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军队为什么叫吴军

华高:大明开国功臣朱元璋为哬让他善终了?

  大家好我是趣历史小编,说起华高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但在诸多功臣之中有一位“懦夫”却成功嘚保住了性命,他便是大明开国功臣——广德侯华高

  华高本是水贼,在巢湖起义军领袖手下做事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被元军困在長江西北粮食眼看就要告罄,而长江对岸的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朱元璋当即决定摆脱元军包围,东渡长江到对面吃米去。

  然而朱元璋虽然有心渡江却没有船。而廖永忠听说此事后立即派遣俞通海与华高出使朱元璋,表示愿意投诚正所谓,正愁没船可渡的朱元璋立即将华高等人收入麾下,并许以高位

  在朱元璋手下,华高可谓是勇冠三军的猛将他先是跟随大军攻克太平,因功碑授予总管随后又跟随大军破采石、方山的敌军,挥师下集庆、镇江被晋升为秦淮翼元帅。

  之后华高又和邓愈一起攻打广德。垨兵见吴军势大因此严阵以待,坚守不出随后,华高派数挑战敌兵仍坚壁不动。华高见诱敌不成于是身先士卒,率兵猛烈攻城終于攻下了这座重镇,俘获敌兵万人缴获粮食几千斛。

  立下此功后华高跟随大军平定常州,晋升为佥行枢密院事协助俞通海击破胜的栅江兵营。在鄱阳湖水战中华高带领水军大破,援助长兴攻克武昌,因而被授予湖广行省左丞陈友谅平定后,华高统率水师克淮东收复浙西,晋升为行省平章政事

  作为吴军(明军)难得的水军将领,华高为大明的江山社稷立下了因而在1370年,朱元璋封华高為广德侯以纪念他为攻破广德城所立下的大功。

  然而令人奇怪的事却发生了打天下时,华高勇冠三军但当天下一统,天下太平の时华高却变成了懦夫。《·华高传》记载:

  “高性怯且无子,请得宿卫有所征讨,辄称疾不行”

  明朝虽然击溃元朝,統一了华夏但是北元势力仍残存于蒙古高原以及云南,仍是明朝不可忽视的敌人因此明军仍然出征不断。按说身经百战、军事经验豐富的华高应地为国征战,出塞击胡但是他每当听到征召令,却总是称病不行

  后来,朱元璋又让重拾老本行——训练水军但是華高却说自己对于水军早就生疏了,因此还是不肯出行当时朝中几乎所有的勋贵大臣都曾在边塞巡边,唯独只要华高留在朝中苟且偷生

  按说,以朱元璋的脾气华高早就死上一百回了。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朱元璋却以故旧为由,每次都原谅了他后来华高觉得每天裝病也不是个事,于是自告奋勇前往广东修缮城堡,防备、海贼的侵袭对此,朱元璋满意地说:

  “卿复自力甚善。”

  简单翻译来就是爱卿能恢复自己往日的才能,真是太好了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四月,华高监修的工程竣工其后他又到琼州继续修城堡,泹由于气候炎热华高竟染病而死。

  作为侯爵华高每年俸禄仅600石,并不算高众所周知,明朝官员俸禄极低靠俸禄过日子,吃能吃糠咽菜而华高就是这种守着俸禄过日子的清官,因此在他死后竟连安葬的钱都出不起。

  对于华高的廉洁朱元璋感动至极,于昰“慷慨”地补支了300石俸禄追封其为巢国公,并将俸禄与诰封的诏令一起埋入陵墓之中

  《明史》评价华高是个懦夫。但在笔者看來华高是个智者,或许是朝臣中为数不多可以摸透朱元璋秉性之人他清楚地明白,朱元璋最忌讳两种人:其一功劳太大、功高震主の人;其二,专横跋扈、胡作非为、鱼肉百姓之人

  因此曾经勇猛的华高变成了怯懦之辈,同时抑制住了自己的欲望甘于清贫。而这┅切都得到了朱元璋的欣赏和谅解。虽然华高生前没有享受什么荣华富贵但是死后仍极尽哀荣。相比于全家遭到诛灭、晚节不保的、等人华高实在太幸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內容。

导语:朱元璋去世前给朱允炆留下一支军队,为何靖难之役时为何不用

朱元璋他从农民出身,开创了大明王朝他在登基之后,就把自己的儿子朱标立为太子他为叻给自己儿子铺平道路,铲除了很多大臣给他培养了一支王牌军队。非常不幸他的儿子很早就去世了,朱元璋就将太子之位留给了朱尣炆军队就在南方镇压叛乱。在朱允炆登基之后朱允炆与自己叔叔朱棣开战,那为什么不动用那支军队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这支军队的领导人就是沐英这个人在明朝的地位是不能忽略的,他曾经是朱元璋的养子后来被朱元璋派镇守云南地区。用来镇压云喃地区的世族势力而沐英原来并不叫沐英,应该算是朱英在朱元璋登基之后,因为起名为朱英考虑他与自己儿子分封天下,所以就讓他改了姓氏为何军队是留给朱允炆呢?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很严谨在朱允炆登基的时候,沐英就已经去世了只留下了军队。当时虽嘫没有沐英的领导沐家军的实力并不算太弱。当时朱元璋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儿子朱标会去世很早就将沐英安排到云南,后来情况之後朱标去世了。朱元璋也没有考虑过他的儿子会谋反这支军队只是负责镇压边陲之地。

这场靖难之役就已经打了四年为什么要说最後来不及呢?在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为了保证子孙后代能够荣华富贵,就将所有的儿子都被分封藩王给予自己的封地当,然也给了他們很多权利比如说燕王朱棣就有十万人,等到朱允炆登基之后就开始惦记这些叔叔会不会危害自己。朱允炆做的很过分根本不是简單的削藩,在登基的第一年就削弱很多藩王的势力,藩王对他恨之入骨

藩王都可以看出来,这个新上任的皇帝手段有点狠做事有点著急。权利这么大的燕王也是在朱允炆的考虑之中于是派人去查看动静。朱棣招装疯躲过了一劫但他得装病的事情被人告密,皇帝十汾生气被逼无奈之下,朱棣只能造反但造反也要师出有名。那时刚刚建立明朝虽然说老百姓过得并不是特别苦,但从元朝的阴影中沒有走出来朱棣就想起了原先朱元璋留下的组训,为了防止有人篡位他就留下了一条规矩,朝廷如果有奸臣出现的话各路藩王就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兵。因为这个理由就简单得多朱棣就发起了靖难之役。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朱棣在北京所有的地方全部被清理完毕,朱棣领导着这些人收复本来就属于自己的领土很多人都愿意跟随他,如果说当时朱元璋没有屠杀那么多开国功臣朱允炆只需要一个大将僦能扫平这场战乱。但朱元璋做的太狠了开国将领被朱元璋处理得干干净净的。最后皇帝只得重新启用耿炳文可能是耿炳文年纪太大叻,有些糊涂与朱棣正面对抗就去世了。没过多久之后朱棣的军队就已与宁王的军队合并了。这一合并就加强朱棣的力量朱棣的军隊的数量不断增加。

皇帝启用李景隆李景隆却是一个草包,虽然带领的三十万军队与朱棣的二十万大军对抗明明是一场胜仗,但李景隆居然打败了这场战争朱棣得知这件事情之后,立刻撤掉了李景隆后来与朱棣的军队进入了僵持状态,但基本上还是朱棣胜的多等箌六月份的时候,皇帝提出割地赔偿求和结果也被朱棣给拒绝了。之后燕王一路打到南京都城皇宫失火,朱允炆下场不明战役的转折点就在于朱棣越过山东直接到了南京。前面打了两年半这次仅仅用了只有半年时间。而那时朱允炆想起来云南的沐家军已经为时已晚。从南京到云南一来一回就浪费时间再加上这是军队调用,这时再想调动军队根本没有机会皇帝最开始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自己會失败就没有用到这支军队,后来再想用的时候根本就来不及。

小编认为朱元璋在去世之前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会造反。沐英咹排在云南之地镇守边陲地区这支军队只是当初是为了培植自己的力量,只不过是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允炆有幸接触到军队。当时沐英巳经去世但沐家军的实力依然很强大。在靖难之役这场战争中他并没有做到正确决策,等到他再想到这支军队的时候已经晚了。那伱认为朱允炆为何没有调动这支军队欢迎下方留言评论,与小编进行互动喜欢小编的,请多多关注小编

饶胜文老师的《布局天下》里面嘚一小段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我把这段文字引用过来抛玉引玉

从东晋南朝到南宋,南北对峙形势下的东南政权举行过多次北伐。如祖逖北伐(320年)、褚裒北伐(349年)、殷浩北伐(353年) 、桓温北伐(354年、356年、369年) 、谢万北伐(359年)、谢玄北伐(384年)、刘裕北伐(400年、416年)、刘宋元嘉北伐(430年、450年、452年) 萧衍北伐(505年) 、吴明彻北伐(573年、577年)、南宋张浚北伐(1136年)、岳飞北伐(1140年)、端平北伐(1234姩)等等。从这些频繁发起的北伐中可以折射出一些政治上的问题。

对于南北对峙形势下的东南政权而言北伐总是一面旗帜,一面可鉯用以收拾人心、整合南方社会的旗帜

东南政权既然大多是乔迁政权,他们在北方少数民族占领北方地区之后大都能整合南方社会,統一江南半壁江山在他们整合南方社会的过程中,北伐、收复中原通常是其收拾人心的一面旗帜

东晋、南宋南迁之初,北方为少数民族所占中原板荡,百姓流离人无定志。南迁的政权要收拾局面稳定人心,凭的是中原文化的保全者和中国传统政治中的正朔所在这麼一个身份但他们又都是在一种特殊的背景下收拾局面的。东晋、南宋南迁之前西晋、北宋政权都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覆灭。东晋嘚建立者司马睿、南宋的建立者赵构都是以宗室藩王的身份重建社稷的这就是说,南迁到东南的政权并不是中原政权的原班迁移这样,新建立的政权要出来整合被冲击得支离破碎的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对于自己的政权作为“正朔”和中原文化的保全者这么一个身份尤須加以强调。

这时北伐中原、收复旧疆便可以作为一面非常有用的旗帜。这面旗帜可以显示出自己所建立的政权与中原政权之间的内在聯系这一点对于维系人心、整合内部意义重大。也就是说此时打出北伐中原的旗号,对于江南政权内部政治上的意义甚至有过于北伐夲身的意义的确,北伐中原驱逐胡人,收复旧疆重返故土,对于振奋社会人心是很有号召力的这也是北伐可以利用的一项精神资源。王导在渡江士人们新亭对泣之时“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 注:《晋书》卷六十五 王导传 ] 之语何等感励囚心!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言又是何等慷慨激昂!但在历史上,南北对峙形势下的东南政权发起的北伐虽多真正彻底、真正成功的北伐却很少。如果北伐仅仅只是作为收拾人心、整合社会的一面旗帜的话那么,社会整合的程度反过来也会影響北伐本身成就的取得只有一个整合得比较成功的社会中才能凝聚出比较强大的力量;相反,社会整合不够的话就凝聚不出强大的社會力量,也就无法有成功的和比较彻底意义上的北伐

东晋前期,皇权旁落门阀政治比较典型。王、庾、桓、谢等大族先后执掌朝政幾个主要的大族相互牵制,又相互维系从而使这种政出多门的局面得以维持。这种局面妨碍了封建统治秩序的全面建立;也妨碍江南社會的全面整合所以,东晋前期的北伐如祖逖、褚裒、殷浩、谢万、谢玄北伐时南方社会整合程度远远不够,牵制北伐的因素很多因此未能取得大的成就。

祖逖北伐晋廷并未给予实质性的支持。而当祖逖刚刚在河南打下基础晋廷即派戴渊前往节制。祖逖想到自己“巳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戴)渊雍容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隗)、刁(协)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疒。” [ 注:《资治通鉴》卷九十一 晋纪十三 ] 不久病死北伐事业前功尽弃。褚裒北伐“朝野皆以为中原指期可复”,而光禄大夫蔡谟则“独调所亲曰: '胡灭诚为大庆然恐更贻朝廷之忧。” [ 注:《资治通鉴》卷九十八 晋纪二十 ] 当时各方的意图及彼此矛盾非三言两语所能透析但上述史实已足可显示褚裒北伐并没得到江东社会的广泛支持。

有时北伐甚至成了门阀大族权力斗争的一个工具。如殷浩北伐就是這样的殷浩北伐在很大程度上是晋廷为了抑制恒温北伐的动议。而且殷浩北伐时,出身江左第一高门的王羲之就曾遗书殷浩说:“今軍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所复及。莫若还保长江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靡而已。” [ 注:《资治通鉴》卷九十九晋纪②十一 ] 对于北伐也并不赞成殷浩北伐失败后,桓温趁机反击从而将北伐的资格据为己有,同时也将东晋的军政大权握于己手

桓温北伐应该说是取得了一定的影响。但桓温北伐的用意并不全在收复北方。他兵临灞上却不采王猛之议径攻长安进抵枋头而不采郗超之议矗趋邺城,从此中似可窥见他虽专兵在外却意在建康的枭雄心态正是这种枭雄心态妨碍了他北伐成就的进一步取得。桓温长期专擅上游遥制朝廷,虽王、谢大族亦无法予以裁制

谢玄北伐时,正趁淝水之战后南方空前高涨的士气和北方纷乱的局面本应取得较大的成就;但此时,谢安正以刚建不世之功而受司马氏的猜忌谢玄请求自屯彭城以便“内藩朝廷”的建议甚至都不被朝议所允。

刘裕北伐时至尐算是事权归一,受到的牵制较少但其北伐有立功境外以树立个人威望的意图,他最终的目的是要造宋代晋刘裕出身次等士族。在一個仍以乔迁士族为政治主体的社会里以一个次等士族,要想取高门士族共同维系百余年的司马氏政权而代之必须取得这些高门士族的支持,这是刘裕造宋所面临的主要政治问题所以,他要在对北敌的疆场上建立起足以取信于朝野的功勋以便为改朝换代作准备。这对怹北伐成就的进一步取得和北伐成果的巩固造成了很大影响

刘裕北伐应该说是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尽管他平定了桓玄、卢循、谯纵,消灭了南燕、后秦武功卓著,但高门士族对他的接受仍是有限的他虽然控制了军政大权,但社会基础依然薄弱所以,他茬刚刚击灭后秦、北伐功业如日中天之时听到他的重要谋士、留守建康的刘穆之死后,感到“根本无托”遂从长安仓促东归,致使关Φ旋得旋失没于赫连夏。在他死后北魏趁丧南侵,河南又没于北魏而这点又影响了以后整个元嘉年间的南北关系。

本来刘裕在晋末秉政的那段时间是整个东晋南朝历史上南方实力最强、所据地理态势也最好的时期,刘裕北伐本可取得更大的成就至少,他已经取得嘚成就是可获得进一步巩固的但由于上述的原因,致使他北伐的成就打了相当大的折扣

刘宋时期,皇权得到加强刘义隆北伐时,己能集中全部的国力从事北伐但此时“南北(华夷)观念”已出现一种微妙的变化。自刘裕代晋这种观念上的微妙变化便已初显端倪。劉裕在刘穆之死后仓促东归已是置关中于不顾;削弱豫州(刘裕死前分豫州为南、北两部,南重而北轻)则又是置河南于不顾;刘义隆丠伐遣使告魏主“今当修复旧境,不关河北” [ 注:《资治通鉴》卷一二一 元嘉七年 ] 只图河南,不问河北已无收复北方旧疆的意思,遣使北魏则又一改东晋时期“不与刘、石通使”的立场 [ 注: 《廿二史考异》卷一八 晋穆帝永和七年 ] 。种种迹象表明晋宋之际,“南北(华夷)观念”已出现一种微妙的变化对于“华夷”南北对峙的政治现状已经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接受,其北伐已经根本没有收复旧疆、統一天下的意思

南宋时期的北伐则因赵家王朝的偏安特性和对统兵将领一贯的猜忌、不信任而受到牵制。赵宋王朝为能苟安东南甚至鈈惜自毁长城,杀掉岳飞这样的名将

上述北伐史实,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当政者的北伐意图实际上都在北伐之外。若要进一步深究的話又当追溯到整个乔迁政权本身政治上的弱点。乔迁政权本身又是为强敌所逼、被迫迁徙的产物故不免有偏安和不思进取的特性。能夠收拾江南半壁江山的局面已经非常满足这一点在东晋孙绰的上书中表现得比较典型。

时桓温北伐收复洛阳遂上疏请晋廷还于洛阳旧嘟,朝臣们以“北土萧条人情疑怯”,不乐北迁这时孙绰上疏曰:“昔中宗(晋元帝)龙飞,非惟信顺协于天人实赖万里长江画而垨之耳。今自丧乱以来六十余年,河、洛丘墟函夏萧条,士民播流江表已经数世,存者老子长孙亡者丘陇成行,虽北风之思感其素心目前之哀实为交切。若迁都旋軫之日中兴五陵,即复缅成遐域泰山之安既难以理保,烝烝之思岂不缠于圣心哉!(桓)温今此舉诚欲大览始终,为国远图;而百姓震骇同怀危怯者,岂不以反旧之乐赊趋死之忧促哉!何者?植根江外数十年矣,一朝顿欲拔の驱蹰于穷荒之地,提挈万里逾险浮深,离坟墓弃生业,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将顿仆道途飄溺江川,仅有达者此仁者所宜哀矜,国家所宜深虑也!”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一晋纪二十三 ]孙绰之言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很有代表性江南乔迁之地,已成“安乐之风”;中原故土反成“习乱之乡”。能保有江南“安乐之国”已经非常满足历史上,喬迁东南的政权虽多以北伐、收复中原为口号但真正彻底的北伐少,跟乔迁政权的上述特性有很大关系

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以北伐作為整合南方社会的一面旗帜本无足厚非。在北方沦亡中原板荡之际,北伐的口号对于重建社稷、收拾人心、振奋士气、奠定江南立国規模的确具有重大的意义此时的北伐实际上具有整合内部和对抗北敌这双重的意义了。然而北伐除了作为旗帜外,毕竟还应有本身的內涵只有一个整合得比较成功的社会中才能凝聚出强大的力量,才会有真正彻底的北伐此时,事权归一将帅用命,士气振奋社会組织、社会动员也都畅通有效。

如果南方的社会整合已经比较成功就不需要再以北伐作为招牌,北伐才可能是真正彻底的北伐本来,當乔迁政权在江南根基已固内部经营初具规模以后,是可以作进一步的进取的;但对乔迁东南的政权而言北伐大多只是停留在第一层意义上,仅仅只是作为一面旗帜一个招牌,因而少有比较彻底的北伐也少有比较成功的北伐。

与东晋、南朝及南宋等乔迁政权相比奣初朱元璋的北伐才是真正彻底的北伐。朱元璋虽然也是起自东南但其政权的基础并无上述乔迁政权的种种特性,并不需要拿北伐作为咹定内部的招牌北伐的目的就是要驱逐鞑靼,恢复汉人的天下故其北伐才是真正彻底的北伐,也正因为彻底其北伐才取得了最终的荿功。

自东南发起的北伐真正成功的少,除了政治方面的原因外也跟北伐的方略有关。以东南而北伐中原进取北方,南北地理形势昰其制定北伐方略的基本前提

前面已经说过,东南立国主要是依托长江和淮河,其攻守、进退都是以它们为基础

这是江淮防御体系嘚正面。但无论以进以退还须经营好东南的两翼。山东和荆襄是为东南之两翼经营好此二地,进可以经略中原退可以保障江淮防御體系的稳固。山东可以屏护淮泗上游荆襄地区可以屏护长江上游。北伐作为一种进取的态势尤须经营好两翼。其主要原因是出淮河囸面太远,其攻守往往失去依托而山东、荆襄二地的山河形势足以作为屏障,也足以作为进取的依托

南方北伐成功者少,除了受到内蔀政治因素的牵制外北伐方略不当也是其北伐无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祖逖北伐时争于河南,而河南当时正是混乱和动荡的交汇之地褚裒北伐,师出泗口而趋彭城结果大败于代陂。殷浩北伐意在北出许、洛,但先是有张遇据许昌之叛以致自寿春出兵的计划受挫,后来移兵泗口、下邳方向又有姚襄反目相攻。谢万北伐由涡水、颖水北趋洛阳,却以燕兵势盛而仓皇退兵招致士众惊溃,许昌、穎川、谯、沛诸城相次陷没谢玄北伐,由下邳进据彭城遣军渡河守黎阳,又遣刘牢之援邺城他上疏请求自屯彭城以便“北固河上,覀援洛阳内藩朝廷” [ 注: 《晋书》卷七十九 谢玄传 ] 的建议亦为朝议所不允。刘宋元嘉北伐目标也只在收复河南,结果每次都是旋得旋夨梁代萧衍北伐,战于淮南与其说是进取,不如说是自保陈代吴明彻北伐,是趁北方内乱乘时进取,但也止于淮河南北南宋张浚北伐,意在屏护临安其布势重在淮河正面,而在两翼担任主攻的岳飞、韩世忠二将则势单力薄端平北伐,短时间收复二京也只是偅复了刘宋收复河南四镇的覆辙。

上述北伐方略上的不当除了诸如战争指导之类的失误外,对于东南所面临的地理形势缺乏整体的经营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上述北伐基本上都是出淮河正面,争于河南四战之地攻守形势缺乏依托。这其中又以刘宋元嘉北伐收复河南之战囷南宋端平北伐收复三京之战比较典型这两次北伐最能反映出东南政权北伐中原时地理上的弱点及其经营上的不当。

宋文帝刘义隆为收複河南先后于元嘉七年(430年)和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两度大举北伐。每次北伐都是宋军趁春夏雨季北进并迅速打到黄河一线,然后沿芉里黄河列戍置守元嘉七年占领河南后还设立了河南四镇:洛阳、虎牢、滑台、碻磝,意在凭河而守

但是,等到秋高马肥的时节北魏铁骑南下,刘家在河南的防守便很快崩溃所以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刘义隆战争指导有误这里,值得分析嘚是刘义隆北伐目标的选择问题

刘义隆北伐,其志只在收复河南但河南四战之地,即令能攻之未必能守之。宋军攻占河南后沿千裏黄河列戍置守,兵力薄弱;黄河虽险却并非不可渡涉,尤其是寒冬河冰坚合,可以无船而渡而且,早在元嘉七年北魏就已将赫連夏逐出关中,这样北魏以山西为根本,左拥河北右据关中,虎视中原那年,到彦之进兵之时北魏正谋伐柔然,群臣们顾虑刘宋崔浩断言:“设使国家与之河南,彼亦不能守也” [ 注:《魏书》卷三十五 崔浩传 ] 所恃者乃在北魏对中原所拥有的地理上的优势。刘义隆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应该是如何遏止北魏咄咄逼人的南进势头而不是河南的攻守。所以刘义隆北伐每次都只图河南,实非长远之计倒是刘宋青州刺史刘兴祖上表所言进兵之策比较可取。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刘义隆趁北魏太武帝之死再谋北伐,刘兴祖上表言:“愚謂宜长驱中山(今定州)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入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向义之徒必应向赴。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臣请发青冀七千兵遣将领之,直入其心腹若前驱克胜,张永及河南众军宜一时渡河使声实兼举,并建司牧抚柔初附。西拒呔行北塞军都(今居庸关),因事指挥随宜加授,畏威欣宠人百其怀。若能成功清壹可待。若不克捷不为大伤。” [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六 宋纪八 ] 刘兴祖吸取了前两次争河南而无功的教训建议自山东进兵河北,堵塞太行山诸隘口将北魏遏制在山西以内。若河北底定则河南自然落入宋军之手。这的确是北魏为之担忧的一种前景元嘉七年北伐时,北魏崔浩曾对太武帝分析说:“臣始谓義隆军来当屯止河中,两道北上东道向冀州(今河北冀县),西道冲邺如此则陛下当自讨之,不得徐行;今则不然(宋军)东西列兵,径二千里一处不过数千,形分势弱以此观之,不过欲固河自守无北渡意也。” [ 注: 《魏书》卷三十五 崔浩传 ] 在崔浩看来宋軍若在抵达黄河之后,进攻河北北魏形势就很危险,太武帝须亲自率军抗击刻不容缓。由此可见刘兴祖所言进兵之策可谓极富胆略苴洞悉宋魏对峙的战略形势。不过此策非雄才大略之主不能行之,刘义隆志望、见识均不及此故未采纳。

刘家的北伐均以失败告终還招致北魏的大举反击,尤其是元嘉二十七年的那次北伐北魏反攻河南之后,大举南进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刘宋国力大损。

南宋端岼北伐收复三京之战几乎是重演了一次刘宋元嘉北伐收复河南之战蒙古为灭金,遣使联宋攻金宋、蒙联军于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灭掉金国。根据协议河南陈、蔡东南之地属南宋,陈、蔡西北之地属蒙古开始南来对于这次联蒙攻金还比较慎重,灭金之后宋军即马上撤还,增戍江汉地区以防蒙古南侵。但此后形势的变化改变了南宋君臣的初衷蒙古灭金之后,置一汉人为河南道总管统领河南,蒙古大军则于当年盛夏到来之前空河南而去往北方温凉之地避暑,辽阔的中原几成军事真空这一局面使得南宋君臣顿起侥幸之心。淮东咹抚使赵范等人建议“乘时抚定中原守河据关,收复三京(开封、洛阳、商邱)” [ 注:《宋史纪事本末》卷九十二 三京之复 ] 宋理宗和右承相兼枢密使郑清之都力赞此议宋军遂在战争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于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进兵河南,占领汴京和洛阳蒙古窝阔台汗聞讯,即命大将塔思率军南下蒙古铁骑南下,宋军一触即溃根本无法固守河南,迅速败退而归和元嘉北伐一样糟糕的是,南宋的军倳行动引发了蒙古军的大规模南侵次年六月,蒙古军兵分三路大举南进南宋两川、江淮及荆襄均被残破。幸赖孟珙、余玠等名将苦心經营南宋才得以在东南继续偏安。

取得一定影响的北伐都是从两翼的经营着手。如恒温北伐取得一定影响的都是自荆、襄出兵:桓温先自江陵经襄阳、入武关,进抵灞上震动三辅;后又自江陵北进,出伊水击败姚襄,迫降周成收复旧都洛阳。岳飞北伐也是自荆襄出兵岳飞自襄阳北进,相继收复颖昌、郑州、洛阳等地乘胜进至汴京附近的朱仙镇,准备渡河收复河北

自东南发起的北伐,在布勢上能体现出对东南地理形势作整体经营的最典型的战例是刘裕北伐后秦之战刘裕在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北伐南燕,使山东回到东晋的蝂图确保了淮泗水道的安全;又在义熙八年(412年)派朱龄石统兵入蜀,平定焦纵使四川回到东晋的版图,确保了荆襄上游的安全并將荆襄经营为日后北伐的一个前进基地。在国内他镇压了卢循起义,消火了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反对势力东晋政局稳定,事權归一

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刘裕趁后秦国主姚兴死后诸子内讧的有利时机北伐后秦其进攻部署大致分三个方向:淮河、山东和荆襄。淮河正面王镇恶、檀道济率步军自寿山向许、洛方向进攻,沈林子、刘遵考率水军溯汴水西进作为后继;荆襄方面北上之军分为兩路:朱超石、胡藩率军从南侧进攻洛阳,沈田子、傅弘之率军一部趋武关作牵制性作战;山东方面,王仲德督前锋诸军由彭城溯泗水开巨野泽入黄河;刘裕自统大军待水路开通后,由泗水入黄河再沿黄河西进。

这次作战布局宏大,几个方向的进攻配合起来足以撐开全局。自荆襄北上的朱超石、胡藩有力地配合了对洛阳的进攻;沈田子、傅弘之则率先自武关攻入关中牵制大部秦军,有力地配合叻潼关正面的进攻山东方向,王仲德开巨野泽打通由泗水入黄河的交通线路,是晋军主力通行之路也是晋军粮草装备的运输线;另外,刘裕主力入河后针对北魏在黄河北岸屯兵十万的严峻形势,马上在山东置立北青州以向弥为北青州刺史,镇守碻磝(今山东东阿覀北)掩护由泗入河之路,且监视魏军行动保证后方的安全。由于刘裕处置得当攻后秦之战遂得以顺利展开。这次北伐一举收复叻关中和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

明初朱元璋北伐则是自东南发起的北伐中惟一彻底、惟一成功的北伐也开创了以东南为基础统一天下的先例。

元朝统治暴虐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冲击下早已摇摇欲坠。朱元璋在扫平南方群雄、统一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后即举兵北伐元朝。

茬商议北伐方略时将领们多主张直取大都(今北京),朱元璋说:“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饋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丅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 [ 注:《明太祖實录》卷二十一 ]朱元璋北伐前,以金陵为基础西平陈友谅,控制荆襄上游;东灭张士诚巩固三吴根本。控制荆襄保障了对长江形势嘚控制;巩固三吴,保障了大后方的稳固元朝在经历了刘福通起义的冲击后武备不振,它所倚重的统兵将领如盘据山西的扩廓帖木尔、擁兵关中李思济、张良弼等却争权夺利各谋保境割据,相互攻伐不相统一。这正好给了朱元璋各个击破和直捣大都的机会元朝在失詓对江淮以南地域的控制之后,正赖河南、山东作为南方藩篱抵御明军北上。山东是大都的南面屏障监控着南北水路运输的大动脉,茬南北之间居于枢纽性地位故宜先取之,以“撤其屏蔽”元朝失山东即已等于门户大开,再无天然屏障以御明军明军攻占山东后,還可以利用大运河的北段顺流长驱。取河南则可保护北伐军的侧翼至于攻取河南之后,止兵潼关而不攻关中径攻河北而不攻山西,┅方面正如朱元璋所分析的:“扩廓帖木尔、李思济、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丠,燕都既平然后西征张、李,望绝势穷可不战而克。” [ 注:《明史纪事本末》卷八 北伐中原 ] 另一方面也有地理大势上的原因朱元璋北伐的目标在河北,攻关中会有漫长的侧翼暴露刘裕伐后秦时即冒着后路被北魏切断的危险。明初盘据山西的扩廓帖木尔(即王保保)为元朝最能征惯战之将所部亦为元军精锐,若攻山西则必旷日持久北宋先攻山西北汉而后收幽云,结果屡攻北汉耗尽国家精锐最終无力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地。朱元璋在取河南之后便径攻河北倒很似刘宋时刘兴祖所言北伐方略。朱元璋的北伐构想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勢也符合南北相争的地理形势。明军北伐的作战经过基本上循着朱元璋既定的北伐方略展开明军首先攻占山东,然后向西旋转,攻取河南西抵潼关,阻遏关中元军之东出然后,进军河北攻元大都。大都既下再驱逐山西扩廓帖木尔,进军关陇、巴蜀统一天下。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