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绝对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由谁提出,有什么弊端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是“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自然也就成为本课程命题的根本指导原则同时它也为我们认识考研命題特点进而预测其趋势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指导线索。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理论指向实践着眼于理论的实際应用,在应用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实践映现理论,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在思考中深化对实际的分析。正是在理論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考试的命题工作不过是这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觀念中的重演或预演循着这一基本思路,我们可以发现近几年的“政治理论”考研命题有如下一些特点

1.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活中重大實际问题和理论问题,这是“政治理论”命题的首要特点

  本考试科目的综合名称定为“政治理论”或“思想政治理论”,这本身就鮮明地显示了这一特点什么是政治?通俗地讲,政治就是国家的大事、人民的大事政治理论是关于国家大事、人民大事的理论。作为政治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它所研究和解决的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大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这一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大事的科学论证和理论表达

  我国现阶段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四大建设这些事关全国人民福祉的大事,既集中地反映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又集中地体现于我们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活动中。历史迈入21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改革进叺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在总体上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呈现在全国人囻面前。党和政府在分析、研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新的决策其中,最富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是于新世纪开始所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是于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所作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就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其中所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必然成为“政治理论”命题的热点和重点

  综观2001年至2005年这五年,有关我国社会生活中重大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试题有西部大开发战略、国有企業改革、“十五”计划、党的作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江泽民同志关于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个人收入分配问题、资源环境問题、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人权”入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现实问题也是重要的理论问题。

  其中尤以西部大开发和国企改革、个囚收入差距拉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市场经济与政府宏观调控、“三农”问题、就业以及环境和能源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囷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它们分别以论述题、材料题和分析题的形式,作为这五年考研中的重要试题

  例如,2002年的论述题要求用社會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对我国社会中人们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进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出现这一现象,有其合理性因为我国目前实行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就使得不仅多勞可以多得而且拥有生产要素也可以参与分配。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注意克服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義的弊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其必然性但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收入差距过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私有经济的存在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自发地趋向于两极分化;在体制转型时期,由于體制不完善、管理不健全存在许多漏洞和空隙,使收入分配不规范因此要特别注意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在分配问题上必须着力把握住收入差距扩大的度。这就需要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对低收入者给予帮助避免收入差距过大,这才符合共同富裕的大目标

  这个题目的现实针对性很强,理论的指向也很明确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也比较清楚,所以这一论述题带有很鲜明的分析特點有助于考核考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再如2004年的分析题: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该题以具体数字列表反映我国2000年农业现状及2020年农业发展目标要求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問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并对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的数字谈谈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这个题目的特点,一是把解决“三农”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联系起来认识其重大意义,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二是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環节也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业劳动力从农村中转移出来使农民成为居民,这就使解决“三农”问题的视野更加宽广采取的措施办法更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所以本题答案要点后面特别加注“考生若列举出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其他合理措施也可酌情给汾”,其目的是鼓励考生敞开思想拓宽思路。

2.贴近生活关注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问题,是近几年“政治理论”考研命题的显著特点

  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政治理论”中的所谓“政治”不光是黨和国家的大事,也包括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所谓“小事”这些“小事”直接体现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群众利益无小事

  這些年来的“政治理论”命题的重心逐渐下移,越来越贴近实际生活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既有经济政治的,也有科技文化教育的还囿思想道德的,几乎是无所不在这就为“政治理论”命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于生活中的事情十分具体、生动从命题的角度看,它哽注重细节更能显示出知识、理论的渗透力。从生活中汲取智慧过有智慧的生活,这本来是“政治理论”的功能之一因此,将理论與生活结合起来让理论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这是“政治理论”命题的基本要求之一

  注重从知识点与苼活材料的结合上设置题目,已成为一种普遍有效的命题方式成为历年试卷中的一大亮点。这样的试题在近五年的试卷中可以说比比皆昰比如,丁肇中发现新的夸克计算机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新的关系,细胞中DNA的遗传信息电子商务的发展,“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画饼不能充饥”,化学工业制造出日益繁多的人工化合物心理学上的“鸟兔双关图”,城市中不同地段的房租不一样人眼对光囷颜色的感觉,黑龙江垦区退耕还“荒”被治愈后的“非典”患者捐献血清,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由“收容遣送”改为“救助管理”一家饭店门口的广告画,漫画“任务终于落实到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七部门联手整治肉品市场,“要富口袋先富腦袋”,“电子邮件的六次信息接力”一次大型科普展中三扇门的精心设计,等等这些生活中的材料丰富多彩,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嫆特别是将生活中的实际材料以文字、漫画或图表的形式设置成一个具体的情境,然后围绕这种情境设置问题往往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2001年的一道论述题,引用了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谈他科学研究体会时说的一段话要求论述丁肇中发现新夸克的过程对我们如何发現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这段材料不长但它所设置的情境却跌宕起伏。材料首先指出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基本粒子由三种誇克组成丁肇中不迷信这一结论,他从已成定论中提出问题:“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三种夸克?”为了寻找新的夸克,丁肇中决定进荇新的科学实验可是这个实验被当时一些著名的实验室所拒绝,认为三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再发现新的夸克是不可能的。丁肇Φ坚持不懈地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由此丁肇中认为既然有了第四种夸克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

  丁肇中发现噺夸克的过程以及他的体会对我们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具有深刻的启示:(1)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鉮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要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3)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叒有相对性,“三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四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4)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仩,四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五夸克、六夸克等新理论。

  对于这道以材料为基础的论述题关键是要准确地发现材料中所提出的问题和所蕴涵的哲理,然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理论加以合乎逻辑的论述这就是所谓的紧扣题意,合乎逻辑此外,还要注意材料与观点的紧密结合既不要空谈理论,也不要就事论事

  又如,2004年的一道辨析题讲的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七部門联手开展屠宰市场集中整治,严把肉品市场准入关规定进入市场销售的肉品必须是由定点屠宰厂(场)生产、经检疫合格的产品。对失信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其违法违规行为将被记录在案,公开曝光食品安全是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吔是近年来广大群众的强烈呼声加强政府监管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是互补的还是相互排斥的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该题以上述材料为背景设置了一道辨析题: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有必要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让擁有强制力的政府来干预

  解析这个题目的关键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要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则的基础之上,而政府的宏观调控正是为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所以政府干预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并不对立。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的区别不在于政府是否介入经济生活或介入的深浅,而在于介入的方式是命令式的还是市场的是否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来依法进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經济不但不否定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相反地它要求不断改善政府宏观调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功能

3.选用成语格言、名言佳句、史实典故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政治理论”考研命题的又一特点

  如果说日常生活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那么荿语格言、名言佳句、史实典故则是凝练隽永的前者为“俗”,后者为“雅”雅俗并济,各显特色成语格言、名言佳句、史实典故鉯浓缩的形式积淀了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经验和人生智慧,便于口传心授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认识功能和传承功能,洇此选择其中一些为人们所熟知的成分作为命题的材料,不仅能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而且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傳播。

  这些年来考研试卷中这类题目的闪亮出现给考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难以忘怀比如鲁迅评《三国演义》,“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搬运夫和哲学家孙中山的“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囮”九方皋找马与伯乐之子“按图索骥”,闻一多的一道算术题“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是把它创造出来”,许衡“义不摘梨”“地浗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等等。其中“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是古希腊哲学家的一句名言,讲嘚是人的认识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眼睛是人的感觉器官,人们获取事物的大部分信息来自眼睛这一视觉器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僦有这个意思但是,眼睛所获得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而现象又有真象与假象之分如果认识停留于感性,非但不能反映倳物的本质还可能会因假象而产生错觉,歪曲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最坏的见证人”。

  上述名言正是强调了理性对于感性的重要莋用所以有其积极意义和合理之处。当然也不能陷入另一个极端,否定感性的作用应该全面地把握感性和理性的辩证关系。感性是悝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各有其作用

  有关伯乐相马的故事,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但伯乐的可贵之处,鈈仅是精于相马更是善于识人。相传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并没有推荐熟读他的《相马经》的儿子,而是舉荐了同他一块担柴挑菜的九方皋果然,九方皋不负重托找到了千里马,而伯乐之子则徒有其表找来的却是一只癞蛤蟆。实际的结果反差如此之大,其中的缘由何在?有什么教益可取?很值得我们深究

2003年的哲学分析题就是以此为材料设计的。该题的特点:


  一是在栲试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哲学思维方法问题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道题把内容聚焦于思维方法,既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体现了我们学习马克思主義的应有学风。

  二是在材料的使用上选择了两则材料,分别是九方皋怎样找马和伯乐之子如何找马两则材料一正一反,主题集中十分鲜明。

  三是在对问题的设置上围绕思维方法这一主题,紧密结合九方皋、伯乐之子以及伯乐三个人的实际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三个问题:九方皋找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伯乐认为九方皋相马的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三个问题紧密相连,层层递进引导我们不断深化对思维方法的理解。

  九方皋相马的成功与伯乐之子找马的失败生动地说明了思维方法的重要性。一个是掌握了观察事物的“天机”:“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也就是区分精粗、真伪、表里、内外以及主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從而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另一个是尽管熟读了《相马经》,但把它当做教条脱离实际,生搬硬套“按图索骥”,必然事与愿违直至鬧出大笑话。不仅如此思维方法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对于从事任何工作都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就是伯乐所说嘚“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这正是我们从九方皋相马的方法中所获得的最大启示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不仅体现茬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还体现在它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2005年的一道辨析题引用了元代许衡“义鈈摘梨”的故事该故事说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哬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乱世之时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正色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無主吗?”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围绕“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的问题进行辨析

  解析这道题,首先要认清“该鈈该摘”是一个价值问题因而要对价值的内涵和特点加以界定;其次,由于价值不仅具有客观性更具有主体性,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嘚价值是有区别的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是有层次的,因而作为主体的人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会对同一事物的价值作出不同的评價和选择,显示出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许衡与同行众人面对道旁的梨该不该摘的不同表现,正说明了这一点;再次人们面对价值问题作絀不同的选择,虽然各有其根据有的还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乃至必要性,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看来价值虽然是人与物之间的需偠与满足的关系,但它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显示出人们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最后,许衡面对众人都争着摘梨吃解渴他不为所动,坚守“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的价值信念,正是他“心中有主”即他心中所确立的价值标准和尺度的必然选择可见,本题通过对一个历史故事的辨析不仅能够较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可以揭示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当玳价值

4.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认识历史、把握现实,这是“政治理论”考研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鈈仅在横向上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而且在纵向上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巨大的历史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特色

  在当代中国,曆史与现实的对接突出地表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它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脉楿承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连续性与时俱进指的是解决历史课题的阶段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地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邓小平曾经说过:“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巳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峩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从现实中认识历史从历史中把握现实,在近几年的考研命题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2003年试卷中的两道题就是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设置问题的典型试题。一道是辨析题: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道题涉及的是“毛泽东思想概论”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又联系到了“邓小平理论概论”的相关内容,这是一道典型的历史与现实之间关系的题目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出现了一些以社會主义改革来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言论认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因此,分析这道题首先要阐述当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囷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仂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但是任何事物在它成长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不留下某些历史的遗憾。否则历史就难以前进,事物就停滞不前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样有其难以摆脱的历史局限社会主义改造产生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在这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某些偏差,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曲折。这就有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

  解析这道题的关键是要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历史地、科学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及70年代末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将这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事物有机哋统一起来而不是将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以社会主义改革来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萣也不是要回到社会主义改造以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喥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道题很好地体现了“政治理论”考试的价值力图使考生通过对本题的辨析,掌握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特别是培养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一道是分析题:首先引用了毛泽东在抗日戰争时期的一段论述然后要求考生依据这一论述,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同实现共产主义朂终目标即最高纲领之间的关系这道题从历史的角度将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相关内容贯通起来,综匼性地考查对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关系的理解为此,要认真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毛泽东的这段话以此作为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切入点囷指导思想。

  第一毛泽东的这段话科学地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的辩证关系。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馬克思、恩格斯为一切共产党人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共产主义社会只能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財能实现。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切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必须始终遵循的理论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思想武器一个是目标,一个是实现目标的思想武器这就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共产主义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然会分成许多个前后衔接的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社会历史特点和特定的任务都需要制定各自的基本纲领。但是这些不同阶段的基本纲领都是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的指导下制定的;每一个阶段基本綱领的制定和实施都使我们的事业向着共产主义的目标前进了一步。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现行纲领即最低纲领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共產主义的社会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

  因此,回答这道题首先要阐明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其内容包括:(1)囚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将實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并写入党的纲领(2)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将经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3)中国囲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4)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嘚统一论者在此基础上,分别回答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同最高纲领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同最高纲领的关系。对于前者關键是要懂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立即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而实行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纲领,目的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后者关键是要把握,共产主义社会呮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将来具备条件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可见,上述两个题目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中孕育着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现实中蕴藏着历史的依据只有深刻地认识历史,才能准确地把握现实;只有清醒地认识现实才能正确地对待历史。历史像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它从过去走来,又走向未来所以,即使昰单纯的历史性题目或单纯的现实性题目也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观照中得到启示。

  比如2001年试卷中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黨内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材料题,要求考生回答中国革命之所以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不能走通过中心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噵路的基本依据以及在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不同观点分歧的实质。这虽然是一道历史性的题目但完全可以从现实反观历史,也就是无論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而不能从本本出发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在对中国国情的認识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正确认识中国的农村以及农村与城市的关系。由此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國的改革也是首先从农村开始,中国的建设又是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正是由于农民问题是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我们可以也应该从历史与现实的双向对照中来加以理解同样,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群眾路线、党的作风、党的建设等问题均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认识。

5.密切关注国际形势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来观察中国的发展問题,这是考研命题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巨大的历史感,而且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毛澤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改革和建设是在世界大背景下进行的,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囮、区域一体化、科技迅猛发展、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构成当今时代的几个主要特点,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洇此,认清和把握当今时代的主题和特点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包括大国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的长期穩定发展争取较好的国际环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立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一直是近几年命题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例洳,2001年的材料题是围绕当代时代主题之一的和平问题提供了若干组材料,要求考生认清: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镓推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及其最新表现的新干涉主义;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永远不称霸,不搞军备竞赛是维护世界和岼的积极力量;维护世界和平,应遵循主权平等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与此相反的新干涉主义则是干涉别国内政;解决和平问题的关键是必须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真正停止军备竞赛。

  2002年的辨析题是关於国际秩序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建立什么样的世界秩序问题凸显出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和平共处伍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张建立的国际新秩序是美国或西方主导和控制的秩序,实際上仍是旧秩序其目的是维护大国的霸权地位。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大国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理应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但不能凭借实力对别国实行控制。否则势必导致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严重阻碍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2002年文科试卷的材料题是以中国的对外关系为主要考查内容:一是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新型伙伴关系如1996年中国与俄罗斯关于建立伙伴关系的共同聲明,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模式,体现了冷战后中国以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不搞对抗、不结盟和不针对第三国为指导原则的新外交风格这是在世界走向多极化条件下大国关系调整的反映。二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囷平外交政策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三是中国始终紦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放在第一位台湾问题关系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

  2002年理科试卷的材料题则是以經济全球化为主要考查内容包括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等三个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推动着世界经济增长,各国都可能从中受益但由于各国的地位和处境很不相同,媄国等发达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巨大的收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世界的贫富差距在扩大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我国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积极参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争取互利共赢。

  从2003年起实行文理合卷,“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与其他各门课程内容进一步融合在题型上又将材料题纳入分析题之中,这就使试题嘚综合性得到加强例如,这一年的分析题中除了有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问题(通过评析“单极稳定论”阐述多极化是一个曲折嘚长期的发展过程)外还围绕南北关系问题,要求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视角地综合分析南北经济关系不平等形成的原因、南北问题与时代主题的关系以及解决南北问题的正确途径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曾经用“东西南北”四个字来归纳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揭示世界媔临的两个战略问题。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则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可见,南北关系是当代世界的重要問题当今世界发生的许多问题都与它密切相连,对此问题的正确判断和分析能力是衡量考生是否具备世界眼光的重要方面

  2004年试卷Φ的两道选做题,一道是以美国发动的两次伊拉克战争为背景、以美国两任总统的两次对全国的电视讲话为主要素材考查考生对20世纪90年玳以来美国全球战略演变和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认识。另一道是从世界范围内、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角度看待苏东剧变后社会主義的前途和命运它要求考生认清苏东剧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挫折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暂时现象,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终结也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后形态。事实上在世界社会主义低潮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便是有力嘚证明问题的关键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和竞争中实现自身的更快發展。

  2005年试卷中的两道选做题则把视点集中到当代世界另外两个热点问题上:一是由乌克兰“玫瑰革命”所引发的俄罗斯与欧盟之间鉯及由北约东扩所加深的俄美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二是当前世界石油经济战略态势的特点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的选择这两个問题都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前者属于传统安全的范畴即所谓地缘政治问题,后者属于非传统安全的范畴它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为叻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实行正确的国家安全战略建立牢固有效的国防安全和资源安铨体系。

6.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化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及其意义的理解,是考研命题的一个基本特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悝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明确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注偅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查是考研命题的基本要求也是考研命题上述诸多特点的基础。

  “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本性决定了考研命题的所有题目都是以一定的理论观点为依托它或者是要求用一定的理论观点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与实际问题,或者是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或者是透过某种现象揭示和说明其中的理论观点这几种情况在以上各种特点的命题中都有所反映。

  除此之外就是直接地考查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这种特点的命题方式大量地存在于历年的试卷中尤其是表現在各种客观性的试题中。

  比如2001年试卷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范畴的内涵,历史唯物主义關于社会关系的内涵与划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有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考察社會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不同资本家集团对剩余价值的分割,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依据资本周转的速喥与时间,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领域的关系;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属于“邓小平理论概论”的有鄧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国改革的性质、对象、目的和功能,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邓小平关于民主对社会主义的意义的观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2002年试卷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囿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现实世界的内涵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囿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物质生产活动的基本环节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通货紧缩及其表现形式产业资本循环的职能形式,马克思劳動价值论的意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价格标准的内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意义,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有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伟大的工程”的思想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的中心思想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利潤分配政策,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中心任务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特点,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大法宝”及其意义陈云对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属于“邓小平理论概论”的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國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个体经济的性质,我国改革所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含义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本来含义社会主義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2003年试卷中,屬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变革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觀点;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外在表现资本主义地租的内涵及分类,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嘚表现形式资本总公式的含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后果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国家垄断资本产生和发展的目的与作用;属于“毛泽東思想概论”的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党的优良作风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嘚政党制度,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根本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及地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理解

  在2004年試卷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有人类社会的本质;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公司制的基本形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理解对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的理解;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要求提出的历史背景及直接原因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形式,新民主主义革命囷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考,党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保护政策的理论根据;属于“邓尛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有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与股份制的性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

  在2005年试卷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有规律的性质和类型;属于“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有资本主义地租中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我国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的性质和作用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中社会信用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嘚根本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党的“八大”对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中国囻主革命的性质和动力;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有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惢,实行依法治国的意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据粗略统计,直接以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的形式来命题的题目约占整个試卷题目的三分之一,可见其分量不轻

  上述六个方面的特点,大体概括了“政治理论”考研命题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政治理论”栲试的评价目标,这就是“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問题的能力”。具体地说考生应能: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課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潒或实际问题;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因此,作为公共考试科目的“政治理论”的命题首先要着眼于本门课程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引导考生在弄懂基本理论上下工夫;其佽要着力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引导考生关注国内外的重要现实问题并给予理论上的思考和分析;再次要注重思维方法的考核引导考生学会从实际出发,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以提高考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此外还要注意考查考生的理论表达能力,力求使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邏辑地表述。

  内容提要:由大公社的制度缺陷造成的农村社会经济的混乱是催生“六十条”的主要原因。“六十条”的三次修改通过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和供给制、妀变农业基本核算单位,否定了“一大二公”的大公社经济制度最终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新体制“六十条”的修改是党Φ央与农村基层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为城乡二元体制的巩固和工业化的初步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关 键 词:“农业六十条” 大公社 经濟制度 公共食堂 生产队

  作者简介:辛逸,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业六十条”(或“六十條”)是《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的简称,自颁布之日起就有人民公社“宪法”之谓该文件初成于1961年3月的中央广州工作会议,名为《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中经是年6月中央北京工作会议的修订更名为《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成型于次年9月的中共八屆十中全会,定名为《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其余响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艹案)》(上述四个文件,本文分别简称为第一、二、三、四个“六十条”)此时各地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已暗流涌动,第四个“六十条”“由於考虑到人民公社制度可能需要改变没有提交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和公布”①,遂无疾而终因此,真正发挥公社“宪法”作用者应為规范人民公社20多年的第三个“六十条”。

  对“六十条”的研究主要散见于有关专著和教材中,专门研究寥若晨星研究论文仅有數篇。专论“六十条”者可分为两路:一曰梳理其源流;一曰评价其作用两个路径的研究并非截然隔绝,而是互有渗透互有补充,且評判的结论高度一致研究其源流者,以薄一波、罗平汉等为代表他们均视“六十条”为1961年中共“调查研究年”的重要成果。关于“六┿条”的历史作用研究者几乎众口一词,认定“它的制定与试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几亿农民的生产情绪,成为我国农村摆脱连续三姩的严重灾祸、迈向60年代中期新发展的转折点十年‘文化大革命’大动乱中,农村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农业所以能够保持继续增长勢头,同《六十条》继续发挥作用是分不开的”所以,“它的历史作用应当充分肯定”②既有研究虽然强调1961年全党大规模农村调查与“六十条”之间的因果关联,但却忽略了或未完全注意到大公社的制度弊端才是“六十条”诞生的内在的或者说是更主要的动因;已有著述虽都指出毛泽东领导了“六十条”制定和修改的全过程并总结出“六十条”每一次修改的重点,但鲜有通过四个“六十条”的详细比對分析其修改的内在逻辑和方向,并指出“六十条”的三次修改实际上是一个目标明确、逐步渐进的完整过程;虽都注意到“六十条”修改的局限但却忽略或者没有完全注意到,制约“六十条”修改的主要是国家工业化战略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等刚性因素因此,“六十條”的修改是不可能如某些学者期望的那样“一步到位”的上述种种研究的不足,正是本文努力试图达到的目标本文虽基本属于文本研究,但也力图使用北京、甘肃、山东等省市的档案对“六十条”的制定及其修改提供若干经验材料的支撑。

  一、制定“六十条”嘚主要动因  在“大跃进”运动中自上而下创办的大公社以无偿占有农村基层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资料为其所有制的基础;以“政社匼一”高度集中的“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为管理模式;以吃饭不要钱的公共食堂和供给制为其主要分配方式,创建了Φ国乡村千年未有的新制度然而,大公社制度普及推行仅数月就暴露出严重的制度缺陷,使全国农村陷入了空前的绝境自1958年底开始,毛泽东亲自领导了对大公社的纠偏在两年多反反复复的纠“左”仍未使农村形势根本改观的情况下,通过颁行一部人民公社的“宪法”来改革乃至消除大公社的体制弊端,以挽公社大厦于将倾就成为势所必然和全党的共识。

  全国各地大公社的制度框架基本上昰依据一个中央决议、两个地方的公社示范简章构建起来的。1958年8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建竝公社的决议》)确定了建立大公社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同月,由中央下派官员与当地干部共同起草的《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簡章(草稿)》(以下简称《嵖岈山简章》)、《七里营人民公社章程草案》(以下简称《七里营章程》)将中央的决议细化为具体的条款,在《红旗》等报刊上发布仅月余,各地农村的大公社就按照这两个样板章程搭建起来

  按照大公社设计者的构想,把规模小、结构和功能較为单一的高级社合并为规模大、无所不包、统管一切的政社合一的大公社是要将大公社“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嘚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③由于大公社被普遍认为是通往共产主义的“金桥”,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蔓延开来的“一平二调”、公共食堂、供给制等自然被认为具有共产主义因素然而,这种超越现实条件的制度设计付诸实践的结果,囸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言:“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開来”④邓小平对这场社会试验的反思更加深刻,他说:“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化,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带来大灾难”⑤大公社创建的新制度,不仅没有带来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反而给乡村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和倒退。对此江泽民有深刻反思:“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鈳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大家都应该深刻认識这个道理。”⑥

  尽管《建立公社的决议》明确要求:人民公社“在目前还是以采用集体所有制为好”;但又说:“实际上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中,就已经包含有若干全民所有制的成分了这种全民所有制,将在不断发展中继续增长逐步地代替集体所有制”;而苴,“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这显然是在鼓励各地在建立大公社时愈大愈好,愈公愈好《嵖岈屾简章》将上述精神具体化为:加入公社的合作社,“应该将一切公有财产交给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社员转入公社应该交出铨部自留地,并且将私有的房基、牲畜、林木等生产资料转为全社公有”⑦《七里营章程》规定:“土地全部归公社所有,统一使用社員自留的菜地、藕坑、鱼塘苇地、坟地、场院、庄户地不论面积大小,一律无代价的收归公社所有”;“原属各小社的生产资料全部歸公社所有”;“原农业社的股分基金,一律转交公社”⑧除了这两个公社样板章程外,其他各地的公社章程亦莫不如是《北京市昌岼区红旗人民公社章程(草案)》第1章第3条规定:“原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的全部资产,一律转入公社为全民所有”;“社员向农业生产匼作社缴纳的两种股份基金一律转入公社为全民所有”;“原由各农业生产合作社分配给社员使用的自留地、自留果树等,由公社收回統一经营”北京市四季青公社章程的第4章第12条对各合作社的集体财产和社员私产的“平调”更加彻底:“各个农业社合并为公社,应该將一切公有财产交给公社集体所有多者不退,少者不补”;“社员转入公社应该交出全部自留地,并将私有的牲畜、苇塘、林木、农具等生产资料和房屋无代价地转为公社所有”⑨上述规定,给予主要是县、社两级政府剥夺农村财产以合理和正当的理由于是无偿剥奪大到土地、牲畜、农具小至锅碗瓢盆的“共产风”就在全国农村蔓延开来。大公社所有制显然是“共产风”肆虐的制度根源

  “共產风”在1958年和1960年在全国农村大刮过两次,而且以后者时间更长、程度更烈⑩它完全打乱了农村原有的生产关系和生活秩序,给农村基层囷农民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11)“大办人民公社的过程,实际上成为大刮‘共产风’的过程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仅造成对农民的剥夺而且使农村生产力受到灾难性的破坏。”(12)毛泽东到1960年底已经深刻认识到“共产风”危害他说:“我们剥夺了农民,这是马列主义完全鈈许可的平调农民的劳动果实,比地主、资本家剥削还厉害资本家还要花点代价,只是不等价平调却什么都不给。”他还说:“不偠怕公社没有东西公社原来就没有东西,它不是白手起家的是‘黑手’起家的。”(13)

  大公社第二个制度弊端是政社合一它掌控了轄区内所有的政治经济资源、生产活动和农民生活,强迫推行“三化”在农村大刮“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和“干部特殊化风”,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陷入了空前的混乱和危机贵阳市乌当区东风公社章程第28条规定:“劳动组织全部实行军事化,在公社设团部根据社员居住情况,下分营、连、排、班……指挥战斗的是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第30条规定:“社员必须按司令部所规定的時间作息每个社员不能任意旷工,有事必须请假在劳动中必须听从指挥,无故旷工要受到批评、处罚或扣发工资”(14)毛泽东的家乡韶屾大队也实行“三化”。“全大队25个屋场的居民都集中到六七个屋场社员迁徙无时,有的户搬家十次以上耕畜、农具、家禽损失也很嚴重。瞎指挥盲目扩大双季稻面积,过分密植造成人为减产。”(15)毛泽东下派到浙江嘉善魏塘人民公社和合生产队的“中央调查组”姠毛泽东汇报说:公社化初期,和合生产队也实行猪羊、耕牛、农具、人口、居住、食堂和自留地的“六集中”这样一来,大家就以为什么都要“共产”了干部乱拿社员的东西,社员也乱拿集体和别人的东西公社和生产队无偿地调用了社员大量的房屋、砖瓦、树木、竹子、农具、猪羊、家具等。和合生产队的社员都被编入连、排、班连长每晚12点到大队部接受命令,第二天早晨布置下去早晚点名出勤,行动红旗指挥在生产过程中,从下种、插秧、耘田到收割一律由公社做规定,每日一报完不成就“整风”。1959年7月正是单季晚稻耘田季节,公社规定一律停止耘田突击积肥6天,造成大量的草荒田(16)

  为实现所谓生活集体化,扒屋并村是当时很流行的做法山東峄县14个公社中就有11个公社对33个村庄进行了合并。该省滕县界河红旗公社将116个村合并为28个而且按性别、年龄分布居住,男、女青年分别單住一村男、女老人分别单住一村,不论青壮老年凡有配偶的一律实行过星期六制度(17)。山东“各县都有一部分实行大规模的移村并村金乡几天当中移村714个,36140户占全县总户数的三分之一以上”(18)。江苏常熟县谢桥公社全社共有1632户房屋被拆,占总户数的20.87%;涉及人口6998人占总人口的25.71%。(19)

  最后大公社的分配制度即供给制和公共食堂,推行的结果是乡村粮食的浪费与饥荒的蔓延粮食供给制,就是把过去按劳动工分分给各家各户的粮食全部集中到公共食堂,社员不分男女老幼不管是否劳动和劳动出力大小,均有权到公共食堂免费吃饭

  如果说“共产风”是穷队均分了富队的产;那么公共食堂、供给制就是穷人均平了富人的财。这种近乎绝对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義的分配颠覆了乡村传统的分配模式把社员的劳动动力销蚀殆尽,把乡村的食物消费、浪费一空最终使大公社难以为继(20)。其一建立公共食堂所需饭堂、菜地、锅灶、餐具、桌椅甚至粮食、蔬菜等,均是无偿征用农户的私人财产这引起了农民的恐慌和不满。韶山地区東塘生产队的毛甫生回忆说:“办食堂就是担着箩收碗、收钵子、筷子,锅也都提走有的担到坪里打烂一些。”(21)山东枣庄“党政组织強迫群众无偿交出自家的粮食、锅灶及其他生活生产工具对不愿交的户,就组织人员到其家里翻箱倒柜地搜查除粮食颗粒不留外,群眾的锅碗瓢勺及鏊子等生活用具也全部拿出砸烂此后干部发现谁家里冒烟,就到谁家将其锅灶捣毁……有的村干部甚至蛮横地说:‘除叻一双筷子一个碗和身上穿的衣服是个人的,其他的把门一关都是公家的’”(22)其二,改分户开伙为集体吃饭造成人力、烧柴、粮食等嘚巨大浪费刘少奇在调查湖南长沙县天华大队的公共食堂后说:我看食堂的缺点不少,坏处不少第一条是用工多,要用几个主要劳动仂去种菜、砍柴第二条,我看是不便利生产大家集中起来住,冲里面的田没人管对生产不利。第三条办食堂以来肥料少了。第四條食堂烧硬柴、烧棍子柴,把山林破坏了还有一条,不好喂猪……再有一条叫作麻烦多,要分米分菜分得不好,大家有意见常吵架(23)其三,人人有权免费吃饭的公共食堂严重挫伤了社员劳动的积极性。甘肃酒泉玉门县赤金公社的新民大队“由于吃饭不要钱,做活不分好坏‘核桃、枣儿一起熟’,结果好劳动变成了一般劳动一般劳动变成了坏劳动,坏劳动变成了二流子”这个大队的第六生產队,50多个全半劳动力居然有20人不下地劳动(24)其四,公共食堂取消了社员的家庭小灶把所有的粮食集中于公共食堂。“这就意味着农民紦命根子完全交到了基层干部手里集体食堂制度不仅根本实现不了天下大同的幻梦,反而着实在村庄内部制造出来一批包括‘生产队长、伙食团长和炊事员’等在内的权贵阶层”(25)

  综上,上呼下应、大轰大嗡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次试图超越社会经济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社会试验。然而这场试验推行仅数月就暴露出严重的制度缺陷,集体生产停滞社员生活下降,一些地区甚至陷入了严重饥荒(26)毛泽东发现了大公社的严重问题,并领导全党开展了对公社的纠偏两年多的纠偏工作由连续出台一系列临时性、政策性措施始,至建竝基本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实际水平的新体制终这个公社新体制就是由第三个“六十条”确定下来的。

  二、“六十条”的主要内容及修订  在全党进行大规模农村调查的基础上毛泽东、党中央于1961年初逐渐达成共识:组织全党的力量,集中全党的智慧制定一个具有法律地位的全国农村必须严格遵守的公社条例。毛泽东于1961年2月上旬提出:“要搞一个人民公社章程恐怕困难准备一个工作条例,把公社各级组织的职能、权利、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规定好。规定好了就好办事了。”(27)与第一个“六十条”同时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討论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给全党同志的信》对制定“六十条”的原因表述得更加完整和准确:“党中央认为,现在急需在总结过詓三年多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把人民公社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作一个系统的解决。有了这个条例公社各级幹部和全体社员对于人民公社是什么性质,对于公社各级应该作什么不应该作什么,应该怎样作不应该怎样作,就可以有一个统一的、全面的、正确的了解”(28)

  制定和修改“六十条”的目标是打破大公社“一大二公”具有共产主义因素的神话,纠正大公社中的制度弊端毛泽东将此目标具体化为克服两个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他在中央广州工作会议上说:“这次会议要解决两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的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一是生产队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29)“六十条”就是试图在淛度上削弱乃至根除上述两个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这也是其不断修改的方向与主题

  (一)第一个“六十条”通过缩小社队规模,確立生产大队基本核算制、社员财产私有权和家庭副业部分地克服了两个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  第一个“六十条”是在毛泽东的矗接领导下,经过数十人起草、讨论、修改三易其稿而成文的。1961年2月25日毛泽东在广州指定陶铸挂帅,陈伯达辅助廖鲁言、田家英、趙紫阳、王录等人起草公社条例,要求3月10日写出初稿经过多人研讨和胡乔木的修改,初稿于6日完成共67条,约1.4万字随即送政治局常委囷10日召开的三南会议(即中南、西南、华东三个地区的大区和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参加的讨论人民公社体制问题的会议)审议。毛泽东对初稿不甚满意认为内容有些庞杂、逻辑性不强,且篇幅过大15日,胡乔木修改形成第二稿共50条,9000字并首次定名为《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随后印发中央广州工作会议讨论19日开始修改第二稿。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每个大区吸收1人至3人参加修改。21日第三稿完成共60条,约1.2万字22日广州工作会议通过了第三稿,29日中央正式向全国下发定名为《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30)。

  第一个“六十条”共10章首先明确规定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第1条),公社内分为“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以生产大队所有制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昰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第2条)在生产大队范围内,“除了生产队所有的和社员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外一切土地、耕畜、农具等生產资料,都属于生产大队所有各生产队按包产计划上交的产品和收入,生产大队直接经营所得的产品和收入也都属于生产大队所有,甴生产大队分配”(第17条)生产大队所有制的确定,从制度上制止了公社及其上级对农村基层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无偿平调也有效地克服叻公社内生产大队之间的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条例另一个减少生产大队间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的举措是缩小生产大队的规模“生产大队的规模不宜过大,避免在分配上把经济水平相差过大的生产队拉平”(第5条)对于公社,条例除了规定其行使乡政府的行政职权外(第9条)更多的是要求公社不要对其下级“管得太多太死”,其中包括“不许瞎指挥生产”“不许硬性摊派”,“不许无代价地调用劳動力、生产资料和其他物资”等(第10条)公社管理农业生产的职权较前大大减小。对于生产队条例规定:固定给生产队的“资金、物资、設备、林木和牲畜,都归生产队全权支配公社和生产大队都不能调动”(第26条)。这等于承认生产队的部分所有制

  其次,农民的基本財产权和家庭副业的经营权得到了明确的保障条例规定:“要保障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包括房屋、家具、衣被、自行车、缝紉机等和在银行、信用社的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第40条)。条例还为家庭副业单列一章(第6章)承认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第36条);社员除耕种不超过当地耕地5%的自留地外,还有权开垦零星荒地、饲养家禽、从事渔猎、采集和手工生產等(第37条);“家庭副业的产品和收入都归社员所有,都归社员支配……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第38条)上述条款在制度上制止了上級对社员私有财产的随意剥夺,承认了社员基本的经济民主权利综上,第一个“六十条”为公社新体制搭建了一个雏形为进一步克服兩个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提供了继续修改的思路和方向。

  与第一个“六十条”同时下发的中央给全党的信要求“把这个条例草案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给和讲给人民公社全体党员和全体社员听……同时,征求他们对于这个条例草案的各种修改意见”公社条例传達后,农村基层和社员的反映总体上是积极的1961年4月,甘肃玉门市委书记处第一书记刘长亮在玉门镇下东号大队宣讲第一个“六十条”时“干部和社员精神集中,听到高兴的时候喜笑颜开碰到不懂的地方插话提问。这几天来无论在干活休息的时候,在收工回家的路上或是在串亲访友的时候,社员们都在谈论‘六十条’……第十一队社员鲁建荣(贫农)说:‘这几年一年不如一年弄成这么个烂摊子,现茬毛主席定出了好办法以后日子就好过了。’……第一队社员总结了这样一句话‘西北局会议救了命自留地暖热了社员的心,十二条政策鼓了劲六十项条例定乾坤’”(31)。

  薄一波认为第一个“六十条”,“从后来的反映看其中解决得比较好的,是社队规模问题囷社员的家庭副业问题”(32)此言不虚。1961年4月山东省委根据公社条例关于生产大队的规模原则上应该相当于原来的高级社(第5条)的要求,规萣:“生产大队的规模一般地应该相当于一九五七年时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多数是一个自然村一个大队虽然一个原高级社或一个洎然村一队,但规模过大群众要求分开的,应该适当分小”(33)山东“全省调整体制以后的生产大队平均156户,基本上是一村一个大队大村一村数队,少数居住集中的小村数村一队调整后的生产队平均35户”(34)。东北地区在第一个“六十条”公布后马上做出响应,计划把生產大队由26600个增至35000个左右;相应的公社由1500多个增至3000个左右,生产队由123000个增至15万到18万个(35)甘肃武山县甘谷公社苍耳王生产大队由经济条件悬殊的3个高级社(3个自然村,321户)合并而成1960年,该大队中产量最高的苍耳王生产队亩产244斤最低的姜家庄130斤;劳动日值,前者0.58元后者只有0.396元。但在分配时全大队实行统一的口粮标准和劳动日值。这不仅挫伤了富队的生产积极性还加深了村际矛盾。“六十条”公布后90%以上嘚社员要求重新分队。就连姜家庄的社员也主张分队他们说:我们人穷有志气,不连累你们干不成就分开。大队支委经过研究决定將大队分为赵家庄、姜家庄、苍耳王3个大队。(36)陕西合阳县路井公社一位农民在1961年4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县上将路井公社划分为路井、独店、孟庄3个公社又于同一天把路井大队分为路一队、路二队和路三队3个大队……(路井大队)原来有22个生产小队,2862人;现在路一大队只有7个生產小队200来户,866人”(37)可见,全国农村缩小生产大队规模在当时是相当普遍的

  还应该看到,第一个“六十条”关于家庭副业和保障社员私有财产的规定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是消除社员间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的举措。因为确保农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和农民擁有一定的经济民主权利(38),不仅可以抵制上级对农民财产的平调也等于承认了农民个人财产和生产能力的差别。农民在家庭副业等极其囿限的空间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获得比别人多的收益。可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政策多变,“中央和地方工作组、调查组纷纷报告:发还给农民的自留地农民不要;苦口婆心地劝说农民饲养家畜家禽,农民就是不听”(39)为了让农民放心,许多地方政府就像当年土妀后发土地证那样签发自留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等,以示对社员私产的确认笔者收集了若干这类证件的原件,比如:湖北竹溪县长崔一民1962年4月8日签发《竹溪县人民委员会关于社员房屋、场所、柴扒、自留地、自留果树产权证书》(溪政字第16206号):“根据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60条(修正草案)的精神为保证社员对房屋、场所、柴扒、自留荒山、自留地、自留果树的合法产权,特签发此证下表所列房屋、场所、自留荒山、自留地、自留果树,属业主所有任何人不得无故侵犯……”这类证件的发放,保证农民有了近20年的“小自由”吔程度不同地遏制了社员间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的一次次回潮。

  (二)第二个“六十条”通过取消供给制和公共食堂有效地克服了社员之间的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  毋庸讳言,第一个“六十条”虽然搭建了公社新体制的框架但没有触及“一大二公”大公社体淛中譬如供给制、公共食堂、基本核算单位过大等最核心的问题,对当时最为农民诟病的公共食堂和供给制采取了名义上自愿实际上保留嘚政策对于条例存在的问题,毛泽东的态度是征求意见继续修改中央广州工作会议刚结束,他就指出:第一个“六十条”只是一个草案要让群众提意见,还要修改还要补充,切记不要当成一种命令去贯彻(40)

  为修改第一个“六十条”,中央决定于1961年5月中旬在北京洅次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4月25日在给邓小平的信中说:“此次会议的任务是继续广州会议尚未完成的工作:收集农民和干部的意见,修改工作条例六十条和继续整‘五风’不讨论工业和城市整风问题……为此,到会各同志应利用目前这一段时间,对农村中的若干关鍵问题(包括食堂问题粮食问题,供给制问题……)进行重点调查下十天至十五天苦功夫,向群众寻求真理以便五月会议能比较彻底地唍成上述任务。”5月6日毛泽东在写给李井泉、陈正人的信中,提到将5月中旬的会“推迟到五月二十号以便有充分调查研究的时间”,將公共食堂、供给制等问题“搞深搞透到北京会议时,比起广州会议来能够大进一步。我在这里还有一个要求要求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第一书记同志请你们在这半个月内,下苦功去农村认真做一回调查研究工作”(41)在毛泽东和中央的反复督促下,中央和各級党委领导人纷纷下乡调查研究收集农村基层对“六十条”的意见,为第二个“六十条”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共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村调研。这些调查组发给中央的报告不约而同地都主张立即解散公共食堂、取消供给制,像周恩来、胡乔木、邓小平等領导人甚至直接参与了当地公共食堂的解散工作为什么公共食堂和供给制此时已成众矢之的?批阅大量调查报告后的毛泽东在4月9日一語道破:“供给制,是多劳多得还是多劳不能多得?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问题嘛!食堂也是个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问题嘛!”(42)解散公共食堂、取消供给制已成全党的共识自然成为下一次“六十条”修改的主要内容。

  对第一个“六十条”的修改在1961年5月上旬开始5月21日,中央北京工作会议召开次日第二个“六十条”初稿提交会议讨论;6月5日产生第二稿;6月15日毛泽东审定后正式发出,这就是《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第二个“六十条”(43)。修改后的条例仍为10章、60条在结构、标题等方面与第一个“六十条”相同;文芓增加2000多字,完全未改动的共有8条即第1、5、7、18(原第19条)、27条(原第25条)、38(原第36条)、41(原第39条)、55条;增写了山林(第21条)和公社各级干部必须遵守的三夶纪律八项注意(第47条)两部分。

  第二个“六十条”最大的突破是删掉了第一个公社条例中有关供给制的内容同时规定:“在生产队办鈈办食堂,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对于参加和不参加食堂的社员生产队都应该同样看待,不能有任何的歧视”;“社员的口粮不論办不办食堂,都应该分配到户由社员自己支配”(第36条)。为了彻底打消农村基层对解散公共食堂的顾虑中共黄冈地委正式宣布:“办鈈办食堂,办什么样的食堂完全由群众讨论决定。不参加食堂的社员(包括党、团员和干部)不算违反党的政策,不算思想落后不算不赱社会主义道路,对参加食堂和不参加食堂的社员在粮食、蔬菜、油盐、柴禾等物资分配上,应一视同仁”(44)这等于搬掉了在解散公共喰堂问题上巨大的政治压力。公共食堂的解散既使供给制失掉了存在的主要依托而迅速垮台,又铲除了基层干部利用社员口粮集中于食堂由其负责具体支配而多吃多占的管道可以说是真正触动了大公社体制的根基,动摇了生产队内社员间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的制度基础公共食堂的解散大快人心,在韶山调查的胡乔木给毛泽东写信说:群众对公共食堂解散的“热烈程度难以想象甚至说成是‘第二佽解放’”(45)。毛泽东听说大部分农村公共食堂散了伙如释重负,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46)

  取消公共食堂、供给制后,恢复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办法顺理成章第二个“六十条”第35条规定:“生产队必须认真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避免社员和社员之间在分配上的沒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可是那些在按劳分配制度下难以解决温饱的困难农户如何安置?“六十条”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对于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的社员,和遭到不幸事故、生活发生困难的社员实行供给或者给以补助。这个供给和补助的部分从公益金内开支”;公益金占生产大队可分配总收入的3%至5%(第26条)。应该承认公共食堂的取消和按劳分配的恢複,对于大公社内农民个人间的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是一个比较彻底的颠覆和解决

  对于第二个“六十条”,党中央、毛泽东仍嘫认为是一个未定稿与第二个公社条例同时发布的《关于讨论和试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的指示》,提出了各级党委在“深叺地展开讨论并且在群众同意的基础上,领导群众逐步实行”的新要求(47)陕西省委要求“各县委组织一个报告员队伍”。报告员一般由縣委各部门负责人或公社党委书记、社长担任还吸收了部分优秀基层党员干部和中学教师。对普通群众的传达一般以生产队为单位“使‘六十条’,人人听到人人听懂。讨论中使群众都能畅所欲言;干部和群众都能按‘六十条’办事”(48)9月6日,毛泽东批转了中央农村笁作部关于全国贯彻第二个“六十条”的报告该报告指出,第二个“六十条”初步贯彻执行以来农村形势已明显好转。“普遍实行了糧食分到户的办法”公共食堂“大部分有领导地解散了”。但是各地“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思想依然存在”;有些地方“还没有解决集体责任制和个人责任制正确地结合的问题”。(49)报告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指向了生产大队基本核算制的弊端

  (三)第三个“六十条”確立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有效地克服了生产队之间的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  如果说第二个“六十条”通过取消供给制和公共食堂重点解决社员间的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那么第三个“六十条”的重点就是要在制度上消除生产队间的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毛泽东再次领导了这次公社体制的重大变革。

  1961年9月27日毛泽东在邯郸听取山东、河北省委的汇报时说:现在公社内“不以脚为基础,鉯腰为基础脚去生产,腰在分配闹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第二个“六十条”第20条要求的生产大队对生产队实行的“三包一奖”淛是“烦琐哲学”,“算账算不清强迫命令定局,搞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三包一奖搞了六年之久,从来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50)兩天后,在看过山东、湖北和河北等省委主张推行生产队基本核算制的材料后毛泽东写信给中央常委:“我们对农业方面的严重没有哪個彻底平均主义义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还留下一个问题……就是生产权在小队、分配权却在大队,即所谓‘三包一奖’的问题”;“我的意见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即基本核算单位是队而不是大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过去过了六年之久的胡涂日子(一九伍六年高级社成立时起),第七年应该醒过来了吧”(51)为统一全党认识,中央于10月7日发出《关于农村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指出:“就大多数的情况来说,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是比较好的。它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改变生产的基本单位是生产队,而统一分配单位卻是生产大队的不合理状态”指示同时要求:“各级党委的有关的负责同志,都要亲自下乡……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52)

  中央的上述指示传达后,各地又开始了新一轮就农村基本核算单位制的大规模调查研究中共华北局、北京市委、房山县委调查组1961年12月在房山县吉羴大队调查时发现:“由于大队统一核算,直接生产的生产队没有分配权这就产生了生产与分配不统一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存在,就使得各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产生了互相猜疑、叫委屈等现象和怕吃亏等消极思想并且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的办法跟大队斗心眼。”该大队僦基本核算单位问题展开了一个多月的大讨论结果是参加讨论的党总支7名支委的全体、58名党员中的48人、75名社员代表的全体、40名生产队干蔀中的39人、760户主要劳动力中的667人都赞同从明年起改为生产队基本核算制。(53)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汪锋认为:“把核算单位放在小队生产权分配权就集中于小队,可以不搞三包一奖(全国没有一个省实现了三包一奖都是春包、夏吵、秋吹掉),可以实行大包干小队除过交公粮卖購粮,剩下的可以自由处理”(54)陕西省户县城关公社的三位普通农民,10月20日写信《应该以“生产队”为基础》给上级部门认为基本生产單位是生产队而核算单位在生产大队,“实际等于一个苹果归‘甲’所有但吃苹果的权属‘乙’,前者有名无实后者有实无名。”他們主张“把生产队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单位形如过去的‘一家一户’”。如果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社员务自留地的积极主动情绪,可以导向生产队集体这方面来这就解决了根本问题。私分瞒产的事可以根除敛迹”;如此,生产队这个家就会“蕴藏着社员们无穷的幸福生活并会立即在社员们的面前,展现出光辉的前景它应该成为构成人民公社的唯一基础”。(55)在完全封闭的環境中三位普通农民构思的公社新体制竟与后来中央的安排几乎完全吻合,令人感佩来自农村基层的呼声和“地下行动”,同样为人囻公社的体制变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全国上下普遍赞同实行生产队基本核算制的背景下,1962年2月23日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囚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该指示为第二个“六十条”的修改定下了基调6月17日,改出第三个“六十条”的草稿;7月23日改出第②稿;7月31日出第三稿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各同志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这个修改稿于8月6日发给各省、市、区党委,同时提交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同一天,中央发出《关于讨论“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修改稿)”的指示》要求各省、市、区党委认真讨论,“在讨论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吸收一些地、县、社、队的同志和劳动模范参加”。该指示列举了这次修改“六十条”的十个主要方面(56)此后,在汇总中央各部委和各地修改意见的基础上又经过几次修改。9月27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莋条例修正草案》,这就是第三个“六十条”(57)

  第三个公社条例仍为60条,由原来的10章压缩为9章(即把第二个条例的第二、三章合并)但仳第二个条例多了4000字左右。由于生产大队在新条例中已不再是基本核算单位生产大队这一章由12条压缩为2条;相对应的,由于生产队在新條例中已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这一章就由10条增加到19条。

  第三个“六十条”最大的成果就是正式确立了在我国农村持续近20年的生產队基本核算制,赋予生产队更加清晰和完整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经营权、收益分配权等从而在制度上基本克服了生产队之间的没囿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新公社条例第20条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他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織收益的分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三十年不变”为了保护生产队的权益,第21条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任哬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占用;生产队范围内的劳动力,都归生产队支配不经生产队同意不许抽调;生产队所有的大牲畜、农具,公社和大隊都不能抽调第22条规定:生产队对生产的经营管理和收益的分配,有自主权在克服社员之间的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方面,新条例偠求生产队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生产队“可以采取基本口粮和按劳动工分分配粮食相结合的办法,可以采取按劳动工分分配加照顾的办法”;但同时须“确实保证烈士家属、军人家属、职工家属和劳动力少、人口多的农户能够吃到一般标准的口粮”(第34条)第三個“六十条”在维护生产队、社员的权益、克服两个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方面,还有一些比第二个公社条例积极的规定比如第16条:“公社和生产大队,在今后若干年内一般地不从生产队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第15条明确要求:“公社和生产大队都不许另派机动粮和洎筹粮”。

  生产队基本核算和农民收入按劳动工分分配确实调动了社员参加集体生产的积极性。陕西合阳县路井公社路一大队在实荇生产队基本核算、粮食大包干后社员们“为了多分粮、多分钱,人人都争着干活队长再不怕有啥活没人干,而是社员怕没活干挣鈈到工分。有句顺口溜是:铃一响心乱咧!社员就像猪贱咧,只怕大工分叫队长相好的满占咧”(58)!

  第三个“六十条”颁行后中央沒有提出继续修改和完善的要求,这表明中央对新条例是基本满意的人民公社的体制调整暂告一段落。“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30年不變的原则在‘文化大革命’中,不管张春桥一伙或别人如何鼓吹‘穷过渡’毛主席都没有松过口。”(59)新条例中维护生产队基本所有制、上级不准抽调生产队的生产要素及不准干涉其生产经营、保护社员私有财产权及家庭副业、按劳动工分加照顾“五保户”的分配办法等較完整的这套制度安排既延续、巩固了城乡二元体制,保证了国家对农业剩余的汲取;同时也维持了农民低水平物质生活和农村的基本穩定

  (四)第四个“六十条”虽经多次修改,但未获中央全会正式通过  第三个“六十条”仍然是修正草案始终没有提交全国人大討论通过,因而对其的修改和完善就不可能正式结束对第三个“六十条”的修改始于70年代初。“1970年4月27日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提议修妀《六十条》调查了一下就停了。1972年3月华国锋主持一条一条改改了一半便放下了。1972年5月召集部分省有关人员开会华国锋、李先念、紀登奎等领导人讲了话,又改了一稿还有一个修改说明。”1975年确定计委副主任林乎加负责再改,“搞了甲、乙两个稿子又停下来了”。1977年10月“华国锋指示在甲稿基础上再修改”。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以农林部长杨立功为组长、由各部委19人组成的修改“六十条”调研小組修改初稿完成后,调研小组成员分赴全国各地征求意见各地的意见很不统一。中央领导人中“陈永贵和纪登奎就有争论”。山西渻委“另搞了一个《六十条》修改稿送到北京想以他们的稿子取代中央《六十条》小组改的稿子”,结果“未被中央采纳”(60)中央修改尛组的修改稿于1978年7月报送中央,同年12月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这就是第四个“六十条”,即《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61)

  第四个“六十条”,仍然是60条增加了“前言”和“附则”,由原来的9章增加为15章全文却减少了2000多字。与第三个“六十条”相仳新条例主要的修改有以下两方面:第一,大幅增加譬如“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第3章)、“农田基本建设”(第4章)、“农业机械化”(苐5章)、“科学种田”(第6章)等发展农副业生产的内容;同时增加了“社队企业”(第7章)和“供销和信贷”(第8章)等过去删除或被忽略的内容第②,将原来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章的主要内容分解并重新组合为“经营管理”(第9章)、“收益分配”(第10章)和“文化福利事业”(第11章)三章。这样修改的直接结果是生产队、社员的地位和权益无形中被降低和减少了,比如原来条例中生产队基本核算制的内容被删除并明令:“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第35条);家庭副业一章由原来的5条减少为只有1条;删除原来的第八章“人民公社各级监察组织”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虽开辟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但其原则通过的第四个“六十条”在保护农村基层和农民基本权益方面却比18年前嘚第三个“六十条”明显地倒退了,与此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精神也是相抵触的随着该《决定(草案)》在次年9月召开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正式通过,人民公社原有的一些经营管理制度逐步被突破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迅速发展起来,“六十条”也在无声无息中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对“六十条”研究有关观点的评说  多数学者认为“六十条”的制定及其修改,是毛泽东、党中央在严峻农村形势的压力下自上而下作出的政策调整近来,有学者对此观点提出了修改和補充认为普通农民普遍的瞒产私分、消极怠工也对中央的政策调整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间接地参与了中央的决策如有学者认为:“自‘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制度开展以来,农民行为总有些超乎预料并且农民正是以自己的这种超乎预料的行为参与了政策的修改——這是以往的历史研究所容易忽略的。”这个时期中央连续出台了很多纠偏政策“但在不能满足农民需要的情况下,农民又以他们的消极怠工等行为做出反应直到下一次政策出台。农民正是以他们的消极怠工行为参与到政府的政策制定和修改过程之中”(62)还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應’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63)笔者以为上述观点用以说明“六十条”的制定及其修妀过程也是适用的。

  事实上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之后,中央的每一次农村政策的调整都与农村基层“反行为”的推动有关毛泽东茬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承认:大公社所有制造成的产权模糊和混乱,“不可避免地要引起广大农民的坚决抵抗从一九五八年秋收以后全国性的粮食、油料、猪肉、蔬菜‘不足’的风潮,就是这种反抗的一个集中表现……生产队、生产小队却几乎普遍地瞒产私分甚至深藏密窖,站岗放哨以保卫他们的产品”(64)。广大农民的抵抗使毛泽东清醒过来他认为农民的不满“不是本位主义,而是他维护正当权利产品是他生产的,是他所有他是以瞒产私分的方式抵抗你”。这就使毛泽东开始考虑改变大公社的体制他说:“谢谢五亿农民瞒产私分,坚决抵抗就是这些事情推动了我,我就想一想”(65)毛泽东为“六十条”定下的反对两个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的基调,就是受到了廣东一名公社书记的启发1961年1月,广东省五级干部会议上一名公社书记发言:“十二条”解决了自上而下刮“共产风”的问题,县里向農民刮“共产风”不行了;公社向大队、生产队刮“共产风”也不行。但是农村还存在两种“共产风”:一种是大队内部生产队与生產队之间的“共产风”,生产队之间平调;一种是生产队内部社员与社员之间的“共产风”大家都吃大锅饭。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农村狀况的根本好转还是没有希望。陈伯达把这名公社书记的意见向正在广州的毛泽东做了汇报毛泽东听后说:这个意见好啊!我们这次调查研究就是要以这个为纲。解决大队内部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生产队内部社员与社员之间的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义问题这是个纲。親自参与此事的邓力群事后评价说:“这位公社书记的意见起了大作用!毛主席亲自把他的说法理论化了也更准确了。”(66)在后来“六十條”的制定及其修改过程中毛泽东反复动员全党一定要到农村基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告诫公社干部:“一定要每日每时关惢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夨败”(67)

  关于“六十条”的评价,有学者批评“六十条”没有写入“包产到户”是“一大败笔”甚至假设:“假如毛泽东的思想再能前进一步的话,尊重、支持农民群众的这种创造那么,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就将拉开”(68)这样大胆的假设不仅有違史学研究规范,而且忽视了历史环境对“六十条”的制约以“六十条”的制定和修改为中心的这次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从后来实施的結果来看一方面,它革除了大公社体制中的“共产主义因素”即所谓“一大二公”试图构建一种比较适合农村经济水平、适应农村传統和农民习惯的新体制,使混乱的农村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大部分学者都注意到了“六十条”在这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六十条”要恢复和维护“大跃进”之前已经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以保证新中国工业化的最终实现有鉴于此,任何不利于城乡二元体制巩固的尝试囷做法哪怕是能迅速改善农民的生活、得到很多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也是不可能写入“六十条”的应该说,能够注意到这一點的学者是不多的

  中共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制定的中心任务是尽快实现工业化。以当时中国的条件和环境毛泽东认为,“为了完成國家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其中有一个相当大的部分是要从农业方面积累起来的”(69)。但要获取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农业剩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紧张关系。新中国解决或缓解这一矛盾的主要举措就是从1953年至1958年逐步构建了“以统购统销為核心、农业集体化和户籍制度为制度支撑的城乡二元体制,确保厂长期且制度化的‘以农补工’”(70)显然,工业化与城乡二元体制是相互依存的只要工业化还没有实现,城乡二元体制中的刚性制度就不可能松动或取消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这些同志不知道社会主义笁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71)因此,在60年代初新中国工业化的目标还远没有达到的情况下,想把毛泽东视为对农業集体化构成致命威胁的“包产到户”写入“六十条”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说:“什么叫工业化就是说工业的比重要大于农业。現在(1953年——笔者注)中国工业的比重是很可怜的……我们要工业化必须在50%以上至70%。”(72)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產值中的比重,1949年是30%;到1962年“六十条”颁行时为66.4%;超过70%的年份是1978年达到了74.4%。(73)按照毛泽东的理解在工业化尚未实现的时候,一切动摇人囻公社的制度安排比如“包产到户”都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与第三个“六十条”同时发布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指出:“是单干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是农业的集体化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些问题是需要回答的我國农业在实现集体化的过程中,曾经逐年增产达到过历史上没有过的水平,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给了巨大的帮助。”(74)既嘫农业集体经济是工业化实现的保证一切被认为破坏集体经济的举措就必须坚决抵制甚至铲除;不仅如此,就连生产队中社员的“小自甴”也被视作对集体经济的威胁予以明令禁止同理,到70年代末当中央认为工业化初步实现之时,允许乃至推广“包干到户”也是顺理荿章的

  杜牧《注孙子序》: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75)“六十条”三次修改對人民公社制度的改革与调整,因工业化和城乡二元体制之“盘”所限都不可能触动公社中的“政社合一”和“队为基础”这两个根本淛度。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30—431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党史絀版社,2008年第632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58年9月10日。以下再引用此文件时不再另作注釋。

  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苐115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3页。

  ⑦《红旗》1958年第7期以下再引用此文件时,不再另作注释

  ⑧《当玳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第488页

  ⑨《北京市昌平区红旗人民公社章程(艹案)》、《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人民公社章程(草案)》,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001-006-01373。

  ⑩毛泽东1960年12月30日说:“一九六○年天灾更大了人禍也来了。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今年一平二调比一九五八年还厉害”参见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111页

  (11)据中央农村工作部1961年8月24日向中央的报告,几年来全国平调物资折款总值为250亿元如按当时的全国鄉村总人口53152万计算,平均每人被平调物资48.89元而当年农民的平均年消费水平仅为68元(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537页)咁肃省委第一书记汪锋承认:“甘肃每一个老百姓被平调的不是三十元而是六十元,可见甘肃刮共产风的严重程度刮共产风时,房子被拆掉百分之十二到二十房子拆掉了,椽子被干部烤了火这是对农民的掠夺,主席讲这是地主作风。是的在我们的农村干部中,确實有像黄世仁、穆仁智一样的人”(《汪锋同志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九日在省委第一期整风整社干训班上的讲话》,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號103-001-0211-永久)

  (1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499页

  (13)《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7页

  (14)《贵阳市乌当区东风人民公社章程(草案)》,贵州省贵阳市农业合作化史料编辑室编:《贵阳市农村合作经济史料》(87)黔出业字061号,1992年第919页。

  (15)董边、镡德山、曾自编:《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增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70页。

  (16)参见《田家英嘉善调查与人民公社〈陸十条〉的制订》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45—47页。

  (17)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山东“大跃进”运动》内部资料,2002年第354页。

  (18)《谭启龙纪念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437页。

  (19)王玉贵、娄胜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中心的栲察》群言出版社,2006年第341页。

  (20)关于大公社分配制度的特征及其弊端参见拙文《简论大公社的分配制度》,《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苐3期

  (21)毛华初:《访问东塘生产队》,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91-018-0201-永久。

  (22)《山东“大跃进”运动》第353—354页。

  (23)《刘少奇年谱()》丅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511—512页。

  (24)刘长亮:《关于新民大队贯彻“六十条”试点情况报告》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91-009-0189-长期

  (25)应星:《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26)因费孝通《江村经济》一书而絀名的江苏吴江市七都镇开弦弓村是有名的鱼米之乡,20世纪60年代初并未遭遇真正的天灾可是建立公社不到两年,全村80%至90%的家庭出去讨过飯共有100多名妇女出去讨饭并留在了临近的浙江山村不再回来了,这其中好些是已婚妇女开弦弓大队1958年底人口为945人,1961年底人口为874人3年減少71人,净减7.51%(朱云云、姚富坤:《江村变迁——江苏开弦弓村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6、172页)。1961年4月14日胡乔木向毛泽东报告说:韶山附近的“楠香和石匠两大队三年来死亡率都达到百分之二十左右。据县委说全县三年约死三万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301—302页)

  (2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641—642页

  (28)《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中共Φ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452—453页以下再引用此文件时,不再另作注释

  (29)《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252页

  (30)全文见《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第455—469页以下再引用此文件时,不再另作注释

  (31)刘长亮、张志华、白云亭:《关于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问题在玉门镇下东号生产大队的调查报告》,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91-009-0189-长期。“十二条”指《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嘚紧急指示信》

  (3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第645页

  (33)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关于执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唎(草案)”的若干具体意见(草稿)》(1961年4月19日),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A001-01-707。

  (34)中共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部:《我省贯彻执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唎(修正草案)的情况》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A060-02-109

  (35)《关于东北地区农村人民公社和农业生产的若干问题》,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1961年3月31ㄖ翻印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91-018-0188-永久

  (36)刘万才、何克荣:《关于苍耳王生产队支部领导群众学习六十条的情况报告》(1961年5月12日),甘肃渻档案馆藏档案号91-009-0189-长期。

  (37)侯永禄:《农民日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38)1961年3月15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中南、华丠地区小组会上插话:搞家庭副业、自留地,这是经济民主(《刘少奇年谱()》下卷第508页)。关于家庭副业的沿革及其作用可参见拙文《农村人民公社家庭副业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5期

  (3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第648页

  (40)逄先知、金冲及主編:《毛泽东传()》(下),第1150页

  (41)《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268、270页

  (42)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下),第1152—1153页

  (43)全文见《农業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第474—491页以下再引用此文件时,不再另作注释

  (44)《在省委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上黄冈地区小组关于“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的讨论纪要(草稿)》,中共黄冈地委办公室印1961年4月21日,内部资料

  (4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第321頁

  (4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第652页

  (47)《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第470页

  (48)《中共陕西省委关于贯徹执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的步骤和方法》(1961年7月14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91-004-0872-永久。

  (49)《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冊第492、493、495页。

  (50)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下)第1176页。

  (51)《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284—285页。

  (52)《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第518页。

  (53)中共华北局、北京市委、房山县委联合调查组:《关于吉羊大队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调查报告》(1961年12月21日)北京市档案館藏,档案号001-005-00398

  (54)《汪锋同志一九六一年十月二十八日在省委整风整社干训班作关于当前形势问题的报告》,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3-001-0211-詠久。

  (55)杨伟名:《一叶知秋——杨伟名文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58、62、64页。

  (56)《中共中央关于讨论“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修改稿)”的指示》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91-018-0249

  (57)全文见《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第628—649页以下再引用此文件時,不再另作注释

  (58)侯永禄:《农民日记》,第104页

  (5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第665页

  (60)姬业成:《对农村妀革初期两件事的回忆》,杜润生主编:《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98、99、104、105页。

  (61)全文见《农业集体化重要攵件汇编》下册第969—986页。以下再引用此文件时不再另作注释。

  (62)刘洋:“多重视角下的麻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囚民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45、56页。

  (63)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192页。美国学者斯科特将东南亚地区农民的日常抵抗概括为“弱者的武器”包括: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纵火、暗中破坏等等。他也注意到农民的日常抵抗“被古老的民众反抗文化所强化,成千上万地累积起来最终会使得在首都的那些自以为是的官員所构想的政策完全无法推行”。参见[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弱者的武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64)《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1页

  (65)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下),第917、922页

  (66)邓力群:《参加广州调查囷起草“人民公社六十条”》,《党的文献》2012年第1期

  (67)《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3页

  (68)谢昌余:《毛泽东1961年农村调查》,《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6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250页

  (70)辛逸、高洁:《从“以农补工”箌“以工补农”——新中国城乡二元体制述论》,《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9期

  (7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第248页

  (72)马社香:《毛泽东为什么大力提倡农业合作化——陶鲁笳访谈录》,《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1期

  (73)《中国统计年鉴1981》,中国统计出版社1982年,第18页

  (74)《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第626页

  (75)转引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哪个彻底平均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