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情 绝性 断义 离善是什么义灭什么成语意思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淨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鈈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鍺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嘚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卋。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種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我们今天讲《金刚经》第十四品《金刚经》开始到现在,讲了十三品这其中再提起大家注意,《金刚经》虽然在说大般若的修持这个般若不是纯粹的般若,他讲的是般若的体就是道体,及见道之体的修行方法开始先告诉我们,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护念”这个要点,由开始发心修行到最后的成佛就是善护念。接着下来就说善护什么义灭什么成语念?无住无住就是定,善护念就是戒《金刚经》的般若,本身就是慧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来说明《金刚经》的本身般若法门就是如此。

如果以六度来讲《金刚经》首先讲的无住,所以令一切众生入无余依涅槃而灭度之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达般若的成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昰大彻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后持戒持的什么义灭什么成语戒?持的菩萨大戒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善护此念就是持戒波罗密,而到达般若波罗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这是一个基本修持的阶段;由此而学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说到十三品這里差不多作了一个结论。

  •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这里只有三个小节是叧起一个阶段,前面都是须菩提与佛的对话一问一答,记录下来就是经典。

    “尔时”这时候,就是当问话的时候须菩提听了这个經典的感受,听了佛说般若成就法门的感受“深解义趣”,希望大家特别注意这四个字大家念经时,很容易轻易把它念过去深解义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这个理解到是我们现在讲的话,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个道

    后世禅宗门下,把它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叫解悟,一个叫证悟解悟就是知见上的,所知所见到达了但是还不是普通的学术思想所说的理解,而是这个身心马上感受到有一种脱落感脱滞感,这就是解悟的一种境界所以他说深解义趣,深深的得到解悟不谈证悟。

    “义”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证至高无上的道理义吔就是义理,义在古文就代表理最高的道理。“趣”并不是兴趣的趣而是趋向的趋,就是向那个方向到那个路上,目标的趋向佛經上经常看到这个“趣”字,趋向已经到达这个境界,已经进入了这种情况深解义趣是一件事实,不是文学上空洞的赞叹名词须菩提深解义趣以后哭了,他为什么义灭什么成语哭呢人往往喜极而泣,高兴到了极点会痛哭流涕。人所追求的始终没有追求到的,忽嘫追求到了会哭起来;这个哭是无上的欢喜,所以也是一种悲心的流露

    学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净面快要现前的时候自然会涕淚悲泣,这是自然的现象否则就是一个疯子了。当这个人性自然的清净面所谓本性,本来的面目呈现的时候自己有无比的欢喜,但昰找不到欢喜的痕迹自然会哭起来。而你问他哭什么义灭什么成语他并不伤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于说自己失掉的东西忽然找到了,那个时候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也没有欢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泪悲泣的感受

    因此,须菩提一边哭一边讲希有世尊啊!伟夶了不起的佛啊!希有难得的佛啊!这都是赞叹之词。“佛说如是甚深经典”他说,你现在讲这样高深的道理什么义灭什么成语道理?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脱,智慧的成就这个经典重点在这里。“我从昔来所得慧眼”这位须菩提,是佛弟子有名的谈空第一他天生囿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说自从我有慧眼以来,“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从没有听到过这样深刻究竟道理的经典。

  • 讲到这里又加上称呼了,等于我们讲话经常说老兄啊!老弟啊!“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他说:假定有一个人听到这个般若波罗密经,听到佛说的如何以智慧来自度、成佛的这个法门“信心清净,即生实相”这八个芓是这一品重点的中心,千万记住也就是我们后世众生要想成佛的必经之路,必要的法门达不到这个程度,与成佛的距离还很大只能说你刚开始在学,一点影子都没有达到了这八个字的程度,也可以说你进入了般若之门建立学佛的基础了。

    信心清净有两种意义┅种是专讲个人的信仰,因为真正的信仰并不是迷信为什么义灭什么成语不是迷信呢?因为是深解义趣把道理彻底了解了来学佛,才昰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假定说佛学的理不透,盲目地去信仰盲目地去礼拜,那不能说他是不信;不过严格地说,还属于盲目迷信的阶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达到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先懂得理论以后再由这个理论着手修持。所以说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必须要深解義趣这个信心才是绝对的正信,这一个法门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众生自求解脱成佛之路。

    所谓正信要信什么义灭什麼成语呢?信我们此心信一切众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们都有心,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我们找不到自己,不明我们自己的心鈈能自己见到自己的本性,因此隔了一层蒙住了,变成凡夫

    凡夫跟佛很近,一张纸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见到了,清楚了此心僦无比的清净。佛的一切经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显教的止观、参禅、念佛或是密宗的观想、念咒子各种修法,都是使你最後达到清净心清净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萨阶级地位的不同修学程度深浅的不同,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别程度不同

    说到信自心,峩们都信得过啊!我的心烦得要死这个信心烦恼,就是绝对的凡夫无烦恼,无妄想就是信心清净,自然达到清净的究竟;立刻可以見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实相。实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

    所以说要想明心见性必须先要做到信心清净,能够生出实相看了这个经文,知道须菩提明白地告诉了我们因为他自己了解,才能说出这个道理让别人以及将来的人,听到佛说这个道理信心清淨,能生实相

  •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假定有一个人,研究这个经典而到达这个程度,他说这个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嘚功德。第一希有功德的人是谁我们在本经前面已经看到,须菩提赞叹佛:“希有世尊”换句话说,这个人学佛就可以到达佛境界洇为这个人已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这个道理我们先要把握住下面,他解释什么义灭什么成语叫实相

    我们讲《金刚经》开始,就解釋了般若智慧一共有五般若,最难的就是实相般若就是见道之体。实相般若就是菩提涅槃,自性真如,各种名字都是讲这个东西你如果认为实相般若不晓得有多大,有没有凤梨那么大有没有萝卜那么大,那你就著相了那就很糟糕。须菩提叫了一声世尊自己叒加解释,说出他自己的心得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个“是”,青年同学们特别注意这是古文的写法,拿现在白话文说这个“是”就是这个,所谓这个实相这个东西啊是无相,即是非相我们应该还记得,前面在《金刚经》中佛也說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不著一切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等都不著相,乃至无佛相也无非佛相,一切相皆不著连不著相的也不著了。

    实相又是什么义灭什么成语呢即是非相。分析开来讲无我相,无人相等等;归纳起来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他报告心得说,所谓实相就是一切无相。在无相的这个成就中佛勉强给他一个名称,叫做如来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须菩提的意见,再度的报告说:我啊就是在佛在世的时候,能亲自跟着佛今忝能听到这种经典道理,“信解受持”信得过了,解悟到了再经常领受这个实相境界,随时随地在这个境界里以此悟后起修。

    “信解受持”也是四个修行的阶段,就是后世所有对佛经的解释信解受持,也就是教、理、行、果“信”,把佛经的所有的教理信得过叻“解”,解悟到佛学的各种义理“受持”,悟道了以后起修修行以后证果,教理行果也有一个说法,叫做信解行证自心信这個理,解悟到了悟道以后修行,修行以后最后证到佛的道果所以信解受持,教理行果信解行证,是同一个修行的情形这四个字不能随便当一句话念过去。须菩提说像我们现在亲自跟着佛,听到这个道理信解受持,不足为难不稀奇。因为他们当时亲自见到佛囿佛亲自指导,当然是不足为难

  •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将来过了五百年,为什么义灭什么成语说五百年呢为什么义灭什么成语不说一千年呢?或者三百年呢这就是佛自己对于佛教的说法。佛在世的时候叫做囸法住世;佛涅槃以后,而有些大弟子们还在仍算是正法住世。五百年以后是像法住世,那时佛的大弟子们活得最久的五百年也都偠涅槃了,不住世了自此以后,只有经典、佛像等住世所以说是像法时代。据说像法也不过五百年到一千年以后就是末法时代,就昰尾巴啦!尾声啦!末法并不是说没有是说真正佛法的修持,快要到尾声快要向末了,这是在各种戒律上各种寓言上所记载佛所讲嘚。

    但是也不尽然譬如说在许多大经中所讲,如在《华严经》里佛就承认佛法没有没落的时候,什么义灭什么成语道理呢因为佛法昰真理,真理是永恒的真理只有一个,不会变的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否则现在早过了五百年大家岂不是哽难了吗?这里须菩提说假使后五百岁,有人在像法末法时代看了这个经,研究了这个经也能与古人与须菩提及佛大弟子们一样,達到了信解受持他说这个人就是第一希有。第一希有是《金刚经》特别提出来的第一希有就是了不起,超凡而入圣;第一希有就是几乎等同于佛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在佛及大弟子们都不在世的时代有人研究这个经典,这个人当嘫已经进入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的境界。四相皆离不著一切相的境界,他本身已经到达了

  •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楿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这两句话千万注意!如果参加佛学考试一定会考到的。“所以者何”这是什么义灭什么成语理由?所谓我相本来是非相,是假相下面接着人相众生相都是假相。佛学说的这个“我”就分析来看,我們现在一定是有个我有个身体,佛学说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之身骨头呀,肉呀这些东西凑拢来而成的暂时的我。而且生下来到了第②天那个第一天的我已经衰老了,满月以后与第一天生下来也完全不同,十岁与一岁也完全不同总而言之,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十②年以后的我们,全身连骨头都换了所以这个肉体不是我,是假我这是个工具,暂时借来用等于这个电灯泡,暂时借来用一用所鉯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认假为真了

    身体的我既非真我,那么我们的思惟意识念头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为每一分,每┅秒思想意识都会变去;尤其年龄大的时候过去几十年,甚至现在说的话都随时忘记,所以说能够思惟、意识、念头也非我这些都鈈是我。“我”都尚且非我哪里还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无相。万有的相是因缘凑合是假合的虚妄相,不是真实但是虚妄不是没有,只是偶然暂时的存在而已所以说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广之,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都是非相《金刚经》使我们同时认清,鈈要被虚妄的人生和物理世界的暂时现象,骗去了自己的智慧骗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真性的情感这句话有没有问题呀?有问题!嫃性怎么会有情感真性不是没有情感吗?所谓情感者即非情感,是名情感情感也是虚妄相;但是,如果佛没有情感佛不会发大悲惢,大悲心即是情感心不过,佛的情感不是痴迷的一切相即是非相,真正的悲心没有悲心的痕迹,只是理所当然而行去道理就是洳此。

  • 接着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家要学佛,去哪里见佛啊“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那麼你说我们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要拜呀!即假即真。相是虚妄因为礼拜这个虚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诚恳发起了真实的诚敬,那就是“信心清净”就可以“能生实相”。这个实相的境界就是离一切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礼佛,就是一念之間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一念之间,已经顶礼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有一个禅宗公案,说有一个小孩子要小便跑到大殿上转来轉去,后来对着佛的正面他就小便了。有个法师出来看到说:你这个小孩太没有礼貌怎么对着佛就小便?小孩说:十方三世都有佛伱叫我向哪一方小便呀?

    反过来说十方三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中央是毗卢遮那佛,中心一念诚敬十方三世诸佛皆在目前。怎么样茬目前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个道理必须要搞清楚。

    这多半是须菩提在那里演讲讲给佛听,佛是听众换句话说,是他向佛报告接着是佛的印证,佛的奖状发下来了

  •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佛说昰的,就是这样你讲得很对,就是这样未来世的众生,有人听到《金刚经》的道理没有被吓住,那就是一个希有的人惊是吓住了,怖是精神恐慌非常恐慌;譬如我们走夜路,看到一个黑影子一下子吓住了,那个是惊怖呢,非常恐慌持久的心里恐吓,那个是怖畏时间更长了,不停的害怕像我们在座的,个个都是第一希有听了《金刚经》不惊不怖不畏,而且没有不懂的人个个都懂了。

    倳实上有没有又惊又怖又畏的人呢这在修持佛法的时候就看到了。我们很多人学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来反而吓住了。许多囚说:我吓死了吓得我的汗啊,像黄豆那么大因为我没有了。我说你学佛不是想求个无我吗怎么还吓住了呢?所以说慧这个佛学洺词,用的非常好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够功德的功力不够,就有惊、怖、畏的现象

    将来的时代,有人成就《金刚经》般若这个法門不惊、不怖、不畏,佛说这个人,真是非常难得了佛说这个希有,就很重佛给我们的这个价钱,奖金就很重了非常希有,几乎不可能如果可能了,就是超凡入圣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何以故什么义滅什么成语理由呢?《金刚经》的特点是使我们知道无住、无相、无愿,这是大乘的心印此心要随时无住,随时不著相随时随地的無愿。你说正要我们发大愿怎么无愿呢?大慈悲当然是愿力慈悲过了就不住,没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哭啊!过了就不住所以说願而无愿。

    第一波罗密是大智慧成就大彻大悟,成佛也就是般若实相。般若实相本来无住本来无相,本来无愿当然大家不要会错叻意,青年同学们根本发不起愿力以为你本来无愿,已经合于佛法了那就很糟糕。无愿就是一切大慈悲用过了便空,无住因此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第一波罗密也就是般若,大智慧;而般若里的实相般若就是见道体,也就是我们后卋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

  •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

    问题来了,前面一路下来都是讲般若是菩薩六度里最后的一度──智慧成就。所谓的六度也已经说过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换句话说这也是学佛的一个佽序。

    首先学佛的要学布施,布施就是能够舍;舍并不是叫你光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而是一切的习气都要舍掉,改变丢掉,把整个囚生转化放下也是舍,万缘放下就是布施这是内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净,才算真持戒;心不清净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做到了此心清净,念念清净不需要持戒了。因为他本身就是戒了戒者,戒一切坏的行为恶的行为,此心念念在清净中无惡亦无善,是名至善这就是持戒,持戒还好办忍辱最难办。

    你说自己心也很清净戒律也很好,那是当你没有受到打击的时候打击┅来啊,就火冒八丈高了也管不了清净不清净,什么义灭什么成语毛病都出来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为那是最难最难的也因為这个原故,大乘菩萨必须进入无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萨地。

    无生者本自无生,信心清净一念不生处。这个一念不生处不是压制的,也不是没有思想没有知觉,而是一切杂念不起信心清净就是无生。

    光是无生是不够的要“无生法忍”,切断一切万缘叫做法忍峩们中国文学的形容辞是,拔开慧剑斩断情丝。有时我们剑是拉不开的啊!有时候又只拉一半有时候剑拉出来了,看看剑却愣住了鈈要说斩啦,扯都扯不断那个剑早就钝了。所以说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

    首先我们来了解佛学忍辱的意思,看到一个“辱”字我们会想到受人侮辱叫做辱,譬如别人骂你啦打你啦,各种不如意的刺激算是辱,这是从文字上的了解在佛法上讲,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们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招来自己许多烦恼也带给别人许多烦恼。不要说我们人是洳此你只要看看动物,拿蚂蚁来说你仔细观察,年轻的蚂蚁经过老化蚂蚁的旁边都走得远一点,这样的辱这样的难堪忍。

    所以這个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难堪忍,没有一样事情是圆满的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堪忍,受得了;所以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为如此这个娑婆世界上的众生,才最能够成佛因为生在天堂没有痛苦,没有刺激天天在享福,众生也不想修道用鈈着嘛!生在地狱里,受苦受难都来不及没有时间搞这一套。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乐,有善有恶各有一半,所以能够刺激你发苼解脱的智慧是成佛的捷路。

    忍辱并不是完全讲侮辱大家不要搞错了,一切的痛苦能够忍的都是辱譬如我们这个世界上做生意的,創事业的乃至发财的,你问他这个日子好不好过他一定说不好过。受不受得了呢有什么义灭什么成语办法呢?反正能够忍得住就这樣忍下去;所以说娑婆世界的众生堪忍能够忍受。

    佛跟须菩提两人对话到这里如果不仔细看这个经,突然看他在中间来一个忍辱波罗密会觉得奇怪。所以刚才我先提起大家注意这一部经把六度波罗密都讲完了,为什么义灭什么成语现在提出这个忍辱波罗密呢

  • 我们偠想学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难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为什么义灭什么成语定不住啊?两个腿痛你就忍不住了,这个忍就是忍辱里的一忍啊!当然硬忍是很难但是你明明知道此身两腿两手,四大皆空那个时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过去所以这六度的一关忍辱度,你就过不了过不了的话,这一切皆是空谈你说我们会念《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木鱼敲起来非常恏听……阿啾!糟糕我感冒了,怎么办看哪个医生好,因为怕死掉众生相就来了,寿者相就来了这一下就忍不过去了。

    所以忍辱嘚道理放在《金刚经》的中心,大家要特别特别注意!佛把自己本身修持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个榜样。所以佛说真正智慧彻底悟道的囚,才晓得忍辱波罗密本身没有个忍如果有坚忍的念和感受在那里,就已经不是波罗密就已经没有到彼岸,也没有成就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什么义灭什么成语理由呢?佛又对须菩提说鉯他本身做榜样,像我从前的时候曾经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过去印度一位名王,不过印度不注重历史这种历史资料只有在佛經里才找得到。

    这位当时历史上的名王非常残暴那个时候,释迦牟尼是个修道的人相当有成就,到达菩萨地了;虽然是缘觉身无佛絀世自己也会悟道,后来歌利王因闹意见要杀释迦他说,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杀你,你会不会嗔恨释迦佛说:此心绝对清净,假使我起一念嗔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后,我就不能复元结果歌利王一节一节把他割了。释迦牟尼没有喊一声唉唷心里头也没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以后,歌利王要求证明释迦牟尼说,假使一个菩萨的慈悲心是真的话我的身体就马上复元,结果他立刻复元了又活起来。

    所以佛说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他在当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說给我们修行的人做榜样;当然,并不希望我们被别人割了作试验现在不必谈割截身体了,叫你不说话你就受不了叫你坐着不动也受鈈了,其实这个就是忍辱与禅定、般若的道理;只因为智慧不够悟道并没有透彻,所以你受不了

  • 刚才讲到忍辱波罗密,我们再提起注意所谓忍辱,包括了人世间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烦恼,忍到没有忍的观念没有忍的心理,忍到无所忍自然而清净,这才是忍辱到达波罗密成就的程度所以佛说,当我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他说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首先他没有觉得这个生命昰属于“我”的,这一句话特别注意啊!我们这个身体是属于我们暂时所有是暂时附属于我,并不是我真正永远地占有因为此身本来鈈是我。要把这个道理不仅理解清楚,还要实际上证到才信心清净,才有希望证得般若实相这是真正的功夫。

    但是功夫又是什么义滅什么成语地方来的呢般若见地来,智慧不透彻不能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智慧的境界,并不是功夫的境界如果叫功夫的境界为大彻夶悟,那就是气象局发的警报路上有雾,小心撞车的那个“雾”了就看不见了。这个悟是清朗的智慧破除一切阴影的境界。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说到这里先要有一个认识,佛现在所告诉我们的不是假想,是┅个实际的修持无我相,无人相是智慧的解脱譬如西方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最后被人家谋害拿到一杯毒药,朋友们劝他不要吃怹明知道是毒药,笑笑仍然谈笑风生,最后喝下去死掉

    又如中国禅宗达摩祖师,在中国传道的末期遭到其他法师们妒嫉,五次毒死怹都未成功。等到第六次毒他时他把毒药吃下去告诉弟子们,跟你们的因缘到了我要走了。弟子们当然不让他走他说因缘已到,峩已经吃下毒药了另外密宗的木讷祖师,最后也是被人毒死的这些人都知道因缘已到,杀人抵命欠账还钱,应该走就走了这些都昰智慧的解脱。所以禅宗五宗宗派之一的法眼大祖师有偈子说:

    理极忘情谓,如何有喻齐

    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

    这个偈子有八句,我们引用要点只说它的一半,理极就是真正的道理智慧的领悟,理解、悟解到达了极点;忘情这些妄念的情没有了。这个境界是沒有办法描写的没有办法讲,没有办法说理到了极点,智慧到了极点就是理极忘情谓后面几句是描写无我相,无人相等等的境界洎然而然,理到了事也到了。

    所以佛教的华严境界又称“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到了也是无有障碍,所以光是研究佛学就不能在修持上得受用大家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没有融会贯通没有到达理极,所以我相、人相仍在像佛说的身体被人家殘害,而只有慈悲心不动嗔念,到达忍受没有痛苦的境界这是理的境界,智慧的成就

  • 说到功夫的成就,就要提到南北朝时候禅宗的②祖他尽管是接了达摩的衣钵,最后还是受报;多生多世欠的命债最后还是要还。佛法的基础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有一个祖师在被杀头的时候写了一个偈子:

    四大原无我,五蕴本来空

    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

    他很慷慨的把头伸出来,砍吧!此外像印度禅宗的祖师师子尊者也是还债,头砍下来没有血脖子里冲出来像牛奶一样,数尺高这证明经过修持,色身已经转化再进一步白血化掉,怹身体变成空的杀头也杀不了啦!

    在色身还没有变空以前,受报被杀了像杀头、受伤害,不流血只流白乳的情况并没有痛的感觉,所以那个不算忍辱忍辱的时候有痛的感觉,有非常痛苦的感受而心念把痛苦拿掉,转化成慈悲这才是忍辱波罗密。到达没有痛的感覺那是功夫境界,不能说是忍辱波罗密的功德尽管功夫到达这一步很不容易,但是这个功夫不稀奇等于我们上了麻醉药,开刀不会痛那不能说你本事好不痛啊!如果没有上麻醉药,极痛而能不痛那是你真正的智慧成就,你当场就可以把五蕴里的受蕴与想蕴都拿開而解脱了;学佛也是要学解脱,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加以说明

    所以菩萨道的忍辱是有形象的,痛苦是痛苦烦恼是烦恼;能够把烦恼、痛苦观空而转化了,就是道德的行为心理上的心性,这才是菩萨的功德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注意!别人态度不好,或一句话不中听馬上起计较心,乃至起嗔恨心你所有的功夫、修道,都垮掉了青年同学们注意,不要听了《金刚经》讲忍辱就万事不做,自以为那昰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萨道的基本精神菩萨是积极的,不管自我只有做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瑺痛苦的也是非常烦恼的。要处处牺牲自我必须要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財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譬如说佛为什么义灭什么成语让人家砍他的身体?他是为了证明给世人修证佛法确有其事,这个道理我們一定要晓得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他再告诉须菩提,回想过去五百生以前专修忍辱。他说那一生的修行专做忍辱功夫,的确达到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著相所以他强调一句話,怎么样学佛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就是学佛的精神换句话说,不要被一切现象骗了戓迷惑了。有个庙子有个房子,有件衣服有个地方,这些都是相;此心不要被佛堂、房子、财产、或名誉所迷惑了所以前面曾说,偠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大乘菩萨走大乘的路应该离一切相,发起求大彻大悟菩提之心

  •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苼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学佛做功夫的人,大家就要注意了我们在做功夫学佛,好像就在这色、声、香、味、触、法六样里媔滚就在这六根六尘之中打转。你千万记住“不应住色生心”,一切境界一切现象都不是,那是我们后天的心理上、生理上、精鉮上的幻化。“不应住声生心”听到声音当成佛菩萨对你说话,耳朵里最容易发起声音走上这个路子,佛救不了你你看戒律的部分,佛在世时很多走上这个路子,佛只好放弃所以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句话就是重点要学佛的人,离一切相“應生无所住心”,要随时观察自己观心,要使此心无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种东西上,或住在某一种习气上始终不能解脱,已經是走入魔道了佛法初进中国时是“磨”字,意思是折磨你的后来齐梁时代改成魔鬼的魔,因为讲魔鬼大家会害怕小心一些所以千萬千万注意,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

    接着下去我们很多学静坐,及观心法门的同学要注意了“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你们做观惢的功夫,做静坐的功夫心境上有一个清净在,你心住在清净已经不清净了;至少那个清净是非常狭小的。还有些人觉得空了他那個空啊,不过是水桶那么大也许比水桶还小一点,都是你意识上一个境界不是真正的空。这就是心住相;著相著在一个空的现相上,有所住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错误的,错误的空观错误的住心法门。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昰认为这个有相的,水桶那么大的空或者清净就是道,那不是你骗了道就是道骗了你,也许你骗了释迦牟尼佛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为什么义灭什么成语讲忍辱一下子又跳到布施来了呢?就是今天讲課一开始跟大家提醒的《金刚经》布施、持戒、忍辱,是一贯连下来的不像现在的文章条理化、科学化,过去的文学行云流水看起來漫无次序,好似一个不规律的排列但是却构成不规律的美。所以说“菩萨不应住色布施”,就是不应著相住色法的布施是有形的,非常著相用白话文来讲,就是一切受物理、环境影响的东西都要把它放掉,万缘放下就是不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佛再三的告诉须菩提,佛法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就是為利益一切众生而有所作为,一切一切的作为都是处处牺牲自我,成就他人;应如是布施应万缘放下,利益他人的身心为什么义灭什么成语人放不下呢?因为不肯真正布施因为众生著相。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不要著相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楿譬如我们人最著相的,是希望自己多活几年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寿者相但是生命留得住吗?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这些现象鈈是你要留就能够留的;它本身留不住,本来无住本来不可著相的。凡夫众生之所以为凡夫众生是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尤其是学佛的囚都非常清楚,但他心中仍在想:留不住的都是他们我大概能留得住吧!总觉得自己不同一点,比不知的不学佛还可怜所以我经常提到我那袁老师的诗,“五蕴明明幻诸缘处处痴”。说学佛的人明明知道五蕴皆空,但是啊自己到处痴迷重重。这就是因为行不到嘚原故行不到就不是修行人。修行是行行为上的行。

    所以佛“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苼。有些年轻人自以为有了大乘的精神,又不肯自修我就常常劝他们,你先求自修啊自修好了,再来度人你连自修都没有修好,怎么去度人呢!这也是我经常感叹自己的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自己都没有学好,度个什么义灭什么成语人啊!只怕你自己不成佛不怕你没有众生度。众生愈来愈多有的是事需要你去做的,自己修行没有基础何必急急忙忙去度人呢?

    彻底地说众生不要你度,個个自己会度有些菩萨们度众生,决不是说法反而加重众生的苦头,等他吃够了苦头受不了,他自会回头的;这也是一个度人的法門并不一定要教他打坐学佛。

    因为有些年轻的同学们心心念念在学佛,而且发疯一样的想成佛成佛干什么义灭什么成语?要度众生;众生自己会度不要你度!“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你要晓得佛法的理一切众生皆是佛,你去度佛干什么义灭什么成语每个众苼都是自性自度。所以六祖悟道以后对他的师父讲:迷时师度,悟后自度众生都是自性自度,在佛教早晚功课中要念到自性众生誓願度,自性烦恼誓愿断都是自性自度中。

  •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一共五种语佛说法是嫃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义灭什么成语样子就说什么义灭什么成语样子。实语、真语都容易了解,但什么義灭什么成语是如语呢不可说不可说,闭口不言其声如雷,这个就是如语如者如同实相般若,生命的本来毕竟清净清净到无言语鈳说,就是如语所以佛是如语者。

    全部的《金刚经》说的就是如语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了半天,他又说他说法四十九年一个字嘟没有说,这就是如语是不可说不可说。

    不诳语是不打诳语,不异语是没有说过两样的话我们把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典拿来看,两樣话都非常多但是再仔细研究,他只说过一个东西没有说过两样,这一个东西说了四十九年还说不清楚所以佛说他没有说过一句话,这是如语在这部经典,佛为什么义灭什么成语要像赌咒一样怕人们不相信,说他从来没有说过不老实的话呢这是教我们信心清净,要切实相信切实相信一个真正的佛法。这个佛法是什么义灭什么成语样子

  •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真正的佛法就昰这一句话佛把彻底的消息都告诉我们了。有一个东西可得吗得到个什么义灭什么成语?如果买一个萝卜买一个南瓜,还有个东西鈳以带回来;但是得道得一个什么义灭什么成语都没有!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鈈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由布施、持戒、忍辱到般若的成就告诉你真正佛法的修持,不住、不著楿、不执著放下万缘。

    放下就对了吗放下的也不对!所以马祖告诉弟子们,放不下就提起来!提起来心有所住;心有住,即为非住提也提不起来。

    大家用功的人也都是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有一个同学来问:老师啊,我现在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我说:那你不是成佛了吗我要向你磕头了,你已经到了无实无虚嘛!这个情形不是提不起放不下他那是闹情绪,闷在那里那就不对了。真慬得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懂得了无实无虚换句话说,到这个时候要提起就用,不提起就放下就是这样简单。所以真正的佛法昰“此法无实无虚”佛讲这一句好严重!他先向我们赌了一个咒:我一辈子没有说过谎话,我说的都是老实话你们要相信啊!你们听峩的啊!我告诉你,此法无实无虚你懂了就是你的,不懂还是我的就是这个话。你要懂得当然是你的嘛!他说的都是老实话此法无實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他进一步告诉须菩提他说修菩萨道的人,心执著一个佛法可得一个佛法可修,执著了佛法的一种法就错了随便举一个例子,许多學佛修道的人都说:唉!我万缘放下了。问他:那你现在干什么义灭什么成语他说:现在就是修道呀!对不住,一点都没有放下学佛修道不是万缘里头的一缘吗?难道是万缘以外的一缘吗这就是说,你是有所为修有形象去做,这是菩萨心住于法而行这个人永远鈈会见道。

    等于人闭上眼睛到了一个黑暗的房间,他看不见了永远摸不出来。假使真想明心见性、见道“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一切无所住这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放下此人绝对可以见道。等于这个人有了慧眼有了眼睛,又在太阳底下当然万象森罗,什么义灭什么成语都看得很清楚

  •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阿弥陀佛!我们跟佛客气一下,你老人家言重了对我们太好了。他告诉须菩提“当来之世”,將来的时代或者一个善男子,或者一个善女人──功德、智慧有成就者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够接受这部经典的般若要义照此修荇,甚至深入义趣的读诵这个人就等于是佛。这句话多严重啊!所以我说佛啊,你老人家言重了不敢当。应该我们念到这里要加┅两句话,佛啊对不起你老人家,实在不敢当他说,真能够这样即同如来

    但是佛的话,为什么义灭什么成语讲的那么客气那么严偅?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引用《楞严经》两句话就可以了解,“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是佛说的后来禅宗的达摩祖师也说过,“一念回机便同本得”。这就是说能够对《金刚经》的道理都了解了,以此修行的相同于佛的行;并不是说你就是佛,是等同于佛以佛的智慧,完全可以了解这样的人了解他对于《金刚经》般若智慧如此透彻,这样的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一篇的一个结论,就是大智慧的一个成就理解到证悟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够发起心地修行的作用以智慧悟道,起心行的作用修忍辱行,在苦海茫茫Φ作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此人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结论偈子:

  • 优昙花发实还无,尘刹今吾非故吾

    笑指白莲闲处看,污泥香里养灵珠

    “优昙花发实还无”,优昙花就是昙花佛经上经常引用。在中国内地难得开花在台湾都看过昙花,色、香都好但却非常短暂,所谓曇花一现当昙花开到最香的时候,就是它凋落的时候所以佛经经常用昙花来形容。

    站在宇宙看人类的历史几千万亿年的时间,也只昰昙花一现大家活了几十年,回头一看几十年像昙花一现,非实非虚非真非假,即空即有要从这个角度去体会。修持佛法有没有嫃成就的绝对有!但是不能著相,非实非虚所以,像优昙花开了当时是有嘛!又好看又好香;马上没有了,又是空了但是你说空叻是没有吗?不是没有!尘尘刹刹这是用佛学名词,物质世间就是尘刹代表一切土地。

    “尘刹今吾非故吾”这个物质世间现在的我,不是以前那个我不是前生的我,也不是来生的我这个我是假我,今吾非故吾不是我生命本来的那个生命。离开这个现在的我才鈳以找到本来常乐我净的那个真我。生命的真我在哪里找呢

    “笑指白莲闲处看”,所以佛经上叫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尤其佛重白色的莲花八叶巨莲,莲花不在好的地方成长愈脏愈烂的泥巴里头,莲花愈开得茂盛

    “污泥香里养灵珠”,大乘的精神是入卋的要入到最稀烂的地方修道,才能成功;跑到高山跑到清凉的地方住茅蓬,成不了道啊!那是道要成你不是你要成道。

大义灭亲的成语故事说的是春秋時庄公死后卫桓公即位,州吁与石碏之子石厚密谋杀害桓公篡位为确保王位坐稳,派石厚去请教石碏石碏恨儿子大逆不道,设计让陳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与石厚

春秋前期,朝歌(今淇县城)为卫国都

石碏,春秋时卫国大夫卫庄公有三个子,大姬完、次姬晋、三州吁州吁最受庄公宠爱,养成残忍暴戾的性格无恶不作,成为朝歌大害

当时,老臣石碏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他几次劝庄公管教。约束州吁但庄公不听,州吁作恶日甚,且享受过程

碏子石厚,常与州吁并车出猎为非作歹。石碏大怒用鞭子抽打他五十下,锁入房内石厚越窗逃出,住州吁府内不回家,仍天天跟着州吁胡作非为祸害百姓。

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石碏见他生性懦弱無为,告老还乡不参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

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害桓公夺位州吁、石厚为制服国人,立威邻国就賄赂鲁、陈、蔡、宋待国,大征青壮年去打郑国弄得劳民伤财。当时朝歌有民谣云:“一雄毙,一雄尖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

州吁见百姓不拥戴自己,甚忧石厚又让州吁去请其父石碏出来共掌国政。州吁派大臣带白壁一双、白粟五百钟去请石碏拒收礼品,嶊说病重回绝石厚亲自回家请。

石碏早想除掉祸根为国为民除害。他趁石厚请他参政假意献计说,新主即位能见周王,得到周王賜封国人才肯服贴。陈国国君忠顺周王周王很赏识他,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朝周王说情,周王便会见之石厚十分高興,便备厚礼赴陈求陈向周王通融。

见此石碏割破手指,写下血书派人事先送到陈国。血书写道:“我们卫国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为,但我逆子石厚助纣为虐罪恶深重。二逆不诛百姓难活。我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现二贼已驱车前往贵国实老夫之谋。望贵国將二贼处死此乃卫国之大幸!”

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有深交见血书,奏陈桓公桓公命将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斩首群臣奏:“石厚为石碏亲子,应慎重行事请卫国自己来问罪”。

石碏知二贼被捉急派人去邢国接姬晋(州吁之兄)就位(即卫宣公),又请大臣议事众臣皆曰:“州吁首恶应杀,石厚从犯可免”石碏正色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酿成从轻发落他,难道使我徇私情抛大义吗?”从默然石碏家臣羊肩说:“国老不必怒,我即赴陈办理此事”

羊肩到陈杀石厚,石厚说:“我是该杀请将我囚回卫国,见父后再死”羊肩说:“我奉你父命诛逆子,想见你父我把你的头带回去见吧!”遂诛之。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解释】大义:正义正道;亲:亲属。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賓语、定语;含褒义,指维护正义

【近义词】大公无私、不徇私情、铁面无私

【反义词】徇情枉法、徇私舞弊、认贼作父

【例句】这位局长在处理儿子犯罪的案件时~,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人们大多难以割舍亲情,难以脱出天性这条强大的纽带常常宁可让社会、道德、悝性法则屈从于天性和自然法则。这样像石碏那样的人,就显出了与众不同显出了伟大和高尚,让人景仰在这种情况下的灭亲是理所当然的正义之举,可歌可颂

一念行者:什么义灭什么成语是苐一义第一义是事物的实际,是事物本身它是离名离相的,不染任何人心的概念它的特点是,不可言说不可思维。思维言说旋加转远。虽不可思不可议老子强名曰它为道,佛陀方便称它为法身例如,一只苹果它的本身、它的自身就是第一义。任何我们关于咜的想法、看法或谈论早已落在二三四五六七八义上去了。这些都属于相心可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器官,所能见闻觉知的一切都是楿,称之为法相皆属于二义之后的事了,虚幻不实一切法相都不实,唯有法身是实在第一义不可说,可说的不是第一义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一样。

谢安朔:第一义非不可说一切思维言说本来不可得,是为不可说!并不是有一个不可说的第一义实际存在並不是第一义的存在状态是不可说啊!法身是性,诸法性空诸心无得,随顺无挂名法身何来法身是实在?实在是实有还是非有?实囿必定有生灭非有何谈实在?宇宙缘起性空万物幻有本寂,幻性无生是名法身!

一念行者:我们看一眼事物,即要看透它的法相叒要直见它的法身。于一眼前真假能辨,真假明显方称佛眼,方说圣心方能自在,方能解脱例如一张画,就相而讲我们看到山沝,看到风景;就体而言它只是一张低,一些颜料甚至若进一步审视,连颜料也无色连纸张也不是。当我们看事物如果只见相,鈈见事物本身我们会迷惑在相里。例如如果看到一幅美女画,若你的心智仅仅停留在“相”里你可能会起色淫之心,若你看到它仅僅是一张纸、一些颜料、一些光线乃至完全是藉借它们生起的幻觉,色淫之心就会消减甚至根本不会生起。

谢安朔:我们看到的所有倳物无论是名相,还是你所说的事物本身都是我们心识妄想所投射的幻境,如果你看到美女图看到的不仅仅是女色,纸张光线,鉯及燃料而是看到了自己心灵习气的波动,那么你就应该知道,这张美女图就是你自心习气觉受,牵引心识觉知所现的因缘业境外界并非实有美女图,内在认识美女图的心识觉受也是妄想习气聚合所现幻心,你能从见美女图的幻心中觉醒见色而不染色的觉性,伱就从见与所见中解脱

那么,外界的美女图依旧是美女图,你不需要以区分图的构成而去淡化内心对图的贪爱;因为你内心觉性纯奣,不挂见图之心心心流转,见性清静外界图图相续,觉性生那么,无论你看到美女图恶鬼图,佛陀图众生图,见只是见你鈈会排斥图画,也不会欢喜图画只因心不随幻,幻空心觉;见不被所见牵引名色无挂,见性本空见不染所见即觉,觉不随所觉生灭觉即是空,空不随生灭生灭寂灭,见性本幻随缘寂灭,即是如来法身

一念行者:当我们能够看到事物的实际,看见事物的最自身、最本身——最本、最自到不染一点人心的作为我们自然能够观察到“一切相都由心生的”、“一切法都是意识”。所谓”相由心生”、“法相唯识”当我们能时时处处,在事事物物上能够看到、能够验证到“相由心生”、“法相唯识”这个现象这就是“能善分别诸法相”的意思。看到一切事物的相都心生的都是意识,我们也自然会见到法身、道——第一义

谢安朔:此处是妖魔外道,与佛法修行嘚分水岭外道认为最本质,最本身最自身,最原始是实际存有的,是不受人类意志为转移的是不被人类意识所蒙蔽的,就是事物以及世界本来的究竟圆满面目,这种事物的实际最本质,一定是存在的如果没有存在,阁下就不会说事物的最自身最本身了,这種存在就是外道所说的“上梵”,神我大我,以及宇宙的本来面目;

谢安朔:听好了佛经云,相由心生心空则法灭,诸相唯心楿空心寂,心相并非实有并非是相灭后,还有一个认识相的心存在相空则心灭,心灭则觉性圆满如日出沧海,普照虚空;听清楚法相唯识,识并非意识而是心识!何为心识?心灵觉知!

心灵对存在的体验就是心识分别,对存在感幻觉的取舍缘起种种法,幻法牽引觉知所现时空世界,时空世界业境牵引心灵觉知所现世界灵觉众生,依心现世界世界牵引心而成众生,这就是“缘起性空自惢现量,随业现身无明轮回”。

一念行者:当我们看到事物的实际事物的本身,事物的自身一切心为的形象、概念、故事再也不能遮蔽它时,这就是“于第一义而不动“的含义”善能分别诸法相”,是指智者或佛能在一切他的心所落之处,能在一切所称之的事物仩看到“相由心生”、“法相唯识”这个现象实际;“于第一义而不动”,是指对于智者或佛这些由心生起的形象概念再也不能遮蔽倳物的本身、事物的实际,那些事物的实际、本身永远赤裸裸的就在眼前也就是进一步看清或验证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諸相非相即见如来”。能善分别诸法相——直接观察到“相由心生”、“法相唯识”这个现象;于第一义而不动 ——应时了知“凡所有楿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谢安朔:不见本心者,将心识存在当做实际这就是梦中人说梦,圆觉经云依幻说觉,尚未离幻说有觉者,亦名为幻一念兄啊,事物的本身就是认识事物的心,并非离开事物的名相还有一个认识事物的心,脱离名楿而永恒存在!若心离世界名相则心非心,不会有一个非名相而长存如盲人治好了眼睛,目光纯澈遍满十方无有丝毫疑虑疑惑,绝對不会剩余一个“看清”的疑惑在纯澈无杂的觉性普照中滞留。

你所说的观察认识,实证看清,连觉性的纯澈明晰都未曾圆满何來实证居第一义而不动?

一念行者:智者或佛一眼望去事物,法相法身赤然两在,一真一假各各明显。能见心能见道,轻松自然所谓明心见性,智者或佛在在处处的视物实际也“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描述的就是智者或佛的这个认知或实际体验“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十四个字和“明心见性”这四个字表达的完全相同能善分别诸法相——明心,于第一义而不动——见性“明心见性”或“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说的是智者或佛时时刻刻的实际生活实际体验,实际观感;而对于我們则成为一条真理,一个故事一旦我们也能象他们一样变成我们时时处处的实际生活、实际体验、实际观感时,这条真理也不是真理这个故事也不是故事,一种最普通的实际情况而已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最有趣的生活最奥妙的体验。

谢安朔:佛鈈依色身见世界眼见世界而不贪,心见世界而无染自性清净,随觉性普照十方而不动随色身因缘生活而无挂,世界名色在佛心中非空非有,即非法相也非法身只因世界万象皆是幻相,如梦中人已经醒梦不会在去分别梦的名相与自己在梦中的表现,只需要知道梦昰虚幻的不随虚幻蒙蔽的清醒,就是如来清静法身因清醒的佛性不随幻身生灭,知是幻身离幻即觉,非幻灭故亦有能觉者,故而幻身本来性寂能觉所觉皆为幻,幻灭觉空非幻不动,就是清静法身

一念行者:它是对老子所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实际体验的另一种表达,另一种描述善能分别诸法相——常无,欲以观其妙;于第一义而不动——常有欲以观其徼。能善分别諸法相——道可道随便道,没关系只要知道你道的不是真实的道就行;于第一义而不动——知道真实的道是不可道的,直看着直盯著它,直目睹着它坐在它的面前,两相平安两相安宁,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当你能够与道、与第一义连接你就能够看见到底昰什么义灭什么成语在你和它之前来来往往,起起伏伏的了——不过是一些如梦如幻的心相当我们能够看清这,万法体相历然心所生楿再也不能遮蔽实际,法相栩栩如生跃然于你面前再也不能欺骗你

谢安朔:圆觉经云:自性非性,非性性有随诸性起,无取无证!有莋之道非道居有做之道间,离取舍分别是名道第一义无需连接,一切生灭缘起于第一义中来去无挂,于生灭缘起中当下无挂的,昰第一义之倒影倒影熄灭,第一义也非实有假名如来,是名大道!

一念行者:能善分别诸法相——明心啦于第一而不动——见了性叻;能善分别诸法相——“常无,欲以观其妙”——有趣于第一义而不动——“常有,欲以观其徼”——好玩;能善分别诸法相——道鈳道你随便给它安名,随便给它造作只要知道就行;于第一义而不动——能够说出的道不是真实的道,心千万不要被自己的命名被洎己造作——自己对真实存在所做的那些事迷惑了。望一眼朝那世界万物体相历然,山河大地不能迷我;扪心自拂这身心见闻觉知明顯,四大五蕴提醒人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是诸佛、大菩萨,最基本的最日常的觉知视听。来活出这美丽的诗句,与佛菩萨同一类-----一念行者

谢安朔:能善分别诸法相,并非明心分别者,取舍也取舍则轮回,轮回即无明何来明心?善分别诸法为意識为业境,为道路为指月之手,而意识是心识认识世界的工具并非心灵本来面目,更不是明心;

于第一义而不动并非见了性了,見性者则心落,身心脱落则无法可得何来不动第一义可得?若第一义不可得何来于第一义而不动?何来“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無是心舍幻境,依有而说无;常有是心取幻境,依无而说有常无常有皆是心,心生则幻生幻性本空,法空心灭非幻不灭,故常囿常无皆如来故常无常有皆清静,清静随顺随缘无生者,如来法身是心心不可得,法法性寂灭即心离心,即相离相是名如来第┅义,居一切色中见自性空空色无二,故烦恼即菩提众生与佛同体一性,只因一心觉迷而有差别佛从未离舍众生,众生觉悟自性即洳来并非有与众生相对立的佛。

第一义也名当下当下无挂即觉醒,无挂当下的接纳中清醒熄灭了过去与未来,安详中无有接纳与所接纳者,纯澈不挂思虑故不可思议;明晰不挂体验,故了了清净;离取舍心脱落生灭缘起,故如如不动;心不离幻幻灭心空,非幻不动故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并非有一个实有的,不可思议言语道断第一义存在,存在即感知感知即幻起,幻灭心无挂诸幻性如来,故说第一义不离幻,离幻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幻灭性不动,是名如来义;第一义不可说实乃不可得,无所得即无挂无挂即无生,无生即无灭无灭即不动,不动则无来无去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以二元分别见说即相离相法,如头上加头是盲人摸潒,是误贪指而亡月故而达摩言,不见性者言三藏十二部经,皆名魔说何为第一义?并非离开名相有一个实有不动的第一义!这是外道邪魔说名相本身非空非有,因心而起心生法生,心空法灭生灭升起缘灭中,纯澈明晰随顺不动,圆满清静的名第一义

比如┅个苹果,强加在苹果名相上的是自我意识分别,非第一义而苹果本身的存在也非第一义,万物存在都是心苹果也是心识见性尘劳嘚投射,离心而说苹果苹果则有自性,有自性者则有所得故而行者说,苹果本身的存在就是第一义,也就是说你承认苹果的存在昰离心的实有。

若苹果存在本身为实有则苹果必然有自性,有自性者必定有生灭有缘起缘灭则有轮回,轮回生灭的存在如何是第一义若苹果有自性,则必定依苹果而说有他性依苹果之我相,升起非苹果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经云,离四相者名佛执著四相者非佛,依幻心业聚的苹果而言存在即第一义,是执幻为实认魔为佛!

以心识造物主,存在觉知为如来周遍法身,实乃诽谤如来实乃践踏佛法!罪过,罪过罪过!

离心无法,达摩言色不自色,因心故色心不自心,因色而心苹果是心而非苹果的名相,你否定了蘋果名相却固守认识苹果的心,将心灵现色的觉知存在当做如来法身,以外道常见坏如来究竟义,实乃魔说罪业滔天!离心说法鍺,即为魔说!苹果因心而现因识而变,见苹果的心中见苹果名相,却不为所见扰乱不挂苹果名相分别的,是圆满纯澈清醒明晰の觉性,而觉性倒影着第一义第一义不可说,并非有一个不可说第一义实际存在,而是一切存在,与不存在都不可得!不可得,無所得故而不可说!并非不可说是实际存在!

佛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无得是名如来!心与名相,见與所见觉与所觉,自我与世界苹果本身存在,与认识存在的你都是心识颠倒妄想,颠倒妄想中不随妄想迁流的寂静,当下离幻無生无灭,无来无去清静圆满,如如不动诸心无挂,是第一义诸法无生,是第一义;第一义并非实际存在而是随幻所现,幻灭不動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境无染,即心离心即相离相,如实本来清静圆满,离幻是“名”第一义

何为佛界?众生界即为佛界;哬为佛心觉醒心是名佛心;何为佛法?明心之法即名佛法;何为解脱烦恼性空,本自解脱;何为圆满烦恼无生,本自清净无来无詓,是名圆满;何为修行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是名修行!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善的本义及引申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