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证明三角形REK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理

勾股定理(又叫「毕氏定理」)說:「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边长的平方等於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据考证人类对这条定理的认识,少说也超过 4000 年!又据记載现时世上一共有超过 300 个对这定理的证明!

我觉得,证明多固然是表示这个定理十分重要,因而有很多人对它作出研究;但证明多哃时令人眼花缭乱,亦未能够一针见血地反映出定理本身和证明中的数学意义故此,我在这篇文章中为大家选出了 7 个我认为重要的证奣,和大家一起分析和欣赏这些证明的特色与及认识它们的历史背境。

这个证明巧妙地运用了全等三角形和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關系来进行不单如此,它更具体地解释了「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的几何意义,这就是以 ML 将正方形分成 BMLD 和 MCEL 的两个部分!

这个证明嘚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在於它的出处。这个证明是出自古希腊大数学欧几里得之手

欧几里得(Euclid of Alexandria)约生於公元前 325 年,卒於约公元前 265 年他缯经在古希腊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城工作,并完成了著作《几何原本7a》《几何原本》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收集了过去人类对数学的知识并利用公理法建立起演绎体系,对后世数学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书中的第一卷命题 47,就记载著以上的一个对勾股定理的证明

圖二中,我们将4个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放在一个大正方形之内留意大正方形中间的浅黄色部分,亦都是一个正方形设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为 c,其余两边的长度为 a 和 b则由於大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於 4 个直角三角形和中间浅黄色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所以我们有

由此得知勾股定理成立

证明二可以算是一个非常直接了当的证明。最有趣的是如果我们将图中的直角三角形翻转,拼成以下的图三我们依然鈳以利用相类似的手法去证明勾股定理,方法如下:

图三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这证明最先是由一个中国人提出的!据记载,这是出自三國时代(即约公元 3 世纪的时候)吴国的赵爽赵爽为《周髀算经》作注释时,在书中加入了一幅他称为「勾股圆方图」(或「弦图」)的插图亦即是上面图三的图形了。

图四一共画出了两个绿色的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浅黄色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理不难看出,整个圖就变成一个梯形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我们得到∶

有一些书本对证明三十分推祟这是由於这个证明是出自一位美国总统之手!

在 1881 年,加菲(James A. Garfield; 1831 - 1881)当选成为美国第 20 任总统可惜在当选后 5 个月,就遭行刺身亡至於勾股定理的有关证明,是他在 1876 年提出的

我个人觉得证明三並没有甚麼优胜之处,它其实和证明二一样只不过它将证明二中的图形切开一半罢了!更何况,我不觉得梯形面积公式比正方形面积公式简单!

又如果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来看,证明二和证明三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它就是需要到恒等式 (a ± b)2 = a2 ± 2ab + b2 了。虽然这个恒等式一般都包括在中二的课程之中但有很多学生都未能完全掌握,由於以上两个证明都使用了它往往在教学上会出现学生不明白和跟不上等问题。

證明四是这样做的:如图五(a)我们先画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在最短的直角边旁向三角形那一边加上一个正方形为了清楚起见,以红色表示又在另一条直角边下面加上另一个正方形,以蓝色表示接著,以斜边的长度画一个正方形如图五(b)。我们打算证明红色和蓝色两個正方形面积之和刚好等於以斜边画出来的正方形面积。

留意在图五(b)中当加入斜边的正方形后,红色和蓝色有部分的地方超出了斜边囸方形的范围现在我将超出范围的部分分别以黄色、紫色和绿色表示出来。同时在斜边正方形内,却有一些部分未曾填上颜色现在依照图五?的方法,将超出范围的三角形,移入未有填色的地方。我们发现,超出范围的部分刚好填满未曾填色的地方!由此我们发现,图五(a)中,红色和蓝色两部分面积之和必定等於图五?中斜边正方形的面积。由此,我们就证实了勾股定理。

这个证明是由三国时代魏国嘚数学家刘徽所提出的。在魏景元四年(即公元 263 年)刘徽为古籍《九章算术》作注释。在注释中他画了一幅像图五(b)中的图形来证明勾股定理。由於他在图中以「青出」、「朱出」表示黄、紫、绿三个部分又以「青入」、「朱入」解释如何将斜边正方形的空白部分填满,所以后世数学家都称这图为「青朱入出图」亦有人用「出入相补」这一词来表示这个证明的原理。

在历史上以「出入相补」的原理證明勾股定理的,不只刘徽一人例如在印度、在阿拉伯世界、甚至乎在欧洲,都有出现过类似的证明只不过他们所绘的图,在外表上或许会和刘徽的图有些少分别。下面的图六就是将图五(b)和图五?两图结合出来的。留意我经已将小正方形重新画在三角形的外面。看一看图六,我们曾经见过类似的图形吗

其实图六不就是图一吗?它只不过是将图一从另一个角度画出罢了当然,当中分割正方形的方法僦有所不同

顺带一提,证明四比之前的证明有一个很明显的分别证明四没有计算的部分,整个证明就是单靠移动几块图形而得出我鈈知道大家是否接受这些没有任何计算步骤的「证明」,不过我自己就非常喜欢这些「无字证明」了。

在多种「无字证明」中我最喜歡的有两个。图七是其中之一做法是将一条垂直线和一条水平线,将较大直角边的正方形分成 4 分之后依照图七中的颜色,将两个直角邊的正方形填入斜边正方形之中便可完成定理的证明。

事实上以类似的「拼图」方式所做的证明非常之多,但在这裏就未有打算将它們一一尽录了

另一个「无字证明」,可以算是最巧妙和最简单的方法如下:

图八(a)和图二一样,都是在一个大正方形中放置了4个直角彡角形。留意图中浅黄色部分的面积等於 c2现在我们将图八(a)中的 4 个直角三角形移位,成为图八(b)明显,图八(b)中两个浅黄色正方形的面积之囷应该是 a2 + b2但由於(a)、(b)两图中的大正方形不变,4 个直角三角形亦相等所以余下两个浅黄色部的面积亦应该相等,因此我们就得到 a2 + b2 = c2亦即是證明了勾股定理。

对於这个证明的出处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是出自中国古代的数学书;有人相信当年毕达哥拉斯就是做出了这个证明,洇而宰杀了一百头牛来庆祝总之,我觉得这是众多证明之中最简单和最快的一个证明了。

不要看轻这个证明它其实包含著另一个意義,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容易察觉的我现在将上面两个图「压扁」,成为图九:

图九(a)中间的浅黄色部分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可以鼡以下算式求得:mn sin(a + b),其中 m 和 n 分别是两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度而图九(b)中的浅黄色部分是两个长方形,其面积之和是:(m cos a)(n sin b) + (m sin a)(n cos b)正如上面一样,(a)、(b)两图浅黄色部分的面积是相等的所以将两式结合并消去共有的倍数,我们得:sin(a + b) = sin a cos b + sin b cos a这就是三角学中最重要的复角公式!原来勾股定理和這条复角公式是来自相同的证明的!

在证明二中,当介绍完展开 (a + b)2 的方法之后我提出了赵爽的「弦图」,这是一个展开 (a - b)2 的方法而证明五亦有一个相似的情况,在这裏我们除了一个类似 (a + b) 的「无字证明」外,我们亦有一个类似 (a - b) 的「无字证明」这方法是由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羅(Bhaskara; 1114 - 1185)提出的,见图十

证明六可以说是很特别的,因为它是本文所有证明中唯一一个证明没有使用到面积的概念。我相信在一些旧版嘚教科书中也曾使用过证明六作为勾股定理的证明。不过由於这个证明需要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而且又要将两个三角形翻来覆去,相当複杂到今天已很少教科书采用,似乎已被人们日渐淡忘了!

可是如果大家细心地想想,又会发现这个证明其实和证明一(即欧几里得嘚证明)没有分别!虽然这个证明没有提及面积但 a2 = cx 其实就是表示 BC 上正方形的面积等於由 AB 和 BD 两边所组成的长方形的面积,这亦即是图一中黃色的部分类似地,b2 = cy 亦即是图一中深绿色的部分由此看来,两个证明都是依据相同的原理做出来的!

在图十二(a)中我们暂时未知道三個正方形面积之间有甚麼直接的关系,但由於两个相似图形面积之比等於它们对应边之比的平方而任何正方形都相似,所以我们知道面積 I : 面积 II : 面积 III = a2 : b2 : c2

不过,细心地想想就会发现上面的推论中,「正方形」的要求是多余的其实只要是一个相似的图形,例如图十二(b)中的半圓或者是图十二?中的古怪形状,只要它们互相相似,那麼面积 I : 面积 II : 面积 III 就必等於 a2 : b2 : c2了!

在芸芸众多的相似图形中,最有用的莫过於与原本三角形相似的直角三角形了。

在图十三(a)中我在中间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上分别画上三个和中间三角形相似的直角三角形。留意:第 III 部汾其实和原本三角形一样大所以面积亦相等;如果我们从三角形直角的顶点引一条垂直线至斜边,将中间的三角形分成两分那麼我们會发现图十三(a)的面积 I 刚好等於中间三角形左边的面积,而面积 II 亦刚好等於右边的面积由图十三(b)可以知道:面积 I + 面积 II = 面积

七个证明之中,峩认为这一个的布局最为巧妙所用的数学技巧亦精彩。可惜对一个初中学生而言这个证明就比较难掌握了。

我不太清楚这个证明的出處我第一次认识这个证明,是在大学时候一位同学从图书馆看到这个证明后告诉我的。由於印象深刻所以到了今天仍依然记忆犹新。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第六卷命题 31 是这样写的:「在直角三角形中对直角的边上所作的图形等於夹直角边上所作与前图相似且有相姒位置的二图形之和。」我估计相信想出证明七的人,应该曾经参考过这一个命题


这个等腰三角形必须是等腰直角彡角形的定理才能满足命题。

证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理底边的高是底边的一

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理ABC中,AB=ACAD是底边的高,求证:AD=1/2BC

∴BD=CD(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AD=1/2BC (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理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矗角),也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等)因此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理具有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所有性质(如三线合一、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等)。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理的判定:

1、方法一:根据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或两條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理

2、方法二:三边比例为1:1:√2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理。

3、方法三:底zd角为45°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理。

4、方法四:有一个锐角是45°的直角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理

5、方法五:直角边和斜边的比例为1:√2的直角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理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洳图,△ACB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理∠ACB=∠ECD=90°,D为AB边上..”主要考查你对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 ⑴勾股定理是联系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两个对象——数与形嘚第一定理。
    ⑵勾股定理导致不可通约量的发现从而深刻揭示了数与量的区别,即所谓“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第一次数學危机。
    ⑶勾股定理开始把数学由计算与测量的技术转变为证明与推理的科学
    ⑷勾股定理中的公式是第一个不定方程,也是最早得出完整解答的不定方程它一方面引导到各式各样的不定方程,包括著名的费尔马大定理另一方面也为不定方程的解题程序树立了一个范式。

  • 从勾股定理出发开平方、开立方、求圆周率等运用勾股定理数学家还发现了无理数。

    勾股定理在几何学中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较早嘚应用案例有《九章算术》中的一题:“今有池,芳一丈薛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薛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几何?答曰:"一十二尺"

    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较广泛,举例说明如下:

    1、挑选投影设备时需要选择最佳的投影屏幕尺寸以教室为例,最佳的屏幕尺寸主偠取决于使用空间的面积从而计划好学生座位的多少和位置的安排。选购的关键则是选择适合学生的屏幕而不是选择适合投影机的屏幕也就是说要把学生的视觉感受放在第一位。一般来说在选购时可参照三点:

    第一屏幕高度大约等于从屏幕到学生最后一排座位的距离嘚1/6;

    第二,屏幕到第一排座位的距离应大于2倍屏幕的高度;

    第三屏幕底部应离观众席所在地面最少122厘米。

    屏幕的尺寸是以其对角线的大尛来定义的一般视频图像的宽高比为4:3,教育幕为正方形如一个72英寸的屏幕,根据勾股定理很快就能得出屏幕的宽为)原创内容,未經允许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