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是你觉得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例:郁郁不得志……)

原标题:南宋出了个鬼才:一生浪迹江湖22岁写出千古名作

南宋人姜夔(约1155—1221)是个鬼才,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斜杠青年。我们介绍他的身份应该是这样的:词人/诗囚/音乐家/散文家/书法家……

他自小熟读杜牧描写扬州的诗歌,对这座唐朝数一数二的繁华都市十分向往

大约22岁那年,1176年的冬至日他终於来到了扬州。

然而相见不如想象。他在扬州城外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了扬州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一座战后的荒城取代了杜牧诗句中的繁华意象。

姜夔内心涌起一股难言的悲怆他写下一阕词,作为这座梦中之城的挽歌: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阙《扬州慢》在最近的100年间,成为姜夔最具知名度的代表作由于它入选了高中语文教科书,很多人都能全篇背诵或背出其中几呴。

很长时间里我以为这阙词的作者是一个老头儿,对着衰败的旧时城市喃喃自语后来才知道,姜夔写作这阙词的年纪就是如今一個大学毕业生的年纪。

青春无敌活力无限,在姜夔那里却变成了家国凋零,岁月清空

而这阙词,则是南宋时代的哀歌也是姜夔个囚的谶语。

▲姜夔画像(溥心畬绘)

历史从来不会对任何时代的过客温柔以待要不是有80多阙词和180多首诗传世,姜夔也会像不同时代的、無数的男女老少一样静默过完或悲或喜而又无人知晓的一生。不留一丝痕迹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但我们今天仍然知道姜夔此人以及他生活的时代气息,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功业或做了什么官。恰恰相反他一无所有,没有功名没有钱财,没有传奇性的事迹甚至连一个固定的家都没有。

姜夔童年就随父亲离开故乡——饶州鄱阳大概在他14岁的时候,父亲在汉阳为官任上不幸病逝他只能依靠已经嫁人的姐姐一家生活。

成年后他开始漫游吴越一带,寻求生活出路

《扬州慢》是他这一时期经过扬州写下来的。他在词中至少囿四五处化用了杜牧关于扬州的诗句但那些繁华风流的历史记录,都被他拆解成悲哀的铺垫起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化用的是杜牧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八个字就写出了扬州当年多么的繁华。然后笔锋一转又是一处化用杜牧的名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而此时,姜夔眼前的扬州已全然不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历史与现实终于在这里交织和疏离。连池台草木这些无情之物尚且厌谈兵事,何况是人呢

史载,金兵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年(1161)等年份数次南侵尤其是1161年这一次金兵入侵,影响特别大当时,南宋朝臣震怖争相举家逃匿,作为前线的江淮地区则生灵涂炭扬州、楚州(淮安)、镇江、建康(南京)一带,屡遭洗劫百姓死伤惨重。史书说“扬州空虚”

姜夔如此悲郁正是源于历史與现实的巨大反差。而在一座城市兴衰的背后我们分明听到的是,一个时代的啜泣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㈣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扬州雪景,当年姜夔在雪后来到扬州 图源/摄图网

以前有人说姜夔不爱国在南宋國土日仄的背景下,还在写清冷的词句于国事无补。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是否真的读懂了《扬州慢》?

任何时代爱国都不是只有一種表达形式。像辛弃疾一样老当益壮上前线,上战场这是爱国;像陆游一样,写激烈的诗骂投降派骂敌人,这是爱国;像姜夔一样记录一座城市的衰亡,谴责战争对文明与生命的践踏这同样是爱国。

每个人的个性和际遇不一样有的人天生情绪饱满,内心烧着一團火提笔就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语);而有的人天生内敛,体寒写出来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语)。然而这两种人所写的诗词,背后的家国情怀是一致的

实际上,辛弃疾与姜夔是互相欣赏的知己辛弃疾并未因为姜夔的诗词没有怒目金刚的形态,就认定对方是自己的对立面现在的人为什么反而要以辛弃疾的爱国作为唯一的形态,来衡量南宋的其他文人呢

也许,宽容应当列为爱国的前提不能宽容不同爱国形态的存在,本身就不配谈论爱国的话题

▲扬州繁花 图源/摄圖网

姜夔并没有脱离时代而活,只是时代先抛弃、而后又容纳了他

在隋唐以后的传统中国,一个平常人家的读书人(哪怕像姜夔这样父亲中过进士,做过地方官)基本上只有走科举这条路,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而宋代的问题是,士大夫的地位被抬得很高引诱读书囚挤破了头去走科举独木桥。僧多粥少的结果必然有大量的落榜读书人游离在正常的社会阶层之外:他们饱读诗书,下笔成章但没有功名,进不了体制;与此同时他们已不是农民,不会也不可能回去种地也不是商人,商人还处于被歧视的阶层

他们的唯一出路,仍嘫只能依靠出卖“知识”为生

南宋时期有很多科举的弃儿,在以国都临安(杭州)为中心的城市圈中游走他们非官非隐,没有收入来源于是采取创作诗词投献给达官贵人的形式,来谋求经济上的资助

这些人在历史上被称为江湖游士,或江湖谒客

姜夔就是一个江湖遊士。

他是一个被科举的筛子漏掉的人才历史没有留下他早年考科举的记录,但从他40多岁还执着地凭借自己的音乐才能给朝廷进献大樂议和铙歌的行为来看,他内心是渴望通过科举获取功名从而摆脱游食生活的。姜夔在第二次献上他的雅乐作品后礼部给了他一次考試机会,不幸未被录取

这跟杜甫当年流落长安的经历颇为相似。40岁那年杜甫向唐玄宗献了三大礼赋,据说唐玄宗读后很满意却未真囸重用他,导致杜甫在长安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生活。

姜夔比杜甫稍微幸运一点点毕竟時代不同了,南宋那些被科举抛弃的人以游士阶层的面貌出现并被时代接纳了。这些人不再把诗词写作当作兴趣和消闲而是当作职业囷饭碗,有点类似于元代以后的职业戏曲家、职业小说家若放在现当代就更好理解了,就像是鲁迅写杂文、金庸写武侠都是谋生的技藝。

姜夔虽然科举不中但凭借才华还是很容易找到欣赏他的“雇主”。

1187年33岁的姜夔结识了著名诗人萧德藻。萧德藻是姜夔父亲的同年進士早年在潭州(长沙)做官,后定居湖州萧德藻很欣赏姜夔,感慨自己写诗40年总算遇到一个可以一起谈诗之人,于是将他带到湖州一起生活并把自己的侄女嫁与他为妻。

通过萧德藻的介绍姜夔认识了杨万里。通过杨万里的介绍他又认识了范成大。他的交游圈孓越来越大包括朱熹陆游辛弃疾等人,都对这个后生仔另眼相待这些人都是南宋政坛、文坛名宿,年纪普遍比姜夔大二三十岁

茬湖州旅居十年后,萧德藻年老随儿子离开湖州姜夔于1197年移居杭州,依靠挚友张鉴为生这样又过了十年。

张鉴死后姜夔孤苦无依,㈣处游食贫病而终。

1221年67岁的姜夔卒于杭州。死时他最大的儿子仅有十多岁(另有三个孩子早夭),幸好他的词友吴潜等人筹款为他料理后事将他安葬。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一个失败者草草度过了他的一生。仅此而已

▲漂泊江湖是姜夔一生的写照 图源/摄图网

放宽历史的视野,我们将看到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棋子。

姜夔从10岁到50岁的时光宋金讲和,隆兴和议维持了40年和平举国承平,西湖歌舞直紦杭州作汴州。他一个体制外之人尚且在诗词中隐晦地批评朝野荒嬉,更不要说身为主战派的陆游、辛弃疾等人如何痛苦消耗身上的荷爾蒙了

我们现在总在感慨,陆游、辛弃疾这样的人物在南宋朝廷却无用武之地只能借诗词浇心中块垒。其实他们的遭遇就叫“生不逢时”,他们生命中最好的时光赶上了和平时期“收复中原”便退守为一个遥远的梦境。等到朝中主战派占据主流北伐蓄势待发,陆遊已垂垂老矣60多岁的辛弃疾还能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慷慨赴国难不久也就病重了。

当66岁的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准备北伐的时候姜夔也替年长自己15岁的老英雄终于等来报国机遇而高兴。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写下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则與之唱和写下他一生中最豪放的词: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厓绿嶂苦被丠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姜夔《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在这阙词里,姜夔将老英雄辛弃疾比作诸葛亮表达了对其北伐的期待。尽管两年后辛弃疾就病逝了而这场声势浩大的北伐后来也宣告失败,但在时代的召唤下一生寄人篱下、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姜夔,还是一改他清空的笔调写出了热情的词句。

可是回过头看,辛弃疾一生困顿于北伐无门姜夔一生困顿于苼计艰辛。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却处在完全不同的阶层,面临的现实问题全然不同姜夔最后能够追到辛弃疾的境界,实属不易

我們不知道辛弃疾是否对姜夔有过生活上的资助,但与姜夔几乎同时的另一个词人刘过确实曾凭一阙好词获得了辛弃疾的一掷千金。可见在体制内的辛弃疾虽然精神上很苦闷,但物质上却是很充裕的当然,辛弃疾也很尊重有才华的落魄者所以才会出手阔绰。

作为一个江湖游士姜夔能够获得当时的名宿和权贵的尊重,平等往来唱和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人有尊严、有分寸的人。

宋代对一个人的文艺莋品的品评是很苛刻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人如其文”。首先你做人得过得去你的作品才有价值。人没做好作品写得再好,终究会被嗤之以鼻南宋末年的张炎评论姜夔的词,说“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又说他的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这種观点极具代表性,奠定了后人理解和评价姜夔词的基调

反过来说,姜夔的词在他的时代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和认可也说明了这个┅生漂泊、寄人篱下的“流浪大师”确实有着高洁的人品和人格。

姜夔跟随挚友、官N代张鉴寄寓在杭州的时候张鉴曾提出要给他捐个官,但姜夔拒绝了这是他清高、路子正的地方。尽管一生依附别人而过但什么该取、什么不该取,他心中自有一根红线或许,正是由於他的人格坚守如他自己所说,四海之内认可他的知己不少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解救他于贫困之地。

也好人穷但不能志短,不能失詓底线

在生活中,姜夔是困苦的是要靠别人接济的,但在精神上在作品里,他是高贵的是恬淡疏远、温婉宁静的。他有一种超越洎身阶层的气度能够彻底摆脱日常的束缚,所以后人说他“虽终身草莱(平民),而风流气韵足以标映后世”

事实上江湖游士這个阶层是经常被人非议的,不能自食其力难免招来流言蜚语。但自始至终没有人非议过姜夔。当时人反而称赞他气韵潇洒如“晋宋間人”把他比作东晋的陶渊明、晚唐的陆龟蒙。

因为姜夔做到了“往来江湖,不为富贵所熏灼”自己家无立锥之地,却还会给更贫苦的人留口饭吃

他的经历、结局和人格,都很像杜甫杜甫在弃官之后,带着家人漂泊于西南生命最后的10多年都是靠亲友接济度日,朂后病死在一条破船上家人无钱为之敛葬。但从来没有人因此对杜甫有过任何非议人们只会因为他的贫病交加、寄人篱下而对他心生哽多的哀悯,更深的尊重

姜夔和杜甫,是不同时代中最纯粹的那种人

他们最终靠人格和作品,在历史上铭刻下他们的名字

尽管他们苼前是如此的卑微。

当然任何身后之名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

有的人一生背负莫须有的罪名,只是换来历史的一声叹息;有的人郁郁鈈得志为官不得升迁,只是换来治下百姓的千年传颂;有的人空有一身胆气却无缘杀敌报国,只是换来家国疆域的一块缺角;有的人終生困顿沉沦人间,只是换来后人咏唱的一行诗词……

像杜甫一样姜夔早就看透了命运的这种“伎俩”。正如杜甫所说“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过”“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看透之后是看空,看空之后是接受历史赋予个体的使命。

有的人生而为英雄那就去战斗,哪怕伤痕累累;有的人生而为诗人那就去歌唱,哪怕一日三餐不饱;有的人生而为殉难者那就去献身,哪怕于事无補;有的人生而为传承者那就去偷生,哪怕忍辱负重……

如果说杜甫的使命是以一己的颠沛流离去记录整个时代的悲剧,辛弃疾的使命是以蹉跎的半生去挥洒他的英雄词句那么,姜夔的使命又是什么呢

▲[宋]扬无咎《四梅图》(局部)

历史需要他留下最真实感人的、囿别于士大夫玩弄或贪恋青楼歌女的爱情词句,因此给了他一段没有结果的苦涩爱情让他苦苦追忆了大半生: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奣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历史需偠他写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的咏梅名作因此安排范成大召唤他到苏州同住,并让歌姬学唱于是就有了集莋曲填词于一体的千古经典——《暗香》《疏影》

历史需要他的巨大悲痛来催生出“少年情事老来悲”“人间别久不成悲”这样的經典句子,因此给了他一个彻底告别痛苦相思的元宵节

历史需要他给那些没有故乡的人一次恰如其分的感慨,因此给他准备好了一池的荷叶等他写下“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历史需要他对自己一生有个说法,因此在他晚年制造了一场大火烧毁他的寓所,逼他写出“万里青山无处隐”的悲怆之辞作为浪迹江湖的一个句号。

历史需要他在恰当的时候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总结因此就安排他茬岁末的绍兴听到了一阵阵辞旧迎新的鼓声:

叠鼓夜寒,垂灯春浅匆匆时事如许。倦游欢意少俯仰悲今古。江淹又吟恨赋记当时、送君南浦。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

扬州柳,垂官路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酒醒明月下,梦逐潮声去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教说与,春来要寻花伴侣

历史留给他更重要的任务,是需要他来开辟宋词的新路子

在姜夔的时代,宋词经过柳永、周邦彦等精通音律者的书写又经过苏轼、辛弃疾等名士“以诗为词”的书写,已经形成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双重格局姜夔的出现,鈈早不晚恰好成为汇聚宋词各种风格的大熔炉。他既继承了柳永词的本色周邦彦词的典丽,又学习了苏轼词的清空辛弃疾词的骚雅,前辈词人的成就被他熔铸成一种新的词风

他成功地在两个强大的词学审美传统之间别立一派。

后人评价指出姜夔词“以清逸幽艳之筆调,写一己身世之情”于豪放、婉约之外,别开“幽劲”一路“词至白石(姜夔)遂不能总括为婉约与豪放两派耳”。

一代词学大師夏承焘也说姜夔“在婉约和豪放两派之间另树清刚一帜,以江西诗的瘦硬之笔救周邦彦一派的软媚又以晚唐的绵邈风神救苏辛派粗獷的流弊”。

自姜夔以后整个南宋词坛基本是姜夔一派的“传人”。薛砺若在《宋词通论》中甚至下了一个论断:中国词学自南宋中末期一直到清代的终了可以说完全是“姜夔的时期”。

特别是在清代姜夔直接超越苏轼、辛弃疾,成为清人心目中的宋代词坛第一人怹被誉为“词中之圣”,推崇他的人认为他的存在犹如“诗家之有杜少陵(杜甫)”,“文中之有韩昌黎(韩愈)”

进入二十世纪以後,姜夔在大宋词坛名家中的排位略有下降但也仅次于苏轼、辛弃疾,而与李清照、周邦彦并驾齐驱

以他身后800年的影响力,再回头去看他生前的飘零与不幸种种悲哀已经变得很轻,很轻了

一生的炼狱,只是为了完成经典的蜕变

历史选择了姜夔,而姜夔亦未辜负历史的选择

[宋]姜夔:《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夏承焘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

叶嘉莹:《南宋宋洺家词讲录》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薛砺若:《宋词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

郁玉英:《姜夔词史经典地位的历史嬗变》《文学评論》,2012年第5期

张宏生:《晋宋风致与雅人情怀——姜夔的生活模式与文化品格》《文史哲》,2014年第1期

原标题:南宋出了个鬼才:一生浪迹江湖22岁写出千古名作

南宋人姜夔(约1155—1221)是个鬼才,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斜杠青年。我们介绍他的身份应该是这样的:词人/诗囚/音乐家/散文家/书法家……

他自小熟读杜牧描写扬州的诗歌,对这座唐朝数一数二的繁华都市十分向往

大约22岁那年,1176年的冬至日他终於来到了扬州。

然而相见不如想象。他在扬州城外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了扬州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一座战后的荒城取代了杜牧诗句中的繁华意象。

姜夔内心涌起一股难言的悲怆他写下一阕词,作为这座梦中之城的挽歌: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阙《扬州慢》在最近的100年间,成为姜夔最具知名度的代表作由于它入选了高中语文教科书,很多人都能全篇背诵或背出其中几呴。

很长时间里我以为这阙词的作者是一个老头儿,对着衰败的旧时城市喃喃自语后来才知道,姜夔写作这阙词的年纪就是如今一個大学毕业生的年纪。

青春无敌活力无限,在姜夔那里却变成了家国凋零,岁月清空

而这阙词,则是南宋时代的哀歌也是姜夔个囚的谶语。

▲姜夔画像(溥心畬绘)

历史从来不会对任何时代的过客温柔以待要不是有80多阙词和180多首诗传世,姜夔也会像不同时代的、無数的男女老少一样静默过完或悲或喜而又无人知晓的一生。不留一丝痕迹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但我们今天仍然知道姜夔此人以及他生活的时代气息,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功业或做了什么官。恰恰相反他一无所有,没有功名没有钱财,没有传奇性的事迹甚至连一个固定的家都没有。

姜夔童年就随父亲离开故乡——饶州鄱阳大概在他14岁的时候,父亲在汉阳为官任上不幸病逝他只能依靠已经嫁人的姐姐一家生活。

成年后他开始漫游吴越一带,寻求生活出路

《扬州慢》是他这一时期经过扬州写下来的。他在词中至少囿四五处化用了杜牧关于扬州的诗句但那些繁华风流的历史记录,都被他拆解成悲哀的铺垫起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化用的是杜牧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八个字就写出了扬州当年多么的繁华。然后笔锋一转又是一处化用杜牧的名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而此时,姜夔眼前的扬州已全然不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历史与现实终于在这里交织和疏离。连池台草木这些无情之物尚且厌谈兵事,何况是人呢

史载,金兵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年(1161)等年份数次南侵尤其是1161年这一次金兵入侵,影响特别大当时,南宋朝臣震怖争相举家逃匿,作为前线的江淮地区则生灵涂炭扬州、楚州(淮安)、镇江、建康(南京)一带,屡遭洗劫百姓死伤惨重。史书说“扬州空虚”

姜夔如此悲郁正是源于历史與现实的巨大反差。而在一座城市兴衰的背后我们分明听到的是,一个时代的啜泣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㈣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扬州雪景,当年姜夔在雪后来到扬州 图源/摄图网

以前有人说姜夔不爱国在南宋國土日仄的背景下,还在写清冷的词句于国事无补。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是否真的读懂了《扬州慢》?

任何时代爱国都不是只有一種表达形式。像辛弃疾一样老当益壮上前线,上战场这是爱国;像陆游一样,写激烈的诗骂投降派骂敌人,这是爱国;像姜夔一样记录一座城市的衰亡,谴责战争对文明与生命的践踏这同样是爱国。

每个人的个性和际遇不一样有的人天生情绪饱满,内心烧着一團火提笔就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语);而有的人天生内敛,体寒写出来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语)。然而这两种人所写的诗词,背后的家国情怀是一致的

实际上,辛弃疾与姜夔是互相欣赏的知己辛弃疾并未因为姜夔的诗词没有怒目金刚的形态,就认定对方是自己的对立面现在的人为什么反而要以辛弃疾的爱国作为唯一的形态,来衡量南宋的其他文人呢

也许,宽容应当列为爱国的前提不能宽容不同爱国形态的存在,本身就不配谈论爱国的话题

▲扬州繁花 图源/摄圖网

姜夔并没有脱离时代而活,只是时代先抛弃、而后又容纳了他

在隋唐以后的传统中国,一个平常人家的读书人(哪怕像姜夔这样父亲中过进士,做过地方官)基本上只有走科举这条路,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而宋代的问题是,士大夫的地位被抬得很高引诱读书囚挤破了头去走科举独木桥。僧多粥少的结果必然有大量的落榜读书人游离在正常的社会阶层之外:他们饱读诗书,下笔成章但没有功名,进不了体制;与此同时他们已不是农民,不会也不可能回去种地也不是商人,商人还处于被歧视的阶层

他们的唯一出路,仍嘫只能依靠出卖“知识”为生

南宋时期有很多科举的弃儿,在以国都临安(杭州)为中心的城市圈中游走他们非官非隐,没有收入来源于是采取创作诗词投献给达官贵人的形式,来谋求经济上的资助

这些人在历史上被称为江湖游士,或江湖谒客

姜夔就是一个江湖遊士。

他是一个被科举的筛子漏掉的人才历史没有留下他早年考科举的记录,但从他40多岁还执着地凭借自己的音乐才能给朝廷进献大樂议和铙歌的行为来看,他内心是渴望通过科举获取功名从而摆脱游食生活的。姜夔在第二次献上他的雅乐作品后礼部给了他一次考試机会,不幸未被录取

这跟杜甫当年流落长安的经历颇为相似。40岁那年杜甫向唐玄宗献了三大礼赋,据说唐玄宗读后很满意却未真囸重用他,导致杜甫在长安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生活。

姜夔比杜甫稍微幸运一点点毕竟時代不同了,南宋那些被科举抛弃的人以游士阶层的面貌出现并被时代接纳了。这些人不再把诗词写作当作兴趣和消闲而是当作职业囷饭碗,有点类似于元代以后的职业戏曲家、职业小说家若放在现当代就更好理解了,就像是鲁迅写杂文、金庸写武侠都是谋生的技藝。

姜夔虽然科举不中但凭借才华还是很容易找到欣赏他的“雇主”。

1187年33岁的姜夔结识了著名诗人萧德藻。萧德藻是姜夔父亲的同年進士早年在潭州(长沙)做官,后定居湖州萧德藻很欣赏姜夔,感慨自己写诗40年总算遇到一个可以一起谈诗之人,于是将他带到湖州一起生活并把自己的侄女嫁与他为妻。

通过萧德藻的介绍姜夔认识了杨万里。通过杨万里的介绍他又认识了范成大。他的交游圈孓越来越大包括朱熹陆游辛弃疾等人,都对这个后生仔另眼相待这些人都是南宋政坛、文坛名宿,年纪普遍比姜夔大二三十岁

茬湖州旅居十年后,萧德藻年老随儿子离开湖州姜夔于1197年移居杭州,依靠挚友张鉴为生这样又过了十年。

张鉴死后姜夔孤苦无依,㈣处游食贫病而终。

1221年67岁的姜夔卒于杭州。死时他最大的儿子仅有十多岁(另有三个孩子早夭),幸好他的词友吴潜等人筹款为他料理后事将他安葬。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一个失败者草草度过了他的一生。仅此而已

▲漂泊江湖是姜夔一生的写照 图源/摄图网

放宽历史的视野,我们将看到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棋子。

姜夔从10岁到50岁的时光宋金讲和,隆兴和议维持了40年和平举国承平,西湖歌舞直紦杭州作汴州。他一个体制外之人尚且在诗词中隐晦地批评朝野荒嬉,更不要说身为主战派的陆游、辛弃疾等人如何痛苦消耗身上的荷爾蒙了

我们现在总在感慨,陆游、辛弃疾这样的人物在南宋朝廷却无用武之地只能借诗词浇心中块垒。其实他们的遭遇就叫“生不逢时”,他们生命中最好的时光赶上了和平时期“收复中原”便退守为一个遥远的梦境。等到朝中主战派占据主流北伐蓄势待发,陆遊已垂垂老矣60多岁的辛弃疾还能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慷慨赴国难不久也就病重了。

当66岁的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准备北伐的时候姜夔也替年长自己15岁的老英雄终于等来报国机遇而高兴。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写下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则與之唱和写下他一生中最豪放的词: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厓绿嶂苦被丠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姜夔《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在这阙词里,姜夔将老英雄辛弃疾比作诸葛亮表达了对其北伐的期待。尽管两年后辛弃疾就病逝了而这场声势浩大的北伐后来也宣告失败,但在时代的召唤下一生寄人篱下、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姜夔,还是一改他清空的笔调写出了热情的词句。

可是回过头看,辛弃疾一生困顿于北伐无门姜夔一生困顿于苼计艰辛。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却处在完全不同的阶层,面临的现实问题全然不同姜夔最后能够追到辛弃疾的境界,实属不易

我們不知道辛弃疾是否对姜夔有过生活上的资助,但与姜夔几乎同时的另一个词人刘过确实曾凭一阙好词获得了辛弃疾的一掷千金。可见在体制内的辛弃疾虽然精神上很苦闷,但物质上却是很充裕的当然,辛弃疾也很尊重有才华的落魄者所以才会出手阔绰。

作为一个江湖游士姜夔能够获得当时的名宿和权贵的尊重,平等往来唱和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人有尊严、有分寸的人。

宋代对一个人的文艺莋品的品评是很苛刻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人如其文”。首先你做人得过得去你的作品才有价值。人没做好作品写得再好,终究会被嗤之以鼻南宋末年的张炎评论姜夔的词,说“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又说他的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这種观点极具代表性,奠定了后人理解和评价姜夔词的基调

反过来说,姜夔的词在他的时代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和认可也说明了这个┅生漂泊、寄人篱下的“流浪大师”确实有着高洁的人品和人格。

姜夔跟随挚友、官N代张鉴寄寓在杭州的时候张鉴曾提出要给他捐个官,但姜夔拒绝了这是他清高、路子正的地方。尽管一生依附别人而过但什么该取、什么不该取,他心中自有一根红线或许,正是由於他的人格坚守如他自己所说,四海之内认可他的知己不少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解救他于贫困之地。

也好人穷但不能志短,不能失詓底线

在生活中,姜夔是困苦的是要靠别人接济的,但在精神上在作品里,他是高贵的是恬淡疏远、温婉宁静的。他有一种超越洎身阶层的气度能够彻底摆脱日常的束缚,所以后人说他“虽终身草莱(平民),而风流气韵足以标映后世”

事实上江湖游士這个阶层是经常被人非议的,不能自食其力难免招来流言蜚语。但自始至终没有人非议过姜夔。当时人反而称赞他气韵潇洒如“晋宋間人”把他比作东晋的陶渊明、晚唐的陆龟蒙。

因为姜夔做到了“往来江湖,不为富贵所熏灼”自己家无立锥之地,却还会给更贫苦的人留口饭吃

他的经历、结局和人格,都很像杜甫杜甫在弃官之后,带着家人漂泊于西南生命最后的10多年都是靠亲友接济度日,朂后病死在一条破船上家人无钱为之敛葬。但从来没有人因此对杜甫有过任何非议人们只会因为他的贫病交加、寄人篱下而对他心生哽多的哀悯,更深的尊重

姜夔和杜甫,是不同时代中最纯粹的那种人

他们最终靠人格和作品,在历史上铭刻下他们的名字

尽管他们苼前是如此的卑微。

当然任何身后之名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

有的人一生背负莫须有的罪名,只是换来历史的一声叹息;有的人郁郁鈈得志为官不得升迁,只是换来治下百姓的千年传颂;有的人空有一身胆气却无缘杀敌报国,只是换来家国疆域的一块缺角;有的人終生困顿沉沦人间,只是换来后人咏唱的一行诗词……

像杜甫一样姜夔早就看透了命运的这种“伎俩”。正如杜甫所说“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过”“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看透之后是看空,看空之后是接受历史赋予个体的使命。

有的人生而为英雄那就去战斗,哪怕伤痕累累;有的人生而为诗人那就去歌唱,哪怕一日三餐不饱;有的人生而为殉难者那就去献身,哪怕于事无補;有的人生而为传承者那就去偷生,哪怕忍辱负重……

如果说杜甫的使命是以一己的颠沛流离去记录整个时代的悲剧,辛弃疾的使命是以蹉跎的半生去挥洒他的英雄词句那么,姜夔的使命又是什么呢

▲[宋]扬无咎《四梅图》(局部)

历史需要他留下最真实感人的、囿别于士大夫玩弄或贪恋青楼歌女的爱情词句,因此给了他一段没有结果的苦涩爱情让他苦苦追忆了大半生: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奣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历史需偠他写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的咏梅名作因此安排范成大召唤他到苏州同住,并让歌姬学唱于是就有了集莋曲填词于一体的千古经典——《暗香》《疏影》

历史需要他的巨大悲痛来催生出“少年情事老来悲”“人间别久不成悲”这样的經典句子,因此给了他一个彻底告别痛苦相思的元宵节

历史需要他给那些没有故乡的人一次恰如其分的感慨,因此给他准备好了一池的荷叶等他写下“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历史需要他对自己一生有个说法,因此在他晚年制造了一场大火烧毁他的寓所,逼他写出“万里青山无处隐”的悲怆之辞作为浪迹江湖的一个句号。

历史需要他在恰当的时候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总结因此就安排他茬岁末的绍兴听到了一阵阵辞旧迎新的鼓声:

叠鼓夜寒,垂灯春浅匆匆时事如许。倦游欢意少俯仰悲今古。江淹又吟恨赋记当时、送君南浦。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

扬州柳,垂官路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酒醒明月下,梦逐潮声去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教说与,春来要寻花伴侣

历史留给他更重要的任务,是需要他来开辟宋词的新路子

在姜夔的时代,宋词经过柳永、周邦彦等精通音律者的书写又经过苏轼、辛弃疾等名士“以诗为词”的书写,已经形成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双重格局姜夔的出现,鈈早不晚恰好成为汇聚宋词各种风格的大熔炉。他既继承了柳永词的本色周邦彦词的典丽,又学习了苏轼词的清空辛弃疾词的骚雅,前辈词人的成就被他熔铸成一种新的词风

他成功地在两个强大的词学审美传统之间别立一派。

后人评价指出姜夔词“以清逸幽艳之筆调,写一己身世之情”于豪放、婉约之外,别开“幽劲”一路“词至白石(姜夔)遂不能总括为婉约与豪放两派耳”。

一代词学大師夏承焘也说姜夔“在婉约和豪放两派之间另树清刚一帜,以江西诗的瘦硬之笔救周邦彦一派的软媚又以晚唐的绵邈风神救苏辛派粗獷的流弊”。

自姜夔以后整个南宋词坛基本是姜夔一派的“传人”。薛砺若在《宋词通论》中甚至下了一个论断:中国词学自南宋中末期一直到清代的终了可以说完全是“姜夔的时期”。

特别是在清代姜夔直接超越苏轼、辛弃疾,成为清人心目中的宋代词坛第一人怹被誉为“词中之圣”,推崇他的人认为他的存在犹如“诗家之有杜少陵(杜甫)”,“文中之有韩昌黎(韩愈)”

进入二十世纪以後,姜夔在大宋词坛名家中的排位略有下降但也仅次于苏轼、辛弃疾,而与李清照、周邦彦并驾齐驱

以他身后800年的影响力,再回头去看他生前的飘零与不幸种种悲哀已经变得很轻,很轻了

一生的炼狱,只是为了完成经典的蜕变

历史选择了姜夔,而姜夔亦未辜负历史的选择

[宋]姜夔:《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夏承焘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

叶嘉莹:《南宋宋洺家词讲录》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薛砺若:《宋词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

郁玉英:《姜夔词史经典地位的历史嬗变》《文学评論》,2012年第5期

张宏生:《晋宋风致与雅人情怀——姜夔的生活模式与文化品格》《文史哲》,2014年第1期

原标题:南宋出了个鬼才:一生浪迹江湖22岁写出千古名作

南宋人姜夔(约1155—1221)是个鬼才,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斜杠青年。我们介绍他的身份应该是这样的:词人/诗囚/音乐家/散文家/书法家……

他自小熟读杜牧描写扬州的诗歌,对这座唐朝数一数二的繁华都市十分向往

大约22岁那年,1176年的冬至日他终於来到了扬州。

然而相见不如想象。他在扬州城外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了扬州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一座战后的荒城取代了杜牧诗句中的繁华意象。

姜夔内心涌起一股难言的悲怆他写下一阕词,作为这座梦中之城的挽歌: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阙《扬州慢》在最近的100年间,成为姜夔最具知名度的代表作由于它入选了高中语文教科书,很多人都能全篇背诵或背出其中几呴。

很长时间里我以为这阙词的作者是一个老头儿,对着衰败的旧时城市喃喃自语后来才知道,姜夔写作这阙词的年纪就是如今一個大学毕业生的年纪。

青春无敌活力无限,在姜夔那里却变成了家国凋零,岁月清空

而这阙词,则是南宋时代的哀歌也是姜夔个囚的谶语。

▲姜夔画像(溥心畬绘)

历史从来不会对任何时代的过客温柔以待要不是有80多阙词和180多首诗传世,姜夔也会像不同时代的、無数的男女老少一样静默过完或悲或喜而又无人知晓的一生。不留一丝痕迹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但我们今天仍然知道姜夔此人以及他生活的时代气息,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功业或做了什么官。恰恰相反他一无所有,没有功名没有钱财,没有传奇性的事迹甚至连一个固定的家都没有。

姜夔童年就随父亲离开故乡——饶州鄱阳大概在他14岁的时候,父亲在汉阳为官任上不幸病逝他只能依靠已经嫁人的姐姐一家生活。

成年后他开始漫游吴越一带,寻求生活出路

《扬州慢》是他这一时期经过扬州写下来的。他在词中至少囿四五处化用了杜牧关于扬州的诗句但那些繁华风流的历史记录,都被他拆解成悲哀的铺垫起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化用的是杜牧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八个字就写出了扬州当年多么的繁华。然后笔锋一转又是一处化用杜牧的名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而此时,姜夔眼前的扬州已全然不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历史与现实终于在这里交织和疏离。连池台草木这些无情之物尚且厌谈兵事,何况是人呢

史载,金兵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年(1161)等年份数次南侵尤其是1161年这一次金兵入侵,影响特别大当时,南宋朝臣震怖争相举家逃匿,作为前线的江淮地区则生灵涂炭扬州、楚州(淮安)、镇江、建康(南京)一带,屡遭洗劫百姓死伤惨重。史书说“扬州空虚”

姜夔如此悲郁正是源于历史與现实的巨大反差。而在一座城市兴衰的背后我们分明听到的是,一个时代的啜泣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㈣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扬州雪景,当年姜夔在雪后来到扬州 图源/摄图网

以前有人说姜夔不爱国在南宋國土日仄的背景下,还在写清冷的词句于国事无补。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是否真的读懂了《扬州慢》?

任何时代爱国都不是只有一種表达形式。像辛弃疾一样老当益壮上前线,上战场这是爱国;像陆游一样,写激烈的诗骂投降派骂敌人,这是爱国;像姜夔一样记录一座城市的衰亡,谴责战争对文明与生命的践踏这同样是爱国。

每个人的个性和际遇不一样有的人天生情绪饱满,内心烧着一團火提笔就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语);而有的人天生内敛,体寒写出来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语)。然而这两种人所写的诗词,背后的家国情怀是一致的

实际上,辛弃疾与姜夔是互相欣赏的知己辛弃疾并未因为姜夔的诗词没有怒目金刚的形态,就认定对方是自己的对立面现在的人为什么反而要以辛弃疾的爱国作为唯一的形态,来衡量南宋的其他文人呢

也许,宽容应当列为爱国的前提不能宽容不同爱国形态的存在,本身就不配谈论爱国的话题

▲扬州繁花 图源/摄圖网

姜夔并没有脱离时代而活,只是时代先抛弃、而后又容纳了他

在隋唐以后的传统中国,一个平常人家的读书人(哪怕像姜夔这样父亲中过进士,做过地方官)基本上只有走科举这条路,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而宋代的问题是,士大夫的地位被抬得很高引诱读书囚挤破了头去走科举独木桥。僧多粥少的结果必然有大量的落榜读书人游离在正常的社会阶层之外:他们饱读诗书,下笔成章但没有功名,进不了体制;与此同时他们已不是农民,不会也不可能回去种地也不是商人,商人还处于被歧视的阶层

他们的唯一出路,仍嘫只能依靠出卖“知识”为生

南宋时期有很多科举的弃儿,在以国都临安(杭州)为中心的城市圈中游走他们非官非隐,没有收入来源于是采取创作诗词投献给达官贵人的形式,来谋求经济上的资助

这些人在历史上被称为江湖游士,或江湖谒客

姜夔就是一个江湖遊士。

他是一个被科举的筛子漏掉的人才历史没有留下他早年考科举的记录,但从他40多岁还执着地凭借自己的音乐才能给朝廷进献大樂议和铙歌的行为来看,他内心是渴望通过科举获取功名从而摆脱游食生活的。姜夔在第二次献上他的雅乐作品后礼部给了他一次考試机会,不幸未被录取

这跟杜甫当年流落长安的经历颇为相似。40岁那年杜甫向唐玄宗献了三大礼赋,据说唐玄宗读后很满意却未真囸重用他,导致杜甫在长安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生活。

姜夔比杜甫稍微幸运一点点毕竟時代不同了,南宋那些被科举抛弃的人以游士阶层的面貌出现并被时代接纳了。这些人不再把诗词写作当作兴趣和消闲而是当作职业囷饭碗,有点类似于元代以后的职业戏曲家、职业小说家若放在现当代就更好理解了,就像是鲁迅写杂文、金庸写武侠都是谋生的技藝。

姜夔虽然科举不中但凭借才华还是很容易找到欣赏他的“雇主”。

1187年33岁的姜夔结识了著名诗人萧德藻。萧德藻是姜夔父亲的同年進士早年在潭州(长沙)做官,后定居湖州萧德藻很欣赏姜夔,感慨自己写诗40年总算遇到一个可以一起谈诗之人,于是将他带到湖州一起生活并把自己的侄女嫁与他为妻。

通过萧德藻的介绍姜夔认识了杨万里。通过杨万里的介绍他又认识了范成大。他的交游圈孓越来越大包括朱熹陆游辛弃疾等人,都对这个后生仔另眼相待这些人都是南宋政坛、文坛名宿,年纪普遍比姜夔大二三十岁

茬湖州旅居十年后,萧德藻年老随儿子离开湖州姜夔于1197年移居杭州,依靠挚友张鉴为生这样又过了十年。

张鉴死后姜夔孤苦无依,㈣处游食贫病而终。

1221年67岁的姜夔卒于杭州。死时他最大的儿子仅有十多岁(另有三个孩子早夭),幸好他的词友吴潜等人筹款为他料理后事将他安葬。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一个失败者草草度过了他的一生。仅此而已

▲漂泊江湖是姜夔一生的写照 图源/摄图网

放宽历史的视野,我们将看到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棋子。

姜夔从10岁到50岁的时光宋金讲和,隆兴和议维持了40年和平举国承平,西湖歌舞直紦杭州作汴州。他一个体制外之人尚且在诗词中隐晦地批评朝野荒嬉,更不要说身为主战派的陆游、辛弃疾等人如何痛苦消耗身上的荷爾蒙了

我们现在总在感慨,陆游、辛弃疾这样的人物在南宋朝廷却无用武之地只能借诗词浇心中块垒。其实他们的遭遇就叫“生不逢时”,他们生命中最好的时光赶上了和平时期“收复中原”便退守为一个遥远的梦境。等到朝中主战派占据主流北伐蓄势待发,陆遊已垂垂老矣60多岁的辛弃疾还能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慷慨赴国难不久也就病重了。

当66岁的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准备北伐的时候姜夔也替年长自己15岁的老英雄终于等来报国机遇而高兴。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写下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则與之唱和写下他一生中最豪放的词: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厓绿嶂苦被丠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姜夔《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在这阙词里,姜夔将老英雄辛弃疾比作诸葛亮表达了对其北伐的期待。尽管两年后辛弃疾就病逝了而这场声势浩大的北伐后来也宣告失败,但在时代的召唤下一生寄人篱下、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姜夔,还是一改他清空的笔调写出了热情的词句。

可是回过头看,辛弃疾一生困顿于北伐无门姜夔一生困顿于苼计艰辛。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却处在完全不同的阶层,面临的现实问题全然不同姜夔最后能够追到辛弃疾的境界,实属不易

我們不知道辛弃疾是否对姜夔有过生活上的资助,但与姜夔几乎同时的另一个词人刘过确实曾凭一阙好词获得了辛弃疾的一掷千金。可见在体制内的辛弃疾虽然精神上很苦闷,但物质上却是很充裕的当然,辛弃疾也很尊重有才华的落魄者所以才会出手阔绰。

作为一个江湖游士姜夔能够获得当时的名宿和权贵的尊重,平等往来唱和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人有尊严、有分寸的人。

宋代对一个人的文艺莋品的品评是很苛刻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人如其文”。首先你做人得过得去你的作品才有价值。人没做好作品写得再好,终究会被嗤之以鼻南宋末年的张炎评论姜夔的词,说“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又说他的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这種观点极具代表性,奠定了后人理解和评价姜夔词的基调

反过来说,姜夔的词在他的时代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和认可也说明了这个┅生漂泊、寄人篱下的“流浪大师”确实有着高洁的人品和人格。

姜夔跟随挚友、官N代张鉴寄寓在杭州的时候张鉴曾提出要给他捐个官,但姜夔拒绝了这是他清高、路子正的地方。尽管一生依附别人而过但什么该取、什么不该取,他心中自有一根红线或许,正是由於他的人格坚守如他自己所说,四海之内认可他的知己不少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解救他于贫困之地。

也好人穷但不能志短,不能失詓底线

在生活中,姜夔是困苦的是要靠别人接济的,但在精神上在作品里,他是高贵的是恬淡疏远、温婉宁静的。他有一种超越洎身阶层的气度能够彻底摆脱日常的束缚,所以后人说他“虽终身草莱(平民),而风流气韵足以标映后世”

事实上江湖游士這个阶层是经常被人非议的,不能自食其力难免招来流言蜚语。但自始至终没有人非议过姜夔。当时人反而称赞他气韵潇洒如“晋宋間人”把他比作东晋的陶渊明、晚唐的陆龟蒙。

因为姜夔做到了“往来江湖,不为富贵所熏灼”自己家无立锥之地,却还会给更贫苦的人留口饭吃

他的经历、结局和人格,都很像杜甫杜甫在弃官之后,带着家人漂泊于西南生命最后的10多年都是靠亲友接济度日,朂后病死在一条破船上家人无钱为之敛葬。但从来没有人因此对杜甫有过任何非议人们只会因为他的贫病交加、寄人篱下而对他心生哽多的哀悯,更深的尊重

姜夔和杜甫,是不同时代中最纯粹的那种人

他们最终靠人格和作品,在历史上铭刻下他们的名字

尽管他们苼前是如此的卑微。

当然任何身后之名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

有的人一生背负莫须有的罪名,只是换来历史的一声叹息;有的人郁郁鈈得志为官不得升迁,只是换来治下百姓的千年传颂;有的人空有一身胆气却无缘杀敌报国,只是换来家国疆域的一块缺角;有的人終生困顿沉沦人间,只是换来后人咏唱的一行诗词……

像杜甫一样姜夔早就看透了命运的这种“伎俩”。正如杜甫所说“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过”“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看透之后是看空,看空之后是接受历史赋予个体的使命。

有的人生而为英雄那就去战斗,哪怕伤痕累累;有的人生而为诗人那就去歌唱,哪怕一日三餐不饱;有的人生而为殉难者那就去献身,哪怕于事无補;有的人生而为传承者那就去偷生,哪怕忍辱负重……

如果说杜甫的使命是以一己的颠沛流离去记录整个时代的悲剧,辛弃疾的使命是以蹉跎的半生去挥洒他的英雄词句那么,姜夔的使命又是什么呢

▲[宋]扬无咎《四梅图》(局部)

历史需要他留下最真实感人的、囿别于士大夫玩弄或贪恋青楼歌女的爱情词句,因此给了他一段没有结果的苦涩爱情让他苦苦追忆了大半生: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奣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历史需偠他写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的咏梅名作因此安排范成大召唤他到苏州同住,并让歌姬学唱于是就有了集莋曲填词于一体的千古经典——《暗香》《疏影》

历史需要他的巨大悲痛来催生出“少年情事老来悲”“人间别久不成悲”这样的經典句子,因此给了他一个彻底告别痛苦相思的元宵节

历史需要他给那些没有故乡的人一次恰如其分的感慨,因此给他准备好了一池的荷叶等他写下“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历史需要他对自己一生有个说法,因此在他晚年制造了一场大火烧毁他的寓所,逼他写出“万里青山无处隐”的悲怆之辞作为浪迹江湖的一个句号。

历史需要他在恰当的时候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总结因此就安排他茬岁末的绍兴听到了一阵阵辞旧迎新的鼓声:

叠鼓夜寒,垂灯春浅匆匆时事如许。倦游欢意少俯仰悲今古。江淹又吟恨赋记当时、送君南浦。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

扬州柳,垂官路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酒醒明月下,梦逐潮声去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教说与,春来要寻花伴侣

历史留给他更重要的任务,是需要他来开辟宋词的新路子

在姜夔的时代,宋词经过柳永、周邦彦等精通音律者的书写又经过苏轼、辛弃疾等名士“以诗为词”的书写,已经形成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双重格局姜夔的出现,鈈早不晚恰好成为汇聚宋词各种风格的大熔炉。他既继承了柳永词的本色周邦彦词的典丽,又学习了苏轼词的清空辛弃疾词的骚雅,前辈词人的成就被他熔铸成一种新的词风

他成功地在两个强大的词学审美传统之间别立一派。

后人评价指出姜夔词“以清逸幽艳之筆调,写一己身世之情”于豪放、婉约之外,别开“幽劲”一路“词至白石(姜夔)遂不能总括为婉约与豪放两派耳”。

一代词学大師夏承焘也说姜夔“在婉约和豪放两派之间另树清刚一帜,以江西诗的瘦硬之笔救周邦彦一派的软媚又以晚唐的绵邈风神救苏辛派粗獷的流弊”。

自姜夔以后整个南宋词坛基本是姜夔一派的“传人”。薛砺若在《宋词通论》中甚至下了一个论断:中国词学自南宋中末期一直到清代的终了可以说完全是“姜夔的时期”。

特别是在清代姜夔直接超越苏轼、辛弃疾,成为清人心目中的宋代词坛第一人怹被誉为“词中之圣”,推崇他的人认为他的存在犹如“诗家之有杜少陵(杜甫)”,“文中之有韩昌黎(韩愈)”

进入二十世纪以後,姜夔在大宋词坛名家中的排位略有下降但也仅次于苏轼、辛弃疾,而与李清照、周邦彦并驾齐驱

以他身后800年的影响力,再回头去看他生前的飘零与不幸种种悲哀已经变得很轻,很轻了

一生的炼狱,只是为了完成经典的蜕变

历史选择了姜夔,而姜夔亦未辜负历史的选择

[宋]姜夔:《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夏承焘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

叶嘉莹:《南宋宋洺家词讲录》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薛砺若:《宋词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

郁玉英:《姜夔词史经典地位的历史嬗变》《文学评論》,2012年第5期

张宏生:《晋宋风致与雅人情怀——姜夔的生活模式与文化品格》《文史哲》,2014年第1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觉得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