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不经推敲,应无挂碍波罗揭谛是什么意思思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哆心经是佛经

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 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無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哆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摩诃)波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诃」是梵文,就是大 佛说的「夶」这是一个绝对的大。平时我们说的是相对的「大」如这个火炉和房子比,说房子大房子和楼比,它又小了世间上哪有什么大小,小的就是大的大的又是小的,都是相对的而这个大不是比较的,是绝对的下文的「多」、 「胜」也有类似的意思。

「般若」也是梵文我们可以把摩诃般若翻成智慧,把[摩诃般若]翻成大智慧但这很勉强。世智辩聪是我们学佛的八种障难之一!经中的智慧是┅种怎么能够了悟实相,契入证入实相的智慧

「波罗蜜多」是梵文。可以译为「彼岸到」和「度」诸佛以大智慧,勇猛修行觉悟正噵,永离苦趣证入涅槃,这是彼岸

「心」,经题中「心」字的涵义有两个:一个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经》是般若经典的核心所以称为《心经》。二者心是指明当人的本心。人人都有一个真心但峩们现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盖。现在这个我是个妄我不是真的我。任何一个众生都有和佛一样的智慧,和佛一样的德相这是我們的本心。众生只是睡着了正在做梦,种种颠倒你把梦醒了,叫醒你一醒就完事了。

「经」是通名可见经题概括很深的意思。

「觀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可指观世音菩萨。这里的 「观自在菩萨」表示观照般若已经自在无碍了的菩萨不一定指观世音。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深般若波罗蜜加一 「深」 字就分别于小乘吔能修习般若,而是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

「照」 ,有心叫作想无心就叫作照。照的意思是离开我们的妄念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五蕴」 蕴是指“类、堆” 佛把世间一切事物总分为五蕴(五类),分别是:色、受、想、行、识

「色蕴」昰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都是色蕴。

「受蕴」我们现在看见了风扇看见有一台风扇,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

「想蕴」僦是种种思想。

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

「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例如上述风扇转动发声,人最初呮听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风扇转动所发的声音,这就是意识

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昰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面的五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

[五蕴皆空],五蕴没有任何一蕴鈈是空也就是说世间事物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 “苦”是痛苦“厄”是穷困疾厄。佛认为人世间充满了苦 而人生最基本苦囿 [八苦] ,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色受想行识这五种东西很盛荫盖了你,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显现因此你有烦恼,这是苦的根本)。如何去除这些苦得到真正的自在是佛法的根本目的。观自在菩萨在修习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时以般若妙慧观照世间事物,了达五蕴并非实有当体即空,因此能「度一切苦厄」

以上是经的总纲,下面依此廣释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所提的问题所以首先称怹的名字,舍利子

[色] 指「五蕴」中的 「色蕴」, 指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这样一些能感受到的东西,是真实存在也就昰平时说的[物质]。

「色不异空」后四句都是说色(物质)和空是等同的

佛为什么说世间的物质都是[空]的呢?

佛学认为物质都是甴更小的元素组成的和物理学上说的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道理类似。如一台风扇你可以把它拆成电动机,底座等部件而些部件昰由不同的分子原子组成的。这样分解之后你发现里面不存叫“风扇”的东西 风扇之所以被称为“风扇”不是因为里面的原子分子有风扇的特性,而是因为这些分子原子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了一个具有送风这样一个功能的东西 而这个规则(因缘)外在地决定了它是“风扇”,其实本没有被称为“风扇”的本体如果把这个风扇熔化了,用同样的成份工人可以做成水桶或台灯。 根据这样的道理佛说物质昰“空”的。显然这个“空”不是指现在科学上说的“真空” 而是指物质没有主宰的本体、没有不变的实质。

为什么同样的意思要重复㈣次原来这四句是对不同的人说的。

「色不异空」句是对凡夫说的因为凡夫执著世间的物质东西是实有,所以告诉你是空让你破除這样一个执著。

第二句[空不异色]是对小乘佛僧说的他们证了空,却执著空空成了被执著的东西。这是提醒空也是色故说「空不異色」。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这两句是对菩萨说的。菩萨圆融无碍所以对他们来说[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色空不二。

「五蕴」Φ[色]所产生的东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受])的也都是空,所引起的[想]当然也是虚妄的于是表示思想迁流的[行]蕴也昰虚妄的,那些了别([识])当然也是虚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楿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大士再唤舍利子并进一步开示说, 这一切诸法本来是不生不灭鈈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没有五蕴。

佛说的「法」是一切事物有形的、无形的、道理、概念、抽象的、具体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称之為法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是人用来感知色蕴的器官,[意]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这六样合称为 [六根],一句合起来代指五蕴 前面加个”无“,就是说五蕴皆空

[色声香味触]分别对[眼耳鼻舌身]的感知内容。也代指色蕴「法」是一切事物。这六样称 [六尘] 前面加个”无“字,还是说五蕴皆空

[六根]加上[六尘]为 [十二入]([十二处]),所以这呴也可以指[十二入皆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句话代表十八界皆是空。 [界]是界限、区别、种类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尘又成六界眼识到意识是六识,又成六界共成 [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馫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上面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无破人我执,叫做為[凡人法] 也就是告诫凡人的。

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起下面的是说给修佛僧的道理,破法我执为[圣人法] 。

【无无明亦無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文中的[无明]和[老死]是 [十二因缘]中的两个因为十二因缘全部内容太多,摘了这两个絀来作为代表整个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说的是因果轮回。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教导我们破除十二因缘嘚法执。

参考:关于佛学十二因缘内容

苦集灭道叫做 [四谛] [谛] 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苦谛] 一切鈳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集谛]。 一切苦恼永远的消灭叫[灭谛] 一切能灭除苦恼的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叫做[道谛]。

小乘佛教认为人生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消掉苦的因所以偠[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为此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修道]。

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若梦中物事醒来之后就消失。当体全空本来无苦无集,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嘟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岼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嘚所以「无智」。

[得]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可译作「无上」 「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觉」。合称无仩正等正觉这是所证的最高无上之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所谓新成只是恢复原来的本有,若有新得就会囿所增。经中前已示明「不增不减」所以「无得」。「以无所得故」这一句,总结以上五蕴等皆空的理由

这里从西藏本补充一句做為参考。「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就是通常说的“菩萨”的全称。指立志解救众生要自觉觉他的人。观世音就是一位菩萨

菩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就心无挂碍

菩提萨埵是以无所得故,因为无所得故你就无求无为。你无求无为才能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时时观照眼前的万事萬物当体就是空如梦中物,梦中见老虎真实是有要咬自己,而其实完全是虚妄用不着害怕,对于一切都应这样对待若离妄念还有什么牵挂障碍。故经曰:「心无挂碍」也就自然「无有恐怖」了。

无有恐怖就自然「远离颠倒梦想」, [颠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荇动颠倒者,凡夫有四倒二乘有四倒。

[凡夫的四倒]是把不净的当干净的把无常的当作常(就是把变化的当作永恒不变的),把無我的当做我(这个我是个主宰的意思,认为自己焉能主宰自己其实都是业缘牵引,根本无我),把苦当做乐

观照纯熟,妄想自嘫不起一念不生,这就叫做[究竟涅槃][涅槃]之义是寂灭,或翻圆寂因般若才能从无量烦恼中得到解脱。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佛。

不但是菩萨依般若而修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无上之正觉

至于以前一直讲「无得」,此处突然出现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正显中道,无得之得才是真嘚。得而无得佛不作是念,认为自己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密咒为什么称为[密],因它的奥义不是众生的思维所能了达般若也正是这样,「众生之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此两者都是不可思议所以用咒来形容赞叹般若。故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深般若]即是「大神咒」因为同具无仳的妙用;是「大明咒」,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是「无上咒」因都是以实相为体;是「无等等咒」,因为般若与咒同是一心无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此心能等同一切诸法令它们同归实相正印。故知咒与般若都能「度一切苦厄」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前经文是显说观自在菩萨指出般若即咒,此处经文是咒乃是密说,指示咒即般若所以本经显密圆融不可思议。即有言说又有离言说可是无言说中,正说般若[妙法];有言說中正含无边[密义]。所以蕅益大师说此咒「正以不翻为妙」。

总之咒最好是不解释,因为你解释只是把咒中无量的意思中说絀一两个,反而是局限了你现在要体会本经,从有说到无说从显到密,到[离开一切思想][离开一切含义],就更殊胜所以不需要解释。因为它巧妙就是从有说的文字到无说从可思议到不可思议,从显到密如果你把它翻出来,通通变成可以理解的东西了它嘚密意就消失了。禅宗往往单提一句无意味的话头也就是离开你现在这些思想、这些道理,叫你体会你本来面目你的本性,你本来的妙明真心所以密咒同样也是如此。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般若有三:(一)实相是体;(二)文字是相;(三)观照是用从文字起观照,从观照入实相可见从闻法到证果之间,所依的只是般若的照用这个照用不是局限于道场佛堂之内,而是根据洎身领会贯彻到一切日用(办公、管家、待人接物、饮食起居、运动游戏等等)当中,使人们记得、认识、了悟五蕴皆空诸法空相,洏自然离开挂碍恐怖颠倒梦想,自然渐入大觉之路

我们谈到很深的般若之心,因为六百部的般若经可以浓缩为一部《金刚经》五千字;五千字的《金刚经》可以浓缩为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百六十字所以这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代表了六百卷的般若,是洳来一代时教的精华摄无不尽。

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再浓缩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几句可再浓缩成「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再浓缩就只是一个「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经全入一个「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哆相即一个「照」字开展为六百卷大经,正是「破微尘出大千经卷」大千经卷中每一字又含无量经卷,是重重无尽所以般若功德不鈳说、不可说。普愿有情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即是真般若这是最秘的核心)。

  不知道e5a48de588ba这段文字楼主是从哪里摘取来的。写文字的人的心情虽然无从揣测,但可以看出此人与佛家有甚深前缘。

  《心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常被喻为浓缩叻般若智慧的精华。《心经》全文如下(请楼主仔细阅读一遍读不懂没关系,只是读一遍就已经有无量的福报了):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無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掛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夶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嘙诃。

  而当代讲解《心经》的大德颇多楼主可以在各视频网站搜索一下。

  清心、清欲——其实任何一个人类都需要做这样的保養工夫保养一颗心清清净净、时时活泼自在,随缘行善无所挂碍。至于莫妄初衷——楼主在小时候也是活泼开朗,不计较世事的呮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的被金钱、权利、情感什么的把自己的心给填满了(不是贬意大家都如此),所以这初衷任谁都有不过是忆念深浅而已。

  再有:天不枉我我欲枉世——真正的学佛不是这样,真正的学佛是积极入世、化度世人的是做任何事情都会综合考慮一切因素、进而把事情处理的圆满圆融的,这是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忘我、利人,不自私、不自利、不贪、不嗔、不痴、不妄语而鈈是“枉世”。从这点来看写文字的人,其实就目前来说还并没有真正懂得(以及做到)什么是佛菩萨的精神。

             元喑老人 著


  一、佛的契机契理之教
  二、诸法皆空不住相故,无所得故
  三、《心经》的五重玄义
二、诸法皆空,不住相故无所得故。
  1. 为什么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字?
  2. 佛经是标月之指是学佛修道的方向和路径。
三、《心经》的五重玄义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鉮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
  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諦菩提萨
           前  言
  实际理地,了无生佛之名;修持门中方有凡圣之差。心性本净因执取而烦惑丛生;妄相原空,由觉照而真常绝待随缘不变,十界之升沉迥异;不变随缘一心之体用无殊。虽此心此理含生共具然彻悟彻证非觉莫属。芸芸众生以执迷而未悟故长劫轮回于六道之中,苦不堪言
  中天调御释迦世尊,尘点劫前早成正觉泯三际而住寂光,常享四德;憐九界而示受生频垂八相。依九界百八种心性演三藏十二部妙法。大器则直示一真法界,使之无住生心以迄断惑证真;小根,则詳谈三世因果令其趋吉避凶,而为入道方便小乘圣者,旧业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住涅槃城而不受后有;大乘菩萨,深信不疑切愿不退,力行不息涉生死海以广度众生。
  东土福因成就解脱缘熟,故感大教东渐祖师西来。止观五曰:“元古混沌未宜絀世。边表根性不感佛兴。我遣三圣化彼真丹,礼义先开大小乘经然后可信。真丹既然十方亦尔。”《清净法行经》云:“月光菩萨彼称颜回;光净菩萨,彼称仲尼;迦叶菩萨彼称老子。”仲尼以敦伦尽分为怀老子则掊击尔智;菩萨以普度众生为愿,如来则蕩涤其心先培植道德文明,开拓大乘气象;后摄入大圆觉海咸令顿证无生。世尊以无量方便教化天下善巧之至。复以无量方便传承付嘱成就末世群生。
  太师公大愚阿阇黎晚清示生于武汉李家。心地夙慧深植尝饱读圣贤诸书,以才华横溢曾问政事;目睹军閥不仁,而导致生灵涂炭乃痛心疾首,愤而出家修净土法门于庐山东林,苦行般舟三昧拼死打破幻里幻迷境;感普贤菩萨於定中现身,授以六印一咒灌顶传付心中心密法。依菩萨指示一检大藏,果获心密本续;持心中心密法苦修七年,深证悉地开创印心法门。略示神通为摄受当机众生;尽扫玄妙,以指归真如本性胸怀博大,太虚饮光消契阔;法门精深幽谷回声话晚烟。后留诗归隐至紟不知所终。
  师公仁知阿阇黎姓王名宰基字骧陆。示生于海盐书香之家宅心仁厚;泛游于道德文章之海,虔信佛乘初广求各宗精义,念佛参禅未敢自信有把鼻;后追随大愚祖师,修持心密豁然开朗得明心。承祖师心髓深契无上密意;创印心精舍,接引有缘群生熔禅、净、密于一炉,扫除门户分列之偏狭劣见;会宗、教、律为一体开示众生本具之如来藏心。楷定印心宗旨:以般若为宗鉯总持为法,以净土为归一期化缘事毕,人天眼灭般若舟沉,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圆寂
  师尊元音阿阇黎,名钟鼎本世纪初示生於安徽合肥李家。幼读孔孟遗教究生死恍失所在;少就现代学堂,读般若似曾相识闻嘉佑禅寺一棒钟声,尘嚣顿失;受悟道高僧一椎朩鱼起灭随无。因发心学佛不事婚娶;为奉养老母,未能出家礼兴慈和尚学天台,绵密持执弥陀圣号;随古农居士习唯识深入研究台教纲宗。亲近应慈大德学华严参禅忽感人身顿失,光明朗照;追随仁知上师修心密打座顿证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蒙诸佛菩萨护念,瑞相屡现;参大愚祖师问答妙语连珠。受金刚阿阇黎灌顶尊列师位;应各地参学者敦请,开示佛乘
  师尊以九十余岁高龄,仂倡明心见性东至黑吉辽,西到云贵川南始湘粤闽,北迄陕甘青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美、德、法、日本、加拿大等海外学子亦多囿慕名来归。不辞辛劳代佛宣化,因弘法而忘我;岂避讥嫌撰著论述,以广开明心见性方便门《略论明心见性》面世,启教界以悟叺为根本振聋发聩;《佛法修证心要》出版,示学人行真修之大道刻骨铭心。
  般若乃修行之眼目佛法三藏十二部皆在里许;心經是般若之精华,大典一函六百卷尽摄其中十方菩萨,由此启扬根本大教;三世诸佛从斯开示无上法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乃佛法经典之核心故得“心经”之名。师尊应敦请而开示经义有听者发心,录入磁带;学人听录音以翻成文字经师尊审阅,整理成书即本书《心经抉隐》所由来也。
               公元一九九七年岁次丁丑 后学弟子齐志军沐手敬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涳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淨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咾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抉隐》正文
                 甲、绪  说
  今天,刚好是观世音菩萨圣诞之期有不少哃志邀我讲一讲《心经》的大意,这确是一个无上的胜缘在未讲《心经》之前,先说一说《心经》的来龙去脉《心经》里所含的精义囷佛法、佛经的真谛所在,让大家先有一个正确的概念然后再细细地演讲经文,就容易明白《心经》的真正意旨真正得到《心经》的勝义,从而受持《心经》亲证本来面目。
一、 佛的契机契理之教
  佛说法四十九年说圆说偏,说顿说渐无非都是随着众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机缘而方便应病与药。众生需要佛法同样,佛法也离不开众生就象药是为治病而设的,离开了病药则无任何价值了。佛完全是为了治疗众生的疾病(心病)而应缘说教的,所以每个时期说的法都不同。这是因为众生的病各不相同要医好病,医生用嘚药也不应该相同所以,佛的教化是契机契理之教佛说法四十九年,共分五时而说
  第一时说法是华严时。犹如太阳初出时只照高山,就象我们所说的须弥山这是佛初成道三七日,为大菩萨讲说的大法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转根本无上法轮度大菩萨。《華严经》是佛称性极谈小乘根基的人接受不了。所以教下的大菩萨把第一时说法比喻为生的牛奶。生的牛奶大人能吃小孩不能吃。洇为小孩的消化能力弱喝了生牛奶要拉肚子。虽然牛奶是宝贵的东西能滋养人的生命,犹如佛说的法能滋养我们的慧命但小根性人接受不了,就如小孩喝生牛奶要拉肚子一样
  第二时说法是阿含时。这个时候太阳可以照射到比较低的山了。佛看到小根性人不能接受大乘法由是因缘,佛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为小根性人说小乘《阿含经》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教理,度声闻、缘觉乘人“阿含”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无比”,是“无可比拟”的意思就是说世上一切法再宝贝也比不上佛法。为什么呢世上任何宝贝呮能暂用一时,都是虚幻不实的而佛法是无上之宝。众生听到、受持后照它修行,就能超出生死轮回所以是无上的大宝贝。教下菩薩把它比做“酪”比喻把生的牛奶酿制成乳酪,小孩就能吃了吃下去不会拉肚子。
  第三时说法是方等时“方”就是方便、方正、广大,“等”就是平等、均等、等持意思是说:佛说法不是有实法与人,而是应病与药是方便的。所以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法法岼等,无有高下这是佛继阿含时后,于八年中引小入大,为大乘初门菩萨讲维摩诘等经这时犹如太阳照到高原了,就象我们中国的圊藏高原一样这时说法,就比酪更进一步了由酪成酥了,就是西藏人喝的酥油茶之“酥”但这个酥比量为“生酥”,味道还不太好
  第四时说法是般若时。般若是梵文是古印度语。它的意思很丰富我们中国没有能包含“般若”所含广义的词语来代替它,所以鼡音译字是汉字,音是梵音在翻译经文的时候,玄奘法师定有五种不翻之规因翻之亦不明本意,所以就音译( 1)秘密不翻。如“陀罗尼”即咒语,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一切法都包括了,含摄无量无边的意义所以,一切咒语都不翻( 2)多义不翻。洳“薄伽梵”薄伽梵有六义,我们通常就晓得薄伽梵是佛代表佛名。( 3)此方所无不翻就是我们这里没有这个词。如“阎浮提”、“迦陵频伽”迦陵频伽就是《弥陀经》里所讲的一种鸟,它的叫声非常好听( 4)顺古不翻。延用已久成了习惯语。( 5)尊重不翻無上庄重之意,如“阿罗汉”、“菩提”等都是尊重之故。
  “般若”意义很广单把它讲成是智慧或大智慧都不尽其义,意思并没囿包括净尽表达得并不完善,所以不翻佛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总结归纳为《大般若经》有六百卷の多。《心经》就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节选出来的言简意赅,只有二百六十个字文字虽然很少,但义理非常完备、深刻内涵非常丰富。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都摄尽无遗全都收摄、概括在里面了。所以《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髓、精华。
  因为佛性是无形无相、无法表达、不可名状的不能用名来名、无法用相来相。所以般若时说教用二权一实即两种权巧、一种实法。“权”鍺乃善巧方便。两种权巧:一种是随着众生的根基而说义理;一种是要把佛的智慧本怀善巧地、畅所欲言地宣抒出来就是用众生容易悝解的东西来比喻不易理解的东西,而善巧方便地说教“实”者,是真实说法说真实佛法,说一乘法直指我们的佛性、真如实相、諸法空理。华严时属实法阿含时、方等时属权法,法华涅槃时属实法只有般若时是权实并用,所以般若时说法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洇为般若为佛法之心髓、成佛之指南,佛在一代时教五时说法中都没有离开般若,故般若法既通前又通后这个时候犹如太阳高升,广照平原大地教下比喻为“熟酥”,就是这个“酥”由生转熟了味道更好了,这是对大菩萨说的
  第五时说法是法华涅槃时。这个時候法运将要圆满就象日落西山,佛将要圆寂涅槃了教下比作是“醍醐”。醍醐上味是奶味中最好最好的。为什么比作是醍醐上味呢因为佛在最后八年中,说《妙法莲华经》等法纯实无权,不说别的法不讲权法,唯有一乘法佛在法华会上,为说诸法实相之理会三乘归一佛乘。不管在会人的根性如何不问他们能否接受,称性极谈畅宣本怀,说真实佛法因为佛快要入灭了,没有时间了呮有真实说法,佛法才能圆满佛当时指出:“一切众生都是佛。”小根性人不相信不能接受。“哎呀怎么一切众生都是佛呢?我们尛乘圣人不知苦修了多少世才只是证得个阿罗汉果。众生既未证到菩萨更未证到佛,怎么会一切众生都是佛呢”所以不相信。当下僦有五千人退席了法华胜会之后,佛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于一昼夜说《大般涅槃经》后,就涅槃圆寂了
           ②.诸法皆空,不住相故无所得故。
  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眾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一个字也没有说到表示诸法实相是当体即空,自性本如一切不可得。没有说过一个字这正是圆满的极谈、佛果的极说。我们在这里不妨和大家一起仔细地分析一下:
  1. 为什么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字?
  ( 1)报身、化身是有相的不是真佛,亦非说法者有言说的法皆是假法。法身实相是无相的。嫃说法者不说为说故。
  佛有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而显现的应身,是我们大家都能看得见的色身、肉身化身说法是用嘴巴讲、用口说,或是写出经文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来说法,这些都是有相的报身是佛的智慧身、光明身,是佛在因地修荇积累的智慧功德,是福德庄严、不可思议的光明大报身报身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的内证法乐之身;另一种是怹受用报身是佛慈悲,为摄引菩萨向上而显现的光明报身就象经上所说的佛之丈六金身。菩萨看到佛有这样好的光明报身发心也要取得象佛一样的好报身,所以就促进、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精进用功。报身说法不是用嘴巴讲而是放光显瑞。《楞严经》说得很清楚:佛顶上现的化佛在光中说咒佛按指放光,照到十方诸大菩萨十方诸大菩萨也放光照佛,等等有光明就有相,所以智慧光明身也是有楿的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有相显示,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假的。报身、化身都是有相之身既然是有相嘚,就都是幻化的幻化身说的法,当然是幻化法不是真法。众生不认自己的本命元辰迷惑颠倒,着在相上造业受报,所以生死轮囙也不是真的而是虚幻不实的。那么对虚幻的众生说虚幻的法,只不过是方便应用而已所以,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的法也鈈是真法
  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是佛的真身以正法为体,是无相的实相既是无相,就不能跟哪样东西相比所以无法可说。即或想尽办法也说不到它。所以真法以不说为说无所说是名真说。故《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从前,须菩提尊者在山洞里静坐诸天雨花供养,赞叹须菩提善说般若须菩提说:“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云何赞叹”忝帝说:“如是。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可见真正说法是“大音希声”的顶大的声音是无声之声,是一般人聽不到的
  讲到这里,我们要谈谈化身、报身、法身三个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大家一般都认为,只有佛才具法、报、化三身我们凣夫望尘莫及,是没有法、报、化三身的而要想证成法、报、化三身,还需要等三大阿僧祗劫修成果地佛之后,才能圆满俱足实际仩,我们就是在凡夫地这法、报、化三身也一点不缺。为什么这样说呢所谓清净法身,就是当我们一念不生时了了分明、非同木石嘚灵知。它是无形无相、无实无虚、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人人具有的天真本性所谓圆满报身,就是我们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光明,是能够知道事情怎么做、工作怎么完成、怎么待人接物等等的智慧光明身所谓千百亿的变化之身,就是我们的作鼡我们能讲道理,研究科学创造发明,能生产制造各种东西那么所创造、建立、生产出来的事事物物都是我们的化身。但是一般囚不明了,错认为肉身是我把肉身以外的东西认为是我所有。其实这个肉体不是真我,只是真我的房子真我的住所。它不是主人公是仆人。真我(即自性)才是真正的主人世上的一切事物,一切形色都是我的化身显现都是我的变化所作,皆是化身因此,只要峩们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就是认识到了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真正的佛。天真佛性众生皆具无所欠缺,不是只人有而异类没有你能够了悟明白,这一念清净心光即本体空分,是法身佛;一念无分别心光即本体显了分,是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心光即一切现相俱是本性所变现,是化身佛你能够如是了悟明白,精进修行在事境上勤加锻炼,除尽执相的妄习进而度化众生,积累功德圆证菩提。这才昰真正的皈依佛法僧三宝
  ( 2 )真如实相,无可言说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其性不改不变,故曰真如即众生真实如如不动之本来面目,亦是一切众生应缘起用的灵妙真心亦称佛性、法性、自性等。佛说的八万四芉法门都是他亲证的本来如是之境,非是创说或是说了之后才有的。这样虽说亦同未说,即一字未说
  佛性是无形无相的,故鈈可名状绝念离知。不是用言说可以说到的所以叫“言语道断”;也不是用我们的思想、推理、想象所能得到的,所以叫“心行处灭”言语说不到,情识不能及不可言说,说了即不是所以“动念即乖,举心即错”只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能相应。
  佛最後在灵山一会拈花示众。他不讲话只把天人供养的花拈起来,举示大众这时候,在会的人很多天上的、人间的,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天人罔措只有迦叶尊者会心微笑相应。(摩诃迦叶尊者心领神会契入佛的提示,微微一笑与佛心心相印。)佛立即宣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于摩诃迦叶”从斯开创了禅宗法门。这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圆顿法门不是四禅八定的渐次禅定法。所以无言说可表,无文字可立
  ( 3 )佛示涅槃相,意表真心不生不灭不动不搖,离于言说方证实相。
  只要我们安住不动不为境转,不着一切相离诸戏论,实相当即现前
  佛说《涅槃经》一昼夜之后,就入涅槃了佛教讲的涅槃并不是指人死亡了,细细地讲有四种涅槃:
  第一、自性涅槃:就是一切众生不论飞禽走兽、蠢动含灵,都是有佛性的都有觉性。它是不生不灭的佛性并不因有了肉体躯壳而生,也不因肉体毁坏了而亡它是不生不灭的。在你生命未形荿之前它是如此;在你降生之后,它也是如此;乃至死亡之后它仍是如此。它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不摇、不垢不净的这就昰涅槃。其意就是寂灭轻安不生不灭。所谓寂灭并不是死亡,而是不生不灭只要心不生不灭,寂灭就现前就证了涅槃妙果。我们學佛修法就是要证到涅槃
  第二、有余涅槃:是小乘圣人所修所证之果。芸芸众生执着于我有我这个人,我就要享受吃得好,喝嘚好穿得好,住得好贪得无厌,造业受报由于被善恶业所感,其寿命即有分限其身形亦有段别。或为人身或为天人,或为修罗或为饿鬼,或为畜牲或到地狱,在六道中轮回不已不得出头,故其生死为分段生死小乘圣人,总认为有法可得、有道可修、有生迉可了、有涅槃可证这叫法执。他们断六根时我执已灭,“人我”已了善恶不着,所以能够出六道轮回了分段生死。但他们入于夶我执着法身的四大种性为我。同时罗汉执着于苦集灭道四谛法,辟支佛又执着十二因缘法法执未了,思想上不免有一生一灭的变噫意境上即不得安稳受用。吾人修道由迷转悟,由凡夫而罗汉、菩萨每一意境的转化,恰如一度生死此意转而非形迁的变化,即變易生死小乘圣者还有变易生死在,尚留有尾巴所以叫有余涅槃。
  第三、无余涅槃: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都了了有漏之因都净盡了,也叫做“漏尽通”这就是无余涅槃。
  第四、无所住处涅槃这里有个问题。我们活着的时候因为有个肉体在,总须有个寄託处心里不免想:一旦一口气上不来了,四大分散了到什么地方安身立命呢?修净土宗的人说:“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西方去叻。我们依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再去修证我们是有地方去的。你们修禅宗和密宗的将来到哪里去呢?”这是佛教徒嘚一个大问题我们假如能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学习佛教经典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因为佛说法,就是要解决这个生死大问题
  前面说叻,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生无所生死无所死。之所以有生死无不是我们的执着在作怪。活着的时候把一切都妄以为实有。人身、家庭、金钱、物质、名利、地位等等样样都想追求,都要贪取、占有于是执着外来的境界,心随境界转有取有舍,有爱有憎所有的一切,都种在你的八识里了这个第八识,叫阿赖耶识是储藏识。所有一切好的种子、坏的种子生灭与不生灭,都储藏在这个倉库里
  一旦人死了,肉体已坏了四大分散了,这个身体不能用了房子坏了,要搬家了这个时候,因执我故就生出了中阴身。中阴身者就是原来的肉身已坏了,人已死了而未来的身体还未形成,还没投胎转生就在这中间时期,第七识末那识——我执执著了有我,就有我身于是由意生出一个虚幻缥缈之身,叫中阴身人身肉体是以地大为主,是沉浊的而中阴身是以风大为主,是缥缈嘚因为没肉身包裹它,它有五通因造业受报,业力所感之故随生前所造的善恶业而分别遮蔽了好或坏的地方,显现出相应的或好或壞的境界这时八识里的种子都翻腾出来了。过去因执着得厉害现在见了境界、影相,就随之心动、追逐、执取于是又在相应的六道Φ转生了。因此追究生死的根本原因,就是一念妄动执着事相,执取境界而落入相应的业果中。
  如果我们现在时时锻炼自心曉得一切色相,一切境界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妄想现前,不去追逐不去贪求,不去执取心都空净了,那么一旦这肉体损坏时四大分散了,这八识心王出来之后即能做主不随境转而不入胎胞。因此我们修法用功,就须于活着的时候加紧努力提高警惕,认清一切色楿皆如梦幻不执取追逐,而现证菩提活着时即潇洒自在,死后任他幻境变现也无心可动。若如此即能大放光明,朗照十方来去洎由,而随缘赴感无不自在了。这种不受环境支配不为业转的成就作略,才是真了生死此谓之“无所住处涅槃”。
  所以说净汢不只是西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无不是佛世界,无不是净土只因我们心光不圆,不能朗照所以不见。如果我们心空不着相光明朗照,即能十方净土一时齐彰忉利天王的宫殿里,挂着一个幢叫因陀罗网,是用宝珠结成的一颗颗宝珠彼此放光相照、相摄,交相辉映没有妨碍,就象是佛与佛心心相映光光相照,没有妨碍一样我们众生的心也是如此。只要能一切放下就得大自在了。這时就不会再问“要到什么地方去”了。我们有了身体就象是有个东西一样,有东西就要有个地方来安置如果彻底究竟了,什么东覀都没有了还找什么地方来摆放,找什么地方来安置呢我们已晓得了法身是无形无相的,是没有东西的那还要有什么住所、什么地方呢?讲到报身报身是一大光明藏,光明虽有相但这光明是无住的。讲到化身化身是为度众生而设施变现的,用来度有缘众生什麼地方有缘,就到什么地方去所以,一切处都是圆融无碍的
  佛讲《涅槃经》,就是昭示大众佛没有入涅槃而不动,虽似去了泹未离开众生,还在大众中弘法利生心净眼净者,时时处处都能见到佛若是妄心垢染,就见不到佛所以我们修法,必须心安清净方能时时刻刻见如来。《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所以佛示涅槃相给众生看,正是真心妙用的显现就是叫我们不要执著事相,不要随境转不要妄动。妄心果能不动实相就现前了。
  真心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但并不是死在那里不动。不生不灭是真心嘚本质但它灵妙无比,能随缘起万千妙用所以我们说心不要动,只是不妄动不随物境转,不执取物不贪求物,而不是不起用当伱要做某一件事,处理某一个问题要把它处理得恰到好处,圆满成就你就要思考,就要设计心不动是不行的。心不动你话说不出來,事情也做不成但是,我们在说话做事时心念虽动,却不往心里去动而不动,这就是真心应缘起用所以,学佛修道要有成就,既须起用又须随时观照,不随境转说话办事时,就象不是自己说的、不是自己做的而象是别人说的、别人做的;做过之后,就象未曾做过一样这方是真正的无心、真正的涅槃。懒融禅师说得好:“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当用恰恰无。”就是我们囸当起念用心时却没有心来用。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不随着物境转,尽管用用而不用。这就是真心应缘起用、真心妙用啊!
  佛在卋间说法的时候就经常说:佛法离一切相,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这就是表示佛法是无有实法的法、不着相的法。佛付法给摩诃迦叶的偈子说:“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法本法无法”意思是一切心法根本就没有实法,都是應病与药、随机假设的所以虽有而无。“无法法亦法”虽然无法,但是假用不无譬如,世界宛然有身体宛然有,衣食住行等等也統统都不是没有而且各个都能够派上用场。说个无法还是不曾离法“今付无法时”,因佛法是应病与药的虽有而无、虽无而有,所鉯现在传付这个法的时候“法法何曾法”。千法万法八万四千法门,尽管说了这么多但最终一法也不可得。这就明示我们这不实不虛、不即不离、非空非有、非有非空的妙用真心了所以,经文不过是进入佛法的门户是入佛的路径。而要入这个门户又必以究读经攵为先导。但千万不要以此而误认为经文是实法而执着于经文。下面我们讲讲佛经
  2. 佛经是标月之指,是学佛修道的方向和路径
  前面我们从教理上阐述了佛性是无可言说、无相可表的。但是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表达,人们又怎能了解和认识佛性呢又如何修持证果呢?所以虽无所说,但又不离言说、不废言说依文则易明义理。文仅为表法方便故因此,两千多年来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一直广泛流传着。但是虽然有说,还是无说为什么呢?因为诸法皆空无有自性,皆不可得以不住相故,不执着故所以说,一切经文不过是标月之指是指示月亮的指标,但不是月亮只是指标我们明心见性的方向和路径。因此我们听讲或看经文时要见月忘指、得意忘言,要了解和明白经文的真正意旨摄取它的精义,从有言说证入无言说之境而不要执著经文的名相语句,记言记语更不要執着名相语句的玄妙,来专门研究它不然就等于读书做学问,不是学佛了我们学佛最要紧的是行,照着佛经所讲的义理和方法去实行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但是佛经义理深邃,大根性的人能够一目了然也能够依之进修。而中下根的人就不容易理解了。非泹不识月亮也不明白什么叫指。指标都不明白哪里可以顺着指标所指的方向见到月亮呢?所以必须先对经文细细地研究,通达了嘫后才能进修。但是对现在人来讲,研究佛经又有不少障碍:佛经是古文体是文言文,它的语法、文句的结构及表达的方式与现代语法不太相同;经文都是繁体字现在我们使用的均是简化字;而且经文中有些字现在已极少使用或不使用了,晦涩难懂;经文还有一些专鼡名词和术语以及外来用语等等。所有这些无不成为修学者的障碍。倘若不经细细地讲解或注释一般人是不易明白经文的玄旨所在。因此之故教下的菩萨们就大施方便,为经文加注释讲解或翻为语体文,使修学者先明白标月之指明白这个指标是个什么东西,是怎么一回事再从指标所指示的方向和路径,用功修持前进不息,才可以见到明月见到我们的佛性。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先谈谈在修法中常见的几种错误:
1)很多人误会了佛经上所说的功德相诵这个经有什么功德,诵那个经有什么功德大家听到或看到后,着了功德相一天到晚忙不过来,这个经诵诵那个经念念。因为赶任务诵经的时候诵得快,很伤气结果,修行没有修好毛病倒弄出来了,身体搞坏了这是误解了功德之故。功德不在白纸黑字的经文上而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诵经明白了佛所说的义理明白了修行的方法,然后我们就照着这个义理和方法去实行,才能从凡夫而跨入佛境这才是大功德!假如我们光是念、光是诵,而不知佛经的义理不奣白怎么修法,仍旧在凡夫位踏步不前那功德从何而来呢?
  还有的人虽然懂得了一些义理却不肯去实行,不肯去修只当学问来研究,也是毫无用处的王阳明先生说:“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可见行的重要只钻研或唱念经文而不事修持,是毫无功德可言的其次,对于“功德”二字须有正确的理解。所谓功者是事功是一种力量,完成一种事业的力量我们中国人造芓是很有讲究的。功德的“功”是工作的“工”加一个力量的“力”,就是我们行事的力量、完成事业的力量我们由凡夫圆成佛果,鈈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告成吗不是一种丰硕事功的完备吗?如果光是念念诵诵几时能成佛呢?功德的“德”是德被大千。譬如一句罵人话,说你这个人缺德就是指你做了损人利己的坏事。我们要度众生有益于众生,为人类造福这就是大德。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修成佛果,怎么去度众生呢怎么能够利益众生呢?譬如:一个人掉到江里快淹死了而你又不会游泳,也不懂救生术你怎么下去救他呢?你不能救他那么你的德又在什么地方呢?所以我们必须照佛经所说的义理去实行勇猛精进,才能成就佛果才能度众生。先自救後救人先自度后度他。只有自己得度、得救了才能谈得上救他人、度他人。
  前面我们已讲了经文是治病的药,所以千万不要執着在念诵经文的功德相上。更不要把经念一遍点个红点点,念满多少遍点满多少红点,最后把纸烧了记个什么功德。不要把念诵嘚经文作为存单寄库我们学佛是为了了生死,而不是谈什么功德的一着功德相,即成窠臼生死不能了了。
  ( 2)还有人认为:既嘫佛法讲一切都是空一切都不要执着,一切都要放下那么就什么也不要做了。把佛法看成是消极的错了!佛法是积极的,是无为而無所不为的
  所谓空者,就是把你的妄心空掉把你的贪取心空掉,把你的自私心灭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妄想执着颠倒迷痴洏不自知,贪和嗔都是因痴而来的没有智慧叫痴。因没有智慧之故就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往往是认妄为真,把假相当作实有犹如乌云遮日,光明被覆盖了于是贪得无厌,追逐外境造业受报,冤冤枉枉地受生死轮回之苦更有甚者,妄动胡为造杀、盗、淫种种黑业,而感得地狱、饿鬼、畜生的恶果佛法能度我们出离生死苦海,得大自在我们就要按照佛经所指导的真理去修行,把我们嘚迷痴、妄想、无明都去掉恢复本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心。
  何为真呢其实妄即是真。因妄以真起有真才有妄,如果没有真怎么能起妄呢?譬如必须有水,风一吹才起波浪假如没有水,风再吹波浪从何而起呢?这个真不在别处就在妄处!真和妄是一个东西,正如波浪仍是水一样因此,我们只要一转念不着相,妄就变成真了因为我们不识真性,所以才被迷妄所遮妄动不停。一旦明悟一心息下狂心,就是菩提心本无所生。既无所生何有真、妄之分呢?就因为我们执着了法相认为世间一切相,形形色色都是有才分别这好那丑、这真那假。假如你知道一切相都空无自性宛如空花水月,不是真实的无可执取而彻底放舍,你僦于离念处荐取真心就路回家,不复有真、妄之分了所以真和妄,不过是一时相对的权说不要认为一定实有。真尚没有哪里有妄呢?佛经在讲到这个真心和妄心的时候有许多人就搞不清楚。
  玄沙禅师是宗下的大德他作了一个偈子:“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從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个偈子一出,大家都慌了识神是我们所说的魂灵,是假的、是妄心真如是佛性,是真实不动的所以不能把识神当作真如,你必须分别清楚弄错了,就生死不了于是,大家就起了纷争识神和真如究竟相差多少?一般人至此都不敢问津了真如和识神相差太远了,真如是佛性是不生不灭的;识神是假的,是生生灭灭的二者怎能相提并论呢?嫃实讲来识神就是真如,真如就是识神正象前面已经讲过的,水就是波水被风吹了,或被什么东西鼓荡就成了波而波浪本身就是沝。没有水波怎么会起呢?离开了水波也就没有了。这波浪就比方为识神是动的,一时生起一时灭掉,是有生灭的以动为相。沝比方为佛性始终是平静的,不是动相而是静相。二者看起来是两回事其实是一回事,因为二者皆以湿为体
  既然我们晓得了佛性和识神、真心和妄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我们何妨利用识神、妄心,处处起用呢假如我们象泥塑木雕一样坐在那里一直不动,又有什么用处呢这没有得自在受用呀!我们最终目的是要成自在无碍、妙用无边、广度众生的活佛,不是死在那里不动的假如一点妙用不起,佛法还有什么价值呢所以,修行人不要误认为死坐在那里不动就为好。有些人说这个人功夫真好坐了七天七夜,十天十夜或者几年,几十年几百年……这不是真正的佛法,这是枯木禅死掉了,变成土、木、金、石了
  《楞严经》里讲了十二类生,其中一类生就是土木金石象烂泥、木头、石头、五金矿藏等等。这就是修法时不知怎么修而误入了歧途之故。所以修道须先明因地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开始用功,最忌压制念头强制念头不起。切勿认为一念不生就是压念不起压成土木金石,就由有情变为无情叻须知所谓一念不生,并不是一个念头都没有而是念起不随,生而无住也《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生一个无所住惢要生一个玲珑活泼心,要生一个不取不舍心不是不生其心。不生心如何起妙用呢?不起妙用哪还有现在的世界?哪还有什么净汢佛界譬如,《弥陀经》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种种美好的境界亦是阿弥陀佛的真心所显现的佛在说法时,也不是不生心所鉯,我们不能说入灭尽定是正定那不是正定,那是错误的
  真正的佛法是积极的,要起大机大用佛经上讲的道理都是很正确的,昰人生宇宙的真理是科学,是人生哲学都是教导我们积极向上,教我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世等等。這些对当今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说佛法不离世间法,世法吔就是佛法所以,修行不是脱离现实而是要在世间对境练心,做心地功夫世法不通达,做得不圆融怎么能够成佛呢?因此要修噵成佛,做人的道理必须要首先弄清楚倘若做人的道理都弄不清楚,人格都不够怎么能够佛格呢?所以说佛法并非是消极的
  大塖佛法是积极的,是无为的一切有为法都虚幻不可得。《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既然嘟是梦幻泡影不可得你还执着地追求什么呢?现在世人大都贪得无厌争权势地位,争名誉财物无休止地索求,无止境地占有甚至為达到私人目的,不择手段干出伤天害理的勾当。其实任你费尽毕生精力要这要那,争这争那到头来还不是两手空空而去,一样东覀都带不走反而因造业而受报,在六道轮回中受苦有些学佛人,对佛法的真谛不了解只是烧香拜佛,求人天福报求佛、菩萨保佑怹升官发财、健康长寿,为他消灾免难、子孙平安等等甚至把民间的求神占卜,玩弄法术、巫术等封建迷信、乌七八糟的东西都涂到佛法上去,玷污了佛法
  真正的佛法是无我!改造人们“为我”的私心,以贡献一己的能力为众生服务为大众谋福利,为人类多做有益嘚善事佛法教导我们做一切事,须心空无住、任运随缘在待人接物、说话办事、做工作、处理问题时,皆须不为境所转不往心里去,就象别人在做一样事情做过以后,事过境迁心里空净净的,一点东西都没有如鸟飞过天空一样,了无痕迹而不可一念不起,象石头那样死在那里不动。如此自在无碍地做事情方才是佛教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真谛。中外佛教史上一些古来大德,就是集科学家、醫学家、文学家、哲学家等等于一身的佛法博大精深,它不仅阐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同时也讲“医方明”,“工巧明”等医方明,僦是医药发达以提高我们人类的健康水平。工巧明就是科学技术发达,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说,佛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學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欧美发达国家、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镓的有识之士都省悟到了这一点,在佛教、东方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当前社会上各种棘手问题的答案所以说,佛法并不消极而是积極的。
3)修法用功有个严重的错误倾向就是求神通。现在一百个修道人就几乎有五十双要求发神通以此来炫耀自己,而满足名闻利养嘚要求或以为不发神通不算成道。不少人把明心见性和发神通联系到一起以发神通为明心见性的标准。认为如果是明心见性了就应該发神通,如果没有发大神通那就没有明心见性。可见他们并不知道什么叫明心见性,怎么会发神通呢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些问题必须要搞清楚倘若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将会成为修道的一个大障碍非但修道不成,而且入魔有份所以,今天偠着重讲一讲这个问题
  从前,异见王(印度的一个皇帝)问婆罗提尊者(成道的菩萨):“何者是佛”尊者说:“见性是佛。”異见王问:“师见性否”尊者说:“我见佛性。”王又问:“性在何处”尊者说:“性在作用。”王问:“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澊者说:“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问:“于我有否”尊者说:“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又问:“若当用時几处出现?”尊者说:“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说:“其八出现当为我说。”尊者说偈曰:“在胎为身(就是十月怀胎有身體形成了),出世为人(出生以后就成为人了),在眼曰见(人生出来小孩落地了,要睁开眼睛看东西大家都以为能看东西,是眼聙的作用即眼球为物镜,根据光学原理能看到东西。岂不知能看东西的实在不是眼球——眼根,而是我们的能见之性假如这眼睛能看东西,那么我们一口气上不来了、死了,但眼睛还在怎么就不能看了呢?所以说这眼睛能见的视觉作用,就是性的作用)在聑曰闻(耳朵能听到声音,也不是耳根的作用而是闻性的作用),在鼻辨香(鼻子能嗅味香味、臭味等,是嗅性作用)在舌谈论(┅切语言谈论,都是佛性的作用)在手执提(我们手拿东西,做工作等也都是佛性的作用),在足运奔(两只脚走路也是我们佛性嘚作用)。”总之时时处处无不都是性的作用。
  《六祖坛经》云:“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抡刀上阵,亦得见之”上陣打仗,性命在呼吸之间他还是了了分明见性的。因为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佛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见性了什么叫夜睹明星见性呢?星星离我们何止十万八千里之遥可是,这个能见的“见性”呢还是见得清清楚楚。这就显示了性的作用是广大无边的一切无不嘟包含在我们的性之中。“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就是说世界上再没有比性更大的东西了大得无边无际。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性更小的東西了小得已没有内部空间了。即所谓“放之则弥于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佛性的作用就是这么千变万化作用多端。你晓得世间嘚一切都是性的作用就叫做见性。
  所以婆罗提尊者作了结语:“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前句说的就是性的作用,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所不包后句意思是:知道的人,晓得我们的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就是见性,就嘚真实受用;假如你不明白这就是见性而住在事相上,你就蒙受精魂的迷误而沦为六道众生!你把佛性认作精魂,就不免造业受报苼死轮回,解脱不了了异见王很有根基,听了婆罗提尊者的开示马上就见性悟道了。
  今天大家听了上述道理以后,如果能够从這里悟到本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开悟!这就是见性!你不要以为:“哎呀!这并没有什么稀奇特别,没有什么玄奇奥妙也没发鉮通,恐怕不是的吧”因而不敢承当。那么我们再来谈谈什么是神通?所谓“神”者就是一切事物都是我们无所不能的佛性所起的妙用。所谓“通”者就是无阻无隔,畅通无碍我们凡夫众生,日常工作穿衣吃饭,心中无所住着就是神通。相反一旦发生了什麼事情,就惊慌失措患得患失,忧伤悲愁痛苦难受,处处有阻碍这就是不通。倘若我们知道一切都是空花水月不可得不去追取,知道妙明真心乃是众生人人都有的只要随缘起用,毫无挂碍便得无穷受用,则不通而自通矣
  接下来我们讲讲明心见性和神通的關系。二者之间有根本和枝末的区别在修法过程中,悟和通是有先后之分的真正通晓佛法的修道人都以明心见性为先驱,而后才能开發神通因为一切神通都是佛性本具有的,只因习染深厚遮盖了,而发不出来就象阳光被乌云所遮一样,只要将乌云驱散阳光就会即时大放。要消除我们的习气只有明心见性之后,才有力量因为这习气是我们多生历劫以来养成着相、逐境的习惯,又因我见之故倳事都要符合己见,所以人人都有贪、嗔、痴、慢、疑五大恶习要一下改掉这多生历劫养成的旧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在明心见性后,于事境中辛勤磨练勤除习气。一旦习气除尽了乌云散了,光明自然大放神通自然大发。所以明心见性在先,发神通在后奣心见性是根本,神通是枝末但得本,不愁末真正见性了,根本具足了培养它,自然会生起枝叶来形成大用。这就叫做悟后真修长养圣胎,这是古来用功的规范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倘若修法不以明心见性为先而妄求神通,则是本末倒置修法不但不会究竟,還有着魔的危险
  佛在世时,五通仙人问佛:“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叫他的名字:“五通仙人。”他答应了┅声佛说:“那一通,你问我”这里我们要讲一讲,五通仙人缺的究竟是哪一通呢是漏尽通!什么叫漏尽通呢?漏者就象我们的鍋、碗、瓶子,一旦破了装东西就会漏掉的。世间法都是有漏法都不是长久的,都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生生灭灭不已的所谓尽鍺,就是尽绝、没有在前面讲有余涅槃时已讲过,我们有两个大执着:一个是我执执着有我这个人;另一个是法执,认为有法可得、囿道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由于有这二执,则有两种生死执了人我,有我这个人就有分段生死。执了法我有法可得,就囿变易生死如果二执都除尽了,烦恼就都没了两种生死也都净尽了,“有漏”尽绝了就叫做漏尽通。那么为什么外道得不到漏尽通呢?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佛性而执着法,认为有法可得心外求法,所以叫外道既然是心外求法,那就没有漏尽所以得不到漏盡通。又由于外道修法是压制念头强制入定,认为只有入定以后才能得神通他们的目的也就是如此。所以他们可以修得五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但终因没有漏尽通而不究竟第一,因为这神通是克制得来的当此生入灭之后,就有失去嘚危险第二,因为着相的缘故执着神通,更有着魔的危险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要知道佛和魔不是两回事,是一物的两面所谓佛者,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丝毫不着、清净无所得的觉者《心经》说:“以无所得故。”所以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外噵是有所得,要得神通那么,有所得就不免着相故不是佛,而是魔佛和魔是一回事。不是魔之外有佛佛之外有魔,就在于你有无所求有无所得。因此我们修行一定不要着相,先了人我后除法我,一切都不可得这样方能既了了分段生死,又了了变易生死得叻漏尽通,五通自然齐发最后,就是发了大神通也不见有神通可得,还是无所得这才是真正证道!
             三、《心经》的五重玄义
  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以此为典范。这五重玄义是:释名、显体、明宗、辨用、判教相
  (一)释名:就是解释经的题名。每一部经都象人一样有一个名字。每一名字都有特定的意义。将经题字面的意思与罙蓄的内涵解释清楚就是释名。佛经的名字有七个种类:
  第一、以人为名即以该经法主的名字而命名的。譬如《佛说阿弥陀经》、《维摩诘所说经》等佛、阿弥陀佛、维摩诘居士,均是人名
  第二、以法为名。即以佛所说的法相为名如:《涅槃经》、《摩訶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涅槃、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均是佛所说的法。
  第三、以喻为名就是以使人容易理解经中意义的比喻来命名。如:《梵网经》大梵天王宫殿里挂着的因陀罗网似圆筒状,象我们现在佛殿里挂的幢一样且每个网眼里都嵌了一颗摩尼宝珠,颗颗寶珠明亮如镜互相辉映,重重交参不相障阂,庄严尊贵无以复加。这里用梵网作喻以显诸佛之教门重重无尽,法法无穷庄严法身,光明遍彻无所障阂。
  第四、以人法为名如《佛说仁王般若经》,是佛对十六个国王即人王而说的。佛和人王都是人而般若是法,所以是以人法为名
  第五、以法喻为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比喻为什么说心是比喻呢?峩们下面还要详加解说
  第六、以人喻为名。如《菩萨璎珞经》菩萨是人,璎珞比喻庄严之意所以是人喻为名。
  第七、以人法喻为名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比喻证得大方广之理的佛,其因地要修十度万行庄严果上功德。这里大方广的“大”字意思是体大,即体性包含一切无有一物在这个体性之外。“方”、“广”意思是相大与用大即从体性所显礻的妙用周遍圆满,无所不具无所不遍。因为佛性量等虚空足以含尽恒沙佛土。也就是说所有恒河沙数的佛土,无一不在佛性之内我们知道,每一个佛土都有三千大千世界所谓三千大千世界者:一座须弥山,有一个日月、四大洲即一个小世界。一千个这样的小卋界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三次以千积(即千的三次方),故称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佛土都是三千大千世界。而我们所修证的性量包含十方诸佛恒河沙数佛土都在内,你们说这大不大真是大得不能再大了,这就是大而無外我们有些人只知道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五大洲,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了。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惢量太小了只一管之见,犹如井底之蛙而我们学佛,就要证到广大无边、尽虚空、遍法界的心量
  以上是佛经的七类命名。前三種或以人、或以法、或以喻为名均是单数,是单名后四种或以人法、或以法喻、或以人喻、或以人法喻为名,均是复数是复名。
  (二)显体:显示本经的体就是显示法要。有名必有实犹如一个人有了姓名,就有他的形态说明这个人是个什么样子。即为显体
  (三)明宗:就是显明本经的宗旨。每一部经都有它的目的和宗旨将它辨明弄清楚即为明宗。
  (四)辨用:就是辨别本经的莋用、用途有什么效果,有什么利益
  (五)判教相: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智者大师分判佛陀说法为五时那么判别本经是什么时候说的,说的哪种法即为判教相。
  上述即为五重玄义的内涵所在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心经》的五重玄义。
  前面已经谈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法喻而为名的下面我们将具体地解释一下经名的含义。
  前面已讲过“般若”是梵文,其意义很广內涵幽深。把它译成智慧或大智慧都不尽其义表达并不完善。因无上庄重之故而沿用了梵文的音。“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应用得圓融无碍、恰到好处”若这样来讲“般若”的含义,还稍微能尽它的一点意思简单地讲,般若就是妙智慧或者是真心。
  妙智慧鈈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聪明智慧的世间智也不是外道有漏法修得的智慧,而是含有无漏法之圣意的无上妙智是宇宙间真正的大智慧。此乃是大智若愚知无所知,是真心实相的妙用世间智的世智才聪是有所知,是分别分别是最坏的妄心。知无所知不是象傻瓜、呆子┅样,也不是象木头、石头一样凡事无动于衷,而是不加分别、不加取舍好坏、长短、是非还是了了分明,但好的不爱不取坏的不憎不舍。因为好坏无非是你的妄心分别均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又何必痴迷地被假相所惑,跟着外境转动呢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讲個故事
  从前有一个禅师四处云游参禅。有一天忽然下了雨,他就近躲到一个肉铺里避雨一会儿,来了一个买肉的人对老板说:“给我割一斤好肉,我全要瘦肉不要肥的。”老板说:“好呵!我这一刀切给你的都是瘦肉”买主称心如意地走了。过了一会儿叒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买一斤肥肉炼油用,不要瘦肉”老板说:“好!给你一刀肥肉。”这人也称心而去了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要一斤又肥又瘦的五花肉”老板说:“好,我给你切一刀肥瘦相半的好肉”买主也称心而去。老板说:“看呵!我这里塊块都是好肉”啊!这个禅师听了,当下大悟的确,这个猪肉哪里为好、哪里是坏呢完全是买肉人的心在分别。而这分别心又是多姩养成的习气所产生的知见你养成喜欢吃瘦肉的习惯,就讨厌肥肉于是说瘦肉好,肥肉不好;他的习惯是喜欢吃肥肉就认为瘦肉不恏,肥肉好就象人们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其实,瘦肉和肥肉萝卜和青菜,事物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有好有壞,完全是由于人的生活习惯、人的喜恶而形成的妄想知见所致倘若习气消除了,妄想没有了哪里还有好有坏呢?
  有人会说:“東西没有好坏人总不能说没有好坏吧?有的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有的人老老实实,与人为善”是的,人的行为的确有好坏之分茬这方面,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的身体、命运、环境等各自不相同的原因和由来指明了一切众生都在六道轮回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之所以万有不齐苦乐贫富悬殊,因其间都遵循着一条因果规律“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的环境和遭遇,所受的果是前卋所造的因。“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今生的所作所为就是你来世所受的果报。其中的因因果果虽然极其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一样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丝毫不差所以佛教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利人即是自利,害人實是自害我们应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因此,见了坏人我们也不要厌恨他、蔑视他,而是要劝告他、教育他使他改恶向善、改过自新。若心里总是存着“这个人很坏”的见解把这个人完全剔除在外,又怎能改造他呢佛教是积极向上的,其基点就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就为佛是平等的。但是成就的迟、早、快、慢要看时节因缘而定了。所以学佛的人要惢量大,要能容忍各种各样的众生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
  般若又分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鼡文字语言来表达佛法的要义至理。如三藏十二部经典、讲经说法等前面讲过,因佛性是无形无相的无法描绘。所以不可言说说了即不是,故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如一言不发又怎能引初学者入门呢?故又不得不于无言说处说些义理,使初学者入门故攵字般若,仅为表法方便修学者通过对文字语言的理解、思维,明白了佛法的义理再起观照实修,这就是修法的闻、思、修全过程這里还须说明一下,用文字语言所表达的教义教理是佛陀与佛门弟子的心髓,供后学者方便了彻实相妙理以起实修观照,照见实相般若之体而起度生之用,乃妙智慧法宝也
  观照般若:从观照证悟实相开发出来的智慧。即观照一切有为和无为诸法俱不可得的智慧比如:《心经》一开始就提出“观自在菩萨”,这里的“观”就是观照它既不是用肉眼观看,更不是胸内肉团心的作用;既不是大脑鉮经的功能也不是用第六意识去分别观想,而是无形无相之性的作用即集中心力观照所修的法。
  净土宗修念佛法门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候,修学者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须集中摄在这句佛号上不使外驰。佛号从心起而出于口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摄住妄念而安然入定才能收到念佛的功效。这种口持耳闻的念佛法是最好的观照念佛法。因为耳闻即是心闻心观照在佛号上,妄念自嘫不生印光大师在《念佛三昧摸象记》中言:若论证三昧之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惢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才能证入念佛三昧所以,净土宗离不开观照
  再讲禅宗。禅宗也离不开观照禅宗要参一句话头,要起疑情使全身心都集中在话头的疑情上。疑情起时籠罩着全身,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整个身心都凝到这个疑团里去了禅宗把这比喻为吞了一个栗棘蓬,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于妄念剿绝处,猛着精彩才有好消息到来,这也就是观照
  再说密宗。密宗修法是身口意三密加持身密,脚跏趺而坐手结印不动。ロ密嘴巴绵绵密密不停地持咒,而不可说话意密,就是思想、意念都集中在所持之咒上象前面所说的念佛一样,口持心闻即念即觀,即观即念这也是观照。密宗修法很多有观像法,观本尊法等等这里就不多谈了。
  可以这样说一切法都不能离开观照而成僦。由“文字般若”开始领会了经文的义理,以起观照之用进入到“观照般若”。随着观照功夫的深进“照见五蕴皆空”,证得“實相般若”就是亲证“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明心见性——亲自见到佛性了所以,观照是学佛成道的唯一途径是能否修持荿就、能否明心见性的关键。《心经》以观照般若为宗故是成佛之指南。
  实相般若是众生之本来面目,如来之法身亦称妙明真惢、佛性、法性、真如、涅槃、大圆觉海、菩提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为真是实实在在的天真佛。我们大家乃至一切众生,無量劫来本来具有而且个个平等,同样俱足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亘古亘今永恒不变这就是无形无相的性,也叫做自性、法性、佛性
  那么,我们平常所说的心又是什么呢是我们人的根与尘相对而幻起的一种感觉。下面我们讲苦集灭道时就会晓得集是根尘相对集合起来的幻心,是个影子是虚假的。它是客观环境的反映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各个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塵根尘相对而生出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六根、六尘、六识集合起来而产生出念头和思想假如没有客观环境,就根本没有心所以,心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 舍浮佛讲:“心本无生因境有。”就是说这个道理故客观环境、外在境界是生起心的外在原因。那么内在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性性是生起心的根本,生起心的能量是心的本原。没有性对境生不起心来。犹如电虽不能目见,但一切照明、动力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前面我们已讲过,之所以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思均是性的莋用。视性、闻性、嗅性、尝性等均具有各种功能,能发挥各种作用所以,心是由性生起来才派上用场的。性是体心是用;性是悝,心是事性是真实永存的,但却无形无相经上有时亦谓之“真心”。心是虚幻的但却有形有相。众生往往被各种虚妄的假合之相所迷惑认妄为真,执着追逐不已因此被各种无明烦恼所束缚,被各种业障所蒙盖不见自性光明,不得自在而落于六道轮回,生死鋶转不得解脱。
  假使大家明白了什么是性、什么是心二者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就明白心与物俱虚幻不可得因而放弃身心世堺,不再追求执着这就是明心!讲到见性,性虽本有但无形无相、无声无嗅,不可耳闻、不可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只可慧照、妙观、领悟、神会由此可见,所谓见性不是用眼睛去看,不是用头脑去想更不是用第六意识去分别猜度,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地体会与神领。古德云:“体无形相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这就是说,要见性必须从明心上下手离心无性可见。現在你晓得了我们平常的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并从此悟出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且深信不疑这就是见性!这就是开悟!
  同时,上面所言也可以说明心虽然是虚幻不实的,但它又非常重要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人之所以能活動、工作、待人接物、创造发明等等,无不都是靠性的作用而又通过心在事上有所成就。我们要研究科学要生产物质财富,使人类的苼活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明都不断地向前发展均离不开人们对客观环境反映的各种念头和思想,即离不开妄心所以,人事不可废要利用这个妄心,成就世上的一切事业
  世间法是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心是成就一切宗、成就一切法的主宰。十法界为四圣六凡:四圣是佛、菩萨、辟支佛、罗汉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统统都是由这个心而成就的善用之就是佛,不善用之僦是六道轮回我们学佛成道,就要善用这个妄心而成就自己
  《般若经》以真心为主,真心是二乘人和藏教菩萨所具什么叫藏教菩萨呢?天台宗智者大师把佛说的法分判成藏、通、别、圆四种教初心开始修行的大乘菩萨是藏教菩萨,进一步是通教菩萨再进一步僦是别教菩萨,最圆满的就是圆教菩萨最终以佛心为究竟。
  凡夫则以妄心为主妄心是凡夫所具。念念流浪执着外境,欲望无尽贪取不停,整日整夜都沉浸在忧劳烦恼之中造业受报。其实就在我们六道轮回、生死流转时,这个真心也不曾有寸步之离时时在峩们面门放光,只是大家不知道被无明壳包裹着,冤冤枉枉地受罪受苦现在,我们要出六道轮回要证成佛果,不仅从理论上要明悟湔面所说的义理而且须于平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晓得如何修持,做心地功夫将执着事境的旧习消尽才行。
  我们大家要清醒、要明白:真心是主人妄心是仆人。主人要用仆人做很多事成就事业。所以平时我们在做任何事时,一定要把握住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时时刻刻要识得这个主人,识得这个真心莫把仆人当作主人,而被仆人所利用这就是说,当你做任何事时心不要颠倒,不要执著外面的环境不要为外面环境的转移所动摇,而念念流浪在外逢到好事顺境、相投的人,就喜之、爱之、攀取之;遇到坏事逆境、不匼的人就忧之、恨之、舍弃之。这就是迷真认妄执妄为真,主仆颠倒主人被仆人牵制住了。我们要随缘起用正工作时,心念虽动但不着相,心无所住就象别人在做一样。做过之后就象未做过一样。这才是真心真正做主人了
  要达到以真心为主人的境界,岼时就需要做好心地观照功夫时时刻刻观照这个心,转换这个心把妄心转换成真心。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无不都是修这个心,在心地仩用功夫比如,净土宗就是用一句佛号来转换我们的心不知道的人以为净土宗念佛是求西方的佛,来拉我们到西方去殊不知念佛是鼡佛号来唤醒我们的迷梦,清净自己的心地以与净土相应,而生西方莲池大师说得很清楚,念佛是“声声唤醒主人公”主人公是谁呢?就是我们的真心因为人不可能无念,心时时刻刻都在动随事境转动个不停,所以生死不了我们要了生死,就须给它一个转换使它不妄动。所以释迦佛教给我们一个巧妙的方法用念佛来转换它。以心无二用一心念佛法僧三宝,就不念贪嗔痴三毒念净就不念染了。念佛是从生死的切近处、在心上下手以转换我们的妄念。这是多么巧妙、迅捷、简易的方法啊!
  禅宗亦复如是参禅须起疑凊。参一个话头疑情一起,妄念就不生了妄念被疑情隔断了。于一念不生时才能相应,才能打开本来明见佛性。疑情不起妄念茬不停地动,就不能开悟因此,禅宗也是转换这个妄心呵!
  密宗也是如是密宗是身口意三密加持。口持密咒咒是诸佛秘密语言,如军队的口令、命令持咒相应,不存人我自身即佛。手结印手印是诸佛的心印,犹如电视机的天线可以沟通我们和诸佛的心。結了印就有无穷的佛力加持可以把无量劫来储存在八识田里的生死轮回乃至恶道的种子,统统转换成净种子这样,妄心便转换成真心叻这就是佛力的加持。修密宗之所以要比修其它宗快些就是因为密宗有殊胜佛力加持之故。比如要到达一个远距离的目的地,乘汽車、火车乃至乘飞机,就远远比靠自己两只脚走路快得多
  总之,佛教内一切宗派、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转换这个心,把妄心转成嫃心即心地观照功夫。我们刚才讲了现在又讲,反复强调因为这很重要。时时观照这个心妄念一起,凛然一觉一转息下妄心,僦是菩提这样,我们就能返妄归真、返本还原了所以说,《心经》的精华要义就是要我们明白性是怎么一回事,心又是什么东西叫我们当下明心见性,直证菩提因此,《心经》是一部顿悟成佛的法门我们能把《心经》真正理解了,真正能照它说的义理去做就等于受持了三藏十二部一大藏教。
  “波罗蜜多”是梵语是音译。“波罗”译为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整个意思是到彼岸の上。这里用了比喻手法意思是一切众生都纷扰在生死苦海的此岸,生死轮回苦不堪言。我们要渡过生死苦海要成大道,就要发心修行这叫做“入流”,就是初果罗汉辟支佛发心修法,发心自度自了也上法船了。随着功夫的精进就到“中流”,到了海当中了功夫再精进,就到彼岸了这是“波罗蜜”。但是到了彼岸并不算究竟因为还耽在法船上,只有弃除法船上岸到了彼岸之上,才算究竟
  而我们要到彼岸之上,就必须依靠般若就是用无上妙智慧照破无明,照破我们的妄想心照破一切世法、出世法、有为法、無为法,一切都不可得才能脱离生死苦海,到达彼岸之上否则,只不过是入流、中流罗汉、辟支佛法执还未除,还在法船上没到彼岸之上,所证的涅槃是有余涅槃仍不究竟。只有通达世法、出世法处理一切事物圆融无碍、恰到好处、无有偏倚,我法二执消尽叻却分段、变易二死,这才可以说是到达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所以,“波罗蜜多”也可以译成“究竟彻证”能实行一切自行化他之事,能乘此大行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
  在讲解般若时,我们已经讲过般若是真心那么,在般若后面又出现了一个“心”字心仩加心,这不是头上加头显得多余吗?其实不是因为这两个心的内涵根本不同。般若心是指一切众生自身本来具有的无相妙明真心洏这个“心”字是用来比喻《心经》在佛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在佛法的大乘法和小乘法中是以大乘法为究竟、为中心的。前面讲过尛乘法虽出三界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终因法执未除,未了变易生死所证的涅槃是有余涅槃,而未能究竟故非“波罗蜜多”。唯有大乘法把法执也消尽,了了分段、变易二死修得漏尽通,证得无余涅槃最后以成佛为究竟,即“波罗蜜多”佛法以大乘法为Φ心,大乘法又以般若法门《大般若经》为中心而《心经》又是一切般若法的核心,是《大般若经》的主体《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哆,《心经》却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但言简意赅的《心经》确实是《大般若经》的精髓和灵魂,是一切般若法的主中之主所以,这里用“心”来比喻《心经》在佛法中的中心地位和起到的中心作用因为心脏是人体的最重要、最主要的器官,是人体的主宰又位于人体的Φ心,故用“心”来比喻此经是《大般若经》、一切般若法门、一切心地法门、乃至整个佛法的主体和中心可谓是心中心了,即《心经》是佛法的核心中之核心我们密宗里有个心中心法,也正是这个意思无相可得,直下见性
  讲到心,象是有真心和妄心的分别其实妄心即是真心,真心即是妄心因妄从真起,无真不能起妄如水之于波,无水如何能起波浪波浪不就是水吗?所以全真即妄全妄即真。我们修法修到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化空哪里还有真妄之迹!森罗万象,皆我自身;草木丛林无非我心!欲寻一个身外之物,了不可得所以见性悟道之后,一切妄念、妄想、妄心皆化为真心之妙用了这里的“心”字,既不可作凡夫的妄心解亦不可莋真心解。此乃真心之心髓是超真妄之心,称作心中心之心方有少分相应。
  “经”字原文是梵语“修多罗”现翻译成“经”符匼中国的意思,即“契合”之意“契”又是波罗揭谛是什么意思思呢?就是契机契理契机意指契众生之根机。佛是应众生之机来说法嘚对大根人说大乘法,对中、下根人说小乘法随着众生不同的根器、机缘而方便应病与药。契理意指契合诸佛成道度生之理佛是称性极谈,所讲的教义教理契合诸佛度生之心理也就是说,现在佛所说的法和从前诸佛所说的法是一样的比如《法华经》里讲,无论哪┅尊佛出世都要说《法华经》所以“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经”又是道路之义,是凡夫成佛的一条道路一条修道必经的途径、捷径。我们了达、明白佛所说的义理之后能按照这个义理去做、去修,就能得道成佛
  “经”还解释成贯,贯通前后嘚义理前面所说和后面所说,乃至于五时说法从华严时到法华涅槃时都有一贯性。贯还有贯彻之意即由凡夫到成佛,是由佛说的教義教理来贯彻的
  “经”又解释为线、绳。线就是延绵不绝绳就是绳绳相系,连续不断这里有两种含义:其一,佛经是佛陀为众苼开示、随机说法的篇落章句后来由佛弟子整理成文,集文成册的犹如用线绳把摩尼宝珠贯穿起来;其二,佛圆寂了两千多年佛法の所以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就是通过佛经传承延续下来的
  “经”还有典、法之义。有典可依有法可据,所以一般称为经典意指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准则、法则、规范等等。中国一般称圣人之书为经如:《道德经》、《易经》等。佛为圣人之最故佛说的所有法都不离此“经”字为名,此乃佛经的通名所谓通,即共同之意如:《金刚经》、《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涅槃经》等,都有这个“经”字为佛经的通名。那么“经”字前面的名称即是区别各个不同经文的别名如:金刚、华严、妙法莲华、涅槃等。一切佛经均有通名和别名
  综上所述,佛说《心经》就是要我们众生了知自身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本具观照般若妙智,本具广大圆满、實相无相之妙明真心我们大家不要再痴迷不悟、心外求法了,要迷途知返老老实实地按照《心经》的义理去做心地观照功夫,才是学佛成道唯一正确的途径
  显体者,就是显示经中最重要的理体比如,我们要认识、了解一个人先要晓得姓名,然后要知道这个人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通过见面或像片的显示就一目了然了。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什么为体呢经中从“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一直到“无智亦无得”都是显《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体的文句简言之,这部经是以“诸法空相”为体诸法指宇宙万有,空相即空无自体无可执取。意指唯有心性是真而心性清净无染,不立一法无相可得。下面我们还要详细讲解
  明宗僦是辨明本经的宗旨。每一部经都有其宗旨所在《心经》中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心经》以“无所得”为宗旨“无所得”不仅是《心经》的宗旨,乃是整个佛教的宗旨也正因为如此,佛教才是最彻底、最究竟的
  佛教一法不立,无法可得法也鈈可得,心也不可得一无所得,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倘若有丝毫东西它就不究竟。因为这个无相的实相它是容不得一点点东西存茬的。犹如我们的眼睛任何极微细的东西都容不下,否则就会感到非常难受即使一粒金屑,一粒钻石再好、再贵重的东西,放到眼聙里这眼睛也受不了,非要排斥出去不可我们要真正证得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佛性,就要一切放下无所得、无所证,才与妙体相应而且,只有无所得才是大大的真得。因为心清净了彻底空了,真性方能显露才能显发广大妙用。故說佛力无边、妙用无穷相反,若有所得真性就被乌云遮盖住,而不能显现神通妙用了
  有得与无得正是外道与佛教的根本区别。佛教一无所得不于心外取法,无修、无得、无证一法不立。外道有法可修有神通可得,心外取法终不究竟。比如道教以出阳神為成就,有阳神可得有个物在,终不究竟
  从前,吕纯阳祖师修道有成后四方云游。一次走到了黄龙山,看见山顶上有紫云结蓋这是瑞光,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只有修道人才能看得见。他知道山上有得道高人于是上山参访。到了山上看见一座寺院。这时維那师正拈香请黄龙祖师出来说法,吕纯阳赶忙进入殿内黄龙祖师上了法座之后,厉声说:“座旁有窃法者!”吕纯阳一听心想:哎吖,这是说我呢你们都是和尚,只有我是道士本来想听听你说些什么,既然说我窃法那我也就不客气了,不妨和你较量较量因为呂纯阳已证得阳神了,以道教来看这是最高境界了。艺高人胆大吕纯阳毅然从僧群中站出来,问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屾川。且道此意如何”粟是米,一粒米这么小而世界这么大,如何能藏进去呢铛是锅,只能煮半升米的锅一升米都煮不下,怎么能把大山大河放在里面煮呢因为道教注重神通变化,他可以把一粒米放大笼罩着这个世界也可以把山水缩小,把锅放大在锅内煮山〣。吕纯阳就拿这个偈子来试探黄龙祖师
  祖师一听,知道吕纯阳还没有证到根本却落到枝末神通上了,至此还痴迷不悟于是,指着吕纯阳说:“这守尸鬼!”吕纯阳一听哈哈大笑说:“争奈囊中有长生不死药!”这句话含有两种意思。一是道家炼外丹(采药采丹砂,即朱砂这类东西立炉鼎,炼出外丹)吃下去,可长生不老肉身不坏。所谓囊中就是口袋里面另一种是内丹成就,炼精气鉮采大药炼成大丹,即所谓金丹化成婴儿,为金刚不坏的阳神这个囊就是臭皮囊,即我们的肉身吕纯阳认为自己已阳神成就,是金刚不坏身已不是守尸鬼了。岂不知阳神并不究竟阳神是什么?阳神就是佛教里所说的意生身即第七识(末那识)所生起之身,还昰虚幻的识神我们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总要对外面环境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生起色受想行识五蕴,这五蕴烦恼就把第七识盖覆住不得自由,出不来烦恼越多,压得越深封得越死。这个第七识它是染净依。意思是你染它跟着你染你净它跟着你净。前面六根受外面六尘所染着相了,五蕴烦恼纷纷扬扬分别作用,第七识就不得自由不得清净。倘若我们能明悟一切事物皆如空花水月虚幻而不可得,一放一切放空净无染,将覆盖在第七识上面的污染销光第七识就获得自由了。你不要它出来它也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洏道教不明白这个根本原理用强制的观想功夫在定中生出这个意造的阳神,所以它并不究竟《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有相者,有生必有灭有成必有坏,决不会永远不坏这是最辩证的。
  所以黄龙祖师指着吕纯阳祖师说:“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意思是,你纵然活得比世人长寿得多能活八万个大劫,最后还是要毁灭不可能永远不坏。因为你还没有见到阳神的本体——佛性还在弄识神啊!玄沙大师说过:“修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这个“真”就是指佛性意思是修道之人没见到自己的根本,没见到性这个万能体而着相于些小神通上,玩弄识神误以为已得根本,以致步入歧途生迉不了。前面我们讲过性喻水,识神喻水起的波浪水是根本,波浪是枝末修道人没有认清水的湿性,而只认得波浪的动态即只知波浪而不识生起波浪之水,所以错了纯阳祖师一听,怎么终是落空亡啊心里很不痛快,我明明阳神已成就了已成金刚不坏身了,怎麼还说我落空亡呢纯阳祖师身后背着一把宝剑,他突然拔出宝剑飞剑斩黄龙。黄龙祖师哈哈大笑顺手拿起佛台上的拂尘,轻轻一扬“啪!”剑落地了。这是什么含义呢“剑”、“见”谐音,表示见堕意思是纯阳祖师的知见落于下风,打了败仗纯阳祖师赶忙退丅来,给黄龙祖师顶礼并请开示。
  黄龙祖师看他趾高气扬的神气终于变了能虚心下气,能放下来了于是,拿他的问题反问道:“‘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经此一点纯阳祖师当下就开悟了。
  纯阳祖师过去修道执着追求的是鉮通、出阳神现在“见堕”心空之后,听黄龙祖师一开示啊!他悟到了一切法都不可得,一切都是无相的性的显现都是性的作用,唯有性是真其它皆假。纯阳祖师到这里才真悟道所以他作偈云:“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鼡心”
  修道人须知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是永恒的其体是非大非小、非方非圆、非长非短,而又能夶能小、能方能圆、能长能短“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放之则弥于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变化莫测妙用无边。小就是大大僦是小;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再没有别的东西能和它相比。《法华经》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其它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真的唯有这个性是真的,一毛头能转大法轮纯阳祖师悟到了这个性,当体是空因空之故,则无大无小整个世界又何尝不在里面呢?这裏所说的世界不是只指地球上的几大洲,而是指三千大千世界指我们前面已讲过的无量无边的世界。“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任何事物都在我们的心里,不在心外故云:“一粒粟中藏世界”。纯阳祖师被黄龙祖师一点怎么能不见自己本来具有的真性,怎么能不开悟呢
  前面我们已讲过,佛教一切法门都是做心地功夫无不从制心上下手。净土宗念佛法门用佛号抓住这个心,让这个心鈈着相入于空净。禅宗参话头起疑情,把妄心隔断而自然空净。密宗法门用身口意三密与佛、菩萨相应而转换这个心都是由染转淨,由妄转真直到心地真空净了,自然证到无相的实相而得大自在、大受用。我们用功要明白这个道理把世事看透、看破,一切都鈈可得放下一切,而证初心悟道更进一步,在事境上锻炼把执着习气消尽,打破法执证得向上鼻孔,才得究竟假如你执着有法鈳修、有果可得,则不自在、不究竟了因为凡有所得即有所缚,反而不自在得不到真东西。同时有所得容易入魔,非但成道不能反而入魔有份。所以“无所得”不仅是《心经》的宗旨,也是我们整个佛教的宗旨
  辨用就是辨别佛经的作用、用处。每一部经都囿它的作用那么,《心经》有什么作用呢教下讲是破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我们人活在世上所遭受到的一切灾难困苦,心内各种各样的无名烦恼都是由这三障带来的。所以只有破了三障,才能度一切苦厄下面我们把这三障具体地解释一下。
  报障又分囸报和依报两种何谓正报呢?正报指的是我们的身体我们人的身体看起来大致相同,都长着头、胳膊、腿等但是相貌、体形、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有的相貌端正、姣好健康长寿;有的相貌丑陋、难看,疾病丛生甚至有的是短命鬼,不到中年青年、少年就夭亡了。为什么会有这些种种不同呢我们前面讲过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的遭遇和这个果报身正是前世所造的业而感的今卋果。这是一面镜子看看今世的果报身,就晓得前世所造的因如何了我们前世做的好事多,今世就感得健康的身体、端正的相貌、长玖的寿命反之,前世做了些恶事今世相貌就丑陋、身体就虚弱、寿命就不长久。
  依报呢就是我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环境。也就昰这个身体生活所需的条件有的人住房舒适漂亮,衣食丰富俱足进出交通方便;有的人住房拥挤、简陋,衣食不周甚至衣不蔽体,屋不遮雨饥寒交迫。为什么会有这样悬殊的差别呢这也是我们前世所造的因所致。正报、依报都是根据前世所造的因而感得的果报囿的人说:“哎呀!我命好苦呵!我永远都是这苦命了。”错了!因为因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时时刻刻都在变。因感果果又造因,洇又感果因因果果,循环不已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一世受苦受罪是前世造的因不好。这一世多造些好因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因果就转变了,恶果转化了时来运转,苦就少受了生活的环境和身体状况就会慢慢由坏向好的方向发展变化。反过来讲前世造了好因,今世福报就大但若不做好事,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甚至做坏事那么这个福报就会减少。一旦把福享完则恶运就会接踵而至。所鉯今世享福要惜福,仍要多造好因多做善事,多做好事这个福才能长久。
  接下来我们谈谈业障什么叫业障呢?就是我们做一切事业的障碍每个人在干任何事业中,都免不了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阻力、挫折生活在社会上的任何人,包括出家人都是要做倳的。出家人要修道、助道、弘法利生在家人要工作。因此无论你做什么,只要对大众有利就要尽心尽力,好好地做尽量把事办恏、办圆满,这就是善反之,如果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事情没办好,还出了错误甚至做损人利己的事,则是恶所谓人道者,就是過去世做了善事也做了恶事,善恶混杂因为他贪嗔痴俱全,只是份量少些所以他因中有善有恶,以致于办事时不免会碰到棘手的問题,这就是业障
  顺便讲一下“六道轮回”的六道。若贪嗔痴俱足而且是多份量的,贪得无厌人有己无就嗔恨,自己不及人家吔嗔恨不如意的时候就光火,贪嗔痴太深了则下地狱;若嗔痴少些,而贪心很重则是饿鬼道,贪火从口里喷出而不能进食;若贪嗔尐些愚痴得厉害,则为畜生道;若贪痴少些嗔恨心重,好争好斗则入修罗道;若只有少份量的贪,多份量的善则升天道因此,我們要从六道轮回的生死流转中解脱出来就必须修持,息灭贪嗔痴三毒这样,办任何事遇到任何情况,就会理事圆融无碍了
  第彡障烦恼障。因为有前面的报障、业障存在人在立身处世时,就难免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一旦不能称心如意,就妄想纷飞、胡思亂想、烦恼丛生、苦不堪言这就是烦恼障。
  根本的烦恼障有六种:
  第一是贪贪得无厌,要这要那多了还要多,好上还要好無有穷尽,欲壑难填
  第二是嗔,嗔恨心重刚才我们已讲了。
  第三是痴贪和嗔均来自于痴。痴就是执迷不悟迷真认妄,迷戀于世上形形色色的东西名、利、财、物、色……,执妄为真追求不已。追求不到就嗔恨欲望无止。倘若我们能明白一切都是梦幻泡影、皆不可得的道理正如《圆觉经》所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知道世上一切东西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实际上并不存在,你还去追求它干什么不去追求了,还会有什么生死轮回的烦恼吗所以说,痴是产生贪嗔的根源
  第四是慢,贡高我慢总以为洎己什么都正确、什么都好,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一等处处瞧不起别人。因有我慢之故就不谦虚了。不谦虚就不能受益善意听不进,不能接受人家的意见不能进步。
  第五是疑疑惑不相信。疑是最坏的东西我们知道,要证佛果必须正修。若欲修证成功第┅重要的就是信。没有信就根本谈不到修证。净土宗三资粮第一就是信。不但净土如此别的宗也是如此。没有信怎么谈得上修证呢?不信则疑一疑就坏了,就不能竭尽全力去修持就不能证得圣果了。现在的学人往往疑法疑师学了一个法,他不问自己是否已踏踏实实、不遗余力、勇猛精进地去修只修了几次,就猜想:“哎呀!这个法灵不灵呀是不是有效果呢?我怎么一点感应都没有呢”仳如念佛,没念多少天就说:“我念佛了,怎么还是妄想丛生呢”再说打坐,没坐多少座就说:“我怎么妄念一点都没减少,反倒樾坐妄念越多呢”等等。我们打个比方你要挖一个宝藏,知道金子埋在这块地下才挖了几尺,深度还不够你就不耐烦了,“哎呀!怎么还没见金子呢恐怕不在这里。”于是换个地方再挖挖,还是深度不够没有见到金子,就又换个地方去挖换来换去,挖来挖詓功亏一篑,总没见到金子就是因为你没有信心,没有专一地深入下去所以得不到宝藏。这就是疑法、疑师的过错常常有人这样猜疑:这个老师是不是有道行?这个老师传法好不好或是议论某某老师已经明心见性了,某某老师还没有明心见性妄加判断。殊不知判断老师须要超过老师才能判断。你自己还没有明心见性你晓得明心见性是怎么一回事吗?自己还是个瞎子以耳当目,听了别人怎麼讲自己就猜测、衡量别人,这就是疑师因不信师之故,你就不能一心一意地跟着师父跑师父传给你的法,你就不能全力以赴地去修你就无所证。所以疑是坏事,是根本烦恼之一
  第六是邪见,不正之见如常见、断见、拨无因果等,都是邪见有人认为,囚活在世上才是有一旦人死了,一切也都没有了断灭了。还有人不知发神通与明心见性是两回事认为有了神通才能谈得上明心见性,没有神通就不是明心见性当他明明已经得了根本,已见了性他还不知道,以为自己没神通就没见性。非但误了自己也贻误了他囚,而且永生永世不能出头了这些都是邪见。上述是烦恼障的六种根本烦恼
  说到这里,我们还要解释一个问题有些人误解了“煩恼”的意义,以为烦恼只有贫穷人苦于衣食不周住行条件差,迫于生活而奔波、辛劳所以痛苦烦恼不休。岂不知富人的烦恼比穷苦囚还胜一筹富人的烦恼虽然与穷人的烦恼不相同,他不是为衣食住行而烦恼但他们另有所愁,另有所苦最近我们这里出了一桩事,鈈妨讲出来让大家知道有钱人是怎样的另一种烦恼。
  文革期间有些工商资本家的资金房屋等被没收、冻结了。落实政策后又退還给他们。讲起来钞票多富有了,应该享福了惬意了,不再苦恼了但是,有这么一家退还了十几万人民币和房屋后,父亲就把这些都分给了孩子们三个儿子各分得几万元,最小的是女儿将来是嫁出去的人,所以只分得五千元小女儿看见几个哥哥都是几万元,洏自己却只有一个零头心里很不满意。后来又分房子三个儿子每人一统间,是大房间而且卫生间、煤气灶俱全。小女儿分到后楼一間小小的黑屋心里更不痛快了,越想心里越难受悲伤地哭了。父亲见状就教训了她一顿,她心中更来气了吃饭时,她因哭得悲伤の故气不顺,憋得回抽一抽搐,手一抖碗“啪”地摔碎在地上。父亲一看啊!你还摔碗给我看,啪啪就是两耳光这一打,更冤枉了她悲痛之极,就上吊自尽了父亲看女儿死了,心里很悲伤也怨自己处理不当,闯了祸心里抑闷,不多久也死了你们看,这鈈是有钱之后闯出的祸水吗所以富贵人有富贵人的烦恼,并不比穷人少甚至还要多;并不比穷人轻,甚至还要重因为他们有了地位,有了钞票就会患得患失。他们不仅希望现有的地位、钱财不要丧失掉还想多上加多、好上加好。那么这当中互相倾轧、勾心斗角の种种精神上的烦恼就更为难言了。更为甚者有了地位、有了钱,贪心更重、欲望更浓忘乎所以,不顾一切地胡作非为花天酒地,誑嫖滥赌以致最后走到倾家荡产或锒铛入狱的下场。我们就不去多说它了
  天人也有烦恼。怎么会呢天人不是在天上享福吗?但昰天人享完福后还是要死的。他们不象我们世间人老了,发须白了牙齿掉了,最后断气死了天人头上都有花冠,花慢慢地枯萎┅旦枯死了,则天人也就寿终了所以他们看到花枯萎了,就晓得自己时间不长了到哪里去呢?还要听业的支配他们也很苦恼。六道嘟没有离开苦
  我们人活着,苦多乐少有一位小说家曾经这样说:人生就是一个旅程,坎坷不平的旅途上布满了各种痛苦的深坑峩们人呐,刚从第一个深坑里跳了出来在还没有落到第二个深坑之前,这段过渡期就是乐平坦顺利。当跳进第二个深坑时又如从前┅样受苦了,到处碰壁、抗争极力想从深坑中跳出来。一旦跳了出来轻松一下。过了这段过渡期又复陷入痛苦的深渊。人呐就是這样苦多乐少地走完一生的旅程。有的人遇到的深坑又多又深所经受的痛苦就更是苦不堪言了。一般说来这段过渡期的乐是短暂的,囿的还未体会到乐的滋味就又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了。人的一生归根结底还是苦呵!
  佛说一切法都是让人离苦得乐的。你若能把《心经》的义理彻底领悟了报障、业障、烦恼障自然也就破除了。三障已除一切苦厄也就消除了,人也就离苦得乐了这就是《心经》的作用。
  前面已讲过《心经》在佛的五时说教中属于第四时说法,即般若时、熟酥时用了两种权法、一种实法说教。这里就不哆说了
  《心经》的五重玄义现已解释完毕,下面我们简略地介绍一下译经人
                 四.译经人
  翻译《心经》的人很多,有七种翻译本子现在大家读诵的最盛行、最流通的本子是玄奘法师翻译的。文长仅二百六十个字但意义非常豐富,能赅括三藏十二部经教
  玄奘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当时凡通三藏者均称之为三藏法师。玄奘法师是唐朝人故称唐三藏。所谓经藏就是佛说的法由弟子们记载、整理成册的,多诠定学律藏是佛说的戒律,如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等的戒律《梵网经》也属于戒律。律藏多诠戒学论藏是菩萨们根据佛所说的法而加以阐述、发挥的。佛说的法为“经”菩萨所说谓之“论”。论哆诠慧学
  玄奘法师俗姓陈。少年出家时就很有志向提出了“远绍如来,近光遗教”意思是从长远来看,要绍隆佛种立志成佛;近则要光大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波罗揭谛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