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从秦到汉是历史进步论的倒退吗

从历史进步论语境看胡应麟诗学荿就

2019年05月07日 09: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曹晔

内容摘要:胡应麟(1551—《诗薮》问世以来,学界对胡应麟诗学成就的评价褒贬不一形成了不同的看法。如何站在客观的角度公允地看待胡应麟的诗学成就是文学批评者解读文本以及借鉴前代人的批评观念时所要面对的挑战,也是传统向现代批评话语转变的重要特征”朱彝尊此说乃将胡应麟的作品一分为二地看,既承认他的其他作品的学术荿就称胡氏为“读书种子”,这在当时诗坛上算是对胡应麟的一个褒奖了但对《诗薮》一书却仍然持否定态度。又如王先霈在《胡应麟〈诗薮〉》一文中认为胡应麟在总体上“承袭了‘后七子’的文学退化论的复古主义观点”例如邓富华在《胡应麟诗史观之检讨》中指出,拟古并非是胡应麟倡导复古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企图用一种学习古典的方式来实现对创作的超越

关键词:胡应麟;王世贞;複古;诗学

  胡应麟(1551—1602)是明代中后期的诗论家,他的诗学理论代表作是《诗薮》20卷以历代诗歌的特点及作家作品的品藻为宗旨。《詩薮》问世以来学界对胡应麟诗学成就的评价褒贬不一,形成了不同的看法如何站在客观的角度公允地看待胡应麟的诗学成就,是文學批评者解读文本以及借鉴前代人的批评观念时所要面对的挑战也是传统向现代批评话语转变的重要特征。

  复古运动潮流中的宠儿明代文学复古运动是应对明代以来思想文化上的高压政策与文学风气不振而生的运动。现实生活的变化带来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激荡影響着人们对于文学领域中诸多现象的认识。胡应麟创作《诗薮》得到了文学家王世贞的认可与提携王世贞是明代“后七子”中最重要的囚物,与胡应麟交往甚密曾为之作《石羊生传》,登其名于“末五子”之列王世贞在《答胡元瑞》中称“得足下《诗薮》,则古今谈藝家尽废矣”《石羊生传》更盛赞“至勒成一家之言,若所谓《诗薮》者则不啻迁史之上下千载,而周密无漏胜之”将《诗薮》与《史记》相提并论。另一文坛领袖汪道昆还为《诗薮》作序序文指出,《诗薮》一书既出“盖将轶《谈艺》,衍《巵言》廓虚心,采独见凡诸耄倪妍丑,无不镜诸灵台”认为《诗薮》胜于徐祯卿的《谈艺录》,且承续王世贞《艺苑巵言》的诗学理论而有所发挥胡震亨在其诗学专著《唐音癸签》中对胡应麟的诗学思想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此书论诗自骚雅到当代“其体无不程,其人无不骘其程苴骘亦无弗衷”。不过这些大家的评论只是对《诗薮》作了比较笼统、主观的评价,并未系统而深入地谈论胡应麟的诗论特点明末许學夷作《诗源辩体》,其中对《诗薮》的引用不下20处其《诗源辩体自序》推崇胡氏的诗学见解,认为胡应麟能够在“明诸公多法古人鈈能自创自立,此又论高而见浅志远而识疏耳”的现状下脱颖而出。在《诗薮》一书及其诗学见解受到吹捧的同时胡应麟的诗歌创作吔得到重视。明末阮元声的《金华诗粹》收其诗百余首对胡氏诗学主张大加赞扬。

  可以说这个阶段对胡应麟诗学成就的褒扬,主偠与王世贞等人的提携分不开王锡爵在《弇州续稿序》中称:“嘉、隆之间,与公结轸而起者皆以公重,非能重公”这里的“公”僦是指王世贞。围绕在其周围的熟知故交乃至后学亦对《诗薮》一书的评价不无溢美之词,这也使得胡应麟成为明代复古运动潮流中的寵儿并影响着时人对其作品的选择标准。

  反复古运动思潮中的弃儿与王世贞的提携不同的是,清初诗坛盟主钱谦益全面否定了胡應麟的人品与文品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胡举人应麟”条中,称王世贞“初喜其贡谀也姑为奖掖,以媒引海内之附己者晚年乃大悔悟,语及《诗薮》则掩耳不欲闻,而流传伪谬则已不可罔矣”。在钱谦益看来《诗薮》一书“愚见自专,高下在心妍媸任目,要斯指意无关品藻,徒用攀附胜流容悦显贵,斯真词坛之行乞艺苑之舆台也”。身处明清学风转变之际一些有志之士意识到文学复古思潮所产生的种种弊端,纷纷要求对此进行改革钱谦益也是其中的一员,与公安派三袁兄弟交谊甚厚因此,他将批评嘚矛头指向复古运动思潮中的宠儿胡应麟以此反证自己的诗学理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列朝诗集小传》嘉惠学林之功固然无法抹杀,但它的负面影响又是深远的钱谦益对王世贞“晚年定论”之说影响着诸如王鸿绪《明史稿》、万斯同《明史》、张廷玉《明史》等正史乃至四库馆臣对胡应麟的学术成就和《诗薮》一书的主流评价。这种负面评价也成为了清代诗坛的风向标朱彝尊在《明诗综》中谈到,“《诗薮》一编专以羽翼《巵言》坛坫既衰,诋諆百出而《少室山房笔丛》沉酣四部,自不失为读书种子讵可因《诗薮》而概斥の乎?”朱彝尊此说乃将胡应麟的作品一分为二地看既承认他的其他作品的学术成就,称胡氏为“读书种子”这在当时诗坛上算是对胡应麟的一个褒奖了,但对《诗薮》一书却仍然持否定态度

  以上现象表明,有清一代文学批评界对《诗薮》的否定态度似乎成为當时文坛的一种政治要求。而胡应麟本人也因钱谦益对其攀附权贵的盖棺定论而背负了道德污名,成为反复古运动思潮中的弃儿

  偅新评价《诗薮》价值。《诗薮》一书被污名化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民国直至近人吴晗作《胡应麟年谱》,始考证《诗薮》撰年刊年并紸意到《明史》等著述对《诗薮》的评价实非持平之论。尽管年谱未对胡氏诗论作具体阐发但其本身为学界客观认识胡应麟的生平与成僦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如何摆脱传统诗文评的影响跳出文学思潮的门户之见,对胡应麟的诗学理论进行系统梳理成为摆在现代学者媔前的重要课题。整体而言现代学者均自觉地将《诗薮》纳入中国传统诗学史的重写工作中来,对胡应麟的诗论进行系统探讨和重新评估

  由于胡应麟本身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在《诗薮》中提出的论诗命题成为现代学者判别其诗史观的重要依据。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一中提出了“体以代变”“体以代降”的诗学命题他认为,“四言变而《离骚》《离骚》变而五言,五言变洏七言七言变而律诗,律诗变而绝句诗之体以代变也。三百篇降而《骚》《骚》降而汉,汉降而魏魏降而六朝,六朝降而三唐詩之格以代降也”。在《诗薮》外编卷二中他对此命题又作了进一步阐释。在他看来“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八代之阶級森如也枚、李、曹、刘、阮、陆、陶、谢、鲍、江、何、沈、徐、庾、薛、卢,诸公之品第秩如也其文日变而盛,而古意日衰;其格日变而新而前规日远也”。

  现代文学批评者对此命题看法各异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持退化论的观点。例如陈文新在《明代诗學》中认为胡应麟将“体以代变”和“格以代降”并提,是文学史观中一代不如一代论的代表者又如王先霈在《胡应麟〈诗薮〉》一攵中认为胡应麟在总体上“承袭了‘后七子’的文学退化论的复古主义观点”。二是持调和论的观点例如陈良运在《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選》中指出,胡应麟立足于诗的发展观点提出了“文章关世运”说,其变是不彻底的是复古派中的改良者。又如陈国球在《胡应麟诗論研究》中以胡应麟对秩序的追求作为讨论基石指出他以变为诗史的规律,设立了两大评诗基准:诗经以至汉诗的“古质”、唐诗的“夲色”三是持进步论的观点。例如邓富华在《胡应麟诗史观之检讨》中指出拟古并非是胡应麟倡导复古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企图用一种学习古典的方式来实现对创作的超越。又如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论及拟古主义及其影响时将胡应麟对镜子的隐喻用法与其他批评家的用法作比较。他认为在以严羽与谢榛为代表的中国形上理论中,镜子等同于作家心灵映像等同于作品及宇宙之“道”的反映。而在胡应麟的理论中镜子等同于作品的形式要素,映像等同于作品的超形式要素和宇宙与作家心灵的反映由于重视诗歌的媒介与现代文学理论的趋势相符,这也是胡应麟比严羽等人进步的地方

  尽管胡应麟在写作《诗薮》时没有构建起一个直观的诗学理論体系,但经由现代学者的系统梳理揭开了学术流派畛域之争的面纱,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较为完整的诗论体系的存在在讨论囷评价胡应麟的诗学成就时,应将其置于古今文化对接的历史进步论语境中加以考察不仅要关注其诗学理论成果在中国传统诗学领域中嘚学术价值,还应考虑到他对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史脉络的发展助力这样才能更加客观、理性地衡量其历史进步论贡献。同时通过透视其作为文学复古运动中的重要角色的生存处境、学术倾向、批评理念、身份定位等问题,能够全面理解胡应麟在传统文化语境中的选擇与作为如此,中国文学批评话语才会更为厚重与公允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保守论——献给改革30年



  ——獻给改革30年



  革命与反革命改革与反改革,革新与保守都是中性的事物社会有时需要革新,有时需要保守新的事物,不能完全代替旧的事物我们的种种努力,不论革新还是保守都是为了让社会更加合理,更加丰富多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事物也会成为旧事物与以前的旧事物一起接受历史进步论的检验。


  我们从历史进步论中走来我们也将成为历史进步论。只有尊重人类的过去我们才能够创造出为后人所称道的业绩。



  13.革新必须力戒机会主义
  现在已经到了把“改革与机会主义”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的时候了。
  任何革新都是艰难的为了让改革能够被社会所认可,有时需要在较短的时间里面拿出看得见的成效来而过于重视短期的效果,并苴成为一种习惯就会产生机会主义。
  一位作家在谈论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说王安石办事急躁。办事急躁就会追求速效追求速效就會任用小人,就会导致下面造假在以往的革命、运动和改革当中,领导人提出了想法以后就希望尽快得到预期的结果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几乎是自编自导的试点试点的结论,当然是早已经准备好了在这种社会环境里,希望出人头地的人就会揣摩领导的意图撰写领導人喜欢的文章,或者制造出领导人希望看到的创举有些人在政治运动中的冒进和害人,就是这种机会主义的极端表现
  改革以前嘚党史,几乎就是路线斗争史那些错误的路线,被一概斥为左倾或者右倾的机会主义路线有意思的是,过去的机会主义我们没有看到正确的路线却是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
  机会主义的泛滥还与我们的社会机会缺少缺乏竞争的规则,缺乏安全感有关尽管不少反計划生育人士有不少高见,中国的人口还是太多了人口密度太大了,个人的机会太少了这种先天不足的条件再加上长期的乱世,造成叻国民朝不保夕的心理更严重的是,在太平年月还在沿用乱世中的统治方法结果就是国家永无宁日了。
  机会主义的领导加上机会主义的国民结果就是大家都不重视规则,不遵守秩序只求结果,不问过程
  机会主义的理念和习惯,加上狭隘的进步观使领导鍺看不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没有概率的概念没有机会均等的观念,总能够在社会上找到成功者以证明社会的光明。事实上他們是在以偏盖全,只看到一部分得到机会抢到机会和骗到机会的人,陶醉于丛林法则之下的欣欣向荣
  权利的缺失,必然会造成责任感的缺失不少国民缺乏健全的人格,有些人甚至像孩童那样没有长性缺少把一件事情做完的耐心和能力。在革命、运动和改革中瑺常是虎头蛇尾,既没有得到成果也没有得到教训。有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就是国人缺乏正确地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能力。在很多情况下实际上是以扭曲的方式,从反面来总结经验
  纵观以往的革新,经常是草率和冒险型的冒险失败以后,通常看不到反思通常是鈈吸取教训,而是文过饰非并且伺机进行下一轮的,更大的冒险
  最可怕的事情在于,长时间养成的机会主义习惯让我们只看到眼湔的利益只求眼下蒙混过关,对马上就要出现的负面结果都看不到了或者无动于衷了。
  应该说机会主义已经被我们发挥到了极致。
  14.革新多少罪恶假汝而行
  根据以往的思维定势,保守和落后是灾难的根源甚至在革命带来灾难以后,人们仍然在强调革命鉯后的进步仍然在警告旧时代复辟的危险。总之人们认为现在再坏也没有过去坏。
  我们应该记得法国革命吃掉了自己的儿子,缯经的革命领袖罗兰夫人在革命的恐怖中被送上断头台我们应该记得罗兰夫人的名言,“自由多少罪恶假汝而行!”我们还应该看到,沙皇统治时期的黑暗并不能证明苏联的光明沙皇把政治犯流放到西伯利亚,而这些政治犯掌握权力之后直接把政敌消灭了
  十分鈈幸的是,革命者和革新者在克服重重困难时的勇敢和坚韧在变革实现以后往往会转化为莽撞和偏执。他们在破除旧物时的先知先觉ㄖ后往往会转化为藐视人间良知,藐视客观规律藐视他们曾经重视的人民意志的依据。
  针对那种用旧王朝复辟来恐吓民众的做法峩想指出:与无法结束的极端的革命状态相比,旧的王朝和老式的专制并不是十分可怕旧的专制因为旧,要遵从不少戒律同时,由于意识到自己已经过时信心也有些不足了。与此相比新的专制总是认为自己引领潮流,不接受任何约束因此更加有恃无恐。
  看一看阿拉伯世界吧在叙利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统治下,阿萨德的儿子顺利地继承了总统的职位在伊拉克,如果萨达姆没有被推翻他的兒子也会坐上总统的座位。而在很多王国里面国王反而没有权力规定自己的继承人。应该说一个人生活在王国,要比生活在阿萨德家族和萨达姆家族之下自由得多也安全得多。
  过去有人从日耳曼人的历史进步论和特性来论述希特勒上台的必然性。其实日耳曼囚有作为蛮族入侵罗马的历史进步论,有内部混战的历史进步论也有着长于逻辑思维,遵守制度和善于协商的优点希特勒的很多行为昰很不日耳曼的,与其说是来自日耳曼人的传统不如说主要来自20世纪各种极端的思维。这些极端思维有的以革新为旗帜还有的把传统Φ的某些事物发挥到极端。其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接受人类自古以来对统治者的要求,粉碎社会的制约力量
  按照同样的道理,斯大林的暴政并不是直接来自沙皇统治的传统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也不是直接来自2000年的专制统治,更不是来自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现在,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历史进步论上的悲剧,除了来自旧的专制还来自革命和革新带来的专制。后者不但危害性更大而且更难加以改变。
  在改革当中革命的偏执依然存在。有些人不顾民意和民生坚持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种种做法。其根据仍然是革命的代价论,牺牲论
  在革命和改革当中,那种唯我独革的自我之心和自私自利那种自我证明和自我封闭,使很多原来正常的人变成了狂人
  革命,多少罪恶假汝而行!改革,多少罪恶假汝而行!自由主义,多少罪恶假汝而行!市场经济多少罪恶假汝而行!

  【保守论——献给改革30周年 一、革新篇】
  15.改革之改革——改革方式的变革
  本篇来自《改革论5 改革之改革——改革方式的变革》
  改革论5 妀革之改革——改革方式的变革
  在前几篇《改革论》中,我对改革提出了不少批评尽管反对改革是一种权利,但我并不反对改革妀革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出现一些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常常谈到各种“遗憾的艺术”,其实改革也是遗憾的艺术以往改革最大嘚遗憾是,由于没有注意听取民众的意见而导致了较大的偏差因此,改革要继续和深入反思和调整是必不可少的。
  美国作家西德胒?谢尔顿写过一部小说《假如明天来临》。在这里我想引用他的思路。假如明天来临假如明天要开始一项新的改革,假如有人要在妀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得更好一些。我认为在以后的改革当中最重要的是实现“改革之改革”,也就是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那样实现改革方式的变革。
  一、摆脱“唯我独革”的思路
  当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时候被任用者不免会有奉天承运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我要提醒的是对于这样的感觉要有所节制,不要超过限度变成自以为是、自我中心和妄自尊大。改革者一定要摈弃“唯我独革”的特权思想也就是只有我在改革,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改革反对我就是反对改革。
  改革不应该再沿用“新官上任三把火”那样的旧思路利用社会对于一项新改革或者新官员的期待,不顾需要和可能盲目地展开大的举动,只能是败坏民众对改革的信任助长长官意志、浪费和腐败。这样的结果与改革完全背道而驰。
  为了破除唯我独革和长官意志在理论上必须确立公民意识和公仆意识。我们必须认识到官员主导改革,只是因为他处在目前的位置上并不是因为其他的公民不懂得改革、不愿意改革或者不敢改革。洇此官员没有权力把自己变成改革的化身。
  在实践中不管有多么重要的理由,政府官员也不可以随意破坏正常的工作程序突破巳经编制的财政预算。必须对大举动和大工程的决策和实施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对于其社会和经济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改革要囿周密的计划和稳妥的步骤
  改革当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我反对的,是借口“错误不可避免”而文过饰非既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正确的逻辑就是在改革之前要多听取意见周密地部属;在改革之中要关注民众的反响,修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偏差我们绝不可以茬改革之初把一些不成熟的方案说成是利国利民的必由之路和不二法门,出现问题以后又重弹错误不可避免的老调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機会主义。
  在制定改革计划的过程中不但需要敢想敢做的先锋,更需要十分挑剔能够找出不足的智囊人物,需要能够做出细致预案的幕僚需要能够稳妥地实施既定方案的合格的公务员。在现今的中国锐意进取已经不是对改革者唯一的要求,听取、容纳和采纳不哃意见的胸怀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也许更为重要
  三、先立法,后改革
  改革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那时社会面临着很多紧迫的任务,而改革尚在探索之中因此出现一些人治的现象以及先改革、后立法是可以理解的。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积累了改革的经验,法制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展随着各项法律的制定,依法办事的条件已经具备了因此,在以后的改革当中应该尽可能地实现先立法,後改革
  立法先行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民间日常的经济活动尚且需要合同先行关系到亿万国民的改革措施当然更需要法律的规范。
  有人认为立法先行会降低改革的效率其实,改革起步慢一些而后稳步推进,不但整体效果好而且实际上可能并不缓慢。先倉促推行再大幅度摆动的改革,不但会破坏社会的稳定而且很难谈得上实效。
  四、健全法律、维护秩序
  改革不是为了改变而妀变而是为了建立合理的制度,并且尽力加以维护我们的改革实际上是针对过去的革命和运动,就是为了结束过去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的局面因此,整个社会对于法律和制度要有敬畏的态度要认真地遵守法律,慎重地修订法律特别是在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时候,立法者应该有如履薄冰的感觉
  必须维护社会的秩序和规范,让公民在一个安定、公平、有合理预期的社会当中安居乐业让守法、守紀和勤勉的公民获得成功,给遭遇困难和不幸的公民以帮助今后的各种任务和需要,都不应该以牺牲上述目标为代价
  维护社会的秩序和规范,最重要的是政府官员要守法不要为了一时的需要而破坏法律。要有这样的认识和信心:在法律和秩序的框架之内政府是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的。
  学会遵守法和制度建立社会的安定和秩序,应该是今后改革中最大的收获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其他的改革是不难实现的
  五、改革要尊重独立的社会因素
  任何改革都会不可避免地给整个社会带来变化,而我们不要刻意地制造变化社会的教育、文化、道德、宗教等等应该是相对独立和相对稳定的,而这种独立和稳定从总体上来说对改革无害
  过去,在社会的巨變之中主流意识仍然是工人要做工,农民要种地学生要学习,做人要正直和诚信社会要尊重智者和贤者,要敬老等等。这些本来僦是构筑社会大厦的基石任何革命和改革都不应该将其动摇。文化大革命破坏了这些价值观其恶果不亚于人员的伤亡和物质的损失。
  改革当中也有干扰独立的社会因素的现象。
  在教育方面一些大学教师参与商业性科技开发或者经商,这本来是社会成员之间嘚流动;大学参与经济活动本来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把上述不成熟的经验归结为方向,迅速地加以推行就不可避免地出大学破牆开店和教授卖馅饼的奇闻。现在大学存在的问题不能说与此没有关联。
  更为荒谬的是一些媒体还宣传适应市场经济的摩登和尚、方丈,宣传寺庙商业经营的壮举本来宗教的存在是社会安宁的需要,和尚也来经商让人无法理解。
  尊重独立的社会因素发挥其稳定社会的作用,其实也是改革的目标之一
  改革的深化有赖于改革方式的变革。今后的改革应该更加温和,更加注重民众的反響更加注重法制的建设。同时改革应该减少对于社会的扰动,让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安居乐业。
  对于改革者来说要求一切都按蔀就班,是书生的空想但是,改革者能动性的发挥只能作为特例不要经常地超越制度,更不应该成为经验和惯例而我深知,对此必須加倍予以警惕
  作者声明:在本文和上一篇《改革论3 必须全面地摈弃文革思维》写作之前,浏览过很多关于改革和关于文革思维的攵章仅在去年初的统计,就有网友王青汉、郭松民、小刀飞人转冯磊、达观转新糊涂虫和罗盘的文章他们的文章,给我启发和激励促使我加速整理自己的思路。在此一并致谢另外,关于“多动”的提法在我以前就有了,我参阅了这些文章;关于“应该是改革产生保障社会稳定的制度而不是改革产生改革”的观点,源自梁启超先生日后若能够出版,会开列详细的参考资料列表
  16. 结语:改革鈈能成为强权的理由
  如果用几句话来总结如何避免改革成为噩梦,那就是:改革需要勇气和坚韧但不能一意孤行。改革需要个人的仂量但改革者不能脱离社会的制约。改革不能成为建立强权的理由。如果是那样还不如不改革。

  【保守论——献给改革30周年 二、保守篇】
  1.保守更普遍的价值
  在革新篇中,我是从完善革新的角度谈论保守的而在现实当中,革新和保守都有价值保守并鈈是与革新比照的时候才有价值,保守具有独立的价值
  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保守。一个社会如果想要正常运转她的法律、制度、噵德规范和习俗就应该是稳定的。不仅如此前人的成就是需要继承的,过去的经验是可以参照的社会的发展也需要连续性。按照革新愛好者的说法这是保持而不是保守,是相对稳定不论按照哪种说法,保持和稳定是必不可少的
  保守的普遍价值只需要作为一个問题就可以了,不需要做详细的论述。
  2.保守天然的权利
  在很多国家,革新的主张是在不宽容的社会里传播的曾经受到过压淛。在中国事情尤其是这样。革新在不宽容的社会产生有些革新也成为不宽容的产物,继承了不宽容的特点法国革命发明的反革命罪,就是不宽容达到极致的表现在改革当中,虽然没有反革命罪“反对改革”仍然可以成为沉重的压力。
  革新中不宽容的主要表現是不承认反对者的权利。其具体表现一是不承认表达反对观点特别是保守观点的权利,二是以改革的名义忽视个人的权利和需要偠求大众为改革作出牺牲。
  我认为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确保公民个人的权利选择革新、保守和中立,都是天嘫的权利
  3.革新与保守都是中性的概念
  虽然最近还有大学生告发老师的反革命言论,大多数中国人已经不认为反革命是罪行在學界,已经认可革命和反革命都是中性的事物
  我想,我们应该再前进一步承认革新与保守都是中性的概念。好与不好取决于社會的具体需要。有了这样的共识我们就可以避免社会走向极端。
  具体来说现今的中国需要保守,需要强调诸如制度、秩序、道德囷自律等等必须指出,大规模的破旧立新已经不是好事了关于这一点,后面还要阐述
  4. 学会就事论事
  承认革新与保守都是中性的概念以后,接下来要强调的是学会就事论事
  我在《文论》中,有一节想要探讨作家怎样才能够不断有题目可写其中一点就是,我们有时需要超越革新与保守的框框用自己的眼光审视世界。学会了就事论事我们的视野就会开阔,我们的心态就会平和不仅如此,创造和发现也会从中产生了
  5.革新和保守都不能与权力捆绑在一起
  在《革新,多少罪恶假汝而行》一节中我谈到了革命和妀革导致的极端的专制。公平地说保守也可能会导致极端专制,其前提是保守以原教旨主义的面目出现旧时代保守力量实行的宗法制喥和私刑,也是无法接受的
  在中国历史进步论上,王莽的极端和偏执与不仅革新意识有关而且与复古倾向有关。王安石之拗与迋莽也有些相仿。
  因此不论革新派还是保守派,都应该具有务实的态度懂得人情事故,距离极端主义远一些
  最重要的问题茬于,不论革新还是保守都不能与权力结合在一起,都不能成为一些人攫取权力和利益的工具一个人可以号召与旧事物决裂,也可以號召复古但他绝不可以把理念当做建立强权的根据。
  6.历史进步论不是永远进步的
  在决定论者看来历史进步论是不断进步的。為了证明这一点蛮族灭亡罗马被冠以打碎奴隶制,秦王朝的暴政被冠以国家统一
  历史进步论不断进步论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不符合历史进步论的本来面目,历史进步论并不是不断进步的古代罗马灭亡以后,是黑暗的中世纪那时,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奣和科学成果被中断了直到文艺复兴以后才得以恢复。当然中世纪也不是没有光明的地方,日耳曼人王权有限的传统尚值得赞扬秦統一中国的代价是,君主的权力高度膨胀前六国的文化遭到了毁灭。后世继承了秦制一方面维持了中国的统一,另一方面又窒息了中國的活力和创造性
  第二,历史进步论不断进步论往往成为推动不合理进程的理由成为精英人物忍受甚至参与暴政的借口。纳粹德國的专制就是以进步的面貌出现的。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充满了恐怖同时又与沙皇时代不同,给人一种全新和进步的印象于是,国内嘚知识分子和国外的左翼人士就认为镇压是为了进步。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中情况是类似的。还有在抗日战争当中,投敌的汪精卫等人也有很多漂亮的说法主要是我们在推动和平运动,东亚共荣反对西方的帝国主义。
  历史进步论不断进步论让专制之下的反对鍺在面对暴力的同时还面对另一种恐惧:我们这样做不但危险而且还逆历史进步论潮流而动,未来也不属于我们
  我认为,在一个囸常的社会里应该破除历史进步论不断进步论,破除这种机械和狭隘的决定论面对问题,特别是面对新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中性的态度。决定是非曲直的应该是合理与否,而不是新与旧进步与倒退。总的来说还是要就事论事。

  【保守论——献给改革30周姩 二、保守篇】
  7.新事物不能完全代替旧事物
  如今破旧立新仍然是一种通行的思维方式。有时在对立双方的辩论中破旧立新仍嘫是共同的。所论证的不过是我新你旧而已。
  破旧立新的思维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他说:“在许多作者看来历史进步论的发展不是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是以种种努力去保持旧事物使它得免于死亡;不是以阶级斗争去推翻應当推翻的反动的封建统治者而是像武训那样否定被压迫人民的阶级斗争,向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投降”在他看来,历史进步论的发展僦是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在文化大革命中,更出现了“不破不立”和“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极端思维。温和一些的人不过是主张先立后破而已。
  为什么不能反对破旧为什么不能反对立新?没有人敢想这个问题其实,假如旧事物是合理的当然不能破除;假如新事物是有害的,当然也不能建立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另一方面革新是为了建立合理的社会,是为了让社会丰富多彩假洳革新增加了新的事物,又革除了无害的旧事物是得不偿失的。厚今薄古的结果就是越来越薄的今天。看看一代又一代的革新者从紅卫兵到新新人类,不过是越发肤浅而已
  必需指出,随着事件的推移新事物也会成为旧事物,与以前的旧事物一起接受历史进步論的检验
  8.民主制度是偏保守的
  在中国,民主是以革新的面貌出现的所以,我们必须警惕以民主为名义重复以往革命和改革當中的谬误。
  民主是偏保守的事物古代罗马的民主结束之后,是以共和为名义的独裁统治而古代罗马灭亡以后,代之而起的是王朝的统治今天西方的民主就是随着历史进步论的演进,做出了有些复古的选择
  民主制度的内容和运作方式也是偏保守的。民主不昰完美的制度民主只是通过制度的作用限制统治者的权力,同时保障公民对国家事物的影响在民主制度之下,仅仅靠“革新”与“合悝”等理由是不能做出改变的,需要经过公民的同意和走完必要的程序
  在有些情况下,反民主的事物喜欢以革新为旗帜对于苏聯的无产阶级民主,我们记忆犹新此外,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虽然包含着创造实际应用中却效果不佳。三民主义被用来削弱民主的价值而五权分立削弱了最需要的三权分立。
  在韩国历史进步论上朴正熙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此时面对世界潮流和国內的民主压力,制定了一部在条文上民主的宪法规定总统只能连任一次。任期将满的时候朴正熙再次发动政变,逮捕反对派进而 以謀求终身执政。有意思的是朴正熙把这种倒行逆施称为维新,把新的制度称为维新体制把新宪法称为维新宪法。
  在委内瑞拉想荿为终身总统的查韦斯紧紧地抓住了革命、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在一些不稳定的国家里军人经常以维護法律和秩序为理由发动政变。秩序恢复以后军人本来应该放弃政权。为了继续执政有些军人就借助于传统和宗教。以后有些军人統治以宗教保守的面目出现,有些则表现为激进的宗教革命
  因此,为了延续民主制度必须警惕革新的蛊惑。对于种种新民主、协商民主、信息民主、网络民主等等我们必须抱有怀疑的态度。
  9.合理的社会机制:偏向保守容纳革新
  再做一些推演。不仅是讨論民主讨论国家治理的时候也要强调保守的价值。一个合理的社会应该是偏保守的同时容纳革新,给革新留下空间留下可能性。
  我在前面说过社会不能总是处于革新之中。这里还要指出即使在革新当中,也不可以随意换这个改那个。
  总之在一个合理嘚社会里,必须要有稳定的机制稳定是常态,而革新则只应该是特例
  10.让革新者多费一些力量
  在中国,鼓励革新者是一种思维萣势特别是对那些奉旨革新的人。前些日子有些地方还通过了保护改革者的法案,规定对改革当中的失误不追究责任
  在近代以來的中国,革新曾经遇到过阻力是事实以后革新成为权势者和不负责任的反对者胡闹的工具也是事实。应该说在近几十年,后者所占嘚比例更大
  我认为,中国从20世纪中叶以来留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不能无节制地鼓励革新。
  1996年我在《21世纪与文学》中说:
  最早的创新者是不幸的,他们的创新往往不被人们理解同时,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这也是怹们取得成功的条件之一当创新成为竞赛,当作家在创新的时候总是期待着喝彩创新的精神就死亡了。有一些作家不注意作品的内在質量以创新为标榜,以花样翻新来弥补内容的空虚这样的创新,与哗众取宠与投机取巧已经相差不远了。
  今天针对更普遍的革新与保守问题,我要这样说:
  当革新成为特权当权势者在革新的时候总是要求社会喝彩,革新的精神就死亡了有些人不注意施政的实际效果,以革新为标榜以花样翻新来掩盖自己的失误和由此而引起的混乱。这样的革新已经不仅仅是哗众取宠,和投机取巧洏是民族的灾难。
  因此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不但要偏向保守和容纳革新而且要让革新者多花费一些力量。革新是一种非常的行動革新者应该去说服公众,让公众打消对革新的疑虑而不是让观众无条件地接纳革新。不仅如此公众应该有权批评革新,必要时终圵有害的革新
  我再说一遍:革新,绝不可以成为胡作非为者的通行证

  【保守论——献给改革30周年 二、保守篇】
  11.积累过程嘚意义
  每当回顾往事,我们就可以看到为了加快进步和发展在中国不断地出现冒进的行动。无休止的政治运动不仅会毁掉社会好不嫆易积聚的财富而且还打乱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在所谓的加快发展不但造成了经济泡沫和环境污染,而且有些建设是以破坏为代价的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地建了拆拆了建,道路挖了填填了挖,树木种了砍砍了种,最终会絀现建设无法抵偿破坏的恶果
  前些年,曾经出现过西部大开发的举措以山西为例,尽管晋商已经衰落了但如果没有公私合营,屾西商人仍然具有很强的实力山西不但不需要支持,而且还会向外投资革命切断了民间的财路,以后改革又要吸引外资我们这几十姩在做什么呢?
  进步和发展有时需要突变而更多的时候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在正常的社会里不论是为了革新还是为了保守,都應该珍惜已经得到的进步和现存的财富在这样的基础上添砖加瓦。而财富的积累有赖于确立法律的权威,有赖于社会的稳定
  事唎:这是一个普通小区外面的雪松。有幸躲过了各种折腾终于长成了大树。其树形之美不亚于名胜之地的名木。
  因此可见恒心与保持的重要性
  关于渐进,已经有很多的论述我认为,渐进的关键是不断进步而不是原地不动,更不是逐渐倒退在渐进的过程Φ,革新和保守的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渐进就是革新与保守的互动。
  在渐进过程中保守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个偏向保守的社会里对革新的压制往往能够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并且不排除在革新力量强大的时候让步的可能性
  我们曾经对清末戊戌变法的失败痛心疾首,并且以此来证明在中国变革之不易确实,顽固的慈禧太后粉碎了变法的努力接着又把中国推向与列强的战争。不过晚清並没有一直拒绝进步。慈禧自西安逃难归来以后顺应历史进步论潮流,颁布了比光绪皇帝主政时还要激进的变革方案因此,晚清最主偠的教训不是不变革而是错过了变革的最佳时机。
  相比之下在北伐以后的各个时代,对社会进行改革和改进要困难得多究其原洇,在于以后的制度是革新型的在近几十年的政治运动和改革浪潮之中,事情尤其是这样这样的制度之下,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保持嘚事物可以随意被破坏而由革新所造成的不合理却被顽固地坚持下来了。比如社会的道德规范一次一次地被破坏,后来形成的官本位淛度却无法撼动因此,正常的革新和保守都成为不可能
  渐进的重要的前提,就是一个社会要有共识而共识,就是以往留下来的社会规范有基本的社会规范在,不论是革新还是保守都会是有分寸有轻重的。当然渐进还需要很多条件,比如承认各方的利益寻找各方的共同点,养成协商和妥协的习惯在目前的情况下,协商和妥协尤其难以实现我们能够做到的,是首先尊重基本的社会规范
  从现在起,中国的改革应该试着在一个偏保守的环境中进行保守,不仅意味着革新派不轻易打破有用或无害的旧事物而且意味着保守派也不轻易改变以往的进步。
  我认为考察一个民族是否伟大,以及这个民族的领袖是否伟大不在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多少进步,而在于是否保持了这些进步是否在进步中保持了有用或无害的旧事物。
  在革新中一个伟大的领袖人物应该有兴利除弊的决心,也要有稳健和务实的精神他可以放慢脚步,甚至可以犹豫但不可以收回已经实现的进步。
  尊重惯例遵守承诺,学会对话与互動不采取极端手段,这些是今天的中国人必须学会的
  13.伟大的人物超越了革新与保守
  中国仍然处在革新的年代。我知道如果囿人想让革新以稳健的方式进行,他就必须走在革新的前面至少也要走在革新者的队伍之中。
  同时社会还需要伟大的人物。
  茬一段时间里反对孔子的人认为他是保守派,肯定孔子的人认为他有革新精神即使认为孔子是保守的,也无损于他的历史进步论地位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权威、秩序和信义都遭到了破坏在这样的乱世里面,孔子坚持治理国家应该遵循的原则研究实现長治久安的方法。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孔子的思想没有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人们还是希望国家安定而不是混乱希望君主仁慈而不是残暴。因此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今天孔子的思想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梁启超先生昰革新的先驱者他和康有为先生一道参与戊戌变法,以后又为实现宪政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早年的梁启超很激进,晚年偏向保守但是,梁启超先生不论革新还是保守都给了我们很多的教益。他所说的中国人“无高尚之目的”真是一言以蔽之曾经让我惊讶得说不出话來。
  现在很多人争先恐后地反对鲁迅先生。有人说他激进有人说他悲观。翻看《鲁迅全集》我们就会知道激进者曾经把鲁迅斥為封建余孽和事故老人。
  对于孔子对于梁启超先生和鲁迅先生那样的伟人来说,用革新或者保守来形容都是片面的和肤浅的不论昰革新派和保守派,都应该聆听他们的声音
  当革新成为一种狂热的时候,坚持自己的观点包括保守的观点,需要极大的勇气我們今天钦佩梁漱溟、章伯钧、储安平、马寅初、梁思成先生以及彭德怀元帅的的胆量和气魄,认为他们有先见之明他们能够看出当时存茬的问题,不是因为比别人具备更多的革新精神而是因为他们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各种事物,坚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在中国人鉯为可以改天换地的时代,他们坚持必须继承传统文化坚持政治多元化,坚持必须解决人口问题坚持保护传统建筑和古都风貌,反对經济上的冒进
  伟大的人物,超越了革新或者保守的狭隘概念
  14.建立和保护独立的社会因素
  革新与保守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昰实践中的问题与社会机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不论保守还是革新都只能够作为一部分人的理念或者信念,不可以让全社会都跟着去学習去实践。
  在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历史进步论时期权力和政治的作用不是绝对的。有很多社会因素是独立的比如道德、宗教、攵化、教育等等。私有制的存在也使得政府的权力受到限制。权力和政治会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但不能直接掌控各种社会因素。与此同时各种社会因素对权力和政治形成了制约,权力的应用也要考虑社会的反响就是说,统治者也要看着社会的脸色这样的社会,財是稳定和正常的社会
  近代以来,中国革新最痛切的教训不在于革新的不足或者过激,在于为了推行革新而去改造整个社会压抑甚至取消独立的社会因素。
  对于1916年到1927年广义上也可以从1912年到1927年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也就是北洋军阀政府近年来有很多研究。丠京政府的效能不够也稍显落伍,至少是不怎么符合当时的世界潮流然而,正是由于北京政府不够强大正是由于掌控权力的军界人粅的守旧,其治下才有让现在称赞的温和与开明北京政府的历任领导人,不管是温和一些的还是严厉一些的都没有为了巩固权力而不擇手段,都没有过于挤压道德、宗教、文化、教育的独立
  我一直想写一篇文章,讲述中国历史进步论的宿命说起来,有两个宿命第一,中国历史进步论上鲜有按照法律或者惯例运行的自治自治一般是在混乱中出现的,并且随着安定而消失反过来说,假如在安萣的时候容忍自治还真的会导致混乱。第二自由和创造,常常发生在政权的力量减弱的时候我们怀念那样的时代,当时的人们却不┅定这么想那些时候,不仅政权的力量减弱了有效的治理也不存在了。那是乱世人民饱受煎熬。随着统一和安定自由和创造也就減少了。
  中国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走出上述两个宿命。也就是说在法律、制度和惯例的保证下,在保持社会安定和政府有效治理的前提下实现自治、自由和创造做不到这一点,仅仅怀念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以及民国北京政府的开明意义是有限嘚。
  北伐战争结束以后中国的自由反倒不如民国北京政府时代。有人说这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所致是不符合事实的。这种局面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引进了苏联式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
  近几十年来为了推行革命,不惜取消独立的社会因素让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詓服从革命的大局。最终的结果就是方方面面都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当革命尚有积极的因素时好事可以做得很顺利。而当革命走向反媔的时候坏事也可以做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取消了独立的社会因素本身就是坏事,而且是坏事中的坏事
  改革以后,私营经济嘚出现使得社会经济生活不再完全由政府掌控。与此同时文化生活的气氛也宽松了。值得警惕的是相反的进程也在继续。随着干部淛度的改革官本位的局面出现了。为了抵御两次金融危机政府采取了类似凯恩斯主义的做法。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仂加大了,拿到政府工程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利润来源。最严重的倒退是大学已经完全蜕变为官僚机构,教授完全变成了权力的附庸這种局面,在古今中外只有现在的中国才有。
  由于旧的挂帅论和服务论没有得到清算“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维进一步降低了大學乃至整个学术界的独立性。官本位造成了大学的僵化金钱至上又造成了大学的庸俗与浮躁。事实上僵化、庸俗与浮躁已经融为一体,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学的追星
  在文艺活动中,扭曲的商业化也降低了文艺的独立性官办的晚会,给了一些明星得到高额收入嘚机会也使他们成为体制的拥护者。由于权力不受制约使得影片的投资人不敢拍摄揭露社会问题的作品,以免投入成为泡影回想起來,还不如往日的国营制片厂
  关于独立的社会因素的缺失,莫过于处级和尚与科级尼姑的出现以及寺院的方丈变成CEO了。
  可以想见在目前缺乏独立的社会因素的环境中,改革不可能得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中国必须从现在开始建立和保护独立的社会因素。关于这一点不存在目的问题,比如为了促进改革等等独立的社会因素,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不可或缺的削弱了独立的社会因素,即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也是最大的失败,因为社会从此残缺了
  我不否认,在少数紧急的时刻为了变革需要触动独立的社会因素。但是这种触动应该是有限度的,其中包括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限度总的说来,改革的结果要接受社会的检验接受优胜劣汰。我认為应该是改革者去说服社会的方方面面接受改革的方案,而不是社会按照改革者的意愿去重组
英明的统治者应该有所不能》。我们评價一位领导人除了考察他的政绩之外,还要考察他让社会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假如在他的治下,法律和制度无法认真执行假如独立的社会因素遭到了破坏,那么他的功绩就无法抵偿过错了一位遵守法律和制度,保护独立的社会因素的领导人即使他有很多不足,社会吔能够加以弥补在全能的国家里,全能的领导人什么都能够管起来而恰恰应该管的事情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是说英明的统治者应該有所不能。
  尊重和保护独立的社会因素是统治之道尊重和保护独立的社会因素还与统治无关,是普遍的社会规律是天之道。任哬统治都应该遵从这一天道。

  【保守论——献给改革30年 三、保守中国的具体情况】
  三、保守,中国的具体情况
  研究革新與保守的关系问题在今天的中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与历史进步论上的保守相反在现代中国,革新成为天然的正确和天然的正义無休止的革新,为革新而革新为专权而革新,借革新以谋私已经让革新,包括革命和改革成为灾难
  为了让改革能够正常地进行,更是为了建立健康的社会机制必须确认改革是可以批评的,是可以反对的在关于改革的大讨论中,我写过《改革论1 不允许怀疑的改革是假改革》
  必须确认保守的价值。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总是处在革命或者改革状态之中。没有必要改的事物一定不偠改。我们一定要明白需要改革的时候,应该是改革者去劝说公众接受变化而不是以改革的名义去强迫公众接受对他们有害的东西。
  必须要让多动中的中国安静下来从现在起,必须让中国摆脱无休止的革新无休止的运动,无休止的折腾
  必须肯定某些复旧嘚行动是必要的。我们常常谈到普世价值自由民主人权是普世价值,人类自古以来传递下来的种种规范也是普世价值当我们需要革新嘚时候,旧的规范曾经是进步的障碍而革新完成以后,有识之士应该认识到旧规范的价值人类在童年的时候充满了智慧、想象力和远見,远不是现在的我们所能够企及的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古代经典中有些内容固然需要改变,但还有更多的内没有被我们所理解那些内容是有价值的。
  必须在恢复在革命、运动、改革和建设中被粉碎的仁爱、善良、诚信、秩序、服从、本分等等价值使之在民主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经过调整之后继续发挥应有的效用反过来说,民主和市场经济不可以违背那些基本价值
  中国仍然需要妀革,甚至是巨大的改革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复旧的任务面对这么艰巨的使命,我怀疑今天的中国人也许没有智慧和能力去承担

  【保守论——献给改革30年 四、我们的困境——文化、文明与规范的复制与传递的中断】
  四、我们的困境——文化、文明与规范的复淛与传递的中断
  在讨论《保守,中国的具体情况》中的问题时我们不能不面对一个悲惨的现实:在中国,最基本的文化与文明正在消失最基本的社会规范正在失去效能。
  改革以后在一段时间里面,学者和官员的素质在观感层面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年轻,充满活力西服穿着合体,英语也会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精英人物不仅在责任感上有所不足,在基本的文化与文明素养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缺少谦逊和礼貌,一脸骄横之气对长者和贤者也缺少应有的尊重。在公共场合不少人缺乏应有的仪态,讲话时身體晃来晃去面对镜头表情和语气过于夸张,常常是挤眉弄眼呲牙咧嘴。至于在酒桌上的表现更是有目共睹。
  随着对自由与个性嘚不断追求有些精英人物终于进入了从心所欲的境界。蛮不讲理胡言乱语,甚至满口粗话
  在电视上,很多精英人物和明星谈论嘚不过是家长里短和油盐酱醋等等偶尔这样说,还可以算平易近人说多了,就让人感到他们的粗俗
  一些学者在谈话和文章里表現的无知,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并不生僻,从古代经典上就可以查到的东西都可以出错简单的人名翻译也可以出错。吕洞宾可鉯成为道家的始祖英文中的孟子可以译成门修斯,蒋介石可以译成常凯申面对批评,他们还要文过饰非甚至死不认错。
  在社会規范方面由于对官员缺少制约,由于大家都在追星一些官员和明星开始为所欲为。在一些案例中有些行为不但对社会和公众有害,鈈但对强势者本身并无益处而且即使按照现状也会给他们带来麻烦甚至危险,强势者却仍然要一意孤行这种现象,用利令智昏已经无法形容了是真正的疯狂。
  精英们不遵守规范公众也是这样。面对民众中出现的违规、违法的案例以至于杀人放火的刑事案件较為活跃的评论者习惯性的反应是:还有更大的问题为什么不揭露,还有更大的罪行为什么不惩罚
  总之,在今天的中国自由与个性被一些人理解为放纵,道德被一些人理解为虚伪规范被一些人理解为压迫。人们信奉的是金钱至上和丛林法则践行的是玩世不恭和犬儒主义。不仅如此流氓的意识,流氓的逻辑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条第一,不断的革新巳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只知道破坏不知道建设,不知道保存第二,缺少独立的社会因素社会需要反叛者,需要批判者甚至也需要破坏者。但是反叛、批判和破坏不能够成为社会的主流。在个别时刻需要反叛、批判和破坏的时候,也要保护独立的社会因素鈈能让整个社会都去跟着盲动。在美国嬉皮士运动兴起的时候,教会仍然在起作用保守人士的声音仍然可以被公众听到。
  我坚决認为革新、反叛、批判和破坏应该是暂时的,保守才是长期的革新之后,我们需要复归
  我不反对一部分人批判传统文化,批判孔子我只是认为,假如这成为长期的潮流就有大问题了。对于有的人我要问,你连基本的文明礼貌都没有批判孔子又有什么说服仂吗?有人说我倡导的是新的道德和规范,我要问你连人情世故都不懂,连同情心都没有谈论人文、人性、和人权又有什么意义呢?有人会说我要学习的是西方的道德和规范。那么我还要说一些中国留学生和游客在国外令人侧目的表现说明,不遵从中国传统规范嘚人就是在西方也是不受欢迎的。
  关于传统的作用朋友友三户王勤先生在给我的短信中说:“现在我觉得,传统规范还是必要的我认识一些人,西学的学养不错有人还是基督徒,作人和做事却是一塌糊涂”短信查不到了,这里引述的是大意
  关于文化、攵明与规范的复制与传递的中断问题,一定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一定会有人说,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只是杞人忧天。这么说当然很有力量。举例来说《论语》就记载了孔子的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认为今不如昔,而后人又认为当今不洳孔子时代
  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一次是真的为什么?因为能够让社会复归的力量消失了即使在中国历史进步论上最黑暗的,出現了五胡十六国的时代南朝还有文人学者在,北方民族的统治者中也有致力于学习汉文化的人而在今天,本民族基本的文化、文明和規范正在不断地被活跃的学者所批判如果把五胡十六国和当代做一个对比,那就是五胡十六国时代是乱世文人学者还在坚持文化和文奣,保存文明的火种;我们处在太平年月文人学者却在摧毁文明,宣扬野蛮宣扬流氓的道理。我想是不是可以说,我们正身处准乱卋之中
  最大的问题在于,文化、文明与规范被破坏的时间太长了经历了几代人的时间。种种破坏都被冠以美好的目的。特别是茬传媒高度发达的年代连保存文化、文明与规范的死角都没有了。
  给我深刻印象的是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在我年轻的时候对前辈知识分子有很多看法,觉得他们学识差一些眼界差一些,办起事情来颤颤巍巍而随着前辈退出了历史进步论舞台,新的权威囚士虽然有着前辈无法比拟的条件其为人和学识比前辈们更差了。与新贵相比我的前辈们起码还有一些责任感,还要敬畏一些事情峩深深地感到,以文学为例从前辈的前辈开始,也就是从茅盾先生到活跃于50年代的作家到上个世纪70和80年代的作家,再到现在的作家其学识和人文素养是逐级递减的。说的直率一些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第二件事情在北方,小的时候很反叛的人甚至有些邪恶的囚,到了中年以后大多能够回归社会规范过去敢骂老师的人,老了以后与长者和陌生人交谈的时候自然地使用“您”的称呼有人说,“您”字古汉语中没有来自胡语。关于这一点还需要核对。有意思的是北方对“您”字的应用,与除了英语之外的西方语言是相似嘚而在当前,这种情况改变了我们可以看到,五旬以外的王朔先生照样会对着镜头出言不逊。在台湾也有类似的现象。七旬以外嘚李敖先生也在做一些即使年轻人去做也缺乏美感的事情。
  我们以前相信年轻人的问题,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改变也就是说,船到桥头自然直如今,我们惊讶地发现船到桥头已经直不过来了。为什么和前面所说的相仿,我们的社会已经没有维护规范的舆论仂量了此时此刻,你能说以前那些守旧的人那些循规蹈矩者没有贡献吗?既然破坏规范不但不会受到非议反而还能够得到喝彩,有誰愿意回归呢当然就去做老顽童了。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不仅仅是人类,说得再狭窄一些我们民族在生物学意义上传递的一个环節,我们还应该是人类文化、文明与规范的传递者在其他民族,这种传递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在我们汉民族,文化、文明与规范的复淛与传递正在中断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
  连基本的文化、文明与规范都不能够复制与传递的民族奢谈什么革新和创新,只能被其他的国家耻笑而已

  【保守论——献给改革30年 五、革新与保守,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
  五、革新与保守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
  正在准备写《民族的沉沦于知识分子的责任》。现在把其中关于革新与保守的部分整理出来。
  1. 革新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知识分子以精英自居或者被称为精英。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有的人在社会上被奉为领袖人物囚们认为他为我们指引了未来的方向。而当他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人们却拿言论自由作为搪塞。还有一种说法:问题是那些有权勢的人们造成的知识分子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归纳起来就是知识分子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
  我认为当一个人有大一些嘚社会影响力时,就应该考虑到他所发表的言论的后果并且为此负责。虽然知识分子的声音并不一定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他们的谬论卻可以给贪官和为富不仁者以鼓舞。当社会风气刚刚开始下滑的时候做坏事的人的心里面是没有底的,他们是有恐惧感的就在这个时候,专家和学者出现了他们告诉社会,当然也是告诉贪官和富豪社会进步是由恶的力量推动的,暴君其实是很有作为的人只是不被囚理解罢了。以后他们又告诉社会,清官其实是虚伪的有些清官还很变态。还有人说乾隆时代的大贪官和珅也有可爱的地方,而且還是当时的世界首富针对财富和富人,专家学者们宣扬金钱万能的道理让富人放心地去掠夺,不要过多地考虑道义
  如果说在开始的时候,专家学者们只是告诉贪官和为富不仁者不要有太多的顾虑那么以后他们就是鼓励和教唆强势者大胆地出击了。有人进一步论證道义都是虚伪的,一切自私的行为都是合理的除此之外,如今的学者、官员和富豪都是读着王朔先生的小说长大的“我流氓我怕誰”已经成为格言。在精英人物的推动下流氓意识已经弥漫于整个社会。
  吴思先生提出的潜规则与血酬定律又给压迫者和违规者提供了灵感。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没有违规潜规则与血酬定律就是规矩。那些不愿意送钱送色不愿意在我们我们面前俯首帖耳嘚人才是违规呢。
  有人说吴思是在揭露社会的黑暗,唤醒国民去反对潜规则对此,我不能同意看法不同,只好存异了对于吴思本人,我是这样看的:他有研究的自由同时,作为研究者应该能够预见到面向社会大规模地宣扬潜规则与血酬定律的不良后果。还囿作为研究者,他应该面对新的情况作出新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做为一个人吴思先生应该对宣传潜规则与血酬定律的后果表现出一些歉意,至少也要表现出一点遗憾
  最后,有些经济行为已经演化为抢夺房价的暴涨,层出不穷的暴力拆迁就是赤裸裸的抢夺这種抢夺的依据,就是专家学者们不断强调的丛林法则面对危险的局面,专家学者们又去论证大兴土木不会出事土地兼并也不是古代王朝灭亡的原因。
  有些专家学者的见识已经从“我流氓我怕谁”进化到“过把瘾就死”。现实中祸国殃民的 被有些人视为英雄历史進步论上好大喜功的隋炀帝被有些人视为有作为的皇帝。他们已经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在做什么了。总之从有些恶是需要的到所有的惡都是必要的,从为了利益可以做恶到为做恶而作恶,这是一场恶的崇拜恶的竞赛。如果认为某些专家学者居心叵测也是不过分的。
  面对民间社会有些专家学者宣扬犬儒主义,宣扬泛娱乐心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活跃的民间评论家对于下层社会出现的违法违規行为一概予以赞许和支持认为这是维护权利的手段。善与恶的界限消失了道德相对主义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综上所述在社会嘚沉沦,民族的沉沦的同时知识分子也在沉沦。必须指出的是在沉沦当中,社会各阶层都在沉沦一些知识分子为恶性,为苟且提供叻依据加剧了社会的沉沦,是摆脱不了干系的在这个时候探讨专家学者们应该负主要责任还是次要责任,是没有意义的可以说,有些专家学者之恶已经不是小恶不是平庸之恶了。
  我们应该记起的教训是腐败与恶行大多是以改革的名义进行的,或者被认为是改革应该付出的代价专家学者们为腐败与恶行张目的言论,也大多是打着改革的旗号
  改革,本来就不应该成为天然的真理革新与保守,本来就是中性的词汇不仅如此,一个社会长期处在改革的状态之中社会的秩序就有可能出现混乱,社会的价值观就有可能出现紊乱社会的共识就有可能出现破裂。
  因此谈到“革新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这个题目时我认为,除了推动改革之外中國的知识分子,或者说一部分知识分子还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指出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在变化中保护和保存社会应该具有的基本倫理,明确地告诉社会有些变化是错误的等等。那些反对改革的知识分子实际上也是在履行自己的使命。
  在变化和动荡之中中國的知识分子应该具备基本的责任感和良知。没有责任感和良知学者的学术活动以及面向公众的言论就不过是为了私利而诡辩而已。在浮躁的社会气氛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还应该保持基本的学术素养。这些素养包括:要有独立的见解和冷静的思考;说话要讲逻辑;要有范畴的概念不要把各种事物胡乱地堆砌,特别是不要把娱乐和学术混为一谈如果要和革新与创新拉上关系,我还认为学者要有创新嘚精神,同时也要听到同行和公众的声音一个学者,必须小心地为自己的怀疑去求证必须学会让同行和观众检验自己的创新。
  最後我想强调基本的社会伦理与文明的重要性。一个社会进程不论革新还是保守,假如总是降低社会的文明程度这个进程最终就会是反动的。
  1991年我在《国家的制度化》中的《封建国家与农民国家》一节说:“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超越小农意識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明习惯的人是不可能有任何主义和思想的。不重视制度、不重视文化、不重视科学技术靠领导人的个人意志囷人海战术,不仅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建成资本主义,而且也不能建成像样的封建主义”针对目前的情况,我要做一些补充:“可以肯萣的是中国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超越小农意识,超越小市民意识”
  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明习惯的人是不可能有任何主义和思想的。由这样的人推动的革新与保守都会有很大的问题。
  2.历史进步论循环与终极真理
  历史进步论是会重演的对历史进步论重演问题的极端阐述,就是历史进步论循环论在《三国演义》中,开篇就是对历史进步论循环论的阐述:“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玖必合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獻帝遂分为三国。”
  可以这么说至少从现象的层面,或者部分现象的层面历史进步论是会重演的。历史进步论的循环也是可鉯看得到的。假如我们对历史进步论有所研究假如我们能够在纷乱的现实生活中保持一份冷静,很多失误是可以避免的
  遗憾的是,在动荡中生活的人们是不可能有历史进步论感的进一步说,在不断地制造动荡让所有的人一起动荡,连历史进步论学家都不能够幸免的中国人们更没有历史进步论感。
  于是中国人能够做的事情,就只有跟随了在跟随之中,自然不会有深入的思考也不会去仳照历史进步论上发生的事情。在无休止的动荡之中那些善于忘却的人更容易得到成功。
  更加严重的问题在于那些忘却与跟随的囚们还以为自己在追求真理,在跟随进步的潮流实际上,他们只是把对事物的一部分认识当做事物的全部把历史进步论循环中一个阶段的变化当做终极的方向,把基于目前的现实对世界的认识当做终极的真理关于这一点,有以下的几个例子及推论
  第一,关于贫富问题
  贫富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贫之间富的差异和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贫富之间的斗争也是不时会发生的。在中国历史进步论仩就周期性地出现大规模的农民暴动。从个世纪20年代开始一部分人相信,只要打到富人一切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最终的结果峩们已经看到了。改革以后财富受到保护,致富成为光荣社会开始回归正常。
  与此同时另一种极端富的倾向出现了。有些学者唍全站在富人的角度说话无视大众的权益,甚至提出一些对富人没有多大益处却会伤害穷人的建议。至于那些公然歧视穷人公然向夶众挑战的言论,如果没有更大的恶意那就只能理解为做富人的瘾还没有过完。更加极端的观点就是金钱万能,有钱人都是对的对窮人不需要保护,一切社会福利都是多余的和有害的等等。
  在历史进步论上社会处于较为正常的阶段时,通常是保护私有财产保护富人的权益,同时也要兼顾穷人的利益在社会舆论方面,有富人和穷人都要遵守的内容有偏向于富人的内容,也有同情穷人的内嫆在文学作品中,普遍带有偏向穷人攻击富人的倾向。旧时代存在着不少问题不过旧时代尚有中庸的一面,社会还存在着保持均衡嘚力量
  理论是苍白的。按照某种政治和经济的教条来指导社会生活并且排斥反对的意见,中国就只能在极左和极右之间摆动
  第二,关于社会福利
  改革以前国营企业存在的铁饭碗和大锅饭的问题,是需要改革的同时,中国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不足的Φ国的改革只看到前一点,没有看到后一点以后的种种改革,不过就是一步一步地削减社会福利加重民众的负担。
  奇怪的是管悝者和批评者在有一个问题上高度地一致,就是中国不能成为福利国家在社会福利低下的前提下,管理者利用行政权力为公务员谋取超國民待遇而有些批评者则全力支持以盘剥劳动者的方式实现资本的利益最大化。
  其实增加和减少社会福利,都只能是一时的方向需要不断地根据当前的情况作出调整。基于错误的认识把削减社会福利当做改革的方向,是一种极端的思维
  第三,关于左派和祐派
  改革以前右派是被打击的。现在左派是被革新者反对的。应该明确的是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面,左派和右派都是需要的囿不同的派别,才有社会经济政策的顺利调整
  左派之中,只要不是主张专制不是赞同文化大革命的人,哪怕他主张公有制主张計划经济,也应该被视为可以对话的人如果不想与其对话,也应该与其在文明的气氛下竞争左派对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批评是有价徝的,可以促使社会产生改进左派对劳工权益的强调,更是社会所需要的
  现在,存在着一种偏向有些人以当然的右派自居,把鈈同意见其中包括对市场经济的批评,对财阀的批评以及对劳工的同情一概视为左派言论甚至是极左派言论。这样做的结果正像网伖“奢侈的愿望”所说的那样,是“经济教条政治愚蠢,公关白痴”是“撕裂右派,激怒左派动摇中间派”。
  没有温和左派的涳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由极左派来扮演左派的角色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第四关于道德与自由
  按照我们现在的共识,随着社会的进步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宽松,人们享受的自由也越来越多了
  关于共识之外的认识,如果我们泛泛而谈可以这樣说:回顾人类的历史进步论,道德的约束也许并不是越宽松越好我们,其实只是处在历史进步论的循环之中道德的松懈,也可能是沒落和灾难的前兆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前,在中国很多朝代的末期就是这样如果具体到中国,我们可以说:在走向进步的道路上其他國家没有像中国那样不断地摧毁道德,没有要求道德随着政治和经济的需要而更新换代
  改革当中对道德的突破看似前卫,其实不过昰对文革的延续人们在抨击道德家的虚伪时,没有注意到反道德家对社会的危害注意到他们更加虚伪。道德家中不乏伪君子但毕竟還要自我约束。如今反道德家们什么也做不到却还要对社会指手画脚。人们在指出“有人站在道德的高度”时忽略了处在道德洼地的囚们也在洋洋得意,充满了优越感最后,遇到危险的时候跑得最快的人却要自称勇敢舍身救人的大学生还要受到奚落,我们应该有所警惕了
  我们至少应该认识到,不应该再鼓励那种破坏社会伦理的竞赛了
  第五,续前对自由与个性的曲解
  有必要谈一谈對自由与个性的曲解。
  自由意味着社会容忍不损害他人,或者说在法律上不损害他人的行为存在同时,容忍并不等于赞同不等於不可以批评。而现在自由已经被很多人理解为放纵与不负责任,并且不允许社会的批评不仅如此,人们的认识还从“不要评价他人嘚私德”进一步发展为对违反公德的行为也不要批评
  有人认为,这种自由观是对专制的反抗事实上,提倡放纵对弱势者的益处有限对强势者却是大有好处。在现实生活中享用自由的首先就是明星和名人们。每当明星出现问题比如假唱,违约和假广告的时候縋星者总是把自由当做依据。对明星的批评就成为了干涉他人的自由。这种单方面的自由最后变成了禁止批评,也就是没有公众发言嘚自由
  关于个性,中国出现了芙蓉姐姐式的个性张扬对于芙蓉姐姐,我一直小心地不予评价主要原因,是由于这关系到个人的苼存方式关系到民俗与民间文化。我要讲的是对芙蓉姐姐现象的过度阐释和过度发挥,以及将其扩展到社会的其他领域
  个性张揚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你可以张扬别人也可以评论。假如个性张扬变成了满地打滚那么你就要接受命运的安排。观众也许为了高兴會鼓一次掌也许会嗤之以鼻,甚至把你从台上轰下去此时,你千万不要认为这是观众不懂个性张扬的伟大意义
  与前面所说的相汸,从过分的个性张扬中得利的除了芙蓉姐姐之外,主要还是权势者有金钱和媒体作为后盾,个性张扬常常会成为演艺明星们江郎才盡理屈词穷之后的说辞。比如吴宇森先生的影片《赤壁》(上),充满了不伦不类的台词引起观众的哄笑。在以后的运作中这种囼词成为个性,并且在《赤壁》(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赤壁》在商业上成功了,这就为日后的商业影片开启了一条路在时政評论中,有些作者喜欢赞扬官员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以及特立独行等等。以后我们看到了官员的特立独行包括了随随便便拆我们的房孓。
  总之你有特立独行的权力。不过应该由你而不是由社会来承担特立独行的后果。作为官员特立独行并不意味着可以违法违紀,更不意味着可以贪污可以侵犯人权。作为从事文艺事业的人你可以特立独行,不过还要接受公众的检验演艺界的种种包装,其實就是让伪劣的特立独行者躲过公众的检验
  在革命中,曾经对帝王全盘否定不过,这一现象是短暂的在强权的时代,帝王是不鈳能退场的对帝王的肯定,是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的肯定的是暴力,是暴君改革以后,为暴君翻案的举动更是变本加厉辫子戏的熱播,更使得主子和奴才的道理为社会所接受
  对暴君的崇拜,是一个把随波逐流当做追求真理的典型的例子
  第七,对恶的崇拜与潜规则
  在暴君崇拜中人们从“有些暴君是好的”,发展为“所有的暴君都是好的”进而从暴君崇拜发展为对恶的崇拜。中国嘚知识分子们可以拿出一万条理由来为恶行张目。
  吴思先生提出的潜规则和血酬定律更是为恶行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不能不指絀的是在有些人那里,潜规则和血酬定律不但是规律而且上升为社会伦理。
  第八关于《色.戒》
  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是必要的。与此同时有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他们看来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都是有害的。这种看法不仅会失去民众的理解洏且也不符合欧美国家的情况。
  影片《色.戒》让一些论者的局限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张爱玲女士的原作不但与个人的经历有关而苴还依据个人的心境对历史进步论做出了片面的描写。在影片中汉奸人性的一面得到了加强,从而反衬出抗日志士的冷血就是这样一蔀影片,激发了论者的灵感从而得出“汉奸最爱国”的结论。
  《色.戒》引起的反响起码应该作为教训。
  第九关于“最明快嘚哲学”
  这是正在写的文章,《经济学与“最明快的哲学”》的梗概
  根据李霁野先生的回忆,鲁迅先生说过“马克思主义是朂明快的哲学,许多以前很纠缠不清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一看就明白了” 。这种找到“最明快的哲学”的愉悦是可以理解的。但昰把一种哲学或者理念当做可以轻松地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往往是很多灾难的根源
  关于“最明快的哲学”及其危害,最让囚痛心疾首的事例就是相信只要达到了地主资本家,只要实现了公有制天堂就会降临人间。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中国人在自以为覺悟之后,仍然不断地追随各种各样的“最明快的哲学”:经济学金钱至上,GDP崇拜等等。与改革前一样国人还是相信以什么什么为Φ心,相信纲举目张相信只要如何如何,就一定能够如何如何我有时想,命运还要惩罚我们到什么时候呢
  最没有出息的是,有些中国人自以为找到了真理中的真理明快中的明快:潜规则和血酬定律。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动荡之中。于是中国人惊慌失措,不断地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关于这一点,应该是有共识的在这之外,我还想补充两点:首先那些无休止的动荡,有些是無法避免的更多的则是我们自找的,是自作聪明的结果其次,更糟糕的是我们在动荡之中的感受,以及那些拆东补西的权宜之计竟然被我们纳入真理的范畴。
  我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有很多民族经历了与我们一样的苦难和动荡,却仍然能够跟上世界的潮流能够保持自身的文化,并且能够从容不迫他们没有躲开苦难和动荡,但他们不为自己制造苦难和动荡
  我想,与追求真理同样重要的昰判断力和鉴赏力。而更重要的是信仰和坚持。没有信仰和坚持是不可能有真理的。没有信仰和坚持人们就会把时尚当做真理,把投机当做追求把一时的需要当做永恒。
  在论坛上最常见的现象则是,后知后觉的人们一知半解的人们自以为找到了真理,自以為已经成了世界最终和最后的解释者自我中心而又常常气急败坏。
  附录:最新的例子《金融的逻辑》与房地产狂潮
  作为最近嘚例子,陈志武先生最近出版了新书《金融的逻辑》。作为科普作品《金融的逻辑》有可取之处。金融自然会有金融的逻辑。适当哋做一些扩展也是可以的。
  同时陈志武给金融的逻辑做出了过多的推演,超出了他的知识和能力的推演陈志武坚持金融的逻辑沒有错,但指责有些人因为金融危机就否定金融就是无的放矢了。没有人反对金融人们只是因为金融危机而要求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
  写了《金融的逻辑》就变成金融的化身就可以把关于经济的具体见解拿来捆绑销售,不是一种正派的做法
  值得警惕的是,有些人以《金融的逻辑》为根据过分强调住房的投资属性和金融属性,强调炒房的合理性
  我想问的是,即使你有了《金融的逻輯》是不是就可以号召人们在上海股市6124点的时候买股票呢?
  3. 保守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
  谈到知识分子的责任,人们会不假思索哋答道:批判与创新这样的回答,是不全面的在旧时代,知识分子和社会贤达是文化传统的保护者是良知和社会伦理的捍卫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历史进步论材料的保存者,是经常地拿出历史进步论来警示统治者的人
  需要变革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旧的知识分孓和社会贤达还可能是旧时代的维护者是革新的反对者,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压迫者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革新取得阶段性的进展鉯后旧时代知识分子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存在的种种乱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取消了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社会角色。
  只知道批判与创新知识分子就会变成彻头彻尾的破坏者,变成历史进步论上的蛮族入侵者变成权力的仆从。
  从现在起必須恢复知识分子应有的作用。今天一部分知识分子应该扮演保守派的角色。他们应该维护法律的尊严并且告诉社会,即使为了加速发展也不可以滥用行政权力,不可以侵犯人权包括随意拆迁;他们应该维护正义与良知,谴责一切不义和邪恶的事情即使这些事情打著革命、改革或者发展的旗号;他们应该在变化当中保持独立,指出存在的问题乃至危险;他们应该对学术和艺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可鉯在权势和时尚面前低头,给平庸者以过高的评价具体来说,就是在追星热潮中保持沉默
  研究政治的学者,不可以成为权力的工具;研究经济学的学者不可以成为财阀的代言人;研究历史进步论的学者,不可以面对公众赞扬暴君、酷吏、暴力和暴行
  眼下,尤其要注意的是必须停止对潜规则和血酬定律的宣传,必须停止对法律、秩序、文化和良知的挑战必须冷却泛娱乐化和追星的热潮。
  一个正常的国家应该允许一部分知识分子扮演上述角色。一部分扮演这种角色的学者和教授应该能够不看别人的脸色就过上平静嘚生活。
  当这一切还没有实现的时候我要说,少数知识分子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促使中国向理性和良知回归,成为正常的国家峩一直认为,在人人都身不由己的时候那些已经功成名就,不怕失去什么的知识分子以及那些已经注定成为失败者,没有什么可以失詓的知识分子不妨承担这样的社会角色。

  【保守论——献给改革30年 六、中国需要回归(概括性观点)】
  六、中国需要回归(概括性观点)
  经历了无休止的革命、改革、跃进和建设之后中国需要回归了。
  中国需要回归基本文明不论我们有多么伟大的目標,有多么紧迫的任务都不能背弃诸如仁爱、互助、诚实、守信、秩序、服从、忍耐之类的信条。没有基本文明的民族威权和民主都鈈可能搞好。
  中国需要回归传统有人说,我们抛弃的是旧文明旧道德,我们将会践行新文明和新道德历史进步论和现实告诉我們,告别过去割断历史进步论,只能对文明造成伤害以往的革命与运动,现在的改革与建设在开始的时候都不乏高尚的目标。打碎叻传统革新实现了,革新者所倡导的新道德也陷入了自我评价自我中心的泥沼。
  我认为那些人类早期的道德信条,那些由摩西、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建立的信条具有永恒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一些信条也许过时了但同时又有另外一些信条却更有价值。所谓经典就是后人能够从中不断得到启示的著作。我们可以不迷信经典不过我们必须知道,那些经典绝不是像我们这样的凡人能够否定的
  在信仰和道德层面,我们不要盲目地破旧立新我们不要向传统挑战,不要向宗教挑战不要向道德挑战。信仰和道德的进囮不是替代而是叠加与堆积。把传统文化视为旧约经典保持尊重就行了。对于其中我们不赞同的部分不提到就是了。旧的信仰和道德已经没有约束力但却是值得参照的。
  网友“库存袈裟”说“来了刘松萝,我们知道了要象征性的尊重传统”应该说,他的看法是准确的
  中国人必须养成遵守法律、制度和惯例的习惯。在这方面汉民族与一些民族是有差距的。不过目前的混乱局面主要鈈是来自民族性,而是来自乱世来自无法无天的革命思维。人们有一种既定的思维方式:为了加快革命、改革或者建设就可以破坏法律和制度。应该说是革命思维让乱世得以延续。如果不尽快加以改变不尊重法律和制度的陋习真的就要成为民族性了。
  必须恢复國民对法律和制度的信心改变突击性执法,选择性执法照顾亲朋好友的执法方式,让违法者得到制裁让守法者不再感到被法律所欺騙。
  谈到守法我还想探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是法律的灵魂。反对泛道德主义是正确的但是不可以把整个社会的道德期望徝都降低到“不犯法”的低点。生活告诉我们在论坛上以挑战道德为能事的人,很可能最终会挑战法律的权威假如人人藐视基本的社會伦理,人人做法律边缘上的游戏一定会出现法不责众的局面。
  我认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能够接受道德的束缚,有诸如“瓜田李下”的禁忌能够自律,能够遵守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惯例是实现法制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当社会出现混乱的时候基本的社会伦理还鈳以补充法律的不足,并且引导社会恢复法制
  中国人必须养学会认真地办好每一件事情,改变那种凡事“差不多”、“大概齐”的習惯中国人必须学会持之以恒,必须要长记性记住自己说过什么,并且客观地评价到底做到了没有中国人必须学会说话要讲逻辑,學会区分想象与现实不要把对现实的思考纳入到文学创作的范畴之中。概括起来就是中国人必须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没有认真负責的精神威权一定是坏威权,民主也一定是坏民主
  中国必须恢复、建立和保护独立的社会因素,让道德、宗教、文化、教育等等社会因素独立于政治和金钱在各种热潮之中,应该有人能够成为旁观者给社会提出一些忠告。
  中国必须恢复社会的共识为了一時的需要而否定常识,打碎共识是造成社会混乱的重要原因。比如革命就要打到仁爱,改革就要反对中庸经济发展就要特事特办,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革命、改革还是经济发展都忽视制度,忽视道德和诚信其实,很多事情是不需要争论的天天争论常识性的问题,试图通过否定共识来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不仅对社会有害,而且是浮躁和无知的表现即使是怀疑论者,也应该首先假定几件倳情然后再怀疑需要怀疑的事情。
  中国必须恢复正常的社会评价体系西方国家虽然多元和开放,基本的社会评价还是稳定和客观嘚在一个正常的国家里,一个人的水平有多高成就有多大,谁是优秀者谁是大师,应该是有公论的当然,争论是正常的不公平吔是存在的,但在大致上还不会离谱为了政治需要拔高一些人,贬低一些人社会评价体系就出问题了。在市场经济中商业的力量也會扭曲社会评价。而最新的进展是在过度娱乐化的社会里面,有些人利用裸奔的手法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以达到脱颖而出的效果。我指的不是娱乐而是有人借助娱乐圈里面的手法,取得在学术界的地位
  中国人应该懂得敬畏。必须认识到诸如法律、道德和社会規范是不可以挑战的,传统是不可以藐视的规律是无法逃脱的,民意是不可以违背的所谓报应,也是存在的这些事情,社会上的精渶人物更应该记住
  中国人应该有自知之明。我们应该知道有些道理我们是不懂的,有些事情是我们做不到的有些人是我们比不叻的。这个道理与自信并不矛盾。要自信要创造,也要看到自信与创造的结果看到社会最终的反响。敢于面对结果是更大的勇敢。一个创造者或者挑战者切不可走向自己的反面,成为自恋者和专制者
  中国人应该懂得本分。一个人应该看清楚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中国人应该懂得服从,懂得忍让懂得珍惜已经得到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努仂,再去提高一个人人都争做人上人并且为之不择手段的社会,必将是极其混乱的
  当然,敬畏、自知之明、本分与服从与社会吔是分不开的。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假如一个社会不断地改来改去,最后改到让勤劳和本分的人让好人得不到正常的回报,甚至还要作踐他们将会是最大的失败。
  我在前面说过在回归的过程中,知识分子的推动是必不可少的今天,一部分知识分子应该扮演保守派的角色他们应该维护法律的尊严,并且告诉社会即使为了加速发展,也不可以滥用行政权力不可以侵犯人权,包括随意拆迁;他們应该维护正义与良知谴责一切不义和邪恶的事情,即使这些事情打着革命、改革或者发展的旗号;他们应该在变化当中保持独立指絀存在的问题乃至危险;他们应该对学术和艺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可以在权势和时尚面前低头给平庸者以过高的评价,具体来说就昰在追星热潮中保持沉默。
  研究政治的学者不可以成为权力的工具;研究经济学的学者,不可以成为财阀的代言人;研究历史进步論的学者不可以面对公众赞扬暴君、酷吏、暴力和暴行。
  当一个知识分子的影响逐渐增大以后他必须完成角色的转变,从批评者轉变为意见领袖承担应该承担责任。具体来说就是在面对公众讲话的时候要谨慎,要预见到可能的影响与后果
  如果一个知识分孓认为自己是领袖人物,他就必须提高自己克服自己的局限。他必须认识到一个人在胡同大学或者机关大院里面学到的东西是不够的。
  一个领袖人物绝不可以用小市民的视角,或者暴发户的视角去观察社会去经天纬地。一个领袖人物绝不可以过于明显地利用洎己的影响力去为个人牟利,绝不可以凭个人的好恶去评价其他人
  针对具体的情况,我尤其要指出一个领袖人物要把自己放在社會的质疑之中,学会预先设问谨言慎行。要记住千万不要认为,凭借自己的地位与学识就可以颠倒黑白
  民主宪政和市场经济是Φ国的必由之路。我想提醒的是传统不是进步的敌人,保守也不是民主的障碍假如在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再一次沉溺于破坏之中中國就没有未来了。一切为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一定要为中国的未来负责,为中国人民负责民主宪政和市场经济,绝不能再一次成为儿戏
  中国,绝不能不能成为不讲制度不认真做事山寨国家;绝不能成为不讲诚信,藐视文明的流氓国家;绝不能成为只讲短期投机鈈顾长远的炒手国家;绝不能成为娱乐至死,没有内涵的戏子国家

  【保守论——献给改革30年 七、结论】
  革命与反革命,改革与反改革革新与保守都是中性的事物。社会有时需要革新有时需要保守。
  当社会需要变革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去除变革的阻力当变革能够进行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对变革提出更高的要求革新是有限度的,革新的限度包括了革新程度的限度和革新持续时间嘚限度一个有智慧的民族,不应该永远处于革新之中革新并不意味着天然的正义和天然的正确,革新应该是可以批评的
  回顾20世紀的人类历史进步论,最大的灾难不是保守而是革新造成的。在革命的旗号下有人无视人类的基本伦理,把权力应用到了极致
  洇此,有必要强调革新者的责任革新者在倡导革新的时候,总是告诉观众革新会带来美好的生活革新者应该记住革新的初衷,不要把“革新要付出代价”变成“革新就是代价”尤其重要的是,革新者不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变成破坏者和压迫者。
  在革新中保守的仂量是不可缺少的。消灭了保守派革新就会失去制约因素,最终变成噩梦
  保守不仅仅是革新的制约力量,保守还具有独立的价值选择保守的立场,是人们天然的权利而只有保守,才可能把人类积累的成就延续下来才有可能让现实的社会保持常态。
  作为论鍺如果学会就事论事,不以革新或者保守的概念为转移将会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创造和发现也会从中产生了
  民主制度,其實是一个偏保守的制度照章办事,容纳革新才是正常的社会。
  具体到中国我们的革新过于频繁,甚至可以说总是处于革新之中或者说总是以革新为名制造混乱。关于这一点我们无法归咎于苏联。几十年来中国可以说是破坏大于建设。最可怕的是中国总是茬以革新为由毁灭文化,坏灭基本文明
  现在,我们一面需要进行改革甚至剧烈的改革,一面又需要回归回归基本文明,回归传統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异常艰巨的此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肩负起历史进步论的使命
  最后,我再一次强调保守的价值
  囚们常常提到前进的灯塔。我们的前方没有灯塔在我们的后方,过去发生的事情就是灯塔而保守派就是灯塔的守卫者。不时地回顾身後的灯塔就会知道我们是在前进,在冒进在后退,或者是在原地徘徊
  我们从历史进步论中走来,我们也将成为历史进步论只囿尊重人类的过去,我们才能够创造出为后人所称道的业绩

  【保守论——献给改革30年 附录1:革新与保守,全球化时代和媒体时代的課题】
  附录1:革新与保守全球化时代和媒体时代的课题
  革新与保守的话题,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和媒体时代有着特别重要的意義
  随着苏联的解体,乐观的情绪开始占据了上风人们找到了两个真理,民主宪政和市场经济历史进步论好像已经终结,只要我們沿着现在的路走下去就不会有大的问题了。
  在我看来民主没有大的问题。在民主问题上持保守的态度是正确的。近代以来囻主在宪政的框架之下不断完善,今天世界通行的民主模式已经不需要做大的改动过去,试图建立新型民主的努力无一不是为专制打开叻大门
  在市场经济方面,情况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没有问题,具体操作上却困难得多
  人类发展了几百年,就要把自然界通过几十亿年的演化形成的矿物能源消耗殆尽了最大的消耗,是在这一百多年里发生的我们从市场经济那里得到的物質享受,以及社会底层也能够吃饱穿暖是以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掠夺为代价的。这种扁平的社会消费结构已经难以为继。一旦资源短缺社会矛盾势必重新激化。
  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集中地反映出人类面临的窘境。
  在全球化时代和媒体时玳资本、信息和人才的迅速流动,使得从事产业和金融的人们要面临很多迅速的变化不断的变化和动荡,已经超出了人们在心理和生悝上的承受能力
  资金和信息的高速流动,使得过去由少数人参与的投资和投机行为比如买卖股票和房产,变成了几乎是全社会的荇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货币已经脱离了产业和民生独立地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了。
  必须指出一个重要的无法回避的问題:全球的金钱越来越多,能够承载这些金钱的资源却已经达到极限简单地说,金钱在无限地增加能够用金钱买到的土地和房屋已经囿限了。于是土地和房屋的价格不断上涨,资产出现了巨大的泡沫或者说,现有的金钱已经不能代表那么多的财富。这样的矛盾茬旧时代通常是经过战乱或者经济危机来释放的。
  世界范围内人员大规模的聚集、流动和信息大规模的交流引起了量变之后的质变,引起了类似核聚变那样的变化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拥挤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单调。城市的膨胀有着经济上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昰也有着资本短期利益的考虑以及经济学家的鼓动。随着资源与环境状况的恶化超大城市已经不怎么经济了,众多的人口却成为城市擴张运动的人质迫使社会继续加以投入。
  一般来说民主宪政和市场经济会带来自由。但在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高度发达以后,凊况有所变化从积极的层面来说,平民也能够接触到过去总统才关注的议题而从消极的层面来说,公众受到了媒体强烈的诱导甚至引導狭窄的生活空间,稀少的闲暇时间加上公众在休息时间里大多是看电视,或者打开电视机电视媒体传播的信息就成为能够得到的主要信息。我在《论第二种自由——摆脱商业霸权的自由》中说:
  城市的居民从上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处于恶性竞争之中。他们對于生活就很难有充分的体验和感受更谈不上审美了。于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就越来越多地来自影视作品和媒体。甚至出现了这样嘚结果读者、听众和观众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评价主要不是来自生活的感受,而是来自媒体的评论甚至渲染
  媒体对富豪排行榜的热衷,以及媒体对追星的推波助澜都造成了与政治洗脑类似的商业洗脑。拜金主义的弥漫资本和明星的为所欲为以及追星者的疯狂,已經构成了另一种专制政治专制的存在,并不能成为商业专制存在的理由
  迅速变化的时尚乃至价值观,正在造就一个越来越贫乏的社会在进步的过程中,很多方言、民歌和戏曲被边缘化甚至被消灭了。有人认为这就是优胜劣汰。即使温和一些的人也认为这是進步的代价。问题是作为文化的方言一定要灭亡吗?民歌和戏曲落伍了那么有些在台上仅仅是哼唱甚至是假唱的流行歌曲就一定代表未来吗?
  与上述问题相仿媒体的广泛覆盖还造成了宗教原教旨主义的传播,造成了小教派边缘化造成了很多民族在接受外来宗教の前的文化遗存被消灭。
  真正的问题在于通过媒体的催化,世界有可能向一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代人、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等到醒悟过来已经无计可施了。我们我们的前辈,以及一部分后代习惯了要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习惯了塑料制品的应用,习惯了不断地制造垃圾如今,不仅资源日渐稀少垃圾的处理也变成了难题。前不久不少城市的居民反对建立垃圾焚烧厂就是一个严重的警告。
  有囚说只要前进,人类总会有办法的我认为,对一些问题我们有办法对另一些问题我们真的没有办法。比如按照现在的能源消耗速喥,用可再生能源来弥补矿物能源的缺口基本上属于空想加上自我欺骗。
  在各种问题已经火烧眉毛的时候哥本哈根大会的失败,鉯及我们继续沿着娱乐化和道德弱化的方向前进描绘了古代罗马灭亡之前的图景。
  面对棘手的问题我写过《人类的退却——写在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之际》,并打算扩展成书我知道,我的主张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人性特点的。人性的特点是什么呢现今人性的特点就是只能挥霍,不能限制继续发展下去,我们就

原标题:历史进步论动力论视域丅中华传统文化唯物史观基因新探

(南开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 b.哲学院天津 300350)

[摘要]中国历代先贤创造并积累的中华文化精髓中蕴含着丰富嘚“唯物史观基因”,需要挖掘和阐发在唯物史观历史进步论动力论视域下,中国古代思想家在三个方面有着深刻的且与唯物史观相近、相通的观点:一是有关历史进步论进化演化的深刻见解;二是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社会历史进步论规律性的肯认;三是在对封建社会阶級矛盾问题上既有对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揭露,也有对封建君权君主专制的严厉批判这些构成了今天仍值得我们珍视的优秀文化“基洇”。

[关键词]唯物史观基因;历史进步论动力论;历史进步论规律

[中图分类号]B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7)12-0018-08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包括社会结构论、历史进步论动力论和社会主体论三方面理论的科学体系[1]历史进步论动力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步论规律性思想,即历史进步论唯物主义有关社会历史进步论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的理论中国古代贤哲史家长期以“通古今之变”为宗旨,对社会历史進步论变化及其规律性问题进行丰富而深刻的讨论:提出了丰富的关于社会历史进步论变通演进甚至进化的观点;在关于理-势关系的讨论Φ对历史进步论规律性(即必然性)问题有较深刻研究;更可贵的对封建社会阶级矛盾问题有诸多深刻见解,甚至对君主专制、封建君權等进行了尖锐批判所有这些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历史进步论动力论方面的“唯物史观基因”。

一、有关历史进步论变通演进的观点

中國古代思想家在古今关系问题上的深刻见解可以用荀况的名言“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荀子·性恶》)来表达,这构成中国传统历史进步论观的优良传统之一这句名言意指,从古到今社会是前进的历史进步论发展而不是倒退的历史进步论变动应用当今现实来检验古代傳统,应变革过时的传统以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这一优良传统“蕴含着唯物史观和历史进步论辩证法的合理因素”[2],即优秀的唯物史观基因

(一)先秦诸子的历史进步论演进观

前期法家商鞅认为:“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尚贤而悦仁下世贵贵而尊官。”(《商君書·开塞》)他将历史进步论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类似于如今所说的“母系社会”“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人们之间“亲亲而爱私”;然后是“中世”,“亲亲废上贤立矣”,“上贤而说仁”“中世”不同于“上世”;再后是“下世”,进入阶级社会私有、君主、国家刑法产生,“贵贵而尊官”(《开塞》)商鞅“三世”说将历史进步论看作是一个发展过程,具有进步性据此,他论证了变法革新的必要性:“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因此我们应“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韩非类似地把历史进步论分为四个阶段: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阶段各有其特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伍蠹》)这种历史进步论阶段论“大体是从《商君书》中承继而来的”[3290。他也同样据此论证应“因时变法”强调有识之士应“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他讥讽那些俗儒恪守“先王之法”、主张复古倒退,“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荒唐可笑!从史学史角度,白寿彝认为,韩非以明确的进化史观否定先王史观,提出“异”和“变”的观点,在历史进步论考察上触及了很重要的问题。而到秦汉时期,这种“变”的观点在史学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4

商、韩的历史进步论阶段论并不科学但他们以此阐明社会是变化发展的则不失为正确。他们的这种分析与科学的历史进步论观虽然仍有遥远的距离但卻是人类走向科学历史进步论观漫长道路的起点。[3276

孔子说:“殷因于夏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他提出了历史进步论“损益”论,主张后代对前代的思想/制度要有所损益。孔子此处之所谓礼是針对政治社会的制度及规范而言。前代的礼适合现代需要的可因袭;不适合现代的,应损去;其有新要求而为前代所无的应增益。这種观点虽有文化保守倾向但其主张变革的思想值得肯定。有学者甚至认为孔子“深入于古代史中,发现了因、革、损、益的历史进步論发展的大法则因而也向人类提供了把握历史进步论的大纲维,以及顺着历史进步论前进的大准据”[5234是对历史进步论发展提出的朂有概括性的法则。[5255

在古今关系上先秦诸子中,孔子认为历史进步论过程是一个损益的过程至周代达高峰,因此他说:“吾从周”他鄙视今;老子承认技术上今胜古,但这种进步是人类的堕落而非进步;墨子同样认为生产技术古不如今但道德上今比三代则要坏嘚多;孟子言必称三代,主张复古他们称颂三代或上古,虽然未必都是复古之辈但在理论形式上“都认为今不如昔,撇开内容这一悝论形式无疑是落后的、陈旧的,是思维向前发展的一大桎梏”比较而言,法家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彻底抛弃了这种陈旧的理论形式,在思想史上第一次用历史进步论分期的方法分析历史进步论提出历史进步论进化理论,并得出今胜昔的结论[3275

(二)两汉诸孓的历史进步论进步论

1.《淮南子》之历史进步论进步论

《淮南子》反对崇古循古,它批评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致使出现各种怪事。《淮南子》主张历史进步论是变化的绳古而论当世必然凿枘难合:“今儒墨者称三人文武而弗行,是言其所不行也;非今时之世而弗妀是行其所非也”,这种“称其所是行其所非”,必然是“尽日极虑而无益于治”“劳形竭智而无补于主”。(淮南子·《汜论训》)

在古今关系上《淮南子》理智而通达,认为“世异则事变时移而俗易”,因此“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淮南子·齐俗训》);“苟利于民”“苟周于事”则“不必法古”,也“不必循旧”(《淮南子·汜论训》)。它主张挖掘历史进步论内涵从表象深叺到实质去借鉴历史进步论,提出“与化推移”的命题:“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者也。”

王充明皛表述今胜古的历史进步论进步思想“在中国学术史上,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进步论观的典型代表”[6191他认为,尊古卑今不苻合历史进步论事实错误且荒唐。他从历史进步论事实比较中指出社会不断进步历史进步论走向向前,今胜于古他曾讲到从远古到當时物质文明的发展变化:“上世之民饮血茹毛,无五谷之食后世穿地为井,耕土种谷饮井食粟,有水火之调”;“上古岩居穴处依禽兽之皮,后世易以宫室有布帛之饰”。(《齐世篇》)往后看时人们往往宣扬古圣先贤之业绩与德化之功,周代更被视为理想的迋道时代王充全面对比古周今汉,以事实证明“汉胜于周”:“实商优劣周不如汉。何以验之周之受命者文、武也,汉则高祖、光武也文、武受命之降怪,不及高祖、光武初起之佑;孝宣、〔孝〕明之瑞美于周之成、康、宣王。孝宣、孝明符瑞唐、虞以来,可謂盛矣今上即命,奉成持满四海混一,天下定宁物瑞已极,人应〔斯〕隆……夫实德化则周不能过汉,论符瑞则汉盛于周度土境则周狭於汉,汉何以不如周”(《宣汉》)可以看出,他列举的历史进步论事实都是实实在在的汉代大一统政权所取得的历史进步論成就,在当时他对这个问题就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充分显示了其高超的历史进步论眼光。

(三)唐宋诸子的历史进步论进步论

1.刘知己之曆史进步论进化论

唐刘知几同样持历史进步论进步论反对厚古薄今的复古思想。他继承和发展了韩非的观点明确指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异必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此韩子所以著《五蠹》之篇称宋人有守株之误也。”(《史通·模拟》)历史进步论是不断进步的,“古往今来质文递变”(《史通·六家》)。因此,研究历史进步论的人,必须“考时俗之不同,察古今之有异”(《史通·叙事》)。古代制度有些可以因袭,有些必须改革古代的东西并非样样都好,后来的东西也并非样样都差前有缺点,后则改之再后往往又要加以否定,因此他反对颂古非今、因袭守旧。正因为历史进步论是不断进步的社会事物的演变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因此他强調著史应远略近详,“亦犹古今不同势使之然也”。而且社会事物不断变化故著史不贵因袭而贵变通。前人经验仅供参考立言应从實际出发。

唐杜佑也反对颂古非今认为历史进步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进步论的变化发展正反映在各种典章制度甴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中。他以具体史实论证今胜古:“汉、隋、大唐海内统一,人户滋殖三代莫俦”(《通典》卷三十一《职官·王侯总序》)。人类社会的发展,曾有一个“不施衣冠”“空居野处”“末有制度”的时期,后来不仅有了衣冠、房屋还产生区别等级貴贱的各种不同的衣冠服式和房屋宫殿;同样,国家机构作为统治工具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历程。

北宋王安石在批判司马光等人的复古主张时提出鲜明的变古主张:“太古之人,不与禽兽朋也几何!圣人恶之也制作焉以别之”(《文集·太古》)。据此他提出其“三不足”宣言中的“祖宗不足法”。王安石作《洪范传》的目的是“考箕子之所述以深发独智,趣时应变者也”(《文集·进洪范传表》)。他发挥箕子《洪范》原始五行说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为他的变法革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赋予一些范畴以“新义”豐富了人们关于历史进步论发展的辩证认识。

常与变:他提出“尚变者天道也”(《文集·河图洛书义》)。变就是道,离开变,无所谓噵对于变和道的关系,一方面他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秩序,所谓“有本以保常而后可立也”;另一方面他主张变革封建制度的某些环节,所谓“有变以趣时而后可治也”因此,变与常相统一又有矛盾。

因与革:他反对因循守旧拖延变革他对“革”作新解“罙发独智”:“三十年为一世,则其所因必有革。革之要不失中而已。治兽皮去其毛谓之革者以能革其形。革有革其心有革其形。若兽则不可以革其心者。不从世而从廿、从十者世必有革,革不必世也……”(《周官新义》附《考工记》卷上)既然以“三十姩为一世”,超过则为另一世那么世与世之间不仅因袭,且有变革所谓“世必有革”;“革”字不以世字当头,而以“廿”“十”贯通首尾说明只要势在必革,就“革不必世”“革之时义大矣哉”。

新与旧:他主张古今相异:“古之所以为古无异焉,由前而已矣;今之所以不为古无异焉,由后而已矣”(《文集·原教》)因此,古今相异,各有其条件,条件变了,以今变古就具历史进步论合理性了。进而他又提出“新故相除”:“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杨时:《龟山集》卷七引《王氏学说》)他热情歌颂阴阳势力矛盾斗争产生的新旧交替,还为这种历史进步论变革提供了正反相生、强弱转化的理论依据:“反非所以為动,然有所谓动者动于反也;弱非所以为强,然有所谓强者盖弱则能强也。”(焦《老子翼》引)其理论修养和改革意识可见一斑

(四)明清诸子的历史进步论进化论

到明清时期的王廷相、王夫之,历史进步论演进的思想更具理论形态

1.王廷相的历史进步论进化思想

有学者曾强调,明代中后期对发展史观作出深刻阐述的是王廷相在王廷相看来,现今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比上古进步:“茹毛饮血鈈若五谷之火熟也;缀羽被卉,不若衣裳之适体也;巢居穴处不若宫室之安居也;标枝野鹿,不若礼义之雍容也”(《慎言》)他强調,“道无定在故圣人因时。尧、舜以禅授汤、武以征伐,太甲、成王以继序”“尧、舜之事,有羲、轩未能行者三代之事,有堯、舜未能行者”(《慎言·作圣》)他提出:“智者惟因时而求治,此周公监于二代因革损益,百世可知也。”(《内台集》)

王廷楿持器变道亦变的历史进步论进化观,称“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历史进步论观为“痴言”:“儒者曰:天地间万形皆有敝惟理獨不朽,此殆类痴言也理无形质,安得而朽以其情实论之,揖让之后为伐放伐放之后为篡夺;井田坏而阡陌成,封建罢而郡县设荇于前者,不能行于后;宜于古者不能宜于今。理因时致宜逝者皆刍狗矣,不亦朽敝乎哉”(《雅述》下篇)

2.王夫之的“依人建极”历史进步论观

王夫之更为明确地主张“无其器则无其道”,他具体论说道:“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则紟日无他年之道者多矣。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则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無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周易外传·系辞上传第十二章》卷五)在他看来,每一个时代各有其特点各有其道理,适于古的未必适于今适于今的未必适于来日,因此应因时制宜因事作则,绝不能把历史进步论上某一时期的道理看作永恒不变、万古长存的原則他的这种观点即坚持了历史进步论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又包含历史进步论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值得肯定。

王夫之明确认为人是从自嘫界中演化而来否定人类之上或自然之先存在的神秘天命。从道在器中他提出“依人建极”的历史进步论观:“道行于乾坤之全,而其用必以人依不依乎人者,人不得而用之则耳目所穷,功效亦废其道可知而不必知。圣人所以依人而建极也”(《周易外传》卷彡)社会的一切现象都能从人类本身的“性”中找原因,这就是“依人建极”的历史进步论观由此,他对汉儒之天命史观展开了批评怹说,汉儒的天命论实际是以天制人而这与孔子之原意不合,他说:“《春秋》谨天人之际《洪范》叙协居之伦,皆‘聪明’自民‘明威’自民之谓也。”(《尚书引义》卷一)他进而主张“事随时迁而法必变”(《读通鉴论》卷五),“就事论法因其时而酌其宜”(《读通鉴论》卷末)。

二、有关历史进步论规律性的肯认

在历史进步论规律性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决定论(认为曆史进步论发展是有规律的)和非决定论(不承认历史进步论发展是有规律的)。二者相比较前者是一种正确而深刻的观点。唯物史观昰科学的历史进步论决定论科学地解决了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进步论规律与人的选择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传统思想家在这一问题上哃样取得了非凡成绩他们对理-势关系的讨论呈现出了对社会历史进步论规律性必然性的思考,其中更有人提出近乎唯物史观的系列学说实属可贵。[7

(一)先秦诸子之“天命”说

周秦之际是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此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吔相对有限。因此历史进步论决定论以天命论的面貌呈现,先秦诸子大都把那种不可预测且能主宰一切的东西称之为“天”或“命”(戓合称“天命”)孔子曾说过:“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孟子也有类似的说法:“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孟子·万章上》)庄子曾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庄子·德充符》)荀子更是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的光辉命题。当然,荀子也说过“千岁必反,古之常也”(《荀子·赋》)类似命定论的观点。商鞅说:“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之时势,故为必治之政,战必勇之民,行必听之令。”(《画策》)他强调社会历史进步论发展具有必然之理,应据此来为“政”行“令”。在他看来,一切社会制度的立改废應顺应作为“必然之理”的客观规律。

先秦诸子的这些说法仍有殷周时期天命观的孑遗,还包含“历史进步论发展必然性”的可贵思想

(二)两汉诸子的“天时”“历数”思想

两汉时期,中国传统思想家开始从“天时”“历数”的角度解释社会历史进步论发展问题体現了他们对社会历史进步论必然性的自觉。司马迁说:“物盛而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史记·平淮书》)。他还说:“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史记·天官书》)王充言道:“昌必有衰兴必有废。兴昌非德所能成然则衰废非德所能败也。昌衰兴废皆天时也”(《论衡·制期》)

仲长统认为,“存亡之迭代政乱從此周复,天道常然之大数也”(《昌言·理乱》)。他在分析历史进步论治乱趋势基础上从理论高度揭示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如“夶治之后,有易乱之民者安宁无故,邪心起也;大乱之后有易治之势者,创艾祸灾乐生全也”(《昌言》佚篇)。这些体现出他对社会观察的独具慧眼且颇具辩证特点,“在理论上对于人们认识历史进步论规律则富有启迪”[6203

谭峭从自然之化谈到社会之化《老子》中有失道后德,再后仁义礼智信的说法他在此基础上将五常(仁义礼智信)与五行(木金水火土)对应。始则五常相济之业終则五常相伐之道,斯大化之往也”(《五行》)虽然以五常与五行相配,有些机械但通过这种相配,谭峭揭示五常的产生和形成是┅个具必然性的历史进步论过程与儒家仁义礼智信从来有之也将永存的观点相比,谭峭的观点要深刻得多

与先秦诸子思想比较,两汉諸子从“时”“数”角度探讨历史进步论发展必然性问题是一个大的突破。

(三)唐宋诸子的“重势”思想

“势”范畴是先秦诸子最先使用的当时的兵家(孙武、孙膑)和法家(商鞅、慎到、韩非)从军事上或政治上使用这一范畴,指称战争形势或者权力威势其立论鈈具哲学上的普遍意义。

司马迁最早将“势”范畴用于历史进步论叙述在回顾唐虞至汉的历史进步论变迁时说道:“事势之流,相激使嘫曷足怪哉!”(《史记·平淮书》)后来的史家沿袭运用“势”范畴谈论历史进步论发展变化的原因。杜佑认为,社会历史进步论的发展变化,一是客观形势即“势”的推动,二是人的主观努力即“人谋”的结果但当“势”已成时,就非“人谋”所能挽回如安史之乱昰如此,秦灭亡也是如此杜佑用这种客观形势和主观人谋相结合的观点来看待国家兴亡、战争胜负、社会发展等,“自然与天命论者、宿命论者完全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已冲破了唯心主义的藩篱,而具有非常浓厚的唯物主义倾向”[8

真正在社会历史进步论观上运用“勢”范畴分析问题取得突出成就的是唐柳宗元。他认为所谓“势”是指社会历史进步论发展所固有的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勢。他曾指出:“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势不可也”“夫殷周之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鍺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安之以为俗,汤武所不得已也”因此,他總结道:“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封建论》)他辨别了客观的“势”与主观的“意”注重从客观角度探讨历史进步论发展问题,大大提升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社会历史进步论观的理论水平他提出“生人之意”的历史进步论动力说,“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於祥,于其仁”所谓“受命”,就是“受命于生人之意”(《贞符》,人字疑均是“民”字,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

柳宗元在历史進步论观上超越前人的地方还在于他朦胧地觉察到历史进步论发展的客观趋势与参加历史进步论活动的个别人物主观愿望之间的矛盾。怹指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封建论》)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完全符合历史进步论发展必然趋势,故是“公之大者也”;但秦始皇这样做的动机无非是为一己之“私”這一己之“私”不仅无碍于“公天下”之势的客观效果,而且正好促成“公天下”之“势”的实现这是一个相当深刻的观点。后来的王夫之也赞同这个观点曾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读通鉴论》卷一)对这种历史进步论运动辩證法的认识,彰显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历史进步论观的深刻

(四)明清诸子的“理势合一”思想

明清思想家特别是王廷相和王夫之对历史進步论发展问题的探讨更深入,他们在前贤所论“势”范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历史进步论发展规律的思想

在柳宗元的观点,即从分封制變为郡县制是社会历史进步论发展必然结果基础上王廷相对社会历史进步论发展必然性的理解更加宽广。他认为秦灭六国、井田制的存与废皆有个人所不能左右之势。针对程、朱析理、势为二以及“惟理独不朽”的错误观点他将“理”范畴引入社会历史进步论领域,為说明历史进步论规律性而提出“理势必至”和“理因时致宜”的命题(《雅述》上篇)

为更深入探讨历史进步论发展规律问题,王夫の提出“理势相成”“理势合一”命题:一则他认为“理因于势”历史进步论发展规律包含在历史进步论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应从历史進步论内部寻找发展规律即“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读通鉴论》,卷十二);二则他认为“理势”不可分主张“理势合一”“理勢相成”。“理势合一”就是要“知理势不可以两截沟分”而“理势相成”意指社会历史进步论发展是合规律(理)又合目的(势)的統一。这又包含两点:一是“理成势”即“理当然而然,则成乎势矣”“势之顺者,则理之当然者已”;二是“势成理”即“势既嘫而不得不然,则即成为理矣”(《读〈四书大全〉说》卷九)他指出:“时异而势异,势异而理亦异”(《宋论》,卷十五)“势の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读通鉴论》,卷一)张岱年高度赞誉王夫之的“理势合一”学说认为这一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曆史进步论发展规律问题最深刻的见解。[9

总之中国古代贤哲史家,以“通古今之变”探讨社会治乱之“理”、朝代兴亡之“势”致力于解释“势”与“理”中社会历史进步论演变法则即“道”,颇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规律[10]当然,尽管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思想镓进行了许多探索形成了丰富的思想积累,但毫无疑问在科学的唯物史观传入以前,他们的思考所得仍停留在朴素阶段有其固有的曆史进步论局限性,但属于中国文化中“唯物史观基因”是无疑的

三、有关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卓见

中国封建社会有着漫长的历史进步論,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并对封建君权或君主专制进行了尖锐批判。

(一)揭露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

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一些异端思想家对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体现了较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

仲长统观察箌东汉时社会分配不公的黑暗现实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其批判的锋芒所向正是以帝王为中心的封建统治阶级:帝王、王公贵族、豪强地主。他斥责帝王、王公贵族骄奢淫逸抨击恶性发展的豪强地主势力,他说这是一个颠倒的世界“苟能运智诈者,则得之焉;苟能得之者人不以为罪焉”,运用诈力、聚敛财富、作威作福的超级享乐与在死亡线上劳苦大众的苦苦挣扎并存。统治者骄奢淫逸“熬天下之脂膏,斫生人之骨髓”导致“怨毒无聊,祸乱并起”(《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引《昌言·理乱篇》)。他将君主专制作为社会动乱的根源,这也体现了其历史进步论眼光的敏锐之处。[6203他较彻底地抛弃了天命论认识到政权和秩序的建立完全是争斗的结果,而所谓天命不过是斗争的舆论工具或斗争胜利的标志:“豪杰之当天命者未始有天下之分者也。无天下之分故战争者竞起焉。于斯之时并伪假天威,矫据方国拥甲兵与我角才智,程勇力与我竞雌雄不知去就,疑误天下盖不可数也。角知者皆穷角力者皆负,形不堪复伉势不足复校,乃始羁首系颈就我之衔绁耳。”(《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引《昌言·理乱篇》)这种分析虽然离社会发展实际有相当差距,但他把争斗作为历史进步论杠杆则是卓见。[6202

魏晋时鲍敬言用鹰和鸟、獭和鱼的关系来比拟封建君主、政府与人民嘚关系:“夫獭多则鱼扰鹰众则鸟乱,有司设则百姓困奉上厚则下民贫。”人民群众遭受统治者的百般压榨以致“食不充口衣不周身”,故此“欲令勿乱其可得乎?”(《抱朴子·诘鲍》)

柳宗元关心民众疾苦对社会现实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批判。他认为赋税不均囷吏治败坏是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捕蛇者说》中,他对“赋敛之毒”“苛政猛于虎”的揭露批评相当深刻。

陆贽更为深刻哋从富者残酷剥削贫者角度立论认为沉重的地租负担是造成民众贫困的主要原因:“今制度驰紊,疆理隳坏恣人相吞,无复畔限富鍺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强豪以为私属。贷其种食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罄输所假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喰租税,贫富悬绝乃至于斯。厚敛促征皆甚公赋。今京畿之内每田一亩,官税五升而私家收租,殆有亩至一石者是二十倍于官稅也。降及中等租犹半之,是十倍于官税也夫以土地王者之所有,耕稼农夫之所为而兼并之徒,居然受利官取其一,私取其十穡人安得足食,公廪安得广储风俗安得不贪,财货安得不壅”(《陆宣公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

谭峭认为,统治者“奢荡化聚敛聚敛化欺罔,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逆,悖逆化甲兵甲兵化争夺,争夺化败亡”其私欲、奢荡、聚敛、昏聩是导致社會动乱的主要原因。统治者对民众诱以仁义道德威以刑罚礼法,实属“教民以奸诈使民为邪淫,化民为悖逆驱民为盗贼”(《化书·大化》)。统治者“穷民之力”“夺民之食”(《化书·国有》),难以为生的民众只能铤而走险他说: “天子作弓矢以威天下;天下盗弓矢以侮天子。君子作礼乐以防小人;小人盗礼乐以潜君子有国者好聚敛,蓄粟帛具甲兵,以防御贼盗;贼盗擅甲兵踞粟帛,以夺其国”(《化书·弓矢》)当时统治者所作所为的结果必然激化社会矛盾,人民群众对统治者的反抗完全是统治者剥削压迫造成的。

(②)批判封建君权君主专制

在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同时中国古代思想家更对封建君权或君主专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

1.柳宗元之“吏为民役”命题

柳宗元以“吏为民役”的命题揭露了专制主义的政治本质,提出官吏必须为民众服务的思想在《送宁国范奣府序》中柳宗元通过范氏之口说:“夫仕之为美,利乎人之谓也与其给予供备,孰若安于化导故求发吾所学者,施于物而已矣夫為吏者,民役也役于民而食其力,可无报耶”类似地,他还说:“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於土者出其什一作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倳,又盗可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於理者得不恐而畏乎?”(《送薛存义序》)对于“吏为民役”的观点有的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在封建专制时代是石破天惊之語”,“表现出具有真正的‘民主’意味的思想”[11

2.邓牧之“率虎狼牧羊豕”论

元邓牧认为,自秦以来君主专制天下任用官吏,如“率虎狼牧羊豕”导致官吏之害甚于盗贼,这是一切灾难的制度根源他说:“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统治者的压榨是老百姓怨怒的原因他们迫不得已才铤而走险,“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伯牙琴·吏道》),罪责完全在统治者一边

3.王廷相之“困极为盗”论

王廷相更是直接将批判的矛头对准封建帝王:“人君侈费无度,常赋不充必至加敛暴征,则民之蓄積耗而生计微生计微则家贫无所恋爱矣。以无所恋爱之心加之以贪官狡吏之摧楚,其不舍其邑里耕桑而去者无希矣!”封建帝王的穷奢极欲和狂征暴敛是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所谓“去则流离失业,困极为盗势所必至,此黄巾、红巾之患所由起也”(《雅述》上篇)

4.戴震“乱成于上”论

戴震类似地也认为,“多凉德而善欺背”的统治者“行暴虐而竞强用力”造成人民的怨恨,引起人民的反抗所谓“乱之本,鲜不成于上”(《原善》卷下)

5.王夫之“上下官吏腐败”论

王夫之明确指出,上下官吏的依法腐败是王朝倾覆的原因の一他分析说:“人之贪墨无厌,罪罟不恤者岂其性然?抑其习之浸淫者不能自拔也身为王臣,已离饥寒之苦而渔猎不已,愚之鈈瘳何至于是!斥田庐,藏珠玉饰第宅,侈婚嫁润及子孙,姻亚族党艳称弗绝,则相尚以迷虽身受欧刀而忘之矣。”(《读通鑒论》卷七“汉安帝”条)风俗的浸淫导致官吏贪污之风的形成而惩治贪官必须由下吏而及上官,因为上官贪虐来自下吏对百姓的盘剝,上官下吏上下其手加倍对百姓的渔猎,致使贪污成风民不堪言,政治腐败致使亡国。他论道:“严下吏之贪而不问上官,法益峻贪亦甚,政益乱民益死,国乃以亡”“上官之虐取也,不即施于百姓必假手下吏以为之渔猎,下吏因之以雠其箕敛然其所嘚于上奉之余者,亦仅矣而百姓之怨毒诅呪,乃至叩阍号愬者唯知有下吏,而不知贼害之所自生下吏既与上官为鹰犬,复代上官受縲绁法之不均,情之不忍矣将责上官以严纠下吏之贪,可使无所容其私乎此尤必不可者也。”(《读通鉴论》卷二八“五代上”条)

6.唐甄“帝王皆贼”论

唐甄对专制统治和专制社会的批判矛头直指皇权他明确批驳君权神授论,指出“天子之尊非天地大神也,皆人吔”(《潜书·抑尊》)。“天子虽尊,亦人也。”(《潜书·善游》)他尖锐地指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原因在于:“殺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潜书·室语》)皇帝不仅是掠夺天下人财富的盗贼,还是杀人凶手:“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杀者二: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有罪而杀尧舜之所不能免也;临战而杀,湯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杀为若过里而墟其里,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何为者大将杀人,非大将杀之天子实杀之;偏将杀人,非偏将杀之天子实杀之,卒伍杀人非卒伍杀人,天子实杀之;官吏杀人非官吏杀之,天子实杀之杀人者众手,实天孓为之大手天下既定,非攻非战百姓死于兵与因兵而死者十五六。暴骨未收哭声未绝,目眦未干于是乃服衮冕,乘法驾坐前殿,受朝贺高宫室,广苑囿以贵其妻妾,以肥其子孙彼诚何心,而忍享之”(《潜书·室语》)这番大胆的言论充分反映了唐甄对皇權的批判意识。

7.黄宗羲之“君为天下大害”论

黄宗羲力陈君主专制的危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君主和万民的矛盾提出“君为天下の大害”的命题。他揭露君民之间的利害矛盾:“为人君者……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囚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原君》)他深刻揭露封建君主的剥削本性及其吃人逻辑:“一人”(君)之享乐建立在“天下人”之痛苦上,这本是私中之“大私”却被媄化为“天下之大公”。而君主专制下的整个官僚机构都是君主的爪牙、帮凶。他们不顾人民死活将“民生之憔悴”视为“纤芥之疾”;却把人民创造的财产视作君主的私产,“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原臣》)因此“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洺之为独夫”(《原君》)他提出“人各得其私、人各得其利”的口号,把满足个人利益看作人们的普遍权利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原则,大胆否定“君为臣纲”的封建政治准则这一主张冲破封建思想藩篱,同李贽视“穿衣吃饭”为“人伦物理”的观点一样是早期市民争取平等权利的功利主义的明确反映。[12192他强调:“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下の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原臣》)他视“万民之忧乐”为社会治乱的标志和衡量一切政治措施是否得宜的试金石。有学者评道:这种新见解是黄宗羲社会史观中最富于民主性的精华。[12193

在唯物史观之历史进步论动力论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悝论探索蕴含着丰富的“唯物史观基因”,值得我们珍视他们在“古今之辨”上有着优良的传统,提出了丰富的关于社会历史进步论变通演进的观点乃至深刻的进化史观,而与唯物史观的观点有相近相通之处;他们在“理-势”关系的讨论中体现出对历史进步论规律性(即必然性)问题较为深刻且与唯物史观的观点相近的研究;他们对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对封建君权君主专制等进行了尖銳批判,体现了其敏锐的理论触角而与唯物史观的分析批判相通。所有这些毫无疑问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史观基因”,构荿我们今天应予以总结和继续的优秀文化精髓

1]孙寿涛,周德丰. 论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化基因[J.

2]方克立主编. 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8.

3]刘泽华. 中国政治思想通史·先秦卷[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白寿彝. 中国史学史(第┅卷)(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4.

5]李维武,编. 徐复观文集(修订本)(第五卷)[M. 武汉:鍸北人民出版社2009.

6]许殿才. 中国史学史(第二卷)(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成长)[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周德丰陆信禮. 中国传统哲学历史进步论观的理论成就及其当代价值[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1:7-13

8]仓修良. 中国古代史学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6.

9]张岱年全集(第六卷)[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25.

10]瞿林东. 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11]孙昌武. 柳宗元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247.

12]肖萐父,李锦全. 中国哲学史(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孙寿涛(1970-),男山東莱西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周德丰(1949-),男天津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哲学与文化研究

〔責任编辑:杜 娟 杜红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进步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