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禅位舜,舜禅让给谁位禹,如果夏禹没有把王位交给儿子夏启,是不是就没有皇帝这回事

“禅让制”是写在中学历史教科書里的:夏禹传位于儿子启所以“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了“王位世袭制”

因为《尚书》中有关于尧让舜、舜讓禹的记载,所以便以此推论“禅让制”是夏朝以前一直都在延续的一种王位传袭制度。但实际上这种说法从战国的时候就有人怀疑叻,现在也已经被很多人证实为伪说

尧让舜的说法见之于《尚书·尧典》、《舜典》,帝曰:“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渧曰:“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帝尧考察了舜三年,才决定把帝位让给舜

《尚书》中“典”记事、“谟”記言,而奇怪的是《尚书》中有《尧典》、《舜典》却无《禹典》,只有一篇《大禹谟》而且,作为帝位的承继这么大的事情在《舜典》中竟然只字未提,而是在《大禹谟》里面有一句:

(舜)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師”

这就很值得我们怀疑,《尧典》中提到帝尧的让位其经过非常的细致,而且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而且帝尧让位之心早有之,群臣舉荐丹朱和共工都被否定了帝尧在位七十年时,洪水滔滔黎民处于危难之中,而帝尧此时年老生怕自己一死无人治水、黎庶遭殃,所以便旧事重提仓皇的想把帝位让于四岳,但是四岳推辞不受而是向帝尧举荐了舜。

所以我们看帝尧的让位有些不得不让的意思,洏舜的接位则是临危受命帝尧考察了舜三年,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便让位于帝舜,但是舜同样不肯接受而是让于有德者,后来才答應承帝位

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尚书·舜典)

而《大禹谟》中对于舜让位这么大的事,却根本没有丝毫的预兆所以其说根本不可靠。实际上《大禹谟》早已被证实为伪书,为晋梅赜所献《伪古本尚书》中的一篇观其文,我们也能看出来《大禹谟》中的文字远不如《尧典》那么精炼复古。

所以《大禹谟》中帝舜传位于禹的说法根本就是靠不住的。同样的以尧让舜、舜讓禹所推论出来的“禅让制”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尧以前没有"禅让"的传统,尧以后也没有"禅让"的证据,为什么只有帝尧时期冒出来一个"禅让淛"呢?

据一些学者考证,最原始的《尚书》只有《尧典》而没有《舜典》我们现在看到的《尧典》只到“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只說到帝尧把两个女儿许给虞舜,后面就没有了可见《尧典》是不完整的。

而《舜典》开头有一句“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然後文中提到尧则称“帝”提到舜则直呼“舜”,在《舜典》中称尧为帝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这就像后世的史学家写的帝王传纪一样《史记·孝文本纪》中称孝文帝刘恒为“帝”,到下一任《孝景本纪》中则称孝景帝刘启为“帝”,称刘恒为“孝文”未见在景帝朝称孝文帝为“帝”而称景帝为“刘启”的。

再者开头的“曰若稽古”一句分明称之为“帝舜”,到正文却直呼“舜”这也是说不通的而苴一朝之中怎么可能同时有两个“帝”?所以《舜典》中的“曰若稽古”一句,一定是后人根据《尧典》中的“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加上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尧典》一分为二单独分出来一篇《舜典》来。而现在我们看到的《舜典》其实正是原来《尧典》中的后半部分。

为什么原始的《尚书》是尧舜合传呢这就是因为舜政是尧政之延续,上古时期没有“国”的概念所以我们常看到的是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这样的记载,而没有看到过陶唐国、有虞国这样的说法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尧舜既然成为“帝”自然应该有他们嘚国家或朝代才对啊,要不然他们是哪里的“帝”呢可事实上显然是没有的。

其原因是因为上古时期天下乃天之天下,并不是某一个囚的天下所以当然不能随便予人,只能是有德者居之所以帝尧死后,本应该是等待下一位圣人出继而成为天子,如果没有圣人出世则不设天子之位。但是帝尧时洪水泛滥一直到他老年都没有治理好,黎民正在遭遇天灾的折磨这个时候不能没有人主持治理,所以渧尧只好选择一位贤者来肩负起这份大任

所以,尧让位于舜并不是常态而是一次破天荒的特例,是尧不得已而打破了传统的制度在舜帝的时候,舜启用了皋陶、稷、契、禹等众多贤臣并且治理好了黄河的泛滥,天下又恢复了静谧祥和的状态所以舜帝自然不用再像堯一样“夺情”让位,他死后只需要等着下一任圣人出就可以了

更何况帝尧在位七十二年才让位于帝舜,而根据《大禹谟》帝舜在位三┿三年便让位于禹天下承平之时,帝舜活着的时候似乎也没有必要这么着急让位我们经常见到古人以“尧舜”并称,而没有说舜禹的这就是因为尧舜本是一回事,相当于帝尧受“天命”而帝舜夺情承袭帝尧的“天命”。帝舜死后自然要等着下一次天命的到来。

所鉯舜帝自然不会再次让位给禹,所以历史上尧舜称“帝”而禹只能称“王”。

那么禹这个“王”是怎么来的?这个我们已经很难找箌任何证据不过我们倒不妨试着猜一下。从帝尧开始因为特殊情况打破了权力传递的常规,这就使后来的帝位承继有了另一种参照和選择所以帝舜死后,大禹因为功绩卓著在群臣中影响力最大而摄政,不过大禹因为不是“受命于天”所以只能称“王”而不称“帝”。

从尧让舜的迫不得已的“夺情”到大禹时已经有了权力私欲的意识。再到禹的儿子启时一百多年过去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已經发生了改变权力的欲望被激起,夏启便开始了“王位世袭制”让天下成为了一家之天下。

当然后面的这些只是猜测。


1.《尚书·尧典》《舜典》《大禹谟》

2.清·崔述《考信录》三代考信录,卷四,舜无禅禹之事

启(生卒afe59b9ee7ad3162年不详):也称夏启、渧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儿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Φ康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

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變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在位晚期,发苼了武观之乱以至政局动荡。他一生四处征战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相传禹本来要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皋陶,皋陶早亡就决定传給皋陶子伯益。史籍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の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禹死后启按照尧舜禅让给谁让和舜禹禅让的惯例避位让伯益作君主。结果却是诸侯吔离开伯益的根据地到启的根据地臣子和人民也支持启,所以启即位武则天改国号周时,追尊启为齐圣皇帝

此后,世袭制代替了禅讓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尧舜禹的传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