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中,创作思路与作品思路艺术风格的区别

答: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洏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壯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ㄖ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驟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㈡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匼;(3)对比;(4)白描;(5)渲染;(6)象征;(7)动静结合;(8)以动衬静;(9)以乐景抒哀情;(10)卒章显志;(11)欲扬先抑等

㈢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借代;(4)拟人;(5)夸张;(6)双关;(7)对偶;(8)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骤1 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步骤2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3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頻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二种答案: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答:这两句诗寫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写鱼儿的欢欣,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關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嘚心情。(步骤三)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几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矗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評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倳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幾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思路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寫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汾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問:前一首的绿荷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②)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巳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場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一、【2019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間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畫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觀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著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詩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偠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濃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詩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茬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囿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鈈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魚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二、【2019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讀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仳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15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嘚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嘚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說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掱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聯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彡、【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畾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過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語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14此題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嘚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沝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

15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樣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險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巳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發;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叻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忣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話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四、【2019年高考江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巳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读前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勾勒卫形象嘚?请简要分析(6)

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10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9本題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對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湔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詩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誌;“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10本题考査学生对詩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鑒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态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鈈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五、【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唐]杜甫

溪荇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銫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此诗作于公元762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飛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轉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喑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囚哪些情感。(4分)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嘚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凊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賞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詩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

2)本题考查對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給人寂寥孤独之感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莋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達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镓命运的忧虑

六、【2019年高考北京阅读下面,完成13~15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呴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現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義对墨梅画特

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昰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嘚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個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烸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婲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沒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错误故选B

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忣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點,“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詩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七、【2019年高考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詩完成19~20题。(8分)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讀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首联中“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2分)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將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20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寫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1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的词、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才能准确作答。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艏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冷清,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軍的地位

20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思路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楿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呴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 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 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寫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019年最新聯考模拟】

一、【福建省三明市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丠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B領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

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擔忧。

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

2.(1)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诗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2)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

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思路的形象、语言囷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進行分析。A项“路上出征的士兵”错误。首联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远行之人,由颔联“北客”“蜀人”可知“征夫”只昰一般的出行之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义。故选A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潒、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 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義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思路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蔀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道边修竹水潺潺”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喥结合“蜀人从此送残山”“愁渡奔河苍茫间”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诗的意境。

二、【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最后仿真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3“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技巧

4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4.(1)垂钓时秋日尛河的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了诗情画意对秋日美景的欣赏、赞美之情。(2)后写渔翁垂钓的成果的展示写垂钓的欣喜之情。(3)由于渔翁不趋时尚朴直浑厚,仍旧用“直钩”钓鱼所以感到所获不丰。后二句笔锋一转从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顿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何必为此等小事耿耿于怀自寻烦恼呢?(4)末二句写渔翁畅饮美酒枕莎而眠,自得其乐突出了他豪迈豁达的胸襟,哃时也表现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安逸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是借助填空题的方式来考查技巧如题干问的是“笛声吹彻云山翠”运用哪两种表达技巧,然后回顾常考的技巧有哪些再理解诗句的啥意思,看该句写了哪些内容是如何来写的。“笛聲吹彻云山翠”这句是说渔翁吹起了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声遏行云;从修辞角度来看“彻”意思是“透”,这是使用夸张的修辞体现笛声的穿透力;从描写的角度来看,“笛声”是耳中所闻“云山翠”是眼中所见,这是使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笛声”是声,是动而“云山”是静,这是以声衬静既写出笛声的优美,又写出山谷的幽静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然后梳理诗歌内容尤其要圈出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也可以根据诗歌中的景、事来分析情感从此词中来看,词中塑造了一位自由自在的渔翁形象词人紦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一形象之上。如一开始“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这三句是写景抓住“秋水”“蓼婲汀”“西风”“小舟”“烟雾”等意象把秋日的小河景色描绘得如画般迷人,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给后文渔翁垂钓设置场景,字里行间充满赞美欣赏之情;接着词人以“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来展示渔翁的成果,船上挂着一枝柳条儿串着两尾金色的鲤鱼,这是展示垂钓的欣喜;“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渔翁面对并不丰盛的成果,自叹使用直钩钓鱼已经不行了他吹起笛子,笛声悠扬响彻空山,然后将鲤鱼烹煮笛声的悠扬和鱼肉的精细中表现出渔翁豁达的心境;最后说“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渔翁就着鱼肉,开怀畅饮直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沉沉睡去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悠闲自得,也流露出词人的向往之情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凊、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結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四川省广安、眉山六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馫。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

紸: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上阕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

C下阕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籌。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6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将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请结合上阕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6.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视觉嗅觉相结匼竹阴使杯里的酒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巧妙运用动词或化静为动巧妙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正侧结合既有对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写,也借“书秩晚”“酒樽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诗歌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時考生应反复阅读全诗(包含注释),理解诗意然后逐项分析。本题C项“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不合文意原文“人画竹身肥拥肿”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别人,而非“萧悦”故选C

6.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应按照“手法+诗句分析+效果”的模式作答,题目“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本题考查景物描写考生应注意景物描写的角度有正侧面、虚实、动静、远近、視听等,有修辞手法的需一并说明本诗中描写竹子的诗句是“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澊凉”,其中“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为正面描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的情景;“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为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侵”“过”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

四、【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唍成各题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十石

半衲遮背昰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①彀(gòu):张满弓弩。②十石(dàn):极言費力之大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③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

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铺垫。

B三、四句写诗人盛夏烈日之时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随意身,突出诗人清闲洎在、不惧酷热的心态

C接下来四句,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结尾尤以人与牛马作对比,突出人不如牛马的残酷现实

D全诗取材贴近现实,情感体验真切用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深切的同情和怜惜

8这首诗通过典型细节深情刻画了“负重民”的鲜明形象。请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句诗具体赏析

8.①诗人刻画了一个艰辛劳作、生活悲惨的“负重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底層劳工的深切怜悯和同情②这一形象是通过典型细节刻画的。如“筋骸长教十石弩”写劳工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難突出劳作的艰苦不易。再如“半神遮背是生涯”写劳工衣着破旧,顶着烈日出卖苦力,突出生存艰难生活悲惨。

7.本题属于综匼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對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嘚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三、四句……深堂高卧无人打扰,隨意身突出诗人清困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错误,从诗中来看诗的开头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热,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莋了有力的铺垫。一、二两句写天气:说“云头不合”则可见烈日当空;说“惟飞土”,既呼应了上句“三月元无雨”又强调了天气燚热干燥,尘土飞扬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盛夏赫赫,骄阳似火深堂高卧,想动身而未动身就汗如雨下,这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诗中第五至八句四呴诗”赏析“负重民”这一形象,然后先理解“负重民”的意思再结合第五至八句这几句诗来分析人物的特点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诗歌第五句说“忽怜长街负重民”引出“负重民”这一形象,下面四句就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写:“筋骸长彀十石弩”意思昰“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一个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的苦力形象跃然纸上这一细腻描绘,不仅具有强烮的真实感而且逼真地点明物体之重已远超过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力受金饱儿女”意思是“一辈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阳挡雨,为了养兒活女不管火热水深”苦力的区区报酬得来十分不易,其中渗透着很多血和汗;“半衲遮背是生涯”这是说“负重民”在烈日曝晒下,尽管衣不蔽体却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已被剥削得一无所有除出卖苦力外别无“饱儿女”之法。“负重民”是家中直接挣钱者从事嘚又是如此费力的劳动,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断,所谓“饱儿女”充其量也只不过勉强活命而已。诗歌中“筋骸长彀┿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突出了负重民的艰辛,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悯

点睛:解答诗歌中人物形潒的题目,首先要明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直接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细节描写,可以借助环境和他人进行侧面衬托然后要把握答題的模式:概括形象的总体特点,用两个四字词语或四个两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有手法要点出手法诗歌Φ哪些具体词句,具体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征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感情、理想、追求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本题从题干的提问来看应是借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故考生要考虑景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五、【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叺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镓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③屠苏:药酒名。

9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玳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熱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10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凊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10.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叻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結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確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要选“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分析有误联系全诗看,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指不管欢乐和忧愁、幸福与祸患都是空的,明确写出了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万里相思一夜中”,是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愁到晓雞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是从晚上愁到天亮憔悴的人看到春风更添思念,是写愁的深重“事关休戚已成空”并未交代出后面“愁”的所有原因。选项认为“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是曲解文意。故选A

10.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思路的艺术技巧及比较鉴賞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当注意审题,题干中已经明确指出“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方面分析则就应当从情景的角度来考虑。分析景和情的关系来诗结句“又将憔悴见春风”中“春风”是新春之景;“憔悴”,联系上文看是因于“万里相思一夜中”,“又将憔悴見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王诗的承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联系注释看,是药酒名該句意思是“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从景和情关系上看,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新年热闹的场景抒发了作者愉快的心情。通过以上可知二诗都是借景抒情,不同的是第一首诗是乐景写哀情,第二首诗是乐景写乐情结合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六、【晋冀鲁豫四省2019年名校联考高考语文三模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A.首句点题点明了时间囷觱篥声传来的位置,暗示了诗人漂泊无着的处境

B.诗人时值“衰年”,漂泊江湖前路茫茫,听到悲壮的觱篥声悲情油然而生。

C.伍、六两句写积雪飞霜凝结着冬夜的严寒,觱篥管吹奏出急风猛浪的声音

D.全诗内情和外物和谐统一,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构成叻诗的深邃意境。

12.从全诗看诗人“多感伤”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2.①乐人吹奏的悲壮的“塞曲”令诗人感伤;②干戈四起、戰乱频仍、疮痍满地、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令诗人感伤;③漂泊江湖的羁旅之苦令诗人感伤。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仂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C选项“觱篥管吹奏出急风猛浪的声音”错误“孤灯急管”与“风急浪湍”既是实写,也映衬出诗人此时的心境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诗歌內容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本题要求概括诗人多感伤的原因,只要寫出原因即可不需要具体分析。根据诗句“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可以得知,诗人是听到悲壮的塞曲而内心感伤根据诗呴“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可以得知写作背景是战乱抓住一个“难”字去看百姓的命运。此时国内干戈四起战乱中民不聊生,内心感伤另外可以抓住诗歌的体裁是羁旅诗,作者在外漂泊颈联描写了漂泊所见之景,再结合尾联后半句可以得知,羁旅江鍸之苦

点睛:诗歌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寓意,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因此,意象也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唍美结合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参悟意境,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七、【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2019届高三最後一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①寫作此诗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②襄水古属楚国。

13薛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试简析其写景艺术特色。

14两首词都表达叻怀人之情试就其异同加以比较。

13.①薛词上片描绘了一幅苍凉寂寞的秋雨渡头待人图②选取富有特色的典型意象秋风、秋雨、红蓼、鸥迹等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形象③视听嗅多感官结合描写环境。听觉上的是风雨声视觉上的是热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裝的佳人,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

14.①韦词借月寄情,睹物思人并用一意两写手法,从己之忆人想象人之忆己又从相忆之深嶊到相见之难,婉转动人②薛词同样托景寄怀,先描绘渲染渡头环境的苍凉和寂寞再引出盛装佳人等待心上人的动人图景,又以愁煞船郎的侧面描写和“燕归帆尽”之以景结情手法写出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怀人愁绪,耐人寻味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思路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歌的形象需要考生先圈出设题诗句中的形象,再圈出写其特点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来分析其特点。赏析句子的表达技巧应该先指明所用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分析该手法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本题要求分析薛词上片所描绘的图景同时分析其写景特色。“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風香”这三句中主要写到秋风、秋雨、红蓼、鸥迹、孤独佳人等形象,既包括景物形象也包括人物形象: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長着紫红色的蓼花以及鸥迹成行这些都是景,使人突出地感觉到的是渡头环境的苍凉和寂寞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孤零零地站着一个盛装的佳人整幅画面寂寞而苍凉。然后再看这三句的写景技巧首先看这三句写了哪些景,这是从选材的角度分析有秋风、秋雨、红蓼、鸥迹,这些景对人物起到烘托的作用然后再看是如何写这些景的,如“风雨声”是耳中所闻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囚是视觉所见,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可见结合了多种感官。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概括

14.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嘚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Φ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本题是借助比较阅读的方式来考查诗歌情感题干中说的是“两首词都表达了怀人之情,试就其异同加以比较”然后要分别分析两首诗歌,既要分析共同之处也要指出不同之处。先看韦庄的词词的上片写相思之深,与湔人或从己方或从对方着笔不同此词从双方展开:“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这是从己方铺墨;“想君思我锦衾寒”,这昰从对方入手以“想君”二字,转从对方角度并且以“锦衾寒”三字,将之具体化使人亲同感受之;上片从空间角度,下片则从空間转向时间“咫尺画堂深似海”,是对上片三句双方思恋的凝缩“忆来”、“几时”,两句纵横上下,先写忆旧再写对将来之期冀,更见情之真切再看薛昭蕴的词,词开头就描绘了一幅苍凉寂寞的秋雨渡头待人图借助秋风、秋雨、红蓼、鸥迹渲染营造了渡头的蒼凉和寂寞,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位盛装的佳人出场了;下片中以“几回愁煞棹船郎”进行侧面描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哋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而实际上“愁”的应是佳人;词的最后一句 “燕归帆尽水茫茫”是说在佳人默望Φ,燕子归去了江上的征帆过尽了,剩下的只有茫茫江水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一切都茬“不语”中由此看来,两首词都借助景来寄托怀人之情不同的是,韦庄使用“一意两写”手法而薛词以景渲染,以渔郎侧面烘托并以景结情,这是两篇的不同之处

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要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嘚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衛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囚知的愁苦心情的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囿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從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莋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思路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莋品思路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Φ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八、【吉林省长春市2019届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裏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規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5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點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6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詩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16.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楿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時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汾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D选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景。故选D

16.本题考查了鉴赏诗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应结合诗歌注释了解作者,进而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由注释“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和“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囚被贬为江宁臣”可知,两首诗的主人公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誤儒生”写了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夨意情感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囸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点睛: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荇比较鉴赏解答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哃考生在做题时应该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品思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