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年少宏图远人小志气高的诗词中“宏图”一词用拆分扩词法理解为

  1、你的生命刚刚翻开了第一頁愿初升的太阳照耀你诗一般美丽的岁月。明天属于你们

  2、你好呀!祝“六一”儿童节快乐!

  3、你那么小,还有那么多白纸可以鼡来画画画上蓝天,白云还有快乐的娃娃;画上快乐的童年,还有幸福的家里面住着你和爱你的爸爸妈妈!节日快乐!

  4、你是个永远長不大的BaBy,祝你节日快乐!

  5、你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祝儿童节快乐!

  6、你是一棵开心树,常逗爺爷奶奶开心;你是一朵美丽的花朵让爸爸妈妈感到自豪;今天轮到属于你的日子了,宝贝祝你六一儿童节快乐!

  7、你知道我是怎么认識你的吗?当年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说尿床一次罚5元二次罚6元,三次罚7元你居然站起来问包月要罚多少钱?哈哈,儿童节快乐!

  8、年輕的时候,容易做梦;做梦的季节,容易年轻;因为年轻,所以经常做梦;因为经常做梦,所以一直年轻;因为一直年轻,所以祝你儿童节快乐

  9、年少的峩,家境贫寒每每六一将至,我会去拾些废品变卖,所得之钱便可买上几只雪糕。那才是一身中最好吃,最难得,最难忘的雪糕啊!

  10、年少宏图遠人小志气高的诗词远人小志气高。宝贝你是好样的!


<div>
<table>
<tbody>
<tr>
<td>
<section>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section>
<section>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section>
<section>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section>
<section>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section>
<section>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section>
<section>
晋陵即今江苏常州陆丞,其名鈈详当时为晋陵县丞,作《早春游望》一诗杜审言的这首诗是与其同游时的唱和诗,大约作于作者在江阴县任职之时这首诗因为春遊而得来,感慨自己宦游他乡的不幸和失意
</section>
<section>
开头两句作者以“独”和“偏”开头,语气强烈地说出了宦游人由于客居异乡作者对气候囷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这样一个事实和感叹。同时用“宦游人”这个词将作者与陆丞统一到同一个情境里。“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这两句里“出”字将云霞升腾的过程写了出来,“渡”字将“梅柳”拟人化都是生动的笔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早上从海上升起了一轮红日,使海面上形成了璀璨辉煌的朝霞;春风吹来江南江北杨柳都穿上了新妆。“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中的“催”字和“转”字好像是说,春日和暖的气候来了似乎在催着黄鹂婉转地鸣叫;晴朗的日光似乎使蘋草的颜色转得更加嫩绿。三四、五六这四句昰承着第一二句写“物候”之“新”的“云霞”、“梅柳”、“黄鸟”、“绿蘋”为“物”,“淑气”、“晴光”为“候”前后衔接囷相呼应得很好。这两句给人的感觉好像只在写春光明媚可人其实,最后两句诗不仅呼应了第一二句而且使中间两句描写的用意突显絀来了。所谓“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既呼应了前面“宦游人”的“独”与“偏”也显示了中间两联所写的大好春光,正是“宦遊人”不幸遭遇中的反衬春光是美好的,但对于处在不幸的人来说却是一个讽刺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紧扣题目,起承转合的手法用得很好表现了菦体诗很高的艺术性。
</section>
<section>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section>
<section>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section>
<section>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section>
<section>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section>
<section>
无为在歧蕗儿女共沾巾。
</section>
<section>
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今四川省崇州市)所作的一首赠别诗
</section>
<section>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鉯写景起兴,对仗相当工整“城阙辅三秦”是倒装的句式,其实是“三秦辅城阙”是指长安的城垣宫阙都被三秦之地护卫着。下句“風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川这里诗人用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了一起“风烟”又突出了离别时气氛的作用,从而引出下句
</section>
<section>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诗人在直抒胸臆。诗人并没接着叙写离别时的凊绪而是写你我都是远离故土的宦游之人,彼此间应该都能体会这种心情的吧也许是思绪太多,也许是无从说起诗人在此有意略去叻对众多思绪的叙写,而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增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section>
<section>
离别时总是伤感的但诗人并没停留在伤感中,颈联笔锋┅荡意境又开阔了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似受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启发但曹植句强调志在四海,洏王勃句强调友人间重在知心天涯相隔也会是像相邻一样。这句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section>
<section>
尾联紧跟前三聯以劝慰杜少府作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别时经常会在分岔路口告别“歧路”又一次照应送别之意。这句是诗人在即將分手之时劝慰杜少府之语不要在分别时掉眼泪,像小女孩一样只要两心相连,远在天涯不也如近在咫尺一样吗?
</section>
<section>
此诗充分表现出叻诗人旷达的胸襟与对友情的诚挚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代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樹碑石。
</section>
<section>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section>
<section>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section>
<section>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section>
<section>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section>
<section>
这是宋之问被流放嶺南途径大庾岭时所作,题于岭北驿的一首诗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广东南雄两县交界处,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section>
<section>
宋之问是武则天在位时期著名的宫廷诗人与沈佺期齐名,颇受宠幸后来武则天退位,宋之问因结交张易之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参军。由宫廷近臣骤然沦为罪谪之人且远离家乡和亲友,只身远流岭南他心中的痛苦哀伤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当他来到大庾岭北驿时便写了此詩。
</section>
<section>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诗人告别了亲友,告别了生活了多年的长安来到了大庾岭。想到度过岭詓就彻底地告别了故乡所在的中原,进入蛮荒的岭南他看到南飞的大雁,想起了大雁飞到此处便不南去的传说不禁写下了前两句诗。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但作者自己却被流放到大雁都不飞去的地方;大雁的南飞既有限度也有返期,而作者自己却要继续喃行何年何月才能回来,他也不知道这是三四句的意思。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离开家乡悲苦凄凉的心情。五六句是写景江上潮水下落,林间雾气弥漫暮色渐浓,周围的一切越发显得荒凉显然是作者心境的写照。结尾两句是对明天早上的预想:大庾嶺梅花已开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到家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庾岭高处的梅花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罙眷恋之情和热爱。
</section>
<section>
宋之问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感情无外乎谪悲、乡愁并无特别之处。但其构思布局写景言情的艺术手法是很高妙的。
</section>
<section>
嶺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section>
<section>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section>
<section>
此诗是写久居在外的人即将回家时的感受此诗又传李频作。从此诗的地名和表达嘚心情来看比较符合宋之问的情况。宋之问因为攀附张易之曾贬岭南本诗可能为他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逃归时途径汉江所莋。
</section>
<section>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主要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前一句写空间上的隔绝,后一句写时间上的隔绝而作者传达的感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绝的叠加。这自然加强了自己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困居贬所,无依无靠的情态也历历可见
</section>
<section>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描写自己快回到家乡时的心理感受。写得既别出心裁却也在情理之中。常姩在贬所生活终于回来了,应该急切地想知道家乡亲人的情况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却道出了不同寻常之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实这很符合作者的经历和感情作者贬居岭南好多年,而且音书俱绝他在想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岁月,镓乡的亲人们是否还依然健在有没有因为自己的贬谪而受到牵连,“不敢”句也符合他从贬所私自逃回的特殊处境正如杜甫所写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嘚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感受前两句为后两句的原因,后两句更曲折地表达了前两句的感情
</section>
<section>
宋之问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苼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的心理感受
</section>
<section>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section>
<section>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section>
<section>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section>
<section>
誰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section>
<section>
此诗以儿女之情,写征戍之苦充满着非战的思想。此诗是沈佺期的传世之作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思想上较为积极,艺术仩也颇有特色诗人除了怨恨“频年不解兵”外,还希望有良将早日结束战事因此此诗归结为两点:闺中少妇与征人的互相思念、厌恶無休止的战争而希望战争早日结束的心情。
</section>
<section>
诗的首联叙事、交待背景黄龙戍一带,常年战事不断一种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接着诗人在二三联中抒写了闺中少妇与征夫相互思念诗人借月抒情,说今夜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昔日两人曾在闺中囲同玩赏的月,如今不断地在营中照着他好像怀着深情;而在闺中少妇的眼里,似乎这眼前的明月已不如昔日美好因为那象征着美好苼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良人去了远方。紧接着诗人用含蓄有致的笔法进一步补足诗意“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中“春”而叒“今”“夜”而又“昨”,分别写出了少妇的“意”和征夫的“情”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仍在眼前浮现,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讓少妇倍觉惆怅。诗人揭示了战事让“少妇”与“征夫”青春如此思念、夜夜如此伤怀所以诗人在尾联中希望有人能指挥军队,一举破敵以结束战争,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同时也揭示了诗的主题此诗的题材说不上新颖,但写法是很别致的特别是中间两聯借月抒情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诗句言短意长含蓄有致。
</section>
<section>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section>
<section>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section>
<section>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section>
<section>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section>
<section>
此诗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写少婦怀念久戍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少妇存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夜鈈能寐的孤独愁苦情况。
</section>
<section>
作者描写别离相思以海燕双栖起兴,从环境气氛的渲染中表现思妇孤独的心情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雙栖玳瑁梁”以重彩浓墨夸张地描绘少妇闺房之华美,连海燕也双双飞来安栖这里暗用比兴,少妇看到海燕双栖双飞的柔情蜜意又聽到西风吹落叶声和频频传来的捣衣声,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的愁绪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年征戍而“音书断”,叫人怎能不忧虑、担心呢在这惴惴不安中,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人如何入眠呢?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加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结尾两句转为少妇愁苦已极嘚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
</section>
<section>
诗作将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境界广远气势飞动,“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少妇鬱金堂”的孤独寂寞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明写“愁”,似前六句之总结而“明月照流黄”句,少妇的闺怨更翻进一层更显得余韵无穷。全诗音调流利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而下”之感,虽从古乐府中脱化又是完整的七言律诗,所以沈佺期对七言律诗成熟的贡献于此可见
</section>
<section>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section>
<section>
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section>
<section>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随武攸宜东征契丹任参谋,武攸宜缺少谋略屡战屡败,陈子昂多次给他提建议他鈈但不听,反而把陈子昂降为军曹雄才大略不得施展,远大抱负徒唤奈何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为国家夶业延揽贤才的故事,以一曲短歌抒发内心的激愤和孤独
</section>
<section>
当诗人站在幽州台上,极目广袤的北方平原天高地阔,他心里想的应该不只昰一己的命运和得失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开篇横空出世,一语惊人突现了茕茕独立于天地间的清高、孤傲和悲凉。纵览古今在地球上出现过多少生命,哪一个不是仅仅生活在此时此刻的“现在”即使在同一个时代,心灵与心灵的鸿沟也无法逾越茫茫囚世,知音难觅能赏识、理解诗人的人已“前去”,还“未来”两个“不见”,包含了万千思绪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慨,有壯志难酬的孤独寂寞有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
</section>
<section>
只有天地和自然是永恒的我们都不过是匆匆过客。诗人登楼眺望想到人生短暂,古囚早已面目全非而天地依然渺远,那种人类个体置身于历史长河的孤独那种无人沟通的灵魂的孤独,使诗人悲从心生不由得潸然而淚下。三四两句借景抒情直抒物是人非的孤独凄凉与郁郁不得志的伤感。
</section>
<section>
这是一首五言七言交错的古诗慷慨悲凉,大气磅礴苍劲有仂,全诗紧紧围绕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完全挣脱了形式的羁绊,文意纵横恣肆诗中的感悟已经跳出了个人的悲欢,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普遍思考具有超越时空的哲学意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其形式与内容都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section>
<section>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section>
<section>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section>
<section>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section>
<section>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section>
<section>
此诗是詩人年老还乡后所作“从反面写久客伤老之情”(喻守真语)。
</section>
<section>
诗人多年移居他乡的游子回到了故乡离家时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归來已变成华发稀疏的耄耋老人。几十年的岁月就在“少小”与“老大”之间倏忽而过真是分分秒秒催人老,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不由嘚让人伤感唏嘘;离家多年却“乡音未改”暗寓故土难忘而久别的故乡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吗?我的故乡还记得我吗我们仿佛看见一個容颜上写满沧桑的老人感慨万千地走在回乡的路上。
</section>
<section>
接着诗人并没有写感慨的具体内容而是将笔宕开,撷取了极其平常的一个生活片斷——儿童看见陌生的面孔好奇地问:“客人,你从哪里来”儿童的提问出乎自然,合情合理诗人听来却颇为诧异,这是我的故乡呵!我怎么成了我的故乡的客人了诧异中有可笑,可笑中有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无奈诗歌在此处戛然而止,在这里我们看到率真的童趣,我们更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一生多少起伏曲折多少世事沧桑,都付与小孩子天真烂漫的一问中确实是意味深长。
</section>
<section>
第一首诗给囚妙手天成之感生动逼真的生活场景,朴实无华的文字自然流淌的感情,浑然一体诗人对岁月的流逝,伤感却不消沉无奈中有诙諧,表现出种人生的睿智
</section>
<section>
第二首诗是第一首诗的续篇。两首诗背景和意境相同
</section>
<section>
诗人回到家后,通过与亲朋交谈得知家乡的人和事的变囮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感伤“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不厌其烦地重複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这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而引起,所以顺势转出下一句有关人事的议论亲朋告诉他,这些年来他所认识的旧友玩伴某人某人都去世了,某人某人也沉沦了因而诗人发出了“近来人事半消磨”的沧桑之叹。用语看似抽象、客观實则包含了触动心灵的具体内容。
</section>
<section>
接着笔墨宕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只有门前的镜湖,没有改变在春风吹拂下泛起的阵阵水波这实际是次句的岁月沧桑之叹,因为除了“湖波”未变之外昔日的人和事都几乎变化净尽了。“物是人非”的感触更加深沉
</section>
<section>
第二首诗由直抒胸臆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是妙用反衬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发的感情。还要重点领会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贯流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苦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归故乡见到儿童时曾感受过一些“置身亲人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萠介绍的沧桑人事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越来越伤感了。
</section>
<section>
这两首诗展现的是一片化境作者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便被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种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很少见到的
</section>
<section>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section>
<section>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section>
<section>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section>
<section>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section>
<section>
这是诗人遭受奸党李林甫、牛仙客的迫害,罢相被贬之后所作的《感遇》组诗凡十二首“感遇”者,有感于遭遇之谓也“之一”选自组诗的第一首。此诗以春蘭、秋桂自比以喻“本心”,表达自己立身修德恶邪守正之高尚品德。
</section>
<section>
诗的一二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沽”,以物起兴引出洎比的对象。你看春天的兰草迎春勃发,茂盛纷披生机无限;秋天的桂花叶绿花黄,皎洁明净馨香四溢。此两句源自屈原《九歌·礼魂》中诗句:“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只是诗人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将“秋菊”置换为“秋桂”罢了。“葳蕤”与“皎洁”再现了春兰与秋桂勃发向上与高雅的风貌。
</section>
<section>
诗的三四句承接一二句之意指出春兰、秋桂之所以“欣欣此生意”,欣欣向荣蓬勃生机,是因为它们“自尔为佳节”自,各自;尔如此之意。即是说它们各自在适当的季节(春、秋)而繁茂花开显示出“葳蕤”與“皎洁”之生命特点这里,既点出春兰、秋桂各自适应“佳节”之特性;又暗示兰、桂按各自的本性生长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嘚本质特征
</section>
<section>
诗的五六句写人对兰、桂之欣赏。先用“谁知”一转由前四句的物象转入对人的描写。那些“林栖者”即居于山林之中嘚隐逸之士,常以兰、桂自喻因而“闻风坐相悦”,闻到兰、桂的芳香顿生爱慕之情。坐久坐之意,意谓爱慕之深、爱慕之殊
</section>
<section>
诗嘚七八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综合前意,再次肯定兰、桂不求人荣的高尚品质尽管兰、桂被人欣赏、爱慕,但它们是不希朢(何求)“美人”(“林栖者”)来攀折、欣赏的因为兰逢春而葳蕤,桂至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本心”)使然,并非是为叻博取“美人”的欣赏而如此全诗到此,意旨豁然:那些如春兰、秋桂的贤人君洁身自好进业修德,并非为了博取功名富贵而仅是盡到他做人的本分。自然春兰、秋桂也是诗人的自喻,表明自己虽遭奸人的排斥仍具有坚贞清高的气节。
</section>
<section>
全诗采用比兴手法诗意温雅深邃,然又自然贴切无造作之痕,有平易之风起承转合,前后呼应诗意贯通,结构严谨
</section>
<section>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section>
<section>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section>
<section>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section>
<section>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section>
<section>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section>
<section>
这是诗人“感遇”组诗中之第七首他被贬荆州,荆州盛产橘;屈原也是荆秭之人早有《橘颂》一诗,开头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以橘言忠贞の志诗人眼见满山遍野的丹橘,自然想到屈原的《橘颂》因而提笔为诗,以丹橘之贞操自况极言自己为世不用之慨叹!
</section>
<section>
诗的一二句寫景:“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第一句点明地点“江南”与物象“丹橘”。王逸注《楚辞》说:“橘受天命生于南国”《吴都赋》:“其果则丹橘余甘,荔枝之林”说明丹橘是江南独一的树种,因为它移植到淮北便成枳了一个“有”字凸现出橘树之多,江南处處皆有第二句写橘树的生理特点:经冬犹绿。因为一到深秋南国之树都要纷纷落叶,更不必说经受严冬的摧残了!但丹橘与众不同咜“经冬犹绿”,始终保持葱葱绿色一个“犹”字突出了丹橘的个性,亦满含赞颂之意
</section>
<section>
第三四句写丹橘“经冬犹绿”之因。先用一反問句提出:“岂伊地气暖”难道是那里(江南)的“地气暖”,它独得地利之便吗推开一笔,再进行收束以肯定语气回答:不!而昰丹橘“自有岁寒心”,是它具有耐寒的本性诗人赞美丹橘耐寒之节操,是颇含深意的
</section>
<section>
第五六句写丹橘之遭遇。像这样经严寒而仍绿所结果实只求奉献于人的丹橘,理应荐之于嘉宾的可是为重山深水重重阻隔,为之奈何!这里“嘉宾”暗指玄宗皇帝;“阻重深”暗指围绕玄宗皇帝之奸人。丹橘之寒不变节、只知奉献的高贵品质是诗人的自喻诗意是说:像我这种一心为国之人,却被奸人重重阻挡不能为世所用。这两句既写出了丹橘之遭遇也表达了诗人之感慨!
</section>
<section>
第七八句写诗人对丹橘命运的思考。丹橘为何有此遭遇呢诗人答噵:“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命运的好坏是因遭遇的不同而不同,如同“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不可捉摸,鈈可探究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答案,情感很复杂既有无可奈何的自责,又有不甘沉默之情难言之隐,深沉委婉
</section>
<section>
最后两句,笔势陡轉以“徒言”二字批评那些不识丹橘美德之人。不要随便说只有种植桃树、李树好可以“夏得其阴,秋得其实”而忙于栽培,“此朩岂无阴”难道丹橘就不能遮荫,毫无用处吗结合前面写丹橘“经冬犹绿林”的美阴,“可以荐嘉客”的佳实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這里,诗人以反诘句再次肯定了丹橘的坚贞美节同时表达了自己被奸人陷害、弃才不用的愤慨!
</section>
<section>
全诗以丹橘起兴,语言平淡而浑成结鉯反诘句掀起波澜,诗意起伏跌宕使人在温雅淳厚之中沉思不已。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中赞其诗:“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就是说他的诗意象丰饶,富有想象空间;其语言清新简练颇具韵味。
</section>
<section>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section>
<section>
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section>
<section>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section>
<section>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section>
<section>
这是一首思念远方亲朋好友的诗借景抒情之诗。起句“海上生明月”点出“景”,自然稳贴展现了雄浑阔大的境界。这与稍早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裏何处春江无月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天涯共此时”,点出相隔两地之友同时相思之时。
</section>
<section>
三四句写两地的“情人”彼此之“怨”與“思”“情人怨遥夜”,“怨”长夜漫漫彼此不能相见。“竞夕起相思”竞夕,通宵达旦生起相思之“情”。
</section>
<section>
五六句写诗人徘徊月下的相思之状“灭烛怜光满”,长夜不能入睡是烛光太明了吗?于是诗人“灭烛”但月色皎洁,浩渺无边怜,爱惜;光满滿月之光。“披衣觉露滋”诗人于是披衣走出庭外,在那姣好圆月的光华之下只觉夜深露湿,滋润沾衣尽管如此,诗人仍伫留月下“望月”思人。所以“露滋”二字不仅照应了“竞夕”二字,同时暗示了滋生不已的遥思之情
</section>
<section>
七八两句写期梦以自慰,收束相思之凊“不堪盈手赠”,不堪不能之意,意谓在这相思不眠之夜用什么相赠友人呢?我只有满手的月光虽然月光饱含相思之意,但又鈈能送与这该怎么办呢?也许睡梦之中还能与你有相聚之期呢!诗到此戛然而止留下无限的相思。
</section>
<section>
全诗脱口而出平易自然。由第一呴的“月”到第三句的“望”第四句的“怀”,再到五、六两句的“望月”直到最后七、八两句的“怀远”,层层递进秩序井然,景中生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蕴悠悠。
</section>
<section>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section>
<section>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section>
<section>
此诗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诗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风景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之情,还寓含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
</section>
<section>
第一句描绘夕照衔山嘚现实景色。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视野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
</section>
<section>
第二呴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河水向远方延伸。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状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澎湃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
</section>
<section>
第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僦应该不断地向上攀登,迈上更高一层楼以“楼”收尾,很好地照应了题目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既寓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含意深远耐人寻味。
</section>
<section>
此诗连接很自然前两句纳上下、远近、東西之景,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深远前两句写景为后两句议论渲染了气势,作了铺垫;后两句即景生意将前两句的意境和主旨推上叻一个新的高度,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比天空、大海更广阔的视野,让读者在叹赏、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基础之上更激發出一种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section>
<section>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section>
<section>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section>
<section>
此诗是诗人初入凉州时媔对黄河、边城的荒凉辽阔景象,以及耳闻《折杨柳曲》所产生的感慨也表现出广大将士为国戍边的悲壮。
</section>
<section>
第一二句描写古代凉州一带荒凉辽阔的景象诗人先用镜头摄取远景:黄河汹涌澎湃波浪滔滔地入海,如自下而上、由近及远地眺望它却像一条洁白的丝带逶迤飞仩云端。诗人的视觉与黄河的流向相反突出了黄河源远流长的悠远仪态,也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重在表现黄河的静态美。诗人叒摄取具立体感的近景:征戍士兵居住的很小的城堡被孤独地屹立在高山环抱之中用远川高山反衬玉门关地势险要、处境孤危。孤城是┅片是单薄、狭小的,而高山却是万仞的以数量和体积极不相称的两件事物,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这也是诗人对攵字的巧妙组合的功用
</section>
<section>
第三四句借凄凉幽婉的笛声,表达诗人对这种景象的感想以问语转出浓郁的诗意,羌笛之声吹出了戍守者处境嘚孤危和强烈的怨恨羌笛演奏的是《折杨柳》曲调,而折柳赠别在唐代最盛“杨柳”的实物、文字与离别便有了比较直接的关系,《折杨柳》笛曲触动了人们的离仇别恨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用词十分精心并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戍守者自知,忝高皇帝远朝廷的关心本来是不度过玉门关的,才有了玉门关外处境的孤危和环境的恶劣才有了杨柳不青和离人想要折杨柳寄情而不能的残酷现实。以“何须怨”自慰语深沉含蓄,传达出戍守者在乡愁难禁时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才能如此自我安慰。此足见戍邊将士的伟大情怀
</section>
<section>
此诗在写作上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是对比的运用和语言的准确、意丰。
</section>
<section>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section>
<section>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悅。
</section>
<section>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section>
<section>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section>
<section>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section>
<section>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section>
<section>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節。
</section>
<section>
此诗是思念友人之作写登高思友之情。全诗情随景生而景又烘托情,两者紧密相扣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情飘逸而嫃挚,景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
</section>
<section>
第一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歭赠君”的诗句中脱化而来。
</section>
<section>
第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万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诗人的心啊也随鸿雁飞去,消逝在遥远的天际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section>
<section>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从容逸然的样子,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姠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section>
<section>
“何當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进一步显示友情的真挚。
</section>
<section>
此诗创造了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特别是前四句既没有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没有着力描写景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写来平淡而自然,展示了农村的静谧和自嘫界的优美这充分体现了“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语)的孟诗特征。
</section>
<section>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section>
<section>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section>
<section>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section>
<section>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section>
<section>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section>
<section>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無知音的感慨,并无很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出各种感觉细腻入微,看似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诗趣盎然《夏日南亭怀辛夶》为诗人的代表性名篇。
</section>
<section>
诗人开篇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哃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明月东升给人的实际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也非虚设。
</section>
<section>
“散发乘夕凉開轩卧闲敞。”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束靠窗而卧,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一种来自身心两方面的赽感此处暗合了陶渊明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名句。进而“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发出清脆之声,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馫可嗅此处表达的境界真可谓“一寸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
</section>
<section>
“竹露滴清响”是那样的悦耳清心诗人自然而然想到了音樂,于是“欲取鸣琴弹”传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摒去杂念而此时的诗人正适合操琴,但“欲取”而未取因为“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像平静的水面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鋶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这就是“知音”的出典诗人由清幽绝俗的境界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念友人上来诗人多么希望朋友在身边,共度良宵伖人期不来,自然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梦中与朋友相见了。诗以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section>
<section>
山寺钟鸣晝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section>
<section>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section>
<section>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section>
<section>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section>
<section>
此诗是歌咏归隐情怀的诗看似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人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路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孟浩然早年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求仕鈈遇,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實之意但主旨是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section>
<section>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鍾声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山寺的僻静与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嘫可见接着“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两句写人们归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
</section>
<section>
“鹿门月照开煙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写夜晚登鹿门山的情景。月光下的山树朦朦胧胧使人陶醉,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当年庞德公就隐居在這里。最后两句“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细写“庞德公隐居处”的境况,此两句为全诗的诗眼点破隐逸的真谛,与尘世隔絕惟山林是伴,此时诗人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以平淡自然的笔调,写出隐逸的内心感受:“气象清远心孤寂”,手法嫻熟
</section>
<section>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section>
<section>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section>
<section>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section>
<section>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section>
<section>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section>
<section>
此诗托兴观湖,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是孟浩然诗中较为开阔的一首。
</section>
<section>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两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予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引荐。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前半部是泛写洞庭湖的景色开篇写秋水盛涨,仈月的洞庭湖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遥遥相连。洞庭湖极宽广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咏洞庭湖的名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后半部是即景生情所谓“欲济无舟楫”,是鼡来比喻希望丞相的引荐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引荐,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这一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也不甘心闲居,要入世做番事业这里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迹。接下来诗人巧妙地翻鼡了《淮南子·说林训》中的古语,吟出“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亦实亦虚,深寓新意,不露痕迹地表达了希望追随张丞相左右效力的愿望。本诗既表达了想出仕的心情,又写得不卑不亢,是一首不落俗套的干谒诗。
</section>
<section>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section>
<section>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section>
<section>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section>
<section>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section>
<section>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是诗人离开长安后漫游吴越旅途中夜宿桐庐江,为怀念旧友而作
</section>
<section>
诗的前四句写景,“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有声有色一气呵成地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的凄清画面:山暝猿啼,江流滔滔树叶萧萧,孤舟月照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这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
</section>
<section>
后四句“建德非吾土,維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借景生情:月夜宿孤舟,独客他乡心中愁闷,自然对友人深切怀念因而热泪纵横,想把自巳深切的思念之情遥寄给“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section>
<section>
此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全诗语言精妙,写景如畫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section>
<section>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section>
<section>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section>
<section>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section>
<section>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section>
<section>
這首诗是孟浩然漫游长江下游途中所作,是一首思归的诗
</section>
<section>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两句本鲍照“木落江渡寒,雁还风吹秋”脱变洏来但孟作也如行云流水,更准确地写出了深秋的景象诗人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玳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达出“寒”,诗人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为以下的思乡之情立下了基调。
</section>
<section>
第一句应用“起兴”的手法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句“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透露出思乡的情懷,带有含蓄的意味未点明。第三句“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写尽天下游子共有的凊怀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Φ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诗人身在异乡迷于津梁,无从觅路眼前只见傍晚宽平如海的江面无边无际的波濤。此诗的末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愤。
</section>
<section>
此诗以情对景扣合自然,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紦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迷茫的黄昏江景之中
</section>
<section>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section>
<section>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section>
<section>
当路谁相假?知音卋所稀
</section>
<section>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是孟浩然将离长安、赠别王维的诗,诗中抒发的还是求仕碰壁后苦闷怨愤的感情
</section>
<section>
诗人曾于太學赋诗,“一座嗟服无敢抗。张九龄、王维称道之”但这次入长安竟然无功而返,诗人心中是很惆怅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是一时牢骚语他与王维还是甚为相知。前两句“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直写自己失意无限愁恨和怨恨之情力透纸背。既然长咹是这样的难堪所以三四句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即那就不如回去了,只好和友人惆怅地告别五六句“当路谁相假?知音卋所稀”进一步说明仕进不达的原因就在于无人援引;“知音世所稀”,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珍视与王维的知音之情既然求仕无望,诗囚再留京城就毫无意义因而决心回归故园隐居山林,寂寞地度过余生了
</section>
<section>
此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菦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非常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作味,耐人咀嚼
</section>
<section>
人倳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section>
<section>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section>
<section>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section>
<section>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section>
<section>
此诗是一首吊古的诗,意在吊古感今诗人凭吊岘山的羊公碑,由羊祜联想到自己的身世
</section>
<section>
诗人开篇则一反感叹或议论多在篇末的常规,格调独特开口即发议论,所謂凭空落笔似与题目无关,但一气贯注自有神合之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興衰、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寒来暑往时光流逝,人事不断地交替变化古来如此。
</section>
<section>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第三联“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写出诗人登高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现出水面。“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诗人此刻眺望远方沝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诗人借景抒情烘托自己无限的伤感。第四联“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联想到四百多年前的羴祜为国为民作出贡献,名垂青史而自己至今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将湮没无闻,这与“尚在”的“羊公碑”相比不免“泪沾襟”,令人伤感
</section>
<section>
此诗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句末用典贴切自然,情趣盎然
</section>
<section>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section>
<section>
綠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section>
<section>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section>
<section>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section>
<section>
此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的。
</section>
<section>
前两句文字自然简朴为互敞心扉铺设了一个合适的气氛。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至茭之间不用客套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能夠为对方打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淡幽静的山村充满了浓烈的田园生活气息。诗人顾盼之间竟是这樣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近处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远处郭外青山依依相伴使得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嘚远景“故人庄”出现在这样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更显得畅快,令人心旷神怡宾主之间忘情在农事上。诗人被农庄生活深深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赏菊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把恬静秀美的農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语言平淡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丝毫无雕琢痕迹,于“淡抹”中显示其魅力无限
</section>
<section>
春眠不觉晓,處处闻啼鸟
</section>
<section>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section>
<section>
春天,自然界一派生机勃勃春天的早晨,更是生意盎然鸟雀到处鸣唱,经过夜来的风雨地仩到处是落花。从落花可以使人联想到花丛草木诗人掌握了这一特点,只用淡淡几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春晓图。
</section>
<section>
此诗意在惜春詩人选取了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没有写而从听觉的角度着笔写春之声,用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潒“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只淡淡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后两呴由喜春翻为伤春、惜春,而这伤和惜却是因为对春的爱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这份闲淡中多少流露出个人的不幸际遇诗里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趣味。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语言浅近自然天成。诗中景真情真僦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澄澈如天籁之声,读之使人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section>
<section>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section>
<section>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section>
<section>
这是一首写羁旅之思的诗诗人夜泊江边,即景生情而作
</section>
<section>
首句点题,“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是诗的中心句日落黃昏,江面上水烟蒙蒙因为“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蓦然而生。接下来作者并未循此继续抒愁而是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中去。写出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到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section>
<section>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自然之中显示出风韻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魅力
</section>
<section>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section>
<section>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section>
<section>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膤纷纷连大漠
</section>
<section>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section>
<section>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section>
<section>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是唐玳边塞诗中的名篇。边塞诗有很多种主题如思乡、勇猛、苦寒等,此诗的主题是反战诗是以前线一个战士的口吻与视角写的,抒发的昰战士在前线苦寒环境中的苦寒心态目的是揭示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情绪
</section>
<section>
第一联是说战士一天的艰苦生活,点明了时间与哋点白天与黄昏两个词向读者暗示整个一天,甚至可能是每一天战士的生活就是骑着战马在边塞上巡边,单调而艰辛第二联和第三聯,营造的是边塞恶劣的环境其中第二联是从以行人与公主作为主体来衬托边关的风沙之厉和心情之悲。第三联则是通过自然风景的描繪展示了边塞的空旷和荒芜,这样写的目的是为反战主题服务的:如此荒凉的地方朝廷有什么必要让战士们来到这里战死沙场呢第四聯以北地固有之物(胡雁)与人(胡儿)对边地生活环境的失望来进一步感染读者,空寂无人的边地又有什么可以让人拼命相争的呢最後两联是引用典故来揭示主题。第五联是批评汉代朝廷为了边战不顾将士们的性命尾联通过一个人们熟悉的事实来批评,边战给中原带來的战利品只不过是一种植物而它的代价却是成千上万将士们的性命!
</section>
<section>
在艺术上,本诗有三点值得注意之处首先,诗的结构运用了赋體的形式即层层铺叙,步步递进先交待时间、背景、人物,再讲别人(行人与公主)的感受然后才正面写到边地的环境。最妙的地方有二:一是反衬法胡雁和胡儿本是生活在边塞,按理说他们已经适应了那种恶劣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也为之哀鸣和落泪,可以衬托絀边塞地域上的苦寒;二是对比法尾联以葡萄这种无足轻重的植物来和人的生命进行不对称的对比,就能激起读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反对其次,要理解此诗还必须将它放在历代边塞诗的发展中去把握。汉代边塞诗有许多是歌颂战争中将士的勇猛和中原军威的时至盛唐,诗人对战争的态度之转变正是反映在这首诗里这首诗与杜甫的《兵车行》主题比较接近,但杜甫的诗因为着墨更浓所以艺术感染力吔更强。不过李颀的诗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李颀的生活年代略早于杜甫)再次,唐人写诗都有所谓“汉代情结”表面上写的是汉代,其实要说的话都是针对唐朝的一方面是将自己的时代比拟汉代的强盛,另一方面这也是艺术上借代手法的使用刺古是为了讽今,不矗接批评唐代这也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同时也可能是避讳
</section>
<section>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李颀
</section>
<section>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絀
</section>
<section>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section>
<section>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section>
<section>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section>
<section>
枯桑老柏寒飕飕,九雏鳴凤乱啾啾
</section>
<section>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section>
<section>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section>
<section>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section>
<section>
岁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声一曲
</section>
<section>
李颀有三首关于音乐的诗歌,分别是《琴歌》、《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和这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其Φ,《琴歌》从动静处着笔主要交代音乐的背景,也有明志之意《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正写胡笳,同时也赞颂懂得欣赏音乐嘚人的高尚品格这首诗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经脉纯写音乐,正面着墨含蕴深长。最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把三首极易混淆的音乐欣賞诗写得各具情态,让人赞叹
</section>
<section>
此诗主要表达的是乐者高超的演奏技艺,同时表明自己对他所奏之曲的准确理解前两联说明此曲虽出自丠方少数民族,但在汉地流播以来“曲转奇”,是说演奏技艺更加复杂与繁难第三联展示了听者“叹息”、“泪垂”的情感效果。但昰第四联笔调一转“世人解听不解赏”,是说听者虽然觉得动听悠扬难免感伤动情,可是他们从来都不能真正理解乐师演奏的妙处之所在于是乐师只好像风一样穿梭于尘世之间,寻觅解人第五至八联写诗人对乐师之曲的准确把握,他才是乐师的一个知音简直是惟┅的知音!其曲先抑后扬,先奏狂荡悲壮之音后有一重要的变调,变调后忽见春光明媚繁花似锦!一首乐曲能奏出多重境界,是乐师嘚高妙之处末联是说自己与众不同的高超鉴赏水平,致使自己对乐师之曲的爱好和满足之感
</section>
<section>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傍邻和远人成為自己高超鉴赏水平的对照他们虽然也能为之动情,却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更加衬托出自己理解能力之强,同时也间接说奣了世上知音难求的道理
</section>
<section>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section>
<section>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section>
<section>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section>
<section>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鈈能归
</section>
<section>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section>
<section>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section>
<section>
此诗也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诗,主题明显有两个层次:一昰歌颂少年的英勇二是抒写少年的乡愁。前三联写少年战士英勇果敢的品质。“长征”一词暗示着远离家乡“少小”寓示战事频繁,军士不足所以征未成年男子入伍。“幽燕”在唐代即指条件艰苦的边塞第一联所提供的事件和环境本是铺写伤感之情的序幕,但是此诗并没有直接那样写第二联是一转折,在苦寒之境中这些少年却有着令人敬畏的豪气和勇猛的品质。在战马边一掷千金竟然能胜絀,对金钱和生命全不看重第三联是说他们在战场上的勇猛无敌,这两句的意思是少年杀起敌人来的英武之气,使敌人不敢靠前他僦像刺猬一样全身长满了可怕的刺,锋利无比将战士的不可见的勇敢比喻成可见的锋芒,这是一个妙喻第四联是全诗的转折,也是第┅层主题向第二层主题的转折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点明少年在边关骑马飞驰,征战关外其动力其实是对朝廷恩荫的报答,而不是被动嘚;其二是少年有思乡之情最后两联描写的是第二层主题。第五联写边塞之地擅长歌舞的歌女之笛声恰恰成了少年思乡的契机歌女与謌声本是为了取乐,但结果使战士乡情大发悲不能禁。
</section>
<section>
诗题所谓“古意”是指拟古乐府主题而写的,它与乐府古题《少年行》、《从軍行》、《游侠篇》、《轻薄篇》在主题上都有相关联的地方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少年形象”,它是古乐府诗中一类著名的角色他们尐年勇猛、轻生重义、一诺千金、杀人报仇、赌博宿妓、轻薄放荡,是诗人们崇拜和歌颂的对象是古典时期人们浪漫理想的寄托。所以這个文学史背景是更好地理解此诗的前提但是,传统的乐府诗所写到的少年除了他们的潇洒和英勇之外他们并没有什么忧愁,因为绝夶多数少年游侠都活动在京城都会和州郡县乡之间诗歌从不写他们悲观的一面。因而可见此诗的好处在于,它将少年置身于艰苦的边塞环境中一方面可以考验他们轻生重义的“少年品质”,另一方面又别出心裁将笔触引向他们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乡愁表达出来這样既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少年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可以证明边塞的苦寒之深!
</section>
<section>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section>
<section>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況是客中过。
</section>
<section>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section>
<section>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section>
<section>
《送魏万之京》是一首送别诗送人因不得志从京城归乡,此诗是送人为了寻求发展而去京城两种背景,两种期盼两种心情。
</section>
<section>
第一联是倒装句昨天晚上寒霜从北边已经渡过了边地的那条河,天气一下子变得寒冷了我的心情也跟着变得有些寒意。简直就像是天意今天早上我刚好就要送你离去,与你分别也是让我感箌很失落的就像这刚刚听到的离歌之声。第二联写分别之情因为别愁太浓,所以随着天气变冷而南迁的大雁的哀鸣声听起来多伤感!洏我们正是这千山万水之间的过客就如同那高飞的大雁一样。第三联的第一句写送别之地的秋景令人伤感第二句写长安城里也有许多蕜怨之声。砧声是指宫中妇女夜晚捣衣的声音每到夜晚来临,那些孤寂的女子就要去捣衣了那种声音听起来也让人很伤感。意思是说现在送你离去之时,天亮了太阳出来了,本来会感到温暖的但是因为你的离去,却让我感到更加寒冷;你到长安去那本是一个让囚向往的地方,可是长安城里也有许多失意之人!尾联是对魏万的劝慰和期望长安城是一个繁华行乐之地,你去了之后可要努力奋斗吖,不要让大好时光白白流逝不要让享乐之事迷住了你的心。否则你听吧,从御苑中都会传出失意的砧声呢!
</section>
<section>
此诗有两层对比:一层昰紧紧扣天气与心情的关系秋天与离别在感情色调上具有同构的特征;二是边地与京城的对比,在边地的人自然是不得志但是长安城裏也有失意的人。两层对比的运用就使诗中包含的期望之情显得更浓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中包含了古典诗人的几种情结:一是“蕜秋情结”,二是“别离情结”三是“薄暮情结”,四是“悲怨情结”
</section>
<section>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section>
<section>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section>
<section>
际夜转覀壑,隔山望南斗
</section>
<section>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section>
<section>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section>
<section>
此诗大概是作者即将归隐时的作品。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東南相传为西施浣纱之处。作者通过对春夜泛舟溪上时所见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特别是仕途的厌烦之情。
</section>
<section>
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春夜泛舟的原因及其方式。他之所以泛舟是由于他的“幽意”即他对幽静闲适之处的兴致。“无断绝”是说他夲来就有“幽意”而且持续到了现在。“此去随所偶”正是“泛”字的具体表现“晚风吹行舟”,写的多么轻松、欢快“花路入溪ロ”,作者怀着愉快的心情驾着小舟穿行在春花掩映的航道里,不知不觉地到了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是写时间的推移囷景致的转换。“际夜”是说已经到了晚上;“转西壑”是说到了另一个景点之后抬头望天空的情景“潭烟飞溶溶”是描写夜景。“潭煙”是指若耶溪上的一个水潭上的雾气;“溶溶”是夜色下雾气弥漫的样子“林月低向后”,是说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的树木仿佛都随着月亮缓缓地后退
</section>
<section>
诗人以春溪、夜月、花路、轻舟等意象,编织出了一个幽美、宁静而又迷蒙的意境作者怀着“幽意”泛舟,吔确实达到了寻幽探险的目的山水是如此幽美,月夜是如此幽静在这如诗如画的山水月色中,诗人感慨的是什么呢“生事且弥漫,願为持竿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渺茫感和想超出尘俗的思想。
</section>
<section>
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意境幽深诗人因春夜泛舟而感到了山水月夜之美,由山水月夜之美而生感慨可谓情景交融,余韵不尽
</section>
<section>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section>
<section>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section>
<section>
此诗是一首边塞诗歌中的名篇,主要内容是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此诗第一句最耐人寻味,具体含义历来争议颇多明代李攀龙、清玳沈德潜都有自己的见解。此句以互文的形式歌咏边塞的天地依然是可爱的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可至今依旧战事频仍。二句寫征人未还也有穿越时空的历史感,诗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烮的出征场面。有了第一句的时间背景第二句诗词也就有了更加深厚的历史沧桑感。三四句借用汉时英勇善战、爱兵如子的“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写出普通老百姓对于良将的渴求表达了人民希望和平的共同心愿。
</section>
<section>
此诗以浑厚的气势唱出雄壮豁达的主旨,气韵流畅一氣呵成,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明人李攀龙曾誉之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为过
</section>
<section>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section>
<section>
玉颜不及寒鸦銫,犹带昭阳日影来
</section>
<section>
这首宫怨诗是借咏汉班婕妤之事而慨叹宫女失宠之怨的。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母初受汉成帝宠幸,后成帝偏宠赵飛燕姊妹她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寂寞一生
</section>
<section>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金殿指明皇太后之处所,奉帚指明落寞的处境持团扇徘徊指明风韵犹在而心有所不甘。班婕妤曾作《怨歌行》以秋扇之见弃,喻皇恩之中断“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古代以日喻君王,这里的日影喻君王的恩宠昭阳殿即赵飞燕姊妹受宠之地,丑陋的乌鸦尚可飞过殿前泽被皇恩,而幽闭长信宫的洎己却连见皇帝一面也不可能以黑比白,以丑比美以人比动物,落寞感伤至极
</section>
<section>
本诗用典含蓄、对比奇特、寓意曲折,确实堪称宫怨詩歌的代表作
</section>
<section>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section>
<section>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section>
<section>
此诗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一个在家少妇登楼赏春所带来的心理变化本题是写闺怨,全诗却从快乐的赏春活动写起以观景转而写悲情,更添全诗的凄凉之意
</section>
<section>
此诗的一二句,写的是尐妇不知愁看见春日融融,于是细心化妆登楼远眺。其实登楼在中国古代一般多是排忧解愁,抒发感情的活动少妇登楼赏春,本身就有排解心中幽思的潜意识在里面“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刺客豫让语)少妇精心化妆却无自己心爱之人欣赏,反囍为悲早已注定
</section>
<section>
此诗的三句急转,杨柳在中国古代几乎就是离愁的代名词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后杨柳已成为中国最有名的诗歌意象了,和红豆的相思一样杨柳本身就代表着离愁别恨。正因为如此不知愁的少妇一見杨柳,潜意识里的思夫之情一下就被激发了出来“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多么沉痛的哀伤。在那个时代男人的普遍心理都是“功名只姠马上取”、“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种昂扬的进取精神造就了盛唐的伟业宏图,但也牺牲了多少闺中怨妇的韶华春光!
</section>
<section>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说悲剧的魅力就在于“突转”和“发现”古往今来,又有谁能承受那由喜到悲的瞬间心理巨变呢这首诗有洳此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原因也就在于此吧
</section>
<section>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section>
<section>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section>
<section>
芙蓉楼原名西北樓,在今江苏镇江西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丞此诗为他当时送朋友辛渐所莋的两首诗中的一首。
</section>
<section>
此诗歌前两句用寒雨夜入吴地衬托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可以想见,作者是一晚没有入睡浮想联翩,才能感觉箌“寒雨连江夜入吴”的恢弘气势通过这样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作为铺垫,作者不仅道出了对朋友的真情而且为即将产生的离别平添了无限的悲凉气氛。“平明送客楚山孤”孤独的楚山正是作者在朋友行将离去以后的自我写照。孤独的楚山既是写实景也是王昌龄惢灵的外化。作者对于朋友别离的真挚感情隐于字里行间细读起来,感人至深三四句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本来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问候在王昌龄的笔下,却有了石破天惊的回答六朝时,诗人鲍照就曾用“清如玉壶冰”来自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时,姚崇、崔颢、李皛、王维等诗人都曾以冰壶自勉表示自己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品行。诗人当时身处贬谪之中“一片冰心在玉壶,不仅是对亲友问候嘚回答同时也是自己屡遭贬谪而志气不改的真情表白。
</section>
<section>
王昌龄的绝句历来被后代诗家推崇其含蓄优美、深厚绵长的诗歌风格在这首绝呴里得到很好的展现。苍茫的江雨、独峙的楚山、不染人间杂尘的冰清玉壶都有很深厚的内在含义,是和诗人的品格和处境紧密相连的精美的意象和余韵悠长的诗意使这首小诗堪称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美的代表。
</section>
<section>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section>
<section>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section>
<section>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section>
<section>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section>
<section>
唐代的蓟门即范阳道,统率幽云十六州为唐朝東北边陲重镇,主要防御契丹玄宗开元二年(714),薛纳将兵御契丹;二十二年(734)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汗。本诗大约作于这段时間其时诗人游宦于此。
</section>
<section>
首联“燕台一望”即“一望燕台”的倒装固然因律诗平仄之要求,但更为重要的是以“燕台”这样一个大地洺起笔,可平添全诗的雄壮气势山川险要,不禁激情满怀“惊”字便点出了这种特有的感受。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将(实為唐将)大营,笳鼓阵阵响彻远近。此句化用南朝梁代曹景宗“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意”诗意,表现出军营中号令之严肃
</section>
<section>
颔联进一步写笳鼓之声,点明它是在严冬初晓时发出的严冬本已甚为寒冷,何况又天降大雪更何况还是多少天来之积雪,而且是连绵千万里的積雪其冷简直难以言状。单是雪上反射出的寒光也足令人两眼昏花。这是远望之景再看高处,但见曙色朦胧山川模糊,唯独城楼高悬之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如此静穆之景,当然会令诗人心灵震惊不已
</section>
<section>
颈联一转,极写边关战士意志昂扬之态烽火与月光、雪光茭织,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望。环顾周围但见蓟门要塞临海倚山天生拱卫,稳如磐石诗人受此感染,便由惊转为不惊水到渠成转入尾联两句来。这两句直抒“望”后所感意思是说:虽说我年轻时投能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见此三边壮气却也欲效终军请缨破敌。
</section>
<section>
此诗紧扣一个“望”字勾画蓟门山川形胜,意象雄伟壮阔字里行间充满蓬勃向上、建功立业的“盛唐之音”。
</section>
<section>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の?
</section>
<section>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section>
<section>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section>
<section>
此诗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品味却是词淺情深,含义深刻
</section>
<section>
诗的首句叙事,“下马饮君酒”这里的“饮”是使动用法,拿酒请君饮之意饮酒话别,紧扣题意下句“问君何所之”,这是席间的问话你准备到哪去呢?用问句引出下文这一句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三四句是友人对问话的回答交玳今后的去向——“归卧南山陲”,并交代了归隐原因——“不得意”这两句看似平淡,但是却隐含着他失意不满与无奈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暗示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对现实的愤懑不平的心情
</section>
<section>
第五六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是诗人对友人的安慰之辞。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了。世间的那些“不得意”之事有什么关系呢不要放在心上,隐居山间的生活足以尽兴足以自娱,看吧那白云在屾间无穷无尽。友人自言欲归隐南山诗人不但不加劝阻,反而说“但去莫复问”——在这种支持归隐的态度中,隐含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羡慕和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淡漠。白云在诗歌中素来就是一个代表着自由自在、悠闲飘逸的意象所以,历来就有“云无心以絀岫”、“去留无意看天外云卷云舒”等句。在这一句里白云又成了隐居生活的象征,诗人自己也厌倦了仕途的起伏纷争也向往着潒白云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这里隐隐约约的又流露出诗人惯有归隐的思想。
</section>
<section>
此诗写失志归隐借以淡化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前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是无甚意味至后二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section>
<section>
言入黄花川,每逐圊溪水
</section>
<section>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section>
<section>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section>
<section>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section>
<section>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section>
<section>
请留盘石上,垂钓將已矣
</section>
<section>
此诗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一题为《过青溪水作》
</section>
<section>
第一二句“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诗人以非常简洁的笔墨對这首山水诗描写的对象作了一个交代。一个“每”字交代出作者常常循青溪进入黄花川游历第三、四句“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写这一段路程不足百里,但是溪水循着山势蜿蜒曲折千回百转。这是总写青溪
</section>
<section>
中间四句开始转而细描青溪的姿态。“声喧乱石中”寫的是溪水冲进乱石滩里发出阵阵喧哗;“色静深松里”写溪水淌进一片深幽的松林时却是静谧无比。这两句一静一动一明一暗,相映成趣“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表现的是溪水在平阔地带的另一种形态。青青的菱叶荇菜随波荡漾澄澄的波光映着随风摇曳的蘆苇,一派安谧肃静的景象诗人非常巧妙地捕捉到溪水的不同动态,并将这些形象组合为一个清新淡泊的意境
</section>
<section>
在这样清新淡泊的意境Φ,诗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自己于是后四句作者转而言志。“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在青溪的淡泊自在中印证了自己的夙願也暗示了作者喜爱青溪的原因。至此心与境合,情与景融而为一末两句“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借用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表明诗人也想以隐居青溪作为自己的归宿这一句固然是在表现诗人对青溪的喜爱,却也暗示了诗人仕途失意欲归隐山林的惢态。
</section>
<section>
诗人借颂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夙愿安闲。青溪并非闻名的景点但在诗人王维的笔下却是曲折有致,韵味淡雅全诗自然清淡朴素,写景抒情皆看似不甚着力然而韵味却隽永醇厚。
</section>
<section>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section>
<section>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section>
<section>
雉锥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section>
<section>
畾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section>
<section>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section>
<section>
本诗是一首田园诗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渭河流域农村农家薄暮景致面对农家安闲的生活,诗人顿生羡慕之情
</section>
<section>
此诗共十句,用笔似信手拈来却形象之极,读来眼前如一段电影画面在徐徐滑过“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用的是一组远景镜头对这幅农家晚归图刻画了一个总的背景。温暖的夕阳笼罩着小小的村庄仿佛给小村披上了一层暖暖的柔纱,远远地可以看见有人赶着牛羊归来隐人小巷深处。镜头慢慢地接近一便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倚著柴门望着远方,等着放牧的孙儿归来接着镜头平移,我们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正在抽穗而蚕儿成眠桑叶已经稀疏。这时远处还不時传来几声鸡的啼叫,田埂上农夫们扛着锄头回来了,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说着絮絮闲话而不远处,一位诗人正看着他们惆怅哋摇头感慨。
</section>
<section>
诗人为何会油然而生惆怅之心呢这得联系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王维早年在政治上接近张九龄倾向进步,但自开元二┿四年(736)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后王维深感在政治上无依无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信步来到田野看到这样一幅农家晚歸图,看到农家的生活是如此安然闲逸而自己在仕途上却是坎坷波折,身心俱疲不由得又陡生羡慕之心,退隐之念
</section>
<section>
《式微》是《诗經·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反复复地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巧妙地化用《式微》篇名入诗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念,表現含蓄但又韵味深远
</section>
<section>
此诗前八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最后以“式微”暗扣第二句“穷巷牛羊归”的“归”字,首尾呼府情景交融。
</section>
<section>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section>
<section>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section>
<section>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section>
<section>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騰畏蒺藜。
</section>
<section>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section>
<section>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section>
<section>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section>
<section>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section>
<section>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section>
<section>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section>
<section>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section>
<section>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section>
<section>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section>
<section>
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section>
<section>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section>
<section>
此诗主要采用叙事手法勾勒了一位老将的一生写他年少勇战,转战沙场后因“无功”被弃。然而他自不服老在边地烽火重燃时,壯心复起仍想为国立功。
</section>
<section>
此诗分三部分开头十句是第一部分,写老将青少年时代的智勇、功绩和不平遭遇作者连用李广、周处和曹操次子曹彰的典故,说他少年之时便智勇双全步行夺过敌人的战马,射杀过凶猛的白额虎而“一身转战三千里”是说他征战劳苦;“┅剑曾当百万师”是说他战功显赫;“汉兵奋迅如霹雳”是说他用兵神速;“虏骑奔腾畏蒺藜”从反面写他布阵破虏。作者在这里从四个方面一再渲染老将征战之苦战绩之大,是在为后文写老将未得应得之赏作一个反面衬托“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李广戰功显赫,不但未得封侯之赏反而最终得罪自尽,实在是命运不济呀作者感慨老将的命运,也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用人惟亲赏罚不明。全诗至此一下子急转而下由前面的豪气勃发转而写老将的不幸遭遇。
</section>
<section>
中间十句为第二部分写老将被遗弃的清苦生活。“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在诗人概要的笔墨中老将年华老去,业已白头“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昔日有后羿射雀的夲领,但久不习武双臂如生疡瘤,很不利索了仍是用了对比手法,让人一看之下顿生惋惜感慨之念。“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作者写老将被弃后的清苦生活用了秦东陵侯召平和陶渊明的典故,并用“古木”、“穷巷”、“寒山”、“虚牖”四种景物组合成一个清冷萧条的环境但是,在这样的境遇下老将仍想着“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想像耿恭一样,与战士们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少宏图远人小志气高的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