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只有一个城市还是一座城市市的人会造镜子,那是什么城

原标题: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

以影像的形式占有世界恰恰是重新体验真实事物的不真实性和遥远性。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芬兰站是旅客进出这座恰好位于涅瓦河畔的城市的五个铁路终点站之一芬兰站前耸立着一座纪念碑,纪念一个人他的名字正是这座城市现时的名字。事实上列宁格勒每┅个火车站都有一座这个人的纪念碑,要么是火车站前的一个全身雕像要么是火车站内的一个巨型半身雕像。但是芬兰站前的纪念碑是獨一无二的重要的不是雕像本身,因为列宁同志仍是以通常的半浪漫风格塑造的一只手伸入空中,大概是在对群众发表演说;重要的昰那个基座因为列宁同志是站在一辆装甲车顶上发表演说的。雕像是以当今流行于西方的早期构成主义风格塑造而成的;大体上用石頭来雕塑装甲车这个理念,含有某种心理加速、雕塑家有点儿走在时代前面的意味就我所知,这是全世界仅有的一座为某个站在装甲车仩的男人而建的纪念碑单是这一点,它就是一个新社会的象征了旧社会总是由马背上的男人来代表。

够相称的是顺流而下约两英里,在河岸对面耸立着一座纪念碑,纪念一个自这座城市奠基之日起就以他命名的人:彼得大帝这座纪念碑无人不知,被称作“青铜骑壵”它的屹立不动仅有它被拍照的次数可以匹比。这是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念碑约二十英尺高,是艾蒂安-莫里斯·法尔孔奈最出色的作品,他是由狄德罗和伏尔泰向纪念碑赞助者叶卡捷琳娜大帝推荐的。在从卡累利阿地峡拖来的巨形花岗岩的顶上,高高耸立着彼得大帝左手驾驭着那匹象征着俄罗斯的后腿直立的骏马,右手伸向北方

由于两人都被用来命名这座城市,这使人不单只想比较他们的纪念碑而且想比较他们的直接环境。那站在装甲车上的男人左边是当地党委半古典风格的建筑物和臭名昭著的“十字”——俄罗斯最大的监獄。在他右边是炮兵学院;而如果你顺着他的手所指的方向望去,你会看到河左岸上的革命后最高建筑物——列宁格勒的克格勃总部臸于那青铜骑士,他右边也有一个军事机构——海军部;然而他左边却是参议院,现在是国家历史档案馆他的手则指向河对面那所他建立的大学,后来那个在装甲车顶上的男人曾在那里受过一点教育

因此,这座有二百七十六年历史的城市有两个名字,一个本名一個化名,而总的来说其居民基本上两者都不用当然,在信封上或身份证上他们写“列宁格勒”,但在平时谈话中他们宁愿称它为“彼嘚”这种名字选择,与他们的政治倾向毫无关系;问题在于“列宁格勒”和“彼得堡”在发音上都有点儿别扭并且不管怎样,人们总昰爱用别号来称呼他们的居住地——那是更大程度的家常化“列宁”肯定不行,仅就它是那个男人的姓(而且还是化名的姓)而言就已經不合适了;“彼得”则似乎是最自然的选择首先,这座城市已被这样称呼了两百年了还有,彼得一世的精神在这里弥漫的程度依嘫甚于新时代的味道。此外由于这个皇帝的真名在俄语中是“彼奥特尔”,因此“彼得”暗示某种外国性听起来也较协调——因为这座城市有某种明显的外国和疏远气氛:它那些欧洲式建筑,也许还有它的地点本身也即位于那条流入有敌意的公海的北方之河的三角洲Φ。换句话说在一个如此熟悉的世界的边缘。

俄罗斯是一个非常大陆性的国家;其地块占世界天空的六分之一在这块土地边缘建造一個城市还是一座城市市,甚至更进一步宣布它是国家首都,这个想法被彼得一世的同代人视为至少是失策的俄罗斯本身那个子宫般温暖的,且传统得近乎怪癖的患幽闭恐惧症的世界,在波罗的海的彻骨寒风中发抖彼得改革的反对之声是令人生畏的,尤其是涅瓦河三角洲的土地实在糟糕它们是低地和沼泽;而为了在它们上面建设,地面必须加固附近有大量木材,但没有伐木的志愿者更别说把木頭打进地里了。

但是对这座城市彼得有他的远见,而且是不止于这座城市的远见:他看到俄罗斯把脸转向世界在他的时代的脉络里,這意味着西方而这座城市注定要成为——用当时访问俄罗斯的一位欧洲作家的话说——开向欧洲的窗口。实际上彼得想要一个大门,並且要它半掩着与他那些俄国皇帝宝座上的前任和后继者都不同,这个六英尺半高的君主没有患上传统的俄罗斯恶疾——对欧洲的自卑凊结他不想模仿欧洲:他要让俄罗斯成为欧洲,如同他自己是欧洲人至少部分是欧洲人。自童年起他的很多亲密朋友和同伴,以及怹与之开战的主要敌人都是欧洲人;他花了一年多时间在欧洲工作、旅行,以及实际上生活在那里;后来又频频访问欧洲对他来说,覀方不是未知领域他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尽管有可怕的酗酒习惯;他把他涉足的每一个国家——包括他自己的国家——都视为只不过昰空间的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对他来说地理远比历史真实,而他最珍爱的方向是北方和西方

总的来说,他爱上空间尤其是爱上大海。他要俄罗斯有一支海军于是这个其同代人所称的“木匠沙皇”用自己的双手,以他在荷兰和英国船坞工作时获得的技能建造这支海军的第一艘船(现时陈列于海军博物馆)。因此他对这座城市的远见是颇不同凡响的他要这座城市成为俄罗斯舰队的海港;成为一座忼拒瑞典人的堡垒,瑞典人围攻这些海岸——他的国家的北方要塞——已有数个世纪与此同时,他想使这座城市成为新俄罗斯的精神中惢:理性、科学、教育、知识的中心对他来说,这些都是远见的元素和有意识的目标而不是之后那些时期的军事扩张的副产品。

当一個有远见的人碰巧是一个皇帝时他便会无情地行动。彼得一世为了实现其工程而诉诸的手段最好也只能被定义为征用。他对所有的事粅和所有的人课税强迫他的子民与土地作斗争。在彼得统治时期一名俄罗斯皇帝的子民,选择有限差不多是要么应征入伍,要么被派去建造圣彼得堡并且很难说哪一个选择更致命。数以万计的人在涅瓦河三角洲的沼泽中变成无名鬼魂这个三角洲的岛屿享有类似于紟天古拉格群岛的声誉。不同之处是在18世纪,你知道你在建造什么而且最后还有机会获得临终圣礼,以及墓头有一个木十字架

也许,彼得没有别的办法去确保工程的执行直到他在位之前,俄罗斯除了战争几乎不知道中央集权,且从来未曾以一个总实体行动过未來的“青铜骑士”为了完成工程而采取的普遍胁迫,首次把全国统一起来并催生了俄罗斯极权主义,其果实的味道并不比其种子好大量会诱发以大量的方式解决,而无论是从教育角度看还是从历史本身看彼得都没有准备好以任何别的办法解决。他对待人民的方式与怹对待那块他要用来建造他的未来首都的土地的方式完全一样。这个既是木匠又是领航员的统治者在设计他的城市时只用一种工具:直呎。铺展在他面前的空间是彻底平坦的水平的,而他有充足理由把它当作一张地图来看待而地图只要一条直线就足够了。如果这座城市有什么是曲线的那也不是因为特别规划,而是因为他是一个草率的手艺人其手指有时会滑出那把直尺的边缘,铅笔也跟着滑出他那些诚惶诚恐的部下也是如此。

实际上这座城市与其说是坐落在被建筑工人打入地下的木桩上,不如说是坐落在建筑工人的骨头上在某种程度上,旧世界任何其他地方也差不多如此;但话说回来历史会小心照料不愉快的记忆。圣彼得堡碰巧太年轻了不足以建立安慰囚的神话学;每逢天灾人祸发生,你便可以在人群中发现一张脸苍白,好像饿极了看不出年龄,眼睛深陷呈白色,一动不动并听箌一声低语:“我说呀,这地方受了诅咒!”你会战栗但过了一会儿,当你试图再看一眼那个说话人时那张脸已消失了。你的眼睛将徒劳地搜寻那无目的地慢慢蠕动的人群人群挪近:你将什么也看不到,除了冷漠的过路人以及透过那斜斜的雨的面纱,看到帝国大厦群雄伟的轮廓这座城市的建筑透视图的几何学,最适合永远找不到事物

但整体而言,这样一种情绪是有其逻辑的也即认为大自然有┅天会回来,夺回它那一度屈从于人类的袭击并被篡夺的财产这种情绪源自那蹂躏这座城市的漫长洪灾史,源自这座城市可触摸地、有形地接近大海虽然麻烦永远不会多于涅瓦河跃出其花岗岩的约束衣,但是亲眼看到大团大团铅似的乌云从波罗的海直扑这座城市不能鈈使居民厌极了那不管怎样都永远挥之不去的提心吊胆。有时候特别是在深秋,这种天气连带其强风、暴雨和涅瓦河水溢出其河堤,會持续好几个星期虽然什么也没有改变,但仅仅是时间这个因素就会令你觉得它还会恶化下去在这样的日子里,你会想起这座城市周圍没有筑堤防护想起你实际上被这支由各运河和支流组成的第五纵队包围着;想起你实际上是住在一座岛上,它是一百零一座岛中的一座;想起那滔滔巨浪是你在电影中——又或者是在梦中——看到的诸如此类,诸如此类的;于是你扭开收音机收听下次天气预报。天氣预报通常都显得积极和乐观

但这种情绪的主要原因,是大海本身说也奇怪,虽然今天俄罗斯积累了庞大的海军力量但是大海这个概念对一般民众来说依然有点儿陌生。民间传说和官方宣传以一种含糊尽管也许是积极的浪漫方式来处理这个主题。对普通人来说大海主要是与黑海、休假、南方、度假胜地,也许还有棕榈树联系起来在歌中和诗中最常遇到的修饰词是“辽阔”、“湛蓝”、“美丽”。有时候你会遇到“粗糙”但往往那上下文其他部分也很粗糙。自由、开放的空间、离开这鬼地方之类的概念都被本能地压抑着,然後以相反的面目浮现就是怕水,怕溺死仅就此而言,这座位于涅瓦河三角洲的城市是对民族心灵的挑战,并合理地获得“自己祖国裏的外国人”这一由尼古拉·果戈理授予的称号。如果不是外国人,至少也是水手。可以说,彼得一世已实现其目标:这座城市变成了一个海港而且不只是实际意义上,还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在俄罗斯任何地方,思想都没有如此乐意与现实分离:俄罗斯文学正是随着圣彼嘚堡的崛起而确立的

也许彼得确实计划要建造一座新阿姆斯特丹,但是其结果与那座荷兰城市毫无共通之处如同它与以前哈得孙河边那座名字相同的城市[译注:指纽约,纽约以前叫作新阿姆斯特丹]没有任何共通之处。但后者是向上发展前者则是向水平线扩散;不过,規模则是一样的因为单是河的宽度就要求不同的建筑尺度。

在彼得之后那些时代他们开始营造不是单幢的建筑,而是整体建筑群或哽准确地说,建筑风景到那时为止,俄罗斯尚未被欧洲建筑风格影响过现在它打开水闸,于是巴罗克风格和古典主义一拥而入淹没叻圣彼得堡的街道和河堤。管风琴似的圆柱森林耸起以它们那欧几里得几何的凯旋仪式,沿着那无止境的宫殿正面排列了数英里之远從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头二十五年,这座城市成为意大利和法国的顶尖建筑师、雕塑家和装潢家的真正游猎场为获得它的帝国外貌,这座城市可谓巨细靡遗到了极点:河流和运河的花岗岩护墙它们的铸铁护栅每一个弯曲处的精巧琢磨就能说明一切。同样说明一切的是沙皇镓族和贵族那些宫殿和乡村宅邸的内部寝室的装饰这些装饰的多样性和精致性近乎令人厌恶。然而不管建筑师们的建筑标准是什么——凣尔赛宫、枫丹白露宫等——结果明白无误总是俄罗斯式的因为建筑师在决定把另一翼放置在哪里时,他往往听命于空间的过于充足洏非他那位常常是无知但财大气粗的委托人反复无常的意志。当你从彼得保罗要塞的特鲁别茨科伊棱堡眺望涅瓦河全景或芬兰湾旁的大瀑布时,你会获得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不是俄罗斯试图赶上欧洲文明,而是后者通过某个幻灯机被放大并投射到一个由空间和水组成的巨大屏幕上

归根结底,这座城市及其辉煌的迅速增长应首先归因于水的无所不在。十二英里长的涅瓦河从城市正中央分岔连同其二┿五条大大小小的盘绕的运河,为这座城市提供了数量如此多的镜子使自恋变得不可避免。城市每一秒都被数千平方英尺奔波的银色汞匼金反映着仿佛它正被其河流拍摄着,河流则把其连续镜头排入芬兰湾芬兰湾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看上去就像这些令人目眩的影像的贮藏库。难怪有时候这座城市使人觉得像一个十足的自我主义者正心无旁骛地凝视自己的样貌。确实在这种地方,你更多是注意建筑表媔而不是人面;但石头无能力自我生殖这些半露方柱、柱廊和门廊的无穷尽的、疯狂的繁殖,暗示了这种具有城市特征的自恋的本质暗示这样一种可能性,也即至少在这个无生命的世界里水也许可被视为时间的一种浓缩形式

但是,也许这座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称的“预先计划的城市”更多不是被其运河和河流反映,而是被俄罗斯文学反映因为水仅能谈论表面,而且还是外露的表面对这座城市实际內部和精神内部的描写,对这座城市对其人民和他们的内心世界的影响的描写几乎从城市奠基日开始就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主要题材。从技术上讲俄罗斯文学是在这里,在涅瓦河畔诞生的如果就像俗语所说的,所有俄罗斯作家都是“从果戈理的《外套》里出来”的那麼值得记住的是,这件外套从那个可怜公务员身上被抢走的地方不是别处,正是19世纪初的圣彼得堡不过,俄罗斯文学的音调却是由普希金的《青铜骑士》定下的,其主人公是某个部门的职员在他心爱的人被洪水冲走之后,他指控那座骑马的皇帝雕像玩忽职守(没有築堤坝)当他看见愤怒的彼得骑着马跃上人行道追赶他,要把他这个冒犯者踩死在地面上时他便疯了。(当然如果不是这首长诗本身的重要性,它完全有可能只是一则关于一个小人物反抗专横权力的简单故事或关于被迫害妄想狂、下意识对超我等的简单故事。这首詩是有史以来赞美这座城市的最杰出诗篇除了奥斯普·曼德尔施塔姆的诗之外,曼德尔施塔姆在普希金死于决斗一百年之后,实际上被一脚踩死在了帝国的地面上。)

不管怎样,至19世纪初圣彼得堡已经是俄罗斯文学的首都,这个事实与宫廷设在这里没有什么关系毕竟,宫廷设在莫斯科长达数百年但莫斯科却几乎没出产什么东西。这股创造力突然爆发的理由再次主要是地理意义上的。那时候在俄羅斯生活的脉络中,圣彼得堡的崛起与发现新大陆差不多:它使当时有思想的人有机会仿佛从外部反省自身和全民族换句话说,这座城市为他们提供了把这个国家客体化的可能性从外部进行的批评是最有效的,这个概念即使在今天也极受欢迎接着,在这座城市的另类——至少是视觉上的——乌托邦特点的加强下它给那些首先拿起羽毛笔的人灌输了一种意识,觉得他们所宣称的东西具有几乎无可置疑嘚权威如果说每一个作家都必须疏离自己的经验才能对之加以评论,那么可以说这座城市提供了这种疏离服务,省去了他们一段旅程

这些作家出身贵族、士绅和神职人员,用经济阶层划分来说他们全都属于中产阶级:所有地方的文学之存在,几乎全赖这个阶级除叻两三个例外,他们全都靠写作维生也即生活寒酸得足以无需解释或疑惑就能理解那些生活最悲惨者的苦难和上层阶级的显赫。后者对怹们的吸引力少得多因为不说别的,单是向上爬的机会就少得多结果,我们有了一幅对真实、内在的圣彼得堡的颇全面、近乎立体感嘚画面因为穷人构成了现实的主要部分;小人物总是举目皆是。此外小人物周遭的直接环境愈是完美,他们就愈是显得碍眼和不协调难怪他们——退休军官、贫困寡妇、被抢劫的公务员、饥饿的新闻记者、被凌辱的文员、患肺结核的学生,等等——在古典风格柱廊这┅无可挑剔的乌托邦背景的衬托下全都在作家们的脑中萦绕不去,而俄罗斯散文开篇都泛滥着他们的形象

这些人物在纸上出现的频率洳此之高,把他们放在纸上的作家数目如此之多他们对他们的材料的精通和材料本身——文字——达到如此程度,以至不久这座城市便發生了奇怪的事情承认这些无可救药地由语言反映的事物的过程,包括充斥其中的道德判断已变成认同这些被反映的事物的过程。如哃常常发生在镜前的人身上那样这座城市开始陷入对文学提供的三维形象的依赖。不是说这座城市作出的调整不够(确实是远远不够!);但是如同任何自恋者都有固有的不安全感这座城市亦开始愈来愈专注地凝视那面镜子,那是俄罗斯作家们拿着——用司汤达的话来說——穿过圣彼得堡居民的街道、院子和破旧的寓所的镜子偶尔,被反映者甚至会试图纠正或干脆粉碎那个反映而鉴于几乎所有的作镓都住在这座城市,因此完成这件工作要容易得多到19世纪中叶时,这两样东西合并了:俄罗斯文学赶上了现实它达到如此程度,以至哪怕是今天当你想起圣彼得堡时,你竟不能区别虚构与现实对一个其历史仅有两百七十六年的地方来说,这有点匪夷所思今天,导遊会带你去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审的警察第三局旧址以及他笔下的人物拉斯柯尔尼科夫用斧头砍死那个当铺老妇的房子。

19世纪文学在塑慥这座城市的形象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因为这是圣彼得堡宫殿和大使馆逐渐演变成俄罗斯官僚中心、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和最终演變成工业中心的世纪。建筑开始失去其完美的——达到荒谬的程度——抽象特色并随着每一座新建筑而恶化。这与其说是由转向功能主義(它只是营利的高贵名称罢了)造成的不如说是由普遍的美学堕落造成的。除了叶卡捷琳娜大帝外彼得的继承者们几乎没有任何远見,也不懂得他的远见他们全都试图推广他的欧洲版,并且做得颇为彻底;但在19世纪欧洲根本就不值得模仿。从一个皇帝到另一个皇渧衰落愈来愈明显;唯一为新冒险挽回面子的,是这样一种必要性也即新冒险都调整自身以适应它们伟大的先驱。当然今天就连尼古拉一世时代的军营式风格,可能也会使一个深思的审美家感到心头温暖因为它很好地传达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但整体而言用这种俄羅斯方式执行普鲁士军事式社会理想,加上古典建筑群中夹杂着大量笨拙的公寓楼产生了一种颇令人沮丧的效果。接着维多利亚式结婚蛋糕和灵车便来了;到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这座一开始就从历史跃进到未来的城市有些部分看上去活像一个普通的北欧布尔乔亚。

这昰一点也不奇怪的如果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在19世纪30年代宣称“彼得堡比所有美国城市更具独特性,因为它是一个古老国家里的新城市;洇此它是新希望是这个国家奇妙的未来”,那么四分之一世纪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会讽刺地回答说:“这是一座庞大的现代化酒店嘚建筑——它的效率已经具体化,它的美国风格数以百计的房间;再清楚不过的是,我们也有铁路我们也突然变得像高效率的民族了。”

用“美国风格”来称呼圣彼得堡历史上的资本主义时代也许有点儿牵强;但视觉上与欧洲的相似性却是颇为惊人的。况且并非只昰银行和合股公司的门面以其巨象似的坚固性匹比它们在柏林和伦敦的同类物;一个像埃利塞夫兄弟食品店(它还完整保存着,而且运作良好原因之一是今天可扩充的食品并不多)这样的地方的内部装饰,可轻易与巴黎的福雄媲美真相是,每一种“主义”都是在一种其規模大到足以嘲弄民族身份的程度上传播;资本主义也不例外这座城市正在蓬勃发展;人力资源从帝国四面八方涌来;男性人口比女性囚口多一倍,卖淫业繁荣孤儿院泛滥;港湾里的水因出口俄罗斯谷物的船只而翻腾,如同今天它因船只把谷物从国外运来俄罗斯而翻腾它是一座国际城市,有很大的法国人、德国人、荷兰人和英国人聚居地更别说外交官和商人了。普希金借“青铜骑士”之口说出的预訁“所有旌旗都将以客人身份来探访我们”如假包装地实现了如果在19世纪,对西方的模仿肤浅如贵族阶层的化妆和时装(“这些俄国猴孓!”一名法国贵族在冬宫出席一次舞会之后叫道“他们学得多快!他们已胜过我们的宫廷!”),那么19世纪的圣彼得堡连同其暴发户資产阶级、上流社会、花柳社会等已变得够西化,甚至可以对欧洲怀有一定程度的轻蔑了

然而,这种主要见诸文学中的轻蔑与传统俄罗斯的恐外症没有什么关系,恐外症常常以论证东正教优于天主教的面目出现这种轻蔑更多是这座城市对自身的反应,是自称的理想主义对商业现实的反应;是审美家对资产阶级的反应至于东正教对西方基督教,这事儿从来不成气候因为那些大教堂和教堂都是由同┅批建造宫殿的建筑师设计的。因此除非你踏入教堂的地下室否则你根本就难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些教派,除非你注意穹顶的十字架形状;而这座城市实际上没有葱头形圆顶不过,在那轻蔑中仍有某种宗教因素。

对人类状况的每一种批评都包含批评者意识到有另一种哽高层次的角度,一种更好的秩序俄罗斯审美史是这样一种情形,以至圣彼得堡建筑群包括教堂,都是——而且依然是——被视为最接近于可能体现这样一种秩序不管怎样,一个在这座城市活得够久的人注定要把美德与比例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古老的希腊观念;但茬这北方天空下它却获得了一种特殊权威,体现出一种处境艰难的精神并且至少可以说,使得一个艺术家非常注意形式这种影响在俄罗斯诗歌,或者——以其诞生地来称呼——彼得堡诗歌中尤其明显两百五十年来,这个流派从罗蒙诺索夫到杰尔查文到普希金及其同玳精英(巴拉丁斯基、维亚泽姆斯基、杰利维格)到阿克梅派——本世纪的阿赫玛托娃和曼德尔施塔姆——都一直是存在于它被设想的那个标志下:古典主义的标志。

然而普希金在《青铜骑士》中对这座城市的赞美诗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中的发声相距不足五十年。后者说:“住在彼得堡是一种不幸它是世界上最抽象和预先计划的地方。”如此短的间隔只能用这样一个事实来解释也即這座城市的发展步伐实际上不是步伐:它从一开始就是加速度。这个其人口在1700年是零的地方在1900年达到一百五十万。在别处要一百年才能莋到的事情在这里被压缩在数十年内。时间获得了某个神话般的特质因为神话乃是创造的神话。工业蓬勃发展城市周围迅猛地升起嘚烟囱呼应它那些柱廊。俄罗斯帝国芭蕾舞团在珀蒂帕监制和安娜·巴甫洛娃主演下,仅用了二十年时间就发展出了将芭蕾舞作为交响曲结构的概念——一个注定要征服世界的概念每年约有三千艘悬挂外国旗的船驶入圣彼得堡海港,而在1906年将有十多个政党在叫作“杜马”嘚未来俄罗斯议会开会,“杜马”在俄语里的意思是“思想”(回顾起来它的成就使得它的英语发音“Dooma”有一种特别不祥之感)[译注:Dooma的發音和字形都有“末日”或“毁灭”之意]。前缀“圣”从这座城市的名字中消失了——逐渐地但合理地;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於反德情绪这个城市的名字被俄罗斯化了,“彼得堡”变成了“彼得格勒”这座城市那一度完全可感可触的理念,其亮光在不断浓密起来的经济之网和蛊惑人心的公民宣传之中渐渐失色换句话说,这座青铜骑士的城市以一座普通大都市的姿态昂首阔步奔入未来,践踏其小人物并把他们推向前有一天,一列火车抵达芬兰站一个小个子男人从车厢里出来,爬上了一部装甲车的顶盖

这次抵达,对这個民族是一场灾难对这座城市却是一次拯救。因为它的发展突然完全停下来如同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这座城市冻结了仿佛在即将來临的时代之前陷入绝对哑默的迷惑中,不愿意加入甚至可以说,应当在这里为列宁同志立纪念碑因为他使圣彼得堡免于成为地球村低劣的一员和免于蒙上成为他的政府所在地的耻辱:1918年,他把俄罗斯首都迁回莫斯科

仅是这次迁都的重要性,列宁就可与彼得相提并论然而,列宁本人不大可能会同意这座城市以他来命名因为别的不说,他在这座城市度过的时间大约只有两年如果由他来决定,他会哽愿意选择莫斯科或俄罗斯任何其他地方此外,他对大海并不太在乎:他是一个大陆人而且还是一个城市居民。而如果他对彼得格勒感到不舒服的话有一部分原因是大海,尽管他警惕的不是洪水而是英国海军。

也许他与彼得一世只有两个共通点:对欧洲的认识和殘酷无情。不过虽然兴趣广泛、能量充沛、其宏伟设计只能算是业余的彼得要么是文艺复兴人的升级版,要么是其过时版但列宁却是怹的时代的地道产物:一个心胸狭窄的革命者,有着典型的小资产阶级偏执狂权力欲而权力本身亦是一个极其资产阶级的概念。

因此列寧去彼得堡因为彼得堡正是他所认为的地方:权力。为了权力他愿意去任何其他地方,如果他认为那地方有权力(而事实上他这样做叻:住在瑞士时他曾在苏黎世试过同样的事情)。简言之他是这样一批最早的人之一,对他们来说地理学是一门政治科学。但问题茬于彼得堡从来不是权力中心,哪怕在尼古拉一世当政的最反动时期也不是每一个君主政体都依靠这样一个传统的封建原则,也即在敎会支持下心甘情愿地屈从或顺从一个人的统治毕竟,无论是屈从或顺从都是一种意志,如同投票一样可列宁的主要理念却是操纵意志本身,控制心灵;而这对彼得堡来说是新闻因为彼得堡无非是帝国统治的所在地,而不是这个民族的思想或政治中心而这是因为按定义,民族意志是无法被地方化的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产生其组织的种种形式如同树木产生彼此间的距离,尽管过路人把这称作“森林”权力这个概念,也即国家控制社会组织乃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如同来了一个伐木者这座城市糅合建筑的雄伟与网络状嘚官僚传统,这本身就是对权力理念的嘲弄宫殿的真相,尤其是冬天宫殿的真相是并非所有的房间都有人住。要是列宁在这座城市里哆待一阵子他的国家理念也许会变得稍微谦卑些。但是从三十岁起他在外国居住了近十六年,主要是在德国和瑞士构筑他的政治理論。他只重返过彼得堡一次那是1905年,他待了三个月试图组织工人对抗沙皇政府,但很快就被迫去国重新过他那在咖啡馆谈论政治、丅棋、读马克思著作的生活。这不能帮助他变得少些怪癖:失败很少能扩大视野

1917年,列宁在瑞士从一个过路人口中得知沙皇退位于是與一群追随者登上了一列由德国总参谋部提供的密封式火车,驶往彼得堡该参谋部要依靠这些绅士在俄罗斯境内承担第五纵队的任务。那个在1917年从芬兰站下火车的人当时四十七岁,而这次抵达可以说是他最后的赌注:他要么赢要么面临叛国控罪。除了一千二百万德国馬克之外他唯一的行李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之梦,这场革命一旦在俄罗斯引发将产生连锁反应;还有另一个梦,就是成为俄罗斯国家え首以便落实他的第一个梦。在这次驶向芬兰站的十六年颠簸的漫长旅程上两个梦整合成一个有点像梦魇的权力概念;但是,在爬上裝甲车时他并不知道只有一个梦是注定要成真的。

因此与其说是列宁来彼得堡获取权力,不如说是权力这个理念早就抓住了他现在囸把他带去彼得堡。历史书上所说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事实上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政变而且还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在讯号发絀之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船头炮发射了一门空炮——一排新成立的赤卫队便走进冬宫逮捕了无所事事的临时政府的大批部长,后者正徒劳地试图看守沙皇退位后的俄罗斯赤卫队没有遇到任何反抗;他们强奸了一半守卫皇宫的女性,并洗劫了皇宫里的各个房间为此,两名赤卫队员被枪杀另一个溺死在酒窖里。皇宫广场唯一的枪战包括身体倒下和探照灯在天空中划过,是发生在谢尔盖·爱森斯坦的电影里。

也许是有鉴于10月25日晚上那场运动平淡无奇这座城市在官方宣传中才被称为“革命的摇篮”。它继续做摇篮一个空摇籃,并颇为享受这种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这座城市躲过了革命的大屠杀普希金说:“上帝不准我们看见俄罗斯人的灾难、无意义和无凊。”而彼得堡没看见内战在周围和全国肆虐,一道可怖的裂缝撕开了这个民族把它分裂成两个互相敌视的阵营;但在这里,在涅瓦河岸两百年来第一次,安宁主宰一切青草开始从空荡荡的广场的鹅卵石缝里和人行道的石板间长出来。饥饿导致很多人死亡还有契鉲(克格勃的原名);但是除此之外,这座城市没人打扰自映自照。

随着首都迁回莫斯科这个国家亦退回其子宫般、恐闭症和恐外症嘚状态,彼得堡由于没处可退便陷于停顿——仿佛被拍了摆着19世纪姿态的照片。在内战后那数十年间它没有怎么改变:有些新建筑,泹主要在郊外工业区此外,总房屋政策是所谓的聚合也即让赤贫者与优裕者住在一起。因此如果某个家庭自己拥有一个三室公寓它僦必须挤进一个房间,让别的家庭搬进另外的房间因此这个城市的内部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陀思妥耶夫斯基式,而表面则剥落和吸取尘埃如同被时代晒黑了的皮肤。

安静不动,这座城市耸立着看着四季的流逝。在彼得堡一切都可以改变,除了它的天气还有它的咣。那是北极光苍白而扩散,那是一种记忆和眼睛以不寻常的敏锐在其中活动的光在这光中,并且由于街道的直接性和长度一个走蕗者的思想会走得比他的目的地还远,而一个有正常视力的人可以在一英里外分辨驶来的公共汽车的号码或跟在他后面的盯梢者的年龄┅个生于这座城市的人,至少在其青年时代花于走路的时间绝不逊于一个真正的贝都因人并不是因为缺乏汽车或汽车太贵(有一个出色嘚公共交通系统),或因为要在食品店门口排半英里的长龙而是因为在这片天空下,沿着这条巨大灰色河流那褐色的花岗岩堤岸走路夲身就是一种生命的延伸和远视的锻炼。在不断流动、离去的河水旁那花岗岩路面的粒状岩理中有什么东西往你的鞋底徐徐渗入一种几乎是感官式的走路的欲望。从海上吹来的、散发海藻味道的逆风治愈了很多被谎言、绝望和无能为力过度饱和了的心灵。如果这构成奴役的共谋那么奴隶也许是可以原谅的。

在这座城市忍受孤独似乎要比任何其他地方容易得多:因为这座城市本身就是孤独的。一种奇怪的安慰来自一个看法也即这些石头与现在没有关系,与未来就更没有关系了那些表面愈是进入20世纪,它们看上去就愈是过分讲究根本就无视新时代和新时代的问题。唯一使它们与现在打交道的事物是气候,而它们在深秋或过早来临的春天及其夹雪阵雨和令人迷失方向的鲁莽暴风这类恶劣气候中最是感到自在或者——在死寂的冬天,当宫殿和官邸披着沉重的雪饰品和雪围巾高高地耸现在冻结的河鋶上空如同穿上厚大的皮褛,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眉头的老态龙钟的帝国权贵的时候。当一月的落日那深红色圆球以其金液涂抹它們那威尼斯风格的窗户一个被冻坏了的过桥人会突然明白彼得竖立这些墙时心中想到什么:一面用来映照一个孤独星球的巨镜。他一边呵气一边几乎可怜起那些圆柱来,因为那些圆柱赤裸裸的有着多利斯式发型,仿佛是被俘虏来赶入这残忍的天寒地冻,这齐膝高的積雪里

温度计愈是降低,这座城市看上去就愈是抽象摄氏零下二十五度已够冷的了,但是气温还在不断下跌仿佛收拾了人民、河流囷建筑物之后,还要把理念、抽象概念也埋掉随着白烟在屋顶上飘浮,沿河一带的建筑物看上去愈来愈像一列开往永恒的列车陷在那里動弹不得公园和游乐场的树木看上去就像学校的人类肺脏图,树上的鸦巢如同一个个小黑洞而在远方,海军部大楼尖顶的金针总是像┅束逆光努力要麻痹云层的内容。并且你永远搞不懂谁在那个背景下更不协调:今日的小人物或他们那些乘坐塞满保镖的黑色轿车匆匆驶过的强大主人。至少可以说两者都使人感到很不舒服。

即便是在30年代末当本地工业终于开始赶上革命前的生产水平时,人口也没囿显著增长;总是在接近两百万水平的某处浮动事实上,由于内战、20年代的移民和30年代的“大清洗”历史悠久的家庭(那些在彼得堡居住了两代人或以上的家庭),其百分比不断在下降接着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漫长的九百日围城,围城导致近一百万人死亡被饿死囷被炸死的数目几乎一样多。围城是这座城市历史上最悲剧性的一页而我想,就是在那个时候“列宁格勒”这个名字终于被幸存的居囻采纳下来,几乎是作为对死者的追念;要跟墓碑雕饰争辩是困难的这座城市好像突然老了很多;仿佛历史终于承认它的存在,并决定鉯她一贯变态的方式处罚这个地方:堆积尸体三十三年后的今天,不管怎样重新油漆和粉刷这座征服不了的城市的天花板和表面,看仩去依然保存着其居民最后一口气和最后一瞥留下的锈斑似的印迹又或者,那只是油漆和灰泥质量太差罢了

今天,这座城市的人口约為五百万;在早上八点过度拥挤的无轨电车、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辘辘驶过无数的桥,把黑压压的人类藤壶运往工厂和办公室房屋政筞已从“聚合”改为在郊区建造新房屋,其风格与世界上所有的房屋相同在本地被称为“兵营屋”。真应该给本市当今的父老们记一大功他们实际上完整地保存了这座城市的主体。这里没有摩天大楼没有交叉往来的高速公路。俄罗斯有一个建筑上的理由对“铁幕”的存在表示感激感激它帮助她保留了一个视觉身份。如今当你收到一张明信片,你得花一会儿时间猜测它是从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还昰从波兰的华沙寄来的。

并不是本市父老们不喜欢用玻璃和水泥把自己不朽化;但不知怎的他们不敢。虽然他们竭尽全力但他们也被這座城市的魅力所迷,于是他们能做的只是在这里那里竖起一座现代酒店,一切都是由外国(芬兰)建筑师来做——当然除了电话和供电线路:后者只由俄罗斯技术来完成。通常这些酒店都是专门服务外国游客的,他们通常都是芬兰人自己因为芬兰邻近列宁格勒。

居民以近一百座电影院和十来家剧院、歌剧院和芭蕾舞剧院来娱乐自己;还有两座庞大的足球运动场而本市则养了两支职业足球队和一支冰上曲棍球队。总的来说体育运动得到官方实质性的认可,并且这里的人们都知道最热情的冰上曲棍球迷住在克里姆林宫。但是列寧格勒的主要消遣就像俄罗斯所有地方一样乃是“瓶子”。就酒精消耗量而言这座城市堪称俄罗斯的窗口,而且是敞开的早上九点,看到酒鬼的频率要比看到出租车高得多在杂货店的酒类部,你总会看到两个男人脸上露出那悠闲但机敏的表情:他们正在寻找“第彡个”,与他们摊分一瓶酒的价钱和内容价钱就在收钱员那里摊分——内容则在最靠近的出入口。在那些出入口的半黑暗中摊分的艺術达到其极致,把一瓶伏特加均分为三份一滴不剩。奇异、意想不到但有时候延续终生的友谊会发源于这里当然还有最令人毛骨悚然嘚犯罪。虽然官方宣传在口头上和印刷物上谴责酗酒但是国家继续出售伏特加并加价,因为“瓶子”乃是国家最大的收入来源:一瓶成夲五戈比售价则是五卢布。这意味着利润为百分之九千九百

但喝酒习惯对居住在海边的人来说并非稀罕。列宁格勒人最大的特色是:壞牙(因为在围城期间缺乏维生素)、发咝音辅音很清晰、自嘲以及对这个国家其他地方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傲慢。在精神上这座城市依然是首都;它与莫斯科的关系就像佛罗伦萨与罗马或波士顿与华盛顿的关系。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某些人物列宁格勒从“不被承认”、受排斥中获得某种骄傲和某种几乎是感官的快乐;然而它又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对每一个其母语是俄语的人来说这座城市比世堺上任何可听到俄语的地方都更真实。

因为还有第二个彼得堡由诗歌和俄罗斯散文构成的彼得堡。散文被一读再读诗歌被背诵,原因の一是苏联学童如果想毕业就得背诵它们正是这种背诵,确保了这座城市在未来的地位和位置——只要俄语依然存在——并把苏联学童轉变成俄罗斯人民

学年一般结束于五月底白夜抵达这座城市的时候,这些白夜将在整个六月份持续白夜是指太阳只离开天空一两个小時的夜晚,这种现象在北纬地区是很常见的那是这座城市最神奇的时刻,你可以在凌晨两点读书写作而不需要灯光建筑物没有阴影,屋顶环绕着金光看上去就像一套脆弱的瓷器。周围是如此安静你几乎可以听见一支汤匙在芬兰掉落的叮当声。天空染上了透明的粉红銫亮得河流那浅蓝色的水彩几乎无法反映它。那些桥则被吊起仿佛三角洲中的诸岛屿松开它们的手,并开始慢慢漂流拐入主流,朝著波罗的海游去在这样的夜晚,很难睡得着觉因为光太猛,也因为任何梦都比不上这种现实人不会投下阴影,像水

  中国国家的概念起源于古代城邦——一个城市还是一座城市市便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广布在城乡,但主要凝聚和保留在城镇里这是孕育我们智能和生命的地方。

  “不积圭土难成高山。”中国城镇延续绵长历史从未间断,中国的2 000多个古城镇几乎每一城市都可以追溯到久远,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即使遭过战火焚毁、洪水的淹没,古城中仍存在不同时代的大量历史文化古迹像涝灾过后沃土上生长出蓬勃的新一茬庄稼┅样,城市的修复与重建同样是生命与文化的延续与生长有人把建筑比做凝固的音乐,那么城市就应该是一部凝固的乐章


  把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筑简单地归结为“农耕时代产物”、走完了历史进程的“木构建筑”,“从自己的娘胎里孕育不出自己的民族建筑”等昰“博学”的无知与浅薄。

  把中国当代城市文化特色的消失产生不出东方的经典,归之于缺少规划和设计大师是有一定道理的。鈳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城市大规模建设的高潮中中西方文化强烈的碰撞、古老与现代的对接之中产生不出大师?

  我们不妨略作回望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国势衰微城镇凋敝,战乱不已被称为中国近代建筑宗师的吕彦直、梁思成、杨廷宝等人,都崛起于那個时代这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科学现象

  他们几乎都有相同的经历,留学海外归来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既采鼡现代建造技术又能创造性地发扬中国传统民族形式。中山陵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向海内外“悬赏”——即招标征集设计方案方案不是甴国民党领导人拍板决定,但事先已经过各界广泛的讨论发表文章,确定了中山陵“开放式纪念”和“至大、至德、至善”的指导思想。要求其风格为“中国古式”或“中西合璧”那时没有业主和业内人士的概念,特聘的四位顾问即南洋大学校长、土木工程专家凌鴻勋,德国建筑师朴士中国画家王一亭和雕塑家李金发开会评审。交通部南洋大学为交通大学前身凌鸿勋曾留学美国三年。虽然在美鐵路公司工作并在加伦比亚大学学习但他大抵并没有为学位而是为中国现代化的本领而求学,是继詹天佑之后我国著名的铁路专家设計的铁路超过1 000条,勘查过的公路超过4 000条当时年仅31岁的建筑师吕彦直也没有什么名气,他在上海报名应征在40多个設计方案中被评为第一。凌鸿勋评价说:“此案全体结构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做钟形尤具木铎警卋之想。祭堂与停柩处布置极佳光线尚足,祭堂外观甚美……此案建筑费较廉”李金发评价说:“造成一大钟形,尤为有趣之结构”王一亭说:“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大家一致认为吕彦直方案“简朴坚雅且完全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精神”,决定采用并聘吕彦直为陵墓建筑师。

  我们看看吕彦直这位设计大师的简历就可知道他的方案被选中绝非偶然。吕彦直于1894年出生于天津┅个比较富裕的家庭自幼喜欢绘画,8岁丧父9岁随姐姐侨居巴黎,在那里受到法国文化的熏陶1928年回国读书,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癍1914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建筑系之后,他充任美国名建筑师墨菲的助手参加了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大)和北京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与此同时他还对北京明清故宫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亲手绘制了不少故宫建筑图从而对我國清代古建筑及欧美建筑风格特点都有了全面直接的认识。到1925年投标中山陵时他已有了7年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其中重要的有上海香港蕗银行公会大楼、南京最高法院、东南大学科学馆等等然而,这位年轻的天才尚未等到中山陵建设竣工,即因辛劳过度而早逝

  芉百年来,中国的城市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形成了一些定式和规律

  先说规划。古代中国城市也许没有单独的规划局、城建局这类的政府机构但多是按严格规划建设的。都城、州府和地区的中心城市、边防重镇更是如此。都城的设计更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审定,府尹与太守之类是做不了主的

  这些古代城市规划基本上遵循着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无论是商业城市还是行政中心都有周密的规划,建设“次序”也十分严格先做供水和地下排水系统,后做街道和地面建筑;先造钟鼓楼、寺庙、学宫等“公共建筑”形成城内型制宏大的标志性建筑物,再建店铺民宅我在山东临淄就考察过两千多年前齐国都城规模宏大的下水道遗存。县、州、府和都城中的有寺观、学宫、坛庙——这些都在今天成了名胜古迹

  建筑风格与艺术价值并不取决于材料,而是格局、建构、造型和细节表达的内涵中國地域广大,建筑的材料多样从来没有排斥过“石构建筑”和新的建筑材料——隋代李春的赵州桥,明代寺院广布的无梁殿圆明园中嘚西洋楼等等。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写道:“云南地高爽虽远处南疆,气候四季如春故其建筑兼有南北之风。……滇西大悝、丽江一带石产便宜,故民居以石建筑者亦多”看来,半个多世纪前梁思成已经把大理与丽江古城纳入了视野。而我们是在20世纪80姩代那场大地震后才在危房的抢救中,发现了丽江的惊人之美丽江古城风貌得以保存还有一个原因,即缺乏资金不能大拆大建,不能打扮得花枝招展才勉强修旧如旧,这最终为后代留下了青春不老的“丽江印象”

  中国传统城镇的凋敝,与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经济的衰落同步

  随之而来的是,在炮火、烟尘和残垣断壁中在五光十色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城市规划和建筑的自信丧失和迷失

  令人可悲的是——正如梁思成几十年前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文中所说的,“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嘚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满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下完全牺牲……这与战争炮火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30余年来已成为习惯也”

  19世紀末,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否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顶峰。

  和北京一样中国的许多城市建设并不缺规划,有的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制订我不清楚历届政府作过多少次调整、修改和重新制订。据调查目前中国一些大城市制订城市规划的“寿命”,平均不到12年

  城市规划的“短命”反映了决策者、制订者的知识、观念和眼光。规划的思想脉络是什么规划本身是否科学合悝?有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和执行

  规划是人制订的,人既可以制订当然能够修改调整。但在商品经济中现在修改或调整规划,充满了其他不确定因素规划部门成了最有权力的行政机关。几位老乡准备在城南建一座商城看中了一家工厂的仓库,双方达成了联合開发的协议后来到规划部门一看,这片土地在规划图上却画着一个蓝汪汪的大湖厂长也不知有此规划。这里根本没有水只有一条臭沝沟从仓库墙外流过,20年了污染未曾治理。可规划上是水上公园商城肯定不能建。好在现在有专门办批文的公司花了100万元委托他们,搞到规划部门批文允许建临时建筑。而这些钱是如何分配的流进谁的腰包,就不得而知了

  良田改工业用地,工业厂区改建小區和商品房预留的绿地变别墅,其前提都要有规划——而这里的潜规则都需要花钱。

  某一省会城市的规划局长空缺几个地方官員争着到京城活动跑官,请上头的相关领导或秘书“发话”有的带了几十万“活动”经费,“同伙”的有一个是我的熟人在宾馆喝茶嘚时候,我问这个职位值那么多钱?他说与市公安局长差不多吧,可能还更实惠一点一年挣个200万没问题。我不禁哑然

  有的地方换一届领导就出一个规划。城市规划往往交给设计研究单位只要拿钱就干活,领导要怎样制订规划就怎样制订贪大求洋,翻来覆去一纸规划实施起来有多少约束力?能约束的也就是一些小商小贩和居民的违章建筑了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大学建筑工程设计教育的蕜哀——“现在是业主教育设计师的年代”。

  同样到具体的建筑物设计也是如此这是给一些公费出国考察团编的顺口溜:“上车睡覺,下车撒尿参观拍照”。一些单位的官员、公司老板往往拿着出国时拍摄的某个欧式建筑照片让建筑部门按此模样建造。设计单位為了挣到钱业主单位怎么说,设计人员就怎么画施工单位当然也就怎么做。

  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时尚跟风、弄雅成俗是必然的結果因为很难指望业主对建筑有多少文化上的理解。还有些专家学者在洋风劲吹之下,“虽然对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厌恶之心理”他们把这种“鄙弃厌恶”上升和包装成学问,是迟早的事情

  外来的“和尚”念的自嘫是真经。对外国设计师高报酬言听计从;对国内建筑师压级压价,颐指气使在重大工程的招标中,国内建筑设计单位与外国建筑设計单位联合实际上仅仅为了给他人搭建一个平台,中国建筑师的设计仅作陪衬他们的创造与创新的机会一次次被无情地剥夺。这无形Φ加剧了一些国内建筑师随波逐流的心态

  在恶劣无序的建筑市场角逐中,为数不多的建筑精英们无暇集中精力创造出更多的好作品而是把精力和才能放在谈判桌内外,放在“开拓”市场上只有获取足够的订单才能求生存,才能过好日子他们不像教授学者,而更潒游走叫卖的商人小贩建筑师文化思想和独立精神之流失,是中国当代建筑也是城市的悲哀!

  于是拆、建;拆、建。一座座城市終于把“生米煮成了熟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城市还是一座城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