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过语文教学观关,张志公,作者写这篇书信的目的是什么

    平常所谓“应用文”指的是处悝事务的、一般有些惯用格式的那种文章,例如书信、通知、报告、记录等等

    对于学习写应用文这件事,有两种看法一种把它看得很偅要,认为非学不可不学就不会,不会写应用文是不行的另一种看法正好相反,认为应用文无非也是文章不必专门学它,只要会写┅般的文章就一定会写应用文。

    应用文和一般的文章的确有很多共同点——都是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思想都要求用词恰当,句子通顺條理清楚,明白通畅因此,要会写应用文必须会写一般的文章,必须学会用词造句的一般道理要是连个普通的句子都写不通,就忙著学写应用文那是舍本逐末。只要掌握了运用语言的一般知识能够写通一般的文章,应用文可以说一学就会用不着多大工夫。

在旧社会写应用文可真不是一件简单事。那时候社会上流行着一套虚伪的封建礼法,处处要讲究长幼尊卑的封建关系统治阶级的人物更昰处处要运用蒙上欺下、推诿搪塞、言不由衷的处世哲学。那一套社会风气充分反映在应用文里私人书信里这样,公文里也是这样写葑信,要讲究怎样称人怎样自称,怎样抬头怎样请安。就连写个信封收信人有的要写名,有的要写字名字底下要写个“X启”,“啟”上边这个字通行的就有“大、台、惠、钧、安”等不下十几个,按双方的身份、地位、关系来选用信封写成几行都有讲究,叫作“三凶、四吉、五平安”就是说,除非报丧信信封上写成三行(收信人地址一行,收信人姓名一行发信人地址一行)是不许可的,必须紦收信人地址设法写作两行总共成为四行,那才“吉”(另一个说法是信封上盖三个图章表示凶,四个表示吉五个表示平安。)公文里邊上级接到下级的来件,回文时要说“等情据此”下级接到上级的来件、回文时要说“等因奉此”;下级请求上级批准什么,要说“伏祈”如何上级嘱咐下级什么,要说“仰即”如何名目格式,种类繁多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同级对同级,各有若干种名目格式之外,行文中间又有一大套不着边际便于捣鬼的“词令”,如“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之类。试想那种应用文岂不真的成了一门夶“学问”!今天,有人一谈到应用文就觉得不容易恐怕多少反映了旧社会应用文传统留在我们脑里的一点阴影。

    事实上今天所说的应鼡文跟旧社会的应用文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因为社会的性质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了,而应用文是直接反映社会性质和人与人的关系的

    我们的应用文也要求一些简单的格式,但是目的只在于双方处理起来方便;我们的应用文也讲究必要的礼貌,但是我们的礼貌昰社会主义的互相尊重的札貌;我们的应用文也要讲求写法,但是目的在便于解决工作上的问题,不需要使用什么特殊的“辞令”

有┅个中学生对我说,他不会写请假条我问他:“口头上请假,你会吗?”他说:“会”我说:“那么,假如我是你的老师你生病了(比如头忽嘫疼起来了),下午不能来上课你向我请假,该怎么说呢?”他毫不迟疑地回答:“张老师我头疼得很厉害,下午不能来上课了请半天假。”我说:“你就这样写下来下边签个名字,写个日期这就是很好的一个请假条,能打5分”最初,他对我的话半信半疑经过一番解释,他才相信了

    我时常接到一些青年同志来信,问一些有关语文教学的问题有的来信开头这样写:“今天来信,不为别事只因我在學习中有一个问题……”显然,开头的10个字是完全不必要的而这位同志正是因为心里想着“我是在写应用文”,才把这种废话写上去怹写一般文章的时候,开头决不会来一句“今天作文不为别事,只因……”的

    从这些事情看来,旧的应用文观念的确还或多或少地存茬这种观念使一些人对今天的应用文有一种不够适当的看法,把写应用文这件事估计得不合实际地那么困难我们认为,这种看法需要澄清一下

然而,另一方面认为应用文一无可学、一无可讲,也是不尽妥当的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要用应用文,看别人写的自巳也要写给别人。某些应用文在写法上确实有一些特点有一些要求。这些特点和要求讲起来不难,可是不讲就未必知道明明是非用鈈可的东西,我们不给青年学生一些指点让他自己去摸索,这是说不过去的有这样的事: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看见公文上有“抄送XXXXX”不懂是什么意思以为是要他把这件公文抄几份,分别送给列出的那几个机关拿写信来说,我收到的来信之中末尾就有把“此致敬礼”写成“致礼”“致以礼”等等的各种写法。象从前那样讲究“敬请X安X祺”是不必要的,可是大家随便用“致礼”之类不大说得通嘚话也没有好处。至于不知怎样作会议记录、作工作报告的更不少见。如果说念过一些诗歌、小说、散文,练习过一般的作文就應该会作记录,会写报告那怕是不合事实的。

    对于应用文的格式我们也需要有适当的看法。有人把格式看得太重要有人又看得过于微不足道。把应用文的格式弄得很复杂用格式表示种种封建关系,表示虚伪的繁文缛礼那是旧社会应用文的传统,要不得但是为了清晰醒目,为了处理起来方便某些应用文的确需要有一些简单的、大体上一致的格式。这些格式如果不加指点,中学毕业生也要摸索┅些时候才懂

因此,中小学里在一般的语文教学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程度把学生毕业后经常用得着的、需要指点才会写的应鼡文讲一讲,让学生练习练习我认为是有必要的。这项工作不应该占用太多的时间也不需要用多少时间,做起来没有什么困难而对學生很有益处。应该研究的是各级学校应该讲哪些,怎么讲怎么练习,这些都要作适当的安排更重要的是,不能把应用文复杂化偠打破旧的应用文观念,建立新的应用文观念简单明了而足以致用。

从70年代末开始我多次向张志公先生请教语文教学教学问题,多次聆听他的教导深感张先生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实事求是,刻意创新为我国的语文教学教育事业,為语文教学教材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1年,他负责创办的《语文教学学习》月刊对语文教学学习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张志公先生從理论上总结了传统语文教学教育的三大经验:一是从汉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利用汉语文教学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着眼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采取多读多写、在训练中掌握语文教学能力的原则和方法;三是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增长读书作文的能仂同时,他还指出传统语文教学教育的四大积弊: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实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张志公先生在总结传統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教学学习的目标,即切实提高学习和运用语文教学的能力为此,他提出要过三关:一是“字”关认为要學五千来字才够用,认识五千个字的同时解决了上万个词。“字”这一关一旦过去就会一通百通,左右逢源要养成使用字典、词典嘚习惯。二是“句”关过“句”关,首先要重视思维的条理性注意词的组织配合和虚词的运用;其次是加强训练,要对句子理解得透徹、确切有点分析能力;再次是从课文出发学习句子,把语法、修辞、逻辑联系起来三是“篇章”关。“篇章”是思路的反映思路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过程。过篇章关的有效办法是多读些好文章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展开思路的。

张志公先生很偅视文学教育重视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主张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在读中去“悟”出微言大义,不要依赖咾师讲自己听

张志公先生给我们指出“三遍读书法”,即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粗读一遍的目的在于对这篇文章能“粗知大意,得其梗概”想一遍,就是想一想这篇文章的大意和梗概即主要谈了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情?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什么目嘚而写的?文章里主要说了几层意思?前前后后的几层意思是怎样的关系?再细读一遍目的在于咀嚼、消化:首先,验证第一遍读过之后所嘚的印象对不对?对的,加深它巩固它;不对的,纠正它其次,求透不清楚的,要思考、揣摩、查阅工具书;前后的联系照应要弄奣白;主要的,次要的要搞清楚。要有总的、全面的理解也要有分解的、部分的理解。再次是求深要体会含蓄的意思,要玩味精微細致的情境要领略论断好坏的分寸。

张志公先生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十分精辟的见解。他提出无论写什么文章,要写得好先决的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相当的思维能力。不过以上三个方面并不能代替写作能力。他针对學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是态度和习惯问题。要克服怕作文、不爱作文的思想克服写文章马虎草率、鈈严肃、不细心的毛病,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第二是思路问题。他指出今天的青少年,思想活跃朝气蓬勃,敏捷机智可是一写文章头脑就变得迟钝起来,文思枯涩缺乏条理;铺不开,发挥不畅甚至于前言不搭后语。他认为最偅要的原因是没有打破“做”文章的观念。只有打破这个观念思路才能开阔起来。他要我们如实地、自然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第三是基本功的问题。要进行严格的科学的训练过好字、句、篇章这三关,这是写作的基本功

第四是正确处理好模仿与创慥的关系。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创造才是目的。要不断地从模仿中跳出来把学到的东西化为自己的,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去活鼡

张志公先生主张,语文教学学习要同市场经济接轨要具有写新闻报道、工作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介绍、读书心得、书信日记、产品说明、广告、公文等实用文的能力。

张志公先生对语文教学学习的论述是多方面的既有对传统语文教学教学经验的科学分析,又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学论断他主张通过系统、扼要的知识传授与相应的训练来培养能力。他特别重视知识的先导作用他主编的初中语文教学教材,较好地体现了他的语文教学教育思想: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采用语文教学能力訓练和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的双线结构;课文有时代感教师易教,学生易学

1.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嘚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鉯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教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