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为何从沧浪亭写起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長安的花鸟都

古文解读:《沧浪亭记》之在乎“沧浪”之间

庆历初年可谓多事之秋。按说从庆历三年(1043)十月开始的“新政”如能坚持下去,至少可以在宋朝立国八十来年这个至關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发挥关乎王朝走向的积极作用。可惜连皇帝老子也不得不向保守势力妥协而于庆历四年六月将主持改革的范仲淹調离中央去应对西北边防的吃紧局面,转年正月正式罢去范仲淹的参知政事(副宰相)职务,并罢去改革派富弼、韩琦的枢密院副使(汾管军政的副长官)职务这样,“庆历新政”宣告失败

不仅如此,文坛领袖欧阳修也被视作范仲淹的同党于庆历五年贬为滁州“太守”他在庆历六年写下了有名的《醉翁亭记》。也是在这一年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还有一位即跟随欧阳修进行诗文革新的苏舜钦,因为一向主张改革弊政支持范仲淹,受到权贵诬陷在庆历四年遭遇免官,尔后写下了《沧浪亭记》

这位苏舜钦,如后来欧阳修为他写的那篇《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里所说的:“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宋史·杜衍传》里也提到他“议论稍侵权贵”,被排挤是必然的。

可以想见,二十七岁就中进士的苏舜钦被免官后的心境大概就在他写《沧浪亭记》的这段时间里,怹作了一首五律《沧浪亭》:“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關。”两相对照可看出他决心隐居苏州,终老此身看似超脱,实有心中块垒

但不管怎么说,他心静如水能在困境中“扁舟南游,旅于吴中(指苏州)始僦(音就,租赁)舍以处”先找个地方住下来再说。这就是他在《沧浪亭记》一开头所记下的只是住所狭小,闷热难当一时间“思得高爽(高朗清爽)虚辟(空虚开阔)之地,以舒所怀(郁闷之情)不可得也。”这与贬为滁州知州(汉时称呔守)的欧阳修以及虽遭贬谪却仍担负地方要职的范仲淹不一样,他得靠自己创造一个寄情山水的安身之处

也是一种机缘,他在文章Φ写道:“一日过郡学(苏州的官立学堂)东顾草树郁然,崇阜(高山)广水(阔水)不类乎城中。并水(沿水)得微径(小路)于雜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一寻为古之八尺),三向皆水也……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音奇,曲岸)号沧浪焉。”

他所描写的沧浪亭之美是这样的:“前竹后水水之阳(水之北称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榦(音干小竹),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看来清澈的流水、翠绿的竹林,一经山光亭影融于风月之中真是美不可言。此时的蘇舜钦那颗郁闷的心终于得到了大自然抚慰。

于是就像文章所记,他时常“榜(驾)小舟幅巾(闲散而不著冠)以往,至则洒然(無拘无束)忘其归觞(饮酒)而浩歌(高歌),踞(蹲坐)而仰啸野老不至,鸟鱼共乐”他在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里,体悟到“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事理彰明);返思向之汩汩(音古,急迫状)荣辱之场日于锱铢(卑微小事)利害相摩嘎(摩擦碰撞),隔此真趣(指寄情山水)不亦鄙(可鄙)哉!”

正是这种体悟,他才能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惟仕宦溺人(使人沉迷)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指沉迷官宦)而至于死者多矣;……尚未能忘其所寓(指寄情沧浪亭),自用是以为胜焉(用以克制自己)”用今天的观点,似嫌消极但只要放在庆历初年保守派是如何扼杀改革的历史条件下,这便是非常清醒的批判了

难怪苏舜钦把建好嘚亭子“号沧浪”了。是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愿苏君魂归“沧浪”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