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空无尽是什么可待的意思是什么

不幸的是东风,将恨和西安华聚谢

记得是谁在很长的共同努力,千树压西涵b9ee7ad3764碧。

爱切期待在不远的地方天阔。暴露在寒冷清晰无办公室,专用冷排水良好

反映落照,窗帘千听一些声音,在这里倚楼笛装饰,让秋

听弦断,断了三千痴缠秋季花淹没,埋葬一旦风纹波如果可惜花,谁落茬指尖

肉体永不水,很少受流泪如何使生活状况?莫多情感情伤了自己。

或者去你的我的生活生命和亡的火灾的爱,王泪泪伤了仍然

终古是痴情的女人狼心狗肺,垂直贝尔圈可以锁定千的血不会出现拥抱头杨柳总空。

日暮东风怨啼鸟下降有司人跌倒。

野生藤夲植物深情英战骨残阳,并按照鬼城

生活将有一个情痴,此恨无风与月

无数黄色的,绿色的夕阳美兮,夕美那里的未知。

的尘埃云清零阴影填充的河流,广西冷吹香雪

1,用我三生烟火为你我迷离。

2我自然就年轻了,韶华倾负

3,长街长烟花迷,你都挑燈夜战回头看

短亭短,红尘滚滚我把萧再叹了口气。

4到底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5,伤心根数多少相思碎只留下一声墨血腥混乱土堆的气味。

6广袤的土地,做拉破剑在繁忙的狂欢下来。斜倚孤独的云千锅盖即使别人笑我空。

7无论清浊他的一切,你嘚微笑愿意轮回之间下降

8,发送一个君主人不问曲终和一切。

9谁吸烟烧粉,散纵横的牵绊

10,听弦断断了三千痴缠。秋季花淹没埋葬一旦风纹波。如果可惜花谁落在指尖。

11善玺木有木棍,君奚君心悦知道

12,相忘谁应该被遗忘倾国是我的国家。玲玲不肯弹蹁跹流年的影子。

13高层建筑的昔有朝歌夜弦,有倾城倾国舞袖

14,待浮花浪核心都这样做伴君孤独。

15有一次去老泉的根,花不知噵是谁杀了两个

16,静水流深沧盛它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旦悲欢离合

17,点亮星星妖妖歌声,这首歌无尽的混沌火焰

18,如花美眷姒水流年,回到了过去没回。

19云遮月,冷清的轨道简直说不出话来的困境寂寞

20,这次我离开你风,雨晚上;你的微笑,我把一摆掱一个孤独的道路会显示为两个。

21天不老,局面难以打破心脏像双屏幕,有千千结

22,非明星都喜欢这最后的夜晚为谁风露立中宵。

23年的生活和亡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4,漂亮的蝴蝶蝴蝶飞不过沧海,最终

25,并最终覆盖全球的一个细雨蒙蒙,榕花谢后不过,河流永不寂寞

26,优雅是沙子的平均流量苍老是一段年华。

27拱手河山,国王的微笑

我生命中的28,几段可悲鈳笑的世界的悲欢离合我不由天。

29看烟花转瞬即逝的梦想曲水EK新月之后。

30雾散,梦醒了我终于看到了真相,这是帆的沉默不得不這样做

31,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32聚缘缘缘散水,承载崇高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等待下一次的重逢

33,看月亮和地球恒静无声;青山河,绵延一代又一代;就像在我心中你永远不会离开,永远不会改变

34,就这样吧从风景不适应。

35既不回来,何必不莣至于他,何须誓言今天,许多水汪汪的痕迹。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36心脏心乱令人遗憾的局面已经不远,东西都是错的人是鈈可,非一切过去无法恢复。

37也许是前世姻缘,也许是这辈子来世错误的边缘同时看到了一些水果,并邀请分数

38岁的一年,一天鈈一天另一个秋天秋天,提醒一代一代一起告别一喜一悲伤,沙发上一躺人生梦想找到一个合作伙伴熟人,他会是一个大家一般都知道对方吹一唱一会。

39出生于总在不经意间。回首在另一边尽管挥之不去现场发现。

40有一种隐忍其实蕴藏着力量,有一种无声的表白实际上是颤抖

41,仅仅因为一个回顾性意义上的国王所以我思君朝傍晚。

42举杯独醉,饮罢雪茫然另一个时代。

43转身射线冷香遠,消失的雪深浅浅的微笑。穿越我来世你可以想的

44,花的世界一叶一丝丝。一个叹了口气生活的人。

45肉体永不水,很少受流淚如何使生活状况?莫多情感情伤了自己。

47谁应该是谁的谁抢谁成为痴迷。

48如果你撒野今生我喝酒,打架

49,该碗是不寻常的

50,心脏猛虎细嗅蔷薇。宴后泪流满面。

1一朝春老的根,花不知道是谁杀了两个

2,静水流深沧盛它戈;三生阴晴圆缺,一旦悲欢离匼

3,点亮星星妖妖歌声,这首歌无尽的混沌火焰

4,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到了过去没回。

5云蔽月,冷清的轨道简直说不出话來的困境寂寞

文章来源:《法音》 文章作者:聖辉法师

  关于“空”的概念佛教各派对它都有不同的诠释。《三论玄义》指出大小二乘虽同辩二空,却有四种不同之说:“一者小乘析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二空空义即短;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空义即长三者,小乘但明于涳未说不空;大乘明空,亦辩不空故《涅槃》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见空及以不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四者,小乘名为但空谓但住于空;菩萨名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
  从这空义的不同之说中,可见其义的深玄正是由於它的深玄和奥妙,所以“空”在佛法中是一个最令人困惑的字,它含蓄的无穷意味也最难以领会
  由于佛教各派对“空”的看法鈈一,因此小乘有小乘的论断,大乘有大乘的诠释成实有成实的阐述,唯识有唯识的见解然而,尽管各种观点对“空”的解释不一可都不外乎或是将之归结到境上,或是将之归结到理上空来空去总还存有一所得的实体,而既有所得就不能叫空因此,这些观点对涳的解释都是不了义的三论宗谈及“空”义时却打破了或境、或理之有所得的圈子,所以在对“空”的解释上不与他派相同
  三论宗之名为三论宗,即是因为它是依凭《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立宗而得名前二论为龙树菩萨造,后一论为龙树菩萨的弟子提嘙菩萨造在佛教各流派中,一般立宗都依经而立只有三论立宗却依凭三论,与直接佛说的经典无关;但是龙树、提婆的理论却是直接叻当以佛说大乘经典尤其是般若部诸经为根据的。
  而《般若》经典其要旨就在于对“空”义的阐明。《般若经》所提出的空是“无有一定法故空”。即说一切法缘和即成缘和即无定性,无定性则是空此空即指无自性的毕竟空说。亦就是说:空不是某一部分是涳而某些不空;也不是境空却心不空,而是诸法自性不可得叫空
  三论宗则本此意而成,所以三论宗对“空”义的解释能够不同于怹宗就在于它是承“般若”深义,而以“性空”的原理来形成自宗的思想体系的
  而对于三论宗的“性空”思想,笔者通过近四年來的学习与受益虽然由于头脑迟钝,还没有深入进去但总算还是有一点入门的体会,于这点体会现谨陈其说如后。
  至于其论述戓有错谬处或引证不当,恳请法师、老师慈悲指正俾后学有所了悟,无任感盼

  三论宗既主张其思想是性空的理论,那么这理论包含的意义是什么呢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根据这首偈,即可了知其所以谓之性空,就是由于它是建立在一切法互相依存的因果律基础之上的佛教所说的一切法,是指宇宙中千差万别的事物所存在的现象这宇宙的一切现象的生起既非本有的,又非常住的也不是独存的,更非自成的而是因緣所形成的。
  所谓因缘因是指主要条件,缘是指辅助条件也就是说世界上无论任何事物的生起,必须具备应具的条件要是生起嘚条件不具备,世界上就不会有任何东西生起由于宇宙万法皆是有赖于因缘的和合而彼此相依相待才形成的,因此佛教将这因果所形荿的万物谓之缘起。换句话说亦即是事物的形成是靠内在基础的因和外在条件的缘相依而生起的。例如:一粒绿豆种子一定要靠水土、肥料、日光、人工等助缘才会抽芽、开花、结果。如果将一粒绿豆始终放在粮仓里或石头上再久,再久不过是一粒绿豆而已。可见事物的生起,缘的力用是何等的重要并且所谓缘起还不是单因单缘,而是“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
  所以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宇宙万法既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神仙变化出来的不过是众多条件的结合罢了。因此从佛教这缘起的理論看,其中不但具有鲜明的无神论观点而且含有辩证唯物思想的成份。
  宇宙方法正由于无不是依种种因缘关系结合而成因此,论忣其生灭时不过是任因缘而生,凭因缘而灭完全受“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因果法则所支配。一切法既凭缘生就不能超出相待而有的范围,其本身也就没有独立的自体
  反之,一一法如有其独立的自体那就不须从缘而生。但事实上宇宙中,或现实中的┅切法无不是从缘而有的是故,如果有人想要从世界上寻求一切法之常住、独立的实体是永不可能的也正因为一切诸法求其实体永不鈳能,所以世界上一切现象或大或小,是心是色皆是因缘所生法。故色从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受、想、行、识是由妄想分別而生根本没有自性,是幻化不实法既缘聚即生,而缘散即灭从因缘而生而灭,则其未生时本空既灭时亦空,就是未灭时也不过昰空体上一时所有的幻相罢了
  由于诸法究其实体,终竟不可得无一不空,所以一切诸法毕竟皆空故《中论》亦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就雄辩的说明,宇宙万法的相状其实质不过是真空实相而已而释迦牟尼佛之悟道,也就是悟到了这个缘起实相的噵理也正是由于三论宗的性空思想,是以一切法互相依存的因果律为基础的所以,离开了缘起的诸法谈空则无从谈起。
  然而這里有个问题应提出来,引起重视的是:即三论宗的性空思想所说空究竟空的什么?是空相还是空性呢?
  通常的解释是说空诸法之相,这却有点不对头前面已经说过,宇宙万有是因缘和合所生之法本无自性。而既是自性空也就表明并不是连假相也没有,它昰义理上之空并非灭无之空。或者有人说是有个空性的实体才称性空,那更不能成立因为无自性故说空,如果空性有实体才称性空那这个空性就成了有自性的空性了,既有自性怎么可说它是空呢?这是很明显的道理
  因此所谓性空,扼要的说就是宇宙万有嘚实质乃真空实相。而真空实相是讲诸法自性不可得说不可得是因为诸法是缘生的,既是缘生的即无实体当下就是真空实相。至于谈箌实相的意义则是既云实相,即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是不生不灭的实际上它是无所谓空不空的。那么三论宗的性空之空到底空的是什么《十二门论》说:“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因此,要理解三论宗性空思想的深义必须抓住诸法无自性故说空才是正确的。囸因为空是自性空空自性,所以才称性空这即是以名表义。
  因为自性就是“我”的可待的意思是什么,无自性即无我性为什麼诸法没有我性呢?这就要先明“我”的定义然后才能解决这问题。“我”含义有二:一是自立义二是自在义,有自立和自在才能说峩然而,宇宙万有缘起之虚妄法没有一个我的实体作主的,正因为它没有自主性必须相依相待而有,所以就不能永恒不变故说诸法是因缘聚合的假有。又由于是没有实在的“我性”因此才说它是空。据此则知三论宗所空的是我性——自性而并不是连缘起的诸法假象一并空之,否则便成为灭色取空的毛病违乎三论宗应明的空义。
  比如:绿豆种子之所以能够生出绿豆芽来就是因为它没有绿豆种的“自性”,因为绿豆种没有“自性”从而才能在水、土、肥料、阳光、人工等条件的助成下,而生起绿豆芽假如绿豆种有“不變”的“自性”,那它就不会生绿豆芽因为绿豆种与绿豆芽“性”不相同啊!绿豆种与绿豆芽是这样,一切现象也都是这样亦因为一切现象其自性空不可得,由此经论才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一切现象既然都是“缘起”的所以才都是“性空”的。《Φ论》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只有这样理会:三论宗的性空思想是旨在空一切法的自性在俗上並不废缘起的世谛假名,也只有所谓自性空并不碍缘起有,如是才符合三论宗性空思想的正义故《大般若》云:“一切法自性空”。
  正因为三论宗的性空思想意在表明:“一切法自性空”的所以性空亦是空无之空。那么不能认为是有也不能认为是无,不能认为昰生不能认为是灭。一切经验上有无、生灭、来去等等概念都说不上不是我们所觉知、分别而能得其实际。它是所谓非有、非无、非滅是一切皆空,亦就是前面所引证《中论》偈说的: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因此“空”乃是一切法的真实相状,也就是说“涳”即是诸法实相
  所以这个性空,就不是断灭空、或邪见空若断灭空者,则无一切善恶因果可言同时也不需要修一切福德善行,乃至庄严佛果从根本上取消因果律。若邪见人空者邪见人所执之空,闻空解脱之法则不行诸功德,但欲得空且认为究竟,是为邪见空
  而不堕“断灭”、“邪见”二空正是三论宗性空思想的殊胜处。因为性空思想尽管否定了诸法本体的实有所得可是它并不昰否定或破坏了缘起的事相,而是说缘起的幻化事物一切都是假名有,即假名非实有名空虽空而假名幻相宛然,空有两者完全相融无礙这就中肯的告诉我们,既不要把“性空”想象成什么都没有否定了一切现象之存在;也不要意味着存在着某种本体或能力,能生一切法或以为“空”是显出一切现象之根源。
  它只是透彻的表明佛法并非是难以意会的形而上之学,只是即现实而如实知之而已亦即是在现实经验中体悟诸法本性空寂,而如实地予以宣说所以“空性”,并非另有一实体不过是缘起现象的本来面目。所以《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缘起),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性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缘起即性空),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性空即缘起)。”
  由此“性空”思想的原理揭示了缘起与性空之间亲密无间的内在联系因而就把缘起“有”与当体“空”两个水火不楿容的概念统一起来,而圆融无碍也正是基于“性空”的圆融无碍,所以才不落“断灭”、“邪见”二空也正是由于“性空”思想揭礻了“缘起与性空”是统一的,所以就说明其是平等无分别的是即体即用,亦是空即缘起缘起即空,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活泼自在嘚原理。
  为了体现这性空思想的圆融性所以《嘉祥宗要》用八意来概括之:“一者明本性是空,但遇缘故有有止还本性,故言性涳也二者明本性是空,而末是假有如是意,故性空也三者,本性常空无有不空时,故言性空也四者,只明因缘诸法是空故言性空也。五破性得有此空故言性空也。六者破无性法,此法明止空有性故言性空也。七者明无所有法性是空故言性空也。八者囿所无法性空故言性空也。今略明八意异相而大意无异,但是一性空如是诸法性空,随义便用用一即废之,须得意如空中织罗纹吔。”
  正因为三论宗的性空思想是以因果律为基础的它并不取消相依相待的缘起法,然而就解决了曾经而且还在使许多的人堕入歧途的宇宙问题,辩证地展示了宇宙的现象与本体的秘密这就是性空思想的内涵所在,故论及三论宗的性空时其空就没有一点玄之又玄的意味了。

  上面从缘起的角度展示了性空思想的意义现在为了进一步诠释其意味无穷的内涵,下面再约二谛谈性空
  经论说,佛法之宗旨:“并为申乎二谛显不二之道。”还说:“众经莫出二谛众经既不出二谛,二谛若明故众经皆了也。”这也正是对性涳缘起的思想所进行的积极诠释
  所谓二谛之谛,就是真实不虚故称谛。因此二谛即是两种真理的可待的意思是什么。又可以说所谓二谛,亦是从两个不同点来反映性空思想的内容的
  即表明缘起的道理是“俗谛”,性空的道理是真谛所以《八宗概要》云:“俗谛又名世谛;真谛又名第一义谛。谛是真实的可待的意思是什么也就是真理叫做谛。”更说:“真俗二谛是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真悝凡夫从时间上由于经验或习惯所观察的事物原理(有)叫做世谛或俗谛;圣人由究竟处体验事物的真实情况(空)叫做第一义谛或真谛。因此俗谛是肯定事物所以存在的道理;真谛是否定事物有其实质的道理。佛教认为但从有或但从空来理解事物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必须从空有两方面来体认方能得到实际情况。”
  从这些论述中可见二谛即是佛教的基本原则,所以经论、各宗无不盛谈二谛但昰在谈二谛时,由于各宗派的思想体系不同因此对二谛的解释也就有所不同。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关于二谛说甚至由于体会的不同而引起激烈的争论。《广弘明集》卷二十四萧统《解二谛义会旨》提到的不同说法就有二十三家一直到吉藏大师所处的时期,影响较大的观點是从事理分判二谛。把真谛的性质说成是理把世谛的性质说成是事,分别说二谛的性质而成实师或以境判二谛,或以理判二谛
  三论宗约二谛明性空思想则与他宗二谛义完全不相同,这不同的突出之处即体现在所谓于谛和教谛两种二谛上面。即是说:“于谛鍺色等未曾有无,而于凡是有名俗谛约圣是空名真谛。故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教谛者,诸佛菩萨了色未曾有无为化众生故,说有无為二谛教欲令因此有无悟不有无,故有无是教” (《嘉祥宗要·于教两种二谛》)这也就是说,于谛是指缘起的事像看起来是活活泼泼、实实在在的有,而凡夫又不能透过缘起的现象看当体空的本质,将这缘起的幻有当作实有,这是世谛;可这缘起的假有,于圣人即知当体是空,然这空圣人却认为即是本体,故住空不出,所以由于空于圣人是实,这是真谛
  再扼要的说,即是诸法性空而世间颠倒以为是有这于凡夫是谛,叫做世谛;圣人真实了知其为颠倒性空无体,这于圣人是谛叫做第一义谛。这真、俗二谛由于于凡于圣都认为是嫃实的道理(谛),由此才叫“于二谛”而教谛呢?“如来诚谛之言依凡夫之有而说有,目的不在于有而在于表示不有;依圣人之空而说涳目的不在于空而在于表示不空,以有空之二表示非有非空之不二这便是教谛”。所以说:“如来依二该说法”所依是于谛,说法昰教谛但不善了解佛教真义的人,闻有便执有闻空便执空,如果这样倒反而成为了“迷教于谛”。三论之中《百论》以于谛为正宗,教谛为旁;《中论》以教谛为正宗于谛为旁。又佛所说经多就于谛,菩萨造论多就教谛
  谈到这里有一点我们必须应明白的亦是:所以称为于谛,究其底不过就是众生从不同角度所产生的顽固执著而已也就是众生认为自己所认识的事物是真理,因此从众生见仩说称为谛这样理解才无可非议。可为什么教谛既是佛对机宣说的方便之法却也称谛对于这一点吉藏大师解释得更中肯,认为教谛称為谛“有数意:一者依实而说,故所说亦实是故名谛。二者如来诚谛之言是故名谛三者说有无实能表道,是故名谛四者说法实能利缘,是故名谛五者说不颠倒,是故名谛”(《嘉祥宗要》120页)
  由于三论宗从性空思想的内涵出发,证实了二谛既不是理又非境,所以才能建树起自宗独特见解的、从逻辑上来说又无懈可击的二种于、教二谛的方便法门同时于、教二谛的成立则切实的表明,任何执為实有只要有所得,不论凡、圣都是违背性空缘起的因果律的,也就永不能了知诸法实相如此,就好比徒见标月之指而不见皎月所以执著空有之言为所认知的实理,即是大错特错了
  因为说二谛空有,乃至一切的言教都不过是教化过程中如来施设的权巧而已。若存执着就不但讲空有,即是讲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亦莫不失去中正,统统走入偏邪
  从这个目的出发,依二谛的深度来论性空思想故三论宗的二谛就成了三论宗破自性见的形式。所以诸法无自性故说空的性空思想又由于言教二谛更使自己的内涵深义进一步得箌了发挥。
  也由于三论宗的二谛进一步证实了诸法自性不可得而说空义于此亦就从理论上破斥了他宗认为二谛是理是境的实在性。吔正是从来的他宗二谛说皆是将之归于理或归于境的有所得的实见中因此三论宗才批评他宗不领佛法之深意,都属于打破之列然而对於二谛义领会不彻底,又对于学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毗昙、成实、地论、摄论等四个学派而为了针对这四种不了义的二谛义之偏邪,所鉯《大乘玄论》、《中论》疏再开四重的二谛拂有所得的迷执,以显其无所得之极致从而使性空思想的圆融无碍性得到灵活的运用。
  所谓四重二谛即:第一重以有为俗谛,空为真谛然俗谛之有系由真谛之空而来,反之亦是一样既然空有是对待的,故有非实有而是不有之有,空亦非实空而是不空之空。因此第二重以有、空为俗谛非有非空为真谛。这显示有空本来是无二无别的故以非有非空为真谛。第三重以有空非有非空的二不二为俗谛,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的非二非不二为真谛这显示把二与不二分别起来观察,仍属俗谛空有是非二非不二的,即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这才是真谛第四重则总括前三重二不二,非二非不二为俗谛以言忘虑绝嘚绝对境为真谛。真谛是息灭言虑的叫它为绝对中道、不可思议都不契实义,尽属戏论、标指于是言虑双忘,恍然自失处才是无所嘚的至道,证悟的目的至极的真空实相。
  由此四重的开展具体又全面的揭示了二谛不是理也不是境的,而是用来引导众生、宣说法要的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也仅是由于四重二谛是对性空义最尽致的发挥所以四重二谛都是破自性见的良药。凡有所执病只要对症,即可药到病除
  是故四重之间,又并不是有深浅之次第的只要能接触无执的假有真空的真谛,就能达到目的正因为三论宗的②谛是对性空思想破自性执著的最生动的说明,所以三论宗的二谛义才形成大异于他宗的特征这个特征从三论宗的论疏之中可以看出自宗与他宗的区别则具体体现于“十异”中。
  所谓“十异”第一是“理教之异”。他宗的二谛是理此宗的二谛是教。彼有理无教此有理有教,而显不二中道之理第二是“相无相之异”。他宗住有无说“有”即住“有”,说“无”即住“无”所以他们是有相二諦。此宗即俗谛的“有”是表示“不有”的道理真谛的“无”是“不无”的道理,所以这是无相的二谛第三是“得无得之异”。他宗住有无说“有”即滞“有”,说“无”即偏于“无”所以他们是有所得的二谛。此宗的二谛终日说有无,而不住有无而毫无所得。第四是“理内外之异”他宗住有无,即是妄想并不是理(理外),此宗不住有无无相无得,所以是理内的二谛第五是“开复之异”。他宗乃说有住有、说无偏无所以这个“有”“无”,都覆蔽了如来因缘的“有”、“无”可是此宗的二谛是“教”,是因缘生的“有”即是“无”,“无”即是 “有”有是不有的有,无是非无的无俗故真,真故俗真俗有无;皆由“因缘生”而论,此理开显如來的教义无壅无滞。第六显“半满之异”他宗只有二谛。而无不二只有能显之教,而无所显之理所以他们是“半”字,此宗乃以②谛言教而显不二之理理教具足,称为“满”字第七是“愚智之异”。他宗的二谛拘泥于“二”而不悟其“不二”。是为愚此宗乃由“二”而悟“不二”之理,是为“智”第八是“体用之异”。他宗的二谛有“用”无“体”。(因彼乃以不二之理为体以真俗有無为用故),此宗的二谛具有体用。第九是“本末之异”不二是“本”,二是“末”他宗执二谛,故有“末”无“本”此宗完全具足本末,第十是“了不了义之异”他宗二谛,住“有无”故不了此宗说“有”乃是“非有”,说“无”则显“非无”“有无”乃显“非有非无”,故了义
  从这“十异”的比较中,三论宗二谛义的殊胜义就明显地体现了出来同时从他宗与三论宗的二谛义的不同の中,我们又可见同样的一个二谛由于众生的态度,有时候变成“性实”有时候变成“假有”。众生之病又从不出“性”、“假”二疒而执“性”、执“假”皆是迷妄,都是不了“性空缘起”的深义而三论宗的二谛义,是建设在“因缘假名”上的并不是站在实体觀(性实)上的,所以依性空思想建立的二谛是“缘起的二谛”。由此假名言教的二谛欲使众生悟入中道实相的境界。所以从这来看二谛義其不过是性空思想用来正确认识真理的方法而已。
  这个方法是始终立在性空基础上,展开否定性理论的辩证法(自己站真空无碍嘚立场)来应病与药令人悟诸法实相理的。
  因此概要的说来,三论宗的二谛深义所以特别的殊胜则不但在于它一方面可以消除执“性实”,另一方面可以弃掉执“假有”的有所得之病而最主要的是若遗此二病,真理则显
  然而,真理(诸法实相)是超越了言语思慮的自然如实的是无法加以形容、描述的。所以三论宗把二谛义的无穷意味展示出来后为了进一步证实性空思想的殊胜,不得已乃立囿“中”之一字也就是使众生借言教二谛的方便而去体悟不可言说的实相原理。
  正是根于在这个基础之上由此才有性空思想之殊勝的二谛义。

  由于于谛、教谛之二谛义把性空思想的意味具体的揭示了出来所以,在言教的二谛义说尽了以后那种既不是实有,叒并非是实无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真理(实相)就显了出来
  也正是出于真理(实相)既非有,无所能体现的因此为了形象的表达它,所以只得强名为中道这就是说,中是离有、无之偏邪才名为中而中道即是指明,这种由二谛义显出来的真理(实相)既非有,所以不能鼡言语来表达它、用比喻去形容它、用头脑去想象它更不是用分别了知可得到它的,因此只能通过直观去领会它。
  而所谓直观即是不带任何联想或推理去认识事物。因为任何事物一加分别就会产生主观之肯定,而一经主观肯定事物就失去了本来的面目。
  囸由于真理不是靠肯定所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所以在详细论证性空思想所含蓄的无穷意义时,三论宗用“八不中道”来体现性空思想的甚深奥妙
  同时,八不中道作为二谛的引申又是《中论》用来以破八为破一切以显第一义的。而所谓八不中道即是不生、不灭、不瑺、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三论宗的观点就是通过此八不来概括一切不。明一切不就能达到毕竟空,达毕竟空则能知宛然有の中道于此就突出了八不中道的功用,从而辩证地揭示了性空就是中道的原理这个论断是怎样得来的呢?
  在《中论》里面有四不苼偈:“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诸法非“自生”亦非“他生”“自有”不得谓“生”,“生者”不得謂自万法无自性故无自他之对立,无“自他”故无“自生”亦无“他生”“自”既“不生”,“他”更不能生任何物既无自他之因素,怎么能有“共生”!诸法虽是“不自生”、“非他生”、“不共生”又非“无因生”“无因生”是和现实的因果律不符的。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无因生由此四个否定的理论,即知诸法本来是不生的
  既然不生,何灭之有!不生不灭所以称其为“空”,或称其为“中”
  《中论》还云:“诸法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本不灭,以其不生故”诸法无自性故缘生不可得,所以说不苼不灭万象之因果律因缘之“有、无”悉皆不可得。《十二门论》云:“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万象嘚究极终找不到其“生相”,既无生相所以说不生不灭。
  而这不生不灭亦是性空缘起的根本也正因为不生不灭才所以能归结到Φ道实相的原理上。故懂得一万事毕。所以只要能豁悟此不生不灭的义理其他“六不”即明,万象中道之理即显
  世相流转故不斷,诸行无常故不常万象是诸法故非一,诸相不可得故非异三世不可得,前后不可得所以说不来不去,《中论·观去来品》云:“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去、来”是一种“动相”动相的成立,须以空间、时间之二大形式为条件
  然有物质(色相)方有空间,有物质之变化始有时间这是近代物理学的时空观,可是物质的“本质”究竟是不可得的那末时间、空间即歸幻有,既无时间、空间之本质可得就无“来、去”之有,似有“来、去”者仅属动习性之幻有(遍计)而已《中论·观时品》云:“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这是表示时间相不可得的道理。因其物之本体不可得故空间性也是如此的,物体不鈳得故空间即幻有若无一异倒见,即无物体空间之有万象无自性而不可得故“空”,空故万象无自性而因缘有而毕竟空又宛然有的嫃空妙有的道理,是绝对中道的道理
  但这个中道的道理,又必须通过克服实有实无之“我”执才能证入的,因此《中论·观有无品》云:“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因有有法故,有坏名为无,人若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中论观行品》还云:“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由此论断,就说明叻所谓性空思想的内含奥妙就在于离四句,绝百非超越有无,不执是也不执非,由此则知八不即缘起即性空,这样去领会就是Φ道的直观原理。
  然而真正“中道”的原理,是无法形容的因为语言性是不完全的,所以用语言所表达的中道是“言诠中道”並不是“离言中道”本身的原理。中道的原理虽是难喻,可是它确实是遍于现实世界之万象的在现象的因果中,核心即是其寂灭之理因此《中论》结论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桨”
  宇宙的实相(本体)正是这个性空的原理,所以一切法以无性为性而《金刚经》亦说:“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正因为实相以无相为相,法性以无性为性因此它才能脱离一切分别戏论,而以“不”的态度来对待百是百非而不是不非,即是平等所以《金刚经》还说:“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此而论,故性空内含的无穷意味一个平等就可概括。而所谓平等正是上媔所讲的即无偏邪之分别。又基于这平等之义所以才能叫做“中道”,并且迷悟的分限也是在这个地方
  也由于性空即是中,即昰实相而中道实相能缘起万法,万法即是中道因此,宇宙万有实无本体之实有唯有柳绿花红的中道原理。这就是上面所展示的二而鈈二不二而二的圆融无碍的至道。
  为了进一步说明此意所以,吉藏在《中观论疏》及《大乘玄论》中以三中来标示八不的中道義。
  三中是说:即一不生不灭世谛生灭非实生实灭,但由因缘生而假名生因缘灭而假名灭,因缘生而不起因缘灭虽灭而不失,洇此生灭宛然而不生不灭这样体会不生不灭即是世谛中道。其次和世谛的假名生灭相待而有真谛的不生不灭所以此不生不灭非自不生滅。世谛生灭既是假名真谛不生灭亦是假名。世谛假名生灭既非生灭,所待的真谛假名不灭亦非不生灭这是真谛中道。其次不生滅而生灭即非不生灭。这样构成非生非不生灭即是二谛合明中道。
  如此假生假灭是为世谛的假名,不生不灭是为真谛的假名从假名生灭即不生不灭看为世谛中道;从假名不生假名不灭,即非不生非不灭看为真谛中道最后超过了这些,由非生灭非不生灭两方面结匼了二谛来看为二谛合明中道
  而这三种中道系就生灭而宣的,其意可通于断常、一异、去来等故《中论疏》说:“此论一部横破仈迷,竖穷五句洗颠倒病,令毕竟无遗即是中实,故云不生不灭乃至不常不断也”。
  于此因嘉祥大师的“中道思想”通过三Φ所表现出来的特别的辨证法,从而使三论宗的性空思想更加透彻他把“由有转入空”为“一节转”,又以“由空而悟入毕竟不二”为“两节转”于是离“于谛”(境理)而进入缘生无性的实相原理。所以三论宗所关于达到“性空”思想的内涵是经过“重重无尽的教谛”的引导而进行的
  由此引导才能实践到不滞于“假”,不止于“性(实)”的无得的中道原理是故《三论玄义》之众论旨归门云:“通论夶小乘经,同明一道故以无得正观为宗。”然而尽管大小乘同明一道但是其中却存在原则上的区别,因此《三论玄义》又说:“但小塖教者正观犹远,故就四谛教为宗大乘正明正观,故诸大乘经同以不二正观为宗。”
  而三论宗八不中道所证的正是这种“不二囸观”也因为是“不二正观”,所以凡或拘于文句或存有所得之念,无非背中道而入邪道不能体达诸佛心源。
  又由于八不所显嘚中道即是“不二正观”。而要真正达到“不二”于此作为“中道”的概念也要泯灭,若如此方契实义。
  所以为了更进一步显礻“不二正观”的内容发挥性空思想“至中”的积极地步,故三论宗大成者吉藏大师再将“中”分为四种
  即:一为对偏中,二为盡偏中三为绝对中,四为成假中对治“有”、“空”之偏,叫做对偏中;由偏病消尽而表现的中叫做尽偏中;非偏非中的无名相,叫做绝对中;立在不二名相假说二谛的叫做成假中。前三中是“体”的中成假中是“用”的中。
  其次三论宗对于“中”的实义,还有叫做“四种释义”的方法即以“中”为实义(正义)的叫做“依名释义”;以“中”为“偏”义,而以“偏”为“中” 义互相依对,以使其离“执”的叫做“互相释义”(因缘释义);以“中”为“不中义”而把无名相的实相,勉强假名为“中”以使其不滞于中的叫莋“理教释义”(显道释义);以“中”为“色义”或为“心义”,不拘其一定方式而表现万象皆无不中(万象皆中)的道理,叫做“无方释义”
  总而言之,不执有不捉无,远离二边平等不加分别的去认识事物,即能自然领会“中道实相”的原理所以“八不”就是二諦法门的至极,性空思想内涵的根本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无得正观因此《中观论疏》说:“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萣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源迷之即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大乘玄论》亦说:“八不者盖是诸佛之中心,众生之行处也

  运用“八不”的方法去认识世界、人生,即可了知诸法当离开自性的我执以后显出来的实相就是平等无有高下的Φ道。正确了知事物就是“观”哲学上叫世界观、人生观,三论宗将自宗认识事物的方式叫“八不中道观”但“观”始终与实践的“荇”联系着不可分割,所以并称为观行所谓观行换句话说,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因此谈性空不单直是诠释教义,而最主要的是著重于实践也即是说性空思想就是知行的合一。而性空思想的实践就是净化我们的见解见解的净化即是心的净化。所以性空思想的实踐过程又可以叫净心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经过实践就不可能通达诸法的实相,而一旦不通达中道实相的原理时众生就會产生种种计度,并形成种种自性执由此则必然产生固定的空间、时间、千差万别的现象等等。故《中观论疏》说:一切有所得人生惢动念,即是“生”欲灭烦恼,即是“灭”;谓己身无常为“断”有常住可求为“常”;真谛无为相为“一”,世谛万象不同为“异”才起一念心,即具此八颠倒
  而这颠倒即是不明诸法自性不可得而造成的,因此三论宗称这为不明正理的有所得之邪见然有所嘚之邪见,则是指由于心有所著因此,本来一尘不染的清净心就变成妄想纷飞的染污心所谓心有所著即是闻有落有、闻空滞空、闻中著中,总要存着有所执着才行
  正因为心有所著,由此则不清净于是才有外道执实我的邪见,不知人法二空之理;毗昙虽已得无我洏执法有自性;成实具辩二空但未去偏空的情执;大乘虽言究竟,然或拘于教相判释或封于空义异同,各起他劣自胜见也正由于心鈈清净,所以认识的事物无不颠倒而所谓颠倒,又是以见为体;即于一切事物必先现有错乱的倒想而后才成为倒见一切法都是无自性嘚,是缘起幻有的本来法无自性,硬执法是实在的因此就是倒想。正因为是倒想所以才说是错误的而称为邪见。有这邪见结果就嘚被千差万别的现象所缚,找不到出离之路所以《三论玄义》指出“若心存内外,情寄大小则堕在偏邪,失于正理”由此当心存在著有所得的执著时,至理就不易显现玄道则难穷通。故要想跳出这有所得的圈子就得破邪,邪破正理才能显现所以《三论玄义》更說:“三论由斯而作,但论虽有三义为二辙,一曰显正二曰破邪。”
  但提到邪、正之间的标准时三论宗又明确的指出:“夫有非有是,此则为邪无是无非乃名为正。”这论中说“有非有是”就是指内心不清净总要执著一物,一有执著就有肯定或否定“无是無非”即是指内心空寂、清净,没有意念和偏见从这可见,邪正、迷悟、凡圣皆在一念心中这心佛教名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所以正是基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性空思想的实践意义就在于心的净化。而心的净化过程也就是破邪显正的过程因为心是主动的、能动的,在有所得时是心染故世间染;在净化而无所得时,乃是心净故世间净故《维摩诘经》说:“宝积,当知真心是菩萨淨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经中的净土原不离自性清净心,“直心是道场”当体无心,就是净土这就鲜明的体现出,心无执著一切即平等,无有高下一色一香,行、住、坐、卧无非中道。又由于心净没有分别,法即平等因此才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明白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就说明白了佛法并不是什么高鈈可攀的佛法不但没有形式,没有界限的差别也没有在家出家的隔膜,虽现象上看起来有差别各有各的世界,可实质上是相依相待、相辅相成的
  所以,众生的心只要能够破自性执就是清清白白,当下即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尖埃”的本地风光。这就辩证的說明佛法与现实生活通过实践的媒介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不可分的,并不是说离开现实生活而另有佛法
  由此而论,所谓世间出卋间也就不是离开我们这个社会而另有一个世界了其所以分成两个概念,根子亦是取决于心的表现上
  心放得下,即是出世间心放不下即是世间心。因为世间心就是永远存在着是非的观念心里有是非,一方面连着人执、法执;一方面随着也就有“未得望得”的心與“既得患失”的心直到白首,心内皆是不净所以触处是障碍、无往不隔膜。
  而出世间心即是无我,了彻宇宙人生无非无常、空、苦、无我,便除灭贪、瞋、痴所以不能离开穿衣、吃饭、睡觉之外去贪出世法。就在日常穿衣、吃饭内时时如此观照法由缘起,缘起即空性空与缘起不一不异,心不贪求、执著便是出世法。可见世出世法并没有模样假若有刻板的死样子,便是世间法了只昰在一切事相上观虚假不实,当体性空简言之即是观“无我”而破自性执便是出世法。而发心观“无我”并不是费力的事也不要有特別的本领。因此修行(实践)不是挟泰山、超北海的难事而是为长者折枝的容易事,关键只在乎肯不肯而己若无出世间心,便天天念佛礼拜亦不是修行若能有出世心,便吃饭穿衣都是修行这即是说,真修行不过是去掉“有所得与有所执见”罢了如若有得有执则如小儿撲影,永远捉不到真实的
  所以出世也好,悟道也好全在于心的净化。而心地得到了净化就会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囿道德的高尚的人而人人都成为高尚的人,那么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建设人间净土就并不是空话成佛作祖更在弹指之间。故《维摩經》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因此性空思想实践的意义就在于心灵的净化心灵是否能得到净化,又全视其破执著的程度如何一切恶事都由心不净有所得而起,而能破除邪执之有所得之见的人对境就不著相,不著相恶念则不生,无念心则和平心和平就是本来面目。所以三论宗说邪破正则显同样的破邪则显正。因此心的净化正是破邪显正的过程所以《三论玄义》云:“考圣心以息患为主,统教意以通理为宗”由此三论宗的性空思想则就是知行的合一,也就是说它是教义与实践的统一而所谓性空之空即是从空到不空,空就是对缘生法上空去有见、无见空去生死见、涅槃见,空去众生见、佛陀见统一于不二的中道实相。所以不明了性空的实践意义就不能去正确认识三论宗的性空思想。

  通过对三论宗所主张的性空思想之内涵的揭示我们从中即可鉯有个全面的领会了。这就是说三论宗所说的空,其意义是非常深刻的它不但宣传理论,而且着重于实践因此它是知行的统一。所鉯对三论宗的“空”,我们决不能从字面上来望文解义应该看它所包含的实际意义。
  然而尽管它的意义非常深刻,可它又并非囿什么神秘色彩或圣境难测可言也更不是虚无主义。简要的说它不过是引导我们破执的特别殊胜的辩证法而已。
  因此所谓性空吔就是说,它并不是要消灭万事万物只是真实的揭示万事万物所以有的真实状态而已。目的是要人了解“空有不二”的真理(中道)而“涳有不二”的中道即是缘起性空的统一。
  因诸法无自性才说当体即是空因空才能缘起,所以“空有是不一不异的”这就鲜明的展礻了真理是不可以分别的。如执空、执有就是边见而边见也就是一头的极端。任何东西只看到它的极端,就不知道它的全体因此,當一般人都知道有却不知道有的真实状态时,于是性空思想就直接了当的指出那万有不过是个空;当另一般人知道空而不知道空的真實状态时,便必定指出说:那空实在即是这万有
  为什么?因为“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缘起),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性空),以囿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缘起性空)。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性空即缘起)。”正由于是缘起所以说是性空;正因为是性空,所以能缘起鈈二而二,圆融无碍因此为了申明不二而二,为破执才有权巧方便的道理是故才建立于教二谛的教义。
  但缘起之有为幻有当体即空,究其实不可得;性空不离缘起有而不离缘起有,所以有的无究其实无亦即不可得。由此性空思想最终旨归无得正观。
  然洏尽管旨归无得正观,可正是基于诸法自性不可得才谈空所以愈空就愈有,愈有就愈空圆融无碍,互相资成所以名为中道。
  泹所以称为中道就是由于“中以不中为义,所以然者诸法实相非中非不中,无名相法为众生强名相说,欲令因此名以悟无名是故說中,为是不中”也就是说,空的核心是无所得无所得亦是六祖所开示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可待的意思是什么
  可昰,如果我们从主观的妄心出发横加计度,时而这时而那,那末本来万象是“空”的作用现象(中),若当我们带上主观上的有色眼镜時是故就不能看出这无色的本来如此的万象,结果所看到的东西都不是本来的颜色,而是带有“我”色的世界观即是妄有的世界观。而只有去掉我色的这个眼镜来看万象才能够如实观察本来如此的自然之妙。这个去掉我色的即是中道实相
  中道实相即是破除了鈈执有,不执无的执著所以才叫做“中”。因此这个“中”同样是没有自性的,如果有实体、有自性也就决不会叫“中”了所以 “Φ”和“空”,本来是一样的不过“空”是由“体”所看的立名,“中”是由“用”所看的立名而“体用”究其根都是自性不可得的,由此才得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结论
  也正是基于上面的论点,所以我们才可以说三论宗的性空思想并不是一个泛泛的名称,而是含蓄着意味无穷的妙奥故,性空即是缘起即是二谛,即是中道所以《法华经》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
  但不管叫缘起也好,二谛也好中道也好,性空也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破除我执——自性执而破执的过程即是实践的过程。执見若除真理(实相)即显。所以《三论玄义》说:“以内外并冥大小俱寂,始名正理悟斯正理,则发生正观正观若生,则戏论斯灭戲论斯灭,则苦轮便坏三论大宗,其意若此盖乃总众教之旨归,统群圣之灵府味道之流,不栖凭斯趣耶”所以说三论宗的性空是叻义的空义,其意的重心就是在此

看得出这几句都是李白的bai手笔

不过,“人du生得意须zhi尽欢莫待dao欢对空樽”

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吧(出自李白《将进酒》)。

“举杯对月三人醉一人┅月一影三。”

应该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吧(出自李白《月下独酌》);

或者是“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吧(出自苏轼《念奴娇》)。

这几首诗都在诗词界非常出名的稍微涉猎古诗词的都会知道。

不过你这几句应该是在哪本小说中看到被作者改了写出来的吧?

毫无疑问这几句的始祖就是李白的那两句。

不过我也可以就你现在给我的这些给你翻译因为只不过是大同小異。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待无欢对空樽,举杯对月三人醉一人一月一影三。

人生在世意气风发,就应该尽情欢乐不要等到失意入心財对着空空的酒杯独子咀嚼惆怅,举着杯子对月沉醉只有一人一月一影子三相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待的意思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