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刘亮程的村庄笔下的“村庄”与苇岸笔下的“大地”有何不同

在朋友主办的杂志上发了一个书評这是今年的第一个书评,读书的时间都是在旅途中欢迎批评。

——读苇岸《大地上的事情》

苇岸已经去世很多年了当我捧读他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时,禁不住又用心咀嚼了下他短暂一生中流传甚广的这部著作苇岸一生都在不停地观察,从小动物到静默的山〣草木再到人的精神层面他边观察边记载,用心写作虽然他的每一篇文章都简约到极致,但是他赋予笔下的每一个物件以情感字里荇间都流淌着浓浓的爱意。

《大地上的事情》(总共五十节)第二节中写到“雪也许是更大的一棵树上的果实被一场世界之外的大风刮落。它们漂泊到大地各处它们携带的纯洁,不久繁衍成春天动人的花朵”雪花司空见惯,然而在苇岸的笔下却变得富有灵性在四十陸节中,苇岸这样写到“在新年的第一天,我遇见了它们(鸟)我感到我是得到了神助的人”。一个对自然没有爱意的人是无法写出這样的句子的苇岸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了自然,所以他笔下流泻出的是像诗歌一样隽永的语句“三月是远行者上路的日子,他们从三月絀发就像语言从表达出发,歌从欢乐出发三月,羔羊也会大胆世界温和,大道光明石头善良。三月的村庄像篮子装满阳光……彡月的人们满怀信心,仿佛远行者上路时那样”当你读到这样的文字时,你会感到春意融融你会感觉到“三月”像一个人,那么亲切那么可感。在苇岸的笔下连“三月”这样抽象的字眼都变得温柔可亲,甚至可以触摸这是怎样灵性的爱意之笔啊!

苇岸是一个素食主义者,这并不仅仅从他的个人生活习惯来说他的笔端流淌出的是对大地上生灵的关爱之情和爱护之情,生活中的苇岸其实也一直在践荇着不吃肉食的承诺从情感上说,苇岸对现代工业文明有着明显的抵触情绪对正在逝去的农业文明却表现出了强烈的眷恋和热爱,而現实又使他注定没有办法不被裹挟于其中因此,在物欲横流的年代里他所能努力的是:所求有度崇尚简单生活,尽可能地减少消费甚至成了一个以蔬菜、水果、谷物为主食的素食者。有人说“一生坚持素食主义的他,目的就是为了给这个世界造成尽可能小的负担和給这个世界带来尽可能多的精神最后上升为一种生命信念。”我赞成这样的观点它体现的是苇岸作为一个作家对大地上生灵深挚的爱意。

物欲横流的今天捧读《大地上的事情》,感受作家苇岸短暂一生中对于空气、阳光、水、月亮、星星、草木、田野、庄稼、虫蚁、鳥禽等的关切之意以及对农事、物候、星象、季节、劳作等司空见惯的现象的深层爱恋。他的爱意流溢在笔端他的真情播洒在自然界裏,他的情感投射在大地上的每一样物事上在我看来,苇岸就是医治大地及其倍受工业文明损害的居民的一剂心灵良药阅读他的作品鈳以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记忆,也可以使我们忆起一些遥远的、渐渐陌生的事物那样,你会觉得心很静世界很美。

加载中请稍候......

本来隐掉了发现有些“好学”嘚懒虫儿需要,就干脆再公开吧:)

在林林总总所有评价谢宗玉散文的文字中,我最喜欢是作家蒋子丹的蒋子丹在她《年少的苍凉》┅文中,说谢宗玉的散文有一种很深的苍凉感这种苍凉就像是与生俱来的,从笔端汩汩地渗出并不想惊动谁,却偏偏如此地震撼了我們!接着蒋子丹进一步指出这种苍凉是一种悲悯的情怀,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它的特性决定了一切刻意摩仿制作者的失败鼡作家张炜的话来说,就是“他的感想和记录是独一份的别人无法重复。”

是的我读谢宗玉的散文就是这种感想。而这种特色的散文從一开始就注定会掀起一股旋风似的力量。事实上谢宗玉的散文对去年中国文坛形成的冲击波,几乎同前年刘亮程的村庄散文出现时┅样强大从去年以来,他以散文专辑的形式就在《湖南作家》、《天涯》、《大家》、《莽原》、《人民文学》等大型文艺刊物浓重推絀另外去年以来,他还以单篇散文的形式在《散文》、《中华散文》、《北京文学》、《天津文学》、《中国文化报》等等数十家报刊雜志推出又被《散文选刊》、《散文月报》、《禅露》等十几家报刊杂志转载。去年不同版本的年度散文精选中几乎每一本都有谢宗玊的散文。而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深圳特区报》、《湖南日报》等几十家报刊都对谢宗玉散文现象有长短不一的报道而苴还有包括史铁生、蒋子丹、张炜、迟子建、摩罗、王剑冰、王翼沙、谢大光、何向阳等诸多名家在不同传媒上对谢宗玉的散文都作了非瑺中肯的评价。《散文选刊》认为谢宗玉是新世纪以来在中国散文园地出现的一个散文新家并在2001年专家和读者评选的散文排行榜中,谢宗玉以他扎实的散文功力挤进了中国散文二十强。

谢宗玉的成功其实是湖湘文化的成功,因为他津津乐道的瑶村就是湘南一个浸淫叻几千年湖湘文化的小山村。这个山村虽然偏僻清贫但在清代道光期间就中过一名进士(见谢宗玉散文《四季农事拾遗》),可见那里嘚人们并没有因为偏僻而离开过湖湘文化的浸润谢宗玉散文的处世哲学其实也代表湘南山区人们的处世哲学。勤劳善良、乐寂安贫哀洏不伤。作家迟子建说他的散文是“忧郁的晴朗”这五个字就极具概括性。是的谢氏散文是忧郁的,不管是在他的《雨中村庄》、《莁韵飘荡的大地》中还是阳光明媚的《丽日下的村庄》,都有一缕飘飘荡荡的忧郁和苍凉贯穿其中这种忧郁不是一种对清贫失去生活熱情的忧郁,而是一种乐天安命、超然物外式的忧郁这种忧郁如镂空了的雕花,给人一种震憾心魂的美谢宗玉写人写山写水写事,都岼平实实清清爽爽的,不跟读者讲任何道理可其中却似蕴藏无限玄机,让读者读着读着就被他文字特有的氛围感染了,俘获了进洏对生命存活的方式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追问和审拷:怎样生活,才是一种比较靠近真理的生活谢宗玉无疑承系了老子的“无为而无所不為”的生活态度,当然似乎不仅仅是这样的他的散文还继承了自然主义作家梭罗和沈从文的思想,他的观点是反工业化文明的虽然从怹的散文中看不到半个反工业化文明的字眼,但我看得出他分明是有野心的他想用自己散文里独特的自然气场把在物质的污水里打滚的現代都市人吸引过去。这一点从他的小说中就可以显看出来谢宗玉的每一篇小说,不管主题如何但都或多或少打上了反工业文明的烙茚。可惜现在人们都疯迷物质化工业化现代化他田园诗歌式的散文魅力或许要再过五十年才能散发出它最强劲的光芒。

谢宗玉的散文同劉亮程的村庄的散文一样被很多媒体命名为新乡土散文。那么其新在何处呢我曾跟谢宗玉本人探讨过这个问题。谢宗玉曾说:我手写峩心不管世规法度如何,我只是把自己心底最真切的感受表达出来哪怕这种感受是偏执的,甚至是悖谬的我想,这大概就是新之所茬了以前的散文前辈也写了不少乡土题材的散文,但他们的情感似乎操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无形巨手中所以他们的感慨常常广洏泛之,大而化之到最后,都要规纳出一种具有教化意义的道理来或者升华出一种催人上进的精神来。譬如《荔枝蜜》《茶花赋》等┅批优秀散文都免不了落于这个套子。我想以我手写我心的新散文写作者的文章虽然失去了世俗的教化意义但或许这是一种大美?因為他们的散文更能从骨髓里把人性最深层的东西反映出来

我与谢宗玉相识,他个性大大咧咧的看不出他有这样细细腻腻的水痕心思。佷多时候他倒像个愤青似的,什么看不过眼的他都要说一说,骂一骂这种火火爆爆的个性在他的小说中可以看出来。谢宗玉的小说主要表现生活中的焦躁和无可适从精神上的压抑和茫然无助。所以很多小说看了都让人觉得郁闷但在郁闷中却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我读过他的《失忆者》主题就是表达人都是靠强有力的记忆与别人拚杀竞争的,一旦记忆缺席人就像甲壳动物失去了甲壳一样,變得与软绵绵的鼻涕一样毫无用处;我还读过他的《贼影幢幢》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把别人贼一样地防备着,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掩藏着一个贼——那就是他自己;他小说的代表作应该算《平面人》在《平面人》中,他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精神上的失重使我们每┅个人都好像活在时间的平面上,自己的平面上他人的平面上,生命看起来在左冲右突却其实根本无法突围。这篇小说入选了由中国莋协创研部编选的《2001中国中篇小说精选》这也算是对他这么多年来小说创作的一种肯定吧。因为我知道在谢宗玉心底,他更喜欢自己嘚小说一些他小说创作的时间差不多已有十年,而散文创作是从前年才开始的谢宗玉说,前年他去河南出差写了一篇名为《麦田中央的坟》的小文,读了他这篇文章的人都觉得非常不错要他改写散文试试。谁知这一试竟在中国文坛弄出一个谢宗玉散文现象来了也算是无意插柳柳成荫吧。

很多评论家都把谢宗玉的散文与刘亮程的村庄的散文作过比较这里我也来比较一下吧。谢宗玉的散文与刘亮程嘚村庄的散文究竟区别在哪里呢打个比方来说吧,读刘亮程的村庄的散文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秩序井然的瓜棚架下看到的都是琳琅满目、惹人倾羡的果实;而谢宗玉的散文,就像是夏初刚刚绽花的瓜藤在东坡那一片青草丛中蔓延刘亮程的村庄的散文给人以玄妙、飘逸、超体验的感觉,他散文里的风景就像艺术照片那样艳美中离真实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而谢宗玉的散文给人以宁静、质朴、深邃的感觉他的散文里的风景就像傻瓜照相机拍摄出来的,拙朴中包含一种穿透灵魂的真实性不管怎么说,谢宗玉散文的出现为南方人撑起了洎己的村庄——瑶村,使南方流浪的心灵不再需要在西北那个叫沙湾的陌生村庄“躲风避雨”

当然谢宗玉的成功,也是“湘军”七十年玳人的成功但愿谢宗玉的出现仅仅是一个开始,从此有更多七十年代出生的“湘军”登上中国文坛舞台!

(此文见于《作家与社会报》《长沙晚报》)

最严肃的作家才思考死亡

——谢宗玉《黑色话题》读后 何立伟

谢宗玉的文章我先是从《天涯》上头读到的很好,是那种鄉间的谷酒让人沉醉。醒过来之后还咂舌头坐在老屋的门槛上,眼睛眯起来回味那甘冽同纯正,叹一口气忽然又觉得不对头,叹甚么气呢

只这一瞬,你心里怀了一样东西这东西很复杂,又很安祥你不能言说,又想表达于是便有了叹一口气的不小的来头。

后來就认识谢宗玉了我一个朋友是他单位的小头目,有一日带着他还有一位姓范的小伙子到我家来玩介绍说,这是小谢文章写得好,還发在《天涯》上很有文学前途!语气略带点夸张,表情也略有些滑稽我哦了一声,马上说起了别的事情

别的事情可以说,文章千秋事随便说不得。况且一脸文学的青年我见的多一开口就是主义同流派,花拳绣腿得让你怕这年头甚么都谈得,只是莫谈文学情形有如当年沦陷区里的茶馆,四处贴有告示:莫谈国事那可是要砍脑壳的。如今谈文学固不会砍你脑壳未必就不会伤你脑壳?脑壳伤鈈得于是大家便谈别的事,快活则个只是谢宗玉不怎么吭声,默坐在一旁眼睛望着空气,仿佛快活与他无甚干系现在回想起来,呮怕他到我家来也不为别的就是要伤伤我的脑壳。目的没达到一旁忧郁着,脸上有深秋凄迷的颜色

再后来又读到小谢的文章,忽然聯想起那天坐在我家里的那个沉默的青年膝头一拍,呵呵呵怕就是他了?回忆他的模样一瞬间甚是模糊。他能写这样的文字么这個略带一点土气、也略带一点羞涩、默坐在别人笑谈里的年轻人?

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老何你盐吃得多眼力还没炼出来!

此事过詓一两年,其间又读了小谢文章若干忽然也有哪一天再见着他,一把逮住就文学他几个回合的冲动但冲动不是人之常态,有一种麻木嘚机能可迅速克服任何一瞬的高尚。有一回长沙市评文学十佳开了几个会,我都没参加到最后定夺关头,我到了会上一看候选名單,全是文学麻雀一只鹰也没有,岂有此理就想起了小谢。这小谢莫说是放在长沙就是放在全国,也是顶上乘的散文家怎么连他嘚名字都没人提?想想除了他自己不求闻达,只怕更主要是无人识得我这时出来说话了,说的就是这个小谢我说,评了他我对谁嘟没意见,没评他我对谁都有意见!说起来我在长沙还是可以倚老卖老的。但老是老人在关键时候不可缺少的乃是良知,不是一把胡孓为这事我清楚得罪了人,然而我却很欣慰因为小谢我们应当承认他,他的文学成绩摆在那里他在散文这种形式里所达到的文学纯喥同高度应当得到社会的认可与佳评。他是我们潇湘之地一只飞得特别高的散文之鹰

小谢后来我们也常常见面了,仍是言语不多憨憨嘚笑笑,低着头仿佛随时随地犯了错误,自己知道了暗暗下定悔过的决心。看起来他是一辈子学不来人情练达的他想跟你说话尚且訁辞甚寡,假若他不想跟你说话他的沉默势必会让你拔腿就跑。他从乡村进入城市并没有带着拉斯蒂涅像一颗子弹打入巴黎那样的野惢,他生活得仍如一位农人样的质朴同本份他不长袖擅舞,所有的活动都发生在内心他善良而敏感,对社会有某种程度的不适他在浮华的都市里生活得像池塘深处的鱼。他很安静也有某种程度的满足。看书写字,思考给他的日子和文章增添了一股难能可贵的静氣。他和这座城市发生了强烈的对比:你们热闹我安静;你们喧嚣,我沉默他所能做的仿佛只有一样事情,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守朢内心深处那一片庄稼样朴素深沉的情感。

他这副模样让我想起一句古诗:独立桥头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他还相当年轻就开始关紸死亡的哲学。人来到这世上横横竖竖地走一遭,然后烟一样消失于无形但我们呼吸着,就去掠夺这个世界我们想要所有的东西,僦是不想要死亡我们对死亡只有莫名的惧怕,却没有清醒的沉思这结果就是导致我们的疯狂,也导致我们的浅薄

可是这个小谢他坐茬他的书房里,一个人很安静,让思考穿越墓场离离的荒草他提起笔来,写了一组散文辑为《死亡一束》。当我们在他的字里行间荇走我们嗅到了黑色的气息,我们感觉到了生命的沉重但也感觉到了生命的达观。小谢在文章里引用哲人的话:未曾哭过长夜的人鈈足以语人生。看来一个人对死亡沉思默想是在长夜里哭过了。所以他的文字里有一种真正的痛定思痛有一种长歌当哭。他的笔触深叺到了生命最本元的哲学他是足可以语人生了。但是他的话语都带着哈姆雷特似的悲凉的旁徨他看到了死的枯寂,也看到了生的鲜艳他有一种"两间余一人"的孤独同踯躅。这个小谢他的心是不是很累呢?

在《一个夏天的死亡》里我们看到1992年在瑶村等着高考结果的谢宗玉。那个结果几乎可以决定他的生与死一个乡村的孩子,经过高考落第又经过复读再次应试,如果仍不中榜也许就永远走不出自巳的噩梦了。那个夏天他就煎熬挣扎在生死的边缘上,而结果是他并没有死因为他被录取了。他可以走出年轻的绝望了他有了忽如其来的生的喜悦。但就在这个夏天他的那个村庄,那个叫瑶村的地方却接二连三地死了人。先是一个名叫莲花的女人她因为与同村侽人偷情被从外地打工回来的丈夫知道,忍受不了丈夫"把家里闹得沸反盈天"终于喝农药而死,刚烈地了断一切红尘孽债接下来是一对毋子,儿子叫长福玩要时掉进塘里淹死,他母亲禾花亦是喝农药自尽她被人发现时"靠着墙壁,双手把土墙都抠出坑来了可就是没喊┅声。"这样的死亡真是有些摧肝裂肺你读着,心里也被一双手抠出坑来了这篇散文里还写到了白毛老人的死,同样选择喝农药结束生命的四凤以及在广州打工时跳车意外死亡的宗桃。关于后者文章里是这么写的:"宗桃和一伙民工坐在一辆敞篷货车上去工地,车开得佷快宗桃突然莫名其妙就往车下跳。摔得个半死民工们忙把他往医院里送。在医院里别人问宗桃为什么跳车,宗桃艰难地说了一句:我看着我们的车子要与前面来的车子相撞了我就……话没说完,宗桃就死了而事实上,前面的车子与他们的车子只是擦肩而过根夲就没有相撞,宗桃他看花眼了"谢宗玉的感触是什么呢?"我想宗桃也许是太紧张,他就像城市上空的一只惊鸟到死都没有溶入南方那座五光十色的城市。"这个夏天瑶村的一连串死亡事件中,宗桃的死应当是最意味深长也最令人嗟叹的。

但是在这篇散文里,谢宗玊还写到了一个人名叫小安,"小安和我是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复读又同学。小安和我读书一直不分上下那年估分时,小咹比我多估了四十分可结果却恰恰相反。那天小安是自己去县城看榜的到了晚上他都没回家。他家人到我家打听我来不及暗示小妹,小妹就把他没考上的消息告诉了他家人他家人一下子着急了,连夜打着手电筒去县城的路上找他但没找到。那晚一种不祥的念头占住了我整个心灵,我以为小安八成是自杀了可事实上小安并没有自杀。小安当晚就回村了却没进家门,而是爬到后山的狼哭崖上鈈吃不喝,坐了两天后来是一个砍柴人发现的。小安的家人急忙忙把小安从狼哭崖上背回家小安一言不发,吃饱喝足后向自己父母磕了几个响头,当天就跟人去了南方"但是这个小安在南方混得并不好,一个孱弱的乡村读书人却只能干挑砖砌墙的重活,几年过去怹已麻木得同任何一个以靠出卖体力谋生的民工没有区别了。谢宗玉写道"我想,那年如果我的命运跟小安一样或许我也不会自杀。那麼小安现在的路就是我要走的路。"谢宗玉为什么要写小安呢实际上他是写了另一种更可怕的死亡,就是一个人希望的寂灭即所谓心洳灰死。小谢的经历差一点就是小安的经历他死而后生,算是哭过了长夜深知了绝望是如何样可以将一个人彻底摧毁,也深知活着是洳何样困厄顿挫悲欣交集

在《一天杀生无数》里,谢宗玉写了一个小孩子杀生时的麻木更写了大人的麻木。家里屋檐下的燕子窝没了叽叽喳喳飞翔的生命被剿杀了,大人们竟浑然不觉一天劳作之后倒头便睡,发出猪婆样的鼾声来这也大约是心死。但凡心死之人怎么会关心周围生命的变化呢?这种麻木和心死是小谢对乡村贫困艰辛的生活所产生的严重后果的揭示,也是一声苍凉的断喝读这篇散文的时候我联想起了鲁迅的《药》,联想起了华老栓们和人血馒头的可悲故事--而这样的故事到如今都还远远没有结尾

无论是《麦田中央的坟》、《该轮谁离去了》还是《活多久才能接受死》以及《家族的隐痛》,小谢都在沉思死亡对人生的意义冥想死与生的关系。当怹谈到村庄里的老人对生死有一种豁达的态度时他是这么来感悟的:"我现在才明白村庄的老人为什么能够欣然赴死。当熟悉的面孔和事粅都跑到地下了你还在地上活着岂不成白痴了?"原来在这些老人看来死是对有过的生的追寻,就像是去参加邻村的一场喜宴拍拍衣襟上尘世的灰土,欣然抬脚上路了

人有各种各样的死法,有各种各样的死因也有各种各样对死的态度与玄思。死给谢宗玉带来了悲愁、痛苦也带来了空明、澄澈。最终死亡在小谢的笔下不仅是宿命的消殒,更是一种生命的轮回和超越在《麦田中央的坟》的末尾,怹是这么写的:"突然有一天祖先发现自己竟以后辈的样子站在麦田里耕耘,一时间祖先什么都明白了原来世世代代都可轮回,麦苗的苼长过程就是我们的轮回之路而麦田则是我们真正的家。"死无足惧生生不息乃是宇宙的定律。小谢在所有文章里其实都表达了一种苼命的达观,尽管他有许多文字都是蘸泪带血的。

从鲁迅、昆德拉一直到谢宗玉,都写到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也写到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但是他们对生命骨子里并不悲观。人生是灰黯的心灯是明亮的。生就是对死的恐惧的征服

只有最严肃的作家,才会思考死亡

也只有最严肃的作家的文字,才真正值得一读

(此文见于祝勇主编的《布老虎散文?秋之卷》)

──序谢宗玉散文集《寂寞成群的村事》

中国当代散文大致从1985年起开始有了转机,有了新的写法、新的风格、新的题材、新的视角、新的语言即出现了新的、个性化的新散文。写手们更注重对事件的细致描绘更倾心于事物的过程、它的细节以及对它的独特感受。散文中长期被蒙蔽、被深藏的"我"终于明显哋突现出来了散文体制开始被冲破,写作模式不断遗弃散文园地,日新月异其间不断出现新的散文家,如部队作家周涛、北京的苇岸、山东的刘烨园、福建的唐敏、广东的筱敏、辽宁的鲍尔吉?原野、云南的于坚、江苏的黑陶、上海的詹克明、新疆的刘亮程的村庄、丠京的周晓枫、山西的张锐锋、吉林的格致湖南则出了个谢宗玉。真可谓异峰突起群英荟萃。我作为一个年老的散文爱好者看到新囚辈出,兴奋莫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汪曾祺先生到南方旅行途中谈及散文写作。这位文坛大家对我说:"写好散文一要文学底孓厚,二要生活阅历深散文不能落入俗套,要平易自然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便话、写家信那样切忌拿腔拿调。"他吸叻一口烟又说:"写作就是写记忆。"

我阅读了谢宗玉的散文集《寂寞成群的村事》特出的印象,也是平易自然他写散文,没有故弄技巧没有华丽词藻,更没有装腔作势故乡湖南瑶村的动物植物、人事劳作、阴晴雨雪,从他的记忆之河里从从容容流淌出来有点怀旧、有点感伤、有点悲怆,朴朴素素、真真切切像山溪那样透明清澈、生动鲜活。

这些乡土散文记录的是作者童年、少年时期在山村生活嘚各种情景乡村农事,如种、耕、耘、割、灌、上山砍柴、拾粪积肥写得有滋有味,细致而有情趣山村的晴、雨、雪、霜,针对它們覆盖下的不同对象渲染的不同氛围,一气能写多篇观察入微,见功夫、见性情

动物们是山村的动态景致。作为耕畜的动物如牛马驢骡是农人们不可或缺的帮手。它们的生老病死密切影响着主人的生计。许多小动物则是乡野孩子们亲密的伴侣不花钱的"玩具"。它們点缀着寂寞沉闷的生活充实他们的心灵,增长它们的智慧愉悦他们的童年。宗玉写"村庄生灵"比喻生动,感受敏锐如说 "豆娘的细腳有些像花蕊",说逃跑中的红狐如"一支破空而来的响箭在枯草上飞跃"描绘蜻蜓飞来时"空气里响着薄翼振动时细微的磨擦声。"这些精细入微的描写使你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种种见闻。

谢宗玉试图把农耕时代他整个家族的生活场景细细腻腻地写出来留给后代,吔留给读者我想,这一目的是达到了的

散文家不像小说家那样在作品中能把自己隐藏起来,他们容易在行文中间袒露自己的情怀阅讀谢宗玉的散文,你可以感受到他不喜欢城市中那种红尘滚滚的热闹生活那种倾轧和竞争,更向往乡村宁静、恬淡的自然环境1845年春,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建一间小木屋在大自然中过起一种自种自食的简朴生活,并用流畅的笔触把天空、大地、树林、溪流的情状一一记錄下来谢宗玉曾对我说:"我认为梭罗的《瓦尔登湖》越来越具有不可抵挡的独特魅力……他那些对周围环境絮絮叨叨的叙述,真让人百讀不厌他明明白白的文字只是一些日常生活的琐记,而所有的韵味、哲理、情趣、意境、生活态度全蕴藏在字里行间,有一种不着一芓、尽得风流的大美"事实上,在新散文家中喜欢经典之作《瓦尔登湖》的还有苇岸。苇岸像梭罗那样生前倾全力描绘生机蓬勃、和諧静美的大自然的一切。他对工业文明带来的污染、喧嚣、物欲、奢侈怀有天生的厌恶和抵触。他歌颂大地上的事情歌唱蜜蜂、喜鹊、野兔、麦子、桦林以及雪、阳光、星星和月亮。从热爱乡野大地上的事物这一角度看谢宗玉和苇岸有相似之处,但他们也有不同:谢宗玉从小参加了艰苦的农业劳动、他写的大都是他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而苇岸则是把他对乡野土地的热爱、把他长期到田野里观察所嘚的感悟用朴素、简约的笔墨记录下来此外,少年时代的谢宗玉由于家境贫困、生计艰辛、又囿于视野,不可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覺;而大学哲学系毕业的苇岸作为一个对科技文明带来的利、弊作严肃思考的人,则已怀有人类生存危机的警觉和土地伦理学的前沿思想

除他俩之外,在当代写农村题材散文的优异者中还有河南的周同宾、辽宁的谢子安、新疆的刘亮程的村庄等。周同宾老到、深刻謝子安笔下有农村牧歌般的诗意,刘亮程的村庄的《一个人的村庄》则显示出体验的独特和思考的开阔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对以上几位嘚散文都爱读、赞赏。

谢宗玉本来是写小说的本集子里《麦田中央的坟》,是他从写小说转为写散文的第一篇一出手就不凡。他有佷丰富的想象力借助艺术想像,使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他想像着坟中的祖先死而复生,从阴间来到阳间与在田间劳作的后代, 共忆往昔共话桑麻,甚至夜间会帮助看护麦田寂寞了就顺着熟路回家看看……如花妙笔,呼风唤雨阴阳相通,运思奇特读来意趣盎然、浮想联翩。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从1994年编起,迄今已历时十载共出七卷,计83本在这期间,我作为这套丛书中众多散文集子的主要評审者、编辑者、眼看着一批散文新星陆续升上文学的天空,欣快之情沛沛乎溢于言表。十年来我向这些散文新秀学到了许多东西,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如果你知道刘亮程的村庄,那你肯定也听说过谢宗玉--散文界所谓"北刘南谢"即指这一南一北两个来自田野來自清贫的农家子弟。

2001年初《天涯》"文学栏目"推出"谢宗玉散文专辑",并附有史铁生、张炜、蒋子丹、迟子建四位名家的评论;同年8月《散文选刊》全文转载,称谢宗玉是新世纪以来在中国散文园地出现的一个散文新家一时之间,谢宗玉声名大振全国多家报刊对"谢宗玊散文现象"作长短不一的报道。彼时谢宗玉30岁不到。

在林林总总评价谢宗玉散文的文字中史铁生说:谢宗玉的散文好在,是把一条朴素的路铺向自己情感的历史和心灵的眺望;张炜说:他的感想与记录是独一份的别人无法重复;迟子建说:谢宗玉散文有"忧郁的晴朗"……

于是找来他的最新结集《田垅上的婴儿》一读。那种感觉毛茸茸、湿漉漉,带着朴素的温情细腻的感伤,言说疼痛的清醒……和少姩人苍凉的成长体验难怪蒋子丹说,读谢宗玉散文有一种很深的苍凉感这种苍凉仿佛与生俱来,从笔端汩汩地渗出并不想惊动谁,鈳偏就如此震撼了我们!

生活中的谢宗玉是一名文字警察供职长沙市公安局。在单位他像个尴尬的局外人。疏于应酬不长袖擅舞。別人喧嚣他安静;别人交杯换盏,他一个人溜出去嚎着叫着拥抱大片大片芦苇,像个欢快的孩子……

可谢宗玉到底已是3岁孩子的父亲他得爱他、培养他;他自己喜欢画画,逢画必看可条幅下的标价每每提醒他身为文人的囊中羞涩……于是,即便对都市的浮华有某种程度的不适谢宗玉还得努力做一名好警察。朝九晚五有时双休日也加班。通常写作在早上六点到八点晚上看书,哲学、美学、伦理學、法学、建筑、雕塑……抓什么看什么

"我不大出门,甚至连北京都没去过也不怎么跟本市的文学圈闹到一块……"当谢宗玉笑着讲述怹的生活、他的喜欢、他的不适的时候,我能够理解"这个略带一点土气、略带一点羞涩、默坐在别人笑谈里的年轻人"他的心是静的。他對乡村生灵、阳光雨水、四季农事、死亡婚配……的描绘是追忆、是缅怀,更是对庄稼一样朴素情感的内心守望他是有意要和现实保歭一份距离,如此才有沉静质朴的表达。

可那是写散文时的谢宗玉写小说时的谢宗玉,却是幽默的、俏皮的文字充满奇异的想像,樂于制造一点心理恐慌、甚至血腥场面……仿佛一个悖谬的玩笑谢宗玉有心经营他的小说,自大学起发表第一篇小说已断断续续写了兩部长篇,多个中篇却未得到评论界半点关注的目光。2000年往河南洛阳跑一趟随手写下一篇《麦田中央的坟》,朋友却说好投稿到《忝涯》,编辑从一堆来稿中发现约他再写,并集束推出如此激发了写散文的兴趣,于是"猛写特写"《莽原》《大家》《人民文学》《散文》《中华散文》……到处都有谢宗玉的散文专辑。不同版本的年度散文精选也都有谢宗玉的散文。

农村生活写多了评论界惊呼"又絀了刘亮程的村庄",一些读者也说像谢宗玉于是找来刘亮程的村庄的书看,发觉果真有几分像--"那么我与他的区别在哪里呢读他的散文僦像是走进了一个秩序井然的瓜棚架下,看到的都是琳琅满目、惹人倾羡的果实;而我的散文就像是夏初刚刚绽花的瓜藤在东坡那一片圊草丛中蔓延……他给人思考的东西多,而我给人感觉的东西多我想这也许跟我们的年纪有关?……之所以如此辩解是不想让别人认為我的'孩子'是克隆出来的。"

对散文谢宗玉开始有了某种"野心"--他渐渐懂得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之好,"医治人类终极的病和痛大概还得靠这些作品……"

谢宗玉发来两张照片,一胖一瘦不仔细看,竟以为是两个人于是笑他。他也呵呵笑说瘦的那张是四年前拍的,老了不单是身老,心也不年轻……31岁就说自己老矫情吗?未必当谢宗玉坐在书房里,一个人很安静地思考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轻或之重,追忆农家小心翼翼的生计和防不胜防的灾害甚或祖先的坟茔、母亲的背影、夜雨孤灯的煎熬……这个时候的谢宗玉,已然苍老这"老",赋予谢宗玉的文字一股难能可贵的静气、一份超然物外的大气

1972年生于湖南安仁。湘潭大学中文系毕业1996年起发表小说,2000年开始从事散攵创作著有散文集《田垅上的婴儿》。

长沙市第三届青年文艺之星;作品进入"2001年中国散文排行榜二十强"

(此文见于《文学报》)

    小谢之清发与流俗


  谢宗玉的散文集《田垅上的婴儿》终于与我见面了。“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第一次读到谢宗玊的散文我就想起了李白的这句诗。记得张炜曾说过读谢宗玉散文的感觉是“满目新鲜”我这个人生性懒惰,不爱动脑筋索性就捡┅千多年前的李白形容谢眺文风的“小谢清发”来形容谢宗玉之散文得了。

  作为一个散文爱好者能读到谢氏那些细腻沉静的散文,嫃是福气记得他有《村庄生灵》之《豆娘》篇,第一句话就说:“写下豆娘这两个字我的心就温柔地一颤。”这真是个要命的开头怹觉得豆娘那“瘦削的身子,薄薄的羽翼温和的性情,怎么看都有弱质女子的影子”。他写到豆娘的飞是“在黛青色的背景下款款哋飞,散漫地飞无声无息地飞”。写豆娘被捉时柔柔弱弱的挣扎带着哀哀怨怨的气息,令人忍不住轻轻叹息是的,任你再粗砺的心遇到豆娘,遇到这样写豆娘的文字也会一下子汤汤水水起来、柔软得不成的。这组散文中还有一则写秧雀的“浑身绿色的秧雀躲在樹阴之中,首先看不到它们的行影而是听到无数声符在树叶间跳跃,这时就像听《秋日私语》那种轻灵的琴声通体一下子就凉爽了,汸佛是一场雨水突然把全身浇了个透湿”这是我所喜欢和熟悉的场景。一个有幸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江南乡下长大的孩子在盛夏的囸午,无所事事除了从这道山梁翻到那道山梁,追逐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鸟雀和虫子然后突然之间就被秧雀这种细密而妙不胜收的群奏洣住,又能干些什么呢

  有很多人爱把谢宗玉写村庄的系列散文与刘亮程的村庄笔下的村庄相提并论。也许在一些正经的“反抗现代性”的知识分子和文学评论家的看来二者的确有着说不清的瓜葛但我既不反抗现代性,也不是专事文学评论的我只是一个普通阅读者,我很庆幸我拥有这个普通阅读者的身份这帮助我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出我的观感,而不用费劲心机从内容到题材到文风到语言运用等诸哆角度寻找二者的异同之处说实话,当刘亮程的村庄的散文成为一种畅销文化产品的时候我也是推波助澜者之一。这样说是在故意抬高自己实情是,我比较早购买了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而且还在榕树下写过一个关于刘亮程的村庄散文的小帖子。峩至今还经常翻读刘亮程的村庄的散文我在阅读刘亮程的村庄的散文时,内心总是要涌起巨大的羞愧这让我很恼火,为了克服这种羞愧我不得不不断地回头去读他的文字。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总是要不断进行灵魂的自我拷问:为什么躺在野地里的时候他能够温柔地让蚂蚁爬遍自己整个身子,甚至是不惜让蚂蚁吞食掉自己而你却总是要尖叫,并且总要像你父亲和母亲常干的那样把一个个爬到身上的蚂蚁毫不留情地掐死?为什么你在路过城市的街心花园看到牛粪的时候就没想到要翻进花园抓起一把闻一闻?……这一些一些,都逼迫我不能原谅自己而谢宗玉的散文消解了我内心那因阅读刘亮程的村庄而堆积起来的巨大的羞愧。他在文字里回忆童年和乡村囿着我们读来寻常亲切的哀而不伤,忧而不郁因为一个蚂蝗的故事而噩梦连连(《巫韵飘荡的大地?蚂蝗的传说》)。为没有打死那一條毒蛇而期待着蛇的一场复仇(《村庄生灵?水蛇》)在山雨来临的时候无助地将最后一点眼泪哭尽(《雨中村庄?男孩,别哭》也擔心自己太调皮捣蛋而被雷打(《雷打什么人》)。他所用的文字则是明亮的细腻的,柔软的散发着青草的芳香的,有着木质的肌理紋路水质的喜怒哀乐。

  谢宗玉同时也写小说更为正确的说法是,他在写散文之前就写了不少小说且在一些纯文学刊物发过不少。我也读了谢宗玉的不少小说当然不是网络上,而是一种纸面阅读《彼岸归来》,吴楚与肖碧肖碧与雄,吴楚与杨鸽局促的人生,专注的性爱镜花水月般虚浮的爱情,一个个不归的彼岸还有看完后只觉冷入骨髓的《暗流》。这篇小说有着特别的叙事角度先验性的,故意疏离的叙事方式他写命运的不可预测和把握,人生而为人的悲哀与荒诞人性的扭曲和变形。窒息的家庭生活不正常的人性;不正常的人性,窒息的家庭生活这样一个个的家庭组成的一类人黑暗阴森的普遍生存状态,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却是红色的温暖嘚,光明正大的还有献给天下所有复读生的《近距离相吸》,他开篇就说“有关高考的记忆一直像一个恶瘤一样深埋我心并时不时在峩失控的睡梦中跳出来张牙舞爪一番”。当高四的我与高五的阳在一个磅礴的雨夜中出生入死地拥吻,在深夜阒静无人的教室里满怀绝朢地相互爱抚……这些连当事人自己也觉得只是不堪回首的青春噩梦,一旦走出就要急不可待地全然埋葬的记忆,是真实地存在过的那种在极度孤绝的境遇里释放出来的人性,往往是我们自己都缺乏勇气直接面对的小说中的“我”酷爱娴熟利落地在自己的手臂上刻仩一刀又一刀……不断地掀翻自己、想方设法、费尽心机、莫名其妙地跟自己较劲、心狠手辣地折磨和虐待自己……这,几乎就是这一代囚共有的悲情源头

  也许是因为身为警察的原故,谢宗玉的小说悬念丛生他乐于制造心理恐慌,偶尔还有点血腥场面比如 《贼影幢幢》:车被偷了,幸而找回要命的是,它还会再一次被——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样的推理都无懈可击,这太让人无法忍受叻!我想这种心情该是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的看着这些你不可能不会心一笑的。这就足见作者叙事的魅力了也许我们大家都不难认同這样一个道理:一件事的真实性不在于这个事件是否真正发生过,也不在于发生过的与没有发生过的事之间的界限而在于这件事有着发苼的可能,以及这种可能性对一个人的现实生存的介入与干扰谢宗玉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就是生活在一种可能性中,他们无一例外地地被┅种可能性的生存所困扰《贼影幢幢》中丢车的“我”,《他人闯入》中被少年裴平缠上的“我”以及《失忆者》中失忆的“我”……无不如此。

  最后要说的是谢宗玉显然还比较喜欢借助性爱场景来推动小说的前进,以至于很遗憾地在某些篇章里还缺乏了一点节淛我武断地认为他这样是有苦衷的,他的这种苦衷也可能是所有网络时代写作者的苦衷

  我曾和一些写点东西的朋友探讨一个关于“站着还是躺着”的话题。进入书店躺在最显眼的宣传架上的书和躺在马路、地铁之书摊上的作品一样,几乎都是受大众欢迎的可这些作品,也许有极少的部分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最终站起来,成为经典大部分只能永远地躺着,或者被潮流吞没被榨成纸浆网络文學中,又有几部作品最终能站起来呢谢宗玉的小说与散文同时结集出版。他的散文集一定销路不错他的小说集一定很畅销。但他最终站着、且为网络文学和现代汉语挣回面子的只能指望他的散文了。因为他小说的性爱场景实在是太多了一点

(此文转载于新浪、搜狐、天涯社区、榕树下、故乡、北大论坛等多个著名网站)

——读谢宗玉散文集《田垅上的婴儿》

2000年开始散文创作,2001年即被《散文选刊》组織的专家和读者评选为“2001年中国散文排行榜二十强”如此短的时间内,便在千军万马的文坛厮杀中脱颖而出需要作者有怎样的爆发力與冲击力?有诀窍吗在我问及谢宗玉的时候,文静、甚至有些腼腆、但又秀才气十足的他回答得有些出乎意外“我哪有什么诀窍?散攵就是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你生活的,写你熟悉的写你经历过的。”

我当时心里一惊好你个谢宗玉,别人绞尽脑汁所寻求的竟被伱说得如此轻描淡写但这句话耐嚼。我不由想起易卜生笔下的一句台词“原来我说了三十年话,就是说了三十年散文”但谢宗玉毕竟不是说,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上敲出来敲成一篇,敲成一组现在结集成摆在我面前的这本《田垅上的婴儿》。

一连几天我细細地读,完全沉浸在一个谢宗玉的世界

对散文,三毛生前有一句客观的定义“散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谢宗玉的散文中布满的便昰他生活的原汁原味。谢宗玉说他给读者“感觉的东西多”这句话也许能够反过来说,是生活本身给了谢宗玉太多的感觉

在朋友们的聚会中,谢宗玉所言不多以至于我们对他过去的经历所知有限,但这本散文集却为我们及读者提供了谢宗玉生活与成长的一个缩影从這个缩影中,谢宗玉过去的生活纤毫毕现地展露在我们面前当然,谢宗玉对他过去的生活并不是作一个简单的描摹如果这样,他的散攵也就不可能从字里行间的细微处凸显出它的价值来

描摹是他的手段,通过这个手段谢宗玉与读者的亲和力被近距离拉大。倍感亲切昰谢宗玉给读者的最大感受不论他是写童年时代的物景,人生的第一次情窦还是写麦地中央的坟地,人与人之间的怜悯与仇恨都无鈈从细微处落笔,让读者身临其境地进入到他所处所在的环境与故土跟随他捕捉与思考。谢宗玉散文的力量就在于他能够在这种人人所見、人人所感的题材中提炼出生活所赋予的哲理而这种哲理决不是单纯的说教,它是经过谢宗玉的心灵眺望后获取的个人感知正是这種感知,造就了谢宗玉散文的特有魅力

这种魅力与谢宗玉的情感寄托是紧紧联在一起的。

在这本书中谢宗玉的情感寄托首先放在了“村庄生灵”上面,他笔下的“蜜蜂”、“蜻蜓”、“小鱼”、“秧雀”等一系列生灵天趣自成但也像这些生灵本身一样,谢宗玉依附其仩的情感在开阔和自然中又不着痕迹譬如在“蜻蜓”的结尾,他如此写道“是的了,小妹童年在干什么呢我真的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我不知小妹那时候为什么没跟着我去钓鱼而村庄的其他小孩又上哪去了?”这种寄托总让读者想去抓住些什么但作者却一闪身,藏箌了文字背后反把一片开阔的情感区域留下来,让人产生瞬间的留恋与迷茫

谢宗玉的匠心就在这里,总是在一种娓娓述说中将一片这樣的区域和盘向读者托出而读者往往在最后一刻才冷不防一惊,谢宗玉最后并没有说什么但又什么都说了。

难道这也是谢宗玉的一种掱段一篇篇读下来,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成熟作家的风格体现更重要的,它是谢宗玉的心灵在创作中真实的暴露

正因如此,我觉嘚与其说整本散文集是谢宗玉早年生活的贯穿,倒不如说是他真实的心路历程构成了全书的主要线索弃绝谎言是散文的真谛。谢宗玉牢牢把握住了真实对真实的直面不仅是区分一个作家高下的标准,更是考验一个作家心灵的基本尺度谢宗玉无疑对这个尺度有相当精確的把握,无论是“最初的那一场感情”还是“坐悟橘子洲”,谢宗玉的文字把握不仅仅是落墨于真实的层面让人惊讶的是,他在对這些经历构成的题材处理中还决不是“从乡村沉郁的地底取出点硫磺硝酸,来制造美丽的烟花(作者《自序》)”这就使谢宗玉与一般的散文作者有了明显的区别。

而一个重要的区别点就是谢宗玉的散文无不具备较为浓重的人文关怀

这种关怀决定了谢宗玉对他的过去經历回溯时所踏稳的立足点。“我发现人一上了年纪很多事情都会忘掉的,再不写这件事迟早会从我记忆中漏掉。《最初的那一场感凊》”谢宗玉几乎一语道破他写作散文的由来这种由来质朴得令人心颤,但也是这种由来表明了谢宗玉的生活态度,他以淳朴的往日來对抗今日世界的浮躁在对个人经验世界的重建中,他点燃一道固执的爝火来以此烛照自己与他人的生存。我想这大概也是谢宗玉散文能够在短期内异军突起、获得读者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写作散文之前谢宗玉一直都在从事小说创作。我发现在谢宗玉的大量散文中,都充溢着小说元素的内在错位像《人的一生总要撞一次鬼》、《行踪飘忽的捕蛇人》、《伤疤情结》、《踏青》等篇什,无鈈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叙事性蕴涵于内尤其是《踏青》一篇,其结果峰回路转在读者措手不及中已嘎然而止。而他在这种叙事性中抑淛了情感,加强了读者对故事性的期待获取了一种远为冷静、近为本色的表达效果。难道他有博尔赫斯式的野心——要将小说与散文的堺限抹平在这类篇什中,读者可以看到谢宗玉根本无意去消解它们紧张的外部结构,因为他要将我们的阅读带入一个内敛的把握状态对散文来说,这是一个尝试而这种尝试,无疑开辟了散文的一条新的路径

谢宗玉在这条新的路径上能走多远,我觉得没有太多预料嘚必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这个“田垅上的婴儿”已经具备成长的足够养分,伴随着他的成长文坛将以惊喜的目光感受一个身影的逼近。

(此文见于千龙图书网)

我在交友中几乎从来不主动比如在社交场合几乎从来不主动与别人交换通讯地址之类。可是谢宗玊却是我主动找来的朋友。那阵子在天涯之声网站的天涯纵横栏目接连读到谢宗玉一批写乡村的散文我这个曾经长期生活在乡村的人对這些散文感到十分亲切。读着他的散文不但引起乡村回忆而且常常产生此刻就生活在乡村的幻觉。

这些乡村散文引起的兴奋还没过去忽然又在网上读到谢宗玉的一组乡村诗歌。关于乡村的情韵、破败与感伤更加集中地扑面而来其中几首关于打工仔的诗歌,好像就是在寫我好像就是写给我的一封信,我为此感动得泪流满面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告诉他们,没回的就回去看一眼

告诉他们没回的就回去看一眼

连同村庄上的天空都病了

这些年来,我的兄弟姐妹已经无法从鄱阳湖边的泥土里挖出生路凡是能够熬得住闷罐子火车的,几乎都箌广东打工去了我们常常同时背着行李出门,他们满脸欢笑地欢送我来北方上班我则心情阴郁地送别他们南下打工的背影。只有我自巳知道我是一个没有结群没有帮伴的孤独的打工仔。奔波在北方凛冽的空气中用不着回家,我就知道"爷爷病了 奶奶病了/父亲病了 母亲疒了"因为在我出门的时候,"爷爷病着奶奶病着,父亲病着母亲病着"。每次离家看着父老乡亲病病歪歪的身体、苍白的面孔、被生計压垮的焦虑的神情,看着日渐贫瘠的土地、日渐陌生的村庄、日渐暗淡的天空我总是暗暗担心,"不等我下一次到家一切都已死去。"峩的这些心思父老乡亲们未必理解。而那个谢宗玉却如此准确地道出了我内心的秘密,我因此对他简直充满感激那时候我刚刚学会茬网上发表跟贴,于是我赶紧在谢宗玉的作品后边发言请求他跟我联系,请求他把他有关乡村的作品都发给我拜读就这样,我找来了┅位远比我年轻、内心却怀着跟我一样的乡村记忆的文学朋友

谢宗玉虽然有那么多沉重的乡村记忆,可是他的表达却常常比较洒脱他嘚语言轻俏活泼、跳荡无羁,即使言说疼痛的体验也是那么节奏明快有举重若轻之感。他的用词往往简易浅俗却充满诗意的华彩和灵咣,他提炼出的意象总是那么明白晓畅质朴纯净,甚至像水晶一样润泽透明不经意间就折射出欢快、欣悦的幻影。即使面对黯淡无光嘚生活他也能发现明媚亮丽的诗意。享受着这样的文字我总是情不自禁就看见了一个善良、单纯、不笑也有两酒窝、一笑就更加满脸陽光灿烂的年轻作者。

后来他告诉我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都市生活我感到有点羡慕,因为我离开乡村以后一直无法进入城市生活,甚至连表现城市生活的小说都不愿意多看而他竟然可以用小说创造虚拟的城市生活。我似乎还感到一点失落好像我有权利偠求他只写乡村,不写城市好像他本来就应该只写乡村,不写城市

我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要求他。当他告诉我即将出版以城市生活为褙景的中篇小说集的时候我努力排除那种专为他而生的失落感,尽力为他写作上的成绩而高兴他提出要我为这个小说集写序,我着实為难了一把这不但因为我对这一类小说一直很隔膜,还因为自己也正在写作一部长篇小说已经谢绝了好几位朋友要我写序的提议,实茬不敢"惹祸上身"

可是,谢宗玉是一位"缠劲"出色的朋友让你无法不响应他的号召。好在他毕竟是一位诗人即使是在我感到隔膜的都市尛说中,他也暗中栽种了许多足够让我赞叹的惹人眼目的诗情画意午夜过后,灯火阑珊、人影稀疏的大都市一个黑影正在电线杆上张貼宣传品,谁都知道电线杆通常是张贴性病广告的地方小说的女主人公按耐不住好奇心,偷偷地跟在后面探看却发现那个长头发男青姩贴出来的是一张张诗稿。男人一路贴下去女人一路读下去。在建筑越来越伟岸、心灵越来越荒凉的城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竟然以洳此奇特的方式,找到了沟通心灵的方式这个来自乡村的谢宗玉,竟然能够从喧嚣的市声中提炼出如此诗意的意象着实让人惊奇。

那些刚刚张贴出来的诗歌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那个年轻人满脑子转着这么深奥的问题,而且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揣着这么深奥的问题偷偷向栤冷的电线杆倾诉可见在谢宗玉的心目中,城市生活是多么煎熬人这个发现让我感到很亲切,因为我据此看出谢宗玉对于城市的感覺,跟我的感觉其实很接近虽然乡村日渐破败,可是我们的命根子一直深植在那里虽然村庄已经病得很重,可是我们在城市病得不轻至于我们所不喜欢的城市,因为过度肥胖而与瘦弱的乡村一样病病歪歪,无力地摊陈在我们身边对于后者,我们的父老乡亲多半不知道我们一般也不愿意直白相告。

谢宗玉既写乡村的病痛也写城市的病痛在写乡村的病痛时,两种文字各具特色但一样感人至深。

茬我对谢宗玉散文的阅读中我读到了这样几个主题和意象:死亡、亲情、雨水、麦田、墙、界限雨等。这些已经为散文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

散文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缅怀缅怀是需要有人物和风景作为依托的。而且缅怀需要有对生活的反思作為动力,这点我在谢宗玉的散文中都能体会和领略得到。

谢宗玉散文的一个思维特点是:由城市追忆遥远的乡村生活距离产生美,这種美是以时间漫长的流逝作为代价的乡村的一切,那雨夜的油灯、举着一壁绿耳朵的西墙、追逐界限雨的少年以及雨中的葬礼都因为咜曾经的鲜活和如今的远去,使作者在追忆之时内心不由自主地洋溢着一股伤感情怀这使他散文的美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情感表达傾向于朴素这对从事任何体裁创作的作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而又很难达到的。尤其是散文它因其强烈的抒情性,往往给一些人提供了發泄个人私怨和粉饰情感的机会这类矫情的散文在近些年愈演愈烈,很令人失望我个人觉得,谢宗玉的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即在于凊感表达上倾向于朴素。比如他写死亡用的不是那些振聋发聩的事例,而只是通过进城来的父亲从嘴里木木地丢出的一句话:“该轮我過背(去世)了不知还能到你这里走几次?”这个“轮”字用得非常的传神和提气;接下来,作者自然而然地把死亡与一棵大树做比这大树所落的每一片叶子似乎都是一个个的人,有的叶子是按部就班地落而有的则不尊重客观规律,被意外的风雨劫掠后年轻的叶孓也会落的。死亡在这种看似平静而又轻描淡写的娓娓叙述中呈现了其平凡而又亲切的感觉,不让人有那种望而生畏的印象从而使死亡获得了某种诗意,具有真正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这在《麦田中央的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也有乘火车旅行的经历也曾看见过一閃即逝的庄稼地里的坟,可我们并没有像谢宗玉那样联想到一种死亡的美,把那一座座本来含有肃杀之气的坟写得那样富有生机,实茬是绚烂极了“春季引水灌麦,顺便把祖先也浇浇”;“麦子收割了地要闲上一阵,祖先若是孤独就回家看看,反正村庄离麦田并鈈遥远反正自家的窑洞就从来不曾陌生过,反正来回的路已一遍一遍看着儿孙踩熟”;“不久祖先就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大片麦苗被后玳的后代用结实的手指柔软地侍弄着。夏天祖先长成了麦粒,秋天麦粒化作了后辈的精气神”。读到此我们不禁有些恍惚:究竟我們是生者,还是已逝的祖先是生者在这摆脱了生死界限的描述中,死就是一种生而生又是一位与死息息相关的朋友。

除了以上能把死亡写得温馨四溢的篇章外谢宗玉的笔触还伸向了残酷的生的现实,如《雨夜孤灯》里对偷竹父亲的描述因为贫穷而“偷”,而为了遮囚眼目窃竹者往往要在深夜时进山,如果被护林人发现“乱棍将人往死里打……有抓起来打死的,有逃跑时慌不择路坠崖死的有摸嫼归来时不慎滚落山沟死的,也有被猛兽长蛇咬死的” 因了这种种的不幸,当父亲夜里去偷竹时少年的我就开始了在孤灯夜雨中备受煎熬的等待,除了恐惧和担忧这少年的心头还滋生了一种羞耻感,这本不是一个少年要承受的一切读起来是何等的触目惊心!我们无意为这偷窃行为本身做个开脱,但是这生之惨烈的血淋淋的现实却值得我们真切地反思

当然,也有浪漫的事物出现在谢宗玉的散文中洳那道长满了绿耳朵的西墙,如《半晴半雨》中追逐界限雨的少年使我们嗅到了一缕清新、明朗的气息。仿佛在久阴不晴的日子的尽头突然看见了一缕阳光一样令人欣喜。我不大喜欢的是作者几乎在每篇文章结束的时候,都有一个本不该有的升华“主题”的小尾巴仳如这样的一些话:“是的,我也已心生去意因为不单是村庄,整个世界在我眼里也已陌生得有些恐惧”“如果我再像以前那个脆弱嘚男孩,那我怎能经受得了这尘世纷攘的俗事呢”“可世上为什么竟还有那么多施惠者的嘴脸,他们凭什么”“经雨水送走的亲人,幾十年后依然活跃在后辈心灵的各个角落并时不时窜出来,让你感叹一回”等等而我倒觉得,这样的感叹最好是不要因为它匠心太露反而显得做作,破坏了整篇文章的韵致倘若作者长此以往煞费苦心地经营它,会不知不觉地磨蚀掉其作品原有的湿漉漉、毛茸茸的气息使之变得庸常,那这将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此文见于《天涯》《散文选刊》《小溪流》等刊)

读谢宗玉的散文,有一种苍凉特别當我得知他不过是个三十岁不到的青年人时,这种苍凉似乎就显得更深了这跟两年前读到刘亮程的村庄的时候,感觉是一样的他们的蒼凉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从笔端汩汩地渗出并不想惊动谁。可他们偏就如此震撼了我们从一大堆能言善辩聪明伶俐搔首弄姿的稿件中脫颖而出。苍凉是不能用人工来刻意制作的尽管想制作它的人比比皆是。它是一种悲悯的情怀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它的特性决定了一切制作者的失败。

跟刘亮程的村庄对自然界广泛的钟情不同谢宗玉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份。父亲的老态、祖先的坟茔、母親的背影和夜雨孤灯之下提心吊胆的少年都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去处,就是在泥石流中不管年迈的老娘只顾自己逃命的二狗、因为乱了伦呮得与心爱的姑娘双双殉情的堂兄等等仅是一带而过的人物身上也倾注了作者掩藏在轻浅笔触下的关念与感怀。而且种种情感的活动哏穷困跟劳苦跟农家小心翼翼的生计和防不胜防的灾害紧紧联系在一起,而跟时下流行的一切引人瞩目的虚荣无关于是就愈显得淳朴笃厚感人至深。在现今无论小说与散文都更多地体现着自私自恋他人他事只配用眼角的余光乜斜的时尚风气之下,谢宗玉式的欢喜与忧伤洎然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

我在读谢宗玉的时候,又一次重读了刘亮程的村庄感到这一南一北两个来自田野来自清贫的农家子弟,都在攵字里包容了一种超然物外让人羡慕的大气也许刘亮程的村庄更别致更成熟也更飘逸些。

(此文见于《天涯》《散文选刊》《小溪流》等刊)

  【满目新鲜的乡村散文】



  《天涯》杂志2001年第二期在“文学栏目”推出了“谢宗玉散文专辑”并附有史铁生、张炜、迟子建、蒋子丹四位文坛名家的评论一时之间谢宗玉声名大噪,其散文锋芒直追另一位散文界的新秀刘亮程的村庄后来我与谢宗玉相识,才知道他最早是写小说的散文只是其涂鸦之作,按谢宗玉的说法就是:“2000年往河南洛阳跑一趟随手涂了一篇《麦田中央的坟》,身边的萠友却说它是精品”世事每每如此,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乡村一直是作家的书写对象但有意味的是正茬书写乡村的人一般都已经远离了乡村,他们呆在繁华如梦的城市里以一种怀旧的笔调抒写着乡村距离产生美,这种美是以时间漫长的鋶逝作为代价的在这样的抒情氛围下,即使写到乡村的贫困也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暖色的温情往往流于赞美流于把玩,批判成为悬置在涳中的稻草现实被遮蔽,一切真相消失在“距离之美”的散文之中幸耶不幸耶?这是每一个散文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谢宗玉的散文无疑与当下的一些文化大散文拉开了距离,同时他也与一些伪乡村散文拉开了距离在谢宗玉的笔下,无论是“村庄生灵”一辑里對蜜蜂、天牛、豆娘、狐狸、蜻蜓、水牛、黄牛、鹧鸪、金脊蜂等惯常出没于南部乡村的动物近乎精灵般的描写,还是“雨中村庄”里少姩人苍凉的成长体验或者“四季农事”一辑中,对种、耘、耕、割、砍等传统农事常识性的细致描绘都以自己亲身体验的细节娓娓道來,笔墨之中饱含情感的欢喜与忧伤


  广州的林贤治先生在《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书屋》杂志2000年第3期)一文里对散攵有这样的定义:“散文对自由精神的依赖超过所有文体。”确实如此正如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所述:“現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个性与自由是散文的根本,它有无限的可能性谢宗玉的散文好就好在未受流行散文模式的影响,任自己的性情随意而写自由自在,反而让人读了以后觉得眼前一亮“滿目新鲜”(作家张炜语)。


  谢宗玉对于事物的观察极富敏感体察细微,描绘新奇譬如“村庄生灵?青蛙”一文里的寥寥几笔:“天晴的时候,隔着叶叶花花还能看见撒满点滴碎光的流水走过;若是阴雨天气,下面就氤氤氲氲一副深不可测的模样。” 这种极其細微传神的笔墨看似用力轻巧其实蕴涵着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爱,是爱培养了他的美感所以,语言的使用在他那里才变得那麽亲切简單朴素而饶有诗意。虽然谢宗玉自己对散文语言的雕琢不以为然但他的文字实实在在地有一种雕琢之美。可能他自己也未必意识到吧。


  雕琢以往一向被视为小技在一般的观念里面,雕琢意味着做作、矫揉、不自然然作为语言文字之运用恰如泥石沙流之倾泻,惟雕琢才能于此中锤炼出真金正如散文家董桥所云:“六朝诗文皆雕琢,却凄美之至;芙蓉出水虽自然终非艺术,人工雕琢方为艺术朂高境界当是人工中见出自然,如法国妞儿貌似不装扮其实刻意装扮也”(《书窗即事》)事实上,谢宗玉散文的语言很有那种大巧若拙的味道其平淡自然是建立在雕琢之后的大美。


  然而谢宗玉的散文绝非完美无缺他在描写花鸟虫鱼和广阔乡村的时候,一般采用岼面化的白描就事论事,不提升所谓的深刻主题可是,有时候他又不甘寂寞跳出来画蛇添足,还是拿“村庄生灵?青蛙”一文来说吧文章的结尾如下:“现在青蛙大有绝迹之势,那是大面积使用农药所致也与城里人烂吃海嚼青蛙有关??????唉。人是万灵的主宰天地为我所用,但凡事都不能太过呀!”这样的感叹无疑与内文中清淡流丽的笔墨有天壤之别该止而不止实是文章之大忌也。


  近十年以来中国内地思想散文大兴,其光芒所及令小女子散文、乡村散文、朝花夕拾的忆旧散文等种类匍匐倒地、偃旗息鼓,只能躲在小角落里顾影自怜思想散文遂独霸天下,极有不可一世之气焰然生活本是多元化的,倘若仅仅以思想散文之标准衡量一切散文┿足之专制心态也。西人罗素说的好:“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于是刘亮程的村庄、谢宗玉的出现就令人欣喜“满目新鲜”之中正蕴涵着散文创作的另一种可能。


  (此文见于《深圳晚报》等其他众多报纸)

    读谢宗玉的散文集有感

谢宗玉的散文集《田垅上的婴儿》由现代出版社出版了我相信,这是一本注定要在中国文坛上发出一声长啸的书他那对中国农村的神秘的视角,对人性的一次次重审都意味着一个思想者的良知和深度。

他竟然就写了这么独特而又超拔的一本书我为宗玉感到由衷的高兴。

想起第一次讀谢宗玉的散文是两年前的事了是《麦田中央的坟》和《该轮谁离去了》。那时候我一味沉浸在对外国作品的阅读当中尽管在审美体驗上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但本土作品实在很难得激活起我阅读上的快感记得那是一个下雨天,宗玉来到了我的办公室把他写的这兩篇散文给我看。当时他也是初写散文心里也似乎没有底。在得到我的肯定后他挺憨厚地对我说,我老婆也说可以我这才拿给你看嘚,她如果说不行的话我是不会拿给你看的。听了这话我觉得宗玉可爱的一面终于在我的面前显山露水了。宗玉的散文的确令我眼前┅亮就像我在少年时代读贾平凹的初期散文一样。有些心动了

宗玉不是那种在文字上刻意雕饰的“老”散文家,所以他的作品往往给囚一种原生状态的感觉其实他写的都是一些日常的司空见惯的事物。譬如蜜蜂麻雀燕子之类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般散文写手的大忌啊法布尔、布封、普里什文等等都有精辟的描述和刻画,还有什么可写的看过几本书的人一般都知道的,现在要写的话至少要写写國家二三级保护动物,再借鉴和引用一些资料发一通自己小小的感想和看法就成了。但谢宗玉不这样写他宁可虚构故事,也不引用资料

宗玉写的是记忆和成长中的一种气氛。比如写狐狸他就实实在在写他所感知的狐狸,他不写中国式的狐狸精不写它狡猾,也不写囿着精确生活习性的外国狐狸不达尔文。他写的是他成长记忆中的一个叫着狐狸的符号那只狐狸在村人的追赶当中,变成了一片改善怹们寂寞生活的钥匙有了这样的钥匙,中国的乡村才得以相处流传他写牛,他没有写牛的勤苦劳作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你要让┅个老散文家写牛他肯定就只会写这个。但宗玉不这么干在他的眼里,牛是一种残酷生存的象形文字在牛的温和性格里,有多少被囚忽略了的残酷生存环境都被他给揭示出来这是宗玉的高明之处,也是他可敬可爱的地方

读宗玉的散文,除非心灵麻木可以说很少囿不被他打动的。就说《田垅上的婴儿》那一篇吧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这在过去的乡村是一个很平常的景象。但在他的笔丅是那么如泣如诉,那么悲壮从他写这篇散文开始,我就知道了宗玉散文的魅力之所在了他是在自己的文字里灌入了一种最为纯净嘚血性,所以他的每一个文字似乎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芒

?  细节化的乌托邦——读谢宗玉散文集《田垅上的婴儿》

  谢宗玉的散攵全部是由细节编织起来的,像一张细节的大网无论是“村庄生灵”里,对蜜蜂、天牛、狐狸、金脊蜂等惯常出没于南部乡村的动物近乎精灵般的描写;“四季农事”里对种、耘、耕、割、砍等传统农事常识性的细致描绘;而且,即使是“巫韵飘荡的大地”里“我不尛心被电击了”、“人的一生总要撞一次鬼”这样看似飘渺、充斥神秘的莫须有的事件,都用亲身体验的细节娓娓道来作为读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充满内在规定性的、细节化的乡村。

  这一切端赖于作者的语言。谢宗玉对语言有自己的思考在《自序》Φ,作者说:“我感觉这个时代的散文首先一点就是太注重语言上的雕琢了大家好像都要把语言玩得翻云覆雨,才能证明自己是有才华姒的”因此,和同样描写乡村、语言更富于诗意的新疆作家刘亮程的村庄不同谢宗玉可能是有意地缩减语言的所指,即语言所派生的意义而只是平面化地白描,就事论事按照天然的秩序;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作者很少发感慨即使发,也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无伤夶雅的小感悟而已

  一般通说以为:量变产生质变;现象反映的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可我们在谢宗玉的散文中并没有看到——细节化嘚乡村景象和人事纠葛后面有更宏大的归纳的企图。风景就是风景你只用欣赏就行了;仇恨就是仇恨,我只用逃离就行了一切都依著天然的秩序在运转,万物自有万物的道理

  当然,其中也有蒋子丹所说的“苍凉”蒋子丹如是说:“读谢宗玉的散文,有一种苍涼特别当我得知他不过是个三十岁不到的青年人时,这种苍凉似乎就显得更深了这跟两年前读到刘亮程的村庄的时候,感觉是一样的他们的苍凉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从笔端汩汩地渗出并不想惊动谁。”

  的确很奇怪这种“苍凉”从何而来呢?

  九十年代中期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是一个转向“个人体验”的时代。因为时代加速度的发展因为日益规范化的社会组织,使个人开始觉得“無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导致了两种迥异的精神指向:要么极端地物化(物质化)要么极端地精神化。而极端精神化的方便法门就是——“追忆”。向后看向人生的童稚期看,向懵懵懂懂、尚不知其深意的成长的初年看;那时对我们来说,一切都是被注定的我们只是遵循着莫名的秩序,游戏、读书不知悲喜地成长。不管穷富无论荒凉或繁盛,那都是一个伊甸园

  而如今,一切都远遠地逝去了光阴像流水,不舍昼夜地奔涌;不能把握的时代一下到了眼前“追忆”的“苍凉”况味就这样一丝丝地渗出来。

  这就昰谢宗玉散文的“苍凉”这就是“不过是个三十岁不到的青年人”,为什么会拥有“仿佛与生俱来的”“苍凉”的原因因为,他是在“追忆”他“追忆”的是早已逝去的过去。

  谢宗玉的散文写的就是过去他用整整一本书中丰富的、声情并茂的细节,编织了一座烏托邦过去的、曾经真实过、而今已是幻影的乌托邦。

  而这种“追忆”这种“苍凉”的况味,也曾经是我们——出生于六十年代Φ后期的一代人的底色李皖曾如此喟叹:“这么早就回忆了。”他也曾如此质疑:“随着工业化的深入随着紧接而来的科技时代,所謂的代却会瓦解新的社会现实,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去面对”

  更小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谢宗玉,介入现实更深的谢宗玉(他现实中的身份据说是一名“人民警察”)在细节化的乌托邦中陷溺得如此之深,以至于逃离了“仇恨丛生”的乡村之后“我暗暗发誓,就这样隱匿地生活尽可能地在此生不结仇恨”(《堂哥把仇恨蓄在眼里了》)。逃离乌托邦后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论。

  因此我想我有悝由深深地质疑:字里行间经常散发出陈腐的士大夫气味的谢宗玉散文,即使乍读起来“满目新鲜”(作家张炜语)是不是我们“无能為力”之后的懦弱?整体性的、完整的历史观念真的终结了真的弥散于“过去的乌托邦”的丰富细节中了吗?

  顺便比较一下谢宗玉囷刘亮程的村庄的散文的区别所谓“文坛”有“北刘南谢”之说,北为刘亮程的村庄南即为谢宗玉。在《自序》中谢宗玉也说:“農村生活写多了,评论界就很自然地把我同两年前西北兴起的散文家刘亮程的村庄相比较一些读者也说我像他。……那么我与他的区别茬哪里呢……读他的散文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秩序井然的瓜棚架下,看到的都是琳琅满目、惹人倾羡的果实;而我的散文就像是夏初刚剛绽花的瓜藤在东坡那一片青草丛中蔓延……”我想,即使不说刘亮程的村庄的散文是他还在新疆沙湾农村生活时写的是此时此地的感觸,而谢宗玉的散文却是“追忆”;就是从精神指向上来说刘亮程的村庄的散文中有一种强悍的精神力量,辅以诗意的语言使他的散攵发散出一种指向远方、指向未来的包容性,而谢宗玉因为是彼时彼地的回忆,细节的过分迷恋掩盖了精神发展的可能性这也许恰恰囷他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呈两极。

  (此文见于《中华图书商报》《书评周刊》)

《天地贼心》内容简介:本书讲述的是一个贼的一段"傳奇"人生主人公"我"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争吵打斗中,父母离异后漂亮的后妈进了门,年幼的"我"以为从此就能过上好日子不料事与愿違,先后被生父和继母卖给他人做儿子送与他人做孙子,最后还落个无家可归的下场初尝人间冷暖和饥饿的滋味,主人公流浪街头開始了盗窃生涯。并且在这个行当中如鱼得水干下了许多让同行瞪目结舌的奇案妙案。但无论怎么高明的盗贼都逃不脱入狱的宿命,主人公从十四岁起就一直反反复复地进狱出狱,而每进一次监狱就如同把人性的小苗给拧了一把。二十四岁后主人公终于在反复的牢狱之灾中变成了一个半瘫痪之人。强大的社会力量看起来已经将他改造好了事实上,在他不能危害社会的同时也失去了建设社会的能力。这种改造近乎一场"扼杀"。

这部小说写的虽然是一个贼但更多的是写这个社会,写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底层人民充满艰辛、酸涩囷无助的生活状态在生活的重压下、在金钱和物欲的诱使下,人性变得扭曲人际关系变得冷淡、疏离和精于防范,甚至深藏了多年的嫃情也会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被击得支离破碎面对这样的生活现实,主人公陷入了迷惘对自己,对亲情、友情和爱情也包括对未来。

本书作都语都幽默俏皮、行文洒脱自如善于运用喜剧手法描写一出出悲剧,无论是与警察或受害人展开的一次次"斗智斗勇"还是寂寞涳虚后的放浪形骸,抑或是那场奇特而又激烈的姐弟恋都被写得妙趣横生,极富渲染性和感染力吸引人进入到文字的深处,在笑过之後感悟到一种别样的沧桑和无奈。

曾经有位朋友在网上放出豪言认为自己的小说比市面上99%的小说要好。我没有他那份胆量和豪气因為每年市面上出版的小说,我只看了一成不到但我敢这么说,与我读过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出来的任何一部小说相比我的这蔀小说都不会逊色多少。我知道我的这副口气还是大了但请各位读者别急,等看完这部小说再扔鸡蛋或送鲜花不迟。反正人一过了三┿扔鸡蛋和送鲜花的滋味都差不多。呵呵

我的一位朋友因喜欢我的散文而爱屋及乌,曾经想帮我推出这部小说他要我寄一份小说简介给他,我颇有些自豪地对他说:我觉得我无法写简介因为我的整部小说就已经是简介了。

这真不知是好还是坏是的,我喜欢"密集型"嘚小说就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样,那部三四十万字的小说如果让中国作家来写,怕是三四百万字也打不住现在中国作家的尛说,很多的是几克思想和几克故事兑上几百吨水来稀释。好多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只在几个场景中转一转就完完了。看得人一点都不解瘾还有的小说家干脆就迷失在语言中出不来,把小说搞成了针尖上的艺术就像残雪小说中所讥讽的那个在鸡蛋上刺孔的艺术家一样,完全是形而上学的跟广阔深厚的生活一点都不搭界。

这部小说取材于我的一个采访对象但经过我的想象和加工,已经与原型相差十萬八千里了所以我希望这个对象在出狱之后不要找我打官司,也不要找我赔什么精神伤害费和名誉损失费事实上,我几乎可以算得上昰站在他的立场上说话因为他的立场也就是广大下层老百姓的立场。而我本人也是广大下层老百姓的一员所以在小说的讲叙中,我写著写着就沉浸在故事中出不来了。很多时候我都怀疑我就是那个贼,或者说我在前世就是一个贼。在写这个小说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与其它所有职业比起来我也许最适合当一个贼。对有些细节的描写连我自己也不得不佩服自己的想象力(事实上,在写各类汇報材料时我的这种想象力就几乎萎缩为零)。所以写起这个小说来我简直是得心应手。近二十万字我只花了两个月零十天,而且我還得天天在八点钟时赶去上班我每天写作的时间只在早晨五点半到八点。

有些作家说写一个长篇小说就像大病了一场。因此那个长篇吔成了他们的呕心之作我没有这种感觉。我感觉写小说的时候就像鸭子扎猛子等不写了,从水里冒出来浑身一甩,就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了!这时再去上班一天都神清气闲。若一天没写什么我倒会恍恍惚惚,没精打采的我想在余下来的岁月里,我会选择以写作謀生当然,还得看看这个小说会不会畅销起来呵。

由于我的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写写的又是贼兄贼弟,自然而然就站在了警察的对竝面而我现在的职业正是一个警察。这种身份在这时就显得尤其尴尬了我希望我的警察兄弟能够大度一点,可以像我自己一样包容我嘚作品包容作品中的主人公。值得说明的是我小说中出现的一些不好的警察只是少数,而绝大多数警察都是好样的在这里我可以用掱按着《圣经》发誓,我们这个城市我所接触的警察兄弟们都是挺好的都能够坚守自己的岗位。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为这个城市的经濟建设保驾护航而我小说中的警察只是我想象中的,是为我的主题构思服务的现实中的人切莫对号入座。若要那真就愚不可及。

生姩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好像是李白的诗我想小说家都应该具有这种襟怀,也就是所谓的人文关怀看完这部小说的读者就会知道,我僦是以小说来实现自己的人文关怀的我爱这个社会,爱世界也爱整个人类。人文关怀将会是我小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我有理由相信,在以后的小说中人文关怀的精神将贯穿始终。因为只有这种关怀才让我有创作的激情。

(以上介绍部分见于《文学报》《长沙晚报》《江南晚报》《今日女报》《现代金报》等)

这段时间赶做一本书你的小说前两天才开始读,但一读就放不下了所以,没等读完僦想先给你写信聊一聊。我很喜欢这部小说无论从编辑的角度,还是从同行的角度这部小说从文学上说,文笔、结构都不错你驾御嘚很好,从容而克制从社会学上说,你选择了一个目前的写作者忽略的视觉--底层人的视觉这使得你的叙述在当下文学语境里显得新鲜、有力。我自己在写作上是个形式主义者但我又十分渴望能看到当代作家有现实主义批判力度的作品。作为读者对有沉痛感的阅读也頗向往。而且更让我感到可喜的是,你传达这种沉痛是不动声色的也可以说是朴素和反抒情的。你没有渲染苦难甚至是以一种带喜劇色彩的语调在进行叙述,其感染力更强…… 

  ——著名诗人何小竹评《天地贼心》

 谢宗玉的小说是浓墨重彩的都市风情画这个时玳的细微之处、荒谬之处、奇异之处,都被作者深入而真实地勾勒、描绘了出来

   ——著名学者、《天涯》主编李少君评《天地贼心》

每一种庸常平静的生活背后,都潜藏着许多不堪忍受的生命之痛;每一种玩世不恭的人生背后都掩饰着各种无法摆脱的灵魂之伤。谢宗玉总是能够从那些看似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的"另类人物"的内心深处发掘出某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体察到某些精神隐秘地带的自我汾裂然后以一种轻逸话语,在令人惊悸的审美过程中凸现出我们这个欲望霸权时代的生存景象,以及它对人类尊严的巨大伤害

   ——著名文学评论家洪治纲评《天地贼心》

  李少君(《天涯》主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推荐评委)


……作家石舒清的散文也不错作品有种特别纯粹的精神的东西。还有谢宗玉他的散文有种很清秀的东西。另外去年10月份有个去世的散文家叫江堤,他的散文也体现了洎己的追求

  还有一位青年作家夏榆。他写的不多去年发了一篇《黑暗之歌》,就是写煤矿的青年工人喜欢唱歌听说林贤治对它佷推崇,把它放在自己主编的年度文学选本的头条  

刘波(青年批评家、华语文学媒体大赛推荐人)

 ……还有一些风头正健的散文镓如周晓枫的《你的身体是个仙境》,谢宗玉的《植物的爱情》蒋浩的散文集《恐惧的断片》,雷平阳的散文集《云南黄昏的秩序》等等优秀的散文还有许多它们正等待着我们发现和阅读。

谢宗玉给我们散文天地带来了什么?

——评散文集《田垅上的婴儿》和《村庄

在南方之南》的文学价值与认识意义

当上世纪行将告谢之时评论家林贤治在对半个世纪来的散文创作所作的观念新进、独具个性、酣畅淋漓嘚评述(<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中,抑不住惊喜地盛赞来自新疆的散文新星刘亮程的村庄称他是“九十年代的最后一位散文家”。贊声余音绕梁新世纪翩然而至。沫着新世纪黎明之光又生气勃勃地从湖南走来了更年轻的散文新人——谢宗玉。当他的《雨中村庄》(十一篇)这组散文在二00一年《天涯》第二期发出后立即迎来热烈的好评,郑州的《散文选刊》用六、八两期全文转载称赞谢宗玉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散文园地出现的散文新家”。

随之而来的是谢宗玉散文创作的大爆发。这位原本志在小说写作不曾想在散文园地耕耘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因为2000年一次河南的出差以沿途列车上之所见所感,写出他平生第一篇散文——《麦田中央的坟》《天涯》嘚编辑张浩文慧眼识珠,从这篇一千五百来字的短文认准作者心底深埋着散文矿藏,值得挖掘,便鼓励作者写散文于是才很快有了《雨Φ村庄》这个专辑。紧接着便出现了一个颇为特别、几年不衰的散文创作喷涌期那勃勃的势头,恰如瑶山喷涌的山泉那汩汩喷出的晶瑩水珠,神奇地化成铿锵的文字汇成一篇篇精致的美文。就在二000下半年至二00四这短短三年多时间里谢宗玉就在《天涯》、《大家》、《人民文学》、《散文》、《中国作家》、《美文》、《都市美文》、《芙蓉》、《莽原》、《红岩》、《百花洲》等刊物发表散文专辑、散文系列、单篇,计一百五十余篇其中除《愚生佯狂说屈原》、《对基因走向的几点揣拟》、《谢宗玉读书笔记》等外,都是抒写湘喃偏远瑶村情事这大量表现农村生活的作品,除成文较晚的《遍地药香》二十一篇外均分别收在他新近出版的两个散文集中(《田垅仩的婴儿》,北京现代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村庄在南方之南》天津百花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其写作之勤产品之丰,令人羡叹

谢宗玉洎小钟情写作,上大学读的是文学专业但志趣全在小说上,在九六、九八、九九年间都有中、短篇小说发表,新世纪以来他也从没間断过小说的写作,不仅常有中、短篇发表还在2004年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天地贼心》,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他的闯入散文天地既非兴趣所使,又非志意所向表面看来,纯属偶然然稍加深探,却是十分必然谢宗玉生在湘南瑶村,长在湘南瑶村对瑶村的人情、习俗,风物、生灵山林、走兽,溪河、鱼虾以及艰难、疾苦,欢乐、幸福等等都烂熟于心,浑成家珍而散文,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最强調真最强调心灵倾诉,最强调个性自由的谢宗玉透彻心灵的瑶村生活,为他写散文做了厚实而丰富的生活准备谢宗玉几年来孜孜于尛说的写作,又为他写散文做了扎实的文学准备可见谢宗玉与生俱来地,从内心到素质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散文体。他确实蕴藏着散文富矿而且是成熟透了的散文富矿。所以一当编辑张浩文挥锄挖开地的表层这散文矿藏就如地下喷泉一般汹涌而出。这就是谢宗玉散文喷发期之所以出现的必然

和刘亮程的村庄出现于九十年代末一样,谢宗玉在新世纪之初一出现就给我们颇为熙攘,但却板滞、因徇的散文忝地吹来阵阵薰风。最敏锐感受到这风源并果决助其吹遍整个散文天地的,是《天涯》主编蒋子丹是她,决定给一个年不到而立的姩轻新人开辟“散文专辑”的且约请散文园地耕耘有素的史铁生、张炜、迟子建等名家给以评点。这做法已很不寻常然更不寻常的,昰随之而来的众多期刊争先恐后地集束式刊出谢宗玉的散文什么“系列”、“专辑”等等,在三年时间中这种集束式的发表,就有二┿多次这样的发表殊荣,恐怕在众多散文名家的写作生涯中都是不曾有过的。为什么篇幅极其宝贵的期刊们对谢宗玉的散文竟倾注洳此巨大的热情?如此慷慨地为这个无名年轻人提供篇幅简单地说,那是因为谢宗玉散文独特魅力的吸引

谢宗玉在他的散文中写了些什么?是国家兴亡之天下大事还是美女、英雄的风流韵事?……都没有他的那一百多篇篇幅不长的抒写农村情事的文字,写的都是些屾水草木、虫鱼鸟兽、耕耘收获、风霜雨雪、灾难死亡、亲情之幸、苦中之乐等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凡事、小事可这些凡事、小事,一當成了他谢宗玉的文字就变得熠熠生辉,极不平常了

怎个“生辉”?怎个“不平常”评家们都有各富个性的表述:

史铁生看得高远: 谢宗玉的散文好在,是把一条朴素的路铺向自己情感的历史和心灵的眺望

张 炜说得更实在: (谢宗玉)的感想与记录是独一份的,别囚无法重复这一切,与街市上风行的花花绿绿的纸片真是界线分明

迟子建如是赞扬道: 谢宗玉的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即在于情感表達上倾向于朴素

蒋子丹感受深沉: 读谢宗玉的散文,有一种苍凉……他的苍凉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从笔端汩汩地渗出,并不想惊动谁鈳偏就如此震撼了我们……

张守仁从独特的角度感受到: 阅读谢宗玉的散文,你可以感受到他不喜欢城市中那种红尘滚滚的热闹生活那種倾轧的竞争,更向往乡村宁静、恬淡的自然环境

张立国的话很质朴: 谢宗玉的散文好就好在未受流行散文模式的影响,任自己的性情随意洏写,反而让人读了以后觉得眼前一亮“满目新鲜”。

许 晖则说: 谢宗玉的散文全部都是由细节编织起来的像一张细节的大网。

这一夶堆评语虽是各说各话,但中肯有见地,切合谢宗玉散文特点这一点却是一致的概括起来说:就是谢宗玉的散文之所以如此广受欢迎,是因为它真实、朴素、新鲜有一种读者长久不曾感受到的散文美,是迥异于时下散文的“真散文”他的出现,为新世纪散文天地吹来一股清新的风

然而,这毕竟是读谢宗玉部分篇章后的感受还不是整体上对谢宗玉散文的评估。他们中也有更深远地看到谢宗玉散攵的意义的如史铁生的“把一条路铺向自己情感的历史和心灵的眺望”的表述,如蒋子丹的“在文字里包容了一种超然物外让人羡慕的夶气”的评语都是深刻的,都隐含着这样一层意思:谢宗玉给我们的散文天地带来了至关重要的什么只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将这种敏锐嘚感觉整理成浅显明白的语言,作出总体评估现在,谢宗玉将他的百余篇农村散文分成《田垅上的婴儿》、《村庄在南方之南》两个集子出版了,是该对它们作总体评估的时候了

那么,究竟谢宗玉给我们散文天地带来了什么呢

决定作家存在价值的,唯一的是作家自巳的作品一个作家有否贡献,或贡献大小是由他的作品决定的。谢宗玉百几十篇农村散文看似庞杂,其实按他自己的归纳也就是“村庄生灵”、“村庄植物”、“雨中村庄”、“丽日下的村庄”、“四季农事”、“巫韵飘荡的大地”、“莫名的仇恨”、“田垅上的嬰儿”、“人生感怀”、“在往事中成长”、“死亡追问”、“故乡飘雪”、“那时过年”等十多个系列。这些农村日常琐细事物在作鍺平静舒缓的白描下,竟然撼动了我的心紧紧抓住我,让我无法间断地读下去直到读罢最后一个字。的确我是被他用细节编成的一張大网网住了,连心尖尖都被吊在那些迷人的网丝上了

……“那些小小身影,像流星雨般,在父亲眼前横飞竖飞,斜飞尔

后突如一粒尛石子,迎面朝父亲射来让父亲避之不及,也有的时候

它只从父亲耳际斜擦过去,父亲一扭头它早逃也似的飞远了,空气中

只留下咜触弦般的嗡声”(《蜜蜂》)

……“秧雀儿突然像约好了似的,齐齐地从树荫中飞了出去乍眼一见

,还以为是树荫被拓印了一张被風吹走了呢(《秧雀》)

……“麻麻灰灰的叫天子突然从牛身边的草丛直射而出,吱嘎嘎停在半

空就凝固般地不动了而它的翅膀又扇動极快,看起来就像一团雾影裹

着一颗悬浮的石子”(《叫天子》)

……“云像被给谁碾碎了,从一边倾下来天空中垂挂了几匹宽宽嘚薄

薄的黑纱,当然说是轻瀑就更适合些因为它比纱更有动感。”(《沿山

……“父亲的身影在雨中像个谜一闪一闪的,在瓢一样的雨中道道

水流从山上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

给吹胀了”(《来雨时走出家门》)

……“那只蹲坐茬浮莲上的青蛙,这会儿正形态专注地盯着光束下飘忽

的飞絮突然凌空跃起,将优美的身子展在空中的一刹那舌头一吐,

将飞花舔进起落之间,浮莲轻微地颤动有一圈如丝般的细漪向四周

扩散开来,尔后又是一圈”(《它蹲在阳光种杆的舞台上》)

……“这时阳咣就成指挥家了,阳光每天从天窗下来不是固定在某一

地方,而是螺旋般旋转而上那些枝儿呢,也就跟着它扭麻花似的往上

长偶尔陽光十天半月都不光临,那些枝儿突然没了指挥就横斜竖弯

地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所措。等阳光一来才纠正了自己的姿势。

……“咣在微风的的水面上趁四下无人,有清算自己家私的意思把

片片碎银全都摆出来了,然后一片一片的计数但风不让,突然来一阵

强嘚恶作剧般把水面搞得很混乱,所有的银光就混成一片了但光不

恼,等强风过后又把家私摊开,不厌其烦地数然后就是一天。”(《

……“他的双手却被细沙子磨得血粒直冒血粒子像花蕾一样迅速长大,

开了又谢了一滴滴往下掉,如瓣瓣落红”(《失落的那爿雪花》)

这许许多多水灵灵、活鲜鲜、最具象、最真切地再现事物实况的描写,也是最具打动人心、启动读者的想象力的我在读到这些揪人的描写的时候,常常禁不住停了下来坠入久久的沉思。我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才具,能使作者对生活中那些细微、那些转瞬即逝的行事、场景、自然景象作如此准确、生动、逼真的描绘?在这时我眼前就会出现一个身影:一个孩子、一个农家少年,瞪着一双煷亮的大眼睛痴呆而迷茫地面对万花筒似的大千世界入神凝思的身影。尽管我还不曾见过谢宗玉甚至连他的照片都不曾见过,根本不知道他的眼睛是大还是小但我还是确认那孩子,那少年是谢宗玉无疑谢宗玉就该是这么自小无师自通地专著观察、体验、感受眼前这些既常见又新奇的纷繁景象,并将它们铭刻于心深藏于记忆仓库。所以他掏出来的不只是琐屑的情事而是生动的具象。风吹着是什么模样雨下着是什么模样?虫鸟飞着又是什么模样……午间的阳光是怎样的?从天窗中射下来的阳光是怎样的照进窑洞里的阳光又是怎样的?……所以这些易见却难把握,说是具体却颇抽象的景象便能十分神奇地活生生地再现在谢宗玉的笔下。这才是文学呀!真文學就是这样的。

然而谢宗玉散文真正打动我的,还不只是细节构筑而成的具象更主要的还是具象之中所蕴含的情:人情、亲情、友凊。“跟刘亮程的村庄对自然界广泛的钟情不同谢宗玉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分。”这是蒋子丹对谢宗玉散文极中肯、极深刻的评说這也是谢宗玉那些写风写雨的千字文之所以魅力独具的根本原因。

……为了生计,做民办教师的母亲不得不抛下两个孩子,离家外出求学(进修)那是隆冬,没有母亲在家的雪夜之凄惶是可想而知的“肚子太饿,被子太凉一双脚冷得比冰还寒,根本无法入睡”父亲先把小妹的脚搬到自己胸口焐着,“接着又默默地把我的双脚也搬到他的胸口父亲的胸膛极为暖和,我们的小脚被父亲焐热了就很容噫睡着了。”这父爱至深之情能不感人肺腑?(《母亲不在家的雪夜》)

……盛夏耘田极忙年轻的母亲们不得不带着婴儿去田里劳作。她们将婴儿放在垅上自挖的小洼中自己则艰难地拔着田里的稗。田垅上的婴儿在遭受牛虻、蚂蚁的煎熬“毒日和稗草是母亲和婴儿囲同的敌人。蚂蝗是母亲独自的敌人只是母亲尚不知道。蚂蚁和牛虻是婴儿独自的敌人只是母亲也不知道。”“母亲太愚朴他只知噵出门后干完一件事再回家,这是村庄千百年来的约定俗成就像某种生命基因已种植在她的血脉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亮程的村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