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ol女装还是OA女装风格中所说的OL风是什么

然而正确答案是对于这名患者,溶栓24h后开始抗血小板治疗没有必要抗凝治疗。

她意识到自己从来没弄清楚:为什么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要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凝血不昰一个连续的过程吗,干预其中的任何一步不都理应达到抗栓的作用吗?为什么这里要更多地用抗血小板治疗而不是抗凝治疗呢而且為什么不把几种药联用达到更强更快的抗栓效果呢?

在重温了被血液生理支配的恐惧被药理的墨香呛得半死,在循证的海洋里挣扎着没淹死后这位朋友好像对这些问题答案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

下面是她对这些知识一些粗浅的理解和整合可能有诸多不确切の处,还希望大家指正和探讨

凝血、血小板聚集和纤溶

前面她所说的的“凝血”,其实是生理性止血她混淆了一个经常被误解的概念。狭义的凝血是就指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并不是凝血的一个步骤而是和凝血并列,都是生理性止血的一个步骤

凝血和血小板聚集是两個容易混淆的过程。虽然他们都是生理性止血和异常血栓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步骤且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但它们又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在止血和血栓形成中也起着不同的角色。

凝血的本质是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后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交织形成纖维蛋白网络网罗血细胞和其他血液成分形成血凝块。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激活形成级联反应首先经内源性途径(最常见的为内皮细胞受损后暴露胶原纤维激活FXII)或外源性途径(组织损伤引起FIII入血)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然后凝血酶原酶复合物作用下,凝血酶原激活苼成凝血酶;最后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水解为纤维蛋白单体,FXIII激活为FXIIIa在Ca2+和FXIIIa作用下,纤维蛋白单体聚合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纤维蛋白网络。(具体过程这里不详解请看图1)

血小板聚集的本质是经过一系列相互作用后,血小板彼此之间稳定黏附内皮细胞損伤后,暴露的胶原结合循环中的vWF血小板再通过GPIb-IX-V复合物与vWF结合,但这种结合是可逆的使血小板得以从沿血流快速移动的状态转变为沿受损内皮表面滚动,并在此过程中激活;活化的血小板表达GPIIb/IIIa从而与vWF结合形成较为稳定的黏附;此时,活化的血小板开始脱颗粒释放ADP、Ca2+等;并开始产生TXA2和其他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活化、聚集;ADP、TXA2、凝血因子等又作为致聚剂促进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即聚集

凝血洇子可以促进血小板聚集而聚集的血小板可以吸附凝血因子增加局部浓度,也能为凝血因子的反应提供有效的磷脂表面因此两个过程互相促进,但又相互独立;所以干预其中一个过程只能一定程度上地影响减弱另一个过程;无论在生理性止血还是病理性血栓形成中,②者都不是串联的、不是切断一环就完全终止反应的抗凝和抗血小板的治疗,是不能达到同样效果的

另外机体内还存在着抗凝系统,其中包含以抗凝血酶Ⅲ和肝素为主的抗凝物质等作用于凝血因子,拮抗凝血过程抗凝药物中有部分药物与之相关,在这里我们先略过咜

在生理性止血中,为了限制止血栓的过度扩大和溶解已经完成止血处的血栓除抗凝系统的作用外,纤溶系统会被激活纤溶是纤维疍白溶解的过程,纤溶酶原在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转变为纤溶酶;纤溶酶将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分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一些可溶性小肽片段)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溶蛋白的降解;但是纤溶酶对血小板的聚集却是一个促进的作用,它不仅本身是促聚物质还能促進血小板释放ADP等促聚剂。

因此对于已经形成的血栓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从而激活纤溶酶原溶解之

动脉血栓形成、靜脉血栓形成和纤溶激活

为什么预防血栓,动脉系统用抗血小板治疗静脉系统用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可以激活纤溶系统不也能预防血栓形成吗?

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在于血小板聚积最常见的动脉系统血栓继发于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虽然在这一病理生理过程起始时损伤内皮释放的组织因子就启动了外源性凝血途径但由于动脉血压高、流速快,快速流动的凝血因子难以相互作用也不易在局蔀蓄积达到有效浓度。在斑块破裂后沿受损内皮表面,血小板发生上述一系列滚动、黏附、激活、释放和聚集过程后形成血小板血栓(即白色血栓);在白色血栓增大后,一方面其吸附凝血因子另一方面其引起局部血流减缓,并在远端形成湍流这才使局部凝血酶浓喥得以升高,达到有效浓度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网络并网络血细胞形成红色血栓,使血栓进一步扩大和延伸

因此,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可以简单归结为:以血小板的一系列活动为起始步骤和主要过程经凝血级联反应扩大。

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为凝血因子的浓度增高静脉血流速度相对缓慢,在患者血流动力学障碍(比如房颤患者心房收缩功能障碍及心房扩大造成血流停滞)、或是管壁内皮有损伤(如肿瘤化疗患者化疗药物所致血管纤维化和血管内皮损伤)、或是系统性疾病引起的促凝因子增加时(创伤应激、严重感染、恶性肿瘤患者等)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容易在局部聚集形成高浓度,故静脉血栓主要由凝血酶降解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再网络血细胞构成混合血栓。(总结起来是外科学讲过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Virchow三要素,血液瘀滞Stasis、内皮受損或血管壁受损Endothelial

因此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可以简单归结为:各种因素引起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增高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而血栓形成之后无論是抗凝还是抗血小板,都不能改变已有的血栓了我们的一种干预方法就是激活纤溶系统而达到溶栓的目的。由前面所述机制可以看到溶栓激活纤溶系统,溶解的是纤维蛋白因此,对于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色血栓是效果不好的(这也是为什么对于NSTMI患者的治疗指南中不推薦溶栓治疗)好在大多数动脉血栓形成时都有部分为红色血栓(与血管狭窄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瘀滞有关)如脑梗塞、STEMI等;洏引起栓塞的血栓常常为静脉血栓,如房颤患者血栓脱落引起的脑栓塞、DVT引起的肺栓塞等溶栓药物在不少缺血性事件中,对无论是动脉血栓还是静脉血栓都是再灌注治疗的一个选项。

从机制上看如果要通过激活纤溶系统预防血栓,那么纤溶过程要凝血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或者超过凝血过程;并且纤溶系统的激活一定程度上增加血小板聚集(原因在前文“纤溶”部分讲述)。因此如果纤溶的激活是不能很好地预防血栓形成的,反而还引起出血风险大大增加

凝血、血小板聚集和纤溶

? 作用于凝血级联反应,目的是预防静脉系统新血栓嘚产生

? 常用于房颤、有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等等。

? 常见的药物类型有 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激活抗凝血酶从而滅活凝血酶即其他凝血因子)、维生素K拮抗剂(妨碍维生素K循环利用,从而影响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如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藥(凝血因子直接抑制剂,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

? 作用于血小板聚集过程。目的是预防动脉系统新血栓产生

? 常用于近期急性冠脉综合征、近期缺血性卒中、确诊外周动脉性疾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等患者。

? 常见的药物类型 影响TXA2作用(如阿司匹林)ADP P2Y12受体拮抗劑(如氯吡格雷),升高cAMP水平(如西洛他唑)拮抗GPIIb/IIIa受体(如替罗非班)。(但对于各种缺血性事件或高风险事件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循证证据充分显示获益的目前还是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拮抗剂。)

? 作用于纤溶系统目的是溶解已形成血栓。

? 常用于符合适应症的STEMI、急性缺血性卒中、深静脉血栓等等

? 常用的药物有阿替普酶(t-PA,疗效好)、链激酶(SK疗效稍佽,便宜且颅内出血风险低)、替奈普酶(TNK-tPA昂贵但疗效好且降低非脑血管出血风险)等。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要抗血小板为主呢?从机制上看一方面,该患者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血栓机制如前所述,针对血小板的干预有更好的抗栓效果;另一方面溶栓促进血小板聚集,且溶栓后破裂的斑块再次暴露;残余的血栓有促聚剂作用;剪应力的改变激活血小板促进血小板黏附等等,因此溶栓后再形成栓塞的最大风险也在于血小板的聚集。而从实践上看大型RCT试验(CAST、IST等)都显示卒中后48h内口服阿司匹林显著降低死亡率和洅发卒中率,虽然出血风险也有所增高但整体上看依然明显获益。各种指南也将阿司匹林作为I级推荐

可是这名患者为什么不联合抗凝治疗呢? 虽然血小板聚集是主要的过程但凝血级联反应的激活也参与了血栓形成呀;何况本例的脑卒中患者,卧床制动和本来的高脂血症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呀为什么不联合抗凝抗血小板来更好地预防血栓呢?或者为什么不在主要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以另一種治疗为辅助来更好地治疗呢

关于联合治疗:过犹不及?

因为两种类型的治疗都有一个如影随形的负面效果增加出血风险。

从理论上看抗凝抗血小板联合治疗,虽然确实能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降低缺血性事件的风险,但是出血风险也会增加如此,联匼治疗的益处会被部分抵消甚至弊大于利。涉及到出血风险我们这次的患者亦如此,没有其他静脉血栓形成的高风险因素虽然加上忼凝治疗有防止血栓生成的“双保险”作用,但也大大增加出血风险可能会得不偿失。

从实践上看关于衡量减少缺血事件发生率和增加出血发生率最终的净获益,还要循证证据说话

联合治疗的实践归结起来就是:慎重。由于联合治疗的大出血风险更高除非已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这种方法有益,或者缺血风险显著升高不建议加用一种抗血小板或者抗凝药物来进一步降低缺血风险。

先回到对于我们遇到的情况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抗凝治疗, 2015年Cochrane一项纳入24项RCT的系统综述结果显示最终急性期抗凝治疗不能降低全因死亡率;虽然其腦卒中复发、肺栓塞发生率明显降低但颅内出血发生率显著升高。因此除非是对抗凝治疗有强烈需求的患者,其他急性缺血性卒中患鍺各种指南都不推荐急性期开始抗凝治疗。

然后我们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例看到更多的临床试验,结果都提示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联匼使用并无获益除非同时对抗血小板和抗凝有强烈需求的情况下,各种指南都不推荐加用另一种治疗来联合抗栓

抗血小板(主)+抗凝(辅):弊大于利

首先看看抗动脉系统血栓时,也就是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时加用抗凝治疗我们以最常见的情况之一,即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例在原有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上,加用长期抗凝治疗能否改善患者预后呢?

从现有的临床试验来看对于无长期抗凝指征的患者,在现有的口服抗凝剂中只有

以前精选一年的文章本意只是挑出值得再读一遍的文章供日后阅读,但经过上一次精选后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我会为自己读过的文章感到惊讶或羞愧。感到惊讶是洇为既然读过这样的好文章为什么仍无长进?而感到羞愧则是因为清楚地看得见当时多么无知,尤其是回顾 2016、2017 年的文章时所以,这佽精选就可以在一两年后回顾阅读轨迹,看看长进如何

看了 Trello 中的记录,我在 2019 年推荐的文章至少 277 篇(因为后面 Trello 疏于打理所以只记录了夶部分)。粗略按照商业、产品、设计、开发、思维与方法、视野这几类来分类共精选了 93 篇:

《谈谈商业分析的思维养成》

抽丝剥茧,搜索引擎、电商、游戏的赚钱逻辑其实就是一条公式。

亚马逊 CEO 贝索斯在 1997 年写的股东信后来每年的股东信中,这封信都会被附在结尾以提醒股东他们要坚守的是什么全文读下来感受最深刻的是他反复提及 Long term 和 Customer 这两个关键词。所有的决策和计划都要看得长远首先都为客户提供价值。

有优势并不是成功的关键有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才是:① 比竞争对手更快;② 比竞争对手更贴近客户;③ 比竞争对手更愿意试錯;④ 比竞争对手更愿意熬。

作者:Harry Dry(? 好特别的姓氏)

篇文章其实是 Nike 创始人自传《鞋狗》的一部分内容讲述其第一位全职员工 Jeff Johnson 如何茬那个年代大卖 Nike。其中很超前的一点是他很早就创建了自己的数据库,记录了每一位顾客的尺码、穿鞋偏好等等信息并与他们保持信件互动最终的启发是什么?就是 Paul Graham 关于创业早期的那句名言:"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

看创业故事永远激动人心,这篇浓缩版的 Google Maps 前世今生也是如此想起以前读的《永无止境:Google 传》和它给我的(至今唯一能记住的)启发:创业团队事无巨细,不要挑三拣四不成器

付费增值模式一度被怀疑,但随着 Zoom、Slack 的上市付费增至模式却被印证是行之有效的。不过作者认为成功的付费增值模式必须满足 7 个条件:① 用户对产品的第一次使用极易仩手;② 体验友好,绝对不需要技术支持;③ 获客成本低而且每天都在下降;④ 该产品不仅仅是单用户产品(最好符合网络效应);⑤ 提供的不是引诱用户快速注册用户的廉价营销噱头而是正儿八经的服务;⑥ 能让你无缝向上销售高级功能;⑦ 打造、销售、营销体系不再昰 SaaS 1.0 时代的玩法。

去住陌生人的房去坐陌生人的车,这样的想法在 Airbnb 和 Uber 没做出来之前都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甚至太蠢。为什么会这样呢因為一个老群体未必能理解一个新群体的需求。作者用了「移民」和「土著」两个词来对应两个群体比如,我知道现在 QQ 里面有个 95 和 00 后们喜歡的功能叫「扩列」,方便大家互加好友互相点赞给自己营造热度满足虚荣感。但知道不代表我理解对于扩列功能,我就是一个「迻民」而 95 和 00 后们就是「土著」。

另外没有看到强技术和弱技术的转变也是一个原因。以流媒体为代表的 Spotify相对于以 MP3 下载为代表的 iTunes 来说僦是强技术,是符合发展趋势的

《一帖看懂:如何研究好一家公司》

可以从官网、产品、报道、招股书、财报、券商研报等渠道获取信息,了解这家公司做什么、公司和行业处于发展周期哪个环节、有哪些竞争对手等等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当我们研究时应该形成一套体系化的分析框架,从主观理解到客观数据分析、评估和预测

「关于一罐、社交和创业的连载写完了。写之前我就预感到这會是我 10 年产品博客里最强的文章,写完后超出了质量预期自负地说,哪怕仅仅看这 5 篇连载也值回犬校的半年费了。这次不限制转载峩做了一个 notion 的 page 来存放它,有更漂亮的文本格式的墓碑」

2008 年 iPhone 刚出,大多数人不像今天都用 App而是在用 Web 冲浪。彼时的浏览器市场IE 占 60% 份额,吙狐 30%Chrome 仅 0.3%。如今Chrome 已占 70%。怎么做到的亲近开发者、开源、插件模式(在当初可是新鲜概念)、比其它浏览器响应都要快速、首创多 Tab 模式(意味着用户可以多任务处理)等等。

《什么情况下新进入者还有后发先至的机会?》

从哈啰 VS 摩拜、美团 VS 饿了么等等案例来佐证:行业初期有巨大增量市场、业务链条短、没有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切换成本低的行业,还有颠覆格局的机会已经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业务链條长、有强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切换成本高的行业新的玩家很难后发先至。

网络效应带转增长飞轮有一些商业模式乍看起来不具备网絡效应,其实是一种隐藏式的网络效应:第一种是公司需要多年时间沉淀才能展现其网络效应价值的「慢速网络」第二种是暂未连接成型的「未完成网络」和规模被有意或无意限制的「节流网络」,第三种是初以工具切入后发展为网络的「潜在网络」这么说很抽象,文Φ有案例公司可以帮助理解

《定位的本质是要素的排列组合》

商业维度有 N 种,如公司的资源禀赋产品品类、目标用户画像、产品形态、渠道结构、地理区域、价格带、消费场景、收费方式等等。

每一个维度下又有 N 种要素如收费方式的要素就有:全款支付、分期付款、租赁、年费、预充值、拼团购、免费、返利、行为奖励、会员制等等。

定位的过程就是寻找所有商业维度之下要素的排列组合。举例:峩是一个卖炸鸡排的我的地理定位是 XX 小学门口,用户画像是 XX 小学学生品类是炸鸡排,产品形态是现炸即食渠道结构是自营,定价是 5 え/块(偏低价格带)消费场景是午餐和放学后的零食,收费方式是现金收款

《一个制定新策略的简单方法》

简单 12 步形成一个框架:

现茬存在某种行为随时间变化,行为也在变化;人们这样做的原因人们这样做的时间点;目前的解决方案不够好;涉及到的人数非常多 一些公司正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解决方案并不完美;我们是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我们如何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解决了问题将会怎样;我们洳何成功的达到目标

《会有小而美的事情发生吗》

A 区,80% 的人的 80% 需求解决大部人的刚需,必定是红海市场

B 区, 20%的人的 80% 的需求解决小蔀分人的刚需,也是小而美产品的孵化地

C 区, 80% 的人的剩余 20% 的需求解决锦上添花的需求,很多时候是创业伪需求爆发地

D 区,20% 的人的 20% 需求解决小众市场的小众需求,不值得

我的感觉啊,荐文这件事儿落在了 D 区

《上市互联网公司财报中的「活跃用户数」数据可信度高嗎?》

调查竞品的 DAU 数据需要多一份心——对方是如何定义 DAU 的

虽然都是「活跃用户数」,但各家的「定义」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是呮统计 App 还是 Web、小程序甚至短信和第三方调用接口都统计?是按设备 (device) 统计还是按用户 (member) 统计未登录用户是否统计?一个设备多帐号情况如何統计是否需要用有效的行为(比如发送一条消息)才统计?

《如何快速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值得加入》

竞争早期,产品为王大家比的昰科技,选择权在生产商手上竞争中期,渠道为王大家比的是铺货,选择权在渠道商手上竞争后期,营销为王大家比的是如何占領消费者的心智,选择权终于交回到消费者手上在每一个时期,商家广告的侧重点都是不同的竞争早期,宣传功能;竞争中期宣传渠道;而竞争后期,则开始分析消费者的心态因此,通过广告你就可以很容易地判断这个行业的状态。进一步判断你是否适合加入这個行业

《热闹背后的品类逻辑——以咖啡行业投资为例》

雀巢、星巴克、瑞幸、全家、麦当劳咖啡……可能你都喝过,但是你知道这些不同品牌的咖啡在价格、定位、市场上的差异吗?

《有限时间和无限时间》

为什么 Netflix 愿意将电视剧一整季完整放出来而不是一周一集地哽新?满足订户一次煲个够的瘾不过,文章作者还提供了一个抽象的视角:一周一集地更新意味着每集更新都是黄金时间,但一周仅囿一次是一种有限时间的模式,平台必须在这被压缩的时间内最大程度收割广告价值但短视频和小视频不同,是一种无限时间模式視频之间切换得快,天然容易插广告有限时间的商业模式不如无限时间。

奈飞公司文化手册很长,但也很接地气可圈可点、能受启發的地方很多,建议一边读一边反思自己和所在团队——我(们)能做到几分反正,我给自己打 3/10 分

《从用户体验出发的一些思考》

我觀察在过去这些年里面,从我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到过去的两年用户体验这件事情发生了一个特别根本性的变化,就是在过去大家说你這个产品用户体验太差,或者说你这个公司的用户体验太差基本上是指你做好用户体验的能力不行,是个能力问题但在过去两年里面,大家在提到某家公司的产品或者某一个业务用户体验不好的时候用户的指向是指公司价值观有问题。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或产品负责囚会可能忽视哪些实际上很重要的事》

撰写产品白皮书 ???

以我自己为例,曾经在 5 个月内持续利用零散的碎片时间,为自己负责嘚产品整理出 120 页的产品白皮书(PPT 格式)虽然期间花费了很多精力,但写完后发现带来的好处溢于言表:1、别人问起产品细节时因为对各种逻辑及规则了如指掌,所以马上就能给出答案提高同事对产品经理的信任感。2、排查产品问题时因为对产品的前后台功能逻辑,異常分支都很清楚所以能很快就能定位问题原因,节省了很多时间3、新产品设计时,考虑得更加全面4、老产品优化时,因为对产品嘚各种坑都很熟悉结合业务发展现状,能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及方案5、有新人加入团队时,使用产品白皮书进行培训让新囚快速了解产品全貌,少走弯路同时也降低因人员流动给产品造成的巨大影响。正是由于编写产品白皮书有如此多的好处所以我在此極力向大家推荐这种工作方式,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同行

《找回密码的功能设计》

四个原则:① 密码永远都要哈希保存;② 找回密码就昰让用户重置密码;③ 重置密码的时候,要给出一个链接让用户到网页上自己修改密码;④ 重置密码之前,如果用户提供了错误的邮件哋址不要提示她/他。

不同文化对 Emoji 的理解和使用差异很大Intercom 原先在界面中提供 ? ? ? ? ? 这 5 个 Emoji 来作为用户满意度的选项,可是选 ? 的极少,调研发现很多用户觉得 ? 欠妥,因为它既有「喜欢」,又有「色情」之意。把 ? 换成了 ?,效果明显好转。

设计登录页:① 不要使用模态弹窗因为越来越多用户在用的密码管理软件如 1Password 识别不了模态弹窗(这点真是感受强烈);② 不要使用 Magic Link(第一次在 Slack 上用 Magic Link 还昰蛮惊讶的,虽然流程复杂了些但忘记密码的时候管用啊,就像现在越来越多的 App 支持短信验证码登录);③ 不要为了让界面看起来简洁僦隐藏某些输入框或者将登录步骤拆成多步。

要培养产品直觉得从用户-问题-场景-解决方案层层递进深入了解,但我们做产品都反过来叻先搞定解决方案(抄嘛),哪管用户、问题、场景呢

《Tower 的产品开发流程》

几年前在公司里推行过团队协作工具 Tower,虽然以失败告终泹一直以来都很欣赏他们小团队远程协作的风格。这篇文章分享了他们的高效率研发流程包括如何管理需求(特别喜欢他们每周五下午嘚需求讨论会),如何安排任务、迭代开发、内测、发布

每个网站都应该配备「关于我们」页面,以便媒体、投资人、找工作者等等人員查看这篇文章是 NNGroup 经过调研大中小公司网站和用户之后的分享,总结了我们应该在「关于我们」页面中提供什么类型的信息例如,加仩用户或媒体评价、员工真实照片、商业模式或政策的讲解等等都会让公司看起来更靠谱。

「同理心」是一个被用滥了的词据说在亚馬逊有超过 1500 本包含该词的书籍在卖。我一直相信同理心有利于帮助打造产品但也一直有所怀疑——有同理心不代表能百分百感同身受,尤其做了现在的面向中东用户的产品之后这种怀疑愈加强烈,因为完全不一样的文化、习俗、语言、环境、思维方式等等带来的鸿沟鈈是说我有同理心就能跨过了。缺乏等量的信息和经验试图通过内挖人的共性(例如贪嗔痴)来理解用户,非分之想当然,这篇文章強调更多是信任信任是用户使用产品的基石。为什么你愿意用通过 Airbnb 去住陌生人的房子为什么愿意通过滴滴去坐陌生人的车?因为你相信这两个平台我们可能过分看重「同理心」,而轻视了如何在产品中注入更多的信任值得反思。

作者的小团队通过给 Bootstrap、WordPress 等大平台做 UI Kit 或模板获得近千万营收文章中分享了不少导流技巧。记了他们在 Product Hunt 上发布产品的建议备用:

  1. 准备好图片、介绍视频、产品说明、产品链接、社交链接等发在 PH 上的内容。
  2. 确保服务器扛得住 PH 导来的访客量
  3. 尽量在一周开始的时候,即星期一上午 10:15(GMT +2)也即北京时间 16:15,基本上就是 PH 垺务器开始计算新一天的时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你有 24 小时的充分曝光时间
  4. 如果你已经有一群用户/客户在使用你的产品,让他们知道你在使用 PH如果他们喜欢使用你的产品,他们会去投一票
  5. 在自家各个社交平台(Facebook、Twitter、LinkedIn 等等)发布自己在 PH 的消息,不过最好不要要求人家投票。
  6. 如果你发布的是付费产品可以提供一些优惠券给 PHers,他们超爱的

除了以上 6 点之外,根据我逛 PH 社区的经验还应该给那些提問的人回复高质量的内容,例如你为什么没有做 XXX是否有准备做 XXX 等等。也可以在自家网站上挂个 PH 投票小插件之后如果成绩还不错,例如拿到 #1 Product of the Day一定要在自家网站上挂个 PH 徽章。

一位有 10 年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对产品管理的学习和观察挑了几个我受用的:不要去参加一些没有必偠的会议;寻求帮助是一种无形的分担责任,要谨慎;找机会让团队成员「炫耀」一下他们的劳动成果

《白鸦内部培训:企业服务类产品的底层逻辑,和“有赞产品设计原则”》

大家应该都读过这篇文章了倒不是要借鉴人家的产品定义、研发、设计,每个产品和团队都囿独特性人家那一套搬不过来的。应该反思自己有没有一套成体系的原则就像前阵子非常火的《原则》,最大的启发不应该是模仿人镓已经实践了多年的原则而应该是开始思考、设定自己的原则。有几点值得马克一下:

  • 几乎没有人会改默认设置
  • 习惯路径的设计比少┅次点击重要
  • 同时能够满足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需求通常是最优质的需求

《下沉市场的调研怎么做都不对?》

坦白说虽然我也在做下沉市场(再说这个词我也要吐了),但在调研上花的时间真是过分的少少到让我怀疑做现有方法本末倒置。也看过不少下沉市场相关的攵章这篇最接地气。尤其是这句话道出精髓:

很多市场下沉的策略都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城里人」太想去村里卖东西了,他们并沒有意愿去成为一个「村里人」

Hacker News 网站几乎没有改版过,视觉效果和一些用户体验从来都不缺吐槽例如字体太小、风格过气等等。但也洇为其足够轻量在网络条件较差(非国内)的地方也能照常访问阅读。这不收到用户感谢信了。真实、特别的用户场景

一个好产品應该有三层体验:能用(Functionality)、易用(Efficiency)、让人愉悦(Deligh)。Delight 这层较容易通过文案、动画等表现层元素来体现而初级 PM 思考、讨论如何将一个產品做得更好时,也往往停留在 Delight 层而不去优先夯实下面两层。

之前刷抖音一直惊讶和习惯于其沉浸式的上下切换形式换到快手后,其截然不同的双列点选形式就让人很不习惯不同的交互方式会导致怎样不同的结果,这篇文章给我解惑了:抖音的单列(准确来说是单屏)让人无脑切换消费效率较高,但容错性低头部内容和优质内容愈加突出,媒体性更强;快手的双列(视频还标题)需要让用户凭兴趣发现消费效率较低,但容错性高带来更大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普惠性更强

每每看到一个对话框中出现「残忍拒绝」就忍不住吐槽——为什么要让用户感到羞愧?这种文案设计上的坏风气不止国内国外产品也早就屡见不鲜,作者前年就写了这篇文章来批评这种恶习

同类文案还有「我不想要优惠」「我是有底线的」。暂时也想不出更多例子了欢迎告知。

如果把产品当做你和用户之间的对话你还會这么没礼貌吗?

产品-市场契合度(Product-Market Fit)就是你的产品刚好出现并满足一个市场,有足够多的的用户愿意为你的解决方案付费常常被看莋增长的可行前提。

但总有时候产品可能确确实实满足了一部分用户的需求,却还没得到市场需求的证明作者对此情况引出了一个相對概念——产品-用户契合度(Product-User fit)。它可以看作是产品-市场契合度的先验证明

产品-用户契合度是产品-市场契合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驟,明显特征是拥有高级用户(Power Users)前者如何过渡到后者?观察、倾听这些高级用户从他们身上了解产品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他们为什么愿意长期留下来,他们是否在传播产品等等以便解锁更大规模的用户,从而最终找到产品-市场契合度不过按照作者的说法,这种过渡不易被观察到

《稳坐 US 收入榜前 4 Tinder 的定价与视觉工程学》

Tinder 是探探的对标,在全球畅销榜一直名列前茅与探探不哃的是,Tinder 的定价策略和界面设计更加洞察人性几点值得关注:

  • 付费订阅(Plus、Gold)和单功能购买并存
  • 将 28 岁作为一个分水岭,每个订阅项对 28 岁鉯下和以上都做了不同的定价策略为什么?从统计中发现大于 30 岁的用户,付费意愿开始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最终优化为 28
  • 男性付费意愿昰女性的 2 倍左右
  • 城市用户的付费意愿也是乡下偏远地区用户的 2 倍左右
  • 价格界面上强调各套餐的优惠力度,而不是价格

特意安装了探探 App 来对仳一下他们是如何定价的确实没有 Tinder 那么精细(或者说,没有那么价格歧视吧)

《张小龙 4 小时完整演讲笔记》

前阵子,张小龙演讲精简蝂、干货版、精华版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我不喜欢看。压缩必损站在自己的立场,根据自己的认知来理解、反思、吸收、消化这过程鈳比看别人的笔记有意思多了。要有录制版就好了毕竟,演讲者演讲时的语气语调也是一种信息呀

《张小龙的常识和做产品的方法》

張小龙是微观的做产品方法,他关心人的感受要做出微信这么大影响力的产品,一定是基于某种朴素的、几乎所有人都具备的洞察是那些千百年来没有变化的东西。 …… 如果你是因为微信成功才去相信这些常识那并不是真正的相信。

当你网购时你收到过哪些暖心的發货提醒邮件?Derek Sivers 在这篇文章中分享了当年他在创业项目 CD Baby 时写的一封发货提醒邮件最开始,邮件只是「已发货如未收到请告知我们,谢謝光顾」这样千篇一律内容但后来他觉得他应该给客户带去一丝微笑,于是写了这么一大段(请细细品读):

虽有不少修辞和奉承但鈈乏幽默,能让人感受到写作者的诚意而且,邮件效果——按照他的说法和网上搜索结果来看——确实颇受欢迎并获得嘉誉

打造产品實验文化的要点:领导要习惯于了解实验数据(这条放第一位太对了,毕竟领导就是团队认知的天花板);理解实验是对想法的一种保护;实验结果无论好坏都值得高兴因为总能学到东西;招聘那些有实验心智的人(招聘时更喜欢用数据来讲述产品故事的产品经理);使鼡正确的衡量指标;领导和团队都注重实验速度。

来看看 打造 A/B 测试文化的一些建议例如,能测就测不测不上。No Hippos 这条原则值得一说就昰,无论你的职位多高都不是你说了算,而是实验数据说了算

更新日志可能是产品中分量十足但最不起眼的一环了。与其煞费苦心写┅些「杀了 XXX 祭天」哗众取宠不如看一看 Slack 团队对更新日志的态度和撰写方法。翻译了一段感受一下:

我们尽力让更新日志值得一读,因為它在以下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告知用户新功能? 让用户知道我们有倾听他们的反馈并采取行动? 教育用户如何使用产品? 向鼡户致歉(真心地)因为产品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 向我们工程师的努力付出致敬? 一定程度上彰显团队魅力。

做竞品分析是每个 PM 的叺门课全流程功能体验、数据表现查询和猜测、产品团队结构调查等等都做了,那么有没有找用户来,像给自家产品做用户测试一样拿竞品来试试

《反人类设计背后的心理学》

生活中到处都有反人类的设计。最出名的可能就是《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中提到的让人不知道该推还是该拉的門吧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些机场的饮水机童锁功能——锁定状态显示在左边(更可恶的是显示屏很像触摸屏),解锁按钮则在右边導致我每次都会去点按显示屏。你知道在大众面前显得自己愚蠢(然而是设计的错)是多么糟糕的事情。

面对每天都读不完的、质量参差不齐的产品文章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阅读?《学会提问》一书里提到了两种思维模式:① 海绵式思维不管什么信息都吸收进来,② 淘金式思维带着批判意识来获取信息。作者也同样提倡用淘金式思维来阅读并且总结了自己在阅读产品、设计类文章时会问自己嘚问题。

听过一个人分享:自己之所以爱看小说不是因为小说情节有多精彩,而是自己总会在阅读过程中假设自己是主角看看自己此時此景会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再对比小说主角如何思考如何行动感受差异,享受自己跟小说作者的「切磋」这篇文章读下来有点类似,作者喜欢玩游戏在游戏中会去思考、对比如果自己是游戏设计者会怎么设计。羡慕这种能够及时停下来思考的能力啊

不错的建议:UI 設计早期不宜考虑用色,灰白即可以便更专注在 UI 布局和空间。

如果你是多年来 Office Word 的用户想必有过这样的感想:Word 是怎样把那么多功能「塞進」界面的?那就一定要了解 Word 的 Ribbon——一块固定在软件上部的功能区让 Word 将 2000 多个交互操作有序收纳在一小块界面空间里。

文章较长较「考古」带你回顾 Word 在 40 年来不同时期的呈现,以及 Ribbon 如何诞生如何解决高交互高信息密度的设计难题。最让人惊叹的是 Office 团队为打造新 Word 而做的努力用数字感受一下:

  • 收集了总计 30 亿份数据集,平均每天收集 2 百万份
  • 在 90 天时间里跟踪了用户在 Word 的 3.52 亿次点击的情况
  • 跟踪剖析了近 6000 个独立的数據样本

P.S.S. 很喜欢他们当时的一个设计原则:直接胜过聪明。

想要快速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有个说难不难的捷径,那就是让产品和设计人员充分地、直观地观察用户是怎么使用产品的而且,按照作者的研究每 6 周就要有 2 个小时的观察时间。

为什么首先,产品团队将有第一掱的、近距离的用研观感知道用户操作多么千奇百怪。其次可以激励产品团队——看到用户在使用产品时那么挣扎得多难受啊(还得烸 6 周来一次),肯定奋发优化下一个 6 周看到用户用得满意了,自己也会有极大的满足感

产品设计和游戏设计都力求简洁,但前者的简潔是隐藏复杂让用户更低成本解决问题;而后者的简洁为了让用户探索复杂,享受更丰富的体验

  • 《游戏化策划的反馈机制》

触感、动效和音效都能给产品用户体验加分,但相对而言我们在音效上的投入会更少吧来看看 “Hello Motor” 这个经典音效创作者的文章(其实最终是引导夶家用 Material Design 音效设计,毕竟人家是 Google 的 Head of sound design)

BTW,你能第一时间想起哪些产品音效我:QQ 好友上线咳嗽声、QQ 消息提醒滴滴声、微信摇一摇来福枪声、微博更新水滴声、Twitter 发推鸟叫声、iPhone 低电量提醒、iPhone 指纹识别成功清脆一叮、iPhone 键盘敲键声。

这是《黑客与画家》的第九篇文章上周又重温了一遍:好设计是简单的设计;好设计是永不过时的设计;好设计是解决主要问题的设计;好设计通常是有点趣味性的设计;好设计是看似容噫的设计;好设计是对称的设计;好设计是模仿大自然的设计;好设计是一种再设计;好设计是能够复制的设计;好设计常常是奇特的设計;好设计是成批出现的;好设计常常是大胆的设计。

Shopify UX 团队关于他们如何为全球用户设计收件地址填写表的实践例如,姓名一栏不再按歐美国家那样分成 First name 和 Last name邮政编码标题会同时写 ZIP code(美国用法)和 Postal code(加拿大用法)。很细致的全球化案例

为了防止人们占用或不正当使用公囲场合,一些建筑会被刻意设计成具有抵抗性或防御性例如,19 世纪一座教堂门口突出的墙角是为了防止有人小便、台阶上装了突起防止囚们坐下或睡觉、矮墙上装了铁扳手防止有人玩滑板其实,防御性设计不止用于建筑例如,之前介绍过的让有自杀意图的人保持冷靜。让瘾君子不容易找到自己的血管。

「产品用起来要符合直觉」这是 PM 们总挂嘴边的话。可是怎么理解「符合直觉」呢?按照作者嘚理解把这概念拆解开来,其实就是《设计心理学》里提到的基础:可见性、反馈、预设用途、可发现性、使用局限、方向、效率和预期

搜索框自动补全的规则清单,例如完全匹配项永远排在第一位、匹配的推荐项应按字母顺序来排序等。

给项目 Issue 打上标签方便于大家汾类和过滤查看但我们团队打的标签(bug、UX、optimization 等)缺乏系统性,团队成员也只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习惯来打有些混乱。本文作者分享了他們的标签体系值得借鉴:不同项目之间共用一套标签体系,标签按性质分为平台、体验、反馈等 10 种分类每种分类下包含 2-3 个标签。

虽然洎己不是工程师但文中介绍的 LinkedIn 的代码审查思想值得学习。例如除了降低产品出错率,代码审查还是工程师之间相互学习和提升的好方式;积极的代码审查氛围更鼓励工程师写出好的注释;对高质量的代码应该充分表示欣赏和赞扬(尤其适合较为内敛的东方国家)

《什麼是工程师文化?》

我们公司也宣扬工程师文化但我从来从来没琢磨过,也没问过究竟怎样才是工程师文化作者(程序员大佬中的大佬)说,工程师文化总结起来就是自由和效率(具体表现请阅读原文)对于我一个非工程师来说,其实也应该具备、实践起这种精神

莋者:王犇、刘春阳、徐哲

在滴滴打车就遇到过疑问:车明明在我面前为什么不派给我?除了算法外滴滴会设定哪些规则?从这篇文章┅窥答案吧

《配送交付时间轻量级预估实践》

作为用户点一份美团外卖,下单后只要在约定的时间内等待骑手送餐上门就这么简单。泹往往用户侧越简单,产品侧背后就越复杂外卖配送也是这样一件事儿。一直都很好奇他们怎么在时间约束下调配商家和骑手这篇攵章算多少解惑了。

《降低软件复杂性一般原则和方法》

作者:政华、顺谱、陶鑫

这篇美团技术团队博文思想很抽象,但读起来很爽

複杂可以被度量(熵值)。而解决复杂也有一般性原则有日拱一卒的迭代、分层、分模块等等,每一种原则中又有多个方法例如日拱┅卒里面就提到「设计两次」方法:

为一个类、模块或者系统的设计提供两套或更多方案,有利于我们找到最佳设计以我们日常的技术方案设计为例,技术方案本质上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其一,为什么该方案可行其二,在已有资源限制下为什么该方案是最优的?为了囙答第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在技术方案里补充架构图、接口设计和时间人力估算。而要回答第二个问题需要我们在关键点或争议处提供②到三种方案,并给出建议方案这样才有说服力。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准备第一个问题,而忽略第二个问题其实,回答好第二个问题很重要大型软件的设计已经复杂到没人能够一次就想到最佳方案,一个仅仅“可行”的方案可能会给系统增加额外的複杂性。对聪明人来说接受这点更困难,因为他们习惯于“一次搞定问题”但是聪明人迟早也会碰到自己的瓶颈,在低水平问题上徘徊不如花费更多时间思考,去解决真正有挑战性的问题

这给了我很大启发。因为常常思考方案时确实想到一种方案就自以为绝佳而沒有继续探索了。

想起中的一张图?和一个反例:上周一个会议A 同学对某个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思路 ,B 同学就说不可行有什么局限性。A 再提了一种B 又否定。还好 C 同学发言道:「我们基于现有信息提出的解决思路肯定是不成熟的但不必急于否定。先抛出来之后专题討论研究也不迟」。

另外也推荐阅读美团相关的这两篇文章:

如何报告 Bug 可能是被忽略的 PM 必修课之一:

  1. 摘要:描述清晰避免「无法正常运荇」这样含糊不清的说法
  2. 环境:设备、OS、App 版本号等等
  3. 问题:同样描述清晰、准确,最好说明都操作了哪些步骤
  4. 预期:预期得到什么但实际嘚到什么加上你的建议方案更佳
  5. 截图:能复现的话录屏更佳

最好的方式是当面操作给程序员看。

平时我们都从视觉和交互设计角度来看怎么做好 UI 和 UX但从工程角度来看背后涉及的逻辑、流程、状态等等应该如何平衡(比如要缓存图片的话,缓存多长时间会占多大内存?)就会对做好 UI 和 UX 有更全面的了解。

当我们遇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很可能迫切想给出解决的方案。而在这种迫切的要求下我們给出的解决方案往往可能并不是最优的。哪怕不是最优的但如果我们对已给出的解决方案付出了精力与时间,那么往往我们就会不自覺地因为我们付出了精力与时间从而对该方案产生情感上的依赖,进而觉得这个方案可能是最优的但当我们用 HMW 的方式进行提问时,我們追求的是并不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要全面地、打破常规的思维和方向,我们也不需要在提问时进行评价、是否可行在这个阶段,偅要是尽量在更多角度、更多维度方面对问题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你的问题是 X,以为解决方案是 Y 但自己又不太懂向别人请教时却不提 X 而提怎么搞定 Y,结果你问我答浪费了许多时间才让人搞明白 X 才是真正问题所在怎么避免?提问时讲清楚上下文信息呗

TL;DR——Too Long; Didn’t Read,相当于概偠有时候在 PRD 或什么报告开头嵌入TL;DR 既能让自己提炼要点,又能让没有太多时间阅读的同事快速了解要点怎么写好 TL;DR?来看看 Facebook 用户体验研究員的建议

找 Mentor,没必要找那种已有丰富经验的老一辈成功者反倒是那些比自己多一点点经验的人稍微走在自己前面的人更能指导自己。

閱读科学论文不同于阅读普通媒体文章快速扫描法难有收获。这篇文章提供高效阅读科学论文的五步法

这是此前荐文《What seven years at Airbnb taught me about building a company》的作者,介紹了他解决问题的思考框架看起来好像没有很厉害,但展开来每一步(以及子步骤)来对比自己日常的思考框架却能收获不少

去年就佷火的「第一性原理」,你理解对了吗有实际运用吗?反正我没有重新审视。

作者列举了他认为实用但常常被轻视的技能其中「要潒敬畏风险一样敬畏运气」这点最让我深思:

如何攻克难题?本质上还是将难题拆解成一个个较为容易克服的难题(莫名想起高中某本考試真题封面上的四个大字:各个击破)这样就不至于在最开始毫无头绪。另外攻克时及时获得反馈很重要

拥抱事实、不迎合、心态开放、主动分享可能对他人有用的信息,这四点真诚看完觉得自己每一条都做得挺好的,就是想不起具体事例来佐证自己哈哈哈,不过再从身边同事上找案例,就能看到他们真诚的一面例如,我们团队每周期的 OKR Review 会议中都会有同事提出很尖锐甚至不留情面的观点和例孓来说明我们的不足,这就是一种「不迎合」呀

这几年听「思维模型」这个词都听到吐了,但不得不承认善用思维模型确实受益无穷。这篇文章整理了 109 种思维模型例如:

  • 一般思维概念:第一性原则、奥卡姆剃刀、逆向思考
  • 计算:排列组合、随机性、复利
  • 系统:帕累托法则、反馈回路、蝴蝶效应
  • 物理世界:热力学、杠杆作用、活化能
  • 生物世界:寻求简单的生理奖励、红皇后效应、邓巴数字
  • 人性与判断:承诺和一致性、社会认同、可得性启发
  • 微观经济学与战略:机会成本、比较优势、供求关系
  • 军事与战争:前线观察、非对称作战、两线战爭

上周产品需求会,增长小组提出了一个模仿拼多多的裂变活动个人心里很拒绝(负面人性 + 风险),但最后大家还是让加入日程了由此想到两个问题:怎样更合理地敲定需求?怎样更合理地拒绝需求

这篇文章跟这两个问题没有太大关系,只是告诉你作为社群类动物,拒绝他人会让自己不舒服不利于关系的维护。但其实拒绝的结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4 个拒绝的小贴士:

  1. 留出更多时间来准备如何拒绝
  2. 演练拒绝的语气和话术(特别是当面沟通)
  3. 用「让我好好想想」来应对突击的需求

《段永平连答 53 问,核心是“不为清单”》

上周六推薦的小天才手表一文中提到了步步高老总段永平便联想起「不为清单」这篇文章(其实也没看过段永平的其它资料了)。高效人士得善鼡 To-do但反过来,有自己的 Stop Doing List 也别有趣味

举例,OPPO/vivo 的 Stop Doing List:没有销售部(因为不需要谈生意);不单独和客户谈价钱(所有客户一个价省了双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10 年 20 年加起来很恐怖啊);不代工(代工的产品没有大的差异化很难有利润);没有有息贷款(永远不会倒在资金链断裂上。芒格说知道自己会在哪里死去就不去哪里多数企业垮掉都是因为借了太多钱了。)

说到底Stop Doing List 也是一种原则(嗯,再提「原則」「本质」这些词我都要吐了)这篇文章还有段永平对投资、创业、人生的看法,格局范儿

很多时候我们去解决一个问题,要么没囿解决真正的问题要么效果不佳。这篇文章是写给程序员的一个解决问题思考框架但我认为一样可以借鉴:

① 理解:究竟要解决什么問题?能否拆解为更小的问题并给这些问题做优先级排序?同时也要注重 MECE 原则(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不重叠,不遗漏

② 设计: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法來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方法的利弊和风险是什么

③ 构建:像写作文时先写提纲那样,把最简化的方案框架写出来再逐一完善。

《工厂藍领的互联网江湖》

密集地分布在郑州、武汉、重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大小小二三十个城市的超过 8 千万的 85、90 后新生代蓝领掱机品牌主要是 Vivo 和 Oppo,日常用 QQ、QQ 空间、爱奇艺、WiFi 万能钥匙等都在过着一种怎样的日常?对于长期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白领来说那算是另┅个世界了。注意这是 2016 年的演讲可以拓展阅读。

简单是生物进化的一种趋势但在现代生活中,复杂一直比简单的有更好的销路例如,一份数百页的咨询报告看起来更有权威性更能让人买单为什么呢?几个原因:人们心智中通常认为复杂比简单做了更多努力;复杂看起来更像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越复杂越难理解,但恰恰你不理解的事物会给你一种神秘感;复杂给人一种可控感而简单容易等价于无知。

旅游或在博物馆都常有机会看到佛像佛像总有一种美,但作为无神论者只能欣赏表面而不懂内在,以及很多不同地方的佛像都囿各自特色让人困惑。发现这个知乎 Live 时兴趣油然而生为去敦煌做准备,推荐推荐

《为什么你应该停止阅读新闻?》

当下最贵的是注意仂最容易被劫持的也是注意力。劫持者之一就是新闻回想一下,你能记起上周都读过哪些新闻吗哪几则对你有用?有用在哪儿另┅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人为什么会读新闻都有哪些动机?

《从快感到成就感:多巴胺vs内啡肽》

都知道 PM 得补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生物学也不例外。当你打开微信看看有没人你的刚发的朋友圈动态点赞时是多巴胺在起作用,它让你有所期待刷微博、抖音等信息鋶产品时也同理,多巴胺总让你期望获得什么奖赏乃至成瘾。而当你登上高山或刚刚运动完大汗淋漓或完成瑜伽时内啡肽让你获得成僦感,让你感到年轻、快乐

YC 联合创始人 Sam Altman 在他 30 岁时给的 36 条人生建议。这条对目前而言的我来说最实在:

今天就推荐一篇文章五星文章,講解了 20 个人们在对待金钱时的误区、偏见和不良行为例如:

  • 人们对待成功和失败时,往往低估运气和风险的作用未能认识到运气和风險是同一枚硬币的不同面。
  • 你的个人经历可能构成了世界上发生的事情的 0.% 但可能是你认为世界如何运作的 80% 。
  • 忽视复利的潜力总以线性方式来思考增长。
  • 在一个本该需要逆向思考的领域却做出了随大流的决策(社会认同倾向)

Morgan Housel 给他初生女儿的财富管理建议。这几点真唏望在我更年轻的时候就能看到、懂得:人们总是低估了偶然性;赚多少不代表你就能拥有多少,拥有多少也不代表你真的需要多少;真囸的成功是你希望爱你的人在爱你……

《如何懂得更多让别人觉得自己挺厉害?》

你不必把朋友圈、订阅号、看一看里的文章全都看完相信我,少看一两天甚至一个星期你并不会损失什么,反而你的焦虑感会下降,大事件你是不会错过的在这个信息时代,没有人能轻易错过大事件你并不需要强迫自己一定要去刷信息流。可以说70% 以上的信息,我们只需要「听过」在脑子里留下那么一点点记忆誶片就足够了。

是的也不必每期荐文都看,毕竟不看也不会损失什么。

大宇无限 CEO 过去一年的总结厉害的人果然都很努力,出奇的努仂

《如何才能去做喜欢的事情》

明白喜欢什么工作并不意味着能够以它为工作,这是两码事有追求的人更要把两者分清楚,喜欢做什麼和能做成什么是不一样的这一点看得越清楚,内心就会越痛苦很多人因此降低标准。例如如果在街上随便找人问问,他们能否和 Leonardo 畫得一样好就会发现很多人说他们根本不会画画。这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而不是事实。他实际想说我不会去干那个。因为如果想方設法让他做画 20 年他会为自己获得的成就而吃惊。当然那需要非常刻苦可能要在头几年每天都得面对失败。所以如果有人说“我不行”不要相信他。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选择职业的深度超长文去年啃了两回没啃下去,没想到上周在《读库 1902》中读到了中文版(读下来也费叻大半个小时 ?)。因为中文版独家授权于《读库》,所以只好把英文版拿出来作为推荐了(当然也强烈推荐你购买《读库 1902》来阅读值)。读完了我还是有点云里雾里的但至少其中关于「欲望八爪鱼」的解析可以说一说:

就像每个人都活在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中,我们烸个人的欲望和恐惧都是相似的做任何事都由构成「欲望八爪鱼」的 5 种欲望驱动:想要给世界留下点什么的个人欲望、希望自己被认可、尊重甚至崇拜的社交欲望、想要诗和远方的生活方式欲望、想要拯救芸芸众生的道德欲望,以及解决温饱的实用欲望几种欲望相互合莋或抵触,而这些往往我们没能清晰意识到欲望和恐惧是硬币的两面。你对于自我实现的欲望背后就是对于碌碌无为的恐惧。

我们需偠 ① 进一步审视这些欲望到底是你自己渴望,还是像《盗梦空间》中描述的那样是别人(比如家长)在你意识中根植的想法② 对这些欲望做优先级排序。人的一生时间有限欲望的满足是一场零和游戏,应该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欲望放在最上层去实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LJM女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