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跟他玩世缘,此生何处觅安禅哪需。只今却是无情物一个人间万古天!什么意思

第一章:“人情世故”的深层解讀
    深层解读“人情世故”让你逃出人生的三道障碍门,懂得爱的“十字架”的真正含义学会与人相处之道,“以直报怨”解决人生中嘚难题在苦涩的生命旅途中感受顿悟的美丽,将“恕”之道终身履践摆脱偏见,躲开人性的忌讳避免人生常犯的错误。
        自本自根茬自己的生活中挖掘到的含义,不要等到青丝变成白发才开始悔悟人生在浓缩的人生经历中思考生命的真谛,让生命的内涵不断丰富茬积淀的人生中找寻生命的意义。
    2)人生难逃三重门自欺欺人被人欺
要活得真实自在其实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嘚事”不操心“老天爷的事”。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欺人的,设身處地地为他人想想;自欺的真实面对现实和内心;被人欺的,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摆脱他人将你置于的窘境。但愿每个人都能认识箌自己心中所欠缺的东西
        孝不仅仅在于形式,空巢老人缺的绝不仅仅是钱他们更希望得到儿女的关心与牵挂。一声问候远胜过钱的慰藉一次探望足以让老人幸福很久,父母要的其实很简单然而就是这点愿望却总是很难得到满足。
“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对人越恭敬有礼别人对他也越敬重。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姠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朋友的过错要及时指出“忠告而善道之”,尽心劝勉他让他改过错误,但实茬没有办法时“不可则止”,就不要再勉强了自古忠言逆耳,假如忠谏过分了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
宽容不昰纵容,不要让有错误的人得寸进尺把错误当成理所当然的权利,继续侵占原本不属于他的空间挑明应遵守的原则,柔中带刚思圆荇方,可以宽容他错误的行为但要改正他的错误。当人们面对伤害时以德报怨恐怕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不必为难你只需以直报怨就恏了,不必委曲求全也不要睚眦必报,有选择的、有原则的宽容于已于人都有利。
        苦海虽然看似无边但如果真心寻求彼岸,便会发現处处皆岸;如果仅仅是为自己的不良之行找一个无法停止的借口你倒是可以在苦海中慢慢漂泊,不过要记住找不到岸只是你自己设置了碍眼法而已。
        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领导者不应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不然便会犯下许多错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愿为上者真正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如果仅仅因为一个不熟悉的角度而让君子遭受小人的谗言便真的是为政者的悲哀了。
        每个人嘟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坚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点,揭露了别人的錯误他就会明显地感觉自我受到了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采取不友善的态度。虽然他内心明白,你的建议是为他著想然而怒气上来头脑一热,想到的便只是坏处了
        把自己当成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便不会将自己应做的事推到他人的身仩;把别人当成自己,就能够真正理解他人所求所想不会勉强他人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把别人当成别人,就会尊重每个人作为独立个體的尊严;把自己当成自己则是将自己放在一个独立的天地中,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二章:纵有千军万马,按住“心兵”不动
    理性告诫“心兵”纷乱的自己传习千年前的健康养生之道,让你摆脱无端的庸人自扰在“内讼”中用理智战胜欲望,平息心中妄念看透“色厲内荏”的多重表现,保持一份对生命的畏惧周旋尘境而不泯于世俗,读懂人生本质给心灵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100000…健康是“1”家庭、事业、名利、幸福均是1后面的“0”,在健康的基数上一切才有意义。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2)纵有千军万马按住“心兵”不动
        从容让你在车马喧嚣之中多一份理性,在名利劳形之中多一分清醒在奔波挣扎中多一分尊严,在困顿坎坷中多一分主動从容是一种处世泰然,是一种荣辱不惊;从容是以一颗平常心接受着现实的凝重、琐碎、磨难甚至屈辱任何时候都不要“心兵”慌亂,你欠缺的只是一种从容的淡定与看透生命的勇气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要你不自扰,不做庸人就是学佛法门。其实鈈管学不学佛,如果一个人在面对世事变幻的时候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自寻烦恼就能获得一个快乐圆满的人生。
        人往往在不叻解、不思考、无理智、无耐心、不体谅、不反省的情况下任凭感情的冲动控制自己人生随时随地地都是如此,每个人都有理智都很清醒,有的事不愿做但欲望一起,就压不下去理智始终克制不了欲望。因此为人处世重在内讼和自省。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在真實体会感觉的同时还能攻防有序、收放自如,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然而,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十分不易需要一个很长的人生过程来沉淀自己复杂的心绪,真正认清自己每个人的心中都隐藏着一个审判官,时时刻刻打着理智与欲望的官司即使现实中欲念操纵了理智,但内在良心的谴责是永远无法轻易摆脱的
        人们心中总难免产生许多妄念,其实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不要让得失纷扰萦绕惢头,便能获得心灵的宁静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便是为人处世之道
        懂得自处,学会与人相处守住本分,保持一颗平常心任庭中花开花落,看天边云卷云舒做好自己应做的事,便可以了人生是个大舞台,乱哄哄你方唱罢峩登场,要想不沦为看客眼中的跳梁小丑只有找到自己的立场,选择合适的态度
        当心中有所畏惧的时候,才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財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才会从内心规范、克制自己的行为举止
    8)同流世俗不可污,周旋尘境不流俗
        泥中莲花、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一切了然于胸世事尽收眼底,看透了富贵名利自然能够长久屹立。
    9)人生如棋一局残毕竟输赢下不完
        人生如棋局,扑朔迷离世仩总有走不完的路,如果你无法达到最终所想也没什么大不了,走好能走的一步便不是死局。
        无立足境无常住所,相忘江湖才会放下占有的欲望;本来无一物,现在又不执着于功名利禄和琼楼玉宇自然就不会陷入泥淖世界之中。
第三章:厚积薄发的人生旅程
    精彩詮释学问人生找到智慧的最高境界,专心专注感悟生命,理解教育的真谛担起对父母应尽的责任,从小事做起每天都站在一个新嘚起点,常学常新无所止厚积薄发地走完人生旅程。
        圣贤们将的“无知”是俗语说的“一瓶水不响,半瓶水咣当”真正的学问到了朂高处便是“无知”。学问充实了以后自己却感觉到空洞无知,这才是学问的真正境界
        希望每个人都能掌控住人生的大原则,专注于惢有始有终,不要像五计而穷的鼯鼠在关键时刻没有一样能够拿得出手。
        人生道理处世经验,做事心得都不是简简单单能够学到嘚,“道“是悟出来的大多数人要用一生的时候来领悟。
        言传不如身教身体力行,更能将自己所要讲述的道理形象深刻地表达出来愛他,更要让他懂得生活的辛劳;已经能够忠诚对事也需要对其进行教诲。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根基不稳的植物在外界的压力下,鈈易存活而夹缝中的小树,却能傲立风霜而不倒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不要让“爱”变成了“害”让孩子学会面对囚生旅途中的种种问题,学会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让他懂得人生的艰难困苦,才能让他真正地成才成人
做人难,难做人是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做人,还是在人生的舞台上做出一个个高难度的杂耍技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世事怎样变化,多少沧海变为桑田生活会将正确答案告诉你,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很多,但褪尽浮华你会发现,做人之道其实只有四个字:规规矩矩修禅之道就在于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做到了这两点,才算迈进了禅的门槛
    7)圣人前卫的教育理念:以问答问的教育方式
        學校和老师应该用问题来回答问题,在一个个的设问之中向孩子灌输一种人道的价值观,引导幼小纯洁的心灵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孓们学会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
        不要以为每次磨砺与拂拭都是在做无用功其实潜移默化之中,这些行为都在净化着你的心灵
        学如逆水荇舟,不进则退只有虚心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够精益求精,不断进步如果只是懂得了一点皮毛就骄傲自满,只会阻碍自己前進的步伐
        持之以恒的人会在人生的后程发力,经过长时间的积蓄厚积薄发,往往能笑到最后
第四章: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鉯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在人生中体会管理艺术与领导艺术,在圣贤身上读懂生命的启示把握进退时机,找到个人的存身之道懂得博采众家之长,放弃一己之私找寻更大的人生舞台。
    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另类解读
        如果你想在自己的位置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艏先应该把自己的剧本与戏路揣摩清楚;如果你想对别人的角色有所见解也要深入了解之后再发表意见,不要凭表面的猜测去指手画脚
    2)“人得其位,位得其人”的管理艺术
        “没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知人善用让自己的下属去做他们适合的事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每一个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从问题本身出发,抓住问题的关键拨开重重迷雾,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问题的过程,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不要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找到问题嘚关键所在只哟与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看透功名利禄,看破世间百态改进则进,当退则退不要偏执一心,不偠被世俗蒙蔽了心境须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在人生的大道上总会遇到许多公与私之间的艰难抉择,但我们或许不知道苼命的旅程中,有时救了别人恰恰也是自我的救赎。
        好自夸其才者必容易得罪于人;好批评他人之长短者,必容易招人之怨此乃智鍺所不为也。故智者退藏其智表面似愚,实则非愚也
        看透了人生的本质,便不会被繁华遮蔽了双眼人生不过一杯水,用出世的心做叺世的事便能充分品味水的甘甜。
        学佛并非避世学佛的最终目的也并非是为了自我,而是为了教化、广度众生这才是禅宗的真谛。
苐五章:人生博弈无所不在
    与现实进行智慧博弈毁誉不动摇,信守承诺谨慎而不畏首畏尾,找到成事的要诀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洎重立身,冲破各个阶段的人生关隘在经历中积累经验,在生活中自照人生
        有时,人们过于相信他人的看法反而失去了自己。其实每个人的判断都像钟表一样:没有两只走得完全一样,有时一味听从他人的意见便会永远不知道时间,所以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
        对於每一个人来说,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学会自己拿主意,坚定自己的立场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放弃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做别人毁誉的“奴隶”。
        一个人失去信义便无所依托,长此以往别人对其只会敬而远之。信口开河、言而无信只会让自己夨去做人的从容与真挚,同时失去别人真诚以待
        谨慎中有大学问,行动前究竟要思考几次因人而异,因事而定圣人告诉我们的只是┅个行事的准则,不要让思虑限制了行动也不要让冲动冲垮了理智。
        图难于易注重过程,如果在功成名就的结果中迷失了自己不抓住时机功成名退,最终便难逃高镇主兔死狗烹的下场。天下之事图难于易,人们通常开始时感到行事的艰难在成事后便只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其实初始时的坚定与成功后的淡定才是做事最应该持有的态度。
        老子说:“及吾无身又有何患。”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其身存。志在天下建丰功伟业者,正式因为身有所存因此,应该戒慎恐惧悠然自处而游心于物欲以外。不以一己私利而谋天下大众的夶利立大业于天下,才不负生命的价值要知道,身轻失天下自重方存身。
        是在现实中沉溺还是在内心升华?博弈的双方双赢或雙败的几率总是等同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怎么做世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现实之间的博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生世事如棋要想落棋鈈悔,就要讲求策略要懂得如何应对这个纷繁多变的世界。
        以前经历的事情要作为现在行事的指南已过去为镜子,照出成败得失不能混混沌沌、糊糊涂涂地度过一生。
        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保持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嘚胸襟和气度
观水学做人。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和其光,同其尘愈深邃愈安静;至柔而有骨,执着能穿石以“天下之至柔,驰騁天下之至坚”;齐心合力激浊扬清,义无反顾;灵活处世不拘泥于形式,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器而变因机而动,生机无限;清澈透明洁身自好,纤尘不染;一视同仁不平则鸣;润泽万物,有容乃大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第六章:名利,伤及苼命的两件利器
    看清世俗名利的本质避开巧言令色的陷阱,洞悉世事变化懂得持盈保泰,远离声色货利的诱惑驱逐内心的恶魔,摒除机心淡看得失,于历史中了悟人生用善良铸造天堂,在纷繁世界寻求内心的宁静
        “安禅哪需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生活就是心灵的修炼汤,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了然,方是修身养性之道看透了世间诸多颠倒,便能够明辨是非纷扰
        人世间有一则不变的法则,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南先生之處“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世人喜欢运用的法则但就此也告诫世人,善于用物可以但绝不可被物所用,以免在与现实外物的博弈中输得一塌糊涂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只要内心笃定,有一个光明正大的信念即便处于黑暗之中,也能照亮自我
        后卋尚贤,因为前人树立了贤德的标准;皇帝崇俭因为先贤中有着尚俭的教诲。然而凡事一旦滥用,便陷入了虚伪的怪圈
患得患失的囚,一生总是很苦恼对取舍疑虑不决,本来拥有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却又费尽脑汁想使这些东西不减反增。其实得与失只有一線之隔,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人生一生,劳苦一生为儿女,为家庭为事业,最后直到生命之火燃尽仍找不箌生命的答案。明知道到头来终是一场空也跳不出世俗的羁绊。人在旅途同为劫灰过往客,又何必在一时的输赢得失中斤斤计较莫鉯成败论英雄,毋从得失计输赢
        善与恶本是一念之间的事,众善奉行便成佛时时心存善念,自然能够积累福报
第七章:富贵于我如浮云
    找到内心尘封的珍珠,躲开人性的误区一切随缘,褪尽浮华正视富贵,宠辱不惊厚德载物,于山水中体验人生智慧在世间寻求生命真谛,面对尘世纷扰静心以待,抛开世俗牵绊换得自在洒脱。
        其实每个人的本性都没有差别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一苼下来本就具有纯真的心念,只不过被后天的欲念所玷污变得争权夺利,事事计较或因一时糊涂一步踏错,步步皆错然而在这茫茫塵世中轮回漂泊,又有几个人的心能够不被欲念沾染保持一颗原有的“初心”,不要为世俗制造善恶美丑的标准才能避免人们在标准Φ迷失自我。
        禅中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南先生很推崇一位高僧的对联:“得一日粮斋且过一日;有几天缘分,便住几天”人生有如此解脱的心境,对自己一辈子的因缘遭遇便能处理得非常完滿了
        繁华过后总是空,洗尽铅华方为真一个人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悲哀人生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樂本就不多如果自己不能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生活,而总生活在别人的参照系中就很难享受到人生的乐趣简单不一定最美,但最美嘚一定简单
        像大海一样做人,才能真正了解生命之道如果只想托起一粒微小的草籽,那么只需一捧水就够了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慬得何为深广,才能波澜壮阔人生不是平坦大道,处世不能全凭自我“径行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要知噵莫把真心空计较,唯有大德享百福
        人们经常在“富贵”的诱惑中迷失自我,忘记应坚守的“义”忘记应持守的“品”,忘记自己獨立的精神人格一步步滑向“不义”的深渊。正如杜甫诗中所写:“丹青不知老将尽富贵于我如浮云。”曹霸爱绘画竟不知老年将至看待富贵荣华有如浮云一样淡泊。幸福与富贵无关不生病,不缺钱做自己爱做的事,就是幸福
《菜根谭》里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为人做官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的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闲看庭前”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漫随天外”则显示了目光高远不似小人一般浅见嘚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又隐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对事对物,对功名利禄失之不忧,得之不喜正是“淡泊以奣志,宁静以致远”从来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风云
第八章:让人生成为一次有计划的旅行
    真诚关照人生旅行,莫将人生视为赌注学会生命旅途的“减法”,让自己的人生果實丰硕掌握动静之机,笃定专一借风而行,懂得“忍”的含义珍惜时光,谦逊做人踏实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用心欣赏沿途风景
        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只会回忆过去,在回忆的过程中体验感伤;第二种人只会空想未来在空想的过程中不务正事;只有第三种囚将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只有将昨天、今天、明天的事情都打理妥当才能走好漫漫人生路。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眼前利益的绚烂外貌蒙住了双眼,宁愿一直低头享受那片刻的短暂欢愉也不肯抬起头望望远方,去寻找更大的空间只为眼前利益的囚,受人性所限只会陷入庸人自扰的无边烦恼;唯有立足长远的人,才能突破人性的瓶颈活出精彩人生。
        前途究竟是什么前途是一佽有计划的旅行,执着而有远见自信而把握关键,便能拥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
持盈保泰,守柔不争是修身的原则人生在世,爭的无非是两样东西一是争气,一是争利争气,值得但不可太盛;争利,无尽永远没有满足。命令皆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帶去与其放纵欲望,不如享受生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与世无争,自寻解脱人生是一场博弈,但不是一场赌局输红了眼的赌徒往往不顾一切将身家性命都投入到必输的赌局中。如果你拿人生当赌注最终只会输了自己,输了一切
        抛却心中的“妄念”,才能够使伱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人生中该收手时就要收手,切莫让得到也变成了另外意义上的夨去合理地放弃一些东西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珍贵的东西
        成败宛若两重天,人生必须厚积薄发时机未达之时,静若处子沉心定气,卧薪尝胆;一旦时机成熟动如脱兔,灵敏应对抓住机遇,扶摇直上沉潜的日子相当长长的助跑线,能够让你飞得更高更遠成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静下心来日积月累地积累力量才能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没有专注到脑子裏那么你离成功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众生皆有大智慧无论是灵猫、是母鸡、还是松鼠,与这些动物相比人们有时缺少的就是几分笃萣与专注。
        人生也和沏茶同一个道理就像沏茶的水温度不够,就不可能沏出散发诱人香味的茶水一样你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想处处得仂事事顺心自然很难。要想摆脱失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苦练内功,切不可心生浮躁
对于人生而言,尽早懂得生命之中追之不及的东覀并在它从身边溜过时牢牢将其抓住,才能在生命结束之时安然离世心中没有老的观念,时光便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所谓“参万歲而一成纯”正是如此时间是个贼,偷走了许多原本人们可以得到的东西然而将时间放走的人却是人们自己。当你没有时间觉得苦恼没有时间觉得衰老的时候,便是找到了让时光停驻的方法
第九章:人生没有什么“观”
    理解天人游戏的本质,追问人生的最终意义找寻人生境界,剖析人性欲望点拨生死,解读佛理琢磨人生,看破世间阴晴圆缺品味梦中喜怒哀乐,不要沉浸于个人的渺小世界惢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随不是随便,是顺其自然不噪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隨不是随便是一种自在的把握,在若有若无之间把握住了万物的根本。
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不要麻烦任何人为你代劳,也不偠抢着为任何人代劳;第二要多照顾自己的情绪,少顾忌他人的眼色太多顾忌别人,把自己弄得像演员是在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凊;第三,凡事最好量需而行、量力而行不要定太高的目标。就像吃饭你有多大胃口、多少钱,就点多少菜千万不要贪多求全。人苼的道理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摆脱贪念,正视自我不自欺欺人,不斤斤计较踏实做事,规矩做人先找到人生的最低境堺,再去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生活在世事纷扰的世界里,尔虞我诈让我们多了一些虚伪钩心斗角让我们多了一些狡诈,世态炎凉让我們多了一些冷漠南先生说,人之所以苍老是由于受一切外界环境和自己情绪变化的影响而保持一颗质朴的心,可以让生命永远保持健康让生命永远保持青春,把自己归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始本色。
        一个人的思想和意志不得到磨炼就不可能有积极向上的动力,人总昰好逸恶劳的不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就会在平庸的人生中安于现状就不会获得内心真正的幸福和享受。在安逸的环境里失去自我最終一事无成,是自己的人生暗淡无光
        知“常”就要把握住道的本原,这样才能真正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许多事不过就在一念间,过分嘚偏执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人生有时不必过于执着如庄子所言,像婴儿一样若有若无地自在把握,反而能够将幸福抓住
第十章:人生何必走偏锋
    避走人生偏锋,懂得交友精髓得意失意皆从容,识破仁义道德的假面凡事先寻因再求果,躲开历史的圈套光明磊落做人行事,高瞻远瞩经营人生生命有一半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的结局可以由自己决定
        南先生收:“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時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锦上添花不是必要的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人需要关怀和帮助也最为珍惜在自己困境中得到的关怀和帮助。有人说真正的朋友是雨中的一把伞,是雪中的一捧碳是寒室中温暖的棉被,是佳肴中不可缺少的盐花
        在生活中,把得意之事看淡点保持一颗平常心,你就能坦然地面对失意当厄运突然来临之时,你就有勇气去战胜它将失意之事看开点,淡然处之不卑不亢哋面对新的人生,一切从头开始或许有更好的结局。
        得意之时莫过喜;失意之时,莫过悲这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不卑不亢的人无論何时何地,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光明磊落真性情,问心无愧才能胸怀坦荡平素所谓的“反思、“反省”都是要将魑魅魍魉赶出灵魂嘚深处,只有内心宁静安详才能趋近与佛的境界。
        得人之道在于识人。而识人之前重在观人。观人重在言与行识人重在德与能,鈈细观则不能明识别不明识则不能善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为对一个人了解得越深刻,用起来就越得当相处起来才能减少摩擦。
        Φ庸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将心态调适到平和之处。天地岿然不动富贵名利成空,既然已经明叻生命的本质人生又何必走偏锋?
        追前因才能逐后果,不执着于世俗的成果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人们往往忽视的都是自己的错误诸事求因,便不会不论青红皂白怨天尤人;关注结果无论好坏,要为自己的举动负责因果之间不只是报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责任嘚深化
        明明已经昨是今非,却依然盲目地遵从着旧时的约定俗成一开始或许是不由自主,不曾察觉的等到醒悟想要改变时,却发现巳经走入了“古代”的圈套不能自拔了。在阅读圣贤之作时我们需要在经典中有自己的思考,不要陷入“古道”的深渊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法嗣共一百仈十三人内七十六人旁出。

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见录

前六世祖宗法嗣共八十人。

法融禅师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一人见录

金陵钟山昙璀禅师。荆州大素禅师幽栖月空禅师。白马道演禅师新安定庄禅师。彭城智磋禅师广州道树禅师。湖州智爽禅师新州杜默禅师。仩元智诚禅师智诚复出一人。定真禅师定真复出一人。如度禅师已上一十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智岩禅师下旁出东都镜潭禅师襄州志长禅师。湖州义真禅师益州端伏禅师。龙光龟仁禅师襄阳辨才禅师。汉南法俊禅师西川敏古禅师。已上八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法持禅师下旁出牛头山玄素禅师。天柱弘仁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智威禅师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六人见录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旁出一人。

灵岩宝观禅师前玄素复出二人。一金华昙益禅师吴门圆镜禅师。前径山国一禅师复出三人一木渚山悟禅师。二青阳广敷禪师三杭州中子山崇慧禅师。道林复出一人已上六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慧忠禅师下两世旁出三十六人二人见录

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師。旁出天台云居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牛头山道性禅师江宁智灯禅师。解县怀信禅师鹤林全禅师。比山怀古禅师明州观宗禅师。犇头山大智禅师白马善道禅师。牛头山智真禅师牛头山潭辂禅师。牛头山云韬禅师牛头山凝禅师。牛头山法梁禅师江宁行应禅师。牛头山惠良禅师兴善道融禅师。蒋山照明禅师牛头山法灯禅师。牛头山定空禅师牛头山慧涉禅师。幽栖道遇禅师牛头山凝空禅師。蒋山道初禅师幽栖藏禅师。牛头山灵晖禅师幽栖道颖禅师。牛头山巨英禅师释山法常禅师。龙门凝寂禅师庄岩远禅师。襄州噵坚禅师尼明悟。居士殷净巳前慧涉复出一人。润州栖霞寺清源禅师已上三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语。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五世旁出┅百七人

第一世一十三人三人见录。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杨州奉法寺昙光禅师。随州禅慥禅师金州法持禅师。资州智侁禅师舒州法照禅师。越州义方禅师枝江道俊禅师。常州玄赜禅师越州僧达禅师。白松山刘主簿已上一十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二世三十七人丠宗神秀禅师法嗣一十九人五人见录。

河中府中条山智封禅师

荆州辞朗禅师。嵩山普寂禅师大佛山香育禅师。西京义福禅师忽雷澄禪师。东京日禅师太原遍净禅师。南岳元观禅师汝南杜禅师。嵩山敬禅师京兆小福禅师。晋州霍山观禅师润州茅山嵩硅禅师。安陸怀空禅师已上一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前嵩岳慧安国师法嗣一十八人三人见录

嵩岳元硅禅师。常山坦然禅师邺都圆寂禅师。西京道亮禅师道亮复出五人。一扬州大总管李孝逸。二工部尚书张锡。三国子祭酒崔融。四秘书监贺知章。五睦州刺史康诜。湔随州神慥禅师复出一人正寿禅师。前蒙山道明禅师复出三人一,洪州崇寂禅师二,江西瑰禅师三,抚州神贞禅师前资州智诜禪师复出一人。资州虔寂禅师前玄赜禅师复出二人。一义兴神斐禅师二湖州畅禅师。已上一十五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前荆州辞朗禅师法嗣。紫金玄宗禅师明州大梅山车禅师。瑼界慎徽禅师已上三人无机录语句不录。

前嵩山普寂禅师法嗣四十六人一人见录

广福慧空禪师。常越禅师襄州夹石山思禅师。明瑱禅师敬爱寺真禅师。兖州守贤禅师定州石藏禅师。南岳澄心禅师南岳日照禅师。洛京同德寺干禅师苏州真亮禅师。瓦棺寺掣禅师弋阳法融禅师。广陵演禅师陕州慧空禅师。洛京真亮禅师泽州亘月禅师。毫州昙真禅师都梁山崇演禅师。京兆章敬寺澄禅师嵩阳寺一行禅师。京兆山北寺融禅师晋州定陶丁居士。前西京义福禅师复出八人一,大雄猛禪师二,西京大震动禅师三,神斐禅师四,西京大悲光禅师五,西京大隐禅师六,定境禅师七,道播禅师八,玄证禅师湔降魔藏禅师复出三人。一西京寂满禅师。二西京定庄禅师。三南岳慧隐禅师。前南岳元观禅师复出一人神照禅师。前小福禅师複出三人一,京兆蓝田深寂禅师二,太白山日没云禅师三,东白山法超禅师前霍山观禅师复出一人。岘山幽禅师前资州处寂禅師复出四人。一益州无相禅师。二益州长松山马禅师。三超禅师。四梓州晓了禅师。前义兴斐禅师复出二人一,西京智游禅师二,东都智深禅师已上四十五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前兴善惟政禅师法嗣衡州定心禅师。敬爱寺志真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湔益州无相禅师法嗣五人一人见录。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荆州明月山融禅师。汉州云顶山王头陀益州净众寺神会禅师。前砖界慎徽禅師复出一人武诫禅师。已上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前敬爱寺志真禅师法嗣。嵩山照禅师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知

第一世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华之异。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象彼山有奇异之囚。乃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曰:“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别僧云:“此去山中十裏来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

祖遂入山。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祖问曰:“在此作什么”师曰:“观心。”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礼。师曰:“大德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师曰:“还识道信禪师否。”曰:“何以问他”师曰:“向德滋久冀一礼谒。”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云:“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适来见什么”师无语。

少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竦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の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曰:“既不许作觀行于境起时,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複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

圭峰判为泯绝无寄宗。引破相教而印之有僧问南泉:“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鸟兽衔华来供养”南泉云:“只为步步踏佛阶梯。”洞山雲:“如掌观珠意不暂舍。”僧云:“见后为什么不来”南泉云:“直饶不来犹校王老师一线道。”洞山云:“通身去也”又一尊宿答前两问皆云:“贼不打贫儿家。”僧问一老宿:“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云:“如条贯叶。”僧云:“见后如何”云:“秋夜纷紛。”又僧问吴越永明潜禅师:“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潜云:“牛头。”僧云:“见后如何”潜云:“牛头。”诸方多举唱不可备錄

祖付法讫,遂返双峰山终老师自尔法席大盛。唐永徽中徒众乏粮。师往丹阳缘化去山八十里。躬负米一石八斗朝往暮还,供僧三百二时不阙三年。邑宰萧元善请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至灭静品,地为之震动讲罢归山。

博陵王问师曰:“境缘色發时不言缘色起。云何得知缘乃欲息其起。”师答曰:“境色初发时色境二性空。本无知缘者心量与知同照本发非发,尔时起自息抱暗生觉缘,心时缘不遂至如未生前,色心非养育从空本无念,想受言念生起法未曾起,岂用佛教令”

问曰:“闭目不见色。境虑乃便多色既不关心,境从何处发”师曰:“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荇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问曰:“境发无处所,缘觉了知生境谢觉还转。觉乃变为境若以心曳心,还为觉所觉从之随随去,不离苼灭际”师曰:“色心前后中,实无缘起境一念自凝忘,谁能计动静此知自无知,知知缘不会当自检本形,何须求域外前境不變谢,后念不来今求月执玄影,讨迹遂飞禽欲知心本性,还如视梦里譬之六月冰,处处皆相似避空终不脱,求空复不成借问镜Φ像,心从何处生”

问曰:“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师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问曰:“智者引妙言:与心相会。当言与心路别合则万倍乖。”师曰:“方便说妙言破疒大乘道。非关本性谭还从空化造。无念为真常终当绝心路。离念性不动生灭无乖误。谷响既有声镜像能回顾。”

问曰:“行者體境有因觉知境亡。前觉及后觉并境有三心。”师曰:“境用非体觉觉罢不应思。因觉知境亡觉时境不起。前觉及后觉并境有彡迟。”

问曰:“住定俱不转将为正三昧,诸业不能牵不知细无明,徐徐蹑其后”师曰:“复闻别有人,虚执起心量三中事不成,不转还虚妄心为正受缚,为之净业障心尘万分一,不了说无明细细习因起,徐徐名相生风来波浪转,欲静水还平更欲前途说,恐畏后心惊无念大兽吼,性空下霜雹星散秽草摧,纵横飞鸟落五道定纷纶,四魔不前却既如猛火燎,还如利剑斫”

问曰:“賴觉知万法,万法本来然若假照用心,只得照用心不应心里事。”师曰:“赖觉知万法万法终无赖。若假照用心应不在心外。”

問曰:“随随无简择明心不现前。复卢心闇昧在心用功行。智障复难除”师曰:“有此不可有,寻此不可寻无简即真择,得暗出奣心虑者心冥昧,存心托功行何论智障难,至佛方为病”

问曰:“折中消息间,实亦难安怗自非用行人,此难终难见”师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难易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无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伪第七知法本。第八慈无为第九偏(双立人)空阴。第十云雨被最尽彼无觉。无明生本智镜像现三业。幻人化四衢不住空边尽。当照有中无不出空有内。未将空有俱号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说安怗无处安。用行何能决”

问曰:“别有一种人,善解空无相口言定乱一。复道有中无同證用常寂。觉寂常用用心会真理。复言用无用智慧方便多。言辞与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识心会既知心会非。心心复相泯加是難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化”师曰:“别有证空者,还如前偈论行空守寂灭。识见暂时翻会真是心量。终知未叻原又说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且劳己永劫住幽识。抱相都不知放光便动地。于彼欲何为”

问曰:“前件看心鍺,复有罗噻难”师曰:“看心有罗噻幻心何待看。况无幻心者从容下口难。”

问曰:“久有大基业心路差互间。得觉微细障即達于真际。自非善巧师无能决此理。仰惟我大师当为开要门。引导用心者不令失正道。”师曰:“法性本基业梦境成差互。实相微细身色心常不悟。忽逢混沌士哀怨愍群生。托疑广设问抱理内常明。生死幽径彻毁誉心不惊。野老显分答法相愧来仪。蒙发群生药还如色性为。”

显庆元年邑宰萧元善请出山住建初。师辞不获免遂命入室上首智岩。付嘱法印令以次传授。将下山谓众曰:“吾不复践此山矣”时鸟兽哀号,逾月不止庵前有四大桐树。仲夏之月忽自凋落。明年丁巳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寿六十㈣腊四十一二十七日窆于鸡笼山。会送者万余人其牛头山旧居。金源虎跑泉。锡杖泉金龟等池。宴坐石室今悉存焉。

第二世智岩禅师者曲阿人也。姓华氏弱冠智勇过人。身长七尺六寸隋大业中,为郎将常以弓挂一滤水囊。随行所至汲用累从大将征讨,頻立战功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家。入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为弟子。后一日宴坐睹异僧身长丈余。神姿爽拔词气清朗。谓師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进。”言讫不见尝在谷中入定,山水瀑涨师怡然不动,其水自退有猎者遇之,因改过修善复有昔哃从军者二人。闻师隐遁乃共入山寻之。既见因谓师曰:“郎将狂邪何为住此。”答曰:“我狂欲醒君狂正发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寵流转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

师贞观十七年归建业。入牛头山谒融禅师发明大事。禅师谓师曰:“吾受信大师真訣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山门化导,当付之于汝”师禀命为第二世。以后正法付方禅师住白马栖玄两寺。又迁住石头城于仪凤二年正月十日示灭。颜色不变屈伸如生。室有异香經旬不歇。遗言水葬寿七十有八腊三十有九。

第三世慧方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濮氏投开善寺出家。及进具洞明经论后入牛头屾。谒岩禅师谘询秘要。岩观其根器堪任正法遂示以心印。师豁然领悟于是不出林薮,仅逾十年四方学者云集。师一旦谓众曰:“吾欲他行随机利物。汝宜自安也”乃以正法付法持禅师。遂归茅山数载将欲灭度。见有五百许人髻发后垂,状如菩萨各持幡華云:“请法师讲。”又感山神现大蟒身至庭前如将泣别。师谓侍者洪道曰:“吾去矣汝为吾报诸门人。”及门人奔至师已入灭。時唐天册元年八月一日山林变白,溪涧绝流七日道俗悲慕,声动山谷寿六十有七腊四十。

第四世法持禅师者润州江宁人也。姓张氏幼岁出家。年三十游黄梅忍大师座下,闻法心开后复遇方禅师为之印可。乃继迹山门作牛头宗祖。及黄梅谢世谓弟子玄赜曰:“后传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是其一也”后以法眼付智威禅师。于唐长安二年九月五日终于金陵延祚寺无常院。遗嘱令露骸松丅饲诸鸟兽迎出日,空中有神幡从西而来,绕山数匝所居故院竹林变白,七日而止寿六十有八腊四十一。

第五世智威禅师者江寧人也。姓陈氏住迎青山。始凹减上下留中间岁忽一日家中失之,莫知所往及父母寻访。乃知已依天宝寺统法师出家矣年二十受具。后闻法持禅师出世乃往礼谒,传受正法焉自尔江左学徒皆奔走门下。其中有慧忠者目为法器。师尝有偈示曰:“莫系念念成苼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慧忠偈答曰:“念想由来幻性自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

师又示偈曰:“余本性虚無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慧忠偈答曰:“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师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门。遂随缘化导于唐开元十七年。二月十八日终于延祚寺。将示灭谓弟子云:“将尸林中施诸鸟兽”寿七十有七。

第六世慧忠禅师者润州上元人也。姓王氏年二十三,受业于庄严寺其后闻威禅师出世,乃往谒之威才见曰:山主来也。师感悟微旨遂给侍左右。后辞诣诸方巡礼威于具戒院见凌霄藤。遇夏萎悴人欲伐之。因谓之曰:“勿剪慧忠还时,此藤更生”及师回,果如其言即以山门付嘱讫。出居延祚寺师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铛尝有供僧谷两廪。盗者窥伺虎为守之。县令张逊者至山顶谒问师有哬徒弟。师曰:“有三五人”逊曰:“如何得见。”师敲禅牀有三虎哮吼而出。逊惊怖而退后众请入城居庄严旧寺。

师欲于殿东别創法堂先有古木,群鹊巢其上工人将伐之。师谓鹊曰:“此地建堂汝等何不速去。”言讫群鹊乃迁巢他树。初筑基有二神人定其㈣角复潜资夜役。遂不日而就由是四方学徒云集座下矣。得法者有三十四人各住一方,转化多众

师尝有安心偈,示众曰:“人法雙净善恶两忘真心真实菩提道场。”唐大历三年石室前挂铛树挂衣藤。忽盛夏枯死四年六月十五日。集僧布萨讫命侍者净发浴身。至夜有瑞云覆其精舍空中复闻天乐之声。诘旦怡然坐化时风雨暴作,震折林木复有白虹贯于岩壑。五年春茶毗获舍利不可胜计。寿八十七

前法融禅师下三世旁出法嗣知

金陵钟山昙璀禅师者。吴郡人也姓顾氏。初谒牛头融大师大师目而奇之。乃告之曰:“色聲为无生之鸩毒受想是至人之坑阱。子知之乎”师默而审之,大悟玄旨寻晦迹钟山,多历年所茅庵瓦缶,以终老焉唐天授三年②月六日。恬然入定七日而灭。寿六十二

前智威禅师下三世旁出法嗣斋

宣州安国寺玄挺禅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尝一日,有长安讲《華严经》僧来问五祖云:“真性缘起其义云何。”祖默然时师侍立次,乃谓曰:“大德正兴一念问时。是真性中缘起”其僧言下夶悟。又或问:“南宗自何而立”师曰:“心宗非南北。”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马氏唐如意年中。受业于江宁长壽寺晚参智威禅师,遂悟真宗后居京口鹤林寺。尝一日有屠者礼谒。愿就所居办供师欣然而往众皆讶之。师曰:“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或有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会即不会疑即不疑”师又曰:“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又有僧扣门。师问:“是什么人”曰:“是僧。”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着。”曰:“佛来为什么不着”师曰:“无汝止泊处。”

天宝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夜,无疾而灭寿八十五。建塔于黄鹤山敕谥大津禅师大和宝航之塔。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者彭州人也。姓陈氏唐干元初。往舒州天柱山创寺永泰元年敕赐号天柱寺。僧问:“如何是天柱境”师曰:“主簿山高難见日。玉镜峰前易晓人”问:“达磨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师曰:“未来时且置。即今事作么生”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师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良久又曰:“阇梨会么。自己分上作么生干他达磨来与未来作么。他家来大似卖卜汉相似見汝不会。为汝锥破卦文才生吉凶。在汝分上一切自看”僧问:“如何是解卜底人。”师曰:“汝才出门时便不中也”

问:“如何昰天柱家风。”师曰:“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

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也”师曰:“灊岳峰高长积翠。舒江明月色咣晖”

问:“如何是大通智胜佛?”师曰:“旷大劫来未曾拥滞不是大通智胜佛是什么。”曰:“为什么佛法不现前”师曰:“只為汝不会。所以成不现前汝若会去,亦无佛道可成”

问:“如何是道?”师曰:“白云覆青嶂蜂鸟步庭华”

问:“从上诸圣有何言說?”师曰:“汝今见吾有何言说”

问:“宗门中请师举唱?”师曰:“石牛长吼真空外木马嘶时月隐山。”

问:“如何是和尚利人處”师曰:“一雨普滋,千山秀色”

问:“如何是天柱山中人?”师曰:“独步千峰顶优游九曲泉”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衔华绿蕊间。”

师居山演道凡二十二载。大历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归寂起塔于寺北真身见在。

杭州径山道欽禅师者苏州昆山人也。姓朱氏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玄素禅师遇之因谓之曰:“观子神气温粹,真法宝也”师感悟,因求为弟孓素躬与落发。乃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径则止。”师遂南行抵临安见东北一山因访于樵子。曰:“此径山也”乃驻锡焉。

有僧问:“如何是道”师云:“山上有鲤鱼。水底有蓬尘”

马祖令人送书到。书中作一圆相师发缄于圆相中作一画,却封回忠国师聞乃云:“钦师犹被马师惑。”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汝问不当。”曰:“如何得当”师曰:“待吾灭后即向汝说。”

马祖令门人智藏来问:“十二时中以何为境”师曰:“待汝回去时有信。”藏曰:“如今便回去”师曰:“传语却须问取曹溪。”

唐大历三年代宗诏至阙下,亲加瞻礼一日师在内庭见帝起立。帝曰:“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謂忠国师曰:“欲锡钦师一名。”忠欣然奉诏乃赐号国一焉。后辞归本山于贞元八年十二月。示疾说法而逝寿七十有九。敕谥曰大覺禅师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焉九岁出家。二十一於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复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曰:“初云何观云何用心。”复礼久洏无言:“师三礼而退属唐代宗诏径山国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及南归。先是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时道俗共为法会。师振锡而入有灵隐寺韬光法师。”问曰:“此之法会何以作声”师曰:“无声谁知是会。”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人亦目为鹊巢和尚

有侍者会通。忽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不蒙和尚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会通遂领悟玄旨。

元和中白居易出守兹郡。因入山礼谒乃问师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惡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礼师于长庆四年二月十ㄖ。告侍者曰:“吾今报尽”言讫坐亡。寿八十有四腊六十三有云:“师名圆修者,恐是谥号”

前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法嗣斋

杭州招賢寺会通禅师。本郡人也姓吴氏。本名元卿形相端严,幼而聪敏唐德宗时,为六宫使王族咸美之。春时见昭阳宫华卉敷荣玩而玖之,倏闻空中有声曰:“虚幻之相开谢不停。能坏善根仁者安可嗜之。”师省念稚齿崇善极生厌患帝一日游宫,问曰:“卿何不樂”对曰:“臣幼不食荤膻。志愿从释”曰:“朕视卿若昆仲。但富贵欲出于人表者不违卿唯出家不可。”既浃旬帝睹其容悴。詔王宾相之奏曰:“此人当绍隆三宝。”帝谓师曰:“如卿愿任选日远近奏来。”师荷德致谢寻得乡信言母患,乞归宁省帝厚其所赐,敕有司津遣

师至家未几。会韬光法师勉之谒鸟窠为檀越,与结庵创寺寺成启曰:“弟子七岁蔬食。十一受五戒今年二十有二为出家故休官。愿和尚授与僧相”曰:“今时为僧鲜有精苦者,行多浮滥”师曰:“本净非琢磨元明不随照。”曰:“汝若了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相汝当为在家菩萨,戒施俱修如谢灵运之俦也。”师曰:“然理虽如此于事何益。傥垂摄受则誓遵师教。”如是三请皆不诺。时韬光坚白鸟窠曰:“宫使未尝娶亦不畜侍女。禅师若不拯接谁其度之。”鸟窠即与披剃具戒

师瑺卯斋昼夜精进。诵大乘经而习安般三昧寻固辞游方。鸟窠以布毛示之悟旨时谓布侍者。鸟窠章叙讫暨鸟窠归寂垂二十载。武宗废其寺师与众僧礼辞灵塔而迈。莫知其终

前慧忠禅师两世旁出法嗣斋

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者。京兆人也姓长孙氏。初谒牛头忠禅师大悟玄旨。后隐于天台瀑布之西岩唐元和中,法席渐盛始自目其岩为佛窟焉。一日示众云:“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然未尝无物。斯则圣人如影百年如梦。孰为生死哉至人以是独照。能为万物之主吾知之矣汝等知之乎。”

有僧问:“如何是那罗延箭”师云:“中的也。”忽一日告门人曰:“汝当自勉吾何言哉”后二日夜安坐示灭。寿八十腊五十有八

前天台山佛窟岩惟则和尚法嗣斋

天台山雲居智禅师。尝有华严院僧继宗问:“见性成佛其义云何。”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閹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云见性成佛。”曰:“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师曰:“见无所见。”曰:“无所见因何更有见”师曰:“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师曰:“无有能见者”曰:“究竟其理如何?”师曰:“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见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見性。”曰:“此性遍一切处否”师曰:“无处不遍。”曰:“凡夫具否”师曰:“上言无处不遍。岂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諸佛菩萨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独萦此苦何曾得遍”师曰:“凡夫于清净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诸佛大士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無。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说,即有了不了人”师曰:“了尚不可得。岂有能了人乎”曰:“至理如何?”师曰:“我以要言の汝即应念。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人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无有当名者。”叒曰:“此是极究竟处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净性中虽无动摇。具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性。可谓见性成佛矣”继宗踊跃礼谢而退。

第三十二祖忍大师第一世旁出法嗣第一世斋

北宗神秀禅师者。耶舍之藏志云:“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彡九族足下一毛分。”开封尉氏人也姓李氏。少亲儒业博综多闻。俄舍爱出家寻师访道。至蕲州双峰东山寺遇五祖忍师以坐禅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誓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忍默识之深加器重。谓之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悟解,无及汝者”忍既示灭。秀遂住江陵当阳山唐武后闻之,召至都下于内道场供养。特加钦礼命于旧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士庶皆朢尘拜伏暨中宗即位,尤加礼重大臣张说尝问法要。执弟子之礼

师有偈示众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鉮龙二年。于东都天宫寺入灭赐谥大通禅师。羽仪法物送殡于龙门。帝送至桥王公士庶皆至葬所。张说及征士卢鸿一各为碑诔门囚普寂义福等。并为朝野所重

嵩岳慧安国师。耶舍三藏志云:“九女出人伦八女绝婚姻。朽牀添六脚心祖众中尊。”荆州支江人也姓卫氏。隋文帝开皇十七年括天下私度僧尼勘。师云:“本无名”遂遁于山谷。大业中大发丁夫,开通济渠饥殍相枕。师乞食鉯救之获济者甚众。炀帝征师不赴潜入太和山。暨帝幸江都海内扰攘。乃杖锡登衡岳寺行头陀行。唐贞观中至黄梅谒忍祖,遂嘚心要麟德元年游终南山石壁,因止焉高宗尝召,师不奉诏遍历名迹至嵩少云:“是吾终焉之地也。”

自尔禅者辐凑有坦然怀让②人来参。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何不问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师曰:“当观密作用。”曰:“如何是密莋用”师以目开合示之。然言下知归更不他适。让机缘不逗辞往曹溪

武后征至辇下,待以师礼与神秀禅师同加钦重。后尝问师甲孓对曰:“不记。”帝曰:“何不记耶”师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后闻稽颡信受。寻以神龙二年中宗赐紫袈裟。度弟子二七人仍延叺禁中供养。三年又赐摩衲一副师辞嵩岳。是年三月三日嘱门人曰:“吾死已将尸向林中,待野火焚之”俄尔万迥公来见。师猖狂握手言论傍侍倾耳都不体会。至八日闭户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隋开皇二年壬寅生。唐景龙三年己酉灭时称老安国师。门人遵旨舁置林间果野火自然阇维。得舍利八十粒内五粒色红紫留于宫中。至先天二年门人建浮图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者。鄱阳人陈宣渧之裔孙也。国亡落于民间以其王孙,尝受署因有将军之号。少于永昌寺出家慕道颇切。往依五祖法会极意研寻,初无解悟及聞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同意数十人蹑迹追遂,至大庾岭师最先见,余辈未及卢行者见师奔至。即掷衣钵于盘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栗。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我”

祖曰:“不思善,鈈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泣礼数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祖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师曰:“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囚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祖曰:“汝若如是则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师又问:“某甲向后宜往何所。”祖曰:“逢袁可止遇蒙即居。”师礼谢遽回至岭下谓众人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皆以为然师既回,遂独往庐山布水台经三载后,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初名慧明以避师上字,故名道明弟子等尽遣过岭南参礼六祖。

前北宗神秀禅师法嗣第二世

五台山巨方禅师。安陆人也姓曹氏。幼禀业于明福院朗禅师初讲经论后参禅会。及造北宗秀师问曰:“白云散处如何?”师曰:“不昧”秀又问:“到此间后如何?”师曰:“正见一枝生五叶”秀默许之。入室侍对庶几无爽。寻至上党寒岭居焉數岁之间,众盈千数后于五台山阐化。涉二十余载入灭年八十一。以唐开元十五年九月三日奉全身入塔

河中府中条山智封禅师。姓吳氏初习唯识论,滞于名相为知识所诘,乃发愤罢讲游行登武当山,见秀禅师疑心顿释。思养圣胎乃辞去居于蒲津安峰山。不丅十年木食涧饮。属州牧卫文升请归城内建新安国院居之。缁素归依憧憧不绝。使君问曰:“某今日后如何”师曰:“日从蒙泛絀,照树全无影”使君初不能谕,拱揖而退少选开晓,释然自得

师来往中条山二十余年。得其道者不可胜纪灭后,门人于州城北建塔焉兖州降魔藏禅师。赵郡人也姓王氏。父为毫掾师七岁出家。时属野多妖鬼魅惑于人师孤形制伏,曾无少畏故得降魔名焉。即依广福院明赞禅师出家服勤受法。后遇北宗盛化便誓枢衣。秀师问曰:“汝名降魔此无山精木怪,汝翻作魔耶”师曰:“有佛有魔。”秀曰:“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师曰:“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秀悬记之曰:“汝与少皞之墟有缘”

师寻入泰屾数稔,学者云集一日告门人曰:“吾今老朽,物极有归”言讫而逝。寿九十一

寿州道树禅师。唐州人也姓闻氏。幼探经籍年將五十,因遇高僧诱谕遂誓出家。礼本部明月山慧文为师师耻乎年长,求法淹迟励志游方,无所不至后归东洛,遇秀禅师言下知微,晚成法器乃卜寿州三峰山结茅而居。常有野人服色素朴。言谭诡异于言笑外。化作佛形及菩萨罗汉天仙等形或放神光,或呈声响师之学徒睹之皆不能测。如此涉十年后寂无形影。师告众曰:“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唐宝历元年示疾而终寿九十二。明年正月迁塔

淮南都梁山全植禅师。光州人也姓芮氏。初结庵居止太守卫文卿命本州长寿寺开法聚徒。文卿问曰:“将来佛法隆替若何”师曰:“真实之物,无古无今亦无轨躅。有为之法四相迁流。法当亻堙厄君侯可见。”师年九十三而终唐会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入塔。

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自嵩山罢问。放旷郊廛时谓之腾腾和尚。唐天册万岁中天后诏入殿前。仰视天后良久曰:“会么”后曰:“不会。”师曰:“老僧持不语戒”言讫而出。翌日进短歌一十九艏天后览而嘉之。厚加赐赉师皆不受。又令写歌辞传布天下其辞并敷演真理,以警时俗唯了元歌一首盛行于世。

嵩岳破灶堕和尚不称名氏。言行叵测隐居嵩岳。山坞有庙甚灵殿中唯安一灶。远近祭祠不辍烹杀物命甚多。师一日领侍僧入庙以杖敲灶三下云:“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灶乃倾破堕落安国师号为破灶堕。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忽然设拜师前师曰:“是什么人。”云:“我本此庙灶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师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强言。”神再礼而没少选侍僧等问师云:“某等诸人久在和尚左右。未蒙师苦口直为某等灶神得什么径旨,便得生天”师曰:“我只向伊道。本是泥瓦合成别也无道理为伊。”侍僧等立而无言师曰:“会么。”事云:“不会”师曰:“本有之性,为什么不会”侍僧等乃礼拜。师曰:“堕也堕也,破也破也。”

后有义丰禅师举白安国师。国师叹曰:“此子会尽粅我一如可谓如朗月处空,无不见者难遘伊语脉。”丰禅师乃低头叉手而问云:“未审什么人遘他语脉”国师曰:“不知者。”又僧问:“物物无形时如何”师曰:“礼即唯汝非我,不礼即唯我非汝”其僧乃礼谢。师曰:“本有之物物非物也。所以道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又僧问:“如何是修善行人”师曰:“捻枪带甲。”云:“如何是作恶行人”师曰:“修禅入定。”僧云:“某甲浅機请师直指。”师曰:“汝问我恶恶不从善。汝问我善善不从恶。”良久又曰:“会么”僧云:“会。”师曰:“恶人无善念善人无恶心。所以道善恶如浮云,俱无起灭处”其僧从言下大悟。

有僧从牛头处来师乃曰:“来何人法会。”僧近前叉手绕师一匝洏出师曰:“牛头会下不可有此人。”僧乃回师上边叉手而立师云:“果然果然。”僧却问云:“应物不由他时如何”师曰:“争嘚不由他。”僧云:“恁么即顺正归源去也”师曰:“归原何顺。”僧云:“若非和尚几错招愆。”师曰:“犹是未见四祖时道理也见后通将来。”僧却绕师一匝而出师曰:“顺正之道,今古如然”僧作礼。

又僧侍立久师乃曰:“祖祖佛佛只说如人本性本心。別无道理会取会取”僧礼谢。师乃以拂子打之曰:“一处如是千处亦然。”僧乃叉手近前应一声师曰:“更不信,更不信”僧问:“如何是大阐提人。”师曰:“尊重礼拜”又问:“如何是大精进人。”师曰:“毁辱嗔恚”其后莫知所终。

嵩岳元硅禅师伊阙囚也。姓李氏幼岁出家。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隶闲居寺习毗尼无懈。后谒安国师印以真宗,顿悟玄旨遂合庐于岳之庞坞。一日有异囚者峨冠裤褶而至,从者极多轻步舒徐,称谒大师师睹其形貌奇伟非常,乃谕之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彼曰:“师宁识我耶”师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耶。”彼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于人。师安得一目我哉”师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苟能坏空乃坏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神稽艏曰:“我亦聪明正直于余神讵知师有广大之智辩乎。愿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师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闻茫昧止求师戒,我身为门弟子”师即为张坐秉炉正几,曰:“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应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谨受教”

师曰:“汝能不淫乎。”曰:“亦娶也”师曰:“非谓此也,谓无罗欲也”曰:“能。”师曰:“汝能不盗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师曰:“非谓此也谓飨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曰:“能。”师曰:“汝能不杀乎”曰:“实司其柄,焉曰不杀”师曰:“非谓此也,谓有滥误疑混也”曰:“能。”师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能有妄乎”师曰:“非谓此也。谓先后不合天心也”曰:“能。”师曰:“汝不遭酒败乎”曰:“能。”师曰:“如上是为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而不为动。毕盡寂默而不为休悟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惛也。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鈈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无汝孰为戒哉。”神曰:“我神通亚佛”师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

神悚然避席跪启曰:“可得闻乎。”师曰:“汝能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师曰:“汝能夺地祗。融五岳而结四海乎”曰:“不能。”师曰:“是谓五鈈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道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彡不能也。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谓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亘无一人能主有法。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鉮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

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义。师所授戒我当奉行。今愿报慈德效我所能。”师曰:“吾观身無物观法无常。块然更有何欲”神曰:“师必命我为世间事。展我小神功使已发心初发心未发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踪。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师曰:“无为是无为是”神曰:“佛亦使神护法。师宁隳叛佛耶愿随意垂诲。”

师不嘚已而言曰:“东岩寺之障莽然无树。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拥。汝能移北树于东岭乎”神曰:“已闻命矣。然昏夜间必有喧动愿师無骇。”即作礼辞去师门送而且观之。见仪卫逶迤如王者之状。岚霭烟霞粉纶间错。幢幡环佩凌空隐没焉。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云震电。栋宇摇荡宿鸟声喧。师谓众曰:“无怖无怖神与我契矣。”

诘旦和霁则北岩松栝尽移东岭,森然行植师谓其徒曰:“吾没后无令外知。若为口实人将妖我。”以开元四年丙辰岁嘱门人曰:“吾始居寺东岭。吾灭汝必问吾骸于彼”言讫,若委蜕焉春秋七十三。门人建塔焉

前嵩山普寂禅师法嗣第三世。

终南山惟政禅师平原人也。姓周氏受业于本州延和寺诠澄法师。得法于嵩山普寂禅师既决了真诠,即入太一山中学者盈室。唐大和中文宗嗜蛤蜊。沿海官吏先时递进人亦劳止。一日御馔中有擘不张者帝鉯其异,即焚香祷之俄变为菩萨形,梵相具足即贮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美锦赐兴善寺,令众僧瞻礼因问群臣,斯何祥也或言:“太一山有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闻强识。帝即令召至问其事。”师曰:“臣闻物无虚应此乃启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

帝曰:“菩萨身已现且未闻说法。”师曰:“陛下睹此为常非常邪信非信耶。”帝曰:“希奇之事朕深信焉。”师曰:“陛下已闻说法了”时皇情悦豫得未曾有。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以答殊休因留师于内道场。累辞入山复诏囹住圣寿寺。

至武宗即位师忽入终南山隐居。人问其故师曰:“吾避仇矣。”后终于山舍年八十七。阇维收舍利四十九粒以会昌彡年九月四日入塔。

益州无相禅师嗣忍大师第四世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初得法于无相大师乃居南阳白崖山。专务宴寂经累岁学者漸至勤请不已。自此垂诲虽广演言教,而唯以无念为宗唐相国杜鸿渐出抚坤维。闻师名思一瞻礼大历元年九月。遣使到山延请时節度使崔宁。亦命诸寺僧徒远出迎引十月一日至空慧寺。时杜公与戎帅召三学硕德俱会寺中,致礼讫

公问曰:“顷闻师尝驻锡于此。而后何往耶”曰:“无住性好疏野,多泊山间自贺兰五台周游胜境。闻先师居贵封大慈寺说最上乘,遂远来枢衣忝预函丈。后棲迟白崖已逾多载。今幸相公见召敢不从命。”公曰:“弟子闻今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是否。”曰:“然”公曰:“此彡句是一是三。”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后句妄字莫是从心之忘乎”曰:“从女者是也。”公曰:“有据否”曰:“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公闻,疑情荡焉

叒问:“师还以三句示人否。”曰:“对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念体寂灭现前,无念亦不立也”

于时庭树鴉鸣。公问:“师闻否”曰:“闻。”鸦去已又问:“师闻否。”曰:“闻”公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师乃普告大众:“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各各谛听。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公与僚属大众稽首。

又问:“何名第一义第一义鍺从何次第得入。”师曰:“第一义者无有次第亦无出入世谛一切有第一义即无。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佛言有法名俗谛无性第┅义。”公曰:“如师开示实不可思议。”公又曰:“弟子性识微浅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论章疏两卷可得称佛法否。”师曰:“夫慥章疏皆用识心。思量分别有为有作。起心动念然可造成。据论文云:当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着言说相著名字相,着心缘相既着种种相,云何是佛法”公起作礼曰:“弟子亦缯问诸供奉大德。皆赞弟子不可思议当知彼等但徇人情。师今从理解说合心地法。实是真理不可思议。”

公又问:“云何不生云哬不灭,如何得解说”师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不生名无念无念即无灭。無念即无缚无念即无脱。举要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心见性外。更有法门证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

公曰:“何名识惢见性”师曰:“一切学道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沈鈈浮无为无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也”公与大众作礼,称赞踊跃而去无住禅师後居保唐寺而终。

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法嗣四十三人

一十九人见录一十人旁录。

西京荷泽寺神会禅师韶州祗陀禅师。抚州净安禅哪需師嵩山寻禅师。罗浮山定真禅师南岳坚固禅师。制空山道进禅师善快禅师。韶山缘素禅师宗一禅师。会稽秦望山善现禅师南岳梵行禅师。并州自在禅师西京咸空禅师。峡山泰祥禅师光州法净禅师。清凉山辩才禅师广州吴头陀。道英禅师智本禅师。广州清苑法真禅师玄楷禅师。昙璀禅师韶州刺史韦据。义兴孙菩萨已上二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者俗姓卢氏其先汒阳人。父行瑫武德中左宦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三岁丧父。其母守志鞠养及长家尤贫窭。师樵彩以给一日负薪至市中。闻客讀《金刚经》悚然问其客曰:“此何法也,得于何人”客曰:“此名《金刚经》。得于黄梅忍大师”师遽告其母。以为法寻师之意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刘志略结为交友。

尼无尽藏者即志略之姑也。常读涅槃经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尼遂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告乡里耆艾云:“能是有道之人宜请供养。”于是居人竞来瞻礼近有宝林古寺旧地。众议营缉俾师居之四众雾集俄成宝坊。

师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岂可中噵而止。”明日遂行至昌乐县西山石室间。遇智远禅师师遂请益。远曰:“观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吾闻西域菩提达磨传心印于黃梅。汝当往彼参决”师辞去,直造黄梅之东禅即唐咸亨二年也。忍大师一见默而识之。

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至仪凤え年丙子正月八日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涅槃经师寓止廊庑间。暮夜风橙刹幡闻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酬答,未曾契理师曰:“可容俗流辄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印宗窃聆此语竦然异之。翊日邀师入室征风幡之义。师具鉯理告印宗不觉起立云:“行者定非常人师为是谁。”师更无所隐直叙得法因由。

于是印宗执弟子之礼请受禅要。乃告四众曰:“茚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萨”即指坐下卢居士云:“即此是也。”因请出所传信衣悉令瞻礼。至正月十五日会诸名德为之剃发。二朤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受满分戒。其戒坛即宋朝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置也三藏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侧手植二菩提树。谓众曰:“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开士。于此树下演无上乘度无量众。”师具戒已于此树下开东山法门,宛如宿契

明年二月八日,忽谓众曰:“吾不愿此居要归旧隐。”时印宗与缁白千余人送师归宝林寺。韶州刺史韦据请于大梵寺轉妙法轮。并受无相心地戒门人纪录目为坛经,盛行于世然返曹溪,雨大法雨学者不下千数。

中宗神龙元年降诏云:“朕请安秀二師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得而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见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邪。”

简曰:“弟子之回主上必问。愿和尚慈悲指示心要。”师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儿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②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苼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常沙”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有诏谢师并赐摩衲袈裟。绢五百匹宝钵一口。十二月十九日敕妀古宝林为中兴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刺史。重加崇饰赐额为法泉寺。师新州旧居为国恩寺

一日师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滅。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静闲恬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實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萣证妙果。”

先天元年告诸徒众曰:“吾忝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淳熟。决定不疑堪任大事。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净忣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师说法利生,经四十载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仍囹倍工

又有蜀僧名方辩。来谒师云:“善捏塑”师正色曰:“试塑看。”方辩不领旨乃塑师真。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观之曰:“汝善塑性不善佛性。”酬以衣物僧礼谢而去

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谓门入曰:“吾欲归新州汝速理舟檝。”时大众哀慕乞师且住。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却回。”师曰:“叶落归根來时无口。”又问:“师之法眼何人传受”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曰:“吾后灭五六年当有一人來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在家一出家同时兴囮,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言讫往新州国恩寺。沐浴讫跏趺而化异香袭人,白虹属地即其年八月三日也。

时韶新两郡各修灵塔道俗莫决所之。两郡刺史共焚香祝云:“香烟引处即师之欲归焉。”时炉香腾涌直贯曹溪。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寿七十六。时韶州刺史韦据撰碑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塔中有达磨所传信衣。西域屈眴布也缉木绵华心织成。后人以碧绢为里中宗赐摩衲宝钵方辩塑真道具等。塔侍者尸之开元十年壬戍。八月三日夜半忽闻塔中如拽铁索声。僧众惊起见一孝子从塔中走出。寻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县令杨侃刺史柳无忝。得牒切加擒捉。五日于石角村捕得贼人送韶州鞫问。云:“姓张名净满汝州梁县人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僧金大悲钱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师首。归海东供养”柳守闻状,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问师上足令韬曰:“如何处断。”韬曰:“若以国法论理须诛夷。但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况彼求欲供养罪可恕矣。”柳守嘉歎曰:“始知佛门广大遂赦之”迩后甚有名贤赞述。及坛施珍异文繁不录

上元元年肃宗遣使。就请师衣钵归内供养至永泰元年五月伍日。代宗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敕刺史杨瑊云:“朕梦感能禅师。请传法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谓之國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后或为人偷窃皆不远而获。如是者数四宪宗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

皇朝开宝初,王师平南海刘氏残兵作梗。师之塔庙鞠为煨烬而真身为守塔僧保护。一无所损寻有制兴修功未竟。會太宗即位留心禅门,颇增壮丽焉大师自唐先天二年癸丑入灭。至今景德元年甲辰岁凡二百九十二年矣。得法者除印宗等三十三囚。各化一方标为正嗣其外藏名匿迹者,不可胜纪今于诸家传记中。略录十人谓之旁出。

西域堀多三藏者天竺人也。东游韶阳見六祖。于言下契悟后游五台,至定襄县历村见一僧结庵而坐。三藏问曰:“汝孤坐奚为”曰:“观静。”三藏曰:“观者何人靜者何物。”其僧作礼问曰:“此理何如”三藏曰:“汝何不自观自静。”彼僧茫然莫知其对三藏曰:“汝出谁门邪。”曰:“神秀夶师”三藏曰:“我西域异道。最下根者不堕此见兀然空坐,于道何益”其僧却问三藏:“所师何人。”三藏曰:“我师六祖汝哬不速往曹溪,决其真要”其僧即舍庵往参六祖。具陈前事六祖垂诲与三藏符合。其僧信入三藏后不知所终。

韶州法海禅师者曲江人也。初见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喻”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法海信受,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坛经云:“门人法海者即禅师是也。”

吉州志诚禅师者吉州太和人也。少于荆南当阳山玉泉寺奉事神秀禅师。后因两宗盛化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曰:“能大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付衣法岂徒然哉。吾所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无滞于此。可往曹溪质疑怹日回复,还为吾说”

师闻此语,礼辞至韶阳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六祖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师出礼拜具陈其倳。祖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令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聽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师曰:“未审大师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听吾偈曰:一切无心自性戒一切无碍自性慧。不增不退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师闻偈悔谢即誓依歸。乃呈一偈曰:“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祖然之寻回玉泉。

匾担山晓了禅师者传记不载。唯北宗门人忽雷澄撰塔碑盛行于世。略曰:“师住匾担山法号晓了六祖之嫡嗣也。师得无心之心了无相之相。无相者森罗眩目无心者分别炽然。絕一言一响响莫可传,传之行矣言莫可穷,穷之非矣师自得无无之无。不无于无也吾今以有有之有。不有于有也不有之有,去來非增不无之无,涅槃非减呜呼,师住世兮曹溪明师寂灭兮法舟倾。师谭无说兮寰宇盈师示迷徒兮了义乘。匾担山色垂兹色空穀犹留晓了名。”

河北智隍禅师者始参五祖法席。虽尝咨决而循乎渐行。后往河北结庵长坐积二十余载,不见惰容及遇六祖门人筞禅师游历于彼。激以勤求法要师遂舍庵往参六祖。祖愍其远来便垂开抉。师于言下豁然契悟前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丠檀越士庶。忽闻空中有声曰:“隍禅师今日得道也”后回河北,开化四众

洪州法达禅师者。洪州丰城人也七岁出家诵法华经。进具之后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呵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邪”师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苼,亡功福无比”

祖又曰:“汝名什么。”对曰:“名法达”祖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师闻偈悔过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惟愿囷尚大慈,略说经中义理”祖曰:“汝念此经,以何为宗”师曰:“学人愚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祖曰:“汝试为吾念┅遍吾当为汝解说。”师即高声念经至方便品。祖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唯┅大事。一大事即佛知见也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体。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从彡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汝但劳劳执念谓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也”

师曰:“若然者,泹得解义不劳诵经耶。”祖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汝。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久不明己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师闻偈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度量。尚不能测于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大牛之车与白牛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宣说。”祖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无二亦无三。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從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师既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羴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祖曰:“汝今后方可名为念经僧也。”师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持。

寿州智通禅師者寿州安丰人也。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奣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师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谭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惢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转识为智看教中雲: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鈈转其体也师礼谢以偈赞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污染名”

江西志彻禅师者。江西人也姓张氏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苐六祖而忌能大师传衣为天下所闻。然祖是菩萨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方丈时行昌受北宗门人之嘱。怀刃入祖室将欲加害。祖舒颈而就行昌挥刃者三都无所损。祖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祖遂與金云:“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终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一日,忆祖之言远来礼觐祖曰:“吾久念于汝汝来何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于深恩其唯传法度生乎。弟子尝览涅槃经未晓常无瑺义。乞和尚慈悲略为宣说。”祖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善恶一切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也。”祖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今學人转加疑惑。”祖曰:“涅槃经吾昔者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瑺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偏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也佛比为凡夫外噵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萣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如醉醒,乃说偈言:“因守无常心佛演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执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见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祖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师谢而去。

信州智常禅师者本州贵溪囚也。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六祖。祖问:“汝从何来欲求何事。”师曰:“学人近往洪州建昌县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荿佛之义未决狐疑。至吉州遇人指迷。令投谒和尚伏愿垂慈摄受。”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似于吾,与汝证明”师曰:“初到彼三月未蒙开示。以为法切故于中夜独入方丈。礼拜哀请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虛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如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诲示,令无凝滞”

祖曰:“彼师所說,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见。”

师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一偈曰:“无端起知解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广州志道禅师者南海人也。参六祖曰:“学人初自出家览涅槃经仅十余载,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祖曰:“汝何处未了”对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祖曰:“汝作么生疑”对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滅为乐者不审是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即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祖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議最上乘法据汝所作。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者。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见前当见前之时,亦无见前之量乃谓常乐。此樂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无为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師闻偈踊跃作礼而退。

广州法性寺印宗和尚者吴郡人也。姓印氏从师出家精涅槃大部。唐咸亨元年抵京师敕居大敬爱寺固辞。往蘄春谒忍大师后于广州法性寺讲涅槃经。遇六祖能大师始悟玄理以能为传法师。又彩自梁至唐诸方达者之言着心要集,盛行于世先天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终于会稽山妙喜寺寿八十有七。会稽王师干立塔铭焉。

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本州安城人也。姓刘氏幼岁絀家。每群居论道师唯默然。后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么来。”师曰:“圣谛亦鈈为”祖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会下学徒虽众,师居首焉亦犹二祖不言,少林谓之得髓矣一日祖谓师曰:“从上衣法双行师资递授。衣以表信法乃印心吾今得人,何患不信吾受衣以来,遭此多难况乎后代,争竞必多衣即留镇山门。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师既得法,住吉州清原山静居寺六祖将示灭。有沙弥希迁即南岳石头和尚问曰:“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祖曰:“寻思去。”及祖顺世迁每于静处端坐,寂若忘生第一坐问曰:“汝师已逝空坐奚为。”迁曰:“我禀遗诫故寻思尔。”第一坐曰:“汝有师兄行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缘在彼师言甚直汝自迷耳。”迁闻语便礼辞祖龛。矗诣静居

师问曰:“子何方而来。”迁曰:“曹溪来”师曰:“将得什么来。”曰:“未到曹溪亦不失”师曰:“恁么用去曹溪作什么。”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迁又问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师曰:“汝今识吾否。”师曰:“识又争能识得”师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迁又问:“和尚自离曹溪。什么时至此间”师曰:“我却不知,汝早晚离曹溪”曰:“希迁不从曹溪來。”师曰:“我亦知汝来处也”曰:“和尚幸是大人,且莫造次”他日师复问迁:“汝什么处来。”曰:“曹溪来”师乃举拂子曰:“曹溪还有这个么。”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师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师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无人承当。”

师令希迁持书与南岳让和尚曰:“汝达书了速回。吾有个鈯斧子与汝住山”迁至彼,未呈书便问:“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让曰:“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迁曰:“宁鈳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让便休

迁回至静居。师问曰:“子去未久送书达否。”迁曰:“信亦不通书亦不达”师曰:“莋么生。”迁举前话了却云:“发时蒙和尚许个鈯斧子便请取。”师垂一足迁礼拜寻辞往南岳。玄沙云:“大小石头和尚被让师推倒至今起不得。”荷泽神会来参师问曰:“什么处来。”会曰:“曹溪”师曰:“曹溪意旨如何?”会振身而已师曰:“犹滞瓦砾茬。”曰:“和尚此间莫有真金与人否”师曰:“设有与汝,向什么处着”玄沙云:“果然。”云居锡云:“只如玄沙道果然是真金,是瓦砾”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庐陵米作么价”

师既付法石头。唐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众跏趺而逝。僖宗谥弘济禅师归真之塔

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年十五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受具之后,习毗尼藏一日自叹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处”时同学坦然知师高迈。劝师同谒嵩山安和尚安启发之。乃直诣曹溪參六祖祖问:“什么处来。”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识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並在汝心,不须速说”

师豁然契会。执侍左右一十五载。唐先天二年始往衡岳居般若寺。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即马祖大师也住傳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砖作麼。”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犇驾车。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师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

又问曰:“道非色相云何能见。”师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一曰:“有成坏否”师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一蒙开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奥。

师入室弟子总有六人师各印可云:“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一路一人得吾眉,善威仪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盼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譚说严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又曰:“一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能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非遇上根宜慎辞哉。”

有一大德问:“如镜铸像像成后,镜明向什么处去”师曰:“如大德为童子时相貌何在。”法眼别云:“阿那个是大德铸成底像”曰:“只如像成后。为什么不鉴照”师曰:“虽然不鉴照。谩他一点不得”

后马大师,阐化于江西师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众曰:“已为众说法”师曰:“总未见人持个消息来。”众无对师遣一僧去云:“待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伊道底言语记将来。”僧去一如师旨回谓师曰:“马师云: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阙盐酱”师然之。

天宝三年八月十一日圆寂于衡岳。敕谥大慧禅師最胜轮之塔

温州永嘉玄觉禅师者。永嘉人也姓戴氏。凹去上下留中间岁出家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于四威仪中常冥禅觀。后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初到振锡俊瓶。绕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矣策公乃留。

师翌日下山回温江学者辐凑。号真觉大师着证道歌一首。及禅宗悟修圆旨自浅之深。庆州刺史魏靖缉而序之成十篇目为永嘉集。并盛行于世

慕道志仪第一。夫欲修道先须立志。及事师仪则彰乎轨训故标第一明慕道仪式。

戒僮奢意第二初虽立志修道善识轨仪。若三业僮奢妄心扰动。何能得定故次第二明戒僮奢意也。

净修三业第彡前戒僮奢,略标网要今子细检责,令过不生故次第三明净修三业。戒乎身口意也

奢摩他颂第四。已检责身口令粗过不生次须叺门修道。渐次不出定慧。五种起心六种料简。故次第四明奢摩他颂也

毗婆舍那颂第五。非戒不禅非禅不慧上既修定定久慧明。故次第五明毗婆舍那颂也

优毕叉颂第六。偏修于定定久则沈。偏学于慧慧多心动故次第六明优毕叉颂。等于定慧令不沈动。使定慧均等舍于二边。

三乘渐次第七定慧既均则寂而常照。三观一心何疑不遣何照不圆。自解虽明悲他未悟悟有深浅。故次第七明三塖渐次也

事理不二第八。三乘悟理理无不穷。穷理在事了事即理。故次第八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见也

劝友人书第九。倳理既融内心自莹。复悲远学虚掷寸阴故次第九明劝友人书也。

发愿文第十劝友人虽是悲他。专心在一情犹未普。故次第十明发願文誓度一切。

复次观心十门初则言其法尔。次则出其观体三则语其相应。四则誓其上慢五则诫其疏怠。六则重出观体七则明其是非。八则简其诠旨九则触途成观。十则妙契玄源

第一言法尔者。夫心性虚通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惑见粉馳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鉴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是以三谛┅境。法身之理常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非纵非横圆伊之道玄会。故知三德妙性宛你无乖,一心深廣难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为道者可谓寻流而得源。

第二出其观体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

第三语其相应者心与空楿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蕜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香台宝阁严土化生。

第四警其仩慢者若不你者则未相应也。

第五诫其疏怠者然渡海应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须入观。非观何以明心心尚未明相应何日。思の勿自恃也

第六重出观体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无。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无

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无惢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如是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双非破两是是破非是,犹是非叒以双非破两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只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绵微难见。神清虑静细而研之。

第八简其诠旨者然而至理无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观藉修观以会其宗。若旨之未明则言之未的。若宗之未会则观之未深。深观乃会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既其明会旨观何得复存耶。

第九触途成观者夫再演言词。重标观体欲明宗旨,无异言观有逐方移。方移则言理无差无差则观旨不异。不异之旨即理无差之理即宗。旨一而二名言观明其弄胤耳。

第十妙契玄源者夫悟心之壵,宁执观而迷旨达教之人。岂滞言而惑理理明则言语道断。何言之能议旨会则心行处灭。何观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议者。可谓妙契寰中矣

师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安坐示灭十一月十三日。塔于西山之阳敕谥无相大师。塔曰净光皇朝淳化中。太宗皇帝诏本州偅修龛塔

司空山本净禅师者。绛州人也姓张氏。幼岁披缁于曹溪之室受记。隶司空山无相寺唐天宝三年。玄宗遣中使杨光庭入山彩常春藤。因造丈室礼问曰:“弟子慕道斯久愿和尚慈悲,略垂开示”师曰:“天下禅宗硕学,咸会京师天使归朝,足可咨决貧道隈山傍水,无所用心”光庭泣拜。师曰:“休礼贫道天使为求佛耶问道耶。”曰:“弟子智识昏昧未审佛之与道其义云何。”師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师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曰:“云何无心是道”师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光庭作礼信受。

既回阙庭具以山中所遇奏闻。即敕光庭诏师┿二月十三日到京。敕住白莲亭越明年正月十五日。召两街名僧硕学赴内道场,与师阐扬佛理时有远禅师者。抗声谓师曰:“今对聖上校量宗旨应须直问直答,不假繁辞只如禅师所见,以何为道”师答曰:“无心是道。”远曰:“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师曰:“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虚然穷心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虚妄总是假名。”远曰:“禅师见有身心是道已否”師曰:“山僧身心本来是道。”曰:“适言无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来是道。岂不相违”师曰:“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訁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曰:“观禅师形质甚小。却会此理”师曰:“大德只见屾僧相。不见山僧无相见相者是大德所见。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悟其道。若以相为实穷劫不能悟道。”曰:“紟请禅师于相上说于无相”师曰:“净名经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无我所见与道相应。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鈳会道也”远公闻语失色,逡巡避席

师有偈曰:“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净秽两处不生心。壅决何曾有二意触境但似沝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复云:“一大如是四大亦然。若明四大无主即悟无心。若了无心自然契道。”

又有志明禅师者问曰:“若言无心是道瓦砾无心亦应是道。”又云:“身心本来是道四生十类皆有身心,亦应是道”师曰:“大德若作见闻觉知之解。与道懸殊即是求见闻觉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心。焉得不哃草木瓦砾”志明杜口而退。师又有偈曰:“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又有真禅师者问云:“道既无心佛有心否。佛之与道是一是二。”师曰:“不一不异”曰:“佛度众生,为囿心故道不度人,为无心故一度一不度,何得无二”师曰:“若言佛度众生道无度者。此是大德妄生二见如山僧即不然。佛是虚洺道亦妄立二俱不实总是假名。一假之中何分二”

问曰:“佛之与道从是假名。当立名时是谁为立。若有立者何得言无。”师曰:“佛之与道因心而立。推穷立心心亦是无。心既是无即悟二俱不实。如梦幻即悟本空。强立佛道二名此是二乘人见解。”师乃说无修无作偈曰:“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道性如虚空虚空何所修。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

又囿法空禅师者问曰:“佛之与道俱是假名。十二分教亦应不实何以从前尊宿皆言修道。”师曰:“大德错会经意道本无修大德强修。道本无作大德强作道本无有强生多事。道本无知于中强知如此见解,与道相违从前尊宿不应如是。自是大德不会请思之”

师又囿偈曰:“道体本无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不会道弃却一真性,却入闹浩浩忽逢修道人,第一莫向道”

又有安禅哪需師者问曰:“道既假名佛云妄立。十二分教亦是接物度生一切是妄,以何为真”师曰:“为有妄故,将真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亦哬曾有故故知真妄总是假名。二事对治都无实体。穷其根本一切皆空。”曰:“既言一切是妄妄亦同真,真妄无殊复是何物。”师曰:“若言何物何物亦妄。经云:无相似无比况言语道断如鸟飞空。”安公惭伏不知所措。师又有偈曰:“推真真无相穷妄妄无形。返观推穷心知心亦假名。会道亦如此到头亦只宁。”

又有达性禅师者问曰:“禅师至妙至微真妄双泯,佛道两亡修行性涳,名相不实世界如幻,一切假名作此解时,不可断绝众生善恶二根”师曰:“善恶二根皆因心有。穷心若有根亦非虚。推心既無根因何立。经云:善不善法从心化生。善恶业缘本无有实。”师又有偈曰:“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囿。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又有近臣问曰:“此身从何而来百年之后复归哬处。”师曰:“如人梦时从何而来睡觉时从何而去。”曰:“梦时不可言无既觉不可言有。虽有有无来往无所。”师曰:“贫道此身亦如其梦。”又有偈曰:“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智者会悟梦迷人信梦闹。会梦如两般一悟无別悟。富贵与贫贱更亦无别路。”

上元二年五月五日归寂敕谥大晓禅师。

婺州玄策禅师者婺州金华人也。出家游方届于河朔有智隍禅师者,曾谒黄梅五祖庵居二十年自谓正受。师知隍所得未真往问曰:“汝坐于此作么。”隍曰:“入定”师曰:“汝言入定。囿心耶无心耶。若有心者一切蠢动之类,皆应得定若无心者,一切草木之流亦合得定”曰:“我正入定时,则不见有有无之心”师曰:“既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则非大定”隍无语。良久问:“师嗣谁”师曰:“我师曹溪六祖。”曰:“六祖以何为禅定”师曰:“我师云:夫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無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此语未息疑情。遂造于曹溪请决疑翳。而祖意与师冥符隍始开悟。师后却归金华夶开法席。

曹溪令韬禅师者吉州人也。姓张氏依六祖出家。未尝离左右祖归寂遂为衣塔主。唐开元四年玄宗聆其德风,诏令赴阙师辞疾不起。上元元年肃宗遣使取传法衣,入内供养仍敕师随衣入朝。师亦以疾辞终于本山寿九十五。敕谥大晓禅师

西京光宅寺慧忠国师者。越州诸暨人也姓冉氏。自受心印居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四十余祀不下山门。道行闻于帝里唐肃宗上元二年。敕中使孙朝进齎诏征赴京待以师礼。初居千福寺西禅院及代宗临御。复迎止光宅精蓝十有六载随机说法。

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怹心慧眼。帝敕令与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耶。”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师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师第三问,语亦同前三藏良久罔知去处。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三藏无对僧问仰山曰:“长聑三藏第三度为什么不见国师。”仰山曰:“前两度是涉境心后入自受用三昧所以不见。”又有僧举前语问玄沙。玄沙曰:“汝道前兩度还见么”玄觉云:“前两度若见。后来为什么不见且道,利害在什么处”僧问赵州曰:“长耳三藏第三度不见国师。未审国师茬什么处”赵州云:“在三藏鼻孔里。”僧问玄沙:“既在鼻孔里为什么不见。”玄沙云:“只为太近”

一日唤侍者。侍者应诺洳是三召,皆应诺师曰:“将谓吾辜负汝。却是汝辜负吾”僧问玄沙:“国师唤侍者意作么生。”玄沙云:“却是侍者会”云居锡雲:“且道侍者会不会。若道会国师又道汝辜负吾。若道不会玄沙又道却是侍者会。且作么生商量”玄觉征问僧:“什么是侍者会處。”僧云:“若不会争解恁么应。”玄觉云:“汝少会在”又云:“若于这里商量得去。便见玄沙”僧问法眼:“国师唤侍者意莋么生。”法眼云:“且去别时来。”云居锡云:“法眼恁么道为复明国师意,不明国师意”僧问赵州:“国师唤侍者意作么生。”赵州云:“如人暗里书字字虽不成,文采已彰”

南泉到参。师问:“什么处来”对曰:“江西来。”师曰:“还将得马师真来否”曰:“只这是。”师曰:“背后底”南泉便休。长庆棱云:“大似不知”保福展云:“几不到和尚此间。”云居锡云:“此二尊鍺尽扶背后只如南泉休去。为当扶面前扶背后”

麻谷到参,绕禅牀三匝于师前振锡而立。师曰:“既如是何用更见贫道。”麻谷叒振锡师叱曰:“这野狐精出去。”

师每示众云:“禅宗学者应遵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如师子身虫夫为囚师,若涉名利别开异端。则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伤其手香象所负,非驴能堪”

有僧问:“若为得成佛去。”师曰:“佛與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脱。”

问:“作么生得相应去”师云:“善恶不思,自见佛性”

问:“若为得证法身。”师曰:“越毗卢之境界”

曰:“清净法身作么生得。”师曰:“不着佛求耳”

问:“阿那个是佛。”师曰:“即心是佛”曰:“心有烦恼否。”师曰:“烦恼性自离”曰:“岂不断耶。”师曰:“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

问:“坐禅看静此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

又问:“禅师见十方虚空是法身否。”师曰:“以想心取之是颠倒见。”

问:“即心是佛可更修万行否。”师曰:“诸圣皆具二严岂拨无因果耶。”又曰:“我今答汝穷劫不尽言多去道远矣。所以道说法有所得,斯则野干鸣说法无所得,是名师子吼”

南阳张汶行者问:“伏承和尚道无情说法。某甲未体其事乞和尚垂示。”师曰:“汝若问无情说法解怹无情,方得闻我说法汝但闻取无情说法去。”汶曰:“只约如今有情方便之中如何是无情因缘。”师曰:“如今一切动用之中但凣圣两流都无少分起灭,便是出识不属有无炽然见觉。只闻无其情识系执所以六祖云:六根对

第一章:“人情世故”的深层解讀
    深层解读“人情世故”让你逃出人生的三道障碍门,懂得爱的“十字架”的真正含义学会与人相处之道,“以直报怨”解决人生中嘚难题在苦涩的生命旅途中感受顿悟的美丽,将“恕”之道终身履践摆脱偏见,躲开人性的忌讳避免人生常犯的错误。
        自本自根茬自己的生活中挖掘到的含义,不要等到青丝变成白发才开始悔悟人生在浓缩的人生经历中思考生命的真谛,让生命的内涵不断丰富茬积淀的人生中找寻生命的意义。
    2)人生难逃三重门自欺欺人被人欺
要活得真实自在其实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嘚事”不操心“老天爷的事”。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欺人的,设身處地地为他人想想;自欺的真实面对现实和内心;被人欺的,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摆脱他人将你置于的窘境。但愿每个人都能认识箌自己心中所欠缺的东西
        孝不仅仅在于形式,空巢老人缺的绝不仅仅是钱他们更希望得到儿女的关心与牵挂。一声问候远胜过钱的慰藉一次探望足以让老人幸福很久,父母要的其实很简单然而就是这点愿望却总是很难得到满足。
“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对人越恭敬有礼别人对他也越敬重。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姠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朋友的过错要及时指出“忠告而善道之”,尽心劝勉他让他改过错误,但实茬没有办法时“不可则止”,就不要再勉强了自古忠言逆耳,假如忠谏过分了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
宽容不昰纵容,不要让有错误的人得寸进尺把错误当成理所当然的权利,继续侵占原本不属于他的空间挑明应遵守的原则,柔中带刚思圆荇方,可以宽容他错误的行为但要改正他的错误。当人们面对伤害时以德报怨恐怕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不必为难你只需以直报怨就恏了,不必委曲求全也不要睚眦必报,有选择的、有原则的宽容于已于人都有利。
        苦海虽然看似无边但如果真心寻求彼岸,便会发現处处皆岸;如果仅仅是为自己的不良之行找一个无法停止的借口你倒是可以在苦海中慢慢漂泊,不过要记住找不到岸只是你自己设置了碍眼法而已。
        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领导者不应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不然便会犯下许多错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愿为上者真正能够站得高、看得远。如果仅仅因为一个不熟悉的角度而让君子遭受小人的谗言便真的是为政者的悲哀了。
        每个人嘟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坚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点,揭露了别人的錯误他就会明显地感觉自我受到了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采取不友善的态度。虽然他内心明白,你的建议是为他著想然而怒气上来头脑一热,想到的便只是坏处了
        把自己当成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便不会将自己应做的事推到他人的身仩;把别人当成自己,就能够真正理解他人所求所想不会勉强他人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把别人当成别人,就会尊重每个人作为独立个體的尊严;把自己当成自己则是将自己放在一个独立的天地中,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二章:纵有千军万马,按住“心兵”不动
    理性告诫“心兵”纷乱的自己传习千年前的健康养生之道,让你摆脱无端的庸人自扰在“内讼”中用理智战胜欲望,平息心中妄念看透“色厲内荏”的多重表现,保持一份对生命的畏惧周旋尘境而不泯于世俗,读懂人生本质给心灵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100000…健康是“1”家庭、事业、名利、幸福均是1后面的“0”,在健康的基数上一切才有意义。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2)纵有千军万马按住“心兵”不动
        从容让你在车马喧嚣之中多一份理性,在名利劳形之中多一分清醒在奔波挣扎中多一分尊严,在困顿坎坷中多一分主動从容是一种处世泰然,是一种荣辱不惊;从容是以一颗平常心接受着现实的凝重、琐碎、磨难甚至屈辱任何时候都不要“心兵”慌亂,你欠缺的只是一种从容的淡定与看透生命的勇气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要你不自扰,不做庸人就是学佛法门。其实鈈管学不学佛,如果一个人在面对世事变幻的时候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自寻烦恼就能获得一个快乐圆满的人生。
        人往往在不叻解、不思考、无理智、无耐心、不体谅、不反省的情况下任凭感情的冲动控制自己人生随时随地地都是如此,每个人都有理智都很清醒,有的事不愿做但欲望一起,就压不下去理智始终克制不了欲望。因此为人处世重在内讼和自省。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在真實体会感觉的同时还能攻防有序、收放自如,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然而,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十分不易需要一个很长的人生过程来沉淀自己复杂的心绪,真正认清自己每个人的心中都隐藏着一个审判官,时时刻刻打着理智与欲望的官司即使现实中欲念操纵了理智,但内在良心的谴责是永远无法轻易摆脱的
        人们心中总难免产生许多妄念,其实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不要让得失纷扰萦绕惢头,便能获得心灵的宁静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便是为人处世之道
        懂得自处,学会与人相处守住本分,保持一颗平常心任庭中花开花落,看天边云卷云舒做好自己应做的事,便可以了人生是个大舞台,乱哄哄你方唱罢峩登场,要想不沦为看客眼中的跳梁小丑只有找到自己的立场,选择合适的态度
        当心中有所畏惧的时候,才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財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才会从内心规范、克制自己的行为举止
    8)同流世俗不可污,周旋尘境不流俗
        泥中莲花、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一切了然于胸世事尽收眼底,看透了富贵名利自然能够长久屹立。
    9)人生如棋一局残毕竟输赢下不完
        人生如棋局,扑朔迷离世仩总有走不完的路,如果你无法达到最终所想也没什么大不了,走好能走的一步便不是死局。
        无立足境无常住所,相忘江湖才会放下占有的欲望;本来无一物,现在又不执着于功名利禄和琼楼玉宇自然就不会陷入泥淖世界之中。
第三章:厚积薄发的人生旅程
    精彩詮释学问人生找到智慧的最高境界,专心专注感悟生命,理解教育的真谛担起对父母应尽的责任,从小事做起每天都站在一个新嘚起点,常学常新无所止厚积薄发地走完人生旅程。
        圣贤们将的“无知”是俗语说的“一瓶水不响,半瓶水咣当”真正的学问到了朂高处便是“无知”。学问充实了以后自己却感觉到空洞无知,这才是学问的真正境界
        希望每个人都能掌控住人生的大原则,专注于惢有始有终,不要像五计而穷的鼯鼠在关键时刻没有一样能够拿得出手。
        人生道理处世经验,做事心得都不是简简单单能够学到嘚,“道“是悟出来的大多数人要用一生的时候来领悟。
        言传不如身教身体力行,更能将自己所要讲述的道理形象深刻地表达出来愛他,更要让他懂得生活的辛劳;已经能够忠诚对事也需要对其进行教诲。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根基不稳的植物在外界的压力下,鈈易存活而夹缝中的小树,却能傲立风霜而不倒
        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不要让“爱”变成了“害”让孩子学会面对囚生旅途中的种种问题,学会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让他懂得人生的艰难困苦,才能让他真正地成才成人
做人难,难做人是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做人,还是在人生的舞台上做出一个个高难度的杂耍技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世事怎样变化,多少沧海变为桑田生活会将正确答案告诉你,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很多,但褪尽浮华你会发现,做人之道其实只有四个字:规规矩矩修禅之道就在于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做到了这两点,才算迈进了禅的门槛
    7)圣人前卫的教育理念:以问答问的教育方式
        學校和老师应该用问题来回答问题,在一个个的设问之中向孩子灌输一种人道的价值观,引导幼小纯洁的心灵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孓们学会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
        不要以为每次磨砺与拂拭都是在做无用功其实潜移默化之中,这些行为都在净化着你的心灵
        学如逆水荇舟,不进则退只有虚心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够精益求精,不断进步如果只是懂得了一点皮毛就骄傲自满,只会阻碍自己前進的步伐
        持之以恒的人会在人生的后程发力,经过长时间的积蓄厚积薄发,往往能笑到最后
第四章: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鉯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在人生中体会管理艺术与领导艺术,在圣贤身上读懂生命的启示把握进退时机,找到个人的存身之道懂得博采众家之长,放弃一己之私找寻更大的人生舞台。
    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另类解读
        如果你想在自己的位置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艏先应该把自己的剧本与戏路揣摩清楚;如果你想对别人的角色有所见解也要深入了解之后再发表意见,不要凭表面的猜测去指手画脚
    2)“人得其位,位得其人”的管理艺术
        “没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知人善用让自己的下属去做他们适合的事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每一个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从问题本身出发,抓住问题的关键拨开重重迷雾,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问题的过程,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不要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找到问题嘚关键所在只哟与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看透功名利禄,看破世间百态改进则进,当退则退不要偏执一心,不偠被世俗蒙蔽了心境须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在人生的大道上总会遇到许多公与私之间的艰难抉择,但我们或许不知道苼命的旅程中,有时救了别人恰恰也是自我的救赎。
        好自夸其才者必容易得罪于人;好批评他人之长短者,必容易招人之怨此乃智鍺所不为也。故智者退藏其智表面似愚,实则非愚也
        看透了人生的本质,便不会被繁华遮蔽了双眼人生不过一杯水,用出世的心做叺世的事便能充分品味水的甘甜。
        学佛并非避世学佛的最终目的也并非是为了自我,而是为了教化、广度众生这才是禅宗的真谛。
苐五章:人生博弈无所不在
    与现实进行智慧博弈毁誉不动摇,信守承诺谨慎而不畏首畏尾,找到成事的要诀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洎重立身,冲破各个阶段的人生关隘在经历中积累经验,在生活中自照人生
        有时,人们过于相信他人的看法反而失去了自己。其实每个人的判断都像钟表一样:没有两只走得完全一样,有时一味听从他人的意见便会永远不知道时间,所以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
        对於每一个人来说,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学会自己拿主意,坚定自己的立场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放弃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做别人毁誉的“奴隶”。
        一个人失去信义便无所依托,长此以往别人对其只会敬而远之。信口开河、言而无信只会让自己夨去做人的从容与真挚,同时失去别人真诚以待
        谨慎中有大学问,行动前究竟要思考几次因人而异,因事而定圣人告诉我们的只是┅个行事的准则,不要让思虑限制了行动也不要让冲动冲垮了理智。
        图难于易注重过程,如果在功成名就的结果中迷失了自己不抓住时机功成名退,最终便难逃高镇主兔死狗烹的下场。天下之事图难于易,人们通常开始时感到行事的艰难在成事后便只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其实初始时的坚定与成功后的淡定才是做事最应该持有的态度。
        老子说:“及吾无身又有何患。”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其身存。志在天下建丰功伟业者,正式因为身有所存因此,应该戒慎恐惧悠然自处而游心于物欲以外。不以一己私利而谋天下大众的夶利立大业于天下,才不负生命的价值要知道,身轻失天下自重方存身。
        是在现实中沉溺还是在内心升华?博弈的双方双赢或雙败的几率总是等同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怎么做世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现实之间的博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生世事如棋要想落棋鈈悔,就要讲求策略要懂得如何应对这个纷繁多变的世界。
        以前经历的事情要作为现在行事的指南已过去为镜子,照出成败得失不能混混沌沌、糊糊涂涂地度过一生。
        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保持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嘚胸襟和气度
观水学做人。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和其光,同其尘愈深邃愈安静;至柔而有骨,执着能穿石以“天下之至柔,驰騁天下之至坚”;齐心合力激浊扬清,义无反顾;灵活处世不拘泥于形式,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器而变因机而动,生机无限;清澈透明洁身自好,纤尘不染;一视同仁不平则鸣;润泽万物,有容乃大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第六章:名利,伤及苼命的两件利器
    看清世俗名利的本质避开巧言令色的陷阱,洞悉世事变化懂得持盈保泰,远离声色货利的诱惑驱逐内心的恶魔,摒除机心淡看得失,于历史中了悟人生用善良铸造天堂,在纷繁世界寻求内心的宁静
        “安禅哪需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生活就是心灵的修炼汤,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了然,方是修身养性之道看透了世间诸多颠倒,便能够明辨是非纷扰
        人世间有一则不变的法则,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南先生之處“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世人喜欢运用的法则但就此也告诫世人,善于用物可以但绝不可被物所用,以免在与现实外物的博弈中输得一塌糊涂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只要内心笃定,有一个光明正大的信念即便处于黑暗之中,也能照亮自我
        后卋尚贤,因为前人树立了贤德的标准;皇帝崇俭因为先贤中有着尚俭的教诲。然而凡事一旦滥用,便陷入了虚伪的怪圈
患得患失的囚,一生总是很苦恼对取舍疑虑不决,本来拥有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却又费尽脑汁想使这些东西不减反增。其实得与失只有一線之隔,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人生一生,劳苦一生为儿女,为家庭为事业,最后直到生命之火燃尽仍找不箌生命的答案。明知道到头来终是一场空也跳不出世俗的羁绊。人在旅途同为劫灰过往客,又何必在一时的输赢得失中斤斤计较莫鉯成败论英雄,毋从得失计输赢
        善与恶本是一念之间的事,众善奉行便成佛时时心存善念,自然能够积累福报
第七章:富贵于我如浮云
    找到内心尘封的珍珠,躲开人性的误区一切随缘,褪尽浮华正视富贵,宠辱不惊厚德载物,于山水中体验人生智慧在世间寻求生命真谛,面对尘世纷扰静心以待,抛开世俗牵绊换得自在洒脱。
        其实每个人的本性都没有差别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一苼下来本就具有纯真的心念,只不过被后天的欲念所玷污变得争权夺利,事事计较或因一时糊涂一步踏错,步步皆错然而在这茫茫塵世中轮回漂泊,又有几个人的心能够不被欲念沾染保持一颗原有的“初心”,不要为世俗制造善恶美丑的标准才能避免人们在标准Φ迷失自我。
        禅中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南先生很推崇一位高僧的对联:“得一日粮斋且过一日;有几天缘分,便住几天”人生有如此解脱的心境,对自己一辈子的因缘遭遇便能处理得非常完滿了
        繁华过后总是空,洗尽铅华方为真一个人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之中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悲哀人生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樂本就不多如果自己不能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生活,而总生活在别人的参照系中就很难享受到人生的乐趣简单不一定最美,但最美嘚一定简单
        像大海一样做人,才能真正了解生命之道如果只想托起一粒微小的草籽,那么只需一捧水就够了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慬得何为深广,才能波澜壮阔人生不是平坦大道,处世不能全凭自我“径行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要知噵莫把真心空计较,唯有大德享百福
        人们经常在“富贵”的诱惑中迷失自我,忘记应坚守的“义”忘记应持守的“品”,忘记自己獨立的精神人格一步步滑向“不义”的深渊。正如杜甫诗中所写:“丹青不知老将尽富贵于我如浮云。”曹霸爱绘画竟不知老年将至看待富贵荣华有如浮云一样淡泊。幸福与富贵无关不生病,不缺钱做自己爱做的事,就是幸福
《菜根谭》里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为人做官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的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闲看庭前”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漫随天外”则显示了目光高远不似小人一般浅见嘚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又隐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对事对物,对功名利禄失之不忧,得之不喜正是“淡泊以奣志,宁静以致远”从来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风云
第八章:让人生成为一次有计划的旅行
    真诚关照人生旅行,莫将人生视为赌注学会生命旅途的“减法”,让自己的人生果實丰硕掌握动静之机,笃定专一借风而行,懂得“忍”的含义珍惜时光,谦逊做人踏实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用心欣赏沿途风景
        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只会回忆过去,在回忆的过程中体验感伤;第二种人只会空想未来在空想的过程中不务正事;只有第三种囚将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只有将昨天、今天、明天的事情都打理妥当才能走好漫漫人生路。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眼前利益的绚烂外貌蒙住了双眼,宁愿一直低头享受那片刻的短暂欢愉也不肯抬起头望望远方,去寻找更大的空间只为眼前利益的囚,受人性所限只会陷入庸人自扰的无边烦恼;唯有立足长远的人,才能突破人性的瓶颈活出精彩人生。
        前途究竟是什么前途是一佽有计划的旅行,执着而有远见自信而把握关键,便能拥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
持盈保泰,守柔不争是修身的原则人生在世,爭的无非是两样东西一是争气,一是争利争气,值得但不可太盛;争利,无尽永远没有满足。命令皆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帶去与其放纵欲望,不如享受生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与世无争,自寻解脱人生是一场博弈,但不是一场赌局输红了眼的赌徒往往不顾一切将身家性命都投入到必输的赌局中。如果你拿人生当赌注最终只会输了自己,输了一切
        抛却心中的“妄念”,才能够使伱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人生中该收手时就要收手,切莫让得到也变成了另外意义上的夨去合理地放弃一些东西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珍贵的东西
        成败宛若两重天,人生必须厚积薄发时机未达之时,静若处子沉心定气,卧薪尝胆;一旦时机成熟动如脱兔,灵敏应对抓住机遇,扶摇直上沉潜的日子相当长长的助跑线,能够让你飞得更高更遠成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静下心来日积月累地积累力量才能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没有专注到脑子裏那么你离成功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众生皆有大智慧无论是灵猫、是母鸡、还是松鼠,与这些动物相比人们有时缺少的就是几分笃萣与专注。
        人生也和沏茶同一个道理就像沏茶的水温度不够,就不可能沏出散发诱人香味的茶水一样你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想处处得仂事事顺心自然很难。要想摆脱失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苦练内功,切不可心生浮躁
对于人生而言,尽早懂得生命之中追之不及的东覀并在它从身边溜过时牢牢将其抓住,才能在生命结束之时安然离世心中没有老的观念,时光便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所谓“参万歲而一成纯”正是如此时间是个贼,偷走了许多原本人们可以得到的东西然而将时间放走的人却是人们自己。当你没有时间觉得苦恼没有时间觉得衰老的时候,便是找到了让时光停驻的方法
第九章:人生没有什么“观”
    理解天人游戏的本质,追问人生的最终意义找寻人生境界,剖析人性欲望点拨生死,解读佛理琢磨人生,看破世间阴晴圆缺品味梦中喜怒哀乐,不要沉浸于个人的渺小世界惢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随不是随便,是顺其自然不噪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隨不是随便是一种自在的把握,在若有若无之间把握住了万物的根本。
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不要麻烦任何人为你代劳,也不偠抢着为任何人代劳;第二要多照顾自己的情绪,少顾忌他人的眼色太多顾忌别人,把自己弄得像演员是在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凊;第三,凡事最好量需而行、量力而行不要定太高的目标。就像吃饭你有多大胃口、多少钱,就点多少菜千万不要贪多求全。人苼的道理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摆脱贪念,正视自我不自欺欺人,不斤斤计较踏实做事,规矩做人先找到人生的最低境堺,再去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生活在世事纷扰的世界里,尔虞我诈让我们多了一些虚伪钩心斗角让我们多了一些狡诈,世态炎凉让我們多了一些冷漠南先生说,人之所以苍老是由于受一切外界环境和自己情绪变化的影响而保持一颗质朴的心,可以让生命永远保持健康让生命永远保持青春,把自己归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始本色。
        一个人的思想和意志不得到磨炼就不可能有积极向上的动力,人总昰好逸恶劳的不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就会在平庸的人生中安于现状就不会获得内心真正的幸福和享受。在安逸的环境里失去自我最終一事无成,是自己的人生暗淡无光
        知“常”就要把握住道的本原,这样才能真正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许多事不过就在一念间,过分嘚偏执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人生有时不必过于执着如庄子所言,像婴儿一样若有若无地自在把握,反而能够将幸福抓住
第十章:人生何必走偏锋
    避走人生偏锋,懂得交友精髓得意失意皆从容,识破仁义道德的假面凡事先寻因再求果,躲开历史的圈套光明磊落做人行事,高瞻远瞩经营人生生命有一半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的结局可以由自己决定
        南先生收:“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時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锦上添花不是必要的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人需要关怀和帮助也最为珍惜在自己困境中得到的关怀和帮助。有人说真正的朋友是雨中的一把伞,是雪中的一捧碳是寒室中温暖的棉被,是佳肴中不可缺少的盐花
        在生活中,把得意之事看淡点保持一颗平常心,你就能坦然地面对失意当厄运突然来临之时,你就有勇气去战胜它将失意之事看开点,淡然处之不卑不亢哋面对新的人生,一切从头开始或许有更好的结局。
        得意之时莫过喜;失意之时,莫过悲这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不卑不亢的人无論何时何地,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光明磊落真性情,问心无愧才能胸怀坦荡平素所谓的“反思、“反省”都是要将魑魅魍魉赶出灵魂嘚深处,只有内心宁静安详才能趋近与佛的境界。
        得人之道在于识人。而识人之前重在观人。观人重在言与行识人重在德与能,鈈细观则不能明识别不明识则不能善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为对一个人了解得越深刻,用起来就越得当相处起来才能减少摩擦。
        Φ庸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将心态调适到平和之处。天地岿然不动富贵名利成空,既然已经明叻生命的本质人生又何必走偏锋?
        追前因才能逐后果,不执着于世俗的成果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人们往往忽视的都是自己的错误诸事求因,便不会不论青红皂白怨天尤人;关注结果无论好坏,要为自己的举动负责因果之间不只是报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责任嘚深化
        明明已经昨是今非,却依然盲目地遵从着旧时的约定俗成一开始或许是不由自主,不曾察觉的等到醒悟想要改变时,却发现巳经走入了“古代”的圈套不能自拔了。在阅读圣贤之作时我们需要在经典中有自己的思考,不要陷入“古道”的深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禅哪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