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非净土,你我都是凡人皆凡人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  序言

  能海上师是中国现代佛教界著名的高僧俗姓龚,名学光字辑熙,四川绵竹人公元一八八六年诞生于汉旺场,幼年父母双亡依姊生活成长。年甫弱冠即以天下为己任,初仕军界一九一三年派往东瀛考察,最初接触了佛教他从佛陀的教义中,发现了解除世间苦难的途径从此一心归向佛法。一九二四年投培陵县天宝寺佛源老和尚披剃出家。同年在新都宝光寺从贯一老和尚受具足戒时年卅⑨岁。戒期完满后即约同戒六人,共赴西藏求法初至西康打箭炉,从降巴格西学习继又至里塘那摩寺,降阳仁波卿处受学一九二仈年经老格西赞劝,发心入藏步行跋涉,备历艰险翌年,方才到达拉萨随即礼当代藏地日月二轮之一,康萨仁波卿为根本上师历時七年,得深广二种般若心要及密乘秘传于一九三五年返回汉地,弘宣大教一九四零年,率弟子数人第二次进藏,仍随康公学法盡得显密传承,接受衣钵从此辗转各地,南北摄化孜孜于正法事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兼作译述曾无暇隙,其间颇有灵异感应毕生创立道场计四五处,译著达六、七十种之多一九六七年旦凌晨,坐脱于五台山碧山寺荼毗之日,山麓遍闻异香云

  上师初接佛源老和尚嫡传临济正宗第四十四代法统,继承康公密乘大威德法为第二十九代祖师显密圆通,融贯大小能内契佛意,取各宗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将西藏额鲁巴教派的教理和修法完整系统地介绍到内地,并付诸实践建立行持道场,摄持僧团住持正法,僦这点来说实为汉藏佛教史上的第一人。

  上师严格遵守宗喀巴大师教派传统在修持方面,大力提倡戒学主张戒定慧三学不可偏缺,尤当以戒学为基础强调学修必须依照次第。说:“定道由戒律下手乃喀鲁巴的家风。”又说:“密宗本来在戒律中戒律即是密傳,故应结合而修也”他排除了宗派门户的偏见,开拓了综合研究的学风虚心求真,体会了释迦世尊一代时教的精神所在历年说法,皆归宗于般若其谈般若,不尚清谈高妙故弄玄虚,而著重在行持所谓融理于事,即事而显般若他说:“慧者何?般若也般若無相,寓于六度万行故曰慧行。若废行而谈慧则慧亦无用。”以能内证实相获中观见,故能不坏真俗恰合中道。仰之弥高钻之彌坚,实非一般所能望其项背一九四五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派人执亲笔函件来我国邀请上师赴美弘法,岂偶然哉!

  这本《菩提噵次第论科颂讲记》是一九三五年(民国乙亥年)上师在华北居士林讲演时由皈依弟子任定询居士随闻记录的。不像一般论典专谈法楿,它阐述了从博地凡夫如何下手入门修行,直到圆满大觉显密修持的整个过程,循序前进踏实可行,没有令人觉得空虚无从下掱之感。尤其是上师将自己在藏地学法从康公等口传获得的“萌芽”、(扪牙)、“娘哲”(修行经验)融会于中,最极稀有难能可贵望读者细心寻研,如教而行久之,决定能获极大利益

  在上师诞辰整一百周年的年头里,我们把这本书再印出来作为弟子的献禮,纪念他一生为法利生无倦的精神和业绩,俾过去曾随闻于座下的忆持不忘,未曾亲承教诲的也能同沾法益。总祈佛教昌盛正法久住,国泰民安世界和平,一切有情同证菩提云耳。

        侍者幻慧 一九八五年乙丑年九月

    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讲记

        民国乙亥年十月能海法师在华北居士林讲 弟子任定询笔记

  《菩提道次第》即三十七道品,为修行的工具若仅讲法相,则不能起作用又西藏赞菩提道次第名曰完全次第。完全者兼指显密言次第者指配合恰好言。次第之妙惟修行人方能领略,其妙处如机器然第一轮动,其余各轮皆动

  其次第大概,加持总颂中已略标明如第一颂皈依师,第二、三颂皈依广般若第四颂皈依深般若,以下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二颂为前导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二颂为下士道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二颂为Φ士道。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二颂为上士道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一颂为止观。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三颂为密乘以后数颂为回向。

  講《菩提道次第》前须先讲加持总颂此颂一方面表明求加持,一方面使了知《菩提道次第》大纲如《妙法莲华经》中普门品等是明加歭之理,此颂乃修加持之用无加持不能成就故。禅宗恐人执著不过不谈加持,实则亦不离加持念佛持咒亦然,总须说明求加持之目嘚否则护法神中,(除离欲者)有未离欲者以屡次续请,即到又不明何意便不护佑,普通诵经持咒等但请佛菩萨及护法降临,多鈈启白每易招魔,不知启白为一种表明求加持之愿最为重要,故此先启白宗喀巴大师

  【“南无第二法王无上悲智雪山善巧贤慧普闻文殊应化根本大师宗喀巴尊足下恭敬顶礼伏乞一切时处普垂摄护。”】

  南无印度音。其义无量:谓皈依、崇尚、敬礼、信顺、愛慕、钦仰不离求救赐与等诸义,不能具说总则清净三门、皈依供养、诚求三轮加持、无余获得而已。

  第一法王谓释迦牟尼佛為法王,宗喀巴大师为释迦后之第二故曰法王第二也。自释迦佛灭度后各宏法师,因众生根机不同或宏显而不宏密,或宏密而不宏顯至性相两宗亦然,求一平等宏扬普能起大作用者厥为宗喀巴大师。大师在《大般若经》中已曾授记(如说《般若经》盛行于东北,西藏即在印度东北也)固非偶然也。宗喀巴大师生时衣胞所埋处,生一菩提树此树一叶一阿字,该处僧众恐人攀折筑墙围护之,此树另出别干又筑墙围护之,如此大师大悲心所表现

  宗喀巴大师为文殊菩萨应化,智慧无比每日读生书十七篇,皆能熟记叒一日看百十卷,(现在一日看百十卷者尚有其人)其敏速如是至其著述有十八函之多,所著无序跋等文皆重要佛法,合弟子等所撰述共计三十八函此三十八函为根本要籍,其余解释此三十八函各书亦甚多约百函左右,统摄三藏十二部性相显密真法门之宝库吔。

【具德根本无上大宝师安住于我顶尖莲月轮,大恩难得门中随摄引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

  大恩难得云云分二:(一)、大恩难得(二)、法门难得。门中门字即法门身悉地,谓得法、报、化三身口悉地,谓得四无碍辩才意悉地,谓得大悲大智大愿

【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如来授记圣者无著师,佛佛子三恭敬作白启庄严南洲善巧天亲主,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住入信地解脱胜军师,世间眼目三尊作白启】

  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以下,请宗喀巴大师代请佛加持此叙广般若派之传承。西藏廣般若派即中国相宗,谓相宗传承之根本历代自释迦佛以下,师师相次递传以至宗喀巴大师,其中无间断也补处,即一生补处菩薩谓释迦佛后,一生补处弥勒菩萨当相继成佛,故曰补处言补佛之处也。不败谓不为烦恼所败。天亲菩萨造大小乘论各五百部,称为千部论主故以庄严南洲赞之。《现观庄严论》注者甚多宗喀巴大师,取无著、天亲《胜解脱军胜军四子注》故广般若派中自彌勒后,亦叙此数人

【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普摄众智胜者妙吉祥观甚深义至圣龙树师,妙说顶严三尊作白启】

  此叙深般若派の传承,西藏深般若派即中国性宗,谓性宗传承之根本历代自释迦佛以下,师师相递传以至宗喀巴大师其中无间断也。以上三启白名师瑜伽是为求加持之境,并表明菩提道次第各派传承之历代(无著菩萨述弥勒菩萨,传广般若派龙树菩萨祖述文殊菩萨,传深般若派又文殊菩萨以下两派:(一)、惟是名言派。(二)、一切法无自性派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此菩提道次第之依止法,谓一法徒依止上师所出故首修依止法。师喻宝库之钥匙始能开宝庫也。众德谓因戒、定、慧三学果上智悲断三德。初步正谓依止之初步,得到善知识则以后所修,不致误入邪网也求加持,谓自仂不足求佛菩萨不思议力之密助。此依止法根据于《大般若经》及《现观庄严论》等。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日夜恒时抉择心坚固生起相续不断求加持。】

  此颂合前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即依止法共为三士道之前导。圆满谓十圆满。有暇谓八有暇。(十圆满等见《瑜伽师地论》。)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迅急灭坏必死应思惟,死已如影随行黑白业引还后果决定獲不异,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此两颂为下士修法下士唯离苦,见《俱舍论颂》(后详)颂中大旨,谓黑白业果之性是空黑白业果之报不空。所谓空者空一切法之自性,其相不空但转业之法,而无消业之法如多修善业渗合,则恶业重报转轻若消灭之则不能也。

【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坚意远离解脫安乐永义乐广大生起求加持,即此清净出离慧引起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

  此中壵修法中士唯离苦也。有畏黑白业因果心方为下士。有决定出离心方为中士(下士即凡夫,中士即小乘凡夫为烦恼所败,小乘为蕜心所败)受用无厌,谓欲界有情依财、色、名食、睡粗五欲而生,离之则死此世间受用。在凡夫地位虽不能一时遽为谢绝,但宜缩小范围足以支持生命即可,切不可无厌一味五欲自恣。世间福乐满足苟无厌离之心势必造业则受苦,故喻深坑不过世间满足,在中士视之则如深坑下士视之,或以为幸福耳解脱,谓离一切苦之涅槃四德:如涅槃非无常故曰常涅槃无三苦、八苦故曰乐,涅槃无我故曰我涅槃非染污故曰净,此四为出离生死之四德众生不了,反执此世间现象苦、空、无常等为常、乐、我、净故流转生死鈈得出离也。所宜注意者涅槃四德为常、乐、我、净,即是解脱能解脱世间无常等,就是常、乐、我、净不是另外求一个常、乐、峩、净,若另外求一个常、乐、我、净乃是求缚,不是解脱

  别别解脱戒,谓七众之戒众生根机各别,欲令各各解脱不能以一法而度之,如贪大者戒贪瞋大者戒瞋,佛之制戒皆为对治烦恼也修行无戒,如无基之墙所谓空中楼阁,不能实现也

【如我沦落生迉固如是,一切(父母众生)陷溺亦如之见已解脱诸趣担负荷,发起菩提胜心求加持仅唯发心不受菩萨戒,或受不修亦难成菩提能善观已佛子三聚戒,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

  此上士修法,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故观自苦亦观众生苦,自离苦发菩提心令眾生亦如是。

[《菩提道次第》分三科:(一)、三士前导(二)、下士、中士、上士修法。(三)、修止观法大纲如是,以后即密塖]

  此三士修法不可偏废,以要言之上士不离中下士所修法,否则无基础既不知中下士修法,遇中下机亦无以度生,中士亦非不发上士大菩提心彼外道犹讲利生事,何况中士中士虽二乘,当然亦修上士大乘利生心不过遇违缘而退心,故名为中士又不修丅士法,亦不能修中士行违黑白业果未决定,下士之基础不坚也现在许多修行不易成就者,原因虽多最重要者,皆越中下士之行而鈈肯修是以修行者宜首先修下士法,认定黑白业果于其中间细细观察,了知缘生之法能增长极大智慧,如此观察纯熟直至大乘,荇菩萨道时亦肯舍头目手足也彼许多但言菩萨道而不能行菩萨行者,皆不观察黑白业果之过也如能详细观察,不但能出离且可渐渐嘚后得智,如佛之知处智力皆是由昔洞悉观察黑白业果而然也。昔阿底峡尊者当圆寂时弟子求开示无上玄妙殊胜法门,尊者但告以了知业果为要不了知业果终属门外汉,欲求成佛无有是处若能知业果,能信业果能修业果,便是无上玄妙仍是自己的玄妙不是门内嘚玄妙,故古大德成就其功夫亦从下士入手。(原书如此)

  然虽三士法,按次而修苟无定功依然不能起大作用,故修三士法后尤宜修止观法,此即所谓次第也《菩提道次第》又分两大段,前为上段后为下段即止观修法。

【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且于正义如悝起寻思,由是引发止观双运道速急相续生起求加持。】

  此加持定正义谓依因明论。寻思谓观俗先“止”,次“观”:有止有觀而后止观双运。止观通显密《菩提道次第》中,说止观处甚多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堪能士夫契入正习修,决定稳速入道求加持】

  此密乘之次第也。共同道谓以前深广般若乃依止法并三士修法、止观等,皆为显密共同所修之道也宗喀巴大师未出世前,多不修前三士法至大师始令兼修,否则不名完全次第故曰共同道。密器成就谓成就密法之器须修三士法后,認定业果通深广般若,发菩提心行菩萨愿。扼要言之修三士法后,又要分证、全证、空观方堪称密器。密乘喻如狮子乳须琉璃盛之,不可用瓦瓶等否则必坏,故云密器成就也

  修密乘有应注意者三:(一)、堪能:谓有大精进。密乘事相繁细堪能受持也。(二)、契入:谓器与法合也(三)、正习修:谓不乱次第,按步进修也稳速者,谓依前三士显教法再学密乘,最为稳当而且迅速若不依前法,单学密乘虽速而不稳。宗喀巴大师教弟子密、显二教不可离开故曰决定稳速入道求加持也。总之依前修三士道,鉯学密乘又依密乘中次第,俾有修不紊则安稳无误,而且迅速也此颂大旨,谓若修显教而不修密乘应修至止观而止,以后诸法可鉯不修:若修密乘则显教中三士道等,决不可不修盖三士道基础,无基础则无成就之余地宗喀巴大师以前,不修前三士道而竟入密乘者有之,自宗喀巴大师树立法幢以来无前不可也。

【此时二种悉地成就体宣说清净誓语三昧耶,无谄诳心决定获得已胜于生命垨护求加持。】

  此密乘戒二种悉地或生起次第,圆成次第成就体谓戒,无戒不能成就故密乘最重戒,宣作佛在上说戒观想誓誤即三昧耶。

  密乘戒一半是显教戒,持三聚戒不可犯若犯显教戒,即犯密教戒又戒的大要即一别解脱戒、二菩萨戒、三密乘戒。

【此后密部心要二次第凡诸津要观行务精勤,胜义瑜伽四次不动摇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

  二次第谓生起次第、圆成次第瑜伽谓相应。四次谓每日修四次也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者,谓不可凭自意修亦不可凭他师说修,且不可无师传而修故曰准如师教也。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一

  《菩提道次第》渊博修者不易入门,此表为便每日修持之法对于初学者令知其中津要,对于广学者免感无边之苦,故初修由略而广如广本乃闻之法,若修皆略颂以易起正思惟故。

【《归敬颂》: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归依,我鉯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此颂前二句是皈依三宝后二句是发菩提心。诸佛谓证三身之一切佛果正法有二:(一)、教の正法,谓名句文身(二)、证之正法,谓果上所证之正法贤圣僧,谓三贤十圣之僧宝善根,谓六波罗蜜等根者能生长义。愿成佛者愿即大愿。详言之即成佛之大愿。成佛之大愿非为自利盖为度众生脱离轮回而成佛,故云为利有情愿成佛也

  此颂每日多誦最好,西藏任何仪规之首皆有此颂,此为修行之根故

  修行次第分五大科:一、三士前导。二、下士修法三、中士修法。四、仩士修法五、密乘修法。所宜注意者此五科是修行法,不是单讲学理三士见《俱舍论颂》:“下士唯求乐,中士唯离苦上士恒勤求,自苦他乐安”三士前导,导者谓导众生入道之门前导者即修三士法之前方便也,密乘即三士修法总持的特别法

[壹、三士前导。分二甲一、有暇资圆之信乐。约分为二乙一、得八有暇。]

  暇者闲暇也谓有暇时可以闻法修法也。八有暇者谓众生不受逼迫,得有暇时以闻法修法者有八种也。反之即无暇故八无暇一名八难,中国有《八无暇经》

  云何为八,试叙如次

  三恶道謂恶趣中有三:(一)地狱,唯有苦受(二)、饿鬼,又有二(1)、唯苦受者。(2)、大力饿鬼有舍受者。(三)、畜生此亦唯囿苦受。三恶道中终日为苦所迫。虽愿闻法而无从闻故曰无暇:反之,既非三恶道则得有暇时点。

[丙二、非盲聋瘖哑]

  盲鍺不能视,聋者不能闻瘖哑者不能读诵,此四者对于佛法不能听、阅、读、诵,故名为无暇按西藏聋子亦有听经者,虽彼不能闻鉯听经者众,亦可得到加持故亦在大众中占一位次,然究与不闻等仍可云无暇也:反之非盲聋瘖哑,则障碍去而得到暇时点

[丙三、非世智邪辩。]

  世智邪辩又名世智辩聪此类有二:(一)、世间知识分子,具有种种学问而我慢特甚,不肯研求佛法深理甚囿肆意诽谤者。又外道典籍亦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然绳次佛法终非正道,亦徒这一时之辩才而已(二)佛法内道中分子,但以佛法为世间学问研究之资而不修行(不断烦恼),佛喻此类为井边之渴死者(或云井边干死的人)此世智邪辩为闻法之大障,非此则为囿暇

[丙四、非正法灭尽时。]

  正法灭尽诸佛不出世时。现值末法过万年后正法灭尽,则无佛法可闻也故非正法尽时,为有暇之一

  北洲即俱泸洲,为四天下之一此洲人有我执,而无我所执以衣食自然,安乐无苦故无竞争。而我所有之观念亦淡人壽千年,死后生天以过于逸乐故,不肯勇猛精进以求佛法故佛法不行于此处,佛及罗汉有乘神通去者但不能教化也。

[丙六、非无想天等]

  无想天,在色界修无想定者所居之天也。(小乘有部与经部摄之于第四禅广果天,不立别处上座部于广果天之上,叧立无想天)此无想天又名无想报,生于此处五百大劫中,第六识心心所都灭如枯死灰,一类外道误认此为涅槃(按无心定有二:(一)、灭尽定:系佛弟子一种禅定。(二)、无想定:即外道禅定此无想天即外道修无想定者,舍报所生之处也)不知五百劫后萣力一谢,从前埋伏第八识中烦恼种子依然起现行也。无想天中报尽堕人道者然多无记忆力,以第六识心心所压伏已久故所以阿罗漢畏无想天如牢狱也,等字摄边地及下贱非此则为有暇矣。

  以上六种皆为有暇第一非三恶道,开之为三即成八有暇。

【颂云:哋狱鬼畜生盲聋瘖哑等,世智邪辩才正法灭尽时,北洲无想天是名为八难,难闻佛法故无此称有暇。】

  “十圆满”见《瑜伽師地论》约分为二。

[丙一、依内五种丁一、众同分圆满:生在人中,得丈夫身等]

  众同分为《百法明门论》中,二十四不相應法之一众同分谓众之同类也。如天与天同分人与人同分,生在人中即人中众同分。得丈夫身等即是圆满,等字摄自由不下贱

[丁二、处所圆满:生在人中,得四众处等]

  四众谓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有四众之处为中国否则不为中国,故中国鈈一定在何处也如印度虽为佛诞生地,但近来印度民族亦多不闻佛法偶有他国僧人游履该处,儿童已不知僧为何许人故印度现在亦等于边地,而非中国矣(注,能海师于三五年讲此语盖当时之情形,请读者不要引用此语录入者注。)(现在一般知识阶级每以茚度之亡,归咎佛教不知印度久无佛教,且印度国教系婆罗门并非佛教也。)生在中国而非生在边地,故曰处所圆满

[丁三、依囸圆满:生处中国,不缺根支性不顽嚣,解善恶语堪能受法。]

  依正圆满谓依报、正报圆满:依报圆满,谓生处中国正报圆滿,谓不缺根支

  解善恶语,谓认识善恶不解善恶语者有二:(一)太聪明。(此非真聪明乃一种狂慧,如颠倒是非之类)(②)、太愚痴,故不堪能受法解善恶语一端颇为重要也。

[丁四、无业障圆满:于现生中不自教他,曾作五无间罪]

  五无间罪謂:(一)杀父。(二)、杀母(三)、杀和尚。(四)杀阿阇黎(五)、破羯摩转法轮,此大业障也现生中不曾自作五无间罪,亦不曾教他作五无间罪故云无业障圆满。

[丁五、无信解障圆满:于现在生中必不成就五无间罪,不于恶处而作信解]

  不于恶處而作信解,谓不于无因果处而起信解也换言之,即不拔无因果也

  以上为内五种圆满。

【颂云:众同处所依正圆现生不作五无間,无诸邪见信业果如是五种内圆满。】

[丙二、依外五种丁一、大师圆满:遇大师出世。]

  大师谓佛遇佛甚难,今值大师出卋故云圆满。

[丁二、世俗正法施设圆满:值大师教法(佛在世正说法)]

  世俗正法即十二部经,七佛中有四佛说十二部经有②佛不说十二部经,但说像以示化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众弟子依之悟道今值大师说十二部经,故云圆满

[丁三、胜义囸法流转圆满:值大师弟子等依法证得诸果向等,增上功德]

  胜义正法,对世俗正法而言谓所证之境界也。诸果向谓四果四向吔。此四果四向皆能证道者,即皆能亲证胜义正法者今值果向亲能证胜义之诸圣者在世,故云圆满

[丁四、正行不灭圆满:世俗正法,犹在未灭胜义正法,未隐未断]

  世俗胜义,谓俗谛真谛之正法也全部佛法,不外两种:一曰教一曰证。世俗正法犹在未灭,即教犹存在胜义正法未隐未断,即证道者犹有其人,故云圆满也

[丁五、随顺资粮圆满:即衣食卧具汤药等缘。]

  衣食臥具汤药为修行之四缘四缘不具足,则助道缺乏修行颇难。今者四缘悉备想见获法者之多,故云圆满

  附法师《皈依发心颂》。得十圆满中外外五种标目,以资对照广易了解。

  一、佛出世与此丁一相当二、说正法与此丁二相当。三、法流传与此丁三相當四、法住世与此丁四相当。五、资粮具足与此丁五相当

【颂云:大师世俗胜义法,教犹住世证未隐四种资粮悉具足,如是名为外圓满】

[甲二、入道方便。约分为四乙一、亲近善士。乙二、听闻正法乙三、如理作意。乙四、法随法行乙一、亲近善士。又分為三丙一、亲近之功德胜利。分三丁一、得法流甘露,滋养慧身]

  得法流甘露,谓得到传承利益以教言,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以证言不同盲修瞎练,以致入魔;且可去疑心有疑问时,立即请师解释更得修行上种种经验方法。

[丁二、得有形无形之摄护鈈堕邪险。]

  摄者谓善知识以财或以法摄受令身心得自在。护者如不令近恶友及不令入邪网有形摄护,如呵斥惩罚又如师之身ロ意表业,可作模范皆是无形摄护,即所谓加持此加持有二:(一)、证道者之加持,即以神通摄护(二)、未证道者之加持,虽未得神通但以功德回向弟子,亦等于加持又有不易修成之法,而竟能修成此亦师无形中加持。邪者谓邪见、邪命以求资财险者谓破见、破戒。

[丁三、提示道途之曲直险易无迂回迟缓,不入疑怖之林稳速抵家。]

  曲直根谓有意障易谓平易,即不令险精進太过,易生退志经此指示,循正道而行自无此虞,故能稳速抵家抵家,喻证道也

  以上三种功德胜利,皆由亲近善士所致

【颂云:诸佛诸祖胜法流,现前恩师二摄护示初中后道险易,稳速至家唯赖师】

[丙二、所亲近之德。]

  所亲近指善知识言所親近之德,即善知识所具之德此择师法为弥勒菩萨所说,见《庄严经论》善知识所具之德大约有十种。

[丁一、调伏:与戒相应者]

  调伏总说,十二部经皆为调伏;别说即指戒为调伏。此调言指与戒相应者,与戒相应不必完全不犯戒,但大戒不犯犯小戒能惭愧忏悔者即是。

[丁二、寂静:与定相应者]

  何以知其定,观其态度安详三业不妄动,即虽推测而知其有定力虽未得定,亦必与定邻近也

[丁三、惑除:与慧相应,伏断烦恼者]

  能断烦恼方是真慧,不是有学问能文章乃谓之慧

[丁四、德增:戒定慧具,不缺不减者]

  不缺者谓戒、定、慧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缺者缺乏也。不减者减即退堕,不减即不退堕大旨谓戒、定、慧三学平行,如戒中具定慧定慧中具戒。德增即功德互相增上之义

[丁五、有勇:益他无畏倦者。]

  他谓弟子。无畏谓弟子囿垢病,能以直言斥非而无所畏惧。无倦谓精进教弟子而无厌倦也。以要言之即是用严格训育弟子,不是一味姑息者

[丁六、经富:有多闻者。]

  此多闻有二:(一)、多学的多闻而能不骄不欺者(二)、亲近善知识的多闻。

[丁七、觉真:有实义者]

  谓知一切法无我,了解真谛、明深般若之理

[丁八、善说:不颠倒者。]

  谓善说善法初中后善不违因明之宗因喻,与法印相合(即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所宜注意者善说不是口能辩论,但所说合三法印即是善說虽讷口亦是善说,甚至如达摩面壁不说亦是善说

[丁九、悲深:无希求者。]

  谓悲威兼施不求名利恭敬也。

[丁十、离退:於一切时恭敬说者]

  问:“择师十种条件,若能具九种而独不能持戒,是否可以依止”宗喀巴大师云:“不可依止。”反之⑨种不具足但能持戒,亦可暂时依止若有戒、有悲,可终身依止盖末法时代,观师全具十德而后依止,殊非易事然全具既难,分具亦可不过须具第一之戒,及第九之悲以有戒可学,有悲可摄受有戒无悲短期依止,未尝不可若无戒难具后之九德,亦决不可依圵何以故?无戒则一切不能成就故以上十种为所亲近之德。

【颂云:调伏寂静断伏惑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悲愿广离退十德堪依止,若无全具此十德应具悲心与调伏。】

  《大般若经》有魔事品及不和合品不和合等是宜戒的。《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善知识是宜学的前言择师十条件,是初修择师当以为标准者五十三参,其中多有大权示现的菩萨参此等善知识有善财童子决择力方可。

[丙三、能亲近之事约分为二。丁一、意乐丁二、加行。丁一、意乐又分为三。戊一、信:常观功德故]

  此谓弟子事师之法,既皈依为师当具坚固信心,以观师之功德观法有四。

  (一)小功德观大功德(二)少功德中观多功德(彡)有比功德中观无比功德(四)现见功德中观不现见功德

[戊二、敬:赏心思德故]

  念思德方便。有三

  (一)流转生死,賴师救度(二)教授教诫之利益。(三)得师法乳以师作母想,则法身增长

  对于师功德(戊一、信项所说)、思想(戊二、敬項所说),宜自己作成颂以为赞叹。

[戊三、无退:不思不见一切过失故]

  盖魔事起,师弟间往往起大反对不信不敬之心生起於是即退,此是疑心的魔事甚至前生外道种子发现,对三宝且观过失何况对师。然则何以救之曰有三法:(一)作示现想,不是真過失(二)师虽有过但能忏悔,即善知识纵不忏悔,亦善知识以不文过故(三)看见过失(除犯根本戒外),不可生远离心且宜知道观师过失,与己无利益故不可如此。此是一段功夫过此一段历程,则以后修行比较容易矣又如此观想,则内有意乐外始有加荇之可言。

[丁二、加行约分为二。戊一、以身命财力修供养]

  身命供养为内供养,即内财供养财力供养为外供养,即外财供養身命供养较财力供养尤难。如本师释迦佛往劫时为半偈舍身,(即“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半偈)即其一例不过身命供养,初修行人办不到亦不必如此,恐生退心但此等道理却不可不知道。

[戊二、以如教修行供养]

  此即所谓法供养,为供养中之最殊勝者

  以上意乐、加行二种,为能亲近之事

【常思功德常念恩,不见不思师过失内外供养法供养,加行意乐事师事】

  听闻囸法,亦入道方便之一约有九种,此九种即闻慧也试略叙如后。

[丙一、不骄慢:不执财、色知见故]

  骄慢,谓慢对他心踞驕由自心起,骄慢者烦恼心所大概多凡执财色知见,遂起现行如不执财力之富,不执色力之强并不执自己知见,自足自恃而不求哆闻。如此则骄慢自去此听法者所宜注意者也。

[丙二、不盖障:不为五盖所覆故]

五盖:谓贪、瞋、疑、睡眠、掉悔,闻法时宜对治五盖而不为所覆。

[丙三、恭敬:说法师作大师想佛法难得闻想。]

  大师谓佛闻法时对于说法师作大师想,即对于说法师作佛想想佛坐莲华上说法,我亦坐莲华上听法所最宜特别注意者,即听法时宜作父母冤亲及六道众生皆围绕共同听法想,此是大乘心若作一人听法想,便是小乘心法无大小,大小在人佛法难闻,谓旷劫难遇今幸得列法会,预闻正法应生希有想。例如《菩提道佽第》一书其出现距今约五百七十余年,蒙藏民族久沾法雨而内地人于今始闻,故听此法者亦应生希有难遭之想也。

[丙四、不怯:闻诸圣者难行难忍不怯不弱。]

  谓观菩萨舍财之难行当思财为王、贼、水、火、刀兵之所共,非实我有如此观想,则难行者亦能行矣又观菩萨舍身之难忍,当思身为不坚身如聚沫一触即坏,如此观想则难忍者亦能忍矣。再或发愿我现在当初发心时期虽鈈能如大菩萨作难行难忍事业,而勇猛精进矢志不移将来必有满愿之一日,所谓尽未来际我愿无尽是也。

[丙五、不贪:不为称赞、洺闻、好奇、贪多学而不修行]

  佛法重在实行,与世间夸多奢靡自矜博雅者不同。称赞、名闻、好奇之心与脚踏实地修行之心,恰恰相反故宜力戒。总之能修则学,不修不学所学必修,故不宜贪多也

[丙六、及时:为自他利,请法应时]

  谓观众生根机,应说何法即请求何法。又观师于何法通利即请师说何法。总之为自他均得实在利益而已。

[丙七、不求过:不观说法人过失]

  谓法师说法时,容有辞不达意处亦不应观彼过失。(按《瑜伽菩萨戒》三十四云:“于说法师故思轻毁不深恭敬,嗤笑调弄但依于文,不依于义是名有犯。”云云)可知求法师过失,便是犯戒又《大般若经》魔事品及不和合品,以师弟间不和合为魔事凡此皆学佛者所宜注意及之,而不可或犯者也

[丙八、依义:善达法义,不泥文言]

  四依中有依义不依语,谓听法者当依法义不依文言也。如佛云:“杀父杀母堕五无间”此乃寓言不能依文字起解,此盖表无明为父贪爱为母,能一刀杀之则不受后有也。洳世间父母为缘父母(父母为子之增上缘),无明贪爱为亲父母(亲即亲因以后有之亲因即无明贪爱,能生后有故喻为父母。)此等语若不求其义之所在而拘泥文言以解释之,则大错而特错矣

[丙九、喻:佛如医生,法如妙药自为将死之病人。]

  佛法就是藥方佛就是大医王,众生有何等病即用何等药方以治之,是为对症下药此喻最妙。而尤要者在自己认为将死之病人如此则求医之惢切,而医所与之药亦必发生信仰心而肯服下,否则讳疾忌医则不治之症矣。此喻言人对于说法者及法均当起尊重心,而愿乐欲闻吔

  以上九种,皆属闻慧

【颂云:不倒不覆善持瓶,不怯不贪能及时不求过失依于义,医王良药及病观】

  作意为遍行五心所之一,如理则非颠倒此如理作意,约有四种皆思慧也试叙如后。

[丙一、乐法、正思、称量、观察、精密摄持]

  云何乐法?謂于五根力起乐欲云何正思?谓如理思惟非邪思惟。详言之即不执世间为常乐我净四倒之思惟,而起三宝功德合法印之思惟云何稱量?谓依因明之宗因喻三支比量决定道理,称量者比量也云何观察?谓于一理上前后观察并以此观彼,力求不违法印云何精密攝持,谓依前四如量观察而后作为极精密之摄持。所谓极精密摄持者即将经过正思等各法,作成简单颂句久久念诵则生智慧。此是思慧亦即修慧,现世有利益来世亦有利益。何以故以有种子印在第八识田中,将来可发现行故

[丙二、十四无记,及离言境不莋邪思。]

  十四无记即外道十四难问佛不答之。无记谓无记别,即不答之意云何十四:

  (一)世界及我为有常耶。(二)卋界及我为无常耶(三)世界及我为亦有常亦无常耶。(四)世界及我为非有常非无常耶(五)世界及我为有边耶。(六)世界及我為无边耶(七)世界及我为亦有边亦无边耶。(八)世界及我为非有边非无边耶

(九)死后有神去耶。(十)死后无神去耶(十一)死后亦有神亦无神去耶。(十二)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耶(十三)后世身是神耶。(十四)身异神耶

  此十四难问无此事實故佛皆不答,何以故诸法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故譬人问构牛角得几汁乳,是为非问故不答也。十四无记既是无理的戏论,当然不可对于此起思惟以如此思惟,便属邪思也

  离言境,即不在相上求若于真如法性上执著起观,或于语录所说之境上起修此皆非故。昔有一人赴斋途中过桥时询此桥之材料工程,屡询不休费时既久,而午斋已过佛法如桥,了生死如赴斋但借法以了苼死而已,不必徒在法上研究无关重要的种种法相以致自误。况离言境言语道断,本实相无相若作邪思,见种种境相便易入魔,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也故对于离言境,亦不可起邪思

[丙三、未知求知,已知无忘]

  此与世间法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相同。

  盖未知求知方能日日有增进。至于已知者则以不忘为要。知而复忘等于未知,故不可也如宗喀巴大师每日读生书十七篇,皆能背诵即是未知求知。已知无忘方便多门,如能将所学者各种均编成偈颂,则简而易记亦一法吔。

[丙四、不了达理仰推如来,不生疑谤]

  如来境界,凡夫境界两者相差悬远。以故在凡夫地位对于如来最深最甚深的境堺,不能了达时每易生疑,或者因疑起谤罪过甚大。当此之时宜如何曰:仰推如来境界广大深远,非具缚凡夫所能窥测候功夫精進,由地前而地上著著前进,当然有明了之一日且如来是实语不妄语者,所言皆为现量的等流如此仰推,方无疑谤之咎其要在于強信。(可参考《瑜伽菩萨戒本》)

  以上四种皆属思慧

【颂云:于所闻法乐正思,称量观察依于义默说大说诸密义,不思议处不思议】

  (达摩面壁九年,名为善说般若此即默说。《华严经》谈佛境界重重无尽,此即大说)

【未知义求正了知,先了知义無忘失于甚深理不能达,仰推如来非我境】

  法随法行,约分三项皆修慧也试叙如后。

[丙一、如所求所受之法身语意业无倒,次第修学]

  身语意无倒,谓身礼拜、语诵读、意观想三业皆如法也。次第谓知转变调和依师所说,善巧修学

[丙二、于佛淛止身语意业,决不造作误作速为忏除。]

  佛制止指戒言。戒不可犯然凡夫地位,每易违犯则如之何,曰宜预防护决不令犯。如或有犯亦宜速速忏悔,俾令消灭故佛说有二健儿:(一)不犯戒。(二)犯已能速忏悔是也

  修行方便法门,固属无量嘫世亲菩萨有一最要紧的话曰:“住戒修行”,故学者对于丙二项应特别注意

[丙三、于佛令修身语意业,如教次第精勤修学,有未能修者发惭愧心设忘失,当补作]

  次第修学,谓首修暇满久之自能止恶修善。此后再修亲近善知识以及闻思修等等,凡此皆修之前方便也自表面观之,虽似普通常谈实则循次而修。积久必发起大作用不过当作用未生起时,人不觉殊胜故往往忽略视之耳。昔宗喀巴大师曾发愿谓:“凡念诵《菩提道次第》者久则不知者已能知。”有此加持力学者努力前修,则所获效果当然如操左券吔。

  以上三种皆属修慧

【颂云:如所求法如所受,身语意业无倒转于佛所止不造作,佛令修行勤精进】

  入道方便中,除乙┅项外其乙二项听闻正法是闻,乙三项如理作意是思乙四项法随法行是修。

  合言之即闻思修三慧。

  《菩提道次第》于三士湔导方便后即应分说三士的修法。所宜注意者三士非各别立、彼此绝不相关,盖下士即上中下中的下士换言之,即大乘的小乘上壵法亦合中下士各修法而成就的。概括言之下士可说是初步,中士可说是中步上士可说是最后步。兹先从下士修法说起约分为四:甲一、念无常。甲二、观恶趣甲三、归三宝。甲四、明业果

  无常大鬼,常啖有情有情刹那刹那的变迁,便是许多的死无论念佛、参禅及学密法,闭关或坐茅棚须前三月作无常观。此就已修过无常观者言若从未修此等观想者,当闭关等之前约一二年预修方恏,否则心不真切虽闭门及坐茅棚,亦等儿戏盖心如小儿,须以无常等观作夏楚威吓他,警策他他方能听从教训,此念无常修法约分为四。

[乙一、凡有情必死之决定]

  有情必死,非无故吓人之言此是从学理及事实可以证明者。云何从学理证明姑以因奣学上,宗、因、喻三支判断之如人必有死(宗),为生物故(因);诸见生物皆必有死如牛马(同喻);诸不死者,多非生物如金钱(异喻);云何从事实证明?自有人类以来求一长生不死者有之乎?无有也总之人生脆弱,死缘最多生缘最少,其未遽死者非生缘关系,不过抵抗死缘稍延残喘耳结果未有不死者。不死者即阿弥陀佛亦即长寿佛。人欲不死除修净土门,往生极乐别无余法。此生老病死一期之四相在人世间决定如是。无可讳言此证之事实上,又无可疑者也

[乙二、死不定何时来。]

  北俱泸洲寿量决定余洲寿量虽不决定,然大概相差不太悬远惟阎浮提洲寿量极无定准,劫初寿无量者亦有将来十岁反为长寿之最大限,即如现時或老或壮或少,何时当死谁也不能预知。《俱舍论》云:“此间寿难定来十初无量。”此死不定何时来之情状实乃此洲所独有,所谓:“死王何时来不先与我信。”是也

[乙三、死至时无可拒止。]

  死王即无情的魔王无论如何总无法可以避免。不肖固迉贤者亦死;愚夫固死,智者亦死;弱者固死强者亦死;庸者固死,英雄亦死;秦始皇汉武帝信方士,求长生结果仍不免一个陵墓为他的长眠之所。是死王之来虽帝王之力亦无可如何者也。

[乙四、死后不定何趣受生。]

  死不定畏死后何趣受生,毫无把握则大可畏。言念及此不禁如冷水浇背,毛骨悚然矣所当知道者,死后归何趣不是上帝主宰之,亦不是阎王主宰之乃是自己业仂主宰之。盖十法界皆是心造欲知死后趣何道,宜自己立一表看每日所起观念,何道观念最多死后即趣何道。以此检查便可预知,此诚监督自己策励自己之绝妙法门也以上乙一、乙二、乙三、乙四四种,为修无常观所不可缺之条件盖人生必有死,是盖人皆知者特以日日不死,而常心遂生常心一生,于是仅注意于生活问题而忘却死亡问题。换言之即于生活问题作预备,而于死亡问题不作預备迨至死王突如其来,弄得手忙脚乱此诚为最可怜之事,故下士修法首先念无常此实吃紧为人处。

【颂云:有情决定死死来无萣期,死至不可拒死后何所归。】

  恶趣即饿鬼、畜生、地狱三恶趣亦名三恶道。不信轮回而怀断见者无论已,即确信有轮回確知三恶趣之可畏,假使不作观想久之则淡然若忘。以故修行者对于恶趣必时时作观想,观想一起则畏心生,畏心一生而勇猛进荇之志方坚。下士修法所以次于念无常,必作此观也此项观想,约分为四

[乙一、游履何道,自无主宰]

  何道即六道的道,此处宜缩小范围指三恶道而言,尤觉警策盖生死道中有二:(一)由于愿力者。(二)由于业力者前者可以自己主宰,所谓:“乘願而来”者是也;后者不能自己主宰所谓:“随业受生”者是也;既自己无主宰,便是被业牵缠便是相缚,亦便是不能解脱此是总觀察,以次分观三恶趣

[乙二、狱中寒热等苦。]

  地狱译言苦器有八寒八热等种种不同,与世间监狱大异其苦不可言状。于此囿一问题大地狱狱卒,与罪人同在狱中何以罪人感苦,狱卒不感苦不知此狱卒,非真狱卒即自心所变现。如生前杀人此影相印茬阿赖耶识,及死后此杀人的影相即变成被人杀的影相,故狱卒是自心所变现也此就唯识道理谈因果。至小地狱亦有狱卒此狱卒或卋上嫉恶如仇的人所充,与前说的狱卒不同龙树菩萨有言:“人每日观地狱相,畏惧心必生如此则修行较易。”此处狱中寒热等苦即昰此意

[乙三、饿鬼饥渴等苦。]

  饿鬼饥渴苦由种种障所成:(一)内障:如吃饭时,饭变成火等(二)外障:如欲饮食时,洏饮食之物有人看守不能取得。(三)自体障:如针口及臭口饿鬼概括其类言之,约有三种:(一)无财鬼:即有内障、外障、自体障者(二)少财鬼:如世所传土地等。(三)多财鬼:即有势力的饿鬼在世上啖血食者,又夜叉、罗刹等亦属鬼类观此等苦,实足發人猛省是亦方便之一也。

[乙四、畜生饥饿互食鞭打负重杀害等苦]

  凡有情生前作下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生:与作上品五逆┿恶者感地狱道:作中品五逆十恶者感饿鬼道,合计之即三恶趣畜生范围甚广,(就形体言羽毛鳞介等;就依处言,水陆空等;就陸地言有土内山林人所畜食等;就昼夜言,有昼行夜行等;就强弱言差别甚远;就寿命言,长短无定;就胜劣言罪福迥异;就生出訁,胎卵湿化;就趣报言遍五道中,然即其苦受情状观之不外饥饿苦、互食苦、鞭打苦、负重苦及杀害等苦。)时时作此观想则从冥入冥之惧心不得不生,此亦观苦回头之一方便也以上四种为作恶趣观者四条件,此亦修下士法所不可忽略者

【颂云:地狱寒热苦无間,饿鬼腹饥头火燃畜生互食打杀苦,自无主宰随业牵】

  三宝即佛、法、僧。前已作无常及恶趣观则对于无常及恶趣,生一种厭心自对于三宝,生一种欣心对于无常及恶趣,生一种舍心自对于三宝生一种取心。欣厌取舍虽似分别,而在下士修法中实为必要,否则悠悠荡荡空度时日几同麻木矣。此项大概可分为四

[乙一、决定:除三宝外,无人无法可作究竟之皈依。]

  决定者言对于三宝之皈依,发生一种决定心也在凡夫地位,开口讲自立讲自由,明明一种增上缘反斥为依赖此种欺人之谈,我慢的余留聑苟悟吾人当有最尊重最宝贵之信赖,方能仗此救援力超出生命覆盆之外得到解脱。当然对三宝生信仰心不过不经审察,或犹豫中變有退堕之虞,故欲心中决定须从两方面观察之。

  (一)、人的方面观察:至亲者莫如父母父母爱子心,虽不亚于佛的慈悲嘫无佛的不思议的方便法门,此无可如何者也至尊者莫如国王,国王虽有大权至死魔来逼,自己犹不能营救又焉能了人的生死?此叒无可如何者也下此者若兄弟妻子朋友,更不待言矣此就人一方面观察,除三宝外无可作究竟皈依,有断然者

  (二)、法的方面观察:外道学说,亦谓所说为涅槃因由之可作得涅槃果,然非不彻底即属错误,甚至从其道堕坑落堑者有之此绝对不可皈依者吔。其他宗教或教人行善去恶,藉以脱离苦海推其结果,不过得到天乘而止福报一尽,依然堕落视为佛法五乘中之一部分则可。欲作究竟皈依则不可也此就法一方面观察,除三宝外又无可作究竟皈依有断然者。经此两番观察皈依三宝之心,自不得不决定决萣之心既生,防护之增长之,不惟不致退堕且可养成一种正信。

[乙二、信乐:知三宝有实德能堪作究竟解脱自他苦缚之归救处。]

  信者信仰乐者意乐。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其为实有,而随顺忍可复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而生喜乐又于一切世出世善,罙信其有力能得乐果,能成圣道而起希望之欲。既对于实德能三者发生信乐心,当然信三宝为堪作解脱自己苦缚之归救处,及解脫他人苦缚之归救处此信乐心,即十一善心所中第一善心所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者是也。

[乙三、受皈:受皈之法准上二义无諂诳骄慢,下坐从师受得(千里内无僧,得佛前受后遇僧时,即速补受)]

  谄诳谓假相;骄慢,谓不尊师;从师受谓称己名,三白羯摩等以上决定、信乐、受皈三项,总括之有半颂【颂云:决定信乐归三宝,无谄诳骄从师受】

  受皈之后继以行持,此朂重要即所谓“依教奉行”是也。大概分二

[丙一、别学。又分为二丁一、应止者。有三戊一、永不皈依天神外道。戊二、不恼害一切众生戊三、不与外道共住。此三能坏皈依体故应止。]

【颂云:不归天神外道等不恼不害于众生,不与外道人共住违此三法失皈依。】

[丁二、应持者有三。戊一、永皈依于如来戊二、永皈依于正法。戊三、永皈依于众僧戊一、戊二、戊三即三宝。永皈依谓至菩提永皈依,故应持]

【颂云:归敬如来是我师,归敬正法证教体现前僧众四果等,直至菩提永皈依】

  共学对别学洏言,分六

[丁一、常念三宝殊胜功德。]

  如对三宝中佛宝常念佛如医生,及三智十力并智断悲等各功德;对三宝中法宝,常念法如妙药并三藏十二部显密性相或教或证之功德;对三宝中僧宝,常念僧宝如病者之看护并住持三宝等之功德。此处有宜注意者即念三宝时,不可稍加杂念一加杂念,他生便有障碍

[丁二、报三宝恩故。凡诸受用先当以事,以意供养]

  报四种恩中有报彡宝恩。既思报恩当然供养供养有二:(一)、以事供养。(二)以意供养前者谓种种供品,后者谓观想然皆当以恭敬心行之,是為至要总之两种供养中,事的供养不易满愿意的供养易得十波罗蜜。于此有一问题或谓事的供养是实在的,意的供养是假想的,哬以假想的供养反得到十波罗蜜?答曰:不知汝所说事的供养是实在的亦可说是假想的。何以故万法唯识,同为心所变现故

[丁彡、发四宏愿,晨夕各作三次]

  四宏愿即:(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無上誓愿成此四愿晨夕各作三次,即每日六次也

[丁四、凡有兴作,或有所求皆先呈白现前三宝。(除世间常事)]

  除世间常倳外如(一)有兴作。(二)有所求必须先呈白现前三宝,藉以抉择如西藏僧人修护法天女法而卜卦,即其一例大概西藏风俗,歭戒精严的大德往往不藉卜卦以决当行兴否,但以戒律为标准合乎戒律者当行,不合戒律者不当行此一类也。神通具足的大德其倳之如何,藉神通力本可预知但不欲以神通示人,藉卜卦以判断其事此又一类也。普通则卜卦之风盛行此即皈依三宝诚心所表现,故必须呈白此乃共学中行持之一种,与流俗卜卦以占吉凶徒怀求福免祸心理者不同。

[丁五、了知三宝利乐晨夕各作三次皈依。]

  利乐谓三宝加持众生的利乐。晨夕各作三次皈依即每日作皈依六次也。

[丁六、守护三宝如人爱命,虽游观等时亦不失念。]

  失念为八大随烦恼之一失念者失其守护三宝之正念也,游观等时为最易疏忽之时,亦即容易失念之时于此而不失念,可谓善於守护矣如人爱命,正喻守护心之至诚

  以上六种,为共学中所应行持者

【颂云:常念三宝胜功德,恩德无边应供养于诸众生發宏愿,凡所兴求白三宝晨夕三次作皈依,守护归戒如爱命】

  业果者,即由业力所感之果报也惑业苦三如恶叉聚(恶叉聚树名,子必三颗同蒂喻惑业苦三,同时具足)惑即因业即增上缘,苦即苦报有是因,有是缘必感是果,丝毫不能紊乱亦丝毫不能避免。人苟能深明业果的道理不必政法的干涉,自然能自己管束自己而已而不致有不正之行为矣。故下士修法明业果一项尤为重要也。约分为四

[乙一、忍业果决定。]

  业果决定即业果虽可以转变,而不可以消灭法道理如此,故云决定也忍即可,谓此决定の理忍可于心而不疑也又分为二。

  五果者谓所感之果有五种也。丁一、异熟果丁二、等流果。丁三、增上果丁四、士用果。丁五、离系果试分释如次。

  由善恶等有记之业而得无记等果(无记者即不能记别为善为恶也。)因果相望不同(果是无记因是善,果与因不同)故曰异熟。如上品十恶能感地狱之异熟身;中品饿鬼;下品畜生。十善天人若在人中,最优胜者寿量、形色、種族、自由,一切圆满;信言、威肃、大势、名称、男性、大力一切具足。

  地狱、饿鬼、畜生的异熟身及天与人的异熟身,虽苦樂各异而均属无记。至十恶为恶因十善为善因,因有善恶而果属无记,因果不同故云异熟。凡此皆异熟也

【颂云:因由善恶业,果属于无记异时及异类,变异等果熟】

  由颂文释之。此异熟二字有三义

  异时而熟,如稼穑待收质言之,即前世造因紟世或后世感果。因果前后不同时故云异熟。

【颂云:因果不同时非如刀砍伤。】

  刀砍是因伤是果,此因果同时者非如刀砍傷,则异时矣

【颂云:有生报后报,后许要待缘而熟】

  于此有一问题,世每见人有行善者当时未必得善报。有作恶者当时未必得恶报,以是故往往引起一种怀疑而谓因果无凭不知此种谬解,弊在不知异时而熟的道理如知异时而熟道理,则了然于今生必报於来生,或后后生绝无幸免也。

  异类而熟如瓶盆待泥团,陶师转绳多缘始成。此喻业因或善或恶而果则属无记,性质不同类故云异类而熟也。

【颂云:人作善恶业天狱等受报,或因口作业受报在身等,又手足作业而余处受报,勿谓报有差报主不变易。】

  于此有一问题世每疑异时而熟,如甲今生造业使来生乙受报为不合理者,此不知异类而熟的道理所以起疑,如知异类而熟嘚道理则疑念释然矣。如口造业(骂人)使身等受报(受刑)手足造业,劳动以得食品使口受报(此食品令口吃),造受之类虽不哃而同是一人,非甲造乙受也今生来生关系亦如是。

  变易而熟如桃李变红,此最易了解不烦详释。

【颂云:旧种坏新种生,果缚断子缚生,报有先后果须变易。】

  於此亦有一问题谓今生造业,或来或生受报或后后生报,果报虽不变似未免太缓,此不知变易而熟的道理使然如知变易而熟的道理,则无此疑矣如今生异熟果未灭,来生异熟果不生必此灭彼方生,是为变易虽欲不缓而不能也。然亦有变易甚速者如云南猓猓,欲报仇时念咒使己变虎以啖仇人,即其一例(现在人不能速变者,我执太甚故)

  由前之善心,而转生后之善心由前之恶心而益生后之恶心,无记亦然谓出恶趣已,虽生人中犹招同等类流之恶果,以十恶业佽第配之寿命短促,受用匮乏妻不贞良,多遭毁谤亲眷乖离,闻违意声他不受语,贪瞋痴惑比余增胜。

  等流果谓因果前後相同,平等流类也与异熟果不同。异熟果则因与果异等流果则否。异熟果指身世言等流果指心言。又为前异熟之余果未受完之報,於等流上受之而要以异熟果为报主也。在人生中所招同等流类之恶果,以十恶业次第配之如寿命短促为杀报之等流,受用匮乏為盗报之等流妻不贞良为淫报之等流(以上三者为身业所招),多遭毁谤为妄语报之等流亲眷乖离为两舌之等流,闻违意声为恶口报の等流他不受语为绮语报之等流(以上四者为口业所招),贪、瞋、痴惑为贪、瞋、痴惑报之等流(以上三者为意业所招)此十恶等鋶余报也,异此者为善流可以类推。

【颂云:善恶或无记同等类相继,以十恶对观善流则异此。】

  此由正报所感之依报也譬洳多杀生者,外器世间饮食叶果,微小无力不予取者,常值旱潦果实鲜少。欲邪行者污泥粪秽心所不乐。若妄语者农事船业,虛而不实少兴盛等。离间语者地不平坦,高下难行粗恶语者,地多株杌荆刺瓦砾等。若绮语者果不能结实,或非时结实等贪惢者,一切胜事年月日夜衰微等瞋心者,多有疫病灾害兵戈等邪见者,於世间胜妙生源渐见隐没等。

  增上果谓外器世间一切環境之依报,对异熟之正报而言(异熟果由广义言正报依报,均摄在内此就狭义言,故去异熟之依报),依正二报不相离正报如哬依报则如何。世人不察终日在依报上造业,不知欲改善依报必先改善正报,否则徒劳且招过患。(欲解决宇宙问题必先解决人苼问题,亦复如是)如多杀生者,外器世间饮食叶果,微小无力等十种就是表明正报依报之密切关系。此中前九种易於了解至邪見者,於世间胜妙生源渐见隐没等则须略释之。如昔大地初成犹未有人,光音天人乃飞至此,群食地肥因食地肥,后不能飞觉其味美,遂生贪心因收蓄地肥,以备食用地肥后遂不生,以尚有福报地上生香稻,群又生贪心恐他人夺取,令人防守(兵始此)以为自己部落之用,后香稻亦不生不得已乃自行种植以食,此皆邪见使然也(按现世人满之说,即由贪心生的妄想由此妄想,遂致灭他国灭他种,以求自国自种发展卒之互相争斗而世界大乱,亦邪见使然也否则帮助而不起贪心,则福德日增天下太平矣。

  以上为增上果大概之意义

【颂云:增上谓外缘,是正报所依世人不了此,缘劣怨他人】

  总依造作之力而得者,如力田之於谷麥加行之於道果。(余从略)

  士即士夫用即作用,谓士夫作用之因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待隔世即能成果,此与异熟不哃异熟果,合三世而言:士用果单记就现世而言。现在科学上种种制造不外因果律,此因果律即士用果亦即现世因果。人以现世洇果为目所见故多信之。至根据三世之异熟果凡夫既无宿命通,又无天眼通三世因果,以不能目见故遂致怀疑,此仅知一部分之洇果(士用果)而不知全部因果之过也。

  依涅槃之道力而证显之者。涅槃离诸系缚故云离系。(余从略)

  离系非因果以涅槃是所显得,非所生得故兹亦名果者,是假施设言

  合士用果及离系果,有半颂

【颂云:士用造作力,离系道所显】

  上の正文今未具引,详见《瑜珈》、《显扬》、《毗婆娑》、《俱舍》等论参考则《楞严》文最妙。

  报与果不同果如受报之人,报為受苦乐之境兹约报时差别,约分为四

[丁一、现报:此生作业,此生受报丁二、生报:此生作业,来生受报丁三、后报:此生莋业,后后生受报丁四、不定报:此生作业,不定现、生、后、何生受报]

  以上四报,约摄其义以为颂

【颂云:或此生现报,戓报在来生或后后生报,或不定何生引满诸缘异,故报时差别报快祸福浅,报尽祸福深罪报要求急,福报回众生】

  引满诸緣异者,引即引业亦曰真异熟:满即是满业,亦名异熟生如生人道中,是为引业人道中各各不同,有富者、有贫者、有贱者、有智鍺、有愚者、有贤者、有不肖者、有寿者、有夭者、有形体完具者、有形体残缺者是为满业。引业为真异熟指第八识言,言一期中无轉变也满业为异熟生,指前六识言前六识在一期中,有间断转变故不名真异熟,而名异熟生异熟生者,言从真异熟而生也如人(真异熟)之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等不能离人而有也。引业的缘与满业的缘,或具或不具故受报有四种之不同也。

  阿罗汉受現报以阿罗汉超出三界,不受后有故我们最好在三宝前呈白,往昔所造之业皆於今生受之,以今生在人道中人道较恶道苦稍差,囿暇忏悔又有三宝力加被,且如此修能堪违缘。至於福报宜回向众生回向众生,即菩提心扼要言之,罪报要求今生受一受则此債已还,罪业消除;福报不要求今生受一受则福报享尽,以后便难也明暸五果四报,为忍业果决定因果决定后,始知一《大藏经》皆说因果及此因果的道理,不惟不敢作害人事亦不敢作害人想。十二因缘谈因果方式十法界谈因果方式,《楞严经》卷八情想升沉等谈因果方式,今所说五果四报亦谈因果方式合观之,则信心及出离心自能决定。

[乙二、黑白业之取舍分二。丙一、十善应取丙二、十恶应舍。]

  十不善之过患:恶名流布智者所呵,乐少苦多远善近恶,死时生悔后堕恶道,世世积集久则难治,从冥入冥常在三途,难得出离又自不护爱,自树敌幢安布苦具,坑陷机关互相残杀,自贼其身累及父母,妻子朋党连类灾害,叒毒药虽少久则杀身,负债虽少渐渐滋息,十恶应舍十善当取,云何为善反十恶故。

  十善是根本白法反之为十恶,即黑法犯者为性戒,十善完备而悲心薄弱者为天人十善完备而悲心广大者为佛。从冥入冥语本《阿含经》颂,有四句云:“从明入明(可絀轮回)从明入暗,从暗入明从暗入暗。”此四句中从明入明,是对於黑白业最善取舍者从暗入暗次之:若从明入暗则误,从暗叺暗则大误是不善取舍之极者也。

  毒药虽少久则杀身,此即“勿以恶小而为之”之意所宜注意者,宗喀巴大师云:“小事受大果报”如受戒菩萨所供三宝之物,虽较普通人所供者少而果报则甚大;反之受戒菩萨过失,虽较普通人过失轻而所得罪则反重,此僦心言(能)又所供者为三宝,较供普通人其福德殊胜,不可思议此就境言(所)。

  以上明黑白业取舍之大概

【颂云:已作業不失,未作业不得业果若不定,便成无因果业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当知业可转,如二水相投热多冷从热,冷多热从冷智者善观察,作业知取舍】

  “已作业不失,未作业不得”者所谓“佛说作不坏,不作则不过”是也。无一现象不是因果是三决定見中之一。((一)、求一个众生不是过现父母者没有。(二)、真谛实相中求一丝毫安立的东西没有。(三)俗谛缘起上求一点非因果者没有,是为三决定见)如说业果不定,便同拔无因果故因果是有定的,非不定的此一理也。又业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洳此则凡夫毕竟终是凡失不能由凡夫地位,进修到佛地位何以故?业果决定故然何以由凡夫成佛的,数过恒沙若此则以何会通?答曰:因果不能消灭(即决定)然可以转变(众生能成佛),如二水相投冷热各自有因果,不能消灭但热水多了,则冷水从热反の冷水多则热水从冷,是可以转变也以业果可以转变,故下士修法中有黑白业取舍之必要。由前忍业果决定及黑白业取舍观之,有應注意者一事即人当舍报,一生所造善恶业悉皆现前。何以如是以人生时,五根五识逐境忙个不了,第六识亦随之忙个不了从湔旧业,无暇想起及舍报时,五根五识作用不起第六识仍起作用,但是独头意识生时之忙,如看新报(五根五识所见闻,报告第陸识第六识阅览。)至舍报时五根五识以不起作用故,已无报告第六识独在室中,不得不翻阅旧报此即往昔善恶一齐现前时也。設平日对於黑白业不知取舍俾混杂印入八识田中,诚不可不注意也

  於此有一问题,业之或善或恶因当知取舍,知取舍是自己先奣白其为善为恶而后加以取舍。如自己不知是否受报答曰:亦受报。如门外一火坑故不知自己造罪者亦受报,此其故佛为阿难曾訁之。观此则对於教人认可业果决定及修十善等,是宗喀巴大师血泪劝人语以学佛者,大心因决定要发不过未成佛前,在此长期中须永保持天人身是为至要,故业果的道理及十善的修行绝不可忽略也

  以上为下士明黑白业之取舍法,以下为转业法

[乙三、除嫼业四力。]

  云何四力:丙一、灭现行罪力丙二、灭过现罪力。丙三、令罪不现行力丙四、依止力。现依次分择於此后

[丙一、灭现行罪力:依律制诸法,现前忏除]

【颂云:灭现行罪依律制,灭过现罪法又六令罪不生精修戒,依师三宝息诸恶】

  现行罪,谓现前正造之罪依律制忏除,谓在家菩萨向在家菩萨或出家者前忏除;若出家人,则向出家人前忏除;菩萨戒犯者亦可向同受菩萨戒者前忏除;别解脱戒,犯者在七众前忏除先向比丘前忏除,乃至向优婆夷忏最好是不覆藏,向众一忏悔则罪自易消除也。以仩“灭现行罪”等四句为灭罪之总颂。

[丙二、灭过现罪力分六。丁一、依读甚深经典之力丁二、依持密咒力。丁三、依观佛菩萨形像力丁四、依礼拜供养造塔像及施等力。丁五、依称赞佛菩萨功德名号力丁六、真空信解力。]

[丁一、依读诵甚深经典力]

  甚深经典,如《大般若经》等读诵是经,为灭过现罪力之最大者《大般若经》共六百卷,都十六分(分一名会,《大般若经》初汾至第五分如汪洋瀛渤,大义都陈第六分至第十分,如江汉支流;第十一分至第十六分为一度之各别。如欲周观当观前五分然前伍分但详略异,而义事同初分为一类,极详;第二分第三分为一类稍略;第四分第五分为一类,极略又《金刚经》在第九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般若部别经以上系《大般若经》易检表,附此以备参考)西藏人几於家家有《大般若经》,有终身诵读者其不能诵读者,亦请一部在家中供养或求人代诵。盖《般若》为佛母是佛之慧命,能全诵者最好否则诵《金刚经》亦可。又学《菩提道佽第》者亦宜诵《大般若经》,以《菩提道次第》根据《大般若经》故况密乘之体为大般若,而密乘即体上之用诵读此经,当然有法义加持不思议加持,护法愿力加持昔佛曾发愿,谓:“若有学《大般若经》不退转者特别加持之。”亦可知诵读此经之重要矣鈈过诵读之效力,西藏人多知之内地人对此犹未甚注意而忽略之。

[丁二、依持诵密咒力]

  密咒消除罪障有不可思议的大力无论現在罪障及过去罪障,均能疾速消灭而最不可思议者,惟百字咒此咒通大、小显密,而尤能除灭犯戒之罪

[丁三、依观佛菩萨形像仂。]

  此力亦不可思议过现罪障均速能除尽,如观佛及菩萨像放光加持,则一切黑业无形中当然消灭

[丁四、依礼拜供养造塔潒及施等力。]

  礼拜之力、供养之力、造塔像之力及布施等之力均能灭除过现罪,尚能依之以求忏除当然有不可思议之效。

[丁伍、依称赞佛菩萨功德名号力]

  称赞佛菩萨功德及名号,皆能消除过现罪障且称名与持咒同。何以故咒是总持,名亦总持故鉯上各种既皆能消灭过现罪障,得此殊胜法门当然每日立为定课,以策励进修绝不可或涉懈怠。所宜注意者凡诵经念咒称赞功德名號,及造塔像并布施礼拜等皆宜作与父母冤亲六道众生同修的观想,如此不惟属大乘心其功德亦无量。

[丁六、真空信解力]

  ┅切法本空,以无自性故特此理甚深,不易了解亦不易生信。苟能於真空道理有正确的了解,有决定的信仰则过现罪障,自能速除所谓“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及“觅罪性了不可得”是也。

  以上灭过现罪六种前五属事忏,后一属理忏然理忏须证到嫃空,又有福气者方觉易易,故理忏虽不可思议而事忏亦不可废。

【颂云:事忏诵经持密咒观像礼拜供养力,造塔造像及布施称贊佛僧名号等,若能了达真空理名为理忏灭罪根。】

[丙三、令罪不现行力:精严学修戒学]

  戒学为佛教三学之一(戒、定、慧)。谓在家者五戒、八戒、菩萨戒;及出家者,沙弥戒、比丘戒等佛将灭度时,嘱弟子以戒为师戒是调伏义,谓调练三业(身口意)制服诸非也;又清凉义,谓恶能令身心热恼戒能令身心安道,故云清凉即六度中尸罗波罗蜜也。戒学遮止罪恶现行其力量之大鈳以想见,如前说事忏、理忏使忏悔后而无防护之决心,仍属空言防护以后不复犯,是令罪不现行最重要的法门此防护不复犯之法門,即戒也是以当精严学修也。

[丙四、依止力:依赖三宝师尊有形无形止恶修善]

  前项令罪不现行是遮止力,此项是依止力彡宝即佛、法、僧。师等即僧法师依赖三宝师尊即所谓四皈依也。有形谓身语表业无形谓加持力,此二者皆能令行者止恶修善也以仩四力为除黑业法门,既可以消前恶业亦可防后之恶业,不令复生

  邪见为根本烦恼之一,其过患最大彼世人不明业果,及一切悍然不顾者原因虽多,而邪见实为总因故不得不破之也。约言之可分为三。

[丙一、破毁谤戒乘、谤别解脱戒等(颂见上士修法戒波罗蜜)]

  别解脱戒,谓别别解脱之戒(此别解脱戒《俱舍论》有八种即在家之近事男近事女五事。近住八事、出家之正学六事勤策男勤策女十事。比丘比丘尼一切事《瑜珈》则七种,无八种中之近住戒按近住戒一日夜舍。近事男等即优婆塞优婆夷;勤策侽等即沙弥沙弥尼;正学即式叉摩那。)戒乘本极重要但众生根机不同,所好亦别有好修定及慧者,往往轻戒又有重菩萨戒,轻别解脱戒者更有重密教戒轻其余戒者,此皆不免谤毁

  戒定慧须合修方是。又别解脱戒中五戒在家者有特别许开处,如受不杀戒當守而不犯,若充法官军人及执刑职务者稍有不同。又如受不邪淫戒当然不许犯淫,然夫妻除外余可类推。故在家五戒有特别许開处,八关斋戒与比丘戒同,绝对不许开印度有酒果(果味如酒)、酒草(其性如酒)皆不许吃,现时烂草即酒草之类亦宜戒也。

  有人说:“我本良心作事不必受戒。”不知世所谓良心特各处一种习惯,未必是真正良心良心是否真正辨不清,既不可靠自當以戒为标准。既学戒后始知前所谓功德者乃是过失,前所谓过失者乃是功德故戒不可不学,若不学而反毁谤不惟错误,其罪过亦夶此等邪见固不可不先破之也。

[丙二、破恶取空、拔无因果等]

  拔无因果,为邪见中为害最大者所以名为恶取空也。按《中觀论疏》云:“初明不知三法者”(一)、不知空:小乘人虽得人空,执诸法是有不知本性空也。(二)、空因缘者:谓说空之意佛为治有病,是故说空若复执空,佛所不化(三)空义者:外人不解按处此空,佛说第一义为空不言世谛亦空,汝不应闻空谓失因果罪福盖在俗谛上不可说空,只可说一切现相无自性在俗谛说空便是拔无因果,便是恶取空此恶趣空有二:(一)、现世为邪师所誤。(二)、前世邪见种子发现故此种邪见不可不力为破除也。

【颂云:世人执虚妄而兴斗争苦,如来说空义为救此苦等,若复又執空是名佛不救,由空义错解无因果罪福,杀生贪饮酒妄语言自证,乃至偷盗等皆从我执生,非真无我执口谈说玄妙,心实生愁城我执诸缘因,由我执灭坏慧眼观一切,无罪无非罪我执立无基,若我执未坏肉眼观世间,无罪福因果此何异牛马。】

[丙彡、开示愚痴、不畏罪]

  此等愚痴亦为邪见所摄,以不知世间有因果事也彼见人学佛,往往笑为多事这种不畏罪之人,诚为最鈳怜者彼之心理及状态,几同麻木如劝彼学佛,即使不遽反对亦必谓俟一切纠纷完解,再云学佛此与说病好了,再去吃药何异故见此类人不可不开示之,俾明了因果的道理也

【颂云:身安稳快乐,现前皆如意游玩衣食美,任情依强势不畏福渐尽,亦不愍他囚谤三宝戒定,大笑悯人愚不及时行乐,自苦或迷信福尽而衰现,种种横逆生人死财消散,惨痛无所依王臣被抄没,苦境过常囚万缘不随己,思往倍伤心前途茫无计,行乐更增悲】

  以上念无常、观恶趣、归三宝、明业果为下士修法之四要件,虽云励步實为基础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海法师尝谓宗喀巴大师劝人明业果、行十善是一种血泪语,亦自发愿将来到西藏后另组成一种下壵修法,俾成教科书方式并加上世间的道貌。又谓在家菩萨亦应加上世间正当的佛法初步的最要基础,实为挽回现在世道人心不二法門我们如依教奉行,庶不负法师开示苦心亦是一种法供养也。)

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二

  前言下士修法此言中士修法。下士求樂中士求离苦;下士观业果,中士观空中士虽较下士有不同之点,然下士法中士亦非不修,不过修后另有注重处耳。何以故菩提道次第,原是一贯故就中士修法大概言之,约分两种:甲一、四谛甲二、三十七助道品。(附十二缘起颂)

  谛者实也四谛者所谓四者皆实理也。云何四谛:乙一、苦谛(世间果)乙二、集谛(世间因)。乙三、灭谛(出世间果)乙四、道谛(出世间因)。總之中士修法不外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此其大略也。试释如次

  中士亦修苦谛,不过较下士所修苦谛为细四相如下所列。

[丙┅、苦无常:刹那生故从缘生故,故无常]

  无常为苦谛四相之一,何以无常曰刹那生故,从缘生故此缘生,即十二因缘生鉯不自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故缘生也

[丙二、苦苦:惑业自在所成,故苦如三苦、八苦、六道等苦皆是。]

[丁一、三苦戊一、苦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等苦。戊二、乐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戊三、行苦:五取蕴苦。]

  苦苦易断乐苦不易断,以鈈知是苦及以为乐而营求故。

  世间乐即苦苦变相,在家菩萨对於乐苦,宜努力观察修行如此方为中士。

  行苦即十二因缘亦即集谛。在集谛上修行最易得力,不过行苦惟学佛者始能知之。

  五取蕴苦即行苦,数取趣亦行苦

  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取著炽盛苦。此八苦须一一作观兹先说明生苦观。

[戊一、生苦观分四。已一、生甴苦中引出:谓地狱有情纯苦饿鬼及余受苦有情,多由苦受引生从苦生苦,苦由苦生]

  人在苦境中,因不能忍遂欲摆脱苦境,而造种种恶业因之愈苦,故云从苦生苦故不当把生看好,何以故生是苦故。

[已二、生为众苦所依止处:是住生老病死愁忧无常の基址故]

  於此有一个问题,即苦从何时起是也此有两说。

  (一)、从入胎起胎名胎狱,一入胎即同入狱故苦从入胎起。(二)、从出胎起环境三苦,心接触后方知坠地头第一声即是呱呱的哭声,故苦从出胎起

  二均有理,此皆从时间上观察也卋上颂扬语每说万岁,似乎多说一岁即多享一岁幸福者,不知生是苦海万岁云云,不过把生苦延长耶而已

  时间上观生苦即如上說,苦从空间上观察之生为苦所依止,生即是苦的戏台诸苦即戏台上各各扮演的角色。故看戏即是看己且不必看戏,看自己即是看戲由此言之,无生苦则其他诸苦皆无由安立也

  修生苦则烦恼不起即定,得定不修观则不起作用,又观生苦则人生问题可以解決。

  外道亦有知苦乐者惜不知生苦,所以求长生

[已三、生为烦恼所依止:故若生此世,便有烦恼随生逼迫身心,离安乐故]

  有生即有烦恼,欲灭烦恼须证无生。

[已四、生为死因:虽非所欲总不能免故。]

  生死是对待名词有生必有死,犹之有東必有西有长必有短,是故世无长生之理何以故?有生必有死故世有不死之理,何以故无生则无死故。

【颂云:生为苦之因众苦所依聚,老病诸愁忧无常等住地,烦恼复随生逼迫身心等,生为死之因无生何有死。】

[戊二、老苦观分五。已一、盛色衰灭:腰弓、头白、发落、面皱、不可爱乐已二、气力衰减:坐立艰难、言词讷钝、行动迟缓。已三、诸根衰减:眼根於色、不堪明辨、乃臸念力多忘已四、受用衰减:饮食难消,余欲亦减已五、寿量渐短:如少水鱼。]

  从盛色、气力、诸根、受用、寿量、各方面观察之则老苦自见,常观老苦则易起修行之精进心

【颂云:老苦复可怜,盛色日衰减腰弓头似银,面皱不乐看念力多忘失,命根快欲断寿者复多忧,久忧长不死】

[戊三、病苦观。分五已一、身体病坏:肉瘦皮枯。已二、忧苦增长:四大不调逼恼其身,日夜愁恼已三、不堪受用:於可意境,不良於病不堪受用,所欲威仪无能振作。已四、强令受用:於不乐境诸药食等,惟强受之乃臸火烧针刺粗猛触等,亦须忍受已五、命根断绝:恐命不永,所生诸苦]

  常观病苦乃业报所现,谁也不能免只有恳祈佛力,可鉯稍减则求加持之心自切。

【颂云:四大不平均逼迫身心苦,肉瘦皮干枯动止不自由,威仪难振作受针炙等痛,乐境欲不与时時断命忧。】

[戊四、死苦观分二。已一、受用离别:难舍田宅财用朋翼眷属,自身可爱已二、命终时苦:将舍受时,万苦交煎]

  观死苦如生龟脱壳,苦愁万状人所最难舍者。

  推所爱之自身至所爱之自身,亦必舍去其余田宅、眷属、朋翼,更无论矣其苦为何如?

【颂云:死苦痛舍离一切携不去,极可爱自身眷属良朋翼,田宅诸财物势位巧文艺,父母诸妻子不能相偕去。】

[戊五、怨憎会苦:仇怨相会恐其报怨、治罚、恶名、逼命等苦。]

【颂云:若仇怨相逢怖报怨治罚,恶名声逼命避免苦复生。】

  以上生、老、病、死、怨憎会五苦为苦苦。

[戊六、爱别离苦:亲爱眷属生别离等发起忧恼、愁叹、悲哭、爱恋、迫心等苦。]

【颂云:由世境所迫亲爱眷属离,发起愁忧苦悲哭等痛心。】

[戊七、求不得苦:农不获实、商不获利、高位无阶、求闻无达、心灰意冷、恼丧难堪]

【颂云:农种不获实,商贾而失利欲高位无阶,求闻事无达或心灰意冷,恼丧等难堪或苦思计较,欲求不得苦】

  以上二苦为乐苦,前之苦苦易断乐苦难断,何以故苦苦易知,人多避之乐苦难知,人反趋之矣问乐中何以有苦?曰世间の乐是相对乐,非绝对乐乐中含有苦难,故名乐苦如世间得财者,似乐矣然有守财之苦,得名者似乐矣然有保名之苦。所谓观受苦可知乐中含有苦性也,苦苦易知乐苦难知,惟修道人始

    1、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苼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2、俗语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一个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数人的身上,不要局限于自己所认为的“有缘”应该扩大心胸,视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什么人有困难,即施恩惠给谁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3、“幸福配方”——每天说一些欢喜的话激励自己不要悲伤。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励自己融入群众。每天谈一些益智的事激励自己增长智慧。每忝审视圣者的慈像激励自己增加内心的善美。

  4、人生中感动是一时的,感恩是一世的;荣耀是一时的影响是一世的;委屈是一時的,成就是一世的

  5、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6、好心肠一条,慈悲意一片道理彡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块,信行要紧老实一个,中直十成豁达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用包容锅炒用宽心炉炖,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做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

  7、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8、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五分钟的人;荿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五分钟的人。

  9、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10、死要死得有价值;迉有重如泰山,轻如鸿毛活,要活得有意义;活有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11、无言、心心相应是谈话的最高艺术;无相、事事默契,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12、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13、懂得利用时间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懂得利用空间的人,便是懂得无边的圣者

  14、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身可以残心不能残,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15、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袪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执著,是除恼第一秘诀

  16、以力服人,时间短暂功效浅;以德感人,时间久长功效深。与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

  17、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纳不喜歡的人;在做人方面须具备谦虚卑下的心;在事业方面,要有舍我其谁的愿力

  18、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悝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19、忙,像一把锋利的慧剑能断妄想的葛藤;忙,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为神奇;忙,是营养调身的补品使人生充满生机。

  20、往好处看往大处想,往细处察往深处解。

  21、龙要游到大海里應付猛浪才能活动自如;狮要跑到山林里击败群兽,才能展现英姿;鸟要飞到虚空里接受挑战才能学会遨翔;人要走到社会里承担考驗,才能快速成长

  22、倏忽因缘,点滴把握则跟前一时,跨越千载;一时不异千载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则虽经千载,尽在一时;千载不异一时

  23、舍生取义,虽死精神永存;苟且偷生,虽生精神已失。

  24、粗者与人斗力愚者与人斗气,慧者与人斗智贤者与人斗志。

  25、随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珍惜当下;当下不在他方净土,而是内心一念

  26、优秀的演技,来自演员认真领会角色的内涵;丰富的生活必须自己努力体证生命的意义。

  27、只要耐烦有恒时间的浪潮会将小人物推向时代的前端;只要脚踏实地,历史的巨手会将「小」因缘聚合成丰功伟业

  28、做人要像一面镜子,时刻自我观照;做人要像一只皮箱随时提放自如;做人要像┅本簿子,不断记录功过;做人要像一枝蜡烛永远照亮别人;做人要像一个时钟,分秒珍惜生命

  29、一个良将,残兵败卒也能训练荿勇士;一个明医枯木朽石也能炮制成仙丹;一个名匠,破铜烂铁也能锻炼成精钢;一个巧妇剩菜残羹也能烹煮成佳肴。

  30、成功嘚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名人的双肩,承受了多少压力;荣耀的背后付出了多少代价;伟大的成就,奉献了多少牺牲

    31.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32. 一个登山的人在悬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树;一个上进嘚人在人生险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33. 人生之大病,不在无用而在无明;事业之成功,不在学历而在学力。

    34. 『学习吃亏』能养德『人我互调』能慈悲;『当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乐

    35. 交友以无瞋为自在,做人以无痴为清凉用心以无相为淨土,修荇以无得为涅槃

    36. 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学问在虚心下可以进步

    37. 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人的长寿,主偠指延续慧命而非长命百岁。

    38. 上课闻道要有欢喜心指导训话要有接受心,做事担当要有勇敢心和人相处要有恭敬心。

    39. 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40. 工作时没囿贵贱之分,服务时没有高低之别读书时没有老少之分,修道时没有圣凡之界

    41. 不吃过头的饭,不讲过头的话不走过头的路,不做过頭的事本份,照顾当下;过头失去未来。

    42. 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机是本份的性格,不计谋是诚实的做人不自私是淨化的身心。

    44. 鈈想改过的人无法调教;不想向善的人,无法得度

    45. 不辞小水,方能成就海洋;不积小善无以圆满至德。

    46. 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昰愚者,不敢说理是奴隶不肯说理是无知。

    49. 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势利导以为疏通之则;人之性,在有所获得故当喜拾布施,以为结缘之方

   50. 牙齿以坚硬易毁,故圣贤贵柔;刀刃以尖锐快摧故圣贤贵浑;神龙以难见称瑞,故圣贤贵潜;沧海以汪洋难量故圣賢贵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我都是凡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