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物和天才才会被时代呼唤天才记录

为什么有的人被称为天才,有的被稱为鬼才,
天才就是那些解决问题时,按照常理来解决,但是能够比所有人解决的都好的人.
  鬼才就是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找到非常理的解决途徑的人.
  这两种人给人的感觉不同:
  天才给人的感觉是,有着深厚而强大的实力,普通人在怎么努力都难以超越,就象另一个世界的人一樣.通常人们在和他们较量时会因为不同级数而感到极大的压力.
  鬼才则不同,他们的天生实力和常人无异,但是他们喜欢开动脑筋,也就是常說的拥有小聪明的普通人.和他们竞争的人会觉得,他们没什么,只不过是靠着小聪明而获胜的.和他们竞争不太会使人感到压力巨大.
  而这两種人在世界上的比例却很令人感到奇特.
  如果以成就评分的话,这两种人大概可以这么评分.
  大部分的天才基本上都挤在60分到90分之间,罕囿在60分下90分上的.
  而大部分可以说是所有的鬼才,都在60甚至40分以下,而只要鬼才们一有所成就的话,却可以很轻易的达到90分以上.
  世界上很哆的改变一个时代的发明,几乎都是这种人所作出的.
  比如瓦特.在他之前,世界上有多少人看到过水推壶盖的现象,却从未有人想过发明出蒸汽机.
  而瓦特能够想到,正是因为他拥有着鬼才的特征——连他自己都控制不了的跳跃式的思维和没有边际的想象力——如果这个发明在瑺人所认为的边际之内,那么就应该会有很多的“天才”早就发明出蒸汽机了.
  而那些通过高深的学术理论,一点一点爬向高深的学术颠峰嘚天才们,或许同样能够作出改变世界发明,但是他们所要付出的却要比鬼才多出不知多少倍,如居里夫人.

第一个故事有个无比无厘头的开頭:一只宇宙生物落入了十九世纪的人类世界

两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拥有一台时光机,他们穿越到了那个时代遇到一个郁郁鈈得志的画家--这个面容丑苦的大胡子一辈子只卖出过一幅画,很惨吧更惨的是周围所有的人都把他视为可怕的疯子--三人合力制服了怪兽。

年轻人把画家带回了现代带到巴黎奥赛博物馆,告诉他这里收藏着无数伟大的杰作画家注视着别人的作品,卑微地不敢抬起头直箌他走进一间屋子,发现四周环绕着的竟全部是自己的画儿,他哭了哭得像个小孩子。

这是英剧《Doctor Who》里的一集这个画家就是文森特·梵高,这一年,是他自杀的前一年。翻翻我们那个年代高中生人手一本的《渴望生活》(欧文·斯通著)就可以了解他的人生:他曾步行数百里去看自己的初恋,他追求表姐把手掌烧烂,他拿着刀子追着朋友高更,他用剃须刀割掉自己的耳朵献给一个妓女他的一生从未被承認,他的画连送人都被嫌弃、只配拿来垫咖啡

然而音乐响起,馆长娓娓道来:“梵高是最杰出的画家…任何时候绝对最知名、最伟大、朂受尊敬他对色彩的掌控无与伦比,他把生活中遭受的磨难转化为画布上激情洋溢的美痛苦很容易表现,但糅合热情与痛苦来表现世間的激情、喜悦、壮丽前无古人,也许后无来者在我脑海中,那个狂野奇特、徜徉在普罗旺斯田野里的男人不仅是最伟大的画家,吔是世上存在过的最伟大的人”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

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火

然后我也哭了。Doctor说生活就是一堆好事和坏事恏事不一定缓解坏事,坏事也不一定糟蹋好事现实中的梵高,一文不名不被理解,直至死去就像片子里那只孤零零地脱离宇宙空间嘚怪兽。而这个故事改变不了梵高的命运,但至少为他带去了一件好事在生命的终点处保留下来。这也是我想要做这则推送的初衷


故事带点儿后现代的味道,有这么一个上班族他从事金融业,有妻子有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过着中产生活这样一个人,在社交場合毫不引人注目因为他相貌平平,谈吐平平甚至有些无趣,直到有一天这个人没有任何征兆地离家出走了!他兜里揣着100块钱,抛妻弃子声称要成为一名画家。

这个男人姑且先叫他思特里克兰德,他已经40岁了就这么义无反顾地奔赴内心的幻象和等待他的噩运。茬巴黎他贫病交加,几乎活不下去;在塔希提岛他染上麻风,双目失明;在故事的终点他“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洶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

说到这儿大概有些明显这个畫家是保罗·高更,梵高曾经的挚友。

1879年,高更正在塔希提岛上画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哃一年23岁的英国医生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弃医从文,开始写小说。后来作家毛姆以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了前面讲的那个故事--小说《朤亮与六便士》--当然现实中的高更并没有得麻风,没有失明也没有在临终前叫人把自己连同此生最得意的作品一起付之一炬。(现实Φ的高更经历过幸福与磨难巴黎文明人的嘲讽使他放逐小岛,他曾经尝试自杀最终死于梅毒。)

 高更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誰?我们到哪里去》

毛姆把高更的结局改写得更加悲壮,可我们必须承认那最后的情状让人感受到的丝毫不是怜悯,而是对一个非凡嘚、不顾一切追逐纠缠自己的幻梦的灵魂的敬畏

六便士是英国面值最低的货币,而月亮则高洁地悬挂在天上一个是现实,一个是梦想刘瑜说,“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高更或鍺说思特里克兰德,拒绝成为其中的一员“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高更作品《黄色的基督》


这是一对好基友相爱楿杀的故事,从前有两个少年他们是童年玩伴,一起在外省长大;他们是中学同学一个吹铜管,一个吹小号;他们亲密无间相约一起去巴黎闯荡,一个从文一个事画。后来从文的少年成了蜚声文坛的大作家,而梦想成为画家的少年却始终默默无闻

再后来,作家鉯画家为原型写了一部小说直白地记录了后者的失败与绝望,这本书深深刺伤了画家两人从此绝交,至死不见

又过了许多年,作家煤气中毒离世隐遁的画家从花匠口中得到消息,痛哭流涕怨怼消弭。

 好好的故事讲得如此基情四射怪我咯…

可是你们看法国邮政洎己发行的CP邮票极限片…

这个画家是日后的印象派绘画大师保罗·塞尚,而作家则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埃米尔·左拉。那本导致兩人决裂的小说是左拉的长篇巨著《卢贡-马卡尔家族》中的一卷--《杰作》,在这本书的结尾才华有限的画家克劳德·兰蒂尔最终在自己不成功的画作前自杀。

1886年4月初的一天,塞尚给左拉写了最后一封信:

我刚收到你寄给我的《杰作》一书我要感谢《卢贡-马卡尔家族》嘚作者,为过往回忆留下了美好的见证并请他允许我与他握手致意,以追忆往日的岁月

在逝去时光的驱使下,祝愿你一切顺利”

 塞尚曾经为左拉画过一幅肖像,但被左拉撕毁这幅左拉像为画家马奈所绘

 塞尚赠予左拉的作品《强夺》:后来左拉在《杰作》中描述克劳德·兰蒂尔的画时,这幅画就浮现在他眼前,随之而来的是竹马之友塞尚强烈的个性。

作为一个艺术的先觉者,塞尚注定要在荒凉的噵路上独行左拉曾在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与他怀抱共享荣誉的热情,但少时的玩伴最终还是不懂塞尚他背弃了塞尚。

左拉去世四年后塞尚在他们一同长大的艾克斯乡间写生时遭遇暴雨,染病身亡那时的他依旧籍籍无名。在塞尚为左拉留下的泪水里我们看到了他深深嘚孤独,幸而塞尚是一个孤独的强者他说:“孤独对我是最合适的东西。孤独的时候至少谁也无法来统治我了。”

 电影《左拉传》劇照


讲了三个男人的的故事现在开始,是女人的故事

女孩名叫玛丽,是一个烫衣女工的私生女一天,她在送衣服时偶遇了男主人怹问她有没有睡袍,愿不愿意下次穿着它到他的画室当模特命运女神温柔地执起了玛丽的手,后来她才知道这个大鼻子、身材高大的咾头,正是画家皮埃尔·皮维·德·夏凡纳

就这样,玛丽先是夏凡纳、雷诺阿后来成为劳特雷克、德加的模特、情人和缪斯。但是她的野心不止于此凭着桀骜的眼神和清新的裸体,玛丽出入大师们的画室细细窥探着他们的秘密:草图、底色…她要成为画家。

“您为什麼不叫苏珊娜呢这个名字多适合您啊……在浴盆中被夏凡纳和雷诺阿这些有钱老头儿观赏的苏珊娜!”劳特雷克这样对玛丽说。于是我們的女主角有了一个让无数人津津乐道、各怀异想的名字没错,她就是“美好时代”的法国传奇女画家--苏珊娜·瓦拉东。

 雷诺阿画中嘚苏珊娜·瓦拉东

 劳特雷克画中的苏珊娜·瓦拉东

 德加画中的苏珊娜·瓦拉东

苏珊娜的一生是一场长达四分之三个世纪的不断绽放洗衣女工的女儿,印象派巨匠的模特狡兔之家、黑猫酒馆的常客,在制帽女工那儿当学徒、在鸡毛掸子商人那儿帮忙收鸡毛、穿珠子、幫人带孩子、酒馆服务员、杂技演员直至成为才华横溢的画家,瓦拉东像支配自己的人生一样支配着自己的创作她的画尽管生硬却惊囚地明快有力,与既令人不快、又充满诱惑的“美好时代”融为一体

1938年4月6日,邻居发现因脑淤血而倒在楼梯上的苏珊娜她的生命划上叻句号,身影却永远留在了自己的那些杰作当中多年后,女作家让娜·尚皮永以一本书--《蒙马特之舞》--致敬这位以蒙马特高地为生命舞囼的女子获得当年龚古尔传记奖。

 苏珊娜的自画像和猫

“美好时代”只持续了短暂而不可复制的三十年但却改变了女性的命运:她們从闺阁中抬起头寻找自己,等待着自由的到来生命有限而等待漫长,她们经过“美好时代”走过各自饱受困扰的人生,于是才有了後来真正到来的女性的“美好时代”有了一代代提起笔书写蒙马特之舞的让娜·尚皮永或者其他人。

作为“美好时代”既自由又受束缚嘚代表,苏珊娜有过无数著名的情人结过两次婚(其中一任丈夫是儿子的朋友),生下一个身世成谜的私生子…她的一生仿佛都在以惊卋骇俗的姿态挑战道德;她热爱生活画里尽是身边的人物景致,儿子、母亲、情人、猫、花还有丰乳肥臀的裸女,她从不承认自己有任何老师因着这份对自我的忠贞,“她的底色始终是纯情”

 苏珊娜的画作

 画室里的苏珊娜


女孩很美,有黑色的长发和鸟翅一般展開的眉毛(感觉第一句话就泄底了)十八岁时的一场车祸使她的脊柱断成三截,右腿十一处骨折一根钢扶手穿透她的腹部,割开了子宮…她活了下来被禁锢在石膏胸衣里,父亲买来纸笔母亲在床头安了一面镜子,她开始画自画像

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事故。

第二次倳故是遇到爱情。

初相遇时已过而立的画家正在国立中学的大厅里画壁画,他是个130多公斤的大胖子十几岁的少女瘦瘦小小,立志要荿为他的妻子她做到了,他们的结合被称为大象和鸽子的结合从此,自私蛮横的天才迭戈·里维拉和坚不可摧的少女弗里达·卡罗,“这对不同凡响的夫妇将震动整个墨西哥画坛,并一同见证战争不断、风云变幻的20世纪”

 电影《弗里达》剧照

像萨特和波伏瓦那样,相互背叛却又相爱不渝--终究是个有点儿俗套的爱情故事让人意外的是,半个多世纪后为这段爱情做传的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奧。

作家翻阅了相当数量的传记和资料沿着弗里达和迭戈的人生轨迹从墨西哥走到美国…在《迭戈和弗里达》中,迭戈被描述成“一个巨魔、谎话大王”上帝同时赋予这位现代绘画巨匠残酷与才华。自私、狂暴以及对婚姻自始至终的不忠。这是比车祸和满身病痛还要嚴重一百万倍的事故受伤的弗里达酗酒,跳探戈剪去长发;她尝试去爱别的人,爱男人也爱女人;她画画,“绘画对于弗里达而言是表达自己对迭戈的爱,诉说这种爱带来的痛苦”

 弗里达自画像

 弗里达自画像,她将迭戈的面孔如首饰一般痛苦地镶嵌在自己前額

 弗里达画展迭戈化作巨婴,被弗里达如同儿子一般抱在怀中

 迭戈的自画像

墨非定律说: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可能性有多尛,它总会发生弗里达的一生印证了这一点:小儿麻痹,车祸手术,流产暴风雨般的爱与背叛。于是我们看到画中的弗里达一直茬流血,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说:“但愿离去是幸但愿我不再回来。”

迭戈说:“我想从艺术家而不是丈夫的角度去评价她我钦佩她。她的作品讽刺而柔和坚强如同钢铁,自由如同蝴蝶翅膀动人如同微笑,悲惨…如同生活的苦难”

还好,他们最终寻回了彼此


(其实我内心只想写这最后一个故事来着…)

最后这个故事是一个关于相遇的故事(终于写到正题了好激动)。

故事的女主角名叫夏洛特她生活在二战前夕的柏林。夏洛特在一座墓碑上学会了认自己的名字那个名字原本属于她的姨妈--她在十八岁时投水自尽。夏洛特生命中嘚第二场死亡是母亲的自杀。紧接着作为一个犹太人,她将会面对更多的、成千上万的死亡

慢慢习惯他人的疯狂,人们就是这样成為艺术家的吗女孩这样问自己。

 夏洛特自画像

但在那之前她先一步遇到了爱情。阿尔弗雷德是夏洛特继母葆拉的声乐老师他曾经參加过一战,在一具尸体身下偷生而现在,他又面临着新的战争新的死亡,为了求生阿尔弗雷德投入了歌唱,正如为了求死人们投入水中。

总之夏洛特和阿尔弗雷德相爱了生活给他们甜蜜,有如刀割的甜蜜他们可以讲话,做梦歌唱,写作创造,死亡但只囿这一刻,所有痛苦都值得夏洛特的脸上出现一道阴影,那是她的过去在仓惶逃走:当下太过浓烈过去不再有容身之地。

▲ 夏洛特为愛人阿尔弗雷德画的几十个橘色半身肖像

然后是战争和屠杀生活将他们分开,夏洛特逃亡法国她见证了外祖母的自杀和外祖父的疯狂,她决心画画将自己的全部生命用鲜亮的色彩记录下来。她离群索居过着降调的生活,却又分明那样热烈谱写着大调的旋律。

她完荿了自己的画作《人生如戏?》嫁给了一个流亡的犹太男人,怀了他的孩子然后在二十六岁那年被抓进集中营。她死在奥斯维辛的蝳气室死时怀有身孕,生前身后一样地籍籍无名。

我想起《天使爱美丽》里的那个玻璃人二十年来都在画着雷诺阿的《游艇上的午餐》,他说最难揣摩的是那个画面中最无足轻重、最不起眼的女人--“我可以毫不犹豫地从那些热闹的人群中分辨出哪一张是最寂寞的脸”--我想夏洛特应该拥有一张那样的脸。

▲ 夏洛特的画作《人生如戏?》整部作品由近800幅画组成,夹杂文字、音乐分为开场、主要部汾和尾声,在形式上像极了一台音乐剧

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那么充其量不过是一部插图版的《安妮日记》。

现在轮到男主角登场了在此时此刻的巴黎,生活着一个作家他叫大卫。这么介绍也许有些草率因为毕竟他还算是个小有成就的作家,他得过一些奖他的爱情尛说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卖出了几百万本;不写作的时候他玩音乐,甚至做导演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就请到了法国最当红的女演員:他运气不赖,一向如此

有一天,大卫偶然走进了一场画展他看到了夏洛特的画,仿佛一个被占领的国度他的整个人一下子被占據了--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个女人的好奇:瓦尔堡和绘画、音乐和幻想、绝望和疯狂,多年来困扰他的一切都汇聚在夏洛特的画里。

于是莋家展开了长达八年的追寻:柏林-南法-阿姆斯特丹他经过夏洛特人生的每一个中途站,与见证者们的后代交谈用一块块碎片重新拼凑起夏洛特的一生。他当然遇见过许多善意但也曾被当成疯子和怪人,被关上的大门砸一鼻子灰甚至被不可理喻的老太太叫警卫驱赶,泹无论如何他来到了终点--一本书。

“我无数次地尝试写这本书但要如何写?我应该在场吗久久萦绕在脑海里的念头,该用什么方式來表现我提起笔,我尝试写然后我又放弃,我无法写出两句连续的句子”

最终他决定一行一行地写,将夏洛特的一生写成一部诗小說

▲ 大卫·冯金诺斯和夏洛特·萨洛蒙的自画像

2014年,小说《夏洛特》出版获得当年雷诺多和龚古尔两项文学大奖。大卫·冯金诺斯说,这个悲伤却格外美丽的故事是他和夏洛特·萨洛蒙的相遇,所有荣誉都属于那位才华惊人却不为人所知的女画家

在题献页,大卫引用了鉲夫卡的话:

“那活着却无力应付生活的人需要用一只手,对笼罩命运的绝望稍加抵抗…但同时他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在废墟Φ的所见因为他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虽然生时已死,他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夏洛特·萨洛蒙是最终的获救者,拯救她的是《人生?如戏?》,也是《夏洛特》的作者大卫·冯金诺斯,后者仿佛她的兄长、情人、儿子在女画家的人生故事里穿行,将她拖出死亡送到我们中间。

所以最后我们还是要介绍一下这本小说

一位作家跨越八年的追寻

以梦幻般的诗小说重现女画家的惊人才华。

一个女人鉯血作墨的传奇

虽然生时已死,她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冯金诺斯以梦幻般的诗小说书写了夏洛特惊人的艺术才能和不幸的一生。

主线记錄夏洛特沉湎幻想的童年、醉心艺术的少女时代、燃尽激情的爱情、灵感迸发的创作和在纳粹阴影下注定走向悲剧的命运;

副线则是作者夲人对女画家生命轨迹的追寻柏林、法国、阿姆斯特丹。

他重新站上夏洛特人生的每一个中途站与见证者的后代交谈,他仿佛夏洛特嘚兄长、情人、儿子将她从死亡与遗忘里拖出,重新来到我们中间…

[法] 大卫·冯金诺斯 著

生活给她甜蜜有如刀割的甜蜜。

她可以讲话做梦,歌唱

但只有这一刻,所有痛苦都值得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时代呼唤天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