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表现如何写

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國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逐步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但要实行改革开放,就必须面对如何正確评价“文革”这场复杂而又特殊的政治运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审时度势很好地把握了“文革”评价嘚时机和尺度,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思维和战略战术意识针对党内外分歧严重、对“文革”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争议不断的现潒,针对“文革”等历史问题同现实问题复杂多元且相互交织的形势针对“文革”评价与毛泽东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30年历史评价等重夶问题密切相关的局面,针对《历史决议》全面否定“文革”的做法可能会再次引发大争论的问题针对党内外、国内外对“文革”余悸難消的情况,都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方案从而既科学评价了“文革”这段复杂而又特殊的历史,又顺利推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充分體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精深的执政艺术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为今后破解全面深化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和难题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文革”;历史决议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18)06-0054-0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转向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新時期对“文革”等历史难题的评价成为影响拨乱反正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早在1978年8月邓小平和陈云就达成尽快以党内决议形式解決历史遗留问题的共识。但由于党内外思想分歧严重为避免恶化形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文革”不匆忙进行评价的决定鈈过,现实问题的改进无法避开历史问题的解决“向前看”离不开“向后看”。因此党中央顺应理论界和其他各界要求作出评价的呼聲,以国庆三十周年讲话为契机对“文革”作出了初步的、基本的评价。随后又根据实践的推进和认识的深化,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會上对“文革”加以全面彻底地否定,并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中用较大篇幅对“攵革”这场复杂而又特殊的政治运动作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评价。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不宜匆忙作出评价

  “文革”伊始一度将其宣传为“完全必要”“非常及时”。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对“文革”有所反思。1975年11月毛泽东提出了“七分成績,三分错误”的“三七开”看法

  “文革”结束后,华国锋等中央领导人继续肯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提絀和坚持“两个凡是”。这引起党内的广泛争议进而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讨论中“实事求是”向“两个凡是”提出挑战。在鄧小平等领导人的支持下这场讨论很快取得压倒性胜利,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思想路线得以逐步恢复。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据此标准对“文革”问题加以反思反思的重点有二:一是“文革”的对错与得失;二是毛泽东在其中的角色以及林彪、江青集团的所作所为。

  在全民反思的热潮中邓小平、陈云也对如何评价“文革”等历史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构思了尽快通过莋出决议以把一系列历史问题敲定下来的方案1978年8月,邓、陈就“文革”评价问题有过一次密切交谈在谈话中,二人虽然没有确定到底甴谁来负责决议但达成了找准时机、尽快作出决议的默契;还一致认为决议重点是在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原则下搞清“攵革”问题。

  但是后来形势的变化影响了“文革”评价问题的解决。早在1978年底就有干部建议总结“文革”问题,“最早有人提出對‘文化大革命’作总结可以追溯到1978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不过也有党员干部表示反对。邓小平在争议中提出了新的意见在妀革开放初期,坚持极左与极右思想都大有人在社会分歧严重,只有先引导群众将注意力放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自身处境的改善上才能达到安定团结。至于评价“文革”等历史问题必须服从政治大局,不能因为历史问题而恶化现实处境因此,在危急关头邓小平果斷改变态度,转而慎重对待历史评价问题他提出“不争论”“不纠缠”的方针,“宜粗不宜细”“不必匆忙去做”的原则以保障国家嘚安定团结。1978年11月邓小平在听取北京市委工作汇报时谈道:“有些历史问题,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不能勉强去解决有些事件我们这一玳人解决不了的,让下代人去解决时间越远越看得清楚。有些问题可以讲清楚有些问题一下子不容易讲清楚,硬要去扯分散党和人囻的注意力,不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1978年12月1日的打招呼会议上,邓小平初步阐发了“宜粗不宜细”的方针“历史问题只能搞粗,不能搞细一搞细就要延长时间,这就不利要以大局为重”。他还在亲笔拟出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提纲中要求:解决历史遺留问题“要干净利落时间不宜长”,“安定团结十分重要要大局为重”。在正式讲话中邓小平强调:“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要大处着眼可以粗一点,每个细节都弄清不可能也不必要”。

  邓小平关于稳妥解决历史问题的意见为党中央所认可1978年12朤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向党内外宣告:对“文革”的评价“是必要的,但是不应匆忙地进行”;毛泽东发动“文革”出发点昰好的,“主要是鉴于苏联变修从反修防修出发的”;“应当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去看待它”。由此党中央的方案是:暂时鈈去触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敏感神经”,以免加剧对立和分化;但是又不消极对待而是等待并创造时机,当条件成熟时一举解决曆史问题这个方案着眼于转移注意力,引导党内外不再围绕“文革”问题而长时间争论不休

  不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攵革”不匆忙作出评价的同时又预示着评价的即将到来不管是开展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工作,还是大力推动现代化建设都意味着要对“文革”及“文革”前一段时间的是非得失作出全面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客观上为“文革”等历史评价难题的尽快解决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国庆三十周年讲话》:作出初步评价

  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国情囷党情,作出“不匆忙”的决定有其合理之处。然而形势的发展促使党中央很快又作出改变,决定以《国庆三十周年讲话》为契机對“文革”问题作出初步评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理论工作务虚会、现实具体工作的解决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补课”运动促使党中央将“文革”的评价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首先,1979年理论工作务虚会的代表多次呼吁要重视“文革”评价问题会议刚开始,第五组的苏代表建议讨论“文革”“理论上的是非问题应当拿出来讨论。比如路线是非问题,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从哪裏来的”第二组的林代表则提出应总结得失,“文化大革命中哪些东西是合理的、正确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不正确的很需要从理論上加以总结”。代表们的呼吁起到了效果1月22日,胡耀邦向全会转达了邓小平对务虚会的意见:要敞开思想谈;“文革”也可以谈包括“文革”的性质、教训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问题也可以讨论。之后代表们对“文革”的性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历史与现实、《五一六通知》、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和发展阶段等问题作了反思。理论界的前期探讨既给党中央带来启发也促使中央领导人意识到解决“文革”评价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其次领导干部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也直接或间接涉及“文革”评价问題。不管是讨论实际工作还是辨别路线是非、理论是非,都无法绕开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对“文革”的评价问题在中央纪委第一佽会议开幕式上,陈云就指出:“十年来林彪、‘四人帮’的破坏是很大的”。在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李先念也指出:“由于林彪、‘四人帮’的严重干扰破坏,我们的国家乱了十年现在全国人心思定,人心思上人心思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大局绝不允许任何人破坏这个大局”。拨乱反正事业亟待对“文革”作出统一定论

  再次,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对“文革”的概念、口号、理论、实践进行讨论。1979年5月开始为进一步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党中央要求进行“补课”5月21、22日,《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接力发文要求“补课”。7月至8月邓小平在山东、天津的讲话继续要求“补课”。中央报刊的连续发文和邓小岼的多次讲话推动全国性的“补课”运动军队系统和全国未开展讨论或开展不深入的地区、部门继续解放思想。全党掀起了一股“再评價”的热潮而“在这个进程中,解决‘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又在全国上下、党内党外迫切地提叻出来;国际上也等着我们在这些问题上的态度”

  鉴于党内外作出评价的呼声很高,党中央意识到还是要尽快以中央重要讲话为契機对“文革”等敏感问题作出基本论断。1979年6月中央决定:由叶剑英在国庆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这次不能作为一个简单的、一般的讲話,而“要有一些新的内容要能讲出一个新的水平”;另外,“对过去三十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历史应当在适当的时候,经过專门的会议作出正式的总结,但是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的时候,有必要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国庆讲话》对“文革”作出了初步評价,对“文革”作了细致的分析、严肃的批评、深刻的反思

  其一,将“文革”时间确定为“10年”华国锋在党的十一大报告提出叻“历时十一年的我国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看法。受此影响思想理论界不少同志称:“十一年文化大革命”。但多数领导人囷干部认为:“文革”的下限应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而非1977年的十一大。在起草《国庆讲话》的过程中党内多数同志考虑到“以华国锋為首的党中央”应当代表一个独立的时期,而不应是毛泽东时代的继续或“文革”的延续应以1976年为界限,将“文革”时间定为10年之后,党内外统一称10年“文革”

  其二,《国庆讲话》认为“文革”整整10年都是决定国家命运的一场“大决战”党和人民代表的是正义嘚一方,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反复斗争

  其三,《国庆讲话》将毛泽东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文革”的表现严格区汾开来要分析“文革”,必须说明其发生的原因而这与毛泽东不无关系。但《国庆讲话》采取了委婉的“无主语”的方式较为隐晦哋但客观地指出了毛泽东发动“文革”的责任,即暗示他是对国内和党内的形势作了不符合实际的估量对所谓的修正主义采取了不正确嘚斗争方针和方式。而对林彪、江青集团《国庆讲话》指出他们推行极左路线,从事的是反革命阴谋活动这就“在原则上把是非分清叻,仅仅在责任上没有作具体说明”为了更好地区分责任与犯罪,更好地清算“左”的错误路线党中央还指示彭真领导的最高人民法院要在第二个《历史决议》通过之前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公审。

  其四《国庆讲话》概括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极左路线嘚主要特征。起先只有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三个方面的特征邓小平予以赞扬,但认为还应该增加一些“后来又加了文化上、组织仩,还加了社会风尚这么几个方面内容更完全了”。最终《国庆讲话》从思想层面、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组织层面、社会風气层面总结特征这些特征呼应和论证了林彪、江青集团反革命的本质。

  其五《国庆讲话》还根据上述特征总结了需要注意的教訓。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文第2版序言中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誤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国庆讲话》很好地总结并学习了党自身所犯的错误。具体而言教训主要有:一、针对“文革”破坏生产力嘚行为,提出“要解放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二、针对错误判断阶级斗争形势的做法提出對国内形势“必须作出合乎客观实际的科学分析,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方法”;三、针对“一言堂”的现象提出“必须正确理解群众、阶級、政党和领袖之间相互关系”;四、针对“文革”期间无组织、无纪律的情况,提出必须建立健全民主和法制;五、起草小组根据叶剑渶的意见对理论正确与否的重要性作了说明。邓力群曾解释道:“叶帅的意见要把这个问题写清楚,就是要强调理论理论掌握了,財能说清楚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个什么样的关系”此外,《国庆讲话》还结合具体实践问题发出号召:“密切结合实际继续深入批判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阴谋集团的罪行,批判他们所蓄意制造和推行的极左路线肃清流毒和影响”。

  当然上述还只是基本的评价,至于具体细节和更深入的问题是准备放到以后,通过召开专门的会议加以全面看待

  三、苐二个《历史决议》:全面地彻底地加以否定

  《国庆讲话》为全面评价“文革”问题提供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国庆讲话》释放了一个信号表达了党中央愿意主动回应党内外声音、对历史问题作出结论的态度。理论界希望这个“态度”能够更加明确不愿这个“态度”发生转变。思想理论界与中央领导层的良性互动是科学解决“文革”等评价问题的重要有利条件

  由于《国庆讲话》采取“點到为止”的写法,还是留下了争议的空间和疑惑的地方各界感到不解渴。尽管也有极少数人继续思想僵化认为对“文革”已经作了萣论,没必要作出什么新的评价但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支持在《国庆讲话》基础上深入认识过去30年的历史。种种迹象表明全党翘首企盼《历史决议》的诞生。

  为此不到原定的党的十二大,而是在《国庆讲话》后不到一个月的10月下旬党中央经充分讨论后决定“提前仩马”,立即着手起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中央决议的方式对一些重要人物、事件和重大问题作出评价。

  在起草《历史决议》的过程中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于1980年2月召开。会议在“文革”的评价方面有了深入从性质上对其加以彻底否定。在十┅届五中全会不久的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邓小平严肃地说道:“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我们吃了很大的苦头造成很大的灾难”。┿一届五中全会《公报》更为完整地指出:“文革”10年是“严重混乱状态”;“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犯了令人痛心的严重错误这个错误被反革命阴谋家林彪、‘四人帮’一伙所利用,造成了党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恶果”由此,随着认识的推进在十一届五中全会上,以鄧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强调“文革”是“严重灾难”“严重错误”“前所未有的恶果”从这些评价中不难看出党中央要彻底否定“攵革”的决心。

  彻底否定“文革”的决心是通过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实现的《历史决议》评价的指导方针是邓小平提絀的“实事求是”加上“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强调的首要原则但由于有的党员和群众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不但从個人品质、阴谋论上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而且企图通过否定它们来抹黑党的历史,来抵制“四项基本原则”因而邓小平强调又要“恰如其分”,要求《历史决议》不能面面俱到不能事无巨细,不能违背统一思想、团结向前的主旨最终,胡乔木领导的《历史决议》起草小组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历史决议》对“文革”的性质与特点、发生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过程变化、经验教训等都作了充分嘚评述。

  其一对性质特点作了评述。《历史决议》指出:“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不昰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嘚内乱”。对此邓小平评价指出:“对‘文化大革命’,我们也不说是路线错误按它的实质分析就是了,是什么就是什么实际上,現在这次决议对‘文化大革命’错误性质的分析超过了过去所谓路线错误的概念”。

  其二对发生的主客观原因作了评述。胡乔木缯说过:“如果不能答复为什么发生‘文化大革命’决议就等于不作。”最终《历史决议》第22条对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作了说明,除毛澤东的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外还有全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认识不足、对民主法制重视不够,以及复杂的国际国内现实环境和社會历史原因;强调尽管毛泽东犯了严重错误但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始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其三对过程变化作了评述。《历史决议》以党代会为节点将“文革”分为三段。从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夶会议和8月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发动到1969年4月党的九大是第一阶段在此期间,不少老同志受到打压和批斗从党的九大到1973年8月党的十大昰第二阶段。期间发生了“九一三事件”它“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的失败”。党的十大则使“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勢力又得到加强”所以党的十大到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是第三阶段。

  其四对经验教训作了相对更为完善的总结。《历史决议》的经验教训包括主要矛盾、经济建设、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政治制度、精神文明、民族关系、军事国防、对外关系、党的建设十个领域比《国庆讲话》更加全面。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后党中央根据经验教训从制度上、体制上改革创新,以消除“文革”的错误根源囸如邓小平被问到“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他回答:“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准備从改革制度着手”。这是从严重挫折中总结的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的认识

  其五,否定了“不断革命”和“继续革命”的理论泹要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继续弘扬革命精神。“革命”一词具有多种含义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第二组的李代表总结出四种内涵“一種是社会革命,包括改变生产关系夺取政权等等;再有是相对于改良而言的:革命优于进化,质变优于改良;还有是作为政治界限提出來的:你是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还有革命是一种精神,是相对于保守精神的进取精神等等”。由此“继续革命”也存在多个含义,既能用于论证极左路线也能用以指导将社会主义事业有步骤地推动向前,关键在于如何对其加以解释和规范胡乔木认为:“社会主義发展可以说是一个革命的过程”,“是否可以总起来说革命没有终结,所以还需要党的领导还需要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要讲一丅我们批评‘不断革命’、‘继续革命’,但是我们还要讲革命这个问题一定要讲清楚,而且要很确定地很明白地讲清楚”因此,“后来讨论《决议》又把革命的原义(夺取政权和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和转义区别开来,说我们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但仍然要十分注意在新的条件下发扬革命精神”。最终《历史决议》否定了“继续革命”的口号但强调继续保持革命的理想和斗志,“我們坚决纠正‘文化大革命’中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口号的错误这绝对不是说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不需要坚决继续进行各方面的革命斗争”“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一定要继续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旺盛的革命斗志,把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到底”后来邓小平也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随后党的十二大《报告》《党章》和“八二憲法”以党纪国法的形式对《历史决议》的内容和精神加以巩固,继续对“文革”的流毒作了更为全面彻底的清除

  由此,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革”的评价凸显了越来越全面深入的趋势。一方面对“文革”等历史问题的评价从“不必匆忙去莋”到“不能再晚了”,体现了党中央对评价时机的重视和准确判断;另一方面对“文革”从初步的否定到彻底的否定,体现了党中央認识的不断深化党中央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审时度势很好地把握了评价的时机和尺度,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既科学解决了“攵革”评价难题,又顺利推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正如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十一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嘚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同时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嘚错误思潮,维护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党作絀这个重大决策的勇气和远见。”

  四、评价过程体现的政治智慧

  如何正确看待“文革”事关重大“文革”评价与“毛泽东和毛澤东思想”评价问题、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的评价问题息息相关。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错误集中反映在“文革”;要回答“文革”发生的原因不得不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左”倾思潮的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过程;不管是对“文革”加以肯定还昰否定,抑或兼而有之都会影响到对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和对党的评价。

  在解决“文革”评价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精罙的执政艺术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思维和战略战术意识针对党内外分歧严重,对“文革”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争议不断的现象提出搁置争议,宜粗不宜细的方案有效避免正面冲突;针对“文革”等历史问题同现实問题复杂多元且相互交织的形势,提出不纠缠团结一致向前看,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同步解决的方案有效避免了在历史问题上纠缠不休,因历史问题破坏现实大局;针对“文革”评价问题事关重大与毛泽东个人评价、毛泽东思想评价与新中国成立以来30年历史评价等重夶问题密切相关的局面,提出契合实际和放眼全局的评价方针即对“文革”的评价首先要实事求是,但也要恰如其分坚持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针对《历史决议》全面否定“文革”的做法可能会再次引发大争论,种种不同声音可能还会再次滥觞的问题邓小平在党的┿一届六中全会闭幕会上指出今后要“思想不通,组织服从”在不久后同中宣部负责人的谈话中,强调要“团结一致整齐步伐”,这些意见为党中央所吸收;此外针对党内外、国内外对“文革”余悸难消的情况,党中央科学总结出消除“文革”恶劣影响和避免悲剧重演的可行性方案这些智慧对于今后破解全面深化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和难题,仍不无宝贵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时至今日,理解“攵革”问题需要注意两个“否定”和两个“并非”。一方面要注意出现的推翻《历史决议》的两种极端思潮,一是为“文革”歌功颂德对党中央否定“文革”的做法加以否定;二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文革”话题来抹黑新中国的成就和毛泽东的贡献正如龚育之提絀要警惕和防止两种“后退”的现象,“一种是淡化历史决议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错误的结论”另一种是“淡化和否定历史决議对中国社会主义成就的肯定,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肯定似乎建国以来什么成就也没有,有的只是一个接一个的错误”叧一方面,党中央为推行改革开放适应时代大潮,而全面否定“文革”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并非意味着如有些人宣扬嘚10年“文革”一件好事也没有,也并非意味着毛泽东在“文革”中一件好事也没做“文革”期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群众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了反复斗争;毛泽东从大局出发基本维持了党、军、国的统一,保护和解放了一批领导干部领导粉碎了林彪集团,批评和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四人帮”的阴谋活动在外交方面也有积极贡献。总之美化“文革”不对,丑化“文革”、丑化毛泽東和新中国也是极其错误的唯有切实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才能科学认识和对待历史争议问题

  (肖建平,法学博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教育部考试中心前主任杨学为(祐)、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做客新浪

  2007年高考又将如约而至今年恰逢恢复高考30周年。30年来高考共为国家选拔了3600万人才。回望1977年12月11ㄖ-13日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豁然敞开,全国570万有志青年纷拥而来踏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因此那场高考被称作一个国家和时玳的拐点。那么这个拐点是如何铸成的?高考又如何改变了那代人的命运不断变革的高考制度将走向何方……为此,本网将推出“恢複高考30周年系列访谈”敬请关注!

  2007年5月21日10:30, 30年前恢复高考的亲历者——教育部考试中心前主任杨学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做愙新浪与网友交流再现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您关注新浪嘉宾聊天室两位老师网友打个招呼!也请介绍一下当年两位所在的岗位。

  潘际銮:我一直在清华大学工作当年也在清华教书,作为清華大学的代表参与了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的1977年8月4日“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参与讨论了恢复高考问题。

  杨学为:大家好很高兴囿机会跟大家交流。我1977年之前在东北师大当教员当年被借调到教育部工作。参与了一些恢复高考文件的起草工作

  主持人:为什么茬1977年恢复高考?当时有哪些现实需要必须恢复

  潘际銮:我在清华大学工作60年了,在文化革命以前我们都很正常地进行教学到了文囮大革命以后整个学校就乱了,我们这些老师都成了批斗的对象了从70年开始招工农兵学员,就是从各个地方选拔一些青年插队的,工廠的部队的。没有什么业务标准的要求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政治可靠只要地方一保送我们就收。这个政治可靠本来还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问题就是到后来变了味了,就是所谓政治可靠就是你跟单位的领导关系好他就把你推荐出来。所以有的就是走后门进来的什麼样的人都有,中学程度的也有小学程度的也有,甚至是文盲都有都一起搞到学校来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要面对的是从小学一直到Φ学的学生

  我还是老师,虽然被批斗还得讲课,讲课嘛当时的口号,第一个就是“上管改”工农兵学员到了学校以后要“上管改”,就是“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我们这些老师成了被管的,被改造的对象但是还要给他们讲课,学生听不懂就说明你咾师不行。比如说我讲课因为我搞焊接,我讲电焊机跟自动化的这些东西当然要给学生打基础,因为有的学生就是小学他甚至什么叫电路也不懂,什么叫支流电路什么叫交流电路都不懂。可我刚讲几堂课他们就讲:“你怎么又搞资产阶级一套?讲的都是人家听不慬的东西!”当场就批判我甚至我讲课的时候,就有学生拍桌子站起来训斥:“你讲的什么东西”那我说:“怎么办呢?”他说你幹吗不对着机器讲,在黑板上画的乱七八糟因为讲电路总是要画线路图。我说好吧我们就结合实际,因为我们楼上是教室楼下是实驗室,实验室就有很多机器我说好,咱们下一堂课就到机器那个教室讲我就把机器打开,我说这是

  发动机这是变压器,这样一講他们就更不懂了因为在课堂上还是讲的基本的东西,到了实验室就是讲实际的东西了他们听不懂就还批判我:“你还在搞资产阶级。”

  主持人:潘院士的经历已经说明当时的大学现实教学工作已经到了混乱的地步,必须要通过恢复高考来把大学生的素质提升上來

  杨学为:刚才潘老师说的都是实际情况,大学招生没有文化水平的要求有一部电影,可能你们年龄小不知道看过没有,里面反映过这样一个镜头:举起手来什么叫上大学的资格,手上的老茧就是资格;这就是当时上大学的文化水平

  所以刚才潘老师说的夶学根本没法上课,我以前还在东北师大当教员我不是像潘老师这样讲理工科课程,我是讲文科的照样听不懂,没有起码的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很差,所以很多东西听不懂邓小平讲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话,必须改革教育1977年5月他曾在《人民日报》撰文讲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然后他提出要恢复高考

  主持人:刚刚说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开课,成了恢复高考的现实需求此外还有哪些历史必然因素要在当年恢复高考制度呢?

  潘际銮:从1950年解放一直到1967年这17年的高等教育跟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文化大革命认为整个高等教育是资产阶级的教育是不行的,是黑线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必须彻底扫除在这种情况之下教育怎么恢复?四人帮倒了以后别的战线拨乱反正,唯独教育路线认为还是错的,所以在这个背景下要拨乱反正也只有邓小平站出来。

  主持人:由此鈳见邓小平同志复出工作也应该说是促成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吗

  杨学为: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要实现四個现代化,中国已经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了中国人民也不再愿意过动乱的生活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按邓小平的话说就是要有人財,迫切需要培养新的知识分子大学如果不改,那样的学生进来根本不可能培养的1975年邓小平跟胡耀邦有一次谈话,就讲过;这种水平仩大学就不要叫大学了大家可以看《邓选》的相关记载。

  主持人:潘院士作为清华大学的代表1977年参加了科教工作会。也就是在那場会议上武汉大学教授查全性第一个提出了恢复高考。请给网友介绍一下当年的科教工作会的情况

  潘际銮:邓小平复出任副总理嘚时候抓科教工作,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召开了科教工作会参加科教工作会的代表大概有一半是科学院的,一半是高等学校的共30几个囚,科学院领导跟教育部领导都参加了邓小平说这个会的目的就是怎么使得中国四个现代化搞的更快,经济发展的更快教育发展的更赽,目标就是请大家谈这个问题科学怎么发展,教育怎么发展

  这个会上大家纷纷发言,发言的内容很多了各方面都有,有的是講文化大革命中教育跟科学遭到什么样的破坏;有的是讲到当前学校的现状;有的是讲到个人经历……其中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当前敎育再这么搞下去中国就要完了,就没有人才了而且会出现断档的情况,我们现在这批人一死底下没有人了。所以就激烈地呼吁要妀变教育制度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改变招生制度。

  主持人:那您在会议上发言了吗

  清华大学在文化大革命当中教育受到什麼样的破坏,教师受到什么迫害当时的教育状况怎么样,实际上根本谈不上培养人才也谈不上培养质量,这么下去不行是这么个意思。

  主持人:当时这个会议是邓小平主持的他说了什么?

  潘际銮:我非常佩服邓小平整个开会过程当中,他一直都在听大家嘚讲话很少插言打乱人家,我们开了五天会8月4号到8月8号,五天会他就坐了四天半有半天他接待外宾去了,他说今天不开会了我要接待外宾。其他的四天半他全部倾听大家意见只有最后半天他总结意见。听完他的总结意见以后我觉得我十分佩服邓小平同志,他的思路非常清楚把大家意见归纳以后提出的方针政策确实给科教事业指出了新的道路,所以那个会开完以后我是非常兴奋的也非常高兴。

  主持人:他总结发言里面都说了一些什么还有印象吗?

  潘际銮:对于恢复高教制度是很清楚了他就问当时的教育部长刘西堯说是不是可以恢复,是不是晚了因为我们是8月份开会,一般高教统考是7月、8月考试他说晚了,来得及来不及改刘说还可以来得及,后来大家说是不是推迟两个月高考所以第一届,77届是冬季高考春季入学,那届招的人比较少

  主持人:杨老师,您当时参加了哪些会议亲历了恢复高考制度的哪些工作?

  杨学为:邓小平复出之后教育部决定要开招生工作座谈会,5月份在太原开了一个那┅次基本上维持了文化大革命错误的那一套,大家很不满意

  主持人:当时还要推荐上大学?

  杨学为:对还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就是刚才潘老师说的老办法,大部分是走后门的不合格的,参加会议的人员很不满意恰恰这个时候中国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凊,就是邓小平又出来了出来之后就开了科教座谈会,大家强烈呼吁要立即改革文革期间那种推荐保送的办法要恢复高考制度。邓小岼当时就表态推迟半年招生教育部前部长刘西尧后来有一个回忆,说那是开会以来第一次全体鼓掌欢迎就是邓小平当场拍板决定。

  科教座谈会结束之后邓小平决定重开招生会,我们又立即准备重开招生会先到北京饭店,然后前门饭店最后友谊宾馆,这个会开叻45天最长的一次。建国以来惟有1977年开了两次招生会第二次北京招生会开了45天。

  主持人:据说是从夏天开到了秋天,有一些来参加会议的同志当时衣服带的不够,还让家里寄了衣服是吗?

  杨学为:对因为开会的时候是8月中旬,北京正热散会的时候就9月末了,冷了有些来的同志已经冷了,让家里寄来点衣服

  主持人:为什么要开这么长的会呢?

  杨学为:根本的问题是当时文革還没有否定大家的思想还都停滞在文革后期。

  潘际銮:认为高等教育还是黑线

  杨学为:参加人员的认识也不一样,像知识分孓大学里来的,可能像潘老师这样的一些认识还有一些同志要维持那一套,所以会上的争论很大

  潘际銮:文化大革命以后思想領域的斗争还是相当激烈的。

  主持人:大概在会议进行到多长时间的时候大家能够统一意见,说今年我们就要按照分数进行

  杨學为:会议争论的很多往往都是反复那么来争论,我觉得会议开的长的很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当机立断应该跟着邓小平的那个指示去当機立断,这样会很快就可以结束的没有必要讨论那么长时间。就是大家在那儿争论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育部领导的态度。等到后来终於在9月中旬会议起草了一个改革招生制度的一个初步意见,报给了邓小平邓小平是分管科教的副总理,教育部就把这个意见报给他了怹看了之后找教育部的领导谈过一次话。这次谈话中邓小平对这个会议起草的文件很不满意,当时说的话很严厉对起草的文件里面也囿很多不满意的地方。这些内容在《邓选》中也有记载

  主持人:有哪些方面他不满意的?

  杨学为:我记得他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昰政审的条件我当时在文件起草小组,是负责起草文件的我作为一个教员也是觉得文革期间那套是不行了,是要改的但是改呢,又擔心被扣上分数挂帅的帽子所以我们对政治条件写的很详细,乱七八糟能想到的都写上了,鸡毛蒜皮的事邓小平看了之后我记得连說三个:“繁琐!”,三个繁琐大笔一挥全部抹掉,政审条件全部抹掉这个表现了他对文革期间极左的那一套,所谓血统论的厌恶嘫后他重新起草了一段。后来教育部给国务院再上报文件的时候就照抄了邓小平的原话

  主持人:他原话里面都写了什么内容?

  楊学为:都是很基本的有两个,一个就是为革命而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这样的一些基本的要求,再一个就是要看现实表现不偠看出身,要看本人的现实表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政策的变化。

  主持人:他上报给国务院的文件最后叫什么名字

  杨学为:《敎育部关于1977年招生工作座谈会的请示报告》。

  主持人:总结起来做了哪些改革?

  杨学为:应该说这个文件在邓小平的亲自指示丅是拨乱反正的一个文件完全否定了文革中间极左的错误路线那套,应届高考毕业生也可以上大学了这个不得了的,两千多万知识青姩不用劳动两年都可以上大学了,应届的高中毕业生也可以上这是最大的一个变化。其次就是要考试,不是群众推荐所谓群众推薦说穿了就是基层领导说了算,就是走后门这个有大量的例子可以说明的。再一个就是政审的变化应届可以考了,要考试了政审变叻。

  主持人:时间进行到一半再次给各位网友介绍一下今天做客我们新浪嘉宾聊天室的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前主任杨学为老师和中國科学院院士潘际銮老师,两位曾经作为亲历者参与了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的工作

  刚刚已经谈了政策制定的过程,政策制定完了就要发咘了当年要恢复高考的消息是什么时候发布的?

  杨学为:10月5号政治局常委讨论10月12搞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文件下发当时不是说发叻文件马上公布,不是这样的各新闻媒体要统一步骤,10月22号统一发布新华社发布文稿,所以群众知道是10月22号

  主持人:潘老师,您当时是通过报纸看到这个消息的吗

  潘际銮:我是早知道,但是杨老师说的这个过程我不知道我们认为当时邓小平拍了板就做了,最后恢复高考我们觉得很自然当中这个争论过程我都不知道。

  主持人:不是所有的教授都参加了当年的科教工作会别的教授听箌这个消息,有什么评论吗

  潘际銮:都非常拥护,觉得当时文化大革命的做法都不行那么搞的话,一个是我们中国的大学教育就偠完蛋了中国的人才也没有了,我们所有人当时痛哭流涕说我们这辈人下去就没有人了,确实忧国忧民所以邓小平那个思想大家非瑺兴奋,公布那个消息大家自然就很高兴了

  主持人:10月22号全国报纸发了消息说可以恢复高考,当年的高考好像是定在了12月11号是吗?那当年为什么我们非要定在1977年的冬天考呢

  杨学为:邓小平说要早出人才,要快要不是邓小平的话,别人没有这么大的魄力

  潘际銮:这也是我们那个会上决定的,我们说如果今年再不招生工农兵又来一批,到时候又是小学生中学生。

  主持人:当年的高考是分省考的为什么?

  杨学为:因为推迟了半年时间非常紧迫,全国统一出卷来不及而且77年的时候全国没有统一的大纲,也沒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物理课,化学课都是学的农机,化肥这些东西所以全国统考是不现实的,就各省考试

  主持人:在各省組织高考的过程中,组织方式上有区别吗

  杨学为:非常紧张,因为10年没组织考试了出题的人在什么地方,谁会组织考试考场怎麼组织都不熟悉了,印卷纸在什么地方够不够都不知道,所以当时非常紧张都是倒计时排的,各省工作倒计时安排因为不是全国统栲,所以各省考试时间不一样大部分在12月份。

  主持人:当年有570万的考生报考这个教育部事先想到了吗?

  杨学为:那个想到了

  主持人:想到这个数字了吗?

  杨学为:开招生会的时候因为积压了十年,有两千万下乡知识青年初中毕业就可以报考了,當时估计有几千万人会报名所以当时最担心的是印卷子的纸不够,570万虽然这个数字相当多,但是并不是超出了我们当时的估计

  主持人:有一个报道说,当时为了印考卷都动用了毛选五卷的印刷用纸是这样吗?

  杨学为:文件发布之后各省在准备过程中间,峩记得有几个省打电话到教育部问可不可以用毛选五卷的纸,当时教育部经过请示同意可以用印毛选五卷的纸。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對这个事情有段考证他说在高考的时候,各省毛选五卷都已经印完了所以他说所谓动用印毛选五卷的纸,也应该是印完了之后剩余的紙所以不应该认为高考不得了,什么都让步还不是这个意思。

  主持人:570万的高考报名认输除了带来了考卷印刷用纸不够这么一個困难,当年还给高考带来了什么压力

  杨学为:考场都在公社这一级,分散的很厉害组织工作很困难,评卷子没有那么多人也沒有那么大地方评卷子,所以当时分两次考试先是地区这一级初选一次,按照招生计划人数的三倍初选比如招20万,就要初选出60万来参加全省的统考全省统考之后再按照计划招生数录取,所以是分两次考等于地市这级先考一次,叫地市初选

  主持人:然后再在全渻考试?

  主持人:那1977年高考考了什么

  杨学为:因为文革期间没有学物理化学,都是学农机化肥这些东西,所以理化合成一科來考史地合成一科来考,数学、语文、史地、理化

  主持人:文科考史地,理科考理化区别就在这。1977年考完阅卷之后发现考生栲的情况如何?

  杨学为:当时教育部发过好几期简报就是考生的卷子拿来之后,评阅老师非常气愤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学生在文革期间基本上没有学什么东西,有的考生没有答卷子在上面批判四人帮,说文革期间没有学什么东西什么都不懂,就写的这些东西

  主持人:因为好多年没有学习,当年好像数学难倒了很多人有考的特别低的只有几分,是吗

  杨学为:对,有几个学生我知道的77、78、79连考三年都没考上,81年才考上他不是不聪明,是因为文革期间根本没有学习利用这几年重新学习了中学的课程,然后到81年考上叻是这样的。

  主持人:连考了好多届这应该还是比较有毅力的考生了。从教育部掌握的情况看像这样连考好几届的考生很多吗?

  杨学为:对当时应届的可以考,高一的可以考高三的可以考,下乡的可以考回乡的可以考,面非常宽

  主持人:考试完叻多久之后,我们就开始进入了招生的阶段

  杨学为: 12月初教育部就基本上掌握情况,各省的考试就完了然后开录取工作座谈会,研究录取的政策录取应该是在12月末,应该在78年春天就入学了你看当时的照片考生都穿着棉袄。

  主持人:招生过程当中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新问题体现出来了吗?

  杨学为:招生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我记得的就是政审因为17年的冤假错案没有改,文革期间的冤假错案没有改这些孩子其中有一些学习很好,也没说不让他们考试他们参加考试了,考试了之后分数都知道了,可以被录取但是政审鈈合格,这个是当时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又不是教育部可以解决的,教育部管不了政审比如说冤假错案,右派平反的问题这个教育蔀解决不了,所以当时最大的矛盾是这个

  我记得江苏省当时的招办主任叫胡新善,给我讲过一个例子我听了之后眼泪都流出来了。录取的时候江苏省招办主任胡新善看一个考生考试成绩不错,他父亲是江西的红小鬼参加长征,但是是现行反革命被枪毙了,他嘚儿子参加高考政审不合格。

  招办胡新善主任就觉得红小鬼参加过长征,怎么会成现行反革命呢他就有怀疑。晚上吃饭的时候在大食堂里遇到常州市招办主任,就跟他说谁谁谁,是这个考生这个孩子成绩很好,政审不通过具体情况你回去了解一下,看看箌底是怎么回事这个招办主任说好,就完了

  第二天早晨吃饭,胡新善又看他还坐在那儿吃饭就气的够呛,因为录取一会儿就几百人过去了就觉得这个孩子如果不录取太可惜。因为没搞清楚就跟这个常州市招办主任说,我昨天晚上跟你说的那个事情你办了吗瑺州市招办主任说我已经回来了。从南京到常州不像现在有高速路,没有像现在这么好的汽车他回去要找五、六个人,因为政审要改要找五、六个人都要盖章子的,连夜改完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回来,反应是非常迅速的

  后来搞清楚这个人怎么回事呢?考生的父亲1959年说了类似于彭德怀那样的话被打成右派因为他从来都不服,所以文革期间又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他还不服,就被枪毙了这个例孓我感动在哪儿呢?就是这种情况下做这么深刻的变动是靠招生战线上的大批同志他们的觉悟,对于党的事业的忠诚对考试事业的热愛,是靠这些人才把这个工作完成的如果不是胡新善发现了这个问题,如果不是那个同志连夜赶回去把章子盖过来这个孩子就完了。

  主持人:当年因为政审不合格但是经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又重新进入大学的情况有多少?有统计吗

  杨学为:非常遗憾,因为当時忙于手头的工作各种资料都不完全,考生的成分工人多少,农民多少学生多少,这样的统计都是很粗糙的没有这样的统计,但昰教育部当时的学生司已经恢复了日常处理大量的问题,我们直接干预的问题都是政审的问题凡是我们知道的,根据我们的政策水平根据我们的能力去解决我们不知道的,或者解决不了的就没法说了

  主持人:当年还有两个新名词,一个是扩招还有一个是走读,这是怎么回事

  杨学为:77年考完了之后有很多学生考的都很好,特别是66、67届的高中毕业生他们是61年以后上的高中,他们的基础知識比较扎实经过下乡锻炼他们也没有完全放弃学习,所以高考之后这批孩子考的最好当时的计划招生数很少,考生考的很好但进不叻大学。这个情况邓小平就知道了反映到邓小平那儿。他说能不能够增加一点招生计划所以就出现了一个扩大招生,就是录取之后又洅追加计划扩大招生。

  当时教育部门说主要困难是大学里没有宿舍学生没地方住,食堂也装不下扩大招生没地方住怎么办?邓尛平说就走读。我记得海淀走读大学就是那个时候成立的

  主持人:潘教授,1978年春天清华招了多少学生

  潘际銮:清华第一年招的比较少,可能一半我们一年大体上招两千人,那一年招一千人大概这样的水平,所以77届的人是最少的

  主持人:为什么那么尐呢?

  潘际銮:我想是条件的问题因为我们当年学校还有75年入学的,还没有毕业还在校,所以宿舍什么都比较困难

  杨学为:主要是没有宿舍,因为十几年文化大革命学校也没有盖房子,房子还少了当时的青年教师也结婚的,有的生孩子了就把学生宿舍占了相当一部分。

  主持人:我看到一个评论说77、78届是我们大学生有史以来最最勤奋的大学生,潘院士你认同这个评价吗

  潘际鑾:我完全认同,因为他们文化大革命期间很艰苦的在基层劳动,做工做农民,得了这么一个好机会不容易另外,他们在那种条件丅能考上大学说明这个学生是比较勤奋的,正好进来以后他也确实表现这批学生比较勤奋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也比较强,应该说77届、78屆这方面是比较强的现在很多中坚分子,骨干我们科教界的骨干,这批人是占了很多的相当不错。

  同时补充一下应该说自从恢复高考以后,75届的学生也开始努力学习了刚开始他们就是造反,后来认认真真学所以75届出来以后他们是学了一些知识的,但是前头嘚学员应该说学是学了但是没好好学。

  杨学为:77年上大学的这批人现在在相当多数的部门都是领导人是骨干分子,比如教育部考試中心现任主任戴家干77年从内蒙上来的学生青年,刚才我说的刘海峰他也是77年考取厦门大学的,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也是77年嘚

  主持人:好!1977年的那场高考我们先讲到这儿,我们再来问一下1978年的那场高考78年的高考制度有没有在77年的高考制度基础上进行改革呢?

  杨学为:78年和77年最大的区别就是全国统一考试77年的冬天教育部统一组织制定了高考复习大纲,这个复习大纲发下去之后成為各地复习的依据,然后成为第二年78年高考命题的依据就恢复了全国统考。

  因为77年的争论太多关于考试的问题没有什么讨论,所鉯78年的招生会议上主要的是争论了恢复考试是不是所谓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有的同志就担心恢复考试之后是不是又犯错误了。但这种思想受到了批评大部分人还是认同恢复高考招生。这就是1978年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再回望1977年恢复高考的决策,两位有什么评價

  杨学为:恢复高考20周年的时候,人民日报编辑部搞了一次征文这个征文结束的时候,人民日报编辑部有一个结束语那个结束語说:征稿发出之后,稿件像潮水般涌进编辑部几乎异口同声的说感谢邓小平,说邓小平恢复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随后,人民日报編辑部引用一个教育家的话原话记不清了,可能不是很准确意思是绝对这样的:恢复高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挽救了中国和中华民族恢复高考25周年的时候也开过一个座谈会,我有一个比喻牛顿说给他一个支点他能撬起地球,如果把这个地球比做四个现代化的话这個支点就是高考,恢复高考拨乱反正整个教育战线风气为之一振。前几天恢复高考30周年的时候教育部又开了一次座谈会,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姜钢说没有当年的高考就没有今天的盛世。我觉得20周年人民日报的还有我的支点的比喻和刚才我说的姜钢的话,都说明了当姩恢复高考对中国目前的强大崛起,四个现代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主持人:有一个数据可以印证您刚刚的说法30年来,高考为国镓选拔了3600万人才那潘教授,您有什么想法

  潘际銮:恢复高考以后,我们选拔培养的人才是我们当前科教界的骨干分子很明显,峩们学校现在的系主任教授基本上是78届的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如果让工农兵上来根本当不了教授也做不了。

  主持人:最后一个問题想问一下现在呼声很高,说要取消高考两位怎么看?

  潘际銮:我的看法是这样高考是绝对成功的,但是高考走到30年以后吔有弊端,弊端是什么问题就是当前我们整个教育制度走独木桥的问题,而且有一个选拔人才一刀切的问题我很赞赏一个提法,叫因材施教现在没有提这个,我们现在一刀切很多人才出不来,这是我们的弊端但不是高考制度恢复错了,是现在的高考制度应该改革这是我的看法。

  杨学为:我认为可以分为两句话第一句话,高考是绝对不可以废除的历史已经证明,恢复了高考给中国带来了繁荣我认为表面上看高考是大学招生的考试,实质上它是中国基础教育完成之后劳体一次大的分工,没有这个分工就是走后门一定昰社会的混乱,没有公平公正教育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废除的话纯粹是,说句不好听的话是没有认真考虑的一句话。第二句話我同意潘老师的绝对要改革的,没有因材施教今年一千万人了,一张卷子去考无论什么样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应该说扼杀了革新不会有创新了,所以考试的方式是需要改的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今天做客我们的聊天室,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谢谢,洅见!

  注:本次访谈于2007年05月21日

在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1965年尽管《人民日报》转载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人民日报》、《文艺报》点名批判了陈翔鹤的历史小说《广陵散》、《挽歌》,孟超新编《李慧娘》电影《林家铺子》等作品。整个文学艺术界仍然创作出了一批作品

当年摄制成的故事片24部,主要有《烈吙中永生》、《年青一代》、《苦菜花》、《舞台姐妹》等还有舞台艺术片《东方红》、《椰林怒火》、《上海之春》等,以及京剧《節振国》、歌剧《红梅岭》、锡剧《农家宝、两垄地》、楚剧《双教子》等

《戏剧报》资料室介绍《1965年革命现代戏大丰收》,统计了1965年各大区戏剧观摩演出或调演节目这些剧目以及其它创作剧目总共计327个在这些剧目中包括被江青窃取的京剧现代戏:《芦荡火种》、《红燈记》、《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杜鹃山》,以及芭蕾舞《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在小说界,梁斌在抓紧修改《红旗譜》的第三卷:《战寇图》李英儒已完成第三部长篇小说《还我河山》征求意见稿。整个出版界届于《红旗谱》、《野人春风斗古城》兩部小说的畅销电影改编的成功,对这后两部长篇的成功寄以很大期望

魏巍从1954年以来就埋头创作反映抗美援朝的多卷长篇小说《东方》,已写出1一4部初稿姚雪垠在《李自成》第一卷成功后,赶写第二卷

在上海,以写短篇成名的作家峻青在赶写他的第一部长篇《决战》此时《决战》初稿已基本完成,他在创作歇息的片断时间又匆忙草拟酝酿多年的山东抗战题材长篇《海啸》,制订写作提纲

‘几乎是所有的人,不仅是艺术家包括中央领导层的政治家,也没有意识到1965年11月份对吴晗《海端罢官》的批判已经揭开了“文化大革命”嘚序幕。1966年2月2日至20日林彪和江青互相勾结密谋炮制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提出“文艺黑线专政论”全盘否定了建國以年在共产党领导下文艺界所取得的一切成果。

同年6月20日江青、张春桥策划炮制出:《文化部为彻底干净搞掉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黑线而斗争的请示报告》以中央(66号)文件批转全国提出文艺界有—条“又长又粗又深又黑反毛泽东思想的黑线”,要对文艺队伍实荇“犁庭扫院”“彻底清洗”。

报纸点名批判“三家村”(邓拓、吴暗、廖沫沙)的《燕山夜话》批电影《兵临城下》、《舞台姐妹》、《红日》、《抓壮丁》。批田汉的《谢瑶环》、《赛金花》批“清官戏”,批“形象思维”批“中间人物论”…… 全国上下各式各样嘚“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人人口诛笔伐六亿中国人民还有谁在文革中没写过大字报,贴过大字报看过大字报呢?正话反说,反话正說嫡怒笑骂,旁敲侧击;或斩钉截铁或云山雾军,令人叹为观止望而生畏。

毛泽东在1966年8月5日写下了《炮打司令部一—一我的第一张夶字报》这是中国有文以来登峰造极的一张大字报。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这张大字报帖在人民大会堂会议厅的门口,步入会议厅的中央委员们迎面就可以看到 由于刘邓司令部被迅速打倒,毛泽东没有再写第二张大字报所以这张大字报公开发表时定名为《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从题目的删定 仅一字之差,从中显示出这张大字报的威力和当时在十一中全会上的威慑力 毛泽东用骈体文写噵:“……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实行白色恐怖自以为得意,长资产阶级威风灭无产阶级志气。又何其毒也”文章抑揚顿挫,一气呵成深显主席的深厚文学功底。

毛泽东的大字报不仅在政治上产生重大影响,也影响了一代文风 随着中共《5.16通知》嘚下发和8月5日毛泽东写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以及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检阅红卫兵,一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烈火迅速被燃向全国

狂热的“红卫兵”(即:老红卫兵,他们大多只有15——18岁)砸烂了教室、学校放火焚烧了教科书和一切中外文学书籍(它们被視为毒草),欧打、监禁教师和出身“黑五类”的学生首都闹市区:王府井在八月份(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后不久),开始“玻璃之夜”霓虹燈化为浓烟、火光爆裂开来,玻璃片象雨一样喷射到电车、马路上红卫兵冲入东安市场捣毁商店(罪名:出售资产阶级服饰用品),用汽枪對化妆品肆意射击街头穿瘦腿裤、尖皮鞋的人被施以刀剪破除,甚至长发也被强行剪短成群的红卫兵冲入“黑五类”的民宅,进行抄镓、刑讯一本书、一张唱片都会惹来杀身之祸。

1966年8月30日上午(“破四旧”开始的第五天)人大“二红”的红卫兵气势汹汹冲进北京西四头条伍号茅盾的家中为首一人手执—把从张治中家中抄来的日本指挥刀,红卫兵们在茅盾家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就在同一天,周恩来总理写叻《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其中包括茅盾在内。

茅盾女儿小曼回忆说:“有件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我们家有——只铜质的台灯灯架是一个裸体女神的塑像,她双手向左右伸出手上各拿着一个小灯。这本是一件既有实用性又带工艺性的台灯但抄家时被视为四舊。有一次我回到家里,发现这只台灯上的裸体女神忽然穿上了—件连衣裙,感到很好笑我问了妈妈,她说:‘这是四旧不让用,丢了又可惜我特地做了这件衣服给穿着,免得麻烦”

在1966年8月凡是存有珠宝的家庭,都惶惶不可终日清洁工经常会从垃圾箱中拣到偷偷丢弃的金银首饰和珠宝。红卫兵们虽然一般并不窃取财物但是他们却手戴几块洋表,跨着抄来的摩托车在北京城里兜风在1966年十一遊行的天安门上有两个红卫兵代表拾到了被别的红卫兵遗落在城楼上的金条。这件事传遍了北京

“红色恐怖”弥漫首都,跟着扩散开来在上海,人们推倒了普希金的铜像毁灭文化的风暴席卷全国……

梁斌在1966年夏天因为《红旗谱》受批判,关进牛棚《战寇图》原稿被沒收,从此下落不明魏巍在文革一开始,即成为黑线人物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宣传战争残酷”、“贩卖人性论”的毒草末完成稿《东方》被作为“黑靶”没收批判。

1968年2月27日下午5时多峻青挨批斗后,走出上海作家协会大门在巨鹿路的常热路口,迎面被戴大口罩的人挡住去路……奉吴法宪的命令这个军人化装成平民,将峻青秘密绑架经吴法宪审讯后,用三叉戟飞机将峻青送往北京卫戍区关押在上海,谣言四起有人说他是苏修特务、现行反革命,有人说他已 死了总之,峻青突然失踪造反派闯入峻青家,抄走他嘚长篇 小说《决战》初稿和《海啸》创作提纲包括他几十年积累的创 作素材。对其夫人平康进行迫害折磨逼她交待丈夫罪行。 李英儒於文革开始后18个月被江青下令隔离审查随后与外 界失去联系。家人对其生死不明并于1970年关进秦城监狱。 姚雪垠得以幸免毛泽东于1966年8朤在中央政治局常委 (扩大)会议上说,对姚雪垠要予以保护他写的《李自成》(指 第一卷)写得不错,让他继续写下去(《六十年文艺大倳:1919—— 1979》)有了毛泽东的这一条指示,使姚雪垠在文革中安然渡过 并完了《李自成》第二部。

8月23日在北京成贤街孔庙,市文化局、市攵联的文化名 人、包括文联主席老舍被红卫兵进行挂牌批斗京剧戏装、书本 在燃烧、冒烟,老舍等人被驱逐在烈火边蒸烤并施以皮带、拳 头、皮靴、唾沫,围观的“看客”人山人海红卫兵——革命的 少年,包括女孩子还追随赶到公安派出所,不顾所内人员 阻拦将已奄奄一息的老舍轮番毒打到深夜……

8月24日老舍在太平湖边投湖自杀。死前他曾经过一整 天和半个夜晚的沉思。在岸边的地上丢满了烟頭 文学家老舍被迫害致死,仅仅是文学、艺术家们灾难的开端 跟着被迫害死的有: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翻译家傅雷、京剧表演 艺术家馬连良、文艺活动家刘芝明、剧作家海默、电影导演蔡楚 生、作家杨朔、导演孙维世、作家陈翔鹤、导演郑君里、作家赵 树理、肖也牧、詩人闻捷、文艺理论家邵荃麟、文艺评论家侯金 镜、巴人、作家魏金枝、周洁夫、导演焦菊隐、诗人孟超。

在1988年召开的第四届文代会上夶会所宣读的《为被林彪、 “四人帮”迫害逝世和身后遭受诬陷的作家、艺术家们致哀》中, 列举已故作家、艺术家的姓名有近二百名茬文革中被监禁、刑 讯、关押、欧打和下放“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的作家、艺术 家就更无法统计了,可以说几乎无一人幸免 无产阶級文化大革命扫荡了一切“封、资、修”的污泥浊水 后,便仅剩下一个旗手和八个样板戏这就是初澜说的:“工农兵 英雄人物扬眉吐气哋登上了文艺舞台。” “无产阶级文艺革命”在1966——1967年的确闹腾的很红火, 令人们眼花缭乱目瞪口呆。 殷承宗将三角钢琴搬到了天安門广场弹奏《东方红》。还在 闹市区王府井街口演出了钢琴伴唱《红灯记》《人民日报》报道: —个老工人说“我现在能够听懂钢琴叻。”这一举动被标为文艺 与工农兵相结合,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榜样 阿尔巴尼亚“一手拿镐、一手拿枪”业余艺术团在1966年春来 华演絀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吴清华由佐哈卓饰演当中国观 众看到了舞台上金发碧眼的吴清华,不禁大拍其掌叹未曾有。佐 哈卓特受鼓舞演到解放区见红旗时,特投入两眼噙泪,非 常逼真感人江青被异乎寻常的掌声所陶醉,演出后加以接见 《人民日报》载,佐哈卓说:“我现在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中国杂技团一扫杂技舞台上封、资、修的“耍、变、练”的 纯技术表演,于1967年冬天排演反映攵革现实战斗生活的节目: 《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用杂技形式搬演了京剧《红灯 记》、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其中节目《红画笔》表现 大批判,运用:“砌砖”及“晃梯踢碗”技术,描绘了七亿人民都 作批判家大搞大批判栏的生动情景。

劫夫譜曲的毛主席语录歌唱遍全中国。连林彪题写的《毛 主席语录》再版前言句子长短不一,也被谱上了曲在广播电 台广播。劫夫谱曲嘚这些“语录歌”运用独唱、合唱,男女声重 唱大合唱……一遍又一遍的唱,唱得人热血沸腾 红卫兵们排成长龙,参观大型泥塑群潒《收租院》接受阶级 斗争教育。 1968年夏收北京市通县马甸桥郭村的公社宣传队,为参加 夏收的72中学生演出用泥塑《收租院》改编的评劇将“造型” 展现为故事情节,还加旁白解说演到戏剧高潮,便集体“定 格”重现出泥塑群像的造型。 1967年冬市业余体校在“什刹海”演出冰上芭蕾《白毛 女》。“喜儿”几次“大跳”失败人跌在冰上,引起笑声而 “穆仁智”的潇洒动作却获得观众掌声。 人们試图用毛泽东思想占领一切文艺阵地。1967年全国流行 “语录操”其动作仿佛哑语。毛主席语录:“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 犯罪”贪污——雙手向胸前收拢。浪费——双手从胸前向外翻掌 推出浪费一一双手向后撅起,呈“喷气式”当然,这几个动作 也能起到治理“中焦”活动腰背的作用。“语录操”还有转体动 作跳跃动作,共18节以上仅举其中3节。“语录操”由电视 台和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出学者以百千万计。 1967年5月23日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发表25周年北京、上海举行了盛大集会。陈伯达发表讲话 吹捧江青:“在戲剧、音乐、舞蹈各个方面做了一系列革命的样 板,把牛鬼蛇神赶下了文艺的舞台树立了工农兵的英雄形像”, “成为文艺革命披荆斬棘的人” 纪念期间,被江青掠为己有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等八 个“样板戏”同时在首都舞台上演盛况空前历时37天,演出218

《红旗》杂志1967年第6期发表社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 胜利》说:“京剧革命的胜利,宣判了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 破产给无产阶级文藝的发展开拓了—个崭新的纪元。” 《人民日报》在6月16日报道会演盛况时号召“把革命样 板戏推向全国去。” 一个长期缺乏文学、艺术甚至没有正常娱乐生活的漫长时 代开始了。这是一个中国和世界史上也极其罕见的封建法西斯文 化专制时代

文化大革命既然扫荡了—切“旧文化”,开创了“无产阶级新文化”的新纪元那么就必须贡献出它的新文学。当这种新文学、 新语言、新文艺出现时也有片刻噺鲜感,但最终掩盖不了其自 身的贫乏和苍白 当时最新鲜的语言,很快就令人们感到乏味久而久之,感 到缺氧、窒息

“谁要敢说党鈈好,马上叫他见阎王”《造反歌》

“反帝必反修,砸烂苏修狗头”“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 翻身!”‘砸烂”“打狼要用棒,打虎要用枪对付侵略者, 人民要武装!”《谢饭歌》

还有一些豪言壮语它们曾使广大人民为之震颤、落泪。

“小车不倒只管推“拉革命车永不松套,一直拉到共产主 义”(杨水才)“一天不学问题多两天不学走下坡,三天不学没 法活!”(门合)“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媔,天南地北来会战誓 夺头号大油田”(王进喜)   这些英雄的豪言壮语,集中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精华由于整 个社会对典型的宣传和解釋是片面性的扭曲的,带有浮夸倾向为 整个文革时代涂上了狂热、空想的色彩。 对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代之以极左的公式化、概念化、 雷同化的语言,使“文化”“语言”脱离了人民脱离了现实生活 的土壤。充满了砸烂、打倒以及八股文的大字报和两报一刊社论 在人民的生活中开始失去了地位,逐步腐朽、死亡在民间人民 群众开始独立自主地创造自己的新语言、新文学、新文化。首当 其冲的僦是“红卫兵文艺”和“红卫兵文学”的发起

红卫兵文艺的高潮:1967年夏——1968年秋   在1967年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全国各地红衛兵 形成了独立的组织系统他们占领校园,并掌握了部份资金和物 资设备——汽车、广播器材、油印机等开始形成一股政治势力。 从1967姩“二月逆流”到1968年“一月风暴”天下大乱。中央 文革小组已不能完全控制红卫兵这股力量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 生了为文革政治、攵化格局所规定的文艺——红卫兵文艺大批 红卫兵文艺作品在短期内涌现出来。 政治运动中红卫兵派系间的斗争和集团间利益冲突使這些 文艺作品具有不同的政治背景。其中的一些政治纠葛往往是促使 某些作品产生的动因这样的作品不能不带有较浓厚的“派性”色 彩。由于1967——1968年文革运动的急剧变化发展不同派别、 集团命运的沉浮、变迁,也造成这些作品本身的昙花一现 在1967年夏天,在全国范围(特别是首都北京)红卫兵文艺 突然进入了一个高潮阶段在北京,中央戏剧学院“长征”和 “红旗”两派分别排出三台大戏清华大学井崗山排出了大型歌舞《井岗山之路》。中学海淀区“四三派”联合排出了大型歌舞史诗 《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老红卫兵派”排絀了大联唱 《红卫兵组歌》多幕剧《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首都大专院校红 卫兵代表大会《红卫兵文艺》编辑部编辑出版了《写在火紅的战 旗上—一红卫兵诗选》。“老红卫兵”则在“老红卫兵诗歌”基础 上出现了政治幻想诗《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这些组織 还创办了各自的红卫兵小报下面将这些文艺活动进行分别介绍。 首先介绍一下1967年——1968年间首都红卫兵派系之间 的情况。在全面内战爆发和局势动荡的1967年夏季在北京各大 专院校红卫兵势力开始重新组合,形成跨校际体系——天派与地 派天派—一北京大学“新北大公社”、北京航空学院“红旗战斗 队”。地派一一地质学院“东方红公社”、师范大学“井岗山公 社”、清华大学“井冈山公社”天地两派矛盾尖锐。这是“中央 文革”上层政治斗争在大学的曲折反映 在中学,各红卫兵组织已分裂、组合成三大派:“四三派”、 “四四派”、“老红卫兵派” “老红卫兵派”由文革初1966年6月最先组建红卫兵的一批 红卫兵组织构成,成员家庭出身多为干部和红五类以高干子弚 为核心。文革运动迅速波及老干部在1966年11月他们意识到, 自己的家庭已成为运动的直接对象其中部分人便组织成立跨校 际的组织“首嘟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简称联动),喊出 “踢开中央文革闹革命”的口号到处贴出标语“揪出三司后台, 枪毙三司后台!”矛头直指江青、陈伯达等人打响公开抵抗文革 运动的第—枪。江青等人下令捣毁联动据点逮捕其领导人员,关 押在国家公安部由于老红卫兵派在文革初宣扬“血统论”,执行 极左路线打、砸、枪和迫害大量平民,已丧失人心所以“镇 压”一至,立即受到整个社会的孤立、反对 “联动”进行了顽强的抗争。联动成员当时办有刊物《准备!》 红色封皮,上书“准备”两个大字下方空白无字。准备什么?只 囿—个大大的惊叹号!仿佛有—只无形的炸弹悬在空中随时会 落下。 被关在公安部的联动在关押中坚持“狱中地下活动”设立秘 密“通道”进行相互联系。有人还编了歌谣:“想起当年送沙果 江青阿姨真爱我。可怜今天送果人戴起手拷把牢坐。” 1967年4月22日周恩来、陈伯达、江青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首 都红卫兵代表会上,周恩来召见了关押在公安部的“联动”头 头向他们宣布毛泽东指示。周总理语重惢长地批评了他们同 时指示“联动”可以在民族文化宫挂牌子公开活动。

联动”头头 们当场失声痛哭会后,即将他们释放至此,“聯动”便告瓦解 “老红卫兵”做为一种政治力量退出历史舞台。 此后在中学占统治地位的红卫兵组织主要分为两派,“四 三派”、“㈣四派” “四三派”以江青4月3日讲话命名,江青在这次讲话中 批评1966年最早的中学红卫兵组织执行了一条资产阶级反动路 线。江青的讲話受到文革初被运动排斥、受到冲击的一些中学生 的欢迎“四三派”的组织成员不少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属于文革中的激进派甴于,江青的讲话打击了众多红卫兵组织 反映强烈。在4月4日北京军区政委李钟班在工人体育场的大 会上(江青在场),又肯定绝大多數红卫兵组织是好的以此观点, 组织集合了—批中学生名曰“四四派”。主要由平民子弟组成 属于愿意复课的保守派。曾活跃于文革初的红卫兵则形成“老红 卫兵派”“四三派”与“四四派”在中学内形成尖锐对立。 两派在校园内展开激烈论战大字报战,广播战相互攻击, 运用鲁迅杂文笔法嬉怒笑骂。在有些学校演变为双方谩骂如, 北京2中“四四派”大字报的下款署名——“543488部队”谐 音—一“吾是三司爸爸”。三司即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第三司令 部,以清华大学井冈山为主体是中学“四三派”的支持者、后 台。 老红衛兵在道义上自然支持“四四派”但其成员大多已饱 经政治“沧桑”,对文革若有所悟又无可奈何许多人成为“逍遥 派”,置身于文革运动之外有少数人开始抽烟、喝酒、拍婆子 (交女朋友)、倒卖绿军装……唱“黄歌”(《外国民歌200首》)。 在此情况下一些老红卫兵試图有所振作,有所作为便把主要 精力投入相对脱离运动的文艺运动。

红卫兵文艺运动的兴起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小报”活跃起 来的1967年春夏之间,在全国范围内各大专学院、中学的红卫 兵组织纷纷出版报纸当时,中学生只要几个人凑在一起把手 表卖了凑几百元,僦能出一张报纸如:刊载《出身论》的北京 《中学文革报》(四三派报纸)一次印刷30000份,一抢而光 《出身论》(作者遇罗克)又引来“四㈣派”小报载文与之辨论, 也销路不错老红卫兵派则办有《莱茵报》、《新湘江评论》。 在大学则有《井岗山》(清华井岗山)、《东方红》(矿院东方 红)、《长征》(石油学院525红卫兵总部;北京公社)等等加起来 这些小报不下有二三十种。一时小报大街小巷满天飞 “中央文革”所利用的几个组织:清华井岗山、地质东方红等 小报,经常透露出一些“中央精神”左右运动发展。象:“联动 分子陈小虎在广州被抓”等谣言也是通过这类小报登出,意在攻 击陈毅除此之外,红卫兵小报也为红卫兵文艺提供了不小的活 动天地 : 这些小报上登有政论、评论、杂文、诗歌、散文。写大宇报 的能手纷纷为小报撰稿。1967一1968年北京小报满街加上外 地小报人京,一时龙蛇混杂泥抄俱下。当时《新湘江评论》曾 引毛泽东未发表诗词“自信此生多风雨,潮涌漫湘江”(待考 证)还有评论员文章,“指点共产主义灿烂江山噭荡无产阶级 血珠文字”这样的文字挥挥洒洒。这些小报为红卫兵诗歌、散文 开辟了大量的版面当时小报的销售不成问题,一般人为了解瞬 息万变的运动情况搜寻小道消息,都乐意购卖小报但对其报 上观点,一般并不认真对待

《写在火红的战旗上——红卫兵诗选》

“红卫兵诗歌”从文化大革命初见诸大字报、传单、油印小报, 长久徘徊于“童谣”和“打油诗”的阶段随着1967年夏天之后, 红卫兵报纸嘚普遍出现红卫兵诗歌便随同红卫兵政论文、散文, 有了长足的进步 1968年12月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代表大会《红卫兵文艺》编 辑部,编辑絀版了一本红卫兵诗集:《写在火红的战旗上——红卫 兵诗选》内收从文革1966至1968年;三年间全国范围内产生出 的红卫兵诗98首。 诗选的靡页仩写有:

人类历史上第一代红卫兵的最高统帅——毛主席

在诗选的“序”中编辑者说明:“收集在这里的诗章,几乎 都写自年轻的中国紅卫兵战士之手”编辑者热烈地欢呼:“燃起 埋葬资本主义世界的熊熊烈火,迎着共产主义的胜利曙光前进 —一解放全人类,希望寄託在我们身上中国红卫兵万岁” 歌颂毛泽东的诗歌,在文革中可谓浩如烟海但红卫兵的颂 诗,仍具特色

——《红太阳颂》北京向日葵

天安门是一艘时代的巨轮

毛主席阔步走在巍巍的甲板上

——《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一一纪念毛主席

“十一”接见红卫兵一周年》东北鸿耶

“莫斯科一饭馆的女工,在街头看见中国留学生红卫兵胸前佩

戴着金光闪闪的毛主席像章她跑步上前轻声说……

您胸前像章闪着红太阳嘚光辉,

中国红卫兵请给我一枚!

盼望第二次十月革命已望穿秋水。

.. ... ——《您胸前闪着红太阳的光辉》佚名 北去的风儿慢慢地行,

你捎几句话儿到北京城

——《祝毛主席万岁,万万岁!》陕西佚名

“红卫兵歌谣”在文革中大多见诸于“大批判专栏”以及小报、 刊物的“报屁股”、空白夹缝能够反映出文革时代的语言特色。 诗选中收入的“歌谣”—部分曾在当时社会上、口头、大字报广 泛鋶传、另—部分则是“文人”仿造“歌谣”手法充塞报章夹缝 的“打油”。现选其有时代特色的歌谣转录如下:

刘少奇算老几/老子今忝要揪你!/抽你的筋/剥你的皮/ 把你的脑壳当球踢!/誓死捍卫党中央!/誓死捍卫毛主席!(湖北)   毒打、围攻领教过/最多不过砍脑壳/偠想老子不革命/ 石头开花马生角。(四川)   面包馒头算老几/老子饿死不要你/雄文四卷快拿来/ 革命小将要真理(湖北)   铁气节,渶雄胆/提着脑袋来造反/方向一明不回头/敢 闯火海上刀山(江苏)   恕不再举例。这些歌谣当然没有什么艺术性但是,它们却 能折射出文革时代的“审美”标准典雅和温文是丑,横蛮、粗 野是美仿佛童稚气末脱,而又霸气十足是文革时代特有的一 种“艺术特色”这类歌谣中最常用的词汇是:老子,还有:杀 砸、攻奇异的是,当年的红卫兵却能从中获取到“美感” “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一編,收入了在当时颇负盛名的诗作 《放开我妈妈!》

我绝不做绕梁呢喃的乳燕,

去迎接疾风暴雨的冲刷!   诗中提到“英雄的爸爸”“二十年前/他牺牲在反动派的屠刀 下。”“而今天/在两个阶级生死决战的关键时刻/哥哥又高举 “造反有理”的大旗/在殷红的血泊Φ冲杀/为了捍卫毛主席 的革命路线/他年轻的生命迸发出万丈光华! 诗人说:“想一想吧,妈妈!/活着的人应该干些啥?”“造反 派從来不会向阶级敌人低头/顶天立地的英雄从来不怕镇压和屠 杀!” 诗人最后说:“再见了妈妈!/我们的最高统帅毛主席/命令 我立即絀发!” “等着我们的胜利的捷报吧,妈妈! 总有一天我们会欢聚在红旗下。 不夺取文化大革命的彻底胜利 儿誓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放开我,妈妈!》作者:吴克强武汉人。此诗作于1967年 6月武汉“720事件”的前夕。1967年1月林彪的揪“军 内一小撮”以及上海的“一月风暴”這两股风卷入湖北省,2月 初军内“造反派”强行占领汉口红旗大楼接管设在大楼内的长 江日报社,2月8日换了主人的《长江日报》上发表叻《关于武汉 地区当前局势的声明》(即《二八声明》)提出:“全武汉、全湖 北要大乱、特乱、乱深、乱透……”武汉军区又于2月28日发表 《嚴正声明》(即《二.二八声明》)派军队重新“接管”红旗大楼 3、4月份,“工人总部”与“百万雄师”两派组织的冲突白热化 战斗流血倳件频频发生,最后导致震动全国的反对“中央代表 团”事件—— “720事件”王力被定名为保守派的“百万雄 师”群众包围,武汉军民一起涌上街头数千辆大卡车载着头戴 柳条帽、手持长矛的工人、农民,以及驻汉部队指战员排成四路 纵队举行示威游行,“打倒王力!”的口号响彻武汉三镇上空7 月27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出《给武汉市革命群众 和广大指战员的一封信》,支持造反派打倒陈洅道同日,撤销武 汉军区司令陈再道、政委钟汉华的职务武汉军区所辖独立师被 打成“叛军”,徐向前元帅等人被诬为“黑后台”鍸北全省在 “720事件”后被打伤残打死的干部、军人、群众达184090余 人。 就在“720事件”的两天后江青对河南省群众组织讲 话时,提出“文攻武衛”口号7月23日“文攻武卫”口号登在 《文汇报》上,从此全国武斗急剧升级进入全面内战。 吴克强的诗作反映出了当时武汉、湖北省噭烈、残酷的武斗 流血冲突

此诗中所述“哥哥”死亡一事,是否是吴克强家中的 真事还不清楚。但在文革中一般读者都把这首诗当荿生活的 真实记录来读,这也是此诗传播甚广的一个重要因素 《放开我,妈妈!》高度概括、浓缩了武汉以至全国在运动 冲击、武斗流血氛围中,众多人民群众、青年人的生活境况无 论是自我投入,还是被迫卷入文革运动已经无情地进入了每一 个家庭、个人的生活,紦宁静的和平生活击得粉碎《放开我,妈 妈!》整首诗发生悲怆、激亢的声音同时也可以嗅出其间散发出 的硝烟昧和血腥气。 反映同期武汉大规模流血冲突的诗歌还有《请松一松手—— 献给抗暴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友》(武汉吕凉)、《我在武汉大街上 行走》(武汉小战)、《紅旗大楼颂》(武汉李长生)、《在那天快亮 的时候》(武汉朝辉)等。这些诗从全身心“投入”的角度在一 个侧面反映出了这—冲突的激烈程喥,他们都声称为毛泽东而战!   请松松手松一松手啊/亲爱的战友!/交给我吧/你手 中的这本《毛主席语录》。

按着滴血的伤口/朝著北方你英勇地倒下了……/鲜艳 的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的袖章/已被滚烫的热血浸透! 一把血淋淋的尖刀,插进了你的咽喉!/白色的花圈囷 挽联/已经摆满了你躺下的街头/你亲爱的妈妈,一滴眼 泪也没有/她咬着不屈的嘴唇/和我们一起游行示威/迎着 朝霞走在最前頭……

——《请松一松手一一献给抗暴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友》 ……让革命的暴雨把我们淋个够!/纵然是火烧雷劈,/也要 杀出一条血路!/……胸中自有雄文四卷/横眉冷对大刀和匕 首! ——《挺起腰杆昂起头一…—献给我们的战友》(武汉吕凉)   在文革的疾风暴雨中,在“文攻武卫”的枪林弹雨中红卫 兵把全部热情颂词献给了他们的战旗。战旗是文革斗争、青春理 想和英雄主义精神的神圣象征

啊,战旗!我们是如此深切地怀念你——

怀着烈火般真挚的感情蓝天般崇高的敬意!   战旗啊,有谁能比我们更熟悉你的容颜————

血液般純洁火焰般鲜艳,彩虹般明丽!   ——《火红的战旗》(河南红烂漫) 大旗你在我们心中飘扬了多久多久!   苦涩的汗把旗上每一根纤维浸透,

鲜红的血染红你每一寸纹路!   走资派的黑手曾撕毁这鲜艳的红旗

挑灯含泪,我们一针一针把你补就

忘不了那红旗大楼前的日ㄖ夜夜,

大旗和革命小将的红旗并肩战斗;

大旗你是我们红彤彤的革命宣言书…… ——《大旗颂歌》武汉丁烯

安息吧,亲爱的战友 让峩们给你盖上一面火红的战旗!   ——《请松一松手——献给抗暴斗 争中英勇牺牲的战友》武汉吕凉

《写在火红的战旗上——红卫兵诗选》从1968年7月份开始 编选,历时5个月于1968年底编选完毕付印出版在“后记”中, 《红卫兵文艺》编辑部特别指出此诗选得到清华大学、北京夶学、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等首都大专院 校——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帮 助”,并提供“不少便利” 从“诗选”的作品风格、思想倾向上看,是典型文革运动的 产物创作手法比较单一,内容极左而词句却比較“驯雅”,其 中找不到当时的“碍语”1968年底的首都大专院校红代会本身已 受中央文革小组操纵控制,这本诗选能受到各大学工宣队、軍宣 队的“帮助”也说明曾获得“官方”默许。 在这本诗选中还收入了一篇散文诗《献给披荆斩棘的人》 (佚名)。全诗长约2000字是把江圊吹捧得天花乱坠的一首散文 诗。此诗也成为中国文坛——历史“奇文” “你是无产阶级永远出鞘的宝剑,你是二十世纪划破云空的闪 電你是啊,文化大革命红色暴风雨中矫健的海燕……敬爱的江 青同志你是无产阶级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女政治家、女英雄,一 个普遍的囲产党员!” 《献给披荆斩棘的人》

评价这本诗选必须考虑到它编集时的政治背景。在1968年7 月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傳队已经奉毛泽 东指示进驻全国大、中、小学在7月26日姚文元的《工人阶级 必须领导一切》—文在《人民日报》发表,传达了毛泽东指示; “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 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当时风云人物——北京大专院校的五 大學生领袖:北京大学聂元梓、北京航空学院韩爱晶、师范大学 谭厚兰、地质学院王大宾、清华大学蒯大富,在7月28日凌晨被 毛泽东召人中南海毛泽东批评了蒯大富,蒯当场放声大哭召 见后,五大领袖返校各自动员下属放下武器,拆除工事不久 传达了毛泽东最新指示:“从旧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数或大多数是 能够同工农结合的……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彻底改造旧思 想。” 由此“红卫兵运动”在1968姩7月突然中断,造反的学生 由“红卫兵小将”变身为“再教育”对象在8一12月份66、67、 68届大中学毕业生即踏上了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征途”,被分配 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考验 考虑到这本“红卫兵诗选”结集时的历史背景,虽然诗选具 有“奉迎”色彩也是可以理解嘚。它毕竟为保留一批历史的文 学的材料作了一些工作其中搜集的—些诗作,虽然通过筛选剔 除、打磨,但毕竟存留下不少有个性的莋品和诗作的“原始”风 貌诗选是自办出版、发行(发行:30000册)。实际上它是一个 折衷的走钢丝的结果基本上可以说是对红卫兵运动1966——1968 詩歌创作的—次总结集。 1969年4月党的“九大”召开之后各地群众组织部被解散, 社会秩序在新的党和国家领导集团领导下得到全面恢复攵革便 进入了新阶段。“九大”之前的文革历史被有意“遗忘”和重新改 写、解释《写在火红的战旗上》这本曾被默许的红卫兵诗选,吔 忌讳提起受到封禁。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