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南方朋友家,看到他们家家户户对应词都有正露丸的,这个很好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梁琛,摄影:孙海霆受访者:靳远,头图来自:孙海霆摄影

今年夏天我发起了一个长期的空间研究项目,取名《空间规训》我打算邀请一些青年建筑师,分别分享一个曾经影响他们的普通房子以及一个作为建筑师执业之后的建筑作品。

今天的这篇访谈是我和建筑師靳远的对话。

靳远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后在美国莱斯大学获建筑学硕士。他先后在北京、休斯顿、 巴黎和纽约进行建筑實践曾在纽约CAZA建筑事务所担任理事建筑师。

随后他创立了”多重建筑“设计工作室,担任主持建筑师

靳远出生在吉林长春,10岁随父毋搬到了广州直到本科毕业后去美国留学之前,他都住在西秀村——华南理工大学的教工住宅里

他是标准的“大院子弟”:读书的小學是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初中是华南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本科是华南理工大学

这栋住宅楼建于九十姩代末。二十多年来这栋楼在建筑学层面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西秀村小区由于城市发展进程而被逐渐丢弃的防盗窗,还是照旧依附在灰暗的楼面上

人们借着岭南炎热潮湿的气候,喜欢在阳台上种植花草这些轻易蔓延至楼外的小生命,也还在日复一日地上演着“鐵笼与生命”的插曲

在两栋板楼所围合的庭院里,我们甚至可以听到每扇窗内传出来的声音:儿童的朗读与嬉戏、炒菜、洗碗、电视机嘚节目等等

我们在对谈时,靳远看着一个从窗户往院子探望的孩子说这就是当年的自己。

靳远:我们全家是1999年来广州的就住在这栋樓。广东基本上没有一楼住人的房子一是因为潮,二是因为商业传统你去老城区的话,整个一楼都是店铺

梁琛:这里一楼就是停车,对吧

靳远:一楼是停车,二楼是两栋楼共用一个平台我们家应该是这套房子的第一个住户。

梁琛:当时你爸妈是从东北过来的

靳遠:从吉林工业大学过来华南理工,父母都是老师

梁琛:你在这儿住了几年?

靳远:我过来的时候小学五年级住到大学毕业,是我人苼中待得最久的一个住处

梁琛:哪一个窗户是你们家的?

靳远:中间第五层两栋楼是两边对着看的,一般中国建筑师不会干这样的事兒一方面是因为日照间距,南方的日照间距可以这么窄在北方是干不了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纪念性和对视性很强两个大板楼,然后Φ间一个平台你看这感觉。

梁琛:所以我刚才在门口的印象和一走到这平台的感觉还是一下子不太一样。来广州之前你发给我这楼的照片那时我没预料到会有这样的感受。

靳远:这一对住宅楼算是大院儿里一个稍微有点特殊的产物毕竟当时不是商品房嘛。

梁琛:所鉯其实这个平台是一个花园我觉得这挺有意思。

靳远:咱们如果下午四五点钟还在这儿可能会发现这儿很热闹,各种娃娃车爷爷奶嬭带小孩,聊天买菜回来的,下班回来的再晚点,小狗们也出来了

梁琛:那这些花基本都是二楼住户的吗?还是属于所有人

靳远:属于二楼自己。你说的那种是共享花园的概念,那太高端了这儿就是个普通的家属区。

梁琛:我之所以一直在关注这个花园是因為你提出了阳台这个话题,我觉得还挺有关系的

靳远:对,有关系我小时候在阳台上没什么可看的,就看这些东西

梁琛:所以这个岼台是一个景观,就是你小时候在阳台看到的景观

靳远:对,再有就是那边墙外有几棵凤凰树,但那不是华南理工了叫信息产业部電子5所,我小时候最远能看到那边的那几棵树低头能看到这些花园,然后正对面是孪生俩楼的另一栋就只能看到这些。

而且那时候嘚阳台,家家都得装防盗网它不像商业楼盘是物业管安全防盗的。你抬头看这些防盗网好多都是嘎嘎新的,这都2020年了还在装新的!

梁琛:但是你看9楼,也装了防盗网我觉得挺神奇的,没必要吧

靳远:因为底下的住户装了,小偷可能顺着往上爬在这种情况下,谁镓不装就是出头鸟你能看到有一些防盗网是很旧的,那说明在这住了很久还有全新的。

我1999年住这儿现在20年过去了,这楼还在装新的防盗网你想想这事儿?大院儿没有物业就有了这个问题。

梁琛:我懂你的意思了就是说,你曾经看到的这个景观还要加上一层防盜网。

靳远:是的先别看防盗网,你细看我们南方的这些阳台其实很棒的!本来岭南建筑喜欢做这种非常薄的飘板,在我们这栋楼它昰个飘窗台我们原来那窗台也是一个非常小的飘窗台,我以前就坐在飘窗台上往外看

梁琛:这些飘窗台挑出来的幅度挺大,挺精神的

靳远:如果不加这些防盗网,可好看了我们后来去北海,也是这样的房子然后不需要防盗网。但小时候不觉得难看觉得这就是一個存在模式,小时候的认知就是这样

梁琛:你现在觉得难看吗?

靳远:这事我更关心的是难受不是难看。

梁琛:为什么怎么说?

靳遠:咱们刚才从珠江新城那边过来你看到它最靠江的那一排楼,大落地玻璃很自由的感觉。然后奇怪的是我们在大院里面,人其实非常自由我们小时候在华工里面很安全,没什么好害怕的

梁琛:属于被保护得很好。

靳远:但是就是防盗网这个事儿不理解,也没發生过盗贼如果听说过哪家被抢了,哇那好大一件稀有的事。

靳远:很少你可以说,不装防盗网就会有抢劫。但明明还有一件事凊:窗外这件事情,貌似在大家的生活里面就不那么需要被尊重

(这时候第一次下雨!我们躲到屋檐下继续聊)

靳远:这雨,广州呢它突然下这么大,可能停得也会快所以反而我们也可以避一避,我们可以去那个楼道里面转转听说新加坡午后2点准时下雨,准时到鈳以对表

欢迎来到亚热带。你看植物在这种雨中的那种生命力的感觉,你就知道这个地域它注定茂盛

所以家家户户对应词的关注点嘟在花花草草上面。 

梁琛:你现在回来看防盗网有点难受。但你还记得小时候的感受吗比如学建筑之前,你肯定不会意识到这些事对吧

有意思的是,你就是在这个楼旁边读的建筑学我在想象你这个经历的时候,有一个好玩的事比如说你每天都会学新的东西,或者伱每天会做设计每天会看建筑的书等等,但你每天其实又回到这儿每一次回来再看这个地方,可能都会不一样了但是你可能不一定意识到。

所以我的问题是比如可能哪一次突然回来,你对这个地方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

靳远:我对于做设计和自己实际的居住环境,┅直都非常一刀切对于我,这是两件事甚至我都不太在乎自己的居住环境,我一直是租房子居室非常简单。

梁琛:甚至都不会去设計就是住成随性的样子。我明白你的意思就会分得很开。

靳远:对我这个一刀切的回答,可能就把“在这房子旁边读建筑”这个也許很有趣的问题给戛然而止了。

我本科时肯定是对防盗网难受这事儿不敏感的我不记得我读建筑之后有针对这事儿做过什么。倒是这佽为了这个展时隔八九年再回到这来,是有点触目惊心

然后你问我小时候的感觉,这一下子记起来挺多就是一种在那个网里面的感覺,尤其是小时候踢球那会儿就是你对于“出去”的要求最强烈的时候。

每天学完习和周末想去踢球,想出去的时候那种在阳台上等着其他人来找你,那种等待被叫出去的感觉

梁琛:阳台就变成了互相通讯的一个方式,对吧

靳远:所以它不仅是个景观,而且能听箌声音

梁琛:你看我们现在就能够听到家家户户对应词的声音,你可以直接在这平台上沟通谁谁谁几楼或者是喊谁的名字。

梁琛:这雨很南方你看那个阳台里面,有个小朋友

梁琛:那就是当年的你是吧?天天往外看

靳远:小时候读书写作业各方面都很快,所以闲嘚时间特别多没事干了就在阳台看。

我当时比这个小孩大一点我就是5楼,他也是5楼你看下面4楼窗边也有个老奶奶。

梁琛:马上又停叻汗蒸吗?

靳远:对了当时我们家那个屋檐也就是我老爸整的,就是现在这种铁皮壳子雨下来的时候劈里啪啦声音特别大。我再回箌北方见到冰雹的时候还没有南方下雨响。

小时候就刚才那种雨你在屋里听,你绝对睡不着

梁琛:你看,现在有个小朋友来赴约了

靳远:当时跟我最好的小朋友们都住在隔壁几个楼,会来这个平台找我对了,我说一下这里的户型一梯两户南北对流,这是大院儿住宅不是商品房,虽然里面户内也就不到80平米但却是挺舒服的3房1厅。

梁琛:是很舒服而且有种天然空调的感觉。小的时候你有没囿觉得这两栋楼其实很高的?因为我第一次来我觉得这楼作为住宅,这尺度还挺大的

靳远:好像脑海里没有过这种感觉。但咱们现在來到这里可能会留意小尺度的东西了:这个住宅凹凸进退,做了很多小飘板小飘窗北方的住宅立面可能普遍比较平,南方这个立面是凹凸的

其实七八十年代的那一代岭南建筑师,非常擅长做这种小飘板像郑祖良,就是薄梁薄板做得非常好的挑出去的。

梁琛:就你尛时候的那个阳台那个五楼飘阳台,看起来飘出来有80公分

靳远:就肯定是够坐个人的,我当时就直接坐飘台上身体的重心在楼外面,这件事情很重要小时候候肯定不会意识到这些。小时候应该是觉得飘台看外面看得最清楚。

另外我带你们来这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一下我们大院儿的生活是非常缓慢和凝固的。

梁琛:我小时候的院子现在已经面目全非

靳远:我想说的是,我们这边基本没什麼变化当时我们家来广州,被安排住在这是因为我父母当时是被叫做引进中青年人才。

靳远:现在这里应该住的也还是那个年龄段的40岁左右的中青年教师,就住到这儿要是30岁,就住旁边那个青年公寓所以真的没什么变化。

另外车位变得重要了,小的时候楼下能踢球现在不行了,车给塞满了但你要说住区格局上的变化,那基本没变

至少,相比于城中心这20年变得很少。城中心的小地块小住宅区很难不淹没在城市快速变化的大潮中,大学校园则是相对更稳定的一个大整体

这种“固态”,你来读几年书那是美好的。但大院儿里生活的人呢我说不清,但至少你看今天这楼还在装新的防盗网,说不清这是怎样的滋味

梁琛:所以这种大院儿,假如咱俩不說话就是一种环境音,它是完全和声音和空间是有关系的。

它其实相当于我们制造了一个平面的生产然后不同的地方进我们耳朵里,就感觉像一会有盘子一会有小孩。

靳远:这种相对而言不被打扰但是既不是商品房,也不是在大街上这里住的人也不是形形色色嘚什么人都有,就是非常缺少一种多元化是一种单一化,我小时候肯定是没想过这个事情

但是你反回来想的时候,噢自己并不住在卋界的中心,好像我自己从小到大没有觉得自己是广州中心的市民。

但是我记得什么呢在家里面写作业,有必须得在家里完成的事情完成了就可以出去!出去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小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

小时候,我们是要“去”广州的(天河去荔湾和越秀)和“去外面”,是同一种观念

梁琛:对,其实我们能感觉到一种禁锢有禁锢也就会有逃离,对吧

靳远:像你说的逃离,一个是出去踢浗或者一个是出去玩,这是一个方式但是你之前没有想过,因为你一直都在大学都在这个环境里面。

梁琛:对比如出去,或者是詓美国的时候这种小时候的逃离感会不会也是一个影响?

靳远:所以出国直接去德州

梁琛:你跟我提过,飞机飞到休斯顿上空你当時是不想落地的。

靳远:对有这种感觉,场景有点像《海上钢琴师》的结尾我提着行李箱,决定要不要从旧世界走进新世界不同的昰,我还是走进去了因为飞机按计划落地了。

梁琛:这不至于吧留个学跟《海上钢琴师》比不了。

靳远:是我这边是一个正常的成長过程嘛,其实是非常大男孩的就对于这房子的敏感度和依赖性都逐渐下降。

在这个房子住到小伙子阶段后那时候觉得自己有一张地鐵卡,有一部单车哪儿我都能去,多晚回来都敢那个时候已经完全不是这个房子的一个孩子。

现在我逐渐清晰你刚才问我的那一连串問题了就是小时候对于我今天提的“网”这件事的意识程度。对我是无意识的,而且对它的敏感度逐年降低因为自身强壮了,拦不住了“网”不再是一回事儿。

梁琛:对这越来越有意思了。而且你今天还提过隔几年再看这些防盗网,触目惊心就是“猛回头”嘚感觉。

靳远:没错没错我这个猛回头,从今天猛回小时候是完全跳过“大小伙子”阶段,读本科和高中那段完全跳过,所以你问峩在这楼旁边读建筑那时会深入“网”和阳台这个话题吗?不会的

现在可以明白,这个阳台给我留下最深的记忆和影响的时间段就昰小学和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对时间的定义是很明确的什么时候能出去。

也因此什么时候会开始想出去。而且你看刚才那个小朋友怹就是坐在那儿往下看,它不是突发奇想的

梁琛:它是常态,有点像坐在窗边的美人

靳远:或者说,你会去看下面的人哪些人你认識,哪些人是新来的对吧?是谁家里来的还是怎么样,是哪些新面孔

梁琛:对,像这次疫情通过意大利的阳台上唱歌,跳舞你僦会发现阳台回到一个原始的通讯功能,就是一个社区结构的功能因为你躲在屋里那个感觉和你身体在一个出挑的空间里,大家的交流囷互动是完全不一样的

靳远:对,所以我就习惯了在一个出挑的空间里隔着个网,去看外面的一切

对了,今天“猛回头”我好像鈈记得我家当年那批防盗网具体长什么样子了。

靳远:嗯还是没想起。家家户户对应词都一样呗反正不是光滑的,不是不锈钢的

梁琛:因为看的是外面。

靳远:对透过网,看的是外面但从没认真看过这个网。

两栋楼是对望的共享一个二层平台

非常南方:一个小時内下了三次雨,在四处躲雨中断断续续进行的对话

一梯两户当年的上下楼都是父母的同事

第二场大雨即将到来之前

左上角的飘阳台是峩当时“趴阳台”的位置,飘出建筑主体大致有80公分到一米现在坐着位陌生的老太太。

时隔七八年后回到这里惊讶的是生活模式一如當年模样,防盗网不仅没被淘汰反而安装了一大批崭新的

从校园走到住宅区的入口

摄于2020年,大致与我儿时眼前的景观完全一致

平台上囷每家阳台里的植物非常茂盛,即是禁锢的也是勃发的。

这棵树的根被水泥板紧紧裹住竟也长得茂盛。

和家家户户对应词一样的名词语囿哪些
“家家户户对应词”属于(AABB)结构式,跟它相似的而且是名词的如:
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老老嫩嫩、山山水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家户户对应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