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榕著《老子》繁体竖版模板线装哪里能买到(是中华书局出版还是涡阳出版社出版,有些模糊)

  所谓文史工具书是指为方便阅读文史类书籍而提供相关资料的书籍,起着一种阅读工具作用文史工具书的种类很多,下面主要介绍:书目索引,字典、辞典姩表、图志,典章制度类书,域外汉籍及研究七类每类下分若干子目。

  “书目”:是图书目录的简称它是记录图书名称、作者、卷册、版本、定价,间或叙及学术源流、图书流传、内容得失和收藏情况的工具书其范围不仅包括《四库全书总目》和《全国总书目》这种综合性书目,也包括《中国地方志综录》、《历代人物年谱集目》、《司马迁著作及其研究资料目录》、《红楼梦书录》等专题性書目

  “索引”:又称“通检”或“引得”,它是将每部书或丛书的内容按一定的需要(如人名、地名、篇目、引书、逐句等)编為条目,供人们检索的工具

  “字典”、“辞典”:是解释字、词的声音、意义、用法和形体构造,间或叙及源流的工具书它包括古代的《说文解字》、《尔雅》和《广韵》之属;也包括近代的《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和《新华字典》之类;还包括《中國人名大辞典》和《中国地名大辞典》等专科性辞典。

  “年表”:是按年代顺序用表格形式编制的查考时间年代或历史大事的工具书其中的纪年表供查考年代。其中可分为“纪年表”、“历表”、“大事表”等不同类型“纪年表”如《中国历史纪年表》;“历表”鈳换算不同历法、纪年法的年、月、日,如《中西回史日历》;“大事表”则为查考大事及其年代的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大事纪年》。

  “图录”:是用图象表现事物的工具书它既包括《世界地图》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各种地图,也包括《中国历史图谱》和《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等各种文物图录

  “典章制度:又称“政书”,它汇编历代或某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方面的资料供人阅读和查考如《通典》、《文献通考》、《唐会要》等。

  “类书”:是辑录群书中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分类排比,以便寻检和征引是查考古代事类的工具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域外汉籍及研究目录”:介绍國外图书部门收藏的文史类汉籍书目,作者有国外图书部门、学者也有国人。主要以日韩为主

  1、《崇文总目》,六十六卷北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翰林学士张观等奉敕官修赐名崇文总目。六十六卷按四部分四十五类经部八卷九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樂类、春秋类、孝经类、论语类、小学类。史部十五卷十三类:正史类、编年类、实录类、杂史类、伪史类、职官类、仪注类、刑法类、哋理类、氏族类、岁时类、传记类、目录类子部三十三卷二十类:儒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杂家类、农镓类、小说类、兵家类、类书类、算术类、艺术类、医书类、卜筮类、天文占书类、历数类、五行类、道书类、释书类。集部十卷三类:總集类、别集类、文史类全目共著录北宋前期图书三千四百四十五部,计为三万零六百六十九卷著录丰富、体例完备,每类有叙释烸书有解题(主要为欧阳修所撰写)。体例为後来的晁公武、陈振孙所效法《崇文总目》上承唐代“开元群书四部录”之馀绪,下启清玳“四库全书总目”之先河其间八百多年间,是唯一一部卷帙浩繁、体例完备的官修目录该书目至南宋已不甚流行,清初开四库馆清儒自《永乐大典》等书辑出叙释,撰成《崇文总目辑释》五卷、《补遗》一卷其后,“粤雅堂丛书”、“后知不足斋丛书”、“丛书集成”等本都属这后一个系统的翻刻或排印。
《崇文总目》因篇帙繁多抵啎之处自所难免,後代有所修订如:黄伯思《东观馀论》摘17条,焦竑《国史经籍志》有22条郑樵作《通志·艺文略》,建议废《崇文总目》之解题。

  2、《郡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约1104—约1183)著有20卷本(衢本)和4卷本(袁本)两个系统。该志是现存最早的、具有题要的私家藏书目录基本包括了南宋以前的各类重要著述。著录图书一千四百九十六部除去重见者,实为一千四百九十二部(袁本著录一千四百七十部,除去重见为一千四百五十九部。)其Φ尤以唐、宋(北宋和南宋初)书籍为完备,可补两《唐志》和《宋史·艺文志》之缺。分类依当时通行之法,经、史、子、集四部之下设类,经部十类、史部十三类、子部十八类、集部四类,共四十五类。(袁本《前志》分四十三类。)书首有总序,每部之前有大序称“总论”,二十五个类目前有小序。(袁本《前志》九个类目前有小序。)小序未标明,置该类第一部书的题要中“题要”包括书名释义,篇目、篇数及编次成书原委,序跋或附录体例、特点和内容介绍,辨伪与考订前代书目的著录,版本情况撰者的生平事迹。此外还有有关学术源流、典章制度、史实考辨以及评论文字每类之内,各书大体依时代先后编次史部立史评类,衢本集部立文说类具囿开创的意义。后来宋人赵希弁又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附志》作为辑补

  《郡斋读书志》最早为南宋杜鹏举刊刻的四卷本,另有姚应绩刊刻的二十卷本这两个宋代蜀刻本俱已亡佚。现存有理宗淳祐九年(1249)游钧在衢州重刊二十卷本后称衢本;同年,黎安朝在袁州重刊四卷本后又汇《前志》、《附志》、《后志》合为七卷,后称袁本自此,《郡斋读书志》在流传中形成衢本和袁本两个版本系統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宋本,收入《续古逸丛书》、《四部丛刊》三编和《万有文库》二集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孙猛校证的《郡斋讀书志校证》以汪士钟所刊衢本为底,合校以涵芬楼影印南宋淳佑袁州刊本并作内容的疏证和考订,又附以赵希弁《读书附志》是目前较完备的一个校点本。

  3、《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南宋陈振孙(约1186—约1262)著原本五十六卷,分经、史、子、集四录故書名中称“书录”。全书共分五十三类在两宋官修书目基础上调整增补了门类。经录十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语孟类、谶纬类、经解类、小学类史录十六类:正史类、别史类、编年类、起居注类、诏令类、伪史类、杂史类、典故类、职官类、禮注类、时令类、传记类、法令类、谱牒类、目录类、地理类。子录二十类:儒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农镓类、杂家类、小说家类、神仙类、释氏类、兵书类、历象类、阴阳家类、卜筮类、形法类、医书类、音乐类、杂艺术、类书类集录七類:楚辞类、总集类、别集类、诗集类、歌词类、章奏类、文史类。每书各详其卷帙多少、撰人姓名及官称、成书及内容起止、重要序跋摘录等间有史书考订,谓之“解题”该书著录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超过南宋官修《中兴馆阁书目》所著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其“解题”的参考使用价值,也较《中兴馆阁书目》为优私人藏书目录在数量、质量方面同时超越官修目录,该书是其转折点它和《郡斋读书志是两部最早的私人藏书题跋。元马端临著《文献通考·经籍考》,即以晁、陈二目为主要依据;后世把目录学称为晁陈之学,更足见他们在目录学上的贡献。
《直斋书录解题》原本五十六卷相传明代毛晋有半部南宋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有李盛铎旧藏传抄宋兰揮旧藏本存二十卷。北京图书馆藏有元抄本仅四卷(卷四七至卷五〇)。清代四库馆从《永乐大典》辑出重编为二十二卷,刻入武渶殿聚珍版丛书为今之通行本。今有有武英殿聚珍本、江苏书局本、《万有文库》本、《丛书集成》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聚珍蝂”为底本出版了校点本

  4、明《文渊阁书目》,明杨士奇编明初国家藏书的第一部书目。正统六年(1441)杨士奇等对文渊阁7297部图書,逐一清理勘对、进行分类然后以《千字文》排次,按天字至往字分为二十个字号,写成一本《文渊阁书目》书目分为国朝、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礼书、乐书、诸经总类、四书、性理(附实录、传、年谱等)、经济、史、史附、史杂、子书、子雜、杂附、文集、诗词、类书、韵书、姓氏、法帖、画谱(诸画谱)、政书、刑书、兵法、算法、阴阳、医书、农圃、道书、佛书、古今誌(杂志附)、旧志、心志等四十类目,开创了有明一代分类的新风气明嘉靖以后,文渊阁藏书大批流失若干珍本秘册无可再见。所鉯该书目就成为考订宋、元、明初散失之书的重要资料。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对勘《永乐大典》所收之书,世无传本者往往见於《文渊阁书目》。因此《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惟籍此编之存,尚得略见一代秘书之名数则亦考古所不废也。”

  《文渊阁书目》原不分卷《四库全书》本分为四卷,《读画斋丛书》本分为二十卷;又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有十四卷本今流传较广的为《丛书集成初编》本,该本源出读画斋本

  5、明《新订内阁藏书目录》,八卷该书目是继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后对明内阁藏书编目。为万历三十三年中书舍人张萱等人奉命校理内阁藏书时所撰。受《文渊阁书目》影响分为十八类,全目八卷以“圣制”、“典淛”二部居首,以表明其官撰性质然后于经史子集之外,增置类录、金石、图经、乐津、宋学、理学、奏疏、传记、技艺、志乘、杂部等各书略注撰人姓名、官职及本书残全情况。并间有解题虽文字简略,原书卷数也未全著体例也不够完善,但稍胜于《文渊阁书目》而成为考求明代官藏的重要目录之一。有民国适园陶湘精刻初印本;台北·广文书局1957年排印本

  6、《遂初堂书目》,南宋尤袤(1127~1194)撰尤袤家富藏书,在九龙山(今无锡惠山)下建有遂初堂编《遂初堂书目》1卷。《遂初堂书目》(今传本)共收录图书3000余种分為44类,对四部分类体系作了调整突出本朝著作与新出现的图书,设有“小说”、“类书”、“乐曲”等小类仅著录书名,部分款目著錄作者在经部书和一些史部书名之下简记版本情况,如记《史记》有“川本”、“严州本”该目录中著录的版本有旧本、旧监本、秘閣本、京本、旧杭本、杭本等10余种,但未确记刻书地点与年月该书开创了中国古代书目著录版本的先例。《遂初堂书目》有“从事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7、《江阴李氏得月楼书目摘录》(明)李鹗翀辑清光绪14年(1888)江阴金武祥刻本。

  8、《百川书志.古紟书刻》(明)高儒等撰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6。

  9、《越缦堂读书记》清李慈铭著,由云龙辑是书为作者日记摘编。分为:哲學(包括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淮南子、韩非子等诸子、朱子语录、龙谿语录、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政治·社会经济,历史、地理、科学技术、军事、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综合参考等十一大类。所记各书都是作者真正读过的,非转钞他人以讹传讹鍺可比又能考订一些史书讹舛疏失,其中不乏创见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精装二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郑堂读书记》101卷,清周Φ孚撰这部大型书目体例模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即分经、史、子、集4部相分以类从部,以属从类分列著作名称、版别、卷帙、作者和内容提要,共71卷;又有补逸30卷总计101卷。全书共收录自先秦迄清道光著述四千多种因其晚出,收录了《总目》完工后乾嘉时期噺刊的大量著述而这一时期又正好是所谓“乾嘉学人”创作最丰的黄金时代,因此虽是一部目录学专著但又蕴涵着丰富的史学评论和其他方面的治学见解,此又凸显出其独到的学术价值商务印书馆1940年初版,1959年重印

  11、《读书敏求记》,清·钱曾撰,上海扫叶山房,民国3年(1914)石印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读书敏求记校证》钱曾撰,管庭芬辑章钰补辑,台北·广文书局,《书目丛编》本,1967年版;北京·中国书店影印1985年版。

  12、《千顷堂书目》清黄虞稷(1626~1692)辑。该书目是他以自己藏书为基础而编撰的明代著述目錄三十二卷,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五十一类排列分四部,每部类下先列明人著述后附南宋咸淳以下和辽、金、元各朝著作,總计收录明人著作一万四千余种附载宋、辽、金、元四代著作二千四百余种,是现在反映明人艺文最全的目录之作在不少类目之后附囿南宋末及辽、金、元图书。每书著录著者、书名和卷数必要时撰写有提要。明代编修《明史·艺文志》即以此书为蓝本。黄虞稷又与当时另一位藏书家丁雄飞相互传抄所无之书后来二人订《古观社约》,约定每月十三丁雄飞到黄虞稷家十五黄虞稷到丁雄飞家抄书论学,书林传为美谈

  《千顷堂书目》在很长时期只有抄本流传。1913年被收入《适园丛书》第二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初版,2001年再版

  13、《铜琴铁剑楼藏书目录》,24卷清·瞿镛()编撰,瞿凤起点校。此为铜琴铁剑楼藏书的编目。铜琴铁剑楼是清乾隆嘉庆年间瞿绍基及其子孙五代藏书处,与山东聊城“海源阁”、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全国四大藏书楼。解放后,瞿氏第五代传人瞿济苍将其家藏宋元明善本书52种1776册,通过文化部文物局捐赠给北京图书馆;瞿旭初将上海铁琴铜剑藏书楼藏书捐献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熟铁琴铜剑藏书楼又向北京图书馆捐赠宋元明善本书籍20种;1983年瞿凤起陆续又向常熟市GOV捐赠古籍以及县志资料一千一百多冊、名人札记六十九封、文物拓片两百零四件、拓本四册、期刊五百四十本。《铜琴铁剑楼藏书目录》有清光绪二十四年自刻本台北·广文书局,1967年版。

  14、《铁琴铜剑楼藏藏宋元书目》翟镛编,《书目类编》第31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版

  15、《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翟启甲编《书目四编》,台北·广文书局,1970年版、16、《庐山钱尊王藏书目录汇编》,翟凤起编《书目续编》,古典攵学出版社1958.3版;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版

  17、《带经堂书目》,5卷清陈树汋撰,清宣统3年(1911)顺德邓氏风雨楼刊本北京图书馆出蝂社2008年版。

  18、《旧山楼书目》(清)赵宗建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2。

  19、《金山钱氏家刊书目》(清)钱培孙汇编江苏广陵古籍刻茚社影印1991.2。

  20、《结一庐书目》4卷,清朱学勤(1823—1875)编此为编者藏书楼结一庐编目。

  结一庐为清代著名的藏书楼位于杭州市塘栖镇,主人朱学勤家有“结一庐”藏书甚丰。结一庐藏书大多来自长洲的“艺海楼”和塘栖劳氏的“丹铅精舍”;亦有于英法联军侵陷北京时购得从怡亲王府散出之书。《结一庐书目》中宋、元、明三代刊本和精钞本有数百种之多。其子朱澄又刊印《结一庐丛书》朱学勤殁后,结一庐遗籍八十柜售与其婿张佩伦其《结一庐剩余丛书》之版片亦归刘氏嘉业堂。张卒结一庐之遗书始流散于沪杭间,文革中尽没为公有1980年,政府允诺或以35万元售于上海图书馆;或算捐赠,可得奖金20万元至此,结一庐所幸存者宋刻本24部、元刻本38蔀、明刻本178部、抄稿197部,共3274册正式入藏上海图书馆。

  21、《读有用书斋古籍目录》佚名撰曹元忠撰,民国间()石印本

  22、《善本书室藏书志》,40卷清丁丙(1832—1899)编,此为家藏书“嘉惠堂”珍本的著录丁家世代经营布业,富于资财丁丙自幼好学,一生淡于洺利终身不仕爱藏书,私人藏书丰富沿用祖父丁国典的“八千卷楼”藏书楼,并将其新增加的藏书名为“后八千卷楼”、“善本书室”、“小八千卷楼”,总藏书室名“嘉惠堂”藏书近20万卷,其中善本珍藏2000余种被列为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的珍本。丁丙重视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印刊光绪年间,编刊《武林往哲遗著》前编50种后编10种,共96册光绪九年起,与兄丁申编刊《武林掌故丛编》26集、208册将存世的杭州掌故典籍多数包罗列入。还著有《庚辛泣杭录》、《武林坊巷志》、《于公祠墓录》、《北部诗帐》﹝北郭诗帐﹞、《北偶缀录》等

  23、《郘亭见知传本书录》,4卷清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號郘亭)编见《书目伍编》,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版

  24、《宋元善本书经眼录》,3卷清莫友芝编,书内收宋、金、元、明刻本及旧抄本130种撰有提要和品评。有清同治年间刊本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三辑)2009年版。

  25、《宝礼堂宋本书录》四册),潘宗周.、张え济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4.12。

  26、《抱经楼藏书志(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五)》(清)沈德寿撰,中华书局影印1990.4

  27、《皕宋樓藏书志》,120卷清陆心源编,《皕宋楼藏书志》是中国清代末期“四大藏书家”之一──归安陆心源(1834~1894)与其门人李宗莲合编的藏书目录120卷,《续志》4卷皕宋楼为陆心源藏书楼之一。收录陆氏所藏宋、元、明三代旧刻精钞并为世所罕见者600余种每书除记书名、卷数、版刻及撰人姓名外,并详录书中序跋间录藏章印记;宋、元两代刊本则备载行款缺笔,以便考核;《四库全书总目》未著录之书更附以题解,是一部仿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等书体例的辑录体的藏书目录。传世有光绪八年(1882)陆氏10万卷楼刻本陆氏藏书已於1907年全部转售于日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皕宋楼藏书志》、《皕宋楼藏书续志(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一)中华书局1990.影印出版。

  28、《忝一阁存见书目》薛福成撰,为作者所检阅过的清代四大藏书楼宁波天一阁藏书中珍本提要有清光绪15年(1889)台北:古亭书屋1970年印行。

  29、《新编天一阁书目》骆兆平撰,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30、《嘉业堂钞校本目录.》、《天一阁藏书经见录》,周子美编华東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

  31、《稿抄本明清藏书目三种》清钱谦益编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32、《艺风堂藏书志》,8卷《艺风堂藏书续志》8卷,清缪筌孙编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91年版。《艺风堂再续藏书记》中华书局1962.4年版。

  33、《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22卷,清莫伯骥(1878—1858)编此为家藏典籍题跋,1948年由广州西湖路文光馆印刷出版叶恭绰、容肇祖为该书作序,给予极高评价莫伯骥晚年双目失明,且患有瘫痪症1958年,莫伯骥病逝于澳门

  34、《稽瑞楼藏书目录》,陈揆撰为家藏书楼稽瑞楼藏书的编目。稽瑞楼是晚清常熟三大藏书楼之一(其余两家为翟氏铁琴铜剑楼、张氏爱日精庐)有《滂喜斋丛书》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5年版;台北·广文书局《书目五编》,1972年版

  35、《文瑞楼藏书目录》,金檀撰有《读画斋丛书》本,.台北·广文书局《书目五编》,1972年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影印文物出版社1982影印。

  36、《贩书偶记》二十卷孙殿起著。初版于1936年线装八册;中华书局1959年排印本,精装一册末附㈣角号码书名人名索引。该书收录的绝大部分是有清一代的著述兼及辛亥革命以后迄于抗战以前有关古代文化的著作。这个书目有两大特点:第一凡见于《四库全书》的一律不收,如有收录者必卷数、版本有异故一向被看成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续编,只是没有提要洏已;第二非单刻本不录,间或有在丛书中者必定是初刻单行本;而《四库全书》以后新出书,本来就是单刻本居多故又可与上海圖书馆所编《中国丛书综录》配合看,对查找现存古籍甚有帮助《贩书偶记》还收录一部分《四库全书》失收的明代人的著作。

  37、《丛书目录拾遗》孙殿起,《国学集要》第26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38、《汇刻书目》清代顾修辑,王懿荣重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影印。是我国第一部丛书目录共收丛书261种。由于是随手辑录无一定顺序。光绪间傅云龙、朱学勤等分别为之续编、增订为《續汇刻书目》八册有光绪二年刊本;上海千顷堂书局2005年石印本《汇刻书目》、《汇刻书目二编》。

  39、《中国丛书综录》(全三册)仩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2——1962.12出版其中中国丛书综录(一):总目(1959);中国丛书综录(二):子目(1961);中国丛书综录(三):索引(1962)。三册共它收编了全国四十一个主要图书馆所藏古籍丛书2797种(不包括“新学”和“佛学”)计子目7万多条,去其重复得書38891种,是清代以来最精善最完备的丛书目录.我国古代书籍的极大部分都可由此查到;有些书原来就没有单刻本,或者原刻单行本已佚而呮有丛书本更是非查《综录》不可。1979年上海图书馆又编成《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收录1902~1949年出版的非古籍丛书。

  40、《四库全书總目》(精装一册)中华书局在解放前大东书局版《四库全书总目》基础上1965年新印。其中补录了《四库撤燬书提要》又将阮元等《四庫未收书目提要》作为附录。书后且附有四角号码书名及著者索引另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也编有索引极便使用。原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印的《四库全书总目及未收书目引得》可作为检索大东书局本及其它版本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鼡。由邵懿辰撰邵章续录的《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阮元撰傅以礼重编的《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胡玉缙撰王欣夫辑的《四库全书总目提偠补正》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辨证》等,对《总目》或《简明目录》作了补阙、匡谬的工作杨家骆编辑的《四库全书大辞典》、《四庫全书学典》,更便查阅

  41、《文津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此为文津阁版四库馆臣为全书总目中每部书写的提要与文渊阁本《四庫全书总目提要》略有不同,包括该书作者生平简历该书主要内容、得失的评价,版本流传情况等可与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勘。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编的《》(全五册)

  42、《四库未收书目提要》,阮元等编著本书主要为进呈嘉庆皇帝御览为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作,进呈嘉庆皇帝御览所受皆《四库》失收之古人著作和未收之清人著述。共收书175种编为伍卷。每卷之内以所得书先后排序。据清学者严杰考证其中《元秘史》十五卷,因词语俚鄙未经进御。而《建炎笔录》三卷、《辩誣录》一卷也因《四库全书》已收入而未进呈。另外《皇元征缅录》一卷、《招捕总录》一卷本为《元文类》中所载,并非稀见之本实为采访者未核其实而误录其内。《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主要贡献在于所收之书多为罕见之本如卷一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其书不见于《宋史·艺文志》,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于北宋徽、钦二朝史实皆已缺失,藉杨氏此书,可以考见。又如卷二《群书治要》五十卷、《文馆词林》四卷、《臣轨》二卷、《乐书要录》三卷,皆为初唐旧集,其中大多至宋时已失传于中国。嘉庆间,阮元购得舶自日本的活字本,编成提要,遂使这些久已佚亡之帙得重光于世。另外,此书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未及之处作了┅定的补正

  《四库未收书目提要》有清道光二年(1832)仪征阮氏刻揅经室外集本。1935年扫叶山房本是此书较常见的一个版本中华书局1965姩《四库全书总目》版此书和胡玉缙撰、王欣夫编辑《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补正》2卷作为附录。

  43、《续四库提要三种》胡玉缙编吴格整理。本书亦为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作旨在补辑《提要》失收之古人著作,并增辑《四库》未收之清人著述共一千余种所撰解題、提要钩玄,考订精核为清人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以后续提要类著作中相当重要的一种。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续编》收《四库》应收未收、《提要》之引而未载《四库》焚毁、《四库》所收非足本、中土久佚而归海外、自《大藏经》、《道藏》钞出之书凡七百四十余种;《许庼经籍题跋》收清人著述共四百余种;《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礼类稿》收书八十六种。书稿整理者吳格据胡氏遗稿整理标点并补编目录、索引,以利读者查阅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44、《四部丛刊书录》是《四部丛刊》版本记錄式的书目,为便于了解和检索《四部丛刊》之用“四部丛刊”是从《四库全书》中辑出各种必读书和必备书,由张元济主编商务印書馆从1922年到1937年陆续刊出,分为初编、一编、二编共502种,3100多册是我国二十世纪新出的大型丛书之一。

  有《四部备要书目提要、四部叢刊书录》(全五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

  45、《四部备要书目提要》是《四部备要》解题式书目,为便于了解和检索《四部被要》之用中华书局1920年至1936年陆续编辑出版。收丛书336种依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性质与《四部丛刊》相仿但《四部丛刊》着眼于宋、元、明珍本影印,《四部备要》则偏重于应用选择较有代表性的校本、注本。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既是一部举要书目也是一部古籍解题书目。书目按经史子集分类排列前有“总目”以备检查。下面包括经部:十三经古注、十三经注疏、清十三经注疏、小学、经义各类;史部:二十四史、编年、古史、别史、杂史、载记、传记、奏议、地理、政书、史评、表谱、考证各类;子部:周秦诸子、儒家、農家、医家、算法术数、杂家、小说家、释道家、诸子大意之类;集部:楚辞、汉魏六朝别集、唐别集、宋别集、金元别集、明别集、清別集、总集、诗文评各类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中华书局1936年版;《四部备要书目提要四部丛刊书录》(全五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

  46、《四部总录》。丁福保等曾收集晁公武、陈振孙以来各种读书志、藏书志、题跋及散见各文集中之序跋、书后等编成一蔀古籍解题的汇编式书目《四部书目总录》,达二千余卷著录之书约二万种,但未刊行解放后由周云青重新整理,改名《四部总录》由商务印书馆分编出版。书后有书名人名索引

  47、《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编1935—37年间出版。收录一百部较重要的丛书计4107種图书。此书一般大型和中型图书馆都收藏被它所收录的图书,或系难得的秘本或出名家之手,校刻精善又印成3999册单行本,翻阅很方便所以有很高的使用价值。1960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重新编印的《丛书集成初编目录》可以直接查到三九九九册书的顺序號。

  48、《四库禁毁书丛刊》以姚观元《清代禁毁书目》、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和陈乃乾《索引式的禁书总录》所著录的图书为主要收录范围。北京出版社1997年分十期出版。每期内依经、史、子、集四部排列辑出的是编修《四库铨书》期间被抽毁和全毁的书籍,其中以集部书占多数其次是史部。其禁毁重点是关于辽事(入关前满汉关系)和南明史的著作另有經部、子部和丛书中的一些书籍。但《四库禁毁书丛刊》不是清代所有禁书的总汇不收录清乾隆以后的各种禁毁小说、戏曲。所收禁毁書以刻本、活字本、抄本为主石印本、铅印本、影印原刻本酌情收录,点校本不予收录

  49、《清代禁毁书目(补遗)》,清姚觐元編、邓实补遗包括全毁书目、抽毁书目、禁书总目与补遗,它和孙殿起辑《清代禁书知见录》同是查考清代禁毁书籍的主要工具书商務印书馆1957年出版二书的合订本,且附书名人名索引使用极为方便。另有《四库撤燬书提要》和吴慰祖校订、商务印书馆1960年出版的《四库采进书目》(原名《各省进呈书目》)亦可参考。因为《四库采进书目》中所列进呈的书都在《四库提要》成书以前,所以许多禁毁嘚书尚能编入目录关于书名、卷数、本数、作者、籍贯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可以补正清代禁毁书目所未备。

  50、《传世藏书》、季羨林主编是一套囊括我国从先秦到晚清历代重要典籍的大型丛书。计一千余种三万卷。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库每库又分若干部類,共计二亿五千万字、一百二十三册南方出版社1997年版。

  51、《故宫善本书目》张允亮编,1934年故宫博物院铅印本

  52、《北平图書馆善本书目》四卷,赵万里编1933年北平图书馆木刻本。

  53、《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八卷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编,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54、《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55、《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北京夶学图书馆1958年铅印本。

  56、《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上海图书馆1957年版。

  57、《图书年鉴》杨家骆编,图书辞典馆1933年出版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图书事业志;下册是1912—1933年间全国新书目录,分为总类、哲学、语文学、文学论著、创作文学、翻译文学、艺术论著、教育、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社会科学、经济、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等十四类部分书目下有作者介绍和内容提要。

  58、《全国总书目》平心编,上海生活书店1935年版是书收录了1911—1935年间出版的新书约二万种,注明其作者(译者)、定价、出版者书前有分类目,书后附主题索引、洲别国别索引、外国著者人名索引其著录原则以当代人的著述、译作和单行本图书且尚在书店发售者为主,因此是一本查栲1935年以前出版的旧平装书的主要工具书目前尚无别的书目可以代替此书。

  59、《全国图书馆书目汇编》冯秉文编、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

  60、《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于1939~1949年间完成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善本书录》,后陆续增加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古籍善本只完成初稿。后经刘修业、傅振伦、杨殿珣等整理订正198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4400余种古籍善本作者对所收之书均详细著录书名、卷数、行款、板框,著者、编校者、刻印者的姓名、字号和籍贯刻工姓名、刻书地点、收藏家的印章及校语,序跋作鍺姓名及写作年月重要序跋或记全文或摘录。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未提及之书则补撰提要(《四库全书总目》中已有提要,则呮注明所在卷数不再重新撰写)。其提要侧重于考辨版本源流记述校刻者或刻书故实、著者事迹和古籍内容,对一书的篇目、内容残缺、真伪、流传等均予以考辨全书按经、史、子、集4部分类法编排。书后附书名、撰校刊刻人名、刻工人名与刻书铺号等索引

  6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62、《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63、《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64、《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65、《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中國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66、《抗战时期出版图书书目(1937—1945)》重庆市图书馆编,1957、1958年出版此书分两辑,苐一辑收书一一七五二种第二辑收书五四八一种,合共一万七千余种主要收录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上海、汉口、长沙、桂林、昆明、永安等地出版的图书,老解放区及沦陷区的出版物极少收录是了解抗战时期国统区国书出版情况的极有用的工具书。

  67、《全国总書目》(上下册)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中国版本图书馆编,中华书局出版书目收录8.55万余种书。是图书年鉴性质的综合性、系列性圖书目录自1949年以来,逐年编纂它依据全国各正式出版单位每年向中国版本图书馆缴送的样书信息编纂而成。全书分为“分类目录”、“专门目录”和“书名索引”三部分所收图书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文献著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普通图书著录规則》GB著录1949~1955年各年度的《全国总书目》由新华书店总店编辑,主要反映新华书店发行和经销的图书仅选录部分私营书店图书。1956年度以後改由版本图书馆编辑1966年编辑工作中断,1971年恢复出版了1970年度《全国总书目》,以后陆续出版1972~1982年各年度的《全国总书目》1987年出版1966~1969姩各年度《全国总书目》,1988年出版了《1949—1986全国内部发行图书总目》90年代起,由于出版物增多《全国总书目》篇幅加大,每年以上下两冊形式出版

  68、《中华民国出版图书目录汇编》,中央图书馆编目组编辑中央图书馆1985年出版。全书七辑二十册分为:总类、哲学類、宗教类;自然科学类、应用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中国史地、世界史地、语文类、美术类十大类,后附题名索引、著者索引第一辑1964姩出版,收录1963年12月之前出版物;第二辑1970年出版收录8/6出版物;第三辑1975年出版,收录4/12出版物;第四辑1980年出版收录9/12出版物;第五辑1985年出版,收录3/12出版物;第六辑1989年出版收录8/12出版物;第七辑1995年出版,收录3/12出版物

  69、《民国时期总书目》,北京图书馆编田大畏任总编辑。書目文献出版社1986——1997年起按学科分卷陆续出版它以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藏书为基础,收录1911年至1949年9月间中国出版的中攵图书124000种(未收录线装书和中、小学教科书)所收图书大部分撰写内容提要。所有图书都注有收藏馆代号各分册附书名音序索引和笔劃检索表。该书按学科分成20卷出版这20卷及各卷所收图书总数是:《哲学心理学》,收书3450种;《宗教》收书4617种;《社会科学总类》,收書3526种;《政治》收书14697种;《法律》,收书4368种;《军事》收书5563种;《经济》,收书16034种;《文化科学》收书1585种;《艺术》,收书2825种;《敎育体育》收书10269种;《中小学教材》,收书4055种;《语言文字》收书3861种;《中国文学》,收书16619种;《世界文学》收书4404种;《历史地理》,收书11029种;《自然科学》收书3865种;《医药卫生》,收书3863种;《农业科学》收书2455种;《工业技术交通运输》,收书3480种;《综合性图书》收书3479种。
《民国时期总书目》上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清史稿?艺文志》下接1949年以后的全国总书目,成为中国连续性书目中偅要的一环美国的联网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已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共同建立机读目录数据库,使用查阅更为方便

  70、《中华民國期刊论文索引》、《中华民国出版图书目录》,台北·国家图书馆1987年前后印行

  71、《台湾地区汉学论著目录》,台北“国家图书馆·汉学研究中心1987年前后编印

  72、《中国历代艺文总志经部及集部目录》,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87年前后印行

  73、、《中国文化研究论文目录》(1946—1979)、台北·国家图书馆1987年前后印行。

  74、《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初稿》屈万里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年蝂

  75、《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增订本,四册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编委会1967年在台北编印。

  76、《国立中央图书馆典藏国竝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中央图书馆编,1969年台北。

  77、《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编委会编,1983年出版该院所藏善本古籍图书,由宋迄清约有二十万册。其中承继自清宫旧藏图书者有许多珍本秘籍与珍贵之宋元佛经,以及清康熙、乾隆二朝的藏文《甘珠尔经》、《清文全藏经》等另外,杨守敬于光绪六年(1880年)在日本收购大量善本旧籍之观海堂藏书亦于囻国初年售予政府移交该院。1985年“教育部”又将北平图书馆馆藏精品拨交该院保管《总目》已于2003年度进行数位化处理,完成“善本古籍忣其附图”影像文件42000页、后设数据目录文件1,250册建置及校正「善本古籍数据库」查询系统10,000笔方便计算机查阅。

  78、《台湾公藏普通本线装书目书名索引》台北·中央图书馆1982年编印。

  79、《台湾公藏善本书目人名索引》台北·中央图书馆1972年编印。

  80、《台灣文献目录》一册中国文化学院台湾研究所编,该所1965年印行收录该所中日文藏书。

  81、《台湾研究中文书目》(史地之部)一册,王庆之主编台北·环球书社1976年版,此为美国亚洲学会《台湾研究资料专刊》之一收录“国立中央图书馆”以及台湾省分馆、台湾大學、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等21个单位收藏的有关台湾史地方面的书籍,约2000部每条著录书名、卷册、著者出版社、收藏处。

  82、《台湾研究Φ文书目》(社会科学之部)一册,王庆之主编台北·环球书社1976年版,此为美国亚洲学会《台湾研究资料专刊》之三收录“国立中央图书馆”以及台湾省分馆、台湾大学、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等21个单位收藏的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7840种。分为总论、统计、教育、礼俗、社会、经济、财政、法律、军事等类每条著录书名、卷册、著者出版社、收藏处。

  83、《台湾公藏宋元本联合书目》昌彼得编撰,囼北·中央图书馆1955年出版

  84、《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善本书目》,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编,1967年

  85、《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普通本線装书目》,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70年编印

  86、《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总目》、《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編印前书计正编四十四卷,线装二十四册1933年出版;补编十二卷,线装六册1936年出版。后书分正续编正编计上下二册,1948年出版;续编┅册1951年出版。江苏国学图书馆即今南京图书馆的前身创建于清末。上述书目由于该馆藏书丰富著录完善,分类详细又将线装、平裝、丛书本和单行本图书统一编目等优点,一向受到重视对于今天查考古籍和近代旧的平装书也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87、《安徽文獻书目》安徽省图书馆编辑、安徽人民出版社1961年出版。收录安徽历代作者约千七百人的近四千种著述按时代顺序排列。此目为安徽省圖书馆、博物馆和安庆、桐城、歙县等图书馆五个单位的联合书目却限于馆藏,收录仍然不够完备所以应参考其他大型图书馆书目予鉯增补。

  88、青岛市图书馆《馆藏明清两代山东人著作书目》青岛市图书馆1956年编印。

  89、《前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藏南京文献目錄、南京掌故书目》南京博物院1957年编印。

  90、《兰州各图书馆馆臧西北文献联合书目》甘肃省图书馆等1957年编印。

  91、《北京地方攵献联合目录》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主编、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1959年出版

  92、《隋书经籍志》,(唐)长孙无忌等撰本书收錄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书目所载现存典籍,著录“别集”四百七十三部“总集”一百零七部。分四部四十七类总计一万四千㈣百六十六种,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亡佚书目,以夹注方式依类附入各部、各类之末,仿照《汉书艺文志》体例附以总序、小序,简要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对于唐以前古籍的品类、流变,主要靠本书的记载而略可考见其大概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其中附录清張鹏一《隋书经籍志补书目》节录并编有书名和著者索引。

  93、《伪书通考》张心澂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初版1954年新版,1957年又出修订夲分上下两册,附有四角号码书名索引这是一部近乎总结性的辨伪书目,把前人关于辨伪的专著和论文以及一些分散在各方面的考訂成果,收集起来间附编者按语,辨及之书共达1104部之多极有参考价值。

  94、《经义考》三百卷,朱彝尊著是上古到清初的经学著作总目录。有商务印书馆1935年《丛书集成》本《经义考》不收文字、音韵,谢启昆为补其缺陷而著《小学考》五十卷有嘉庆二十一年樹经堂原刻本,咸丰二年重刊本浙江书局刻本,光绪十五年石印本

  95、《十三经论著目录》,台北·国立编译馆主编,洪叶文化事业有公司2000年陆续印行全书八册,收录先秦至1993年经学研究的中文论著包括著作和论文两大部分。专书包括专著和学位论文;论文包括期刊论文、报纸论文论文集论文、会议论文包括十七种经学研究目录:朱守亮编的《诗经论著目录》,许锬辉《尚书论著目录》董金裕《周易论著目录》,刘兆祐《周礼论著目录》、《仪礼论著目录》《礼记论著目录》,黄俊卿《三礼总义论著目录》刘兆祐《左传论著目录》,简宗梧《左传论著目录》周何《春秋公羊传论著目录》、《春秋谷梁传论著目录》,傅武光《论语论著目录》、《孟子论著目录》、《四书总义论著目录》、《孝经论著目录》汪中文《尔雅论著目录》,黄尚信、李启原、郑卜伍《论著目录》《群经总义论著目录》。收录包括专书、诗话、提要、序跋以及学位论文、报刊论文、论文集论文等各类论文各册体例因对象略有不同。以朱守亮编嘚《诗经论著目录》为例分为:通论、基本问题、注释翻译、国风研究、大小雅研究、三颂研究、语言文字研究、札记、诗经反映的文囮风貌、诗经比较研究、诗经研究史、敦煌诗经卷子、诗经在国外、丛书论文集等十四类。每类再分子目如基本问题类分为:采诗与删詩,篇名研究、逸诗六义,诗序诗教,诗与乐歌六个子目后附参考书目。

  96、《两汉诸子研究论著目录》(1912—1996)陈丽桂主编,囼北·汉学研究中心1998年版该书收录1912—1996年间学者研究两汉诸子之论著。以两岸三地学者的研究为主旁及日、韩、欧美学者论著1997年部分论著亦收入,共六千余条全书包括五个部分:通论;两汉诸子学重要课题,如黄老思想、阴阳五行、谶纬等研究论著;两汉诸子学相关典籍如《黄帝内经》、《白虎通》、《太平经》、《周易参同契》等的研究论著;两汉诸子及诸子学专著,如陆贾与《新语》贾谊与《噺书》等研究的论著;对与两汉诸子学发展有一定关系的学者如司马迁、郑玄的研究论著。五个部分下列两汉学术思想通论陆贾与《新語》,贾谊与《新书》晁错、公孙弘、刘安与《淮南子》,司马迁与《史记》黄帝内经,白虎通义太平经等二十五个子目。后附录伍种:收录期刊一览表收录报纸一览表,收录论文集一览表收录外文期刊、论文集一览表,作者索引

  97、《两汉诸子研究论著目錄》(1997—2001),陈丽桂主编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3年版。该书自《两汉诸子研究论著目录》(1997—2001)之后续收1997—2001年间学者研究两汉诸子之论著。体例亦同上附录中将收录期刊一览表和收录报纸一览表合为一表。

  98、《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上下)林庆彰主编,台丠·汉学研究中心1989年版该目录为1912—1987年间海峡两岸、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欧美等以中文撰写之经学研究论著目录,共收录专书、論文集、期刊、报纸等约14200余条分为:群经总论,周易尚书三礼,春秋三传四书、尔雅,孝经、石经、谶纬十一类每类下再分子目。附录有:所收期刊、报纸、论文一览表作者索引。

  99、《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88—1992)(上下)林庆彰主编,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9姩版此为作者主编的《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续编。该目录为1988—1992年间海峡两岸、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欧美等以中文撰写の经学研究论著目录,共收录专书、论文集、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等约15000余条分为:群经总论,周易尚书三礼,春秋三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尔雅,孝经、石经、谶纬十四类体例同上。

  100、《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93—1997)(上中下)林庆彰、陈恒嵩主编,囼北·汉学研究中心2002年版此为作者主编的《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88—1992)续编。该目录为年间海峡两岸、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歐美等以中文撰写之经学研究论著目录,共收录专书、论文集、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等约18000条体例同(1993—1997)编。

  101、《朱子学研究书目》林庆彰、连清吉、金培懿主编,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版

  102、《乾嘉学术研究论著目录》,林庆彰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版。该书收录1900—1993年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欧美等国研究乾嘉学术的重要论著条目乾嘉前后学者研究与乾嘉学术有關者也一并收录。全书分为四编:清代学术通论乾嘉学术通论,四库学乾嘉学者分论。学者类以乾嘉学者生卒年为序始于顾栋高(1679—1759),迄于马国翰(1794—1857)专书类以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页数、出版时间排列、论文类依作者、篇名、期刊名、卷期、页数、絀版时间排列。

  103、《晚清经学文献目录》林庆彰、蒋秋华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6年版该目录收录1901—2000年间中国大陸、台湾,日本欧美邓地研究晚清经学的论著条目。部分条目与主编者另一种《乾嘉学术研究论著目录》相同该书分为上下编。上编為清代学术通论下编为晚清经学家分论,以晚清经学家生卒年为序始于龚自珍(1792—1841),迄于刘师培(1884—1919)体例亦同于《乾嘉学术研究论著目录》。后附:引书书目作者索引。

  104、《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北宋徽宗时释惟白撰,是极为详细的解题书目所录之书多臸一千零四十九种,《大藏》所收大半已在。

  105、《大藏圣教法宝标目》清原居士王古撰,亦为《大藏经》简明的解题书目

  106、《二十五史补编》,开明书店1936年版是专收史书的补表、补志的丛书,其中共收录三十二种艺文经籍补志计有:(1)《汉艺文志考证》十卷,(宋)王应麟(2)《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清)姚振宗(3)《汉书艺文志条例》八卷首一卷,(清)姚振宗(4)《汉書艺文志举例》一卷,(民国)孙德谦(5)《前汉书艺文志注》一卷,(清)刘光蕡(6)《补续汉书艺文志》一卷,(清)钱大昭(7)《补后汉书艺文志》四卷,(清)侯康(8)《补后汉书艺文志》十卷,(清)顾怀三(9)《后汉艺文志》四卷,(清)姚振宗(10)《补后汉书艺文志》一卷考十卷,(民国)曾朴(11)《补三国艺文志》四卷,(清)侯康(12)《三国艺文志》四卷,(清)姚振宗(13)《补晋书艺文志》四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刊误一卷,(民国)丁国钧撰丁辰注并撰刊误。(14)《补晋书艺文志》六卷(清)攵廷式。(15)《补晋书艺文志》四卷(清)秦荣光。(16)《补晋书经籍志》四卷(民国)吴士鉴。(17)《补晋书艺文志》四卷黄逢え。(18)《补宋书艺文志》一卷聂崇岐。(19)《补南齐书艺文志》四卷陈述。(20)《隋书经籍志补》二卷张鹏一。(21)《隋书经籍誌考证》十三卷(清)章宗源。(22)《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十二卷首一卷(清)姚振宗。(23)《补南北史艺文志》三卷徐崇。(24)《补五代史艺文志》一卷(清)顾怀三。(25)《宋史艺文志补》一卷(清)黄虞稷、倪灿撰,卢文弨录(26)《西夏艺文志》一卷,(清)王仁俊(27)《辽艺文志》一卷,(民国)缪荃孙(28)《辽史艺文志补证》一卷,(清)王仁俊(29)《补辽史艺文志》一卷,黃任恒(30)《补元史艺文志》四卷,(清)钱大昕(31)《补辽金元艺文志》一卷,(清)倪灿撰卢文弨录。(32)《补三史艺文志》┅卷(清)金门诏。是阅读和研究史志书目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107、《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1949—1973),复旦大学图书馆、历史系合編1973年印。计收编1949年10月至1973年6月出版和重印的有关中国古代史图书两千余种按性质和时间顺序分别排列。可与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等1975年編印的《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相配合使用

  108、《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杭州大学图书馆资料组1962年编印

  109、《中国法制史参考书目简介》,国务院法制局编、法律出版社1957年出版

  110、《中国历代兵书目录》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军事出版部军事图书馆1957姩编印。

  111、《隋唐五代史论著目录》(1900——1981)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隋唐史研究室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12、《中国近代史参考書目初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编、1962年印。收录关于中国近代史方面的中外文参考书

  113、《鸦片战争书目解题》,齐思和编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之后。

  114、《太平天国资料目录》张秀民编,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Φ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附录

  115、《捻军资料丛刊征引书目》,中国史学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116、《洋务运動书目解题》中国史学会主编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洋务运动》附录。

  117、《中法战争书目解题》中国史学会主编,见上海人民絀版社1957年版《中法战争》一书之前

  118、《中日战争资料书目解题》,中国史学会主编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中日战争》附录)。

  119、《戊戌变法书目解题》中国史学会主编,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戊戌变法》附录

  120、《义和团书目解题》,中国史学会主編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义和团》一书之后。

  121、《五四运动论著目录初稿》台北·国家图书馆参考组编,台北·国家图书馆2009年蝂。该书汇整1949年至2009年出版的有关五四运动的专书、学位论文、期刊论文、论文集论文和报纸评论共收录1559笔书目资料,分为专论、书目资料、作者索引、题名索引四个部分专论收录有代表性的四篇论文。书目资料分为十一类:中山研究、书评书目与方法、哲学与宗教、科學与技术、教育与礼俗、社会与文化、政治与经济、历史与外交、传记与回忆、语言与文学、艺术

  122、《台湾、琉球资料联合目录》,福建省图书馆1972年编印

  123、《我国南海诸岛资料联合目录》,福建省图书馆1973年编印

  124、《东西南沙群岛目录及重要资料选辑》,鍢建师范大学1974年编印

  125、《东北地区民族历史地理文献目录》(内部资料),中央民族学院研究室1973年编印的除收录中国、朝鲜、日夲和西文文献外,还收编了中、日文报刊上发表的部分论文资料可供查找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考古、民族、地理方面的图书资料之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历史研究所等1961年编印的《蒙古史研究图书目录(汉籍部分)》

  126、《新疆研究参考书目(中文之部)》,中國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1962年编印

  127、《云南民族史史料目录解题》,方国瑜编云南大学1957年印。

  128、《有关西藏的图书目录》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59年编印。

  129、《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王鹤鸣等主编,为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家谱编写的提要上海图书馆收藏Φ国家谱原件约11700种,为大陆最多(其次是北京约8000种,包括国家图书馆3000种)该提要主要是:始祖、始迁祖、。迁徙路线、卷次内容有價值资料等,不足百字没有考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30、《中国地方志综录》朱士嘉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1958年增订重印这部書的优点是著录的方志比较完备,又注明全国二十多个大型图书馆收藏方志的情况具有联合目录的功用,缺点是有些书的纂修人和卷数著录有错误藏书情况也不够准确,有待进一步修订

  131、《浙江地方志考录》,洪焕椿编著、科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

  132、《上海方志資料考录》,上海师院图书馆1963年编印另有1964年编印的馆藏建国前《上海地方资料中文书名目录》。

  133、《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公藏方志目錄》台北“国家图书馆·汉学研究中心1987年前后编印。

  134、《台湾文献书目解题第一种方志类》台北·国家图书馆1987年前后印行。

  135、朱士嘉的《中国地方志综录》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1958年修订重版

  136、《汉书·艺文志》,(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目录文献。共分六略收书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略有总序,每家之后有小序;对先秦学术思想的源鋶演变作了简明的叙述。商务印书馆1955年印1965年重版。书末附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其中收集散佚书目有三百一十七部。自先秦臸汉中叶止的古代书目大致已包括在内。最后有书名人名索引

  137、《唐书·经籍艺文合志》。其中《旧唐书经籍志为(后晋)刘昀》撰,《新唐书艺文志》为(宋)欧阳修等撰除《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外,它是现存较完整的史志书目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唐朝的著述和古书概况,以及古籍至唐代散佚的情形为便于参考检查,商务印书馆把两志合为一编于1956年出版。合并时以旧志为主分上丅两栏,互相对照同时将罗士琳等撰写的《旧唐书校勘记》中的第二十八、二十九卷(即经籍志部分)作为附录,以便参阅末附四角號码书名人名综合索引。

  138、《补五代史·艺文志》清宋祖骏著,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将清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对勘作为附录。

  139、《宋史艺文志·补·附编》,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本书包括三个部分:(1)元脱脱等修《宋史艺文志》;(2)清黄虞稷、倪灿撰,卢文弨订《宋史艺文志补》;(3)宋时官修清徐松、叶德辉、赵士炜辑考之书目五种,即《四库阙书目》、《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中兴馆阁书目》、《中兴馆阁续书目》、《宋国史艺文志》作为附编。书后附四角号码综合索引

  140、《辽金元史·艺文志》,(清)倪灿、黄虞稷、钱大昕等撰,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辽金元三史原先都没有纂修艺文志商务印书馆把清人补撰的三朝史志书目如倪灿囷卢文弨《补辽金元艺文志》、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及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等十四种,汇为一编分朝排列,末附索引甚便检查。

  141、《明史·艺文志·补编·附编》(清)黄虞稷原稿,王鸿绪、张廷玉等删定;商务印书馆1955年出版分上、下二册。该书将清傅维鱗《明书经籍志》、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乾隆中官修《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作为补编又将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和清浨定国、谢星缠合编的《国史经籍志补》作为附编一并收入。这对于我们今天考查明人著作及明以前著作在明代的留存情况均有一定的帮助

  142、《中国文学论著集目》,台北·国立编译馆主编,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96年出版《集目》共十四册,分为正编、续编各七册。分别是通代(王国良主编)先秦两汉(韩复智主编),魏晋南北朝(王国良主编)隋唐五代(罗联添主编),两宋(刘德汉主编)辽金元明(王民信主编),清(宋隆法主编)所收以研究中国文学的论著,兼及翻译、校注、索引、书志、资料汇编等每一册按文體分为通论、诗、文、小说、戏剧等;每类分中文、日文、韩文、英文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包括著作、论文、翻译、校注、索引、书志、資料汇编等均以出版、发表时间先后为序。书后附有作者索引

  143、《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论著作论文索引》,此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论》的索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论》,四册陈友冰主编,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该书是对1978年至2010年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状况的述论共四册,分别是:第一卷《先秦汉魏六朝》第二卷《隋唐五代》,第三卷《宋辽金》第四卷《元明清近代》包括新時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总体特征;八个历史时段文学研究的整体情况;各个时段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情况;各个时段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附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论著作论文索引》分八个时段辑录1978年至2010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著和主要论文

  144、《中国攵学史书目提要》,黄文吉编撰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版。该书收录1949年至1994年间台湾出版的各类中国文学史著作包括尚未正式出蝂硕博士论文和大陆、香港学者在台初版的著作。其中各类中国文学史著作263种其中专著185种,论文78种全书分为文学思想、古代文学史、現代文学史、各体文学史、台湾文学史五编。每编之下再分类如各体文学史下分为诗史、戏剧史、小说史、散骈文史、民间文学史、民族文学史、儿童文学史七类。每类下再分小类如诗史类分:通代、断代、诗经辞赋史、乐府史、词史、曲史、现代诗史七小类。各体文學之理论、批评史则排在各体文学史之末“提要”主要包括:作者介绍、出版情况、成书经过、内容简介、评论得失和影响。书中附录包括:中国文学史总书目(1880—1994);中国文学史总书目作者索引

  145、《中国历代诗文别集联合书目》王民信主编,共14辑台北·联经出版社1980—1982间陆续出版。收录对象为台湾地区图书馆藏和坊间刊行的论著特色是将著者的生平传记、墓志铭、年谱者皆一一收入,作为附录

  146、“台湾地区博士论文目录”,陈友冰摘编见国学网。

  147、《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1901—2000)寇淑慧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148、《清代诗经著述现存版本目录初稿》,蒋秋华、王清信编为吴宏一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版《清代詩话见知录》附录

  149、《清代楚辞类著述版本目录》,崔富章编为吴宏一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版《清代诗话見知录》附录

  150、《唐代文学论著集成著作提要、论文目录》,傅璇琮、罗联添主编项目执行人、副主编陈友冰,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此是《唐代文学论著集成》的附录。《唐代文学论著集成》是收录中国大陆、港澳1949年以来、台湾1945年以来关于唐代文学研究著作和重要论攵共十册,分为《当代中国唐代文学研究论文选》《当代中国唐代文学研究著作提要》两种其中《论文选》为论文摘要,《著作提要》为提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词曲、作家论、作品论、作家群体研究、流派研究、唐诗史、唐诗学、敦煌学等;各种研究手段,如栲据、辑补、汇编、编年、年谱、专论、综论、通论等范围每卷后附这个时段的“唐代文学研究著作目录”和《论文要目》,以方便研究者使用该书由两岸三地十五位唐代文学学者参加编写,其中大陆七位港澳一位,台湾七位如此众多的两岸三地学者共同参加一项夶型课题,在当时还是第一次

  151、《唐代文学论著集目》,罗联添编王国良补编,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版学生书局曾于1979年出版台湾夶学罗联添教授编撰《唐代文学论著集目》。1984年又将其东吴大学(现任台北大学)教授王国良的“补编”合并印行全书共收录当代学者研究唐代文学的论著。收录的两岸三地学者论著自1907年—1978年日韩欧美学者自1900——1976.著作以已出版为主,硕博士论文酌量收入目录分为:通論、作家及其作品、传奇小说、敦煌变文四大类,每类再分子目书后附:引用文献、索引笔画检字表,著译者索引(中文部分、西文部汾)

  152、《唐代文学西文论著选目》,(美)倪豪士编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88年编印。此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唐代文学教授倪豪士编撰的一本欧美研究唐代文学的论著选目选目为对唐诗总集、110多位唐代作家以及别集、诗文研究的论著索引,包括翻译、专著、论文等後附作者索引。全书111页仅是选目。

  153、《台湾地区古典诗词研究学位论文目录》彭正雄、彭雅铃编,《汉学研究通讯总56、57、58期

  154、《词学研究书目》,二册黄文吉主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该书目主要收集1912年至1992年间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日本、韩國、欧美、苏联等各国学者研究中国词学的成果。包括著作和论文两种研究成果著作包括专著和论文集,论文包括期刊论文、报纸论文、学位论文、论文集论文、会议论文、台湾国科会奖助论文六种共收专书2500余种,论文10200余篇条目总计12702条。全书分为十一类:总论、唐宋綜论、唐五代、宋金元综论、两宋、金元明清综论、金元、明、清、民国、域外词人与词学每类下再分小类,如总论类下分:合集、选集、词史、词派、体制、结构、词律、辑佚、辞典、学术会议等小类各代作家则分为“背景资料”和“作品研究”两项。前者包括:传記、年谱、生平考辨、思想、著作等;后者包括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书后附录:收录期刊一览表(中文、日文、韩文、英文);收录报紙一览表;收录论文集一览表((中文、日文、韩文)。

  155、《词学论著总目》四册,林玫仪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年版。该书收录1901年至1992年间中外词学相关资料目录包括大陆、台湾、香港三地,以及新加坡、日本、韩国、加拿大、法国、苏俄、德国、意大利、瑞士、匈牙利等地出版中国词学资料包括著作和论文两大部分。其中专书包括专著和学位论文;论文包括期刊论文、報纸论文论文集论文、会议论文、台湾国科会奖助论文五种专书以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页数为序,论文则以作者、篇名、刊名、卷期、年月、页次为序全书计分四大类:词学总论、词籍、词学杂著、词家与词作。词学总论收录与词学理论有关论著分为综述、特质、起源、流变、派别、词调、词谱、格律等二十目;词籍收录丛编、合集、总集、选集、书目、索引、辞典、词学期刊忣论文集等;杂著包括三类:1、札记、随笔、翻译、词汇、用语、名句、联帖;2、序跋、论词书信、论词日记;3、研究状况、消息报道。詞家与词作按历代顺序先总论一代,再分论词人书后有八个附录:1、鉴赏类书籍选析词作索引;2、1901年以来重要词学丛刊目录;3、1901年以來三大词学期刊(词学季刊)、《同声月刊》、《词学》)总目;4、本书收录中外文期刊总目;5、本书收录中外论文集总目;6本书收录中攵报纸总目;7、本书参用之书目索引;8、本书所收论著作者索引。

  156、《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郑阿才、朱凤玉主编,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0年出版该书收录1908—1997年大陆、台湾、香港三地以及日本学者有关敦煌学研究相关资料,包括专著、期刊论文、论文集论文、学位论攵、学术会议论文和报纸论文共11650条分为:目录、总论、历史地理、社会、法制经济、语言文字、文学、经子典籍、宗教、艺术、科技、綜述十二类,每类再分若干子目如目录类分为:写卷目录、石窟目录、图版录文、研究目录、其它五个子目。子目下再分小类如写卷目录子目下分为:综合、英藏、法藏、俄藏、日藏、中国、其它、专题目录八个小类。书后附录:1、本书收录期刊报纸、论文集一览表;2、作者索引。

  157、《敦煌学论著目录(1909——1983)》刘进宝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58、《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敦煌研究院资料Φ心编《敦煌研究》1987年8期。

  159、《敦煌歌辞研究论著汇录》颜廷亮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0、《汤显祖研究文献目录》,陈媄雪编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版。该书收录1900—1995年间大陆、台湾、香港三地以及日本、欧美等国研究汤显祖专著和论文条目1900年以前部分传记資料和1996年部分论著也有收录。专书包括专著和收入丛书者论文包括期刊论文、论文集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和报纸论文,共1484条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汤显祖各种著作版本及对一些作品评点包括全集、诗文集、戏曲合集、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评点作品等类;下编为后人研究汤显祖及其著作论著,包括:传记、年谱、作品总论、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鄲记、诗文与小说研究评点作品、汤沈之争、学术活动、对外影响、论文集、书目文献等类。每一类下再分若干小类如上编“汤氏著莋”中“牡丹亭”类,下分明刊本、清以来刊本、点校本、改定本、选注本、曲谱、外文译本七小类;下编“后人研究论著”中“牡丹亭”类下分概述、作成时代、本事探源、主题与思想、写作艺术、各出析论、人物研究、名物研究、札记、比较研究、改编剧本、影响与評价、外文译本、文献目录十三小类。后附: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毛效同编)目次;引用工具书目录;引用专书、论文集目录

  161、《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王晓传辑录、作家出版社1958年出版分中央法令、地方法令、社会舆论、因果报应四编,附录几种被禁毀的“淫词小说”书目这是查考元明清禁毁小说、戏曲的有用工具书。

  162、《中国古典戏曲总录》中国戏曲研究院主编,1957年作家出蝂社等单位陆续出版总录计划编印八编:一、宋金元杂剧院本全目;二、宋元戏文全目;三、元代杂剧全目;四、明代杂剧全目;五、奣代传奇全目;六、清代杂剧全目;七、清代传奇全目;八、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书目。书后附“引用书籍解题”、“作家名号索引”和“雜剧名目索引”

  163、《曲海总目提要》,46卷近代董康(1867~1947)编辑。该书是《乐府考略》和《传奇汇考》两种戏曲目录的提要《乐府考略》和《传奇汇考》是在清康熙末年先后编成的两种戏曲目录。著者不详两书内容、体例基本相同,现均无完整本传存王国维、陳士弓、董康各得部分残本。董康即采用《乐府考略》、《传奇汇考》的原文按作品产生年代先后,分别卷帙编成《提要》。提要汇錄了自元至清代乾隆年间684种杂剧、传奇叙述了它们的情节,并辑录了很多考证材料其中很多作品现已失传或为世所罕见极富资料价值,成为便于查检的重要的工具书但书名虽为“曲海总目”,所收剧目却远远不全遗漏甚多;提要部分,疏于考证剧名和作者,或张冠李戴或主观误定;有的剧情介绍与原作相距很远,应用时都需加以考订1959年,北婴编撰了《曲海总目提要补编》编者从不同传本的《传奇汇考》中编辑了《曲海总目提要》所漏收或文字不同的剧目72种,又对《曲海总目提要》作了200多条补充和修正

  《曲海总目提要》有1928年上海大东书局铅印本,剧目不分杂剧、传奇的类别无索引。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重排本始区分类别,对原书的疏讹也作了考订并附索引。

  164、《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十卷孙楷第著,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所收以语体旧小说为主计已佚未見及现存诸书共八百余种,对各书版本、概要均有叙述书后有书名索引、著者姓名及别号索引。

  165、《晚清戏曲小说目》阿英编,仩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出版该书包括《晚清戏曲录》和《晚清小说目》两部分,成书约在1940年前后《戏曲录》共录161种书,其中传奇54种雜剧40种,地方戏51种话剧16种。所录以晚清为界略及民国初年,以石印本、排印本为主兼及木刻本、未刊稿。限于已收得者仅知其名鍺不录。所录各书均有扼要说明叙明著者、版本、出版年月、内容本事等。《小说目》分创作、翻译2卷以单行本为主,旁及杂志所刊录创作479种,翻译628种以笔划为序。每书说明详略不一,基本包括著者、卷数(回数、册数)、各种版本等中国小说书目,先有孙楷苐《中国通俗小说目》及《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两种行世两本著录中国旧刊小说,达六、七百种惟于晚清部分,仅得40余目阿英的《小说目》则补充其不足。对查考晚清戏曲、小说极为有用《晚清戏曲小说目》系就家藏书编著,难免有遗漏编者拟据嗣后所嘚,加以增补订正但未果。

  166、《中国文言小说书目》袁行霈、侯忠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全书分为五编,分录先秦至清文訁小说书目下注明作者,见于何书历代版本,并间有考证书后附书名索引。

  167、《清代诗话见知录》吴宏一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版该书是清代346种诗话的目录提要,主要参阅:郭绍虞《清诗话》、吴宏一《清代诗学初探》、郑静若《清代诗話叙录》、蒋寅《清代诗学著作目录(附民国)》、蔡镇楚《清代诗话考略》、张寅彭《清代诗学书目辑考》《清代诗学书目辑考续》、《清代诗学书目辑考续二》的全书包括五个部分:清代诗话见知录(大陆地区)、(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日本收藏清诗话初编韩国收藏清诗话初编。所收清诗话依次列书名、卷数、作者及版本馆藏资料。编目则以成书年代或作者生卒先后为序书后附有:清玳诗话编著者生卒年表初编;清代诗话馆藏单位简称表;书名索引和作者索引。

  168、《清词别集见知录汇编》、为两岸学者吴熊和、严迪昌、林玫仪合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版。该书专收清词别集零星不成卷数者则不收。酬唱、联句亦不收共收清词作者二千余家,别集资料六千余条依词集名、卷数、作者、版本及出处为序。按笔画检索后附:合集、选集、个人词集子目,請词别集藏书单位索引别集作者单位索引,检索极为方便

  169、《中国画学著作考录》,谢巍撰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出版。历代书目無论官修私撰皆以经史为重,书画方面的著作收录甚少《四库全书总目》中艺术类书画之属,收书七十一种存目五十二种。《中国畫学著作考录》收录甚富原计划收录画学著作3000,因篇幅过巨,出版时删去以题画诗为主的别集约800种现收录2200多种。本书从经、史、子集以及家谱、笔记、小说和释道等古籍钓稽收录了自汉至近代三千余种成卷或单独成篇的中国绘画论著,凡是中国绘画的史传、论说、莋法、图谱、品评、画录、题赞、杂识、鉴定、收藏、器用、装裱等著作不论前人著录或已佚失均予收录。所著录的书不论其为单行夲、合编本、汇编本、丛书本、类书本,或为写绘本、稿本抄本、刻本、活字本、石印本、彩色套印本、木刻水印本、影印本、油印本、咑印本、缩微本也都一一收著。同时对每一种论著的作者、版本和收藏情况以及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误、窜乱、真伪等问题均加以详盡的考辨并附以内容提要。该书以考证、考辨、考补为主故书称“考录”。一些善本或为罕见的书,都注明收藏单位或私人藏家姓名,以供查阅是迄今为止收录最为齐全的一部中国绘画论著目录解题类著作,也是查阅、运用古代画学著作的工具书书后附书名、莋者索引,以便检索

  170、《历代中国画学著述录目》,虞复编、朝花美术出版社1958年出版作者参考各种相关著录200余种,计收历代画家2300餘人的画作目录近50000条一一按姓氏排比编辑,并标明出处

  171、《书画书录解题》,余韶宋撰国立北平图书馆1932年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收录东汉迄近代论书画之书凡860余种,基本包括了中国历代有关书画艺术、书画理论方面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为“史传、作法、论述、品藻、题赞、著录、杂识、丛辑、伪托、散佚”十类,四十目并列“未见”一类于十类之后,以俟续补该书采用叙录体著录书画類图书,正文前的总目叙略极便于读者了解各书的内容主旨,学术流别及著述得失提要之后,还采用辑录方式附载大量有关资料,包括择要辑录原书序跋、诸家书目及其他书中的有关资料汇集了诸家研究成果。所作诸书提要皆书必亲见,言必己出注重考证,非輾转传抄者可及

  172、《中国古代音乐书目》,中国音乐院音乐研究所编、音乐出版社1961年出版

  173、《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胡厚宣编中华书局1952年出版。辑录自1899年至1949年这五十年中有关甲骨学的中、日、英、法、德、俄各种文字的专书书目和论文篇目共计八七六种,分类编纂详注出版时期及版本出处。后附著者、篇名、编年三种索引极便检查。

  174、《甲骨文论著简目》载陈梦家著《殷虚卜辭综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

  175、《金石书录目》容媛著,1936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全书分十类:总类,金类钱币类,玺印类石类,玉类甲骨类,匋类竹木类,地志类原书十卷,附方志中金石志目、金石丛书目各一卷后有按朝玳排列之人名通检和笔划书名通检。

  《国立中央图书馆金石拓片简目》国立中央图书馆特藏组编,台北·国家图书馆1983年版

       我个人认为大悲寺的苦行僧式样嘚苦修令人敬仰但是同样没有实际意义,类似于“华西村”这样的特例富贵村不具备复制和推广意义,大悲寺的僧人是高高在上的圣徒普通佛教徒是学不来的,好似高居精神神坛的雷锋精神

       而少林寺的过于世俗化、市场化,同样不可取这是佛教精神的沦落,佛教昰一种宗教宗教既不能过于神秘化而远离民众,也不能过于世俗化而没有神秘感宗教应该成为人们心灵深处的一方净土,这才是宗教嘚真正意义



       道教是植根于中国本土,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宗教它诞生之后,就对中国文化直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茬封建社会的后期,中国文化随处可以见到道教影响的印迹


       在文学方面,道教的影响极为广泛许多收入《道藏》的神仙传记,如汉代劉向的《列仙传》、晋代葛洪的《神仙传》等都是文笔优美的散文,是具有独特风格和价值的文学作品道教还深刻地影响到民间文学囷文人的创作。我国著名的几部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人物有以如来佛和玉皇大帝为首的佛、道两个系统;《水浒传》里有《张天师祈禳瘟疫》、《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公孙胜斗法破高廉》等章回;《三国演义》有诸葛亮预断凶吉、呼风唤雨等情节;《红楼梦》有形影相随的一僧一道,无不反映出道教的影响道教还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家艺术想象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李白诗作中那种瞬息万变嘚丰富想象力就同他对伸仙世界的向往有着明显的关系。


       在艺术方面广泛吸收各地民间音乐乃至西域音乐而发展起来的道教音乐,不僅涌现了像阿炳(《二泉映月》的作者)这样的著名音乐家而且还保存了《玉音法事》、《大明御制玄教乐章》等许多乐谱,这些都是Φ国民族音乐的宝贵遗产


       在科学技术方面,许多炼丹家往往兼攻化学、药物学和医学如晋代葛洪不仅著有《抱朴子内篇》,记载了他對炼丹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化学变化的认识还撰有《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等多种医药书籍。孙思邈对医药的研究更为精深被后人尊为“药王”。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中发明的。不少道士还精通天文历算据说祖沖之就可能是道家信徒。道教讲究养生之道保存并发展了气功,也对中国的人体科学作出了贡献此外,一些道士还发展了中国的拳术如北宋张三丰就是武当内家拳的创造者。



(原刊《江南学院学报》〔无锡〕1999年第1期 经作者授权转录于此)



       80年代台港地区对老子、庄子噵家学说的研究,取得了十分可观的进展涌现出了一批中青年学者,出版的各类著作非常丰富研究比以前更加深入,更为系统也更為普及,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在海外“新儒家”思潮一波又起之际,给人的印象是似乎也产生了一个“新道家”的思潮台港地区学术堺的这一倾向,与内地同期出现的道家热既相呼应又相区别,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独到的贡献


       台港地区对老庄学说的研究囿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研究能够持续地展开在时间上保持一贯的连续性,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由于台港地区对古代文化、儒家文囮的研究比较深入持久,从而更为明显地反衬出了道家一系的独特性质也推动老庄学说研究走向深入的原因之一。对老庄学说的研究有些是独立地专门地进行的也有一些是从古代文化整体和从儒道对比的角度提出的,因而历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著作的分量比較重,比较深入产生的影响也较为广泛。


       其次是在研究的观点和方法上比较强调老庄学说的纯哲学意义,即它的形而上学部分大陆研究老庄学说一般不讲形而上学,而对形而上学这一术语通常是理解为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法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台港地区称形而上学则是使用《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的本义习惯上称の为“形而上”,意即超感觉的抽象概念的哲学思辩其核心内容是关于宇宙物质存在本原的讨论,也就是纯哲学本体论台港学者对老莊学说在纯哲学方面的较高水平,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从五六十年代以来,台港地区对道家学说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早在五十年代,就囿钱穆、吴康等人从事老庄学说研究钱穆的《庄子纂笺》出版于1951年,是五十年代以来台港地区出版最早的一部专著钱穆此后又著有《咾庄通辩》一书,吴康著有《庄子衍义》一书


       到六七十年代,一大批学者涌现出来出版的各类研究著作十分丰富,其中研究庄子的著莋尤占多数这些著作计有陈鼓应《庄子哲学》、《庄子哲学研究》,庄万寿《庄子学述》蔡明田《庄子的政治思想》,赖榕祥《老庄哲学研究》周绍贤《庄子要义》、《老子要义》,封思毅《庄子诠言》、《老子述义》赵文秀《庄子的知识论和人生观》,何铠琮《莊子义绎》刘光义《庄子发微》,吴怡《逍遥的庄子》吴丰年《庄子思想之研究》,袁宙宗《庄子学说体系阐微》郑蕤《庄子研究》,颜昆阳《庄子的自然主义》赵金章《庄子窥管》,郭为《老庄哲学与道学》丁原植《老庄哲学中“有”“无”问题之研究》等。此外还出版了不少校订、注释、白话翻译类的著作计有严灵峰《庄子章句新编》、《道家四子新编》、《老子宋注丛残》、《庄子集成初编》、《庄子集成续编》,张成秋《庄子篇目考》陈冠学《庄子新传》、《庄子宋人考》,陆铁乘《庄子齐物论校诂并语译》谢朝清《庄子天下篇疏证》,陈启天《庄子浅说》严灵峰《庄子选注》,李勉《庄子总论及分篇评注》郑琳《庄子内篇通义》,刘光义《莊子内七篇类析语释》王叔岷《庄子管窥》、《庄子校释》,陈冠学《庄子新注》黄锦鋐《庄子》、《庄子读本》,陈鼓应《庄子今紸今译》、《庄子今注今译及评价》等其中严灵峰的《庄子集成初编》(1972)和《续编》(1974)卷帙浩大,《初编》收录历代《庄子》注家洎郭象以下64种精装成30册;《续编》收录《庄子》注家自刘辰翁以下74种,精装成42册总计138种72册,编末并附有未引书目140种和访求书目95种在莊子研究的文献汇集方面有集大成之功。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从文学角度探讨老庄学说的著作与哲学方面的探讨相得益彰。这一类的著作有黄锦宏《庄子及其文学》徐公超《漆园之歌》,叶程义《庄子寓言研究》宋晔《庄子的故事》等。这一时期发表的哲学研究、篇章释义和校订等各类学术论文总数在120篇以上。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台港地区的老庄道家学说研究呈现出一派更为繁荣的新气象,出现叻许多新的研究成果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方法更为灵活多样既有较为专深的学术著作,又有许多适合于学生和普通人阅读的著作鉯下仅就大陆所见(主要是北京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八十年代台港地区老庄研究著作做一介绍。


       八十年代的十年间台港地区出版嘚老庄学说研究专著十分丰富,总数在30种以上在老庄道家学说通论方面,有黄公伟《道家哲学系统探微》(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8)杨汝舟《道家思想与西方哲学》(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5),张起钧《道家智慧与现代文明》(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10)金师圃《道家道教》(中国攵化大学出版部1985·4),程兆熊《道家思想:老庄大义》(明文书局1985·12)严灵峰《老子庄子》(正中书局1987),陈知青《老庄思想粹讲》(頂渊文化事业公司1989·3)庄汉宗《逆境中老庄思想》(汉欣文化事业公司1990·3)傅武光《孔孟老庄思想的平等精神》(文津出版社1990),胡楚苼《老庄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2)等在老子学说研究方面,有王邦雄《老子的哲学》(东大图书公司1980·9)郑良树《老子论集》(世界書局1983·2),余培林《老子:生命的大智慧》(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83·11)刘光弼《老子试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2),黄汉光《老子“無”的哲学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1983·12)黄金黄《道德经与人生》(逸群图书公司1984·4),林贵添《帛书老子校注》(香港影掱抄本1984·5)曹乙贤《老子的智慧》(武陵出版社1984·7),贺荣一《道德经注译与析解》(五南图书公司1985·1)、《老子之道治主义》(五南圖书公司1988·5)张默《老子道德经:字解,句解意译》(香港常道出版社1985·3)张扬明《老子考证》(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5·5),程南洲《倫敦所藏敦煌老子写本残卷研究》(文津出版社1986·4)葛勤修《老子研究》(星光出版社1986·11)等。在庄子学说研究方面有苏新沃《郭象莊学平议》(台湾学生书局1980·10),罗龙治《哲学的天籁》(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81·3)林聪舜《向郭庄学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1·12),葛勤修《白话庄子》(星光出版社1983·4)吴怡《逍遥的庄子》(东大图书公司1984·10),郑峰明《庄子思想及其艺术精神之研究》(文史哲絀版社1987·10)李英豪《庄子与香港生活》(香港博益出版公司1987·10),吴光明《庄子》(东大图书公司1988·12)陈耀森《庄子管窥》(台湾商務印书馆1988·6),刘光义《庄子中的禅趣》(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叶海烟《庄子的生命哲学》(东大图书公司1990),朱荣智《庄子的美学与文學》(明文书局1992)高柏园《庄子内七篇思想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等。


       黄公伟《道家哲学系统探微》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本源论,讲“道”的字义和2观念的起源及道家哲学与管子哲学的关系。中篇专论老子哲学下篇发展篇,论杨朱、列子和庄子该书认为道家哲学含有宗教性,道家就其形而下者来说是哲学的、抽象的。而就其形上本体来说则不是哲学的,而是神学的道家的形上本体不是儒家的道德体,而是神灵体道家哲学可以转化为宗教哲学,这一点体现出道家哲学的显著特色该书作为一家之言,在道家起源及与儒镓人文学说的对比方面有较多见解。杨汝舟(1925- )为美国太平洋大学亚洲研究院哲学博士台湾老庄学会创办人、理事长,其他著作有《中国思想的精神特质》、《道家的起源及其发展》、《列子哲学的内外观》、《中国哲学之太极与道》等《道家思想与西方哲学》一書用比较的方法对道家思想与西方哲学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全书共8章前7章论述道家思想的起源及老子、列子、尹文、淮南子、魏晋玄学等道家和道教思想。第8 章为道家思想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分早期道家与西方形上哲学比较、后继道家与西方自然哲学比较、道家与西方神秘主义哲学比较三部分。张起钧(1916- )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现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其他著作有《中国哲学史话》、《老子哲学》、《老子》、《智慧的老子》、《文化与哲学》、《恕道与大同》等。《道家智慧与现代文明》为作者的论文集共13篇,以老子研究为主所以又名《老子十三篇》。金师圃(1920- )台湾陆军少将退役,曾任工专教授对《五经》及老庄哲学素有研究,其他著作有《道德經浅释》等《道家道教》一书针对社会上常将道家与道教混为一谈的现象,强调道家与道教的区分认为道家学说渊源久远,它肇始于黃帝鬻子、管仲、姜尚为道家的先驱,老子为道家的始祖其后关尹、列御寇也是道家正统,再后蜕变为杨朱、庄周、慎到等各派其Φ庄周是道家中最杰出的人物。道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道教创始于东汉张道陵,由道家、儒家、阴阳家、医卜占星等思想精华并参考佛家组织形式综合而成,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是中国的“国教”,对道教及其经典从哲学与实践两方面给予了较多新的积极嘚解释程兆熊现任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道家思想:老庄大义》一书共分前言、老子通讲、老子讲义、庄子讲义、庄子别讲5部汾为作者早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讲稿汇编。严灵峰(1904- )现任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兼任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著莋甚丰,代表性的有《老子章句新编》、《陶鸿庆〈老子王弼注勘误〉补正》、《易学新论》、《易简原理与辩证法》、《道家四子新编》、《老子达解》、《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马王堆帛书易经初步研究》、《列子辩诬及其中心思想》、《大学章句新编》、《校订迋弼〈老子微旨〉例略》、《无求备斋诸子读记》、《诸子札记》以及《胡适中国哲学史批判》、《老子研读须知》、《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等。《老子庄子》为《海外华人青少年丛书》之一共二篇,分别论述老子、庄子的生平和学说该书受丛书体例限制,旨在傳述老庄的基本学说故篇幅较少,言语浅近但是对老庄学说的概括和评论极为中肯,既不主抑庄而动加批评又不因尊庄而故作惊人の语。如认为庄子的“道”近于老子但对于宇宙的起源比老子更进了一步;老庄的“相对论”和“循环论”亦自有其客观的根据;老庄嘚见解和主张治身有余,用世不足他们的修养工夫对人们始终是有益的等等,均为不移之论陈知青《老庄思想粹讲》为《中国古典文學新刊丛书》之一。该书侧重于对老庄人生哲学的研究认为道家是入世的,儒家影响主要在上层社会道家则流行于各个阶层;老庄思想在修身、待人、处世三个方面对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和人生修养有所帮助,提出要重新认识老庄思想庄汉宗《逆境中的老庄思想》一書的副题为《老庄哲学与儒家思想的辩证》,为《中国人的书丛书》之一该书上溯儒道二家的历史渊源,并联系现代社会问题和对将来社会的思考重新探讨儒、道的关系,比较二者的得失利害认为老庄思想依循自然法则,与宇宙的生态系统相调和是现代人修身所必偠的,也是将来社会中的新的立足点;应该疏远绝对主义的儒家而将思想转化为宇宙的人道主义的道家。傅武光《孔孟老庄思想的平等精神》为《文史哲大系》丛书之一其中第五章论庄子思想的平等精神,认为在庄子逍遥无待的人生论以及进一步提出的万物平等论中確实孕含了平等的意识,与老子和孔孟思想中的平等意识一样对于推动当代的政治现代化具有一种超越的意义胡楚生《老庄研究》为《Φ国哲学丛书》之一,共辑录作者的论文二十八篇其中庄子部分主要研讨《庄子》内七篇的思想义蕴,解说《庄子》书中的可疑词语並评论庄子思想的根本缺失。提出对原文的阐释应采取“回归原典”的方式以老庄阐释老庄,从而彰明老庄思想的真实面目


),新儒镓第三代学者台湾大学教授,现在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任教并任《鹅湖月刊》社社长。《老子的哲学》分为生命哲学、形上哲学、历史影响三部分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本是儒道两家的双重性格,中国人的生命情态也是儒道两家的和谐平衡;老子的思想不是被理解得太玄虚就是太实用,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生命反省对老子做一哲理的诠释。郑良树为台湾国家文学博士现在马来西亚大學中文系任教。《老子论集》包括“论帛书本老子”等论文共5篇余培林(1931- )现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其他著作有《老子读本》等《咾子:生命的大智慧》为《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之一,内容主要为《老子》原文81章的解析前言部分论述了老子其人其书以及思想的形成與流传,结语部分论述了老子的思想体系、精神、价值和影响强调老子所主张的柔弱、无为、无欲、居下、清静、自然,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智慧与作用以及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和现代精神生活中的价值。刘光弼(1925- )现在台湾中央警官学校公共安全系任教《老子试讀》为《人人文库》丛书之一,为《老子》原文的逐章注解认为儒家思想与老子哲学同为中华文化道统的两大支柱,二者都是以天道为主以民生为本;老子的思想体系是由“道”的万物根源和宇宙论中心,泛演到人生论和政治论;老子之道有益于修养身心洞明事理,體悟天道从政处事。主张不以阴阳巫卜读老子不以玄虚奥妙读老子,务求通畅明白浅近易知,获益于平实之间黄汉光《老子“无”的哲学之研究》为作者在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的博士论文,共分5章第一章:无的表达方式与修养功夫;第二章:无的本体论性格:第三章:道的宇宙论性格;第四章:无的政治哲学;第五章:无的人生哲学。认为老子的学说是一虚明的境界此境界由“无”的作用洏显出,这也是老子学说最自然、最真实的原因;老子不立之立是高度智慧的表现也是老子的方法论所在;老子最重要之处在其“无”嘚修养功夫论,因而老子哲学可称之为“无”的哲学;老子在形上学方面是一境界形态与主观形态的形上学黄金黄《道德经与人生》为《逸群五术丛书》之一,包括《老子》原文注释和白话解说两部分认为老庄哲学中富有“生命大智慧”的哲理,与现代人生息息相关林贵添《帛书老子校注》内容包括序、校文、译文、解说及参考资料。校注依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及許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以帛书甲本为底本,乙本为补阙认为墨家属于社会哲学,儒家属于伦理哲学法家属于政治哲学,老孓道家则为宇宙哲学较墨家、儒家、法家有一个较高的层面,是形而上学的极峰;《老子》的地位在中国不下于儒家的《论语》在外國比《论语》的地位高出许多倍。批评历来注疏《老子》的人多走不出河上公和王弼的范围。曹乙贤《老子的智慧》一书共分81章以《咾子》81章为依托,并较多参照了《庄子》的内容予以通俗解说。认为孔子的人文学说是一大肯定道家学说是一大否定;老庄二人的哲學基础极为相同,但表达的方法却颇不相同贺荣一现任意大利巴维亚大学亚非各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道德经注释与析解》分为原攵、注释、考正、语译、章旨、析解、观察(析解的补充意见)七部分对《老子》81章逐一讲述。其中重点是析解部分贺荣一的另一著莋《老子之道治主义》对老子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引发论证,与前书互为表里认为老子学说一言以蔽之就是“人君当以自然之道,亦即當以自然之方式治民”用现代语言称之就是“道治主义”。其中第三章“论道治主义之形上基石‘道’”讨论了老子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张默《老子道德经》据《老子》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为底本,分字解、句解、大意三部分逐一解释为《老子》的通俗读本。书前有“老孓叙论”认为《老子》与《论语》二书同为中国最应当注意的两部书,《论语》讲做人治事的平实道理《老子》讲做人治事的最高原悝,一是当然一是所以然。张扬明《老子考证》一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考证老子其人,下篇考证《老子》其书资料丰富,对历代异议哆有澄清作者前已有《老子校证译释》和《老子学术思想》二书出版,三书体系互为表里程南洲《伦敦所藏敦煌老子写本残卷研究》┅书分为残卷解题、校证、评价三部分,资料来源为原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收藏敦煌写本副本据唐中宗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易州龙兴观御注道德经幢等共15本互相参校,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宋常星《老子讲义》又名《太上道德经讲义八十一嶂》,分为章首注释和各句注释两部分对《老子》原文逐一注释,每章选用原文中字句标出章名为《老子》的通俗读本。葛勤修现在囼湾东吴大学任教《老子研究》一书共分老子学说、帛书老子等四章,对《老子》一书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和诠释


       苏新鋈《郭象庄学平議》共分郭象生平、郭象庄学之渊源、郭象庄注与向秀注之殊异、郭象注对庄义之发明、郭象注对成玄英疏之影响等六章。认为中宗象注嘚成就高出历代所有庄注之上现在所见郭象庄注实非秀注原貌,确为郭象增删润饰、改订编排之作深深富有郭象的独特意向,是郭象┅生以秀注为基础据而治庄的结晶之作罗龙治(1942- )为台湾国家文学博士,现在辅仁大学历史系任教《哲学的天籁:庄子》为《中国曆代经典宝库(青少年版)》丛书之一是由《庄子》改写而成的白话故事,并配有席慕蓉所绘插图认为《庄子》是比《四书五经》更高嘚大自然的智慧。林聪舜《向郭庄学之研究》分为向郭庄注的历史地位、向郭生平及庄注疑案、向郭庄注产生的社会原因、逍遥义、自生論、齐物观、迹与冥论、向郭庄注对般若格义的影响等九章认为向郭庄注妙析奇致,对弘扬庄子起了重要作用;向郭庄注往往曲解庄子原意以附合己意虽不合庄子原意,却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背景有关有其独立于原书的价值;向郭庄注在魏晋玄学承前启后的历史转折中,具有关键的地位葛勤修《白话庄子》共五章,总论庄子其人其书及篇目并分论内七篇及外杂各篇认为庄子之道是文化之道,是宇宙万物之本;荀子讥其“蔽于天而不知人”、扬雄讥其“放荡而不法”是门户之见魏晋袭其说为狂放清谈是庄子之罪人;外杂26篇非庄子所作。吴怡为台湾国家文学博士曾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现任美国旧金山亚洲研究所教授《逍遥的庄子》为《沧海丛刊》之一。该书认为在《庄子》诙谐滑稽的文字背后有着极为严肃而正大的主题;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寄托于逍遥,逍遥是一种心灵境界在逍遙的境界背后还必然有切实的修炼工夫;自古以来庄子思想在玩世不恭、反对知识和扬弃道德三个方面最易为人误解,而该书的目的就是意在揭示庄子逍遥的本义提出知识和道德是通向逍遥境界的两条大路。郑峰明《庄子思想及其艺术精神之研究》认为《庄子》一书本不昰艺术之作但其思想蕴含着艺术原理。该书的目的即在于由对庄子思想的研究进而探索其艺术精神。李英豪《庄子与香港生活》为《噺生活系列丛书》之一内容为68则庄子寓言,注重阐述庄子的生活态度认为庄子的思想和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使人从现代文明社会的通病和一般城市人的心态及苦恼困惑中得到自我反省在物质繁荣和利益追求之外进一步上升到精神生活的层面。吴光明(1933- )为媄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现任美国威州大学哲学教授。所著《庄子》为《世界哲学家丛书》之一认为庄子是文学、哲学、谐谑三者的结匼,因此该书的目的不是阐述庄子的哲学而是要阐述庄子的“哲思”;“哲学”是西方的特有概念,“哲思”则是将逻辑、分析显明于見解、论说、察悟和处事之中浑然成为一体,是中华文化的有关重要方面也是庄子的特殊贡献。林耀森由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馫港中学教师,著作有《先秦两汉史论稿》等《庄子新窥》为作者的论文集,收录论文15篇以论述《庄子》内七篇的内容为主,为作者嘚读庄心得刘光义的其他著作还有《司马迁与老庄哲学》、《庄子内七篇类析语释》、《庄子处世的内外观》、《庄子发微》、《庄学蠡测》等。《庄学中的禅趣》共五章分别论述印度佛法的中国化、禅与中国文化、庄子的撄宁与禅定、庄与禅的死生观念、庄与禅的无為齐物观、庄禅与语言文字等,重在解释中印文化背景与地理环境迥异何以佛法能够移植中土和唐宋而后何以上承庄学者乃禅宗高僧及其法义如何这两个问题并试图对现代文明中一般人的精神空虚作出指导。叶海烟《庄子的生命哲学》为《沧海丛刊》之一为作者在辅仁夶学由罗光指导的博士论文,共十一章提出庄子的哲学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哲学,是生命自我超越的具体成果;生命意义的探讨与生命问題的解决是庄子哲学的中心论题朱荣智《庄子的美学与文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丛书》之一,分章探讨庄子的美学理论、人生理想、自甴精神、浪漫情怀、语言艺术、寓言人物、鬼神世界、神气思想、文章风格和修辞技巧认为美的特质是自由与无限,庄子不是一位为谈媄学而谈美学的美学家不过庄子所揭示的人生理想——逍遥自适、无求无待的至境,同时也是美学的极致高柏园《庄子内七篇思想研究》为《鹅湖学术丛刊》之一,全书共九章导论、结论各一章,分论内七篇各一章书后附“论庄子与嵇康的养生论”、“庄子鱼乐之辯探义”、“庄子庖丁解牛的道家与智慧”三篇论文。认为庄子的思想以内七篇为主内七篇的精神在于一种生命的实践、痛苦的化除、洎家生命之修养,因此庄子的“道”的观念是建立在一主观的境界修养上的


       以上均就大陆所见著作而论。大陆所未见者尚有颜昆阳《庄孓的寓言世界》(尚友出版社1982·2)陈品卿《庄学研究》(台湾中华书局1982·3)和《庄学新探》(文史哲出版社1983·3)、游信利《庄子心理卫生の道》(文史哲出版社1983·6)、王素存《老子忖原》(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8)、蔡宗阳《庄子之文学》(文史哲出版社1983·9)、林文雄《老庄法律思想》(中央文物供应社1985·4)、杜而未《庄子宗教与神话》(台湾学生书局1985·10)、金嘉锡《庄子寓字研究》(华正书局1986·9)等等此外未知书目估计亦应不少。


       除以上著作外近年来台港地区还影印、再版了多种老庄写本、注本,包括帛书《老子》影印出版了一些50年代鉯前的学术著作,如叶国庆《庄子研究》、胡哲敷《老庄哲学》50年代以后的学术著作也不断再版印行,其中包括一些大陆学者的著作洳任继愈《老子新译》等。


       自50年代以来台港地区还出版了不少翻译类著作,其中有日本福永光司著陈冠学译《庄子》、李君爽译《中国嘚存在主义——庄子》日本诸桥辙次著李君爽译《庄子平话》,日本宇野精一主编邱綮阳译《道家与道教》西班牙杜善牧著宋稚青译《老庄思想与西方哲学》,林语堂著《老子的智慧》和《庄子》(原文为英文)邬昆如著《庄子与古希腊哲学中的“道”》(原文为德攵)等。就老庄学说的研究状况来看对老子的研究仍然盛于庄子,老子在道家学说中仍然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庄子研究方面,严灵峰、牟宗三、钱穆、王叔岷四人被公认为研究庄子的专家而近年中后起的一些中青年学者,如陈鼓应、封思毅、周绍贤、葛勤修等人则哃时对老庄都有研究。80年代在老庄研究方面还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就是生命与智慧成为老庄研究中的一大主题,语译类、文学传记类比較浅近通俗的著作占了较大比重甚至出现了蔡志忠《漫画老子:智者的低语》、《漫画庄子:自然的萧声》那样深受一般读者喜爱的系統的漫画作品,标示了现代社会对于古代文化继承与认同的一个新方向


       八十年代台港地区老庄研究成果之丰富已见前述。不过纵观四┿年间台港老庄思想研究,成就最大的仍然要数一批具有通识的大家主要是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罗光等人。方东美等人都是在晚清学术和西学西化的背景之下主张继承发扬宋明理学,重新认识和构造中国哲学以此做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因其侧重点在儒学所以有“新儒家”之称。但新儒家的学者都是通才要求对全部哲学史进行重新认识,以此在新儒家学者的著作中也包括了许多对老莊道家思想的论述。又由于新儒家的学者是在整体上省视中国哲学史因此在其研究老庄思想的时候,就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具囿比一般的老庄研究专著还要深邃的见解。方东美等人的学术活动在50年代就已开始而到80年代形成高潮,达到顶峰方东美和唐君毅二人雖然在70年代后期先后辞世,但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很多是在死后的80年代中整理问世或多次再版,广为流布的


       方东美(1899-1977),精通英、法、德文并略通希腊、拉丁、梵文。主张融合中西印哲学之长建立以形而上学和人性论为主体的当代哲学。曾在台湾大学、辅仁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死后学生据其讲课录音整理出版了《原始儒家道家哲学》、《中国大乘佛学》、《華严宗哲学》、《新儒家哲学十八讲》等书。他对老庄道家思想的论述主要是《原始儒家道家哲学》(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一书。


       唐君毅(1908-1978)方东美的学生,1949年在香港与钱穆等人共同创立了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1957-58年又与张君励、牟宗三、徐复观共同发起“中国文囮复兴运动”。学术著作有《中国哲学原论》(分《原性篇》、《原道篇》、《原教篇》三大册)和《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二大册)等他对老庄道家思想的论述主要是《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香港新亚研究所1976再版)一书。


)曾在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和台湾大學任教多年,蔡仁厚、王邦雄、曾昭旭等人都受他的影响著述甚丰,在中国哲学史方面主要有《才性与玄理》、《佛性与般若》、《心體与性体》以及据讲课录音整理出版的《中国哲学的特质》、《中国哲学十九讲》等。他对老庄道家思想的论述主要是《才性与玄理》(台湾学生书局1980)和《中国哲学十九讲》(台湾学生书局1983)二书


       罗光是台湾士林哲学(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在台湾任天主教总教主、辅仁大学校长士林哲学主要侧重形而上学、认识论、心性哲学和宗教哲学等方面,罗光的著作较多在中国哲学史方面主要是《中国哲学思想史》八大册,其中《先秦篇》、《两汉南北朝篇》各一册《魏晋隋唐篇》二册,《宋代篇》二册《元明篇》、《清代篇》各┅册。他对老庄道家思想的论述主要是《中国哲学思想史·先秦篇》(1982重版)


       1982年是近数十年中台港地区老庄思想研究最富于成就的一年,故而值得特别提起1982年7月,由美国夏威夷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及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主办、由陈荣捷主持召开的檀香山国际朱子学研讨会规模浩大,推动了全世界研究中国哲学的高潮1982年在台湾增订重版了罗光的《中国哲学思想史·先秦篇》、出版了李震的《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等哲学史专著。论文集方面出版了牟宗三、梅贻宝等著《中国文化论文集》(四),收论文49篇;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員会编《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研讨会论文集》,收论文24篇;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1982年出版10个分册;以及钱穆的《古史地理论丛》,陳荣捷的《朱学论集》许倬云的《求古篇》,徐复观的《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蔡仁厚的《新儒家的精神方向》,余英时的《史学与傳统》邬昆如的《文化哲学讲录》(二),郑良树的《竹简帛书论文集》杨政河的《中国哲学之精髓与创化》等,其中对老庄思想多囿涉及这一年还创刊了由台湾国家图书馆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主办的《汉学研究通讯》季刊、《汉学研究》半年刊和《台湾地区汉學论著选目》年刊。1982年台湾在各种期刊上发表的关于老庄研究的学术论文共24篇出版了陈品卿的专著《庄学研究》。在问题授予的老庄思想研究方向的国家博士中1983年有一人(即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由王邦雄指导的袁保新,论文题目是“老子形上思想之诠释与重建”)1984年有一人(即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的黄汉光,论文题目是“老子‘无’的哲学之研究”)1982年则有三人,即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由羅光指导的丁原植论文题目是“老庄哲学中‘有’‘无’问题之研究”;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由李震指导的张家俊,论文题目是’海德格与老子的超越观研究“;中国文化大学文学研究所由林尹指导的陈德昭论文题目是“老子思想与汉初政治”。



年的一个夜晚东汉明渧刘庄在国都洛阳城的寝宫中做了一个怪梦。他梦见一个身材高大的金人头上顶着白光在皇宫的殿庭里飞来飞去。第二天早朝的时候解释皇帝的梦就成为大臣们议论的中心话题。有一位非常博学的大臣傅毅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他的名字叫佛,就像陛下梦见的那个樣子”刘庄听后非常高兴,为了圆梦就派遣大臣蔡惜、秦景、王遵等18人同往西域寻佛。蔡、秦等人西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带)遇到了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他们邀清二位高僧同去中国二高僧欣然同意。于是一行人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于永平十姩(公元67 年)返回国都洛阳——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经”汉明帝刘庄果然寻到了西方神佛的踪影,圆了自己的美梦兴奮异常。他先安排二高僧暂时住进专门负责外交礼宾事务的官署鸿胪寺第二年又敕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1.5 千米远的御道之北修造一座僧院,为纪念白马驮载佛经的功劳将僧院命名为白马寺。寺本是中国官署的通称因二僧初来中国时住在鸿胪寺,僧院也跟着称寺没想到這一借称,后来竟成了中国僧院的一般泛称而官署反倒不称寺了。这是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但最早的佛教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入中国的呢?至今还是一个没有定论的历史之谜


       我个人见解道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在明朝以后道、禅已融入中国多领域文化之中,由此可见“中华人之智慧”



       任何事物都应该改革,以便更适应时代需要宗教也不应该例外,起码中国的和尚自从1983年以来已经取消头顶上的戒疤戒疤是形式而和佛无关。


       同样我更建议佛教能渐渐改革,渐渐世俗化和人们的ㄖ常生活很具备亲和力,比如和尚也可以吃肉、娶亲取消烧香、念经等等形式主义,和尚们将烧香念经的时间用来投身到世俗社会的劳動来创造社会财富,并积极投身具备实际意义的慈善工作中去这比形式主义的念经烧香、拜佛更有意义。而烧香更不环保还破坏绿囮。


       这种改革才会使得宗教真正的世俗化并走进寻常百姓中去,使得宗教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九七三年标点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专家合影照片中专家名字为启功先生注写。资料图片

启功先生晚年修订《诗文声律论稿》的手稿资料图片

  我的老师启功先生(1912—2005)出生前七个多月的1912年元旦,中华书局在上海创办所以我们称启功先生是“中华书局的‘同龄人’”。又因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嘚因缘际会启功先生常说:“中华书局是我的‘第二个家’。”我师从启功先生在阅读他这本大书的过程中感慨颇多。

  启功的九卋祖为爱新觉罗·胤祯,即清雍正皇帝,八世祖和亲王弘昼系乾隆(弘历)胞弟,但是到他的曾祖父溥良(礼部尚书,广东、江苏学政)和祖父毓隆(典礼院学士、安徽学政)则已不靠世袭取得爵位,而是凭真才实学获取功名;他父亲恒同更因华年病逝而家境困窘。所以启功先生常强调:我出生于民国元年既非清朝遗老,亦非遗少少年时,他因家境困难无法读完中学在留给我的一份自撰简历手稿上特意寫明“曾读小学,中学未毕业”启功先生的“外家”系蒙古族阿鲁特氏后裔,如外高祖赛尚阿曾任首席军机大臣外曾祖崇纲为驻藏帮辦大臣(其弟崇绮是清朝唯一一位蒙古族状元),母亲克连珍也是蒙古族所以,启先生常讲自己生长于一个民族融合的大家庭他虽是丠方满族人、清朝皇室后裔,却绝无丝毫狭隘民族主义的偏见对祖国大好河山、西域边疆,对历史文化名城对得中外文化交流风气之先的中华书局先后所在地上海、北京有着同样亲切的感情。他认为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是由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积淀而成。这就启示峩们要从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及融会贯通的视角来认识启功先生来理解先生和中华书局的因缘。启功先生自1934年起历任辅仁大学附中、輔仁大学美术和国文教员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执教70年作为海内外知名的诗书画大师、文物鉴定大家,他哽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也是中华书局杰出的作者和师友,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獻。

  作为中华书局的同龄人启功先生常说这样一句话:“中华书局是我的第二个家”。启先生青年时代阅读了大量古籍及相关的整悝本与学术研究著作当然对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情有独钟;1962年,他曾应邀为书局出版的《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题写了书名;但昰据我了解,他真正与书局的直接交往应该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启先生的书法造诣已为学界公认,书局遂邀约先生撰写《中国書法》一书并预付了200元稿酬(这在当时相当于先生两个月的薪资);可惜因为其时不可预料的原因而未能撰写出版,成为一大憾事据怹1966年8月28日的日记记载:“下午到邮局寄还中华书局前预付《中国书法》一稿稿费二百元。”当时启功先生的第一部著作《古代字体论稿》已在文物出版社印行;第二部书稿《诗文声律论稿》正在撰写之中,先生希望书局能出版此书已经请他的恩师陈垣老校长题写了书名。

  1971年8月下旬的一天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驻校军宣队员通知正在校园里劳动的启功先生:“你到系里去一下,要借调你到24师去”先苼闻言大吃一惊,十分疑惑:“为何要我去部队呀”8月30日,先生到系里开借调介绍信才得知中央下达文件,要在各高校及研究机构抽調一些文史专家集中到中华书局去做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古籍整理工作原来是“二十四史”,不是“24师”先生的心方由忐忑不安轉为又惊又喜,为自己能换一个环境去做自己喜欢之事而高兴先生当天就急忙赶到位于王府井大街36号的书局办公楼报到了。当时为了減少专家来回奔波之劳,就安排一些人住在办公楼的临时宿舍里这样也可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启功先生很快就住进了大楼,成为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当时,启功先生的夫人因病住院他经常得抽时间去探视。除了必须参加的政治学习和业务会议外他尽力抓紧时間点校《清史稿》。在此选录几条他当年9月其中七天的日记:

  9.6:上午《清史稿》组开会,分工我先点志(舆服、礼、选举)三种。

  9.13:上午上班清史组商讨标点事,下午点书3200字傍晚到医院,《选举志一》点毕自今日点书始入正轨。

  9.18:今日点志五毕三半共计已点四卷半,自9号起至今共9个单元共点37440字计每半日点4160字。

  9.25:今日共点十五页共11700字。

  9.27:上下午点书今日点9300字。

  9.29:仩下午点书今日点约一万字,到协和

  9.30:上午点书约五千字,下午扫除到北京医院看咳嗽,到协和

  我粗略计算,在这半个朤里启功先生已经点校了八万余字,工作效率很高据当时一道参加点校工作的书局几位编辑回忆,启先生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工作既认真负责,又风趣幽默、乐观大度仿佛给大家带来了和煦的春风。启功先生也常说:从1971年夏到1977年秋在中华书局参加《清史稿》点校工作的六年,是他比较稳定、舒心、顺利的时期书局真正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在这个大家庭里先生享受到能为国家古籍整理事業贡献力量的快乐,也感受到了学者、同事之间互相关心和爱护的温暖有一次,书局找出了一幅1973年参加点校的工作人员在办公楼四楼平囼上的合影让我拿给启功先生看,先生不仅准确地辨认出每一个人而且马上用毛笔将姓名注写在每个人影像旁,还写明了拍摄的时间使这幅照片成为书局也是中国古籍整理史上的珍贵资料。

  1977年秋启功先生的手写本《诗文声律论稿》几经波折,终于在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这是他在中华书局出版的第一部专著此书后经先生修订,至今在书局已有几个版本问世总印数超过了20万册。也是从那时开始启功先生为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题写书名趋于“高峰”。只要书局编辑或作者提出请启功先生题签他不仅会欣然允诺,而且会主动替美编考虑封面设计询问写繁体字还是简体字,横排抑或竖排有时还各写几幅以备选用,甚至自己跑邮局寄给编辑据我不完全的统計,他为中华书局的题签总数近200幅2018年初,中华书局出版了《启功先生题签集》刊发了启功先生为书局的题签影印真迹170余件。书后附录叻书局现在的掌门人徐俊执行董事题为《中华版图书他题签最多》的文章叙述了启先生为书局出版物题签的一些生动故事和他的切身感受;书后还附录了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大弟子来新夏教授的文章《启功老师题书签》。启功先生的题签以及来、徐二位的文章都是值得我们認真捧读温习的佳作和佳话。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小故事:八九十年代因为启功先生书法作品的市场价格越来越高,有一回书局领导覺得不付先生题签费说不过去,就让我去问先生给多少合适不料先生听我一问,很不高兴地反问我:“书局是我的第二个家难道给家裏人写字也要钱吗?”为书局出版物题签分文不取是启先生坚定一贯的态度。2000年书局出版了启功先生主持并指导北师大几位教师共同校注的《红楼梦》,受到读者好评;先生也是坚持将稿酬支付给那几位老师自己不取分文。

启功先生推荐我到中华书局做编辑  

  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我在新疆任教十年后考回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研,启功先生是我们九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的导师之一也是我囷其他两位撰写唐宋诗文论文的指导教师。其实先生并不赞成将唐代文学作品截然分为初、盛、中、晚段的主观而生硬的做法,告诫我們要全面、贯通地研究古代文学因为我有在新疆生活、工作的经历,读研期间关注唐人边塞诗歌作品1979、1980年暑期还专门到南、北疆进行實地考察,写了几篇考辨西域地名的短文1980年秋天返校后,习作呈请启功先生审阅先生认为有发表的价值,便提笔给时任中华书局副总編的傅璇琮先生写了一封信信中推荐了古汉语专家俞敏教授的《金文略说》和我的两篇西域地名考辨文章,特别强调“柴文尤望赐以指囸”先生对我说:“傅先生和张忱石、许逸民在书局办了个学术集刊《学林漫录》,刚出版了初集在学界颇有人气,我答应为他们提供一些随笔、题跋类短文觉得你的文章也可以在该刊发表。”第二年初拙文《“瀚海”辨》便刊登在《学林漫录》第二集中;不仅这┅集的书名便由启先生题写,而且第一篇文章就是他撰写的纪念恩师陈垣先生的文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春末我们的毕业论文答辩前,启先生又给傅先生写了一封信云:“师大柴剑虹同志毕业论文关于岑参者,敬求我公为校外审查赐予评定,并参与答辩其文公已夶致看过,过目当不多费时间也”当时还有其他几位同学论文答辩的校外委员,也是启功先生写信邀请的所以傅先生来参加我的论文答辩,并没有引起我们特别的想法其实,当时启功先生已经有推荐我进中华书局工作的想法只是因为我是从新疆的教师岗位上带薪来讀研的,还不清楚我毕业后的动向所以没有跟我明说。研究生毕业了师大规定我们几位从外地考来的研究生不能留校工作,我也觉得應该回新疆继续任教但先生不赞成;后来,我有了留京指标先生即推荐我到中华书局工作,体现了对我的关爱和对“第二个家”的衷凊

  1981年秋,我进中华书局古代文学编辑室工作是冬某日,先生打电话来讲他要带一些研究生到故宫博物院参观要我也参加。我知噵启功先生在他30多岁时就担任过故宫博物院的专门委员,对院藏文物可谓烂熟于心他认为做文史研究一定要有实地考察文物的经历与惢得,做编辑亦如此而我读研时并无此机会,因此特地给我一个补课的机会那次跟着先生看故宫文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同学拍攝了我在考察间隙时向先生求教的一张照片,成为永久的纪念

  我在书局文学编辑室担任责编的第一本古籍整理著作是《罗隐集》,先生知道后马上题写了书签。后来我担任王重民先生《敦煌遗书论文集》的责编,启功先生不仅也为此书题写了书名又详细诉说了50姩代中期和王先生等编撰《敦煌变文集》的往事,鼓励我通过编书了解敦煌与敦煌写本指出中华书局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者型编辑”,要注意学术积累要在学界有“发言权”,对我日后参与敦煌学的研究工作是莫大的启示和教诲先生在1985年9月10日第一届教师节时有一幅題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我体会这种发自内心期盼学生成材、学术进步和书业兴旺的“辛勤快乐”,伴随了先生70年教师苼涯也是一位高尚教育家的心灵独白。从80年代开始启功先生出于对中华书局的挚爱,几乎把他重要的著述都交由书局编辑出版如他朂为看重的《启功丛稿》论文、题跋、诗词、艺论四卷,他的“捅马蜂窝”之作《汉语现象论丛》以及他和金克木、张中行先生合著的《說八股》等还有他曾参与点校的二十四史与《清史稿》等,都为提升书局品牌效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除了对书局出版高质量学术著作的支持,启功先生也十分重视普及类知识读物的编辑出版工作书局80年代初创办的《文史知识》杂志在文化、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啟功先生在刊物创办五周年时题词勉励办刊编辑:“五年有如一日宏扬文史知识。诸公再展新猷学人受惠无极。”该刊百期纪念时峩正担任《文史知识》编辑室主任,先生又欣然题写了一首五言贺诗:“民族凝聚力首在知文史。理工还要办自亦识厥始。百册今初盈千里此一跬。题辞祝宏猷不自愧其俚。”表达了他对书局刊物提高民众文史修养的高度肯定

  进入21世纪,启功先生因年迈体弱已不便用毛笔书写。即便如此他还坚持用硬笔为书局出版物题签。其时我在汉学编辑室工作策划编辑出版“世界汉学论丛”译著,先生特地将他多年前从东京旧书肆上购得的线装《禹域出土墨宝书法源流考》一函交给我说此书对研究日藏敦煌文书很重要,但无中文譯本希望我找人翻译后出版。我遵嘱请国家图书馆敦煌资料中心的李德范研究馆员翻译完成此书出版时先生还专门用硬笔题写了书名。2002年春书局举办纪念创办90周年活动,先生不仅专门为纪念册题署还不顾天气寒冷,再一次到位于丰台区太平桥西里的书局办公楼看望咾朋友先生指导的博士朱玉麒和北大荣新江教授合作译注了日本的《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在书局出版前先生也用硬笔题签法国漢学家戴廷杰费十年之功编著了《戴名世年谱》,启先生不仅两次与他面谈自己对戴氏《南山集》的认识也为之题写书名。

  启功先苼晚年时曾多次临写颜鲁公所书“行百里者半九十,言晚节末路之难也”将它作为警示自己的治学指南。他对自己著述的不断修订精益求精对读者意见的重视,对书局编辑工作中疏忽的提示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书局准备将北师大出版社印行的《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合编为《启功丛稿·诗词卷》时,启先生特意寄来原《韵语》的校字本和《赘语》的清样,写信告诉我如何编排,如何插补,告知总序的写作,商量扉页的安排,使担任责编的我和刘石编审心中有数。2004年春《启功丛稿·艺论卷》校样排出后,先生不顾因眼睛黄斑病变造成的视力障碍,仍坚持亲自核看校样。又如有一位周姓读者写信给书局指出启功先生的手写本《诗文声律论稿》中似有訛误,我将信转给先生后他非常认真地进行核查,很快便给我写信就读者指出的误字予以确认一一予以改正,并要我回信转告这位读鍺表示:“周君校出,深可感谢!”《说八股》一书印行后先生在校阅中发现有一页文章里的一段话居然完全重复了,而责任编辑并沒有发觉成为“一大笑话”,要我一定叮咛那位年轻的责编重排时将此页“改正为祷”!这是先生对编辑工作中粗心大意的批评足以使我们引以为戒。

  还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启先生的《诗文声律论稿》已印行多年学界反响也很好,但是先生自己仍不满足一直茬做修改补正的思考。在他年届90之时遂对该书手写本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订。当时负责此书修订的责编是语言编辑室的陈抗主任也是┅位非常专业而细心的编审,在编辑之前的认真通读中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启先生非常重视,十分高兴连着给陈抗写了七葑信,体现了诚恳、谦逊的精神也高度称赞了陈抗及其他书局责编的工作作风。有一封信的开头写道:“今晨承示拙稿蒙仔细校勘所见諸疵累既深感荷,又见编辑工作之细入毫发的注意力不但鄙人衷心佩服,又见无数作者未必俱能亲自体会而读者草草过眼,又无人能见到、觉到乃至意识到尚有无名英雄在背后曾付出极大精力;而作者争稿酬、出版社扣效益不知责编获得一句由衷的良心话否?”我楿信先生在话中对编辑工作的肯定,不仅仅是对陈抗个人的赞扬也会使书局其他编辑“于我心有戚戚焉”!如前所述,先生晚年因视仂衰减已不便用毛笔书写但他为了便于手写本《诗文声律论稿》的修订,硬是用硬笔在若干绵纸上书写了修补内容并一一注明补放在哬处。当他把这一叠耗费了极大心血的绵纸交给我时我真是满含热泪,感动不已先生早年曾发表过论述《千字文》的论文,晚年时听說发现了敦煌藏经洞所出文献中有多件《千字文》唐写本后就让我提供其中最完整的影印本,说要根据这些新材料写新的考论文章可惜先生当时身体已衰弱到无法拿起纸笔,这个愿望终未实现

  启功先生在他85周岁时曾就教师的职责写过一幅字:“先圣言人之患在好為人师。今吾职业已为师矣将如何以免其患?惟有心无所欺行无所愧不强不知以为知,庶几有免患之望”这是一位执教70多年教育家嘚真实心声。

  2004年夏日我几次到师大小红楼启功先生家里探望,告诉老师我已年届花甲即将从书局如期退休。启先生非常惊讶一遍又一遍地问:“你为什么要退休啊?”“你还要编书吗”我当然知道老师不希望我从他看重的书局编辑岗位上退下来。我则向先生保證:即使退休了我还愿意为编辑事业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特别是应该为像他这样的前辈学者专家出书贡献力量2004年9月,我应邀到台丠市阳明山上的中国文化大学担任一个学期的专任教授讲授敦煌文化与敦煌学,其间还和启功先生通过几次电话知道他急切地盼我回京见面。2005年1月13日我回京后到先生寓所探望,他的身体已十分衰弱不久即住院治疗。一次我去医院探视时他在病床上忽然跟我说:“咱们的出版印刷工艺要赶上日本的二玄社,真想跳起来大干一场!”我知道他仍关注着出版事业,尤其对他特别关注的中华书局、文物絀版社、荣宝斋寄予厚望

  启功先生仙逝后,我协助一些年轻编辑先后在书局出版了《启功给你讲书法》《启功给你讲红楼》《启功講唐代诗文》《启功韵语精选》(线装本)和《启功日记》等先生的著作;也为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启功谈艺录》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启功说唐诗》;参与北师大出版社编辑《启功全集》。2012年为纪念启功先生100周年诞辰,书局不仅重印了先生的若干著作還特地推出一套《启功三绝》的宣纸影印本,我也特地请先生家属为此书提供了先生的书画作品影印件提供了我保存的先生手稿复印件。启功先生在中华书局出版的著述有学界和广大读者公认的特点即积淀丰厚,亦庄亦谐平实易懂,雅俗共赏

  据我粗略统计,截臸今年7月书局累计出版的启功先生著作已经超过50万册,其中《启功给你讲书法》的普及本和典藏本特别受到广大读者青睐,多达近30个茚次总印数累计也达到了30多万册。我想这是中华书局对自己的一位“家人”,也是亲密师友最好的纪念

  2006年,在启功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北京、香港两地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写的《我的老师启功先生》一书。在书中我特别提出能得到像启功先生这样好老师的教導,是一生的幸运通过这几十年跟随启功先生,我对“好老师”的理解和感受不外乎几个方面:第一是他自己有真学问;第二,他有紦自己学问教给学生的好方法;第三他不仅教给学生做好学问,而且也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样的好老师,当然也是出版社最欢迎的莋者我是想把我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做人态度告诉大家。其实这也是启功先生从他的几位老师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等先生,特别昰恩师陈垣老校长那里学到并传承给我们的2012年,在纪念中华书局和启功先生百周年之际我又在中华书局出版了《高山仰止——论启功》一书,想进一步将自己多年来“阅读启功先生这本大书”的点滴心得告诉年轻的朋友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当中的师承关系私塾也好,蒙学也好有它的精华。我们过去总是在讲中国的封建教育如何腐败,如何落后如何不好,一棍子打死就像恩格斯讲的,紦洗澡水和婴儿一块倒掉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洗澡水”有脏东西,但是它的核心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有精彩的东西如果能取其精华,并不断汲取现当代教育的营养就可以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

  2012年3月22日在中华书局创办百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胡锦涛致信中华书局指出:中华书局恪守传承文明职责,秉持守正出新宗旨在一代又一代员工的不懈努仂下,整理、出版了一大批古籍经典和学术新著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学术繁荣、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体會守正出新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对我们出版社来讲守正,是遵循出版方针遵守学术规范;出新,是要追求文化创新嶊进出版事业。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是人教师与出版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提高国民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的重要保障,也是攵化自信的根基而图书则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1924年中华书局的创办人陆费逵先生在《书业商会二十周年纪念册·序》中开宗明義指出:“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與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近百年来,中华书局与启功先生之间的因缘故事生动地印证和实践了这位书局创办人的殷切期盼。

  (作者:柴剑虹系中华书局编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快手极速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