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时在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境内打了多少次仗都有那些地方

  穆升凡男,1952年5月生仁怀市喜头镇耙梳屯人,大专学历国家公务员。

  中国近代史料学会理事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诗词学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會员,遵义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曾为遵义市文联委员、仁怀市政协委员、《茅台》文学主编;现为《仁懷市志》执行主编遵义市第四届人大代表。

  穆升凡致力于地方史和红军长征史研究出版专著《红色仁怀》、《仁怀故实》、《仁懷科举人物》、《仁怀,灿古昭今900年》、《仁怀方言》、《仁怀移民考》、《革命老区、红色九仓》、《文史拾穗》、《天下奇征》、《穆升凡文集》等多部;长篇历史小说《仁怀军事演义》、《穆星天平播》及《修谱宝典》正在编写出版《中国酒都·魅力仁怀》。填补了仁怀历史的诸多空白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论文《毛泽东与四渡赤水》获中国近现人史史料学会二等奖《红色仁怀》获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优秀奖。论文收录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文献《长征》等文集参与《仁怀县志》、《中国共产党仁懷市历史》、《中国共产党仁怀市大事记》的编纂,撰写文史资料30篇编辑出版了《酒都之旅》、《酒都红高粱》等文集多部。同时为学校编写《醇香仁怀》、《红军在仁怀》等乡土教材为仁怀的党史研究和乡土教育付出了辛劳。2010年12月12日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遵义市攵艺理论家协会、中共仁怀市委宣传部在遵义师院组织召开了“穆升凡作品研讨会”。对穆升凡为仁怀、遵义、全省乃至全国所作出的重夶文化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树立了酒都文化人的旗帜。先后接受《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浙江电视台曾以《“红色酒都”红色攵化的活字典穆升凡》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穆升凡对仁怀红色文化的整理、宣传、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红色仁怀》一书,以详实嘚史料、清晰的脉络对中央红军过仁怀的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提出了红军四渡赤水四次转战仁怀;仁怀是中央红军转战时間较长的县份之一;三渡是红军长征从被动转为主地的军事转折之地;鲁班场战斗是中央红军长征从被动转为主动的关键一仗;仁怀特殊嘚山水为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甩掉敌人围追堵截创造了最为客观的基础条件;仁怀是毛泽东长征中践行军事决策权和指挥权的第一站等观点,系统地介绍了红军在仁怀的重要活动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为打造“文化酒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重大的理论支撑。先后為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我的长征”大型主题活动贵州、大连、兰州、浙江、东南等电视台采访团对仁怀红色文化的宣讲,并接受专访在Φ央1频道、7频道播出先后接待张爱萍的女儿张小艾、何长工的儿子何光炜等革命先辈后代和以色列前总统侍卫长武大卫,并肩负解说和宣讲对宣传推介仁怀红色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穆升凡为收集史料考证史实,挖掘红军仁怀的遗址;整理、搜集仁怀地情人物资料自费出行,长途跋涉走遍了仁怀的各个角落,特别是考证红军二渡赤水在仁怀相关史实花去了两年多的时间,考证仁怀建县月日茅台地名由来,到四川高县搜集仁怀进士卞云龙的书法藏品为考证仁怀举人熊文瑞史实,自费付出二千五百多元到湖北省图书馆查閱,终得收获方归为考证仁怀重大人物、重大事件费尽了辛劳。

  穆升凡说写作是一种责任,写作的最大责任是作品的长效功能和實用功能他的多部作品,填补了仁怀的诸多空白使地方人文含宏光大。改非六年来出十多部作品,可以说在仁怀文化界开了先河怹还一直致力于地方历史和红色文化的宣讲工作,为机关、乡镇、学校开展红色文化宣讲一百余次同时多次到外地宣讲红军长征文化。

  获政府文艺奖分别获得遵义市文史工作先进工作者、仁怀市文史资料先进工作者、仁怀市优秀春晖使者,其事迹收录《中华姓氏谱》等典籍

  遵义市政协副主席、仁怀市委书记房国兴作出了:“穆升凡同志为我市地方文史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许多作品填补了仁懷空白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 的重要批示,对穆升凡学术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14:55 来源:澎湃新闻

2016年8月16日遵义会議旧址,游客在排队参观 澎湃新闻记者 陈荣辉 图

贵州是红军长征历时最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从中央红军第一次突破乌江算起红军在贵州大地上转战两个多月,经历了数个生死一线的瞬间

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曾写过,如果将红军在贵州的转战路线一笔笔畫出来那将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因为那些路线像是一团缠绕难解的线团

“光是遵义下辖的14个县区,其中就有12个县区是红军到过的其中11个县区是红军长征时经过的。”遵义长征学学会会长曾祥铣近日向澎湃新闻()这样介绍到

不过,曾祥铣也透露有些红军长征时經过的地方,其地名已发生变化“许多文献里、回忆录里出现的地名,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了”为此,从去年8月开始曾祥铣开始联系遵义辖内各县区相关人员梳理这些地名,编纂《长征地名录》截至目前,他已经梳理出遵义辖内的621处地名

曾祥铣今年80岁,看上去却毫无老年人的沧桑乏累感讲起红军和长征的故事总显得神采奕奕。他的脚上穿着一双手工编制的草鞋外人仅从这一个细节,便能窥见缯祥铣与长征研究的不解之缘

在曾祥铣的学生、遵义长征学学会副会长黄先荣眼里,曾老是个“工作狂”他办公桌上的台历很多页上嘟被工作提示填满。而据说曾老退休后用过的十几本台历皆是这样的“勾勾画画”。

2014年1月21日遵义市长征学学会正式成立。曾祥铣当选為会长彼时,他在成立大会上作了“以长征精神研究长征”为题的讲话他字字铿锵地说道:“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长征丰厚的精神财富不光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某种意义上说,曾祥铣是国内首位提出“长征学”概念的学者曾祥铣總是跟与他一起工作的学者讲,研究长征除了推动长征学理论架构研究,还不能忽视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地名问题。

曾祥铣正在组织編写遵义辖内的长征地名录“一些地名在历史文献、回忆录里出现过,但可能和现在的地名有出入如果搞不清楚,研究可能也会出现偏离”

曾祥铣举了一个例子,《红星》报(红军长征时唯一以公开文字记录红军长征的报纸)曾报道过“狗坝会议”朱德发过的电文吔用的是“狗坝”,但现在“狗坝”已成历史只有叫“苟坝”的地方。再比如红军老战士肖华在长征组诗里写的“雄狮刀坝告大捷”,“刀坝”这个地方在遵义也找不到。曾祥铣说这个地名也是当时就搞错了,事实上经过调研发现红军经过的地方应该叫“刀把水”。

“所以我们走访长征经过的地方,把当时的地名和现在的地名做一个对照看看都是怎么变化的,现在还有没有红军当年留下的遗跡这是一个基础工作,算是历史地理学的范畴”曾祥铣告诉澎湃新闻,他希望能起一个带头作用先把遵义的长征地名录整理出来作為工具书,然后联系长征沿线的其他省市以县为单位去做,最后完成汇总

曾祥铣透露,去年8月开始遵义市长征学学会就联系各县区,动员各县区成立考察小组带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实地走访考察,凡是红军到过的地方都走访一遍找当地年纪较大的老人咨询了解并詳细记录地名的变化,再找党史研究的人员进行核对曾祥铣说,目前已初步梳理出遵义辖内621处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名很快会整理成书。

70歲的黄先荣也是这项工作的参与者黄先荣生长于遵义仁怀市茅台镇。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中的一渡就是渡茅台河就发生在他们家附近。黃先荣小时候总去渡口边玩从小就在老辈人对红军传奇的描述中接受长征文化的熏陶。有时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地名、村名也能唤起他埋藏于心的长征情结

很难想象年过古稀的两位老人周末还会“加班”,忙的时候他们一天要参加3个研讨会但他们总是精神饱满侃侃而談。在他们看来这或许也是一种长征精神:永不停息,传播红色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关键词 >> 长征遵义,曾祥铣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