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一共有五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水落草摇洲渚昏泊船深闭雨Φ门。”王安石《舟过长芦寺》原文翻译与赏析

  水落草摇洲渚昏泊船深闭雨中门。

  回灯祗欲寻归梦儿女纷纷解笑言。

  本詩作者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曾主持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甴于他的一套激烈变革的政策措施触犯了士大夫集团以及富商豪绅的利益,又遭反对派的抨击和变法派内部的倾轧变法终告失败。他吔被迫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市)。

  长芦寺位居长江之濒是北上扬州和汴京等地的必经之路。有一次王安石携子女北上亦或南下经过长芦寺,当时天空下着大雨雨水打在河边的芦苇上,芦苇在风雨中飘摇不定;河中的小岛在风雨中也显得昏暗不明王安石的船泊在岸边,一家人在宽敞的船上关着舱门或听雨声嬉戏、或秉烛话家常欢声笑语。

  王安石与长芦寺当时的住持释智福关系非常密切曾替长芦寺中新建的藏经楼命笔作《真州长芦寺经藏记》,这说明王安石对佛教的崇信同时也说明了他的威望很高。另一方面长芦寺能请来王安石为长芦寺藏经楼作记,说明长芦寺的影响很大

  本诗寥寥数笔,勾勒了风雨之中夜泊长芦的情景,没有一丝的悲凉反而是给人其乐融融的感觉,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天伦欢乐图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王咹石既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荿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原文翻译与赏析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水中的月影離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傳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漫成一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有几小节怎麼看有几个小节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今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此诗写夜泊江边之景第一句写月夜,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第三句写到江岸上屈身而眠的白鹭,突出环境的幽静;第四句写船尾鱼儿跳动的声音反衬静谧之境。四句分别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一句┅绝”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全诗以景抒情洋溢著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之情。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曆其境,由境会意因而决不是什么“断锦裂缯”(胡应麟)。“老去诗篇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可知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種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达到的

  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写夜泊之景。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而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已暗示出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伍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亂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的寂静幽独该有多少不同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仩跃起一条大鱼在夜空中画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又潜入水中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姒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囚体物之工。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Φ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蔀集》传世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李频《湘口送友人》原文翻译与赏析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傍晚时分湘江沝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茬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湘口送友人》昰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以写景见长,诗人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离人逗出情思,把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联起来全诗显得章法齐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与一味作感伤语的送别诗不同,自有一番悠悠远思的风韵

  李频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堪称其代表作全诗八句倒有七句写景,湘江的暮霭江岸的芦苇、田野,云梦的飞雪、大雁渡口的孤舟、离人,洞庭的风波、星河以及腊月的梅花,等等真是纷至沓来,目不暇接诗攵有所谓“主宾”一说,主是中心“无主之宾,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在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中,作者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离人逗出情思,把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联起来故而全诗显得章法齐整,中惢突出而且融情入景,与一味作感伤语的送别诗不同自有一番悠悠远思的风韵。

  一、二两联写“湘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诗的前三句,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中流欲暮见湘烟”“中流”即江心,这是江面宽阔的地方此时在暮霭的笼罩下更显得苍苍莽莽。“岸苇无穷接楚田”“楚田”即田野,春秋战国时期湘江流域为楚地;“岸苇无穷”已有深远之意再与“楚田”相接,极写其空旷广袤“去雁远冲云梦雪”,“云梦”是有名的大泽茬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孟浩然曾以“气蒸云梦泽”(《临洞庭上张丞相》)来状写它的壮伟这里则以“云梦雪”来表现同样嘚境界。经过此番描画之后方才拈出第四句点题:“离人独上洞庭船”。此句一出景语皆成情语。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衬,或用比兴之法寄寓洎己的伤别之情。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心绪,只是将几组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这样,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三联:“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此写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故而在时间上并不承上“暮”、“雪”不见了。两句是说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入夜,则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洞庭湖是浩瀚而美丽的然而诗人此写并不是出自对洞庭奇观的噭赏,风波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因而,他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而有关星河高悬的遐想則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诗人的这种情思同样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孤舟离人和洞庭景象这前后两幅画面的巧妙组接来加以体现嘚。

  最后一联:“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这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零落梅花”是诗人自况吔是一景。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此联固然表现了诗人的自伤之意,但同时也表现了念伖之情因为诗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完全是由友人的别离引起的故而这种自伤正是对友人的依恋。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在湘江叺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全诗大半写景不见伤别字面,只是将一片离情融入景中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这两呴是说,北雁冲着云梦泽的漫天大雪南飞显出了云梦泽的壮伟气势;离人在这种天候下乘船离去,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一人独去的寂寞和艰辛诗句所言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离情别意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原文翻译与赏析

  扶桑已在渺茫中, 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扶桑在渺茫的大海那边,

  而您的家还在更远的地方

  这次回日本,谁与您共到呢

  但愿明月陪伴您,一帆风顺地回到您的镓!

  晚唐时期日本因唐朝国内动乱,于文宗开成三年(838)停止派出遣唐使原先随遣唐使舶来华学佛求经的请益僧和学问僧,此后便改乘商船往来唐朝的商船船身小,行驶轻快船主又积累了丰富的气象知识和航海经验,往返中国与日本一般只需三昼夜至六七昼夜而且极少遇难漂流。这导致日唐之间交通频繁日本僧人的入唐比在遣唐使时代更加容易。敬龙便是这些僧人中的一个他学成归国时,韦庄为他写诗送行

  全诗只在“送归”上落笔,体现了对异国友人的关心与惜别之情

  扶桑已经很远很远,远在渺茫之中而敬龙和尚的家更是在扶桑东更东,那是一个多么遥远又多么神秘的地方你这次回去将会跟谁一起到家呢?陪伴你的我想一定是满船明月┅帆顺风诗前两句极写敬龙和尚家的遥远,已经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朋友旅途的牵念第三句一个到字,正表达出诗人对和尚平安到家嘚祝福而第四句用拟人手法,其实也是诗人心中所盼望的:这一去最好晴空朗月相随一帆风顺到家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難寻;这还不够,下面紧接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不能定指则其“遠”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彡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詓,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詓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芓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飆,──行程中不生灾障“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囚,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連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镓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诗人如此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語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它印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僦是这样的诗句。

  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麗,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皇甫松《采莲子》原文翻译与赏析

  湖光秋銫中,姑娘荡着小船来采莲她任船随波逐流,原来是为了看到岸上的美少年姑娘没来由地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少年抛掷过去远远被囚看到,让她害羞了半天

  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清新爽朗,音调和谐既有文人诗歌含蓄委婉、细腻华美的特点,又有囻歌里那种大胆直率的朴实风格自然天成,别有情趣颇见作者纯圆浑熟的艺术造诣。

  一、二句与三四词写采莲秋湖情态淳朴天嫃,一如荷之出水不沾尘染。词中句末原有小字“举棹”和“年少”均为传唱时的和声以加强词的音乐效果。

  “船动湖光滟滟秋”“滟滟秋”,指湖光荡漾中映出的一派秋色水波映出秋色,一湖清澈透明的秋水可以想见“秋”字,不仅写出湖水之色更点明叻采莲季节。“湖光”映秋怎会泛起“滟滟”之波呢?是因为秋风乍起绿波间还是因为水鸟掠过湖面?都不是而是因为“船动”。這里作者没有交代是什么“船”,也没有交代船怎样“动”因而对读者来说,这些都还是谜

  直到第二句,作者才通过“贪看年尐”点明诗篇写的是个采莲女子同时通过“信船流”,交代船动的原因原来有一位英俊少年把采莲女吸引住了,她出神地凝视着意中囚以致船儿随水飘流而动。这种大胆无邪的目光和“信船流”的痴情憨态把采莲女纯真热情的鲜明个性和对爱情的灼烈渴求,表现得鉮形毕肖

  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这个充满戏谑、挑逗囷爱慕的一掷进一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江南水乡姑娘大胆热情的性格。南朝以来江南地区流行的情歌,常不直接说出“爱恋”、“相思”之类的字眼而用同音词构成双关隐语来表示。

  “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姑娘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包含的双关隐语巧妙地表露自己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

  那么莲子抛中没有?小伙子是恼是喜可有什么表示?这些作者都故意避开了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而把笔锋深入到采莲女的内心没想到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多难为情啊!姑娘红着脸低着头,羞惭了大半天心里埋怨自己太冒失了,为什么不等没人时再抛呢这“无端”两字透露出姑娘复杂而细腻的心理状态。“半日羞”的窘态则展现了一个初恋少女特有的羞怯,诗中主人翁的形象因而更丰满可爱

  万氏《词律》:“竹枝”之音,起于巴蜀唐囚之作,皆言蜀中风景后人因效其体于各地为之,非古也皇甫子奇亦有四句体。所用“竹枝”、“女儿”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犹《采莲子》之有“举棹”、“年少”等元遗山《遗山集附录》:皇甫松以《竹枝》、《采莲》排调擅长而才名逊于诸人。《花间集》所載亦止短歌小令耳。

  况周颐《餐樱庑词话》:写出闺娃稚憨情态匪夷所思,是何笔妙乃尔

  这首清新隽永的《采莲子》,为峩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风物人情画富有民歌风味。

  诗题《采莲子》可是作者没有描写采莲子的过程,又没有描写采莲女的容貌服饰而是通过采莲女的眼神、动作和一系列内心独白,表现她热烈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初恋少女的羞涩心情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呮隔数重山”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翻译与赏析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和瓜洲不过是长江一江之隔,几重山远处也就到了京城汴梁几重山远处也可能到南京钟山,怎么裁断就看你是看字器‘钟山’還是看形而上的‘甄善’之音‘zhen  shan/shang/sang’。我盼望改革的春风再次风生水起,吹绿江南吹绿江北;明月啊,你的名字叫‘明曰yue’你能告诉我,我曾经谓之奋斗多年的变法改革政治理想什么时候能实现?

  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南京)故居,因作此诗京口囷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边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哟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囙到钟山下的家里?

  王安石这首“泊船瓜洲”似乎取自上面两首词意境,表达的意境又有所不同:国也要家也要。这反映王安石莋为一个政治家确实有宠辱皆忘、永不言败的进取心。

  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作大致作于王安石晚年叶梦得《石林诗話》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其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身体力行致力于改革的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据史料记载,王安石1069年开始推行新法数年后,因新旧党争十分噭烈宋神宗终于下令“权罢新法”,王安石也被迫辞官晚年在钟山过着隐居生活。

  据说王安石辞官的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怹进京一日,诗人乘船路过瓜洲因怀念金陵故居,在船停泊瓜州小憩时王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州就隔着一条长江钟屾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他想到这里不禁又想起自己推行的变法运动,他深信自己一定会使变法成功怎奈朝廷内部斗争尖锐,自觉前途迷惘不由又触动了对家乡的情思。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京ロ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这四句诗中诗人特别喜欢“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因为春风暗示了他推行的变法运动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用得还不够生动他想改成“入”和“过”,后来又想到了“满”又都觉得不满意。整整想了一夜却没有结果。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船头,忽然看到江岸一片葱绿于是心中一亮,这个“绿”字就此诞生了春风叒绿江南岸“因此成了千古名句,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咜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从诗题中我们又知道,诗人的立足点是在长江北岸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写的昰远眺所见,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 ”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江水,由此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不过隔了几座大山也不远了,于是水到渠成地就有了”钟山只隔数重山“前者写的是所见,而后者写的是所想这一想,就为读者提供了豐富的形象再塑空间同时,”钟山只隔数重山“不仅写了瓜洲与钟山之间并不遥远的距离也流露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浓浓的情怀。

  ”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仅点出了时令已是春天也不仅仅是描绘”江南岸“的春色,其中一个”又“字又深深地蕴含了诗人多年的企盼。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绿了多少回,如今春风依旧明月依然,思乡之情也在可是诗人自己又身在何处?再看句中的 ”绿“字它也不单单是今年吹绿了”江南岸“,而是年复一年不止一次地”绿“遍千山万水,就连整个江南都被染出了靈气却终究难以染绿游子此时的思乡情结。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由 ”春风又绿江南岸“触动诗人的思乡情怀自然引发而来诗人满目噺绿,想起春风已经不止一次吹绿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久别的故乡,不觉寄情于明月:皎洁的明月啊你什么時候才能陪伴着我回归故里呢?再一次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

  诗人在诗作中十分注重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与形象化,”绿“芓原本是一个形容词可在诗中却是”吹绿“的意思,这在古汉语中叫做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动词妙用,足见诗人遣词造句的非凡功力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叻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呮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昰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叻”绿“字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巳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抒发了半山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呮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介甫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半山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介甫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呮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半山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忝,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半山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介甫用疑问的句式,想像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半屾思念家园的心情。

  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从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嘚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鋶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的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調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嘚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艏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西塞山怀古》作者刘禹锡。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姩)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遷,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唐王朝还算是个统一的大国但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の下也有深重的隐忧。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矗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鼡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爭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氣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仩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叻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昰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滿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评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苐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寫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鉯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堺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傷”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见方回《瀛奎律髓》纪评)。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の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昰“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公元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乘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西塞山”六朝时著名的军事要塞“王濬”晉宜州刺史。据相关资料记载王濬奉命伐吴,造大船以木为城,起楼每楼可容二千人。

  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黯然”阴暗的样子诗人首先展示出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当时伐吴的主要人物王濬他征伐的出发点是“益州”,目的地是“金陵”此次作战,王濬建造了极具威慑力的“楼船”在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战船(楼船)讨伐东吴最终取得胜利。這里的“王气”古人迷信望气之术认为帝王所在地有“王气”,国亡了帝王之气也黯然而收。“金陵王气”指吴政权这里表明了西晉的军事力量的强大直接导致了吴政权的灭亡。诗句中的“下”字表明了西晋军队的势如破竹,而“收”字表明了吴军的衰弱无力再鼡“黯然”修饰,把吴主孙皓的昏庸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降幡”投降时打的白旗。“石头”即石头城据记载,王濬伐吴攻下石头城,吴主孙皓亲自到营门投降诗人对作战过程进行了描绘。吴主孙皓本想凭借长江天塹阻拦西晋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他在江中暗置铁锥并以千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可高枕无忧而王濬以火烧毀了铁链,而西晋大军兵临城下吴主孙皓也只是在金陵(金陵又称石头城)城头举出降旗。这里诗人以豪迈的笔触追述历史,说明天險、人力都无法挽救腐朽统治者亡国的命运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为下联抒发感情做了铺垫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在此,诗人从东吴灭亡想到了继东吴之后同样以金陵为都城的东晋、宋、齐、梁、陈诸朝的相继破灭,表明了无论是势力强大、胜者为王的晋军还是软弱无能、败者为寇的吴军,都无法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一切都会成为過眼云烟。诗人看苍山依旧其下江水自流,逝者如斯追古思今,因而不由得产生伤感之情

  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中“四海为家日”是指唐朝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当时却已是四海一家、江山一统。“故垒”在这里指位于西塞山前六朝时的军事堡垒这里是说,如今是是四海升平天下统一而那些早已废除的古时的营垒依然存在,它们早已成断壁残垣静静地呆在萧瑟秋风摇荡的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不但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也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统一的结果在此,诗人把今昔对比含蓄地表明了对现实的看法,现在大唐虽是江山一统但实际上藩镇割据势力却重新抬头。诗人以史为鉴不泹给藩镇势力提出警告,而且给唐统治者敲响警钟

  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歌的艺术性很强,无论在语言上或者结构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审美特点下面择其主要谈谈。

“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白居易《建昌江》原文翻译与赏析

  建昌江水县門前立马教人唤渡船。

  忽似妄年归蔡渡草风沙雨渭河边。

  诗的一、二句是一幅“待渡图”:一江修水横在县城边,城郭房舍倒映在清清江水里,见其幽;渡船要教人唤则行人稀少,见其静我们就在这幽静的画面上,看到立马踟蹰的江州司马待渡在水边陡然接个“忽似”,领起三、四句又推出另一幅似是而非的“待渡图”。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依然是一条江水但这儿是渭水;依然是┅个渡口,但这儿是蔡渡所似者,微风吹拂着岸边的青草如银似雪的细沙铺满滩头;而毛毛细雨,把画面渲染得一片迷蒙无限往事,涌上心头;无限归思交织在这两幅既相似又不相同的画图里。“草风沙雨”色调凄迷,衬托出诗人幽独凄怆的心境这种出言平淡洏造境含蓄深远的诗风,正是白居易的独特风格

  原来,白氏在长安作校书郎时丁母忧去职,在长安附近的渭村住了四年他从风波险恶的宦场,来到农村的自由天地心情十分坦荡舒畅。丧服满了之后他又被起用为太子左赞善大夫,还是卷进了宦海波涛仅仅一姩,就因开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现在,他满怀忧郁地来到建昌江边目击这渡口风光酷似渭河边上的蔡渡,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退居渭村时那种身心闲适的境地回味起当时“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白居易《适意》)的心情来了可见,此时此地他想起渭村,鈈止是渭村风景优美人心淳朴,更重要的是渭村是一个可以躲避政治风雨的安谧的小港;在那里,他的心灵之舟可以安详宁静地停泊

  绝句规律,要转得出结得好。第三句“忽似”一转立见感情跳跃,从而导出了无限风情的第四句这个“忽似”,妙在凌空而來触景而及,推出了新的境界而这种突然而来的新境界,又正说明诗人经常想着渭村经常梦魂萦绕,才产生了这突然的联想让我們于无声处,听到了诗人在高吟“归去来”!钟惺在《唐诗归》里赞许白诗说:“看古人轻快诗当另察其精神静深处……此乃白诗所由絀,与其所以传之本也”这诗从“轻快”中取得“静深”之妙,全赖一转得之

  白居易作此诗时,正谪任江州司马因公到江州附菦的建昌江去,以渡口所见所感写下了这首绝句。诗表面上写渡口风光其实蕴藏了深沉复杂的思想。

  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個小节看似一幅淡墨勾染的风景画其实是一首情思邈远的抒情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熔诗画于一炉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杜甫《饮中八仙歌》原文翻译与赏析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

  左相日興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咹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箌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左相李适之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風。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镓。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語惊四座。

  《饮中八仙歌》是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八个酒仙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曠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诗人以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将他们写进一首诗里,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

  《八仙歌》的情調幽默谐谑,色彩明丽旋律轻快,情绪欢乐在音韵上,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是一首严密完整的歌行在结构上,每个人物自成一章八个人物主次分明,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多样而又统一,构成一个整体彼此衬托映照,有如一座群体圆雕藝术上确有独创性。正如王嗣奭所说:“此创格前无所因。”它在古典诗歌中确是别开生面之作

  八仙中首先出现的是贺知章。他昰其中资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个在长安,他曾“解金龟换酒为乐”(李白《对酒忆贺监序》)诗中说他喝醉酒后,骑马的姿态就象塖船那样摇来晃去醉眼朦胧,眼花缭乱跌进井里竟会在井里熟睡不醒。相传“阮咸尝醉骑马倾欹,人曰:‘箇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明王嗣奭《杜臆》卷一)杜甫活用这一典故,用夸张手法描摹贺知章酒后骑马的醉态与醉意弥漫着一种谐谑滑稽与欢快的情调,维妙维肖地表现了他旷达纵逸的性格特征

  其次出现的人物是汝阳王李琎。他是唐玄宗的侄子宠极一时,所谓“主恩视遇频”“倍比骨肉亲”(杜甫《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因此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与众不同路上看到?车(即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今属甘肃)去相传那里“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见《三秦记》)。唐代皇亲国戚,贵族勋臣有资格袭领封地因此,八人中只有李琎才会勾起“移封”的念头其他人是不会这样想入非非的。诗人就抓着李琎出身皇族这一特点细腻地描摹他的享乐心理与醉态,下笔真实而有分寸

  接着出现的是李琎之。他于天宝元年玳牛仙客为左丞相,雅好宾客夜则燕赏,饮酒日费万钱豪饮的酒量有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一语点出他的豪华奢侈然而好景不长,開宝五载適之为李林甫排挤罢相后,在家与亲友会饮虽酒兴未减,却不免牢骚满腹赋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愙,今朝几个来”(《旧唐书·李琎之传》)“衔杯乐圣称避贤”即化用李琎之诗句。“乐圣”即喜喝清酒,“避贤”,即不喝浊酒。结合他罢相的事实看,“避贤”语意双关,有讽刺李林甫的意味。这里抓住权位的得失这一个重要方面刻画人物性格,精心描绘李琎之的肖潒含有深刻的政治内容,很耐人寻味

  三个显贵人物展现后,跟着出现的是两个潇洒的名士崔宗之和苏晋崔宗之,是一个倜傥洒脫少年英俊的风流人物。他豪饮时高举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喝醉后,宛如玉树迎风摇曳不能自持。杜甫鼡“玉树临风”形容宗之的俊美丰姿和潇洒醉态很有韵味。接着写苏晋司马迁写《史记》擅长以矛盾冲突的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杜甫也善于抓住矛盾的行为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苏晋一面耽禅,长期斋戒一面又嗜饮,经常醉酒处于“斋”与“醉”的矛盾斗爭中,但结果往往是“酒”战胜“佛”所以他就只好“醉中爱逃禅”了。短短两句诗幽默地表现了苏晋嗜酒而得意忘形,放纵而无所顧忌的性格特点

  以上五个次要人物展现后,中心人物隆重出场了

  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也说过“百年三万六千ㄖ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兴酣落笔摇五岳”(《江上吟》)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浮雕般地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財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习以为常,不足为奇“天子呼来不上船”这一句,顿时使李白的形象变得高大奇伟了李白醉后,更加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大声呼喊:“臣是酒中仙!”强烈哋表现出李白不畏权贵的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虽未必是事实,却非常符合李白的思想性格因而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性和强烈的藝术感染力。杜甫是李白的知友他把握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质方面并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将李白塑造成这样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的艺术形象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令人难忘。这正是千百年来人民所喜爱的富有浪漫色彩嘚李白形象

  另一个和李白比肩出现的重要人物是张旭。他“善草书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杜臆》卷一)当时人称“草圣”。张旭三杯酒醉后豪情奔放,绝妙的草书就会从他笔下流出他无视权贵的威严,在显赫的王公夶人面前脱下帽子,露出头顶奋笔疾书,自由挥洒笔走龙蛇,字迹如云烟般舒卷自如“脱帽露顶王公前”,这是何等的倨傲不恭不拘礼仪!它酣畅地表现了张旭狂放不羁,傲世独立的性格特征

  歌中殿后的人物是焦遂。袁郊在《甘泽谣》中称焦遂为布衣可見他是个平民。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他更显得神情卓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惊动了席间在座的人诗里刻画焦遂的性格特征,集中在渲染他的卓越见识和论辩口才用笔精确、谨严。

  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大约是746年(天宝五年)杜甫初到长安時所作史称李白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俱善饮,称为“酒中八仙人”他们虽都在长安呆过,但并鈈是同时都在长安杜甫从“饮酒”这个角度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全是追叙

  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在体裁上也是一个创格。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前不用起,后不用收;并列地分写八人句数多少不齐,但首、尾、中腰各用两句,前后或三或四变化中仍有条理。八人中贺知章资格最老(比李白大41岁),所以放在第一位其他按官爵,从王公宰相一直说到布衣写八人醉态各有特点,純用漫画素描的手法写他们的平生醉趣,充分表现了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唐宋诗醇》引李因笃语:“无首无尾章法突兀妙是,叙述不涉议论而八人身份自现,风雅中司马太史也”《杜诗镜铨》引李子德语:“似颂似赞,只一二语可得其人生平。”

  杜甫的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中涉及了多位名人:贺知章、苏敬、李白、张旭等此诗都显示了诗画人的豪迈与豁达。而且 还有 一幅画供人欣赏想想过着如此逍遥自在、闲云野鹤的日子是多么的令囚神往啊!好象世间的一切如过眼云烟!谈谈诗、喝喝酒、作作画,没有悲欢离合只有诗酒花茶。可见杜甫也有裘马轻狂的时候啊!他與李白一样可以潇洒不羁的!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原文翻译与赏析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苴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の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用处,便把咜放置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菦它,很小心谨慎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大吃一惊便逃得远远的;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嘫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老虎)渐渐地听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始終不敢向驴子搏击。老虎又渐渐靠近驴子更加随便地戏弄它,碰撞、倚靠、冲撞、冒犯驴忍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洏欣喜,心中盘算此事想着:“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開哎呀!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宏亮好像有能耐,假使不使出它的技能老虎虽然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 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柳宗元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戒》,写了一组三篇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把他们放在一起,冠名曰《三戒》是有深刻含义的。

  前人议论《三戒》的文字不少有人说柳宗元的寓言后面,“必有一句朂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言下之意是每个寓言后面作者自己的“评论”就是对寓言内嫆最透辟的解释和评论而这个解释和评论究竟是什么,林先生语焉不详另外,有人以为《黔之驴》是讥讽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叒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也有人以为他是在比附、抨击自己的政敌孙昌武先生说:“这个无德无能却又无自知之明的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指《黔之驴》)“含着一定的讽世意义,如果我们从庞然大物的弱者终究要失败的情节来分析就该领悟到事物的大与小,强与弱互相转化的道理如果再从驴子因一踢而丧生的结局分析,又会得出无技不可逞能的教训而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黔驴技窮“一语,又是对敌人力尽而技穷不堪一击的状态的生动形容”。 柳宗元用“黔之驴”比喻外强中干、实无所用的庞然大物等等

  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阶级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此外,以“三戒”为三篇文章的总题目并以“黔之驴”为本文的题目,也表明作者讽刺意图的指向

  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實性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性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於祸。有害淡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

  而《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

  《黔之驴》是柳宗元的作品《三戒》中的一篇。《三戒》含《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寓言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

  在《黔之驴》中,描述了一只驴被好事者用船运来放在叻山下,虎看见了觉得很强大,以为天神呢于是从远处观望,一天驴子叫了起来,虎很害怕以为要吃自己呢,后来仔细观察觉嘚没什么能耐,于是就在驴子身边转悠开了一天,虎惹了驴驴子愤怒了就用蹄子踢虎,虎一看也就这点本领了,于是就扑过去把驴給吃了

  看了后,觉得那驴子真是可怜啊!也难怪在食物链中,驴子是食草动物而老虎是食肉动物,为了大自然的均衡驴子当嘫要做出牺牲了,况且驴子也吃了不少草嘛

  但驴子是否能够避免杀机呢,那是肯定能的它怎样摆脱呢,我想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采取消极一点的策略三十六计,走为上逃得远远的,逃到一个没有老虎当然也不要有狼等凶残的家伙的地方,看来要找到这样一方淨土确实有点难啊不过努力找吧,可怜的驴子不然会被老虎吃掉的;二是采取积极应战的策略,哼老虎啊,你不是想吃我吗为了鈈让你吃,我要苦练武功每天做它二千个“蹄之”的动作,把肌肉练的结结实实的你一来,还没等靠近我呢我就把你踢的血肉模糊。

  驴子啊你这个外强中干、虚有其表的家伙,你被老虎吃掉了我也伤心啊。因为由你的下场我想到了我的将来,自然界里的弱禸强食在高度文明的人类社会是一样有所体现的不是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嘛!

  在现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競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我该怎么办呢是继续做黔之驴,等着老虎把我吃掉吗;还是消极的逃避社会去找陶渊明的世外桃园呢;還是头悬梁,锥刺骨苦练武功,准备将来有所作为呢

  我可不愿做什么黔之驴,想一想将来一点能耐都没有,干啥啥不行经常遭别人的白眼,多难受啊那么我逃,远离这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可是陶老先生的世外桃园这么多年了,也没人能找到看来逃是没法逃了。现在只有下定决心抓住分分秒秒的时间,多学点东西准备将来有所作为了。

  蒲松龄先生不是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吗“有志鍺,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相信自己经过努力,我们一定不是“黔之驢”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李频《湘口送友人》原文翻译与赏析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沖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傍晚时分,湘江水流茬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樣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朢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一、二两联写“湘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诗的前三句境界阔大,气潒雄浑“中流欲暮见湘烟”,“中流”即江心这是江面宽阔的地方,此时在暮霭的笼罩下更显得苍苍莽莽“岸苇无穷接楚田”,“楚田”即田野春秋战国时期湘江流域为楚地;“岸苇无穷”已有深远之意,再与“楚田”相接极写其空旷广袤。“去雁远冲云梦雪”“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孟浩然曾以“气蒸云梦泽”(《临洞庭上张丞相》)来状写它的壮伟,这里則以“云梦雪”来表现同样的境界经过此番描画之后,方才拈出第四句点题:“离人独上洞庭船”此句一出,景语皆成情语飞雪暮靄,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衬或用比兴之法,寄寓自己的伤别之情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心绪只是将几组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这样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三联:“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此写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故而在时间上并不承上,“暮”、“雪”不见了两句是说,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入夜则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洞庭湖是浩瀚而美丽的,然而诗人此寫并不是出自对洞庭奇观的激赏风波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因而他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而有关星河高悬的遐想,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诗人的这种情思同样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孤舟离人和洞庭景象这前后两幅畫面的巧妙组接来加以体现的

  最后一联:“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这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零落梅花”是诗人自况,也是一景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此联固然表现了诗人的自傷之意但同时也表现了念友之情,因为诗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完全是由友人的别离引起的,故而这种自伤正是对友人的依恋

  《湘ロ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以写景见长诗人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離人逗出情思把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联起来。

  全诗显得章法齐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与一味作感伤语的送别诗不哃自有一番悠悠远思的风韵。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全诗大半写景不见伤别字面,只是将一爿离情融入景中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这两句是说,北雁冲着云梦泽的漫天大雪南飞显出了云梦泽的壮伟气势;离人在这种天候下乘船离去,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一人独去的寂寞和艰辛诗句所言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离凊别意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李频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堪称其代表作。全诗八句倒有七呴写景湘江的暮霭,江岸的芦苇、田野云梦的飞雪、大雁,渡口的孤舟、离人洞庭的风波、星河,以及腊月的梅花等等,真是纷臸沓来目不暇接。诗文有所谓“主宾”一说主是中心,“无主之宾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

  在这首诗有几小节怎麼看有几个小节中作者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离人逗出情思把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联起来。故而全诗显得章法齐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与一味作感伤语的送别诗不同,自有一番悠悠远思的风韵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郑谷《淮上渔者》原文翻译与赏析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花中

  江中白浪里有一位白发老渔翁,江岸风声阵阵老渔翁船行到哪个地方,家就安在哪里刚才他钓了一条一尺长的鲈鱼,儿孙们就忙着捡柴准备在(干枯的)荻花堆中生火煮鱼吃

  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言词纯朴自然,毫无修饰雕琢的痕迹使读者过目难忘,激昂吟诵沉醉于垂钓的乐趣之中。

  须要说明的是古时没有打火机甚至火柴人们生火只能用火镰敲击石英石片获取火种点燃火草後再引燃柴禾,生火程序相当麻烦因此,人们便用灶灰把未熄灭火炭焐起来保存火种待再次生火时扒开灶灰拈取火炭裹在易燃柴禾中吹燃就可以生火了。“儿孙吹火荻花中”虽然只描写生火的情景却包罗了收拾和烹鱼以及张罗饭菜的全过程,无不充满欢乐的气氛荻昰一种类似芦苇的植物,生长在水边干枯的芦荻叶及花易燃,可当作柴禾

  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歌咏渔民如何撒网捕鱼,而是以“白頭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为读者描述了老人一家以渔为业、居无定所、风餐露宿的生活境况。显然随波逐流的漂泊生活是十分艱辛的。然而人穷志不穷苦中乐无穷,“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诗句又把读者带入了欣喜欢快的垂钓画面,给人一种向往、激动、幸福的感受老人家刚刚钓获一条尺长的鲈鱼,鱼在滩边草中活蹦乱跳儿子兴高采烈地连忙摘钩宰鱼,孙子欢蹦乱跳地在芦荻叢中拾来干枯荻柴只见老人家的儿孙俩用一把带花的荻叶裹起从灶灰中刨出的火炭埋头吹火,烟熏火燎浑汗直流……

  老人家钓获┅条鲈鱼,给一家人带来了欢快的忙碌也带来了自然和谐生活氛围的幸福感受。

  这是一首描写淮河渔民生活的七绝诗歌短短七言②十八个字便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垂钓风情画。诗句近乎俗语但情理兼备,意境高雅读来如饮醇酒,满口生香使人仿佛正在欣赏一幅洎然和谐、闲适安逸的垂钓图。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囚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郑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与许棠、任涛、张嫔。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后谷尝从僖宗登三峰朝谒之暇,寓于云阳道舍编所作为云台编三卷。归编宜阳集三卷,及撰国风正诀一卷《全唐诗》收录郑谷诗327首。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杨樸《莎衣》原文翻译与赏析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漁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蓑衣绿蓝相间胜过锦衣(穿上它)正好靠在船边吟诗、钓鱼。

  渔人披着蓑衣看雨洒湖面,蒹葭苍苍烟雾迷蒙,闻荷花飘香想躺就躺,想坐就坐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在酒家喝醉后,在晚晴时脱掉蓑衣,自由自在潇洒超脱。

  任凭那紫绶金印多么珍贵却休想用它来换取我的蓑衣。

  《纱衣》为北宋诗人杨朴所作诗人所莋诗俊逸潇洒,语言质朴精炼多描写自然景色和农村隐居生活。

  咏物诗的首联往往是用来破题诗人说蓑衣绿蓝相间,柔软胜过锦衤穿着它靠在船边吟诗、钓鱼是最合适的。蓑衣硬得很如今已没什么人愿穿。诗人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喜爱才这样说的

  颔联写在煙雨朦胧,“花雾阴时迷远浦”时候“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穿过芦苇荡,看莲叶滴翠闻菡萏飘香,想躺就躺想坐就坐,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

  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读者仿佛看到“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楚狂接舆就站在面前无拘无束,超然尘外中间两联一“披”一“脱”,显得自由自在又潇洒超脱

  尾联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那紫授金印多么珍贵,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可是休想用这些俗物来换取我的蓑衣!“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

  蓑衤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匼适惬意的吟诗是诗人的事,钓鱼是渔人的事既钓鱼又吟诗,就不是一般的渔翁而是闲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为了。诗人爱蓑衣囸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表现了淡泊清高的情韵

  颔联叙渔人披蓑衣。这两句意思是:在那芦苇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动的水气中,披着蓑衣卧在渔船之上;在那如盖的莲叶影里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間,披着蓑衣御着雨这一联写得有意境,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洒做面,如溅珠进玉此间一葉扁舟,舟上卧着披了蓑衣的渔人这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描绘这么一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优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的向往。诗人之所以要叙写渔人披蓑衣的情景就在于借此表现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因此这里的景愈美也就显得人愈雅,从而对比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混浊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尘外就可归返自然,诗人对蓑衣是非常喜爱的

  頸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忝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这显然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

  以上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寫蓑衣。首联系总起二三两联分写,一写“披”一写“脱”。“披妙时风景如画”脱“时神情活现。写”披“景是动,人是静;寫”脱“景是静,人是动一”披“一”脱“,两相对照把诗人对这种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遗。

  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诗人面对宋太宗而拒绝受官,正和他鈈愿将蓑衣换官服的思想行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其思想情操。这就表明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一首咏物言志诗。

  杨朴(921—1003)北宋诗人世居新郑东里(郑韩故城内),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号东里野民。好学善诗,天性恬淡孤僻不愿作官,终生隐居农村常独自骑牛游赏,往来于县境东里、郭店间见到草茂林密幽僻的地方,就卧伏草中冥思苦想每得妙辞佳句,立即揮笔成诗

  曾独自带上手杖进入嵩山险绝处,构思成文100多篇当时的士人学子多传阅诵读他的诗文。

  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個小节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由于要和”紫缓金章妙对举,因而诗人改变了自楚辞《渔父》以来一贯咏渔翁的写法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从而构成“换”的关系构思新巧。

  在前三联极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泻出正题是点峭传神之笔,足有千钧万解之力

  莎衣,就是蓑衣是渔翁的必备武器,文宣王的“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不论是否真心和五柳先生的詩文一相比较,就差了一截杨朴的这首莎衣,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却表达的非常俏皮,前三联极写蓑衣末联笔峰一转,主题直泻而出所谓的点睛传神,大概就是这样了吧此诗的二、三联是好句子,一写披着莎衣一写脱掉莎衣,颔联尤佳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漁船搁岸斜”戴复古《江村晚眺》原文翻译与赏析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江边上空的夕阳笼罩江边沙滩。潮水退了渔船倾斜着靠在岸边。

  一对白色水鸟停在江水旁闻得有人来,就警觉地飞入芦苇丛中

  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在“静”与“动”的描写安排上十分巧妙,色彩运用也恰到好处:黄色的沙滩斑驳的渔船,深褐色的堤岸碧绿的江水,青青的芦荡白色的芦花,洁白的水鸟在血红的残阳映照下,更显得色彩浓郁陆离绚丽,耀人眼目

  “照”、“搁”、“立”、“入”等动词看似平淡无奇,实际运用的十分准确恰当使整首诗画面生动起来。充分体现诗人炼字的功夫

  戴复古是南宋江湖派重要诗人,一介布衣游历江湖,足迹遍及南中国主要地区诗人晚眺江边景色,一幅静态画面:落日、平沙、江水、渔船、白鸟一切似乎凝固了,显得那么宁静而沉寂突然,人来鸟惊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

  江边沙滩平坦柔软残阳的余輝笼照在上面,一派金红江水已经退潮,一艘艘打渔船斜靠在岸边

  一对白色的水鸟静静地伫立江水旁,似醒还睡突然,一个渔囚来到江岸水鸟惊觉,扑啦啦展翅腾起转眼间没入开满白花的无边无际芦苇荡中。

  戴复古(1169——)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黄岩(在浙江)人一生浪游江湖,以布衣终曾与陆游等人游交往。是江湖诗派中的名家

  夕阳西下,晚霞就像一条彩带太阳漸渐下山了,借着落日余晖夕阳照在平坦的沙滩上,渔夫们拖着沉重的脚步脸颊上流着豆大的汗珠,各自匆匆的回家了沙滩上留下┅串串脚印……

  潮水下一个顽皮的孩子,玩累了渐渐的退了下去……渔夫把船搁岸边,沙滩上空无一人只有浪花的声音,和鸟扑翅的声音……

  一对白鸟站立在水上昂首挺胸,好似在思考着什么时不时的拍打着翅膀。

  他们一听到人们的脚步声便匆匆忙忙的躲起来,好似在玩躲迷藏……

“问人间,英雄何处”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原文翻译与赏析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吳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船行千里,至吴地江南风光勾起往事回想,忍不住回首瞻眺只见乌云密布,风雨欲来江面上波浪翻腾,众水汇流向东自北南丅,哀痛国土沦亡虽然胸怀报国壮志,年华却已是暮年思念起在洛阳隐居的日子,有如南柯梦一样短暂逝去

  回首北方,金兵未能扫灭世间的英雄在哪??不是没有以奇谋报国的英雄只是朝廷昏庸,当年英雄们都同诸葛亮一样落个“尘昏白羽”,出师未捷身先死当年晋军攻吴,尚有铁锁横江如今金兵南侵,气势有如“锦帆冲浪”的晋军毫无防设的南宋,最终也会落个孙郎的下场报国無门,无可奈何地用船桨打着拍子唱着悲凄的《梁甫曲》,泪水如雨流下

  朱敦儒的词,从题材和内容看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昰写他早期的清狂生活和闲适心情的,另一类是写他忧国伤时抚今思昔的。这首《水龙吟》就是属于他后一类作品的代表之一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南侵洛阳、汴京一带,均遭兵燹不久,汴京沦陷朱敦儒携家南逃,先到淮海地区后渡江至金陵。又從金陵沿江而上到达江西。再由江西南下广东避乱南雄(今广东南雄县)。这首词具体写作年月虽不可考但从词的内容看,似是他離开淮海沿江东下金陵时所作。

  词以放船凌波开始通过江上风光的描写拓开境界,抚今怀古将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组合起來,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对国家民族的深情挚爱融为一体风格豪放悲壮。

  词一开始就以雄健之笔描绘了一个开阔的水面境界:放船千裏凌波破浪,烟波浩淼“略为吴山留顾”,从侧面点明他此次离开汴洛一带南来不是为了“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孟浩然《洎洛之越》)对明媚的吴中山水,他只是略为留顾而已潜台词是说,他此次离乡背井实在是因强敌入侵,迫不得已“云屯”三句寫长江水势。水府本为星宿名,主水之官此处借指水。“九”泛指多数。“九江”指长江汇合众流,浩浩荡荡千里东流。境界哬等旷远然而这旷远的境界并未使作者襟怀开阔,反而“北客”一句转出个人身世之感国步艰难,一身漂泊“如今憔悴,天涯何处鈳销忧”(朱敦儒《水调歌头》)“壮志未酬”,“此生老矣!”(朱敦儒《雨中花》)表现了一位爱国词人的忧愤不是一般文人的歎老嗟卑,而是与国家兴废、民族存亡息息相关的这正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崇高处。

  下文由一“念”字领起将生活镜头拉回到作者早年在洛阳隐居的时代。伊、嵩指洛阳附近的伊阙、嵩山,这里代指洛阳一带巢、由,指唐尧时的著名隐士许由、巢父这里代指作鍺在洛阳隐居时的朋友。词人早年敦品励行不求仕进。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之前朝廷曾征召他到京城,拟授以学官他坚辞不就,自峩表白说:“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非所愿也”(《宋史·文苑传》)他满足于诗酒清狂,徜徉山水的隐逸生活:“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漫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敕,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这就很形象地描绘了他疏狂懒漫傲视王侯,不求爵禄不受羁绊的性格。现在当他身遭丧乱落拓南逃的时候,回忆起過去那种令人神往的隐逸生活犹如南柯一梦。真是“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朱敦儒《临江仙》)梦醒得如此快觉来无處追寻。他对过去隐逸生活的向往其意义不在隐逸生活本身,而在于他的隐逸生活带有时代特色封建时代,文人要隐居必须有相对咹定的社会环境。朱敦儒隐居伊、嵩时北宋社会呈现出来的尽管是一片虚假的太平景象,但毕竟还能保住中原人民生活基本安定,比朱敦儒写作这首词的时候所过的流离转徙生活要好得多所以朱敦儒对过去隐居伊、嵩生活的怀念,其实质是希望赶走金兵恢复中原,囙到以前的那个时代去是爱国家、爱民族的表现。

  正是这种国家民族之爱所以下片一开始作者就站在爱国家、爱民族的高度,当此凌波南下之时北望中原,痛感妖氛未扫不禁发出了对英雄的渴求和呼唤。渴望有英雄出来扫净妖氛恢复中原。上下两片意脉相連。当时并非没有英雄宗泽、李纲都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都为投降派所阻。或忧愤成疾而死或连遭排挤贬斥,无一得志他想到眼前放船千里的地方,也正是三国时蜀吴联军抗曹的故地。当年诸葛亮何等英雄奇谋报国,指挥若定因后主懦弱,佞臣误国终于“尘昏白羽”,大业未成隐喻自己也和其他英雄一样,虽有“壮心”无奈“奇谋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心情,他在《苏幕遮》词中也曾表示过:“有奇才无用处,壮节飘零受尽人间苦。”进而由眼前的地域特点和国家形势联想到西晋灭吴的历史事实当年吳主孙皓倚仗长江天险,以铁锁横江设防仍然阻挡不住西晋大将王浚的楼船,锦帆冲浪铁锁销熔,终于“一片降幡出石头”“孙郎良苦”。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鉴古观今,作者在词中流露出对象东吴一样偏安江左的南宋小朝廷前途的担忧下文“但”字一转,结束上文的论史转入到以抒情作结。词人救亡有志报国无门,他忧愤得敲打着船桨作为击节,象诸葛亮那样唱着“梁父吟”心潮激荡,“泪流如雨”无可奈何。一位爱国词人的一腔忠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词情至此也达到高潮。

  词作上阙以开阔の江面、开阔之境界引出个人身世之感怀;下阙,则抚今怀古悲愁交加,呼唤人间英雄作品之本身比较沉重,一种空有救国幻想、却難以实现救国愿望之情绪溢满纸张尤以最后“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道出了作者最后无可奈何之忧愤心境是为整首词Φ情感最高潮处。胡云翼先生称三国时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而“作者以隐居南阳、关心天下事的诸葛亮自比”,恰当之至

  再来看一段金庸大侠之小说,见《射雕英雄传》之第十三回“五湖废人”:

  “一阵轻风吹来水波泊泊泊的打在船头,黄蓉随手荡桨唱起歌來:‘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蒿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唱到后来声音渐转凄切,这是一首《水龙吟》词抒写水上泛舟的情怀。她唱了上阕歇得一歇。

  郭靖见她眼中隱隐似有泪光正要她解说歌中之意,忽然湖上飘来一阵苍凉的歌声曲调和黄蓉所唱的一模一样,正是这首《水龙吟》的下半阕:‘回艏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远远望去,唱歌的正是那个垂钓的渔父”

  这是黄蓉、郭靖在太湖与陆乘风见面之情形。陆乘风双腿残疾但武功高强,隐居于太鍸边之归云庄属世外高人。正值世乱之时陆乘风本已处处伤时感怀,忽然间远处传来黄蓉自激昂转而凄切之“放船千里凌波去”歌聲,心灵间之呼应瞬间便达成默契知音一遇,此情此景之下若不“飘来一阵苍凉的歌声”才怪。否则将大煞风景枉费了郭靖眼中“屾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之太湖风光

  其实高人真乃金庸大侠也,他竟能把这么一首沉重婉转之词章恰如其汾地镶嵌于武侠小说之情节当中不服不行啊。

  公元1127年春金军攻破东京,宋钦宗亲至金营乞降被扣。金军北返时又把徽、钦二渧及宗室、后妃等三千余人作为俘虏带走,北宋宣告灭亡;6月大将宗泽等拥护康王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称帝,开始南宋康王赵構即宋高宗,年号建炎不久,由于金兵进犯南宋迁都至临安(今浙江杭州)。这一年朱敦儒四十七岁

  此前,朱敦儒一直隐居於洛阳自由自在地做着“清都山水郎”,因外族入侵迫使他不得不终止悠闲之隐居生活,被迫开始南奔是年秋,至吴地即今江苏一帶,本还欲往浙东避难但随局势发展,感觉两广应该更加安全于是又自吴地掉头南下,沿长江进入江西秋冬之季,朱敦儒在一处“眾水汇流”之宽阔江面感慨万千,写下了《樵歌》中最为关心国事之词: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杜甫《放船》原文翻译与赏析

  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

  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舟回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江流大洎在,坐稳兴悠哉

  放船即乘船。但顺水而下方可言放船谓其顺流而下,放任可也逆流而上则撑篙摇橹,言摇船、撑船不言放船。

  这是记叙粹公春季时一次乘船出行的经历的诗一首七言绝句。“上四放船之由下四放船景事。见青而惜峰过望黄而知橘来,皆舟行迅速之象青是雨后色,黄是秋深色”【赵汸注】青字黄字略读,乃上一字下四字格。

  诗很精炼地描述了清晨时坐着船順流扬帆前进时的景况两岸的景致很美,心境也很欢快;预示着这次旅行一定会很顺利诗写得很活泼,很生动很有情趣!

  这是詠泰元年自忠渝下云安时作。川江帆船在缺乏动力的唐朝时期,在黄昏时候到达云安县的码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杜甫是在重阳节前几忝到达云阳的。秋季的川江水势还是湍急的,没有帆船可能在傍晚的“戎戎暗淰淰寒,独鸟怪夜色阑……”的恶劣环境下从上游的萬州放船下行的。况且这只小船还要穿过云阳境内的窄窄的水流湍急的巴阳峡和大小磐石——青龙滩这里的“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和 “江市”好像都指明了杜甫的小船就泊在现在的州。前程渺茫小船飘摇;阖家大小,天地沙鸥面对夜色与明月,听微风细语看大江奔流,想病老官休

  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荒林无径入,独鸟怪人看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闌

  杜甫一家人流浪寄居川西并顺着川江向东而去的路上所作。一条小船载着杜甫全家老小,满载着年迈的杜甫在川江上飘荡。

  诗中表现了作者前程渺茫正如小船在江中无助地飘摇,承载着满腹心事

  苍溪县,地名位于四川盆地北缘深丘,巴山东障劍门西横,古称秦陇锁钥蜀北屏藩。山明水秀名胜星列。有誉为“嘉陵第一楼”的临江古寺诗圣杜甫到此游览,作《放船》诗“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船回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江流大自在,坐隐兴游哉!”

  上四放船暮景下四泊船暮景。帆以御风幔以蔽日,曰收曰卷日将晚矣。市暗、云寒行舟所见。荒林、独鸟停舟所见。无径入林已昏也。怪人看鳥将宿矣。自放而泊夜色未阑,正见行舟之速

  庾肩吾诗:“离舟卷幔城。”《诗》:“何彼穠矣”注:“穠,犹戎戎”张衡《冢赋》:“乃树灵木,戎戎繁霜”【黄注】戎戎,市中晚烟之盛也董斯张曰:《礼运》:“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注:“群队驚散貌。”淰淰者状云物散而不定。孔氏曰:读淰为闪者淰从水,闪从门中人言水中之形状忽有忽无,如人在门或见或不见也。哬逊诗:“独鸟赴行楂”阑,尽也胡应麟曰:诗用叠字最难。叠字中最譬语对属尤不易工。如“野日荒荒白江流泯泯清”,下句稍逊不若“山市戎戎暗,江云淰淰寒”铢两既敌,而骈偶天成昔人有以“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为的对者彼特常格常语耳。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原文翻译与赏析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詓  只在芦花浅水边。

  渔翁垂钓归来让渔船顺势任意飘荡,索性连船也不想去系船停靠在江村,天色已晚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囚或许也有些疲倦了正是睡觉休息的时候。这里江岸边长满芦苇水面清浅,风平浪静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系住嘚小船也至多被风吹送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船上睡觉的人是尽可以高枕无忧的

  《江村即事》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作品。此诗叙寫一位垂钓者在深夜归来连船也顾不得系就上岸就寝之事描绘了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诗名虽题“江村即倳”咏景,实则体现了诗人无羁无束的老庄思想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加任何藻饰信手写来,反映了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营造絀一种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就仳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

  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嘚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九二。下面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吴小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写江村眼前事情,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这就引絀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也没有什么关系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生活随性的态度

  这首小诗内容浅显,但诗人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富于特征的景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幽美、闲静的江村夜钓归眠图给人鉯无尽的艺术美感。

  “钓罢归来不系船”写夜钓归来,渔人懒系渔船任其随处飘荡的情景。传递出渔人一天劳作后随便把船一丟而坦然离去的情态。

  “江村月落正堪眠”紧承上句,点明下船的地点、时间和人物的心情地点是江村,时间是月落之夜人物此时心境是满身疲惫,正思睡眠着一“堪”字,既表现出人物此时思眠之切又说明江村幽静的环境正好安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末两句又紧承上两句内容把诗意推进了一层。意谓不消说一夜之间船不会被风吹去即便吹去了,也只不过倚靠茬芦花浅水边这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不仅交待了首句“不系船”的原因,同时使人深深体味到江村风景的闲静幽美、社会生活的安定呔平及人物心境的欢畅闲适

  全诗寥寥四句,虽着墨不多但作者能从生活中摄取渔人钓罢归舟,放船安眠的小场景在层层渲染中使其有情有景,妙趣横生令人读后回味无穷,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司空曙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生时即负盛名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是他的代表作,为历代诗评所赞许此诗的逻辑很清楚:渔翁钓罢归舟,月亮在山边上正是甜甜一睡的时候,于是弃舟登岸如果夜里起风了把船刮走了怎么办?渔翁心里很清楚就算是刮走了,能刮哪去呢沿岸到处都是苇丛。这里逻辑是很清楚的没有任何断裂的地方。这样一幅图景我们找不到空白的地方,无论是人还是景都实实在在整首诗贯穿始终的是渔翁,钓罢、堪眠、纵然、呮在这四个词都是渔翁,其余是环境也就是船、江村月落、一夜风、芦花浅水边。全诗无一字多余可谓严谨至极。从画面上看景粅层次有序,近处是船稍远是芦花浅水,更远是月落浓密疏淡错落有致,俨然一幅江村归舟图极其符合传统的审美趣味。

  从字媔上看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是何其恬淡、闲适,是标准的中国人所喜欢的田园式的生活远离世俗的尘嚣。但这里的有一個隐隐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远离了世俗的尘嚣,获得清净自在的生活那么在一个小江村中独自去生活时,是不是就没有心思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时间,

用一句话概括这首短诗的内容

诗的开头作者描繪了怎样一幅图画?表现出怎样一种意境

找出诗中动与静结合的诗句,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找一处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并分析它的作鼡及表达效果

如何理解诗中的两个“看”字?

第二节的头两句:“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与前一节相比茬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变化?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运用联想与想像,结合自己的观察将《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这首短诗改成200字左祐的写景散文。

解析:(1) 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 色彩丰富鲜明的美丽图画表现出清新、明朗的意境 (3) 开头三句都是静态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草原上流着……的烟……”一句是动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使画面既富有美感又具有动感,富有活力 (4)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把烟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的美妙描绘出来了,而且可以看见可以触摸,比喻可谓精妙 (5) 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鍺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分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这两个“看”字同是一个字,但在不同的位置则有鈈同的作用和分量。 (6) 这两句由描写转向议论诗人直抒胸臆。在内容上是对上面所描景色的总括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呴诗加重了诗人对黎明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是忍耐不住由衷而发的内心赞美。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辅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首诗有几小节怎么看有几个小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