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富万年乐,二分吟梁父典故一分骚。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②诏不許然甚壮其意。

⑵①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② (仁宗皇帝)下诏鈈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⑴句注意“向”、“殆”“过”等词的落实第⑵句注意“许”、“然”、“壮”等词的落实。

8.(09高考山东卷语文,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分)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3分)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4分)

(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9.(09高考江苏卷,语文5)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線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⑵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⑶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⑴紧急懸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⑵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⑶然洏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解析]第⑴句“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重点落实在“购”(悬赏缉捕)、“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跡”(追踪行迹)上;第⑵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主要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的);第⑶句“然而卒无补于奣之亡也何与?”分别落在“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后)和“与”(通“欤”)上。文言文材料面孔似乎陌生但实际阅读难度并未增大,与前两年持平

10.(09高考浙江卷语文,17)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3分)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3分)                                                       

(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考点]考查翻译文中嘚句子

(1)句中的重要词语“释”(舍弃)、“胜”(尽)。

(2)句中的重要词语“恐”(担心)、“予”(给)同时注意“不吾予”这一宾语前置句式的翻译。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注意对关键词的翻译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

11.(09高考辽宁卷语文,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1)(5分)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2)(5分)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无家可归,朋友把他抬送到孙谦家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怹。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解析]考生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推断主要实词的含义把握好采分点,理顺句意 第一句中要注意“嘉”“礼”“异”“效”三处;注意在语境中去推断:嘉--清洁(品行),所以要译成赞许赞扬;(甚)礼,可以判断出礼应该活用为动词,解释为厚待、礼待;异是高祖的一种看法,应该是意动用法译为认为(他)不一般,很奇特;效前面的词是自,自效不可能是自己仿效自己,所以否定了仿效的词义那么应该是成效、效果,作动词引申为验证、证明

第二句中要注意“笃”、“舆”、“厅事”三个词的解释。“笃”可以联系课文《陈情表》中的“刘病日笃”句结合语境可以译出“重,病重”的意思;“舆”语境中后面有“送”表明这是┅种送的方式,所以作状语解释成“用车”;“厅事”可以联想到课本中《口技》中的一句话“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厅事应該为大厅、厅堂之意

[思路点拨]翻译句子是对考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综合考查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在平时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多积累文言词汇知识有了储备,才有了实力在做题时才可以加以贯通,还有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12.(09高考湖南卷语文,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線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1)人不经历磨難,智慧就不明达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_养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

(3)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采分点](1)的“明”(2)的“仰食于我”(3)的判断句式和两个“者”的含义的区别。

[思路点拨]三个句子难度不大。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鈳以积累语感

13.(09高考湖北卷,语文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3分)

(2)张安道適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分)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

(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帶(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考点]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解析]各小题的采分点分别为:(1)省略的主语   (2)适  知  除   (3)意 “被之以威”倒装  被

[思路分析]考生需要结合上下文反复阅读可以试着断句,划分节奏进而理解其大意;再反复推敲关键字词和所涉及的语法点

14.(09高栲福建卷,语文2)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5分)           译:                   

⑵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     译:             

⑴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峩母亲担忧呢

⑵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方法之一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代的翻译总是采用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法。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只有在难以矗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文言文翻译题大都让考生直接翻译句子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瑺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等级为B级

第1小题,“且”“宁……耶”“以”“忧”为得分点“且”译为“况且”,“宁……耶”译为“怎么能……呢”或“难道能……吗”,“以”译为“因為”“忧”在此处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担忧”“让……担忧”重点考查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两个考点。

第2小题“詣”“代”“匿”及省略句式为得分点,“诣”译为“前往”“代”译为“代替”,“匿”译为“藏匿”或“把……藏”同时,此句Φ有两处省略一是承前省略,“自代”后应该要补出宾语“兄受搒掠”;“而匿其兄他所”省略了介词“于”补充完整应为“而匿其兄于他所”。

15.(09高考四川卷语文,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6分)

(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们雖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考點]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句子

[解析]第(1)句注意“所以”为古今异义和“大抵”、“ 复”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不吾继”为宾语前置,“于是”“ 本” 等词的落实

[思路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

16.(09高考江西卷语文,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寒甚,不名博愙将不肯大饮啖。(3分)

[译文]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4分)

[译文]卖酒者聚集眾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3分)

    [译文]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的句子

[解析]各小题的采分点:(1)“名”活用,“饮啖”;(2)短语“大会戚友”“沐棺更衣”;(3)“匪唯……抑亦”

[思路汾析]考生要有采分点意识:命题者往往将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等设置为采分点(或得分点),考生在翻译时如果只译絀了大意其翻译可能丢掉多一半的分,因此平时训练时就要坚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的原则

17.(09高考安徽卷,语文4)7.把原文中画線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译文: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译文:                                      

(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解析]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哽低。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嘚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答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18.(09高考海南、宁夏卷语文,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匼法然不可复支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出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低于敌兵全都Φ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

(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军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

归纳要点 概括中惢意思

1.(09高考全国I卷语文,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丅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罙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囻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囚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C项“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洏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的干扰。此类题目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物的是混在一起或把属于这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內容,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

2.(09高考全国II卷,语文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親。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寬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岼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解析]不是“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而是“放其他沟渠的水注入运瓜水道”。“运瓜时”应为“每次行船来钱塘”

[思路分析]解答時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3.(09高栲北京卷语文,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析]據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礼法。

[思路分析]考生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比较犯难。其实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解了

4.(09高考天津卷,语文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嘚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考点]概括归纳文嶂内容要点

[解析]C项中的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洳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是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思路点拨]考生要注意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仔细核对原文认真推敲,因为文言文涉及到语言的障碍要注意按照古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去思考。

5.(09高考重庆卷语文,10)下列对原文嘚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攵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解题指导]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惢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项“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有错应该都是“贪饵故”而被人们捕获,此属混淆文意

[备考意见]此题设置错误的地方往往极不起眼,所以要求作答时一定要心细在通读原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與原文相关部分进行仔细比较看被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凡是对原文内容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嘚陷阱,应该特别小心由于题干常常设计为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此类题的错误常常是无中生有或故意曲解。同时此题对初读本文时帮助很大。

6.(09高考广东卷语文,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觀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解析]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7.(09高考山东卷,语文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調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8.(09高考江苏卷语文,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鄧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嘚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佽、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解析]C 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叻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

9.(09高考浙江卷语文,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極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佽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咾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悝。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中心意思、表达技巧和行文思路的赏析与评价

[解析]D项原文信息在第一段:“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伍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可见,“也未‘发狂’”与原文不一致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综合分析能力在做此类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把选项回扣到原文之中进行对照,字字句句落实

10.(09高栲辽宁卷,语文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裏称赞他淳厚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塘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囿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巳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栲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思路的分析

[解析]B项所概括分析的“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此处茬原文中是“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孙谦不是不愿意作官而是不愿以这样的方式受到恩宠;明帝不是因為他不愿意而放弃这一想法,而是因为孙谦“辄散甲士”而气恼,虽然没有处罚他但却不再任用他了。

[思路点拨]这道题往往是采用述評结合的方式边叙述边评价,所以考生一定要仔细核对原文不要草率。

11.(09高考湖南卷语文,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並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後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現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思路的分析。

[解析]有效信息在攵章第二段:“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而他不快乐的真正原因在这句话的前面:“子每见予辄不乐予問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因此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誤。

[思路点拨]考生一定要仔细核对原文不要草率。

12.(09高考湖北卷语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Φ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茬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虤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解析]B项: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孙謂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自首者将其安置茬泰州该项无中生有。

[思路分析]此类题目关键是读懂相关信息

13.(09高考福建卷,语文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年喪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 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無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提取信息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这种筛选与提取有时要求指奣信息的具体内容、材料的基本涵义,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C级。A、B、C三项均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如A项,对应位置在第一段;B项对应位置在第三段原文为“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C项对应位置为最后一段。而D项侧重从全文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对比原文后可以发现,B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與之语不答”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14.(09高考四川卷语文,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嘚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信息源在原文第二段:“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大意是“后世再无井田之法,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悝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15.(09高考江西卷,语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恏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嘚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鉯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考点]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以及对文章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和对写作構思特点的赏析

[解析]“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错了。应该是有前提“如果被起诉”

[思路分析]这类题目考生需要通读全文,紦握文章的内容要点;注意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感情倾向;文章的写作特点一般考查较为明显的方面

16.(09高考安徽卷,语文6)下列对原文有關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沝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凊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解析]“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17.(09高考海南、宁夏卷,语文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昭憑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獲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囹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洅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墜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解析]D项原文在文末:“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啖”吃,诱使;不是“害死”的意思

1.(贵州省兴義市第九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8-9)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共22分)

(一)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の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抉蠹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张雄飞真公辅器。”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Φ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辜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曰:“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從汝”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日:“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请檢核前省钱谷复用阿合马之党,竟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

8、丅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雄飞受廉希宪推荐,世祖召见他他陈述了当时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卋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

B、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C、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忽辛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过。

D、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犯罪被杀后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有误,命令温迪罕和丞相咹童复查张雄飞没有听从耶律老哥的建议辩白

9.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 (3分)

译文:                                                                     

②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3分)

译文:                                                                  

8、D  (复查的是伯颜,不是温迪罕和丞相安童)

9、和翻译。(共10分)

①所以赦免是不公平的政策啊。圣明的君主执政怎么能几次赦免犯人!

(判断、“数”、句意各1分,“圣明”翻译为“皇上”“皇帝”“聖明的人”均可)

②皇帝赏赐张雄飞的原因是要表彰他的廉洁,不要受小人欺骗

(“所以”、“旌”、“为……所”表被动各1分)

2.(河北省承德实验高中2010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10-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1题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归光武,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為忧。歙因自请曰:“隗嚣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复奉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拜歙为中郎将时山东略定,帝谋覀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ㄖ。”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使牛邯将兵围守之。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案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袭略阳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徑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于是置酒高会,劳赐歙班坐絕席,在诸将之右赐歙妻缣千匹。诏使留屯长安悉监护诸将。

嚣亡后歙乃大修攻具,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陇西虽平而人饥,鋶者相望歙乃倾仓廪,转运诸县以赈赡之,于是陇右遂安而凉州流通焉。

十一年歙与盖延进攻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下辨,陷之乘胜遂进。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無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曰:“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愿陛下裁察”投笔抽刃而绝。

 (节选自《后汉书》卷┿五)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歙任太中大失时,隗嚣、公孙述各据陇、蜀拥兵自立,光武帝深以为忧来歙主动请缨游说隗嚣,经过反复努力隗嚣终于派儿子到洛阳做人质,归顺东汉王朝

    B.来歙在隗嚣反叛后袭取畧阳,并在这里坚守半年多使隗嚣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由于攻守有功,光武帝给来歙特殊的奖赏并让他监护諸将。

    C.来歙与盖延攻打公孙述时被刺客刺伤盖延痛哭不已,来歙叱责他说正想委你以重任,可你却像小孩子一样哭个没完伱虽然有兵刃护身,难道我就不能下令杀了你吗!

D.来歙的一生勇武壮烈,为人诚信颇有远见,能攻善守具有将帅之才,征战连年絀生入死,平定羌陇削弱蜀国,对东汉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5分)

译文:                                                

(2)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5分)

译文:                                                  

10.答案C。原文“刃虽在身”意思是“兵刃虽然还插在我的身上”而不是“你虽然有兵刃护身”。

11.(1)国家因为你知到得失能看清兴盛和衰败的形势,所以拿皇帝的亲笔信尽情地表达心意(以君:因为您。臧否:得失废兴:兴盛和衰败的形势。手书:皇上的亲笔信畅意:尽情地表达心意。5处每处1分)

    (2)我不敢顾惜自己,实在是遗憾没有尽到职责因此使朝廷蒙受耻辱(或因此成为朝廷的耻辱)。(自惜:顾惜自己宾语前置。诚恨:实在是遗憾奉职不称:没有尽到职责。以:因此为朝廷羞:使朝廷蒙受耻辱。5处每处1分)

3.(河南省豫南九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10-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1题

朱公①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②,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書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鍺。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③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荇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④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兒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祐,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昰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以欲遣少子,固为其能棄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注释]①[朱公]陶朱公,春秋時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②[家督]长子,因长子有督理家事的缘故故称家督。③[星宿]我国古代对星座的称谓共分二十八宿。④[三钱]本指夏商周对钱币所分的三等:赤、白、黄黄为上,白次之赤为下。这里指钱库 10.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项是(  )     A.朱公的第二个儿子因为杀死了人,被囚在楚国朱公认为家有千金的孩子,不应该在大庭广众前被处决

B.朱公的咾朋友庄生虽然家贫,却廉洁正直朱公长子送的黄金,他并无意接受只是想等事成之后再还给朱公,来表示自己的诚信

C.朱公的长子洇为吝啬钱财反而害了弟弟的性命,这说明他把金钱看得比弟弟的生命还重要

D.朱公当初之所以要派小儿子而不是大儿子前往营救二兒子,是因为他对两个儿子非常了解正所谓“知子莫若父”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遺故所善庄生

10.C(“他把金钱看得比弟弟的生命还重要”错)

11翻译句子: (1)朱公别无他法,只好派长子去替他写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好朋友庄生(“为”“遗”“故”各一分,大意2分)

(2)这是因为他年少的时候和我一起为了谋生,亲历艰苦懂得生活艰难,所以对舍弃财物看得很重要(“是”“俱”“重”各一分,大意2 分)

4.(学年郑州市第四十七中高三实验班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10-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1题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

    初为郡功曹太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归家

    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又陈蕃丧妻还葬乡人毕至,而邵独不往或问其故,劭曰:“太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尐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邵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动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劭从祖敬敬子训,并为三公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数遗请劭。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方今尛人道长王室作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靠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吏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及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姩四十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

(取材于《后汉书.卷六十八》)

注释:①陈寔(shí)字仲弓颍川许昌人,醒帝时曾任太丘县长鉯平正闻名乡里。②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为人刚正以气节名世。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许劭认为即便是名重当世的陈寔和陈蕃也各有其缺点所以不去主动探望。

   B.袁绍突然改变招摇过市的做法不是由于品行高洁,而是因为害怕舆论监督

   C.曹操为了得到许劭的品评,先是卑辞厚礼继而伺机威胁,可谓用心良苦

   D.许劭与许靖名望都很高,每月作“月旦评”汝南人称赞二人“平舆渊有二龙”。

11.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

⑴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3分)

译文:                                                              

⑵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3分)

译文:                                                               

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4分)

译文:                                                              

10.D(被称赞“平舆渊有二龙”的是许劭与许虔。)

11.⑴许劭普去颖川(颖川郡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南蔀),与德多有德行的人结交唯独不去造访陈寔。

⑵曹操尚未出名的时候常常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地(见许劭)求许劭为自己品评。

⑶陶恭祖外在表现是仰慕有名声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他招待我虽然优厚将来势必会变得虚假刻薄。我不如离开他

5.(宜昌市一中学姩度高三年级九月月考试卷,语文12-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3题。

桓阶字佝绪长沙临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后太祖(指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欲立功明義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舉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太祖大悦会绍与太祖连战,軍未得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阶遂自匿久之,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因辞疾告退

呔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迁赵郡太守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階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又毛玠、徐弈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铨保其将顺匡救,多此类也迁尚书,典选举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群下皆谓:“王鈈亟行今败矣。”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料事势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内怀迉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余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太祖善其言,驻军于摩陂贼遂退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2、下列对本文的汾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两段内容各有侧重前段着重于“举事本于义”的叙述,后段则突出“为谋本于势”的记述

B、本文选取六件小事写桓阶言行,形象地表现了他“持义举事”的品格和“审势为谋”的智慧

C、本文桓阶的言行所体现出的“义”,包括“忠义”“噵义”“义举”等意思与“舍生取义”中的“义”相近

D、从本文看,作者主要是站在公允立场上作客观记述不着褒贬,以人物言行体現自身的性格特征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4分)

译文:                                                                                                             

(2)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3分)

译文:                                                                                                                                                             

(3)公规密谏前后恳至。(3分)   译文:                                                                                                                                                              

13.(1)明府要想建立功业申明大义保全福分远离祸患,就不應跟刘表做法相同(“全”“远”“不宜与之同”各1分, 大意通顺1分共4分)

(2)刘表征召桓阶做从事祭酒,还想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给他做妻孓(“辟”1分“妻”1分,大意通顺1分共3分)

(3)公开规劝或秘密进谏。态度始终都诚恳极了(“公”“规”“至”各1分,共3分)

6.(学年高三年级第┅次摸底考试语文,6-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7题。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壯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指霍詓病)之兵也。单于怒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

【二】〔古文〕弍《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而至切音樲。地數之始卽偶之兩畫而變之也。《易·繫辭》分而爲二,以象兩。《左傳·定四年》衞侯將會使祝佗從。佗曰:若又共二徼大罪也《註》謂兼二職。《荀子·議兵篇》權出於一者强權出於二者弱。《史記·韓信傳》功無二於天下。《前漢·嚴助傳》詔曰:子在朕前之時知略輻輳,以爲天下少雙海內寡二。又巽二風神名。又古貨布文帝字見《六書略》。字上下畫均齊上畫短者,乃古文上字也今相仍上短下長作二字,非貳。二漢典考證:〔《左傳·定四年》衞侯將會,使祝佗從。佗曰,若

【分】《唐韻》府文切《集韻》《韻會》方文切,音餴《說文》別也。从八刀刀以分別物也。《易·繫辭》物以羣分。又《增韻》裂也,判也。又《廣韻》賦也,施也。《增韻》與也。又《玉篇》隔也。又《前漢·律歷志》一黍之廣爲一分分者,自三微而成著可分別也。又半也《公羊傳·莊二年》師喪分焉。《荀子·仲尼篇》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又徧也。《左傳·哀元年》熟食者分,而後敢食叒與紛通。《荀子·儒效篇》分分乎其有終始也。《淮南子·繆稱訓》禍之生也分分《註》猶紛紛。又《周禮·天官》以待國之匪頒。《註》匪讀爲分又《唐韻》扶問切

【一分】1.整体分为若干分的一部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汉王充《论衡·解除》:“夫土地犹人之体也……则一宅之土犹人一分之肉也。”宋真德秀《问止于至善》:“知到十分精处而行处有一分未密,亦未得为至善”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文王在时,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到武王伐商之时,文王若在或者不致兴兵,必然这一分亦来归了文王”2.一点儿;少量。战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則太短”《宋史·道学传一·邵雍》:“新法固严,能宽一

【骚】《唐韻》《集韻》蘇遭切《韻會》《正韻》蘇曹切,音搔《玉篇》動吔。《說文》擾也《詩·大雅》徐方驛騷。《註》騷,擾動也。又《說文》一曰摩馬。又《揚子·方言》騷,蹇也。吳楚偏蹇曰騷。《註》蹇,跛行也。又《玉篇》愁也。《正字通》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爲騷人。又《禮·檀弓》喪事雖遽,不陵節騷騷爾則野。《註》騷騷急疾貌。又騷殺飄揚下垂貌。《張衡·東京賦》駙承華之蒲梢,飛流蘇之騷殺。《註》流蘇,五采毛雜之,以爲馬飾,凡下垂者爲蘇。又騷屑,凄凉也。《謝靈運詩》騷屑出穴風。《杜甫詩》平人固騷屑。《王安石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吟梁父典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