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由少数帝国主义和强国主宰的更完整的世界体系

1. 世界历史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狀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間产生和加强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西欧血与火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活动为欧洲的资本主義原始积累做出重要贡献

材料二: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圍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材料三: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与发展的同时,有时还會带来环境污染、国际金融风险加大等严重问题这需要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挽起手来,齐心协力打造和谐的全球经济,营造和諧的地球村

无论西方工人的就业结构有了怎樣的变化生活有了怎样的改善,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作为无产阶级所必须承受的“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状况所谓的“中产阶级囮”并没有发生。

  选自《“中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归宿

  --以当代西方社会为例》

  最早出现在历史上的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产阶级社会”这一概念而是“中产阶级国家”,它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时期的美国当然那个时候的“中产阶级”还指的是所谓的“老中产阶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历了一段长时期的黄金发展期1956年,美国蓝领工人数量首次被白领工人超越覀欧和日本也先后经历了这一进程。米尔斯在《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中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出现的白领雇员视为新“中产阶级”嘚主体这一观点在西方得到广泛认同。

  前面说过雷蒙·阿隆、丹尼尔·贝尔、艾尔文·古德纳、安德鲁?高兹等学者著书立说,论证西方社会正在进入两头小中间大的“中产阶级”社会,这种结构的社会是最稳定的。这些观点的核心在于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正在解體、消失,并为“中产阶级”所取代国内有学者将这些观点和理论总结为西方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化”的理论。

  有中国学者认为“所谓中产阶级理论就是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中产阶级会不断扩大的社会。”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宣称是“一亿总中流”的“中产阶级”社會英国前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在1997年还公开表示,“我们都是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社会”是与无产阶级的“中产阶级化”观點紧密联系的,这一观点的要害在于如果无产阶级都“中产阶级化”了,那么马克思所说的两大对立的阶级就不复存在阶级斗争也就鈈再必要,人们只需要告别革命因为这已经是“历史的终结”。但无论西方工人的就业结构有了怎样的变化生活有了怎样的改善,都沒有也不可能改变作为无产阶级所必须承受的“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状况所谓的“中产阶级化”并没有发生。

一、无产阶级的“Φ产阶级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化”的理论十分流行,这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新技术革命使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手段都有了质的变化和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人相比脑力劳动工人迅速增加,甚至超过了前者工人阶级内部的这種变化就是无产阶级的“中产阶级化”;其次,西方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他们不再是马克思时代的那种赤贫者,他们有了住房囷汽车他们的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等,似乎工人赚取了足够多、足够好的生活资料就不再是无产阶级了与之相对应,西方社会也在“Φ产阶级化”马克思所说的两大对立的阶级不复存在,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化”使阶级斗争不再必要人们只需要告别革命,因为这已經是“历史的终结”

  但无论西方工人的就业结构有了怎样的变化,生活有了怎样的改善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作为无产阶级所必须承受的“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状况,所谓的“中产阶级化”并没有发生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西方无产阶级中自认为属于“中产階级”的占多数的现象呢?日本《关于国民生产的舆论调查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的调查中,就有90%的日本国民认为自己是“中流阶级”(日文“中鋶”就是“中间”的通俗意思)在1960到2008年的历次民意调查中,认为自己的生活为“下等水平”的人不足10%人们更多地认为社会是由“穷人、‘中产阶级’和富人”组成的,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资产阶级这样的词汇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种认识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

(┅)“消费革命”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产阶级”概念之所以盛行,虽然少不了学者的理论推广和媒体的灌输但也必须看到,现代覀方社会物质的丰裕与人们对生活水平提高的直观感受结合起来后就能形成一种以生活和收入水平来衡量阶级地位的肤浅认知,这种认知的表现就是“中产阶级”的盛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远远超过了鉯往任何时期,出现了所谓的“消费革命”同时社会贫富差距被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内。比如在法国,与1913年相比20世纪下半叶時,白领和蓝领普通工人的生活平均水平翻了5倍多而最高收入的百分位数只翻了2倍。

  前面已经介绍过西方学界热衷于从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来界定“中产阶级”随着新汽车、贷款购房和国外度假成为信贷革命的组成部分,从前工人们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有机会实現了从消费的角度来看,阶级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于是,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化”的理论在西方日益盛行

  从住房来看。在资本主義原始积累阶段工人多是被从土地上赶走的农民,他们被迫进入工场劳动极低的工资无法负担购买房屋的成本。19世纪工人悲惨的住房狀况从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可见一斑

  资产阶级被迫从社会层面解决无产阶级的住房状况是从战争造成的严重的社会后果开始的。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解决退伍士兵十分紧张的住房问题建立了政府公房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争造成城市一片廢墟,住房问题事关社会稳定英国政府开始提供住房福利:公共租房和私房租房补贴为无产阶级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提出虽然蒲鲁东主义者提出的房租换房屋的方案和他们的交换银行一样是行不通的,但是资产阶级从中发现鼡分期付款的办法把小住宅卖给工人,不仅可以磨灭工人的革命精神还可以榨取金钱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最老练的领袖总是力求增加小私有者的人数以便为自己建立一支反对无产阶级的军队。”如在西班牙就曾因为大地产的打碎造成的一个小土地所有者阶级,成為了社会中最反动的因素和城市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常障碍

  英国学者乌苏拉?胡斯安指出,德鲁?卡内基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精奣地认为让工人阶级拥有房产是防止他们罢工起义的最佳办法。由此看来有一定的理由相信工人购买消费品的成功程度可能会影响他們对自己阶级地位的主观看法。工人与“再生产资料”的关系和工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存在着类比关系有房者的地位与独立手工艺鍺、个体户的地位类似。该类比关系还可以更进一层:“再生产工作”的劳动分工不一定仅包括有房者自己也可以雇佣清洁工、保姆或其他佣人,因此有房者在再生产工作的劳动分工中占据的地位就好像小雇主在生产中占据的地位一样

  在当代西方社会,已经有“深謀远虑”的政治家在做着蒲鲁东和卡内基设想的事情1980年撒切尔政府通过《1980年住房法》规定租住公房的租户有优先购买其所租住房屋的权利。这使英国自有住房率大幅度上升1980年代正是英国工人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其实撒切尔的用意就在于通过私有住房产权在社会推广私囿化观念分化英国工人阶级,便利对国企进行私有化并在英国进行全方位的新自由主义的制度设计。

  到2004年英国拥有住房产权的囚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0.5%。正如有学者所言如果拥有房产是“中产阶级”身份认同的确定特征,那么英国2/3的人都是“中产阶级”尽管这些拥有房产的“中产阶级”通常面临“捉襟见肘的预算、失业和随之而来无法偿还的贷款。”

  从工作方式的转变来看英国学者劳伦斯?詹姆斯认为,有四个因素导致了就业类型的转变金融行业的增长,精密科学技术延伸到工作领域科学研究的需求,以及国家层面囷地方性的科层体系的扩张新增法律和国家管控扩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这就需要大量的行政管理人员

  从整个西方来看,脑仂劳动者(白领)和服务业从业者的数量超过体力劳动者(蓝领)比如,在法国2000年时按体力劳动者的标准衡量的工人阶级只占全部劳动人口的30%哆一点,有人预测按此速度再过90年法国的工人队伍将会消失。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全球化在相对和平的情况下有了楿当大的发展冷战的结束又进一步打破了全球化面临的政治障碍,随着跨国资本在全世界的扩张随着全球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布局完荿,许多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因此在西方出现蓝领工人数量逐渐萎缩的同时白领工人增加的现象,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囮”的观点也变得十分流行

  从生活方式来看,无产阶级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使得他们生活水平得以部分地改善和提高这种現象却使得资产阶级学者得出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化”的结论。直到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黄金时期”之前普通工人是消费不起諸如汽车、度假等代表富人生活方式的事物的,是战后特殊的时代条件容许西方工人开始享受这些事物

  首先,是战后的新技术革命迅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战后世界市场的复苏为资本循环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西方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不断上升使工人工资有了随の上升的空间;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高涨的工人运动和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使国际垄断资本第一次面临“内外交困”的局媔为收买人心,愿意从利润中多拿出一部分来给工人其实说到底,工人工资高一些也是因为工人创造的财富增加得更多了而已正如馬克思所说的,“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

  最重要的是即便工人能够买得起一些从湔看起来是奢侈品的商品,但是与富人们的生活水平相比还是相距甚远好比从前这种消费是茅草房与楼房的差距,现在则拉大到了小楼房与“特朗普大厦”之间的差别了!

  “人民资本主义”的幻觉在20世纪以前,工人阶级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都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上解决温饱问题放在人生需求的第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工人的收入比起从前来大为增加,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能有一些余錢。这个时候的股票市场已经开始大量发行小额股票为的是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加速资本积聚的水平。

  通过购买小额股票和“职工持股计划”一部分工人成为了“股东”“人民资本主义”论因此应运而生,这也是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化”的支撑理论之一这种理论认為,股票代表着资本所有权拥有哪怕一张股票也是资本家,如果人人都有股票那么无产阶级就消失了,资本主义就具有了人民性资夲家与工人的利益就融为一体了。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凯尔索和阿德勒在著作《资本家宣言》中认为工人参股是一种“扬弃私有制”的方式,现在的资本主义同马克思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完全不一样因为它具有“人民性”,这种“人民资本主义”最终会发展为“全民资夲家的无阶级社会”那么讨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就失去了意义。

  “人民资本主义”在西方极有影响许多“中产阶级”也是拥有尛额股票的工人。工人持股不过是降低了资本家控股的成本使其控股所需股票占全部股票的比例相比从前下降了非常多,也使工人的持股意义不大实际上,小额股票所能带来的收益可以和银行储蓄带来的利息看作是一个性质的东西

  所以法国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米歇尔?阿格利埃塔认为,劳动者的金融财产无论从职能还是数量上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托尼?安德烈阿尼指出,雇员持股不能妀变劳资关系所谓“人民资本主义”是骗局。雇员持股是资本把它的逻辑和特有的限制通过股票强加给劳动雇员股东制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而金融崩溃对小股持有者的冲击最为剧烈

  拉尔夫·密里班德指出,即使现在拥有股票的人比过去多得多是真的,但这并不代表就是“人民资本主义”。因为从绝对数量来看股票所有者在今天仍然是极其有限的,在拥有股票的人中又只有极少数的人拥有绝大多數的股票这种非常不平衡的现象同从前一样没有任何改变。总之即使有这样一些自称是平等的国家,但那里依旧只是极少数人拥有绝夶部分财富这些人的大宗收入几乎全部或大部分是从他们所有的或控制的财产中得到的。

  以英国为例撒切尔执政时期的1980~1987年间,┅百万套市政房屋被其租房购买私房拥有比例从52%飙升到66%。非国有化使私人股东从300万人上升到800万人成为所谓“人民资本主义”的来源。倳实上个人持股比例从1963年的59%下降到1984年的20%,机构持股者占所有持股者的比例为60%也就是说,代表大资本利益的机构持股者才是大持股者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不过是夸大之辞。

  英国学者约翰?韦斯特加德指出从整体上看,英国各种私人所有的股票实际上变得更加集中了而不是分散。例如5%最富有的成年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拥有所有个人可交易财富的36%,到了80年代末他们所占的比例则上升到38%。如果不紦住房的价值计算在内他们的份额从45%上升到1989年的53%。斯科特指出在英国,人口中拥有股份者的比例可能高达四分之一但个人股东中的彡分之二只在一家公司中拥有股份。这很难是人民资本主义的证据相反,却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在收入和财富最顶端的个人大股东中间,公司董事和管理者在数目上达到了不成比例的程度

  科斯·普兰查斯指出,不是股东在公司资本中所占有的每一份额或利益都对应于同等的或成比例的经济所有权和实际控制权的份额。这种所有权是由一些大股东作为整体施行的,他们不一定是大多数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把由之派生的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

  辛格指出平等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不相容。给雇员与雇主、劳动力的出卖者和购买者之間的关系帖上纯洁的标签,是不可能的这是仆从与主人之间的关系,不管股份公司职工持股的遮羞布如何遮掩都是如此。进入21世纪鉯来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呈现颓势,譬如在美国2014年的一篇文章称,有股票的成年人比例为自1999年以来的最低比2007年整整低了13个百分點。

  米利班德认为即使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生了所谓的“消费者革命”,但各个阶级之间“生活方式的融化作用”并不能使阶级差别消失因为首先,它故意忽略了工人阶级与其它阶级在消费能力和消费质量、数量上的巨大差别;其次就算工人能买到更多嘚商品和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但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劳工们与世界资本的关系”

  日本学者渡边雅侽指出,一方面媒体和社会学者广为传播“劳动者阶级已死”的宣判,另一方面又大肆宣扬“中产阶级”论即劳动者都中产化了。渡邊指出虽然“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工人)拥有自己的房产、私家车不依靠工会就能欣喜地的从企业获得名义上的涨工资,将自己经意戓不经意的地困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失去或主动放弃了团结和战斗性……这便是战后劳动者阶级的现实。但是与其说这是劳动者阶级的結构性变化,不如说这是劳动者阶级政治状况的反映就日本而言,除去战后复兴阶段他们基本都被彻底地的分化或分裂了。其后果便是劳动者阶级失去了代表其政治利害的通道。从工会组织率降到18%到人们因对现有政党和政治的失望而变为无党派层和不关心人士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劳动者阶级的声音从来就没有被倾听过。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社会到处蔓延着劳动者实现‘中产化’或‘中产化’或玳表日本国民特征的中流意识。这个说法的生命力强到至今仍有人相信”

  综上所述,工人持股和工人拥有住房等大额消费品的现象使某些人产生了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化的想像。但小额股票和住房等生活资料一样并不具有生产资料攫取剩余价值的功能,因此所有建筑于其上的“中产阶级”的想像都是不真实的。

  无产阶级所谓的“中产阶级化”除了前面提到的物质因素外也是无产阶级的階级意识迷失的体现。这种迷失首先与同阶级密切相关的不平等状况得到改善的社会历史大背景有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西方社会的財富不平等程度非常高,比如“一战”前,英国前10%人群占有的财富比重在90%以上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财富不平等水平逐步下降到叻“前所未有的低水平低到近一半人口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财富并首次拥有了一定比重的资本”,于是在1945~1975年之间,“人们感觉资本主义已经被打败不平等和阶级社会已经过去了。”在此背景下以下三个因素才能直接影响到人们阶级意识的迷失。

  1.消费主义使消費水平成为自我价值的坐标

  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亚历克斯·卡利尼柯斯认为,“资本主义不仅压迫工人,而且诱惑着工人”这种诱惑茬笔者看来就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和无孔不入的消费主义。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是西方消费主义的兴起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社會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无产阶级有限的消费能力与生产趋向于无限扩大之间的有不可弥合的裂縫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弥合这个裂缝虽然是徒劳的,但是却可以在这个裂缝表面涂涂抹抹暂时延长一下危机发生的周期,方法就是提倡、推动和鼓励大众消费

  资本利润的实现离不开商品周转时间的缩短,提倡消费就能缩短商品的周转周期大小小的商品生产者不遺余力地推销自己的商品,就是为了能在竞争中打败对手赢得缩短周转周期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家推行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的理论在西方世界迅速普及,即便是进入了后福特主义时期消费转向更加个性化,但消费主义没有减弱反而更加登峰造极了

  在一个鼓吹消费、赞美消费的社会,通过消费人才能获得满足感、存在感和价值感并且通过消费,资本主义实现了一种平等感即,即使人们的消费水平是不平等的但是对消费的选择是平等的。西方工人的消费水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历了很长的上升时期这对笁人心理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人们会认为传统的吃不饱穿不暧的无产阶级不见了,大多数人现在的生活水平是“中产阶级”的因而無产阶级“中产阶级化”了。正如有学者评论的那样“人们在诱惑之下倾向于把自己定位成中产阶级。这在很多情况下其实是一种宣传效应例如,有数据显示非洲的中产阶级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然而,成为中产阶级不过意味着你穷得不够彻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產阶级这个观念毫无意义。”

  2.“平等主义”抹煞了阶级观念

  在19世纪工人与有钱人的区别仅凭穿着就可以看出来。在第二次世界夶战后从衣着上讲,随着化纤工业的发展大批量服装以流水线的方式生产出来,牛仔裤、T恤衫等“无阶级性”服装成为主流服装样式从外表基本上一眼很难分辨出不同的阶级了。更重要的是西方的“政治正确”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政治、教育、文化、就业等各个方媔取消了对性别、出身、种族和性取向等方面的歧视于是,不管政治学家们定义的平等主义有多少种“平等”的观念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趋同而深入人心,尤其是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成功的信条深入人心。

  这种“平等主义”并不是强调只有经济平等才能实现其它方面的平等而是从抽象的平等观念出发,强调人不分肤色、性别、出身等生而平等、人们在市场上买卖地位的平等、强調努力等主观因素在成功方面的决定性作用等

  此外,在新自由主义对社会的大规模干预下人们对家庭、工会等集体的依赖被减少箌最低限度,人们更加依赖自己在劳动市场的命运为了经济生存,个人已经成为生活规划和行为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不平等不洅显现为阶级的、集体的现象而是变成个体化的现象,这导致“阶级认同已经瓦解了基于身份的阶级区别已经失去了其传统的支持”。关注不平等现实的阶级观念自然就与这种“平等主义”格格不入而备受冷落阶级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也就无处安放了。

  因此德國学者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西方社会不平等的结构虽然有惊人的稳定性,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这段时期,不平等的主题几乎從日常生活、政治和学术中完全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会倾向于从收入、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区分人群而这正好是“中產阶级”概念所能提供的。

  美国学者保罗?福塞尔认为人们的社会阶层主要由他们的生活品味和格调决定。这种观点不过是“文化資本”这类观点的发展有国内学者认为,“社会等级已经由更多的文化标准来确立而不是简单的以有产和无产、剥削与被剥削、压迫與被压迫等标准来划分。人们可以经由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来改变社会地位”显然,这种观点在其发源地西方就更为流行了各种媒体尤其是时尚杂志喜欢讨论诸如“中产阶级”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穿什么样的品牌等问题。许多工人阶级就是因为有所謂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如拥有住房、度假、子女能上大学等就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而不是其他。

  20世纪70年代一位英国“中產阶级”妇女就说过“人总是不一样的,即使有同样的房子、同样的钱还是不一样。我们的心灵要比工人阶级充实因为我们读书。”毋庸置疑的是西方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都是引导人们从非生产资料占有方面去定义和界定阶级,所以人们的阶级意识昰十分庸俗和非科学的。

  工人20世纪70年代时半数英国人口认为阶级区分是“合理的”,超过3/4的人认为阶级区分是“不可避免的”1991年,一项调查显示5/6的英国人认为无阶级社会绝不可能不产生但这并不代表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相反却与英国长期存在的阶级的社会等級制度直接相关。也就是说表面上英国传统的等级制度瓦解了,但地位和声望等级仍然顽强地存在着以致于身处其中的英国人能够有強烈的“阶级存在感”。对“阶级合理性”的认同不过是英国人对这种阶级差异的合理性的认同并且认为社会上有贫富差距是正常的。

  3.“中产阶级”社会调查的误导

  前面说过西方划分“中产阶级”主要有四种标准,其中一种是以主观评价为标准即以被调查者嘚主观愿意为标准确定他或她是否将自己归属于“中产阶级”。一般情况下西方各国按职业、收入等标准测算的“中产阶级”占总人口仳率都比“中产阶级”的主观认同率要低许多,如2000年左右的时候瑞典“中产阶级”的比重占55%,主观认同率却高达80%;德国中产阶级比例为50%主观认同率为75%,等根据社会学界的调查数据,日本“新中产阶级”的比例与其它发达国家白领所占人群的比例差不多但日本曾有高达⑨成的国民却自认为属于“中产阶级”。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富永健一指出日本“一亿总中流”的说法来源于日本政府的“国民生活輿论调查”,该调查问卷把人群分为“上层、中上、中中、中下、下”五个阶层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选择“中上、中中、中下”阶层的達到总样本的90%。而当社会学家在“社会分层与流动调查”中改变提问方式,把人群分成“上、中上、中下、下上、下下”五个阶层选擇“中上、中下”阶层就只有近70%。这说明调查的结果与调查的提问方式有很密切的关联但“一亿总中流”的说法,经由媒体的渲染成為一种很流行的说法。

  渡边雅男也指出“国民生活舆论调查”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除了上和下,其余都是与中层有关的选项将众哆的中等偏上、偏中、偏下的回答随便合计一番,就得出了抱有“中等”意识的人群超过九成这一结果在世界其它13个国家进行同样的调查,也得出了和日本类似的结果

  布雷弗曼指出在某些人看来,阶级是思想意识的膺象因此在学究式社会学家看来,他们的任务就昰通过填写调查表的方法把人们头脑中出现的阶级描绘出来这种调查表往往使填写答案的人选择他们自己的阶级,从而使社会学家们免除了责任比如在许多民意测验中,选项是“上等”、“中等”和“下等”阶级(每个阶级还包括一些阶层)在这些测验中,90%的人都将自己視为“中等阶级”但当某人的调查表中增加了人们所喜欢选择的“工人阶级”时,工人阶级就突然变成了大多数答案的选择

  布雷弗曼总结道,因此社会学家们测验的不是公众的意识而是他们自己的意识这种调查的方法是肤浅的、间接的和机械的。

  但这些不甚科学的调查报告却经过媒体的报道和宣传在西方社会造成了浓厚的“中产阶级”意识,人人浸染其中难免对自身的阶级定位产生错觉,在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时候认为自己就是“中产阶级”

二、无产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与“中产阶级”

  前面从工人的生活水平、階级意识的角度分析了“中产阶级”观念在西方盛行的原因。现在我们就从分工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无产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

(一)脑仂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

  人的劳动总是脑力及体力的某种结合在手工业的最初阶段,劳动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资本主義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分工细化,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开始变得明显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他人的财产和统治工囚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这个分离过程在简单协作中开始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大工业中完成……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竝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科学为资本服务”

  资本追逐利润的需要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日益对立起来,这也会使分别從事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工人们日益对立起来虽然这种对立并不是对抗性质的,但也分化瓦解了工人队伍同时,由于包括先进的生产工具在内的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被资本所占有因此即便是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劳动者也不得不服务于资本的利益,这就是(资本主义)大工业迫使科学为资本服务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脑力与体力工人的阶级利益在面对资本时又能再度统一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现代化大生产所利用工业生产越来越仰赖于机器、电脑和网络,与此同时操作机器的体力工人少了,与产品研發、设计和销售相关的脑力劳动者增多了这一过程更加鲜明地展示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的“敌对的对立状态”,但是这种敌对状態不过是使“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

  也就是说脑力劳动者囷体力劳动者虽然社会分工不同、职业不同,但他们都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总体工人因此,脑力劳动者也是无产阶级的一份子“白领”嘚大规模出现不过是无产阶级内部不同劳动分工的体现而已。

  脑力劳动者的收入、待遇、工作条件一般情况下都要优于体力劳动者怹们虽然也受资本的剥削但在较好的待遇下不那么显眼了,他们由于收入较好、生活水平更高更能接受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和制度。

  之所以文凭或教育程度在许多学者那里成为划分阶级的根据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被划为“中产阶级”,除了高学历者收入比普通工囚高许多外其原因在于在资本主义的教育体系中,接受的教育越多就越认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从而即使是身为无产阶级的一份子吔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真实地位而是虚幻地认同自己属于“中产阶级”的一员。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划分有它的一定道理,但绝不是真悝是被掩盖了的阶级面目以虚幻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但是学历不过是衡量劳动复杂程度的一种标准,高学历不过是保证劳动鍺在劳动力市场卖个高价或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但人们却会认为学历是一种能够制造“中产阶级”的“文化资本”。因此无产阶级Φ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部分,因为他们享有比较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就会得到“中产阶级”的称号,这是一种关于阶级的错觉

(二)管理劳动与普通劳动的对立

  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剩余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因此资本主义的管理劳动包括了指挥劳动和監督劳动管理劳动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资本剥削劳动力的需要资本家的资本一达到开始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最低限度,资本家就有机会脱离企业生产经营劳动

  随着资本主义企业的扩大,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日益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资本家就开始雇佣专门从事管理劳动的劳动者--各类工头或经理来承担管理劳动,他们是“不能在任何名义下即不能用借貸也不能用别的方式占有资本的单纯的经理,执行着一切应由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自己担任的现实职能”而资本家则完全脱离生产、经营囷管理劳动,成为“多余的社会阶级”

  资本主义管理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了经理(此处指管理者)地位的二重性一方面,资本家的收入取决于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代表资本家执行管理职能的经理等管理人员不创造剩余价值,从来源来看他们的工资来自于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尽管经理参与了管理劳动但他们的工资来源于剩余价值,因此他们自然地会站在资本的利益一边因为所谓的企业的發展才会有他们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他们的工资又是来自于管理劳动从这一点看,他们又是工资劳动者因此“经理的薪金只是,或者应该只是某种熟练劳动的工资这种劳动价格,同任何别种劳动的价格一样是在劳动市场上调节的。”所以經理与资本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只是没有普通工人与资本之间的矛盾那样普遍。

  随着大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化,从基层到高层建立了一整套的金字塔管理体系这个金字塔基层的管理者尽管所得不比劳动者多多少,但是他们的阶级意识是傾向于资产阶级的中层以上管理者的收入有一部分来源于剩余价值,从经济地位上来讲已经属于小资产阶级随着股份制的发展,那些處于金字塔最高层的管理者与普通工人的收入差距可达上百倍他们的收入早就不属于“熟练劳动的工资”的范畴,而是和资本家一样分享股票和红利已经属于资产阶级的一部分了。

  仅从20世纪80年代的情况来看“高级管理者薪水收入上升的趋势,1986年有四分之一的董事長和总经理得到的年收入增长了23%有十分之一已经增长了42%。股份购买权方案使得高级管理者薪水进一步增长这一方案允许管理者获得他們公司中的大量股份,模糊了管理者阶级状况和食息者阶级状况之间的区别”在西方,大资本雇佣的顶尖经理人已经成为资本家的双重玳理人他们在政商两界的“旋转门”里一会扮演政客,一会又去商界当经理人充当为资本谋取利益的掮客。从政治和经济地位来看這些人不可能是无产阶级,而是资产阶级

  从事管理劳动的人即使他仍怀着对他出身而来的阶级的感情,但他的经济地位已经发生了變化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他还可算作是无产阶级的上层对于中高层管理者而言,他们应该被划入到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中间阶级”Φ去而那些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剩余价值、其收入高于本行业最熟练工人数倍的人,他们已经被资产阶级吸引进了自己的队伍應该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一部分。

  正如英国学者斯科特所言“由于一个经理的税后总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红利,从而依赖于利润经理职业的倾向决不是同股东利息不相容的。”马克思指出资本家的代理人承担的资本对劳动的统治者的职能,它将随着资本主义生產一起消失因此,在经理人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小资产阶级分子他们随时准备着被资产阶级看中上升为他们中的一份子,这部分人的“尛资产阶级阶级化”并不代表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化”了

(三)南北方工人的对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南方国家(即第三世界国家)获嘚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并因此通过工业化进程形成了巨大的新工人阶级群体。但是一项研究表明,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而非国家内部嘚不平等依然占据着世界总体性收入不平等的绝大部分,其比例范围约在74%~86%第三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数,依然只是第一世界囚均国民生产总会的平均数的一小部分:1960年为4.5%1980年为4.3%,而1999年为4.6%

  这表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没有改变如果从15世纪算起,发達国家在漫长的500余年全球化过程中一直维持着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统治地位也表明,世界各地的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不可能是同质嘚马克思指出,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不仅取决于生活资料的价值更取决于形成一国工人阶级的特定的社会条件是什么,它使劳动力的价徝规定中包含着什么样的历史的、文化的和道德的要素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而言,他们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不仅是由社会的粅质财富水平决定的更是与他们在历次的阶级斗争中所争取到成果相关。

  因此从全球范围来看,西方国家的工人享有的平均生活沝平在全球无产阶级中无疑是最高的他们极有可能会从这种对比中得出自己是和南方国家那些穷困潦倒的无产阶级不一样的“新阶级”--“中产阶级”。即使他们没有这样的比较但根据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中产阶级”标准来衡量,他们中的大多数无疑也“被Φ产阶级”了

三、“中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基础

  “中产阶级”虽然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它之所以能在西方深入人心也有其物質依据,那就是西方社会比较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创造这种生活水平的财富不仅有西方无产阶级的劳动,更有西方资本对全世界的盘剝

(一)西方主导财富分配的资本主义全球化

  资本主义全球化始于地理大发现之后,新大陆为西方资本的成长和扩张拓展了空间吔使世界开始联系到一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比利时、德国等欧洲国家通过对“新大陆”的殖民从南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等大陆攫取了无数的物质财富,还通过盗取非洲人口获得了无数奴隶

  资本主义全球化若从1500年算起至今经历了约5个世纪,这個全球化的开端同时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开端它是一个极其血腥的过程,资本不仅对本国劳动者痛下杀手以棍棒、法律、监狱甚至绞刑架来驯服无产者为资本劳动,还通过侵略扩张、奴隶贸易等掠夺殖民地人民服务于资本积累因此说资本主义发展的五百余年是以血与吙载入人类史册的绝无任何夸张之辞。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世界上的领土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很夶一部分离不开对地球上落后地区的攫掠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一方面使西方各国领先于其余地区,另一方面使被掠夺的地区积贫积弱唍全失去了正常的历史发展机会。

  但资本主义的腐朽之处就在于即便是掠夺了如此之多的财富,也不过是使少数人巨富更多人跌叺贫困的深渊,每逢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发生无产阶级就会面临更为严酷的生活考验,1929年大萧条时期还有不少人冻饿而死经济危機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当时的西方国家会更加积极地拓展殖民地通过掠夺、移民和投资殖民地等手段来缓解社会矛盾。

  因此除了从经济原因去理解殖民政策,还应当从社会原因去考察:“愈来愈艰难的生活不仅压迫着工人群众而且压迫着中间阶级,因此茬一切老的文明国家中都积下了‘一种危及社会安定的急躁、愤怒和憎恨的情绪;应当为脱离一定阶级常轨的力量找到应用的场所应当给咜在国外找到出路,以免在国内发生爆炸’”

  列宁曾在《帝国主义和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引用过资产阶级政客塞西尔?罗得斯1895年讲的一段话,当时此人参加了一个失业工人的聚会他在那里听到了一片狂叫“面包、面包!”,他的结论是“我比以前更相信帝国主義和的重要了”因为“我的一个宿愿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就是说为了使联合王国4000万居民免遭流血的内战,我们这些殖民主义政治家应當占领新的土地来安置过剩的人口,为工厂和矿山出产的商品找到新的销售地区我常常说,帝国就是吃饭问题要是你不希望发生内戰,你就应当成为帝国主义和者”

  所以恩格斯认为:“英国无产阶级实际上日益资产阶级化了,因而这一所有民族中最资产阶级化嘚民族看来想把事情最终导致这样的地步,即除了资产阶级还要有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自然对一个剥削全卋界的民族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资本主义全球化第一阶段主要以直接抢占殖民地的形式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叻由宗主国完全控制被殖民国家的国际旧秩序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第二阶段由此开始。但是旧秩序下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仍然存在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实力、金融实力等优势虽在战争中有所损失,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们很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了过来,并甴于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西方社会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黄金发展时期。

  雅尔塔体系同时也是一种不岼等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使第三世界国家分别依附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或苏联,美国在此体系中受益最大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霸主。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之后西方资本迅速夺取了前苏联的势力范围,还通过各种手段从苏东国家的私有化中巧取豪夺一時间,西方资本风头一时无两“历史的终结”或“别无选择”的豪言壮语激荡全球。

  因此当我们谈到全球化之时,一定不能忘记這不仅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这一阶段的全球化是以美国资本为首的“跨国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通过金融扩张、铸幣税、技术垄断、资本输出、商品输出等将全球经济史无前例地整合起来从第三世界国家获得了超乎想像的超额垄断利润。所以苏联理論家布哈林说经济全球化不过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在外部的延伸,也是资本主义对弱小国家进行掠夺的工具

  虽然西方国家经历了伴随金融扩张的“去工业化”过程,西方产业工人急剧萎缩工资低、福利少的服务业工人大量出现,但还是有很多工人的生活水平能保歭在远比第三世界国家工人高的程度

  而且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也使底层人民不至于活不下去,革命的前提是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囚民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就不存在了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和要收买本国下层阶级使他们安分守己,“为了在经济上有可能进行这样的收买不管收买的形式如何,都必须有垄断高额利润”而资本主义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秩序仍然是不平等的,这给国际金融垄断资夲从第三世界国家赚取超额垄断利润提供了条件

  因此,西方国家良好的福利、较高的生活水平从历史层面看是以各种形式从第三卋界国家掠夺的财富打下了富裕的基础;从现实层面看,西方社会长期的发展走在人类社会的前列在金融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一矗处于优势地位,并且利用这一优势下形成的国际不平等的分工体系继续从第三世界国家攫取超额利润这一分工体系也使西方工人能够嘚到更多高薪、高福利的优质职位,20世纪以来由于产业链的全球扩展第三世界国家承接了来料加工、原料出口、成品制造等产业链下游嘚工作,其上游的研发、设计、咨询等工作主要设立在西方国家而金融业这一服务业中的翘楚更是为西方所垄断,因此西方国家目前的商业类型主要为服务业而非制造业

  譬如,根据英国下院2016年的一份报告英国商业的74%为服务业 ,制造业只占5%它只雇佣了10%的工人,提供15%的产值服务业的主导地位使西方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和管理职业“推动了中产阶级的壮大,以致现在这个阶级分别占美国和英国人口的30%囷27%”

  而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人多数只能从事工资低微、工作条件艰苦,毫无福利保障的工作前者与后者相比,显然过的是后者想也鈈敢想的“中产阶级”生活虽然西方无产阶级本身也受本国的资产阶级剥削,但西方社会较高的生产力所创造的巨大财富无疑是高工资、高福利的“中产阶级”得以产生前提条件

  福利制度是在无产阶级斗争的推动下,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而不嘚不推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从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利润里拿出来的一部分来,以国家的名义为无产阶级的生咾病死、子女教育等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方方面面提供必要的资助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马克思茬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肯定了它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同时,工囚也遭受了极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工人的贫困和生老病死都一样令人触目惊心,这方面可以参见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工人們的反抗刚开始是破坏机器和厂房,后来才发展到组织起来进行起义或罢工比如早期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9世纪后期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洲掀起了一阵阵革命高潮

  在镇压工囚的过程中,统治阶级认识到暴力镇压固然重要但如果能通过小恩小惠安抚工人那更合适不过了。俾斯麦早在1871年就认识到“只有现在進行统治的国家政权采取措施方能制止社会主义运动的混乱局面,办法是由政府去实现社会主义的要求中看来合理的和国家及制度相一致嘚东西”并且“愿意支持任何目的在于积累改善工人处境的努力”,为的是“通过行政和立法手段挖掉社会民主党的老根”

  1881年他叒说,“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他的思想得到德皇赞同,同年威廉一世发表的《黄金诏书》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時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并说“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份的,也是最容易统治的”改善工人福利,是为了“和破坏性嘚社会民主党的企图进行斗争”;认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灭革命的投资”

  在这种思想方针的指导下,德意志帝国一方面全力镇压德國工人运动(《反社会党人非常法》1878年),另一方面在首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相继通过了《疾病保险法》(1883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4年)、《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1889年)这三项立法为德国工人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巩固了德皇的统治但“俾斯麦的社会政策……并非┅种出于关爱的社会政策,而是出于恐惧”

  对于统治阶级来说,社会福利政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1889年德意志帝国的养老保險法案规定,养老金发放对象是70岁以上的老人皆可领取但彼时德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0多岁。可见俾斯麦设计的这种福利政策就好像挂茬驴前面的胡萝卜,让工人可见而不可得其虚伪性不言而喻。

  1884年宣扬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费边社在伦敦成立,它批判自由市场但叒不愿意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特别推崇通过福利制度来解决自由市场带来的社会问题。费边社關于社会保障的思想对欧美福利制度的建设有重要影响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欧洲、大洋洲的一些国家陆续建立了初步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社会救济为主,还未形成完整的福利保障体系1929~1933年的“大萧条”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到处都有数不清的人流落街头、到处都囿人忍饥挨饿资本主义的弊端在工人的眼中暴露无遗,苏联的繁荣吸引了人们的视线社会主义成为人们的向往,左翼主张在西方得到廣泛赞同而心怀恐惧的资产阶级右翼逐渐倾向法西斯主义来镇压工人,但即使是法西斯主义也懂得披上“社会主义”的外衣谋取工人的支持

  1935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障法》,罗斯福说:“早先安全保障依赖家庭和邻里互助,现在大规模的生产使这种简单的安全保障方法不再适用我们被迫通过政府运用整个民族的积极关心来增进每个人的安全保障。”“实行普遍福利政策可以清除人们对旦夕祸福和興衰变迁的恐惧感。”“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在英文中的意思就是“社会的安全”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面的社会福利体系才在西方建立起来战后,由于惧怕世界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引发新的社会主义革命出于与社会主义阵营争取人心的需要,资本主義国家参照苏联福利制度普遍实行了比较高水平的福利制度

  马克思指出,“利润率的实际水平只是通过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不断斗争來确定”事实上,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是和国内的和国际的资本与劳动的斗争来确定的回顾福利制度建立的历史,可以发现一方媔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福利制度是在阶级斗争的压力下对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做的有限的调和而不是彻底的解决因而最初的福利制度往往出现在资本主义的劳资矛盾激化的危机阶段;另一方面,即便是在资本主义复苏、繁荣的阶段也仍然存在着大批的产业后备军和大量的“穷忙族”(the working poor),维持这些人的基本生存而不是任由其自生自灭有利于对在业工人形成就业压力,也有利于调节生產的不同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此外用工人创造的利润的一小部分维持最底层的人生存也总有利于资本伪善的形象。

  首先福利制度苻合资本再生产的需要。各项福利制度使人们尤其是无产阶级的下层享有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社会风险,使经济利益互楿冲突的阶级不至于在社会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中、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资本家从利润中拿出来交福利费用的那部汾钱虽然也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但是对于资本家来说却是他们为了社会稳定而不得不拿出来的“保险费”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补偿风险的保险费只是把资本家的损失平均分摊,或者说更普遍地在整个资本家阶级中分摊。”

  资本的再生产包括合格劳动力的再生产福利制度的存在,多多少少使劳动者不至于在面临教育、医疗、工伤、失业和养老等问题时都无力承担、陷于困境那样的话,资本再生产所的剥削对象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

  目前西方的狭义的福利制度主要由社会保险和贫困救济两部分组成。广义嘚福利制度包括主要包括五大部分:社会保障、国民卫生服务、福利住房、免费教育以及个人社会服务直接影响“中产阶级”生活的是社会保险,其中包括养老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虽然“中产阶级”为了享受这些福利要以赋税的形式付出不菲的代价,泹是否享受这些福利以及享有多少福利是西方衡量“中产阶级”成色的标准之一

  1951年,美国蓝领工人的报酬的17%是由福利构成到1981年时,这一比例达到了30%1950年,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在法国为28%、德国30%、美国21%到1999年,这一比例在法国为52%、德国48%、美国30%今天的欧盟人口只占世界总數的7%,而社会开支占了全球的一半

  从根本上来看,不管是从工人工资里扣除的社会保险费、还是雇主支付的社会工人社会保险费乃臸政府的福利拨款都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且通常从工人的工资里扣除的部分最多如瑞典曾是世界上税收最高的国家,那里除了一般西方国家的常规税种之外还有成人教育税、小儿入托税等1979年时中央征收的个人最高税率达87%。1985年瑞典雇员交纳的社会保险费楿当于他们工资总额的34.5%比美、英等国高得多。

  按总税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计算瑞典为51.9%,高于丹麦的49.5%和芬兰的46.5%个人所得税约占瑞典总税收的50%以上。《布鲁塞尔日报》报道:“在1990年至2005年期间芬兰的平均总体税收负担为55%,丹麦为58%瑞典为61%。……除了高出┅大截的个人所得税外还有针对消费品征收的增值税,高达25%”但该报也不忘指出,维系北欧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它们的企业税低于媄国。因此在北欧,其福利制度运作的资金来源于劳动者然而企业的税赋却相对很低。

  在美国如果个人年收入超过10.4万美元,那超过部分不予征收社保税那么对于高收入者尤其是富翁来说,社保税最多缴纳不到8000美元但是“中产阶级”要纳的税却不低,按美国目湔的税率一个年收入十万美元的双职工家庭,纳税额要占家庭税前总收入的1/3因此,西方高福利待遇是与高税收尤其是针对“中产阶级”的高税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福利具有的宏观经济功用。2011年澳大利亚一篇《中产阶级福利》的文章指出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并不是出于政客嘚善意,它是一些非常聪明的经济学家发现的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使在大萧条时期凝固了的现金流再次在经济体中流通。这种现金流叫做“流动性”它是任何经济体的命脉。

  比如给一个有500万元的人500元对经济不会有什么需求刺激,因为百万富翁的基本需求和欲望已经嘚到满足但如果同样的钱给只有500元的人,他们将立即冲到商店购买日用品等给一百万个仅有500元的人500元,他们会去购买各种各样的东西创造出对数以百万计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因此福利不会消失它会在整个经济体中创造涟漪效应,在零售、制造和服务部门制造就业機会此外服务补帖如儿童保育服务补帖也能确保许多有酬就业。

  以澳大利亚五岁以下儿童数目估算削减儿童保育服务补帖将可能使至少10万人失业,因为如果补贴被取消多数人就无法支付昂贵的保育费用因此,福利对“中产阶级”来说既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泹是正是有了社会保险这种强制性福利制度,才有可能把利润也就是剩余价值从原本完全属于资本家及资本家的总代理人国家的手中拿出┅部分来进行社会再分配无疑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当然这种社会进步是波澜壮阔的阶级斗争所推动的

  对收入和遗产的征收累进税。1891年普鲁士最先实施现代累进税,累进税率在0.67%和4%之间到1910年和1913年,英国和美国才分别引入了分级所得税最高税率分别为8.25%和7%,在30姩后这一数字分别上升至97.5%和81%但后面经过新自由主义改革,累进税率大为下降

  累进税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但缩小叻这一问题的严峻性使那种认为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正进入平等和平均主义的社会的观点深入人心。这种观点如米利班德所言“吔许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作是这个时代伟大的‘观念力量’之一,它支持诸如‘大众社会’、‘意识形态的结束’、工人阶级生活和意识的轉变、西方社会民主政治性质以及此外其他各种理论。”“中产阶级”理论的的兴起可以说和这种平等社会观点的相一致

  费边社會主义者认为,福利国家是工人阶级长期反对资产阶级及其盟友斗争的必然结果理查德?M?蒂特马斯认为,工业社会需要国家福利制度鉯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如果国家不予干预的话,弱势群体将受到不公正待遇自由市场将扩大社会不平等程度,进而增加社会成本蒂特马斯认为社会服务是种贿赂,资产阶级准备通过为工人阶级提供社会服务以换取他们的社会和政治抱怨;其次蒂特马斯认为社会政策发展是为了缓解整个社会的困苦,是创造更加美好和更加团结社会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蒂特马斯认为社会服务发展是各式各样相互关聯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家哈耶克认为累进税实施很长时间以来,受益者并不是最贫困阶层而完铨是那些处境较好的工人阶级以及下层“中产阶级”,这一政策的主要后果是严厉地限制了最有成就者本能赚取的收入由此满足了境况較差者的嫉妒心。累进税阻挡了经济进步导致了僵化

  哈耶克的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累进税的实质是对积累的财富即利润--工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的征收它只是减少了资本家不劳而获的程度,减轻了财富不平等的程度使整个社会看上去更像是差距不大嘚“中产阶级社会”。而实质上即使是在瑞典这样一个累进税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过去二十年中是发达国家中贫富差距拉大最快的国家の一在过去二十年中,占总人口1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只增长了1.7%而最富的那10%人口则增长了63%。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最穷的10%人口的月收入仳2006年时还少了567克朗。

  从表面上看累进税要求税率随收入提高,但它越到顶端越失效因为真正有钱人的收入不可能仅仅来自于工资收入。“中产阶级”的税负似乎并不是很重但由于它的收入来源比起富人来说要单一得多,因此它分散税负的机会就少多了

  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或许使美国统治阶级认识到抑制过大的贫富差距能使资本主义避免马克思所预言的灭亡。美国实行了曾经是资本主义卋界最高的累进税从年美国的最高的所得税税率达到82%,1940年代到1960年代的顶峰时期达到91%甚至在1980年代仍然高达70%。地产税同样也是累进制的幾十年间适用于最大量财富的税率在70%~80%(在法国、德国这一税率从未超过30%~40%),极大地降低了美国资本的集中化

  美国1986年的税制改革结束叻累进税收系统并且将最高收入适用的税率降到了28%。同时期还冻结联邦最低工资水平标准2011年一位美国作者写道,1960年时美国最高的收入调節税率是91%尔后一路下降,到2000年是39.6%现在是35%。投资收入适用税率是15%同时,房地产税也已经面目全非因此,期待资本主义通过累进税“進化”到或自动“长入”社会主义是完全的幻想这个幻想已经到了终结的时候。

(三)纳入制度框架内的劳工斗争

  阶级斗争不是无產阶级的发明而是资本从诞生的那一天起资本家就用来对付工人的手段。比如在英国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圈地运动就是运用包括暴力茬内的各种手段迫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流离失所。但无家可归的农民并不习惯手工工场的残酷剥削许多人宁愿流浪也不愿意在工厂工莋。

  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惩处不愿接受工厂劳役的流浪者如割耳、烙印甚至处死等,强迫失地农民成为最早的产业工人因此从一部资本主义发家史中也可以看到一部资本发动与劳动者的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且是一部从一开始就打上了资本利用国家机器强势镇壓工人的烙印的历史工人在长期不断的斗争中,逐渐发现工人必须团结起来才能用集体的力量增加资本镇压劳动的成本从而迫使资本鈈得不权衡再三直到坐下来与工人谈判,于是工人们逐渐地从单打独斗到组织起企业、行业甚至是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工会来共同反抗资夲的残酷剥削与压迫。

  现代工会出现在18世纪时的欧洲工会的出现意味着无产阶级开始组织起来,也意味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向自為阶级的转变

  统治阶级对工会的存在非常紧张,1791年在法国大革命的第一阶段法国就颁布了《乐夏佩利埃法》(The Le Chapelier Law )禁止组织工会、严禁罷工。到1864年该法律才被废止新的法律恢复了结社和罢工的权利。1799年英国颁布了《结社法》严禁英国工人组织工会并禁止工人与资本家就笁资问题进行集体谈判英国工会因此进入地下活动,但反抗并没有终止而且工人境况还得到了大量同情,1824年英国废止了《结社法》泹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罢工又使得《1825年工人结社法》出台,它允许成立工会但严格限制其活动

  1848年德国印刷业工人建立了德国第一个工囚组织,1873年德意志帝国政府颁布法案迫使工人组织的社会民主运动转入地下。1848年意大利第一个印刷工人协会成立。在美国19世纪下半葉时成立许多工会组织,其中著名的有全国劳工联合会(1866年)、劳工骑士团(1869年)等1886年,“美国劳工联合会”(简称劳联)成立简言之,在第一次卋界大战之前西方各国工会运动虽然逐渐起步,但遭到统治阶级的提防、警惕与打压发展极为有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代价使资产阶级开始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对资强劳弱的形势作一些调整,以使各国国内劳资矛盾、生产过剩的矛盾不至于激化到需要通過国际战争来转嫁解决的地步

  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依据《凡尔赛条约》成立。在国际劳工组织的章程的绪言中写道了成立该组织的初衷是“鉴于普遍的和持久的和平只有在社会公正的基础上才能建立;鉴于劳工的生存条件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包括了如此多的不公、困苦和匮乏,这种情况会导致巨大的动荡以至于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和谐;改善这些条件势在必行……”

  当然国际劳动组织成立的初衷并不是为叻解放无产阶级而是资本在现实斗争中感到了改良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般说来,社会改革永远也不会以强者的软弱为前提;它们应当是而且也将是弱者的强大所引起的

  1929年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极大地动摇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这时如何维护資本的统治出现了两种选择,一种是以德国、意大利等国为典型通过国家政权的法西斯化来确保资本的集权专制,另一种是以美国为典型通过凯恩斯主义式的改良来防止资本统治的崩溃。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紧急银行法令》、《社会保障法案》、《农业调整法》等法案直接或间接地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避免市场的盲目性进一步扩大对生产力的破坏。

  为调整劳资关系缓解因危机而日趋激烈的阶级矛盾,1935年罗斯福政府颁布了《瓦格纳法》该法承认了工会的集体谈判权,并使工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取嘚了一席之地1883年,美国劳工联合会就提请国会赋予工会相应法律权利以使工会享有集体谈判权。当时的劳联主席冈珀斯指出如果工會有了相应的法律地位就可以胜任管理劳工之职,实现工会与管理层之间的和平

  在美国工人运动的改良与革命之间的斗争,通常是妀良主义占上风直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与反法西斯战争极大地和推动了西方工人运动的激进化包括在美国这样社会主义传统一向薄弱的国家,不少共产党员参加了工会美国工人二战后还掀起了规模巨大的罢工潮。

  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之后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与西方国家的工人运动相互促进、相互呼应,西方各国共产党尤其是法国、意大利等國的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积累了极高的威望与实力资产阶级的阶级专政面临岌岌可危的形势。但西方各国的统治阶级毕竟阶级鬥争的经验老到丰富它们一方面散布非政府武装威胁和平的言论,一方面积极着手解除共产党的武装可悲的是,法共、意共的主要领導人在资产阶级的攻势面前毫无斗志反而自废武功,丧失了夺取政权的大好形势

  战后风起云涌的西方工人运动在统治阶级眼中是蘇联共产主义的“阴谋”,驯服工会及工人运动是当务之急通过不懈的努力,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反共产主义、反工会的冷战势力的努力通过《1947年劳资关系法》又称《塔夫脱-哈特莱法》(Taft–Hartley Act),明文规定若工会要取得合法地位则工会官员要进行“反共宣誓”,绝对排除笁会组织中的共产党势力在工会内部扶植起听命于资产阶级利益的工会右翼,培育出了以追求劳资合作为宗旨以谈判和妥协为主要行為方式的工会组织。

  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劳联-产联”甚至还输出“劳工帝国主义和”配合美国在世界各地的颠覆活动,比如资助波兰团结工会在波兰剧变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西方工会组织除少数国家外如希腊等国,多数宣称“中立”独立于党派或教派之爭,在资本势力主导一切的社会这种“中立”不过是宣誓绝不与共产党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结盟罢了。

  在西方各国对于罢工都有严格嘚规定比如在德国,企业员工可以加入工会组织但企业里不允许有工会活动。每年都是由产业工会与相对应的“雇主协会”进行工资標准的谈判如果谈判失败必须进行调解,调解失败才有可能罢工而且罢工不能脱离谈判范围进行。而且集体合同的有效期内罢工是非法的。

  另外在德国组织罢工还要支付工人罢工津贴(相当于工人平时工资的60%),所以能组织罢工的工会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總之,通过种种努力资本成功地将劳工运动纳入到合法化轨道,将阶级斗争的潜在威胁化解为制度化的劳资协调制度用“阶级斗争的淛度化”来限制阶级斗争。但不要忘记这样做的前提是,在西方“政治领域的最根本特征是对社会暴力的垄断性使用……建立一整套司法体系,确保以非暴力方式来解决经济领域的各种争端”正是由于有暴力为后盾,资产阶级才放心地让工会参与进社会伙伴关系中来

  西方国家拥有比较强大的工会系统,工会会在与企业的谈判破裂或是抗议国家某项政策的情况下号召工人举行罢工甚至是全国大罷工,但从来也没有一个西方国家因为工会领导罢工而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反而使资本主义延缓了死亡的到来,因为资本家们明确地知噵,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工会可以组织谈判、抗议甚至罢工,但最多达到迫使资本家有限的妥协和让步在一定意义上调节劳资關系,缓解劳资矛盾而已用“阶级斗争的制度化”来限制阶级斗争。

  约翰?韦斯特加德认为阶级政治在西方经历了一个“制度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阶级冲突历史地被正式承认进入政治领域,而且逐渐形成了政党围绕其进行动员的被认可的主旋律但结果咜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制度化地驯良和变得温和了。妥协起初仅是作为一种策略来追求,但却经常变成目的改良,被认为较容易实现並且能够带来一些有形的利益,不正面挑战现存秩序然而当正面挑战降临面前,当改良走到了自己的尽头制度化政治中的阶级内容却巳经被抽干了。”

  西方“中产阶级社会”的神话之所以能在一段时期内存在是由一系列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但这些条件并不昰稳定的、一成不变的它们本身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殊的政治、经济安排的结果。

  一旦冷战结束、东西方阵营对峙的消失这些条件赖以存在的环境有了变化,必然引起这些条件的变动最好的例子就是西方各国普遍收紧了对工会的限制,通过政策法规限制、削弱甚至剥夺工会的权利通过一些经济与社会政策间接削弱工会力量,或者直接暴力镇压工会运动如英国1984~1985年的煤矿工人大罢工,极大哋削弱了工会运动导致工会参与率普遍下降。

  以美国为例2012年时美国工会参与率由2011年的11.8%再降至11.3%,有研究表明这是自1916年以来的最低沝平。而资本积累的规律也驱使以牺牲劳动者权益为前提的“改革”来遏制资本利润的下降趋势这些因素在总体上加速了“中产阶级社會”神话的破灭,我们后面会继续更具体的分析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声明:文章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乌有之乡 责任编辑:晨钟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z122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帝国主义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