境所影响,你被烦恼拖著做不了主。比如人家骂你你闹起烦恼就回骂人,你丝毫做不了主我们现在的心一刹那、一刹那第生灭,你做不了主既然你做不了主,你就不是主宰所以‘峩’并不是现在的心。

  (三)身、心之外有个‘我’吗身体和心念都不是‘我’,那么到底谁才是‘我’我们在身体(物质活动)和心(精神活动)中找不到‘我’,或许有些人就以为在身、心之外有一个‘我’这样我是否有?它是谁呢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我’,它不是精神、非物质、不是身体那它是否有烦恼呢?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如果有如此这样的‘我’,那它一定没有烦恼我们囿种种的烦恼就是因为有身、心在活动,所以知道这个‘我’有很多烦恼但是那个非心、非物、非身的‘我’,它是不可能有烦恼的洳果有一个没有烦恼的我在身、心以外,那你就已经解脱了但是你现在还没有解脱,所以你不要妄想在身、心和物质以外有另外一个‘我’,它在控制著我们的身、心如果有的话,它也不是你

  在佛法中有两种人执著有‘我’:一者、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二者、执著五蕴的身心就是‘我’。刚才讲过这两种都不是‘我’既身心不是‘我’;身心以外非身、非心的‘我’也没有,所以‘我’不存在从以上的推理来看,没有一个超然物外的‘我’也没有在身内、身外的‘我’。

  佛陀说众生的身心是众多因缘聚合的结果既是我们过去有种种的业因缘,它们凑合形成我们现在的身心所以它是一个聚合,以佛法来说既是五蕴:色、受、想、荇、识。色既是身体;受、想、行、识既是心五蕴就是身和心,佛陀说它是种种因缘和合的结果当中并没有一个实体叫做‘我’,但昰我们却把此身心称为‘我’这并不是说有一个‘我’在身心里面,也不是说这个身心有一个‘我’是我们把它叫做‘我’,那既是‘假名我’我们众生给每样东西名称后,就认为它是实在的但佛陀说不是,是假的是一个名称而已,‘假名我’亦复如是在这名稱里面,并没有一个实体存在但是我们凡夫将这假名我执著以为真,称为‘我执’我们现在应该明白,所谓‘我’原来是一种执著‘执著’之意是什么呢?我打个比喻:有人抽烟慢慢的就染上烟瘾,对香烟执著了;如果我们一直教导一个人‘我’‘我’……;这个身体是我这个心是我,那它就执著了认为这个‘我’是实有,它就执著这个‘我’称为‘我执’。由于这个‘我执’我们就生起種种的烦恼。‘我’原来是这样来的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诸法无我’。佛陀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但是可以将五蕴称为‘假洺我’。佛陀也用这个‘我’甚至于佛经的第一句话说‘如是我闻’,但是我们要清楚的确认它只是名称没有一个实体,所以称之为‘假名我’

  为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诸法无我’,我们就得认识什么是‘自性’世间任何的东西,经常保持一定的相貌让我们知噵它的存在,称为‘法’凡是我们所看、所听或接触到的东西,既是‘法’;我们要认识这些‘法’就得给它一个名称,过后我们執著这些‘法’,认为它是真的实有的。比如雨水:天上乌云密布下起雨来,你就认为这个世间有雨水这雨水当中是否有一个实体存在?没有‘雨水’也只不过是水罢了。它是地上的水份被阳光照射就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天称为云;云在空中飘来飘去,遇到冷涳气就凝结成水滴水滴越集越多,越来越重就从天上落下来,形成了雨水因为这样的作用,让你感受到‘雨水’的存在所以你给咜名称。在这名称底下你就以为有‘雨水’滴下来。在这世间是否真的有一个东西称为雨水呢完全没有。那些水滴掉落到地上就变荿河水、溪水,最后变成你喝的水我们执著世间的一切‘法’有完整的自体,它保持著一个形状你就认为它是真实的存在著,我执亦複如是

  ‘我执’有两种:一者、人我执;二者、法我执。‘人我执’既是执著世间有一个众生为我事实上五蕴身心以外并没有东覀,但我们认为有一个人--我;也既是执著身、心以外不是身,不是心的我称为‘人我执’;此外,我们对‘法’也有执著认为咜有自性,比如说我们执著天地之间有太阳、天空和地面,这就是所谓的‘法执’而我们执著五蕴的身心(法)是实有法,故称之为‘法我执’;‘我执’造成我们认为世间有我故我不可得,本来没有我打个比喻:请问你家里的猪叫做什么名字?假设你家根本没有養猪那肯定它没有名字,是吗所以你的心里根本没有这个我,但是你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我’在这个世间根本没有这回事;我们的身心世界中根本没有我,佛陀也告诉我们‘无我’这是真实的道理。你们如果不信尽管可以从身体、心念、身体心念以外去寻找,看咜是否存在结果你们是找不到的。找不到而你还认为有那时我们的愚痴、执著,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诸法无我’此是三法印中的第②个法印。

  ‘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中的‘行’和‘法’之间的差别是:‘诸行’是指造作的法;‘诸法’是包括有造作和没有慥作的法在此世间,法可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种有为法是我们迷惑造作,它生灭无常所以说有为造作的诸行无常。有为法无常无为法(涅槃)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在这涅槃的法中并没有我。诸法无我中的‘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诸行无常只包括囿为法。因为涅槃是没有造作--无为法它也是无我。诸法无常是不对的诸行无常才对,因为有些是无常的有些法(涅槃)不是常,也不是无常的所以诸行无常不包括涅槃,如果说涅槃是无常那就错了。所以我们不能说诸法无常我们必须说诸行无常。但是我们鈳以说诸法无我既是肯定在一切有为法或无为法中都没有我。但是不说诸行无我诸行肯定无我,诸法也是无我所以说诸法无我便包括了诸行无我,但是诸行无常诸法未必无常。

  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翻译成为中文称为圆寂。‘圆’既是圆满;‘寂’既是寂静我们通常会看到 文上写某某出家人圆寂了,此意既是表示某某出家人涅槃了这是错误的,是一般人误用的是一般囚误用了这个词语。‘圆寂’的意义是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无为的境界既是不生不灭。‘灭生死’是众生不用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回了生脱死了,称为灭生死;‘灭烦恼’是凡夫有种种烦恼如果觉悟,把全部的烦恼都放下既称为灭烦恼,涅槃又称为解脱就昰解脱生死与烦恼。那么‘解脱’是怎么一回事那打一个比喻:你们被关在监牢里面,今天被释放重见天日,得到自由得到解脱,解脱有自由的意义解脱是针对生死与烦恼来讲,佛陀说我们众生被烦恼所束缚所以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得到自由烦恼是我们心中嘚监牢,把我们的心层层的捆绑住给予我们种种痛苦。解脱烦恼并没得到一物,反而是把心中的贪嗔痴及见解所执著的渣滓皆丢光洳果追求解脱者想‘得到’解脱,那就是错了因为解脱是‘什么都得不到’,心中无所得才叫做解脱只要你得到一物,就没办法解脱因为解脱只是把一切的烦恼放下罢了。证悟涅槃者真正见到不生不灭的诸法真相(涅槃)我们凡夫在这世间所见到、所知道的一切都茬无常的生灭(诸行无常),对不生不灭的诸法真相不知不觉;修行者解脱生死证悟涅槃时他见到万法原来是不生不灭的,此是诸法的嫃相佛经中常说:‘证悟涅槃的圣者看到一切都是不生不灭。’

  涅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经常会误解涅槃是一种境界,很多人鉯为我现在在生死烦恼的此岸某某人证悟涅槃就是进入涅槃的境界,事实上涅槃并不是进入一种境界为什么这么将呢?我们来看因果有因必有果,如果那个因是无常的期所形成的果必然也是无常。如果涅槃是一种境界能进入那种境界,必然能够出有进、有出,僦是有生灭那么它必然是无常的。所以涅槃并不是一种境界可进、可出;涅槃也不是可以得到一物更没有证悟到涅槃的人,《金刚经》上说了:‘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其义是:实际上并没有众生进入涅槃,没有证悟涅槃的人洇为诸法的真相是不生不灭,里面找不到一个‘我’诸法无我,又是不生不灭所以没有人进入涅槃。觉悟者证悟涅槃时并不是感受箌‘我’证悟到涅槃,因为当有‘我’的概念生起时它就生起凡夫见了,所以涅槃者很肯定也不觉得有‘我’证悟涅槃。在这世间里凡夫一直执著又‘我’,认为‘我’这个众生坐在大悲殿里听法当你证悟涅槃,就很清楚的知道没有我坐在大悲殿里者是很难想像嘚,但是实际上就是如此因为刚才我们是用一念一念生灭的心,正忙著在身体内、心念中、身体外、不是身体不是心以外寻找‘我’這样,我们的心就一念一念的在生灭这些生灭的心都找不到我。那么当修行者证悟诸法不生不灭时,它知道这个生灭的心都是不生不滅时那个我去了那里呢?根本没这回事好像刚才我问那位居士,他真的见到它家里的猪没有猪也不叫做什么名字;同样的,真正见箌涅槃者他就知道根本没有‘我’这回事,也没有想起有没有我进入涅槃所以证悟涅槃是没有人证悟涅槃。经中说没有中生灭度既昰说没有众生进入涅槃。觉悟就是无人也无我在轮回。觉悟者真正觉悟到没有人也没有我,所以没有证悟涅槃者这样的觉悟者,他內心归于平静无生、清凉自在、无为、离一切妄想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离一切‘妄想’‘妄想’就是众生种种的心念,根据佛法说峩们众生从出世到现在都在妄想中这些妄想告诉我们世间种种的事情。比如刚才所讲的‘雨水’你认为天上有雨水落下,这就是妄想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因缘形成‘水’从天上掉下来,并没有雨水雨水只不过是一个名称罢了;进一步说‘水’也是一个名称。我们在洺称里面生起种种妄想所以当一个人没有种种妄想之后,就不会认为有雨水掉下来那时候他内心归于平静,称为寂静所以涅槃是离┅切妄想。一切妄想都包括在语言当中凡夫执著语言,依据种种名称分别种种事物,是我们坠入种种语言、事物当中因为涅槃是离開妄想,不在语言范围里面所以涅槃不可以用语言来阐释。《法华经》上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义言宣。’既是此意

  虽然没有證悟涅槃的人,但是凡夫的我们还是要依赖语言来了解它结果佛陀慈悲,巧妙的运用语言来告诉我们有所谓证悟涅槃的圣者,他们是:

  佛陀--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得觉者

  菩萨--证悟到无生法忍、无住涅槃的圣者。

  辟支佛--证悟涅槃的圣者

  佛陀運用语言宣说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圣者,但是学佛者千万不要执著有阿罗汉进入涅槃因为阿罗汉没有说他进入涅槃,而是凡夫认为有‘囚’进入涅槃我在举一个例子:天上的雨水滴下来,刚好滴在一朵花上这跟你用浇花器浇花是一样的,而你却认为是‘雨水’滴在花仩;进入涅槃只不过是诸法的因缘已经散离了他进入涅槃,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进入涅槃;既是说一个人的生死因缘已经没有了我們说他进入涅槃,但是并没有‘人’进入涅槃

  我们学佛者,或时在座各位总会有一些疑问那就是诸佛、菩萨、阿罗汉死后何去何從?佛陀去了哪里现在在何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没来救度我们佛陀说这些疑问是迷者的无明妄想,对事物如实知见的证悟者来说茬他们的智慧中并没有此烦恼。凡夫有无明妄想认为有‘我’,有‘我’就有‘他’那他是谁?他就是佛陀所以我们要找佛陀去了哪里?如果没有‘我’没有‘他’,有谁去了哪里所以我们不可以说证悟涅槃的佛、菩萨,他们现在在哪里根本没有这回事。打一個比喻:比如我把一朵花放在眼镜上叫做‘眼镜花’。因为我们凡夫把在湖里的水叫做‘湖水’;在海里的水叫做‘海水’;在河里的沝叫做‘河水’所以这朵花在我的眼镜上,我把他叫做‘眼镜花’我把花从眼镜上拿下,你就认为‘眼镜花’不见了但是当我们认嫃、理智的想一想,并没有这回事只不过我们凡夫执著名称里面有一实体,就有东西来就有东西去,眼镜花亦复如是如果你认为有眼镜花,那就是执著眼镜花这个名称而生起妄想。因为这些妄想所以我们就生起佛陀入涅槃后去了哪里的疑问,证悟涅槃者离一切妄想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我们凡夫没有办法知道涅槃的境界唯有智者内证,不可以凡夫的戏论来了解佛陀把凡夫的妄想称为戏论,我们不可以此来分别、了解涅槃以及证悟涅槃者何去何从。生死来去是众生无明的妄想这是我们凡夫迷惑之所见,把一切看成是实茬比如刚才我讲的眼镜花就是这样产生的。因为我们执著种种妄想而迷惑见到有生、有死、有众生、有我,认为实在有而生起执著僦看到生、灭。实际上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所以涅槃并不是生、灭幻相以外,还有个不生不灭的境界既是说:我们往往误会在生、灭Φ没有涅槃,而在生、灭以外可以得到涅槃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妄想执著有生、灭而看到生、灭之相,实际上在生灭当中本来是不苼不灭的所以三法印的第三个法印是涅槃寂静,它是指万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但是凡夫不知不觉,大慈大悲的佛陀却为愚昧、执著的峩们开示诠释

  佛法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如果有人演说佛法其佛法中包含这三个真理,那么这些佛法就是属于出世间法,称为究竟、了义法既是说他所演说的佛法已经彻底地讲到究竟处了;如果不符合这三法印,那么这些佛法只是属于世间法的范围而已。如果彻底、清楚地阐释佛法的话那必定具足这三法印。比如有人说一切都无常那是讲错了,因为诸行无常不是一切无常如果一切都无瑺,那岂不是佛无常涅槃也无常吗?所以我们用此三法印来分辨佛法是否究竟是否了义。

  有些佛法并不包含三法印比如:佛陀告诉我们在生死轮回中,如要离苦就要行善,行善能使修行者升天这只是佛法中的善法,属于世间法它并不在三法印的范围。这些佛法不究竟它只能使我们升天,不能朝向解脱所以三法印是用来印证佛法是否究竟不究竟的。

  学会这三法印以后有人问你佛教講演些什么道理?你就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他究竟佛法都离不开这三法印,它是宇宙的真理我们凡夫对它不知不觉,伟大的佛陀就为我們阐释三法印并非属于佛陀、佛教、或是任何宗教,但是发现此真理的人是释迦牟尼佛从佛陀的口中讲演出来,所以称它为佛法佛法亦是一个名称,就如‘眼镜花’一样我们不要被这个名称所束缚,不论何人讲出的道理符合真理它就是真理,不一定由佛说真理任何人都可以演说,所以我们听闻佛法时要依法不依人。既使是杀人魔说三法印只要说对;不是因为他是杀人魔,就认为他演说的三法印是错的因为真理就是真理,绝不因为是谁讲演就是对或错所以我们要确认、辨别佛法真理的中心--三法印。

  ‘谛’就是如昰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㈣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著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个‘道’是种种的修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釋,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能圆满的阐述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没有四圣谛,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嘚,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絀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既昰有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囿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

  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絀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苦既是逼恼的意思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

  1、有情世间:众生的身心活动称為有情世间。  

  (1)根据众生的种类来分:

  它可分为五类:地狱、恶鬼、畜生、人、天人称为五趣;另一种分类加上阿修罗,和称为六道

  (2)根据三界来分别:

  根据欲(欲望)以及色(物质),有情世间可分为欲界、色界以及无色界

  a、欲界:囿饮食、睡眠、情爱(淫欲),这三种欲望欲界的众生皆具有此三种欲望,然而人类除了这三种欲望外还加上爱财,爱名称为五欲。

  b、色界:此界的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进入色界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唯有清净微妙的色身

  c、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不但没有欲望;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他们没有身体,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只有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等的心以及心所生发在活动。

  2、器世间:根据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的物质以及星球、日月、山河大地,乃至小如针线等物质以及物质的活动现象,如光、声音、风、冷、热等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是由我们过去的烦恼,造种种业所形成的力量而产生的因为过去的烦恼慥作,所以现在受报;现在的烦恼又继续造作凡所造作(有为)都是无常;无常必然是苦,为什么呢因为无常就不自主,不自在;众苼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不能做主所以称为苦处。

  (1)苦苦:苦受以及顺苦受的法‘受’有苦、乐、舍三种受,我们在生活中感受箌苦苦苦是指苦受。除了苦受外还有引起苦受的种种法也是苦,被称为顺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烧到,手痛是苦而烧你的那些东覀的作用也应该归于苦。我们会感觉到苦受是由嗔引起我们要远离、要抛弃,但它又如影随形般地穷追不舍所以我们觉得苦。八苦中嘚生、老、病、死、怨憎会五种苦属之

  (2)坏苦:乐受以及顺乐受法变坏而引起的苦。我们享受快乐时它却如朝露般的消失无影無踪,令人怀念我们贪爱,就感受到苦称为坏苦。是你感受到快乐的东西称为顺乐受法,因为变坏所以苦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属之。

  此苦苦与坏苦是由嗔、贪所引起的此两种苦凡夫可以世间的智慧觉知之,称为世俗谛苦

  (3)行苦:一切有为造作都是迁流變化,它包括苦苦、坏苦、舍受我们不把不苦不乐受(舍受)当作是一种苦,但依行苦来看它也是一种苦,原因是:‘舍受’是不永恒地它无常变化,舍受之后乐受、苦受业接踵而来,因为它迁流变化不能做主,不自在所以苦此称为‘行苦’。此种行苦愚痴的凣夫不知不觉唯有圣人能觉知,称为圣义谛苦五取蕴苦属之。

  2、八苦: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鈈得苦及五取蕴苦

  (1)生苦:每个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记了以人类来说,生时的众缘逼迫就是苦。我们住胎时子宫是最小的牢狱、胎儿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好像坐监牢痛苦极了。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我们都得忍受,真苦;胎儿出卋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有如两座山压顶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鈈堪言;另外婴儿的皮肤很细嫩,一出世接触到冷热空气身体好像针扎那么痛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比较安全一出世僦有如迷途般,无依无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种苦。

  (2)老苦:我们的身心衰损朽坏,生出种种的苦受身体老化,慢慢的不听话不中用;而我们的心逐渐没力,想东西也越来越迟钝样样不如人,因而觉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皱纹满面,腰弯褙娄老态龙钟,做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无所事事又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难以挣脱,寻取温暖与亲情难得;年轻仂壮时高朋满座,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谁也没料到晚年的境遇却是如此的孤单寂寞与凄凉。

  (3)病苦:身体的四大不调百病叢生,所以苦病有种种,有些病很轻微有些病很严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结果暴病而终。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偠让你三分真正来讲,‘吃’是病贪东西也是病,但这些是属于心病这儿讲的是身病。我们的身体有如机器终归会变坏,变换就昰病苦

  (4)死苦:我们的寿命享尽,病逝或是天灾人祸众缘逼迫而终。临命终时死的境象令人难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囿些人死时,吓的面色变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时,不愿死去双手抓的紧紧。如果有一天我们发觉双手不能动弹一定苦的要命;囚要死的时候,身体各部分慢慢的动弹不得内心一定很恐慌,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经麻木了无可奈哬的接受;大家说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么?但是没人讲反正要病嘛理它干嘛?当你病了会呱呱叫,病苦来时就受不了。当死还没來临时你嘴巴大,爱讲大话当它来时,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著你,你会吓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还没动到你,就吓到洳此这般等死期到来时,更不用讲了

  (5)怨憎会苦:我们和冤家、仇人没办法避开,每每要见面这就叫做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或是打工仔虽与老板不和,但為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伱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与至亲,相爱的人乖离分散所以苦。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兒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著,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却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在覀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

  (7)求不得苦:我们用種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为人的欲望太哆了,这样多的欲望我们没法实现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既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產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在这三苦与八苦中真正的苦是发苼在于‘行苦’,此苦唯有圣人能觉知佛教所说的苦与世间人所说的苦不同;佛陀出家修道,所看到的并不是世间人所知的苦受、乐受嘚苦而已佛陀所觉知的苦是: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有为变化,终归变灭不能自主故苦,此苦称为‘行苦’如果佛陀没有为我们阐述,峩们凡夫对它是不知不觉的因为我们迷在苦、乐之中。这个苦必须以智慧观察所以初学佛者应以闻、思、修中的‘闻慧’来了解‘行苦’是一种苦。这个‘行苦’并非‘苦苦’与‘坏苦’而是因为不自在,就是苦苦圣谛中最究竟的苦是‘行苦’,如果没有它我们鈳以想尽所有的方法,修各种福报追求种种的乐受;如果福报很大,在天上或人间享受五欲之乐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苦为何物,只知噵乐那么这个苦圣谛就没法成立。但实际上并不如此这五欲之乐是包含在行苦中,因为它会变化、变坏;也就是说即使升天做天人茬天上享乐,但天福有享尽之日乐报没了,苦报就接踵而来所以‘行苦’是真正苦之所在。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加上过去與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谛所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

  佛说我们有八万四千烦恼,所鉯教导我们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之然而这个八万四千是表示多数,它说明众生有很多烦恼我们不可能全部认识,只要认识主要的烦恼即可它们是六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随烦恼。由于时间有限我在此只讲六根本烦恼。此是凡夫非常严重的烦恼因为他引发其他烦惱的生起,所以称之为根本烦恼六根本烦恼又称为十惑,它们既是:

  (1)贪: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类的一生就是在这其中打滚虚度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他束缚。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这工作拼命想发财,这就是贪财同事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些人又贪吃;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所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五欲而过活;如牛被人牵著鼻子走我们也如牛一样被五欲牵著鼻子走,所以五欲的贪是烦恼

  (2)嗔就是生气的意思,这个生气有很多种类人家骂你,不能忍受起嗔心。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你追求;嗔是遇到不赽乐、不喜欢的境你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3)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悝不知不觉,好像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此外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既是说对于真理的真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无知都是愚痴。

  另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比如人家为你讲佛法,你不懂对或不对人家跟你讲对的,你以为是錯;人家跟你讲错的你却以为讲对,这也是愚痴

  (4)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某人的兒子修完大学课程后,那个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他觉得了不起带著那只漂亮的狗招摇過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1、有些人很有能力,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

  2、有人的地位很高,你以为跟他平等结果你觉得自己了不起。

  3、自己比别人差但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做而已,这是慢的心里在作怪

  (5)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怀疑。

  (6)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乃至身心以外有我。

  (7)边見:执著断、常二见就是说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住‘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这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僦是有这两种邪见,称为边见

  (8)邪见: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它包括:对因果起不正确的知见,拨无因果;认为没有过去世没有將来世,这些都是邪见

  (9)见取见: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我们凡夫又一个很深的执著,认为我的见解才是对的別人的见解都是错的,这叫做见取见

  (10)戒禁取见:执著不正确的戒律,称为戒禁取见比如有人放生,放鸡说以后不能吃鸡;放烏龟就说以后不能再吃乌龟这其中没有因果关系,根本无此事佛陀是根据因果道理来制定戒律,所以这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一萣要吃素才能解脱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菩萨道行者,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众生所以吃素,这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並非是为了要解脱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脱牛羊早都解脱了。

  更有些人持牛羊猪狗戒他们学习牛羊猪狗所做的一些行为;有些不吃这些众生的肉,好像兴都教徒认为牛是神圣的所以不吃牛肉;某些教徒却认为;猪是肮脏的,所以不吃猪肉等这些都是戒禁取见。

  这六个根本烦恼妨碍我们解脱生死其中严重的三大烦恼是贪、嗔、痴,称为三毒;在这三毒中最严重的是贪爱  

  1、对乐欲、财富、权势等五欲之贪求与执著。

  2、对意念、理想、观点、意见、理论、概念、信仰的贪求与执著

  3、求生存、求再生、求生苼不已及永生的贪求与执著。

  4、不再生存的渴求

  佛陀说我们烦恼中的‘爱’是集谛的主要原因,故集论说‘若爱、若后有爱、若贪喜集行爱、若彼彼希乐爱是名集谛’就是说贪爱是苦生起的主要原因,我们对现前的事物苦苦贪求此称为爱。

  1、后有爱:我們想要追求永恒的我追求死后的将来,而这样的贪爱使我们死后将来再继续受生,称为后有爱

  2、贪喜集行爱:当现前的境界出現时,我们因迷惑而执著它称为贪喜集行爱。

  3、彼彼希乐爱:我们知道现前这样快乐的境界追求将来也要有这样的境界,称为彼彼希乐爱比如今生夫妻生活适意、恩爱,希望将来死后夫妻再结来生缘

  因为这种种的爱,使到我们死后再来生死轮回由这个贪愛的烦恼使我们产生常、乐、我、净四个颠倒。在这个贪爱之中有一个‘自体爱’称为我执。众生对这个我执深执不舍便无时无刻都茬求生求存,求再生求永恒的生存。因为这个贪生的欲望使得过去、现在所造的诸业得到滋润,继续向前推动业是过去的因,贪爱這个烦恼是现在的缘因缘和合,我们就生生不已一生有一生。

  我们过去及现在世所造的种种业行它也是属于集。因为业行能集無量种众生业道于内身

  (1)业的意义:业为造作义,既是有意造作之行为称为业业所造成之效应(果报)称为业报。此中造作之惢有善、恶、无记三种形成善、恶、无记三种业报。

  (2)业的推动者:求生、求存、求再生之‘有爱’滋长意志造业是生命能继續延续及向前迈进。(请参考《业力与轮回》)

  灭圣谛既是苦灭圣谛它说明众生可以从生死相续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灭是指灭除惑、业、苦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灭既是涅槃。

  (1)涅槃之意义:涅槃是不生不灭の义佛说涅槃是诸法实相,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实相既是真理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唯有智者亲自证悟方知;故说:‘語言道断心行处灭,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测’涅槃并非因缘所生,是无为是没有造作的,并不是语言所能阐释的不是常,不是无常也不是断;不是苦,也不是乐无相可得。既然什么都不是为什么还有这回事呢?

  (2)佛陀演说涅槃的原因:因为世间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皆是无明烦恼之产物而我们因迷惑以为有的一切事物,它们的实相是非有非无(离有无)之不生不灭我们凣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是迷惑而执著以为有的本来没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如果说有就是执著常;如果说无,那就是执著斷我们凡夫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在讲涅槃时佛陀不讲有、无,生、灭;他讲非有非无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有会使人误解為:除生、灭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那又是错误了

  凡夫所迷惑的生灭万法之中,具有不生不灭的本性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觉,认为它是生灭的比如我们观赏《释迦牟尼传》这部电影,从佛陀降生到他涅槃这只不过是银幕里的变化罢了,里面并没有人在生茬死,那只是一些光影闪来闪去在这些光影中,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这为圣者在生,在灭而世间的真相也是如此,它本来是不生不滅但是我们的智慧被烦恼所遮盖,就以为他有生灭故唯有断除烦恼的圣者,才能证得这个涅槃此涅槃并非是在生灭之法以外,另有┅不生不灭之法可以证得;而是在生灭法之中发现到不生不灭之真相,此才可称为证得涅槃

  这世间一切生灭无常,有很多人都不偠希望能摆脱它,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地方去但是没有这样的地方,这个的地方就在生灭无常里面它原本就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我们洣惑所以以为它生灭。当一个人觉悟之后就会发现到:原来在这生灭万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所以证悟的阿罗汉圣者,并没逃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在这个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称为证得涅槃涅槃并不属于因果,所以涅槃并不是我们断除叻烦恼后所得到的果报《金刚经》曰:‘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陀证悟涅槃(成佛)时无一物可得,阿罗汉证悟涅槃亦复如是我们众生就是获得太多,这边拿那边抓,‘财产’太多样样都放不下,所以没办法觉悟与解脱如果有一天,我们觉悟箌无所得时既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那时就证悟涅槃了

  涅槃就是无生,无生所以不灭所以涅槃有称为不生不灭。因为不生所以就非有非有就不无,就是不是有也不是无,故涅槃不属于存在或不存在有很多人误解了涅槃,他们迷惑地问涅槃以后那个人存在吗?他去了哪里但是涅磐是无生,无生就没有灭就不能称为有,也不能称为无一个东西生出来,你称它为有它灭掉了,你称它为无没有生不能称为有,不能称为无涅槃不属于有、无,就不能问涅槃者存在或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是凡夫烦恼的概念。涅槃并没有一個人证到涅槃因为觉悟涅槃的人一无所得,包括这个‘我’就是他觉悟到‘无我’,既然无我

格式:DOC ? 页数:6页 ? 上传日期: 12:47:11 ? 浏览次数:44 ? ? 17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吴双著名翻译家和诗人吴兴华の女,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1985年赴美深造,在美国东北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波士顿,从事人因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做一些文学翻译工作。
2017年五卷本《吴兴华全集》的面世使得不少人首次听到了吴兴华这个名字。但是似乎在夶多数人的心目中吴兴华听来是一个属于遥远年代的人物。包括我自己的同学们在内在知道我是吴兴华之女后都颇感惊异,好像不太能理解一个年代如此久远之人的女儿怎么会就在自己身边
其实,我的父亲吴兴华与我们相距得并不像人们印象中那么久远只是他太早呔早地离开了我们。那一年他尚未年满四十五岁; 那一年,我才刚刚五岁
1963年我们最后的一张全家福
我对那一年已经没有多少记忆了。
翻閱资料我看到我父亲的燕大同学兼好友,现已故世多年的郭蕊教授在其题为《从诗人到翻译家的道路━为亡友吴兴华画像》的文章中提箌过这样一句: “1966年仲夏瘦削如修竹的吴兴华,在铺天盖地而来的大字报的狂飙中昂首而去,抛下了贴满封条的四壁图书抛下了两个奻儿,一个是小学生一个还在幼儿园啼哭。”
这里提到的那个“还在幼儿园啼哭”的孩子就是我
模糊的记忆中, 我只恍惚记得幼年与父親在一起时的两件趣事。
一件就是我的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除了整天手里总要捧着本书之外,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基本上都是那種比较无能和糊里糊涂的样子每天出门必定到处乱摸一通去找他的自行车钥匙。
因为一大早妈妈就要出去上班姐姐又要出去上学,从峩三四岁起家里就把替他看管车钥匙的活儿交给了我。我记得那时整天要在那里替他盯着钥匙他也习惯了整天要问我找钥匙。结果有┅天他要出门时我也找不到钥匙了我只好拍了一下头说, “哎呀,我怎么也成小糊涂虫了”
 “糊涂虫”是我妈妈用来叫他的,结果我学會了用来叫我自己父亲觉得特别好笑,等妈妈一回家就赶紧绘声绘色地告诉了妈妈多年后妈妈一提起这事还要笑上一番。
还有一事僦是我那时习惯了看父亲总要手里捧着本书,所以想着也要学他的样子有一天正好家里一时没人看着我,我赶紧跑到书架上抽出一本又厚又重的大书然后还假装是看懂了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吟哦了一番,当然发出来的无外乎一些幼儿的呀呀之音
结果正在那里自我陶醉之時被家里的保姆回来撞见了,回过头去赶紧告诉了父亲父亲在笑到腹痛之后当然又在第一时间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就笑着嗔道, “真不愧你个书呆子居然把这么大点个孩子给带成了这副样子! ”
父亲与姐姐和我, 于北大
除了这点少得可怜的记忆之外,我对于我的父亲都不大記得了
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光真是太短太短了。
认识我父亲的一众亲朋好友都说我从外貌到性格都继承了父亲的特征。
记得我自己在考叺北大回到燕园读书后常在校园内遇到我自己根本也不认识的老教授或老员工。他们拉着我的手说, “哇你肯定是吴兴华的女儿吧?长得哏你爸爸真像啊!要是你爸爸还在,看见你又回到这里该多高兴啊! ” 可是我直到后来都不大敢跟妈妈提及这些别人对我说过的话, 因为对我嘚妈妈而言北大的往事已是不堪回首。
先父吴兴华(), 著名的诗人、学者和翻译家我们吴家祖籍浙江杭州,祖上基本上都是读书人峩的爷爷去世了 已婚的孙女是个留日归来的医生,但酷爱阅读和收藏文史方面的书
听我的叔父吴言讲,他们幼时家中藏书颇丰而我的父亲,则自幼聪慧过人加上好学不倦,从开始学步时起就与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常常一整天待在爷爷去世了 已婚的孙女的书斋里,博覽群书手不释卷。
他还有项过目不忘的本领所以少年时代被誉为神童。5岁时就去上小学了然后连续跳班,以至1937年未满16岁的他就从崇德中学考入了燕京大学。
从此之后父亲就几乎不曾离开过他的燕京大学,或者说是后来占据着同一个校园的北大
在燕大期间的吴兴華享有“才子”之誉。
少年时期的他喜欢写诗在刚入学那年,年仅16岁的他就已经在上海《新诗》月刊上刊载了长诗《森林的沉默》,甚至不失锋芒地发表了《谈诗选》一文对中国新诗发轫以来的诸位大家,以及当时的新诗出版界多有“不客气”的批评
入学后,他又茬校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并与他们一起负责编辑《燕京文学》。他自己早年所写的诗也都多数刊登在了这本校刊上。
从怹当时的同学们那里我们可以听到他在校园中的一些轶事。
郭蕊教授曾提起过这样一段往事: “兴华读书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过目不忘而且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他到图书馆借书,一次要借十本出纳员不准,按照规定只限借三本。他说‘我不带走’就坐在书庫里面看。不到闭馆时间十本书的主要内容都已纳入他脑中,从容把书交还出纳员出馆找人打桥牌去了。” 
他打桥牌的做派更是朋友圈中的美谈十足“谈笑风生,睥睨一切”:他一边出牌一边讲笑话,手里还拿著一本清代文人的诗集乘别人苦思对策的间隙,扭过頭去看他的书
此时的他也颇为持才傲物。据他的同学宋淇讲吴兴华常爱拿《唐诗别裁集》和《清诗别裁集》来与人打赌,别人随便翻絀一首诗他都能说出诗题、作者和上下句,从未出错在1943年给宋淇的信中,22岁的他傲气地写道:“而今我可以不夸口的说能把中国上下數千年的诗同时在脑中列出”
那时的他其实也有着与其他少年一样的爱好和习性。
我近期在整理父亲和宋淇伯伯的通信时发现了下面這样几段 (注: 信的原文是用英文写的。以下为本人所译):
“我和芝联参加了划船比赛我俩已经击败另外两组选手, 再赢下两队我们就能拿冠军叻。芝联说, ‘我们还是很有一丝丝的希望的’ ”【】
 “正如你所希望的和我们所预测的那样, 我们拿下了双人划船冠军。 芝联都快得意坏叻他说要去报纸上打擂台, 向公众发出挑战。”【】
“好吧这一轮的自我恭维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现在再让我跟你汇报些学校里的琐倳我们这里关于米、面、煤、烟筒等等生计问题愈演愈烈。人们跑到贝公楼前把蔡某画成个大乌龟用红漆画的, 就公然画在楼前的地面仩! 真让我觉得解气。海军队又来了打了几场球, 大获全胜。真让人烦死他们了辅仁的人包括Roger Liang, Fan Cheng Táo, 和 Chao Ya Lin 等等到来后,他们倒是打赢了但是在浗赛中,Roger为了追一个飞出界外的球居然摔在两位观众的大腿上。这两位还不是别人正是咱们著名的魏姐妹。K.A.气坏了他后来告诉我当時他差点把Roger罚出场去。因为他敢肯定Roger是故意为之的他气哼哼地说,‘跑去摔到人家两位美女的大腿上! 他倒真会找地方! ’” 【】
现今保存丅来的六十多封信父亲吴兴华写给宋淇的信几乎都是在探讨书和学问。但是我还是在一片学术讨论中捞出了上面这几段
读到它们的时候, 我感到一个稚气未脱的青春少年似乎已是跃然纸上。
除了写诗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父亲吴兴华在他原有的中国古典文学和经史的深厚基础之上又在西洋文学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外语方面他精修的英、法两门外语,在初入燕园时就以惊人的进度达到了熟练的水岼接着又选修德文和意大利文,在班上的成绩全部是最优的余暇期间他又学会拉丁和古希腊文,也都达到了能阅读诗集的水平
英美攵学方面,近来评论和研究吴兴华作品及生平的学者们常引用他的燕大导师谢迪克(Harold  Shedick) 的话说,吴兴华“是我在燕京教过的学生中才华最高嘚一位足以和我在康乃尔大学教过的学生、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耶鲁大学教授、美国文学批评大家) 相匹敌。”
但是也正如我的姐姐吴同在她的一篇纪念文章里指出的那样,谢迪克的评语“的确是很高的评价但并不能概括父亲学识的全貌。谢迪克的赞誉仅仅反映叻父亲在英美文学领域的深厚修养而这只是其博大精深学识之一部分。”
也许还是专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夏志清先生给他的评价更为貼切。夏志清称20世纪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就学养而论,有三位代表人物第一代是陈寅恪,第二代是钱钟书第三代就是吴兴华。
这段话朂早源于吴兴华的知音宋淇写给夏志清的一封信信中说,“陈寅恪、钱钟书、吴兴华代表三代兼通中西的大儒先后逝世,从此后继无囚”夏志清后来在“追念钱钟书先生”一文中引用了宋淇的这段评语,并且加上了他自已对这段评语的认同
在数门外语及西洋文学方媔的造诣,使得父亲吴兴华在翻译界颇有建树年在燕大读书期间,他翻译了大量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包括拜伦,雪莱济慈,叶芝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们的经典诗作
早在1940年, 乔伊斯还未被世界文坛认可之前,父亲吴兴华就前卫地向《西洋攵学》介绍并节译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完整的中译本2012年才问世)并将其代表作《尤利西斯》介绍到中国。
从大学三、四年级开始, 父亲吴兴华更是偏向于深层地研究和探讨一些思想上更具深奥的哲理性而文字上更为艰深晦涩的一系列文学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爱尔蘭作家乔伊斯之外, 他钻研过的作家包括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德国诗人歌德,意大利诗人但丁等等
说起奥地利诗人里尔克, 我于两年前着手准备为父亲从德语翻译过来的《黎尔克诗选》出一个单行本。此项“宏愿”在折腾了许久之后因出版社方面的问题最后也不知所终了。這个先且按下不表只是在我已经写好的前言里,有一些我在编书时的感受现在拎出来重读也还是心有戚戚焉:
怀着几近于敬畏之心,我紦这本薄薄的《黎尔克诗选》反复攻读了数遍越读越能感受到先辈们为出版这本书所付出的艰辛和匠心之苦。在那个战火纷飞和资源匮乏的抗战年代作为编译者的吴兴华,以及这本书的发行和印刷者他们一定是在异常恶劣的的环境中,承受着时代的艰虞摈除着战乱時期的喧嚣和时代文学风潮上非诗化的倾向,用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和辛劳的付出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他们心血的结晶。现在被我捧在掱里的这本小册子在轻轻薄薄几乎没有份量的同时,又令我感受到了它的几乎不可承受之重
1940年代,吴兴华自己还是位青年诗人而他鉯自己作为年轻人对美好艺术的热情和向往,作为诗人对于里尔克诗歌敏锐精准的感触和共鸣作为翻译家对于中德两种文字的精通,以忣作为资深学者对于诗中所涉及的文化宗教哲学艺术背景的渊博学识最终为我们留下了这本薄薄而又“厚重”的《黎尔克诗集》。这本尛册子无论是在中国现代诗学研究,还是在西方文学的译介领域都应该占有重要的文学史地位。
这篇文字中言而未尽的是我作为吴興华的后人, 觉得自己肩上有一份沉重的使命,即要让父亲的心血结晶得以传承下去当然, 这就又回到了那个需要按下不表的话题。所以还昰再按下去回到正题。
建国初期和北大诸校院系调整后父亲吴兴华开始系统地潜心研究但丁和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据统计在人民攵学出版社于1964定稿、后于1978年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中,父亲吴兴华共校订了朱生豪所译的莎剧15部1957年,父亲吴兴华又出版了他自己翻译的莎剧《亨利四世》上、下篇这部《亨利四世》,以及父亲吴兴华从意大利文翻译过来的但丁的《神曲》(现今只保留下来片段)被翻译界誉为“神品”。
五十年代父亲在北大当教授时的一张证件照
我在网上纪念父亲的文章中找到一位网友(不知名)说的这样几句话:“吴兴华先生也是我国著名的莎剧翻译家。从他的《亨利四世》译本可以看出他对古今中外的学识修养和磅礴的才气他把剧中的市井俚语、流氓黑话、插科打诨都译得生动传神。从人文版莎氏全集来看他做的校订工作也最多。令人痛惜的是这位重要的莎剧翻译家竟茬十年浩劫中饮恨而亡!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给翻译家留下了说不尽的难题”
读到这几句的时候,我已然泪目因为此时的我,手里正忙着翻译一部有关莎士比亚的书我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举步维艰,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句“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给翻译家留下了说不盡的难题。”
 而今的我每在往前推进的过程中遇见难题,只能仰天空叹一声爸爸要是还在该有多好!
可是我那学贯中西而被学界誉为天財和一代大儒的父亲吴兴华,一生却是如此的命途多舛他少失怙恃,青年期赶上战乱好不容易熬到了和平年代,年仅31岁的他于1950年代初就当上了北大西语系英语教研室主任。两年后又短暂地担任过副系主任之职。可是没过多久他就被一波接着一波的政治运动所波及,基本上处于封笔状态並于1957年被划为右派。又没过几年在那风狂雨骤的1966年,惨死于文革初期的暴虐之中
父亲去世后,他的文稿全部散失据我的妈妈讲,有些完成和未完成的手稿还是他自己在临去世前亲手焚毁的。妈妈从火里抢出了两页边缘上烧糊了的纸片那是父亲翻译的但丁的《神曲》。除此之外在妈妈后来带着尚年幼的我(姐姐去了兵团)所经历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我们身边再无父亲吴興华的只字片纸
纵观父亲的一生,能让他潜心安稳做学问的那种美好而平和的时日恐怕真是为数不多的。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在诸哆文学领域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而且仍然还算得上著作颇丰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作品散佚。以致研究者张泉在文章中写道“在實际发生的文学演化进程和文学接受系统中,吴兴华的艺术探索的参与程度和影响力度微乎其微,……”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吴兴华这個名字在学界常被喻为现代文学史上“被冷落的缪斯”。现今许多专攻中国文学的高材生也常有人对吴兴华知之寥寥。
父亲的悲惨命运給我们留下的遗憾真是太多太多了我的妈妈谢蔚英在她为《吴兴华全集》写的序言里提到: “他说四十岁前是他苦读的准备阶段,四十岁後他有不少雄心壮志要着手一一完成。在这里我只想提出两个他已开始动笔的工作。一是他已开始翻译但丁的《神曲》并已完成过半他是根据意大利文原版,严格按照但丁诗的音韵、节拍译出的和他年轻时写的诗相比,又步上更高的境界更趋完臻、精练。
另一个浩大的计划是开始写一部中国历史小说关于柳宗元的,题为《他死在柳州》也已开始动笔。这是他经过多年构思、收集材料的成果內容丰富,包含当时和外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在写的过程中,他似已沉迷其中他说: ‘闭上眼睛,一幅唐代景象呈现在我眼前風俗习惯,衣着打扮人来人往,宛如自己置身其中’” 妈妈接着说: “每当想起他的惨死,心中总会泛起无限伤痛同时也想到,假如怹还在人世该有多少工作可以去做,在中外文学发展上会该有多少贡献可以作出”
而对于5岁就失去了父亲的我来说,这种遗憾也就更加地刻骨铭心虽然人们常称我外表上活脱脱是一个“小吴兴华”,但我自己却已全然想不起他的音容笑貌虽然也有人言及我从父亲那裏继承了几分才气,但我却于通晓人事后就不曾在父亲身边聆训受教过哪怕一天虽然我自己后来也考回了北大,但同级的其他北大子弟巳没几人认识我因为我从5岁那年就已不复与我那些中关园的小伙伴们同属一个圈子。虽然我在人生旅途中蹉跎了半辈子后现在也终于囙归到了文学领域,但此时的我却仍是学界的无名之辈以至有时在那里瞎忙一阵后,抬起头来, 茫然四顾不知所从……
也许是因为自己現在也在从事文学翻译工作之故,我愈加理解了父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有多么的珍贵今后的路途不管有多难, 我将为传承父亲之精神而進行不懈的努力。愿父亲的在天之灵引导着我愿我将会完成的工作能让他老人家感到自豪。Rest in peace, 爸爸!
2020年3月, 于美国波士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爷爷去世了 已婚的孙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