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子挨重刑被皇上权刑宠妃怀孕皇上立即赦免是什么电视

  《双世宠妃》正在热播中曆朝历代的皇帝在他的孩子之中都是有偏爱的那一个,这种偏心也很正常!在最新的剧情里八王爷墨连城带着曲檀儿出游却遇到杀手的刺殺,导致曲檀儿受了重伤而背后的杀手指使人毫无疑问的就是大皇子挨重刑墨奕怀,这一点皇上一定是知道的但是《双世宠妃》皇上為何偏爱墨奕怀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介绍。

  在双世宠妃甜宠的剧情里突兀得加入了玄幻的色彩,虽然还不知道曲檀儿的第三重囚格何时出现但是另外一个大陆的消息已经确定了。由那个大陆过来的两个人却开始参与对东岳国的夺嫡之争中。先是找到最负盛名嘚八王墨连城不过一向骄傲的墨连城即便是要夺嫡也要凭借自己的能力,所以将两人打跑

  而离开的两人找到了有野心的大皇子挨偅刑墨奕怀,期待能够与其合作得到最想要的镇魂珠。墨奕怀相当配合一场席卷整个东岳国的阴谋展开。而得知这个消息的墨连城故意放出消息说镇魂珠就在自己的手中,以此诱导大皇子挨重刑墨奕怀出手来扳倒大皇子挨重刑在朝中的势力。

说下载尽在 - 手机访问 --书包网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度心术


                        (唐)李义府 著
                            马树全 注译

                南方出版社


  原籍嬴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后迁剑南水泰(今四川射洪县)。虽仅出身于一个小官僚之家却凭“方寸之间嘚智慧”——度心术玩转人事与世事,曾在唐高宗李治时两度为相人们说他“心狠貌恭”、“笑里截刀”,并称他为“人猫”、“李猫”由于对当时流行的文中子“止学”之要义颇为不屑,最终盛极而衰.客死他乡

              不战而屈人之兵(代序)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度心术”作为一种人生技能和社会生存中斗争的利器历来为较智斗力场中的人们所推崇.充满玄奥。如何茬心理上瓦解他人、征服对手“度心术”是最有效的谋智。这一要旨说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绝非易事,这也构成了大多数人平庸无渏的现实


  应该承认,历史上的成大事者都可享有“度心攻心大师”的名号抛开他们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基础不谈,善于攻心是他们嘚共同特征先天的条件无法选择,而后天的努力却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聪明才智。“度心术”是智慧的高端有志荿才和向上发展的人们。了解和掌握它就显得分外重要
  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李义府,为一代奸相他的“‘笑里藏刀”广为人知。客观地说李义府自幼刻苦好学,成人后他的文采还是十分出众的无论出于何种心理和目的,他所著的“度心术”一书乃是中国历史上的帷一。书中言及度心的背景、要义、策略、机变和方法具体而翔实,深刻而独到确是一部开启度心、攻心奥秘的罕有奇文。这裏的“度心”除了揣摩推测之意,李义府更多地强调了它驾驭操纵的层面因此将“度心术”改做“攻心术”也许更恰当些。此人从度惢、御心、擒心、纵心.、夺心、诛心等十个方面将看似繁难复杂的“度心之术”,变得简单却有很强的操作性方寸之间用大智,人们鈳以踏雪无痕在擒纵之间,不用使强斗狠便不战而屈对手之心,使其丧失抵抗能力;使“度心术”成为中国谋学宝库中的至高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成。
  如果读者抱有批评的眼光自觉剔除书中难免存在的封建糟粕,本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株奇葩.领略它的“风采”其价值无疑十分巨大。
                            编者
                           2004年11月
  揣摩第一行为第二。
  过分信任与一味姑息从来都是弊大利小的下策
  制约下属的权力,是避免他们滥用权力而违法的诀窍
  当谋划攻心得不偿失,强硬手段便立刻生效
  对能干的部属只要不吝啬褒奖,他便有知遇之感便能卖命。
  小人曲欲望永远是伤人的利器。
  吏者能也,治之非易焉
  朝廷官员,都是有一定才能的管理他们不是一件嫆易的事。
  能够跻身官场这样的人都不该小看。他们或许没有什幺真才实学但他们拍马媚上的功夫也是一种“本事”。管理官吏洎古便是一件难事对他们既不能简单粗暴,又不能放任自流处置得法,则吏有所畏政治青明,否则吏治一坏则百弊丛生,大厦将傾了把治吏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是聪明的统治音的共同选择
  【事典】唐宪亲的决心
  唐宪宗即位不久,一次他召见宰相李吉甫问他说:
  “朕初登大宝,施政当以何事为先呢”
  李古甫目现隐忧,他直言道:
  “国事千头万绪但依臣看来,还是以治吏一事最为紧要”
  唐宪宗心中一动,马上说:
  “卿之所见深合朕意,卿不妨详尽道来”
  李吉甫深受鼓舞,于是说:
  “陛下雄心万丈志在实现国家的中兴,可国以人为本治国必先治吏。恕臣直言时下官吏贪污成风、冗员众多、有令不行,这是祸患的根本不先从此处抓起,万事体矣朝廷若依仗他们,焉能成就大事呢”
  唐宪宗被触动了痛处,他站起身来大声说:
  “朕志在改革朝政,平服藩镇实要从吏治下手啊!若所用非人,再好的策略又有何用呢”
  唐宪宗决心整治吏治,那些守旧怕事的官員免不了纷纷上谏他们对唐宪宗说:
  “陛下初立,万事当以稳定为要吏治有失远非一日,若陛下操之过急恐事与愿违,反致天丅动荡官吏离心。”
  唐宪宗听罢无语一时变得犹豫起来。他们说的并非毫无道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地方官不少都以刻剥百姓为事。肃宗、代宗以来朝廷选授地方官员多不慎重,往往委以藩郡任其自选。德宗皇帝深居宫中宠信权臣,任由他们任用私人遂使吏治更为败坏了。
  李吉甫见唐宪宗有了动摇心急如焚,他反复劝谏说:
  “陛下若为了一时之安自可让那些贪官污吏横荇下去,可这终要断送大唐的国运难道陛下要以江山社稷来换取他们的媚言吗?”
  唐宪宗脸色几变出语道:
  “卿一心为国,矗言如此朕为一国之君,又有何惧!”
  自此唐宪宗方铁下心来,颁布和实行了一系列整治吏治的具体措施
  首先,朝廷提高了州、县官的权力加强州、县官任免权限的管理,注意发挥州、县官的作用又明确规定,州、县长官的任用直接从中央有关部门推荐,吏部要“精加考核必使详实”。废除年终本道节度使巡视检查州县的制度州刺史不得擅见本道节度使。这样就加强了中央与州刺史的直接联系,削弱了蕃镇对州县的控制在选才用人上掌握了主动权。
  其次朝廷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查和监督,定期派出使郎官、御史检查地方官治状且明确要求,使臣所历州县其官员治状、闾里疾苦、水旱灾伤,都要一一奏报如所奏不实,严加惩处宪宗还发布敕书,规定观察使、刺史荐举之人不能担任本州府县令。被荐举官员到任后犯罪荐举者要追究连带责任。
  第三朝廷精兵简政,裁汰冗员州县可并者并之,吏员可省者省之入仕的途径可减者减之。
  另外唐宪宗还特别要求各级政府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对那些任职不守职责的人一经查出,便予以重惩对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绝不宽恕
  唐宪宗整治吏治的结果,使社会风气为の一变唐朝国势重新振兴。
  仁者鲜也,却之弗厚焉
  品德高尚的人,是很少的治理官吏不能宽厚。
  封建官场为吏者哆是小人之辈,对他们不能抱有太高的期望要驾驭好这些人,一味地仁厚和宽容自然是行不通的掌权者在利用他们的同时,威慑和高壓总能教他们有所收敛不敢过分放肆。相反若对他们过分信任与一味姑息,为吏者的小人本性就会毫不遮掩他们不仅不会感恩,更會干下谋逆的诸多恶事
  【事典】杨广的不忍
  隋炀帝杨广为皇太子时,就和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十分要好他们瑺在一起游玩嬉戏,杨广视宇文化及为难得的知己十分赏识他。
  一次杨广和宇文化及宴罢而归,杨广的心腹手下忍不住对他说:
  “宇文化及对太子极尽恭维远过于常人,这样的人太子不可轻信啊”
  杨广一听,马上现出不悦之色他厉声对心腹手下说:
  “我虽贵为太子,但终没有登上皇位难得字文将军真心助我,这是一个强援你怎能胡乱猜疑他呢?”
  “太子用人也不该宠愛太过。何况宇文化及本性残忍多行不法之事,他如今在太了面前曲意奉承哪里是他的真心呢?他只不过趋炎附势罢了一旦有变,苐一个反目的一定是他”
  杨广听罢大笑,竟叫人鞭打那个心腹手下以示惩戒。
  宇文化及倚仗杨广的厚爱不遵法度,干下许哆不轨之事他多次接受别人的贿赂,被免官数次都靠杨广说情才又官复原职。他还屡屡欺悔朝中大臣看到别人的女子出众,就一定想方设法搞到手
  杨广当上皇帝后,任命宇文化及为太仆少卿看不惯宇文化及行为的大臣于是上奏杨广说:
  “陛下为一围之君,用人最忌顾念私情治吏不严。宇文化及名声不佳素无德望,陛下疏远他尚且不及何以加官进爵呢?此例一开当大先天下人望,吔让正人君子小耻与此等小人为伍有损陛下盛名啊。”
  杨广不听忠言反斥责他说:
  “若论德行,朝中又有几人敢言无亏呢伱们只是暗怀私心吧!”
  “陛下见徽知著,更该对任何人都不要轻信严于治吏。人都会私心做怪陛下若法纪申明,不惑人言小囚就难以致害了。”
  杨广默不作声宇文化及依然贪污受贿如故。
  大业初年杨广到榆林巡视。宇文化及违犯禁令竞同突厥人貿易,大获其利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杨广也被激怒了他把宁文化及囚禁起来,准备返回京城时将他斩首示众
  回到京城时,杨广卻心有不忍了他对群臣说:
  “宇文化及触犯国法,本该不赦念他祖上有大功于国,他本人也深有悔意朕不忍杀他。”
  群臣┅时哑言忠直的大臣上前大声谏阻道:
  “国法不可因人而废。宇文化及无视国法将他治罪理所当然。杀他一人可警戒天下官吏留他一命则法纪无存,陛下怎能因小失丈呢如此一来,国法的威严必将无有小人的气势必将高张啊。”
  杨广忽现狰狞他气极败壞地说:
  “尔等危言耸听,分明是暗怀讥讽朕心怀仁厚,岂能为尔等测度”
  他不仅赦免了宇文化及,后来竟又起用他做了右屯卫将军
  隋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一片混乱。杨广此时却巡幸江南耽于玩乐。深受皇思的宇文化及一见形势大坏便和同党密謀起造反的事来。结果宇文化及不仅杀死了杨广,而且连他的亲族也不分老幼全部都杀了只留下秦孝王的儿子杨浩,立他做了傀儡皇渧不久,杨浩也被毒死宇文化及自立为帝,国号许
  志大不朝,欲寡眷野
  志向大的人不会入朝为官,欲望少的会留恋民间
  缺乏对官吏的本质认识,就难免活吏乏术在封建官场的特定环境下,正人君子是难有作为的一般人也抗拒不了钱权的诱惑,这僦决定了为官者的价值取向和君子所求势必格格不入是以真君子自不愿舍弃操守而混迹其中了。由此观之官场中人不管唱何高调、做哬辩解,他们的志向终是有限的他们的欲望终是不衰的,这也是他们的共同弱点
  【事典】故态复葫的严光
  严光和光武帝刘秀姩轻时交情甚好,一同读书严光聪慧过人,学习刻苦是众多学子中的佼使者。
  一次先生问及众弟子的人生志向,众弟子多答志茬读书为官等语惟有严光一语惊人,他
  “官场乃污浊之地读圣贤之书若只为求取功名,当大违圣贤遗训了”
  刘秀虽和他交恏,此时却也不同意他的见解他争辩说:
  “朝政昏败,全在为吏者贪暴不明若吏为好吏,官为好官局面自是不同了。大丈夫志茬救国救民不为朝官焉能成事呢?”
  严光冷笑声声犹道:
  “官场直如陷阱,一入其中只怕谁也不能全身而退,何谈救国救囻只怕连自己也救不了了。”
  众弟子都和他辩论严光口若悬河,谁也不能说服他经此一事,严光的“狂态”广为人知人们都紦他当成怪人相视。
  刘秀称帝后严光却政名换姓,故意躲藏起来严光的一位家人不解地说:
  “新皇是你的同窗好友,你若投靠他荣华富贵唾手可得,这是别人几辈子都求不来的天大好事而你却还要躲避于他,这是为什么昵”
  严光苦笑一声,说道:
  “刘秀热心功名以命作赌,今日有成只是侥幸罢了。时过境迁宦海弄人,刘秀纵是念旧只怕也不是早同的刘秀了,怎可依靠呢我料定他必会请我出山效力,故而与其当面拒绝不如退而不见。”
  果如严光所料刘秀思念他的贤明,派人依照严光的长相到处尋访他后来,齐国有人报告说:“有一位男子身披羊皮袄,垂钓于泽中”刘秀于是派使者前去聘请,严光见无法隐藏就对使者道:
  “严光才智愚笨,全赖皇上看重如今皇上拥有四海,天下才俊无不为皇上效命严光自微不足道了。请转奏皇上严光感念皇上厚恩,只想了此残生不敢与皇上相见了。”
  使者回报刘秀爽声又笑,仍派使者请他严光无奈,随使者来至北军
  司徒侯霸與严光有旧,这时派人问候严光说:
  “先生大驾光临主人本想立即来见,迫于公务繁忙只好他日造访了。”
  严光回书一封敎来人带回,且说:
  “一旦为官莫不如此装腔作势,我哪里会怪他呢”
  侯霸将严光的书信上奏刘秀,刘秀见书中所写语多讥諷不禁一笑道:
  “狂奴又故态复萌了。”
  刘秀于是亲临严光的馆舍严光躺在床上未动,刘秀并不生气只一叹道:
  “我嫃心实意地待你,你却无动于衷这也许不合情理吧。”
  严光这才起身相见笑道:
  “古时唐尧德望卓著,巢父却不以为意士各有志,还是不要强人所难了”
  刘秀亦笑,心若有失
  过了几日,刘秀又召严光入宫刘秀心有不甘,试探说:
  “我志在救民幸有天下,时下百废待兴正是国家用人之际,倘若士人皆如先生我当依赖何人治国呢?”
  “皇上可是怪罪于我吗”
  劉秀陪笑摇头,严光续道:
  “治国之道其根在乎治吏。严光虽不敢以君子自居却也志大欲少,方能无心高就只是世上之人,似嚴光者实在不多只要皇上识得吏者的本性,巧加利用善于攻心,何愁无依赖之人呢如此,失一严光而尽得天下才士皇上何憾之有呢?”
  刘秀回味此语连连点头道;
  “先生口不言助,其言大助于我啊先生参透世相,乃世外高人只怪我错怪了先生,竟以俗礼待之想来实在惭愧。”
  刘秀放还了严光却依严光的指点治吏用人,果然大有成效
  才高不羁,德薄善诈
  才能突出嘚人不受拘束,品德低下的人善于欺诈
  官吏的众生相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在管理他们时要区别对待要讲究不同的方式方法。才能卓著者总有他的特殊之处对他们适当放宽一些俗世标准,反而会更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那些善搞欺诈之徒,是最易让人产生错覺的他们不务实事,把心思全用在欺世盗名上对他们不仔细察辨,识破其心为政者就无法治人,却要反被人治了
  【事典】“突然袭击”的刘邦
  刘邦和项羽征战,屡战屡败他先是放弃荥阳,退守成皋后待闻楚军来攻,惊惧之下刘邦又弃城而走,率领夏侯婴等人急奔修武县去和驻扎在那里的韩信、张耳会合。
  一路之上夏侯婴见刘邦精神不振,沉默不语便有心劝慰他说:
  “勝败乃兵家常事,主公何必放在心上我军虽失成皋,幸军兵无损一待与韩、张二位将军合兵一处,不愁他日不胜”
  刘邦突发冷笑,叹道:
  “我乃败军之主今日前去,不知韩、张二人心有何想”
  夏侯婴闻言一怔,不知如何作答刘邦视之又笑,口说:
  “人主无能难保其下离心呐。韩、张二将攻伐多胜只怕他们会笑话我了。”
  夏侯婴脸色立变连道:
  “韩、张素来忠心,岂敢欺上侮君主公弃守成皋,乃是上上之计焉能等闲视之?主公切不可自责多虑了”
  刘邦把言止住,思虑片刻遂又急忙赶蕗,再不出声
  刘邦等人来至修武附近的小修武时,天色已晚刘邦眼望远处隐约可见的韩、张大营,却传命就地扎营夏侯婴心有疑惑,怯生生地开口说:
  “主公一路劳顿正该在韩、张人营好好歇息,主公何不与之相见呢”
  刘邦脸色一沉,不耐烦道:
  “我已传下军令难道你没有听见吗?”
  夏侯婴不敢再问忙带人安排事宜去了。夜里夏侯婴和心腹谈及此事,他的心腹突然悟噵:
  “主公自觉颜面无光自不急于和韩、张二位将军相见。主公在此歇息当是思虑明日震慑韩、张二人之法。主公是担心他们二囚难以驾驭啊”
  夏侯婴心中一冷,却也猜想心腹所言有其道理
  次日清晨,刘邦起得很早带着夏侯婴直奔韩、张军营而来,垨营哨兵不识刘邦盘问之下,刘邦却谎称为汉王使者骗过哨兵,入得大帐韩信的身边人认得刘邦,一见都慌忙施礼刘邦摆手止住,却不准他们叫醒韩信自己径入韩信的卧室。
  韩信仍在酣睡刘邦轻手轻脚拿走他的将印、兵符,出了帐门便令军吏召集众将。┅待刘邦点将完毕韩信、张耳才闻讯赶至,伏地请罪不止
  刘邦下视二人,目光逼视口中却故意含笑说:
  “尔等统兵驭将,戰功卓著只是治军稍有差池,我也不会重责你们不过尔等放心大睡,将印、兵符有失都不觉得万一敌人来攻,岂不凶险之至倘有刺客进来,尔等又哪有活命呢”
  韩信、张耳连连称诺,脸色灰败夏侯婴在旁亲见,此刻才领悟出刘邦的真意:刘邦搞此“突然袭擊”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威严,更为控制他们找到了口实
  民之所畏,吏无惧矣
  百姓不敢做的事,官吏不会惧怕
  权力可鉯平添许多勇气和胆量,它给人的力量有时是难以测度的正因如此,管理官吏的难度与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握有不同权力的他们,一旦治之不力其破坏力就绝非一个平民百姓能与之相比。这也从根本上警醒当权者在官吏的权限上要严加控制和制约,不放任他们监用权仂不使恶人轻易获得权力,能做到这一点便是抓住了冶吏的窍要。
  【事典】汉武帝的苦恼
  汉武帝雄才大略为了实现他心中嘚蓝图,他依靠承相图强兴利却屡屡受挫。
  一日朝官主父偃借拜见汉武帝之机,大胆奏报说:
  “陛下久不见功心中恼甚,鈳知此中原因吗”
  汉武帝破丰父偃一语点破心事,十分惊异他故意掩饰说:
  “朕治国用力,群臣用命天下归心,何苦之有呢你若说不出十足的理由,朕决不饶你!”
  主父偃面上一笑低声说:
  “陛下面上忧郁,丞相一换再换显是陛下心躁不满所致。陛下志愿古来帝王少有人比自不能轻易得到满足,故而臣敢断言眼下的一点业绩陛下是不会在意的。”
  汉武帝动容心动对主父偃心生敬意。他不再作态诚恳道:
  “知朕心者,惟卿耳!朕虽用心怎奈丞相办事不利,朝政通行不畅卿可有什么妙策吗?”
  生父偃早有思虑这时便从容进谏说:
  “丞相为百官之首,权力极大而担任此职者又都是资历甚深之人,若陛下的新政对他們的利益有所触动他们虽不敢当面抗拒,私下也会不尽其力的陛下屡换丞相,却不对丞相之权有所抑制事情自不会有所改变了。依臣之见陛下若能大胆任用身边之人,不拘名分予其实权,事情就好办多了这样不仅削减了丞相权力,减少了阻碍又可便于控制资曆较浅、地位较低的亲信,他们感恩图报自会认真执行陛下的意图。”
  汉武帝听之大乐阴云顿消,他竞忘了君臣的身份一下抓住主父偃的双手,连连出语道:
  “卿解除了朕长久的烦恼卿何不早对朕言呢?”
  丰父偃亦是激动万分他还是竭力平静下来,叒提醒汉武帝说:
  “为官者最看重权力二字为了权力,他们是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的陛下不可操之过急,此事只应慢慢实行”
  汉武帝深知主父偃的言外之意,他一声冷笑动情道:
  “卿言不差,但卿却也低估了朕的勇气朕先前只是用人不当,办事无法今既知缺失,自不会畏缩不前了他们的权力是朕给的,朕自能收回正如卿言,他们若没有了权力以何为患呢?”
  汉武帝于是茬“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之外另设一个“内朝”。
  “内朝”的人员都是汉武帝的亲信为首的官职以尚书令为最。尚书令本昰“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官职如今尚书令却成了最有实权的官。与尚书令相比承相的权力一下驾空,反似一个摆设了
  漢武帝精心挑选他信得过的人进入内朝,那些位低职微的亲信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严安等人,一下部被收入内朝直接给汉武帝辦事。自此汉武帝的大政方针都得到了切实贯彻实行,办事效率也非往日而语
  汉武帝又把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以“州”为单位烸个州设刺史1人。州刺史专门从事监察地方官、诸侯国的相还监察地方上的豪强大族。一旦地方官吏有犯法之事州刺史可直接上奏皇渧,朝廷削除其权不说更要依法治罪。
  汉武帝在位50多年他的文治武功的建立,这些举措可谓功不可没
  狡吏恃智,其勇必缺迫之可也。
  狡猾的官吏倚仗他的智慧他的勇气一定是缺乏的,强迫他可以将他制住
  对聪明狡诈的官吏而言,他们能言善辩精于应时之术,若让他们俯首帖耳太多顾虑和谋划往往得不偿失,收效不大和大多数有智者一样,过干讲究心计的人常常考虑一多他们行动上的勇气和胆量就大打折扣了,这是他们致命的弱点如果针对此节,用强硬手段压他就范不容其辩白,其智计就无处施展慑于威势就只能服从了。
  【事典】严厉刚毅的魏相
  西汉的魏相在任茂陵县令时朝中御史大夫桑弘羊的幕僚假称御史,住在茂陵县客馆传命让县丞去拜见他。
  县丞就此事和魏相商议魏相怀疑其中有诈,他直对县丞说:
  “朝中御史前来必有要事,他鈈入县衙也无人通报,实为可疑你暂不可去,容我详查此事”
  不待魏相查明,那个假御史竟怪罪县丞不拜之罪派人将他捆绑起来。消息传来魏相勃然大怒,他派人逮捕了那个假御史要将他当众杀死。
  魏相的手下十分害怕有的便对魏相规劝说:
  “禦史的身份尚未最后确定,万一为真大人杀

他岂不惹下滔天大祸?朝中官员向来无礼之至大人还是慎重忍耐为上。”


  魏相面色铁圊他正声说:
  “茂陵县境,以我为尊那个闹事之人无论真伪,都欺人太甚罪在当诛。我看他绝非御史纵然杀错,其罪也由我┅人担待”
  魏相把假御史当众正法,从此人人畏惧于他茂陵县一时大治。
  魏相在任河南郡太守时对下属极为严厉,尤其对奸滑之徒他更是不留一点情面,有错必惩显得十分霸道。魏相的家人怕他惹祸上身多次对他说:
  “宽以待人,向来是做人的美德而你却行事不留余地,责人不顾策略这可不足免祸之法啊。”
  魏相见家人忧虑日甚一日才勉强就此解释说:
  “此地吏治敗坏,郡中狡吏诡计多端向以欺上瞒下为能。我若一一和他们理沦不但空耗时日,只怕还会中了他们的圈套到头来一事无成了。我鉯强势相逼不仅树我威严,又可让他们心生怯意这才是治服他们的妙法啊。”
  丞相车千秋病死后他的儿子自觉失去了靠山,又怕得罪太守魏相获罪于是主动向魏相辞去他在河南郡的官职。魏相十分惊诧他对车千秋的儿子说:
  “你为官勤勉,百姓称颂何鉯无故辞官呢?”
  车千秋的儿子吞吞吐吐只说:
  “父亲大人既已故去,家中之事实需照料故而辞官。”
  魏相再三挽留不住竟是坐立不安,长吁短叹魏相的家人见他大失常态,十分小解问他说:
  “你并没有得罪过车丞相的儿子,官也是他自动请辞看你之状,似惶惶难耐莫非另有别情吧?”
  “我非怕事乃惧他人误解我啊。大将军霍光听说他辞官定会认为我乃是势利小人,一见丞相已死便不能善待其子。大将军霍光不会怪我治吏甚严却会怪我浅薄无情啊!这个罪名我实难消受。”
  不久有人诬告魏相残害无辜,朝廷开始查办他深得民心的魏相使百姓自发地为他喊冤,郡中有一万多人会集函谷关请求上书赦免他。
  魏相听闻此讯十分感动,禁不住流下泪来他的一位好友劝他趁势上书朝廷,申诉冤情不想魏相却摇头说:
  “大将军霍光既已认定我薄情狡诈,又怎会听我辩言呢无论我说什么,以他的性格和行事风范他都会追我屈服的。这一点我和大将军霍光十分相像只不过他这次實在是冤枉我了。”
  魏相于是不争不辩霍光果然因为车千秋儿子的事不能释怀,小由分说将魏相押入狱中第二年,魏相遇赦才被釋放
  悍吏少谋,其行多疏挟之可也。
  凶狠的官吏往往智谋不足他的行为多有疏忽之处,挟制他可以令他屈服
  嚣张难淛的官吏,看似不好驾驭其实这正是他们拙于心计的表现。没有了智谋他的短处自然会过多地暴露出来,当权者只要抓住这些把柄来挾制他这些人却足最易收服。任何官吏都有他的短处如何利用他们的短处为己所用,这也正是封建官场的腐朽所在:在不损当权者私利的前提下官吏即使干了再多的坏事,只要对主子表示归顺他们就未必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事典】谢罪的庾亮
  东晋元帝时庾亮为中书郎,兼领著作职在太子宫讲学。晋元帝推崇刑法就把《韩非子》一书交给皇太子,命皇太子苦读庾亮为此向晋元帝提絀异议说:
  “申韩之学过于刻薄无情,伤害教化若依此治吏治天下,当人人自危恐误大事,激起事端臣以为不该让太子读这种書。”
  晋元帝不料至此他开口说:
  “你先前对韩非子屡有赞辞,今日何又贬损其说呢”
  “韩非子有此高论,治学鲜有人忣臣自是仰慕。然治世当务实去虚慎之又慎,岂可照搬_故臣有此一谏。”
  晋元帝十分欣赏庾亮的直言他收回成命,且对庾亮哆有褒奖
  王敦心怀异志,时刻准备谋篡皇位他忌恨庾亮,表面上却对他十分尊重王敦的手下不以为然,对王敦说:
  “庾亮職不高、位不重大人尚不把晋室放在眼里,何以对他心怀忌惮呢”
  “满朝文武,能识破我用心的只有庾亮一人而已。其他大臣哆是有勇无谋之辈挟制他们并不是难事。无奈庚亮与他们不同却令我无法将其收服,故只得虚与委蛇了”
  王敦之乱被平定后,晉明帝身死庾亮受明帝遗诏和司徒王导一起辅佐幼主。太后临朝听政时庚亮权倾朝野,国家政事全凭庾亮一人裁决
  大权在握,庾亮的性情有变渐渐行事苛刻起来,对朝廷官吏一味严责做事也不留余地,不久就怨声四起
  庚亮的好友一次劝他说:
  “你當初反对皇太子学那申韩之学,就是怕他粗暴行事苛法治国。现在你一握权柄处事治吏之法比申韩更甚,难道你忘了当日的初衷吗”
  “你说的不错,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也我也只好有所改变了。国家之事千头万绪哪容得我耐下心来做那些事呢?”
  庾亮的好伖脸上惊怪重声说:
  “从前王导辅政,宽和治国治吏有术,人皆畏服你用强不分何人,简单严厉只怕要惹出祸端。治天下者艏先要耐烦隐忍收拢人心,做不到这一点你要有所作为,岂不是白日说梦”
  庚亮心中不悦,起身离开了
  南顿王司马宗见時局动荡,不由有了谋逆的野心当庾亮得知这事时,他怒不可遏马上就要派人诛杀司马宗。庾亮的一位谋士急忙劝阻说:
  “司马宗乃皇室近亲性格粗暴,行事鲁莽量他不会有什么作为,大人不可急于问罪于他大人不妨以此要挟,暗中点醒司马宗让他明白大囚已知道了他的图谋,他慑于朝廷的威势便不敢妄动了”
  庾亮一听火起,痛斥道:
  “乱臣贼子哪能这样便宜了他!不杀此贼,他人当视我为无物更添他们的不臣之心,此事绝不可姑息”
  庾亮的谋士苦苦摇头,再道:
  “司马宗一人并不足惧可怕的昰他身后的皇室宗亲,一旦大人将他诛杀他们自会认为大人乃是有意削弱宗室的力量,局面就难以收拾了以大局为重,大人还是暂消怒气将司马宗收服为上。”
  庾亮一心想要杀人立威对谋士的劝谏终是未听,他不仅杀了司马宗还把司马宗的哥哥贬为庶民。
  此事传出果然宗室怨怒,百官惊骇地方大将苏竣借此时机,联合祖约一起兴兵反叛庾亮派兵抵挡,结果大败庾亮此刻才痛悔不巳,自怪不听忠言了
  平定苏竣的叛乱后,庾亮惶恐难安他向皇帝叩头谢罪,哽咽说:
  “臣刚愎自用治吏有失,不料让国家蒙难至此臣罪该万死,不求宽恕惟望后人以我为鉴了。”
  廉吏固傲其心系名,誉之可也
  正直的官吏会很孤傲,他的身心為名声所累赞誉他就可以役使他。
  有正义感的官吏由于他们不贪不占、心存仁义,在封建官场中显得十分另类他们以圣贤为榜樣,自瞧不起官场中的那些势利小人他们的孤傲也就不难理解了。聪明的当权者并不会计较廉吏的这个特性相反,他们会利用廉吏爱惜名声这一点入手表面上多加夸奖,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嗜求廉吏在自以为知遇之时,他们便会不道余力地为当权者卖命了
  【倳典】唐高祖的感人之举
  唐高祖时,大臣皇甫无逸刚正无私对皇上亦有直谏抗上之举。唐高祖李渊起初有些气恼他对皇甫无逸当媔说:
  “你自以忠臣自居,举止却无君臣之礼难道就不怕以此招祸吗?”
  皇甫无逸脸上无惧他重声同道:
  “臣若贪生怕迉,媚上徇私自不会进谏直言了。陛下善断明辨自能知晓是非,臣之所为尽力而已,从不考虑个人安危”
  唐高祖并不满意他嘚作答,私下他对秦王李世民抱怨说
  “为君者最忌犯上之人,那个皇甫无逸无礼狂傲朕一定要杀了他。”
  李世民听之一颤怹进言说:
  “皇甫无逸是个奸臣吗?”
  “他虽不为奸却让朕大失颜面,岂不可恨”
  李世民一笑,忙说:
  “既不为奸儿臣就放心了。父皇颜面有损因此便要杀他,难道只要讨父皇欢心无论忠奸,父皇都要重用他们治理天下吗”
  李渊一怔,看著李世民道:
  “你要为他求情不成”
  “皇甫无逸聪明绝顶,一心为国想不到竟因不甘媚上获罪,儿臣实为他感到痛惜啊似怹之人,若想让父皇高兴又有何难想是他不愿违心罢了。父皇杀他是易儿臣只怕从此再无忠臣为国效力了。”
  李渊心头一震脸銫渐渐平和下来。李世民见此又进言道:
  “自古廉吏难求他们虽有些傲慢,却也不是大失对待他们,父皇只需稍加礼遇赐其名份,他们便能竭心报效自比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好驾驭多了。廉吏都是栋梁之材国之瑰宝,父皇不可用俗礼待之”
  李渊出口一叹,久久方道:
  “你所言甚是朕想是一时气愤罢了,你以后还要提醒朕啊”
  皇甫无逸严于律己,嫉恶如仇自有奸小之人多方誣陷他。一次皇甫无逸受命巡视益州,一个叫皇甫希仁的人就趁机上奏唐高祖诬告说:
  “皇甫无逸的母亲尚在洛阳,他害怕其母被王世充所害所以派我联络王世充,和他交好”
  唐高祖初闻此言,将信将疑他将此事告之李世民,忧心说:
  “天下未定囚心难测,若皇甫无逸通敌属实实为大患。”
  李世民一眼便识破了皇甫希仁的奸计他耐心对唐高祖说:
  “廉吏身正无邪,遭囚诬陷是常有的事陛下若轻信小人的谗言,大错便铸成了此时陛下应斩杀皇甫希仁,以绝小人之望皇甫无逸感念圣恩,报国之心更會殷切”
  唐高祖于是下令将皇甫希仁斩于顺天门,又对群臣诏告说:
  “朕依靠忠臣治国岂会囡小人一言而令忠臣寒心?皇甫無逸刚正勤勉朕对之信赖无二。”
  唐高祖又命人将此事告谕皇甫无逸知晓对他多加称赞,皂甫无逸感动非常涕汨不止说:
  “有明君至此,臣何其幸也!纵有万死臣敢不效命?”
  唐高祖的举动也让其他大臣暗生敬佩他们拼死效力,再无人发一句怨言
  治吏治心,明主不弃背己之人也
  管理官吏要研究他们的内心,明智的君主不会抛弃曾背叛自己的人
  人都是有私心的,官場上的人更是如此如果当权者不了解人的这一本性,一味求全责备斤斤计较,那么就无人为他所用了背叛自己其实并不是太大的罪惡,可怕的是他不知悔改屡屡背叛。只要不是天生的反骨明智的当权者若能敞开心胸,容忍别人的一次不忠他的美名和收益远过于殺之泄愤。
  【事典】被重用的李蜻
  李靖身材魁伟相貌英俊,颇有学识他不甘做一个书生,常常对人说:
  “人活一世当竝功沙场,博取功名岂能做一个咬文嚼字的儒生呢?”
  李靖转而研究兵法用心刻苫,他的舅舅韩擒虎和他谈论之下对他极表欣賞。
  隋朝末年李靖在山西任马邑丞,是一郡的副长官他见李渊暗中招兵买马,扩大声势心中不禁为朝廷担忧。一日他愁眉不展,他的亲信多方劝他未果不料李靖悄声说:

身为朝廷之官,忧心如焚该当如何处之?”


  他的亲信不解笑之随口道:
  “大囚何出此言?”
  “唐公李渊面上尽忠依我看来却是心怀异志,欲行不轨他手握重兵,占据太原一旦发难,祸不可测啊”
  怹的亲信摇头不信,却道:
  “事绝不至此大人忧虑太过了。唐公待大人不薄万一此事为真,大人将如何面对呢”
  李靖脸上—紧,遂道:
  “食君之禄自该为君分优。唐公纵是对我再好我又怎敢忘却君恩呢?”
  李渊攻打突厥时李靖更看出了李渊的野心,他感到事情紧急于是就离开马邑,打算到江都去向隋炀帝告密他走到长安之时,因道路堵塞停留下来李渊攻下长安后,李靖被生擒活捉李渊气极败坏地对他说:
  “我并没有亏待你,而你却不知好歹欲要坏我大事,你真是该死啊”
  李靖并不慌乱,怹大声说:
  “我之所为只是为臣的本分罢了,又有何罪昵”
  李渊气上加气,传命杀他李靖却不求饶,只高声道:
  “你舉兵造反其意旨在除暴平乱,成就大业如今你却为了一点私仇枉杀义士,我还有何话可说呢”
  李世民在旁见李靖不俗,暗中动嫆于是上前埘李渊说:
  “眼下用人之时,自该广收壮士不计前仇。李靖原本隋臣若无忠义之心,也不会冒死行叛父亲不妨收留于他,为我军建功”
  李渊犹豫不定,李世民又说:
  “李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实为不可多得之良将父亲志在夺取隋之天丅,岂能意气用事时人皆为隋臣,难道父亲都要将他们弃而不用一举杀光吗?”
  李渊被一语点醒遂马上将李靖释放,还赐他三衛之官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靖受命从四川沿江东下进攻萧铣走到峡州时,李靖大军为萧铣军队所阻相持难进。唐高祖急於求成于是怪罪李靖行动迟缓,贻误军机下诏命令峡州都督许绍将他斩首。
  许绍深知李靖的才能他不忍杀他,连忙上书为李靖求情说:
  “李靖乃大才之人行事必有非常之举。他一时有失终非无用,陛下应多加慰勉方能令其有所施展,不废其人臣冒死為李靖做保,不需多时李靖定能为陛下立下奇功。”
  李渊见书思量多时后终于答应了许绍所请,他自慰说:
  “朕诚心待那李靖宽恕有加,他若知思知义量他也该有所回报了。”
  不久夔州为叛军攻占,唐军大败形势危急之下,李靖率领八百多名士兵夜袭叛军大营,竞将叛军一举击溃还俘虏了五千人之多。消息传来唐高祖连叹奇迹,他高兴地对众臣说:
  “李靖先前叛我又囿过失,朕深察其人心不为奸,故而恕之他今日立下如此奇功,可知朕用人无失了”
  群臣称贺,唐高祖更为兴奋他又特意下詔对李靖说:
  “你为国建功,过去的事朕早己忘记了你尽可用心杀敌,朕一定会让你过上富贵的生活”
  李靖见诏,始终悬着嘚心这才放下唐高祖屡屡提升他的官职,李靖的战功也日见卓著非他人可比。
  知人知欲智者善使败德之人焉。
  识别人要了解他的欲望有智慧的人善于驱使德行有亏的人。
  品德不好的人在封建官场大有人在要想把他们彻底清除是难以做到的事。这一点當权者心知肚明他们尽力做的只是如何让他们为已致命罢了。德行有亏自然欲望多多在此谤使他们,当权者就可以驱使他们干任何事叻这些人只要满足了他们的欲望,是无不敢为的做为当权者整人弄权的工具,他们往往是最合适的人选
  【事典】武则天的私心
  武则天在夺权的道路上,不择手段惟计个人私利。她对唐高宗李治不加重用的没有品行的人反是另眼相看,收为亲信
  李义府虽有文才,但为人奸诈邪巧多方,长孙无忌看透了他的本性曾多次对唐高宗进谏说:
  “有才无德之人,最能制造祸端臣见李義府貌似忠厚,实乃奸诈陛下对此人不可不防。”
  唐高宗本想重用李义府有了长孙无忌的提醒,便渐渐疏远他了长孙无忌遂找叻一个借口,将他贬为壁州司马
  诏书还没有颁下之时,李义府闻讯十分惊恐他问计于王德俭,接着按其主意给唐高宗上书建议冊立武则天为后。李治感念其情遂复其原职,武则天知晓此事大喜过望,她对自己的心腹说:
  “李义府如此知趣此人当可大用叻,我是不会亏待他的”
  武则天的心腹深知李义府的为人,便不屑说;
  “李义府如此行事并非真心为娘娘效忠。他这个人有財无德善于见风使舵,娘娘定要提防他才好怎可重用他呢?”
  武则天闻言即笑慢声说:
  “他不如此,我又怎会从中得利這样的人若巧加利用,自会死心塌地地为我卖力我是求之不得啊。”
  武则天当上皇后立即提升李义府的官职,让他官拜中书侍郎封广平县男。李义府贪欲得逞从此为武则天处处卖命,成了她的得力干将
  礼部尚书许敬宗乃名门之后,是隋朝大臣给事中许善惢之子但他居官不正,贪赃徇私德行败坏,为正义之士所不齿许敬宗暗中向武则天投效,武则天却十分欢喜她对许敬宗说:
  “你遭人非议,岂是你之过耶都是那些大臣嫉恨你的才学罢了。我一向相信你的品行无失自会向皇上荐举力言。”
  许敬宗感恩戴德发誓为武则天效忠。武则天的身边人又提醒她说:
  “无德之人向来没有信义,娘娘不要轻信他了他素招人怨,娘娘重用此人吔无益于大事”
  武则天仍是充满自信,她得意说:
  “邪才一旦制服其用就了无顾忌,用他来对付那些所谓忠贞之士不是最恏的利器吗?他为名为利我正好用名利来役使他,有了这个束缚还怕他不俯首听命?”
  于是武则天多次向唐高宗荐举许敬宗又屢屡为许敬宗遮掩丑事,她还故作气愤地对唐高宗说:
  “自古忠臣难当多遭毁谤,许敬宗忠于陛下不徇私情,难怪朝臣每每诋毁怹了陛下若是听信馋言,正是中了奸臣的诡计妾实难置之不理。”
  有了李义府、许敬宗这左膀右臂武则天行私有助,势力不断哋扩大为她日后登上皇位增添了胜算。
  比惩罚更有力的是仁慈
  上智御心,下智御力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民所求者,生也;君所畏者乱也。
  百姓所追求的是生存,君主所畏惧的是叛乱。
  不清楚百姓的内心所求要想治好天下、统治万民是不可能的。历朝历代百姓的愿望并不高,他们不过求取可怜的生存而已为此他们总是隐忍了太多的苦难。封建君主向来恐惧百姓造反他们所推崇的御民术多在阴谋手段上下工夫,其实远离了御民的大道只要让百姓不失活路,他们所害怕的事就不会发生叻
  【事典】苏威的规劝
  苏威是隋文帝杨坚时的重臣,深受杨坚厚爱他多次向杨坚上奏建议减轻赋税和徭役,曾痛陈道:
  “百姓的生活十分贫苦朝廷的赋税和徭役又十分繁重,长此以往百姓势必会因没有了活路而铤而走险。陛下无日不为安定天下向忧虑理当从此事入手,消除祸乱的根本除此之外,纵有千般妙计又有何用昵”
  杨坚听从了他的建言,还对群臣感叹说:
  “苏威訁深意切一语中的,这才是御民的妙法啊”
  苏威为人正直,并不因隋文帝的器重而巧言媚上一次,他见宫中用白银做帐子的钩就马上对杨坚进言说: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陛下以银为钩,大可不必陛下富有四海,用不着以此来宣示奢华”
  杨坚眉頭一皱,怪道:
  “身为帝王自与他人有别。朕依例如此有何不可?”
  苏威不为所惧仍道:
  “节俭乃是人之美德,帝王哽应为百姓作则陛下英武睿智,若失于此等小节臣以为不值啊。”
  杨坚于是改变了宫中的陈设把原来的装饰物全部除掉。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提升苏威为上大将军。杨广喜爱奢华好大喜功,苏威几次进谏无效后颇为忧虑,他对家人说:
  “先皇让民生息天下方会如此安定富裕,如今皇上不知珍惜恐有大乱将生了。”
  一日苏威听闻炀帝要征发徭役,修筑长城他马上进见杨广,力劝不可杨广不胜其烦,斥责道:
  “朕之所为全为国家安定,江山永固造福万民,你横加指责难道这个道理也不懂吗?”
  苏威暗中苦笑说道:
  “百姓为一国之本,他们若不生叛乱江山自然无恙。似陛下此举民不安生徒增怨恨,一旦失控纵长城万里又何能阻挡?臣深为陛下担忧。”
  杨广声声冷笑全不听劝。
  杨玄感反叛时苏威借机又对隋炀帝苦劝说:
  “杨玄感并鈈可怕,他不过巧借民怨罢了如果陛下少征劳役,安抚民众百姓衣食无忧,又有谁会冒杀头的危险跟他造反呢”
  杨广瞪视苏威,责怪说:
  “奠非是朕的过失不成乱民贼子,自当诛杀若行安抚,朕的威仪何在”
  后来叛乱越来越多,杨广四处派兵征伐并不见效。苏威此时又满怀忠心再次劝谏杨广说:
  “百姓现在造反,并不是凶为他们不怕死只是他们没有活路了。陛下若不再鼡兵赦免他们,用心安置尚不能造成大害。适值危难之时臣冒死进谏,恳请陛下用臣之策”
  杨广十分恼怒,不久就将苏威削職为民苏威老泪纵横,他对安慰他的好友说:
  “我一生忠贞却不能让皇上回心转意,这是我最大的遗憾了皇上不知治乱之本,亂自难平”
  杨广后来被杀,隋朝灭亡
  无生则乱,仁厚则安
  百姓无法生存就会产生叛乱,君主仁爱宽厚就能使天下安定
  有远见的统治者绝不会一味残暴用事,他们纵是情有不愿在特殊的时候还是要展示他们“仁慈”的一面。“仁慈”往往比杀戮更囿杀伤力对本性善良的百姓尤见功效。凶残的统冶者使强用狠他们轻视民众、迷信武力,这只能是他们头脑简单的反映民心不可用武力来征服,任何人都不可使之改变
  【事典】不搞杀降的刘秀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精于谋略,智勇兼备刘秀在争伐天下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御心之术很多棘手的问题他都能轻松化解,最终战胜所有对手拥有天下。
  建武三年(27年)刘秀亲率大军前往宜阳,截断了赤眉军的退路赤眉军的小皇帝刘盆子惊惧万分,他对自己的哥哥刘恭说:
  “我们虽有十万大军却早已是惊弓之鸟,无力再戰了我苦思无计,万望兄长救我”
  刘恭颇有才智,他点头说:
  “战之无益眼下当求保命要紧。刘秀乃是你我刘氏的宗亲請允许我恳求于他,放我等十万之众一条生路”
  刘盆子就此事和众将商议,有人便忧心地说:
  “此议虽好怕只怕刘秀不肯。洳今敌强我弱不比昔日,他为了消除隐患又怎能真心饶我们不死呢?与其受辱也不能免死不如拼死一战。”
  众将犹豫刘盆子哽是放声大哭,刘恭见状开口说:

将士的性命我还是主张恳求刘秀开恩。倘若事不如愿我刘恭自会和你们誓死抗敌。”


  于是刘恭求见刘秀道过归降之意后,刘恭又说:
  “陛下能有今日的成就可知是为什么吗?”
  “败军之将何能评说朕?”
  刘恭嘴仩不停又道:
  “赤眉军曾有百万之众,竟有今日之败陛下也不想知道何因吗?”
  刘秀凛然正色平声说:
  “早闻你多有見地,朕且容你叙说一二如你言语不实,巧言惑人朕定要严加治罪。”
  刘恭苦笑声声后道:
  “赤眉军残暴待民,百姓怨恨终成不了大事。陛下仁爱谦和善牧民心,百姓拥戴方有时下大功。陛下虽取天下若能再施仁义,赦我将士一来更增陛下的美名,二来可保陛下江山不失变乱不生,不知陛下可否作此设想”
  刘秀脸上不动声色,心中却为刘恭之语深深打动他故意反驳说:
  “你们无力再战,才会主动请降倘若只是一时权宜之计,朕岂不上了你们的大当朕实难相信。”
  刘恭却不辩解只说:
  “莽贼不仁,方有天下之乱他屡使刀兵剿民,其报也速在下话已言尽,全在陛下裁断”
  刘秀和群臣议事之时,将刘恭所言复述┅遍他感叹说:
  “天下还未人定,刘恭的话不可不听啊我们剿灭赤眉军容易,可要恃此征服民心就大错特错了百姓不服,天下僦不会真正太平这才是朕最担心的事。”
  刘秀于是又召见刘恭答应了他们的求降所请。刘秀又下令赐给他们食物让长期饥饿不堪的十万赤眉军将士吃饱了肚子。刘秀还对刘盆子安抚说:
  “你们虽有大罪却有三善:你们攻城略地,富贵之时自己的原来妻子卻没有舍弃改换,此一善也立天子能用刘氏的宗室,此二善也你们诸将不杀你邀功取宠,卖主求荣此三善也。”
  刘秀的手下深恐赤眉军再起叛乱私下就对刘秀说,
  “陛下仁爱待人只须安抚住赤眉军将士即可。刘盆子身为敌首难保不生二心,此人不可不除啊”
  “行仁之义,全在心诚无欺如此方有效力。朕待他不薄他若再反,那是他自取灭亡;朕若背信枉杀乃朕之失,自不同吔”
  刘秀对刘盆子赏赐丰厚,还让他做了赵王的郎中人们在称颂刘秀的贤德时,天下的混乱局面也平息下来日渐安定。
  民惢所向善用者王也。
  老百姓都向往的事善于利用这一点的人可以成就王霸之业。
  老百姓像水君王像舟船。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老百姓一致认定的事,不是靠行政手段和武力镇压所能阻止、改变得了的而善于利用这一点的人,就可以成就王霸之业
  【事典】陈胜的巧计
  秦二世元年7月,由阳城去渔阳戍边的900名农民在大泽乡园暴雨被困,无法前行
  按照秦朝法律,无论何故洳果过了朝廷的期限,这些人都要被斩首一时,900人虽心急如焚却义无可奈何,人人都感到厄运的临近。
  雇农出身的阳城人陈胜鈈甘这样等死他私下对同行的吴广说:
  “大丈夫生而为人,如此丧命岂不可惜与其白白送死,倒不如聚众一搏或有生机,你以為怎样”
  吴广深表赞成,说:
  “朝廷无道老百姓全无生路,早该反了只是你我无权无势,如果不能召集大家一同起事便毫无胜算啊。”
  陈胜长叹一声忧心说:
  “你我有心,奈何别人心怀侥幸是一定不会听我们号令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俩只能速死,该想个妙法才行啊”
  二人顿感气馁,相对无言
  突然,吴广哀叹一声苦笑说:
  “你我乃草民一个,天生的贱命如果咱们是落魄的王孙贵族,说话的份量自是不同了可笑人们都相信他们,相信天命这有什么办法呢?”
  一句话提醒了陈胜怹眼中一亮,思忖片刻这才出语道:
  “人穷命薄,难以服众可我们可以巧借天意啊。如果我们耍些手段让他们相信天命在我,洎无人敢不从了到时我们再陈述利害,此事必成”
  二人兴奋起来,又商议打着兴楚的旗号借以聚众。一切筹划已毕二人便分頭行事。
  第二天做饭的部卒在买回来的一条鱼腹中,竟取出了一张帛书更奇的是,帛书上清楚地写着“陈胜王”三个字
  此訊不胫而走,戍卒们人人惊驻议论纷纷。陈胜见此计已见奇效于是和吴广会心一笑,陈胜偷偷对吴广说:
  “人们既信天命我们僦该再动动脑筋了。我见众人仍有狐疑似未深信,不如我们再行一策”
  夜里,戍卒围着舞火取暖忽听远处传来狐狸的叫声,叫盧中竟夹杂着人言喊着:“大楚兴,陈胜王!”
  900戍卒中部是原先的楚国人楚人又都特别迷信鬼神,接连两件怪事发生他们转而認定陈胜不是平凡的人了。他们对陈胜一下多了敬畏确信他足上天派来的神人。
  陈胜见巧计成功于是趁势杀了两个押送戍卒的将尉,他把大家召集一处振臂高声言道:
  “我陈胜不想枉死,更不忍眼看着大家受苦受难俗话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天命,我陈胜就要带领大家作此大事天命不可违,只要顺从天意不但强秦可灭,大家更可称王称侯这是千载难遇的良机,大家可愿昕峩号令”
  众戍卒已然把陈胜视为天人,今又见他带头造反更加相信他是应命而生的贵人了。想想自己的凶险处境别无他路,于昰又添对陈胜拯救自己的感激之情众成卒不再犹豫,于是群情汹涌齐声响应。
  陈胜首举义旗附近的百姓也闻讯加入,队伍一下發展了数万人陈胜称王,攻城略地秦王朝从此走向灭亡,
  人忌吏贪示廉者智也。
  人们忌恨官吏的贪婪显现自己廉洁的人財算聪明。
  自古贪官都白认聪明愚弄百姓,到头来都免不了身败名裂人财两空。人们深恨贪官污吏一有机会,他们的满腔激愤便舍集中爆发的廉洁最能让百姓诚服,也最有号召力与之相比,权势的高压不仅脆弱也实难长久。廉洁不能装腔作势表面上的文嶂一旦让人看穿,他的危机也就接踵而至了
  【事典】正己教人的诸葛亮
  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千古流芳,人人敬仰有着哆种因由。其中诸葛亮的廉洁自律、为政不贪,最能感人肺腑让人肃然起敬。
  刘备病死后国家的一切军政大事都由诸葛亮决定,可他在个人生活方面却是十分简朴。
  他在给后主刘禅的表文中说:
  “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给有餘了臣在外所需,又依靠朝廷供给无有别忧。臣死之时不可使家中有多余的帛丝和多余的钱财。”
  副丞相李严曾对诸葛亮说:
  “丞相国事在身实为劳苦,为了国家丞相也不要简约太过。”
  诸葛亮对李严的好意并不领情他严肃地告诫李严说:
  “仩之所为,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教人,是为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朝廷官吏若自身不止贪慕奢华,就会干下种种恶事又何以御囻治世呢?此例一开民不敬官,人心思叛国将危矣。”
  李严认为诸葛亮矫情做作心中不以为念,他xing爱奢华于是私下对家人说:
  “丞相小题大作,让人费解自古为官者便高人一等,百姓纵有异议又奈其何?”
  诸葛亮看出李严的心事他反复告诫李严說:
  “你身为朝廷重臣,凡事都要小心谨慎以做群臣的表率。不贪而廉本不是小事更不可视而不见。为官者常在此失去人望百姓常为此和朝廷离心。”
  李严不听规劝终因邀功取利、贪心太盛而获罪,被削职为民流放边郡。李严痛悔难当并没有对诸葛亮囿一丝怨恨,他曾对家人说:
  “丞相责罚于我今日想来都是我不听丞相教诲所至。承相尚且为政清廉家无积蓄,我又怎敢忌恨他呢”
  当李严听到诸葛亮的死讯时,他嚎啕大哭悲不自禁,竟因此发病而亡
  诸葛亮的朴实作风,让下属心悦诚服百姓爱戴。在他的感召下朝廷官吏多能自律,推崇廉洁大臣费祎处处以诸葛亮为榜样,他不但不积家财还教自己的子女布衣素食,出入不乘車马费祎的子女起初抱怨说:
  “官无官威,何以治民呢我们和百姓无差,百姓就会说朝廷的好吗恐怕他们会由此轻视朝廷了。”
  费祎在耐心劝教之时丝毫不为所动。此事传到诸葛亮耳里他高兴异常,说:
  “费祎深知我心亲历亲为,他有如此见识和胸襟国家无忧了。”
  大将姜维、老将军邓芝也是不置私产、资财无余更无声乐之娱,诸葛亮对他们不仅赞誉不止更放心大胆地予以重用。
  诸葛亮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从廉洁入手细心引导。诸葛亮在率军出征的百忙中还抽出时间,给兄长过继给自己的儿子诸葛乔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晚年得次子诸葛瞻和三子诸葛怀,他高兴之余并没有溺爱他们。一待他们年纪稍长他便经常对他们说;
  “伱们身为男儿,当要立志为国办事为民出力。若让民敬畏首先要戒除贪念,如此才是惟一的依靠”
  有了诸葛亮的教导,他的三個儿子后来都让人敬服诸葛乔25岁时以身殉职;诸葛瞻和其子诸葛尚战死沙场;诸葛怀不受晋王朝的爵禄。
  史载诸葛亮去世后,当怹的灵柩运到成都时刘禅亲率百官披麻戴孝山城20里去迎接。文武百官簇拥着刘禅刘禅当众放声大哭,百官亦是哀声不绝万千百姓自發前来,哭声惊天动地山林为之变色。
  众怨不积惩恶勿纵。
  民众的怨恨不能让它积累惩治恶人不要姑息放纵。
  高明的統治者总是想方设法不让众怒高涨从而危及自己的统治。水能栽舟亦能覆舟,不能驾驭百姓大难就在眼前。尽管百乱的祸根是封建專制和封建统治者但每杀一个统治者抛出的替罪羔羊,百姓的怨恨终是有所消减的如此缘故,历史上被诛杀的恶官恶吏虽然不少却鈈能彰显统治者的公正和无私。
  【事典】身陷危难的唐玄宗
  杨国忠是唐玄宗时臭名远扬的奸佞安禄山造反,便是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为此,朝中大臣多人上书给唐玄宗劝他顺应民心,先诛杨国忠进而剿灭安禄山,上书中有人便沉痛地写道:
  “民有怨恨贼有借口,实罪在杨国忠—人陛下纵不念及天下百姓,也该为保社稷杀他以绝贼念时下形势危急,杀杨国忠一人可收人心陛下哬疑之有?”
  唐玄宗宠信杨氏一族已非一日,他此时仍不开悟反斥责众臣说:
  “杨丞相与那安禄山势不两立,多次提醒朕严防安禄山反叛只怪朕为贼所欺,终有今日之患于此观之,杨丞相乃忠心可嘉竭诚为国,自绝非奸佞之徒了”
  唐玄宗非但不责罰杨国忠,反授之以重权人皆更加气愤。
  杨国忠心惊胆战他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趁机报复反对他的人大将哥舒翰领二十万大军紦守潼关,杨国忠认为对己构成了致命的威胁于是他对唐玄宗进谗说:
  “哥舒翰据关不战,恐有异心陛下当催其出关进攻。”
  唐玄宗不识其奸便下令命哥舒翰出击
  “安禄山久习用兵,不可轻敌贼兵远来,利在速战:我军据险而守日久必胜。一旦贸然進攻就中了贼人的诡计了。”
  唐玄宗在杨国忠的鼓噪下拒不纳谏,仍严命哥舒翰进击结果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潼关失守唐玄宗只得弃京南逃了。
  逃亡途中杨国忠乌纱端戴,仍是一副气势凌人之态他还责骂士兵,怪他们行进太慢士兵更加恨他,杨国忠竞丝毫个觉
  大将军陈玄礼亦恨杨国忠,他见士兵激愤之状于是对他们说:
  “如今天下崩离,社稷遭难都是这个杨国忠所致,若不诛此元凶何消此恨呢?他现在还作威作福,无有一点悔改我们冒死也要除此大害!”
  陈玄礼话未说完,士兵已是齐声叫好他们不仅乱刀砍死杨国忠,还杀了他的儿子杨喧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
  士兵们气犹未消他们接着包围了唐玄宗休息的驿舍,逼迫玄宗下诏杀死杨贵妃唐玄宗大惊失色,险些跌倒
  杨贵妃入宫已经十七年了,唐玄宗对她宠爱无双言听计从。眼下危难他吔不忍杀她。宰相韦见素的儿子韦谔见唐玄宗不肯下诏便心急火燎地上奏说:
  “天下怨恨不消,陛下更无收拾山河之幸臣见士兵刀枪相逼,箭拔弩张如陛下不答应他们所请,真不知他们会干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来为了陛下的安危,恳请陛下杀贵妃而平众怨”
  唐玄宗自知情势不妙,可他还是为杨贵妃开脱说:
  “贵妃常居宫中本无罪过,朕岂能加害于她”
  太监高力士在旁忙劝说噵:
  “贵妃虽无罪过,可不杀她就不足以让陛下自安将士激愤难制,陛下只能从大局着想忍痛割爱了。”
  唐玄宗至此泪下泣道:
  “朕误用奸人,以致让贵妃枉死朕不舍得又有何用?”
  为了保命唐玄宗命杨贵妃自缢。将士一见贵妃已死这才向唐玄宗请罪,不再生事
  度过此劫的唐玄宗从此心灰意冷,精神倍受打击太子李亨趁此摆脱了唐玄宗的控制,不久在灵武即皇帝位澊唐玄宗为太上皇。
  不礼于士国之害也,治国固厚士焉
  对读书人不尊敬,是国家的灾害治理国家  定要优待读书人。
  读書人作为民众中的精英人物他们的态度和立场对民众有很大的影响力。一旦征服了他们让他们俯首帖耳,统治者御民的阻力就消减了許多也消除了御民中的最大难题。读书人向来是难以驾驭的礼待他们作为一种手段,在历朝历代都被证明颇有功效读书人虽不怕社會的不公和环境的残酷,但他们脆弱的感恩心理却往往会使自己陷入“知遇”的迷团面对突如其来的好处而不知所措了。
  【事典】高抬读书人的乾隆
  清朝的乾隆皇帝表面上对读书人十分尊重和厚待他曾规定见了大学士一类的“高级知识分子”,皇族的老老少少們要行半跪礼称“老先生”;如果这老先生还兼着“师傅”,就称之为“老师”自称“门生”或“晚生”。
  如此礼遇皇族中人起初大惑不解,心有怨言有人就对乾隆皇帝说;
  “陛下这样高抬读书人,无形中却计皇族中人威严有损此事关系国之命脉,陛下當慎思之”
  乾隆早料皇族必有不解,他也不加训斥只耐心解释说:
  “我朝为了长治久安,永保天下就不能愚昧固执。读书囚是国之栋梁对待他们有所礼遇,不仅可以换来他们的感恩图报更可计天下百姓知我大清敬士礼贤,如此方能让他们诚心归服不生異念。”
  皇族元老并不认可乾隆的言词他们有的便阳奉阴违,对大学士颇有责难乾隆皇帝知晓后,他又耐心对他们说:
  “统治天下万民只要把读书人首先制服,他人便不难驾驭读书人有头脑有名望,他们在百姓中若振臂一呼极善言词的他们定能让许多人信而盲从。不把读书人笼络住朕就无法治国,亦难御民了”
  乾隆皇帝为了自己的皇权永固,不仅广开科举让读书人入朝为官,還不断特开博学鸿词科使那些自命遗老或隐居个仕的读书人由地方官员荐举上来,由他直接面试
  博学鸿词科的开设也曾让一些大臣颇为紧张,有的便上奏指出说:
  “自命隐士的读书人多是对朝廷不满之徒,他们虽不敢公开和朝廷对抗却也牢骚满腹,这样的囚一旦入朝为官当是朝廷的隐患,望陛下明察”
  乾隆皇帝见此奏不少,心中暗笑他为此义公开告谕群臣说:
  “朝廷选拔贤良,厚待他们百姓方觉朝廷的仁德。如果任其在野鼓噪生事,那才是朝廷的失策呢皇恩浩荡,如他们有人真的不识抬举却也与朝廷无关,反显他们存心闹事不识大体了。”
  博学鸿词科一共搞了二次录用24人。录用者感激涕零未录用者也无面目再讽刺朝政了。
  有一个叫顾栋高的读书人被乾隆皇帝面试录用因为他对答得体,乾隆皇帝当即就授予他国子监司业的官职顾栋高不想皇上如此厚爱,马上惶恐说:
  “罪臣无尺寸之功自不敢坐享禄位,陛下不治罪臣先前言过之失亦是罪臣万幸了,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乾隆皇帝一笑,开口说:
  “你不知朝廷恩义非议之罪情可免之。为朝廷建功自可享有名分,惟望你今后勤于政事不要让朕失朢。”
  顾栋高从此一改前非为政勤勉异常,再无一句牢骚有人说他大志全无,他却放怀一笑道:
  “读书人贵在明礼知节如紟皇上英明,皇恩逾海倘若不思报效,岂不枉读圣贤诗书吗”
  顾栋高年老辞官时,乾隆皇帝竟亲自书写了两首七言诗赐给他以礻褒美。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又亲赐御书,特封他为国子监的祭酒官乾隆皇帝还告谕史官说:
  “儒林不可不记,像顾栋高这样的读書人不能让他们淹没无闰。”
  于是史馆中便特设了《儒林传》这一名目,专门编写读书人的学术生平
  对读书人的轻视,各級官员部十分严重为此,乾隆皇帝总是告诫他们不可短视误国。官员上奏的奏章如有对读书人不屑的议论,乾隆皇帝便会马上批驳他甚至说:
  “朕天天读书论道,因此朕也不过是个书生罢了,书生当真无用吗”
  乾隆皇帝的“文治”,实有大成这与他嘚厚待读书人的策略是分不开的。
  士子骄纵非民之福,有国者患之
  读书人的骄傲和放荡,对老百姓没有好处治理国家的人對这些人应该警惕。
  读书人有许多缺点骄傲和放荡不羁,虽不是他们的致命伤但在一味让人顺从的君主眼里,就是大毛病了百姓往往出于愚昧无知,所以极好愚弄哄骗而读书人知书明理,统治者要欺骗他们就不是件易事对此,统治者在无法利用收买读书人的時候对他们的戒备自是无疑:一旦恼羞成怒,读书人的霉运就避无可避了,
  【事典】解缙的天真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縉高中进士,授宫中书庶吉士解缙博学多才,机智善辩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看重他。
  解缙受朱元璋礼遇感恩万分,他总是对人说:
  “侍奉明主乃读书人之幸也,我恰逢其时敢不竭心用力?”
  一天朱元璋和解缙谈得高兴,禁不住开口说:
  “朕与你奣为君臣却情同父子,望你尽可直言”
  解缙热泪盈眶,百般谢恩之后便于当天呈递了万言书,对时政多有直谏
  在万言书Φ,解缙有这样的话:
  “陛下进用官员不分贤与不贤授给职务也不分轻重。建立不为君主所用之法令所谓取之锱铢必尽,又置朋黨为奸之法律所谓的用之如泥土。监生进士明白儒家经典又品行端正,可他们多数屈居下层属吏孝廉人才,不知经典为政因循,卻有些人位居朝班……因此有才能者以与此辈同列为耻辱,无能之辈又都习惯享有这种风光……”
  如此真言朱元璋看过之后刦眉頭一拧,颇为不快解缙的好友得知他上奏内情,跺足说:
  “你太天真了皇上的几句好话,竞让你不知深浅口言真情,早晚要出倳的你本是书生,应知晓禁忌谁想你竞为读书人打抱不平,这只会让皇上怪你狂妄犯上目中无人,还会有好结果吗”
  解缙犹昰不信,仍胸有成竹道:
  “皇上诚心待我我若不切言时弊,当是忘恩欺君皇上礼贤下士,心胸广阔又岂能不察我之忠心?”
  朱元璋虽没有治解缙的罪但由此认定了解缙的无礼,对他渐失信任后竟把他撵回家乡,命他在家加紧学习
  八年之后,朱元璋迉去解缙重回京城,朝廷先贬谪他当了河州卫吏员其后才在礼部侍郎董伦荐举下,做了翰林待诏
  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后,解缙受到了重用朱棣曾当面对解缙说:
  “你们读书人要勇于直谏,做群臣的表率如果使直言时政的人无所畏惧,听到直言的又无所忌恨天下还愁不能大治吗?”
  解缙深受鼓舞他的家人却心中一紧,忙提醒他说:
  “你困居家乡八年岂可忘怀?先皇所言比皇仩还要恳切结果都是这样,你再不可重蹈覆辙了”
  解缙头脑一凉,转而又—笑说;
  “皇上待我全无假作之态想必与先皇有別。时下天下初定若不竭诚尽忠,岂不辜负了皇上的一番美意”
  他虽有所收敛,但还是每每直谏全不考虑个人得失。
  皇太孓未立时成祖就此事暗中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便直言推祟皇长子不想由此让汉王朱高煦所忌恨。后来因皇太子做事不合朱棣的心意朱棣便宠爱朱高煦,仪礼典礼都超过了皇太子解缙自恃皇上宠爱,这时又进谏说:
  “皇太子名分已定陛下就不该偏爱汉王了,這是自起争端断不可行啊。”
  朱棣心中恼怒暗怪他离间自己的亲骨肉,开始对他疏远解缙的家人闻知此事,力劝他向皇上请罪并分析说:
  “你自恃和皇上无间,出语无忌难道皇上就不猜总你吗?皇上父子之间尚有亲疏何况对你这个外人呢?自古道天恩難测你这样不知进退,后果堪忧啊”
  解缙自念无忧,仍坚持已见朱棣对他的成见更深了。不久朱棣找个借口把他贬谪广西任咘政司参议,刚刚动身礼部郎中李至刚又说解缙怨望不服,进而改派他去交趾命令他到化州督饷。
  永乐八年(1411年)解缙因奏事进京,正赶上朱棣北征解缙拜谒皇太子而回。汉王朱高煦借此事报复解缙向成祖进言,说解缙私自晋见皇太子毫无人臣之礼。解缙于昰被朱棣逮捕入狱严刑拷掠。永乐十三年朱棣又命人将解缙埋入雪中,活活冻死
  士不怨上,民心堪定矣
  读书人不怨恨朝廷,百姓的心意就可以稳定了
  封建统治者轻视民意,他们往往白作聪明地笼络读书人认为这样就握住了御民的窍要。尽管读书人嘚变节和屈从会对百姓产生强烈的震撼和负面影响但民众的觉醒和识见是不可低估的;老百姓虽可受欺于一时的蒙骗,却终舍放弃对任哬人的幻想用自己的力量说话。如果统治者不顺应民意无论他的手法多么“高明”,最后终归破产.
  【事典】王莽的居心
  王莽茬孤弱贫寒之时勤苦向学,博览群书举止衣着都像个读书人。他倾力结交名士为此小惜卑躬屈膝,极尽心神王莽曾对心腹人说:
  “读书人若为我说话、赞誉,不仅朝廷会看重百姓也会对我有敬爱之心,他们的作用实在巨大啊读书人纵不能成我好事,亦可坏峩声望焉能不与之交结呢?”
  王莽初入朝为官时官位不高,

只为黄门郎他在此中间和当代名士戴崇、金涉、阳并、陈汤交往甚哆。王莽的心腹一次对他说:


  “大人志向远大还当结交权贵,引为援手似戴崇等人,虽为名士然对大人前程无多大帮助,大人哬必为他们损耗太多呢那太不值得了。”
  王莽脸色一沉从此竞将那心腹弃而不用,他还故作沉痛地对戴崇等人说:
  “有人劝峩不要和你们交往说什么你们帮不了我升官发财。大丈夫重在知情知义广结知己,我王莽又岂能为了荣华富贵而做势利小人?”
  戴崇等人感其至诚对他更另眼相看了。一有机会他们便向朝廷上书,推荐说王莽仁爱谦恭实为大德之人。他们义四处传播王莽的美名不仅百姓知道王莽的好处了,连汉成帝都渐渐对王莽重视起来不断提升王莽的官职。
  王葬做了大司马后显得对读书人更加尊重。他聘用许多贤良的读书人做属官还把自己受到的赏赐和封邑的收入全用来款待读书人,而自己却十分节俭他的妻子心有怨意,一次僦不满地说:
  “你位极人臣讨好读书人也太过分了,他们不过是书呆子一群又有什么用呢?为了他们竟亏待自己这是何苦呢?”
  王莽冷笑一声小声道:
  “成大事者,岂可无誉乎读书人有心赞你,百姓焉能不从百姓无知,只要掌握了读书人的唇舌怹们自可役使无虞了。”
  大司徒孔光是当时有名的儒生曾辅佐成帝、哀帝、平帝三朝,受到太阜太后尊敬又被百姓信任。对于这位孔光王莽极力笼络,有事便假装请教表面上对他的意见从不反驳,还让孔光的女婿做了奉车都尉随侍皇帝。孔光感恩不已对王莽屡加赞颂,王莽的声望愈加隆崇
  王莽为了谋权篡位,下方百计博取读书人的好感他提议建造了皇室宣明政教的大厅,设置国立呔学和御用天文台给学生修筑宿舍一万多间。在太学里王莽命令开设《乐经》课程,增加博士名额每一经都有五个博士掌管。王莽還下令征用全国精通一经的教授凡通晓《礼经》、《尚书》、《周官》、《尔雅》、天文、占卜、图谶、音乐、历法、兵书的读书人,嘟到官府等待录用一时,举国上下的高才能者都赶赴京师为王莽所用,他们交口称赞王莽的恩德天卜百姓也认为王莽贤明无双了。
  于是便有了由读书人带头上书请王莽代行皇帝之职的事发生。太皇太后见群情激荡众口一词,自知无法阻挡无奈应允。接着假造符命的事层出不穷,鼓吹王莽当顺应天意做真皇帝舆论声势浩大,王莽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力便改朝换代成功,做了新朝的皇帝
  王莽大事己成,便不再伪装事事变得随心所欲,对持异议的人也无端加罪时日不久,读书人的怨恨渐起百姓也怨声载道,最終导致天下大乱民变四起,造反的民众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土崩瓦解
  严刑峻法,秦之亡也三代盛典,德之化也
  秦朝施行的是严酷的刑法,结果很快就灭亡了夏禹、商汤、周文、武实现了长治久安,就是因为施行了仁德的政治
  愚蠢残暴的统治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常把严刑重法作为御民的利器频频祭出。他们幻想百姓在严酷的打压之下便会乖乖顺从了,永不反叛了历史的事实反复证明这只是统治者的梦呓,官逼民反的铁律只能让残暴者自作自受其实,刑与法都是人定的再好的刑与法如果无好人执荇,也一无所用只有施行德政,让百姓仁爱知礼天下才会大治。
  【事典】杜林的根本之法
  杜林学识广博名望很高,光武帝劉秀就任命他为侍御史刘秀常向他请教学向,杜林有问必答全无媚上之意。
  一次刘秀和杜林谈论中,有意无意地对他说:
  “你身经乱世遭尽磨难,不知何事感触最切呢”
  杜林长叹一声,说道:
  “莽贼亡后各地盗贼蜂起,我和弟弟杜成、好友孟冀等人在逃亡途中正遇数千盗贼抢劫财物。我们被扒下了身上穿的衣服正当盗贼举刀要杀我们时,我的好友孟冀却对盗贼们说:‘你們知道天神吗赤眉军虽拥有百万之众,但他们胡乱杀人不讲道义,最终还是失败了你们应该成就霸业,就不能不推行仁义否则,伱们就是不畏惧天神到头来只能重蹈覆辙了。’  孟冀的这些话让盗贼心动他们随后便把我们释放了。”
  刘秀听之茫然不解地看著杜林。杜林于是接着说:
  “盗贼凶狠亦有仁德教之的功效,何况他人呢莽贼苛政刑酷,百姓纷纷造反他这样治世却与御民的夶道背道而驰了。臣之所以叙此旧事实要奏请陛下实行德政,教人懂法知礼”
  “你能在闲谈之中给朕进言,朕可知你的忠心了”
  杜林后来做了大司徒司直,他推荐同郡人范逡、赵秉、申屠刚等人结果他们都得到了提拔重用,杜林为此向光武帝刘秀说:
  “臣荐举之人虽为同乡,却非私情所致臣了解他们甚深,知道他们性本贤良不会乱用威权,以求取名声现在许多人不惜破坏国法,乱用刑罚追逐个人私利,他们表面上看似为国为民实则害国害民,陛下切不可为这些人所蒙蔽”
  刘秀暗中详查,果见杜林荐舉之人都十分称职一如杜林所说。从此他对杜林更为器重了。
  建武十四年(38年)群臣们上奏给刘秀说:
  “古时,肉刑极其严厉这样,人人都畏惧犯法就不敢闹事了。现在犯法的人不断,应是法令宽松的缘故陛下应该增加法令的条文,用以杜绝犯罪的根源”
  刘秀下诏给三公九卿,让他们各抒己见杜林的奏书和其他人的意见大不相同,他在奏书中说:
  “百姓的感情受到污辱那麼,讲究道义和气节的风气就要受到损害:法律条文繁多那么,苟且和侥幸的行为就要兴起孔子说:‘用政治来教导民众,用刑罚来強制民众民众只以苟免于罪过为务,却没有真正自觉惭愧的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民众,用礼教来规范民众民众不但自觉惭愧,而且嫃心归服’古时的贤明君主,都能深谋远虑行动都注意到宽厚,不在刑罚上做过多的规定周朝的五刑,处罚规定不超过三千汉朝剛建立时,仔细地考察了秦朝的过失废除了苛刻的政法,使统治的网络疏阔起来民众欢欣鼓舞,人人都归向宽厚的德政后来,法令條文逐渐增多吹毛求疵,诋毁、欺骗的事就不断了小事对道义没有妨碍,却采取大的刑戮由此造成的弊端就十分严重了,于是百姓哆叛难以驯服。”
  料林的奏书条理明晰极有说服力,刘秀读罢感叹良久他对群臣们说:
  “不患民不御也,患德不修矣如杜林所奏,古时德政不加以效仿后世方有弥天大祸了。
  朕主意已定当在减轻刑罚、简化法令上示以仁德,重在教化百姓如此,財是根本之法啊”
  权重勿恃,名高勿寄树威以信也。
  权力大不可以倚仗名望高不可以托付,树立威严要讲究信用
  信鼡是最能让人诚服的法宝,无信则是所有失败的原因之一统治者往往自恃位高权重,朝令夕改言行不一,这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民众对怹的信赖之情自不会诚心服从他的号令了。如此上下离心,令不能行凡事只能向坏的方向发展,一旦危难来临便无药可救。高明嘚统治者总是在取信于民上树立自己的威望利用一切机会彰显他的诚意。
  【事典】徙木立信的公孙鞅
  战国时期公孙鞅为秦孝公所重用,任用他为左庶长推行变法事宜。
  公孙鞅大权在手于是起草制定了新法令,其中规定: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有功於国的都按功劳大小封官;没有功劳的宗室贵族,削除宗室的属籍第二,奖励种地的农户发展农业生产。对耕地织布的农民超过┅般规定产量的,免除其徭役;商人要多交税第三,全国百姓都要登记户口按户籍组织起来,每五家为“伍”每十家为“什”,各镓互相监督第四,一家有兄弟二人以上的成年之后,必须分居各立门户,违者要加倍征税
  秦孝公对新法令十分赞同,于是就偠下令执行不想公孙鞅却阻止说:
  “百姓对官府暗怀猜疑,多有不信远非一日了。新法虽好若是无人相信苛守,其功效自无法見到主公且容我略作安排,以让百姓增加对官府的信任其后新法方可实施无虞了。”秦孝公答应了公孙鞅的请求
  一日,公孙鞅命人把一根约三丈长的木杆立在城南门口随后他对围观的百姓说:
  “无论何人,只要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黄金十两。”
  围觀百姓越来越多他们心中狐疑,不敢相信公孙鞅的话只是观望。
  公孙鞅目视众人又高声说:
  “我为左庶长,代表官府说话绝对言出必行。如各位嫌赏金还少那好,我现在宣布谁执行我的命令把木杆扛到北门,赏黄金五十两”
  人们知道此事不难,那五十两的赏金又是太高一时更添疑惑了。他们不知公孙鞅在搞什么花样仍是站立不动。
  过了多时忽有一位壮汉越众而出,扛起小杆便向北门走百姓一路跟随,场面十分喧闹
  壮汉到了北门,刚把木杆放在地上公孙鞅就对壮汉开口说;
  “你能听从官府的号令,官府自会信守诺言予以重赏。”
  他命人当众给那壮汉五十两黄金还提高声调对众人说:
  “官府的命令,是绝不会欺骗大家的人家若能按官府的命令行事,一定会得到应得的好处”
  此事在秦国各地传开,百姓称奇都说官府有令必行,有赏必信无形中对官府充满了信赖。
  有的大臣却不以为然他们对秦孝公上奏说:
  “主公身为万民之主,若实行新法自可发号施令,百姓谁敢不从呢公孙鞅小题大作,多此一举不仅于主公威望有损,更令官府颜面丢尽令敌国耻笑。”
  秦孝公和公孙鞅论及此倳公孙鞅十分气愤,他沉痛地对秦孝公说:
  “那些大臣弄权久自以为以权压人应可让百姓屈服,这是于国有害的大错啊官府法囹得不到百姓真心拥护和支持,强迫他们只能招来怨恨增加他们的抗拒之心,不仅会一无所获更会种下祸根。”
  秦孝公听罢释然对公孙鞅的见识极表赞同。新法令公布厉因为有了百姓的理解和拥护,秦国的局面为之一新国力开始强盛起来。
  擒心术为统治鍺手中的王牌
  用情感打动,这是最好的操纵术
  上位者凭好恶而澶用人,小则必失大则必乱。
  使用人才看是否忠心才能应属第二。
  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不可因其才微而不用
  用人所长,亦为笼络之道长久之计也。
  德不悦上上赏其才也。
  品德好不能让君主高兴君主尊重的是人的才能。
  在利益第一的社会里良好的品行虽为人提倡,但好人的处境却是堪忧的葑建统治者对人才的看重和收买,本质上全在为其所用一旦人才失去了利用价值,被抛弃的命运就绝不是偶然的了实际上,德与才都昰被纯治者利用的东西他们的高谈阔论和惺惺作态并不足信,明白了这一要旨有才能的人更应保持清醒。
  【事典】刘基的殊荣
  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攻克金华,派人以币帛等礼物前去拜见刘基请他出山相助。朱元璋的使者恭维了刘基一番后信誓旦旦地对他說;
  “我家主公仁爱惜才,无人能比先生若能助我家主公一臂之力,不仅可成其大业亦可让先生不废其才,青史有名了”
  劉基不为所动,只懒懒地说:

多谢你家主公一番美意只是在下浪得虚名,恐令你家主公失望故不敢从命。”


  使者走后刘基的家囚对他说:
  “你久有大志,常恨不展其才如今朱元璋相请,你为何又拒绝呢”
  刘基脸上一暗,口说:
  “以才侍人岂能輕率?如遇无德之主才不堪用,纵才有所施到头来也会遭人厌弃,反是惹祸上身了”
  朱元璋听使者回报,脸露不愉之色他悻悻地说:
  “听闻刘基有大才在身,却不想他这样傲慢莫非他还在观望时局待变吗?”
  总制孙炎与刘基有旧这时他便对朱元璋進言说:
  “有人曾把刘基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他的才能由此可见主公用人之际,若收刘基在帐下大事何愁不成?刘基应召不至想是他对主公并不了解,一旦他知晓主公的仁德之心自不会推辞了,请允许我给他修书一封恳请他为主公效力。”
  于是孙炎致书劉基好言说尽后,他还特别指出道:
  “先生纵不为我家主公分忧难道还不为天下百姓尽力吗?如今天下大乱百姓受苦,幸有我镓主公英明雄武当可消解此难,先生不助他成就伟业却显先生无济世之心了,这绝不是先牛所愿啊”
  刘基抚书良久,这才一叹說:
  “孙炎言尽于此我若不肯,当真如他所言了我岂能消受?为了救民于水火那就勉为其难吧!”
  刘基应召,朱元璋高兴異常刘基向朱元璋陈述时务策十八项,令朱元璋更加佩服他的识见朱元璋于是修建礼贤馆安置刘基,对他礼遇备至关爱优崇。
  劉基为朱元璋献言献策屡建大功,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就惟独下令刘基家乡青田的税粮不许增加,以示对刘基的特殊褒奖他还就此说:
  “刘基有大功于国,朕之所为是让刘基家乡世世代代传为美谈。”
  有此殊荣君臣向刘基称贺,刘基却一脸惶恐并无喜色。他谢过君臣却对家人忧虑说:
  “皇上破例示恩,只不过看重我的薄才罢了未必对我信任不二。如此看来我还有什么值得欢喜嘚呢?”
  朱元璋追封刘基的祖父、父亲都为永嘉郡公还多次要进封刘基的爵位,刘基却坚决辞谢不受
  一日,朱元璋因对丞相李善长不满要任命刘基为丞相,刘基坚辞相位朱元璋无奈,问他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位人选如何刘基直言不可,他还强调说:
  “胡惟庸才能尚可但他德行不佳,用他为相只能坏其大事如同驾车,我担心惟庸会把车弄翻”
  刘基不久坚请辞职,归乡养咾后来,朱元璋任用胡惟庸为相果如刘基所言,胡惟庸专权擅政谋反不成被杀。
  才不服下下敬其恕也。
  才能大不能让属丅诚服属下敬畏的是君主的宽恕。
  本领越大的统治者就越容易犯下苛求于人的错误不能宽恕别人。这样人们就会对他敬而远之,有才能的人更不会为他效力了原谅别人的过失,为他人着想是收纳人才的常胜之道;在情感上和别人拉近距离,别人才会抛弃利益囷世俗真正做到生死与共。有才能者都是自尊心极强的他们也最易被感情所打动,对他们不斤斤计较大度宽容,就是最有力的操纵
  【事典】大气量的王旦
  宋真宗时,一次皇宫发生火灾宰相王旦马丘向宋真宗请罪说:
  “臣身居宰相之职,国家发生这么夶的天灾臣应该被罢免。”
  宋真宗为此下了罪己诏书并没有解除王旦的职务。
  后来经查证这次火灾是荣王的宫中火蔓延所致,并不是天灾为此还抓捕了一百多人,准备处以死刑王旦独自请求宋真宗说:
  “火灾发生后,陛下已下了罪己诏公布天下臣等也都上书请求问罪受罚,倘若归罪给别人就显不出朝廷的信义了。虽然火灾已有了线索难道就知道那不是天降的灾祸吗?”
  宋真宗十分生气,说道:
  “这场大火损失甚巨两朝积下的财物差不多烧光了,那些人一定要处死”
  “陛下拥有天下这样的财富,財货布帛不必忧虑所忧虑的应该是政令上赏罚不当,陛下没有仁恕之心如果陛下宽大为怀,世人一定会感念陛下大恩”
  王旦的努力没有白废,他终于让宋真宗改变了主意使那些本当论罪处死的人都被赦免了。
  其时寇准为王旦下属官吏,他却常常指责王旦对他并小尊敬。王旦深爱其才并不记恨,王旦的好友便埋怨他说
  “大人位极人臣,而那寇准胆敢放肆无礼大人不治他的罪,哬以立威呢大人不该考虑太多了,如果任其这样只怕日后无人能听奉大人的号令了。”
  “寇准若不是大才之人自不敢无礼犯上。他的缺点虽多却也只是针对我个人的一些小事,与国家大义无涉我为国家选人用人,岂能因私怨而无端降罪与他呢”
  宋真宗┅次对王且说:
  “你常常称赞寇准的优点,而他却总是说你的坏话你真的不生气吗?”
  “臣想这是理所当然的又何必气恼呢?臣身居宰相之位时间很长了在处理政事上难免有疏忽和错误的地方。寇准才高眼锐对陛下没什么隐瞒,足见他忠直的品格这是我贊扬他的原因。何况为官者若无宽恕之心必陷入勾心斗角之中,永无宁日这便与国不利了,臣不想这样”
  宋真宗听完十分震动,他对王旦说:
  “你能如此朕之幸也,寇准亦幸也只怕了解你的人太少了。”
  寇准知道此事后十分羞愧,他向王旦谢罪迋旦却不接受,只劝他为国尽力切不要以此为意。
  后来寇准被罢免枢密使,他派人私下到王旦那里谋求使相的职位不料王旦却┅口回绝说:
  “国家官职,岂可私授与人我深爱寇准其才,却也不能做这种有违国法的事”
  寇准心中不满,对手下人说
  “王旦假仁假义,我险些让他骗了他的仁恕是假,他一定是忌恨于我啊”
  时间不长,便有诏命任用寇准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書门下平章事寇准喜不自禁,拜见宋真宗时连道:
  “若不是陛下施恩垂怜臣哪里会有今日之荣呢?还是陛下了解臣啊”
  “伱虽有才学,却无王旦之胸襟你当自勉了。非朕施恩于你乃是王旦极力推荐,他力言你才堪大用这或许你万想不到的吧?”
  寇准怔然无语他又向王旦请罪,自责不已;王旦仍不怪他亦不多言。寇准为此悔恨难当从此自认不如王旦,对他十分敬服听命了
  才高不堪贱用,贱则失之
  才能高的人不可以让他们担任低贱的职务,轻视他们就会失去他们
  对人才的尊重不能停留在口头仩的夸赞,不把人才放到关键的位置上大胆使用不仅不能让人才发挥作用,而且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子挨重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