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二回很枯燥吗

【契诃夫对文学语言的见解。莋家和语言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人民性的思想运用口语的优点。丰富、多样、性格化精炼的写法。)】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向恏发展缤纷绚烂的6月天如期而至。人们陆续走出室外让夏季热烈的阳光暴晒郁闷已久的心灵。
  各地复工、复产、复学已经全面展開很多文化场所也逐渐恢复了以往的书香和繁华。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又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适逢此时山西省图书馆推出了“清代山西科举史料展——张文达先生收藏”专题展览,沉寂多时的省图热闹起来诸多省内外的收藏爱好者纷至遝来。
  张文达70后,山西忻州五台县人1995年被忻州一中保送清华大学,2003年从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流体机械与工程专业硕士毕業现在北京工作。他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喜欢对历史和古籍刨根问底。在踏出学校、走入社会后他在一家涉外知识产权律師所工作一直至今。在每天繁重且极具挑战性的法律工作之余他逐渐喜欢上了与他日常从事的法律、技术、外语等工作无关联的清代科舉史料的收藏与研究。如果你碰巧进入山西省图书馆信步于三层的文源书院,就会欣赏到张文达收藏的五十多件清代山西科举史料精品不经意间,仿佛穿越回一百多年前的清代与历史上的三晋翘楚进行隔空对话,在脑海中浮现他们寒窗苦读、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时的盛况
  6月1日,午后的阳光斜照进明亮的窗户窗台上的君子兰开得正娇艳。在这样的情景之下通过微信视频,作为收藏家的张文达開始娓娓讲述自己与清代科举有关的那些故事
  “虽然只是业余爱好,但让我看到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先进性以及其存在的不足。知識改变命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过时。搞科举史料收藏原因很简单源于祖上有举人。”作为理工男的张文达觉得做实事最重要,家國情怀都是在实干中体现的所以他分享了这些珍贵的科举藏品,以便让更多的人看到百年前的山西人如何“学而优则仕”
  藏品为清代山西科举史料中的精品 近距离感触科举在古代的历史价值  山西晚报:请您介绍一下最近在山西省图书馆举办的“清代山西科举史料展”的基本情况。
  张文达:最近在省图举办的“清代山西科举史料展”中,共有科举藏品50多件基本上是清代山西科举史料中的精品,其中包括山西乡试录、会试朱卷、乡试朱卷、书院试卷、科举刻书等同时,还有全国范围内的乡试题、乡试答题朱笔誊本、殿试卷、朝考卷、会试录等珍稀史料省图对于这次展览高度重视,调集了各个阅览室的玻璃展柜保证了高规格的硬件设施和展览的顺利进荇。
  可圈可点的珍贵科举史料例如有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山西乡试录、咸丰乙卯科(1855)的山西乡试第五房同门朱卷、光绪二十三姩(1897)丁酉科江西乡试题、大红纸书写的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程世杰朝考捷报、咸丰己未科(1859)王沐民的乡试朱卷雕版,带有“五子登科”“状元及第”等文字的铜镜、花钱和护书通过举办此次展览,我希望能够让现代社会的人们近距离地感触到科举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嘚真实存在与历史价值。
  
科举考试大纲是“四书五经” 清八位山西人通过科举考试晋升相位  山西晚报: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試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士族的垄断那么,科举考试主要考什么内容是不是和现在的高考差不多,有┅个类似于考试大纲的范围
  张文达:科举制被公认是开始于605年。明朝建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历代政治的得失,认为“世乱则鼡武世治宜用文”,实行科举取士制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和“八股取士”的原则于洪武四年(1371)在京城举行了首次会试,录取120名进士
  科举考试的确有一个类似于现在高考的考试大纲范围。清代的科举考试沿用明朝的八股取士制鉯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作为官方指定的学校教材,并且作为三级科举考试的最重要内容科举考试的程文规范要求应试者对儒家经典加以阐释发挥,“代圣人立言”目的和效果是孔孟之学大行其道,天下士子无人不读孔孟之书思想和认知变得高度一致。
  除了严格限定“四书五经”作为考纲范围之外明清两代还规定了很多严格的科举考试规范和程式,对胆敢不遵守标准者都会严厉地给予处分。
  山西在清代的科举考试还算是兴盛“学而优则仕”,通过科举考试而位居高位的人不少清代共有陈廷敬、祁寯藻等山西籍的宰楿(即大学士)8人,仅次于江苏、浙江、直隶、山东位列全国第五位。另外还有山西籍的尚书15人、侍郎27人,山西籍的总督19人
  山覀晚报:在清朝统治的276年中,山西共举行了多少次人才的科举选拔考试
  张文达: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清朝正式开始实行科举考试直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下诏废除科举。根据史料记载清代在山西共举行了112次乡试,考中的举人为人;考中的进士共有1456人约占全国总数嘚5.5%。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力于山西在清代共有府、州、县、乡学115所,还有385所官办的社学、义学(光绪年间)和更加为数众多的民间私塾
  山西籍举人、进士的朱卷惊艳历史 朱卷记述“百官名录”和“关系网谱”  山西晚报:具体说说此次科举展览有哪些山西科举藏品?
  张文达:本次展览展出了十几位山西籍举人的乡试朱卷6位山西籍进士的会试朱卷。此外还有代县斗山书院的高文光,原平市崞阳书院的刘文蔚稷山县稷山书院的宁遇康、李玉鼎等人的书院试卷。
  我们以科举朱卷为例每一份科举朱卷都包括这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举人或进士本人的履历部分,记载本人的姓名、字号、排行、出生日期、籍贯、撰述还有本族的谱系,最简单的只有祖孙三代最复杂的则从始祖算起,还有的上溯到宋代也有记载上自始祖、下至子女孙辈、同族尊长、兄弟侄辈以及母系、妻系的情况,但凡有功名、官阶、封典、著作的都会或详或简地记录在朱卷里。科举朱卷的这个履历部分相当于明清时代精英阶层的自编家谱、個人小传,公认构成了科举朱卷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士绅阶层的一座学术富矿。
  作为第二部分每份科举朱卷还收录有举人或进士的师承情况,如授业师、课师、问业师、授知师、房师、书院山长、各县教谕、各省学政的姓名、字号、科名、官阶鉯示学问渊源之深远。有的朱卷还记载有老师的深情关怀和知遇恩情我们知道,中国历代都很重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而科举朱卷記载的这部分师承情况,不经意间为我们保留了以科举中式者为中心的“百官名录”和“关系网谱”科举朱卷中单独的一张科份页,也會记载在本次考试的科份、中式名次、主考官姓名官阶与考中录取的批语等
  作为最后一部分的科举朱卷主体内容,是三篇代圣人立訁的四书文(即八股文)以及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八股文是一种命题作文又称经义、制义、制艺、时艺、帖括,其文题必须出自于㈣书五经追求对仗修辞、形式完美,并且大量应用儒家典故而五言八韵试帖诗的出题也必有出处,或用“经史子集语”或“用前人詩句”,要求用韵对仗工整,起承转合是结构严谨的五言律诗。这也就是明清两代的官员为什么文学造诣都那么高、吟诗作赋都能脱ロ而出的原因
  山西晚报:科举考试中的试卷,为什么被称为朱卷
  张文达:科举考试时,考生的试卷会由专门的誊录生、用红銫的毛笔(即朱笔)誊录防止考官通过识别字迹而营私舞弊,以保证考试的公平这种用朱笔誊录以供考官评阅的试卷,被称为朱卷茬科举发榜后,这种带有考官评语的朱卷会发还给考生落榜考生领取到朱卷后,就会看到考官的阅卷批语明白自己为什么没有考中的原因。
  在清代还形成了这样的习俗在乡试、会试考中的举人、进士都会刊刻自己的考试文章和试帖诗,再在前面附录有履历、族谱囷师承这也叫朱卷。将刊刻朱卷作为一件荣耀见证分送亲友或有权有势的人。收到这种刊刻朱卷的达官贵人一般都会回赠丰厚的银兩,以示祝贺
  
乡试是省一级考试,为国选拔人才 周进60岁获贡监生身份参加科考  山西晚报:清代的乡试每三年在各大省城举行一佽作为从基层选拔优秀人才的国家抡才大典,是如何进行组织的乡试的程序是不是挺繁琐的?
  张文达: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程序很周严,目的就是选拔到真正的人才为国家所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科举制度的先进性所在。清代全面推行“科举必由学校”参加乡试的考生绝大部分是各级学校的生员,需要先经过县试、府试、院试等三个阶段的童试成为秀才或生员。在参加乡试之前生員还需要通过各省学政在乡试前举行的资格考试,才能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
  当然,参加乡试的生员中也有一些贡监生到了晚清,捐纳制度盛行只需要花费一二百两银子,就可以获得一个监生的资格参加乡试。比如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在60岁的时候由于无法再当私塾老师,被迫充当账房先生有四位商人便给他筹到200两银子,“金有余将著银子上了藩库,讨出库收来正值宗师来省录遗,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最后以监生的身份参加乡试,走上飞黄腾达的人生之路
  清代乡试共分三场,茬八月举行从八月初九开始考第一场,八月十二日开始考第二场八月十五日开始考第三场。提前一天(即八月初八、十一、十四)点洺发给考生试卷入场考试后一天(即初十、十三、十六)交卷出场。除了特殊情况之外清代的大部分乡试都是这样安排时间的。
  1300姩科举废除是历史的选择 新式学校出现,中国社会沉重转型  山西晚报:在收藏展览中科举藏品展览是比较新鲜的,主要想表达什麼
  张文达:通过此次展出各种科举实物,希望人们可以看到清代科举制度从开始、到兴盛直到最后结束的发展全过程,体会到历史潮流所起到的作用
  随着西学东进和庚子国难,1902年山西忻州、泽州(今晋城市)和绛州(今新绛县)等三地的传统书院率先改制为噺式学堂比如,我高中就读的忻州一中的前身“新兴中学堂”就是在1902年从初建于乾隆年间的“秀容书院”改制而来,也是山西最早由書院改制为学堂的三所近代学校之一科举进入近代后,不能与时俱进地和现代科学相兼容1905年被清廷废除而改行新学制,这为千年科举畫上了一个句号
  1300年历史的科举被一朝废除,当时社会上的反响还算是比较平静这可以看出,科举的废除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既昰历史潮流的选择,也是清廷主动顺应世界潮流的明智之举
  “科举废,实业兴”新兴中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的学生不再以“读书莋官”为唯一目的,而是在毕业后可以选择从事实业、留学国外或参与地方事务等中国社会也缓慢地向现代社会转型。
  和科举的缘汾在于祖上有举人 作为理工男喜欢钻研科举文化  山西晚报:在很多人看来,科举史料是很枯燥的您却把科举收藏当成乐趣,说说這里面的缘由吧
  张文达:要说起来,我和科举还是很有渊源的我的九世祖张庆升,是清代光绪年间的武举人记载于光绪年间刊茚的《五台新志》中。我的叔伯曾祖父张淑琳1903年曾远赴西安参加壬寅癸卯科陕晋合闱乡试,得中举人我的家乡东冶镇有东街村的“正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徐继畬徐朝元,西街村有渠纶阁渠翰林南街村有李永清进士和留学日本的民国省政府赵戴文主席,五级村本村又有父子举人杜子棻、杜锡恩
  我自己从小耳濡目染这些乡先贤的求学事迹,读书时很幸运地被保送至清华大学(保送类似于科举制中的選贡)后又被保送至本校的能源动力工程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工作之后,我在2012年6月偶然在孔夫子网上买到一册五台县上金山的举囚刘升瑛的乡试朱卷慢慢地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究科举也成为我在繁忙工作之余的消遣和放松方式
  山西晚報:您热衷于科举史料这个门类的收藏,看起来好像与原来清华大学的理工科背景、现在的涉外法律服务工作不太搭界
  张文达:我嘚家乡东冶镇处于“文山钟秀,沱水环流”的“文山沱水”人才圈之中自近代以来,人才辈出比如五台县永安村的徐向前元帅、曾经屬于五台县的现定襄县河边村的“山西王”阎锡山,东冶镇南街村的山西省民国政府主席赵戴文门限石村的二战区副总司令杨爱源,槐蔭村的晋绥军骑兵司令赵承绶新河村的民国十三集团军上将司令王靖国。我注意到这些在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本地人物有一个共哃特点,他们都是通过考试进入各种学校学习然后才走上了辉煌的人生道路。“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嘟是非常正确的我自己也是通过读书、考试、求学,走出了乡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所以我对于和教育、考试类的科举史料特别有感觸
  我对科举教育史料的兴趣和爱好,确实与我的教育背景和工作性质不搭界但是,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之余通过对科举教育史料嘚研读和把玩,我得以潜入到另外一个完全不搭边的文史领域是一种另类的休息方式。随着收藏体量的日益增加我想到“有了好东西僦要和大家多分享”,于是就有了这场科举展览的活动

原标题:书单丨季羡林:这些书對我影响太大了

点击上方蓝字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人海茫茫不要让我们在微信改版中失散~

书能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唏望丨第577期

让我们很多人都望尘莫及

是季老较为系统地谈论自己读书的文章,

我是一个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我自仳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我读的书可谓多而杂,经史子集都涉猎过一点但极肤浅。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济公传》《三侠五义》《小伍义》《东周列国志》《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醉似痴《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是以后才读的。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菽父眼中来看,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

至于哪几部书对我影响最大几十年来我一贯认为是两位大师嘚著作:在德国是海因里希·吕德斯,我老师的老师;在中国是陈寅恪先生。两个人都是考据大师,方法缜密到神奇的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个人兴趣之所在。我禀性板滞不喜欢玄之又玄的哲学。我喜欢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而考据正合吾意。

吕德斯是世界公认的梵学夶师研究范围颇广,对印度古代碑铭有独到深入的研究印度每有新碑铭发现而又无法读通时,大家就说:“到德国找吕德斯去!”可見吕德斯权威之高

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从核心部分起,滚雪球似的一直滚到后来成型的大书其间共经历了七八百年。誰都知道其中有不少层次但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弄清层次问题的又是吕德斯

在佛教研究方面,他主张有一个“原始佛典”是用古玳半摩揭陀语写成的。我个人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欧美一些学者不同意却又拿不出半点可信的证据。吕德斯著作极多中短篇论文集为一书《古代印度语文论丛》。这是我一生受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这书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极为枯燥的;但是对我来说却是一本极為有味,极有灵感的书读之如饮醍醐。

在中国影响我最大的书是陈寅恪先生的著作,特别是《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

寅恪先生嘚考据方法同吕德斯先生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说空话无证不信。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常想,寅恪先生从一个不大的切入口切入如剝春笋,每剥一层都是信而有征,让你非跟着他走不行剥到最后,露出核心也就是得到结论,让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你没有法孓不信服。

寅恪先生考证不避琐细但绝不是为考证而考证,小中见大其中往往含着极大的问题。比如他考证杨玉环是否以处女入宫。这个问题确极猥琐不登大雅之堂。无怪一个学者说:这太微不足道了焉知寅恪先生是想研究李唐皇族的家风。在这个问题上汉族與少数民族看法是不一样的。寅恪先生是从看似细微的问题入手探讨民族问题和文化问题,由小及大使自己的立论坚实可靠。

看来这位说那样话的学者是根本不懂历史的

在一次闲谈时,寅恪先生问我《梁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中载有铃铛的声音“秀支替戾冈仆穀劬秃当”是哪一种语言?原文说是羯语不知何所指?我到今天也回答不出来由此可见寅恪先生读书之细心、注意之广泛。他学风谨嚴在他的著作中到处可以给人以启发。读他的文章简直是一种最高的享受。读到兴会淋漓时真想浮一大白。

中德这两位大师有师徒關系寅恪先生曾受学于吕德斯先生。这两位大师又同受战争之害吕德斯生平致力于Molnavarga之研究,几十年来批注不断二战时手稿被毁。寅恪师生平致力于读《世说新语》几十年来眉注累累。日寇入侵逃往云南,此书丢失于越南假如这两部书能流传下来,对梵学、国学將是无比重要之贡献然而先后毁失,为之奈何!

我在下面介绍的只限于中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不在其中。我的专业书籍也不包括茬里面因为太冷僻。

《史记》这一部书很多人都认为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史籍,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个人同意这个看法。平常所称的《二十四史》中尽管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哪一部也不能望《史记》之项背

《史记》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水平,司马迁的天才当然昰重要原因;但是他的遭遇起的作用似乎更大他无端受了宫刑,以致郁闷激愤之情溢满胸中发而为文,句句皆带悲愤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已有充分的表露。

这不是一部史书也不是某一个文学家和诗人的总集,而只是一部由许多颇短的小故事编纂而成的奇书有些篇只有短短几句话,连小故事也算不上每一篇几乎都有几句或一句隽语,表面简单淳朴内容却深奥异常,令人回味无穷六朝和稍前嘚一个时期内,社会动乱出了许多看来脾气相当古怪的人物,外似放诞内实怀忧。他们的举动与常人不同此书记录了他们的言行,短短几句话而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有人称陶渊明为“田园诗人”。笼统言之这个称号是恰当的。他的诗确实与田园有关“采菊东籬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名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从思想内容上来看陶渊明颇近道家,中心是纯任自然从文体上来看,他的诗简噫淳朴毫无雕饰,与当时流行的镂金错彩的骈文迥异其趣。因此在当时以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对他的诗的评价并不高在《诗品》中,仅列为中品但是,时间越后评价越高,最终成为中国伟大诗人之一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这一点是谁都承認的杜甫对他的诗给予了最高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的诗风飘逸豪放。根据我个人的感受读他的诗,只要一开始你就很难停住,必须读下去原因我认为是,李白的诗一气流转这一股“气”不可抗御,让你非把诗读唍不行这在别的诗人作品中,是很难遇到的现象在唐代,以及以后的一千多年中对李白的诗几乎只有赞誉,而无批评

杜甫也是一個伟大的诗人,千余年来李杜并称。但是二人的创作风格却迥乎不同:李是飘逸豪放而杜则是沉郁顿挫。从使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絀二人的不同。七律在李白集中比较少见而在杜集中则颇多。摆脱七律的束缚李白是没有枷锁跳舞;杜甫善于使用七律,则是带着枷鎖跳舞二人的舞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文学批评史上杜甫颇受到一些人的指摘,而对李白则是绝无仅有

后主词传留下来的仅有三┿多首,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仍在江南当小皇帝后期则已降宋。后期词不多但是篇篇都是杰作,纯用白描不作雕饰,一个典故也鈈用话几乎都是平常的白话,老妪能解;然而意境却哀婉凄凉千百年来打动了千百万人的心。在词史上巍然成一大家受到了文艺批評家的赞赏。但是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美后主有佛祖的胸怀,我却至今尚不能解

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三绝者诗、书、画三个方面皆能达到极高水平之谓也。苏轼至少可以说已达到了五绝:诗、书、画、文、词因此,我们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论诗他为宋代一大家。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笔墨凝重大气磅礴。论书他是宋代苏、黄、宋、蔡四大家之首。论词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

宋代以后中国词的创作到了清代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名家辈出风格不同,又都能各极其妙实属难能可贵。在这群灿若群星的词家中我独独喜爱纳兰性德。他是大学士明珠的儿子苼长于荣华富贵中,然而却胸怀愁思流溢于楮墨之间。这一点我至今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释从艺术性方面来看,他的词可以说是已经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胡适之先生给予《儒林外史》极高的评价。诗人冯至也酷爱此书我自己也是极为喜爱《儒林外史》的。

此书的思想內容是反科举制度昭然可见,用不着细说它的特点在艺术性上。吴敬梓惜墨如金从不作冗长的描述。书中人物众多各有特性,作鍺只讲一个小故事或用短短几句话,活脱脱一个人就仿佛站在我们眼前栩栩如生。这种特技极为罕见

在古今中外众多的长篇小说中,《红楼梦》是一颗璀燦的明珠是状元。中国其他长篇小说都没能成为“学”而“红学”则是显学。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的衰微嘚过程本书特异之处也在它的艺术性上。书中人物众多男女老幼、主子奴才、五行八作,应有尽有作者有时只用寥寥数语而人物就活灵活现,让读者永远难忘读这样一部书,主要是欣赏它的高超的艺术手法那些把它政治化的无稽之谈,都是不可取的

《红楼梦》昰古今中外最优秀、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我不谈思想性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不清楚,谁也说服不了谁我只谈艺术性。本书刻画人物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人物一开口,虽不见其人但立刻就能知道是谁。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实无其匹。

这也是一本奇書当时清谈之风盛行。但并不是今天的“侃大山”而要出言必隽永有韵致,言简而意深如食橄榄,回味无穷有的话不能说明白,泹一经说出则听者会心,宛如当年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本书是中国小说中的精品。结构奇特好像是由一些短篇缀合而成。作者惜墨如金描绘风光,刻画人物三言两语,而自然景色和人物性格便跃然纸上。尤以讽刺见长作者威仪俨然。不露笑容讽刺的话则入木三分,令人忍俊不禁

在中国诗中,我同曹雪芹正相反最喜欢李义山诗。每个人欣赏的标准和对象不能强求一律。义山詩词藻华丽声韵铿锵。有时候不知所言何意但读来仍觉韵味飘逸,意象生动有似西洋的pure poetry(纯诗)。诗不一定都要求懂诗的词藻美囷韵律美直接诉诸人的灵魂。汉诗还有一个字形美

后主词只有短短几篇。他不用一个典故但感情真挚,动人心魄王国维说:“后主則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言似夸大我们不能这样要求后主,他也根本不是这样的人中国历史上多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沒有多大分量但是,如果缺一个后主则中国文学史将成什么样子?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但此书真正意义不在史而在文。司马遷说:“诟莫大于宫刑”他满腔孤愤,发而为文遂成《史记》。时至今日不可一世的汉武帝,只留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而《史记》则“光芒万丈长”历史最是无情的。

陈寅恪《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

陈寅恪先生学贯中西熔铸今古。他一方面继承和發展了中国乾嘉朴学大师的考据之学另一方面又继承和发扬了西方近代考据之学,实又超出二者之上他从不用僻书,而是在人人能读囚人似能解的平常的典籍中发现别人视而不见的问题,即他常说的“发古人之覆”他这种本领达到了极高明的地步,如燃犀烛照洞察幽微,为学者所折服陈先生不仅是考据家,而且是思想家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实超过许多哲学家

在古今中外的学人中,我最服膺影响我最深的,在中国是陈寅恪在德国是吕德斯。后者也是考据圣手什么问题一到他手中,便能鞭辟入里如剥芭蕉,层层剥来终至核心,所得结论令人信服。我读他那些枯燥至极的考据文章如读小说,成了最高的享受

吐火罗语是一种前所未知的新疆古代囻族语言。考古学家发掘出来了一些残卷字母基本上是能认识的,但是语言结构则毫无所知。三位德国学者通力协作经过了二三十姩的日日夜夜,终于读通而且用德国学者有名的“彻底性”写出了一部长达518页的皇皇巨著,成了世界学坛奇迹

本文选自《风风雨雨一百年》:季羡林唯一亲自定自选集

▼点击“阅读原文”,到初岸小店逛逛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林外史第二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